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的生活像什么歌曲?

在我国儿歌除一般形式外,还形成了一些特殊形式:

摇篮歌也称摇篮曲、催眠曲,古代名为抚儿歌。

摇篮歌有的是母亲等长者在婴儿的摇篮边随口哼唱而成;有的则是成人作者创作或加工的歌谣。

摇篮歌可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韵律舒缓、乐音谐美,使襁褓中的幼婴松弛神经,悄然睡去。

有的摇篮歌没有完整或明确的意思,只是用柔和的声音连缀起几个词语或短句,如:啊哦……啊哦……乖乖哟……觉觉喽……狗不咬哟……猫不叫哟……乖乖睡觉喽……(四川儿歌)有的则融入了母亲的亲昵和爱护,如;睡吧,我可爱的小宝宝,睡吧,睡吧,月儿静悄悄,把你摇篮儿照。

我给你讲故事,我给你唱歌谣。

你闭上小眼快睡觉,睡吧.睡吧!(俄罗斯莱蒙托夫《摇篮曲》)世上流传的摇篮歌,大都以母亲为抒情主人公,有的纯粹抒发母亲的温情,有的寄托了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有的借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对理想的懂憬和对事业的向往(如印尼摇篮曲《宝贝》)……由作家创作的摇篮歌更是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流露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游戏歌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念唱的儿歌。

孩子们边玩边唱,且歌且舞,可以提高游戏的兴趣,增添欢乐的情绪,可以协调游戏的节奏、动作,还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

在游戏歌中,有一类叫“哄耍歌”,是母亲或其他长者对语言能力较弱阶段的婴儿所唱,它们或帮助婴儿认知动作,或哄逗孩子戏耍。

点点乌,鸟会飞,嘟啦。

(传统儿歌)就是母亲等长辈把着孩子的手,指点着周围具体的事物念唱的。

吱儿咬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里咕噜滚下来。

(传统儿歌)这首广泛流传于我国许多地区的哄耍歌,风趣幽默,歌词语调都充溢着长者对孩子的亲昵与爱抚,使孩子沉浸在无比愉悦之中。

游戏歌中更多的是儿童玩乐时所唱的歌谣。

如配合拍手游戏的《拍手谣》,配合踢毽的《一个毽儿踢八踢》,配合跳绳的《跳绳歌》,等等。

这是一种培养和训练幼儿识数能力的儿歌。

它把初步的数字和一些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引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学会数数。

数数歌中有的着重帮助幼儿识数和掌握最基本的数序。

如: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金近《数字歌》)有的把数字和动植物等知识相结合,既帮助幼儿练习数数,又得到一些知识。

如:小黑鸡,两条腿,小黄牛,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蜘蛛八条腿,螃蟹十条腿,蚯蚓蟮鱼没有腿。

(安徽儿歌《没有腿》)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妞妞来摘果,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北京儿歌《七个妞妞来摘果》)还有一类数数歌,不仅能帮助幼儿识别简单的数和数序,还训练他们初步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能力。

如《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传统儿歌)随着蛤蟆的数目依次递进,要求念唱者迅速推算出它们的嘴巴、眼和腿的数目,边唱边算,也起到了训练儿童思维敏捷、语言准确的作用。

谜语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儿童,成人也很喜欢;谜语的形式可以用诗歌,也可以用其他短语或散文体写成。

谜语一般由谜面(喻体)和谜底(本体)组成。

谜底就是所猜测的对象;谜面则是启示猜测者的话语,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描述等方法去暗示本体的特征。

用儿歌形式表述谜面的谜语即是谜语歌。

猜谜是一项富有游戏趣味的活动。

谜面中蕴含着强烈的悬念,正投合幼儿好奇好胜的心理;谜面的描写往往形象生动,有助于幼儿认识事物,把握概念。

谜语歌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提高他们的辨别和联想能力都很有益处。

供幼儿念唱的谜语歌一般以事物为谜,谜面的文字浅近,让他们稍加思索即能说出谜底,比如传统儿歌:初一一根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娥眉,十五十六圆又圆。

明确的现象中包含着谜底“月”又如: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到了夜里毛对毛。

(陶行知的《眼睛》)形象地描绘了眼睛的外观,突出它在晚间的变化,谜底就在说谜者的身上,既亲切又有趣。

连锁调也叫连珠体、连句或衔尾式。

这种儿歌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去结构,即将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后句的起头,或者前后句“随韵接合”,逐句相连。

传统儿歌中的连锁调意思往往不完整,甚至没有明确的意思,但句式简短,节奏韵律感很强,有趣的连语谐音顺口易记,幼儿很爱诵唱。

比如:盖!盖!盖花楼。

雁叼米,碰着小孩就是你。

(河南儿歌)每个句子都很短,极易上口,是在孩子玩“盖花楼”这一游戏时唱的。

现代创作的连锁调往往表达一定的意义,让幼儿从中得到启示。

比如金波的《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蓠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哒嘀嘀哒!嘀哒嘀嘀哒!巧妙地把野牵牛的自然形象与连锁调的形式生动风趣地联系起来,既介绍了牵牛攀援的特征,又善意地批评了胆小怯懦的心理行为。

问答歌又叫问答调、对歌,有的地区称为盘歌,它的特点是以设问作答的形式表述内容,以此帮助孩子观察、分辨事物的能力。

问答歌可以一问一答,如:我说一来谁对一,什么开花在水里?你说一来我对一,菱角开花在水里!我说二来谁对二,什么开花把道沿?你说二来我对二,马兰开花把道沿!我说三来谁对三,什么开花叶尖尖?你说三来我对三,韭菜开花叶尖尖!(吉林儿歌《十数对花谣》)有的则是多问多答,如: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伞?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伞!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最好看?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尾巴最好看!(程宏明《尾巴歌》)什么船儿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什么船儿水面飞?什么船儿冰海走?宇宙飞船上月球。

(李海松《什么船儿》)问答歌也可以和连锁调结合起来,连续提出问题,这种形式的儿歌往往句式短促、谐音相连、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如:嘭嘭嘭,请你开开门。

你是哪一个?我是隔壁张小宝。

你来干什么?我来借个火。

生炉子干什么?打劈刀。

打劈力干什么?劈竹子。

劈竹子干什么?做蒸笼。

做蒸笼干什么?蒸米糕。

蒸米糕干什么?明天请你杨姥姥来吃糕。

……(陕西儿歌)歌中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浅近而又必要的生活常识。

绕口令又称拗口令、急口令。

它由一些读音相近的词语组合而成。

由于语言拗口,而又要求清晰、快速、顺畅地念出,可以用来训练幼儿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能力,促进思维的敏捷,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儿歌。

比如传统儿歌:天上星啦斗,地上鸡啦狗,园里葱啦韭,河里鱼啦藕。

又如: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要想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谁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四十是“事拾”,谁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听,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北京儿歌《四和十》)

颠倒歌又称倒唱歌、古怪歌、滑稽歌。

它通过大胆的夸张,故意将事物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的特征加以颠倒,达到以反衬正的目的。

颠倒歌把不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产生一种反常、奇特、滑稽的感觉。

在引发孩子们好奇之后,促使他们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辨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比如:‘太阳从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上石头滚上坡: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腊月酷热直淌汗.六月寒冷打哆嗦;姐在房中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成鱼下饭淡如水,油煎豆腐骨头多;黄河中心割韭菜。

龙门山上捉田螺:捉到田螺比缸大,抱了田螺看外婆;外婆在摇篮里哇哇哭,放下田螺抱外婆。

字头歌是一种每句末尾的字词完全相同的儿歌。

这些字词大都是;子;“头”“儿”等,以它们作为韵脚,一韵到底,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每首歌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语言往往幽默、风趣。

比如:擦桌子,抹椅子.拖得地板像镜子,照出一个小孩子。

小孩子,卷袖子,帮助妈妈扫屋子,忙得满头汗珠子。

(徐青《好孩子》)从西头,到东头,这边来了个小老头。

穿着靴头,带着帽头,腰里掖着个小斧头,上山头,砍木头,砍了这头砍那头,跟上山来个小丫头,拿着一篮小馒头。

摔了一个小跟头,碰了丫头的花花头。

小丫头,不啼哭,理理头,拾馒头。

找到了砍木头的小老头,小丫头,叫老头:“爷爷爷爷我给你送馒头。

”(河北儿歌)小小子儿开铺儿,开开铺儿两扇门儿,小桌儿小椅儿,马木筷子儿小碟儿。

十棵小树儿,排成一排儿,手儿拉手儿,不怕大风儿。

}

大年初四 我徜徉在侗族大歌的旋律中

2018年6月9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各省份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一方独特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中央电视台更是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以《非遗公开课》这样一种颇具创新性的方式,隆重推介中国部分极富魅力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侗族大歌。

当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音乐学家田青老师作为嘉宾向观众隆重推介出“穿越千年的声音——侗族大歌”时,舞台上出现了一支全都身着侗族服装的、由男女老少人员组成的合唱队,屏幕下方的文字提示语是——演唱: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所。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当我看到这个地名时立即兴奋起来,因为这个村子太熟了,2018年正月大年初四的这一天,我就是在这个村寨度过的,虽已相隔了几个月的时间,但那一天在这个侗族村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仍须臾不忘、记忆犹新。

电视中的侗族大歌歌队正在演唱的歌曲是《祖公落寨》。算上这一遍,这支曲子我已经听了三遍了(在贵州的两个侗族村寨各听过一遍),如果不打字幕我并不知道他们演唱的内容是什么,但从他们原汁原味、一唱三叹的歌声之中,我能够聆听到一种忆旧的思念味道,一种感念的诉说情怀。紧接着再由著名歌唱家雷佳现场演唱用当代音乐语汇重新改编过的侗族民歌《夏蝉之歌》,通过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来体会不同的民歌之美。《夏蝉之歌》改编于侗族大歌之中的《蝉之歌》,也是在侗寨里常听到的大歌之一。

电视里小黄村歌队在演唱。其间,我在努力地寻找着,希望找到正月初四那天我较为熟悉的面孔,可遗憾的是,未能找到。因为舞台上每一个侗族姑娘的脸庞都似盛开着的杜鹃花,美丽端庄,无法辨得出曾为我们演唱的阿姐阿妹;舞台上每一个侗族小伙的脸庞都似红红的太阳,英俊壮美,哪里辨得出曾为我们演唱的阿哥阿弟?

之所以选择正月初四前往小黄村,因为初四、初五是小黄村内各家族或宗支间的对歌活动时日,即,小黄村内的各家族或宗支间相互邀请,邀请对方的所有女孩子到本家族的鼓楼来对歌。我们正是为了实地观赏他们的这一习俗、欣赏他们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而专程前往的。

在大年初四小黄村的这一日,我们欣赏到了两场歌会。

第一场歌会属于纯表演性质的。当我们进得小黄村村口,一个偌大的广场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广场的周边正在进行建筑,那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在建设。广场的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侗族鼓楼。在之前参观别的侗寨过程中我们已了解,一个侗族村寨之中有几个家族或宗支就建设几座鼓楼,鼓楼是本家族成员集众议事、休闲娱乐、击鼓报信、迎宾送客、踩堂祭祖等集体活动的所在。而这座鼓楼却不属于小黄村的哪一个家族,而是全村的共同资产,是为了迎接四方游客在其中演唱侗族大歌而建设的重要场所。

没有游客的时间,小黄村歌队的成员们都在自己的家中干着自家的营生。一旦来了游客,便有人召唤,于是大家便放下自家的营生,纷纷来到鼓楼,侗族大歌歌会即刻开始了。好在他们有着几百首大歌的储备,在演出过程中是不会出现任何纰漏的。

鼓楼里的火塘窜着红红的火苗,歌队中的男女深情款款地为我们演唱着一支又一支的侗族大歌。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每每说到中国的民族音乐总认为是单线条、单旋律的,但侗族大歌却是例外,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已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金字招牌。

歌队的姑娘、小伙子们尽兴地为我们演唱着《欢迎你到小黄来》《组公落寨》《蝉之歌》《四季劳动歌(男声)》等歌曲。从表现的形式来说,歌中有一领众和,有男女声对唱,有带表演的表演唱,也有适当增加了弹拨乐器的有伴奏合唱等。从表现的内容来说,有传承历史、描述先人拓荒辟地的唱诵歌,如《组公落寨》;有模仿大自然声音的歌曲,如《蝉之歌》;有描写劳动场景的歌曲,如男声表演唱《四季劳动歌》;有男女恋爱、懒汉找不到心上人等与婚恋有关的歌曲等等。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而在侗寨、在小黄村我们感受到,音乐也是没有民族界限的。我们虽然听不懂侗族语言,但在他们的歌声中却深深地领会到了他们的文化传承,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侗家儿女的深情厚谊与诙谐幽默。

在没有任何提示音的提示下,一个姑娘开唱了。她的歌声似刚刚开闸的一股清泉,清冽甘美。没有指挥的引导,其他姑娘们的和声恰到好处地跟了上来,似涓涓的支流汇入了淙淙的主流一般。她们正在演唱的是表达爱情的柔声大歌。领唱者的主旋律没有减弱,继续着她的婉转悦耳,而多声部的副旋律则是低徊多变、相溶相谐,与主旋律配合得相得益彰、不杂不乱,构成一曲动人的人声的交响。

火塘里释放出的温度令我们的体感获得融融的暖意,而我们一干游客的心却在侗族大歌的柔声中一点一点地被融化……

在侗族村庄中,都以鼓楼为单位存在着若干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歌班,每个歌班按照同性别、同辈份(相同的年龄段)、同宗族的原则组成,由本族最有歌唱经验的歌师教唱,通过唱歌传承历史、学习文化、寻找配偶、与结盟村寨互动。他们的歌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若没有了歌的陪伴,真不知道侗族人该怎样维系他们的正常生活?

在一年的光景中,春节前后是侗族人一展歌喉的最佳时机。

为了初四、初五这两日的对歌活动,小黄村全村寨的人们都在忙碌着,而每家每户的年长女性就要更忙活一些。她们将各种为自家女娃早已准备好的最光鲜的衣服、最夺人眼目的首饰全部拿出来,然后精心地为女娃们一件一件地装扮上。据说,装扮在一个孩子身上的费用价值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当然,这些首饰将伴随着女娃们成长,一直到出嫁,作为嫁妆带到夫家去。至于几岁的女娃就可以前往鼓楼去参加对歌活动?小黄村的村民告诉我们,只要是会走路、会唱歌的女娃都可以参加对歌活动。在村子里我们看到,一些女娃是由妈妈抱着来到鼓楼的,由此可知,侗族大歌从几岁就开始传习了。他们的做法正应了那句经典的话语: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概因是从娃娃抓起的。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小黄村那一日所见,虽然绝大多数的女娃在被打扮得漂漂亮亮之后都是兴高采烈地有说有笑,甚至当我们要给她们拍照时要摆出各种造型任我们拍照;但也有个别女娃不胜这沉重的首饰、缀着多枚银饼的帽子的压迫,感觉负重难忍,因而以哭哭啼啼来表示不满,毕竟孩子还太小。

对歌的时间就要到了,临近的不同家族或宗支的男人们吹着芦笙、敲着锣、打着鼓地来到了我们正在参观的这一家族的鼓楼外,来迎接这一家族所有未婚的女孩子。早已等候在自家家族鼓楼外的女孩子们便成群结队地跟随着前来迎接的客人鱼贯而出了,只见一路上除了芦笙的吹奏声、锣鼓的敲打声,甚至还有震耳的鞭炮声。此刻已感觉到了小黄村浓浓的节日氛围。

鼓楼里已被对歌的女孩子们占领了,两个宗族间的女孩子们开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一支一支地唱开来。此刻我们这些游客,甚至连本村寨的男性们都是进不了鼓楼里的,毕竟其中地方有限。但鼓楼里悠扬的侗族大歌歌声不断地飘出鼓楼,飘到我们的耳朵里,飘到了我们的心里,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把“歌”与“饭”看成是同样重要的事情。我们在侗族村寨所见到的一切都说明,侗家人把唱歌当作精神食粮,既用它来丰富自己贫乏的物质生活,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更多生趣;也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使自己的民族在和谐的氛围中繁衍生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圈可点之处,侗族大歌才能传承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至今仍在散发着无限的艺术魅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的中学时代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