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相声界的人,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都觉得“冯巩”最优秀?

  • 《霸王别姬》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吧,从李碧华的原著,顾长卫的摄像,到张国荣的表演,怎可将功劳都算在陈的身上??? 谢谢

  • 不过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 我小时候在一本1985年的某电影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 张国荣想将《霸王别姬》拍成电影,当时报道说他很想和张艺谋合作。当时张国荣是香江的红歌星,不过在内地还没有名,电影只拍过《鼓手》。 不过后来不知怎么变成陈了,可能当时张艺谋看不上这个香港歌星。所以应该可以肯定,主要是张国荣促成这部电影的。

  • 他当年还不愿意接<霸王>的本子捏~这家伙一点远见都木有...算虾米大师...

  • 不算,但是《霸王别姬》是经典

  • 《霸王别姬》拍的那么雄浑大气,让人觉得陈凯歌一定是个沉着稳健的成熟导演。没有想到在《无极》的新片发布会以及后期的各类事件中表现的像个撒野的小孩子------谁都不能对他的东西说“不”字。否则当场翻脸。

  • 但是你要是也是一导演的话 你想想看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作品 心血之作 却受到了这样的嘲弄 如果换位思考的话 任何人都不会觉得好受的 我很理解他

  • 首先,大师的尺度搞不懂。 其次,还差一些吧,除了《霸王别姬》,其他作品难以证明。 最后,也许还是一个优秀的导演吧。

  • 各人大师定义不一样吧 当然是优秀的导演 无极有那么差吗 别都跟着媒体走 吼吼

  • 我个人认为《无极》的立意很好 但表现手法略显幼稚 特技效果差强人意 有些台词缺乏水准 与电影风格不付。 总体来看问题在于导演的火候不到位。我觉得拍成动画片可能会很好

  • 恩…… 首先,什么是“大师”,这个概念根本不清楚,所以压根没法讨论,上面也有人提过了 再个,《霸王别姬》能说明什么?这部电影后半部分节奏一塌糊涂,演员的选择也很失败,张国荣远未达雌雄莫辨之境,相比之下,尚不如幼年小豆子的扮演者 要看陈凯歌只能看他前四部电影,冲劲十足,比后来的片子好看太多 了 PS:东西不灵当然得自己扛着,出来混就该有这个觉悟

  • 19:57:47: 舞蹈的小火柴    一个人的修养与他的作品应当成比的吧? 我想,优秀导演可以不必成正比!但大师,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 《霸王别姬》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吧,从李碧华的原著,顾长卫的摄像,到张国荣的表演,怎可将功劳都算在陈的身上???    火柴还是挺欣赏这句评价的。不过,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摄影、演员、乃至编剧全都是原材料。百般滋味全在于导演驾驭全局的功力和火候。有多少优秀的原材料被拙劣的大厨糟蹋的?-----比如《西楚霸王》。那么多名角汇聚一堂,结果看得人消化不良。呵呵

  • 百般滋味全在于导演驾驭全局的功力和火候。有多少优秀的原材料被拙劣的大厨糟蹋的? 支持这句话!!!!!

  • 17:24:49: 旧时一块玉(加菲猴) (南京)   无极有那么差吗      别都跟着媒体走      吼吼 ———————————————————— 谁在跟着媒体走?站出来瞧瞧?

  • 电影是综合艺术,但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因素有时候是很当纯的。比如仅是其中一个电影演员的精彩演出,独立支撑了一部极有可能在其他方面都相当平庸的电影(例如艾尔-帕西诺之于《女人香》、达斯汀-霍夫曼之于《毕业生》、)这些电影如果离开了这些演员的表演,将相当乏味。又比如电影语言元素中的某一个方面,希区柯克是最蔑视电影演员在电影中作用的导演,他依靠的是“悬念”这种紧张然后松驰的艺术。再比如说有可能仅是剧本(原著)上的出彩,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娜(《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整体元素上都达到成功的电影,毕竟只是少数。每年奥斯卡奖项中最重头的“最佳影片”奖项,就是表彰这一整体成就杰出的电影。 斯皮尔伯格用小成本拍出的《辛德勒的名单》,我认为虽然算不得是电影只上顶尖的一流作品。但两厢比较,陈凯歌的作品怎能与斯的这部电影相比? 大师这个词现时都相当廉价了。男人头发长点,能玩点没有实质东西的花样(如王家卫),故弄玄虚,都能被称为大师。 我认为的大师不是那样容易滴同志们。我好象已经在哪说过,就电影这门艺术来说,中国短短一百年的电影历史中确实未曾产生过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大师。我能想记唯一距离大师这个称号相对近一点的中国电影人中,唯有谢晋。 导演就象一个厨师,他的重要作用不用多说。是将一盘只有原料的菜如何做出来,如果整合能到手的元素,并以自己的能力,弄出一盘好菜。有些电影我觉得确实就需要导演来摆平一切。这其中的代表,我认为黑泽明是一个代表。

  • 辛德勒的名单?这么虚假的电影 同一题材里波兰斯基The Pianist的真诚会让《名单》无地自容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Gordard): 《辛德勒的名单》每一个镜头都在欺骗观众。斯皮尔伯格拍这部电影并非对此题材感兴趣,而是因为他找不到题材。 他还说,如果你不信,可以和我去放映厅,我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给你分析。 斯皮尔博格至今仍然对辛德勒的遗孤在阿根廷孤苦伶仃的事实坐视不理,至今仍拒绝向其支付一分钱的版税。 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拍电影,做着非人道的事情。斯皮尔伯格这种人最应该鄙视。可怜了特吕弗老爷子居然头脑发热去帮他演《第三类接触》

  • 看楼上好莱坞电影派支持者和作者电影派支持者打架真有意思,哈哈哈哈

  • 艺术和人道有什么关系?艺术并非慈善机构。没有道理要求一个拍出这样电影的人也一定是个慈善的人吧? 那么,金庸也是会一阳指了?哈哈。 特吕弗那一套早就过时了。新浪潮那些东西事实证明了时毛或是反叛的因素。它就象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点活力,但终有一天要回到成人的世界。这些东西现在还当宝似的,并以能引用个把名人的点评找到佐证我认为是很可怜的一件事情。文人相轻是有传统的,电影人相轻也是一样。用用自己的脑子。最起码,用用自己的语言吧。 一个电影不是一个纪录历史的流动画面。真实是什么?电影的真实就是哪怕剧情不忠于历史,但它表达了真实的人性。这才是根本的真实。如果你要的真实是那种没有升华的真实。我建议你到贫困山区去生活而不用看电影。 现在还居然有人津津乐道于昙花一现的新浪潮。我简直感到贫乏的是某些人将自己订死在了一口枯井里还以为参悟了禅理。 眼界开阔些吧。

  • 建议先找两本电影知识方面的书粗浅地了解电影史。 一是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二是《戈达尔和新浪潮电影》。新浪潮这东西不过是电影历史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何必扯虎皮拉大旗呢。

  • 新浪潮是电影历史小小的花朵? 你去音像店随便找一张70年代后的电影来看看,那里面最多的电影语言和技法源自于哪?新浪潮深刻影响了西科塞斯、科波拉、伍迪.艾论这些好莱坞独立制片的艺术追求者,给了德国新电影启迪,昆汀在电影中竭力向戈达尔致敬,甚至把自己的公司直接取名做A Band Part,《罗拉快跑》很火吧?这种叙事方式是谁创造的?那个人叫做Alain Resnais。侯孝贤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跟谁学的?如果你把这样一个深深影响和震撼了全世界的电影运动称为一个小小的花朵,那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道不同,不相与谋。 你才应该去好好补补电影理论才对。推荐书目Anderien Bazin的《电影是什么?》、克里斯蒂安.梅茨的《电影的意义》,马塞尔.马尔丹的《电影语言》。 关于电影史,有台湾著名学者焦雄屏的《法国电影新浪潮》。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不如看看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材《世界电影史》。 讨论到此结束。

  • 晕。一不小心怎么把我第一个发言给删了??? 能恢复吗?

  • 艺术的确与人道无甚关系。可《辛德勒的名单》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姿态出现的,是他自己把人道和自己的电影扯上了关系。不说别的,你拍辛德勒的故事,总该付版税吧》?这点没有异议吧?陆川还给了凡一平1万块改编费呢。可斯式一分钱都没给辛德勒的遗孤。不止如此,他甚至从未去阿根廷看望过他们。戈达尔出于对辛德勒的尊敬都曾从法国远赴阿根廷看望他们,美国离南美比中欧近得多吧?何况你是用人家的题材拍了电影的。格瓦拉的头像出现在了避孕套上人家家人还不让呢,怎么了。

  • 侯孝贤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是跟新浪潮学的?跟谁啊?

  • 安德烈.巴赞 新浪潮理论之父 长镜头和场面调度就是巴赞确立成为体系的.这种电影语言方式贯穿了新浪潮始终.除了里韦特,基本上在每个新浪潮导演的片子中都常见.尤其是特吕弗.毕竟巴赞算他半个父亲.

  • 侯孝贤开拍电影的时候,跟新浪潮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有空你可以翻翻侯孝贤的资料,他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是非常外行的,别说有什么理论依照,就是连新浪潮的片子恐怕都没看几个,那时候台湾的电影资料也是很匮乏的,你想想,侯孝贤都成名很久了才知道有个叫小津安二郎的,他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是凭借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在拍片子,直到后来才边拍边学,了解了一些欧洲和日本电影,但那时候侯孝贤自己的美学追求已经基本成型了,所以新浪潮的后背阿萨亚斯才惊叹侯孝贤的艺术直觉。 别一提长镜头和场面调度就是巴赞,就是新浪潮,哪儿跟哪儿啊,巴赞的理论也是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里总结出来的,再早玩儿的溜的有让雷诺阿,有奥逊威尔斯,和新浪潮同时期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人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日本那边的沟口健二影响了多少欧洲导演 ?怎么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成了新浪潮的理论了,侯孝贤的电影里有长镜头就是受了新浪潮的影响,还是受了巴赞理论的影响,这不是笑话吗?侯孝贤开始拍电影的时候,恐怕巴赞的书台湾还见不着呢。 我们今天再谈新浪潮的影响,更多的谈的是他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和启发,比如独立制片怎么和大制片厂相容并处,小投资的电影怎么盈利,这对于后来世界电影的产业完善是最有意义的,比如后来美国就有了新好莱坞运动,并且对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国都有影响。 至于新浪潮对电影艺术的贡献,谈新浪潮这个概念是没意义的,必须要具体深入到每个导演来研究,外行才一勺烩地谈什么新浪潮美学呢。新浪潮不过五年的时间,很多导演的美学追求是在新浪潮之后才成型的,而且这批新浪潮导演本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美学取向,戈达尔和侯麦是一码事儿吗?更别说被拉进来乱在一团的左岸派那批导演了。而像特吕弗这样的导演其实没过多久就回归到情节剧的系统之中了,你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理念?没有。

  • 新浪潮导演的个体特异性确实很大,这点承认。像里韦特甚至公开反对巴赞的场面调度。戈达尔的电影论文性质远大于叙述。特吕弗虽然有向剧情片回归的趋势,但也要看到还是保留了很多的新锐特质而并不是完全回到“品质传统”里。他拍古装片也不和法国传统古装片一样。 不过不承认左岸派是乱在一团。个人欣赏左岸派超过电影手册派。 至于侯孝贤的问题,可以看看让.杜歇的《法国新浪潮》 这样的问题和帖子主题已经毫无关系了

  • 这个帖子的主题都已经弄乱了。建议有关新浪潮和好莱坞的话题就此结束吧。继续我们自己国家的陈凯歌

  • 如果我没有弄错,所谓新浪潮运动,大抵是时代产物的特定的某一个方面。在新浪潮的同时,在美国也产生了迷惘的一代这种思潮。诸如此类的思潮,我想仅仅意味着一种文学艺术方面的发展过程中的元素。就象文学创作活动中经历的诸多流派,绘画艺术中出现的诸多流派。你用创造一词我觉得很好笑,任何的思潮产生并且能代表的我认为是一个人类进程中的某一个特定年代。就象文学理论中现在认为,象意识流那些小说技法都无法再反映当代社会(所谓的后现代文学理论的观点),但我所能知道的只是,理论这种东西,其本质不过是评论者对理论本身的一种自我满足。它不代表权威或是真理。它代表的仅是一门学科中的某一点上的知识。 说回电影上,任何流派的理论无不建立与它之前传统的基础之上。无论新浪潮的代表们如何在姿态上蔑视“优质电影”,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新浪潮的根基不是他们独个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于电影这种艺术的基本元素上的某一个方面的发现。据我不多的对新浪潮的理论了解,好象是他们首先大量采用手提式摄影机,借以表达人物精神状态。其实这种雕虫小技我觉得更多是在玩弄着形式,一个演员不能用表演本身来表达精神世界,而依赖于外在的、明显的、人为的、肤浅的外在的方式来表现。本身就是对电影表演这一艺术的倒退。 至于科波拉、西科塞斯、伍迪艾伦。。这些名导受到新浪潮的影响,我倒是不了解。不过我没从他们的代表作品中找到什么新浪潮的姿态。我更多的是看到一种对电影语言的综合运用上的个人思考。一个运动的出现当然会有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从事这个事业的人们,但能否相对客观、以批判的、整体把握上的态度来对待它,恐怕比食古不化更为重要。 关于什么北京电影学院的《世界电影史》这个我就不看了,我知道的是电影人谈到的都是乔治-萨杜尔的那本。 做为一个爱好电影的人,我本身对电影之外的元素不感兴趣。比方说你认定的斯氏没有良心,这个东西与电影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就不要谈这些花絮了。伍迪艾伦还与他的养女通奸呢,但这不妨碍他在电影上的思考吧。拍个人道主题的电影你也硬能牵扯出“是他自己把人道和自己的电影扯上了关系”诸如此类勒索钱财的把柄来。我真是服了你。照你这么说,拍个解放战争的题材的电影,国民党也要根你要钱? 这不是国际玩笑么? 另外,新浪潮这些东西确实过时不谈了,它也就那么昙花一现。昨天我才看了那人特吕弗的四百下,我看不下去,我不知道这种罗嗦的毫无节制的电影好在哪里?至于新浪潮的那些理论,也仅是一种理论。将其视为电影课程中一个选修的课程比较合适。一朵小小的浪花那么跳跃了一下而已。

  • 呵呵.如果你连400 BLOWS 都看不下去的话.我就真的不想再说什么了. 个人有个人的口味.不强求

  • 伍迪.艾伦的事和斯式不能混为一谈. 艾伦爱上自己的养女,可他没有拍片告诉观众说:记住,千万不能爱上你的养女 可斯式拍了那么多的电影都在说教:一定要人道,一定要人道.自己却不人怎么人道,就好象一个人在说:告诉你说,我不人道,我他妈就不人道,怎么招吧?不过你不行啊,你们要人道,你丫一定要人道知道吗? 这是什么事啊?

  • 井枫和小蹄子的争论让我们这些“槛外人”真是受益匪浅呢!!! 个人以为这种争论还是挺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希望两位大侠极其在专业化的分析探讨中摈除火药味,尽量避免类似人身攻击的语言。毕竟我们是在谈一个问题而已,绝非人命官司嘛。 呵呵

  • 好了.我不再发言了.这是我最后一条,不论他回复什么.我一句话不说.

  • 17:25:38: 小蹄子   艺术和人道有什么关系?艺术并非慈善机构。没有道理要求一个拍出这样电影的人也一定是个慈善的人吧?       反对!艺术和人道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着呢! “大师”这个称谓到底意味着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也!拍电影和写文章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代圣贤立言”。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那叫做伪君子。观众对斯皮尔伯格的阴阳脸还是心知肚明的。我们在赞许其人才华的时候不能不去用另一只眼看待他的道德。

  • 其实个人相比名单,更喜欢钢琴师. 感觉名单太做作.而钢琴师所发生的故事更加真实和细腻的展现在我的面前.

  • 小蹄子对中国电影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极端厌恶令小火柴感同身受,非常赞许。电影制度的不合理就在于不让人说真话,不让人说实话。斯皮尔伯格是不用担心这个不合理制裁的,他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要命的是他说实话、做假事,从这一点上来看,斯皮尔伯格比电影制度更可怕。

  • 自己打自己嘴巴了.但这回的回复是对上两位的. 艺术可以"非人道"(不涉及人道的问题,如LOLITA),但决不可以不人道.真正富有人道精神的艺术家,会受世人敬仰,比如巴赞和萨特. 钢琴师真的是太真诚了.尤其是结尾那个情节,德国军官希望瓦尔德可以就他,但他不会得救,他不会因为救了一个犹太钢琴家而获救,即使他反对纳粹,他也必须为纳粹而战.这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洪流,是人无法改变的形而上的命运.日彼尔曼和波兰斯基都没有给出一个真正明朗充满阳光的答案,因为把根本不属于现实的,虚假的"阳光"去掉,更需要勇气.也更真诚. 波兰斯基绝对是大师

  • 艺术可以"非人道"(不涉及人道的问题,如LOLITA),但决不可以不人道.真正富有人道精神的艺术家,会受世人敬仰,比如巴赞和萨特. 13:16:43: 井枫 (哈尔滨) LOLITA不是“非人道”,准确地说它仍然表达了自己的道德观点,但是这种道德属于边缘道德,是对道德的另一种诠释。它很有可能是不被一般大众所接受的。(比如火柴,呵呵) 因为把根本不属于现实的,虚假的"阳光"去掉,更需要勇气.也更真诚. 13:16:43: 井枫 (哈尔滨) 同意,非常支持这个观点!!!   

  • 纳博科夫在定义洛丽塔时,他说这部小说不是不道德的,是"非道德"的,就是和道德无关的.

  • 前两天买到了波兰斯基早期的片子<水中刀>,开心啊.哈哈

  • 波兰斯基?那是一砣屎啊…… 《钢琴师》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喋喋不休的是遭罪而不是苦难 很少有哪个导演像波兰斯基一样匠气十足 另外看了上面的话,我有些大诧异:看电影何以和研究电影史扯上了关系,这已经是两个领域了

  • 刚才上了个厕所,排了泡波兰斯基…… 楼上的某人还真是强,扯了堆新浪潮,而后告诉我们说,《四百下》是最近看的……天知道你在仅凭间接材料的情况下,对新浪潮意淫了多少次……哥们你不觉得有点扯么? 更扯的是:谈电影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个人大谈历史(就是电影史),真他妈的幽默

  • 还有一点:艺术家有没有道德观念无关紧要 我们是看他的东西灵不灵,而不是评价他做人做的成不成功 这两个东西也没什么关系 PS:道德这种垃圾往往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再PS:我可不是站在斯皮尔博格这种垃圾一边,因为他的电影实在是太可笑了

  • 造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是我最近在研究口语式写作(打字)

  • 再来冒个泡~~ 在表现犹太人在二战中倒霉经历的题材的电影里,目前为止我没看过一部可以看的 和那段历史有关的倒有一部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可看,稍微差些的还有德国导演维尔霍温的《母亲的勇气》,当然这部片子不是维氏最好的作品,可以参考《可怕的姑娘》~

  • 15:18:16: 左胸上的吸盘 (大连)     楼上的某人还真是强,扯了堆新浪潮,而后告诉我们说,《四百下》是最近看的……天知道你在仅凭间接材料的情况下,对新浪潮意淫了多少次……哥们你不觉得有点扯么? 最致命的是他还说自己根本没看下去.估计他看了10个镜头都是往多了说的.

  • 我觉得吧 波兰斯基之所以无穷尽地诉说苦难 是因为他的个体记忆

  • 电影永远是导演yy观众的产物 新浪潮早已死亡,陈凯歌是无奈,资本压跨了他 作为中国电影,他绝对是大师

  • 看了<无极>里赠送的对陈导的采访,发现他在刚剪完片子的时候,对这部电影还真不是一般的自信,那是相当自信啊. 说实话,怎么的也比<十面埋伏>好看很多吧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美术风景片

  • 15:34:42: 左胸上的吸盘 (大连)PS:道德这种垃圾往往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建议修改成:垃圾道德往往是社会发展的阻力。否则大众会认为吸盘在超市里偷东西是一件非常有道德的事情。呵呵

  •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美术风景片 17:32:09: 井枫 (哈尔滨) 同意这个提议!当初张艺谋对着镜头说出自己唯一的遗憾是“这些花儿还不够牛!”的时候,火柴就认为这部电影只能是风景片了。

  • 陈年古董拿出来显摆的遗老遗少还真在这个新世纪活得仍然倔强无比。 其实啊,这斯皮尔伯格最初拍了些票房片,学院派也指责其水平不高。他老人家别了一肚儿气,才糊弄出了个辛德勒的名单。一下就得了个奥斯卡奖。我就觉得奥斯卡奖还比那些其他国际奖项有点水准。这也是个人意见了。 我写个影评也是收敛着小心翼翼的。讨论时也喜欢来个口语化写作,口语化写作太简单了,没必要拿出来炫耀冒泡什么的。更没必要隆重到用研究这样的词语吧。 还别说,读点电影理论我觉得于提高个电影欣赏水平还是有作用的。就像个小说,作者都要写个序。那些仅凭他们的天分就指点电影的人我觉得他们太高估自个了。不过比那些捡了个什么浪潮术语的人似乎又可爱一点。 四百击,这电影我还真是看了没十个镜头就烦了。我还没见过在艺术上一口咬定没看某一部电影的人就注定如他所说的好像没救了。谁给了你这个法官一样的权利啊?我连毕加索的立体画派那东西都批判,更何况个什么新浪潮的? 说话冲不冲不是水平的标准,瞧你那忘形的样儿,得了个棒棒糖把你甜得脑袋都没了。 柏杨老师说得没错,酱缸文化里是容易出酱缸蛆的。也容易产生恐龙型人物。哦也。

  • 反对!艺术和人道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着呢!    “大师”这个称谓到底意味着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也!拍电影和写文章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代圣贤立言”。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那叫做伪君子。观众对斯皮尔伯格的阴阳脸还是心知肚明的。我们在赞许其人才华的时候不能不去用另一只眼看待他的道德。 —————————————————— 驳回。其实呐,你也是被个中国传统教育给套实了。艺术与做人还是别扯在一起谈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个必然联系。我不是说了吗?白居易一边玩着小于十八岁的姑娘,一边吟咏出了传世杰作《琵琶行》。 将西红柿与西瓜视为孪生兄弟是盲目的。这种盲目的另一说法其实就是教条。奉献给了人类最美好精神财富的大师们,有相当多的人是疯子与变态。我常觉得,一个精神上不分阶段点岔的人,大概在艺术上要搞出什么成就来,都很难。

  • 哈哈哈哈 说的好 够邪 我喜欢 不过还是希望你不要下定论 以学习的姿态来评价这些怎么说都有那么一点价值的东西 那些所谓的评论者我向来都是很烦的 希望如你们般有独特思辩能力的人别沾染那恶俗之气 谨对以上诸位的学术探讨和人生攻击表示感谢 精彩直至!

  • 白居易一边玩着小于十八岁的姑娘,一边吟咏出了传世杰作《琵琶行》。 19:25:00: 小蹄子 继续反对!呵呵 首先,白居易的不道德行为是受历史文化条件制约的表现,举这个例子只能说明道德标准一定是随着文明的进程而逐渐提高和进步,并不能说明白居易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实无论古代也好现代也罢,欺凌幼女都是人所不齿的下流行为。不信的话我们可以尝试着拍摄一部歌颂白居易酗酒挟雏妓写出万古流芳诗篇的电影-----估计还没有拍完就要被点天灯了。

  • 一个精神上不分阶段点岔的人,大概在艺术上要搞出什么成就来,都很难。 19:25:00: 小蹄子 因为接触过一些所谓文艺圈子里的人,所以个人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是精神上的偏执和道德上的猥琐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陷入谵妄状态的创作欲望所致,后者则完全是功利世俗心理下的斤斤计较阳奉阴违。

  • 21:50:50: southern (南京)   井枫怎么无语了 呵呵 欢迎来南广哦 信守自己说的话啊。说了不对他说的话回复就不回复。 本来是想去南广的,但是已经被大学提前录取了。所以就不参加高考了。呵呵

  • 得研究,得研究…… 最近两三年我的思考和表达之间出了严重的问题,可能是车祸的后遗症~ 我是在寻找一种说话的方式,这是挺麻烦一事儿 这世界的速度太快又混乱,尤其在豆瓣这貌似更自由和打开的地方领受更深 那么,蹄子同学,我说两点: 关于你的第一句话,东西做的好不好和它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有关系么?这个道理我想你也懂,不多说~ 从第五段你和《四百击》接触的经历看,你也属于以本能看电影的一类,看不上十个镜头说明它严重违反了你的一套审美观,下面的问题是从你自身和《四百击》间寻找出不契合的原因,不肖说这需要个人出色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远远不是翻翻电影史或三两个前人能够帮你做到的……我基本上属于先看电影再接触相关书籍的一类观众,很自然的发现我的很多观点和感受已发于前人之口——这是种很糟糕的经历,因为面对相同的材料(在这是电影),感受力和思维经历等等位于相近水平线上的人得出类似观点再正常不过,于是我避而不谈~至于脉络和历史方面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我们可爱的电影本身的花边,更加的不值钱了 回到第四段看下:关于“天分”的话不是在说你自己么

  • 当<无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有人咆哮:陈大师真的无极了...

  • 22:00:14: southern (南京)   哦 本来还想会有一志同道合之士呢 哎 可惜 哈哈.在这里同道也好啊.

  • 陈凯歌也能算大师?大师该重新定义了。 如果按照蹄子的观点,陈凯歌恐怕只是搞点精神上的分岔来和大师拉点关系了。

  • 19:25:00: 小蹄子   驳回。其实呐,你也是被个中国传统教育给套实了。艺术与做人还是别扯在一起谈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个必然联系。我不是说了吗?白居易一边玩着小于十八岁的姑娘,一边吟咏出了传世杰作《琵琶行》。      将西红柿与西瓜视为孪生兄弟是盲目的。这种盲目的另一说法其实就是教条。奉献给了人类最美好精神财富的大师们,有相当多的人是疯子与变态。我常觉得,一个精神上不分阶段点岔的人,大概在艺术上要搞出什么成就来,都很难。 ===== 1) “将西红柿与西瓜视为孪生兄弟是盲目的。”这句话说的好,且不可因为传统教育存在问题,就认为传统教育下的都是错误的。 2) “奉献给了人类最美好精神财富的大师们,有相当多的人是疯子与变态。”并不代表疯子和变态都是大师。 3) “一个精神上不分阶段点岔的人,大概在艺术上要搞出什么成就来,都很难。”按照这个逻辑,要成为大师,必然先成为疯子? 4) 陈凯歌做了些疯疯癫癫的事情,所以就是大师? 5) 很多大师确实是因为沉浸在艺术中不能自拔而导致精神的异常,不过这个精神正常下的异常行为(其实是炒作而已),却是极大的不同的。江朗才尽之时,才有此黔驴之技吧?以至于连个馒头都要穷追滥打了。

  • 其实呐,俺上面说了那段,又看了其下诸多的反诘。终于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我那段旨在说明一个问题即:艺术成就真的与人道(诸如此类理想主义色彩味道的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吗? 当然,任何一个带着问号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两种回答。那就是有,或者是没有。 我的答案是没有。 在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列举了白居易同志,我认为他玩弄妇女是不人道的。但他写出了《琵琶行》,是非常有艺术成就的。这个例子同样可以用于电影方面,是普适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话语霸权常说:“做文必先做人”。我不能在一个孩子还未成年的时候说这句话不对。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许多我们具有群众基础的话语在现实的表面(注意表面这个词)都是对的,但在实际上却都是错的。将做人与他的艺术成就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是没有根据的,这就是我所谓将西瓜与西红柿放在一起硬说是孪胞胎的那个比喻。这种美好的愿望蒙住了多少双无知的眼睛啊。 第三,我所说的,就是好多(不是全部啊)大师都有怪僻。这是不争的事实,萨特好象是同性恋。这个东西是自古就有的。人的恶习不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同步文明起来的。不是说进入了文明时代,这些恶习就没有了。这个东西永远存在。就象大师与常人,永远都存在。 第四,我希望这样有意思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下去。 第五、我忘了,我是在看了无以数计的电影之后才开始在量的积累基础之上去识别一部电影的。但一部电影的欣赏我不认为仅仅依靠大量的看电影就能真正领悟。它需要太多的知识了。文学素养、音乐素养、甚至是美术素养。 第六、我并非那种现在很流行的所谓“反英雄”,或是具有颠覆一切传统爱好的激进人士。我的电影审美观建立于的并非形式,而是内容。我当然也觉得“乱世佳人”这电影好,但我当然也可以认为陈凯歌还与大师沾不上边。这纯粹是个人的认识,一个人能否于电影映象之下看出别样的意义。这对于每人人来说,就象通常我们知道的“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画一幅画并非你眼睛凑到画布上细添细描就能画好,一般是,你画几笔,然后就要退后,看一看整体。其实,电影也是一样。只接触三五百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而所谓的流派,纯粹是一种出于理论上方便而给出的名字,它的意义同样要放于整个电影范围去考虑。 我常表错情,可还是顽冥不化啊。

  • 在唐诗宋词里是读不到白居易玩姑娘的事实的。所以我们以文度人,认为他是一人多么深情的人呐。其实呢,你说他的诗文是深情的这就没错啦。可你千万别也一定要硬扯上他的为人啊?说句话,谁知道白居易是什么人格的人啊?还有那三毛,写那种小说,感动了好多人。你们都被蒙鼓里了,三毛其实是一个神经质、一个惯会哄人的人。可这与她的文学成绩单没有关系呀。所以揭穿这种美好的谎言吧,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对艺术成就的仍然欣赏啊。 我这几十年也是看书看电影看杂了,总有些怀疑态度。不比那几年,听个媒体宣传,人家说震撼我也跟说震撼,会被跟着跑,这几年呐,陆续学会点以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了。而且许多情况都表明了,人民群众的眼睛往往都不是雪亮的啊。这说明,俺上了一台阶啦。 哪有那么容易震撼的?都老了。

  • 哈哈 关于道德教条妨害表达自我和创造的事实,很多人认识不到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多数人没有这方面的直接或间接体验 以我个人的经验看,如果从做电影的目的出发,看不看电影都是无所谓的~~ 大约是一年以前吧,我尝试搞一个片子,首先是剧本,想了一个大概的框架,然后往上贴肉,设计了一些镜头,安排了几个场景,也写了点台词,留意了外景…… 同时期我开始玩DVD,也可以视为真正看电影的开始,在此之前我是仰仗电视台的电影观众,电影阅历相当有限,但我的眼光是成型的,索拉纳斯,小津都曾让我惊叹。后来在看碟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很多点子其实早已被别人注册了专利,比如布努艾尔,候孝贤……那些让我兴奋的点子和表达方式就失去了意义,这种打击渐多,我也失去了激情 其实搞艺术和搞科学一样,有时也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比如候孝贤的长镜头,我倒相信他是独自研发,有点傲气的人不会愿意拾人牙慧,当然这个也不能说死 前两天想讨论一下布努艾尔对吉姆 贾木许和伍迪 艾伦的影响,后来转念:这不是瞎扯淡吗……

  • 17:25:38: 小蹄子 真实是什么?电影的真实就是哪怕剧情不忠于历史,但它表达了真实的人性。这才是根本的真实。 赞!

  • “想想我们自己,年少的时候都会有些愤怒,看到那些好莱坞的商业大导就想狂踩,但其实你电影看得多了,就知道《电影手册》同样很龌龊,不过是把持着某方面的话语权,而威尼斯电影节也不一定像你想得那么纯洁,不过都是另一个江湖而已。” 何生生,这句话说得中肯!

  • 汗!说不出话来。。。。 看完这个贴真的要写时间。。。。 看来不必强求。。。。。 想到小蹄子 说得一句话:“我更多的是看到一种对电影语言的综合运用上的个人思考。”这我是非常赞同的。 想到圣经里保罗说得一句话:“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这我也是非常赞同的。 “我更多的是看到一种对电影语言的综合运用上的个人思考。”不是吗?

  • 是吗 长镜头是他的独自研发 恐惧 他那一出镜头就是长镜头美学 我倒觉得是他由于处于一个比较狭隘的空间所以只有搞成这样 导演首先要受到一定的局限 然后在局限之内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实是幸运也是不辛 to七武士 我不同意你赞同的那句话 因为我觉得还是需要忠于历史的真实的 关键在如何尊重历史真实 如果能和观众的心理契合的历史真实才是好的真实 好的历史大片无不如此 而随意修改历史或者恶搞的你看哪个有好下场的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在激烈也没用 电影是镜头的美学 不是语言的美学

  • 连司马迁也不确定他写的是否是真实的,我们后人还有真实的吗?

  • 那真实的人性又是什么捏

  • 哥儿几个,咱唠点正经的吧,这是凯歌的帖子.......

  • 据候孝贤自己说 他那么搞是因为穷 穷则变,一变就通了 跑题也是一种情趣嘛 当人们想要表达的时候 诸多制约也就被忽视了

  • 有些事情确实是逼出来的. 在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之前,“跳接”属于穿帮的范畴,而那之后,“跳接”就成电影语言的范畴了,被一帮跟风者广泛模仿乐此不疲。《重庆森林》里那段跳接,整的太露骨了。简直就是致敬。 其实戈达尔最初这样是实属无奈,预算太少,胶片根本不够。 想起田壮壮说的一句话:我最喜欢的导演都穷得叮当响,比如候孝贤和阿巴斯

  • 我不喜欢穷得叮当响的导演! 至少说明一点,他的生活是不平衡的!

  • 赚钱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电影,所以才会穷得叮当响,我倒是挺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 其实嘛,我这喜欢看电影的人也就将个电影视为是件工艺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察看,都仅是出于一种电影语言中的乐趣。这与有些人收藏些茶具,吃茶讲茶道是一个道理。 艺术审美上的情趣各各有异这是必然的了。毕竟,艺术这东西还不好有个标尺,比不得体育竟技,谁先撞线谁第一。这就有了认识的千差万别。所以古人云:文无第一。就是此道理了。 上面几位的答复有几个我想再说明一下。 这个东西放于文学艺术的范围里才有理论上的讨论意义。我个人认为具体到电影这东西,除却供娱乐的电影外,严肃意义上的电影,其实核心不外乎就是表达人性的真实。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表现。只有人性才有文学电影取之不尽的源泉。所谓的那些表现手法,如果只是停留于一种自我陶醉的表面,也就是仅停留在形式上,都称不得是一流的电影。当然了,人性的如何真实表达其实就是一部电影的综合的艺术性。有人注重玩弄形式,有人注得表现镜头背后另有的含义,这是一个电影工作者表现和认识上的不同。而我们看电影,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更多的时候仅是从这些短暂脱离现实世界的另一种生活中找到慰藉而已。电影与其他种类的艺术一样,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什么,顶多,给那些喜欢它们的人一种满足与比较。为什么说比较呢?一个发烧友是需要在不同的素材中以比较获取得到属于他个人的乐趣的。这就很明白了:量的积累是重要的。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谈不上鉴别了。当然了,这些都是极其喜欢电影的人才会钻的牛角尖,一般泛泛之辈,既不写影评,也无意比较,觉得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以己之见固然没错,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许多时候也就只能当观众了。后来我看了点新浪潮,说的是特吕弗没进过科班,他的电影知识的得来是从巴赞(前面有人提到了,这人是新浪潮电影的理论之父)主持的一个什么电影资料馆里“从大量的劣质电影身上懂得了电影语言”(大意,记不清楚具体的字词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说的也是一个量的关系。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自信固然无可厚非,但审美的形成却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因为视野终是有限。有一点这方面的天分是非常不可靠的。写出《呼啸山庄》的那位女作家叫什么来着?她们姐妹几个有一个弟弟,据说是相当有天分的,姐妹们辛苦劳动,提供给他最好的条件,就是指望着他能写出传世的作品。而姐妹只能在业余的时间自学一下,可是姐妹都写出了传世之作,而弟弟什么都没有留下。天分固然珍贵,但并不是牢不可破。所以所谓大师,我想都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叫的。陈凯歌能算吗?我认为不能算。 扯远了,我这口语化一写起来就收不住。打回来,什么叫真实的人性? 具体到电影中,那就是一个演员要做到他或她的表演不是做给镜头看,而是在刻化人性。表演是一种技术然而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有时候是有思想的。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在一部电影中演员的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一部电影的成功有时候是全方位的,但有时候,却有可能只是由一个演员来完成的。《罗马假日》,我想如果不是奥黛丽赫本来演的话,那会是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据说在大卫塞尔滋尼克选取《乱世佳人》的女角时,费雯丽还不出名,而凯瑟琳赫本已经是很有名了。据说,赫本曾怒气冲冲地跑去问大卫,为什么不要她来演女主角。大卫这样说,他说:这是因为,亲爱的,我看不出为什么白瑞德爱你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说明一个演员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样,在《金色池塘》中,如果没有亨利方达与凯瑟琳赫本的精彩演出,这部电影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很无趣的老年人的故事。 我们来看看这几年很热的那些所谓地下导演给我们了什么? 第一,所谓的平民化的视角。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与什么有对立的。它有强调的必要吗?它是一部电影可以吸引人的必要基础吗?它首先就在姿态上要高于其他电影吗?换句话说:它就必然是具有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吗?未必如此吧。一部电影是依靠它的综合的电影表达手段达到艺术境界的。没有艺术的表现力,你再关注底层,再人道。都是白搭。 第三,形式上的挖空心思。 我是看过一些地下电影的。小武、巫山云雨,几乎看不下去。现在的这些导演都喜欢这样,不进摄影棚,自然取景。这种朴素(有时候我认为是了草)没啥可说,据说也是从新浪潮那一套来的。你进不进摄影棚同样与电影好不好没有关系。不是说你走上街头了,就与平民亲切了。没有这样简单的事情。 这些基本上所谓的小人物为表现对象的电影,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展现了一种导演的矫情。一个事实上的证据就是它们都太雷同了。另一个证据就是没有产生出一个好的演员。这是不争的事实。你无法在电影史上落下一笔,这就是败笔。他们为何热衷于此呢?因为哪,类似可可西里这样的电影有些新鲜感,容易在国外获奖。说到获奖,我就奇怪,咱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谈个奥斯卡奖呢?什么戛纳什么东京,看看这些年的影片,都他妈全是纪录片风格的。全然不顾人物刻化,就知道展现个表面的中国在落后的现实。说实话,中国电影这二十年来比起日本韩国差得远了。居然还自欺,说中国有太多的好电影。真不知道这种自我神话的勇气是何处而来的。 扯回来,其实你清醒些,就知道上述那些导演,玩的不过都是一个形式上的新鲜感,(是针对西方文明的那种新鲜感,好比中国的草房可以给住惯了高楼的美国人以新鲜感)。而中国人是喜欢凑热门的,一听,外国获奖了,就去看了。一味叫好,给俺们中国人争光了。其实,要争呢,像李安就真是争了。因为不是大陆人,好象叫好声不是那样强烈而已。中国的观众中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是不多的,整体上的电影审美也是低幼的。这个我不愿再说了。这些导演们不过用低成本以外国获奖的方式再打回来赢取票房而已。你说艺术性,我倒笑倒了。 第三、电影的普遍虚伪。 我在中国近些年的电影里看到的都是演员表演上的虚假。这个东西一旦存在,永远别想指望电影有艺术成就。导演的意图不应该跳到电影层面里来指导观众。新浪潮喜欢的就是这一套。生恐观众在电影里看不到他们的新技法新花样。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王家卫,将一干追时毛的人哄得云雾山中。说实话,我就低幼到从未看明白王家卫的电影。我认为那都是形式的东西。有点花样,但别谈艺术性。 中国的电影学院也尽是教出来些会演假戏的演员。这个不说了。连冯巩都出演电影了,中国电影还有指望吗? 都是废话。打住。说不定哪天来了兴趣,倒想写个中国电影大批判呢。哈。

  • 火柴个人真是越来越欣赏小蹄子的才华了。此君确实不是一只轻浮浅薄的蹄子。但是到了关键问题上,该反对的一定要反对到底,火柴立场鲜明,决不通融! 在白居易的个人癖好上纠缠不清,是因为蹄子看待问题严重脱离时代背景,古人一来以挟娼狎妓为男性荣耀,二来作为排遣仕途失意的姿态,这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几乎是可以被完全接纳的。古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做人道德有任何缺失,反而觉得与《琵琶行》的音韵锦瑟调和,美不胜收。

  • 之所以对白居易人品与才华的两重性有非议,是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了当代道德标准的尺度上重新认证这个问题。这种行为在当代是人所不齿的,正是因为道德不具备跨时代性,我们才不对白居易的性癖好做更深一步的追究,绝不是对这种行为有所嘉许。 与这个例子相反的是不久前轰动全国的赵忠祥性丑闻。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大众对待艺术家展现的才华以及艺术家人品修为所持的态度。虽然其中不乏对隐私充满乐趣的小人之词,但是宏观上来看,赵忠祥的全身退隐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 蹄子在举证时还充分表现出了以偏概全乃至偷换概念的错误倾向。在这个问题上,captain的逻辑分析已经很清楚了-----“一个精神上不分阶段点岔的人,大概在艺术上要搞出什么成就来,都很难。”按照这个逻辑,要成为大师,必然先成为疯子?” 呵呵,蹄子这是举着手心让人家打!作文必先做人,这句话小蹄子要好好学习才是。做人思想偏激,说话自然缺乏客观性,总是把话说得太绝对,结果授人以柄。可见做人还是挺重要的。 火柴绝不否认个别大师出现的精神异常现象,但是这并不等于全体艺术家都应该住到精神病院去,更不能与斯皮尔伯格那种正常、清醒的伪君子行为画上等号!这是明显的偷换概念。

  • 我有想吐的感觉……肋骨之后火辣辣的,一对太阳穴也往一块儿凑…… 我的天啊,我咋就不明白蹄子同学怎么就理解了特吕弗“从大量的劣质电影身上懂得了电影语言”,对你来说,特吕弗应该是“懂了个屁啊”,自己的看法跟着自己的表达走,莫非您也和我一样被撞出疑似后遗症了? 蹄子所言之“量”,大概是指影评硬史了,从您身上我还真没看出来这些东西帮您提高到哪去,绝大多数影评影史没起到提高的效果而只是沦为了手里的棒子。“我好的片子你不好?——好!哥们拿各种牛人砸晕你!”——就这么点意思。 成一家之言挺重要的,往外了说能骗点稿费打打小知名度,指不定还能被后人捧起;往里了说是成家的必经之路,或者只是完善自我。所以要在战略上忽视现成的言论,哪怕只是有个姿态 蹄子同学貌似跑题的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言论倒是最值得注意的,这反映了您当下的水平。 关于第一条,应该改成“缺乏艺术表现力”,至于怎么缺乏表现力了,你没展开谈,我也不好说什么 第二和三条说的是一个事,难怪你自己也把它俩的序号统一了。显然你是被形式挡住了,具体了说是摄影和表演两个环节,不难理解你为什么对奥斯卡情有独衷,奥斯卡电影里技术环节的重要性低于故事,以讲明白故事(所谓人物刻画亦属其中一环)为第一要旨,但在我看来就太缺乏新意和诗意,百年奥斯卡可看的片子不会超过十部(对我这个观点有意见你可以随便拎出某部讨论)。 有的镜头是属于诗的范畴了,比如《任逍遥》(不知这一部是不是也能归到你那个“地下电影”里)里有两个传递绝望和彷徨的镜头,堪称一流,这两个镜头足够引起观众的敬意从而进一步解读这部整体比较粗糙的贾樟柯电影,经由一部电影,我们会猜测甚至了解一个人,这件事着实美妙,那些无法感受真诚的诗意和缺乏耐心的人自然不能理解。 关于演员这件事没必要太在意,演员是导演用于传递的工具,讨论导演用这个演员的原因比这个演员是否让你感到虚假更有意义 以上~

  • (一生都在依赖却渴望自由自在) 12:10:27

  • 关于白居易引发的讨论的再述:以下为引用舞蹈的小火柴的话: 之所以对白居易人品与才华的两重性有非议,是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了当代道德标准的尺度上重新认证这个问题。这种行为在当代是人所不齿的,正是因为道德不具备跨时代性,我们才不对白居易的性癖好做更深一步的追究,绝不是对这种行为有所嘉许。    与这个例子相反的是不久前轰动全国的赵忠祥性丑闻。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大众对待艺术家展现的才华以及艺术家人品修为所持的态度。虽然其中不乏对隐私充满乐趣的小人之词,但是宏观上来看,赵忠祥的全身退隐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 我已经似乎说过,人的某些劣根性是与时代无关的。道德不具备跨时代性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请问,自孔子以降,中国的道德标准中的大部分,现在是否依然沿袭着?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我举白居易,并非是你所谓的以偏概全。我举白居易,意在说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人有伟大的成就并非就有伟大的人格。它们不是相对应的。二层意思是隐形的,那就是,白居易的那种行为在唐词宋词上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诗才与其人格别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多读一点书,多了解一点。起码知道了这个事情对了解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所帮助。 以偏概全的说法是哪里来的呢?我并没有说,一个人在艺术上要有成就,就必须是变态和疯子。我的原意请懂中文的人看清楚了,我所说的是,在许多艺术上有伟大成就的人当中,其实有相当数量(这个我与舞蹈的火柴的认识是天差地别的,她认为是个别的,而我认为是数量较多的,这个就是各人阅读量的不同上的认识差异了)的人都是变态的或是如疯人一样的。请注意在摘引他人的话语时,首先弄清楚句意。当然这种基本知识是小学生就应当具备的了,也可见中国网民素质到了何等令人寒心的地步啊。 好了,你举了个赵忠详,我再举个艺术人生栏目的朱军。据说,这朱军有一次做了节目后,下台了,说了句粗话:这SB(当然是指节目中的嘉宾了)还挺配合的。你说一个名人吧,虽然也是人,但是受观众瞩目,他这样做就似乎不对了。人格上就应该受到批评。赵忠详或朱军的事,与白居易是一样的,我看不出你所谓的“反之。。。。。”到底反在哪里呢?这些都是丑行吧?这三种道德都是丑行吧,难道因为在封建社会,玩女人正常就算不得是丑行了?我真不知道你这低幼的逻辑从哪诞生出来? 无论是白也好,朱、赵也好,我的意思是说,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存在的。并不因他们的丑行而怎样。但我反对的只是,别他妈的认为一个人取得了点成就,他在人品上就是对等的一个高尚的人。没有这回事。上面那种都是中国式的愚民教育灌输给你的,人有自己的眼光,这世界里污秽的事说实话名人要比普通人做的多得多了。别他妈的再放在一起混淆视听了。好象白居易玩女人与它的诗才一样高尚似的。这不是狗屁吗? ———————————————————————— 关于硬同志的答复: 硬同志是很人挑我的语病的。这具体到他不厌其烦列举我一二三段中的理论逐个击破,并乐此不疲。 这也没什么,反正是个论坛。论坛,不就是发表不同观点的场所吗,有屁有放总比有人别着生闷气对身体有好处。我也就放开点了。 我与你的观点太不相同了。你认为,演员的事不必太在意。而我却是恰恰相反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举了给你那么多的例子,说明演员表演在一部电影中的重要性,而你就偏认定了他们仅是导演手中的工具呢?导演多伟大啊,就他一个人来制造一部电影吧?硬同志,电影是综合艺术,不是一个导演的才华就能完全掌握一部电影的。好了,演员是个工具,你去演吧?在电影中有几个环节上是相对重要的,导演、演员、剧本、摄影。。。。很多时候,导演还得求演员知道吗?电影演员的虚假就是虚假,真实就是真实,这有什么没有意义的?任何一个关于电影奖项中,最受人瞩目的不就是谁是最佳男女演员吗? 关于地下电影或第六代,我就不再谈了。我的认识上面基本讲了,它没有一个演员的表演是精彩的。我的判断很简单,我认为有这一点就足够了。他们都是玩弄花样的导演,我看电影不喜欢那些故作深沉的东西。一个电影讲好一个故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了,如香港电影那种,只有情节,没有人物的电影是很多的,可惜那些都是垃圾而已。一个电影里的一个导演一个简单的镜头也要试图充塞大师意味,我只能说这样的导演是肤浅的。关于你提到那部任逍遥里大加赞赏的镜头,你用了一个词,敬意。哈哈,这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谈了。不过类似你这情况的我可以推荐两部电影中的某一个镜头。一个《飞越疯人院》里杰克-尼科尔森靠在墙角长达一分钟的面部特写,再一个,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苏菲的选择》中的众多面部特写镜头。 但我通常不用敬意或是致敬这样隆重的词语。我用的口语化一些,我觉得喜欢或是感觉到真实就行。   

  • 我仔细的看了小蹄子回答的关于什么是人性 我还是不太明白 其实你跟我扯人性的话就说明你说的第三点电影的普遍虚伪扯上关系了 电影,说白了是工业化的艺术 你动辄扯个表达什么人性 人们群众理解什么是人性 既然电影是真诚的,那么首先他可以给普通人以慰藉(这点中国的冯导做的最好。 所以我不赞同什么表达人性 那是胡扯 倒是老基的人性的终极关怀 那是超级赞的 再说了严肃意义上的电影 据我所知道国外只有5%的人在从事这个 而且是有专门的电影院放映的 在我们国内根本没有那个条件 所以等等把 小蹄子我想再重复的是 你要明白电影是镜头的美学 不是语言的美学 你电影理论懂的再多 评判你评判他的 不是说电影评论不好 电影评论存在的终极意思本人观点是给观众一个看电影的向导 让大家看了觉得 哦,这个片子我是要看的

  • 引猴子"电影是镜头的美学" 很对,所以,一个根本没看过新浪潮导演作品的人批驳新浪潮那等于胡扯. 所以你当然很爱奥斯卡和美片,因为你只接触那个.

  • 忽忽~ 让我们继续吧! 《飞跃疯人院》是部不错的片子,其导演米洛斯 福曼亦是有资格做我大哥的人物,从捷克时代的《金发女郎之恋》,《消防队员的舞会》到后来的《飞跃疯人院》《莫扎特传》《性书大亨》《月亮上的男人》一路看下来,惊喜连连,从未曾让我失望过。 《飞跃疯人院》让我记住的是福曼对于叛逆精神(当然在电影里是基于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肯定和信心,缺憾的地方是前半部分显拖沓。蹄子同学提到的镜头我略有印象,不过似乎没那么长,手边无盘就不验了~但我领会到了福曼大哥的意图并被打动进一步赞同之说明造成这个结果的包括你提到的镜头在内的诸多因素的使命已然完成,我想这就够了。说一千道一万,人物是一部电影里的表层因素之一,只能注意到这个层面未免浅薄 斯特里普就不要提了,在尝试了她参演的那部著名烂片《走出非洲》之后我对这个人根本无视,该片视角流泻出的妄自尊大的态度让普通美国老百姓的审美趣味呼之欲出,吾辈实在是无法忍受……试问她能为这样一部片子改变什么?什么也改变不了。 其实蹄子同学的口味基本属于大众级,我以前在电子广场卖碟的时候接触了很多,这帮人喜好主流美国电影,重视演员,奉库布里克为牛人…… 这篇帖子里有几个文艺青年,当文艺青年遇到大众的时候那是一定要踩(换个词儿叫讨论吧~) 当然文艺青年之间也有不同派系,小资点的,偏女性向的,知识分子式的硬派……可面对大众的时候是枪口一致的…… 美国也有好电影,伍迪 艾伦,大卫 林奇,吉姆 贾木许,柯恩兄弟,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散片,约翰 福特,斯科西斯的少量片子……不能忽视 突然没劲了,看电影去也~~

  • 这个帖子可能要成为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帖。 影评在我看来不是引导谁去看电影,看了值不值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爱好者对其的挑剔或是厚爱下的赞赏。我基本上不管别人。谁有兴趣了,看了后,看了我的影评有同感,或没有。都很正常。 电影是镜头的美学这句话很普通,也对。但也很平淡。而我更喜欢的一句话是:电影是省略的艺术。 一个没有看大量的电影的人,捡来几个新浪潮的名词,而且都是过时了的,当宝。这样的人可能比胡扯还没有救。是为瞎扯也。 库布里克?哈哈,那是赶时毛的人才追随的导演吧?我也写过影评《发条橙》,它是玩弄电影形式的爱好者,我看做为我比较讨厌的王家卫的老师倒是合适。硬同志连这也看不出来,就咬定俺是大众口味,这是哪扯哪呀?也让我笑掉了大牙了。 《苏菲的选择》看来你是没有看过。而另搬了一部《走出非洲》来。这电影俺也看过,觉得演的很好。我就怎么没有看出她流露出的亡自尊大,我反而觉得她演的太好了。这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只是表演给人看的演员,它的演出是向内的。我喜欢的就是这一类。至于你说的杰克尼科尔森在《飞越疯人院》(不是飞跃)里的那镜头,当然我没有折回去掐时间算一算有几分几秒,这个一分钟是个大数,总之觉得演的很好。谁有资格做你的大哥这样的话别随意说,无论对自己多么满意。记住的一点就是千万别老孔雀,千万别表错情。什么时候也要问自己一句,人家愿意吗?动辄将自己视为大师们的兄弟,这不是一个做为电影爱好者的表白。 我喜好的并非主流。在中国电影观众中,主流的人只看香港电影王家卫还有时毛的所谓第六代和地下电影。准确地说,我是对奥斯卡比较情有独钟,好莱坞并非是美国的好莱坞,而是世界的好莱坞。美国的有些文化之所以走在前面,就是它敢于吸收不分国别的人才。别以为好莱坞是简单的,你只看到的是它做为一种电影工业的商业的那一部分。它对电影史的推进你了解了多少。中国现在还在走着美国电影进程中当初最原始的那一步。 再一个,非主流也不是就那么值得你夸耀的。谁都知道现在的人们都爱往自己身上贴这个标签,似乎一贴个非主流,就显得格调不凡。主流不表示肤浅,非主流也不表示深刻。谁也都知道强调一个非主流的姿态也很时毛的,在当下这个以追求与众不同的年代。这同样是个姿态问题。做作了我觉得。 《现代启示录》十年前看过了。没觉得好,前半部分还可以。马龙白兰度那个角色完全可以没有,而且觉得还更好。这是我见过的白兰度演的最差的电影。科波拉在这个赌注般的电影上变卖了家产,结果票房上失败了。科波拉因此破了产。这电影没啥多大意义,在表现战争场面的壮观上还可以,但也就限于如此而已。

  • 楼上说话注意自己的方式,记住自己的性别。对女性说话要礼貌一些,如果一定要说的话,烦请把脏字去掉。 希望这种低幼的礼节性的教导不用他人再为你做提醒了。谩骂女性的人不配获得尊重!

  • 引:     其实蹄子同学的口味基本属于大众级,我以前在电子广场卖碟的时候接触了很多,这帮人喜好主流美国电影,重视演员,奉库布里克为牛人…… 这类人基本每个城市每个店铺都有90%以上的分额 "哎!金刚到了吗?""世界大战版好吗?""给我拿张星战" 美国也不是没有好导演,除了吸盘提的那几位,最年轻的比如Quntin Tarentino,可他的偶像和学习对象是戈达尔,邵式和北野武.西科塞斯早年时也很有看头,可他的偶像也不是美国人,是黑泽明.能在黑泽明的<梦>里客串一个小角色是他无上的荣耀. 把好莱坞这个准烂片加工厂作为给养的基地=无能.

  • }

    原创: 刘小土 娱乐硬糖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2019年,各位客官的选择是——

    硬糖君坚定提名“AWSL”。短短四个字母,却足以精准传达本人面对年终总结时的焦虑,年会抽奖时的欣喜,年底催婚时的苦闷,当然,更多还是面对美人时的……最关键的是,沉迷bilibili(以下简称B站)整年的硬糖君,完全绕不过这个梗嘛。

    今天(12月4日),B站照例公布年度弹幕数据,“AWSL”力压“泪目”“妙啊”“我可以”等高频词,成为2019年B站年度弹幕。过去一年,B站用户总共发送14亿次弹幕,AWSL出现了3233620次。

    弹指一挥间,B站的年度弹幕竟然都搞三届了。而放眼全网,互联网用户的“黑话”热情在今年再创新高,不同圈层都制造了典型新词:社畜的“太南了”、粉丝的“上头”、B站自然就是“AWSL”!

    在这个多元圈层时代,词语的功用已经超越了交流,逐渐成为一种身份标签、一种社交货币。就像在B站这样的青年文化社区,弹幕作为用户互动的重要方式,背后承载着一代人的社交习惯、审美趣味甚至时代记忆。

    如果我们将B站弹幕排位赛视为一次对年轻文化的大数据普查,就会发现其产业价值远比想象中更大。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年轻用户的兴趣图谱和社交景象,用以反哺内容创作和娱乐营销。嗯,硬糖君今天的slogan就是:想要拥抱年轻人,从读懂B站年度弹幕开始。

    “B站年终弹幕”公布前,许多网友把C位投给了“我可以”。毕竟这仨字,都刷倦了。

    如今,“我可以”也挤进TOP10成功出道,但站位却输给了练习时长一年半的“AWSL”。民意使然啊,毕竟AWSL去年就夺得了“年度动画流行梗”。哼,果然还是要输给这些选秀“回锅肉”。

    追溯AWSL的B站奇幻漂流,绕不开YouTube知名虚拟主播白上吹雪。这一白发兽耳的女高中生外表甜美,性格安静,妥妥的正统派可爱Vtuber。每当它营业直播时,无数宅男就会在评论区狂刷“卡哇伊”。而当粉丝的激动情绪积累至巅峰,最终在一句“あ、私は死んている”(A Watashiwa Shintei Lu ,即AWSL)中得以释放。

    有趣的是,“あ、私は死んている”翻译成中文就是“啊,我死了”。AWSL的缩写竟在中日两国具有相同含义,实现了跨地域和语言的情绪共振。尤其是后期白上吹雪听到“AWSL”就会出现害羞躲藏的举动,更是掀起了粉丝玩梗狂欢。

    很快,AWSL就由ACG受众带到B站,成为了年轻群体的追番暗语。当粉丝被动画里的可爱形象弄得血槽清空时,总会刷上一波“AWSL”表达自己的激动和赞美。

    而在B站用户的逆天创造力下,AWSL又先后经历了汉化、具象化,在含义延伸和高频使用中辐射到更多受众。时至今日,AWSL已经有“啊我死了”“阿伟瘦了”“啊我睡了”等近十种脑洞大开的解读。通过反复虚构和解构“阿伟”这一社交符号,人们让他在弹幕上尽情传递自己的观影感受和审美取向。

    如今AWSL已经席卷B站,美食、娱乐、游戏区都有他刷屏的战绩。有趣的是,在不同语境下,“阿伟”的形象能指截然不同:围观吃播时,“阿伟”是难逃欲望的俗人;学习舞蹈时,“阿伟”是挑战极限的勇者;吃鸡消遣时,“阿伟”又成了放飞自我的大娱乐家。

    UP主们也围绕“AWSL”来剪辑作品、设置留白,为大家创造刷屏互动的机会。其中,UP主@为什么会吃不胖 上传了标题为“AWSL!一遍心动,两遍入坑,三遍血槽空!”的视频。ASWL一词简单粗暴地表达了粉丝对偶像斋藤飞鸟的喜爱,也引导了弹幕里整齐的“阿伟”应援。截至发稿时间,这则内容已获得315.6万播放,12.5万收藏。

    B站全民玩梗,也推动了“AWSL”的出圈普及。电影《扫毒》里张家辉说着“阿伟已经死了”的截图,更是戳中网友嗨点。一时间,B站鬼畜专业户和弹幕热词联动,真是全靠群众自发就实现了病毒式传播。

    想必在年度弹幕的加持下,“AWSL”又将掀起新一轮的设定比拼赛。不同属性的使用者赋予“阿伟”新的身份,让其穿梭在不同时空的弹幕里,上演一场场“生离死别”的戏码。阿伟如果死了,那也一定是被你们累死的!

    早年大众的刻板印象里,谐音词、缩略词、生造词等常被认为是年轻人的非主流行为,或许你还记得早年的火星文?但如今,造词文化经过内容衍生、社交传播的交叉渗透,已经迅速影响着全民的网络生活。人民日报的新媒体标题毫无障碍的使用着各种新词,饭圈用语的普及速度更是惊人。

    就说今年,六学、九学、明学都是靠“语言艺术”实力出圈。即便硬糖君的老妈,也会吆喝几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可见x言x语魅力无穷。

    新词的传播人群和走红路径紧密相关,即便在B站这个限定的场域里,“AWSL”“我可以”“注入灵魂”带有的流行元素都不同,包含了洗脑、有趣、画面感强等种种优势。但可以肯定的是,高频弹幕一定是使用者指向性的选择,必须能强烈表达他们的观影感受、心理诉求和精神期盼。

    AWSL能成为年度弹幕,关键在于它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被运用到不同场景,填补了年轻人复杂心理状态表达词的空位。尤其是在“太长不看”的新内容消费习惯下,打字简单、内涵丰富的AWSL简直占尽优势。

    当然,表达极致的词语也并不意味着存在感一定强。分析B站年度弹幕,能够完全融入圈层社交系统的词语,大多遵循“基础热度—创意传播—固化记忆”的传播逻辑。

    流行词往往依托现象或作品获得原始热度。在核心用户反复使用和传播下,这些词语包裹的信息被不断放大和丰富。当越来越多受众卷入其中,围绕流行词聚合的“语义场”形成,最终成为集体认知。

    当B站用户打出“AWSL”“泪目”“名场面”“注入灵魂”时,脑海里会自然浮现某些固定场景和氛围。比如“注入灵魂”常见于因UP主操作带来的强烈反差。每逢吃播UP主@大祥哥来了掏出芥末,美妆UP主@机智的党妹带上假发,游戏UP主@怕上火暴王老菊惨死敌手,无数网友就会默默发出“注入灵魂”。

    新词一旦拥有了基础热度,语义泛化、趣味解读的系列操作就会立刻跟上,带动内容的创意传播。特别是生产者和传播者趋于一体化,意味着网友最能把握新词特色,将此嫁接于适合传播的载体和话题。

    因此,使用者为AWSL创造了“阿伟”的虚拟形象,通过遣词造句、制作表情、自创注解,助力该词从B站弹幕突围,一路攻进微博、豆瓣、朋友圈,最终构建成大众记忆。

    “造词”的传播效应得到反复论证后,商业机构也开始摸索这类营销战术。当我们谈论着“盖楼式友谊”“双十一编外人员”“无递自容”等新词时,就已经被“狙击”。

    2017年,“囍”以超过21万的出现次数成为B站年度弹幕,也为外界认识B站用户提供了全新视角。

    最初,大家使用“囍”字是看中了字形本身对称的美学风格,以及情侣重逢时的和谐氛围。

    但随着“囍”频繁出现在B站用户日常中,用户开始赋予该词主观情绪,并从中找到了CP内容的阐释策略。他们不再局限于现有的撒糖视频,主动进行拉郎视频创作,为冷门CP寻找跨屏示爱的机会。

    用户对“囍”的追逐,推动大量优秀剪刀手横空出世。正是这一年,伏地魔x林黛玉、岳云鹏x吴亦凡、高桥一生x冯巩等魔性CP席卷而来,不断刷新着B站拉郎视频的播放成绩。

    这也进一步强化了B站独特的二次创作氛围,并为影视行业提供了“试吃出圈、产粮吸粉”的宣发新思路。如今,“产粮”已成为评估明星人气、节目热度的重要指标。前一段不是还有明星抱怨自己在B站的“产粮”视频太少吗?

    为了尽可能吸引优质用户,影视作品、艺人也开始选择在B站打响宣发第一枪。今夏的《陈情令》《哪吒》,就靠着B站的二次创作视频赚足人气。拿着B站cut去安利,比什么都好用。

    2018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真实”,年轻用户越来越关注现实题材、社会话题。擅长日常生活戏剧化的UP主在这一年迎风起飞,戏精牡丹、大连老湿王博文都圈粉过百万,探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争议话题的视频最容易爆火。

    年轻群体对现实题材的热情延续至今,2019年剧集领域的《小欢喜》《都挺好》、电影方面《少年的你》《烈火英雄》等作品的成功便是明证。所以,想要压中明日爆款,B站弹幕是重要风向标啊。

    弹幕指导创作的逻辑,在2019年同样适用。“AWSL”“泪目”“名场面”“注入灵魂”“我可以”等B站热词,本身就揭示着年轻用户对影视作品的观看诉求。悲喜掺杂才能跌宕起伏,名场面为全片注入灵魂,换来观众对剧中角色的“我可以”,角色热度也就延续到演员之上。

    “我每段时间会仔细观察下弹幕,从粉丝刷屏留言的片段里找内容共性。”UP主阿肆(化名)告诉硬糖君。阿肆发现自己发音不准时,粉丝更爱刷屏调侃“正片开始”。为了保证作品互动效果,阿肆会刻意在固定词语读音上屡屡出错,给用户制造互动机会。硬糖君终于明白,为什么美食UP主@厨师长农国栋每期都要“宣(鲜)几下”了。主动注入灵魂,妙啊。

    2019年B站年度弹幕,为过去一年画上句号,也为新一年的趋势提前预告。诸君不妨照着答案提前押注,明年流行什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声界现在关系都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