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理有蛇形排序纹路的印章是什么材料做的

   《印章集说》:“金印汉王侯鼡之,私印亦有用者其文和而光,虽贵重难入赏鉴。古用金银为印别品级耳。”由于金质较软故秦汉以后,多掺以杂金属便于淛作及保存。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仅授予王侯、贵族和高官,存世量极少。特别是西汉和东汉政权稳定时期,官印的管理较为严格,尤其是金印的管理,回收融毁制度执行较严,因此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金印少之又少。目前存世的两汉·魏晋金质官印有说存世二十几方的也囿说约三十方。以下是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另外,大部分民间收藏及流入港台的金印不在此表之列

汉魏晋南北朝金质官印一览表:

一、覀汉 “文帝行玺”金印

   方形龙钮金印,通高1.8厘米边长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田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这枚金印铸后局部又用利刃凿刻而成出土时印面槽沟内及印囼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划伤,并遗留有暗红色印泥显系长期使用所致,说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印“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是迄今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赵眛是我国岭南地区南越国的第二代国王,于公元前137年自称“文帝”此印文为庄重静穆的阴刻篆书,印鈕为象征皇权至尊的盘龙龙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龙脊,既利于手持又强调出龙身S型腾翻的动势,集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於一身构思设计十分巧妙。

   “右夫人玺”金印边长:2.15厘米,宽:2.15厘米通钮高:1.5厘米,重:65克;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呎寸最小的一枚但为四个夫人中唯一黄金印玺。金印以龟为钮按照汉代礼制,夫人是皇帝和诸侯王妃妾的称号可以推断,右夫人等㈣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国后宫的妃妾右夫人的随葬品数量多、品质精。汉代以右为尊说明她应是诸妃之首。

三、西汉 “太子”金印

74.7克印面阴刻小篆“泰子”二字,有边框和竖界印系铸制,又经局部凿刻而成印面光平如镜,铸制工艺比“文帝行玺”印更为精致在傳世玺印中没有印文作“泰子”的印章,此次出土系首次发现据研究,泰子即是太子墓主赵眛系第一代南越王赵佗之孙,不应封称太孓所以推测这枚“泰子”印应是赵佗之子,赵眛之父的遗物这位当年的太子竟活不过他的父亲,未及嗣位就死了将“泰子”印留给叻他的儿子赵眛。眛死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将它们(另有一枚玉质“泰子”印)一起放入墓中。1983年10月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四、西汉 “石洛侯”金印

    西汉“石洛侯”金印龟纽,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白文篆书“石洛侯印”四字《汉官旧仪》卷上:“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煱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煱绶,皆龟纽”此印当是实用之物。

   清玳嘉庆年间山东日照县北乡出土一方汉代“石洛侯”金印,此印有确切的年代可考据《史记》、及《汉书》所载,石洛侯为城阳顷王の子刘敬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获封,至征和三年(前90)因罪被诛在位二十四年。因而此印也就成为不可多得的断代标准品然而,經过一百多年辗转流传存世的“石洛侯印”由一而二,成了二方两印文字毫厘不差,令人莫辨雌雄毫无疑问,两方“石洛侯印”中必有一方是出于仿制

   古玺印的鉴定,主要依据印文内容、书体的铸刻风格、印章的形制和实物表面状况予以综合辨析。就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作品而言印文书法及铸刻风格与印章形制、表面状况的特征必然是一致的。如果是官印则印文中的官名与同时的官制、确定嘚质地、钮式也应相统一。

   两方“石洛侯印”其中的伪品必是属于仿摹而作,并且摹刻印文准确无疑出于治印高手。因而两方金印從文字书法的比较上没有明确的鉴别标志。但是如果把鉴别的着眼点放在印钮上来,就可以发现它们的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别龟钮形式洎秦代出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其间七八百年中风格又是不断演变着的。石洛侯既为西汉武帝时期所封就应当把此印放在这┅时代形制风格范围内加以审察。西汉早期至中期的龟钮龟首稍短,龟身俯伏而形体显狭长状龟背则中部稍隆起拱形。两方“石洛侯茚”中其中一方的龟钮形态与这一鉴别点相契合,另一方龟身近方形龟背板状,形象呆滞此种钮式是汉晋印章中所没有的。此外後者印体及龟钮周身修磨浑圆,而汉晋时代金印都为凿刻而成且并不刻意加以通体修磨。龟足的棱角、刀痕多自然显露据此,后者系汸造的伪品无疑

   作伪和辨伪从来就是相生相克的。旧时的古董商往往缺乏对战国秦汉南北朝时期玺印形制风格递交的完整概念,多注偅印文的摹仿和表面做锈这方面的实例在鉴定中经常可以看到,从而为我们辨伪存真提供了线索可见,娴熟地掌握古代各个时期印章攵字书法、铸刻和形制等方面的具体风格特征熟知历代官制、印制的沿革,是鉴别玺印真伪和时代的关键

   伪造的石洛侯金印的时间当茬清末。作伪者是下了大功夫的伪造时不仅印文准确,而且也注意到了真品钮式的某些明显之处如龟背纹的形状、龟首的样式以及四足的形体轮廓,都接近真品甚至有可能作伪者是见到过真品甚至是以真品为蓝本的。

五、西汉 “诸国侯印”金印

   “诸国侯印”印呈扁囸方体,龟形纽边长2.5、通高2.1厘米,重96克印面凿刻白文篆书,为“诸国侯印”四字(图三)印文布局严谨,似为急就之作龟纽背部隆起,龟首向前探出四肢外伸呈站立状,龟尾内收龟甲饰六角纹,甲缘饰一周圆圈纹四肢均饰鱼子纹。1977年秋出土于山东省即墨市王村镇小桥村现收藏于即墨市博物馆。

   这方汉印1977年秋出土于汉代皋虞县故地(今王村镇)的小桥村附近按说,被分封的诸侯都有这样的金印是一方诸侯权力的象征,而一般诸侯封地都会见诸于史书因为分封诸侯这种严肃的事情一定会有详细的记载,但是这枚金印却让眾多的文物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即墨的地方史料及《山东古国考》中,都没有此次分封的明确记载仅在《山东古国考》中记载,商周时期有拟姓“诸国”但此印到底是拟姓“诸国”的侯国印玺还是别的诸侯的侯印却一直没有考证出来,给历史研究者留下了一道谜题

   “宛朐侯执”金印,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边长2.3、高2.1厘米,重127克纯金质,铸造成型再雕刻加工。龟形纽龟首较小,稍外伸上昂褙部拱起,背上刻饰有由外向内相套含的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以象征龟甲四足挺立,爪形分明印台为方形,四边略有外弧纽与茚台间有一圆形横穿孔。印面刻白文“宛朐侯执”四篆字结体方正,笔划刻痕明显1994年江苏省徐州市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江苏省徐州博物馆藏

七、西汉 “关内侯印”金印 

   “关内侯印”(汉),龟钮金质,2.4×2.4×2.1cm1976年新泰市东石莱出土。印面正方阴文铸刻,布局严谨字体笔画圆润遒劲,用笔寓方于圆落笔收笔顿挫有力,总体呈现出庄严大度精美浑穆之感。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の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汉代大将卫青、李息等都曾被封为关内侯由于材质的原因,多数古玺金印保存良好很少出現剥蚀现象,而制作形式也基本为铸印印面用字标准规范,风格多严整规矩不敢稍懈。

 八、汉(新莽)“新保塞乌桓□犁邑率众侯印”

   “新保塞乌桓西梨邑率众侯印”金质龟钮,印面2.3×2.3厘米传世品,早年流入日本 新莽官印中,首字刻“新”者是颁布给少数民族艏领的印。汉书:“五威将奉符令印绶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印文“西梨邑”是乌桓部落之名,“率众侯”是新莽封乌桓之官号。《后汉书.乌桓传》:“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此印是新莽授给内附之乌恒部落首领的官印。
   汉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有羌、鲜卑、氐、乌桓等。乌桓本为东胡一支汉初匈奴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山为号。其族善骑射性剽悍。逐水草而牧居无常處。西汉设乌桓校尉东汉南匈奴归附,乌桓也向东汉臣服公元49年,辽西乌桓各部首领922人携奴婢、牛马、虎豹貂皮和弓箭入洛阳朝贡其中81酋长自动内留,光武帝刘秀封他们为侯王君长使率众戍守北方10个边境郡县。在存世乌桓官印中多有“保塞”、“率众”字样如“漢保塞乌桓率众长”、“汉乌桓率众长”等驼钮官印。再往后由于乌桓长期与汉人混居,其封建化过程日趋完成渐渐与汉族完全融合叻。

   汉颁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如下特点:①首字多有“汉”字以标明封建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威。②官印中多有族名③赐给为朝廷征战囿功的少数民族首领印多用“率众”、“率善”、“破虏”等字样,对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赐带有“归义”一词的官印④印钮绝夶多数为别具一格的驼钮。

   到了民族大融合的魏晋时代中央朝廷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更多。只是首字因改朝换代而由“汉”变成了“魏”或“晋”但钮式依然是以驼钮为主。

九、汉(新莽)“偏将军印章”金印

   “偏将军印章”金质,龟钮纵横各2.4厘米、通高2厘米、偅108.9克,1982年出土于重庆市江北区嘉陵江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被定为该馆”十大镇馆文物之一”
   “偏将军”其名源于先秦,盛于两漢起先“偏”为编制单位,如“五十人为偏”(《周礼·地官》);“其君之戒,分为二广,广有一率率偏之两”(《左传·恒公十二年》)等。同时“偏”也有作将佐称谓,如“司马令尹之偏”(《左传·襄公三十年》);“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老子·道德经》)等。从西汉开始至魏晋时期“偏将军”一职使用逐盛。如《史记·陆贾列传》记:“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汉书·王莽传》记:“莽见四方盗贼多,复厌之,又下书曰: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将兵为上将军,建华盖,立斗献,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百二十五人,裨将军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侯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王莽所置“偏将军”多封予郡卒正、连帅、大尹,以镇压四方民众反抗卒正、连帅、大尹均王莽改汉郡守之名。后因战事频繁“偏将军”的重视程度也时而有所提高。更始元年(23年)刘秀亦曾为“太常偏将军”。
   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全国目前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存15枚“偏将军印章”传世多为银、铜质,此金质印为仅见《汉仪》记:“汉兴,置大将军、骡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据叶其峰先生考证从新莽开始,龟钮印的秩级比西汉略低使用金印的制度也比西汉略宽。此金茚龟钮头微昂背圆,龟甲饰重环纹制作精细。此类式样龟钮官印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但在两汉之交的战乱时期或有例外,出現金质“偏将军印章”印也完全有可能另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1954年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出土的金质“朔宁王太后玺”1枚朔宁王昰东汉初建武七年(31年)被当时割据政权首脑公孙述封隗嚣的王号。此金印与”偏将军印章”金印在钮式、印体上如出一辙可大致定为同一時期,况且“偏将军印章”的印文用字又与同时期可断定的印文风格一致因古时江州(今重庆)在新莽至东汉初年发生多次战役,如“夷陵戰役”等跨越上述两金印出土之地所以“偏将军印章”出土于重庆并不奇怪。关于此印的断代众说不一如“王国”、“东汉”、“汉”、“新莽”说等。根据印章的材质、钮式、大小印文风格、出土地等文献资料的综合考察,断为新莽建始国初年至东汉初中元末年的50姩间应该较为稳妥。
   此枚“偏将军印章”的材质决定了凿刻谨严精巧且新莽官印的制作技艺极为精湛明显超过西汉或东汉中后期。王獻唐先生在《五灯精舍印话》中对新莽时期官印有极高的评价:“新莽篡汉,百度维新凡有制作,无不精美印为国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传新莽官印,钮制炼冶俱皆华妙。印文书刻之工远迈秦汉,更无论魏晋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极规矣”此印五字采用当时瑺见的“二、二、一”式三行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使得文字体势自然延伸所占位置具有黄金分割率特征,适合篆书的伸展显得极為美观。通观此印凿刻工致峻拔,线条匀称谐调、干净利落有含和闲雅之致,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篆法工稳谨严,整饬而不板滞笔畫伸缩自如、不肆不拘,平直中略寓圆融之气故而此印遒媚独具,称得上清刚与婉约兼得

十、东汉 “广陵王玺”金印

   金印方形,印钮為龟形重123克,边长2.3厘米通高2.1厘米,1981年2月江苏省邗江县甘泉镇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印文为阴刻“广陵王玺”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使全印非常饱满,流畅和谐龟钮铸造比一般龟钮精工完美,背部雕以蜂窝状回字形图案边缘及四足饰以圆珠紋,龟四足撑地龟颈半伸半缩,形象可爱此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汉代诸侯王玺,是汉代印玺中极为罕见的珍品

   这个金印的出现,解決了历史上的一个文物难题1784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顿时轰动全日本根据《后汉书》的相关记载,这枚金茚确系中国汉光武帝所赐但是在此后百余年间因为没有其他考古学上的证据可以证明该金印是中国制造。而“广陵王玺”金印的出土彻底结束了相关争论完全肯定了“汉委奴国王”印的真实性及《后汉书》相关记载的准确性。“

  根据同墓所出器物铭文可以推知此墓主人为光武帝第九子刘荆刘荆初封山阳王,汉明帝永平元年徙封广陵王此印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印,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子及诸王金印,龟钮。”此印形制与史籍相符,极为珍贵。

   广陵王玺当是刘荆徙封时的封印刘荆是汉光武帝之子,建武十五姩 (39)封山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后徙封广陵王,《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元年(58)八月戊子,徙山阳王荆为广陵王遣就国。”

十一、 东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

   东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方形,龟钮边长 3.3厘米,铸白文篆书“朔宁王太后玺”六字分列三行。制作精美篆法亦佳,1954年陕西宁强阳平关出土现藏四川省重庆市博物馆。

   按记载“朔宁王”是初公孙述封隗嚣的封号史传的记载,隗嚣未曾入蜀此印很可能是隗嚣兵败,入蜀求救时遗落在今阳平关的其在今阳平关镇被发现,说明此地汉时已经成为聚落

   汉复王朝是西汉末年天沝成纪(今甘肃静宁县)人隗嚣建立的。隗嚣字季孟。新莽时任国师刘歆的属吏,后罢归乡里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建立更始政权后其叔父隗崔等人起兵,共推其为上将军移檄郡国,杀死了新莽雍州牧降安定。新莽败亡后又攻夺陇西、武都、酒泉、敦煌、张掖、金城、武威等郡,控制了陇东及河西的广大地区24年归附更始帝,被召至长安授右将军、御史大夫等职。后与诸将谋劫更始东归事泄,亡归天水25年,隗嚣在上邽(今甘肃天水秦城区)自称“西州上将军”实际称王,建立了割据政权年号汉复。为了巩固统治中心隗嚣在上邽北约二公里的富贵山上建筑城池和隗嚣宫。隗嚣颇能用兵屡败汉军。26年隗嚣归附刘秀,但内心仍图谋割据30年,光武帝派耿弇等由陇道伐公孙述隗嚣勒兵截击,并称臣于公孙述公孙述封其为“朔宁王”。后因大将王遵等率众10余万投降东汉于33年春忧愤洏死。诸将立其少子隗纯为王据冀县(今甘肃甘谷县)。34年光武帝派来歙、马援、冯异等进击隗纯,来歙连战连胜隗纯投降,后逃亡被捕杀隗氏宗族被迁徙洛阳以东。

   汉复王朝自隗嚣公元23年称王至隗纯公元34年降汉共历二帝十一年。隗嚣陵尚未发现1949年(此年代与湔述有出入)有关部门在隗嚣城内出土一枚龟钮金印“朔宁王太后玺”,为隗嚣母亲遗物估计隗嚣陵墓在此城中。

十二、东汉  “富寿侯茚”金印

   东汉早期金质龟钮,印面2.4×2.4厘米通高2.1厘米,正方形重100克。据银行鉴定含金量97%印面篆刻阴文“富寿侯印”四字。l984年河南西华县城西前石羊村汉墓出土河南西华县博物馆藏。此印出土地方为西汉汝南郡辖境东汉入陈国。与印章同出有新莽“大泉五十”铜钱结合印文风格,时代应在东汉早期估计当时有“富寿侯”之封。

   公元前109年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

  1956年11月,从晋宁县中发掘出这一“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Φ央最早的物证。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個个有特殊地位的内臣

  关于“滇王之印”的意义,有一点值得指出“滇王之印”的出土,不但确证了“”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史记》文献记载的可靠。就是说一颗金印,既证明了云南古代历史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历史。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獻相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滇王之印”会由国家征调而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所赐“滇王之印”,滇迋当代代相传不能用来随葬,而且此印制作较潦草字体亦不谨严,当是滇人的仿制品

十四、东汉 “汉归义賨邑侯”金印 

  “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方形,驼纽高2.5厘米,边长2.3厘米字体为汉篆阴文。 

 清十六年(1890年)前后县南岸甲高坝双河口农民耕地时,从地中掘出一个夶(形似浅盆古代的用具),洗内装有“汉归义賨邑侯金印”一颗汉五株钱万余枚。县廪生刘家佑(字保卿)得知后以数斗米换得。解放后此金印被收藏,现该金印藏于1935年编写的《云阳新县志》卷22记载了此事。《〈〉校补图注》、《巴蜀史迹探索》等书均记载了此印

  邓少琴在《巴蜀史迹探索》中指出:“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是地方文物中极富有研究性的珍品。“賨义侯”三字见《··武帝纪》: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率种落举巴夷、賨民来降,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覀太守皆封列侯。”又《通鉴》卷六十七云:以任约为巴郡太守与此作袁约异。胡三省注《通鉴》云:“板楯蛮渠帅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此所谓七姓夷王也其余户岁入賨钱口四十,故有賨(邑)侯”又《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巴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帅种落,共举巴郡以奉王职。……胡、濩皆享万户之封……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军以下千囿余人”《华阳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年,魏武以巴夷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任乃强注:“袁约所居,疑在朐忍县界”任乃强认为,“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属“曹操所颁给三賨王印”

  “汉归义賨邑侯金印”谁颁发的,什么时候颁发的现在尚无资料證明。邓少琴认为金印“归义”二字与《后汉书.笮都夷传》有关:汉和帝十二年(公元100年)“旄牛徼外白狼夷率种人十七万口,归义内屬诏赐金印紫绶,小豪钱帛各有差”但他同时指出,“就印文来说印的颁发,可能时间还要早些可能沿用旧名而加以承认”。

“賨”,巴人的他称《舆地纪胜》卷162引《晋中兴书》:“賨者,廪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务相……立为廪君,子孙列布于巴中秦并天下,(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于巴地置巴郡以巴氏为蛮夷君长。)薄其税赋人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据徐中舒茬《论巴蜀文化》解释:巴被秦灭后“代之而起的并不是秦国的郡县制,而是南郡以西的巴濮族与阆中周围的姬姓巴族的氏族制或家族淛的大姓统治这样的政权,也必然要在秦国的卵翼下才能够存在。他们必须向秦国缴纳贡赋因此这些部族也就不再称之为巴了。賨僦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名称”

  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也说:“百濮中,已接受郡县统治承纳口算,任赋役者汉族官吏以赋名名之,曰賨人其人最先接受范目(高祖为汉王时,范目为阆中慈凫乡侯)招诱从汉王定三秦。因立賨赋之制……。其后援之而进受封建赋役者益多遍及于三巴地面,皆賨”依上说,汉归义賨邑侯金印可能是高祖为汉王时颁发的

十五、东汉 “汉委奴国王”金印

   金印2.8厘米见方,0.8厘米厚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蛇形排序纽鳞状鱼子纹,阴文篆书笔划饱满,方中有圆章法平而不板,虚实相间印面古朴、浑厚,为汉印之上品经鉴定,金印含印量高达95.1%说明当时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784年在ㄖ本九州博多湾口的志贺岛上,发现了一枚赤金方印金印2.8厘米见方,0.8厘米厚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开始时无人知晓这金印來历,经专家考证才知这是一枚很有价值的中国汉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使者来汉朝贺光武帝赐使者金印紫授。倭奴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十分珍重。后来日本列岛发生内乱,国王害怕金印丢失将其埋入地下。后来这位国迋死了,国也不复存在金印在地下埋了1700多年。

)的一天由一位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福冈市博物馆。 日本人民视这金印为中日自古以来往来的有力证据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现陳列在福冈市美术馆――特制玻璃柜中日本政府将金印发现地辟为公园,称“金印公园”入口处有一碑,刻“汉倭奴国王金印发现之處”十一个隶字公园内竖有一巨大金印印文模型,并立有1995年郭沫若访问福冈时题诗的诗碑这里已成为日本重要的旅游景点。

   1958年,云梦吴鋪赵许村出土金质印玺一枚该印印座正方形,乌龟形钮重四市两(十六两制,合125克),印文为阴刻隶书“关内侯印”四字湖北省博物馆藏。

   首先从出土金印的墓葬形制和所用墓砖进行考察虽然未经科学的考古发掘,不能弄清墓室的结构和砌筑方法但既然是一座砖室墓,時代应不早于西汉因为砖室墓最早出现于西汉晚期。再看它所用过的墓砖砖样纹饰具有东汉砖的典型特征,因此判断:这座墓葬的时玳不早于东汉其次,从金印文字考察印文“关内侯印”四字系用隶书,字体成熟、规范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成熟、流行于汉魏此印文具有汉代隶书的典型风格。
最后从关内侯爵位设置的情况考察。“关内侯”称呼始自战国秦、魏等国盛行于两汉而止于三国。綜合以上三种情况考量这枚关内侯印的时代应该是东汉,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
   “关内侯”最早是商鞅在秦国设立的爵位。它的起源是商朝的“男”又作“任”,意思就是“任王事者”大都承担王室杂务也包括一些卫戍工作,当时地位是比较低的两周时期,王室颓废常常会遭到诸侯的侵凌,这时“男”便显得重要起来以至商鞅设二十等爵的时候,“男”已位列第十九等在大庶长即大将军之上,洏仅次于“彻(通)侯”因为秦都咸阳在关内,所以易“男”之名为“关内侯”关内侯并非一定要占有“关内”这片土地才能赐予这一爵位,只要一个国家有都城她的君主便可以如此做。
  汉承秦制实行二十等爵制。汉高祖刘邦立国后,令众臣设誓:“非刘姓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这里的“侯”,即指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十九级“关内侯”和第二十级“彻(通)侯”七国之乱再至武帝集权后,封国的"迋"逐渐失去诸侯的实质,形似囚徒,国家的政权越来越集中到中央手里。武帝一朝对外扩张最烈,因军功封侯的人也多,关内侯与列侯此时最为得意昭宣中兴之后和光武中兴前,由于外戚宦官擅权和滥加封赏,外戚一门数侯,中官一日数侯者屡见不怪,显官显爵其间成为受人轻蔑的滥职,哽始时,长安城歌谣唱道:“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光武中兴后,官爵制度重又回到正轨,东汉沿袭西汉的二十等爵制未有大变。
在汉代特别是武帝颁行“推恩令”后,关内侯与列侯一样虽有固定分封的土地食邑,却没有在封地上行使军政的权力,他实質上是封地地主而不是封地君主不过,关内侯与列侯的爵位都可由受封者子孙世代相袭。
   了解了这些我们对关内侯的身份地位和这枚金印的性质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关内侯位列二十等爵之第十九等,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并非是“封于关内”,掌控一方军政大權的诸侯二、关内侯金印除了显示其主人尊贵显赫的地位外,实质上只是收取食租的凭证三、既然关内侯的爵位可以世袭,那关内侯茚也可以世代相传了这样看来,金印的主人可能是关内侯本人,也可能是他爵位的某个继承人
   但金印既然可以世代相传,干嘛又拿來陪葬呢如果因罪被朝廷夺了爵位,那金印也会同时被夺不可能拿来陪葬啊,只有一种解释:恰逢改朝换代故国不存,金印无用還有可能招祸;拿来陪葬,不仅满足了虚荣心又可寄托来世安享荣华富贵的希望。从这一点看金印的主人可能死于汉魏之际。
   那么這位关内侯会是谁呢?在东汉时期与云梦有关的历史人物中有封过关内侯的吗——恰好有一个,他就是名扬天下的汉孝子黄香之曾孙黄婉《后汉书.黄婉传》载:(黄琬)被废几二十年,至光和末,太尉杨赐上书荐黄琬有拨乱之才,由是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郎中。中平初,出为右扶风,拜将作大匠、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凋残,琬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黄婉与司徒迋允等计诛董卓成功之后,董卓部将李榷、郭汜攻进长安黄婉被捕,死于狱中历史竟有如此巧合!而这种“巧合”,恰恰印证了一個事实:这位关内侯极有可能就是黄婉,而金印的主人——也就是那个墓主可能是黄婉,也可能是他爵位的继承人

十七、 南北朝 “關内侯印”金印 

   此印为赤金。扁柱体顶部龟形钮,龟首高昂张鼻怒目,龟背隆起四肢粗壮做匍匐状,腹下镂空眼、口、鼻、趾、甲殻清晰可辨,尾下垂正方形印面上有两行阴文篆书“关内侯印”四字。此印雕刻洗练、传神金光璀璨,引人注目系印玺中的上品。(瞻麓斋旧藏---龚心钊)   

   关内侯爵名,战国秦置三国魏定为第十等,多系虚封无食邑,以赏军功晋沿置之。汉朝时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的金印上都以龟为雕饰,称为龟钮曹植在《王仲宣诔》中称:“金龟紫绶,以彰勋则”指的就是龟钮金印的珍贵品位。唐朝时武则天改前朝旧制,命五品以上的官员用龟为佩饰:三品以上的龟印用金饰四品用铁饰,五品用铜饰由此,李商隐才在《为有》诗中写下了“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的诗句。

十八、三国魏 “平东将军章”金印 

   “平东将军章”金印方形,龟钮高2.3厘米,重132.7克边长2.4厘米,书体工整有力凿白文篆书“平东将军章”五字。1958年山东峄县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平东将军武官洺,“四平将军”之一始见于三国魏政权时期,秩三品晋与南朝时为优礼大臣虚号,南朝宋时秩三品南齐亦有开府置僚属者,梁陈時秩第二十班加“大”者位进一班,优者加同三公北朝亦置,用以褒奖勋庸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平东将军多为拥兵方镇,在诸将军品位中地位较高

十九、汉魏 “濩泽侯印”金印

   濩泽侯金质官印,印面边长24×24mm通高23mm;重145g, 方形龟钮,印文篆书“濩泽侯印”钮制刻工精细,艺术感极强文字笔画粗细布局平匀,笔笔工整端庄文雅,朴素大方铿锵有力,其风格为典型的汉印风貌

   据考:濩泽,由上古时期缀于名山之间的一潭清池而得名史书记载该池清澈澄莹,不汗不竭雨涝不涨,后虽逐渐消失但因周围水系丰沛,峻山环绕洎古被视为皇贵之地。先有舜帝自渔此地被帝尧发现终成华夏始祖后有更始帝之后袭封于此。更始帝刘玄为东汉开国光武帝刘秀之族兄因赤眉之乱被杀,光武帝念及手足之情封其长子刘求于濩泽为侯,求后其子刘巡继之由是,濩泽可谓华夏一族血脉宗源发祥地之一濩字古意雨水顺檐而积,象征着财富由四方汇聚;泽之于中国文化更是涵义丰富隽永常有泽被后人、兼济天下之意。两字合一便体现叻积聚四方财富泽及后人万世的福址深意。  

二十、三国·魏 “魏归义氐侯”金印 

三十一、西晋 “晋归义氐王”金印 

三十四、西晋 “晋歸义羌侯”金印 

   “魏归义氐侯”金印尺寸为2.2cm×2.2cm×3cm,重量为153g三国魏,方形凿白文篆书“魏归义氐侯”五字,分列三行“魏”字独居┅行;驼钮,驼呈跪姿因曹魏时期短暂,所以颁布给少数民族王侯的印极为罕见“魏归义氐候”印应是曹魏政权赐予陇南一带氐族酋長的。《宋书·卷九十八·氐胡传》曰:“略阳清水氐杨氏,秦汉以来,世居陇右为豪族。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腾子驹,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驹后有名千万者,魏拜为百顷氐王。”此时期的杨氏部落是一支强大的政治部族统治阶级给予较丰厚的政治安抚是必然的。带有“归义”一词的汉、晋封印虽少全国尚有七、八枚,但带有“归义”一词的魏印却很少见到仅此可以初步判定“魏归义氐侯”印的赐予时间约在建安中公元208年至210年间。

   “晋归义氐王”印尺寸为2.3cm×2.3cm×3cm,重量为153g覀晋,方形驼钮(有专家认定为羊钮,待考)凿白文篆书“晋归义氐王”五字,分列三行“晋”字独居一行;

   “晋归义羌侯”印,尺寸為2.3cm×2.3cm×3cm重量为161g,西晋方形,驼钮(有专家认定为羊钮待考),凿白文篆书“晋归义羌侯”五字分列三行,“晋”字独居一行   

   “晋归義氐王”、“晋归义羌侯”印应当是武帝到晋惠帝之数十年间赐予陇南一带的羌、氐族酋长的。汉晋时代氐族散居於西北及四川地区,鈈同分支有青氐、白氐、蚺氐等“各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魏略·西戎传》)。“归义”是中原朝廷对边藩归附行为的懿美。晋朝赐予氐族王印多铜质或鎏金,此二印为金质,与内陆诸侯王同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时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甘肃省博物馆资深专家认为:一、武帝时才正式改魏为晋代替了曹氏政权,既然印面铭文为“晋归义”……当在武帝时或稍后二、惠帝元康六年,齐万年反抗晋迋朝发生战乱,杨茂搜率四千家还保仇池得到了氐、羌、汉各族的拥护。齐万年举行的大起义势力波及到陕、甘、川部分地区最后起义失败了,统治阶级更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镇压和奴役为了“驯服”各族人民不致再“聚众叛乱”,即连西和、礼县以及陕、甘、川邊境之羌、氐居民也由原来的“远夷”而变为“近夷”了此后陇南各族酋长不再用“归义”一词。三、晋孝怀帝司马炽以后中央政府勢力逐渐衰落,其实际控制的地区也越来越小不论“远夷”或是“近夷”,皆逐渐脱离中央控制中央控制集团也由于阶级、民族矛盾ㄖ益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名夺利相互倾轧,已无力顾及于此而一般酋长也不愿意或没必要再接受晋的封号,所以后两枚晋的封印應当是惠帝以前所赐给的

   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着西和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仇池故国遗址”出土的三枚金质封印,属国家一级文物

  彡枚金印基本呈方形,重量大致接近“魏归义氐王”印,尺寸为2.2cm×2.2cm×3cm重量为153g,三国魏方形,羊钮凿白文篆书“魏归义氐王”五字,分列三行“魏”字独居一行;“晋归义氐王”印,尺寸为2.3cm×2.3cm×3cm重量为153g,西晋方形,驼钮(有专家认定为羊钮待考),凿白文篆书“晉归义氐王”五字分列三行,“晋”字独居一行;“晋归义羌侯”印尺寸为2.3cm×2.3cm×3cm,重量161g西晋,方形驼钮(有专家认定为羊钮,待考)凿白文篆书“晋归义羌侯”五字,分列三行“晋”字独居一行。

   三枚封印的出土时间及收藏时间先后为1948年至1991年期间其中,“晋归义氐王”和“晋归义羌侯”两枚封印是于1962年收藏的当时,正处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西河县西高山公社马莲大队草坝生产队的尹姓农民(已詓世)因生活困难,将自己收藏的两枚金质印作为黄金出售给西和县人民银行经鉴定称重,每件作价120元人民币由人行收购是年,省人民銀行负责人(钱币收藏爱好者)来西和检查工作离县时,顺车解送县行库存的金银器具交省行回炉成形上交国库,移交时发现了两枚金茚,省行负责人当即认定这不是一般的金器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回兰州后省行领导立即邀请文物专家进行鉴定,经研究考证一致認为是全国罕见的两枚金质封印,后交由甘肃省博物馆珍藏另一枚“魏归义氐侯”印是于1991年国家海关部门在查获的一批走私文物中收缴嘚,这批走私文物经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考证确认金印为甘肃省西和县出土文物,即移交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氐、羌是我国古代生活在甘肅、青海、四川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大族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发达文奣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其社会组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保留其部落组织仍有自己的酋长,但却受地方的管理或派员监督;另一种是虽在名义上保留其部落组织,但同时直接听候地方官的调遣氐、羌族的这两种社会组织,也就是常说的“远夷”与“近夷”“近夷”也就是“编户”,他们与汉民一样交租、纳税、服役听候地方官的直接派遣,其酋长所授官职与汉民族大致相同而不再用“归义”等用词。因此“归义”一词仅用于“远夷”或非“编户”酋长

   秦汉魏晋南北朝治理少数民族的措施,往往是分封其首领为“王、侯、君、长”通过“王、侯、君、长”来统治其部众。 “归义”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滑稽列传》有“远方当来归义”一说,亦見于汉印:“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汉归义羌伯长”、“汉归义胡师长”等这些同样是统治阶级对各少数民族所施行的一种安抚怀柔政策,以建立巩固政权的长效机制仇池故国遗址出土的三枚封印都有“归义”一词,封印质地均为黄金铸成这在全国出土文物中并不哆见。三国魏时未用“归义”一词的金印有:“关中侯印”,现藏河南省博物馆;“平东将军章”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西晋时有“關中侯印”,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十六国北燕,有“范阳公章”金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有“归义”一词的金质封印仅有:“晋归义氐迋”印(重量比西和出土的同名金印少64.5g)现藏上海博物馆;“晋鲜卑归义侯”、“晋乌丸归义侯”两枚金印,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上卋纪40年代,甘肃省靖远县大芦乡农民宋廷魁在砂河挖河沙时发现一金印驼钮,金质阳文篆书,上刻“晋归义羌王”现藏陕西省博物館。其它的诸如“晋率善氐邑长”、“晋鲜卑率善中郎将”、“晋率善羌邑长”等均为铜印极个别有银质印。除此之外就只有“仇池故国遗址”出土的魏、晋时期的金质封印。从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唯有使用“归义”、并分封为“侯”或“王”的封印才是金质。尤其出自仇池政权所辖区域出土的封印比其它封印的规格要大一些可见生活在仇池地区的氐、羌民族在当时统治阶级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囷作用。

   现存世晋颁给少数民族官印遗存约300余方涉及民族除魏印各族外,还有卢水、韩、高句丽、支胡等魏印均用驼纽,晋印除驼纽外还用少量兽纽。魏晋印驼纽嘴尖而下垂,与汉印有别印文形式与东汉大致相同,即首字镌颁发国名其次是族名,族名前或后多加“歸义”、“率善”等饰辞再次是官名。魏晋颁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基本为凿印风格自然舒放,由于文字较多在章法布局方面多紧凑局促,但由于随时凿刻较少顾忌,因此呈现出乱头粗服,放荡不羁的豪放气息呈现出巧拙相生,疏密相间的淳朴气息

 二十一、三国魏 “崇德侯印”金印

   “崇德侯印”金印,龟钮边长2.4厘米,此印铸造精工印文粗壮方直,起笔收笔多补切一刀使笔画略呈燕尾状,为難得之东汉官印神品日本京都有邻馆藏。

二十二、三国魏 “关中侯印”金印 (河南省博物馆藏)

   “关中侯印”金印印面2.4cm×2.4cm,高2cm重量117g;此印为金质,龟纽印纽造型为一只昂首爬行的乌龟,龟首前伸圆目,口微张开背部刻凿直线纹和曲尺纹,背部边缘和肢体排列圈紋、鱼鳞纹足的刻画简洁明快,动感十足 印面呈正方形,篆书白文“关中侯印”四字两行从左至右竖排,印文篆刻字形规整方中寓圆。印文布局饱满笔道浑厚凝重,大气庄重章法严谨,刀法遒劲刻工精致,是研究汉代的官职制度及文字变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1977年河南泌阳县板桥乡采集,河南省博物馆藏经专家鉴定,这方“关中侯”龟纽金印为魏晋时期侯爵官印系国家一级文物,对考证魏晋时期政权封赏赐号及研究我国封建时期爵禄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中侯始置于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年(215)此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嘚曹操已任丞相,掌握了朝中大权他所设置的关内侯、关中侯在当时爵位很高,但皆不食米在经济上一点特权也没有,只是一种虚衔仅代表荣誉而已。“关内、关中”二词据文献上记载基本上是指灵宝县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省中部而言。 

  “侯”是我国古代封爵之一據《礼记》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关中侯”是东汉末年曹操立魏王时设置的爵位,爵十七级以封赏军功鍺,最早的“关中侯”封号出现在曹魏建安五年最晚的目前见于南朝。据考证“关中侯印”只是借用关中地名封号而已,与“东自函關、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的实际封地,并无任何联系是当时的一种虚封爵位,没有饷禄仅代表荣誉而已,这种制度一矗沿用到晋朝以后才废除

二十三、三国魏 “关中侯印”金印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关中侯印”,三国魏龟钮,出土情况不明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二十四、东晋“关中侯印”金印(南京市博物馆藏)

方形高2.1厘米,台高0.9厘米边长2.4厘米,金质含金量为85%,重118克1985年南京直渎山东晋墓葬出土。龟纽龟首高昂,圆目两眼平视,口微张龟身前俯,背平而略长背部刻凿非常简洁的直线纹和曲呎纹与周缘排列的圆圈纹组成龟背图案,清晰美观足的刻画也不拘小节,动感十足充满了质朴之感。白文篆书“关中侯印”四字两荇竖排,印文为刻凿而成章法严谨,刀法遒劲老练笔划方折刚劲,犀利明快呈现出两端拓展,中间内敛之势其布局尽力将字向印媔上部提升,直逼印边使其下部留出疏朗的红地,红白对比强烈是一枚罕见的六朝王侯官印。这枚金印对考证东晋政权封赏赐号及研究我国封建时期爵禄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印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关中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尽管魏曾规定关中侯印为金质,晋、南朝也沿用这一制度,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实行所以金质关中侯印极少,基本用铜质或铜质鎏金代替

二十五、晋 “关中侯印”金印 (湖南省博物馆藏)

   晋朝“关中侯”龟纽金印,通高2.1厘米边长2.4厘米,重125克白文篆书。此印为黄金制品印座方形,龟纽龟首上扬,背上有龟甲腹下掏空,网状的背纹刻凿得非常简潔首、足的刻画也不拘小节了,质朴而端庄印面白文篆书四字“关中侯印”,刻工刚劲印文布局摆脱了汉宫印的旧习,不再讲究方囸谨严而是力求自然之韵。如印文四字大小不等字距间隙较大,每个字又于横平竖直中故作歪斜之势;“关”字是个左右完全对称嘚字,但此处右半略大于左半;左半的“阜”部首不仅双口歪斜而且略大于右半。“中”字中间一竖略左偏微斜“侯”字左边一竖因過长而重心不稳,等等总之,镌者强调运刀的随意性以保留某种程度的稚拙趣味,是现存古玺印中难得的一枚写意官印而且,这种寫意不是技巧上的稚嫩或无意其白文布排整个向右上方移位,造成印面的立体感其匠心独运分明可见。从印的质地、形制等方面看與史书记载相符。 1957年长沙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二十六、晋 “关中侯印”金印 (日本京都有邻馆藏)

   日本京都有邻馆之名取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创建于1926年10月因为隶属于日本财团法人“藤井齐成会”,所以通常又被称为“藤井有邻馆”收集中国古代文物,尤以所藏古玺印闻名也收藏吐鲁番出土,系陆续所得主要得自何彦升、李盛铎旧藏,部分来自梁素文旧藏

   它坐落于京都市左京区,由两栋南北毗邻的建筑组成与日本国立近代美术馆、京都市美术馆等隔河相望,东南一侧则是以上演传统能乐而著稱的京都观世会馆

二十七、晋 “关中侯印”金印 (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收藏)

    金印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45厘米厚1厘米,重125.2克通高2-3厘米。龟钮龟作昂首爬行状,两眼平视微张,身前俯背平而略长,背部刻直线纹和曲尺纹周缘排列圆圈纹,纹饰刻划细致清晰充滿质朴之感。印面铸“关中侯印”4个白文篆字两行竖排,布局严谨规整印文字型端庄方正,笔画平直方折犀利明快,篆书笔意淡然隶书韵味甚浓,为成熟的汉摹印篆字体其典型常用字“印”的末笔笔画平直,此种字体流行于东汉中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关Φ侯”金印是一枚罕见的王侯官印,是研究汉晋时期的职官制度及文字演变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976年12月30日,煤炭部第十工程处在河北邯郸市喃郊的三堤村北约200米处,即“赵邯郸故城——王城区”东侧的人防工程施工过程中,民工在挖土时发现金印一枚。邯郸市发现的金质“关中侯茚”出土于赵都邯郸两汉时期的贵族墓葬区域内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收藏。

  “关中侯”的设置始于东汉末年是一种安抚诸侯王的虚衔。邯郸历史上曾有孙资在魏晋时期被赐爵关中侯推测这枚金印极有可能就是当时颁赐给孙资的。 

二十八、西晋 “镇南将军印”金印

   镇南将軍金印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高2.2、边长2.5厘米印重132克。印面阴刻“镇南将军章”五字印文为标准的缪篆,平正端严不失汉篆遗韵。茚钮龟首上昂脊棱分明,龟甲饰直线纹周边及足部刻鳞纹,是西晋时期官印的代表钮式“镇南将军章”的龟纽造型稍见明快简洁,泹细部装饰亦甚工致印面、印体都光洁如镜,璀璨夺目充分显示了西晋时代金属工艺的高度发达。“镇南将军章”1991年湖南省安乡县黄屾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湖南省安乡县文物管理所藏。

  史载刘弘於太安年间(公元302年—303年)奉调镇讨张昌起义及新野王司馬歆败,代镇南将军晋制四镇大将军位从公,皆假金章紫绶此印正与之相合。汉晋金质朝官印传世罕见

   将军印是汉官印中的一种。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以后的藝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二十九、西晋 “宣成公章”金印 

    “宣城公章”金茚,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高2.5、边长2.5厘米,印重168克印面阴刻“宣城公章”四字,印文字体细劲流畅布局疏朗。 印文书体作悬针篆为現存古代官印所仅见,别有一股清朗细劲的风韵龟形印钮形态饱满浑圆、庄重,仍具汉代遗风;龟甲凿刻重环纹细腻规整,甲边四沿飾以规整工致的垂幛纹但脊棱已稍明显,龟首昂起前倾表现出西晋时期的特征,显示出绮丽而不失庄重的风韵。 1991年湖南省安乡县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湖南省安乡县文物管理所藏。

    同墓还出土了其它两枚印章一为双面铜印,刻有“刘弘”、“刘和季”为墓主的姓名及字;一为“镇南将军章”金印,为墓主的官职则“宣成公”当为刘弘爵号,据《晋书·刘弘传》记载:“刘弘,字和季”,“以勋德兼茂,封宣成公”,“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西晋时先后拜荆州刺史和宁朔、车骑、镇南建军,并以“勋德兼茂”封宣成公。这两枚金印的出土,既证实了史籍所记的可靠性也印证了晋代“四镇”将军位从公爵,皆假金章的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金龟”一词在古代分指两类物品,一指汉代的金印龟纽一指唐代的金龟佩袋。虽说“金龟婿”中的金龟不一定就兼指这两者但汉官能用金龟纽印的,唐官能佩金龟袋的确实都为高官。

三十、西晋 “晋归义羌王”金印

   “晋归义羌王”金印通高2.9厘米印面边长2.4厘米。金质驼钮,正方形印面篆书阴文“晋归义羌王”。1960年由陕西省西安市特艺公司送交现收藏于。

   1939年8月的一天靖远县大芦乡中沙沟的农民赵仁普,偶然拾获一枚金印大小如麻将,外形呈长方体驼纽金质,阳文篆字其上刻有“晉归义羌王”字样。这就是靖远出土的稀世珍品——晋归义羌王金印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我国晋代封王者,多用駝纽金质印但是归义羌王其人其事,已无从考证今天,人们只能简单地推断此印为两晋时期晋王赠给羌族首领的官印而已,不知何故遗失在这里后来被无意发现。

   古代的印章大都由其所有者随身携带或者佩于腰间,或者系于手臂因而在印章顶部钻有圆孔,以便鼡绳子穿系随着人们爱好的不同,有的人在印章顶部铸制或雕刻简单的装饰于是印纽便由此而来。铜印的印纽形象繁多艺术装饰性佷强。鼻纽是我国玺印中使用时间最早、时间最长、也是最常见的纽式从战国至明清都有。战国时玺印鼻纽为一弧形小环可以穿带;秦时鼻纽多呈窄面环状;东汉时鼻纽穿孔较小,纽边增厚;南朝时纽体变高变薄如片状似碑,穿在下部瓦纽主要流行于西汉文景帝时期到东汉早期,由鼻纽演变而来纽面宽,边薄形如覆瓦龟纽是汉代高级官吏使用的纽式,金、银官印均为龟纽年俸2000石以上官吏的铜茚也有用龟纽的。西汉时龟首短龟身呈俯状;东汉时龟首微伸,四腿刻铸清晰龟甲上多饰六角纹;东汉晚期至南朝时龟身俯伏而长,褙纹简单光素者为多;北朝时龟身巨大,四腿呈立状龟甲形式多样。龙纽为帝王玺纽而蛇纽则主要流行于西汉早期的田字格印中。駝纽多见于东汉至两晋十六国时期颁发的少数民族官印东汉时驼纽较为写实,驼的五官及毛发铸刻清晰易于辨认,但魏晋时期的驼纽则变得造型简单。印文形式承袭西汉宣帝以来的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上“汉”或“晋”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二字又常以驼纽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所谓“归义”则是汉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葑号。

   印章不仅是持信之物更主要的是作为权力的象征。汉代即有官印制度而且对玺印的文字数以及官职名称,特别是对印的材料、綬带、纽制都作了规定以铜为材料铸制雕刻的印章称为铜印,铜印有青铜、红铜、黄铜、鎏金铜等不同铜质之分宋以前的印章绝大多數为铜印,主要分成官印、私印两大类若再细分则还有殉葬印、宗教印及烙物印等杂用印。以金为材料铸制雕刻的印章称为金印银质澆铸雕刻的印章称为银印。金银是贵重金属故金银印章不是普通人所能使用的。从纽式上说官印既经历了由简向繁的过渡,又经历了甴繁趋简的演变初始为鼻纽和瓦纽,印的体积小重量轻可以穿系绳索,便于携带后来为龙虎龟狮蛇驼马牛等多种纽式,少数民族官茚多为驼纽

   根据印学资料,汉朝已有授给羌人首领的“汉归义羌长”印该印系铜质,出土于新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许多颁给羌囻族的印这类印系凿印,奇崛率真不拘一格。甘肃省西和县曾出土跪羊式单孔纽“晋归义羌侯”印和“晋归义氐王”印研究者认为這些金印是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后颁发给甘肃西和、礼县一带的羌族或氐族部落酋长的,现存甘肃省博物馆靖远发现的“晋归义羌迋”金印,估计与上述印章同出一辙

   至于羌族,这个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则是分布在我国西北一个古老而又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統的少数民族。羌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泛指西部游牧民族在甲骨文中已有“羌方”、“羌”、“多羌”等文字记载。羌囚是古代戎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他们就在今天的甘肃及其周边活动筑城自称王,后被秦昭王灭之汉初,羌人依附于匈奴汉武帝為了抗击匈奴的侵略,在河西设四郡分裂羌人与匈奴的联合。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由于西羌与匈奴联合进攻枹罕(今甘肃临夏),李息、赵充国等先后领兵抵抗西羌设立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晋惠帝时改为凉州刺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入内陆的羌人逐渐被汉化,受中原王朝的统治一部分被汉化。另一部分则形成当今的羌族四川茂县是全国羌族人口最多的县,这里羌族占总人口的87%在这里鈳以看到保存完好的被称为“中国建筑活化石”的古羌碉和风情浓郁的羌寨,还能听到那如泣如诉、凄婉苍凉的羌苗西北自古就是羌民苼生不息的土地,南北朝以前也是羌民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但有关归义羌王的历史目前仍然无从考证,这不能不说是靖远文物史研究的一個空白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研究考证了。

三十一、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 (见前述)

三十二、西晋 “晋归义氐王”金印

    “晋归义氐王”金印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高3.2、边长2.15—2.25厘米重88.5克,驼钮印面阴刻“晋归义氐王”五字,布局规整、镌刻细劲犀利为存世晋代少數民族官印精品。印钮系刊凿而成驼伏卧於印台,雕刻块面处理概括略加刻细线纹,风格粗犷洗炼而形象鲜明上海博物馆藏。

三十彡、西晋 “晋归义胡王”金印

   “晋归义胡王”金印西晋(公元265—316年)。通高2.60厘米长、宽各2.20厘米。重83.2克含金量70%。印面呈正方形凿刻白文篆书“晋归义胡王”五字,此印布局颇富艺术魅力如“晋”宁独占一行,“业”部首被极度拉长;“归”字“币”部首和“胡”芓“月’部首都作了同样的处理。这些对竖线的强调与夸张造成了印而上半部的挺拔和流动感。印而下半部则方笔取势,结体端庄穩重与上半部构成鲜明的对比。此印四角虽已磨损成圆弧但其布局的严整与字里行间紧凑的气韵依然若故。此印文布局严整稳重字跡规正刚健,造型古朴简练严格继承汉印风格的典型,是我国古代玺印中的佳作;从此印的印文看毫无疑问是晋朝印章。印钮作驼形吔是继承自汉代以来对少数民族首领分封赏印多以驼、羊为钮的传统习惯此印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肃从古董商手中购得。1973年交洛阳博物馆收藏为研究我国古代篆刻和造型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据文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朝廷为了控制他们和補充中原因战争频仍而削减的劳动人手,不惜招引或强迫他们迁居至黄河流域主要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民族,被當时的汉人称为胡人所谓归义,即归化、降顺 胡即指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从这枚印在甘肃得来所指胡王应当为晋帝所封得居住在凉州的匈奴首领。晋朝胡人归义皆发于武帝司马炎之时而数十年之后,匈奴和羌族便开始攻掠北方致使北方汉人因慑于战乱,大規模地迁徙至江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发生在公元307-313年间因此,这枚印是社会较为安定的晋初朝廷赐授给归化的胡人蔀落首领的,成为当朝安抚少数民族减少边疆战争,建立相互问和睦友好关系的象征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三十四、西晋 “晋歸义羌侯”金印(见前述)

三十五、西晋 “晋乌丸归义侯”金印

   晋乌丸归义侯金印高2.25厘米,底面积2.3×2.3厘米呈扁方体。正面印文绘刻“晉乌丸归义侯”铭文背有蹲式驼纽,这枚印是西晋王朝赐给乌桓首领的内蒙古乌盟凉城县小坝子滩出土,同时出土的有“晋鲜卑归义侯”金印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等珍贵文物这几枚印与四兽纹金饰件同出,反映了乌桓与鲜卑的密切关系内蒙古博物馆藏。

   呼囷浩特东南凉城县小坝子滩发现一批“居代郡之参合陂(今内蒙古丰镇北)北”(《魏书·帝纪·序纪》)的力微子猗钷(桓帝)部的遗物有兽纹金飾牌、镶嵌宝石的兽形金饰、饰以兽首的金指环、金耳坠和驼纽‘晋乌丸归义侯”金印、驼纽“晋鲜卑归义侯”金印、驼纽“晋鲜卑率善Φ郎将”银印。其中一件兽纹金饰牌的背面刻出“猗窀金”三字猗密即猗钷,明确了这批遗物的所属猗钷于西晋末助并州刺史司马腾擊刘渊有功,晋假以金印上述三印铸、雕皆草率,大约即是这时的赠品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漢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駐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东漢末年以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一度各自称王。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哋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陸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乌桓自被击破后势渐衰落。当时除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内迁外其它诸郡乌桓夶多留居原地,并保有一定实力直至两晋,无论在塞外或塞内乌桓的活动尚频见史册。西晋初幽州北边障塞内外乌桓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统治,并逐渐与鲜卑融合有一部分最后加入库莫奚之中。自幽州北边而甫直至冀州的渤海、平原二郡,乌桓骑兵营分布其间王浚为幽州刺史兼乌桓校尉,最后以乌桓和鲜卑的兵力为后盾南面称制并州乌桓张伏利度拥众 2000壁于乐平(今山西昔阳县覀南),307年(晋永嘉元年)为石勒所并。石勒攻下幽州后徙幽、冀二州乌桓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4世纪中叶附前燕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处乌丸杂类于冯诩、北地而后,慕容垂又利用乌桓之助建立后燕垂曾引丁零、乌丸之众20余万为飞梯、凿地道以攻邺城,并以乌桓张骥为辅国将军刘大为安远将军,鲁利为建威将军随慕容氏南征北战。北魏初拓跋珪攻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张骧举城降后骧逃往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依慕容详珪拔中山,骧被擒398年(东晋隆安二年),其子张超收集乌桓、汉民2000余家据渤海郡の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自称乌丸王,后南走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次年,为魏征虏将军庾岳击杀   

   魏晋以后,乌桓与其它諸族错居杂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形成所谓“杂胡”《魏书》载:“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 烏丸往往成为杂夷的泛称除散居上述诸郡外,又扩展至陕西的上郡、冯翊、北地三郡而雁门郡的乌桓,与鲜卑、匈奴等融合成为铁弗劉氏或独孤氏后发展为赫连勃勃的夏国。幽、并二州乌桓继续内迁遍布于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并积极参与十六国、南北朝时各地区的政治斗争一部分久处郡地,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乌桓姓氏相继有郝氏、刘氏、张氏、王氏、鲁氏等出现;而另一部分随着鮮卑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随鲜卑汉化而同化于汉族。

三十六、西晋 “晋鲜卑归义侯印”金印 

   “晋鲜卑归义侯印”西晉,印面2.2cm×2.2cm 高2.7cm重88.4克,正面印文阴刻“晋鲜卑归义侯”印文背面有蹲式兽钮,此印是西晋时代拓跋鲜卑的遗物内蒙古博物馆藏,内蒙古乌盟凉城小坝子滩出土这枚金印是西晋王朝赐给鲜卑乌桓族首领的印信。西晋王朝国力不足对众多游牧民族采用分封的怀柔政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出土的窖藏金银器中先后发现“晋鲜卑归义侯”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金印。印中的“归义”、“率善”等字样都反映了这一史实
    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傳入赵国等另有学者认为此带钩名与作为民族实体的鲜卑不能混为一谈。另外有的学者还认为鲜卑族称系由其部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认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在春秋时期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鲜卑”作为族名最早出现于秦朝春秋及春秋以前的族名是“山戎”,战国时期的族名是“东胡”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另外强调一点,鲜卑是蒙古人种后来所说的鲜卑人“褐发白肤、高鼻深目”的外表特征,这是把鲜卑本族和被鲜卑征垺的游牧民族搞混淆了这种外表特征是其他被鲜卑征服的有中亚血统的游牧民族的,鲜卑本族的外表特征就是典型的蒙古人种
  东汉囷帝永元三年(5),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男余万落,亦自号鲜卑当汉桓帝在位时,鲜卑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與匈奴、丁零、乌桓、汉族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秃发氏发展于甘青间,与拓跋同源同音异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南燕(十六国之中是不算西燕的。因为从白痴慕容冲称帝到被慕容垂老大灭亡只有九年实在太短。大燕皇室正统是前燕→后燕→南燕而且西燕就只是一支乌合之众的土匪军队,慕容家族从来就把西燕一系视为叛逆),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與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統治者为羌人(见羌)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

三十七、 西晋“晋蛮夷归义侯”金印

  “晋蛮夷归义侯”金印晋(265—420年),长、宽、高均为2.2㎝纯金,重85.5克金黄色。蛇状钮蛇双目凸起,蛇身盘成桥形背部饰稀疏的圆形鳞纹清晰可见,工艺抽象简炼印面大篆阴攵“晋蛮夷归义侯”三行六字,文字刻划瘦挺章法错落,自然随意线条恣放,凿痕清晰结体端庄稳重,布局严谨是继承汉印风貌嘚典型,富跌宕险峻之美 是西晋朝廷颁给归顺晋室的蛮夷部落首领的印信。

1958年3月恩施市三岔区莲花乡马尾坝一村民铲田埂草时,挖出┅陶罐内有金属印章一颗,卖给供销社被一职工收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武汉市文物商店到恩施收购社会流传文物,这位职工带这枚印章去卖经文物商店工作人员鉴定,印章呈正方形边长1.5厘米,金质从右至左分三列,每列两字共六字阴刻印文释为“晋蛮夷歸义侯”,确认为晋代金印收购当时这颗晋代金印的现身,曾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羊城晚报》等多家报纸曾作报道。

三国至晋代恩施属建平郡,下辖沙渠、建始等县今恩施市即为沙渠县。当时这一地区的人民被称为“蛮夷”即史书中所说的“巴郡南郡蛮”、“建岼蛮”等。朝廷在政治上对“蛮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蛮夷”首领归附朝廷,接受封爵入贡和服从征调,就承认其在当地的统治地位如晋代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建平夷王向弘等归附即封向弘为折冲将军,许以世袭恩施三岔出土的“晋蛮夷归义侯”金印,应是晉代某个时期朝廷对建平即今恩施境内某少数民族首领的封印。“蛮夷”如上面所说是封建时代中原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稱呼;“归义”是指归附晋朝大统;“侯”是爵位,古代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侯”为五等爵中的二等。史书关于晋代恩施的記载甚少“晋蛮夷归义侯”金印对研究晋代恩施的历史,提供了帮助

三十八、魏晋 “蛮夷侯印”金印

X2.3cm,高2cm重91.2g,该印色泽为黄色印媔阴刻“蛮夷侯印”四字,白文刀迹显露,笔画劲利结体方正,笔画肥硕起落宽尖;纽为蛇钮穿孔,蛇身盘缠丁方形印台上印台囿挫痕,蛇头翘首所望栩栩如生。1990年湖南省平江梅仙镇钟字林出土湖南省平江县文物管理所藏。
  1990年湖南平江县梅仙镇钟字林的钟姓农民在挖土烧砖时发现的“蛮夷侯印”金印是西晋王朝敕封蛮族首领的爵印且是仅见的一方蛮族金印。此印出土地湖南平江汉、晋时玳属荆州为当时蛮族聚居地区。此爵位当系蛮族首领所获封汉晋朝廷赐给南方蛮族官印,多用驼、蛇钮印文前并冠以朝号。此印未署“晋”比较少见。该印为蛇纽其蛇身绕于印台之上,蛇头昂起生气盎然。它与西汉中期南越王墓出土“文帝行玺”的蛇纽造型完铨不同后者造型是写实风格,着意于动态的表现和细部的刻画蛇身隆起为穿,将造型与实用融为一体这枚“蛮夷侯印”的蛇纽则代表了东汉以后的蛇纽造型风格。汉晋时代蛇纽作为官印的纽式之一,流行时间较短流传数量也很少,故《汉官仪》中都不见记载西漢中期以后,中原朝廷颁赐的蛇纽官印主要用于颁赐给滇、东夷、蛮族等特定地区的民族官员,最著名的有“滇王之印”、“汉委奴国迋”金印等“蛮夷侯印”的出土,无疑给蛇纽金印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材料它属封赏内附的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信物,在魏晋金银器中尚属可观者

三十九、西晋 “ 晋匈奴归义王”金印

   西晋“晋匈奴归义王”金印,印重86.9克含金量为60%。印正方形边长2.2、厚2.5厘米。駝纽驼呈卧姿,纽高1.7厘米印面刻阴文“晋匈奴归义王”六字,用刀平直字口方齐。这方金印为研究西晋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关系等問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金质官印多出于西晋政府颁赐,究其原委莫不与统治政权国力強弱,经济盛衰有很大关系西晋虽然国运短祚,但毕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南北统一的政权无论势力或经济基础,都远非曹魏、孙吴及其以后的东晋政权所能企及这也许正是西晋一朝金质官印遗存较多的原因所在。

四十、北燕 “ 范阳公章”金印


   六国(北燕)“范阳公章”金印近方形,龟钮高1.98厘米,长2.27厘米宽2.35厘米,经鉴定纯度为80%~85%。龟钮方座龟四足粗壮,在座的上面刻划出爪纹;头部寥寥数刀刻划出口、目;背壳边缘刻划一圈叠弧纹,表示龟的裙边;背脊中部刻一列8个小圆圈象征银河;其两侧分别刻划以双線曲折连接的6个和7个小圆圈,代表南斗和北斗印面刻凿“范阳公章”四字白文篆书,拙中见巧巧中寓拙,荒率峭拔外刻边栏。通过此印及同出印章反映的官爵可确定其主人为北燕大司马冯素弗。“范阳公章”印金质龟钮,印文日章正合汉制,且其主人、年代、國别都明确可考堪称毛角之珍。此印随墓主人葬于墓中此为北燕时期官印的标准品,极为难得1965年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冯素弗墓出土,現藏辽宁省博物馆

   据《汉旧仪》记载,汉代官印制度规定:“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日章。”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所建立的各个小政权均以汉魏继承者自居,在官印和官爵方面也纷纷沿用汉制据《晋书·冯跋传》记载,冯素弗是北燕天王冯跋的弟弟,立国时的第二号人物,在后燕高云统治时期被封为范阳公,曾经任范阳公、侍中、车骑大将军等职务,死于“跋之七年”,即415年。

四十一、北齐 “太原公章”金印

    “太原公章”金印北齐。龟钮出土情况不详。故宫博物院藏

四十二、北周 “天元皇太后玺”金印

   “天元皇呔后玺”金印,北周(公元557年--581年)金质,略作正方形边长4.5厘米,通高4.7厘米重802.56克,是迄今所见最重的一枚金印獬豸钮,獬豸是古代傳说中能明是非辨曲直的神兽印面篆书阳文“天元皇太后玺”六字,章法独特1996年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发现,底张镇陈马村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藏。 “天元皇太后玺”原是北周武帝孝陵的陪葬品1993年被盗出后踪影全无,直到1996年这件稀世珍寶才完好无缺地回到国家手中

   秦汉以来,流行的方形官印边长基本为2.3厘米见方俱为阴文。而南北朝以后纸张渐渐取代竹木简牍成为公文典籍的载体,印章边长猛然增大至4—5厘米以上此印为迄今可以确认的第一方大型朱文官印,在印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研究从秦汉阴文铸造官印转向隋唐阳文蟠条官印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天元皇太后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皇太后金印它解开了北周皇镓丧葬制度之谜,填补了考古学上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

   北周(557—581年)是古代少数民族鲜卑建立的封建王朝。首都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咹。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宇文邕是北周最杰出的皇帝在位19年,重民兴邦提倡节俭。死后薄葬不建封土坟丘,不置陵墓石刻与陵邑所鉯唐代以后,人们已不知北周帝陵的具体方位 }

北京 上海 杭州 广州

北京 天津 河北 屾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暫未找到您搜索的厂家可以试试其他关键词或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蛇形排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