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了快3年电吉他了,速度还是上不去?

我的电吉他技术还远没有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不过在一年多的系统练习中,我踩了很多坑,思考了很多技术问题,也查了很多资料,而今天练琴的时候觉得颗粒感特别好,还是有一些成就感的,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对和我处在同样阶段的朋友有帮助。

我高中刚接触摇滚乐的时候看过「无影手」Michael Angelo 那段著名的视频,当时几乎是当杂技看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我最佩服的还是他那种速弹时整齐、凌厉、充满颗粒感的音色,简单的音阶在他手上变得杀气十足,这几乎是我心目中速弹的完美音色(该赞美仅限于他的技术)。我十多年前弹过一两年的电吉他,但当时自学能力不足,练琴十分随性,所以一直觉得速弹是离自己很远的东西,更别说学到无影手的那种音色了。去年的乐夏对我影响很大,于是我又拾起电吉他,而这次下决心要系统地学习速弹的技术。这之前,我在自学上积累了一些心得,所以在审视学习资料和反省自身技术时,有了更成熟的方法论。下面算是一些我认为特别重要,但又容易被误解或忽视的经验和知识。

刻意练习与渐进式超负荷

如果说速弹有什么「指导思想」的话,我认为是上面标题中的这两点。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来自心理学,是近几年很火的概念。概念提出者 Ericsson 做了很多朴实的实验和调查,是我很喜欢的研究者。粗暴地说,刻意练习的核心思想是,将技术拆分到足够小,一小块一小块地掌握。在吉他教学中,很多教育者会强调,不要整首曲子整首曲子地作为练习素材(除非你就是要演奏曲子,而非练吉他),而是要练非常短小的练习,觉察和攻克微小的技术缺陷。

渐进式超负荷(progressive overload)来自于力量训练、健美等领域,如果你想科学地健力增肌,那就一定会接触到这个概念。它的核心是,比如你练卧推,当你已经能推 100kg 时,要想办法增加重量,比如慢慢适应 105kg 的重量,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力量和肌肉会增长。而如果你一直用同样的重量练,进步就会停滞。对应到吉他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用节拍器,当你能稳定地弹好 140 BPM 的速度时,就增加到比如 145 BPM,逐渐提升速度。

当然,这两点算是很粗粒化的「大道理」,在实践过程中,你需要发挥智慧和创造力来贯彻这两点。比如拆分练习,怎么拆分?提速,什么时候可以提速?很多时候并不一目了然。而在我接触到的一些资料中,很多对初学者很重要的细节是一语带过的。下面的内容算是对这两个大道理的填补。

很多吉他教学者和练习者会谈到「机能」这个词,他们有时会用这个词来指代速弹背后的生理机制。你弹得不快,因为你机能太弱;你得练一些提升机能的练习,等等。但是机能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却模糊不清。

我认为针对任何练习的速度提升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涉及的机制和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并不相同。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个阶段很简单,就是记住你要弹的练习,可以不用看谱就能低速地、无错地弹出某个练习。这个阶段不需要用节拍器,有时用了甚至成为干扰,也不用追求速度。

第二个阶段是我认为非常重要、困扰我很久、但又总是被人一语带过的阶段。

电吉他速弹有一本很有名的教材:

这本书一开始会让你练一根弦上的速弹练习。一根弦的练习对于右手来说是最简单的练习类型,你只要保持右手稳定地上下拨拨片就行,开着节拍器,渐渐就能提速。但是当你开始练两根或者更多根弦的练习时,会出现右手不顺畅的情况,会出现好像被弦绊了一下,或力没发到弦上而扑空了一下。整体上就是,弹得磕磕绊绊,非常不流畅。

这是因为多根弦的练习中,右手需要在单纯上下拨弦的动作模式上,叠加其它维度的动作模式,比如微微上下移动手肘,或使拨片微微倾斜。当然,作为初学者,我是没法洞察出这个技术要义的。而在上述的教材中,这一点并没有被点透以及详尽分析。在其它的教学中,我看到的建议则是:慢慢练,把速度放慢;或者是,你的「机能」不够,得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有的人则建议放弃交替拨弦,改学经济拨弦;更多的建议则是,怼就对了,哪那么多废话。

我一度以为这是我自己的问题,直到我查到 pickslanting。这个词我觉得可以翻译成「拨片倾斜技术」,它指的是,当你在弹涉及多根弦的速弹练习时,为了让动作流畅或不被弦卡住,而加入微小动作的一系列技术。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概念,稍微旧一点的教学中你是不会遇到的。大家如果有进一步兴趣,可以看这个网站 ,这个技术的提出者慢速拍摄了很多大师的右手拨片动作,而使这个问题显性化、系统化。很多大师并没有意识到右手的动作中微小的模式,但他们下意识就在使用 pickslanting 的技术。

那么回过头来,很多教学者的建议就是错误的了。比如放慢速度这个建议,看起来非常有迷惑性,因为很多时候,你的确应该放慢速度练,练稳了、流畅了再提速。但是这个建议没法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因为在慢慢弹的时候,你的右手有很大的容错性,哪怕你的动作是错的,你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和甚至雕琢每个音。但是当速度提高时,你错误的动作模式就没时间纠正了,会被放大。就好比你走路走得再好,你跑步如何都是另一回事。所以有的教学者建议,可以直接感受 150-160 BPM 的速度,而不是一直在低速区慢慢练习。当然,前提是你在一根弦上的速度已经在这个程度了。

而只有当你解决了流畅性的问题后,才真正进入大家最常说的提升「机能」的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此时才真正有必要开节拍器,然后慢慢提速。

如何拿拨片,并非一句话的事

从拨片倾斜技术,我们可以引申到初学者会特别纠结一些技术点,比如如何拿拨片,拨片与弦应该呈什么角度,握拨片应该用什么力度,等等。这些问题也有一些常见的答案,比如拨片与弦夹角呈 45 度,握拨片不能太用力,等等。

其实从拨片倾斜技术大家也可以意识到,手腕、手肘甚至整个身体作为一个系统,要精准、快速地拨动琴弦时,是不可能用几句话描述清楚的。就像你要造一个机器人,让它学会弹吉他,背后一定是太多的代码和参数。

在我看来,像是「拨片 45 度」,「握拨片不要太用力」等教学指导可以称为 cue,它们是让你的身体进入更好的演奏状态的指导语。你可以在演奏时、演奏后思考这些指导语,借之审视自己的动作模式。但它们不是法则,就像交替拨弦虽然是一上一下,但实际演奏时加入其中的依然有很多微小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很难用语言捕捉的。

那么在 cue 之外,我认为有一些「指标」可以来微调你的动作模式,并且你可以以之决定什么时候该提速。这些指标中,一些教学者认为「流畅性」很重要(见 pickslanting 提出者的某个视频,我一下找不到具体是哪个了)。当你能反复弹一个练习,不出错又丝般顺滑时,你知道你已经得到它了,此时就是提速的时刻。其它的指标还包括错误率、是否可以弹出重音,等等。

总的来说,对于你这台机器,cue 可以将你的动作模式空间缩小到一定范围内,而各种指标则将你的动作模式微调到最优值。

「放慢速度」不要仅仅按字面意思理解

上面提到,放慢速度是一条古老的、总是会遇到的建议。按字面上理解,放慢速度就是把节拍器调慢,140 BPM 弹不好,就调到 130、120,弹好了再提速。

不过我们可以稍微抽象一点地思考「放慢速度」,可能会有更多的启发,这些启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自己拆分技术难点,设计练习。

比如在某个把位弹音阶,从六弦弹到一弦,你可以就这么直上直下地弹,此时相当于每三个音符就要换一根弦,需要你手肘与手腕配合好,达到一定的精确度。而放慢速度可以是在不减节拍器的情况下,想办法调整音阶,使得你不需要每三个音就换弦,这样可以把对手肘的控制的这个维度的难度降低。

说到这里,你可以意识到,放慢速度不一定就是放慢节拍器,它可以是放慢任何练习中的某个技术维度,而保持其它维度不变。类似的,比如你在一根弦上练音阶,你可以每个把位就弹一下,也可以每个把位重复几次,再换把位,这样就把把位转换的速度降低了,可以更专注于每个把位的音符质量。

再抽象一点,所谓的放慢速度,是指增加某个练习中某个音符分配到的时间。比如有一个一根弦的上行音阶,当你从低把位弹到高把位时,这个练习就结束了。这会造成一个问题,尤其是当你的速度比较快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练习滋溜一下就过去了,中间可能会有磕绊,但你猛吸一口气,一发力,这个练习可以快速弹下来。以这种方式练习,你会发现可以弹得很快,但每个音符基本没有时间去感受和微调。而放慢速度,可以是将这种一个方向的练习改成可以不断重复的练习,比如每个把位可以反复弹,逐渐上行。这样每个音符分配到时间就大大增加,你的问题就会暴露。这就好像,你开车,路上有很多障碍,你油门一踩,横冲直撞也能到终点,因为路程很短。而当路程变长时,你就不得不好好控制方向,不要撞到东西,不然你肯定会卡在路程中间。

总结一下,放慢速度,本质上是增加练习中每个音符的练习时间,你可以把练习改成可以反复循环的形式,也可以减慢某个技术维度的速度,而不一定是字面上的减慢节拍器的速度。

「爬格子」并不比别的练习更基础

有些教学特别强调爬格子,认为这是基础,同时强调你在练习其它练习之前,必须打好基础。因此很多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爬格子。

实际上,很多爬格子练习只是在一根弦上弹各种 4 个音符的模式,1234、4321、1324,等等。这种模式往往与实际的演奏相去甚远,因为大部分人弹的大部分音乐更可能是以一根弦 3 个音符的模式为基础的,也就是所谓的音阶。爬格子给人感觉更抽象、更基础,但其实并不,用科学的术语来说,爬格子培养的技能没法「迁移」到你的目标演奏曲目上。当然,如果你要弹《野蜂飞舞》这样的半音化曲目是需要练半音阶的,但这也就是爬格子的各种组合中的一两种罢了。

类似的,网上有很多所谓的针对某个「机能」的练习,比如针对小指的,针对手指独立性的,针对左右手同步性的,等等。但其实并没有抽象的、可以抽离出来培养的机能,你所练的每条练习都包含了某种基础性。某个练习只有在和你的演奏目标相近时,才会在这个语境下更基础。并没有脱离语境的最基础的练习。关于这点, 这位教学者的某个视频有专门的批判。

不要用低速的思维思考高速

作为初学者,本身不具有速弹的能力,此时只能用低速的经验来猜测高速演奏背后的机制,而这种时候往往产生一些误区。

你如果看过无影手、Paul Gilbert、梦剧院吉他手等人的视频,会发现这些人速弹的时候,音符颗粒感很足,非常凶狠,仿佛他们弹得很用力。而实际上,越是快速,越是颗粒感强,越不能用蛮力,在速度快的时候,一定是最经济地发力,不然你的「能量」就浪费在你与琴弦硬碰硬的过程中,速度就上不去。类似的,这些人虽然音色听起来很狠,但失真度未必调得高,当你在慢速弹的时候,那种凌厉感出不来,你以为得靠失真,其实并不。

这就引申出一个话题,很多教学者会强调要演奏得轻,这个建议是符合速弹的机制的。但我认为这个并不是一个预设的法则,而是在不断练习中逐渐调整的参数,在别的方面没建立好时,刻意轻轻演奏也会出现另一个弊端,就是音符无力。所以还是上面的原则,参考 cue 来设定大方向,通过感受错误率、流畅度、律动等指标来不断微调身体的参数,而这个微调往往是下意识的或微妙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吉他速度多久到14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