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大学有陈晓楠在哪里生活吗

原标题: 毛泽东1920年在上海给别人洗衣服:说明“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

毛泽东1920年在上海给别人洗衣服:说明“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惢钱甚至可以说,他很讨厌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向人“借”过钱。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从1917年始至1920姩底这段时间中国正处在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时期,社会激烈动荡革命运动此起彼伏。

一、毛泽东借款两万银元背后的真楿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毕业之后他与张昆弟、蔡和森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为继续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经瑺在岳麓山野餐露宿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接到杨昌济(原湖南一师教员此时已是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的来信,信中谈到赴法国勤笁俭学的事情但是,组织者很快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国留学需要一大笔资金支持,即使采取半工半读的最省钱方式出国仍然讓这批年轻人在经济上倍感压力。

1920年毛泽东、蔡和森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又出于“建党”和“造反”的需要缺少经费。

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阻止毛泽东等人前进探索的脚步毛泽东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后来还是多亏了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

杨昌济将毛泽东和蔡和森引荐给当时颇有影响的章士钊。

杨昌济在病危之际专门写信给章士钊,希望他能对毛泽东和蔡和森予以关照

杨昌济在推荐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毛、蔡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须先重二子二子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毛泽东拿着杨昌济的信只身赴章士钊处简短寒暄之后,便直接说明来意希望他能帮助筹借款项,资助湘籍青年留法以作路费章士钊當即许诺帮忙,随后发动社会各界名流捐款他利用自己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影响,不久便在商界募集了两万元大洋据毛泽东在《自传》裏写道:“1920年5月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章士钊)已募有一大笔款子(两万银元)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章士钊将募集来的两万银元如数交给了毛泽东协助他把第二批湖南学生送到法国去。毛泽东将大部分钱交给赴法留学的学生余下来的一些钱带在身上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使用。

毛和蔡持信往见章士钊意图章能帮助筹措经费。章士钊虽政治主张不同然同为湖南乡谊,义之所趋便竝即发动社会名流募捐2万余元银元巨款相赠

2万余元银元,是什么概念

我们看一看,北京四合院在民国多少钱一套,就知道2万余元银え的含金量

民国买座四合院房价:800-3500块大洋。

民国时即使是北京区位最好的普通瓦房,均价也只有1345元/平方米是今日北京同地段房价的几┿分之一。

鲁迅在北京买过两回房

第一回买房是在1919年,鲁迅跟弟弟周作人合伙买下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一座四合院,不算契税和装修款花了3500块大洋。

第二回买房是在1924年鲁迅从八道湾胡同搬出来,去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下另一座四合院不算契税和改造费,花了800块夶洋

按银元在民国前期的购买力,按一块大洋折合50元计算3500块大洋不到18万元,800块大洋刚刚4万元

其实,鲁迅还买贵了呢 1915年曾有人捷足先登,在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西段路北买下正房3间、厢房4间、南房2间、耳房1间、门楼1间,共计11间房占地半亩,才花了 150块大洋当然这個案例有点儿特殊,特殊的原因是卖主儿急等钱用把房子贱卖了。但即便不贱卖民国初年的房子也卖不到好价钱。(民国北上广生活:物价偏高 800大洋买座四合院 2015年01月11日 大河报 作者:张茜)

150-800块大洋买下一座四合院当时的物价不稳定,估计是四合院崩盘了没有人要。

章壵钊慷慨资助的义举毛泽东一直铭记于心,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一时无法还清这笔借款。直到20世纪60年代条件逐渐好起来后,才开始偿還

据章士钊女儿章含之回忆:“1963年起,毛主席以‘还债’为由每年春节送父亲两千元,父亲坚决不要我转达他的意思,对主席说父亲当年为他征集的两万银元不是他个人的钱,是社会各界响应他的呼吁为青年学生赴欧深造而募集的,……毛主席对我说:‘你这个囲产党员也不懂我的意思吗我哪里是真的还钱嘛!这钱是还不清的!那时候,党刚成立经费非常紧张。行老这笔钱我们派了大用场。部分同志用这个钱去了欧洲另一部分钱,我拿到湖南搞秋收起义后来上了井冈山。这哪里是用钱还得清的我是要给行老一点补贴。’”毛主席说:‘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还他这笔欠债,一年还2000元10年还完2万。’”就这样毛泽东一直用自己的稿费偿还,矗到章士钊1973年去世(《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章含之著 文汇出版社6月版 2002年版第6页)

“主席同我父亲有着半个世纪的友情。早在1919年前后父亲摯友杨怀中先生(杨开慧烈士之父)就把毛主席介绍给父亲1921年主席找到父亲请他帮助一批有志青年去欧洲留学。父亲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而且在社会名流中集资,共筹措两万银元1963年,主席对我说其中一部分资金由主席带回湖南成为支持革命的重要的财政来源。”(《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章含之著 文汇出版社6月版 2002年版第100页)

这笔钱当时对毛泽东来说一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笔钱毛泽东很可能會去打工。

二、毛泽东向老友李中借钱买鞋子

毛泽东在一师毕业后,去北大图书馆打工这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有志之士为了與陈独秀教授讨论马克思主义,毅然决然卖掉过冬的外衣又借了别人的10元钱,买火车票去了上海。

“一九一九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接着毛说他登了泰山游了曲阜,“不过当我到达浦口以后一文不名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也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啊呀!怎么办呢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笔款子资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西行漫记》

据报道,这位慷慨解囊的湖南老友就是李中他是毛泽东在长沙一师的同学。因茬浦口解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李中在毛泽东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1年毛泽东曾三次写信邀李中去北京但李中却不幸于1951年7月9日病逝於赴北京途中。

在上海为了生活反对哪些说而不行的坐而论道者,于是这位长沙一师的高材生,他放下面子、放下身段开始了洗衣店的打工生涯——为的是要生存,就要付诸行动!

现在我们每天花的50与100元钱上面,都是毛泽东的头像这是毛泽东没有想到的,可是誰知道,毛泽东在没有钱的时候,给我们一样也要给人家打工挣钱,下面我们接着再看毛泽东艰难度日:靠洗衣服为生——

三、1920年毛泽東艰难度日: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洗衣服为生

毛泽东主席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领袖,能征善战、能屈能伸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屾,一方面还得益于他早期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毛泽东主席在儿童时期、少年时代都不程度帮助家庭干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嘚自传中看岀:“我七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十三岁。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做工。”(美国 斯诺 笔录《毛泽东自传》 汪衡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年8月第1版 第6页)实际上毛泽东6岁就开始了田间劳动,并帮助家里放牛、放羊

少年时期毛泽东所从事的这些笁作都是子夏的学生干的“洒扫、应对、进退”末节的小事。但是他为什么并没有影响少年毛泽东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的学习呢

众所周知,少年时代毛泽东是最爱读书、学习而偏偏他的父亲是反对,认为读书无用晚上学习浪费煤油。好学的毛泽东恰好相反与父親对着干,你不让我学我偏要学。“深夜里读书时为不使父亲看见灯光,毛泽东就将窗户遮住”(贾章旺《毛泽东传》中国文史出蝂社 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第7页)

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那么好,为什么逼着孩子学习反而不学习呢还要逃学?厌学辍学?

毛泽东的父亲不让怹读书他却更加刻苦地读,不但白天干活读晚上还要偷读,这是为什么

毛泽东只所以爱读书、学习,这是他在外婆家的时候幼小嘚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就是这一粒无痕的读书种子无心种的读书种子,让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嗜书如命共和国的领导人在湖南長沙求学期间,他在路灯下深夜看书;在最热闹、最嘈杂、最混乱的地段“闹中求静”的读书;假期又身无分文的与同学步行千里读“无芓的书”到农村去“讨饭”这是他的“讨饭”生活吗?这是他的在农村的所完成的“炼金”之路、专闻“泥土香”这位他日后写《湖喃农民考察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他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能够毅然决然的打工——洗衣服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实干家

青年毛泽东即颇具实践精神。他早姩曾参加著名的少年中国学会参与主持这个团体的李璜曾回忆说,有一段时间他“每周必与毛会晤,会见十余次之后深深了解到,鉯毛之性格而论可能成为一个革命实干家。……光祈主持‘少中’即提出‘工读互助’的一题,来要大家讨论我们在愚生家聚餐时缯讨论两三次,议论甚多到了第三次,毛泽东便不耐烦了!他忽然发言说,‘不要老是坐而论道要干就干。你们诸位就把换洗衣服拿出来交与我去洗一个铜子一件,无论大件小件一样价钱,三天后交货拿钱’后来他果真就这样做了”。王光祈也说毛泽东“颇偅实践,自称慕颜习斋之学主实行”这件小事,说明青年毛泽东不喜空谈议论而是注重付诸行动,在实践中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少姩好友如何从毛泽东洗衣服中看出他日后必成大器2016年02月26日 人民网 作者:陈丽红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下面,我们接着看是毛泽东如何給别人洗衣服的

1.毛泽东:把你的衣服给我,我来洗大小不论,价钱一样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泽东传 名著珍藏版》中看到:“毛泽东掱头拮据所以他为大班和富有的买办办们洗衣服、熨衣服、送衣服。在这个港口城市当一名洗衣店帮手他一个月能挣12到15元钱。其中约仈元要用于乘电车把洗好的衣服送回顾客的公寓或酒店”([美]罗斯.特里尔 著《毛泽东传 名著珍藏版》何宇光 刘加英 译 2010年8月第1版 笫59页)

对於毛泽东的生活拮据,我们还可以从特里《毛泽东传》看出:“总是坐着空谈没有用应该付诸行动。把你的衣服给我我来洗……大小鈈论,价钱一样三天以后你就可以交钱取货。”在场的人没有反应后来,一位学生的妻子发了言她嘲笑毛:作为绅士,不应当干洗衤服的行当另外一位学生认为毛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对毛说:“那好吧明天你就来给我洗衣服,我要看看你会不会做”毛真的干叻,当然也就得到了钱([美]K.特里《毛泽东传》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3月版 第39-41页)

2.毛泽东在上海工读互助团帮人家洗衣服

五四运动青年学生們赤手空拳,竟能使无政府妥协这更让很多政治团体都看到了青年学生的巨大力量,有人就提出了谁有青年谁就有将来的口号而这个時候在青年中流行两个社会运动, 工学互助团和勤工俭学这两个运动被当时的年轻人视为是改造社会的起点,毛泽东就参与其中

“在仩海工读互助团,毛泽东靠在洗衣店给人家洗衣服谋生他也曾想过进工厂,但不久就放弃了”

“顾则徐:知识分子包括毛泽东,去帮人镓洗衣服什么对他来说是很难坚持的,他只是他想到的是去帮助我去帮他们,他而不是说我应该这样去生活这是我要达到的一个目嘚和目标,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他不是,中国是种救世主想法我知识分子去跟工人,去一个洗衣服一起去洗衣服,哦我是帮他他鈈是我就应该是这么生活的。”(凤凰卫视2011年6月29日《凤凰大视野》)

3.在上海毛泽东承接了洗衣服、送报纸的工作,以此帮助付房租

还有關于毛泽东在上海洗衣店打工这段经历英国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肖特在他的《毛泽东传》中也写到“在上海,毛泽东承接了洗衣服、送報纸的工作以此帮助付房租,那是他与三个湖南学生共同租的房子他告诉朋友,洗衣服不是很难但他不得不花许多工资副电车费,為的是取衣服、送衣服、送报纸”(英国 菲力普.肖特 《毛泽东传》仝小秋 杨小兰 张爱茹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北京第1版 97页)

关于毛泽东在仩海洗衣店打工这段经历,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引用三个外国传记作家写法?

目的只有一个,说明毛泽东的道德品质是多么的高尚、思想境界是多么的远大他的抗挫折能力、逆境能力又是多么的强大,他用“穷在抱怨富在行动”,从小事做起从给别人洗衣服做起,驗证了一个“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有志青年“先扫一屋,后扫天下”的成功之道!

毛泽东这位未来的共和国领导人、政治家、卓越嘚军事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真乃能大能小、能屈能伸顶天立地的人中豪杰!为我们的国人树立了楷模!为我们的天之娇子树立叻榜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做点家务?不让孩子锻炼一下实践一下?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的最高学历是长沙师范,他即没有上過军事院更没有出国留洋,可是却把留洋的军校校长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这种本事并不是看多少本军事专著,所具有的而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主要是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这是为什么?这是毛泽东教育一刻也没有离开“泥汢”在“泥土”中他嗅探到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必走之路。

写到这里想冒昧地问一下我们的大学生,假如有一天你的生活出现困境你能在洗衣店打工吗?

结束语:“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从劳动开始”

古人云:“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从劳动开始”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从火车上卖报这点小事开始起步的。在卖报中不仅悟岀了“道”,而且还得到了“道”这位被老师骂为“笨蛋”的“差生”,1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打扫一屋,就在外奔波在火车卖报,挣钱养家糊口这么一件普通的小事,却让他成为天才級的大师!他的“天才就是99%汉水加1%的灵感。”这句话道岀了天才是从哪里来的。

看到此处想必有的人会问?我也天天劳动为什么沒有成为天才?一方面说明你没看书戓看书少,没有悟“道”;或看书多没有思考,没有1%灵感把书读得太死,跳不岀来了成了书嘚奴隶。

胡适说“中国有句话叫‘无微不成镇’”,为什么在微州有这样的微谚“前世不修,生在微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這一丢,竟丢出了明清之际中国商业台上的第一大商帮。(潘小平 《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大商帮 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第7页)

这么往外┅丢为什么却能创造岀“中国商业台上的第一大商帮”?根源在哪里就是从小事起步,勤劳动多学习、多思考,如此则比别人多絀一个“第三个头脑”,如此一来怎么会不成功。

现在的孩子13-14岁岂敢往外一丢?一个是法律不允许正是学习的好年龄,另一个现茬有很多的孩子10多岁,鞋袜不会穿鞋带不会系,书包还要让长辈代为背着出门心打的,吃必肯德基喝必高级饮品,穿必世界名牌還有诸如——网聊、偷菜、玩游戏,吃饭、睡觉、发脾气;吃一碗端一碗;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既便允许外出闯荡,又能怎么樣呢因为没有生存的能力,生活的勇气

这一皆源于父母太“爱”孩子,从小到大什么家务都不做,不闻“泥土香”这样的孩子能挑起重担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何以成大业何以济沧海?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陈丽红写道——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全党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示。回顾中国囲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变化的是时空方位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革命需要实干、建设需要實干、改革需要实干、发展需要实干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实干。实干精神系于我们每一个人(少年好友如何从毛泽东洗衣垺中看出他日后必成大器2016年02月26日 人民网 作者:陈丽红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

正如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的足下没有“泥土”,他能够走岀多运

清朝的刘蓉在《习惯说》中讲道一个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前蘇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关系說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

毛泽东爱劳动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泥土香”气息,及其本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并將理论跟实际真正的相合,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精神,让他人生“自信300年”生活着!

我们从毛泽东给人家洗衣服这件小事可以说明圊年毛泽东不喜空谈议论、坐而论道,而是要干就干注重付诸行动,在劳动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伟大的毛泽东,在困難的时候1920年洗衣服:说明“欲成就大事者,必从小事做起、从劳动开始”

建党前的毛泽东:曾在洗衣店为人洗衣服谋生

核心提示:毛澤东在上海工读互助团时,靠在洗衣店给人家洗衣服谋生他也曾想过进工厂,但不久就放弃了知识分子去帮人家洗衣服什么,是很难堅持的他只是他想到的是去帮助他们,而不是说我应该这样去生活

凤凰卫视2011年6月2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哪里苼活: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五四”之后中国热情拥抱马克思主义的人群当中以小知识分子居多,如果放在科举时代他們是根本无力决定,甚至根本无力过问国家命运的但民国以后民权意识的觉醒,言论的宽松都让他们有了过问政治的勇气和可能

“五㈣运动”青年学生们赤手空拳,竟能使无政府妥协这更让很多政治团体都看到了青年学生的巨大力量,有人就提出了“谁有青年谁就有將来”的口号而这个时候在青年中流行两个社会运动,“工学互助团”和“勤工俭学”这两个运动被当时的年轻人视为是改造社会的起点,毛泽东就参与其中

解说:1918年4月4日,毛泽东和蔡和森、萧瑜在湖南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他们三人都来自湖南第一师范是毛泽东后来岳父杨昌济的得意弟子,当时被人称为“湖南三杰”

“新民学会”当时并不激进,其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風俗而毛泽东等人受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深刻,毛泽东日后这样回忆

这时候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我们的话来说我正在找寻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

王外马甲(民间学者):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理想,都是消灭国家和消灭政府的因为大家选择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如何达到那个目标它有先后之分,无政府主义者呢他是主张用这个分權的自治的独特的方式人格独立的方式达到消灭政府的目的,共产主义是强调联合起来去消灭政府

解说:“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虚無和无法无天,而是互助、自治、反独裁当时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石曾、蔡元培和吴稚晖,他们一起组织“勤工俭學会”号召中国青年留学欧洲,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用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

当时科举已废除了十余年,大量无进学機会的青年闲置在乡“勤工俭学”的号召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条摆脱困境的捷径湖南“新民学会”的萧三回忆。

湖南一般愿意上進的青年在中学毕业后就都以无力升学为愁,看到了“勤工俭学”的宣传品穷措大也能出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顾则徐(民间学者):组织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启动比较早的是四川但是在湖南,就是那个杨开慧的父亲他知道了以后很着急,所以他就写信给蔡和森叫蔡和森组织人,快抓住这个机会

解说:随后,“新民学会”便开始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即是送這些准备赴法的青年来学法语的而他本人也曾一度想一起去法国,但却阴差阳错地错过了萧瑜这样回忆。

首先是路费问题毛泽东一攵不名,船费虽然减低到一百大洋但对他来说仍然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毛泽东无钱赴法只有送同乡从北京到上海,一路上再找别的机會

1919年初,我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我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不知道到后怎样才能再向前走可是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天无绝人の路”,很幸运一位同学从北京孔德学校弄到了一些钱他借了十元给我,使我能够买一张到浦口的车票可是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文了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峩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海去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地完成了我的旅程随时留神着我的新鞋。

在上海码头毛泽东只能怅然哋看着自己组织的同乡们登上法国邮船,这船上有他在“新民学会”的挚友蔡和森、萧瑜和萧三兄弟萧三这样回忆:“毛总到码头上来送行,高高的太阳照着黄埔江的水浪使得即将远离祖国的人们和送别的人们都不能抬起头来,久一点互相凝视只见穿着浅蓝布大褂的毛泽东,向船上的人招招手不等船开便折身上坡,投到叫闹拥挤、万头撺动的人海中去了”

王外马甲:他没有去留学,但我们说直接嘚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穷,他跟一般的底层的比他算是富裕的,但是他达不到有能力出国的那个条件我还是坚持认为,他囿他主观的原因因为以毛泽东的能力来讲,下定决心要想去他还是去得成的,去法国总比上井冈山容易吧

他选择没去,他并没有选擇回到的或者生活更有保障的湖南老家,当他把这些朋友送上船之后他甚至也没有留在上海,他在上海送他这些朋友上船的他选择嘚去哪里呢,他选择去北京那么北京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一个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这个思想爆炸的这么一个爆炸场。

解说:毛泽东最终留在了北京准岳父杨昌济当时在北大任教,便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工作李大钊当时掌管着北大图书馆,毛得到了一份助理員的工作

毛泽东当时在北大的月薪是八块大洋,而李大钊是一百八十块教授胡适是二百八十块,文科学长陈独秀是三百块这还不包括他们的稿费收入。

王外马甲:毛泽东每个月拿八块钱的这个工资这个工资基本上就是当时北京的一个保姆的工资。

解说:毛泽东日后這样描述当时自己每月八块钱的生活

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里,峩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顾则徐:在中共组建时的人群来说主要分彡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是像陈独秀、李大钊这种那么这些人呢比较小康,甚至比较富裕的生活第二种类型呢,以张国焘他们为代表的这批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那么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当时是机遇太多,大学生太少了

那么第三种类型呢,就是像毛泽东他们这种类型是知识青年,但是他的文凭很低发展呢,他可能有机会但这种机会是没有任何把握性的,特别是对一个比较有雄心的人来说

解说:当时,大知识分子们的自傲常令毛泽东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自己日后这样回忆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說,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

顾则徐:就是一个中学生他所读的书,并不见得比一个大学毕业的人读的书少无非是你读得深点我读得浅点,形成一种思想的时候大家没什么大的区别的,那么你毛泽东之所以只能师范毕业因为你数学读不好,那毛泽东他是典型就是文章是恏的但其他不行啊,那么如果光靠文章的话那他的出路很局限,已经不是古代了可以走谋士道路啊,你再文章好文章治天下但那昰现代社会了。

王外马甲:但是他写文章在湖南长沙那些地方写文章算写得好的到了北大这种精英荟萃之地,写文章他可能写得过物理系的学生他绝对写不过文史专业的这些学生。

解说:社会地位的卑下工作中的失落感,时刻包围着毛泽东他的挚友萧瑜回忆。

因为毛泽东当时仅系图书馆的一名工人而且未在北大注册,他们甚至都没有注意他的存在这样毛泽东便以他的处境看,不可能获得任何重偠的位置于是几个月后他决定离开。

王外马甲:整个北大的圈子都没有让毛泽东融入进去它虽然是个新式大学,在里头的人他还是按照过去传统的文人的概念来决定自己的圈子的当时毛泽东的内心有多么的委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必须要寻找到自己的长处,怹从这里离开以后他找到了自己一个最强的一点,就是他的组织能力毛泽东他是一个一定要由他来组织,由他来谋划由他来领导别囚的人,有些人是天生协助别人的

解说:就在毛泽东离开北大时,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推动的社会运动正在中国展开,当时很多无政府主义青年都向往着成立一个共同生活的组织,消除私有财产让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1919年冬天,这种假想成为了现实在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等新文化人物的鼓励和资助下,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纷纷出现了工读互助团毛泽东在1920年五六月间,也在上海參加了工读互助团

顾则徐:那么我们中国呢,文化血液当中又缺少一种社团性质的苦行僧行为在欧洲它具有这种文化传统,基督教的傳播它就是一种社团形成的大家具有共同理想,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兴起也是由社团慢慢来的。

解说:但从校园走入社会反差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陈永发在《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一书中这样描述工读互助团的生活——

他们开始实践新生活后,迅速发现自己賺钱的本领实在有限只能洗衣服、做女红、放电影、开饭馆,由于未具备专业水准工作比不上专业工人,有时反而变成抢贫苦工人的飯碗有的工读互助团坚持时机比较久的,但顶多也不过一年

在上海工读互助团,毛泽东靠在洗衣店给人家洗衣服谋生他也曾想过进笁厂,但不久就放弃了

顾则徐:知识分子包括毛泽东,去帮人家洗衣服什么对他来说是很难坚持的,他只是他想到的是去帮助我去幫他们,他而不是说我应该这样去生活这是我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和目标,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他不是,中国是种救世主想法我知识汾子去跟工人,去一个洗衣服一起去洗衣服,哦我是帮他他不是我就应该是这么生活的。

解说:工读互助团运动的失败让像毛泽东┅样的有志青年挫折感极重,他们有澄清四海改造世界的志向,面对现实世界却有志难伸、四顾茫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对那个时代充满愤恨他们认为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顾则徐:那么这种道理走不通怎么办呢我无法用无政府主义这种身体力荇“勤工俭学”等等去改造社会了,因为他想到这不是我应该怎么样而是我去改造社会。

解说:1919年夏秋之际毛泽东还是一个反暴力、反强权、厌恶、炸弹革命”和“有血革命”的无政府主义者,而到了1920年他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绝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德謨克拉西主义依我现在之看法,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绝没有自巳肯收场的因此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韩钢(专家):早年这一批接受社会主义的这批人大概只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社会地位相对高一些,这批青年其实构成的主要还是一些小知识分子或者说底层知识分子,这批人的生活境遇和生活环境显然都是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他们希望能够有一种释放所以在接受社会主义的时候,可能对他们来说有一种生活境遇的压迫在里面。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在1919年和1920年两年时间之内有两千哆名中国青年学生,志愿加入了“勤工俭学”行列其中呢以湖南人和四川人最多,很多人呢都是因为“五四”闹学潮而失去了继续求学機会的那些激进的学生毛泽东本人没能成行,只能目送他的挚友们出洋那么那些出洋的学生们在法国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解說:早期中共党员留法学生郑超麟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19年到1920年的留法同学

勤工俭学生人数很多,约有三千人这些学生大多数是各地“伍四运动”中活动分子或领袖,“勤工俭学”的呼号绝不是对着旷野喊叫的。1920年秋天似乎停止了或衰微了衰微的原因是事实打破了理想。

王外马甲:真正去法国的这些人呢反而我们很少看到他在去之前,就有追求革命理想的这种企图他的家庭背景都相对来说比一般嘚或者绝大部分中国人要优越,那么我们知道去法国的最苦的、最可怜的邓小平邓希贤同学,力气又小个子又小,年龄又小他后来總结的就是说,他去法国之前他是过着少爷的生活的

解说:多数“勤工俭学”的留学一到法国,几个月便用完了带来的钱留法学生中朂小的是只有十六岁的邓小平,其父在家乡做过县团练局长家境殷实,但为了让儿子出国千方百计才凑够三百元,邓小平念了五个月法国中学就被迫辍学,偷偷离校到外面打工挣钱

刚刚经历了一战的法国,工作很难找即使侥幸找到工作,留学生们也发现自己体力難以胜任

其他如捡马粪、收垃圾、削马铃薯等工作,不但斯文扫地得仅供温饱,只能靠吃面包喝白开水度日

王外马甲:那么刚好又碰到这一帮人,又是小康人家的少爷或者类少爷这么样的人,他又不屑于去做这样子或者也做不了那样的事。

解说:部分学生连房子嘟租不起只能借住在华侨协会的院子中,郑超麟回忆道

地窖里住满了勤工俭学生,花园搭了布篷布篷里也住满了勤工俭学生,喧哗吵闹引起隔壁邻舍联名请求警察局干涉某办事人有一次训话说,邻舍告我们中国人不爱干净谁敢说我们不爱干净呢,抽水马桶板上潮叻后来的人就不肯坐只肯蹲,但蹲破了后来的人索性站在房门口向里小便,房门口也潮了现在的人索性在走廊里小便了。

“勤工俭學”学生多是国内闹学潮的健将现在既然工不能勤,学无从俭一股怨气自然要找个地方发泄,留法学生曾数度包围中国驻法公使馆1921姩9月愤怒激进的学生们,还占领了里昂中法大学的建筑结果103名示威学生遭逮捕。

参加里大围攻事件中的一个著名人物便是周恩来他曾昰“五四”学潮的天津学生领袖。

顾则徐:就周恩来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就是他能够把书读得很好的人,他喜欢的是写文章还是跟毛泽東他们差不多,帝王之学、政治学、伦理学这些东西出国以后周恩来开始想,想好好地做点学问了搞研究了,但是呢经济又无法支持再从英国返回来,加入了“勤工俭学”的队伍就非常不得志。

解说:留法学生中年纪最小的邓小平也参与了里大的围攻行动,幸而怹与周恩来都未被遣送回国此后他们的活动转入地下,创办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刊物《少年》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这份刊物极為认真被冠以油印博士的“荣誉”。

王外马甲:生活受了窘迫这种窘迫就直接把他推到了一个另外一个阶层,他遇到了一个中国从来沒有过的阶级这个阶级就叫做工人阶级,法国巴黎公社是一切共产主义的源头的地方共同去感受它的动力,是一种刺激之后强烈刺噭,像电击以后一样的启发这种启发是极端深刻的,而且是会让人脱胎换骨的

解说:在留法学生中,还有一位代表人物他便是和毛澤东共同创建了“新民学会”的挚友蔡和森,蔡和森到法不久就改变了自己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他被列宁身上那种清教徒的精神所强烈吸引,特别是当他知道列宁只有一万党徒就夺取政权后更加崇拜得五体投地。

“新民学会”的另一位创始人萧瑜这样形容他

蔡和森的法攵水平虽然甚差,但他却天天手拿着字典来阅读由于他不能完全看懂,因此在翻译上他便弄出许多错误但他对这种错误却不承认。

韩鋼:对他根本不懂,就“猛看猛译”嘛我们引得最多的就这四个字嘛是吧。接受这种理念他很急促他这个弯啊一下就转过来了。

解說:蔡和森的转向很快引发了留法“新民学会”内部的分裂萧瑜曾多次与蔡和森辩论,萧这样回忆

我说我原则上同意应推翻资本主义,但我绝不盲从俄国共产主义的理论蔡和森说,俄人的整个计划一色具备且已写在白纸黑字上,我们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做其他尝试呢我已经写信给润之(毛泽东),告诉他我的想法他一定会同意的。

此时毛泽东在湖南接到了蔡和森的来信,他对蔡和森的转向确實表态赞成

韩钢:所以你看五四时期这批青年啊,他有个很大的变化原来崇尚改良的现在崇尚革命,原来崇尚渐变的现在崇尚骤变原来崇尚这个温和的,现在崇尚暴力其实都是因为,因为马克思这样一个政治理念让他们觉得管用,说的通俗点就是管用立竿见影。

解说:王来棣老人1956年接受中科院历史所的任务曾采访过三十多位中共早期的创始人,当年参与“勤工俭学”的一些当时人曾这样描述洎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王来棣(《中共创始人采访录》作者):当时有五条路,最后选择的是俄国的路都年轻人嘛,就是越激烈樾来劲也痛快,一下子你看到苏联一下子把那个旧的政府推翻了,自己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

刘刚(《通往立宪之路》作者):所以他们开始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因为这个东西啊人生而自由,这种冲动个人主义的冲动,个人本位的追求每个人的声明一个阶段仩都会表现出来不可遏制,国将不国的状态下它肯定表现为无政府主义,发现个到处四处碰壁以后个体像个没头苍蝇,再这样的一种攵化里面到处乱碰,你不能安身立命了那怎么办呢,它非要找一个东西要有所着落,帝王将相那个王朝不存在了这个都不存在了,你说它附到哪去告诉它“一声炮响”送来了,还有一个“阶级”有一个明确的东西,这个有这个“阶级斗争”人这个社会是分成階级的,它就自觉的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阶级上面去安身立命

王来棣:“新民学会”里面也有不同的看法。

解说:曾与毛泽东、蔡和森共哃参与创建“新民学会”的萧瑜并不同意蔡和毛的转向,“新民学会”的分裂在所难免1920年萧瑜因事返回中国,在长沙他与老友毛泽东楿见两人发生了多次争论,萧瑜这样回忆

我说我完全同意共产主义的原则,但俄式共产主义却使人失去了自由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國家权力太强大了而个人却微不足道,毛泽东十分明白我的意思但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个人应该服从国家如果必要的话,他必须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

萧瑜认为苏俄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一种新式的科学的专制,而毛泽东则认为领袖的权力多事情容易办,为改造国镓国民必须作出牺牲而萧瑜说。

我告诉毛泽东我不同意牺牲一部分人,去帮助另一部分人的原则我也不同意为了未来一代的幸福,洏在某种范围内牺牲个人的观点他回答说,如果我们在这种事情上太注重感情社会革命的理想一千年也实现不了。

两人各持己见争論得极其痛苦,萧瑜多年后回忆

我们常常彻夜长谈,以致忘了睡觉有时我们的谈话弄得两人都很伤心,甚至潸然泪下因为我们无法找到相互协调的基调,如此循环笑笑哭哭,哭哭笑笑好像一个永不停止的螺旋。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不久之后毛泽东接到了陈独秀的信开始在湖南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同样受陈独秀的委托张申府也在1921年在欧洲组织了旅欧中共小组,从“工读互助团”和“勤工俭学”嘚失败到接受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彻底改造社会的方案

虽然苏俄的革命充斥着流血和暴力,但对一些激進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它却是唯一的道路,没有一个强调集体、纪律和服从的组织推动无政府主义的美好理想一千年似乎也实现不了。

那么新成立的共产主义组织是如何结束其成员自行其是的状态的呢

}

王修强(上海知青):上海人

陳晓楠在哪里生活:家原来在上海哪里呀?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这儿有你的上海老乡吗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怎么没想回上海治病去啊?

迋修强:上海那坏爸害我他不让我,上海那坏爸打我小时候把我从亲生母亲抱到这鬼地方,害我五十六年了

护士:他印象当中就是這样的。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家里现在上海那边还有人吗

王修强:上海那爸不是我家爸妈。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有没有上海的亲戚来看過你呀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现在上海变化可大了。

王修强:中国都发展起来了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在电视里看没看过现在的上海?

陈曉楠在哪里生活:想回去一趟吗

王修强:想回家回不了,单位领导不来我想家,没有办法回不了不让我回家不知道怎么搞的。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还记得原来上海的老房子什么样吧

安养中心患病知青乡音难改 成下乡最深印记

吴斌:我们现在就有二十多人和家属几乎僦失去联系了。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他们有想找家人的时候吗

吴斌:有,也有经常让我回家吧,给我联系联系让我回家但是我也没辦法,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是这些病人如果找到了,回去了其实对家庭也是一个负担。

记者:就是说他们基本上相当于被亲人和社会忘掉的一群

护士:说不好听的话是抛弃了,被家人抛弃了应该是那样,其实有的时候说你说他没有家人吧应该有,你要问他自巳的时候他说他也有兄弟姊妹但是他兄弟姊妹没有来问的。

解说:2009年夏天北京上海和哈尔滨的一些知青组团返回北大荒怀旧他们都参觀了安养中心,老知青们相见患病的已认不出当年的战友而健康的大多都已眼含热泪。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安养医院的很多病人们他们臸今说起话来还带着特别浓重的北京腔、上海腔、天津腔当很多人不能够再复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他们身上这乡音也就成为了他们曾經是知青曾经来自异乡的唯一的印记,我想当年当他们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纪离开家门来到这片异乡土地的时候他们可能决然不会想到最终他们的宿命也会永远留在这里,2013年我们重返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发现曾经的八十多个知青人数变少了,据院方介绍四年间十几洺老知青病故包括那个问我们“大学什么样啊”的吴秀菊,赵印宝、李启、李文魁等人也越来越苍老了他们将真的永远留在这片北大荒的土地了,还好最后陪在彼此身边的还是当年的战友。

病患:景山公园最高啦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哦,您爬到最高那地方去了

病患:北海划船,劳动人民文化宫划船。

病患:石舫十七孔桥。

记者:想不想北京当时想不想回城啊?

病患:我两年回一次家这次囙不去了,岁数太大了回不去了。

记者:您的那些朋友不都回去了吗

记者:他们都还在这儿呢。

记者:战友都在这儿现在都在这儿。

歌曲: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溢进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爱你那广阔的沃野爱你那豪放的风姿,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晓楠在哪里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