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一首反美的歌曲,其中歌词"...从秘鲁到危地马拉,从阿根廷到哥伦比亚..."?

中越战争 《芳华》剧照

1979年2月,中越战争前夕,领袖访美回国,途经日本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越南起的作用会比古巴更坏,我们把越南叫做东方的古巴。对付这样的人,没有必要的教训,恐怕任何其他方式都不会收到效果。”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十分厌恶越南和古巴。

厌恶越南比较好理解,大战在即,彼此敌对关系。但古巴远在万里之遥,什么仇什么怨,令中国如此讨厌它?

受中苏关系影响,1964年古巴和中国关系就开始恶化了,双方相互攻击,说的话很难听,陷入了“冷而不断”的状态,直到1983年两国关系才逐步回暖。

政治站位上偏向苏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古巴作为苏联全球扩张的急先锋,到处上蹿下跳,为“苏修”霸权主义张目,让处于苏联重度威胁下的中国十分不爽。

解释一下: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是苏联扩张最猖狂的十年,从干预安哥拉内战开始,苏联逐渐将影响扩大到了越南、柬埔寨、老挝、埃塞俄比亚、南也门、莫桑比克、阿富汗以及尼加拉瓜等国。

在这一过程中,越南和古巴充当了苏联的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 TVB版《封神榜》剧照

越南是苏联推行东南亚政策的据点,它控制了老挝,占领了柬埔寨,牵制了中国,十分嚣张。

古巴是苏联推行美洲政策的据点,同时也是苏联在非洲扩张的最重要打手。

在苏联的支持和怂恿下,数万古巴军队长期转战非洲,先后帮助安哥拉实现了统一,帮助埃塞俄比亚收回了欧加登,挫败了南非对安哥拉内战的干涉,帮助纳米比亚从南非手中独立,深刻改变了非洲的政治格局。

古巴出兵非洲始末:30年征战,到头来一场空

不论是帮苏联在非洲火中取栗,还是充当苏联抗美的前哨站、在核边缘从事冒险活动,亦或是在拉美进行革命输出,古巴所做的这些事,与它的实力不相称,古巴的国际地位和它所获得的关注,远超它本国的实际价值。

毫无疑问,是苏联这个重量级棋手,让古巴这颗闲子,成了冷战棋局中的重要棋子,在20世纪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游击队,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的统治,建立了革命政府。

革命成功,既是结束,也是开始——摆在古巴革命政府面前的是一个三岔路口:亲美、亲苏、中立。

卡斯特罗选择了中立,他表示:古巴既不想搞资本主义,也不想搞苏联那一套,古巴搞的是“橄榄绿色的人道主义的革命”。他还多次公开声称:“古巴将在美苏之间保持等距离,一旦发生世界大战,古巴将坚守中立。”

别的国家可以中立,古巴却没法中立。

因为古巴离美国太近,离天堂太远。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取代西班牙,成了古巴的实际控制者。

虽然1902年古巴成立古巴共和国,但历届政府都是美国控制下的傀儡政权,古巴的经济命脉,如制糖业、炼油业、采矿业、电力、金融以及铁路等,大都掌控在美国资本手中,此外,古巴领土关塔那摩湾也被永久租给了美国作海军基地。

卡斯特罗的革命,只是让古巴从政治上获得了独立,经济上,古巴仍然受美国资本控制。

古巴要彻底独立,必须夺回经济控制权,而这必然会损害美国的利益,遭到美国的报复。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卡斯特罗权衡良久,最终选择和美国摊牌。

卡斯特罗访美,艾森豪威尔避而不见,副总统尼克松出面接待

从1959年5月古巴颁布土地法开始,卡斯特罗陆续将美资种植园、美资企业、美资银行收归国有,美国则以削减和停止进口古巴食糖,停止经济援助,实行贸易禁运,断绝外交关系,予以报复。

正当古巴和美国的关系降至历史冰点时,苏联和古巴搭上了。

1959年6月,卡斯特罗派出自己的亲密助手切·格瓦拉出国考察,以争取国际援助。

在埃及,格瓦拉与苏联大使馆取得了联系,两国达成了协议:苏联从古巴购买50万吨糖。

帮古巴解决50万吨滞销的糖,只是见面礼,苏联人对于格瓦拉的求援很感兴趣,于是在1960年初派出了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相当于第一副总理)米高扬赴古巴考察,想看看这个美洲小兄弟值不值得培养。

卡斯特罗:我这该死的魅力

对于这次考察,卡斯特罗做足了功课,米高扬每到一地,迎接他的都是鲜花掌声,古巴国内刮起了苏联风。似乎短短20天内,古巴人对苏联的了解超过了以往40年。

回来后,米高扬向赫鲁晓夫汇报时表示:应该帮助古巴,但同时也应警惕古巴因亲苏而遭美国扼杀。赫鲁晓夫一锤定音:我们作为国际主义者,不能不帮助古巴,不能听任革命被扼杀。

苏联与古巴关系升温,原因很简单:相互需要。

从安全上讲,美国随时都可能颠覆古巴政权,古巴需要找一个大国撑腰,从经济上讲,古巴需要大国提供援助,帮助它改革和发展经济。毫无疑问,只有苏联能够给予古巴这种安全保障和经济支援。

要抱抱 卡斯特罗与赫鲁晓夫

苏联看上古巴,一是因为古巴反美,敌人的敌人是潜在的盟友;二是古巴离美国很近,关键时候战略位置会很重要;三是古巴是西半球最有可能第一个被争取到“大家庭”来的国家,对拉美革命有强大的示范意义——从美国的眼皮底下拉个小弟入伙,当大哥的也有面子。

1960年3月,一艘装载武器、悬挂法国国旗的轮船——“勒库布尔”号,在驶近哈瓦那港时发生爆炸,造成了300多人伤亡。

事后,古巴逮捕了一名涉案的美国人,卡斯特罗指责美国是这次破坏事件的祸首,对此,美国坚决否认,强烈抗议。

从“勒库布尔”号事件中,卡斯特罗嗅到了危险的信号,他决定放弃中立道路,倒向苏联。

“勒库布尔”号事件后,古巴领导人带领民众悼念遇难者

苏联也很贴心,及时向古巴表达了同情,还首次向古巴提供了军用物资。

卡斯特罗再次回敬一杯:古巴将借鉴苏联模式,在甘蔗种植园中建立1000个甘蔗合作社,随后古巴主流媒体发表了专题文章,高调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

这些都是做给苏联人看的,也起到了作用。

1960年5月,苏联恢复了与古巴的外交关系,开始在安全上和经济上为古巴撑腰。苏联、古巴的关系呈以下情景:

卡斯特罗:美国随时可能会进攻古巴,我没有安全感。

赫鲁晓夫:如果五角大楼胆敢对古巴进行武力干涉,苏联的炮兵将用他们的火箭支持古巴人民。

卡斯特罗:美国削减了古巴糖的进口限额,我很着急。

赫鲁晓夫:别急,美国减少的那部分糖,苏联可以接盘,另外,苏联和东欧的兄弟们,会向古巴出口工业设备,帮助古巴走向工业化道路。

古巴倒向苏联,激怒了美国。

196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了猪湾事件:在美国人的配合下,1400多名流亡海外的反对派成员,乘船在古巴猪湾登陆,计划占领并守住机场,然后迎接从美国迈阿密回来古巴流亡政府,流亡政府再向美国求救,美国收到求救信后出兵古巴,一举推翻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在坦克上观察猪湾海滩上的战斗情况

不过,由于走漏了风声,这些人一登陆就遭到了2万多古巴军队的包围,被消灭了。

美国的这一莽撞做法,彻底激怒了卡斯特罗。自此,古巴与美国彻底决裂了,死心塌地倒向了苏联。

事后,古巴在苏联的支持和指导下,按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从橄榄绿变成了赤色。

1961年5月1日,卡斯特罗正式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大家庭”的成员不同,古巴是先独立建国,之后才选择意识形态的,属于半路入伙。

古巴彻底倒向苏联,又进一步激怒了美国,这导致古巴长期被美洲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敌对。

虽然古巴有苏联撑腰,但苏联远在万里之遥,如果美国来一次快攻,苏联根本来不及支援。

鉴于此,卡斯特罗想把古巴绑上苏联的战车,让美国不敢动古巴,他对苏联人说:必须要让美国清楚,一次对古巴的入侵意味着一场同苏联的战争。

此时,苏联也想投资变现,打打古巴牌。

1961年,苏联仅有44枚洲际弹道导弹和155架战略轰战机,相比之下,美国的同类分别有156枚和1300架,美国还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部署了导弹,苏联主要工业城市均处于美国核弹的威胁之下。

为了扭转核劣势,赫鲁晓夫计划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美国距古巴的最短直线距离只有145多公里,从古巴发射核弹能轻松打到美国本土。此外,这样做也可以保护古巴。

部署在古巴的短程导弹和中程导弹对美国的威胁

1962年7月2日,卡斯特罗派弟弟劳尔·卡斯特罗到莫斯科,与苏联签署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秘密协定。由此酿成了震惊全球的古巴导弹危机,把人类推向了核战争边沿。

古巴导弹危机以苏美各退一步而结束:苏联从古巴撤走了核导弹和战略轰战机,美国稍后秘密从土耳其撤走了核导弹。

此外,苏联还获得了一个承诺: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当然,美国的承诺是有保留的,那就是:古巴不对西半球任何国家实施侵略行为。

然而,卡斯特罗对这个结果非常不爽,他不满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也不满苏联不和他商量就和美国达成协议,觉得自己被忽视、被背叛了,他抱怨道:“我无法相信,您(赫鲁晓夫)的决定是同我们商量过的。”

赫鲁晓夫:你在教我做事?商量,为什么要和你商量?

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至于古巴,只是美苏争霸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棋手下棋要和卒子商量吗?

古巴导弹危机对苏古关系造成了很大影响,古巴将其视为苏联(俄罗斯)对古巴的三次背叛之一,两国关系日趋冷淡。

为了安抚古巴的小脾气,1962年11月苏联再次派出了米高扬,赴哈瓦那与卡斯特罗促膝长谈,向古巴解释苏联的立场,要小兄弟体谅大哥的难处,同时,米高扬还给古巴带了一大堆礼包——贸易和经济援助协议。

让资本主义世界颤抖吧!让资本主义世界颤抖吧!

1963年,卡斯特罗应邀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表示要开展全面合作,建立兄弟般的友谊和合作。1964年,卡斯特罗再次访问苏联,两国签署了长期经济合作协议。

两国你来我往,好不热络,不愉快的过去,似乎彻底翻篇了。

失败的教训,总比成功的经验,更深刻,更有助于人的成长。

古巴导弹危机证明,把古巴命运完全寄托在苏联身上,是不明智的,要想别的办法。

首先,苏联是古巴最强大的依靠,这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对于苏联的支持和援助,笑脸相迎,来者不拒。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卡斯特罗等

其次,主动出击,拓展古巴的生存空间。

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是建立一支庞大而精干的外交队伍,尽可能多的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二是扩大古巴在国际左派运动中的影响力;三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运动。

古巴的这些做法,确实扩大了古巴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转战非洲、拉美的切·格瓦拉,成了第三世界革命运动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入选《时代》杂志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偷电瓶的窃·格瓦拉(左) 搞革命的切·格瓦拉(右)

古巴也成了拉丁美洲和非洲革命的策源地,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秘鲁、阿根廷、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都出现了古巴训练出来的革命团体和游击队,反抗本国统治者。在非洲,阿尔及利亚、刚果(金)、几内亚、安哥拉等国,都出现了古巴军事顾问、游击队和军医。

古巴以小牛拉大车的魄力,激进、盲动地推行大国外交策略,既误判了形势,也超出了自身的实力,还遭到了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漠视,注定会撞得头破血流。

整个60年代,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所推行的革命输出,除了留下一地鸡毛和几抹所谓的血色浪漫之外,纷纷失败,反而招致拉美国家的一致反感和敌对,更加孤立。

切·格瓦拉在刚果(金)

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关系好不容易缓和,古巴的激进革命路线,显然会破坏缓和的大局,把苏联卷进与美国的激烈对抗中,另一方面,古巴成功收割第三世界国家、翅膀硬了之后,可能会对苏联生二心,所以这一时期,苏联并不支持古巴输出革命。

进入70年代,随着苏联实力膨胀和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苏联和古巴关系又铁了。

这一时期,苏联全球到处扩张,作为苏联在西半球的唯一盟友,古巴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

从1969年开始,古巴海、陆、空不时出现苏军的影子,包括携带核导弹的潜艇在内的苏联舰队,经常出现在古巴港口,并在美国南部和东部海域游弋。1972年,苏联开始在古巴部署米格-23战机,1978年苏联向古巴提供了能携带核弹头的米格-23F战机。

1979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修建了潜艇基地和雷达站,还有几千人的苏联战斗部队部署在古巴,要求苏联解释,苏联直接回怼:美国提出这一问题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美国是否有任何基础质疑苏联部队在古巴的存在?

两国围绕苏联战斗旅的问题,引发了长达4个月的“小古巴危机”。不过,这一次双方攻守易势,美国无法再像18年前那样,让苏联屈辱撤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除了借助古巴这个棋子耀武扬威、让美国难堪之外,苏联也一改之前的漠视态度,开始支持古巴在非洲搞革命,实际上是想让古巴充当苏联的打手,帮助苏联在非洲扩张,抢占非洲的权力真空地带。

两国还进行了分工,苏联出钱、出武器并负责运输,古巴出军队。

比如在安哥拉内战中,苏联出动运输机和运输船,为在安哥拉战斗的古巴军队运来了大量军事物资,包括米格-21战机、T34/85坦克、装甲车、迫击炮、火箭炮等等。

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战争中,苏联跨洲空运,为埃塞俄比亚运来了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以及1500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和17000多名古巴军人,直接扭转了战争结局。

参加安哥拉内战的古巴军人合影参加安哥拉内战的古巴军人合影

古巴在非洲征战30年,挤压美国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和影响范围,直到苏联解体才从非洲撤军,为苏联势力在非洲盖过美国风头,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也为古巴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为了照顾小兄弟的生意,苏联长期高价购买古巴食糖,并低价向古巴出售石油,1972年,苏联把古巴拉入了经互会。

1979年卡斯特罗在联合国发言

本来,古巴还想加入华约的,但苏联担心刺激美国,没有答应。从1961年到1989年,苏联向古巴提供的经济援助总额达617.57亿美元,其中发展援助190.25亿元,各种贸易补贴427.32亿美元,苏联向古巴提供的发展援助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一半。

这些援助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贷款,贷款还不上的时候,苏联都是大手一挥,或免除,或延期。

在苏联的输血下,古巴经济发展不错,日子过得比较安逸。

军事方面,据美国统计,1960年至80年代中期,苏联运往古巴的军火价值25亿美元。对古巴这种小国而言,25亿美元的军火是很可观的,远远超出了古巴保卫自己的需要。

大哥意气风发,小弟也能吃肉喝汤。所以苏联最辉煌的时代,也是古巴最风光的时候。

进入80年代后,苏联国力渐渐支撑不住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战略收缩,古巴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

经济援助连年递减,从1987年的50.11亿美元降到了1989年的43.45亿美元,1990年更是急转直下——苏联自己都要从西方国家获得经济援助,哪还有钱援助古巴?

贸易方面,苏联也放弃了“厚往薄来”、半卖买送的做法,要求按世界市场的价格进行交易,并以硬通货结算(以前是以货易货)。

《黑社会2以和为贵》加钱哥

吃软饭吃惯了,突然要它自谋生路,是谁都会骂娘,可想而知,古巴会多么恨苏联。

从1990年起,苏联飞机和军舰也不再光临古巴,1991年,苏联在没有通知古巴的情况下,单方面从古巴撤出了战斗旅和军事专家。军售方面,苏联宁愿向印度出口米格-29战机,也不愿向古巴提供这种飞机。卡斯特罗大骂苏联不地道,称这是苏联第二次背叛古巴。

此外,戈尔巴乔夫还奉劝古巴放弃意识形态输出,走务实的外交路线,好好过日子。

但卡斯特罗却认为戈尔巴乔夫向西方屈服,背叛了信仰和主义。

两国口水仗不断,关系骤冷。

宝宝心里苦 卡斯特罗与戈尔巴乔夫

失去了苏联的输血和撑腰,古巴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直到很多年后才渐渐缓过来。

俄罗斯取代苏联后,两国关系也不咸不淡,同病不相怜,2001年普京在美国的压力下,突然关闭了位于古巴的洛尔德斯雷达站,从古巴撤出了全部遗留军事人员,卡斯特罗再次受伤,称这是俄罗斯对古巴的第三次背叛。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解体后,各国欠俄罗斯的债务将近1490亿美元,其中古巴最多,高达280亿美元,远高于蒙古(180亿美元)、越南(170亿美元)、印度(160亿美元)、叙利亚(110亿美元)。

老铁,那账能不能缓一缓?

这么多钱,古巴肯定还不起,俄罗斯也知道它还不起。

进入新世纪,随着俄罗斯遭西方孤立打压,俄罗斯与古巴关系也有所恢复,两国成了比较亲密的战略伙伴。

2014年7月,普京决定免除巴拖欠苏联债务的90%(约352亿美元),其余10%(约35亿美元)在10年期间,每半年偿还一次。

《中国和古巴关系的回顾与前瞻》

《苏联(俄罗斯)与古巴关系的演进》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古巴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古巴推行的扩张政策》

《俄罗斯的债权与债务》

}

1945年6月26日,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时的会场场景

说到中国和联合国的故事,必须先从罗斯福说起。

1943年,尽管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还处于胶着状态,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心里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盟国。

这位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任四届的总统,开始为二战后的格局操心了。

按照罗斯福的想法: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保持团结一致,决心维持世界和平,就不会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

这就是他的“四警察”构想,也是后来“联合国”的雏形。

但是斯大林不同意这个想法。

斯大林认为,孱弱的中国没有这样的资格,世界的格局,由苏联,美国和英国控制就可以了。

在这一点上,丘吉尔倒是罕见地与斯大林保持一致:他也完全不理解为何中国要掺和进来,世界的格局,由英美苏共管就行了。

从左至右: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但在这一点上,罗斯福却非常坚定,甚至对斯大林表示:要么让中国进来,要么索性就别搞什么联合国了。

罗斯福的理由是:中国确实现在很弱,但是毕竟是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未来肯定是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稳定力量, “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

而另一个可以推断的理由是,当时的中国,属于依靠美援的蒋介石,在四个拥有最高权力的国家里,美国可以多一个自己的可靠盟友。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加上后来吸收进来的法国,联合国最终拥有了美、苏、英、法、中五个常任理事国。

虽然1945年,共产党派出了董必武作为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但那时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自然是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委派董必武为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特派状

而罗斯福当时坚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两个理由,也成了日后联合国为“谁代表中国”这个问题产生无数幕后较量的背景:

第一,美国需要一个作为盟友的中国。

第二,那么大一个中国,联合国不可能忽视。

然后,出场人物轮到了乔治·布什。

又是一位美国总统,以及另一位美国总统的爹(小布什)。

不过,1970年的乔治·布什,刚刚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

布什上任之前,自然要翻一翻之前美国在联合国的表现记录,于是他很快就发现,为了阻止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过去的15年,真的挺辛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后不久,就向联合国提出:驱逐台湾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50年11月28日,中国政府特别代表伍修权参加联合国安理会会议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首先采用了一个办法:拖。

从1951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到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整整10届,美国在幕后操盘,每年大会都是““暂缓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问题”。

美国制造阻力的原因,无非就是之前说到的罗斯福的第一个理由:

虽然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代表,但不是美国的盟友,正相反,还是苏联的盟友。

但是到了1960年的时候,美国发现有些扛不住了。

因为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时候,非洲在联合国只有4个席位,而随着非洲独立的国家越来越多,到了1960年,非洲在联合国的席位达到了26个。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虽然“暂缓讨论”的提案又一次得到了通过,但出现了22张弃权票和34张反对票,赞成票下降到了42张。

1955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设宴为行将离开北京的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饯行。哈马舍尔德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联合国秘书长。图为周总理和哈马舍尔德在宴会上碰杯

这个时候,罗斯福当年的第二个理由就显现出来了:没有人能忽视几亿人口的中国。

更何况,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在勒紧裤腰带支援非洲兄弟。

国与国之间,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不求回报的兄弟之情。作为受中国支持最多的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一直是发起“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席位”提案的主力军。

怎么办?美国人想出了第二个办法:转。

1961年11月15日,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意大利和日本联合发起了1668号方案,把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升为“重要问题”——一旦成为“重要问题”,就必须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同意才能生效。

但这一招,也没能持续多久。

1965年的第20届联合国大会,在表决中国的“重要问题”提案时,居然出现了47票赞成和47票反对的打平局面——多数非洲国家都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这让美国一下子感受到了失去主导权的威胁。

于是,美国只能想到了第三个办法:分。

“分”这个办法,就由乔治·布什来执行了。

1971年8月,乔治·布什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递交了一封书信及备忘录,强调“双重代表权”。

按照布什的解释就是:美国主张“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拥有代表权,即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有一票。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张选票”。

这个方案遭到北京的反对,布什早有预料。

但让布什出乎意料的是,台湾居然也反对。

反对这个方案的人,是宋美龄。

当时的台湾,其实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窘境:从1949年到1971年,和台湾“中华民国”维持“邦交”的国家越来越少,相反,与海峡对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却越来越多。

在1960年代,台湾还通过农业技术输出,专门去帮助非洲国家,以求能”援助换选票”,但一年的效果比一年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还是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双重代表权”传达到台湾“外交部”,“外交部”其实是默认的。

但就在台湾当局的最高层会议上,一直是“亲美派”代表的宋美龄却拍案而起,坚决反对这个方案。

宋美龄的理由也很简单:如果接受这个方案,那就等于是承认“一中一台”,也就是承认了“两个中国”。

当时宋美龄说了这样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当时的蒋介石就坐在宋美龄的身边,一言不发。

在中南海的毛泽东,其实一直很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否重返联合国。1971年,毛泽东还专门为此询问了当时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想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年有没有把握。

章文晋就开始帮毛泽东算投票。他把截至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算了一遍,一共61个,换句话说,就算他们全部投票给中国,也就是61张选票,无法达到“重要问题”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

听到这个答案,毛泽东倒也不急。他对罗斯福当初的第二个理由,同样抱有信心——那么大的一个中国如果不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存在的意义何在?

所以,毛泽东的重点主要放在拒绝美国的“双重代表提案”,指出总之就是不能上美国人“两个中国”的贼船,“不管乌鸦叫还是喜鹊叫,今年不进联合国!”

当时的毛泽东,低估了乐观的“革命形势”倒也算了,只是北京对于进联合国“无所谓”的态度,却急坏了一个印度尼西亚人。

旅居美国爱国华侨从美国各地来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第26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团。图为爱国华侨青年,兴高采烈地等候祖国代表

这个印度尼西亚人,叫做马立克。

马立克当时的身份,是印度尼西亚的外交部长,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1971年第26届联大的主席。

最关键的是,他是非常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进入联合国的。

为此,他还专门委托自己中国朋友打听,北京对于在1971年——自己的主席任内——恢复联合国席位有何想法。马立克觉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会,可能就在1971年。因为就在197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赞成票,第一次达到了51票,超过了反对票的47票,只是没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而已。

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

可惜,直到1971年9月,北京方面迟迟没有消息过来,马立克等到的,是印尼当时总统苏哈托的指示: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席位”的提案投弃权票,对美国的“双重代表提案”投赞成票。

无法违抗总统命令的马立克,决定在投票当天,做一个“技术上的处理”。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1年10月25日,历史性的一天终于来临。

在此之前,除了场外,联合国内部也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幕后的较量:

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给很多国家代表写信,美国国务卿罗杰和常驻代表布什分别找100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沟通,希望届时大家能够投票给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案”。

而另一方面,很多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也在为北京拉票。坦桑尼亚驻华大使萨利姆,甚至把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声明,印成了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文件发给各个代表,让他们明确知道北京的态度后,再投票给“两阿提案”——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一共23个国家提出,立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地位,并取代中华民国担任常任理事国。

所以,1971年10月25日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是“双重代表法案”和“两阿提案”的大决战。

但大决战还没开始,似乎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每年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居然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和15票弃权的结果被否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席位的提案,变成只需要超过半数赞成,不需要超过三分之二多数了。

这一个结果,让整个会议大厅沸腾起来,谁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坦桑尼亚的代表萨利姆,居然离开了席位,带头跳起了非洲舞。

然后,该表决“两阿提案”了。但美国的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表示需要有一个发言。

他快步走上讲台,提出了美国代表团的要求:“两阿提案”里要删除“立即将台湾代表团驱逐出联合国”的内容。

布什话音未落,非洲代表团那里的坐席,传来了一片又一片的“NO”。

而之前受到美国鼓动的沙特阿拉伯代表巴罗迪又提出,对“两阿提案”提出修正案,建议表决推迟到10月26日——这样可以再给美国多一点拉票时间。

联大的主席马立克宣布:布什和巴罗迪的提议不被采纳。

这时候,现场的“中华民国”首席代表周书楷顿时脸色铁青,奔上讲台,宣布中华民国将不再参加之后联大的任何程序,退出联大。

出席第26届联大的伪台湾“代表团团长”、“外长”周书楷(右),“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刘锴(左)及“驻墨西哥大使”陈质平(后)

终于轮到了“两阿提案”的表决。

在表决前,联大会议主席马立克宣布了他的那个“技术处理”:和以往不一样,这次的投票,将进行公开唱票——哪个国家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都会被大声朗读出来。

后来有人分析,大声念出来,对一些国家代表的投票心理,还是产生一些影响的。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两阿提案”通过,“双重代表法案”就已无再表决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刻取代了中华民国,成为了在联合国的唯一代表,并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全场支持中国的代表,长时间起立鼓掌。

乔冠华后来率团代表中国回归联合国,这张大笑的照片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代表总统尼克松,正在北京和周恩来接触。

其实,这段时间中美关系的急剧升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获得多数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国家吃不准美国的态度,索性就投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事实上,尼克松是想在1972年再考虑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至少要等自己访华之后。在此之前的解决方案,就是“双重代表”。

10月26日,基辛格准备返回美国。因为讯息传递的问题,那个时候,基辛格还没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消息。但那个时候,北京方面已经知道了。

在钓鱼台开往首都机场的红旗轿车里,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故意问基辛格:“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们能恢复席位吗?”

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的五星红旗

基辛格的回答,秉承尼克松的意图:“今年恐怕不行,明年有可能,等我们总统访华后。”

基辛格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起飞后,他便立刻收到了一份电讯稿,得知了消息。

后来基辛格的日记,记录下了他当时的心情:

“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连我自己也认识不足。”

今天不想说什么感想,或什么道理,只想静静地列出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最终投票表决的统计结果。

50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份名单,依旧觉得很感慨。

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形势吧。

阿富汗、不丹、缅甸、锡兰、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新加坡、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刚果人民共和国、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勒窝内、索马里、苏丹、多哥、突尼斯、乌干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

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乌克兰、苏联、英国、南斯拉夫

美洲8国:加拿大、智利、古巴、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中非、 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莱索托、 加蓬、 利比里亚、 马尔加什(马达加斯加)、 南非、马拉维、 斯威士兰 、冈比亚、 达荷美(贝宁)、尼日尔、 乍得 、上沃尔特(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科特迪瓦)

美国 、巴西、 玻利维亚 、乌拉圭、 巴拉圭 、委内瑞拉、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萨尔瓦多 、尼加拉瓜、 哥斯达黎加、 危地马拉

亚洲4国:日本、 沙特阿拉伯、 菲律宾、 柬埔寨

美洲5国:阿根廷、 巴巴多斯、 哥伦比亚、 牙买加、 巴拿马

亚洲7国:巴林、 黎巴嫩 、约旦、 卡塔尔、 泰国 、印度尼西亚、 塞浦路斯

欧洲3国:西班牙、 希腊 、卢森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