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电影是什么意思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那些年,清朝曾发生许多奇案冤案,其中以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著名,这四个案件统称清末四大奇案。而刺马案则为四大奇案之首,如此说来,它便成为了清末第一奇案。

2007年12月在我国内地上映的电影《投名状》就是根据刺马案改编的,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

刺马案发生在清同治九年,这件案子震动了朝野。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时任两江总督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后,在返回督署的途中,被刺客张汶祥刺杀身亡。

张汶祥为何“刺马”?清廷的说法是“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民间通过野史、小说、戏曲等渠道披露了该案的真相。

原来,马新贻能爬到两江总督的高位,靠的是假报军功和结纳权贵得来的。马新贻得势之后,拜把兄弟来攀附他,马新贻看上了一位把兄弟的妻子并设计霸占,然后诱杀这位把兄弟。

把兄弟其中之一的张汶祥侥幸逃脱,后来就发生了快意恩仇的刺马案。

马新贻被杀后,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立刻就有了“刺马案”的戏文演出;湘军将领给张汶祥立碑等等。

这些事情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

据清代史料记载,曾国藩带领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的天京后,得到了许多金银财宝,可是上缴的数额却很少,更有传言曾国藩有野心。于是慈禧太后先把曾国藩调离江宁,随后就升马新贻为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便在慈禧太后的密旨的授权下开始调查湘军的财政。

当马新贻快要把太平天国的财富去向搞清楚的时候,“刺马”案突然发生。

刺马案的发生加剧了割据东南的湘系军阀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快了朝廷对湘军裁减和对湘系军阀的打压力度,导致了近代史上一个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是让依靠着湘军的兵力和财力建立和维持的东南海防日益废弛,给了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可乘之机。最终让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所以清廷洋务派重臣李鸿章晚年曾对心腹幕僚说道:“若非马案,则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不是刺马案,使得中央政府对湘军的裁撤和打击越来越厉害,终于导致了海防的日益废弛,而列强的气焰日益嚣张,战争不断国家便日渐衰弱。

由此可见,刺马案位列清末四大奇案之首一点都不为过。

}

  陈可辛电影《投名状》昨晚在北京首映,陈可辛率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等4位主演齐齐亮相。尽管4位主演在首映式上锋头甚劲,不过所有的焦点仍旧集中在导演陈可辛身上。由于影片在广州试映后曾被评“太过血腥暴力”,陈可辛昨天趁机澄清称,《投名状》只是写实,所谓“血腥暴力”是对影片的误解,而他本人从来不是一个暴力美学的宣扬者。

  “暴力”为让观众恐惧战争

  第一次拍摄武打场景的影片,陈可辛早在《投名状》开拍前就表示影片的武打将以写实为主,绝对不会“飘来飘去”。不过,他追求“写实”的努力却被观看试映的观众认为“血腥暴力”。对于这一评价,陈可辛昨天称自己十分委屈:“我也看到报道说《投名状》血腥暴力,心里非常不舒服。我觉得这是对我电影的曲解和误读。暴力卖多少钱?《投名状》绝对不以暴力作为卖点。”

  “观众会有这样的误读,跟国人长期受暴力美学的熏陶大有关系。”陈可辛称,从吴宇森开始,中国人一向习惯把暴力场面拍得很美很浪漫,杀人场面是美的,战争场面也是美的,而这些并不是他追求的。陈可辛说,如果把《投名状》战争场面拍得很浪漫的话,观众对战争不会有恐惧感,没恐惧的话可能明天就真的来开战。也可能有的小孩看了回家后就要拿刀当英雄。所以,陈可辛认为《投名状》里的血腥和暴力都是必须的,但也仅仅是让观众了解战争残酷的一种方式。

  最爱单纯的“二虎”

  除了着重说明影片是要颠覆“暴力美学”,陈可辛昨天也再次强调了《投名状》要颠覆兄弟情。他称自己虽然也曾想过拍出如吴宇森电影里那样荡气回肠的兄弟情,但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他认为,在亲情、爱情和友情三者中,友情(也就是兄弟情)是最经不起利益诱惑的一个。不过他表示,《投名状》里是有坏事,但是没有坏人,“李连杰演庞青云就是一个坏人么?可能有人觉得他值得同情,因为他为了一个好的目标做好事,结果变成了坏事,观点不同,立场就会不同”。

  尽管对片中的三兄弟都作了一番解读,不过陈可辛自己还是最喜欢二虎这个角色,“二虎其实是《投名状》这个悲剧里的一丝温暖,刘德华这个角色很可爱,他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老婆跟大哥庞青云有染,也不知道是自己的兄弟要杀自己,至死都以为自己是被坏人害死的。他始终都是快乐的。”

}

陈可辛指导,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电影《投名状》,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悬案)之一的“刺马案”。电影最后庞青云因功受封两江总督,在就职典礼上,三弟姜午阳为报庞青云杀二哥赵二虎之仇以正“投名状”之义,跟庞青云白刃相见,打得不可开交。姜午阳招招要害,咄咄逼人,庞青云在见招拆招的同时,其实对姜午阳并没有痛下杀手,两人就这么纠缠着,最后在礼炮声响中,庞青云后背中火枪,正面被姜午阳刺中,倒在了水泊之中,再没有起来。

其实姜午阳的眼神也告诉了观众,庞青云并不是他杀的,他刺中的那几刀根本不足以要了庞青云的命,那么庞青云做为封疆大吏,对国有功之人,到底是谁在背后放冷枪暗杀了他?

慈禧太后杀庞青云的原因只有两个:其一,忌惮庞青云的兵力。其二,免除南京三年赋税损伤朝廷利益。

其实这两点稍微推敲下都不成立,庞青云在电影中的设定是没有多少纯粹属于自己的兵力,打苏州打南京都是找三公借兵,还要请何魁出兵虚张声势,再说同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哪个不比他的兵力多!免除南京三年赋税在庞青云请奏慈禧太后的时候她答应的是那么干脆,如果不悦完全可以当场找个理由否定,否定了他庞青云还敢造反不成?

再说查阅资料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从未对谁实施过暗杀行为,即便光绪皇帝的死因众说纷纭,但到底也没定性是慈禧太后使唤人给光绪帝下的毒!慈禧太后想要除掉庞青云完全可以动用朝廷的权利,随便找个理由都能灭了庞青云三族。所以说慈禧太后暗杀庞青云的理由和方式都不成立!

电影《投名状》“三公”剧照

投名状中假设了“三公”这样一个形象,红宝石的顶戴基本可以确定是正一品级别的官员,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皇族贵族中的王爷,这已经是三公通过自己努力能得到的最大官了。庞青云的两江总督也是封疆大吏,职位确实不低,但离皇家贵族地位到底差了不少。

庞青云不管从兵力兵权到官职地位都跟三公有明显的差距,那么三公有什么理由暗杀庞青云呢?地位威胁到了三公?没有!庞青云不投靠他们?这是个理由,但也不至于被暗杀,要知道那三个老头其实也是各怀鬼胎,他们三个要联手做同一件事基本不可能,若其中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两人抓住把柄,那个人指不定会官位不保,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谁又会冒那么大风险去暗杀庞青云,干那么一件对自己并没有直接利益的蠢事呢?所以三公暗杀庞青云从动机和受益来看都不成立!

电影《投名状》何魁图片

何魁在庞青云第一次全军覆没的时候大概和庞青云是同级别将令,或者比庞青云级别稍低。但当电影中庞青云再次去求何魁帮忙的时候,从何魁的盔甲和后来三公对何魁的态度来看级别已经明显比庞青云高出不少。后来庞青云被封两江总督,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时,都能跟三公平坐对饮,这时候他的身份发生了180度大反转,让何魁开始仰视。

电影《投名状》庞青云剧照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何魁能心甘情愿的看着比自己低级的人青云直上压自己一头吗?第二庞青云打南京时向何魁借兵借粮许诺携手进南京城功劳一人一半,结果庞青云独吞战果独据功劳,被骗的何魁能善罢甘休吗?分析到这已经很明确了,何魁后来找赵二虎喝酒试图策反他,从这个桥段的设定就说明何魁这人阴险狡诈,是个唯利是图之人。顺势何魁暗杀庞青云就成立了,他有能力实施,有机会获得庞青云就职典礼的细节信息。暗杀完庞青云解决私人恩怨,他的靠山三公也会力保他不至于搭上性命,而且两江总督的位置极有可能落到他这个摇旗呐喊虚张过声势的有功之人头上。从个人恩怨,受益人到个人行为来说,何魁都是暗杀庞青云最有可能的幕后凶手!

电影《投名状》“三公”及何魁关系复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名状里的陈大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