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为什么要把帽子上的

  建军的背景是青年伟人们激情岁月与革命浪漫,一代人演绎一代人,一帮初出茅庐却想着“干大事情”的年轻人,就该是那个样子。如果让老戏骨来“装嫩”,反倒是不负责任的。

  沉闷的暑期电影市场终于有了起色,这源于两部主旋律电影《战狼2》与《建军大业》的正面对决。接近好莱坞工业电影制作水准的《战狼2》在口碑和票房都有惊喜的表现,后者则因为“小鲜肉”而备受争议,甚至被冠以“红色电影娱乐化”的批评。

  不过,批评者似乎有些想多了。作为主旋律作品的《战狼2》与《建军大业》,在其宣扬主旋律精神上都有其价值和积极意义,只不过两个作品各有自己的受众分层。何况,有些激烈批评《建军大业》的人,甚至都没进电影院看过它。

  叶挺之孙叶大鹰的怒批,无疑最受关注。除了“红三代”的身份,叶氏的批评另一个受到追捧的原因,大抵是说出了很多人看不惯“小鲜肉”当道的心声。

  然而,恐怕恰恰是这一波批评,带坏了公众关注电影本身的节奏。

  一部回眸解放军建军历史的红色电影,最终引发关注竟然是“小鲜肉”像不像,而电影本身记述的历史与其背后的意义,反而成了最被忽视的东西。这样的确很遗憾。

  “像不像”的问题,本来不该是个问题。今天电影的受众主流已经不是那些看着老一辈革命者故事成长起来的人,审美本身就在变化。而即便是过去公认的伟人扮演者,也未必都跟原型很像——比如毛泽东扮演者中很受认可的唐国强。对优秀电影来说,关于角色的阐释和表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像与不像”。

  让“小鲜肉”来演青年一代人,就更显得自然而然。网上有一份有关《建军大业》原型与演员年龄的对比,大部分都十分接近,由此看,导演们选角还是很用心的。

  建军的背景是青年伟人们激情岁月与革命浪漫,一代人演绎一代人,一帮初出茅庐却想着“干大事情”的年轻人,就该是那个样子。如果让老戏骨来“装嫩”,反倒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有一点超越青年的世故与成熟,反而会很出戏。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建军大业》不只是一部电影,更肩负宣传主旋律的使命。从2009年的《建国大业》开始,“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建军大业》),开创了一个商业类主旋律类型范式。就像韩三平当年所说,“要改变那种以前重点影片拍完了,领导说好,专家说好,然后就锁库房了的局面。我们不能只用商业手段推广商业电影,我们要用商业手段推广一切电影。这是一个公正的待遇。”

  在这个意义上,招徕“流量小生”也是一种创新。

  理解《建军大业》的意义,不能忘了一个不可否认地事实:大部分人在高中阶段就接受了还算完整地历史教育,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那些历史上发生的事及背后的意义。严重的常识欠缺,今天也并非罕见,比如在网上的讨论中,有人竟会把“上井冈山”理解为对电影的“剧透”。而微博上针对叶大鹰的批评进行的“反批评”中,赫然有这样的话:“讲真如果不是因为建军大业我还真不知道叶挺是谁?更不知道他孙子???我只知道欧豪!!”

  无知是真的无知,不仅可笑,而且可悲。然而,光指责无知并不解决问题,更需要反思的是为何有人如此无知。而这个时候,《建军大业》或许就显示出了存在的意义——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触发的开关,能够引发那些冲着明星来的人了解历史——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我就能够瞄到一些闪烁的屏幕在查百度。冲着这个,这部电影就有价值。

  新一代愿意通过“小鲜肉”了解历史,和上一代人通过漫画、《三国演义》了解历史,这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一个世代有一个世代志趣和了解问题的方式,这没有对错之分,更无高低之别,只是方式不同。而商业片就是要讨好他所对标的受众,这是一种本分。

  当然,这不意味着电影就不能批评、不能讨论。我们大可以不欣赏这部电影,也大可以厌恶流量小生,但无论如何应当予以一个相对宽容的舆论环境——可以在艺术上争辩,但不必急于判定政治是非。说到底, “流量小生”是一个艺术“高下”问题,而不是政治“是非”问题。

  说起来,叶大鹰本人也是曾是不宽容舆论环境的受害者。当年,他的《红色恋人》因为启用张国荣演共产党员,被质疑为“消费革命”。叶大鹰自己接受采访时就曾提到,曾有一个很有头有脸的顶级艺术家给广电部写信,让他感到很大压力。对这样的事,谁都知道应该站在哪一边。 时过境迁,又何苦站到当初自己的对立面去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

建军大业拍的不好,不能都赖小鲜肉。

用小鲜肉去演历史人物,也不是不行的。毕竟那个时代的人年龄就是那么大,而且这种创新方式,也不是现在才开始有的。唐国强在《长征》里演毛泽东就是一次创新,我们以往看到只要一出现毛主席形象,都是湖南味的普通话,但是唐国强直接就用普通话来演绎,这是一个创新。

为什么说他没有跨出一大步呢?因为唐国强在七十年代末,七九年的时候,就是以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特型演员,从青岛招到八一厂,可他没有PK过古月,最后古月演绎了毛泽东,唐国强留在八一厂,接拍了《小花》《孔雀公主》等成了奶油小生,一直到演毛泽东,诸葛亮,他才开始打翻身仗。

我们看到在《建党伟业》里,刘烨演毛泽东,这是又一次大的突破,唐国强毕竟外形上多少像青年毛泽东,刘烨像的程度就差多了,而且说的也是普通话。只要你抓住年轻时代毛泽东的那种精神气质,你的演绎就是准的,而且随着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亲眼见到毛主席长什么样子,所以只要抓住了时代的精髓,抓住了历史人物的精气神,演绎就成功了。

但是到现在我们为什么很多人批判《建军大业》里小鲜肉的表现呢?

因为你把真正的有理想的年轻人甚至是将军演绎成了街头古惑仔!

在这个精神实质上,你就没有抓住人物的本质,大家当然有理由去批判你了。

我说我们今后再拍主旋律片子时候,尊重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人物的精神,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准则,而不要被现在资本横流的商业片把自己的原则给弄乱了!

}

昨天看了《建军大业》,原来知道这部片子只是从朋友那得知张艺兴在里面。

看的时候,第一个出来的陈赫让我有些跳戏。然后就在各种老牌明星和小鲜肉的相继登场中惊讶。

再就是有几个被感动的场景。

第一个是贺龙递入党申请书的时候,没哭但是觉得正因为有像这样的人,新中国才会在历经磨难后还是立足了。

第二个是朱德接受任务的那一大段。简直从接受哭到最后的两百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是那种嚎啕大哭,就是止不住的流眼泪。特别是要选出两百人时,大家明知是死路一条,确不退缩。被那种舍己的精神真正的感动了。

PS.南昌起义的那个反抗将领(忘了叫什么了),记得上次在绣春刀里就被圈了,这次虽然是名义上的反派,但还是觉得他很帅。

PS2.钱大钧打完战后说:黄埔军校的厚葬。然后把帽子扔了。

这两点深刻的体会到大家都没有错,只是信仰不同,追随的人不同,而军人服从是天职,造成了战争。其实大家心里对和对方打战可能是敬佩,可能是无奈。而这又恰恰是历史进步不可避免的过程。

这部电影可能用了大半个娱乐圈的明星,真的惊讶了好多次,最惊讶的就是霍建华演了蒋介石……

反正看完后,我就想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伐军军衔识别标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