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强捧流量明星,是粉丝的错还是资本的错?

最近,文娱行业迎来重拳整治。文娱行业乱象由来已久,即便圈外人也能感知一二。但这些现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恐怕还是业内人士最有发言权。

岛妹采访了三位明星经纪人,他们有多年从业经历,带过多位知名或不知名艺人。他们对行业乱象尤其是资本造星问题的讲述和反思,非常有料。

1. 侠客岛:经纪公司如何挖掘未来明星?

经纪人宁哥:以演艺行业为例,新艺人一般有几个来源。有的是从表演系、舞蹈系、播音系等专业院校学生中挖掘;有的从选秀艺人中找可以演戏的;有的公开招募演员、举办选角大赛等,既招人又做宣传;也有新技术催生的渠道,比如从网红、博主里找话题度高、自带流量的KOL(网红博主)转行;当然还有一些“资本大佬”的关系户,干女儿、情人什么的,直接安插过来;也有一些有经验、有一定人气和演技的龙套演员。为了挖新人,不少经纪公司甚至盯着艺考培训机构,想在艺考前就先下手为强。

通常,公司招募到签约艺人后,艺人跟公司签约,相当于“卖身”给公司,公司负责对艺人进行包装、培养、推广、投资拍摄,利用艺人给公司挣钱。双方也是合作关系,艺人利用公司的渠道、资源、平台,提升自己,把自己推广展现出去。艺人挣的钱,公司和艺人可以分成。艺人越红,分成的比例就越高,利润也就越多。

至于分成的比例呢,如果艺人自带流量,分成就比较高;如果是“小白”艺人,我们负责配资源、宣发、法务等,一般是四六或三七开,公司拿大头。毕竟给新人投资也需要大量砸钱。

2. 侠客岛:签约艺人之后,经纪公司会用哪些手段打造明星?

经纪人老张:按照业界定律,8个字:“小红靠捧,大红靠命”。要红至少有几个途径:参加选秀;接好本子的网剧;接本公司大演员出演作品中的小角色,一般来说一个大演员带本公司3个小演员,这是圈子里不成文的规矩;还有炒CP;另外就是在网上做话题、参加真人秀等等。

现在流行“以剧捧人”,爆款电视剧是捧红演员最快的途径,用网剧培养新人也是近来最热的趋势。一些网剧制作公司手里有好的剧本,虽然不是传统的演艺公司,但因为适应这种新造星手段,反而能更精准地捧红“素人”,而且成本还低,因为他们既是制作公司又是经纪公司。现在很多传统的经纪公司都在投资开发影视项目。

3. 侠客岛:前阵子有关部门下发通知,禁止偶像养成类节目,之前的选秀也频频被指“用钱买票”。据你们了解,这种偶像选秀排名中“钞能力”能发挥多大作用?

经纪人吴姐:诚实地说,除非选手本身实力非常超群,否则大部分都是用钱、用资源“做票”。有的是艺人自己家里就特别有钱,他的家庭就跟公司一起做票;也有艺人的母公司投钱做票;还有就是这些互联网平台方自己炒节目,自己做票。

大家都追逐这种方式有几个原因。艺人自己有资源有钱,就是想红。还有就是一些选手在参加选秀前,本身已经有一些广告合约或者在拍的剧本,为了流量效果来参加选秀,那当然更要砸钱出道、造话题,为自己的广告或影视剧做铺垫。至于互联网公司炒作,那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节目效果来制造话题。

某选秀节目停播。图/新浪微博

4. 侠客岛:文娱行业热衷炒作也不是一两天了,现在有什么新手段?

经纪人老张:最简单的就是买热搜,艺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都能上热搜。炒CP当然也很好用。还有就是经纪公司自己买水军、买软文,当需要炒作时,要么找“粉头”、粉丝圈派任务炒作,要么给买通的媒体、自媒体派任务。又或者炒作人设,深情、学霸、运动、减肥……只要能让大家想起你就行。当然还可以去找大明星蹭流量、带流量。

重点说一下水军。其实水军也分黑白,有正面水军也有反串水军。正面水军好理解,流量明星们微博下面的转发和点赞,以及无脑吹捧的评论。不是之前有明星一条微博转发过亿嘛,很快被人戳穿是买的流量。反串水军就是,冒充“黑粉”去刺激真的粉丝,或者冒充“脑残粉”去刺激群众,让普通人觉得烦,又或者去碰瓷别的粉圈。总之,有话题就行,管你是吵架还是讨论、干仗还是高兴,话题就是流量。

之前明星绝大多数热搜都是买的。没人气的买人气,有剧集要播的攒人气。平时我们会买某某的日常这些生活类热搜,有作品的时候就炒CP、炒剧中台词,或者是宣传歌曲相关的内容。现在很多制片人在选角的时候会考虑热搜、粉丝量。一个剧里谁在什么位置,海报上、发布会上谁站什么位置,都要考虑粉丝建议,并且随时观察网上反应调整策略,这都是有技术讲究的。

大家能看出来,现在很多艺人演技唱功都不行,可能就一张脸,那该怎么红?就是炒CP、拉踩同行、撕番位、讲究海报站位之类的。水平、能力、技术怎么样可以不论,没有话题和人气就不行了。

5. 侠客岛:碰到负面舆情怎么办?

经纪人吴姐:首先搞清楚情况。如果自家艺人没错,恭喜,一次大好的炒作机会。不断买热搜让大家看到艺人有多冤,再发律师函,为律师函买热搜,然后号召粉丝团炒话题。如果艺人做错了,那就花钱撤热搜,或者买其他明星的热搜,转移注意力。再有就是舆情控制,明星道歉的文章,我们文案团队有很多模板,替换内容,法务审核,就可以发了,速度很快。还有就是制造阴谋论,让大家觉得是其他粉丝挑事儿,制造矛盾点。

我曾经带过一个艺人,出轨,有实锤,而且当时他的剧集正在热播。舆情一出,制作方发行方,也就是媒体口中的资本,直接找上门来,最终我们赔付了一些款项。负面新闻很可怕,会有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失掉代言、粉丝。所以,一般在舆论有苗头时,我们就会试图压下去,找当事人、狗仔队,用钱压,谈条件,谈交换资源,甚至用另一个没那么严重的负面新闻去替换严重的负面新闻,以求损失最小化。

6. 侠客岛:现在明星红的时间越来越短,怎么将艺人资源迅速变现?

经纪人宁哥:有几种方法,要么疯狂接广告,但会出现广告质量不高、三无产品代言等问题;要么接网剧,因为网剧拍得快、卖得好;或者接综艺,继续炒热人气,从而植入广告;还有直播带货、做博主接广告;更直接的就是从粉丝那里集资。

这种明星都是批量制造的,有的火有的不火,那就火的带不火的,然后公司不断挖新人。如果新人一年都不火,就考虑放弃,及时止损,或者让他们转去做网红、直播。说白了,一个明星出了事,公司候补的还多着呢,手里那么多等着出道的,不怕。至于粉丝,喜欢上另一个“哥哥”很容易。我个人觉得,这些粉丝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情感付出的对象而已。

至于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漏税等问题,很普遍,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玩法,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手段。比如说天价片酬,那都是业内不断比价、竞争的产物,同等咖位的明星当然要一样价格,别人天价了,我们家明星不也得这个价?

偷逃税的途径就更多了,分批次签合同、分种类签合同、开各种名目的子公司、去低税处开公司、开证券公司、做假数据、和厂家串通买明星代言产品的销量、票房数据作假、包空白场次、套现转移资产到境外、在境外开公司、境外置业……这里头的道道,每个都能说一天。

7. 侠客岛:你们和粉丝、饭圈是啥关系?

经纪人吴姐:我们公司有专门负责粉丝运营、对接“粉头”的部门。比如某某官方后援会,都由我们管。有新作品发布,会提前通知粉丝,提前做数据,联合搞应援策略。我们得和“粉头”搞好关系,一起组织“散粉”,还要满足粉丝要求、不时发点甜头。

现在有很多职业粉丝。线下的就蹲守在艺人经常出没的地方,拍照、录像、索要签名,再把这些兜售给粉丝,从中谋利;线上的则大多与经纪公司有项目合作或雇佣关系,每天斡旋于公司和粉丝之间,帮经纪公司“操纵粉丝,为我所用”。对粉丝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洗脑、立威、争夺领导权;对外,他们的工作是引战、吸粉,扩大艺人和组织影响力。通过职业粉丝的运营,经纪公司可以将粉丝转化为“粉丝经济”,为艺人带来更大影响力和经济收益。这些职业粉丝的所有行为都明码标价。

饭圈是非常稳定的,比路人想象的稳定多了,轻易打不动的。饭圈又分为高层、中场、底层,我们可以指挥粉圈高层,很多“粉头”“大粉”都是我们的下属职员;底层都是小粉丝,高中生、大学生、妈妈粉之类,主要负责掏钱。如果你没钱又没时间做数据,会被这些人骂的。粉丝有完整的体系分工,有负责文案、P图、摄影、控评,还有数据组、反黑组,比我们还专业。

8. 侠客岛:你怎么看待“资本造星”这事?

经纪人老张:资本就需要一个帅、干净、有爆点、有一点点才华又听话的人。这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吸引粉丝并变现。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资本造星的结果必然是良莠不齐,坏苗居多。因为你得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那就不断地以次充好呗!往往一个新人还没培养几天就出来挣钱了,那必然没时间再练基本功、学专业知识了,水平怎能提高?

再说作品,你有没有注意到,以前影视剧是很多经典名著改编的,那内容能不好看吗?现在都是你听都没听过的网络小说改的,甚至一篇爆款网文都能直接扩成一部电影,那内容充斥着狗血剧情和废话连篇,质量必然不高。

我们刚入行那阵子,对粉丝是感恩的,感恩你喜欢我家明星。现在不一样了,粉丝是我们的免费劳动力,也是工具人。我们在各个榜单上搞一搞排名,剩下就交给粉丝去冲了。

粉丝真金白银砸钱,榜单的所有方比如微博、billboard当然得利,我家明星也得利。还有明星代言的东西,粉丝们去买,给我刷单,品牌方就看得见销量,明星带货数据有了,才会有大牌奢侈品来找我们代言,那粉丝也更有荣誉感了不是?

资本造星,都说是“造”了,那就不是“真星”。说白了,那都是资本的工具人。

9. 侠客岛:国家近期对文娱行业进行综合整治,你们在做什么?

经纪人宁哥:据我所知,大多数公司在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增加公司法务部门的人手,以前很多都是外包法务,现在都在找专员。又如一些网剧,现在加了“审原著”,挺好的,至少可以根据原著判断价值观,清理源头。

你不觉得现在市面上的烂剧太多了吗?为了流量什么都敢拍。影视剧作品直接影响一代人,我也不想我的小孩看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长大。

经纪人吴姐:有人说大陆的饭圈、流量文化是从日韩来的,的确有影响。以前中国的选秀单纯是选好声音、有实力的,不光看长相。后来看到日本韩国这一套完整的资本模式,觉得好用、有用,才照搬过来,但我认为是歪掉了。从韩国回来的一些中国艺人,带回来一种风气,他们没演技但有流量,也有专业粉丝团、“粉头”,一起做数据、抱团搞CP等。

以前艺人们出了事,我们还能帮担着,帮着发律师函,现在国家明文规定经纪团队如纵容、袒护艺人劣迹行为,经纪团队也会受到法律制裁,圈内一下就紧张起来了。

但我觉得外部约束对劣迹艺人最有用。说实话,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每天还被人捧着,你觉得他们道德水准能有多高?所以,从内部来说,经纪公司要自己规范起来,制定一套规范艺人的守则,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从外部来说,加大处罚力度,加强舆论监督,还是动真格的最有效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其实我跟你一样,第一次听到汪海林这个名字,还是因为他怀念煤老板。当时我就纳闷,怀念煤老板?煤炭并不是清洁能源啊,难道是暖气费涨价?好像也不是。

后来才知道,汪海林之所以怀念煤老板,主要还是为了批评娱乐圈。因为娱乐圈之前叫演艺圈,只不过后来被资本大肆涌入且加以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娱乐圈才真正成型。汪海林不喜欢娱乐圈,那还是因为资本。

那照这么说,汪海林就不应该怀念煤老板啊,煤老板不是资本么?煤老板是资本,但是他仅仅是资本,他不会想要自己做一个创作人。

然而互联网时代来了,煤老板走了,大量的“小姨子”被留在了娱乐圈,大量的“小姨子”要吃饭,怎么办?黄鹤带着他的江南皮革厂适时的出现。

汪海林看不惯的是黄鹤,因为黄鹤只认钱,曾经的黄鹤只钟情于小姨子,但现在的黄鹤的小姨子可以天天换,因为黄鹤有钱。

汪海林不喜欢黄鹤的一大原因跟池子是一样的。大家还记得之前池子跟自己的老东家反目吧,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保持自我,不被资本所吞噬。

汪海林比池子好一点的就是他想要挑战的是整个娱乐圈。池子看不惯想要体面的离开,然而资本却不愿意让他体面,汪海林显然不能离开,“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这两个头衔,就决定了汪海林想要让这个圈子内的一切都降降温,不想要去恰资本的烂钱。但是这一切任重而道远。

而汪海林最近强调的是流量时代迎来了拐点,这正是大量的娱乐圈从业人员所不能接受的事实。这是一种事实,也是市场的一种选择。

小鲜肉+大IP=烂片(当然,还有更狠的骂人话就不说了),这个模式并不是资本第一次尝试。但却是资本最成功且效率最高的尝试。我们回想一下曾经的湖南台创造出来的一档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就知道。资本用其强大的推动力来养成一些明星,简直不要太容易。

《超级女声》当时收获的批评并不比现在的一些养成类节目少,然而过了这么多年,谁还会在意但是的批评?好像没有人再这么说了,我们记住的是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一系列通过选秀节目出道的明星。至于这个节目的负面影响,早已经销声匿迹了。

大家细想一下,《超级女声》跟现在的很多养成类的选秀节目有区别吗?显然是没有的。

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资本对于一个人的包装,让这个人成功的跻身于一个有着潜力的圈层,最终,通过资本扶持的这个人为资本带来成倍的利润。资本的目的达到了,这个选秀出来的明星的目的也达到了。各取所需,大家相视一笑。

这就是汪海林需要挑战的核心内容,仅仅说是资本,那是不全面的,除了资本之外,汪海林要面对的还有成千上万的选秀明星们,以及背后跟着这些明星吃饭的“仆从”。

大家可以回想下这几年的综艺,任何一个行业,如果被资本涌入之后,会有什么下场?比如说脱口秀,池子是一个脱口秀天才,但是资本世界里,一个天才的作用是有限的,他需要的不是一个天才,而是一个天才养成模式。而这个模式,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

在资本世界里,某一领域的巅峰人物并不会被资本所追捧,原因很简单,虽然人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很厉害,但是追捧的代价太大不划算。资本愿意追捧的是那些制造规则成批量产出巅峰人物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人物或许没有巅峰人物那么厉害,但是可以做到批量化,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不常有,臭皮匠多的是。因此,资本更愿意让自己主导这个模式,而非艺人本身。

然而这个时候,资本挥一挥衣袖,马上进军另一个行业。至于说被榨干的这个行业今后该怎么办?没有人会关心一个过气演员的。

在娱乐圈逐渐被流程化侵袭之时,汪海林是不愿意让自己被资本就这样榨干的。因此,他反对资本加持下的小鲜肉,他反对一切以这种形式诞生出来的明星来搞乱演艺圈的规则。这是对于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保护。

因为这个模式下,很多的从业人员会变得非常缺乏创造力。当一个喜剧演员可以批量产出的时候,池子是不是天才就不重要了。郭德纲早年间的经历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就变成了池子背后,郭德纲背后究竟有多少热钱。

资本把持娱乐圈是一个阶段内的必然结果,但这个阶段会维持多久,这一点很难说。

汪海林能看到这一点必将是会结束的,但是结束后的娱乐圈,就会存在很大的真空领域,这个领域是会用好演员来沾满,还是说会迎来一个更加不易察觉的力量来搅局,这谁也说不清楚。

明星制造就如同让一部分人做奥数一样,之前的演艺界的明星们最终有幸成为艺术家的那些人,他们就好像专业的数学从业人员,数学家等等。而这些做奥数题的数学爱好者们的兴趣并不仅仅是数学这一个方面,而是利用自己喜好数学的能力,为自己赢得一个奖牌,最终实现学生时代的“出类拔萃”。

而这种出类拔萃在过去是会带来高考加分的。因此,很多人乐此不疲。然而没过多久,在国家对于这个行业进行集中整顿之后,加分是不可能加分了。而这样一来,喜欢奥数的人自然少了些。汪海林想要的或许是这种结果。

这确实是没错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基本发展规律,而资本的涌入,实际上是打破了一个正常的发展规律。短期来说,这对于行业很好,因为它会促进行业繁荣。然而长期看,行业最终的发展却会因为资本的加持而进入到一个畸形的轨道中去。

人们不再尊重原有的发展规律,转而使用一种最高效的方式来让自己加速成长。汪海林自述小时候是在农村养过鸡的,大家也都清楚,四十天的速成鸡吃起来还是没有土鸡香,相信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懂。

但想要扭转这个局面,我们需要等待的可不止一两年,人们的习惯是需要潜移默化的慢慢改变的,汪海林所期待的时代最终会到来,虽然胜利最终会来到,但是持久的准备还是要做好。

}

近年来,“流量明星”依托旺盛的人气、众多的粉丝,每每吸引注意力,搅动舆论场,争议不断、影响恶劣。尤其近来,以吴亦凡、张哲瀚等“顶流”为典型,一批“流量明星”“塌房”,演艺圈内积弊已久的饭圈文化、粉丝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从8月20日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连发五篇“央视网评”,对这一流弊予以剖析和抨击。系列网评从“流量明星”的艺德、演技,粉丝经济被过度透支,“饭圈”中的歪风邪气,娱乐圈的“流量指挥棒”等多个方面,对演艺圈生态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刻的分析和透视,产生热烈反响。

“央视网评”认为,流量明星德不配位,不仅给整个演艺行业带来极为负面的效应,更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尤其是给青少年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至上等不良观念,严重误导其价值观。如果不以身作则、自尊自爱,终有一天会“裸泳”上岸,贻笑大方!

在这种环境下酝酿出来“饭圈文化”,理性不足、戾气有余。一言不合就掀起骂战、刷“黑词条”。更有甚者,有部分粉丝对于涉嫌强奸的偶像仍然“不离不弃”,还创建“救援群”企图“劫狱”,接二连三上演荒唐戏码。

这种风气还进一步扩散到整个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不看三观看五官”的风气四处蔓延,社会严肃议题时常在娱乐至死中跑偏,“饭圈”互斗习惯渗透到方方面面,已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议题讨论的质量。

“央视网评”分析指出,流量没有罪,造星也并非不可,但要尊重艺术规律和原则。在资本加持下,一些没唱功没演技没敬业精神的“三无演员”,登堂入室跃上食物链顶端,挤兑得中生代“戏骨”无戏可演,良心剧作无人问津,扰乱了文艺市场的正常秩序。

究其根源,“流量明星”大行其道在于粉丝经济是一块人见人馋的“肥肉”。应援、打榜、疯狂购买偶像代言产品……粉丝对明星“爱的供养”滋生畸形消费市场,一些资本操控下的平台更是“因势利导”,变着法子让粉丝们花钱。明星名气大了,资本市场估值高了,平台流量升了,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粉丝成了“冤大头”。

“央视网评”特别指出,治理粉丝经济,要清晰梳理产业链中“粉丝—平台—资本—明星”等各环节,对粉丝经济中出现的一些灰色地带进行“精准滴灌”式监管。各大平台首当其责,有必要探索打破唯流量的单一评价指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强化技术向善导向;演艺行业更有必要进行“从艺之道”的大讨论,挖疮割痈、激浊扬清,从源头上解决“什么人能当明星”的问题。

五篇文章发出后,在舆论场引起热烈反响,连续登上微博热搜榜。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评论。网友们也积极留言互动,“唯流量风非常不可取”“支持清朗行动,请没有德行的艺人趁早离开娱乐圈”“希望各位明星把崇德尚艺刻在骨子里”“有流量的让自己的业务能力配的上自己的流量”……上百万网友在线参与了这场大讨论。《联合早报》等外媒也据此做了述评。(央视网评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战会被资本放弃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