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千里留声人过百年留名这是谁?

1917年,李文糺在《读越缦叔<杏花香雪斋诗稿>感赋》中云:“天未丧斯文,或不成秘箓。”复旦大学中国近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2022年第2期,即围绕越缦堂主——展开。
4月8日19点,读书班通过线上方式正式举行,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受邀主讲,题目为《“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的交游和阅读》。评议人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研究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谢冬荣副馆长,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石祥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潘静如助理研究员。本文为主讲人发言整理稿,末附评议人发言稿。
张桂丽(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出身,在辑录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的过程中,略有一些感悟。今天就围绕着他的日记、交游、读书活动,与大家分享他作为学者的日常。

李慈铭著,张桂丽辑校:《越缦堂读书记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一、李慈铭日记的传播与影响
今天讲座的题目“日记百年万口传”,出自曾朴《孽海花》。这部历史小说以实际人物为原型,塑造了一批晚清人物群像,前六回由金松岑撰写,对李治民的描述为:“赋诗填词,文章尔雅,会稽李治民纯客是一时之杰。”第七回后,均由曾朴撰写。曾氏在最终回写道:“现代的诗,除了李纯老的《白华绛趺阁》,由温、李而上溯杜陵,不愧为一代词宗。”首尾呼应,完满支撑了金松岑对李治民的人物形象设计。
曾朴因父亲、自己与李慈铭的交谊,写李氏有深刻的生活基础,也异常出彩。小说第二十回通过大笔墨描写李治民的生日宴会,地点在满族官员盛昱的“云卧园”。当时盛昱遍请京师名流,讨论学问,抽签联句:
云卧园中开琼筵(薆云),群仙来寿声极仙(素云)。华山碑石垂千年(李文田),《周官》精椠北宋镌(汪鸣銮)。经幢千亿求之虔(叶昌炽),耕烟百幅飞云烟(张垲征)。《然脂》残稿留金荃(王懿荣),马湘画兰风骨妍(江标)。汉碑秦石罗我前(端方),绿毛龟伏玛瑙泉(缪荃孙)。日记百年万口传(李慈铭),续南北史艺文篇(文廷式)。陈茂古碑我宝旃(沈曾植),影梅庵主来翩翩(盛昱)。黑头宰相命宫填(林旭),长图万里鸥脱坚(洪钧)。兵祝我公寿乔佺(怡云)。
这首即兴之作,即是要求诸人“炫宝”。琳琅满目,任何一件都价值不菲。李治民因贫病交加,只好吟一句写实的“日记百年万口传”,却也赢得了满堂喝彩。我想,这句话当源于曾朴对李慈铭及日记流传情况的一种理解。
《越缦堂日记》位列“晚清四大日记”之首,积四十年之力而成。李慈铭在二十四岁写作时就规定了日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国之大事、读书笔记、友朋交往、个人诗文作品等。民国间日记影印出版后,风靡一时,几乎成为与《孽海花》一样的畅销书。不过,日记并非获得一致好评。鲁迅先生对这位乡贤的日记颇不以为然,他说:
《日记》近来已经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点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大概是受了何绰的故事的影响的,他提防有一天要蒙‘御览’。二是许多墨涂。写了尚且涂去,该有许多不写的罢?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骗。
“自以为一部著作”,正点出了李慈铭以日记为著述的特征。因为李慈铭打破了日记的私密性,写作时字斟句酌,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嫌。

李慈铭小像与《越缦堂日记》书影

郁达夫、周作人喜欢读日记中闲适、性灵的文字,胡适则认为这部书内容纪实,读书札记、时事价值很高,并为之题诗九首,其中二句云:“四十年前好人,后人切莫笑话”, 颇可以反映部分学人对李慈铭的态度。因李慈铭日记中会写如与歌郎厮混,与妓女假戏真做的内容,并暗戳朋友的阴私,骂不称职的官员,秉笔直书,毫无畏惧。
同时,有些读者认为日记有涂抹或隐匿的部分,难以称作信史。或称李慈铭与歌郎厮混,不注重学者形象。或批评他脾气大、爱骂人,对同时人出言刻薄,可谓毒舌。如果过度关注这些负面形象,自然对李慈铭日记及学问便不是那么的肯定。如钱钟书说道:“李书矜心好诋,妄人俗学,横被先贤”。张舜徽亦言:“盖李氏一生好轻诋人,吹毛所瘢,睥睨当世,加以年逾五十,而犹困于场屋,以愤懑发为言谈,无往而非讥斥矣。”言辞过激,近乎攻击,已经不属于学术范畴内的讨论了。

现在距离日记出版,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李慈铭生前自诩的“日记百年万口传”,倒也真的实现了。然而这位百年前的名家、大家本人,并未得到后人充分的理解。读其日记之人,不乏猎奇隐私者,或仅摘抄史料者。能持一份同情之理解,带点温情与敬意者,并不多见。台湾学者蔡长林在《长日将尽,典型夙昔——李慈铭学术批评中所见的乾嘉情怀及其意义》一文中,以充满同情与敬意的态度,深入探析了李慈铭的学术情怀与精神寄托,我认为很中肯、到位。
马忠文老师说过,阅读日记是培养历史感最好的方法。作为非历史专业的人,我对晚清历史的略微了解,也正是通过十多年来阅读、点校李慈铭日记积累起来的。
二、与张星鉴、桂文灿的交往、切磋
在乾嘉汉学极盛之时,名师名弟子一学数传及家学传承几代的繁荣景象,比比皆是。道光以后,世局多变,战争、天灾频仍,学者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挑战。经学衰败,但经师仍不乏其人,如著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的邵懿辰在咸丰初年回乡,于杭州闭门著书。期间李慈铭曾两次至杭州省城考举人试,也曾去游玩,与这位学问、风节名于时的乡贤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因为他彼时志不在此。
咸丰四年(1854),李慈铭和越中文学青年成立言社,沉潜于歌咏美人香草,即便是与同龄、同城而居的学者平步青、傅以礼二人,也毫无往来。面对谭献的拜访,他仅以诗歌相切磋。咸丰九年(1859),因科举考试不顺,李慈铭出资捐京官。到北京后,他继续与言社的陈寿祺、周星誉、周星诒唱和诗词。后来因和周氏兄弟决裂,他便脱离了由乡情、文学活动维系的交际圈,转而投身钻研学问。
李慈铭对各地宿儒名师了解得并不真切,但只要友人官某地,他的关注点便触及到某处。他的考察方式,除了借接风、饯行之诗酒文会向以科考、述职等事入京的朋友们当面请教外,还与他们殷勤通信,询问当地的学林掌故、刻书编书、学术风气等讯息。
我最近辑录了李慈铭的书信集,大约八百余通,其中不少内容在长篇累牍地交流地方学风、访求宿儒著述。通信者如浙江学政瞿鸿禨、江苏学政王先谦、四川学政朱潮、湖南学政陶方琦、浙江书局校勘陈豪等等。这些书信不能简单地视作李慈铭维系社交的手段,了解学界动态,才是他意图所在。如平步青在江西任官,即将江西刻书如《明通鉴》《国朝文录》等书大批邮寄给他。因缪荃孙曾在成都张之洞幕府,关于川蜀藏书、刻书及学人情况,他也能随时咨询。又因门人吴澂夫在上海,上海新印书籍常能送到他手中。此外,李慈铭还通过云南学者莫友芝了解了郑珍,通过王先谦了解了湖南学人邹汉勋。

平步青:《樵隐昔寱》;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

对文献渊薮江苏、浙江两地,他更时时关注其间藏书楼、著名学人、名著稿本之流传、版刻之保存等情况。当太平军占据浙江时,他从江南友人处多方打听文澜阁《四库全书》、天一阁、振绮堂、八千卷楼等藏书的现状。当得知经师陈奂病卒于乱中,他不禁感叹到“江南经术尽矣”。而听闻顾河之在兵乱中去世,他亦为顾千里绝嗣而唏嘘良久。
李慈铭对域外古籍、学人十分关注。日本学者岡千仞来游中华,曾亲自拜访他数次,并以所著各国史书相赠。日本书籍如《难经疏证》《大唐六典》《古逸丛书》《日本新出玉篇糸部》等等,李慈铭也阅读评论过。他还向沈曾植借《蘐园随笔》,从许景澄处借日刻《大藏经音义》等书。光绪六年(1880),杨守敬随驻日公使何如璋赴日,曾写信给李慈铭,详细告诉他汉文古籍在日本的流通情况。外交特使傅云龙自日本回,也以所著、所刻书相赠。同时,他与朝鲜学者也有交往。同治十一年(1872),张之洞与周寿昌、董文焕、吴大澂等人宴请朝鲜使臣闵致庠、朴凤彬,李慈铭向其询问国王李氏二十八世谥号、名字,藉此录成《朝鲜国王谥录》,并以《越三子集》回赠。
尽管彼时信息传达较为不便,但李慈铭凭借广阔的学术视野,强大的朋友圈,及时掌握了学林大事、学风动向。最为重要的是,他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学术信息一一记录在日记里。在关注古籍的刊刻流传外,他也关注金石碑帖、器皿的收藏,学人存亡、学风动向,域外汉籍及学人。这些内容,在传统学术史的宏观叙述中被无意或有意忽略,反映的却是真实的细节,是认识、分析复杂学术场域的极有价值的史料。李慈铭与张星鉴、桂文灿的交往,也很好说明了这点。
咸丰十年(1860),李慈铭正式与张星鉴结识。张氏曾以《刘礼部集》相赠,并慨借各种书籍。二人年龄、经历、学术旨趣接近,故而能惺惺相惜。同治二年(1863),张星鉴丁父忧,李慈铭为其父写家传,张氏则赠以孔氏微波榭《国语音》《春秋穀梁传时月日书法释例》。而后张星鉴撰《国朝经学名儒记》,以顾炎武为首,收录一百三十人。李慈铭亦着手编纂《国朝儒林经籍小志》,同样以顾炎武为卷首,总计收录一百六十五人。可以推测的是,他们在编纂二书的过程中,应该有过交流。

张星鉴:《国朝经学名儒记》

李慈铭:《国朝儒林经籍小志》稿本

张星鉴关注过桂文灿,藏有桂氏《诗笺礼注异义考》,并与李慈铭分享阅读。在桂文灿所著《经学丛书》进呈后,潘祖荫曾将《孝经集证》《群经补正》两种转请李慈铭评阅。李慈铭对此有知音之赏,称桂文灿“禀承汉学,著述褒然。阅其书名,已为神往,不谓斯世,尚有此人。惜未值其时,恐终无当耳。”
当时李慈铭正坐馆于礼部尚书周祖培家。近水楼台,李慈铭对朝中风向、旨趣比较了解。同治初年,外有封疆大吏曾国藩、朝有帝师文渊阁大学士倭仁,俱称理学名臣。学界内部有方东树、姚莹之攻击汉学。此时选择汉学,意味着逆流、孤立、落寞。故他断言桂文灿不能得到赏识,其后果然验证。可见,在同治初以乾嘉汉学之法治经,并不能得到官方认可和褒扬。
同治二年二月,桂文灿入京应试来访。因神交已久,二人得以促膝长谈。遗憾的是,桂氏落第。回到广州后,他写信给李慈铭,寄到徐灏《通介堂经说》一书,并告诉好友《学海堂丛书》的刊刻情况。李慈铭在回信中回顾自己治学历程的同时,还表达了对桂氏、徐灏的崇敬,并请他留意乾嘉间粤中第一学者陈观楼的著述。这种广东、京师间的互动、交流,对于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桂文灿:《经学博采录》

早在咸丰五年(1855),桂文灿便编成了《经学博采录》一书,收录乾、嘉、道、咸四朝经学名家,始于惠栋,终于顾千里、陈树华。我曾经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即从桂、张、李同时对本朝经学总结这一点切入,将《经学博采录》《国朝经学名儒记》与《国朝儒林经籍小志》合为一编,并将三人于同治年间的交往、切磋资料作为附录。此外,赵之谦也撰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依江藩体例,专人专记。从学术史角度考虑,这四种为经师立传的书,可以视作对同治朝黜汉、尊宋经学政策的回应,对淡汉、反汉学风的反击。
三、阅读:由文士到学者
张星鉴师从陈奂。陈奂是段玉裁的高足,精通毛诗,著有《毛诗传疏》。桂文灿则师从南海陈澧(菊坡讲舍山长)。陈澧主张汉宋兼采,撰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张、桂二人,因师承经学大师,较早树立了治学目标。相比之下,李慈铭并无师承。他早年读书,以博雅广识为中心,又好词章,不仅没有专研一经一史,在三十岁之前也没有读过《说文》《十三经注疏》,治学起步很晚。
捐官北上后,李慈铭见闻日广,常至琉璃厂阅书、访书,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浸染。同时,他也接触到桂文灿的经学著作,又与平步青、张星鉴、黄以周商榷经史,开始专心治学。但这个选择充满了艰辛。
首先,在汉学衰败的情况下,仍用乾嘉汉儒的方法来研究经史,意味着逆流,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李慈铭也意识到:“汉学固不能无蔽也,而其为之甚难,其蔽亦非力学不能致也,特未深思而辨之耳。予亦非能为汉学者也,惟深知其难,而又喜其密实可贵耳”。其次,李慈铭是在个人穷途末路之时展开治学的实践。在物质匮乏之际读书治学,尤其令人敬佩。同治四年正月初二日(1865年1月28日),他专心于考索《说文》,以至于不见来拜年的各位友朋,并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天气温煦,如江南早春时,彻炉闭门,终日营营考订经义文字,颇有所得。献岁之际,车马如云,而作此生活,拙懒迂僻,京华软红尘当无第二人矣。”
张舜徽先生曾反复阅读李慈铭日记,认为其专心、努力的程度远未达到学者的标准,他在《清人笔记条辨》卷九云:
李氏少时偃蹇乡里,徒骋词华。及至京师,益徇声色,以羸弱之躯,逐歌舞之地,亲迩卷轴,为日无多,故于朴学家坚苦寂寞之功,无能为役,《清史稿》置之《文苑传》末,实为平允。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少时家居,以词章闻名,“及至京师,益徇声色,以羸弱之躯,逐歌舞之地”诸句,是符合事实的。至于放纵于酒色,不必为之讳言,但仅是一年多的时间。而“亲迩卷轴,为日无多”一句,并不符合事实。张先生对李慈铭晚年读书曾予肯定:“知其晚年学进气平,持论乃迥异于昔矣。”不过大概没有看到李慈铭最后四年的日记,那时他的学术论见更为精当。总的看来,张先生对李慈铭的评论,肯定少、批评多。戴海斌老师之前深入剖析了先生对李慈铭学术的评价,客观允当,我个人深以为然。
综观清代学术史可以发现,不少学者在青年时代热衷于作诗作词,而后才专心治学。而学者往往,尤其是在乾隆朝开四库馆时,要比诗人获得更高的认可、更多的机会。虽较早确立了诗人的身份,但李慈铭有着强烈的自我预设。虽热衷于宦途,但读书治学是其立世的终极目标,谓“古今无学问外之人才,天下无读书外之事业”。又因中年后转行治学,他深知由文士到学者之甘苦,故不大喜欢姚鼐,曾批评到“姬传本文士,而妄思讲学”,也不喜欢文士兼学者的袁枚、翁方纲以及朋友谭献。不过,他对他们的批评,颇能深中其病。
李慈铭对向学之晚有切身之痛。实际上,对秉持“词章乃学人之游艺”的他来说,孜孜以求者在于经史,也更期望入儒林传。尽管如此,他并没有绝对的自信。如他在《六十一岁小像自赞》曰:“是儒林耶?文苑耶?听后世之我同。”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清史稿·文苑传》共收录354人,正传105人。李慈铭位于《文苑三》,传文出缪荃孙之手。能入文苑,本已难能可贵,但总让人意难平。因在重儒轻文的时代,入儒林要高等一些。同时,“文苑”并不能准确定位他们的实际身份,大概只表明各人在文学创作上更胜一筹而已。
李慈铭曾在《说文》上下功夫,但并未成书;也致力于史学,曾与王先谦就《汉书》往复探讨,对《宋史》《明史》也有论断。但他批校的读史札记散在数百册藏书上,并未经整理,直到后来才由王重民辑录成书。按照当日入选《儒林》的严格标准,他确实是不符合的。尽管如此,李慈铭的名气不可谓不大。在民国期间,由于日记的影印出版,读书笔记、读书札记的陆续出版,他始终都在学者的研究视野内。

王重民:《书<越缦堂文集>目录后》

在认真、谨慎地考察李慈铭的治学过程、学术成绩后,我们可以说他实现了由文士到学者的学术追求。在评论历朝诸家学术时,他驾轻就熟,笔锋犀利,极为自信,所展示的不仅是阅读之勤、涉猎之广、识见之精,其批评天赋也超出时辈。在批评过程中,他注重版本、校勘、考证,秉承汉学家的旨趣。从他的品评持论来看,他极力维护汉学,但也能站在汉学传人的立场上,深刻检讨汉学流弊,批评汉学家好博,有别裁之短,且缺乏经世的追求。
这部《越缦堂读书记》,主要考察的是学者、专著之得失优劣及其当下意义,其内在理路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评论对象褒多贬少,能平情论之,肯定本朝的学术成绩。同时,李慈铭对学者文章才气的重视,反映出了他的文士本色。而能以一己之力完成对众多经史子集的评论,李慈铭实为不间出之学人。
另外,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即李慈铭在对学者反复批评时,其实又不自觉地在某个侧面深受其影响。如姚鼐、章学诚,都是他深刻批评的对象。但姚鼐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一体的文章追求,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批评原则,又与他的治学旨趣甚为契合。这些影响,在读书笔记中也有体现。
在辑录李慈铭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首先确立了编年体的体例。因为日记体的读书笔记带有印象性、即时性、原始性等特征,四部分类实在不能反映他的阅读历程。李慈铭的阅读是开放式的,随读随记。依其原始的日记体或者说编年体例,最能反映其阅读世界。同时,他的读书笔记有别于面对大量藏书而集中书写的评语,以及如馆臣那般撰写的提要。其次,经过历史的沉淀,当时不被作为学术笔记的内容,如记录的朋友们的著述,大多是稿本,或者只是单篇的诗文。虽然他们的学术成就不那么瞩目,但若被忽略,难免遗憾。再次,将札记、学林掌故、名物考证收入日记,这种日常的敏锐的积累,也是学术活动之一,甚至可以说是珍贵的历史片段。在先前出版时,由于历史原因书里删去了对镇压太平军的官员学者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著作的评论。在目前环境下,自然不能重蹈覆辙。
在考察学者理性学术评论的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他的感性世界。李慈铭读书有天分,这是毋容置疑的。他虽然多病,但精力充沛,又极为自律,处世真挚,古道热肠,是个老好人。受咸、同、光三朝内忧外患的影响,跌宕于世运中的文人,因为科场、官场的不得意、朋友的背叛,逐渐变得偏执、苛刻。这也是历史上清代浙东学人的精神特质,如毛奇龄、章学诚等,都有刻薄、爱骂人的一面。因而在李慈铭读书笔记中偶尔出现的目中无人的狂傲和品评失准,属于概率较小的失误,不应将之标签化。
总的说来,李慈铭距离我们并不太远。我们对他的理解也并不那么充分,容易流于掌故、猎奇的评价与认知,容易为既有成论左右,对其著述缺乏深入精读,未能在学术视野上有所拓宽,从而难以发掘出新的历史意义。因此,处于资源共享优越环境的今日,除了在历史文献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查、发掘,我们的学术视野、眼光也要与新文献、新热点匹配,努力去开展沉浸式的阅读,去捕捉更多的细节。我相信,以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将会更符合历史语境。

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老师今天这个报告非常全面、深刻,这与她十多年来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功夫有直接关系。我本人收获很大,这里主要想讲两点感想。一是怎么去判断和分析李慈铭日记的史料价值;二是对新版《读书记》的编排方式谈一点看法。
首先,这本日记跟一般、别的日记不同,李慈铭不仅仅把它当做日记来写,而且把它作为一种有创意的作品来写。最关键的是,他从一开始或者在早期时候,就有意无意地把日记散布出去,让大家来传抄。这就有别于我们一般理解中日记私密性很强的印象。可以比较一下,像翁同龢、胡适这些人,可能都有将日记传世的想法,但在他们生前,大概很少把日记拿给外人特别是那些不熟悉的人看(胡适生前只是出版了《留学日记》)。李慈铭却恰好相反。
李慈铭这样做,与他个人经历和处境大有关系。他是以捐官形式进入京城的,沉浮郎曹,十分艰难。在北京不但要生活,还要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解决举人和进士这两道难关。所以,他比那些中了举人、进士,再到北京来做官的人负担更重、心理压力更大。我觉得这些经历对他的性格、生活都是有影响的,愤世嫉俗、狷介的性格由此形成。于是,他便借助日记中的臧否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日记中很少对他人有“恕辞”。
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李慈铭日记其实当时就参与和介入了现实生活。这种日记,成为研究的材料后,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家布洛赫的说法,可以称为“有意”史料。换句话说,李慈铭写日记,当年有很明确的目的。因此,如果我们想更完整、全面地了解李慈铭日记的史料价值,就不能把这个日记仅仅当做平面的、白纸黑字的文献,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立体的东西来看,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考察日记形成的过程。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时候,常讲知人论世。所以在关注李慈铭日记的同时,也要关注他的生活,去看他的生活对日记的撰写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前张舜徽先生认为李慈铭读书做得不够深。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可以用一种理解的态度来看。李慈铭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者,只是一个普通京官。和乾嘉时期那些脱离闹市、躲在书斋中做学问的学者不同,李慈铭虽然勤奋,也只是读书面非常广博而已,不宜用汉学家的要求来衡量他,何况,很大程度上李慈铭可能也有借此标榜和沽名的意思,毕竟他是一位名士。
众所周知,李慈铭骂人很厉害,大家都怕他。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做御史后,也参过孙毓汶这些权贵,词锋非常犀利。这让我联想到在光绪初年,李鸿章曾邀请他担任问津书院的山长。这件事给我一种感觉,可能李鸿章也不想或不敢得罪李慈铭,邀其掌教,也有借机笼络的目的(当然具体原因可以再详考)。再比如说翁同龢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与康有为唯一的一次见面,后来他把日记篡改了,将康有为换成了李慈铭,并写到“举世目为狂生”的评价。翁为什么不选他人而选李慈铭呢?恰恰说明在他的眼中,李慈铭狂傲是人人皆知,甚至代表了当朝显贵对李的基本评价。
说到李氏日记的史料价值,不仅要注意那些“有意”史料,也要关注当年李慈铭在不经意间写下的那些东西,因为无须加入自己的私人倾向,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种非常客观的史料。比如说自己的收入、同乡京官靠印结银生活的情况,和朋友们常去饮宴、听戏的饭馆、酒楼的名称、地址等,都是研究清末京城生活史的第一手绝佳材料。李慈铭是一个超级戏迷,他日记中留下来的大量的戏曲资料,对于现在研究京剧或者昆曲一些曲目的变化、剧目人物的角色,甚至是演员之间的代际流传等问题,都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个问题是这次出版的《越缦堂读书记》的编排方式。我们知道最早的读书记,是由云龙先生是按类别来编辑的,他把对某一本书的所有记载汇在一起,每一条记载下面再补注读书日期,这样做不免淡化了日记的编年特点,其实是有缺憾的。日记按类分别编辑,不是从由云龙开始的。现在能够看到比较典型的是吴汝纶日记。他的刊本日记就是摘编的,没有时间,呈现出平面化的色彩,完全是资料汇编的形态。还有就是最近出版的《袁昶日记》,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也是根据类型分类的。这样编排,完全丧失或者脱离了日记材料最本质的编年特性,学者引用和分析时常常带来了很多不便。张老师这一次把读书记完全恢复成编年体的编排格式,采用文末附的索引来解决阅读书目同类检索。这种方式非常好,还原了李慈铭阅读某些书籍的先后时间与语境,有助于我们从中发现一些内在联系。这也是张老师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
谢冬荣(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关于后人对李慈铭的评价,张老师提到了多种说法,正面的、负面的等等。我这段时间在关注鲁迅弟弟周作人,发现他对李慈铭的评价非常高,说在众多乡贤中最推崇的就是他。那么,对同一个人,兄弟俩的看法并不一样,这也让人觉得李慈铭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较大的空间。
听完讲座后,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想法。一个是对于李慈铭日记,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原本。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当时大家经常一起抄,所以会产生多个版本。那我们在研究李慈铭本人日记的时候,还需留意抄本的情况。后者对李慈铭日记的研究也非常有帮助。因为李慈铭对日记的很多内容做了不少删改,特别是早期的日记。而可能有些朋友在删改之前,对日记已经有所抄录。从这一点来看,各种抄本有助于还原李慈铭日记的原貌,或者说是修改前的面貌。
第二个是民国时期,1928年的时候,北平图书馆购入了李慈铭的藏书。在李慈铭的书上,有很多的批校,包括藏书题记等。当时王重民先生对藏书题记、批校、读史札记等内容有过整理,撰写了专书和专文。后续对此比较关注的是王利器先生,著有《越缦堂读书简端记》及《续编》,记录李慈铭在谁的书上做了哪些批校等。这些其实能够反映李慈铭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但感觉关注的人不是特别多。或许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下一步的关注点,留意李慈铭对某本书的评价,他对这些书的批校、看法,或者说他对此做了哪些贡献等。
第三个方面是,之前有学者从阅读史的角度研究日记,讨论这些人读过哪些书,他为什么要读,他和当时人的读书观念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在张老师整理完读书记后,我们可以从阅读史的角度对李慈铭日记再做挖掘,关注李慈铭读过什么书,为什么读,然后评价是什么。
石祥(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
首先我对日记的感觉是,它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来源。跟它类似的物品有两个,一个是书札,另外一个跟版本学联系比较多,即写在古籍上的藏书题跋。
书札和题跋的情况跟日记相似。一种是作者在写的时候,不是太有兴趣,也不想示人。书信可能还有一个固定的收信人,而有时候写完的题跋,真的没有给人看的打算。另一种是有些书信和题跋,就是专门示人的。如一些作者在写完论学书札后,会马上找个刻工把它迅速弄出来,然后分发出去,这是常有的情况。至于题跋,古人有的时候喜欢晒书,或者找几个朋友来赏玩,那大家不免会看到书上的题跋,这也是一种传播形式。当然,可能其中有些内容是真话,有些是假话。我个人感触比较深的还有另一种题跋,就是请版本学专家或权威人物来执笔。背后目的很明显,或是为了增彩,或是为了营利等等。在书写的时候,他们大概对此也是心照不宣的。所以在利用史料时,如何去处理这么多种不同的情况,非常关键。
我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在厘清作者的意图外,对内容本身的梳理也很困难。比如李慈铭在日记中会提到看了什么书,又记过哪些书名。但那时候写日记、题跋或者写信,不像现在做古籍编目那样,遵循卷端、正题名之类的规范。大概写信只要对方能看懂,题跋只要自己能明白就行了。至于写日记,就更不用说了。
刚才好几位老师都讲到了阅读史方面的东西。因为我个人做版本学,就会去思考可以从日记中看出书的哪些特征或者版本信息,比如这段文字讲了哪些版本上的特征,可以供我们去判断。另外,有些书未必是当时写的,可能是前人的著作,最近被重新刻出,在朋友圈中流传。这样的记载对我们去了解各个版本的情况和流传速度,都是很有利的。
实际上,日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校准工具。像我们有时候做编目,要写清道光三年某某刻本,好像它就是一个固定的、不变的成书时间。那我们去看日记会发现,三年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而已,因为前后拖了很久,或者标注的时间跟实际的时间有偏差。我以前看缪荃孙日记也有这样的感触。所以日记能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当中去,让我们重新看到这些鲜活的细节。
最后,在使用日记时,也要特别小心。日记不像我们现在写的标准的学术论文,有完整的框架和清晰的论述。这就需要注意日记中那些没说、略过的话或者隐晦的言辞,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仔细琢磨的。所以我觉得去研究日记、书信、题跋,真的会有不断的小发现以及好玩的点。
潘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我整体的一个感觉是,李慈铭日记除了可用于他本人的研究外,可能还可以用于讨论近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清代学术史以及更早的文学史等。
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我也重新阅读了日记。最大的感触是,日记当中的“公”、“私”方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首先比较认同张舜徽先生“年逾五十,而犹困于场屋”的论断,有一定知人论世的道理,这也是从“私”的方面来讲。同时我理解的“私”,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偏见和恩怨,还可以通向“公”的层面。就是说“私”虽然肯定有偏见,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我更关注这个点。因为一个公共事务,一个国家事务,它有无数个点。如果不处在这个位置上,你不会特意去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日记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观察近代文学交流史的视角。
刚才张老师提到的李慈铭和赵之谦的恩怨,大概可以归结于私人是非。但有些私人事件,我认为还需放到近代史的公共层面上去讨论。以往在读某人的诗歌时,有条件的话,我们还会借助日记、书信之类的材料加以解释。那么反过来,把日记中的片言只语和诗文对照使用,或许也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我今天举的例子是关于晚清清流的,主要指前清流,即光绪初到光绪十年之间的这一波清流人物。从私人交游来看,李慈铭最熟悉或者比较早熟悉的前清流是张之洞。这一时期李慈铭日记的一则记载,反映了很多信息:
近日北人二张一李,内外唱和,张则挟李以为重,李则饵张以为用,窥探朝旨,广结党援。八关后裔,快捷方式骤进,不学无术,病狂丧心。恨不得言路,以白简痛治鼠辈也。
看到这条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之前提到的李慈铭的个人经历。而结合郭则沄《十朝诗乘》中关于清流的记载可以发现,清流对当时官场生态有潜在的威慑,这也是李慈铭身处的一个大环境。我们如果只读日记这一条,当然可以认为李慈铭有某种功利心。但了解他立论的大背景后,便能明白这不仅是他和张之洞从交好到交恶的关系变化的反映,也体现了他对这种风气的不买账。
此外,李慈铭还有许多写于光绪初年的诗,如“方今时世重年少,弄姿搔首交称工”、“白面少年书累上,禁幄颇闻屡称赏”、“常僚骤擢跻公卿,或驰虎节莅百城”等,在我看来都指向同一波人,即前清流。当然诗歌语言,还比较玄乎,不能够一一去证实。但他的文章《暨艳论》则明确指向清流群体,其中言“昧者不察,汲汲以分别邪正为己任,无论其识之未必精,事之未必公也,即尽出于精与公,而惟恐世之不我知,悬一身以为众矢之的,而其祸不可胜言矣。”联系后来历史来看,李慈铭可谓是不幸而言中。
所以,将作为旁观者的李慈铭的日记、诗歌、文章结合阅读后可以发现,他对清流的看法,有“私”的一面,也有“公”的一面,呈现出交杂的状态。这对我们重新观察近代史上的公、私观念,或者晚清士大夫群体,是大有裨益的。反之也会促进我们去通过诗、文来升华他的日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促进会隶属于河南省文化厅,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校园的重要桥梁,是繁荣我省校园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其会刊《河南校园》(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月刊)是河南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面向全省十八个地市,为广大校园服务。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

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

A、 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 七夕节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

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C)

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

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 (B)

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A)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C()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

A、《孟子》 B、《庄子》

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

A、欧阳修 B、欧阳洵

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

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

A、左雄右雌 B、 左雌右雄

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 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

A、大草原 B、盛产羊毛的地方 C 、众多宫殿 D、美丽的地方

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

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

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0、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

A、十个 B、 十二个

31、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B)

A、颐和园 B、 圆明园

32、“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

A、象形字 B 、表意字

33、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34、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B)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梦》

35、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

36、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D)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 、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37、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

A、大都 B、中都 C 、上都 D、 南京

38、“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B)

A、齐桓公 B、蔡桓公

3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谁?(B)

40、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B)

A、人口数量 B 、政治地位

4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 、班彪、班固、班超

42、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B)

A、阴阳五行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43、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

A、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 B、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

44、下面哪个成语和曹操有关?(B)

A、画饼充饥 B、望梅止渴

45、成语“白驹过隙”比喻:(B)

A、速度飞快 B、时光飞逝

4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

A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47、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C)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8、王羲之对一种动物十分偏爱,并从它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这是什么动物?(B)

49、“美”字最初的含义是:(B)

A、羊大即为美 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 D、远方茂盛的森林

50、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B)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文、行、忠、信

51、以下两位谁曾经中过状元?(B)

A、范仲淹 B) B、文天祥

52、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

53、《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B)

54、《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

A、上古 B、崇尚 C、 官名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C)

A、诸葛亮 B、曹操 C、刘备 D、周瑜

56、如果在华佗去世后不及,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下列的哪一位?(D)

A、扁鹊 B、孙思邈 C、李时珍 D 、张仲景

57、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58、“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

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 、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5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B)

A、《醉翁亭记》 B、《岳阳楼记》

6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B)

61、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A)

A、 阴文印 B、阳文印

62、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息弟息妹

63、“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形容的是哪一场起义?(B)

A、赤眉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起义 、黄巾起义

64、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B)

65、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

66、“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哪位才女?(C)

A、朱淑真 B、秦良玉 C 、李清照

6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

A、《弟子规》 B 、《三字经》 C、《千字文》

6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

A、 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 、喝雄黄酒

69、“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A)

A、酒窝 B、眼睛 C 、嘴角 D 、腮帮

70、“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

A、十五岁 B、二十岁

71“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B)

72、河姆渡遗址位于:(B)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7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B)

A、三百首 B、三百零五首

7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A)

75、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

76、下面哪个成语与秦始皇有关?(A)

A、指鹿为马 B 、奇货可居 C 、图穷匕见

77、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C)

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78、“海上升明白,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B)

79、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

80、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A)

A、时不再来 B、失不再来

81、“熄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

A、尚书省 B、中书省 C 、门下省

82、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A)

A、秦始皇 B、武则天

83、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B)

84、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

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 、圆规曲尺

85、“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C)

A、为政清简 B 、平安长春 C、淡泊名利

8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A)

A、李商隐 B、骆宾王

8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A)

A、《金陵记》 B 、《石头记》

8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B)

A、黄河 B、长江 C 、淮河

8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B)

A、 元好问 B、柳永 C 、晏殊

90、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A)

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91、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C)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9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A)

A、八条 B、二十二条

93、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A)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94、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B)

95、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A)

96、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位女性?(B)

9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下面哪位历史人物?(B)

A、诸葛亮 B、周瑜 C、曹操

98、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B)

A、压轴戏 B、大轴戏

99、成语“请君入瓮”,“请”的是谁?(B)

A、来俊臣 B 、周兴

100、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B)

A、制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

101、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

10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

A、花之君子者 B、花之隐逸者

103、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

A、文章书画稿费 B 、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10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

A、 孔子 B 、屈原

105、“杏林”指代的是:(B)

A、教育界 B、医学界

10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

A、《山海经》 B、《世说新语》

10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C)

A、下棋 B、战场 C 、戏台

10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只有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它是:(B)

A、《汉书》 B 、《史记》 C 、《三国志》 D 、《左传》

109、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B)

110、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C)

A、子路 B、子张 C、子贡 D 、颜回

111、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汗”的意思是:(B)

A、 天空 B 、大海 C、草原 D 、高山

112、“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出自:(A)

A、《淮南子》 B 、《庄子》

11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A)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114、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A)

A、老子 B 、孟子 C、荀子 D、孔子

115、“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A)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 、班固的《两都赋》 D 、张衡的《二京赋》

116、“红娘”今指代为爱情牵线搭桥的人,请问她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A)

A、 元稹的《莺莺传》 B、王实甫的《西厢记》

117、《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的是:(B)

A、赵云,张飞,关羽 B、刘备,关羽,张飞

118、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A)

A、 土地之神 B 、五谷之神

119、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墨挥毫,请问下面哪种是正确的研磨方法?(B)

A、 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120、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谁?(D)

A、张飞 B、关羽 C、卫青 D 、 李广

121、下列民间爱情故事起源年代最早的是:(B)

A、《白蛇传》 B、《梁山仙与祝英台》 C、《唐伯虎点秋香》

122、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D)

A、 长度 B 、面积 C、体积 D、重量

123、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名镇?(C)

A、汉口镇 、景德镇 、朱仙镇 、佛山镇

124、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时间最长?(A)

A、《徐霞客游记》 B、《说文解字》 C 、《天工开物》 D 、《梦溪笔谈》

125、“疱丁解牛”形容做事得心应手,“疱丁”指的是什么?(B)

A、一个年轻力壮的厨师 B、一个名叫“丁”的厨师

12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A)

A、《长歌行》 B 、《短歌行》

127、下列哪个成语和“道听途说”词意更接近?(B)

A、空穴来风 B 、三人成虎

128、《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雪芹”是他的:(C)

129、下面哪句话是孔子说的?(A)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30、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B)

13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B)

A、牛郎和织女 B、唐明皇和杨贵妃

1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体现出:(B)

A、怀疑精神 B、辩证法思想

133、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五福”的?(A)

A、品德高尚 B、子孙成群

13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B)

1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B)

A、辛弃疾 B、李清照

136、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A)

A、 孟母教子 B、举案齐眉 C、 岳母刺字

137、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A)

A、 宫殿的台阶 B、天的别称 三玉玺

138、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C)

A、京剧 B、黄梅戏 C、昆曲 D、越剧

139、我国现在存最早的兵书是:(A)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

140、唐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一句是:(A)

A、 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B、也无风雨也无晴

141、“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申可吞吴”描写的是谁?(B)

142、下面哪句诗的作者离开家的时间更长?(B)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3、《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A)

A、《诗经》 B、《陌上桑》 C、《楚辞》 D、《孔雀东南飞》

144、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吗?(B)

145、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A)

146、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A)

147、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B)

A、 居无松 B、居无竹 C、居无梅 D、居无菊

148、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和:(A)

A、裴旻的剑舞 B、公孙大娘的舞蹈 D、吴道子的画

149、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C)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150、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C)

A、 司马相如 B、崔莺莺 C、白居易 D、 杜甫

15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B)

15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B)

153、《齐民要术》是关于:(B)

A、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著作 B、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著作

154、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B)

A、读到一本好书 B、听到一段好乐曲

155、“桃李满天下”的“桃李“指什么?(B)

156、《康熙字典》成书于哪个朝代?(B)

157、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A、通报消息 B、娱乐健身

158、“鼎”的最初用途是:(C)

A、祭祀用礼器 B、地位象征物 C、烹煮器具

159、如果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寓言性质的书,在下列书籍中应优先选择哪一本?(C)

A、《史记》 B、《论语》 C、《庄子》

160、“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B)

A、21点至23点 B、23点至凌晨1点 C、凌晨1点至3点

161、明朝永乐年间,从西洋归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了一只西方异域兽“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D)

A、狮子 B、金钱豹 C、河马 D、长颈鹿

162、下列古代名曲哪一首是琵琶曲?(A)

A、十面埋伏 B、高山流水

16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B)

164、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B)

165、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D)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16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A、 伍子胥 B、范蠡 C、 屈原

167、“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是陆游的一句名诗,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B)

A、韩愈 B、辛弃疾 C、庞统 D、 宋玉

168、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B)

A、青铜器 B、药材 C、墓碑 D、竹筒

169、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讳的故事?(A)

A、一字千金 B、一诺千金 C、一饭千金 D、一掷千金

170、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D)

A、玄 B、皂 C、青 D、苍

171、下面四句话中,意义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D)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一日之行在于清晨

172、《三国演义》中有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历史上也确有“单刀赴会”一事,赴会的是:(D)

A、赵云 B、张飞 C、周瑜 D、鲁肃

173、以下哪位女性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外太空环形山?(D)

A、班昭 B、蔡文姬 C、王昭君 D、李清照

174、小王模仿古人填了一首词,写完后发现正文刚好100字,请问他用的是哪种词牌?(C)

A、满庭芳 B、雨霖铃 C、念奴娇 D、水龙吟

175、以下几位历史人物谁在家排行老大?(C)

A、孔子 B、诸葛亮 C、班固 D、程顾

176、“双簧”是我们一门独特的曲艺艺术,它得名于:(A)

A、初演的两个人都姓黄 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

177、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完美熟悉的词语,它就是:(B)

A、阴晴圆缺 B、风花雪月 C、梅兰竹菊 D、春夏秋冬

178、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史书记载,下面的鞋就是东晋时谢灵运发生的“谢公屐”,它当时的用途是:(C)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179、“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谁的名句?(B)

180、曹植七步成诗,相传历史上还有一位三步就能成诗的人,他是:(B)

A、王安石; B、寇准

181、《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B)

18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指的是:(B)

A、天气炎热似火;B、天气渐渐转凉;C、流星异常出现。

183、“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D)

A、《左传》;B、《战国策》;C、《史记》;D、《汉书》。

18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谁的作品?(C)

A、陆游;B、岳飞;C、辛弃疾;D、李清照。

185、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文字统一成了下面哪一种?(B)

一、楷书;二、小篆;三、鸟虫文;四、行书。

18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借这首词表达了对谁的思念之情?(B)

A、妻子; B、兄弟; C、朋友; D、父亲。

187、宣纸得名于它的:(C)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D、使用人群。

188、下面哪个是农历五月的别称?(C)

A、杏月; B、桃月 C、榴月 D、荷月。

189、下列诗词名句出自男子之笔的是:(C)

A、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 为忆君;

B、北风历兮肃冷冷,胡笳动兮边马鸣;

C、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D、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90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B)

A、农耕; B、军政; C、养马; D、水利。

191、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是:(A)

A、左襟压右襟; B、右襟压左襟。

192、《三国演义》中刘备见到诸葛亮家悬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A)

A、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3、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A)

A、一位画家; B、八位画家。

194、下列植物中,不应当出现在《岁寒三友图》中的是:(A)

A、菊; B、梅; C、竹。

195、、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D)

A、天、地; B、南、北; C、阴、阳; D、文、武。

196、下面哪个诗句描写的不是古琴?(B)

A、欲把心事付瑶琴; B、一弦一柱思华年;

C、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D、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197、“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B)

A、湖北; B河南; C河北; D湖南。

198、个成语典故和棋文化有关?(C)

A势如破竹; B出奇制胜; C专心致志; D渭分明。

199、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C)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吴道子。

200、存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是:(C)

A、清明上河图》; B、洛神赋图》;

C、五牛图》; D、历代帝王图》。

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促进会隶属于河南省文化厅,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校园的重要桥梁,是繁荣我省校园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其会刊《河南校园》(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月刊)是河南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面向全省十八个地市,为广大校园服务。

微信号:河南校园慧客厅

}

三支一扶千题锤炼资料包上线啦

职测500题+综合500题+中央一号文件解析手册

在近公基考试中,可以发现很多题目都涉及到描写季节的诗句,经常会给出几个诗句让大家去选择所对应的季节,更是有许多易混淆季节的诗句让大家难以分辨,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似像是在描写春天梨花盛开的景象,实则却是在描绘冬季大雪纷飞的美景。在这里中公教育就给大家汇总了一些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诗句,方便大家学习和记忆,当然除此之外仍然需要大家在平时大量的积累,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诗句,再利用两道题目巩固一下记忆。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9、枝头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北宋·苏轼《蝶恋花·春景》

10、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1、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12、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3、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钱起《春郊》

14、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1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19、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20、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杜甫《清明二首》

1、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北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2、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南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3、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4、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宋·杨万里《初夏睡起》

5、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明·朱瞻基《夏景》

6、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北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8、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北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9、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唐·李白《采莲曲》

10、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山亭夏日》

11、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李商隐《赠荷花》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3、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宋·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14、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15、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16、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1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8、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南宋·朱淑真《初夏》

1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0、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4、为问青青河畔草,几回经雨复经霜。--唐·张仲素《秋思赠远》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清·黄巢《不第后赋菊》

6、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宋·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8、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9、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0、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1、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

12、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3、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清·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14、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偶成》

15、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明·唐寅《菊花》

1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18、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19、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唐·元積《南秦雪》

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7、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唐·白居易《早冬》

8、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唐·王维《老将行》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0、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11、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唐·柳宗元《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3、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柳中庸《征怨》

14、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1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晚春二首·其一》

16、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7、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

18、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宋末元初·黄庚《雪》

19、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唐·杜甫《阁夜》

20、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试题练习】(单选)1.下列诗句描写的景象是春天的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中公答案】B。解析:A项描写的是夏天,诗句选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为“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写的是六月西湖风光,A项不符合题意;B项描写的是春天,诗句选自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这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B项符合题意;C项描写的是秋天,诗句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意为“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C项不符合题意;D项描写的是冬天,诗句选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意为“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试题练习】(多选)2.以下诗句描写的是夏天的有: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中公答案】ACD。解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描述的是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A项符合题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描述的是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象,B项不符合题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C项符合题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夏季蛙叫稻花盛开的景象,D项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CD。

三支一扶千题锤炼资料包上线啦

职测500题+综合500题+中央一号文件解析手册

2022安徽三支一扶摸底8套卷

综合知识4套+职业能力测试4套

(拖动图片可看全部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过留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