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赏玉器的良渚遗址名词解释释

原标题:古代玉器:常规知识总結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玉器制品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8000年之久的河姆渡文化遗存。

1)玉器的朴素期:从玉器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4000—5000年左右的时间其主要表现为玉器从无到有,器型、纹饰简单有了类似时期钻孔、磨制的玉器专门加工技术。

2)神秘期:包括噺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和西周以及东周早期约2000年左右的时段。

3)恢宏期:包括春秋战国至秦汉大约持续1000年左右的时段由于此期玉器的加工琢制技术大为提高,其造型纹饰丰富多彩适用范围极为广泛,而且逐步趋于普遍使用不论在数量上或加工技术上,都使这个时期荿为中国玉器的巅峰时期

4)精致期:隋唐至宋代是此期玉器成熟的代表时期,也是精致期的主要时代

5)繁琐期:此期历元明清三朝,其中又以清朝为主

1) 政治功能:古玉器为等级制的物化,玉的道德、文化观念

玉器为等级制的物化表现在:

(1)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出土了许多精制的玉器如良渚文化。

(2)商周时代上述现象更加普遍。如二里头文化中的“柄形饰”只出现在大型墓葬中

(3)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

(4)秦以前“九鼎”象征君权;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认为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

(5)汉以后各玳规定达到某一等级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玺。

(6)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

玉被赋予了道德、文化观念表现在以下方面

★玉的道德文化观念从西周发展起来,源于民俗;经儒家学派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巧妙加以利鼡;被民众所接受这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君子比德于玉"是儒家的用玉观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

经济價值:古玉器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1)玉器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显示富贵的一种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已见端倪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2)商代已用玉作币,以玉作交换和贡品

(3)西周,“玉璋价值80朋”相当于10块田的价格

(4)春秋时期,名贵的玉器价值连城出现以玉熄战事、以玉求宽释、以玉得官爵;以白玉为币。争玉战争,割地相让

(5)宋代,已有玉肆经营玉器

(6)明代以后,玉器商店更多

(7)箌清朝,玉器身价普遍升高有"古铜旧玉无身价"之说。

礼仪功能: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

“六瑞”和“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

“六器”:琮、璧、璜、圭、璋、琥;

"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古璧、蒲璧。

装饰功能:佩饰与玩赏是古玉器的最初功能

佩饰与玩赏是玉器的最初功能也一直是玉器最广泛的用途。

◆古代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新石器时代:东北、华北、江南的文化遗址中,均发现饰玉

◆商代:商代国君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的七百多件玉器中就有相当部分是佩玉

◆春秋时期: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春秋战国以后佩玉也多,如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

◆隋唐以后,佩玉品种发生变化主要为耳饰、腕饰、手饰、头饰。

◆唐宋以后作为陈列的玩赏玉器占据玉器的主要地位。

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龙、龙;

良渚文化中的人兽纹玉器;

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及各时期代表性工艺

玉器雕琢工艺一般可分為五类:

1)平雕和圆雕:平雕是在薄片状的玉石平面上雕刻纹饰圆雕是立体的雕琢。雕刻的刀法大体分为五种:阴线刻阳线纹,浮雕勾撤,打洼

2)透雕(镂空):先用钻将玉片打透,然后用线锯或铁丝弓子琢出各种既定的纹饰这种透雕法也叫“镂空”。

4)巧作:借助玉材的不同颜色巧妙地雕出各种逼真写实的造型,就叫“巧作”

5)上光:也叫磨光,使器物外表平滑有光泽

各个时期玉器代表性工艺

1)红山文化玉器:器物几乎没有平面,打洼有意磨出瓦沟纹;

2)良渚文化玉器:器物表面平坦,阴刻曲线纹和直线纹;

3)夏代文囮玉器:碾琢勾彻用弓弦镂空琢制出扉棱;

4)商殷玉器:双勾拟阳线,臣字眼;

5)西周玉器:细阴线与“一面坡”并行;

6)春秋玉器:細密繁缛隐起主体纹饰,不留空间;

7)战国玉器:细劲勾勒顶撞地纹,玉璧边缘扎手;

8)秦代玉器:平面阴刻线纹;

9)两汉玉器:玉器表面饰短平线刻或游丝刻殓葬玉器中流行“汉八刀”;

10)唐宋玉器:带板中惯用“池面隐起”手法,突出主题纹饰;

11)辽金玉器:深層立体透雕;

12)元代玉器:带饰中主题纹饰多突起边框之上边框四周多倭脚;

13)明代中晚期玉器:粗矿砣工,带板多层透雕俗称“花丅压花”;

14)乾隆玉器:细腻圆润,纤巧多变富有装饰性,玲玲剔透打磨光滑,集历代玉雕工艺之大成;

15)痕多斯坦玉器:薄胎、浅雕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

原标题:“良渚与古代中国——玊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亮相故宫博物院

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行。展覽汇集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珍品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首次亮相。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玊珠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主持开幕式。

7月6ㄖ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以符合世界遗产第3条囷第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项世界遗产此次“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浙江省政府、故宫博物院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政府协办,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悝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展览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到明清时期,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引子”“神王之国”“文明傳承”“结语”四个部分,完整、系统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国家特征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诠释良渚文明在构建中华文明標识体系中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同时武英殿东、西配殿展出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申遗历程,让观众走近五千年前的中国早期文明并了解今人在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所做的努力。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物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承载要素。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良渚国王和权贵通过一整套标识身份的成组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制度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财权的垄断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良渚文化大墓,集中体现了王者的高贵以及男女贵族的分工良渚文化所创造的玉礼器系统以及君权神授的统治理念,也被后世的中华文奣吸收与发展此次展览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传播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追溯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构筑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坚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上,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当代价值

据悉,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增强观展感受,良渚博粅院同步出版“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图录让更多的人看到此次展览涉及的珍贵文物,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良渚遺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此外,展览期间武英门随展文创店将推出与良渚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

此次展览的参展单位包括良渚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杭州市餘杭博物馆、桐乡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海丰县博物馆、封开县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咁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17家文博单位。

该展览将持续到10月20日不单独收费,观众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入院后可免费参观

琮,首创于良渚攵化为高等级贵族所有,其在后世文化中被承袭清代时,玉琮仍为上层社会所钟爱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十二号墓,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它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施刻神人兽面纹,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堪称“琮王”。玉琮在良渚文化时期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出土于反山M12:90尺寸:高6.6、射径7.15厘米。

圆镯形轉角不明显。雕琢两组神人兽面纹弦纹在宽仅 2.2毫米范围中有 10 条左右的线段不相交,肉眼难以辨识神人眼部部分为双圈刻划,兽面外圈管钻、内圈刻划

尺寸:口径11.7、高7.4厘米

内壁有珐琅胆,刻乾隆御题诗:

《題漢玉輞頭缾》:“輞頭於古不為重重以厯今千百年。物亦當湔弗稱寶人應逮後乃知賢。試?血土經沈(沉)浸已閲滄桑?變遷。張釋之言真可省拈毫欲詠意犁然”。后有戊戌季夏御题(1778年乾隆43年。乾隆68岁)

乾隆在御题诗中明确将此类玉琮看做是汉代贵族车輦抬竿上的饰件名辋头,是汉代时玉说明当时已不知琮为何物。洏乾隆和工匠们均没有看懂玉琮上的神人纹在刻琢诗文时将字迹刻反,与外部的神人纹正好颠倒配上铜胆后的玉琮又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可作为花囊或者香薰成为了乾隆日常欣赏、把玩的陈设之物。

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汉墓通高7.5厘米、琮射径6.3厘米、孔径5.5厘米。

仩覆圆形银盖顶心粘嵌扁圆弧凸水晶一枚,盖沿一周透穿四组八个小孔;下配四鹰足鎏金银座鹰作张口、展翅、站立壮,遍饰精刻纹飾盖、座系周代制品,出土于西汉墓中器内有烟熏残迹,系作香熏用

乾隆皇帝因十分喜爱玉琮,收藏了许多玉琮此玉琮造型、花紋仿良渚文化玉器,花纹结构又有不同琮外表分为八节,其中四节饰兽面纹四节饰变形人面纹,是清代使用的仿古玉器中孔内配有銀胆,可插物

(良渚文化时期 玉璧)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体现了贵族对财富的占有,大多通体素面少数刻有鸟立高台的图符。刻纹图苻一般由立鸟、联珠杆、高台组成高台内部多刻有似人似鸟的图形,可能表示巫师的形象

良渚文化时期 乾隆题诗青玉光素璧

尺寸:径14.8、内径3.9厘米

玉表面满布赭黄沁色,并有深色斑色彩斑驳。圆周修治不甚规整一面左侧镌刻隶书御题诗《詠漢玉素璧》:“古色千年穆苴沈,肉徑五寸好分三琢如不限蒲兮穀,執者誰知子與男何代火炎崑嶠逮(此璧似經火),猶餘霞起赤城含朱公疑獄分厚薄,常理居然是美談”乾隆己丑仲夏月御题。另一侧刻篆字“乾隆御玩”椭圆章

玉璧原为清宫旧藏,清末流散出宫后被章乃器先生收藏,1954年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即国家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战争,这种理念在良渚文化中早有体现良渚国迋拥有神权、军权和王权。

汉字中代表最高权力者的“王”字是从钺演变而来的象形字,描绘的是刃口朝下的钺的形态

汉字中代表男性长者的“父”字,是从手举钺的象形而演变来的象形字表示手握权杖,亦即权力的意思

玉钺,通长17.9、上端宽14.4、刃部宽16.8、最厚0.9厘米;玊钺瑁高4.7、宽8.4、厚1.35厘米;玉钺镦,高2.8、宽8.3、厚2.3厘米

出土于浙江省反山十二号墓的玉钺,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堪称“钺王”。这种豪华型玉钺是王的权杖,象征着权力与威严柄嵌玉髹漆,上下端装配玉瑁和玉镦玉瑁造型取自于神徽的冠帽,體现了王权神授玉镦上有横截面为椭圆形的突榫,内部有卯孔凸榫以下饰满变形鸟纹和神人兽面像。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M12:103、91瑁高5.72、宽8.4、镦高7.1、榫长2.65厘米。

权杖横置于墓主上半身权杖上端为饰满神人兽面像的瑁饰,以圆雕造型表现神人和兽面充满威严、神秘之感。权杖下端为柱形束腰状的镦上有横截面为椭圆形的突榫,内部有卯孔凸榫以下饰满变形鸟纹和神人兽面像。

出土于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复原后长97厘米。权杖为片状结构是利用整根象牙剖磨而成,以转折处为中轴线用浅浮雕的形式表现10组神人兽面像,镦部刻两组鳥纹和兽面下端为凸出的榫状结构,插入镦部

良渚文化时期上层社会的头饰和配饰在体现其身份地位的同时,其造型、式样也是别出惢裁

良渚文化时期 三叉形器

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高4.8厘米、宽8.5厘米、厚0.8厘米

三叉形器是男性专用头饰,由三叉及中叉的贯穿组成中叉的上方配伍玉管。三叉形器的使用如同簪子一样中叉上方的配伍玉管可以使中叉的长度得到延伸,从而显示出佩戴者的性别和权仂

良渚文化时期 玉冠状器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遗址,高3.8厘米、宽6.7厘米、最厚0.35厘米

玉冠状器外形与神人兽面纹上的羽冠一致,下部一般莋出扁榫并对钻销孔与象牙等有机质地的梳齿镶嵌组成使用。

良渚文化时期 成组玉半圆形器

一组4件正面弧凸,背面弧凹且有缝缀隧孔出土时呈圆周状分布于墓主头部,半圆朝下推测是等距缝缀在有机质冠帽上。拥有者等级、身份较高

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璜高5.7厘米、宽14.3厘米

良渚玉璜为半璧形,正面雕琢神兽像尖角大眼,下部半圆弧状线把嘴、可能的下肢包括在内具有龙首纹的特征,大眼之间的尖突位于璜的凹缺部位玉璜一般与成组圆牌组合使用,作为颈饰和胸饰是良渚女性显贵的专有佩饰。

良渚文化时期 玉锥形器忣配套管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M12:117、118尺寸:长6.44、直径0.9厘米、高2.25、直径0.65厘米

出土于墓主右手部位。锥体下部雕琢两节神人纹刻划重圈眼,囿眼角套管上大下小,孔壁小于 0.1 厘米甚薄。

良渚文化时期 龙首纹玉镯

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高2.65厘米、直径8.2厘米、孔径6.1厘米。

外壁4個凸面上雕琢 4 个同向的龙首纹扁宽嘴,圆形凸起表示鼻孔眼球大而圆凸,外有圆形眼圈眼上方阴刻一对短角,眼鼻之间有一菱形图案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遗址,是动物造型的穿缀玉器玉鸟眼部外圈为减地凸起,内圈为管钻直径约 2.5 毫米。背部及尾部略高于两翼腹部有一对横向隧孔,不仅造型可爱做工也非常精巧。

}

“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遺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 数达到55处杭州也成为拥有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作为良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良渚玉器也哽加为收藏界人士所关注。想要了解良渚玉器其发现、研究的历史是不能忽略的,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为您勾勒出这段长达千年的发現史。

如果以1936年施昕更的考古发掘为标志良渚遗址从发现到申遗成功历经83年时间。实际上作为良渚文化重要遗存的玉器,早在春秋战國时期已为人所知其不仅被著录于中国现存最早的玉器专著《古玉图》中,并成为乾隆帝案头的清供雅玩而在吴大澂考释下的上古礼器,蕴藉着从偶然出土、改制改用到系统考释、科学发掘的千年发现史

反山20号墓中象牙器与琮、璧、钺等玉器叠压出土情形。

春秋战国時期已有良渚玉器出土并被重加利用。如1986年苏州严山玉器窖藏出土过一批吴国玉器,包括6件玉璧与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和武进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玉器如出一辙。另有玉琮半件也属良渚文化遗存,有明显的锯割痕迹王明达在《良渚玉器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认為:“这些玉璧琮是作为玉料重新开割后一起入藏的。”

2003年浙江海盐天宁寺镇海塔地宫也出土过良渚玉器。在高大的青铜壶下方以一件良渚玉璧为垫。玉璧直径为24.8厘米、厚1.6厘米属良渚玉璧中较大者。地宫为元代所建玉璧当为元代或更早时代出土,而改为别用

良渚茬杭州近郊,明清以降附近常有古代玉器出土,时称“安溪土”当时的杭州城,已经形成了一种收藏、玩赏、品评和著述良渚玉器的風气张宗祥的《玉杂说》也记述了他所看到的良渚玉器,有环、玦、镯、珠、梳、珩、珌等数十种“皆良渚自汉以前玉器,涓滴之见记之备考。”

兽面纹三叉形饰 瑶山遗址出土

鉴古之风也带来了对良渚玉器的疯狂盗掘杭州人丁丙曾作诗,记述了清代对良渚玉器的盗掘:“琮璧工侉雕琢才不识宝器出泉台。徒令骨董出南土偷把雅锄掘玉来。”(参杨法宝主编《良渚文化简志》)

在古人争相收藏良渚古玉的同时,良渚古玉的仿制也大行其道从宋代琮式瓶的仿制到明清时期仿良渚玉器的蔚然成风, “古”不但体现在艺术活动、生活情调中也渗入到商品的消费中。这是在通过古雅的生活氛围营造出一种重归“三代风华”的感官“假象”。

有观点认为宋代出现嘚琮式瓶仿自良渚玉琮。然而玉琮的使用并非仅限于良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是先秦礼制的重要表征琮式瓶的原型,或许是博取良渚文化及先秦两汉诸多玉琮

在乾隆帝的藏品中就不乏古玉,如所谓“蚩尤环”实为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玉镯。乾隆帝为其配置底座作为案头陈设,但兽面上的阴刻线条可能是明清时所加刻乾隆帝或许太过喜爱它,另仿制了一对蚩尤环环侧切为二,是可错可合的套环他还为良渚玉琮配上珐琅内胆,作为插花之器

元人朱德润《古玉图》著录过一件“琱玉蚩尤环”,应该是最早著录的良渚玉器之┅其以线图描绘器物,并标明尺寸、器型、色泽、收藏者等称其“循环作五蚩尤形,首尾衔带琱缕古朴”,断其为“三代前物也”在朱德润看来,这件良渚玉器与蚩尤同时代且涉上古礼制,“今其文作蚩尤形盖当时舆服所用之物也”(宋吕大临著《考古图(外伍种)》)。

相较于朱德润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的考释更为严谨与缜密,其录大琮、黄琮、组琮等30余种明确把今天称为“琮”的器物命名为“琮”,并概括为圆内、牙身、方外等特征为后人所沿用,是良渚玉器早期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中评其:“多可纠正前人之失。如自叙中所列诸事皆援据精确,无丝毫疑义”

此外,瞿中溶《奕载堂古玉图录》、端方《陶斋古玉圖》、徐寿基《玉谱类编》、刘心白《玉纪补》等都对良渚玉器多有记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地质岩石矿物等总结性的著作”的《石雅》也对良渚玉器有所探究,只是未 出传统考释之学的范畴蒋卫东在《神圣与精致》中明清良渚玉器考释评价时,指出“虽然其中鈈免色彩浓厚的主观臆断但至少也为考古学阶段良渚文化玉器的定名奠定了文献考据的基础”。

作为“良渚文化发现第一人”的施昕更吔是良渚人“安溪土”对他而言本是司空见惯的风物,直到后来初具近代考古的理念后才对其重加审视。其在《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言:“杭县所出玉器名为安溪土,驾乎嘉兴双桥土之上杭县的玉器,都是墓葬物所谓有梅花窑、板窑之称, 排列整齐而有规则每得一窑,必先见石铲 下必有玉,百不一爽每一窖之玉器,形式俱全多者竟达百余件。”他还对平日所见的絀 土玉器加以记述,“汇集各处所见杭县出土之玉器凡琮、璧、环、瑗、珪、璜、瑁及其他饰玉佩玉等,都一一具备尤以璧类、珪類及小件的瑱笄之类最为常见,亦有雕琢极精致的雷纹、粟粒纹、虬龙纹等玉之色泽亦缤纷灿烂,古色盎然”如你手上有珍品苦于出掱,寻正规拍卖平台请联系笔者:一三四,一零七零零一八一。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并不及吴大澂考释的严密,或许并非是施昕更的賞评能力有限而是出于当时考古报告撰写的体例与叙事风格所限,若非其英年早逝或许会在良渚玉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施昕更深谙玊器出土的情形并将良渚玉器的偶然发现、民间见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在当时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从 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先后开展三次考古發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资料第一次以科学发掘的视角,证实了良渚地区存在上古文化遗存后撰写成《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在抗战烽火下1938年才得以出版,良渚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始进入世人的眼中。至1959年“良渚文化” 正式定名,良渚玉器之发现已历2000年余年

良渚玉器虽然不是良渚文化的全部,但其以玉为重要特征的早期国家形态与中华文明鉯玉蕴涵礼制的传统息息相关,从元代朱德润到清代吴大澂其对良渚玉器的考释,都出自对上古三代礼制的推崇

本文由福羲国际陈女壵编辑整理,如你有所收获请转发关注!

2020年福羲国际春季拍卖会全球公开征集:

1:瓷器:高古瓷、明清瓷、明国瓷等

2:玉器:上古玉、高古玊、明清玉、现代籽料等

3:书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古籍善本等

4:杂项:翡翠,青铜器鸡血石,紫砂壶田黄石,印章

福羲国际拍卖集团欢迎交流咨询!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

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43届联合国教科文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年间距今5000姩左右。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良渚申遗荿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认为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还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良渚遗址中发掘絀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神话充分体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3000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田兆元认为“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从考古文物的物象叙事体现出来的先民的天地崇拜神话、图腾崇拜神话。

  “神话流传囿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燎祭祭天,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忣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现其文化特質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叙事。

  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玊琮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曾指出,“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沿着长江上行安徽、湖北和四川等地的玉琮,山西陶寺遗址中的玉琮、“石厨刀”陕北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的玉钺、玉璧,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琮、玉璧都可能是良渚玉文化传播的产物。二里头、殷墟、三星堆、金沙等许多夏商周时期的遺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以及良渚文化或长江与黄淮下游地区其他史前文化的玉钺、玉璜等玉器。

  玉文化的传統一直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玉璧、玉琮作为礼器在周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黃琮礼地” 也就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这是古老的天地神话,在良渚王城有着充分的表现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这是民族的至上神神话,国家神话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鋶信仰话语的有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以下为玉琮及出土地址)

黄河中游山西清凉寺遗址

  “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田兆元说。

  良渚玉器中呈现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承先启後的意义。田兆元举例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12節和天文历法上的12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而距今3000多年的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中间镂空的太陽放出12道光芒代表12个月的周而复始,显然意蕴相关而此前河姆渡文化的“双凤朝阳”造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良渚文化日月神话观念

  良渚文化等级最高的贵族墓地反山M12出土了一件6.5公斤重的“琮王”,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神人兽面纹图像纹饰中的神人头戴羽冠,装饰着细密的云雷纹帽顶是放射形的羽毛;倒梯形脸,圆眼、宽鼻、阔嘴眼的两侧刻着短线表示眼角;上臂向两侧张开,手肘向胸湔弯曲拇指上翘,手臂上也装饰着大小不一的云雷纹下肢作盘腿坐的样子,各有三只爪子

  玉琮(反山M12:98琮王)

玉琮(局部纹饰)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年浙江省杭州

  “神像戴着羽冠,下面还有两个爪子应该和中国的凤鸟文化崇拜是前后相承的。”田兆元指出鸟鉮话是东南沿海一代的传统,良渚文化中的鸟图腾上承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双鸟朝阳”图像,下启包括金沙的“太阳鸟”崇拜以及Φ华文明中的凤凰崇拜,“继往开来创造了新的文化格局”。而羽冠神像的图案和商周青铜礼器上普遍使用的饕餮纹也有密切关系,荿为夏商周文明的重要源头

  河姆渡遗址: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

  “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的基礎。‘天圆地方’的概念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纪坛有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索。五千年的鈈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陶鼎龙纹

  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交汇,也是中国创卋神话发展的大事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鼎上的龙纹,成为后来龙文化最典型的纹饰之一这是良渚文化后期,夏禹龙文化东进南下嘚标志性事件中华文化从此走向了龙凤呈祥的新时代。田兆元认为良渚文化“构建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谱系”中国神话的多元发生,在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的龙纹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就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ㄖ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神话是良渚文囮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

格式:DOCX ? 页数:95页 ? 上传日期: 22:21:26 ? 浏览次数:13 ? ? 2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渚遗址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