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有多久没认真读完一本书了?

很多人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的时候不求甚解,读完一段时间后脑海里空空如也;又或者是记笔记的方法不得要领,记笔记成了单纯的摘抄,费时费力不说,还没有起到半点实际的作用。实际上,根据阅读的层次和材料的不同,应对采取不同的记笔记的方式,记笔记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种:索引笔记、摘要笔记、纲要笔记、书评笔记、主题笔记。这些方法同时适用于阅读实体书和电子书。

记录索引笔记的目的是为了重读时可以快速找到重点、难点、兴趣点、关联点,避免在无效信息上重复浪费时间。具体方法如下:

通读文本,边读边做批注。阅读时产生的任何想法和灵感都可以随时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赞同、可以是反对、可以是疑问、可以是联想到的任何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和荧光笔来做,通过丰富的色彩来刺激视觉记忆,也可以增添趣味性和美观性。如果图方便,一只中性笔也足矣。

对于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标注符号。个人的习惯是,比较重要的内容画横线,令我惊叹的内容画波浪线,关键词画圈,存疑的内容在旁边画问号,文中有错误的内容用改号修改,长段落在段落的一侧用单侧大括号括住。标注的方式随个人喜欢,固定下来后不要随意改变即可。

建立索引。索引有三种方式:

①重点索引:用带箭头的荧光膜便利贴贴在书上,在便利贴上写上关键词,箭头一端朝外,同时不同的便利贴排列成一竖行,尽量避免重叠。

②目录索引:在书本的扉页或者尾页部分建立自己的索引表,采用“关键词+页码”的形式,在读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可以把这部分内容的索引增添到扉页部分,通读整本书之后再做容易遗忘和遗漏。

③关联索引:在书籍内容前后有关联时,可以在旁边写上关联内容的页码,便于之后跳转链接。

索引笔记一定是在自己觉得重要、有用或者有趣的部分做批注,避免全文大段大段的画线,那样就起不到突出重点的作用了。

摘要笔记,也就是所谓的“寻章摘句”,对于书中任何有趣或者有用的内容,我们都应当把它们收集整理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类书籍可以摘录那些令你感动或者优美的句子和片段,实用类书籍可以摘录重要的理论、观点、方法技巧、数据、案例等等。

摘要采取“原文+感想”的形式。原文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也可以缩写或者改写。个人感想形式随意,内容随意,短到一个“妙哉”,长到一篇即兴的议论都可以。

写完摘要后保留到专门的素材本上或者读书笔记上,也可以发个朋友圈。流书APP这方面的功能做得不错,也可以看到他人分享的摘要。

纲要笔记,也就是要把一本书的骨架抽离出来,“钩玄提要”,“把书读薄”。

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题,用一句或者几句话概括主要观点,案例、数据、论据等删掉,只保留核心观点。通过绘图的方式来呈现核心内容(图像能比文字表达更多的信息量、也更直观生动),整本书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来,让笔记视觉化。

在写纲要笔记时首先通过回忆的方式自己写一遍,尽量回想书中的核心要点。之后再参考书籍本身的架构进行补充完善。

思维导图软件推荐MindMaster,大纲写作推荐幕布app。

书评笔记主要是宏观地评论一本书,他人读过之后对书中的内容就可以产生一个大体的印象。

构成的要素包括:书名、出版社、作者、阅读时间、书籍的主要内容、阅读后的感想和评价、相关书目等。书评笔记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写法,不侧重具体的细节,而是宏观的把握。

豆瓣、网易蜗牛读书、微信读书都是适合写书评笔记的好应用。

主题笔记适用于主题阅读,也就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方式。主题阅读会同时读某一个领域的多本书籍,而主题笔记也是多个书籍的内容精要整合而成。

做主题笔记的方法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另一篇文章:如何利用碎片化阅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方法是相通的。

推荐APP:白描,全能扫描王。一键将图片转换成文字,不用再费力打字,也可以用来识别手写笔记。印象笔记,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好帮手。

  1. 重读笔记:按照以上的五种方法做完笔记之后,书籍本身几乎不用再读了,只需要复习笔记即可。笔记一定要定期复习,避免遗忘曲线带来的副作用。在重读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都要补充上去,随着见识的增长也要对笔记内容进行增删。

  2. 根据目的和文本选择灵活选择记法: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时,五种笔记方式并不是都要采用的,根据个人需要灵活采取。

  3. 避免形式主义:不要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提炼和总结,如果只是搬运工的话还不如不做,那样只是在浪费时间。

  4. 大量留白:在写笔记时一定要大量留白,一般是对半分,左半侧写笔记,右半侧留白。段落之间也要留白。留白是为了给重读时增添修改内容留下空间。

  5. 笔记本的选择:一般选择活页笔记本,可以灵活调整页码。选择A5或者A4尺寸的笔记本,A4是因为大量留白需要很多空间,A5则是小巧便于携带。

  6. 电子笔记与实体笔记:虽然我介绍了很多记录实体笔记的方法,但我个人是习惯于记电子笔记的,因为电子笔记输入、整合、查询的效率都要远远优于实体笔记,同时电子笔记还支持云端同步和共享功能。即使习惯做实体笔记,也建议拍照上传到云端作为备份。

记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输入-加工-输出”的信息处理流程,我们眼中不是具体的一本本书,而是要透过书籍看到内容的实质。

}

继豆瓣6.0“你的书影音世界”后,在豆瓣6.7版本,推出了“书影音档案”。多年来,豆瓣用户通过对书影音的标记和评论,表达真实的自我,存放自己的精神世界,对豆友来说,豆瓣就像一本千人千面的精神档案。这一次,我们把这份档案可视化了,让你的每一次记录更加方便,也让你更形象、立体地展现自己。

在一次用户访谈时,豆友说,“某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我竟然邂逅了一部绝妙的电影、一本回味无穷的书,于是这一天成为闪亮的日子。”

还有千千万万豆友在豆瓣托付自己的书影音世界。

书影音档案上线后,豆友员外马上给自己的女儿建立了一份书影音档案,“我给孩子建立了一个豆瓣帐号,从她看过的第一本书开始,帮她记录。等她长大,让她自己接管这个帐号。我把这件事告诉友邻,他们说这叫‘豆二代’。”

这些日常的、日积月累的记录都会存放在“书影音档案”里,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书影音足迹。

用图表墙的方式,更直接地展示从注册豆瓣以来,你的所有图书、电影和音乐足迹。每个小格子,是把每天的书影音标记汇总在一起。蓝色表示电影,绿色表示读书,橙色表示音乐。如果那天既有读书标记又有电影标记,就会有两种颜色来占满格子。颜色的深浅,表示那天标记数量的多寡。书影音足迹不仅仅是一面图表墙,更写满了你的故事与生活。

豆友说,“新模块太棒了,仿佛看到了我在豆瓣的一生”。豆友说,“后悔以前标记的书影音不认真,不然可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

而从老电影爱好者、豆友的观影足迹里,我们可以看看一个十年影迷是如何养成的。

在用户体验调研时,看着自己的书影音足迹,开始认真回顾过去的十年。“我注册豆瓣13年,08年开始记录每一部看过的电影,2012年起,我的观影量比之前多了很多,因为那时我已经在电影院工作一年,开始接触大量院线片。2013年后,每年6月份,颜色相对最深,这是因为每年6月上海电影节,我会密集地看大量影片。每年11月到次年1月颜色深度体现我的阅片频次也很高,因为那段时间是奥斯卡颁奖季,我也会密集性观看,我这个每逢电影节季就密集观影的特点一直持续到现在。”

注册豆瓣3年的豆友发现自己的档案时间轴上总是规律性地出现黑泽明,这才想起他前段时间连续好几个周末都跑去电影资料馆看黑泽明。

在这份书影音档案里,精神生活的足迹和现实生活的经历有了某种重合。

完整记录一本书的阅读轨迹

从书影音足迹横贯多年的长图里,你可以看到自己宏观的足迹分布,而在具体的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的条目页面里,你还会看到更多关于自己的标记细节。

每一部标记过的书,都会出现这样的页面,伴随你读完一本书的全过程

6.7版本可以多次标记想读、在读、读过,每次标记时所写下的文字也会被留下来,对读一本书的全过程,做了完整的记录。想读、在读、读过、读了又读;想看、在看、看过、看了又看;想听、听过,听了又听,所有这些离散的书影音记录汇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书影音档案。而考虑到隐私,对这些细节的记录,只有你自己可以看到。

观影分析、读书分析、音乐分析

6.7版本新增读书分析、音乐分析,它们和观影分析一起,全方位表达你的特别偏好。

老片爱好者看过的影片年份大比例在1980年以前。摇滚音乐爱好者已经听过了4348张摇滚专辑。豆友说,“ 看到虚构类书籍占比高达92.4%想起我老妈吐槽我说就喜欢看些假的东西。” 老妈说的话不一定就是真理,但是你自己的记录,应该不会骗人。

在“书影音档案”的分析中,你看过多少部电影、更偏爱什么类型片、最常听的音乐流派是什么、平均每月看多少本书、更喜欢哪国文学、你最常看的导演和作者是谁,都一目了然。这些年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没准比你更懂你自己。

用书影音档案建立你的社交名片

通过“书影音档案”,你也可以直接查看你的友邻的书影音档案以及与他的共同爱好。在豆瓣,豆友们互相熟络起来也许不需要太多语言,有时候可能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我找了很久,没想到你也喜欢”的默契。

在豆瓣,每天都在发生无数的故事。喜欢摇滚的人在这里找到趣味相投的人组成乐队,画漫画的人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热爱读书的人在这里对某个观点进行深入探讨。每个人在这里记录或诉说,与千千万万个精神世界相遇。而你在豆瓣记录的一切,也构成了最完整与真实的你,现在它被存成一份档案,等你来开启。

在2018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作为这份书影音档案的阶段性总结,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点击查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看完书之后感觉什么都没获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