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排练风云》背景音乐是什么?

喜剧大赛观察丨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公众号的关注者,已摸清我的写作规律,他们早早地猜到我的“喜剧大赛观察”第三篇,大概率写宝藏演员蒋龙。

当文案师杰哥帮我想好这个标题,述说便开始了。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两轮表演中,蒋龙都带来了高分作品。

初舞台作品《这个杀手不大冷》,获得了全场第二名的成绩。而第二轮竞演带来的《最后一课》,是所在竞演小组的第一名。蒋龙作为喜剧小分队的队长,为自己队拼到了3个积分。

其实,这两个表演还没正式开场,光看这两个标题,就收获先声夺人的感觉。

前者致敬的让雷诺的经典电影,“不大冷”和原著中的“不太冷”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却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内容和表演风格。

我看欧美电影的时间不长,是大学二年级才开始看的,而第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恰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当时,我们一群新闻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张旗鼓的看这部电影,咱们的摄像老师还结合电影,一帧一帧画面的给我们讲述氛围营造、蒙太奇、过肩镜头、空间转场、光的隐喻和运用等技巧。

我把这些技巧牢记在心,一有拍摄实践的机会,就情不自禁地把它们运用。

而多年以后,再看《这个杀手不太冷》,我感受更深的,还是电影中潜藏的戏剧冲突,以及那看似不合逻辑其实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安排。

蒋龙带来的这个几乎同名的致敬作品,在戏剧冲突、真诚表达这两方面上,做得就很好。

蒋龙和搭档张弛带来的,是一种很高级的向经典致敬,是旧瓶装新酒,而绝不是通过直接抄袭或者复制,让致敬经典变得贻笑大方。

这个喜剧作品讲述的是杀手蒋龙即将杀死张弛所扮演的人质的简短故事。

人质张弛是一名街头歌手,临死前,他提出唱一首歌曲再告别人世,蒋龙同意了。但没有想到的是,在二人随后“不小心”产生的音乐主题交流和演唱切磋中,蒋龙那颗曾经热爱音乐的心,被刺激得疯狂跳动起来。

光听情节梗概,已经觉得很荒诞。

但是整个作品看下来,你会很轻易的沉浸其中,蒋龙张弛的表演让人丝毫不感觉跳戏。

之后我又把这个作品重温,依然找不到作品的破绽。只要一听见他们的声音,一看到他们的形体表演,我就感受得到:他们是在诠释一个可信度极高的成熟作品。

音乐让一个杀手“迷途知返”,

音乐让一个将死之人“逃出生天”,

这怎么都感觉像是在表达“音乐成为信仰”的理念。

信仰,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高深的词语。

进入职场以后,很少有人跟我说“信仰”,更多人和我分享的,是另外两个词组:攒劲搞钱、做好服务。

而这两个词组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被异化,你分不清他是一个好词,还是一种敷衍、一种自我麻醉。

中年朋友说,学生时代虽然不值得流连,但是学生时代对于信仰的追求,却是一刻不曾停歇的。

除了喜剧作品名字致敬经典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以外,我在反复细看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又从这个作品中,找寻到了电影《死亡诗社》和《音乐之声》的影子,这都是大学校园里反复观看的影视经典,也是信仰塑造的源泉。

忙碌的现代人,不再围绕诗歌和音乐高谈阔论,但是只要有机会在生活间隙读到诗集,听到乐曲,我们还是能感受到那种信仰之光照进生活的奇妙感觉。

蒋龙张弛这个作品,还有一个亮点就在于表演的精准。

为了准备这个作品,蒋龙和他的搭档准备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而在后期老师剪辑的视频中,我们也看到了蒋龙和搭档张弛在各种场合排练、互相搭配着找感觉的画面。

他们自诩“腰部演员”,偶尔有戏拍,偶尔吃的饱,但是大部分的时间里,只能把宝贵的时间用来等待机会。

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赚到一桶金,或者等到一个表演的机会。所以当他们有机会来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时候,他们真的是把这个机会当成表演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们真的期待在这个舞台上,绽放自己最重要的一次表演。

因为格外珍惜这个机会,所以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不能浪费,他们把时间全部用来升级表演,抠表演细节。

这也是为什么在反复观看这个喜剧作品的过程中,你看不到这个表演的任何逻辑漏洞。观众们一起在一个明明很荒诞离奇的故事中,深深沉醉。

这是年轻演员很难做到的情感代入,但是蒋龙张弛用自己的真诚和全情投入,完成了这个看似无法实现的“不可能”。

每一个优秀的演员,都在说要细致观察生活,要去体验所扮演角色的生活环境、家庭处境,但是像蒋龙这样直面人生阅历不足,技巧性地将场景缩小到一个关押人质的密闭空间,用自己擅长的歌唱和舞蹈,去精准创造一对人物关系,这是聪明又可贵的,值得赞美。

看完这个作品,可以发现,从形象上和杀手角色高度契合的蒋龙,很快脱掉了看似逼真的社会性虚假外壳,他分明有一颗热爱音乐、舞蹈的心,他的每一个动作,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在诠释自己对表演的挚爱。

这或许才是作品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吧。

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不得已而为之”,人们有那么多“艰难的人生抉择”,但是当音乐响起,当可以斗酒吟诗千百篇,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趣。

在第一赛段结束后,成绩排名第一的宗俊涛和排第二的蒋龙,也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大家票选出来的队长。

我在想,表演者的价值判断是特别而又公正的,这里真的相信“有志不在年高”。离开舞台在日常采访中表现得像个小男孩的蒋龙,在这个舞台上,就是让所有人信任的“喜剧小分队队长”。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蒋龙带来的第二个表演作品是《最后一课》。

它轻易地掀起了80后的回忆。

“最后一课”四个字来自于80后语文教科书里经典的同名文章。

那篇课文来自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说的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土地,战胜国不准当地学校再教授法语。乡村小学迎来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学迟到的小弗郎士进教室前惴惴不安,进教室后才看到不再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小弗朗士大惑不解,旋即了解到这是自己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他为以前读书的不努力而后悔。最后一课结束,他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

蒋龙、张弛将这个经典作品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编。“法兰西万岁”是法国人民坚定的信仰,这个喜剧作品换了一个场景,让观众加深了“蒋龙把喜剧当成信仰”的理解。

这个作品中,蒋龙是表演学院的风云学长,毕业后他迫于生计,去剧本杀的游戏场馆里扮演NPC,成为了一个推进剧本游戏情节的“僵尸”。
这个作品创意来源于蒋龙的一次真实人生体验。

他在一天玩剧本杀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认真而且表演逼真的NPC,仔细一看,发现还是一个自己认识的演艺科班出身的同行。

随后,蒋龙将这个生活小插曲不断完善,成功演绎出了《最后一课》这个成熟的喜剧剧本。

一天,蒋龙正在剧本杀场馆扮演“僵尸”,他学校教表演的老师来到场馆体验剧本杀,老师一眼认出蒋龙,还一本正经地指导蒋龙要在表演上更抠细节、更带情感、更丰富肢体动作。

蒋龙只觉得一阵“社死”,他只想假意迎合,然后快速“打发”走老师,把老师“送”到下个关卡。

但是,他越是配合老师的意见去改进自己的表演,越发现没完没了。
他恨不得钻进铁桶、地道甚至潜藏的道具门,最后却等来了老师更大的“惊喜”。

原来和老师一起来体验剧本杀的,还有好几个正在跟老师学表演的学生。蒋龙“社死”到无可奈何、生无可恋,老师却兴致高涨,直接当着学弟学妹的面,“借”传奇毕业生蒋龙,给大家上起了生动的表演课。
整个故事的情节又一次充满了荒诞,有刺痛又有笑点。

在学弟学妹眼神中,能看到真诚的求知光芒;

在老师挥舞的手臂和一次比一次坚定的言语指令中,能看到老师的投入;

即便是已经尴尬到想要立刻逃离的蒋龙,也在不断升华和抬高着自己的表演。

这个荒诞场景下古怪又认真的一群人,将生活中真实的尴尬无限放大了。

可那就是我们这些离开学校进入职场后的人们最生动的表达呀。校园里再自信、热血、风光,进入职场后也要从零起步。你所骄傲和坚持的,或许不再被看重。

关于坚持,你不再坚定;

关于标准,你开始犹豫。

每年,都有无数的表演科班学生离开学校,他们比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更能体会“毕业即失业”的痛处。

就像于和伟说的,他毕业7年才有戏可拍,认真表演多年,最后却因为鬼畜视频走红;

就像徐峥毕业两年就没有了头发,只能用毛线帽盖住脑袋,吃火锅汗流浃背,也窘迫到不愿摘下帽子这个伪装;

就像黄渤已经都放弃了表演,去家乡当了人前风光的小老板……

但是,三位演员老师终于还是坚守了表演信念,回到了舞台和片场。
千难万苦,终于还是挺了过来。

蒋龙很年轻,还是舞台上的小弟弟,但是看到演艺事业的毫无起色,他也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尤其是在连续两个闪烁信仰之光却又充满绝望的表演过后,对于蒋龙,我们既会感叹他的怀才不遇、命途多舛,更有了强烈的感同身受,和相似的折翼之痛。

如果说生活中需要打败的一个个小怪兽,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敌人的话,那么我们在反复杀伐中,可千万不能迷失了自己。

即便如蒋龙一般在挫折中陷入了自我怀疑,也要厚积薄发,在最恰当的时间,实现一次绽放和爆发,唯有如此,才可能遇见新的机会。

这份信念感,也是我们奋斗的意义。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人到中年,无聊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也在反思自己要如何改变中年困顿的状态。

除了通过各种考试和学习把自己的生活填满以外,还是要有更多的主动吸收、交流和阅读。

无聊的日子,生活节奏不但慢了下来,我们也清空了心里的负载,做好准备去接受新鲜事物。

就像此刻热播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个个演员用创意、多彩表演风格,围绕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做表达,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生活,就是斑斓多彩的。

演员们纷纷围绕热点话题,用喜剧这面镜子来折射生活,换个轻松氛围来刺痛大家,为大家说出一直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帮助大家把那些想付诸实践的奇思妙想落地。

我们在极端思维斗争中反复拉扯,得到了一次身心通透的放松。

生活的鸡毛和困顿,我们还是要面对,但是在每个人心底那根弹簧就要崩裂之际,我们被那些充满欢笑和思考的喜剧所治愈,我们在全新的角度中,翻过大山、越过大海。

有趣,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热爱,正在让无聊消散。

}

没收一分钱的小费,真诚推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倒不是说这一季哪个作品上限有多高,而是这一季的作品下限门槛,实在太高了。

第二季第一期的节目给我的感觉是什么,零划水。

家长教育、外卖行业、深夜emo、失恋的倔强等等,从喜剧内容、形式、表演等等方面来看,都应该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线上喜剧节目的天花板。

下面我要说点拉踩的话,李诞蛋总作为脱口秀大会的掌门人,又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评委,不知道坐在台下看这两个节目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怎样的,不知道听马东说原本准备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改成一年两度喜剧大赛,但因为太难了,要找宝藏演员要准备,所以坚定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时候有没有点感触。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在机制、内容质量上都在走上坡路,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点:

一个是明星评委和观众同票,都是100分,这种和领笑员拍板的机制截然不同;

一个是台前幕后分工很明确,没有表演天赋的编剧绝不走在台前,但经常也在嘉宾点评的环节里露面,演员全是有表演功底天赋的上台,这充分的将演出效果最大化;

第三点也是感触最深的地方,第一季爆火的演员基本上都没参加第二季。

内容创作是需要持续积累素材的,第一季喜剧大赛爆火的演员贡献出了最理想的作品之后,都懂得珍惜羽毛适当的歇一歇,再积累出真正满意的作品才选择登台,而不是借着第一季的热度继续划水,这就叫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才是对观众的尊重。

喜剧大赛第二季基本全是新人硬上发挥,发挥的空间巨大且效果很好。

脱口秀大会则完全相反,这两季的热点多来自于机制、人设、话题,而非内容,很明显的下坡路。

领笑员第一轮拍板决定演员去留但却极难服众,尤其是脱口秀讲述的内容受众是有明显区分度的,非受众的领笑员很可能会让好演员好内容蒙尘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机制来进行第一轮,机制过于粗暴。

在演员方面,明显能感受一些演员文本强但真的不适合表演演出,硬上的结果便是始终带不动氛围,哪怕再捧都很难让人有沉浸感;

老人虽然也偶有爆发,但划水的作品数量明显激增,很多老人的创作能力都被严重透支,江郎才尽,靠着人设热度来划水,并且有些还划水成功晋级了,感觉笑果是对这些老人「可持续性竭泽而渔」,老人用划水的本子对自己的拥趸「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虽然现在来看脱口秀大会的热度还是远远高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但羽毛不被珍惜,过度消费之后,估计再来两季会有一个明显的全面超车,在格局上能看出两个节目的一些差距。

毕竟节目对观众真诚,观众最终会给创作者满意的反馈,节目能让哪怕一个划水的演出登上线上浪费观众的时间,对于节目的伤害都是巨大的,都会让观众对节目失去信任。

脱口秀大会5播到现在,划水的演出有多少,我印象里两只手带两只脚都数不过来。相比之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才会让我如此推崇,至少第一期给我的观感如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欢乐喜剧人背景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