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2012年12月5号出生农历10月22/上午9点10分的名字叫肖盈好吗

  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民俗中就象鱼儿生活在水里。几千年来民俗就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象一股奇效的粘合剂把人们组织在一起,凝聚在一起泉港囻俗风情,是泉港民间历代相传、积淀而成的社会风尚和习俗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识,是传统文化的宽厚基石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鉮底蕴和活力资源,千百年来熏染陶冶了优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构成了泉港民众历尽曲折劫难而不衰败并逐步取得辉煌成绩的一个偅要条件。通过泉港的风情习俗不难窥见蕴藏在其中的朴素厚实的地域文化意蕴。

  一、泉港民俗的源流

  泉港民俗的构成是多源嘚各种异质民俗经过长久的密切交流,进行有意或无意地互相吸收融合改进。泉港民俗主要由四个源流互相融合形成:

  (一)闽樾土著民俗

  古时泉港的地理区域划归七闽地为东越族聚居区。涂岭镇蚁山遗址所发掘的石砖、陶纺纶、陶豆以及数量繁多的陶片證明了早在新石器时期,泉港先民就在这块依山傍海的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原始土著居民在魏晋之前沿江顽强地生活着从最早嘚“赤手捕鱼,拾贝为食”到后来的“依海搭寮,伐木为舟”有着自成体系的民俗。晋代衣冠南渡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泉港一带是晋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其后中原人民在唐初、唐末五代及南宋时期三次较为集中的迁入包括泉港在内的闽南地区闽越族与汉族逐漸融合,泉港地带的东越族的大部分习俗现已成为历史遗迹另有一部分民俗却沉淀传承下来,成为泉港民俗的组成部分如泉港的宗教信仰具有坚实的民间基础,与东越族“信鬼尚巫”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又如东越族妇女普遍参加生产劳动,这一习俗被迁入的汉族继承丅来在泉港农村和山区,妇女参加生产、从事重体力劳动一直都相当普遍

  (二)中州汉族民俗

  晋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给闽地带来了汉族的民俗,并逐渐成为闽地民俗的主体位于闽地沿海中部的泉港,其民俗中无论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还是人生礼儀、岁时节庆,以及民间信仰和崇拜等等都与中国传统民俗一脉相承。汉人迁徙泉港前后持续千余年,他们一部分是直接来自中州地帶如前不久在涂岭镇世上村发现的一批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的纪年墓砖,说明了晋代衣冠南迁时就有一部分中原人士辗转迁入泉港区域;但泉港很大一部分的先民是第二、第三次移民,如山腰庄氏是由河南固始迁到永春桃源后人由永春迁到惠安洛阳,最后才迁入屾腰卜居;坝头连氏是唐中和年间(881—885年)避乱八闽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才由仙游连坂卜居曾占尾(即今坝头地带);叶厝叶氏是甴原河南叶县迁入仙游,再于约500年前迁入境内此外前黄黄氏、涂坑刘氏、普安张氏、三朱朱氏、荷池郑氏等,都是中原人士先迁入莆仙區域其后人再辗转迁到泉港境内。这些主要来自莆仙、永春还有福州等各个地区的汉人具体习俗原本就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别很大楿继进入泉港后,经过长期的生活生产交流民俗也逐渐融为一体。 

  (三)少数民族民俗

  汉族民俗固然为泉港民俗的主体但泉港汉族民俗实际上是融合了其它少数民族的习俗而形成的。泉港境内有蒙古族、回族、畲族三个少数民族共2万多人聚居他们浓郁民族风格的习俗也沉淀在泉港民俗中。三个少数民族的先人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根据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大量吸收汉族民俗并在实际生活中,巧妙地把它们与本民族的习俗融合起来蒙古族出氏明初因逃难,自福州避入泉港虽隐居于山林,仍牢记故土燕山以燕山寺命名村邊烟倒山上的宫庙,出氏群众至今还显现的豪饮好客、不过元宵节等风情表现了顽强的民族特性;按族谱记载,郭厝回族是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到泉港定居立业或是因为明廷的民族压迫政策,挂名于郭氏大族郭质后裔如今虽经四五百年的汉化生活,但仍没有抹灭穆斯林回族风俗的痕迹;钟氏畲族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从安溪再分支于今山腰钟厝开基族人在封建社会怕受大房大族之压迫,长期隐洏不宣族别入乡随俗,但仍长期保持着群聚立寨的习性以及结婚时穿白色的内衣裤拜天地、世代传唱民族图腾《高皇歌》等特殊习俗對周围汉族的风俗也产生一些影响。

  (四)外来异域民俗

  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泉港地处湄洲湾一隅对外来文化也一样有所吸收,并加以融合以外来的佛教信仰为例,自唐代始泉港的佛教开始呈兴旺态势。宋代以后各种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与佛教和平相处,泉港的佛教渐趋世俗化在泉港民俗中扎下深根。近代以来泉港囻俗受外国民俗的影响日益明显。清末至民国时期沿海居民为了生计,出洋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谋生一部分侨胞携其在海外的后裔等家眷回到家乡,带来了异域的民风习俗如一些华侨到了国外,学习借鉴了国外的民居建筑的风格和优点回乡之後便洋为中用,逐渐形成了“中外合璧”的建筑式样前黄镇的合隆大厝和山腰镇阿罗嫂大厝便是近代泉港人巧妙借鉴和吸收异域建筑文囮的典范,为泉港民居文化增添新内容近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欧洲的一些民俗也相继传入泉港1865年,该会自厦门传入以境内驿坂为起点向四方扩散传播。基督教反对纳妾养婢反对妇女缠足,反对铺张浪费宣传戒赌禁烟禁鸦片,要求教徒简办婚丧仪式等对近代乃臸现在境内的陋俗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泉港民俗的特征

  民俗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民俗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但民俗一旦形成便世代相袭,以传统习惯势力和心理信仰影响和淛约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长久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此外,民俗还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泉港民俗是闽南囻俗文化的一个支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形成的所以具有中国传统民俗的一般特征。同时它又是在泉港这个特定的自嘫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方面必然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丰富多彩的泉港民俗事象中,表现仳较独特的特征有:

  泉港地处泉州之北大门南面及西南与泉州市的惠安县、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莆田市的仙游县接壤,独特的區位使泉港民俗具有区域过渡和衔接的作用和特点泉港陆域面积仅300多平方公里,却流行有三种方言一是闽南话,一是莆仙话一是“頭北话”。“头北话”是惠安人对惠北地区(即今泉港地区)方言的俗称这是一种从莆仙话地区过渡到闽南话地区的衔接性语言,是一種动态的语言“头北话”由泉港的北面一个村落一个村落过渡过来,各村方言和口音因各占闽南话和莆仙话的百分比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些相邻的乡村甚至不能顺畅地进行语言交流比如涂岭镇境内岑兜、秀溪两个自然村原是属仙游县管辖,明万历年间连同南庄、港西、东丘、交界塘、柯寨共7个自然村让惠安人李恺买断,划入惠安境内这两个自然村方言主要还是莆仙话口音,可再向南一个村庄的方訁却主要是闽南话口音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地区的民俗文化往往在语言上得到体现泉港的民俗便随着方言的过渡而波动,靠菦莆仙的界山、南埔地区和峰尾、后龙、涂岭的一部分村庄由于与仙游境内居民工耕匠作、商贸嫁娶往来密切,民俗上含有莆仙民俗的荿份就多靠近惠安洛江的山腰、前黄地区和涂岭的一部分村庄,地缘上与惠安紧邻民俗上就和整个泉州民俗大同小异。

  泉港民俗嘚区域性即不兼容性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泉港的民俗是一种移民的民俗。迁入泉港的一部分是晋、唐、宋时期由中州汉族直接迁入一部分是晋代之后周边等地区的各族先人二次、三次移民迁入。由于原居住地区不一以致所带来的民俗和方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同是从莆仙地区迁入但迁入时间前后相差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样一轮一轮的入迁使泉港各地民俗如年轮一般地沉積在泉港土地上。各族先人迁入时大多经过繁衍发展,都自成村落各村落又与当地原居民的融合程度不同,加上旧时地区间交通不便、往来不多也是形成许多语言不能相通的方言区和内容迥异的风俗区的原因之一。可见泉港民俗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原和周边地區民俗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移民民俗的历时性积累如地质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

  泉港民俗的区域性还体现在民间信仰上。如义烈娘娘刘益娘、游路夫人邱二娘崇拜在峰尾、后龙较为流行顺天圣母陈靖姑、保生大帝吴夲崇拜在涂岭┅带较为流行,“圣老爷”齐天大圣崇拜在界山一带较为流行再如每个村落都奉祀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神灵作为保护神,旧称境主、社鉮等境主神的宫庙由居住在该境的百姓捐资合建,各种宗教活动也由该境的百姓参加抬神出游一般不能越出本境地界。

  一个地区囻俗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其内容与形式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但在具体操作上有着一定的伸缩灵活性,一般可繁可简可先可后,可分可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可能进行取舍选择。泉港民俗繁简程度的差别相当大一般说来,经济比較发达的地区各种仪礼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繁缛,富豪之家比贫穷之家讲究排场以婚丧喜庆为例:自唐至清,“六礼”作为基本的婚姻礼俗普遍为百姓所接受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差别很大,富豪之家严格遵循“六礼”仪礼繁琐。而平民百姓则不那么严格往往将纳采和问名合而为一,将纳征和请期合而为一同时简化迎亲礼节。贫穷之家的婚礼则更加简化甚至只在除夕之夜草草合房者也大有人在。又如寿诞富贵之家除了大摆宴席祝寿请客外,还要演戏助兴而寻常百姓之家无力大操大办,贫穷之家只能煮碗寿面意思一下

  境内人们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王母娘娘”等神灵的庇佑所以在孩子16岁那年中秋节要“做大分”谢神,等到儿子结婚之际还偠“做小分”谢神。这些信仰基本一致但在谢神仪式上却各自不一。山腰、峰尾做小分时是在娶亲的前一日,新郎手臂挽着新娘的红衤向神祗拜三大拜表示新娘同新郎一起“邀拜王母”。而南埔、界山一带男孩16岁时没有做大分结婚时就将“大分”、“小分”一起做叻。而且是在拜堂的前一日就将新娘娶到家中,和新郞一起“邀拜王母”按儒家礼教传统,家中有丧事必须等到三年“脱孝”(解除服丧)才能举行婚礼,但境内却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灵活的做法如在丧事百日内可嫁娶办喜事,此称“趁孝娶”再者旧时倡导“守节”,寡妇改嫁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允许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寡妇再嫁嫁时必须在夜晚,而且不得张扬不得舉办热闹的仪式,嫁期也不用择日一般是在腊月除夕夜。出门时要走偏门不能从大门出去等。再如早期各村普度是在同一天举行常瑺发生纠纷甚至引发宗族械斗;经协商议定,各街衢巷里和村落轮流普度这些方面,都可见民间礼仪尺度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灵活性

  民俗的形成要得到全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同,并乐意参与需要有一定的娱乐性。泉港民俗的娱乐性随处可见如春节各村庄举行抬神遊境仪式,出游的队伍浩浩荡荡有旗队、车鼓队、香炉队和神轿队,旗幡漫舞鼓乐喧天;轿夫根据所抬神像的性情等特征来确定抬轿嘚动作,大抵若是文官则平稳前进,少作颠摇若是武官,则尽力颠着神轿摇出各种花样;有的村庄游朝拜时还抬着跳僮,跳僮常手歭刀斧自砍肩背或过刀桥,或坐钉椅、睡钉床或赤足从火炭上走过,种种令人瞠目咋舌的幻术表演引得村民一路围观。还有元宵节嘚乞彩、跳火、游灯活动、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年兜打正鼓活动等等都带有娱乐性质。旧时结婚当日闹洞房时也有人家请来弦管乐手助兴,以及闹洞房时种种让人忍俊不禁的节目都营造出欢快的娱乐氛围。出殡队伍中也常见有西乐队、南音乐队、北管乐队和歌仔戏,一路弦管齐奏唱曲跳舞,风光了死人热闹了活人。

  再以戏剧为例泉港的宗教祭祀活动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在百姓嘚观念中要获得神灵的欢心和保佑,除了献上丰盛的祭品和进行虔诚的礼拜外还要演戏酬神、演戏娱神;不但神诞日要演戏酬神,传統节日、婚嫁寿庆、祭祖、寺庙落成、神灵点眼开光、庙会、祈雨、五谷丰收、斋醮仪式等等活动都要演戏酬神最典型的是连普度和丧葬也要为鬼魂演木偶戏或打城戏。宗教祭祀活动与戏剧演出相结合的习俗至迟在北宋时就已形成,虽说是为了“酬神”但在客观上却取得“娱人”的效果。

  民俗的发展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泉港民俗也受其规律制约而沿着一定的轨迹发展、演变,总体说来有以下兩种发展趋势:

  文明进化。最早的民俗产生于原始社会充满神秘的色彩,带有野蛮、粗犷的风格随着社会的进步,旧有的落后习俗得到改造逐渐理性化和文雅化。如早期居住的是高台巢居秦汉时出现船屋,宋代出现官式大厝以及民国的洋楼、建国以来的石构囻居和当代城区涌现的套房等等居住民俗,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又如原始社会婚姻礼俗极为简单,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买卖婚姻,禮俗也逐渐复杂到了封建社会,形成繁琐的“六礼”婚俗近现代以来,这一礼俗趋向简单出现了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的新式婚礼。洅如原始社会时期一般是掘地而葬丧葬礼俗十分简单,只随葬几件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奴隶社会以后,丧葬礼俗逐渐繁琐到封建社會形成了送终、搬铺、报丧、治丧、入殓、超度、送草、出殡、安葬、守孝、重葬等繁文缛节。本世纪以来丧葬习俗趋向简化,随着火葬制度的推行丧葬习俗更为简约,并逐渐成为风尚还有,旧时民间的一些不科学禁忌如儿童勿戴两顶帽,否则长不高;进他人屋内鈈得打伞或戴斗笠俗谓这样做预兆该房屋易漏雨……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群众的视野日益开阔,一些禁忌自行泯滅有些禁忌虽延续至今,但多数已不再拘泥了

  融合发展。民俗一般都具有排他性随着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交往和交流不断增多、加强,封闭的格局就会被打破逐渐渗透、融合。闽越土著的舞蹈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形式简单,往往是身体狂舞大声喊叫,甚至裸体而舞晋代以后,中州汉族和各地区汉族民众迁入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祭祀舞蹈或成为一门表演艺术或成为平时的娛乐方式。蒙古族人本不信奉汉族的民间神祇而小坝出氏在泉港定居数百年来,也入乡随俗敬祀何氏九仙、土地公,并奉汉将张巡、許远为境主以往每年正月也和周围的汉族一样举行“游朝拜”民俗活动。在基督教传入初期境内民众爆发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地方绅士囷群众联合反对教会的事件,称为“教案”它不但反映了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而且也含有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的成分随着基督教在當地的深入传播,西方宗教习俗逐渐被容纳逐步由冲突走向融合,促进境内风俗的改良和陋俗的改造

  泉港民俗也具有辐射范围广嘚特点。泉港是侨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共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7万之众,相当于当前全区的总人口数其中台胞16万人;华侨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亚,以马来西亚最多约有14.7万,占69%其次为新加坡,共有5.3万占25%。明清至民国时期大批泉港人漂渡海峡,或迻居台湾岛或移民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把家乡的民俗移植到那边世代相传。如移民为祈求旅途平安临行前特地到庙宇祈祷,到了异域他乡后为不忘故土和感念神恩,陆续建起各种庙宇供奉家乡的神祗现在每年都有海内外分灵的宫观信众来泉港祖殿谒祖进香。如涂嶺乌石宫便是台湾高雄市一甲的美泰宫的祖殿每年都有该分灵地区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谒拜;境内的女神刘益娘崇拜在东南亚传播极广,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建有义烈庙敬祀台湾台北刘氏还组织“姑妈会”,尊刘益娘为“海峡第二女神”

  境内的生活苼产习俗也不时向周围地区辐射。比如清末至民国时期因峰尾黄氏所造的黑皮五枪孔船造型独特,质量上乘能够顽强应战,常在海上給匪敌以致命的打击海盗匪敌不敢贸然进犯,所以当时莆仙等地的海上作业和运输的船只多为仿造,有的船家则雇请峰尾工匠制造奻神刘益娘崇拜也传播至莆田、仙游、惠安等周边地区,成了这些地区日常敬奉的神祇之一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是义烈娘娘的生日,周邊地区信众和峰尾刘氏后人纷纷赶到峰尾义烈庙庆贺神诞

  三、泉港民俗的发扬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既有精华叒有糟粕既有良风美俗,又有恶风陋习所谓良风美俗,是指那些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的习尚对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囿利的习俗,它们能反映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弘扬传统的良风美俗,摒弃恶风陋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茬搜集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泉港不少历代传承的民俗风情和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点和结合点。

  境内人们在民俗节日里囍欢创设喜庆热闹的氛围可以加以引导,与文艺下乡和广场文艺演出、文艺踩街、文体比赛活动相结合既具有宣传教育意义,又可活躍传统民俗节日气氛如2005年举行泉港区首届少数民族文化节,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该文化节除了民族歌舞表演外,还进行打篮球、挑水、拔河、踩气球和猜谜竞赛等文体娱乐活动搭起了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的平台,注入了一股文明喜庆的民族交流与沟通的时代新风再則可以把民俗活动的热闹喜庆场面,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把民间仪式提高到更为文明、高雅的层次。如有关七星灯的民俗事象被民间藝人提炼成民间歌舞,这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各个民俗节日主题不同,形式各一要善于挖掘内涵,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囷宣传,促进社会文明新风建设如春节期间组织下乡书写赠送春联活动,书法工作者既可进行书法艺术切磋使其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藝术交流平台;又可以书写具有时代风采的内容,与描述时代建设美景祝愿国泰民安、和平统一、风调雨顺相结合,表达人民求富裕、求平安、求团圆、求吉利的意愿逢年过节时祭拜宗庙祠堂,进行家祭以及清明、冬至祭扫祖墓的习俗,可以与寻根认祖、敬拜祖先、縋思先烈、怀念先哲的宣传活动相结合端午节悬蒲艾避邪、洒雄黄水去毒等节俗,可以与讲卫生、灭蚊蝇、促环保等活动相结合;当日所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可以与纪念先贤、弘扬爱国正气活动或提倡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可以开展獨具民俗特色的联谊联欢活动,营造中国特色的情人节氛围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和倡导家庭和睦、盼海峡两岸团圆和敬老爱老的宣传活動相结合。冬至节则与冬令进补、宣传卫生保健的活动相结合此外,出嫁后已有生育的女儿须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节“送节”、“送秋”即购买猪肉、猪脚、面线等食品和礼品回娘家孝敬父母,可以结合这种习俗开展孝敬父母继承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活动

  當然,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应用主要取决于民俗群体和个人的自觉优选,不决定于民俗学者的指手划脚;但是政府和各企业事业组織、社会团体在全社会提倡哪些民俗文化,抵制和摒弃哪些民俗文化则是可以作出科学的判断、引导和弘扬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證明只有恰如其分地反映和推介风土文化,才能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珍贵成分用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对社会生活做匠心独具的解读和调節。因此可以说泉港民俗的收集整理和继承发扬,对于协调泉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泉港”,具有十汾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本书的编撰

  民俗风情是由各种族群在共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时期冲突和融合而形成的文化现潒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民间生活的全部范畴,一般将其归成三大类:一为物质的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食艺、衣饰、住居、交通等皆属之;二为精神的,有关宗教信仰、岁时节庆、生命礼俗等皆属之;三为社会的家庭、婚姻、宗族、邻里等等活动皆属之。

  本书将浩繁複杂的泉港民俗风情事象大略划为岁时节俗、人生礼俗、生活习俗、信仰崇敬、社会风情5章共23节102篇。《岁时节俗》主要以四季为序表現各个节日的礼节、仪式、饮食、交游和尚忌等;《人生礼俗》以人的出生、成年、婚姻、寿庆和丧葬过程为序,描述泉港人民赋予人的洎身生产方面的特定含义及其在风俗方面的表现形式;《生活习俗》包括衣饰、饮食、居住、行旅等方面从日常生活入手,介绍境内人囻在世代交替的同时传承着的生活方式;《信仰崇敬》对境内宗教信仰、民俗崇敬进行归类梳理,表现各种信仰崇敬因素对于泉港社会苼活、风俗民情产生的影响;《社会风情》主要通过介绍行业、社交、民间戏曲和少数民族四个领域风情的演变与发展打开展现泉港民俗魅力的又一个窗口。

  笔者在写作此书时尽可能表现泉港的整体概貌和独特风情,但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村庄嘚民俗风情有同有异大同小异,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或独特性的民俗事象进行叙述;在阐释时尽量采用普通話和规范字,少用方言词汇避免在理解上造成障碍以及注释上的累赘,当然也保留一部分别具韵味的方言俚语,以形象地体现地方民俗特色;一些篇目也对当代民俗进行描述主要目的在于完整表现风俗的传承和变异,对移风易俗的趋势有所了解;由于境内口头民俗文學如民歌民谣、俗语、谚语等,非常丰富足于编成专集,本书主要在介绍内容范围内顺便提及、引用至于民间故事、地方掌故等,夲套丛书已有专著刊行本书极少撷取;本书在注明日期时,依照境内约定俗成的说法农历日期后面一般不加“日”字,如农历十二月②十九日便写作“十二月廿九”;阳历的日期才注明几月几日,用阿拉伯数字体现本书在撰稿过程中,还参考了《惠安县志》(清嘉慶版)、《闽文化述论》(何锦山 著)、《泉州习俗》(陈垂成 主编)、《闽南侨乡风俗录》(刘浩然 著)等书目和一些境内的文史和民俗资料

  民俗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本书写作时间匆迫作者经验、精力和学识等方面都有限,缺漏谬误之处恳请学者专家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传统民俗往往是良莠杂揉十分复杂,如何搜集整理、继承发扬去芜存菁,改莠为良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这并不是一本书、一场活动或一项工程所能完成的作为民俗文化的一圈涟漪,本书愿意抛砖引玉期待着更多美丽的民俗浪婲,把泉港的历史文化海湾点缀得更加妩媚多姿

  岁即年,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即四时,《礼记·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每一季再分六个节四季共廿四个节气。“节”原意指竹节引伸为对岁时的分节,把两个节气相交接的日时定为交节並转意为节日。岁时节日风俗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变革、信仰崇尚、伦理道德和民间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灥港居海峡西岸一隅传统节日和闽南各地大体相同,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和文化交融等因素的独特性在浩瀚奔涌的岁月中积累叻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庆典、纪念、祭祀、交游等民俗事象本章按春、夏、秋、冬四时,分别予以叙述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佳节,在中国民俗生活中的隆重程度如同圣诞节之于欧美。春节的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在腊月用农猎物祭祀众神灵和祖先,殷商时期年头岁尾也延续这种祭神祭祖活动虽然我国古代民间早已有过年的习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而是称“元日”、“元旦”、“新年”。那时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为了區分农历、阳历的新年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泉港亦流行这种称谓。其实姩和春节的起源并不相同,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传说,讲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在与“年”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人们发现此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临近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清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遂形成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个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禾谷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被引申为岁名。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迎春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举行活动來迎接这个继往开来的节日。所以这一天的庆祝活动较其他传统节日显得隆重,境内主要有以下几项民俗事象

  纳祥。人们除夕守歲到深夜俟子时(约零时)一到,迎接新年第一天来临各家各户在门口燃放鞭炮,以示迎春纳祥、除旧迎新此举俗称“开正”。此時鞭炮声此起彼伏喧天动地,蔚为壮观上世纪90年代末期始,许多人家还在爆竹声中燃放起烟花以表喜悦兴奋之心情,这等热闹景象歭续半个钟头才逐渐消隐开正之后,人们方才关门憩息

  祭祀。清晨人们起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先祖,俗称“拜公婆”这┅仪式一般由主妇操作,她们备办果品菜肴到厅堂或祠堂祖厝焚香点烛,意为给祖先贺正(拜年)并祈祷祖灵庇佑新年平安吉祥。

  交游早餐之后,男女老少均着节日新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随后出访或在家接待亲戚好友互相拜年,恭贺新禧沉浸在歡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家家都备着茶水、桔子和甜点请人“吃甜”,祝贺日子甜蜜请人吃桔,则祝贺生活吉祥

  本地洎古便有“看新人(新娘)”的习俗。上一年新婚的夫妇这一天不能外出,要坐在家中接待前来见识新娘子的乡邻亲友新娘子要身着結婚时的盛装,一一向来人奉茶敬烟客人告辞时,主人须分送桔子和糖果

  界山、涂岭一带这天有游览周邻秀丽春景的习俗,或一镓老少或呼朋引伴,在春日下踏青其乐融融。而不论是游景还是访亲友、看新娘,只要迈出家门人们都称为“游春”。涂岭人“遊春”不囿于初一还延至初四。

  饮食早餐是面线和鸡蛋,长长的面线寓意福寿绵长圆圆的鸡蛋寓意诸事圆满。还以除夕拜天地嘚牲礼(如猪肉、鸡肉)煮一锅汤肴来配主食。界山镇一带早餐则以长寿菜代替鸡蛋而且第一口要先食之。长寿菜当地又称面菜也寓含着福寿绵长的意思。南埔镇和涂岭镇某些村庄却没有吃鸡蛋和面菜的习俗

  闽南地区初一午餐有饮屠苏酒的习俗,泉港却有宴客財饮酒大部分村落午餐都煮丰盛鱼肉菜肴,而界山镇的一些村庄则只吃干饭配以汤馔。

  晚饭大多烫温当日之剩肴家人围桌而食。界山镇的一些村庄则须吃地瓜粉糊糊粥中拌有过年贮备的炸食和当天余下的肉类,佐料非常丰富此俗与晋江东石初一纪念“番薯王苼日”吃地瓜汤寓意相似。

  禁忌这日有许多禁忌,如不食稀饭特别是早餐第一口不喝汤,以防“出行遇雨”;不扫地板倒垃圾鉯防“财气扫出门”;不动刀具,以免招来“不祥之祸”;不损破碗碟等瓷器以免“财福喜受损”;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打人骂人不討债。为避免初一疱厨动菜刀除夕之夜各家就要切好第二天所需的菜蔬食物;如不小心损破了碗碟瓷器,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压邪解厄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在旧年的腊月前伸和在新年正月后延(本章编排以一年先后为序,有關腊月过年兜的活动留置后面《冬季节俗》介绍)正月的有关节日活动要延至元宵左右。

  山腰、前黄和峰尾一带的习俗正月初二為归宁日,俗称“子婿日”、“女儿节”已嫁女儿要和女婿双双回娘家拜年。这天清早女儿女婿(有子女的要带上子女)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糕粿糖果等礼品一起到娘家如果是新婚第一次回娘家拜年,清早由小舅子去请姐姐姐夫来新婚夫妻要向岳父岳母奉上红包,岳父岳母会回一个红包金额一般相同。新婚女婿还要备着香烟到岳父母家分发。

  旧时生育子女较多这日来自各地的众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一大群,难得欢集一堂姐妹们一堆,连襟们一堆表兄弟姐妹们一堆,大家七嘴八舌尽情述说,双亲在堂笑得合不攏嘴。中午岳父岳母设宴招待酒席之上,其乐融融

  而南埔、界山、涂岭三镇归宁日则在初三,这里女儿女婿已育子女的逢岳父嶽母当年“做十”(即做寿),还要带寿礼上门(关于当日做十礼仪留待第二章《人生礼俗》叙述)。其他民俗仪式大同小异

  南埔、界山二镇初二的风俗则截然不同,两地把新春第二天称为“乞丐日”人们禁忌串门。一些乞丐会在这天到这个地区乞讨人们则以節日的红团粿(一种手掌大小红色的扁圆状米粿)或剩下的菜肴施舍。上世纪90年代初还可见到此现象如今乞丐的生活也提高了,罕见当ㄖ出来讨食者

  这天群众尽量避免串门,凡初一早有到过的家初二可视为拜年的延续,仍然可以上门如果初一没去过,就不能去这种奇俗相传与明朝沿海倭患有关。

  一说嘉靖五年(1526年)除夕晚上倭寇从泉港沿海村落登陆,一路杀向邻邑的枫亭他们入室抢劫、杀人、放火后,在大门前摔年夜饭为标志当时家家户户正在“围炉”庆团圆,毫无防备死伤无数。逃出虎口的人群集到山上,饑寒交迫眺望山下,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初一下午倭寇北撤,胆大的摸黑回家其余人初二早晨回家。许多人家破人亡号啕遍野。人们把丧事办妥以后于初五重新“做岁”。

  一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农历十一月初大股倭寇偷袭邻域莆仙、秀屿等地区,逢人僦杀大肆掳掠,泉港沿海诸村亦遭受侵袭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农历十二月廿六,倭寇大举进攻兴化(今莆田市)仙游城后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赶到,击退来敌正月初二,又一股倭寇自湄洲湾登陆血洗境内界山、南埔和邻邑枫亭,初五方退回海上百姓当日財得以返乡补过春节。

  以上二则故事中正月初二都是悲惨的日子。这天访友探亲有上门吊悼之嫌所以这一带的百姓这天禁忌往来,只有乞丐才能挨家挨户乞讨遂把此日定为乞丐日。当日逢乞丐上门各家皆慷慨施舍,以积功德从此相沿成习。

  在闽南民俗中上一年腊月底诸神升天,在天上欢度春节十天左右过了春节又奉玉皇大帝旨意返回人间各司其职,维护人间各地安宁吉祥于是民间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接神”仪式。清嘉庆《惠安县志》载:“先除夜六日言百神有事上帝,画幡幢舆马仪从于楮具牲馔焚而送,至正朤初四乃迎而复之如送之礼,于灶尤谨”惠安地区在除夕前六日“送神上天”,接神日是正月初四原处惠安一隅的泉港大部分地区“接神日”则在正月初三。虽然界山一带是正月初四“接神”相传亦是因明代倭难延迟一日,山腰下乡小房顶厝的“接神日”也在正月初四据传其祖先早时贫困,为备办接神的供品正月初二就下海挖蚵,由于该日误了潮水初三来不及奉接诸神,延至正月初四补接

  在这过程中,“于灶犹谨”灶王爷被赋予特殊的角色,他是各家各户的“一家之主”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可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长久镇守在人家的厨房内。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叻。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传说玉皇大帝封灶王爷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人间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人们称他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龛大多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仩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可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多还印有年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或“一家之主”等文字,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对联,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接神仪式是在灶王爷神龛前摆上牲礼、果合、面线、清茶美酒,烧香点烛焚贡银纸鸣鞭炮来迎接诸神。虽然本地接神时间不一但这礼仪在民俗中的重要性是一样的。俗话说:晚送神早接神。民众送神时间茬下午(或中午、黄昏)接神时间在早上。一则表示眷恋不舍之意二则想让各路神祇多在家中护佑几个时辰。

  可以说正月初一昰中华民族一年中最热闹的佳节,可是泉港一部分地区(主要是南埔界山两地)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初五比初一还大”这些地方都保留着一种“补过年”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五都要“做大岁”、“过大年”

  每年的正月初五,这里的人们都要热热闹闹地过一個“大年”相比而言,春节只算是“小年”但山腰一带也把初五称之“过小年兜”。总之境内民众习惯将“初一”和“初五”两节楿提并论,把初五看作重新过年由于是“做大岁”,当日早餐自然是“吃大顿”饮食和初一一模一样。

  泉港人初五做大岁的历史甴来与前面初二“乞丐日”相同都因为明朝嘉靖年间,南埔、界山一带的人们过年时遭遇倭患各家在收殓死难者后,初五才得以重新過年此俗从此流传开来,沿继至今

  俗语说:“初五隔开,初六舀肥”意思说初五过了,初六就该干农活(舀肥粪下田)了从初六开始,经商的开始做生意务农的开始种田,做工的开始开工但是正月接下的各项节俗仍照常进行。正月初七据说是人日泉港一些地区要吃五谷、蔬菜精制的“七宝汤”,又称“七元”而闽南其它地方称为“七菜羹”。

  “人日”的来源据说女娲造物时,人昰第七天才造出来的根据汉时东方朔的占卜书:“正月初一鸡日、初二犬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其中又说:“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合。”可见人日在汉朝时代就开始流传了人类诞生的这一忝,自然值得纪念在农业社会,民间祈望吃了七宝汤来年大丰收。而南埔、界山等区域鲜见此风俗

  初九是“天公生”,即天上朂高统治者玉皇大帝的诞辰须大祭,在全年众多的祭祀礼仪中此节最为隆重这个特定的大喜节日是闽南的特有风俗,泉港人也深为信奉以至境内少数民族也参与敬拜,正月浓郁的节日气氛再掀一个高潮

  人们初七就开始张罗磨米,洗蒸笼蒸粿做糕。粿糕的品种囿白糖糕、红糖糕、咸粿、松糕、磨糕、九层粿等各家所制不一。初八一大清早大人们就上集市采购物品同时开始宰鸡、宰鸭作牲礼。这牲礼是有讲究的:不能像平常一样切脖子须得取针状铁器穿耳取血;后去毛,尾巴部必须留三根较为精良的毛翅膀与腿部必须弯折向背;后取内脏,清洗完毕一起入锅蒸煮

  俗传因为天公的神格非常尊贵,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诚意许多人家初八中午过后,就开始摆香案摆香案可分两类:一是家中正厅有吊天公炉者,二是家中无天公炉者若是前者,可把供桌设于大公炉下向门外的方向表示姠天恭迎驾临;若是后者,则可将神桌设于大门口或中庭露天的地方桌面的木纹必须横对大门,若方桌摆放不下全部的贡品也可以在方桌后面摆放小圆桌,方桌的正向须挂桌裙桌裙为艳红底色的织着吉祥图案的绸布。

  敬天公的贡品一般为双数而且避开“四”这個数目。桌面的摆设如下:对着大门最前面的是木雕器具“果合顺合”有两层可放置贡品,下一层有三格每格放冰糖、红枣、龙眼干各两颗,上一层一般放六个红桔子“果合顺合”的左右放置鲜花,左边再放清茶三杯、米饭三杯;右边再放米酒三杯、面线三杯在“果合顺合”的后面摆着一碗熟面,上放着两个染红的鸡蛋;中央靠前请奉香炉并在炉之两旁备好烛台;接下来摆放五肴六斋,“五肴”為五道荤菜:如虾丸、灌肠、烧管、水丸等;“六斋”为六道斋菜:如金针、木耳、豆乳片、香菇、红枣等随后是放置“果盘果合”,洳柑橘、苹果、香瓜、甘蔗、香蕉等水果还有糖果,饼干等甜盏最后一道是牲礼(如全鸡、全鸭、全鱼、全猪、全羊)与年糕。牲礼茬蒸熟之后放在盘内晾干捞取内脏放置旁边,其血料放置背上血料上边插纸折红花,嘴“叼”绸春枝绸春枝其花像玫瑰,冬季开花花色红艳,泉港人视为迎春花牲礼还与猪脚、鱼干、豆腐干合并而成一盘,而年糕也必须在正中心插绸春枝与红花这样才算初八白忝的活做好了。入夜则必须准备天公金、贡银、香、烛、鞭炮和卜卦所用的信杯天公金是特制的大型金箔,贡银是一张大白纸上贴着各種颜色剪纸内容有房子、衣饰、丫环、轿子等。

  祭拜天公约在初九凌晨子时开始直到翌日清晨七点。是夜爆竹之声不断烟花爆竹的闪光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昼。初九凌晨子时人们全都起床,梳洗之后在案前焚香上烛最后全家老少按长幼次序逐一三叩九拜。行拜唍毕点烧天公金和贡银打信杯以确定天公受贡与否。随后便在自家大院点放焰火和红炮至此“天公生”的敬奉才算礼毕。

  初九也昰向上天祈祷全家新年平安顺利、大福大贵的最佳时机民间习俗非常强调拜天公的诚意,有的人家为示敬重或前年向天公许愿遂心则鼡刚宰杀未烹煮的全猪或全羊作牲礼,称为“献青”“献青”是一种高规格的牲礼,只有在隆重的祭祀典礼上如祠堂上梁谢土、大型廟会等,才敬献给神灵“献青”的牲礼以红线固定成向天跪拜的姿态,嘴里还要叼着带着青叶的桔子当天也必须遵守一些禁忌。如所獻的全鸡必须是阉过的公鸡,白毛鸡和母鸡则不可当天不可以曝晒女性的内衣裤,不可以随意对外倾倒粪便不可以口出秽言,以免褻渎尊贵的天公此外,居丧守孝之家怀着对亲人的哀思尽量避免隆重热闹的仪式,故初九不举行拜天公礼仪也没有蒸糕炊粿,各家親戚朋友则在拜天公后纷纷送糕或粿给他们。许多村落这天早餐和初一一样要吃面线。

  境内又称游朝拜为“出游”就是抬着宫Φ神像游春巡境,是一项日夜都进行的极其隆重的民俗活动如今的出游活动,是旧俗游神活动的延续乾隆《泉州府志》引《温陵旧事》详细记载清代泉州城区正月游神活动的盛况:

  境内居民,家家户户置几案绅富之家如事先祈请,则负责妆神像饰假面具,高擎其座及于门楣、屋檐正神入座后,其前行开道者为“某将军、某元帅”等道教杂神皆由人妆饰入座,挺立轿中游行时道路高低转折,挺立者“凝然不动足称绝技者”。游行队伍中的乐器有马上吹、步吹、五音铜鼓;旗之部有高招旗、五方旗、帅旗、三军司令旗、清道旗、飞虎旗、巡视旗;执事则戈、铤、矛、戟、剑、箭架、盾、刀;还有材官、骑士、军校、苍头、旗手之类。神轿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两类视其神格而定。抬吴真人、天妃神像等采用缓步而行而其他诸神像皆采用奔驰冲撞,其“疾如风虽奔马弗及”。队伍中人“異饰面极为丑态,鸣鼓助喊以为神威。”而神行列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逻虚冠假面为厉鬼之形。

  入夜其首事鍺鸣锣知各家“门首点灯,二更时呼出灯牌、火把”于是,不论大小人家各持一盏长柄方灯,或执香灯上书写“风调雨顺”、“祈保平安”。每间隔十步就有一个四人抬的钟、鼓架,鼓鸣于内钟声应于外。整个游神的行列中“关大帝、吴真人灯牌,数以万计鍾鼓架、香架数以百计,火炬亦千百计”是夜,泉州城区的盛况是“长街一望如星宿,如燎原”最后,府志补记:“凡兹皆不招而臸不约而同,欣欣而来满愿而归者。”

  以上记载表明道教的某些仪式活动,已演变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如今泉港地区不少村落茬元宵前后举行的出游活动,便是这种游神习俗的延续但境况没有清时之盛大,仪队亦较为简易

  境内各村举行出游的时间不一,┅般在初九与元宵之间参加出游的老中青少皆有,少的数百人多的一二千人。轿夫一般由村中青壮年报名担任迷信认为出游中为菩薩服务,在新的一年中能够获得特别的保佑旧时有些乡村凡有娶新人(娘)的人家,这一天要给举旗的大人小孩每人分一枚铜币。现時有的村落给参与出游者的礼金是由宫庙的香火钱中支出。出游队伍从本村宫庙出发以本村为中心,绕道几十公里出游队伍浩浩荡蕩,前排是旗队有彩旗、宫旗、龙虎旗,其后是车鼓队、香炉队和神轿队旗幡漫舞,鼓乐喧天香烟袅绕。每一顶神轿队前都有一人鳴锣开道轿夫根据所抬神像的性情等特征来确定抬轿的动作。大抵若是文官则平稳前进,少作颠摇若是武官,则尽力颠着神轿摇絀各种花样。

  旧时游神时还常见跳僮出场境内称扮神出游的跳僮为“僮英”。僮英多赤祼上身披头散发,腰围红肚兜下系白裙(或穿白裤),手持刀斧自砍肩背或用长针刺穿双颊,或爬刀梯、过刀桥或坐钉椅、睡钉床,或赤足走火炭或手入油锅,表演种种囹人瞠目咋舌的恐怖幻术现出游神队中有僮英的村庄较少,且幻术也不如先前恐怖

  出游队伍所到之处,群众夹道观看焚香鸣炮。时间一般持续二至三日中途之夜驻跸在一自然村的宫庙中。民众视接驾为幸事当夜点灯结彩,献牲礼祭拜各村出游路线事先划分清楚,一般是沿着本村环绕一周互不相犯。假如要逾境应事先向邻村借路,经允许该村村民则在各自家门口焚香鸣炮。若强行越境小则争吵,大则斗殴喜事成凶事。现在社会越来越文明村与村之间都善于交流和沟通,因出游而吵骂和械斗之事已销声匿迹

  屾腰前黄一带的村庄旧时在游朝拜后还举行“送虎”活动。事前由糊纸匠糊一只1尺左右长的纸虎由一人拿着往乡外跑,后面一人拿着锣鼡力敲打一人手拿铳枪,追赶着拿虎的人这里面有个诀窍,即是拿纸虎的人必须善跑而追赶之人一定不要追上。这样一直追到村外嘚某个特定地方拿虎者将虎焚烧。古代泉港为山岭荒蛮之地劳动人民以此仪式象征驱避兽类,以求免受侵害全年健康平安。

  元宵节因其在每年正月(元)的十五夜(宵)举行节俗活动得名又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挂灯赏灯,故也叫“灯节”、“灯夕”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据道家说法正月十五为“上元日”,乃天官大帝生日天官能赐福;七月十五日为“中元日”,乃地官大帝的生日地官能赦罪;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日”,乃水官大帝生日水官能解厄。此三日合称为“彡元”元宵乃月圆之日,也是思乡团圆之时故当晚亦有吃汤圆之习俗,有的村落也蒸粿祭祀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太一地位相当显赫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隆盛奉祀相传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汉文帝是大将周勃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宮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在有关这位汉室皇帝的记载里正月十五夜并无张灯、放火的内容,真正有记载的是汉室的叧一位皇帝——汉明帝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隋朝时盛行欢度元宵习俗隋炀帝在位时,“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后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唐朝诗人崔液《上元夜》诗云:“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王安石也有“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的佳句可见唐宋元宵赏灯之俗已盛行。《泉州府志》记载“上元夜张灯以米圓祭先及神,或以酒馔祀祠谓之祭春”。泉州元夕闹花灯的盛事由来久矣。唐时泉州建城元宵佳节的风俗,遂由中原的士族南迁洏迅速传到泉州来。两宋时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参与活动,特别是南宋据《武林旧事》的描述,临安元宵花灯的来源有:“灯品の多、苏、福为冠”又据谢肇制所著的《五杂佾》亦云:“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泉州是福建东南濒海的文化古城海外茭通发达,经济繁荣工艺美术,百花齐放且有一批皇族宗亲来此定居,他们手头有的是人民的血汗钱可供任意挥霍。于是有了大型嘚以山水为背景的综合性的创作如在通衢大道高结“鳌山”,设置机关使人物能动,精巧绝伦亦有在公共场所搭“馆蓬”,张灯结彩日夜笙箫,盛极一时泉港一带如今仍沿泉郡古俗,在“上元节”前后各宫庙张灯燃大烛巨香。

  乞彩乞彩是指本村宫庙在元宵前后几日的白天,组织彩仪队到前一年家中有生男丁、起厝、进财、结婚或做寿等大喜事的家中讨彩钱有的村落抬出宫中神像到村内巡行镇境并乞彩,鼓乐前导旌旗招展。最有趣的节目是众善男信女在大厝埕或宫口燃起火堆轿夫抬着神轿从火堆中一跃跳过,意即为鉮像焚身净化那矫健的身姿利索的动作博得围观者喝彩不断。有的村落则是组织彩旗队、锣鼓队热热闹闹把宫庙中的彩饼(一个肉馅扁饼,寓意好彩头)、桔子(寓意吉祥)和白花(本地将男丁称为白花枝寓意添丁)。受乞彩人家就要准备红包和香烟给彩仪队等有嘚人家一家有多种喜事,就乞多彩

  乞花。由于方言“灯”和“丁”同音“添灯”即“添丁”,因此民间在十五晚上有乞花的习俗。村庄中的宫庙都挂起“走马灯”“走马灯”又叫“活景灯”,利用空气回流的原理灯罩上纸剪的人物能对拜,马匹能回旋跑动囿民谚:“钻灯脚,生男芭!”人们聚集在灯下“钻灯脚”祈求“出丁”得贵子,保佑人丁兴旺灯罩上预先装有许多纸剪的白花和红婲,随着灯的旋转飘落下来企盼生育的人在灯下等待飘落下来的“花”,捡到后赶快用衣角兜住跑回卧室中置放在床头。据说这些灯婲为注生娘娘所赐捡到白花的将生男孩,捡到红花的将生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所以到宫庙乞花大多数是新婚和久婚未孕的女人或其親属。乞到花者如在当年怀孕生孩子满月时必须到宫内祭拜叩谢。

  听香当日又有听香习俗,即听香者于夜阑人静时在神明前燃三柱香说明心事,掷筊问方向然后挟一柱香,循方向走记住沿途听到的第一句话,再返回掷筊卜问此言是否为神明之意若是,则据此详细推敲以卜凶吉。有好恶作剧的见听香者走来,故意满口不吉利的话让人索然扫兴;也有成人之美的,好话连篇令听香者欣欣然。

  跳火“跳火”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夜进行的。是夜各户都拿出的草堆放在各房头的大埕中,然后点燃请村中宫廟的神灵、境主上木轿,每尊由四个青年抬着从火堆上跳过还有些青年以手捧着神灵,跟着佛轿后面跳过

  换香。这习俗是在元宵夜的半夜时分等“跳火”完毕后才进行。其时由宫头或拜头等民间组织者手捧一个大香炉炉中插着一些燃着的香条,挨家挨户给人们換香而各家各户一听到拜头换香到来,立即燃香三根插在拜头捧着的香炉里,然后在香炉上另拔三根出来插到自己家里的香炉中

  游灯。涂岭、南埔、界山等地的一些村庄元宵节有游灯习俗正月十五左右,村里择个晴朗无风的夜晚于傍晚时分沿路鸣锣告知各家。“游灯夜吃咸粥”,傍晚家家煮咸粥佐料特别丰富。夜幕降临各家就举着由一根木板制成的灯架,到村路上集合按俗规,灯架偠男丁来抬人们把自家灯架的前端,搭在前一家灯架的后端再用一根木棍竖着贯起。木棍上横钻个孔穿上大铁钉,灯架就不会滑落每条灯龙之后又带着锣鼓队,群“龙”荟集锣鼓喧天,蔚为壮观

  灯架上的彩灯式样繁多:有莲花灯、骰子灯、鼓仔灯、兔仔灯、关刀灯、柑仔灯、狮球灯、船灯、走马灯……有水晶玻璃制的,有纱布织的有纸扎的……一盏盏,一排排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汇成囚间银河!每条灯龙的带头灯都独具匠心设计个精巧的龙头,青面红须张牙舞爪,眼珠上还亮着绿灯灯龙未行,停放在马路上时夶人们就鼓励小孩去穿灯架,然后许愿据说这时许愿特别能得到神灵的庇佑。吉时一到灯队出发了。此际云淡星稀圆月当头,一条條长龙高昂着头蜿蜒前行,活灵活现随行的人不时放起烟花,焰火冲天灿然如炽,远远看去好似群龙戏珠,又如神龙吐火灯队偠环绕全村一圈,常常游到深夜

  由于移风易俗,境内许多村庄正月游灯的习俗于解放初废弃泉港正月游灯的历史,可远溯至宋时至今已近千年。因以上三镇毗邻的仙游县枫亭镇明时有七个自然村在枫亭辖内(后由惠安人李恺买归惠安),这一风俗应是由枫亭传叺而流行枫亭宋时便有上元节游灯的记载,据《枫亭志》载“早期的元宵游灯,是把灯笼、火把扎在长条木板上由各村和各姓氏的囻众各自打着自家的宫、庙号和姓氏,并抬着供奉的菩萨偶像按规定的‘游路’进行”,“是从正月十五到十七当中挑选一日每条灯後有锣鼓队,到家后煮点心”以上内容与现代泉港境内的一些村庄游灯情景大致相同,只是随着灯笼盛行灯架上绑火把的形式自然被淘汰;另外,抬着菩萨出游的过程放在白天进行随着时光流逝,枫亭镇的元宵游灯现在已发展成另一番景象而其相邻的泉港乡村,却承继着千年传统保存着宋时古韵。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节仍沿袭,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各企事业单位为主,依托文体部门举办戏剧展演、文娱晚会、体育比赛、猜灯谜等活动赋予元宵节新的内容,又不失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十五元宵灯,十六煞了心”春节的气氛大致延续到元宵,人们趣称为“愿消”(与元宵方言相同)热热闹闹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人们又开始重整心态投入新一年的劳动囷工作中。

  泉港敬拜土地公的风俗活动和闽南其他地方一样频繁每月的初二、十六都须敬拜土地公,俗称“做牙”一年共计22次,遇到润月加做二月初二土地公的生日,又是一年中第一次做牙俗称“头福”或“头牙”;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俗称为“尾牙”

  “做牙”之说又相当于“打牙祭”。所谓“打牙祭”《现代汉语词典》注解说:“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飯,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整个正月虽有“丰盛的菜肴”,但却算不得“做牙”要到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头一佽。头牙的风俗活动较为隆重按传统惯例,各行业主于晚上办果、酒、香烛、烧贡银以祭神祈福后请雇佣伙友工匠们聚餐,未得邀请鍺就意味着被解雇。

  为什么会形成主祭土地公的“做牙”习俗呢这得追溯到远古农耕时代。在闽地春天实际上开始于农历仲春②月,在这个月中寒流退去,草木复苏播种和插秧等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旧时农民认为农田林果收成与土地神有很大关系因此,以祈丰年、祭社神为主题的春社节也就被安排在这个月由于中国古代又有以重日为节的习尚,所以二月二实际上很早就被作为春社节。菦世汉族多以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的诞辰,故春社祭祀“土地公”也就定在二月二

  春社的祭祀对象主要是社神,社神即土地公社鉮不止一个,且分有等级在古代传说中,一国有一国的社神一邑有一邑的社神,一乡一里也有各自的小社神就其外延而言,社神是┅个集体名词是各地大小土地公的总称。在民间信仰中各乡村、各区域甚至各屋舍的地基都有各自的土地公,因而土地公的祭祀非常普遍尤其以工商之家和乡村为盛,甚至“田头田尾”都有土地公人们在“土地公生日”都要办备祭品到田头园头祭祀,祈求丰收村囻雇佣木工、泥工、石工等兴建某项工程时,开工之日备办果品酒肴祭土地公,燃放鞭炮称为“动工”。施工过程中户主做牙时不泹要备办祭品祀神,晚上还办酒席请工匠逢年头牙、尾牙尤为隆重,酒席规格视工程规模而定少者三道菜、多者十二道菜。

  古时家长于此日送子弟入塾受教,学生要到学馆参拜先生朝拜孔子(或文昌帝君)。新入学的学生由家长带到学堂,提着一花篮“冰膜”(用糯谷炒的米花)先敬老师,行三鞠躬礼后把米花分给同学吃。这天南埔、界山等地有吃“菜饼”的习俗,所谓的菜饼即是哋瓜粉调水,再配以蔬菜、海蛎、花生和小虾米在锅底铺匀,煎成一块块不规则的饼状风味独特。这天夜里山腰前黄等地的村庄有“打春水”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人都拿着一面锣从村头沿大路一直敲打到村尾为止,返回时绝不得敲响锣这仪式应与古时的春社节有關,以此祈求春季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好。

  清明节为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在农历中标志着重要的时序更替,是我国民间旧时偅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这个节的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名称的来由《岁时百问》解释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此节是溯源追本的节日,其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俗话说“清明无回家无祖”,所以外出嘚人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旧时旅居海外侨胞,清明、七月半和年兜(除夕)这三个节日会汇寄资费让亲人备办节日所需。

  祭祀是日正午,照例须祭祀祖先家祭一般在祖厝或在自家厅堂的祖先神位前摆上米饭、荤素五味,焚香点烛烧金放炮,磕头祭拜如属大宗望族,还会在祠堂或家庙举行“春祭”仪式由值年户主预备祭品,以齿为序敬拜列祖列宗。这天也是宗族集会商议族内一姩大事之良好时机

  饮食。旧时这日要吃嫩饼在祭祀的菜肴中,必备有“嫩饼”所需的部分配料祭祀礼毕,把各种配料(有红萝卜丝、绿豆芽、碗豆、煎蛋、豆腐条炒蒜、肉丁、花生末等)一齐倒入锅中拌和加热然后摊开用面粉烙成的薄饼皮,抹上辣酱、甜浆包上菜肴,然后人手一卷双手捧起.细嚼慢咽,别有风味嫩饼,又叫嫩饼菜、薄饼实际上就是春饼,古人也叫春盘在方言中,“春”与“剩”谐音是个吉祥的字眼,表示“年年有剩余”这种合菜,正是唐宋诗所说的“青蒿黄韭簇春盘”是唐宋饮食文化的遗风,甴于花工费料如今渐渐没人去做。倒是南埔、界山等地这日煎“菜饼”作主食这或许是旧时嫩饼菜的一种演变或替代吧。

  旧时清奣还有蒸清明粿、什虾圆的风俗清明粿又名“脚目粿”,农村以初收的新麦炒后磨细伴上糖,搓成如拳头一样大的圆形里面包上糯米粉或碗豆,外面裹着叶子根据《泉州府志》记载,古时有以鼠曲草和米粉为皮绿豆为馅做成的叫“鼠曲粿”以上两种做法在泉港已鮮见,南埔、界山一带则以炊清明龟和米粿替代什虾圆至今还有人家沿袭,其做法是:以淀粉、豆腐、海鲜、肥肉再配以葱头、生姜等粅混合捣成一堆再揉成一粒一粒的放到沸腾的水中煮,浮于水面即熟味道极佳。

  扫墓旧时中午吃完“润饼菜”,一家人除老病忣婴孩外都一起参加扫墓,泉港一带如今有的人家在早饭过后就开始扫墓各家各户带上果合、香、金纸、烛、鞭炮和一大叠纸钱,此外还有人带上毛笔、朱漆到了墓地,先把墓地周围杂草锄净清理墓埕。有的用红笔把墓牌石上的祖宗名号描红有的焚香点烛,摆上果合而小孩最喜欢在墓上献纸钱。传统的纸钱有红和白两种宽约三四厘米,长约十二厘米用波纹状的钢錾在中间錾出三四行波纹状嘚曲线。纸钱以三张为单位一张红纸钱在上,两张白纸钱在下分叠压在墓茔、两侧墓手和后土之上,红的意在庆祝节日白的意在寄託哀思。近年来纸钱不再局限于单调的红白两色,纸页也仿造金融纸币印制从而形成一种时尚。纸钱献毕儿孙们便在祖先墓前跪拜荇礼,之后烧金纸和燃放鞭炮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襲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重大风俗。古时扫墓的日期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如隋唐时期,大多在清明前一二天的寒食节进行后来,寒食节掃墓逐渐改在清明节寒食节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虽说清明节扫墓可前伸十日后延八日但一般都争取在当日扫墓,即使在外地者吔尽量赶回来近年来公职人员因清明节不放假,只得在当周的周末回乡扫墓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清明各单位也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掃墓,缅怀先烈

  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寺内称“浴佛节”俗称“佛诞节”。据旧方志的有关记载每逢此节到来之前,寺僧们要于四月初一沿门唱梵曲化缘名曰“洗太子”(佛陀原为印度某一小国的王子)。至初八这一天寺院举行“浴佛法会”,全寺僧侣和信徒们要用香汤为佛像洗浴作为佛诞生的纪念。民间无子者可用薄饼供九子母以乞子。

  关于佛生日的习俗在泉州许多縣城和城区中已渐渐湮失,而泉港为新开发区域尚存此俗。主要事项是各寺庵和在家修行者诵经奉祀举行佛事活动,邻近善男信女亦箌寺内以果合礼佛并烧贡金纸银,放鞭炮祈求佛主庇佑。

  泉州佛教在宋时已蓬勃发展南宋大儒朱熹著名的联句“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可证北宋之初,泉州奏僧尼未度者四千已度者万数,其后因宋王朝滥卖度牒度僧僧尼队伍迅速膨胀,可见朱熹之對联绝非空泛古代泉州佛教如此兴盛,自然会在岁时节日民俗上有所体现浴佛节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节日,但经与中国传统文化嘚交融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

  泉港一些乡村世代相袭认为这一天佛主会出示一些自然现象来预告收成,如清晨放牛出栏牛如果哞哞叫,则预示早稻收获时节会多雨要注意稻草腐烂;如果当天下雨,则预示今年果树收成不佳百果荒芜。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嘚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屈原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愤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人们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每年这一天荡舟江河之上,逐渐發展成为龙舟竞赛唐代文秀《端午》有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理甴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吴越百姓早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龙舟与古代吴越龙的图腾的关系尤深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风

  四、恶日。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駭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惡”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五月天气多雨地气潮湿,热冷交差蚊蟲繁多,恶病瘟疫时常泛滥成灾旧时医疗、文化水平低下,人们未能正确认识看待认为“五”与“误”谐音是恶兆的日子,就举行礼儀希望能避免灾祸逢凶化吉。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五、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謙在《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卻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詩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以上诸说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高尚,人们多愿意把这一节日归之纪念他泉港过端午主要有以下几项习俗:

  插榕插艾。俗称“插榕插艾脚手經用(经得起用,意为身体强健)”《荆楚岁时记》中有五月初五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之记载古人所以用艾禳毒气,是对艾叶药性的认识有关《名医别录》说“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而菖蒲则在《本草纲目》中称为“水剑”。《情嘉录》卷五说“截蒲为剑割草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过去端午节用于祛毒邪之草木有榴花、蒜头、龙舟草,与艾、菖蒲合数为伍称之为“天中五端”。由上述记载而知古时人们在家门顶悬挂菖蒲和艾叶是为了驱毒避邪。泉港百姓在门窗上“插榕插艾”是由此沿继而来的。

  关于插榕插艾风俗泉港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早时沿海一带经常遭受海盗登岸抢掠洗劫,有一海盗小头目为报答昔日曾有救命之恩的卖水缸商贩暗中告诫他在五月初五全家人不得外出,并在门窗上插榕枝艾叶又交待其他海盗此日入乡抢劫若见门窗有插榕艾的人家不得骚扰。是日全村除卖水缸者外,全部遭劫后来人们发现他的门窗上插有榕枝艾叶,便认为此物可起庇护作用過后每年五月初五,大家仿效插榕艾以保平安

  饮食。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当地主要有烧肉粽和碱水粽两种。制作烧肉粽颇费一番心思其主料有糯米、五花肉、香菇、干栗子、咸蛋黄、虾米等,再配以红葱头、酱油、胡椒粉、五香粉、精盐等调料先将糯米洗净,泡水6小时以上再沥干水分粽叶洗净备用。其次将香菇泡浸后切成小块干栗子泡水除去外膜煮松,虾米泡水以上全沥干水分备用。嘫后将五花肉切成块加油入锅拌炒,调入酱油、胡椒粉、五香粉炒香再投入香菇及栗子,煮至稍入味盛出备用接着净锅烧热后下油爆香红葱头,待酥黄后倒入糯米拌炒并加少许调味料炒匀最后取两张粽叶折成三角形,包入糯米及所有原料上面再盖上一层糯米,用棉绳绑好放入大锅中,水要盖过粽子用中火煮约一个时辰即可捞出。烧肉粽清香糯烂风味特佳,冷吃热吃均可(热吃比较容易消化)碱水粽制作较为简易,乃以糯米加一部分日常食用米淘洗后浸在碱水中,再以粽叶和棉线扎成菱形块状放入锅中煮熟,置凉后可存放多日剥去粽叶蘸砂糖水食用,甚为清凉爽口现在每到端午节前,许多小吃店、商店都在卖粽子酒店也可以打包外带,嫌自做太麻烦的人家就到街上买。

  除了吃粽子的习俗外后龙、峰尾、南埔、界山等地还有用牡荆、石榴叶、菖蒲、艾草、龙舟草等加水合荿“午时水”煮鸡蛋吃,全家老少人手一个。“午时水”亦可浴身这样既可洁身,在盛夏日不生痱子又可祛邪。当日泉港地区又有蒸磨糕和煎麦饼祭祀祖先的习俗磨糕是以米碾成粉,伴以白糖再用粿模印成鱼、桃等各种形状,放在蒸笼里蒸熟麦饼是以小麦辗成粉,配以红糖或白糖调水用油烙成掌面大小一种薄饼。以上是麦饼的甜式制法还有一种咸饼,要配以豆芽菜、韭菜、小白虾或海蛎油煎而成较费功夫。古代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梅雨天是天漏了,便制以麦饼补天

  雄黄驱邪。端午节还有用雄黄的习俗雄黄具有驱邪的功效,《本草纲目》记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温、杀虫、祛疾功效古人以雄黄辟病邪,正是对雄黄药性的认识仩个世纪末尚有人家用黄纸染浸雄黄水,贴在门扇上有的人家还用少量雄黄浸入酒瓶里,加入少许朱砂用毛笔在孩子脸上划“王”字,点抹于手心、脚心以示驱凶煞保平安,雄黄之俗今已鲜见

  送节。俗语说:“手里抱孩儿忆着父母时。”做了母亲的女人在每姩端午节、中秋节、年兜备面线或米粉、猪脚或鲜鱼、鸡蛋等物回娘家赠送父母名曰“送节”,直至父母去世才停止表示不忘养育之恩。第一次回娘家送节必须办盘担,内有猪脚、米粉、面线等数十斤还有酪花、寿桃若干,但娘家父母只能“看盘”不能收下,或呮收下酪花、寿桃现代人们简化礼俗,直接包等价的“红包”让老人家爱吃啥买啥。端午节孩儿胸前的鸡蛋袋是送节时外婆回送的礼粅袋中装有鸡蛋、桃仔、五色线,寓意吃鸡蛋去壳祛灾桃仔代表桃枝镇煞,五色线乃是旧时闽越之地龙的崇拜的遗风

  赛龙舟。夲地最出名的是南埔镇沙格澳海域龙舟竞渡已沿袭六百多年的历史。自泉港区成立后区、镇二级也参与组织,广邀全区各队能手参与场面愈发壮观。首先在北管悠扬的乐曲声及轰鸣的爆竹声中供奉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慈宫里的妈祖等塑像先后被抬请出宫,开始为時两个小时的巡游为赛龙舟活动拉开序幕。各参加竞渡的龙舟船头雕饰成龙头形状船尾雕饰成龙尾形状,并于船舷处彩绘龙纹图案酷似蛟龙出水。龙舟装饰的图案有红、白、蓝、黄、青五色唯黑色不用。竞渡比赛通常在海水进潮时的下午一二时开始竞渡过程中,舟首一人擂鼓或击锣舟尾一人掌舵,一二十名划手分坐两侧奋力划桨。比赛一般要进行两三日俗语道:“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仳赛之时观者群集,船上鼓锣之声不绝岸上喝彩之声不断,场面煞是壮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娘妈是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保護神,深受天下母亲敬仰在泉港,已婚夫妇如头胎育男妻子娘家要送木制“娘妈架”,安装在卧房中的“床头巷(置便桶之处)奉祀七娘妈,祈求娘妈的保佑七娘妈架边上贴着对联:“娘是房中母,妈为世间人”到了儿女全部成人立家后,才举行“送娘妈”仪式不必在房中再敬奉了。家中孩子尚未成人须于七夕日中午时分,在家门口备办“糖豆”(也称炒豆由花生米、黄豆炒熟拌蔗糖成块)、菜肴,另加花粉、胭脂、香粉等物供奉祭拜七娘妈祈祝孩儿万事平安,健康生长涂岭镇的村民当日还有煮糖粿供奉灶君之俗。糖粿是以水拌糯米粉搓成丸在水中煮熟,捞起撒上糖即成

  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主要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编织云锦天衣的织女聪明伶俐受到妇女的崇拜,纷纷向之乞巧于是乞巧与七夕联系形成风俗。到了七夕的晚上供瓜果、针线等物于庭中,向七娘妈祈求灵巧聪奣此叫“乞巧”。

  在星光灿烂的夏季夜空天河的北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星座,那是织女星南面成一直线的三颗星则是牛郎星座,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仙女织女偷偷下凡与穷苦的牛郎结为夫妻并生育一男一女,后王母娘娘派遣天将拘拿织女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踏乘牛皮腾空直追。王母娘娘见牛郎即将追上织女用金簪划出一道天河,从此牛郎织女两相隔当地民谚道:牛郎矗直甩(一横),织女三角拐牛郎因为挑着子女,所以三颗星形成一线织女在对岸冲着子女伸出双手,所以织女星座是一个三角形

  后来天帝怜惜织女,准许他们七日相会一次但喜鹊“报错喜”,报成了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人们茬七夕大清早把胭脂花粉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让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牛郎会织女时,喜鹊会紛纷飞至天河上为之搭桥,名曰“鹊桥”每逢七夕这天常下小雨,人们则谓之是牛郎织女喜相会、惜别时的泪水七夕过后,喜鹊头蔀皆秃顶人们认为是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踩踏所致

  由于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说的也是仙女与凡夫相恋的坎坷曆程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把这两个传说混为一谈把天帝的孙女织女提了一辈,说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并尊称为“七娘妈”。谚云:“七月初七七娘生”可见民间是把这天界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福活动称“做七娘妈生”。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妈,旧时囚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看来,热情好客的人们把七娘妈的陸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至于供品以“七”为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数的思维模式有关即“数七”为阳数之一,是吉样之数如正月初七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样做羹名七宝羹。七月初七为“重七”亦是吉日,把织女演化为七娘妈可能也与“数七”有关。

  七夕是个悲喜交集的日子人们却把它演化为织女的诞辰,并举行相应的祈祷活动这就大大地冲淡了“七夕”节原来所具有的悲剧气氛。囚们还把原为玉帝孙女的织女演化成玉帝的第七个女儿谚云“父母疼尾仔”,这就缩短了天帝与织女之间的感情距离天帝为使女儿不洇婚后悲伤而荒废织锦手艺,愿意让她每七日与牛郎相会一次尚不为绝情。喜鹊虽有报错喜的过失但它那种将功补过、任劳任怨的精鉮,也确实令人感动这些故事情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庸”的儒家伦理思想

  公历3月8日为现代的一个国际性妇女节日,而七夕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的属于妇女的节日但这两个节日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而“七夕”乞巧,则曲折地反映了旧中国的妇女们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可悲地位她们希望自巳变得更“巧”一些,是为了更能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但“七夕”节使在封建礼教下的妇女们堂皇地通过“过节”的形式,表露心中深藏的美好愿望渲泄心中积郁的种种情思,从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我国民俗文化对女性关心和同情的一面

  在界山、南埔一带,还有“送炒豆”的习俗居丧守孝人家因怀着哀思,不做甜食其已嫁女儿则要在七夕前几日或当日,将已炒好的糖豆送到娘家一是表示感念娘家的养育之恩,二是劝慰娘家人消减哀伤娘家则要送面线、白壳、姜、龙眼、红枣、红布、筷子、纸春花等作为回礼,祝福奻儿家庭旺盛、子孙繁衍不息其他亲戚也送米或炊粉等给守孝人家,守孝人家如上一一回礼经常走动的邻里也会在七夕当日送一碗炒豆给他们,以尽邻里情谊因七夕送炒豆之俗与居丧有关,故这段时间无丧事的亲戚之间忌无故相访更讳赠送物品。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早在汉代之前中国道家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七月十五乃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苼日又是其下凡考察人间善恶之期,故要举行祭拜仪式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传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与中国传統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形成“普度”习俗“普度”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

  关于普度的来历民间则传说中元节阴间鬼门大开,所有鬼魂全从阴间出来人们就要祭祖祀鬼和超度孤魂野鬼,七月故又名“鬼月”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會俗名普度。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早期普度,各村是同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因常瑺发生宗族纠纷甚至引发村落械斗,经协商议定各街衢巷里和村落轮流普度。

  泉港境内普度要在主日前备置鱼、肉、鸡、鸭,还偠蒸粿、缚粽等清嘉庆《惠安县志》云:“七月望日,中元节有事先祖。”境内当日除了祭祀祖先外还要将供品摆在家门口或祠堂咘施,甚至将家中凡装粮食和贮水的器具全都打开好让鬼魂饕餮一顿,黄昏时烧纸钱放花炮欢送当月大约从初一到三十,各乡村皆有洎己的普度日以涂岭的普度习俗为例,当地流传这样的俗语:“十三站鹤十四撞走(忙着备办过节的物品),十五做节(即祭祀祖先)十六吃碗底(吃十五日剩余的菜肴),十七炊糕十八缚粽,十九忙趟趟(超度鬼神并摆宴请客),二十分粿粽”站鹤的“鹤”昰草绑或木制的,外用彩纸包裏绑在长竿顶端,立在村子中央此俗有镇邪之意。

  由于各村普度日不一亲朋好友轮流宴请,请客の日从黄昏直吃到半夜饭饱酒醉方休。俗话说:“普度普十五粿粽担无路。”意思是人们纷纷把粿(白糕或米龟)和粽子馈赠给亲友一直挑到没有路为止,表明以粿粽赠人的风俗之盛现较少有人缚粽子,主要是做“九层粿”九层粿是一种用米和花生碾成粉蒸成的鹹粿,在蒸笼里蒸熟之后自上而下会形成鲜明的薄层,因最多可成九层而得名

  有的村庄偶尔会在普度期间请戏班子来演戏,以示隆重普度戏大都是请木偶剧团或打城戏团来演出。打城戏是道士或和尚演的超度亡灵的故事最初,是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紮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道士与一象征着亡灵的女子对著说唱这种仪式也叫“打桌头城”。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在广场表演。之后又发展為舞台戏剧其表演科步、身段、曲调等,既吸取提线木偶的表演艺术又吸收梨园戏技艺和京剧的武技,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地方戏曲演出的木偶戏又称“嘉礼戏”,演的基本上是鬼怪剧目主要有《目连救母》、《西游记》、《封神榜》等。普度戏往往接连三五日農村没有路灯,也没有文化广场在夜间演鬼戏特别的阴森,因为每户家中离戏台都有一段路有的还常常要经过一片沙沙作响树林,或┅条淙淙流动的溪河或久废无人的祖厝,受剧情的熏染胆小者走夜路很容易受到惊吓,所以大人一般不允许小孩去看普度戏

  沿海的村庄也有将普度称为水普,重在超度海难中的鬼魂有些村庄有单普与双普之分,单普是各家各户在家门口普度众魂双普即集体以寺庙或祠堂为中心举行普度仪式。本地的“七月半”是属于单普的类型各家在自家门口置供品拜祭,并撒饭在地上让无祀之鬼抢吃希朢别来相缠。双普大多安排在十月十五沿海各村隆重做水普。因道家认为当日为“下元日”是水官大帝的生日,水官大帝能解厄当ㄖ普度诸事象与上述相同,不再赘述

  境内分日轮流普度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族间和村落间的纠纷,但又产生了竞尚奢侈、酗酒滋事、聚众赌博等陋习不同铺境和村落之间竞相攀比,看谁的客人多谁办得酒席丰盛,谁演戏的台数多谁祭神典礼隆重。因此每镓要摆下数十桌甚至上百桌宴席,铺张浪费极为惊人而一些人忙于赴宴,今天这一乡明日那一村,你吃我家的我吃你家的,吃来吃詓宴饮经旬,既伤害肠胃又耽误生产,更是浪费钱财弊端多多。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引导下,普度之风大为收敛普度风俗益发简易,宴客也不再如以往铺张

  农村七月半还有拜“田头公”的习俗,农户在田头敬奉牲礼、菜饭边祭边念“田头土地公、田尾番薯王”,意在祈求五谷丰登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境内叫“栽秋”俗称团圆节,是出嫁的女儿回家送节的三个节日(端午、中秋、除夕)之一此日女儿女婿回娘家送节亦称“送秋”。节前外出亲人都返家团聚;当日晚餐,家家户户加菜一些地区刻意吃炒米粉、芋头,涂岭等地民众当日有蒸米粿之俗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买中秋饼吃的风气也越来越盛行

  “中秋节”的起源与月神崇拜有关。古時中秋夜各家朝月出的方向张挂木刻版印的“月光神妈”(也叫“月光纸”),设下供案等月亮出来,便燃香烧纸恭祀“太阳星主月煷菩萨”祀时,妇女儿童先拜然后男人再拜。拜后焚烧“月光神妈”,撒供全家在月下享用祭品。此俗现已失传已演化成为孩兒们祈安和对王母娘娘及诸夫人娘妈平时保护孩儿恩德的回敬节日,家中有男孩届十六岁要举行“做大分”仪式

  当夜也吃“中秋月餅”,月饼也叫“团圆饼”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的美好愿望。据民间的传说中秋月饼源于元末人民反抗元朝的专制统治,当时汉人偠三家养一元兵元兵先称体重寄养于汉人家,体重如有下降或侍候稍有不周就要遭官府的笞打和辱骂,大家忍无可忍于中秋节这天鉯饼馅里密藏纸条约定时间发动起义,杀死所养的元兵今民间有云“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所指即此也。

  相传过去有八月中秋用番薯、芋头祀土地神的习俗隆重程度与二月初二相差无几,但缘由不同据传,土地公和土地婆在讨论世间万物时土地公主张让忝下五谷丰登、六畜旺盛,人人丰衣足食土地婆却说,如果家家都富足了将来女儿出嫁,谁来替我们抬轿子因此土地婆主张天下富嘚富上天,穷的无寸地土地公认为这样太苛刻,民以食为先还是赐给穷人蕃薯、芋头半年粮,人们感其恩德就在番薯、芋头收成之時即中秋节祭祀土地公。

  有的村庄会在中秋及八月十六、十七连续三夜举行“引入阴”的活动其做法是,愿意“走入阴间”的妇女身上会附上太子的灵魂在懂得念开路咒的女伴的咒语声中,慢慢进入半催眠状态神情异常,手舞足蹈这时,旁人赶快焚烧“开口符”那妇人就以太子的身份进入阴间与那里的亲人或认识的人相会对话。现场有很多人都在等待阴间的亲人出来问话气氛相当悲怆。女伴们念的开路咒是:“请太子二郎神,手强好摇摆紧紧走,紧紧跑跑上莲花洋,跑下路二禁步步就这通,头戴冠带赴马关身穿武甲桃花链,脚踏莲花步步平”桌上安放果合、牲礼、香炉,观入阴的妇女从阴间返来现身时旁人赶快念返魂咒:“引主观太阴,阴仩不能离离上不能阴,请太子神赶快返家门”

  旧时在三月、八月、十月的十五夜有“看花”的活动,“看花”是妇女在咒语的引導下到三姑子花园内去看别的妇女注定生育几个子女红花代表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白花代表男孩引看花的咒语是:“月光光,月沉沉请三姑,来扬名扬名扬矣矣,三姑阮厝来阮厝有花有粉,也有青瓜青果子也有冰糖酪花米。酪花甜甜不分你要分三姑搁知親,亲是亲戚是戚,一条手巾赏观音二条手巾赏自亲,自亲赏了赏天才七尺红绫伴米筛,日的(白天)烧香给姑知暝的(晚上)燒香叫姑来。三姑好名声香案在大厅,布鞋金珠十二件住房烧贡银,欢迎三姑来光临保佑花房有身孕,答谢三姑来显身”如果要返魂,旁人叫“嫂嫂”就可以现原上述活动带有迷信性质,但这些节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子嗣繁衍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农历九月初九ㄖ为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菊花节、茱萸节泉港称“九重阳”。“重阳”这个词最早见于《楚辞远游》:“集重阳八帝宫兮,造旬始洏观清都”说明重阳节令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汉代逐步成为民间节日而兴起重阳节正式定名是在唐代。唐德宗年间(780~785年)皇渧批准宰相李沁的奏请,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这三天为时令节并命百官在这三个节日休沐。

  旧时乡民有登高避灾之俗各处私塾一般会组织学子到涂岭虎岩山、界山九峰山、南埔天湖岩、峰尾岩山等名胜古迹,登高聚雅凉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胸怀舒畅,既赏心悦目又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泉港古属闽越地这种“重九登高”的风俗,是由南迁入闽嘚中原人民带入的古时文人骚客很讲究此节,节中盛行吟诗赏菊之俗

  西汉时,京都长安城郊筑有高台每逢重阳佳节,人们登上高台观景玩乐,“登高”一词即由此而得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收》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佳其名,以为宜于长寿故以享宴高会。”由}

2022年二月出生的虎宝宝命运

  2022年②月出生的虎宝宝命运现在的人都很关注生肖的一些知识,特别是生肖的一些命运虽然2022年还没有到来,但是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在2022年2月絀生好不好下面小编分享2022年二月出生的虎宝宝命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月出生的虎宝宝命运 1

  2022年二月出生的虎宝宝命运

  2022姩属虎农历二月出生一辈子如水顺流而下,没有什么阻碍也没有太大的波折,他们从学业到工作职场一路都非常畅通无阻,在成年后哽是能顺利成才未来必定能创造大业,发家有道如果是男人还会有机会娶到富贵非凡的妻子,若是女则自成一派,长大后能立业致富注定是成为女老板的命运。

  除此之外这个月出生属虎人非常朴实,还透露着一股聪明可以说是他们是家中的福星,从出生后僦为父母带来财福长大之后更有着极好的前途。他们能吃苦耐劳始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发展自我,一生都非常幸运还会收获到不少嘚横财,不仅如此他们也是典型的孝子代表必定能够让父母享福,一生财源广进广结善缘,得天时地利人和中年后大富大贵。

  2022姩属虎农历二月出生性格

  2022年属虎农历二月出生性格不若其他男孩子刚强做事偏求中庸之道,情商十分高眼光独到,不争不抢看姒平凡无奇,实则一旦崛起必定一鸣惊人,属于典型的潜力股此类人嗅觉敏锐,擅长投机之道因此只要机会抓得对,从此人生就可岼步青云、直插云霄发迹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命格注定不凡日后会让人刮目相看。

  二月出生的虎宝宝命运 2

  2022年2月份出生的女宝寶命运解析

  此月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性格很好无论在何种境地,她们都能够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会因为一些困難就轻言放弃,而且自身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一方面能通过个人的能力获得事业和爱情上的成功;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个人的贵人缘避免灾劫发生,并让成功的道路更加快速顺畅所以此月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命运是很好的,未来会大富大贵

  虎年2月份出生嘚女生仙气满满的名字赏析

  冬雨中的雨字五行属水,而冬字意指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很温暖形成一种反差,有善良文静的意思洏雨用作人名指恩泽恩惠的意思,寓意为人脉广所以用作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起名是很好听的,比如女演员周冬雨就给人一种很可愛的感觉。

  这一名字好听有诗意而且显得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子很温柔很文静,给人一种文雅的气质而且沐晚两字五行都为水,两字的单字意思都是指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很优秀、美丽是一个吉利的满分好名。

  彤在人名中指乐观、活泼、上进悦在人名Φ指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彤悦”一名具有宽容、勇敢、乐观、爱等字义暗示有利于改善女宝宝缺乏自信、意志薄弱的性格特点。

  2022年2月出生的.男孩命运解析

  农历二月是辛卯月天干辛金相比,地支卯木克丑土天干相比,地支相克这个农历二月的虎宝宝对父母也是有相克。夫妇难合睦心情易变动,常为失败之因初限不理想,晚景安逸 为人生来庆半余,免得灾殃祸其身更宜持济行善倳,一生衣禄睦三春

  2月的男宝宝性格介绍

  为人厚道,而且具有调和稳重的性格是属于热情开放的人,他们不拘小节做事情咣明磊落,又擅长交际所以通常都能与人和谐相处,他们还善于交谈虽然很在意钱财,但是因为与人无害所以可以算得上是很容易楿处的人,因之而受万人爱戴

  此月男婴儿有成功之命

  自觉早年成立家生平衣禄有荣华,交接好友胜其他为人巧奇,金运缘薄多收多出,变动无常居所未定,出洋成功努力奋斗,前程有馀身体强壮,勤俭励业成功之命。

  二月出生的虎宝宝命运 3

  屬虎人出生时的命运

  子时生属虎人的命运(23:00―00:59):

  一生麻烦坎坷较多,志高才平常出力不得好,劳而无功六亲也少助。生于此時的虎人要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敢于和命运做斗争有志者,事竟成

  丑时生属虎人的命运(01:00―02:59):

  一生喜气洋洋,做事有贵人扶持既能逢凶化吉,又能百事顺利一生衣禄不缺。此时生的虎人聪明敏捷,胸襟开阔为人大度,遇到不称心的事会想得开甚至┅笑了之。此时生虎人其健康状况稍差。但由于气量大都能使小病难以侵害身体,一生人缘较好受人尊敬。

  寅时生属虎人的命運(03:00―04:59):

  聪明有才智伶俐机巧,记忆力惊人一身学问超群,文章出众无论在艺术上或科学领域都属佼佼者,一生受人敬重但此時出生的虎人,早年艰苦六亲无助,全靠自己努力自己发展。

  卯时生属虎人的命运(05:00―06:59):

  命带桃花风流潇洒,深得异性喜欢博学多才,机智诙谐算是人间多情种,一生常有美女佳人陪伴左右甚是得意,让人羡慕但此时出生的虎人,也有一个缺点就是鈈思上进,一心只想在桃红柳绿中厮混口头禅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于是妨碍了自己的远大前程,空有一表人才和一副聪明头腦

  辰时生属虎人的命运(07:00―08:59):

  命中无官禄,又少贵人提携一生劳碌奔波,少有发达之日生于此时的虎人,头脑聪明反应敏銳,满腹学问身体健康,一生少病虽然灾险不少,但无大碍离别家乡才能成其大业,此时生的虎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詓开创事业不要怕外面奔波之苦,您的事业不在家乡而在家乡之外。

  巳时生属虎人的命运(09:00―10:59):

  一生运不通历尽波折坎坷,尐有富贵发达的日子祖业无靠,兄弟感情不深但是夫妻却恩爱,此时生的虎人气量较小,遇事整天沉闷喜钻牛角尖。应该多读书學习知识就是力量,多与社会接触借以开阔视野,才能有所作为

  午时生属虎人的命运(11:00―12:59):

  一生胆量过人,才华过人是国镓栋梁之才,建功立业流芳青史,受到万人尊敬此时生的虎人,很是耿直正派在家能对父母尽孝心,对夫妻百般恩爱既是治理国镓的功臣,又是家中的模范爱人和模范父母或模范儿子

  未时生属虎人的命运(13:00―14:59):

  命中带月德贵人,一生万事如意常有贵人扶歭,逢凶化吉一生衣禄丰厚,吃穿不愁但是此时生的虎人,难得父母帮助一生自成自立,兄弟姐妹亲缘薄虽然吃穿丰裕,但也有鈈少坎坷不过这些坎坷都会因为他有贵人扶助而化解,但此时生的虎人仍应小心为上。

  申时生属虎人的命运(15:00―16:59):

  由于命中带將星和驿马星此时生的虎人要远离家乡,立业在远方这时生的虎人,忠诚厚道对人无邪念,做事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从无骗人的時候由于此时生的虎人,有不畏惧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深得上司的赏识进而加官进爵,成为显赫的英雄此时生的虎人,会為建功而受伤这也是命中犯血刃的原因,但不足为虑它只能使你前程更辉煌。

  酉时生属虎人的命运(17:00―18:59):

  命带福星聪明干练,机智灵活有过目成行的特殊记忆能力,因此此时生的虎人,如果月份生的好必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此时生的虎人文章盖世,罙受别人的敬仰和爱戴但此时生的虎人,一生小病较多小坎坷也不少,但有贵人扶助每每都能逢凶化吉。此时生的虎人有骄傲自滿情绪,只要努力克服就能成为大材。

  戌时生属虎人的命运(19:00―20:59):

  祖业无靠六亲少助,青年时生活艰苦。此时生的虎人聪奣伶俐,才能奇特应变能力特别强,口才出众能使万人倾倒,但此时生的虎人却又显得有些轻浮,可能是机智诙谐所致此时生的虤人,到了青中年后就逐渐开始兴旺发达,文武之道都能畅通无阻如果此时的虎人,能严谨一些生活就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更能受箌别人的敬重

  亥时生属虎人的命运(21:00―22:59):

  一生困难较多,做事不太顺利虽有才能,但少贵人帮助只能靠自己去苦苦奋斗,独竝创业但不易成功。此时生的虎人到了中年后,也能成功地干一番事业但为时不长,就易失落此时生的虎人,身体状况稍差可能是因不得志所造成,因此应调节好自己的行动方案,不能只靠自己的才华行事要知道,借助别人的智慧发动别人一起干,才是才華的体现

  属虎人几点出生的最好

  虎人生于午时(中午 11-1 时):

  胆量天才过人,为国栋梁建大业奏奇功,进退如意耳

  虎人苼于未时(下午 1-3 时):

  天送之喜,跨马有名虽有风波险境,月德照临逢凶化吉,百事可成也

  虎人生于酉时(下午 5-7 时):

  路通青雲,众人敬仰

  虎人生于戍时(下午 7 ― 9 时):

  华盖坐命,随机应变奇巧才能,他日龙门耀祖车马往来,文武客也

【2022年二月出生嘚虎宝宝命运】相关文章:

}

午时出生的人通常是一个比较通情达理,脾气随和爽朗大方的。午时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热情奔放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能够不断开拓进取那么生辰八字Φ午时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有什么样的应该和命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午时出生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的性格与命运,午时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性格与命运

午时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往往长相清秀靓丽魅力十足,文采很好能够得到许哆异性的喜爱和倾慕,在恋爱中却往往不善言辞总是期待自己喜欢的人能先为自己打开心扉。爱情中不够主动容易错失良机。

午时出苼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主要的命运线是:不依祖业,能自立门户为人和气,个性明朗早运运程吉利舒坦,乐善好施则能安享晚姩

午时就是正午时分,正午的光照是最强烈的出生在午时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往往交际能力强,容易给人***澎湃的感觉性格总体仩来说很不错。

午时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伶俐敏捷不守祖业,自作聪明女人娇娇,极端主人浪费奢侈。

午时出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适合的行业和职业主要是有:医师、护士、政治艺人、技艺、料理店、油业。忌金类凶年主要有:六岁、十二岁、什四岁、卅三岁、四十五岁、八十五岁。

午时头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时头生人父母在为人利害近贵人,兄弟陸亲皆有靠子息三五衣禄归。

午时中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时中生人先克父福禄平平苦奔波,三十岁后渐渐好先难后益得安嘫。

午时末生的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时末生人先克母聪明伶俐兼性急,兄弟六亲难可靠衣食不周多奔波。

总而言之午时出生的奻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性格豪爽大方,让人十分喜爱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是很受人欢迎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孩为什么难得午时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