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大事》知乎首日 94%推荐度,真有那么好看吗?

个人觉得可以看,但是不是那么好看。

昨天下午去中禾电影院看的,首先是拍摄镜头很晃,影片前面部分我一度以为是DV拍的

不知道是影院的原因还是拍摄手法,这样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躁动,特别是镜头切换的时候,比起其他电影来说显得很粗糙。

至于剧情,个人感觉也还行,算是这段时间来我看的为数不多能把故事讲的比较清楚的国产电影了,但是影片后半段突然冒出来一个“被销户”的亲生母亲,影片中介绍她没怎么读书很早出来在社会上混,也不知道是和谁生的小文,小文生下来不久就被抓紧监狱所以自己“被销户”,从这可以看出从小文生下来之后她们就没怎么见面,但是她最后突然跳出来说自己洗心革面想要带走小文,最让我意外的是,看影片最后她还加入了上天堂,而且看最后她和小文还有三妹坐在板凳上一起吃苹果的画面,貌似在暗示她和三妹或许可能成为小文的爸爸妈妈? 总之,最后面那一段个人感觉剧情推动太快有些感情戏铺垫的不是很好。

当然,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我只是说了自己的感受,至于其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看宣传时,以为是文艺片,降低了心理预期。

看正片时,节奏明快、温馨、笑中带泪,超出了心理预期。

结论:管理好观众的心理预期很重要。

当然,说是这么说,其实是管不好的,因为中国对文艺片的定义过于混乱,诸如《喜宝》、《逐梦演艺圈》、《四海》都是文艺片,而比较符合大众认知的文艺片应该是《百鸟朝凤》这类——确实会觉得拍得好,但中途离场的身体也很诚实。

可以说,针对中国市场,就应该抛弃文艺片这个概念,对中国观众来说,镜头叙事很重要,文本叙事更重要,可谓一个都不能少,诸如轻文本叙事,重镜头叙事的文艺片,中国观众或许不太买账。

如果要找近两年,氛围基调上相近的电影,大概就是2019年暑假档的《银河补习班》,着墨重点还是亲情,通过亲情,尤其是亲子关系的重建,去重新认识自我,审视曾经被忽略的那些。

就我最关注的文本叙事而言,影片整体叙事流畅,当然也有处理草率的部分,比如结尾小文妈妈的出现,我听小文妈妈自述时,就在想,这么一个听起来经济上完全不靠谱的人,莫三妹是怎么舍得把小文交出去的?

但好在剧本还是聪明的,把这种草率藏在结尾,基于对大团圆结局的期盼,还是能在情感上接受。

至于文本上的优点和亮点,我自己觉得这部影片比较好的地方是,展示了多重“死亡”视角,有能够普遍能共情的,有比较特殊经历才能共情的。

比如孩子的早夭,这是观众可以普遍共情的,但像是后面老爷爷躺棺材,活办葬礼,可能会有一些观众觉得荒诞,但老爷爷的情绪动机是自从拆迁有了巨额动迁款后,家中儿女争吵不休,就没一天消停过,确实,拆迁、房价飞涨,固然造就了很多财富神话,但对于更多普通人而言,恐怕要面临的是永无休止的亲情、利益冲突,而且那段情节确实也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像一道无解的题——因为有目睹过类似的事,我个人特别能理解老爷爷活躺棺材的摆烂心态。

还有非常打动我的一点是,童年莫三妹接触殡葬,和小文接触殡葬是完全不同的境遇,在莫三妹的童年记忆里,祖传的殡葬行业带来的全是不幸,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看动画,还要遭受同龄人的霸凌殴打,但小文不同,她在接触殡葬时,世界给了她一个“种星星”的温柔幻想,更收获了痛失女儿母亲的深情拥抱和感激,所以小文对死亡、对殡葬的观感有着一种天真的浪漫,这也是对莫得童年的莫三妹的最大救赎。

要知道,亲子关系中最戳人一个地方的就是孩子成为心灵枯萎的成年人的救赎,帮助成年人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自我,父母养活了孩子的身体,孩子复苏了父母的心灵,这就是亲子关系可贵的地方。

就这部影片而言,这种亲子关系的心灵救赎,还是从“死亡”、“殡葬”切入的,这就更加丰富了影片内涵。

对成年人来说,死亡是五彩斑斓褪色到黑白冷寂,财富、地位、名誉如梦幻泡影,留下的只有烦恼和哀痛,或许我们可以借着影片展现的“死亡”与“亲情”,去重新审视一下生命里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典电影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