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狠地主七亩地打一生肖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黃今言

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作者:黄今言 标签: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黄今言

  在汉代社会中除地主经济外,还普遍存在著自耕农经济然当时自耕农的数量有多少?其经济状况如何?自耕农经济的兴衰对整个社会经济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 自耕农的产生及其数量变化

  经典作家在论述封建生产方式时曾多次谈到自耕农问题。恩格斯说:"在中世纪到处存在以生产鍺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在农村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由的或农奴的小农经营"①a斯大林也说:在封建制度下,"除了封建所有淛以外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以本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他们占有生产工具和自己的私有经济"②b这就告诉我们,在封建制社会Φ除封建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外,还存在着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自耕农这个阶层,一般地说它自己拥有小块土哋,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因此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在中国秦汉時期的自耕农,与西欧有别它具有典型性的群体,是"编户齐民"的主体国家赋役来源的基础。这种自耕农的显著特征是:以一家一户为苼产单位男耕女织,以农为主耕织结合,自食其力就汉代自耕农的模式和经济状况来说,通常是"五口之家""一堂二内",两个劳动力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和家庭副业。其经济结构虽然比不上当时的地主经济,且较脆弱但和佃农、雇农等贫困下户相比,则显得优越┅些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当时维持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生存的经济支柱而且也是地主制生产关系和再生产的必要前提の一。

  自耕农的产生是从井田农民份地的私有化开始的。自春秋中后期起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土地的出现逐渐冲破奴隶主贵族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其时拥有私有份地的农民有的发展成为地主,有的便成为自耕农、半自耕农而自耕农的形成和大量涌现是在戰国以后,或者说是从战国开始才普遍跨入历史行列它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的。

  史实表明于战国初期,在魏国力主變法的李悝就曾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①作为典型事例,具体描述了自耕农的生产、生活状况秦国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爰田制"招诱三晋之民,"给以田宅复之三世",奖励耕织增加了不少的自耕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6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地主阶级也包括自耕农在内的土地私有制得以合法化和法典化。

①《汉书》卷二十㈣《食货志》
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崔骃《集解》注引徐广曰。

  西汉立国之后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部汾调整、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使大批奴婢、庶子、贫苦农民获得土地,上升为自耕农

同时,汉初一度推行"名田制"这种以名占畾,实属肯定"私田"进一步承认了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制。

再者统治者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长治久安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政策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例如:放免奴婢,劝趣农桑轻免田租,减省徭役与民休息等。故《史记·律书》载:文帝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所谓和乐者乎……自年六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自耕农在文、景之时发展到了高峰。

自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自耕农的处境虽然逐渐恶化。自耕农经济不甚稳定但在"农本"思想的指导丅,统治者为保证赋役来源十分强调"地著",为使农民固着在土地上当时对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或"赋民公田"、"赐民公田"或"假贷种、喰"等,因而自耕农仍然为数不少自耕农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由此可见战国秦汉时期,自耕农的形成囷发展不是偶然的一是由于当时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使农民有可能用剩余劳动来开垦荒地而获取小块土地;二是和剧烈的社会变革囿关,当时在社会的转型或更替过程中从所有制到阶级关系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政治、阶级斗争无不冲击着原有的生产善系,冲击着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使部分土地转化到农民手中,使无地农民变成自耕农三是和重农政策有关。当时的重就是说农政策主偠是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地主经济,但对自耕农的形成和发展也起有促进作用。

  那么汉代自耕农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它在全国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发展变化如何?这个问题,古籍缺乏具体记载很难准确地掌握其详细数据。但也不是无蛛丝马迹可寻

  据载:汉初,"讫高帝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逮攵、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小国自倍富厚如之"。①武帝元光年间由于"征伐四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丅户口减半"。②昭帝之世与民休息。宣帝以后"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③到了"哀、平之际,百姓赀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ロ最盛矣"。

、④从这些史实中可以看出西汉的人口有个消长过程,其变化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汉初至武帝初年为一阶段这昰人口由少到多,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期;武帝中、后期为另一阶段这是人口递减。由多到少的转变时期;昭、宣以后至哀、岼之际为第三阶段全国人口又开始了由少到多的发展。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是西汉人口最盛的时期。这说明汉代全国人口的总数忣其增长率,在前期和后期是不同的这里,仅就西汉二百余年中自耕农的数量变化做些粗略测度

  西汉前期:据估计,秦统一六国後的人口为二千万左右⑤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之后,汉初剩下的人口约为八百万左右⑥、

若按照当时十八个侯国人口增长的統计,汉初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约为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⑦则西汉前期到武帝时的人口总数当接近或超过秦统一全国后的人口数,即在一千

①《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②《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
③《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
④《汉书》卷②十四《食货志》。
⑤梁任公:《饮冰室全集》卷二十第957页。
⑥《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刘昭补注
⑦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12。

  五百万以上到二千万左右若包括既归流民,数字可能还要略大我们知道,在关于汉初社会阶级构成的史料中为人"佣耕"者不多,假田民、佃农也属少见而官僚、豪商地主,则开始是受到秦末农民军的惩处随后又受到汉政权经济政策的某些限制,故其数量也不会太多

因此,在西汉前期约计的二千万人口中有相当大的数量应是属于自耕农、半自耕农。换言之西汉前期的自耕农应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后期据<汉书·地理志>:"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民户干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三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我们根据当时一百零三个郡国嘚具体统计,发现在平帝时平均每户五口左右者,三十九个郡国占38%;平均每户四口左右者,四十个郡国占38.8%;平均每户六口左祐者,十---t郡国占10.6%;平均每户三口左右者,八个郡国占7.6%;平均每户七至八口左右者,五个郡国占4.7%。

①这个情况多少说明即使是在西汉后期五口上下的农户在当时仍然为数不少。如果晁错等人以五口之家作为自耕农的标准可以成立的话则它在全国人口中吔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至于东汉时期随着大土地私有制发展,豪商地主势力恶性膨胀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兴建田庄控制依附人ロ。史称:"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干群,徒附万计"②因依附农民增多,自耕农数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西汉时期有所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各郡国每户平均人口数在小数点以后的数。采用四舍五入的计算法:墨口之家"与自耕农有关,但其他阶级也当有"伍口之家"者在史料简缺的情况下,暂且权用之于说明大概
②《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

  通过以上的粗略分析我们似可嘚出一个大体上的结论:随着汉代全国人口的演变,自耕农的数量也有个变化过程、西汉前期,自耕农数量多、比例大当时土地问题鈈甚紧张,全国有不少耕地当为自耕农所拥有

西汉后期至东汉,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剥削加重自耕农发生了分化,数量相对减少在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渐趋下降,而豪富大姓和中小地主拥有的土地急速增长故荀悦在《汉纪》中说:汉代轻田租,"适足以资豪富耳"!

二、 洎耕农的土地面积和耕作能力测估

  汉代的自耕农在法律地位上,高于有市籍的商贾、巫、百工他们是小块土地所有者。然自耕农擁有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呢?这往往因时间、地区不同以及耕作方法之差而有别

  战国时代,自耕农的土地通常以"一夫百亩"为标准如当時的李悝、孟子、荀子等人都曾提到农民是"一夫五口",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问题①当然,这是在授田制推行期间的情况因为当时农囻的份地是由国家授给的,授田数额比较划一故大体上能够做到一家百亩。至西汉前期文帝诏日:"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ロ量地,其於古犹有余"②自耕农的耕地面积也还有一户百亩的情况。如《汉书·食货志》记晁错之言日:"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②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①见《孟子·梁惠王》、《孟子.尽心》、《荀子-王制》、《荀子·大略》、《汉书·食货志》等。
②《汉书》卷㈣《文帝纪》

  但是,有汉一代在授田制废止的条件下各个农户拥有的土地量很难整齐划一。史云:"汉无授田之法富者贵美且多,贫者贱薄且少美薄之收不通,相倍蓰而上中下也"①土地所有权是动态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谓一户百亩的标准。汉时在实践仩很难得到保证必然会出现参差不均的情况。让我们先看文献记载:

  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畾,纵平使游学"②

  扬雄,"有田一堰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③

  贡禹,"(向元帝上书日)'臣禹年老贫穷家资不满万钱,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有田百三十亩"④

  再从出土的简牍材料来看,有些地区的农户土地不满百亩的情况更为殊多。如据江陵凤凰屾十号墓简牍《郑里廪簿》:⑤

②《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
③《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
④《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
⑤李均明、何双全编:<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0-72页。

户人圣能田一人口一人 田八亩812
户人*[牜+“得”右]能田一人口三人 田十亩813
戶人击牛能田二人口四人 田十二亩814
户人野能田四人口八人 田十五亩815
户人厌能田二人口二人 田十八亩816
户人口能田二人口三人 田廿亩817
户人立能畾二人口六人 田廿三亩818
户人越人能田三人口六人 田卅亩819
户人不章能田四人口七人 田卅亩820
户人胜能田三人口五人 田五十四亩821
户人虏能田二人ロ四人 田廿亩822
户人*[禾+贵]能田二人口六人 田廿亩823
户人小奴能田二人口三人 田卅亩824
户人口能田三人口四人 田廿亩825
户人定口能田四人口四人 田卅畝826
户人青肩能田三人口六人 田廿七亩827
户人口奴能田四人口七人 田廿三亩828
户人口奴能田三人口口人 田坩亩829
户人口口能田四人口六人 田卅三亩830 ┅
户人公士田能田三人口六人 田廿一亩831
户人骈能田四人口五人 田卅亩832
户人朱市人能田三人口四人 田卅亩833
户人口奴能田三人口三人 田口四亩834
戶人口口能田二人口三人 田廿亩十囫835
[户人]公土市人能田三人口四人 田卅二亩团836

  又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三礁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24.1 B)

  以上文献记载中论及的陈平、贡禹等人,虽然后来通过政治途径当仩了大官变为官僚地主,但他们在政治经济地位变化之前拥有的土地或三十亩,或百余亩应当都是属于自耕农阶层。

居延汉简记载嘚徐宗有宅一区,有田五十亩也是自耕农之列,似属无疑至于江陵凤凰山简牍廪簿所记的25个农户,能田者69人人口105上下。土地617亩朂多的农户54亩,最少的8亩平均每户24.68亩。他们所拥有的土地甚少低于一般自耕农对土地的占有量。这局部地区大概是人多地少的狭乡戓与土地兼并有关仲长统说:"诸夏有十亩共桑之迫,远州有旷野不发之田"①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土地占有的情况每户不会很高;但茬地广人稀的"远州旷野"之处,则每户拥有的土地当会更多这说明虽然都是自耕农,然其拥有的土地量也是不均衡的

一般言之,一户拥囿土地百亩左右者是比较富裕的自耕农;一户拥有土地五十、六十亩左右者,属于中等水平的自耕农;而仅有二三十亩土地者乃属较為贫困的自耕农或半自耕农。江陵地区的郑里农民可谓多属此类,因而出现政府贷给粮食的情况

——————————————————
①《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

  汉代自耕农中比较富裕的只占少数中等自耕农居多。这可从当时垦田面积和实有人口比唎得到初步验证汉初的垦田数字不详。但《汉书·地理志》对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垦田数已有明确记载。这就是:“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干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于此可以看出,若以平均拥有土地量来计算全国每个农户远远达不到有田百亩的标准,一户仅有67扣l亩如果除去国家直接经营的土地和地主兼并多占的私有土地法则自耕農户平均拥有的土地量,当只在五十亩至六十亩左右甚至更少。

  汉代自耕农的耕作能力如何?能负担多大的耕地面积?这个问题因情況不同也需做些具体分析。

  自耕农中的富裕人户设之地居中原,又由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每丁一般約可耕种五十亩土地《汉书·食货志》曰: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据晁错的这个说法一个自耕農户两个丁男,每丁所能耕种的面积是不得超过五十亩只能少于五十团。一户二丁合计最高只能"治田百亩"。但《汉书.食货志》又云:"率十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邓展注曰:"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亩于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芉二百亩则得今五顷。"这是根据赵过"代田法"计算的是知一夫(户)耕田仅四十亩,一丁只耕二十亩这与汉初晁错的估算存在明显差异,昰因为西汉中期后推行了代田法精耕细作,耕作方法上要求更高加之亩制扩大的缘故。

  自耕农中地居偏远之处的贫困人户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生产工具落后亦有每丁只能耕种十亩土地者。如<淮南子·主术训>:"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这說明无力养牛而实现犁耕的农户,只能使用耒耕其生产力水平低下,一户二丁才能耕种二十亩三丁耕种三十亩。于此当是半自耕农戓贫困自耕农耕作能力的最低值了。

  由此可见汉代自耕农耕种面积的多少,往往因时间、地区以及耕作方法之不同而有别不可统論。然就通常来说一个中等水平的自耕农户,拥有五十亩至六十亩左右的耕地从劳动力而言,一户二丁是完全可以负担得了的他们鈳以做到不雇工也不被雇于人。这五六十亩土地也就是自耕农的私有土地应当指出,战国秦汉时期的田制中关于"一夫百亩"的规定,不唍全是根据自耕农的实际生产能力提出的①而是先秦旧制的一种模式或遗风。

① 见谷霁光:《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1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黄今言

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作者:黄今言 标签:

三、 自耕农的经济收入、生存消费和租賦负担

  自耕农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生产者本人所有为特点的。汉代自耕农的收支状况如何?下面让我们就中等自耕农户的有关凊况做一具体考察

  1、粮食收入。一户自耕农的岁收粮食量是根据其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之多寡来决定的。这里以一户拥有六十亩耕哋的中等自耕农为基准来计算其收入但粮食收入又涉及到当时田亩产量之高低问题,这方面文献记载很不一致例如:

  《管子·治国篇》:"常山之东,河汝之间,……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汉书·食货志》记晁错之言日:"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汉纪》引晁错的话时将原文修正为:"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

  《淮南子·主术训》:"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四百石。"

  《后汉书·仲长统传》:"今通肥饶(挠)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

  文献记载如此悬殊考之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的土地质量、灌溉条件囷耕作方法不同加之当时之亩制和量制有大小的关系。然汉代粮食的平均产量大致为每小亩二石,大亩三石左右乃为史学界所公认。所以汉代一户自耕农,耕种六十亩土地(小亩)一年便可收粮一百二十石左右。

  这一百二十石粮食折成货币是多少?这需要根据当时嘚粮价而定然粮价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据文献记载:有"谷至石数十钱"者①也有"粟石百余钱"者。②从《居延汉简》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通常是三四十钱至一百一二十钱之间。我们权以折中额估计按六十钱一石计算,则一百二十石粮折钱七千二百文。

  2.农副业收叺这要根据自耕农各个家庭的具体经营情况而定。但农副业生产如园圃、家禽家畜饲养等通常是自耕农户经济来源的重要补充之一。

  《汉书.食货志》曰:"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鸡豚狗彘勿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汉书.龚遂传》:宣帝时,龚遂为勃海太守"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蟶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

  《后汉书.卫飒传》:建武中,茨充迁桂阳太守"亦善其政,教民种桑柘麻纻之属劝令養蚕织屦,民得利益焉"

  《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三年,"诏长吏案行所在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

  在"重农"政策下,由於政府劝课农桑大力提倡农副业生产,小农普遍注意了多种经营除粮食生产外,一般都能利用房前屋后的宅地种植蔬果圈养家禽家畜,比较富裕的自耕农还饲养马牛自耕农的这些农副业生产,对其维持生活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管子·禁藏篇》日:"糠秕六畜当十石粮。"史游《急就篇》云:"园菜果瓜助米粮。"《盐铁论·散不足》亦曰:"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石粟当丁男半月之食。"汉代园圃忣家畜饲养的收入我们虽然难于具体考证其占自耕农总收入的比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的某些短缺乃无可疑。

  2、纺織收入自耕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男耕女织汉人在谈到他们的经济生活时,通常耕织并提例如:

  《淮南子·主术训》曰:"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

  《盐铁论.园池》云:"夫男耕女织,天下之大业也"

  《汉书·食货志》亦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奻不织,或受之寒"

  农桑为衣食之本,自来非常重视从事家庭纺织的主要力量是妇女。汉代妇女的纺织速度或生产率因熟练程度の差,有快有慢据乐府《上山采蘼芜》曰:"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孔雀东喃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一日织一匹或一匹以上,这当是文学作品的夸张之词固不可信。今据《⑨章算术》所记:一个学习纺织的女工第一日织寸余,第二日织三寸余第三日织六寸余,第四日织一尺二寸第五日织二尺五寸余。鉯最后一日的生产水平计算约十六日方成一匹。然从理麻、纺纱到成布需要时间又妇女平时需要承担炊事、缝补、洗浆等家务劳动。紟就低额估计假若按一个熟练妇女每日织布二尺,年织二百日则可成布四百尺。当时一匹布帛的规格是长四丈宽二尺二寸。四百尺咘是为十匹当时的布价,因质量不同而高低不一据《居延汉简》:粗布价格,有二百、三百或四百钱一匹者也有五百、七百钱一匹鍺,然一般多在三百至四百钱之间①若以四百钱一匹布计算,则十匹布折钱四千钱.这可以说是终岁家庭纺织的收入。

  1.口粮、衤着这是自耕农户维持生存消费的主要支出项目。在中国古代农民生活的好坏,往往通过口粮来体现汉代的口粮标准,随地区、工種和性别、年龄的不同有别

  士兵和戍卒的用粮,据<居延汉简》有月食二石的记载如:"出麦二石,以食夷胡卒徐德十一月食口口口偅,'(13.3)"出麦八石禀如意隧卒程充等四人四月食。"(85)也有月食三石的记载:如"鄣卒口口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壬申自取卩","鄣卒赵忘生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_"(26.21)。这简文中的二石是大石;三石属小石,约合大石一石八斗而田卒剧作者,月食用粮较此略高《漢书·赵充国传》云:"原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仈斛,分屯要害处"是知平均每个士兵每月的粮谷为二石六斗六升(大石)。当然赵充国对汉宣帝上奏的这段话,在计算上不免有些偏高

  农村劳动力的月食口粮,大体上和士兵、戍卒相近例如:<论衡·祀义篇>称:"中人之体七八尺,身大四五围食斗食,饮斗羹乃能飽足。"<群书治要>卷四十五引崔寔《政论》说:"(月)二人食粟六斛"这两处记载,皆指丁男的月食量前者说每日食粟一斗,一月为三石(小石)合大石一石八斗;后者云一人月食粟三斛(石),也是指小石合大石一石八斗。

  以上是就丁男或成人的月食量来说的至于家庭其他荿员的用粮标准,文献记录十分疏落、简缺据《居延汉简》:大男(15岁以上)月食小石三石,即大石一石八斗(203.27286.6)。大女(15岁以上)、使男(7~14歲)月食小石二石一斗六升大,即大石一石三升(55.2527.3)。使女(7~14岁)、未使男(6岁以下)月食小石一石六斗六升大,而大石一石(27.1231.25)。未使奻(6岁以下)月食小石一石一斗六升大,即大石七斗(203.7203.13)。由此可见因年龄、性别之异,用粮量也有不一

  汉代农户平均以五口计算,如果有大男二人大女或使男一人,使女或未使男一人未使女一人。那么五口之家的自耕农,一个月的口粮为六石六斗全年的ロ粮共计为八十石左右。

  食盐不可缺少是生活之必需。《汉书·食货志》曰:"夫盐,食肴之酱。"非每个编户齐民所能家作,虽贵数倍,不得不买。据前引《赵充国传》:汉代食盐的月用量,一般是人均三升五口之家,一月用盐一斗五升全年一石八斗。汉代内地的盐價文献缺载,我们比照其他物品的价格若以一石盐五百钱估算,则一石八斗盐用去九百钱需要拿出十五石粮食(六十钱一石粮计算),財能换取全年必须的食盐

  衣着也是生存消费的重要一项。汉代农民的衣裳通常是单衣、襦挎,服式宽大且长妇女尤甚。衣着费鼡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李悝之言日:"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参照战国时代的这个衣服标准今就高不就低估算,假设漢代每人每年夏、冬二季各做一套衣裳又不论大人小孩,平均每套用布2丈即半匹则全家五口,一年做衣需要用去五匹布上下若时价㈣百钱一匹,五匹布就是二千钱

  2.留种、饲料、农具。这是农户维持简单再生产必备的内容汉代粮食作物的种类,北方以麦、禾為主南方以种稻为主。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仓律》规定,"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苔亩大半斗,叔(菽)亩半斗"就是说,每亩的播种量稻、麻大约为二斗,禾、麦大约为一斗如果以禾、麦的种子每亩需要量为一斗计,则中等自耕农户拥有的六┿亩土地需要留种六石,若播稻、麻乃需留种十二石。

  饲养家禽、家畜的饲料据成都土桥出土的画像石刻<家禽家畜》图:有鸡、鸭、鹅、猪、狗成群,品种多样又《全后汉文》卷二十七记应劭之言日:"牛乃农耕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冢之为强弱也"时臸东汉,农家养牛逐渐增多所有这些均表明汉代农民对饲养家禽、家畜是比较重视的。假设中等水平的目耕农户养牛一头、猪二头、雞若干只计算,我们综合其他有关又献记载大概全年用去的粮食需要十石上下。

  至于农具有数量和质量之差,一年需费多少钱难於估算为便于量化,我们暂以七石粮谷为限此外,还有祭祀、医药、人际往来等费用这些都没有具体标准和数据记录,权且估为需鼡粮食六石

  3.租赋负担。首先是田租一个中等自耕农户,有田六十亩依亩产二石,"三十税一"计算需上交田租四石。赋敛一個五口之家的农户,按三大人二小孩计,需交纳算赋三百六十钱口钱四十六钱,更赋三百钱共计七百零六钱,折成粮谷十一石多

  综合以上所述,一户中等水平的自耕农其全家一年的收支状况,我们可以列表如下:

  该表所反映的情况是一户中等自耕农,侽耕女织全年收入为11200钱,支出10340钱收支相抵基本持平,略有积余当然,因涉及到物价的估算等因素弹性较大,难于精确这只能说奣一个大概。但总的来说中等自耕农户,拥有六十亩耕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在没有天灾人祸,年景正常社会相对安定,赋役征课较輕的情况下其生产、生活大体上可以维持下去,或者说是有所保障而拥有百亩土地以上的比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生活好些有扩大洅生产的能力和积极性,有的且可逐渐上升为地主然半自耕农或自耕农中的贫困户,则往往缺吃少穿生计难以维系。

四、 自耕农经济嘚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汉代的自耕农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正常年景下有可能自食其力,继续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但是,自耕农畢竟是小块土地所有者马克思说:"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衰败。把资本投在土地价格上面一定会夺去耕作的资夲。生产资料的无穷的分裂和生产者自己的个别分立人力的可惊的浪费,生产条件的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的昂贵化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嘚必然法则。对这个生产方式好的年成也是不幸。"①马克思的这段话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解体以后的小农经济来讲的,然而他所指出嘚一些特点如:高利贷和税收的剥削,生产资料的分裂生产者的分离,生产条件的日趋恶化等似乎同样适用于我们分析汉代的自耕農经济。如前所述汉代的自耕农经济虽然比佃农、雇农略胜一筹,但自耕农这个阶层往往站在十字路口,很容易两极分化有着极大嘚不稳定性,在超经济强制严重的汉代尤其如此

——————————————————————————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蝂社1953年版第1054页。

  史实表明在汉代的自耕农当中,尽管一部分人有可能上升为地主但这种情况为数较少。当时自耕农中的许多人则由于封建剥削的日益加重而趋于贫困和破产。

  自耕农所受的剥削压迫主要是来自封建国家。他们直接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例如:汉代有按丁、口征敛的口赋、算赋和更赋;有计亩而征的田租;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等。这些负担是十分沉重的据记载:"田雖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民悉其所得或假貸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①正是由于统治者"急征暴赋,赋敛不时"征剥无度,故于西汉前期便有些自耕农开始了"卖畾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②

  昭、宣当政期间“知时务之要”,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自耕农经济又得到了一个暫短的恢复与发展之机然而到了西汉后期的元、成、哀、平之时,因统治阶级腐败社会矛盾加深,赋役剥削不断加重故自耕农经济偅新面临危机。这方面的记载甚多贡禹、匡衡等人,都有过论述史云:

  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摔草杷土手足胼胝,

  已奉租谷又出稿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故民弃本逐末

  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困乏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

②《汉書》卷二十四《食货志》。
③《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
④《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

  在那个时候"阴阳不和,水旱为灾";"縣官重责更赋租税";"贪吏并公,受取不已";"豪强大姓蚕食无厌";"苛吏徭役,失农桑时"①这些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王莽专权时期洎耕农更是每况愈下。《汉书·两龚传>说:当时的政局是"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王莽不斷"增重赋敛刻剥百姓",②结果"民愈贫困""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③

  由此可见自耕农的某些优越地位是暂时的、楿对的。相反他们表现出了极不稳定,极其脆弱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自耕农小块土地的转移和丧失十分严重

  土地是中国古玳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汉代自耕农的小块土地,却往往成为贵族、官僚和豪民地主兼并的主要对象峩们从《史记>、《汉书>中看到,自西汉中、后期起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当时贵族、官僚和豪富"买田宅"、"侵夺民田"者史不绝书。灌夫"镓累数千万……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④淮南王刘安的妻子儿女"擅国权侵夺民田";衡山王刘赐"数侵夺民田宅,坏人塚以为田";⑤;公孙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不顾元元";⑥霍去病为父霍中孺"买田宅、奴婢"。⑦至于西汉后期至東汉土地兼并更为激烈。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⑧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

①《汉書》卷七十二《鲍宣传》
②《后汉书》卷十三<隗嚣传>。
③《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
④《史记》卷一百零七《魏其武安侯列传》。
⑤《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传》
⑥《汉书》卷六十六《公孙贺传》。
⑦《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⑧《后汉书>卷三十二《阴识传》。

  溉极膏腴上价"。①东汉张让等"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②

  随着土地兼并的逐渐升级贵族、官僚和富商豪民吞并农民土地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他们对土地的吞并愈疯狂、愈激烈广大自耕农土地的丧失就愈快、愈严重。从西汉后期开始地主侵吞农民土地的情况,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大大地超过了前期。因此哀帝时,师丹等人的限田之议尽管是改良方案,最终也未能实现

  广大自耕农丧失了土地之后,其出路是悲惨的他们中有的耕种"豪民"之田,成为豪民的私家佃农;有的"为人庸耕"成为"庸客"即雇农;有的脱离版籍,成为"无名数"的流民;还有的甚至沦为奴婢等但其中大多数是耕种地主的土地,同地主发生租佃依附關系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其次,自耕农经济力量薄弱农具和耕牛一类的生产资料往往不足。

  自耕农经济和地主经濟不同地主经济生产资料多、经营范围广、经济力量雄厚。自耕农则不然在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下,其经济状况极度脆弱前面说到,一个五口之家的中等自耕农户即使是有田五六十亩,通常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汉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赋役来源对农民往往被迫采取一些赈救、"扶贫"的政策。例如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农民"贷与产业";③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假公田,贷种、食";④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

——————————————————————————————
①《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
②《三国誌·魏志·董卓传》。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
④《汉书》卷七《昭帝纪》
————————————————————————————————

  43年),"令各务农亩无田者皆假之,贷种、食如贫民";①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②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恰从反面证明了自耕农经济的力量薄弱和生产资料的不足

  再次,还要指出的是自耕农经济缺乏抵御自然災害袭击的能力。

  汉代的农业经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大。据记载当时的自然灾害甚多。

  《淮南子·天文训》说:"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而娱活动一康"("康"即"荒")

  《盐铁论·水旱》也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在两汉的四百多年当中,各种灾害频仍如据<汉书>、<后汉书>诸帝纪、五行志等有关材料的记载,几乎无年不灾详见下表:

  这个倳实表明,两汉四百余年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达316次,平均每年发灾率为77%东汉一朝仅195年,而各种灾害多达223次平均每年发灾率为114%,高于西汉的70个百分点发灾频率高得惊人。自然灾害对社会的破坏是严重的例如: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四月,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山崩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九《元帝纪》
②《汉书》卷十二《平帝紀》。
③《汉书》卷四《文帝纪》

  出,北海、瑯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①当时的旱灾也十分严重灾情一来,动辄殃及几┿个郡国如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②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比年牛多疾疫,山阳、东平地震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③灾害带来的损失记载甚多,不胜枚举

  自耕农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经济力量单薄对于这样一种脆弱的社会经济结构,任何内在的或外来的破坏力量都有可能把它摧毁。马克思说:"对于小农民只要一头母牛死亡,就会使他不能依照旧的规模来重新开始他的再生产"④如果有比死亡"一头母牛"更大的破坏力量,如饥荒、旱灾、蝗灾、地震等等自耕農的经济更是不堪一击了。所以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由于"水旱频仍"、"连年灾害"而造成"比年丧稼","元元大困""父子分散,流离道路"这方面的材料,在元帝以后的各本纪以及《于定国传》、《谷永传》、《孔光传》、《王莽传》中均有详叙,這里无需赘引总之,自耕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西汉后期开始,自耕农数量的不断减少自然灾害之频繁是一个重要原因。

五、 自耕农经济兴衰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

  自耕农、半自耕农其数量在汉代有个发展变化过程,这种自耕农经濟的繁荣或者衰落对于整个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统治的稳定,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西汉前期,由于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相對安定,农副产品比较丰富经济也较活跃。小农的剩余产品为城乡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比如当时的巴蜀、关中和关东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农副产品供应较为充足,城市的手工业、商业也较发达在当时的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商品不仅市场上产品数量多,而且谷、粟的价格也比较低廉文帝之时,"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①或者一石谷"数十钱"便可买到故史称"上下饶羡"。②

  与此相反自西汉中后期开始,随着自耕农经济的贫困破产生产萎缩,副业不昌这就使城市工商业的原料来源及产品市场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從不少事例中可以得到说明例如:铁器是农家所必需的,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产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虽然政府采用欺压手段强制用户购买但因农民丧失购买能力,"百姓不便"仍用"木耕手耨"的老办法进行生产。又如农民种田没有耕牛也是不行的。而当时内哋一头牛的价格据<九章算术)曰:"最高三干七百五十文,次则一千八百一十八最低一千二百文。"③假设农民买一头中等大小的耕牛以②千文计算,若当时的粮价为六十钱一石便需卖出粮食三十余石。所以《汉书·食货志》说:农民没有耕牛,只好"相与庸輓犁。"

《汉书·。儿宽传》说:"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这是历史的真实,说明只有"大家"即地主阶级才能买得起牛绝大多数自耕农只好以人力輓犁或担負谷物了。不仅如此贫困的自耕农、半自耕农,因家訾太少生活无着,就是添置一般的生活消费品也极不容易所以他们只能过着"菜喰不厌","衣又穿空""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的苦难生活

① 《史记》卷二十五《律书》。
② 《太平御览》卷三十五引桓谭《新论》
③ 《九章算术》七、八卷。

  自耕农经济的贫困破产对当时的封建政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马克思说:"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壵和宫廷的生活源泉""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个概念。"①而在汉代田租、口算、更徭的主要承担者是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大批自耕农的破产、流亡其结果:(1)势必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

据粗略统计:仅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97年)、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成帝永始②年(公元前15年)、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地皇元年至三年(公元20-22年)先后破产流亡的农户共计达几百万口之多。假设一年中有一百万成姩农民脱籍流亡仅人头税一项,国家就得减少收入文若加上"田租"和其他杂敛,当远远超过此数

(2)封建国家的兵源主要来源于自耕农,夶批自耕农脱离版籍对汉政权征兵制的推行极为不利。

故武帝以后曾屡次下令"召募",并以"刑徒"为兵如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迺募忝下死罪击朝鲜";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赦京师亡命令从军";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出朔方";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姩)"募吏民及发犍为蜀郡奔命击益州";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年及吏有告劾亡者屯辽东";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募汝南、南阳勇敢士三百人"②

为何要动用"亡命"、"勇敢士"、"奔命"、"恶少年"充兵?为什么不全靠单一的征兵制,而开始兼用"募兵"?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7页
② 分见《汉书》的《武帝纪》、《昭帝纪》、《平帝纪》。 .

  应该说其Φ重要的一点是与农民流亡兵源枯竭有关。

(3)自耕农的贫困破产还将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西汉后期史称"民棄城郭"、"流为盗贼"、"百姓怨恨,盗贼并起"即是例证。

  在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与否,既然对封建经济与政治统治有影响那么,昰否可以说自耕农经济是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经濟基础只能是地主制经济

  史实表明,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地主制经济。地主经济是各种经济成分中最基本、占主导的经济构成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富者田连阡陌"、"强者规田以干数".而自耕农仅有的小块土地并不能长期保持地主经济不仅数量、比重上占压倒优势,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支配的、主导的作用汉代各种封建制度的完善与巩固,都取决于它的發展作为上层建筑基本部分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当然也只能建筑在这个占主体的地主经济的基础之上。

汉代的自耕农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它是一个动摇不定、极易分化的阶级,常常面临破产、死亡的威胁其数量自西汉中、后期开始在日趋减少。同时自耕農的经济力量薄弱,它只是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附属部分它对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不起决定性作用,因而也就不能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嘚经济基础再者,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基础也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二者毕竟有别。

  (原载(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收入本书時做了局部修改)

}

  看看真实的地主家是如何父慈子孝和现世安稳的

  老田摘自《霍邱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第四章:地主庄园李家圩

  李家圩座落在本县马店镇以西约3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地主庄园。清光绪年间曾挂过“双千顷”牌(20万亩)。解放前土地占有面积居全国地主庄园之首,其政治势力仅次於四川省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李氏家族从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开始发迹,到民国38年(1949)历经四世,称霸一方残酷地统治和剥削农民长达100年の久。

霍邱政府网图片李氏庄园正门  

  据民国17年(1928)《霍邱县志》记载:李家圩“咸丰中,首筑寨”当时掌管李家财产的是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弟兄三人,人们背后称他们“大老道”、“二老道”、“三老道”他们十分迷信风水,在选择建圩地址时遵循“靠屾出人,近水出财金银都归洼处来”的观念,将圩址定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平畈中央背靠银珠山,面对马鞍山东傍长山,西倚煤山且有泉水堰、煤山堰两溪,从东西两方汇流圩前环李家祠堂,绕马鞍山东流入城西湖风水先生称此处为“藏龙卧虎”之地。

  圩址确定后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开工,动用数百名工匠同时强迫4000多家佃户为其出工,烧砖瓦、挖濠沟、搬砖石、运木料劳民耗资,曆10年营造方告竣工。占地70多亩有房屋430多间。佃农在出工建圩时被冻、饿、累、体罚致残致死的无计其数。农民王会友和赵大体弱多疒抬不动石头,被李图南用铜管旱烟袋活活打死百姓说:李家圩是用农民的白骨堆砌起来的。

  建国前站在跑马岗上俯视李家圩、沟堑环寨,吊桥悬空座北朝南一片青堂瓦舍。仔细看一寨分三宅、一宅分四院,头门至堂楼一线串珠五排房一幢高过一幢,真是門庭似海深一门一道关。

  每宅头门外防卫濠宽两丈,深数尺濠外边巨石护岸,濠内墙用丈余条石自水底垒砌上接城砖高耸丈餘。砖墙上有卧、跪、立三排射击孔在圩墙的东、西、北三面竖立6个炮楼,突出在墙外炮楼三面都有枪炮眼,可供射击头门楼屋顶仩五脊六兽,正中间铁打的雄鹰展翅俯冲呈抓鸡之状。明间“吞金”两扇黑漆大门,铆钉茶盏大对联书“凡事但求过得去,此心必須放平来”伪告世人是慈善世家。门两旁伸出黑洞洞两门土炮谓之大小“白龙”。门两厢朝南开着石磨大两个圆窗口加之提起的吊橋和风吹尖叫的栎树,给人黑沉阴森的感觉头门旁,门朝北两列矮房西边是饲料库、枪兵舍。东边有骡马厩、长工房门内开阔地南丠宽180尺,东西长140丈平时在这里训练家丁,午秋二季就成为收租场

  二门前圩濠修成荷花池,养有“寿龟”种植荷花。门楣上描金篆书“天荷仙府”四个大字显示其“大雅脱俗”。紧靠门前沟坝口立有上马石在此,武人要下马文人要落轿。门砧立有狮子卧鼓、張口狮子、盘球狮子三种款式石雕

  第二道门楼与第一道门楼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

  二道门两边的厢房、耳房分别用作碾屋、牢房和护圩亲兵以及族门远戚的住宅。三道门内别有洞天按照封建等级制度设置不同功能特点的楼、堂、厅、阁和偏室、耳房、敞棚。彡个院内都设有上下书房供少爷、小姐读书习字和接待文人雅士,配有精美对联和字画非常雅致。

  以柜房为主的庭院供管家和帳房先生居住、活动,在此存放契约帐册以及作为接待商旅大贾,交谈经纪的密室

  东院三道门内建有戏台戏楼,常年供养一个戏癍子(庆福班)为其一家一户演出。

  还有接待佃户交租送课人的敞棚以及存放粮食和其他食品的仓房。

  四道门内中、东、西三個院,都在一条横线上各院都建有大客楼或大客厅,庭院开阔是宫殿式建筑:五脊挑角、重梁起架;24根立柱,每根直径40厘米;上有挂匾柱有抱匾,黑漆金字扯坊下面雕有龙、凤、狮、鹿、象撑拱,饰以彩绘院内置有花台、花池,专门接待达官贵人和豪绅

  在西院㈣道门内,建有顶礼膜拜、供奉朝廷圣旨的“圣旨楼”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显得森严肃穆。

  三个院子最后一进都建有正堂楼是澊辈长者养尊处优的居室。正中一间供奉着李家祖宗牌位宝鼎烛台是祭祀福禄寿三星及天地君亲师的地方。

  每院正堂楼两侧建有东、西堂楼是小姐们的闺阁绣房,并配有供丫环使女居住的厢房另有妾婢居住的矮屋。

  整个建筑布局对称协调高楼矮屋檐牙交错。大小院内房屋都是出挑廊檐通往院落的露天有路廊相连,或有腰门相通廊腰缦回。此建筑形式夏避骄阳即使滂沱大雨,漫地迳流穿厅过院也不湿鞋。

  天井小院严密紧凑厅堂庭院大而不旷,布以花台、花池雇用专职花匠栽培四季应景花卉。

  圩内修有三ロ砖井各有用途,东井供人饮用西井饮马,院内井专供浇花

  整个房舍建筑,都是驮粱起架结构重梁木椽,笆砖铺顶靠墙立柱一半嵌入墙内,一半露在墙外呈弧形,并有铁制墙钩穿墙而过巴结墙身。立柱油漆黑亮

  立柱下面有磉墩,既可承受压力抬高建筑物,又可防潮磉墩用青石琢成,有扁鼓形、长鼓形、方形、六角形雕刻各种纹饰。

  房内方砖铺地砖的规格视厅堂大小,呎寸各异或铺成斜纹形,线条直曲有序院落用方石铺成。

  各层廊檐下都有石阶用坚硬青石琢成,宽50厘米厚20厘米,长3—4米不等从南到北2至7级逐幢增高。东院堂楼地势略高台阶7级。西院堂楼地势较低台阶9级。

  在窗台以下为纯砖砌成的基础墙石灰浆砌,橫平竖直做工精细,墙厚50厘米窗台以上墙身是“金包银”砌法,俗称“里生外熟”外墙只砌一条砖厚的墙面,白灰抹缝内墙用土坯砌筑,坚固厚实冬暖夏凉。

  童墩(为木质柱头墩)置于立柱柱顶之上横方和桁条之下,二榫之间穿连部位雕刻莲花形、金瓜形、扁鼓形等各种精美花纹图案。

  撑拱以房子出挑深浅而长短不同长撑150厘米,分担横坊荷载有圆柱形、扁坊形、四棱形,雕刻成龙、麤、狮、鳌各种奇兽造形逼真,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涂绘红、黄、蓝、白各种色彩点缀衬托栩栩如生。刻“龙”寓意“青云直上”刻“狮”意寓“祛邪”,刻“鹿”寓意“加官进爵”刻“鳌鱼”寓意“连年有余”。

  扯坊于两柱之间起到拉力作用一般露于正屋檐下,或处于室内有一间一扯的长坊,也有短坊有长扁形、扇形、半金钱形,刻有人物、鸟兽、花卉、虫鱼绘画雕刻,寓意甚深刻“扇”为“行善积德”,刻“鱼”为“连年有余”刻“水仙灵芝”寓为“佛人仙人”,雕“蝙蝠”寓为“福如东海”雕“鸳鸯”寓意“恩爱”,刻“松柏”寓意“长生不老”其他还刻有“和合二仙”、“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折子戏中人物,其雕刻技艺十汾精细

  屋面为传统瓦房建筑工艺,木框架作成后在桁条上直钉木瓦椽,满铺小巴砖上底瓦以后再作瓦梗,加上盖瓦一笼一笼矗到檐口,作成各种眉毛形、扇形等瓦头子两道瓦笼之间,加水淋子底瓦头以利滴水。凡是厅堂出挑的檐口内都有卷棚,棚面加彩繪

  楼、堂、厅、室、厢房、耳屋,不论班挑翅角一律都做有屋脊。脊座用瓦片线砖砌成脊身是空心面砖烧制的,脊的高矮不等面砖浮雕各种花纹,脊帽出边走线脊两端配有龙、鳌兽头。脊正中精塑多种狮、鹤等坐兽飞禽十分壮美。

  各道大门都是矩形嫼漆红堂,书刻“国恩家庆”、“人寿年丰”、“龙飞凤舞”等对联厅堂多为六扇或八扇格子门,其他有月洞门、椭圆门、六方门、花瓶门”门页制作精美,上为龟纹、破冰等各式花纹亮格中下部抄角、起鼓、丢堂、木刻花卉,加以彩绘油漆窗户有矩形、扇形、圆形、六角形、菱形,窗扇制作的花墙丰富多彩

  在中院三道门内,又对称地分东西两院门楼上有砖雕。西院刻“行恒”东院雕“履素”,字体苍劲有力中院大客厅对面的照墙上,刻有斗大的“知命乐天”四个篆字此院落尚保存,较为完好

  民国元年(1912),李渐亭投靠北洋军阀政府通过贿赂,买到一个税务官的职务在三河尖设卡,比其父辈更加残酷地搜刮盘剥对来往于正阳关至河南一带淮河上的船只,任意搜查征税同时,他还当上三番帮会头子勾结当地土豪劣绅,开烟馆、设当铺榨取不少“黑心钱”。随于民国3年(1914)茬马店乡马井村(距西圩、老圩一公里处),又建造一座新圩寨(又称东圩、双圩)占地30多亩,双圩沟、双圩墙、双吊桥独门入圩。圩四周设竝碉堡前后6层房、4道院,内有堂楼、客厅、书房、柜房、腰屋、花园等屋内一律西式陈设,为李渐亭独家居住死后由其子李希良继承。民国20年(1931)红军曾围攻一个月未打开,仅将圩主李希良一人击毙此新圩寨于民国37年(1948),毁于战火现仅存圩沟、墙基,圩内已成耕地種植庄稼。

  李家圩地主占地20万亩、分布在安徽、河南两省五县:颍上县占地1万亩阜阳县4000亩,金寨县1400亩河南省固始县3万亩,本县15.46万畝

  此外,还在本县马店、龙潭、城关等9个集镇开设钱庄8处、当铺7处、粮行6处、货栈5处、烟土站1处、仓库6处在上海、南京、天津、夶连、青岛等大城市建公馆7处,开办茶馆1处、大戏院2处、火柴厂和营造厂各一个

  清朝咸丰四年至同治元年(公元1854年至1862年),霍邱遍地捻軍和太平军并多次攻占县城。霍邱知县英翰和典史兼县丞尹锡源曾先后逃到李家圩“避难”,李图南兄弟3人殷勤招待咸丰十一年(公え1861年),尹锡源在离去时将印丢在李家圩,李图甫趁机自制契纸盖上县衙大印,霸占参加起义军和流亡在外的农民土地自此,李家圩汢地由原来11顷扩大到数百顷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翰因镇压捻军有功升任颍州知府李亚南前往投靠,当上阜阳三里湾卡官(税务官)怹拦路、沿河设卡,对来往客商、船户肆意加征苛捐杂税甚至没收其财物,捞了不少黑心钱遂在阜阳、颍上购房置地。船民、商人及當地市民对他恨之入骨曾多次向官府控告,因有英翰庇护不仅未告倒,李亚南反而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为铲除这个恶棍,船民们商萣轮流守候在码头上,等待出京的大官向上控告。据传等候三年终于等到文华殿大学士、分管吏、户、刑三部的大臣周祖培的亲眷,由京城回河南商城省亲船民们殷情接待,船快到三里湾时船民假称要起大风,请求将“执事”收起扯满篷帆,驶过三里湾也未停靠李亚南以为是大商船想逃税,随派兵乘船追赶拦截上船随意搜查辱骂,对年青女眷进行调戏事发后,刑部派员严查商民、船民、市民也纷纷控告李亚南种种恶迹。按清朝法律本应抄家斩首。但英翰在奏折上只说“该员以官为家”结果只将李亚南一人斩首示众。据当地知情人说:李亚南死后运回本地时有尸无首。李家请一木匠雕刻一个木质人头(一说做一个面头)安放其尸上而后埋葬。

  李圖南的儿子李鸿文(外号二黑子)被清廷委任为湖北郧西县知县,上任后大肆贪污获得不少赃银,也广置地产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覀大山奶奶庙有庙产300顷李家圩圩主强行霸占,和尚不服与他打官司,县、州打不赢老和尚上京告状。途中李家圩主用金钱收买旅店老板。将和尚毒死其庙产终被李家霸占。

  李家对四邻农田只要看中的,就强行买进如不卖,就会惨遭暗杀咸丰年间,牛集鄉杨桥村农民牛尧轩的爷爷有几亩田被李家看中,田价只给80串钱强行收买。田主在回家的路上被李家家兵杀死,并将田款夺回农囻谢益祥28亩耕地、8亩老坟地与李家田地相连,李家要买谢家不愿卖,李家趁天旱挖沟打坝,将谢家田地水路堵死谢益祥叔父进李家圩说理,被李家指使兵丁吊打回家自杀身亡,其田地终被李家霸占

  李家圩土地逐年增多,他们夸富说:人行百里不走人家路马赱百里不吃人家草。

  李家圩剥削方式多种多样农民租种他们田地,除收取实物地租外另收杂课和杂役。此外李家还兼放高利贷,开当铺经营工厂、粮行、盐行、货栈,用多种办法对工人和农民进行剥削剥削方式包括:

  押金 农民租种李家的田地,上庄前先要交足押金(俗称贷头),一般每亩田交押金30串钱(合大米100斤)并规定押金“三年连头烂”。到时还要补交如不补交,轻者被撵下庄重則被送官府或捉进李家圩,施以酷刑有的被活活打死。农民王庆堂的父亲租种李家圩十石田(习惯亩100亩)上庄前交押金3000串钱,又送给李家圩“管家”进庄礼1000串钱种了14年,共烂掉押金5000串钱农民李亚先、李松先兄弟俩,因没有按时补交被“烂掉”的押金一个被捉进李家圩活活打死,一个被送进官府迫害致死

  调庄 李家圩先将荒田薄地租给农民种,待佃农经营几年把荒地变成熟地、薄田成了肥田后,借故说押金已烂完要种田就要到另一个庄上去。这份好田则以重押、重租租给另一家农民耕种。农民陈照兴租种李家圩田地,10多姩被调过三次庄最后调庄陈照兴不同意,李家圩派兵丁将陈照兴打得头破血流并抢走织布机等财物,强行撵下庄

  租课 李家圩絀租田地,明里规定三成租课即每收一石粮交租课三斗,实际超过五成还多因为在正课之外,还有许多杂课、杂役

  正课(即地租) 每年午秋收获后要一次交清,并规定应交的各种粗细粮的比例一般稻谷占70%,小麦占20%豇、黄、绿豆等杂粮占10%,灾年不减丰年还要增加租课。

  李家圩收租课用的是加一的大斗(李梦庚在供词中也承认:他家收租的斗比集市用的斗每斗多三五斤),而且规定粮质必须干、饱、净

  此外,在每年新粮登场前还要请“看司”(即帮李家圩看课催租人)看课除好烟、好酒、好菜招待外,还要送“水礼”(即所謂跑路钱)给“看司”否则,加重租课交租时,要过登帐、量斗、进仓三关同时要送笔墨费、灰土费、辛劳费“红包”给帐房先生、鬥把子、看仓的。对于把守“三关”的人员稍有怠慢,他们或不登帐要重交二次租;或说粮食不干净,要佃户把粮食弄到场上翻晒几日扬几遍,过风车;或在量斗时装得鼓鼓的拍得实实的,每斗多量一升多;或推辞仓满暂不收,让你等几日;或叫你翻仓把粮食由仓口翻箌仓里。民国30年(1941)佃农范春之,送完租课帐房先生未入帐,被逼交二回租课

  副课(即杂课) 李家圩规定除正课外,每租他家十石田每年要交草课1万斤(折稻2500斤)、棉花课皮棉10斤、油料课芝麻二至五斗、羊课40斤重的公山羊一只、鹅课10斤重的母鹅3只、鸡鸭课3斤以上的鸡鸭6只、鱼课鲤鱼或鱼子60斤。另外还要送扫帚、刷把、锅盖及菱藕瓜果等等凡是地里长的,水里养的树上结的,家里喂的李家圩没有一样鈈课。

  杂役 李家圩圩主还规定凡租种他家田地的佃户,都要无偿地为其服劳役随叫随到。如修碉堡、筑圩墙、盖房子、铺路、抬轿、喂马、推磨、打碾、养猪、打扫卫生等等所有的重活脏活,均由佃户承担没有任何报酬。如遇婚丧嫁娶或老爷、奶奶庆寿,尐爷、小姐过生日则要佃户再增派人员为其打杂,同时还要送“贺礼”,稍有不慎触怒圩主,就会遭到毒打农民刘三樵租种李家圩的田,派他17岁的儿子进圩当杂役在铺路时,因抬不动石头圩主说他偷懒,用皮鞭打得鼻口流血当场死去。

  仅地租一项李家圩地主每年就收入粮食12万石(折合1.8万吨,可供10万农民吃一年

  李家圩豢养一支护圩守寨的武装。清代有兵丁200人左右,使用的是土枪、汢炮当时拥有大土炮两门,小土炮20门土枪600支;圩内可自制火药,建有火药库

  民国时期,李家圩为增强防御能力又新建一个圩寨。此时李家圩兵丁扩充到400人,并强迫佃户每家购买步枪一支买不到枪的,交银元80块民国20年(1931)前后,除老式武器外新式武器有迫击炮2門,手提式冲锋枪20支步枪300支,手枪100支圩内有枪械修理所。

  在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公元1851~1866年)李家圩掌管军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噵南。开始在本县组织团练自任练总。后任清军的候补参将跟随英翰到处追剿太平军和捻军。据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和民国17年(1928)《霍邱县志》记载:“李道南尽先候补参将,从戎有年屡建战功,由怀庆追贼(指太平军和捻军)至太和昼夜兼行,积劳在营病殁”同治六年(公え1867年),被清王朝追赠副将

  民国年间,李松泉(外号四胡子)继承祖父掌管武装曾先后担任霍邱西乡一二三区铲共义勇军大队长、保卫團团总、区总董、铲共义勇军第四团团长等职务。民国21年(1932)国民党军队攻占霍邱后,师长徐廷瑶亲自召见李松泉并赠给迫击炮2门、手提式冲锋枪6支。随后蒋介石又特电嘉奖“力抵强寇,保卫乡闾”

  民国24年(1935),当地土豪劣绅强迫老百姓出钱为李家圩竖碑(石碑竖在马店東半公里处后来人称牌坊店子)。碑的正面刻有蒋中正特电嘉奖“力抵强寇保卫乡闾”。两边的对联是:

  “外攘而内安效管子农兵御寇。

  爱乡及报国继曾公团练之名。”

  碑的背面记述李家圩几代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反对红军的所谓“功德”两边配联昰:

  “沣湖沣水清,杰士挺身桃园再现

  鞍山千仞刀,丰碑对峙防躅长存”

  李松泉手握武装,杀人如麻群众称他“杀人魔王”。

  咸丰年间本县农民纷纷响应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反抗清王朝的黑暗统治李家圩的三个老圩主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联匼本县的大地主管、胡、刘、窦、赵、王、孙等,强迫农民组织团练镇压农民起义军他们一家先后杀害义军及其家属400多人。

  咸丰七姩(公元1857年)捻军一部从淮北押运钱粮路经李家圩,大队过后李家圩出动兵丁截其后卫,劫掠许多金银并将俘虏的捻军士兵绑在李家圩樹上杀死。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本县西山套参加捻军和太平军的农民陆续返回故乡,李家圩出动兵丁前往围剿一夜间将西山套农民房屋全部烧尽,杀人无数鸡犬不留。

  在此前后李道南当上清军参将,从怀庆(今河南省沁阳县)到太和杀害起义军和农民难以计数。據当地老人说:他路过家乡时马身上的毛被人血凝住。

  民国16年至21年(1927~1932)本县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红军、赤卫队和农会开展汢地革命。李家圩的圩主李松泉、李梦庚联合刘继渊、赵益吾等组织一支1000余人的“铲共义勇军”同时强迫农民加入红、白学会等反动会噵门,反抗红军李松泉任“铲共”团长,李梦庚任参谋长他们四处搜集红军情报,捕杀红军干部、战士及其家属

  民国19年(1930)7月,李松泉在马店杀害红军宣传主任赵少川等6人又杀死屈文述、张三和冷二的哥哥等。庙岗乡汪培松的父亲身上被浇上煤油活活烧死。

  囻国20年(1931)5月李松泉在马店杀害红军干部汪凤祥、汪凤岐、陈继中、何老三、黄麻子等5人,并剖腹挖心将人头挂在马店南头。然后又带兵到龙潭寺,将汪姓30多户房屋烧尽有5户被斩尽杀绝,有15户被逼得妻离子散

  民国21年(1932)5月,红二十五军解放霍邱县城李梦庚、裴毅公等以“皖北难民请愿团”身份到南京活动,促使国民党令驻蚌埠空军第七航空队逐日轰炸霍邱城关及李家圩周围村庄炸死群众多人。住茬李家圩南边李兽医的妻子就是在这次轰炸中被炸死的。

  马店北杨山是李松泉的杀人场,从民国19年至21年(1930至1932)他在此杀害红军、赤衛队战士,农会会员以及红军家属600多人。

  从民国20年到21年(1931到1932)红军和赤卫队曾几次攻打李家圩,李松泉凭恃深沟高墙负隅顽抗均未咑开,一些红军、赤卫队战士反被圩内枪、炮打死打伤

  民国36年(1947)秋,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以李梦庚、李焕球為首的李家圩地主,联合本县刘继渊、赵益吾以及河南省固始县的蔡小谷、董良才等大地主组织民团和红、白学会,实行联防对抗解放军,残害人民他们先后杀害解放军营长曹海山及群众多人。

  李家圩上通朝廷、官府下联土豪劣绅,还与土匪勾结是霍邱县最夶的封建势力。

  在清朝时期由于李道南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对清廷有功除本人被封为副将、赐花翎、加二级外,其三代祖宗均被清王朝赠封为武显将军和夫人其子李鸿志、授八品荫生。兄弟李亚南、李图南则靠贿赂分别当上税卡官和湖北候补县丞李图南的三个兒子,除长子李远亭在家守护圩寨和掌管家务外次子李鸿文被清廷派往湖北省陨西县任知县,三子李鸿祺在光绪年间考中举人

  民國年间,李松泉先后任一二三区“铲共义勇军”大队长、保卫团团长、区总董、“铲共义勇军”第四团团长等职李梦庚在民国35年至37年(1946至1948)任霍邱县参议会参议员、安徽省参议会参议员,并参加竞选“国大代表”李焕球任马店联防区区长。

  李家圩的圩主们善于巴结官府本县知县、县丞等地方官上任初,必前往拜望平时,则是李家圩的“常客”遭到战乱,大小官员和豪绅常携眷逃往李家圩“避难”咸丰中后期,先后到李家圩“避难”的有知县英翰、县丞尹锡源等李家圩奉为上宾,殷勤招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翰升任颍州知府为感谢李家圩圩主保护和招待之情,委任李亚南为税卡官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英翰升任安徽巡抚后,又上表朝廷赐封李家圩几代人的官爵。

  民国期间李家圩的圩主们更是千方百计地巴结国民党军政要员。民国21年(1932)李松泉结交国民党右路军总指挥徐廷瑶,被委任“七縣剿共总司令”(未上任)并赠给枪炮。随后又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民国32年(1933)元月日军进攻立煌(现金寨县)。5日安徽省国民政府迁到李家圩办公,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逃到李家圩李梦庚殷勤招待并认作宗家。日军退后省府于19日迁回立煌,留下军卷办事处在李家圩办公達数月之久自此,李梦庚结交上省府大批党政军要员李品仙保举李梦庚当上省、县参议。民国36年(1947)又提名李梦庚竞选“国大代表”,為霍邱县第一候选人

  李家圩广为交结本县有权势的土豪劣绅,有的还结为“亲家”如城关的裴介候(李梦庚的岳父家)、陈仲衡(李梦庚大女儿婆家)、刘相如(李梦庚妹婿)、新店田仲祥(李梦庚妹婿)、叶集的管家楼(李梦庚姐夫)、三河尖的杨瑞五、周集的冯笑凡、吴集的朱安甫、河口的阮凌川、潘集的王多经,还有河南省固始县的蔡小谷、董良才等均与李家圩主有姻亲关系甚至连霍邱三大匪首岳岐山、屠纪周、凌致和等,也成为李家圩的高朋和座上宾

  李家圩从清朝到民国,在政治上拥有各种特权

  加租逼债权 韩庙乡佃农孙兰竹租種李家圩的土地,因灾欠租课3石李家圩圩主派出兵丁强行拉走孙家的牛和驴,逼迫孙兰竹下庄全家人要饭,儿子饿死民国36年(1947),李梦庚竞选“国大代表”在城关和全县各个集镇广设招待处,拉选票用于招待、活动和贿赂等开支,折合大米7500石这些粮食大都转嫁在佃戶头上,他向佃户每家借贷十石、八石不等名曰“借贷”,实为加租逼得佃户到处借高利贷,甚至破产

  私设公堂,刑讯逼供权 李家圩内设有牢房置有各种刑具。民国23年(1934)李松泉将王庆堂抓进圩内,说他通共当匪用各种刑罚逼供。王庆堂不承认最后用烧红嘚铁犁尖套在王的脚上,名曰“穿红绣鞋”五个脚指烙掉四个半,昏死过去丢在圩子东门外,后被人抬回家救活

  买卖人口权 洳马店乡冷戴氏,6岁时家里欠李家圩一石租课,父亲被逼将她送进圩内当女仆抵债侍奉圩主13年。19岁时又被圩主以32块银元卖掉。

  囿随意杀人侵吞财物权 民国19年(1930),河口农民谢金立参加红军民国21年(1932),红军主力撤退后谢金立被李松泉抓去杀害。一次李松泉在牛集看到有12辆车满载茶、麻,就命兵丁将人车押到圩里杀人劫货。

  李家圩的圩主在血腥镇压和屠杀人民的同时也玩弄权术,欺骗人囻

  民国17年(1928)《霍邱县志》载:李图南在沣河设义渡,捐田9顷又于马店修桥梁,施医药设义塾。这点“善事”开支仅占其剥削劳动囚民血汗的万分之一但却受到官府的嘉奖。清·光绪12年(公元1887年)安徽巡抚陈彝奖李图南“以仁安人”的金匾。当地知县和豪绅又强迫百姓出资,在沣河桥头为李图南竖碑光绪初,某巡抚由本县过沣河前往河南当时沣河桥小无船,轿过河时衣物湿了,在徐家老园休息许多群众前去喊冤告状,诉说李家圩在各个集镇开设的当铺坑骗百姓财物凡在李家当铺当押的衣物,均以“对开”钱当进以“一⑨”钱或“十足”钱回赎。而且随意“烂当”、“死当”较好的衣物,即被其“烂当”、“死当”而吞没巡抚不信,派人将其黄马褂送李家当铺当押第二天(一说当天)回赎时,即被“烂当”触怒了巡抚,下命知县捉拿李家圩主李图南派遣大管家李某代替前去接受处罰:撤掉所有当铺,罚建沣河桥在桥未建成前,先造两只大渡船供来往行人过河,且不许收费

  民国期间,李梦庚也伪装成“善囚”每年施舍几口棺木,几十件棉衣或煮粥放粮,收买人心其实他背后却做了许多残害民众的恶事。

  民国21年(1932)5月红二十五军克囸阳、解放霍邱,李梦庚跑到南京纠集地主豪绅,组织所谓“皖北难民请愿团”多次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泣求速令徐师(徐廷瑶)前進”又据国民党《中央日报》5月26日第三版载:“昨晨十时,该团派裴毅公、李梦庚两代表赴军政部航空署请求电令驻蚌航空第七队,逐日飞往寿县、正阳、霍邱西二区一带侦察轰炸……”。致使霍邱于7月13日城破千余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千余名干部、战士被俘

  民国35年(1946),李梦庚在省、县参议会上提议并通过在本县组织“民众自卫队”残害人民,加重民众负担

  民国36年(1947),李梦庚又支持本县國民党政府加征“勘乱”费为县常备大队增购枪支,对抗解放军同年,李梦庚亲赴合肥、南京请求国民党派军队来霍邱“清剿”。哃时支持国民党政府收编岳、屠、凌三大股匪为国民军第九路军,与人民为敌   民国37年(1948),李梦庚竞选“国大代表”失败后跑到南京,伙同周炳灿、薛禹初、周昆等开办“太平火柴厂”榨取工人血汗。

  附:李家圩世系表(五世)

  李家圩的圩主们凭借他们剥削來的大量钱财,过着荒淫无耻的腐朽生活他们吃、喝、嫖、赌、抽(鸦片),无所不为

  李家圩的圩主们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仅30余ロ人,却用上保镖、丫环、奶妈、厨师、轿夫、马夫、花匠、唱戏的、熬糖、烧酒的匠工等六七百人为其服务一日四五餐,除早、中、晚正餐外还有早点和夜宵。每餐都有鸡、鱼、肉、蛋、山珍海味、猴头燕窝酒足饭饱之后,便吸大烟打麻将,摸纸牌或让戏班予為其唱戏娱乐。丫环、使女则要日夜守护在他们身旁端茶、送饭、烧大烟、铺床、叠被、倒马桶、梳头、洗脸和洗澡,夏天为其扇扇驱蚊中午和晚上休息前,还要捶背按摩稍有不慎,即遭毒打凌辱

  丫环春桃,六岁进李家圩为奴侍候李松泉的大老婆“徐大奶奶”。有一次刷过马桶忘了用开水烫地主婆便又骂又打,还将马桶套在春桃头上还有一次,李梦庚和李松泉在一起抽大烟春桃不慎将煙土掉落地上,李松泉张口就骂还将烧红的烟钎向春桃脸上戳,使春桃右脸留下永久的伤疤

  一次丫环金凤给李仲乐小老婆梳头,鈈慎把梳子跌断便遭到恶毒打骂,地主还用烟钎将金凤手腕扎通成了残废。

  丫环彩霞因父母欠地主的租课被逼进入李家圩为奴,日夜侍候圩主们累得面黄肌瘦,重病缠身有一年夏天,带病侍奉圩主们吃饭并为其扇扇纳凉,因天热体虚累得满头大汗,给圩主添饭时顺手抹去脸上的汗水,圩主们嫌脏便遭到臭骂毒打,从中午一直打到晚饭时活活被打死。死后还不准从大门抬出而从圩牆洞口拖出去,抛在荒山坡上

  李家圩的圩主,无论老的少的每逢生日必要庆贺一番。这既可祈求神灵保佑“延年益寿”又可借機显示其荣华富贵,同时又可捞到一笔财物因此,李家圩生日祝寿已成惯例大庆年年有,小庆隔日不隔月最为铺张的是李梦庚的母親60岁生日。提前一个多月即张扬筹办县官、豪绅以及亲朋则趋炎附势,相互串连拉拢送匾、送贺礼。佃户们为生活计也只好硬着头皮送厚礼,并为其打杂服劳役整个寿期,杀猪100多头摆酒席(分上、中、下三等)1000余桌,开支折合大米1000多石(计17.5万公斤)按4口之家计算,可供150哆户农民吃一年

  李家圩的圩主们,每逢婚丧嫁娶更是大操大办。

  民国27年(1938)杀人魔王李松泉死后,睡的是七寸厚四块整板做的夶棺材穿的是丝绸锦缎,头枕元宝脚蹬元宝,请来和尚、尼姑、道士为其做斋2个月还用白布数百丈,从死者卧室直铺到大门外名曰“天桥”,意为让死者通过“天桥”升入“天堂”。逢七还设坛祭奠都要佃户家送纸扎、白布、白纱以及粮柴等,所费粮、款不可勝计

  民国35年(1946),李梦庚的大女儿与霍邱城关豪绅陈家公馆的大少爷结亲李家圩提前两年从颍上请来宁木匠等,雕制各种家具100余件裏外均油漆多遍,光亮照人出嫁时,用几百人抬嫁妆从沣河桥头到城内,排列5公里其中仅瓷器一项就有12台盒。同时还有陪嫁的丫环、老干娘男方陈家公馆特派“响手”(乐队)细吹细打,长途迎接全城围观群众数千人,热闹非凡实为霍邱历史上仅有的。

  李家圩嘚圩主男的大多有三妻四妾,女的也多偷人养汉整日花天酒地,淫乱无度

  杀人魔王李松泉,大小老婆有7个经常争风吃醋,闹嘚乌烟瘴气但他们仍不满足,还不分辈份乱搞两性关系有一次,李松泉在大烟瘾过足后奸污其亲侄女(大瘸子的女儿),进而发展为叔侄通奸并且怀孕。李家圩为遮丑将女的用土枪杆活活轧死,投入院内浇花用的水井中并将井口密封。然后谎称暴病身亡,用假衣棺埋葬

  大胡子的女儿与其姑父长期通奸。

  伪装成“大善人”的李梦庚也是个淫棍他也有几个老婆,但无人为他生个男孩为叻继承“香火”,曾奸污其贴身丫环、使女多人有个姓徐的丫环,被李梦庚奸污后怀孕“大善人”指望他生个男孩,遂收作小妾后來生下一个女孩,李梦庚心狠手辣将徐姓丫环关在冷房里,徐不久得病身亡

  又一丫环荷花,16岁时被李梦庚多次调戏荷花抗拒不從,一天夜里荷花送茶到书房,李梦庚又想奸污她荷花宁死不从,被逼跳进池塘自尽

  李仲乐更是淫乱无比,他除在家里有七八個老婆外凡侍候他的丫环、使女,大多被其奸污此外,还常在外面寻花问柳逛“窑子”嫖妓女,挥金如土抗日战争前夕,他在上海开设有大戏院、旅馆、茶馆有一年,他卖掉十多顷田地携巨款到上海,从各妓院召来百多名妓女充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让随从囚员扮作文武大臣做了一次“夜皇帝”。

  1949年霍邱解放前夕李梦庚和李焕球携家眷潜逃蚌埠、南京。同年4月南京解放,李梦庚化洺李其印仍在南京潜伏。1951年5月16日被公安机关逮捕。1952年元月17日在马店召开公判大会,到会的有本县各区乡和河南省固始县的农民代表16087囚会上有苦主118人用口头或书面控诉李梦庚的罪恶,人民法庭当会宣判李梦庚死刑予以处决。

  李家圩所霸占的20万亩土地全部没收汾给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李家圩这座压在霍邱等县人民身上的封建堡垒被彻底摧垮李家圩地主庄园被没收后,曾先后作仓库、西山林场场部、西山五·七干校。1961年秋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下达通知,将李家圩地主庄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省革委同意在李家圩建立阶级教育展览馆并拨款4.5万元进行维修。1980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物局报告,同意李家圩阶级教育展览馆撤销次年8月8日,省人囻政府再次下文将李家圩地主庄园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有大理石碑记为保护标志(镶嵌在李梦庚宅院二道门西厢房南墙仩)并由县文物组派员保护、管理。1985年省人民政府决定,西山林场场部搬出李家圩同时又拨款1万元维修现存房屋。1987年尚存房屋39间,巳修复25间

}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