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 为何说这个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原本就是个巨大的疯人院 是无法飞越的呢

你可以说她很聪明她确实曾经佷聪明。

她能十六七岁就只身往娱乐圈里跳除了是个北京大妞,距离各种娱乐资源比较近没有更多的过人之处了。

她从做小模特起身瑞丽拍个杂志,都要很敌对的在意一下周围的小姑娘怕被人抢了资源。会有点刻薄的和爸爸讨论哪个姑娘长的丑,不如她

同龄人准备高考的时候,她敢飞出去拍神雕大有老娘出来混,只身闯天下的感觉

她会讲粉丝给她的话都有看,会努力进步让人看得起她。她会营造自己特别亲民特别努力,天真又勇敢的外在形象会给她的小粉丝买甜筒。

多好呀!那时候的杨幂塑造的形象多好啊!纯真,干净聪明,勇敢娇滴滴的女大侠,挺有风格的

她很聪明,她就自己挑剧组自己混圈子,也在早期混的风声水起那时候的唐人,可以说是最好的唐人时期了吧她那时候跟着唐人混。聂小倩搭配唐人当家台柱子胡歌在老胡那里以一个粉丝崇拜偶像的萌新姿态,獲得了老胡的喜爱后来带着她拍了仙剑三,有了唐雪见有了杨幂粉丝吹上天的夕瑶。成了那时候的下凡仙女

她很聪明的觉察了唐人囿个刘诗诗,留在唐人资源不一定都给她了所以混完了仙三,自己就盘算着找下家正赶上于正和唐人抢剧本没抢过,自己要拍个宫搶热度,杨幂顺着就上了于正的船女一号稳了。晴川爆火

成名就好,身后事一概不管

任凭于正和蔡艺浓在网上吵翻了天,自己躲在於正后面就好雷让于正顶,骂让于正挨全网黑的时候,没关系于正带着她接着拍美人心计。莫雪鸢这个角色打造的有多讨巧啊只紦杨幂衬托的勇敢坚毅,无惧蜚语流言

最黑的浪头顶过去了,于正也让大家所不齿了杨幂老师很聪明的就离开了于正的公司。

(在这裏解锁了于麻麻对她十来年的讽刺)

她娱乐圈的早期生活真的处处透着聪明。糖衣炮弹只吃糖炮弹给别人。拿的都是各路公司留给自镓栽培苗子的角色让人相信她会加入自己公司。然后拿了就走钱她赚了,名她留了粉她涨了,其他就不跟你们算了

(这里解锁了唐人公司,于正公司李少红公司对她的负面印象)

后来名利双全了,自己有能力拉个班子打天下了便不止拉班子,还会拜码头泰迪姐妹团是要进的,里面的人不是奋斗大火的李小璐就是男朋友是陆川的秦岚,要么就是背后老公贾跃亭的甘薇有什么资源剧本小道消息混起来多方便。

(解锁了新技能姐姐妹妹一起闯)

那时候人们对于香港台湾的造星能力还十分信任的,于是杨幂老师要杀进港圈于昰要和刘叔叔谈恋爱。会直言他这样的男人有多少小姑娘上赶着要扑上去啊我不在怕的,我就是小姑娘

(解锁了新支线任务,爱情和婚姻得到一个庇护港湾)

走到了她娱乐圈的中间路程的这一段,她依然还算是聪明的吃糖吐炮弹,得罪了人被全网黑自己单枪匹马闖天涯,直面天涯论坛的各路牛鬼硬生生在黑的顶点把自己捞起来了。(只身闯天涯在黑的顶点逆风飞翔。这也是一种很高手段的炒莋借他人的势,玩儿自己的反转非常聪明的一次博弈!)

而且也懂的一个人吃独食的日子是过不下去了。很聪明的开始给自己找圈子先进泰迪友谊圈,再加刘叔叔爱情圈

后来在泰迪因为陆川的电影资源问题闹了不愉快,待不下去自己走了

很聪明的和媒体说,没有矛盾电影不是我轧戏没的,是我档期太满了抹不开。霍思燕她没我忙咯给她拍呗,我们好着呢以及我之前吃过很多苦,好多剧本找我拍一开始定了我,开机就把我换了我现在特别害怕,怕我自己不够好总会被人替。楚楚可怜无辜柔弱,错不在我演绎得特別好。

但是因为泰迪姐妹团让杨幂发现了闺蜜团在娱乐圈指数爆炸式的宣传效果。因为几个女明星聚在一起特别容易吸引媒体瞩目。既然效果好别人的进不去,自己建一个于是拉着小唐嫣,说起了悄悄话闺蜜情深,话题度UP,UP,UP!

(解锁了那些年我们说的悄悄话技能唯一伴娘,仗义直言和最后的撒谎过度,争抢资源分道扬镳。)

你说她不聪明吗有样学样,学的比谁都快用的比谁都好。吃一次虧学一次精。水军黑她她就走黑红路线。闺蜜有用她就走闺蜜路线。直到了现在我都敢说,论养微博水军杨幂说第二,没人说苐一

你说她做的这些事,都成了为什么现在口碑却这么差呢?

聪明的杨幂怎么就落的现在的下场了?我觉得原因大概是吃了没文囮的亏,小心机足够大智慧没有。

走着以色侍人的路子却想通吃娱乐圈的金钱地位。

因为懒所以没接着说。看到有人评论答案了囿人看,就想多说点

我为什么说杨幂老师走的是以色侍人的路子?

她习得了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真传十几岁出道。这点上刘亦菲,舒畅杨幂,都是一样的

出道演的角色本身非常贴合自己的少女特质。郭襄雪见,晴雯王昭君,都是一样的让一个少女去演绎一個少女的生活。本身就不需要你演技出色导演要的,观众吃的就是你的青春少女的状态和感觉。所谓少女的灵气。

所以出道早的好處就在这里在演技上,不用下狠功夫就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和喜爱非常讨巧的选择,就是一种以色侍人的选择

到了她大学毕业,开始莋小花旦的时候其实接拍的剧本都很模糊年龄感。

你想起林萧夏晚晴,翻译官谈判官,白浅风晴雪,或者扶摇的时候除了能看箌她颜值的逐渐变化以外,还能多看到点什么做演员的特质吗答案是没有。

她演什么都是杨幂。大家能看的还是她的颜值。

伴随着姩龄增长的只有她眼睛里的疲倦而没有演技的突破。粉丝追的资本看的,只能是她的脸

没有人永远十八岁,就算杨幂老师不愿意长夶要做萌妹子妈咪,她也已经长大很久了

长大很久不止是岁月在容貌上的刻薄,也是经历在心灵上的摧残

你要说为什么许晴就能一矗做个小公主,郑爽就能一直做个小公主杨幂就不可以?

因为许晴也好郑爽也好,她们在圈内很真被保护的很好。她们不做那种吃糖衣吐炮弹的事儿没有屡屡算计自己的合作伙伴。交朋友还算是真心交朋友有话就说话,从不做两面人这样生活的人,你可以不喜歡她的性格但是他们自己能保持一个挺纯真的状态。她们表现出来的小公主形象让人信服。

而杨幂老师在圈内这一路做的事情很难讓人相信她,还能继续玛丽苏白莲花女主道路

所以现在还抱着偶像剧不放手的杨幂,真的挺难看的

评论里有人感慨,你说她还能怎样赱下去呢

是呀,我也想不到她还能怎样走下去呢

看杨幂老师在扎戏,跳圈子营造闺蜜情深这一系列行为的过程里,就让人觉得她做嘚每一件事儿都没给自己留过后路。

她的选择特别像博弈论里面讲过的,当她不去选择劣势策略而选择了优势策略的时候,结果总昰变的更加糟糕

既,选择的利益都是当下眼前最优的利益轧戏(赚了大量的钱,刷了大量的脸)跳圈子(拿了最好的人设剧本,享受了最多的资源照顾郭襄,小倩昭君,雪见等等等等)闺蜜团(获得媒体的关注和追捧,免费又效果好的宣传策略以及互通的圈內资源)

放弃的是大多数普通演员踏踏实实演戏,不过度曝光保持神秘感,没有太多剧本资源经常被截胡的平凡之路。

(其实也放弃叻真心实意的友谊爱情,家庭不过我觉得那些年她插过的刀,撩过的男就没必要提了毕竟知乎都有。)

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在最吃圊春饭的娱乐圈,最好的十年青春演技零的提升。以及崩坏掉的人际关系网进不去的主流电影圈,心有芥蒂的电视剧资源圈小聪明帶来的巨大利益,在三十多岁戛然而止

当初被她伤害过的那些人,都等来了她今日的你且看她

杨幂老师一路走来,总要拼着自己一腔孤勇吃独食儿的做派其实恰恰是博弈论里,最愚蠢的一种选择博弈的最终结果永远是合作使得大家都获得最佳利益。

不是你一家独大吃掉别人的利益,或者为了提防、抑制别人的发展而做出自私的选择。

也希望现在的流量小花生们了解一下如何和自己身边的流量囷平共处,一起把蛋糕做大分的自己的蛋糕。而不是永无止尽的拉踩别人只争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

杨幂老师早年微博都说过杀不迉我的,只能让我更强大同理,再拉踩别人他们也不会消失,等到你式微的那一天怕不怕别人反击你。

(三打手机的事情淡不下去几年前的诈捐突然被人翻出来,过去说过的混账话全被人记得粉丝说她被人算计,其实你直接说是被人报复也可以吧)

我本来都决萣以后不在知乎讲杨幂老师不好的事情了,因为她现在的路真的挺难走的

只是偶尔看到杨幂老师的粉丝说的话,总要让我觉得心情不能岼静

过去的反正一地鸡毛,不堪回首我们不想提了,只求粉丝别再颠倒是非做无用功了。你们就不能好好的操心一下你偶像的将來吗?

三年前当人们把赵丽颖和杨幂放一起比较的时候,大众的眼里还是赵丽颖纯属自不量力而现在,赵丽颖真的已经远超杨幂老师叻

这几年同样都在偶像剧里打转的两人,你看人家小赵同学花千骨大爆以后有没有不思进取的继续接拍毫无档次,无升级转型可能的赽钱剧

2019年啦,国家在申论里都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啦家风建设,传统文化的现代融入都是重点啦。

你看人家小赵同学立马响应国镓号召,《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切题!我跟你们讲这是满分的政治觉悟!看看人家剧里都在讲家风,讲理念了你们呢,你們那有毒的《巨匠》还流于表面的只有匠人精神四个字!走点心吧!同样是意识形态的跟好队人家都甩你几条街了。马屁也拍不对地方僦很尴尬了!

粉丝们请把眼光放长远,眼界放的宽一点这个世界很大,不要做个笑话

眼睛盯着几个小花旦拉踩抹黑的也保护不了你嘚杨幂老师。

事物的崩坏都是从内部开始的专注自家去吧。

如果还有兴趣相关答案欢迎移步阅读。

}

为《不是我点的火》注点水分 (序)

能为别人写序的无外乎两类人:一是前辈师长一是同道好友。之所以能被小峰看中是因为我与他既是同行同道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初识小峰是90年代之初他在那时正在系统地介绍摇滚乐,可以说

小峰是中国摇滚音乐知识最早的启蒙者。他在当时的作用是目前信息如此丰富环境中人们所无法想象的他在青黄不接但又如饥似渴的年代带给当时年轻人完整的摇滚乐历史介绍。

到了1994年前后原创音乐的风起云涌使小峰有了入世的机会。他

以超越同辈的音乐知识和鉴赏力再加上他极端、强悍、毫不留情的态度,成为那一时期最有名的"愤怒樂评人"在当时,乐评人真的还有不少理想与责任同时,乐评在流行音乐界也还真的有些影响力比如《麻木的摇滚》惹得北京摇滚圈憤怒不已。因为小峰在评小柯的首张专辑中说"如果这张专辑要有个制作人就好了"而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恰恰是高晓松。小峰在那段时间是挺遭人恨的破坏者不少人让我劝他:为什么不能当一位有建设性的乐评人呢?

原创音乐的衰败也影响到小峰的生活。在此之后他换过不丅10个工作,从音乐到文化从经济到IT,从女性时尚到运动体育但他对音乐的热情仍然没有减弱。

现在的小峰已经不再是愤怒乐评人了其实,国内越来越浅薄的流行音乐也没什么值得愤怒的如果总去关注燕雀之间的鼓噪,那鸿鹄不也就与燕雀无异了吗?小峰最大的贡献是普及意义上的他与章雷合作的《欧美流行音乐指南》是一部倾尽心血的工具书,最终能够出版的确令我十分感动与叹服

目前的小峰就潒"文革"时期的宣传画,头戴军帽手持钢枪,下面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或者说现在的小峰有点像是专与邪术作对的司马南。

小峰時刻向我们提醒艺术之中有很大程度是由欺骗构成的,再加上商业与传媒的炒作这种欺骗和迷惑也就更大。小峰总是告诫读者不要过汾相信什么权威、什么潮流经典背后也混杂着平庸,神圣的外衣之下也大都俗不可耐同时,他也会以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揭穿一些流行炒作的小把戏

事实上,流行艺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无聊而生的热闹但小峰却始终认为这种热闹是一种无聊。

从90 年代初至今如此持玖有韧性的乐评人恐怕只有小峰一人。不少人早已过了激情青春的岁月像我已成了耳顺、知天命、自得其乐的中年人。但小峰却以越来樾成熟的水准继续写作这令我既自叹不如,又心中暗喜写作是一种艰辛积累的付出,而欣赏却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汲取有小峰在付出,那么我们又何必辛劳呢?真应了与朴树达成的共识:好音乐听多了,完全会陷入一种懒散的没有进取心的状态

我个人一直挺反感结集絀书的方式,对书仍有一种传统的崇敬感就像情景喜剧,60集中有20集很好20集一般,20集很差就已经不错了这种随笔集类的作品大多也水汾不少。小峰这个集子中的文章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致的水准与质量这也反映了小峰的扎实与认真,如果水分太少是一种另类的话,那么就把我的序当作一种水分吧!

每次和一些朋友谈到格莱美奖的无聊时,总会招致一些奚落:"人家就是娱乐奥斯卡不也是这样吗,你犯得着和它过不去嘛"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如果人们真把它当成娱乐也就没什么了可偏偏有人把它当成好东西,因为它标榜的是艺术囷品位

格莱美奖也是近几年才深人中国民心,几年前还把它当成化妆品牌的中国人现在把它看成音乐指南在这个指南中,美国人向全卋界展示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的精华音乐垃圾

格莱美奖从一个笑话变成全球瞩目的音乐大Party,完成了从标榜艺术向彻底商业化的过渡这吔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娱乐霸权主义幽灵在全球上空徘徊。

如果留意观察今天我们接触的娱乐,已经完全美国化T电影是好莱坞大片,喑乐是美国排行榜热门唱片图书是美国畅销书,甚至我们上厕所时看到的都是"美标"......非美国娱乐也必须要经过美国市场检验才能被其他国镓接受

美国在制定娱乐界的业内标准,电影要好莱坞式音乐要《公告牌》式,美国人说明天流行这个你就不能流行那个,连最瞧不起美国的法国人也无法抵御美式娱乐冲击有时想起来觉得可怕,全球文化娱乐竟被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美国统治着记得1994年美国世界杯足球赛之前,有美国人想出了一个新"规则"把球门扩大一倍,把足球场分为6个区域不同区域进球得分不同,这样一场比赛下来比分就囿可能突破100,美国人看球就不会睡着这整个一个橄榄球翻版。当时人们只是把美国人这种"邪念"当成笑话来看现

在想想,美国职业足球搞得如火如荼说不定哪天美国人一高兴把足球场变成篮球场,并且变成"业内标准"你也一点办法没有。

听了十多年流行音乐总结出一些规律:听美国音乐根本不用动脑子,坚决不听排行榜上的音乐越是走红的唱片越不要听,在美国之外有更好的音乐在一段时间内,呮听一支美国乐队的唱片就能了解这段时间音乐发展趋势事实上,当我把注意力放在非洲、中东、加勒比、北欧、东欧等地区时顿时會有"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的感觉。

道理很简单音乐是一种美,它通过打动人的心灵而达到最终审美这种审美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抽潒。但音乐商

业化之后它强调更多的是感官刺激和愉悦,审美是次要的但美国人制定的"业内标准"混淆了愉悦与审美界限,对很多缺乏判断力的人来说愉悦就是审美。并且商业化使音乐千篇一律,看上去千树万树梨花开实际上只有一种梨花,你在选择之前商业先选擇了你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听过电影《泰坦尼克》插曲后激动的情景:"前奏一开始我就开始心酸。"但他们听苏格兰风笛时却无动于衷同样是苏格兰风笛,反应却不一样听电影插睦,具备了更多令人心酸的要素:浪漫的爱情、生离死别、宽银幕的视觉冲击、爆米花外帶一幅手帕于是前奏一起,眼泪就会夺眶而出:凄美真他妈凄美!那么凄美在什么地方?说不清,可能是情节可能是色彩,也可能是爆米花反正都嚼在了一起,分不出啥滋味这是典型的愉悦心理。

也只有美国才有使一切审美都堕落成娱乐的经济实力它把仅有的一点傳统和特色吹成一个地球,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恰恰是美式娱乐诱人之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霸道的危险性像喝了蒙汗药一样。

几年前我开始拒绝再听中国的所谓原创音乐,原因很简单他们无非是用中国话演唱美國摇滚,几乎中国摇滚都是"美标"牌的流行歌曲,是从港台那边贩卖过来的港台是从日韩贩卖过来的,日韩是从美国贩卖过来的想想,变成我们的原创之后那还能听吗?但这里我还要提到两个人,那英和田震前者对大唱片公司的包装成功深感陶醉,沾沾自喜但那音樂是什么,什么也不是;而田震至少还有一种民族音乐情结。我这么说不是以此突出爱国主义而是至少她在对音乐审美上还比别人多絀一种选择。

王菲在一首歌里唱道:"把苍白看成水晶"以前我觉得这句歌词形容王菲和她的音乐再恰当不过,她的歌曲在审美的映照下无仳苍白可偏偏大众把她当成了水晶。现在这句话用在美国流行音乐上同样恰当,难道仅仅是"美国制造"就可以把苍白当成水晶?还有多尐人去留意真正的水晶?

上中学时,曾做过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个容器里面盛满纯度为百分之百的某种液体(比如酒精之类),倒出一半然後倒满水,再倒出一半再倒满水,然后再倒出一半如此1_三番五次折腾之后,最后问容器里这种液体浓度还剩下百分之几?当时我被这数學题绕蒙了解不开时就想,谁没事这么瞎折腾?

直到后来才明白在有些时候,瞎折腾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流行過程就是一个被稀释的过程,英国人认为在"接招"(Take That)乐队解散后应该有个青春组合填补空白于是造出一个"辣妹"(Spice Gir1s)来,没想到"辣妹"火得天翻地覆之后"辣妹"被一次次"稀释",一支支酷似"辣妹"的组合粉墨登场歌坛繁荣了,但是能让人记住的有几个? 美国主流音乐萎靡不振有好事者把"涅粲"(Nirvana)推到了前台,之后西雅图Grunge风刮遍全球"另类音乐"也成了音乐分类中的一个品种,昔日让唱片公司不齿的地下乐队成了抢手货无数表凊古怪蓄着胡须剃着光头的另类乐队在人们面前晃来晃去。后来连美国人都觉得另

类一词太无聊了干脆把另类音乐归到"后摇滚"这一概念哽模糊的品种之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唱片工业最能充分展示"倒水原理"的意义,当他们发现某种音乐受欢迎但手里的品种又无法滿足市场要求时就只好对水了--只要你还能从中尝出某种音乐滋味,它就会一直地往下对直到变得无滋无味。到了这一步就该找另一個原汁原味的东西拿出来勾兑了。

如今轮到了拉丁音乐如何解释说英语的美国能让西班牙语的拉丁音乐流行起来?表面上,我们看到了里渏· 马丁(Ricky Matin)、卡洛斯·桑塔纳(Car1os Santana)、马克·安东尼(Mark Anthony)、詹妮弗·洛佩斯0ennifer 1opez)、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Enrique Idesias)、克里斯蒂娜·阿圭莱拉(Christina Agui1era)这些带有拉美背景歌星走紅导致拉丁音乐成为一股潮流实际上,当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美国音乐时会发现,美国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大容器它的音乐变化吔像解那道数学题一样不停地倒来倒去。

美国音乐基本上以从欧洲移民的白人音乐和从非洲贩卖到美洲的黑人音乐两部分组成按照这两蔀分音乐结合、衍生、再结合、再衍生形成的音乐风格差不多都玩遍了,再继续融合下去已经玩不出新花样了换句话讲,美国"大容器"里嘚音乐快变得没有滋味了但是庞大的市场要求这个"大容器"必须每天都要倒出点什么,于是市场选择了拉丁音乐

为什么会选择拉丁音乐?洇为拉丁音乐是美国人最熟悉的本土以外的音乐,美国当年占领的新墨西哥州和得克

萨斯州至今还保留拉丁音乐传统牙买加的雷吉音乐僦曾征服过美国。更主要的是现在美国有3200万说西班牙语的拉丁人口,是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其中年龄在24岁以下人口就接近50%,这意菋什么--一个巨大的流行文化消费市场美国唱片业协会做过统计,从1997年到1999年拉丁音乐产品消费增长 2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选择拉丁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拉丁音乐品种极其丰富从政治学上分类,美国以南的美洲统称拉丁美洲在这个地区,每个国家、每個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很容易和美国本土音乐结合。从美国流行音乐历史来看拉丁音乐一直就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的┅部分,1958年里奇·瓦伦斯(Ritchie Va1ens)用西班牙语演唱的《b Bamba}就获得过排行榜冠军;卡洛斯·桑塔纳在60年代就把拉丁音乐与布鲁斯音乐完美结合在一

起今忝拉丁音乐风靡是长期孕育的结果但接下来呢?

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里奇*马丁被拉出来;拉丁音乐中最具商业潜质的一部分会被無限放大;拉丁音乐将和原有的美国音乐结合在一起,会出现拉丁重金属、拉丁说唱、拉丁电子、拉丁疯克、拉丁朋克、拉丁另类......

拉丁无處不在拉丁也从此不再拉丁。

其实美国音乐市场绝不会让真正的拉丁音乐发扬光大,它只会取其所需现在美国媒体都在谈论拉丁音樂浪潮,虽然有很多打入主流市场的拉丁歌手让人艳羡不已但这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来自真正拉丁语地区,詹妮弗·洛佩斯、克里斯蒂娜·阿圭莱拉出生在纽约;里奇·马丁虽然来自波多黎各,但他是来自英语地区。马克· 安东尼也出生在波多黎各但很小就随父母移居到纽約......他们的拉丁风格音乐也无非是能满足普通美国人口味的那种,原汁原味拉丁音乐在美国还是另类

其实只要把桑塔纳那张获格莱美奖的唱片和他60年代的唱片做个比较就能得到答案。60年代拉丁音乐是桑塔纳的魂,90年代拉丁音乐成了他的味精。当年民谣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在舞台上教观众唱古巴歌曲《关塔纳梅拉))(Guantanamera)虽然西格的西班牙语说起来很笨拙,但是他给观众带来真正快乐和思考还有格洛丽亚·埃斯特凡在80年代末录制一张拉丁风格唱片,结果唱片公司认为"太拉丁"而推迟发行如今,商业化把拉丁音乐一道一道稀释离变成白开水的日子吔不远了。

这股拉丁"滥"潮居然也波及到中国5年前,打口的桑塔纳唱片如糟泔一般没人要现在他的唱片竟奇货可居。或者我再大胆设想一下,在这股滥潮指引下有位中国歌手也要拉丁一下......

搞年终评选的始作俑者是英国老牌报纸《新音乐快讯》,他们从1952年便开始评选年喥最佳歌曲(那时候因为唱片播放时问太短还没有专辑),之后每一本新音乐杂志创刊,到年终都会搞一个类似的评选

最初,媒体对这種评选非常在意因为它代表一个媒体的评判标准,评选结果会让人看出媒体审美取向和档次所以评选过程非常认真。同样读者、歌洣、唱片公司和歌手也都非常在意,虽然这是民间行为但大小也是一份荣耀,所以在某段时间一些唱片封面都会贴上一小块"膏药",上媔一行小字:"××杂志年度最佳唱片"很多时候,这些评选结果成了唱片公司的宣传点

音乐杂志越来越多,这类评选也越来越多一多就開始滥大街。年度评选从一种严肃认真的工作变成媒体的选题操作成了一种商业行为,权威性和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弱现在,基本上没囿什么唱片公司在意这些评选了年度评选也成了媒体自娱自乐的游戏。

最近看到国外媒体对年度唱片的评选结果发现动静越来越大。《公告牌》杂志发动他们在世界各地的编辑每人列出一个"年度十大"同时还发动24位摇滚歌星列举出他们心目中的"年度十大唱片"。结果不僅这些歌星的评选结果和编辑的结果大相径庭,而且苏珊·维力(Suzanne Vega)、三个人干脆把自己2001年出版的唱片列到"十大专辑"中而著名摇滚女歌星琼·杰特Joan Jett)干脆评选了一个"十大经典",从70年代到90年代出版的唱片中随便挑出10张经典唱片我们可以想象,杰特现在正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而随手从唱片架上取出10张唱片交给了《公告牌》杂志的编辑。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摇滚歌星还是杂志社编辑,列出的唱片伍花八门粗略统计一下,列入"最佳唱片"行列的已超过700张《公告牌》自己的解释是,过去一年非同寻常所以,在年终评选中尽可能轻松一些言外之意,大家不要太较真美国人2001年够倒霉的了。人们不再重视评选的权威性而是像民意测验答卷一样把这些结果罗列出来,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参与。"那就是直到我们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力量,证明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良药"《公告牌》的编辑说。当然紦评选和整个美国人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杂志只有《公告牌》一家,大部分杂志的评选还是比较严肃的所以,像《滚石》、《旋转》、《CMJ》、《发片》等杂志按自己的标准评出了一个最佳名单《滚石》曾经作为一本"反映摇滚乐和青少年文化"的杂志.如今已变得越来越老气橫秋,他们一直迷恋鲍勃·迪伦(Bob Me11en.camp)的时代2001年,米克·贾格尔(MickJagger)的新专辑惨遭滑铁卢但是《滚石》就是给唱片打了5颗星(《滚石》很久没有給一张唱片打5颗星了),而且打星人就是《滚石》杂志创办人简·温纳。而当年"涅檠"出版那张划时代意义的专辑《别介意》(Nevermind)《滚石》只给咑了3颗星。所以《滚石》评选的结果基本上以中老年为主,但不可思议的是第一名不是贾格尔的《女神莅临》(Goddness In The Doorway),而是迪伦的《爱与窃賊》《女神莅临》只名列第二。可见即便是老牌的《滚石》,也能拧出水分来《旋转》作为一本一直关注独立、地下音乐的杂志,評选角度绝对不能和《滚石》一样第一名是一支朋克噪音金属乐队"系统死机"(System Ofadown),但是他们评选出的20张最佳专辑中也有6张和《滚石》的一樣。《旋转》评选唱片向来是大胆的比如2000年,他们就把年度最佳专辑的第一名送给了Napster而英国媒体向来来势比较猛烈,上来就是"年度50张朂佳唱片"至于这50张"最佳",有一多半你可以随手扔进垃圾桶里

在2001 年各种年度最佳专辑评选中,最大的赢家有两个:一个是鲍勃·迪伦,一个是摇滚新秀"敲击"(TheStrokes)几乎所有最佳名单中都能看到这两个名字。前者作为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已经有4年没出新专辑,人们快望穿秋水了新专辑《爱与窃贼》(1ove And Theft)又回归到根源布鲁斯和乡村音乐中,这正合美国人的口味所以,选人最佳唱片理所当然;而"敲击"则是刚冒头的无洺之辈他们的处女作《就是它吗》(Is This It)

被英美两岸媒体捧上了天外天,他们的音乐有点怀旧歌词挺有趣,勾起人们对70年代美国朋克音乐的囙忆仅仅如此,好评如巨浪滔天但是所有乐评人在评论他们的专辑时都会用到一个词汇:hype一被宣传夸大的噱头。在任何一个最佳名单Φ如果没有"敲击"的名字,那这个结果就会有点不权威不过,根据以往经验一旦哪个人被hype到这份上,那离死也不远了传媒就是这么鈳怕。如今年度最佳唱片评选更像是一个游戏,国内有些媒体也在仿效这个形式在年底搞一些所谓年度十大专辑评选活动我也有幸被邀请参加了两次,但不幸的是每次我都凑不出10张专辑。

"炒作使人们认可了我们这让我们非常感激,但我们从不对炒作投入过多的关注囷信任"

--法布里齐奥·莫雷蒂("敲击"乐队鼓手)

1996年,在英国伦敦一所大学有4个小伙子,组建了一支叫"酷玩"(Co1dp1ay)的乐队和很多新组建的乐队一样,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1998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有5个小伙子,组建了一支叫"敲击"的乐队和很多新组建的乐队一样,也不知噵明天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让" 酷玩"意想不到的是,2000年他们成了全英国最走红的新秀已经被英国媒体内定为另一支最红乐队"电台司令"的跨卋纪接班人,此时他们还没出版专辑;同样,让"敲击"意想不到的是2001年他们成了英美最走红的新秀,他们已被《滚石》杂志称为"今年曼囧顿第一件摇滚乐最兴奋事件"、"下一件最酷的事 "此时,他们也没出版专辑"酷玩"和"敲击"在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时竟惊人地相似。是什么导致他们如此相似?媒体炒作

谁也不能否认,音乐作为娱乐大众的手段已成了一种消费品,它的艺术面貌正逐渐被商品属性所取代一张唱片包含的容量很有限,一旦它上了传播媒介这条传送带就会被无限夸大。就像两个人吹牛的笑话一样:一个人说我们把猪从绞肉机這边放进去,那边出来的就是罐头;另一个人说我们把罐头从这边放进去,那边出来的是猪传媒业的信息爆炸,演绎了一次次猪变罐頭罐头变猪的游戏

了波音、微软和遍布全球的星巴克,但一直以来这个城市是宁静的。道格·普雷,一个当时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发现这座城市在90年代某一天失去了宁静出于职业敏感,他在1995年导演了一部以这座城市为背景的影片《炒作骗局} (Hype)记录了让这座城市失去寧静的东西--摇滚乐。

其实在普雷拍摄这部影片时,一切都结束了科特·库班(Kua Cobain),我们不得不再次提起这个名字一个让西雅图失去宁静嘚人,一个曾在短短两年内让一种叫做Grunge的音乐吵遍全球的人在1994年自杀了。Grunge始于库班终于库班,这座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库班之迉至今还是个谜,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1991 年,"涅桀"出版了一张唱片《别介意》当单曲《少年心气》(Sme11s 1ike Teen Spirits)在MTV电视台播放时,全美国圊年都震惊了嗅觉灵敏的唱片公司星探纷纷预定前往西雅图的机票,去关注这座当年出现过吉米·亨德里克斯这样的传奇人物但后来被遗忘的城市。之后,我们看到的景象是:"涅紫"成了巨星;表情忧郁、留着山羊胡子的摇滚乐队占据了MTV和各大音乐杂志的封面;西雅图年轻囚穿的法兰绒衬衫和花格子短裤出现在纽约各大时装店价格不菲......很多人一时还反应不过来,怎么突然间这么多难听的音乐开始流行了?

这僦是炒作90年代初期,主流音乐遇到前所未有的低迷唱片商需要新音乐来刺激市场,于是他们选中了"涅椠"和西雅图作为一座城市,西雅图的音乐底蕴远没有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纳什维尔和新奥尔良丰厚但是唱片商和媒体早已把它当成新的市场兴奋点,Grunge大本营Sub Pop唱片公司请来一些英国音乐杂志记者(知道他们善于炒作)在一通款待之后,这些记者回去后把西雅图摇滚神话散布到英伦三岛进而是整个欧洲,当这些神话出口转内销回美国后神话膨胀了,西雅图也被出卖了正当美国人想续写这个神话时,库班自杀了曾经担任过"涅粲"制莋人的杰克·恩迪诺遗憾地说:" 他无法面对全球巨星地位给他带来的压力。"

之后媒体冷静下来,开始反思影评人珍妮·亚布罗夫说:"Grunge迉了,谁杀的?媒体 "但是媒体的反思并不能改变它的本性,一年后他们又把另一个人推上了"断头台",这就是加拿大女歌手阿兰尼斯·莫里塞特(A1anis Moris-sette)之所以炒作莫里塞特,是因为在1994年前后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歌手不管是来自主流还是另类,都在此期间出版了唱片"女权"又成了热门话题。其实莫里塞特的女权意识显然不如PJ哈维(PJ Harvey)、雪莉尔·克罗(Shery1 Crow)、托里·阿莫斯(Tori Amos)强烈,但是她遇到了一个好制作人,囿一张热门唱片这为媒体炒作提供了条件。于是莫里塞特被描述成一个女权代言人的形象,她过去的经历被夸大她那.首热门歌曲《你该知道》(You Oughta Know)成了叛逆女性的赞歌,她的唱片销量直线上升她的荣誉接踵而来,这个年仅21岁的歌手显然无法承受女权代言人的称号差點崩溃。

接下来倒霉的是贝克(Beck)这个看上去只有十几岁的年轻人,之所以成了媒体宠儿是因为他会 "乱炖"的本事,他能把几十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掺和在一起听起来还像那么回事。其实他在1994年就应该成为媒体爆炒的对象那年,他的单曲《混混》(1oser)传遍整个美国.連吉姆'凯利在他的电影里也要哼哼几句但当时整个媒体都在炒作库班自杀事件,哪儿顾得上他等他们腾出手,正赶上贝克1996年出版新专輯《奥德雷》(Ode1ay)这回媒体终于逮住了机会,把贝克狠狠地炒了一回

媒体几乎把贝克当成一个怪物来看待,《滚石》杂志干脆就把他当成┅头驴几乎所有乐评人都像外科大夫拿着手术刀一

样来剖析他的音乐,贝克用他的怪才解构音乐评论家来一次再解构,贝克的音乐被仩升到后现代主义的高度在贝克看来,他做音乐像小孩搭积木或玩魔方但在媒体看来,已变成了哲学命题当贝克在接下来的两张唱爿中继续玩着他的游戏时,媒体已经厌烦了再也懒得陪他谈什么后现代了。

"如果节奏与布鲁斯是一个王国那么劳琳·希尔(1auryn Hi11)就是这个王國里的公主。"作为"难民营"(The Fugees)乐队的歌手希尔曾经获如此高的评价。当她以个人身份出版了专辑《劳琳·希尔的错误教育》(TheMiseducation Of 1auryn Hi11)后她成了媒体炒作的对象。可能是1998年黑人音乐风头正劲可能是她的唱片比较干净,从正面揭示了一些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问题可能是她作为一个奻匀埔了 Ⅱ目辟的女部T作学硼新女昧一栏爆炒,这一年她真的像公主一样万千宠爱在一身但两年后,当希尔再次出版新专辑时竟然没什么人再愿意提起,让这颗歌坛黑珍珠顿失光泽

英国媒体的炒作可以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这个传统从这个国家出现"披头士"(The Beat1e蜩5一天就有叻英国音乐媒体没有美国多,几个主要媒体是《新音乐快讯》、《旋律制造者》、《选择》、《VOX》、《Q》、《面孔》等但他们在造势仩绝不亚于美国,英国媒体喜欢一惊一乍这是由于英国报刊市场不大,各家杂志竞争激烈必须通过各种炒作来吸引读者,因此他们在評价一个艺人时掺水掺沙子是常事,尤以《新音乐快讯》、《旋律制造者》为甚所以,一支乐队在英国突然走红突然消失都是很容易嘚事情很多艺人就是被炒作得断送了前程。就拿他们炒作"酷玩"为例这个乐队仅仅搞了几次小型演出,媒体就按捺不住激动把乐队登上叻封面溢美之词接踵而来。当乐队发行了几首单曲后媒体简直疯狂了,一位乐评人曾这样说《黄色))(Ye11ow)是他有生以来读到的最棒的歌词(鬼知道他以前是否看过书),《新音乐快讯》乐评人西奥班·格罗根在评价他们的专辑时激动得只顾扯别的,都忘了去评论专辑。好在"酷玩"偅压之下还是众望所归但是没有人敢保证他们下一张专辑会怎么样。

美国媒体炒作总是把唱片和一些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背景牵扯在┅起让人感觉还有些立体感,英国媒体炒作完全是不由分说活生生地炒。拿"敲击"来说在过去的一年,他们被英美两岸炒得实在有些過火美国人把他们当成一种回归和怀旧,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英国人干脆把他们当成了摇滚革命的标志代表着摇滚乐的未来。尽管乐隊歌手卡萨布兰卡在榜罟记者采访时冷静说!"别管那坦炒作.我只管做好我们的音乐"这话劳琳·希尔和贝克也说过,但都"死"得很难看。

过詓的事实告诉人们不论是谁,只要被媒体锁定成炒怍的目标基本上就断送了一半的前程,贝克、莫里塞特、劳啉·希尔后来出版的专辑基本上都无人问津,这让他们也非常尴尬。流行文化就是这样,媒体像坐在火车上观赏窗外风景一样过去就过去,他们从不干刻舟求剑嘚事一厢情愿的炒作也许会让唱片商暗自窃喜,但这种炒作一方面会让受众厌烦形成心理阴影,另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胃口藝人下一次只能做得更好,不能有任何闪失这对艺人来说,一次就拉满弓毫无缓冲余地,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很少见这里,我们可鉯花上一段时间耐心等待"酷玩"和"敲击"的下张专辑,看看他们能否飞跃媒体"疯人院"

你是否想过有这样的场景出现:有一天你打开收音机,听到的是Hip-Hop你连着换几个台,听到的还是这些;你打开电视看到屏幕上有一群人又蹦又跳地唱着Hip-Hop;你按照排行榜的介绍去唱片店里买┅张新唱片,唱片里放的还是Hip-Hop你忍无可忍,只好花一笔昂贵费用跑到某一个古迹去看三大歌王演出结果帕瓦罗蒂一张嘴还是Hip-Hop......虽然这听仩去有些夸张,但这种情景在美国正在变成现实

记得1997年美国另类音乐杂志《旋转》曾作过一项调查,让读者回答哪一类音乐风尚将在来姩消失结果Hip-Hop一项高居榜首。事实正好相反从 1998年到现在,Hip-Hop似乎以不可阻挡之势散布到有空气的地方毗邻的日本、韩国、泰国也都把这股Hip-Hop旋风刮到中国。《时代》周刊将这场风暴称之为"全球青年文化的革命"《公告牌》杂志认为Hip-Hop是"创造性的文艺复兴"。

啥叫Hip-Hop?其实有时候它就昰说唱乐的另一种提法在国内出版物我第一次看到对这个词的解释是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英语新词语词典》上将这个词翻译成"嬉蹦舞",这可能是最形象的译法了关于Hip-Hop,如果我们想了解它的历史会发现非常复杂和混乱。因为Hip-Hop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形态,它包括涂鸦艺术、霹雳舞、说唱乐和DJ打碟4部分由此引申出的着装、俚语乃至言谈举止、一笑一颦都是Hip- Hop的组成部分。Hip-Hop从听觉仩和说唱乐差不多只是晕面的"零碎"更多一螳,比如混音的技巧节拍的变化等。更深一步讲Hip-Hop是非裔美国人和加勒比海地区黑人历史、身份和群体试图解决在美国处于被压抑、排斥状态的体验的文化形式。

黑人音乐史就是一部血泪吏Hip- Hop也不例外,Hip-Hop出现的背景是60年代美国黑囚民权运动之后相对白人,黑人出唱片、登台表演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自己的舞厅。最后他们只能走上街头用自己的音乐天分来表達他们的遭遇,抒发内心感受.任何黑人都可以在麦克风面前来上一段想必很多人在 80年代都看过一部叫做《霹雳舞》的电影,并且这种舞蹈形式在中国风靡过一段时间;据说这种舞蹈的灵感来自美国登月宇航员的太空步和美国摔跤运动员柯克· 汤普森的摔跤动作于是,┅个人打碟混音一个人说唱,一个人跳霹雳舞同时他们在街道的墙壁、地铁墙壁乃至汽车上做各种涂鸦,这就形成了Hip-Hop 的街头文化但紟天我们谈论的Hip-Hop,其实就是谈说唱乐因为从音乐上讲,二者之间差不多是一回事了

早期Hip-Hop作品中很多都是表达他们对现实为什么社会是個大染缸不满的内容。在一首《极权国家》中他们这样唱道:

因为这个世界被白人控制人民永远得不到公正

妇女永远得不到尊敬问题永遠得不到解决工作永远得不到回报你知道怎么回事

在另一首《我们需要自由》中:

去他妈的美元和党派训练自己,擦亮眼睛告诉我怎么做財能得到自由

我需要的不仅是做个司仪我需要休伊飞机和革命

(注:休伊飞机是美国越战时使用的一种直升飞机)Hip-Hop混音大师弗莱什(Grandmaster F1ash)在他的消息》中这样唱道:

别再推我因为我已到了边缘我努力不让自己掉脑袋

在这个钢筋丛林中有些事让我惊讶我怎样才能不向你屈服

这就是黑人嘚悲惨境遇。Time.com撰稿人托尼·卡隆就Hip-Hop现象撰文指出:"Hip-Hop虽然最初由四种艺术形式组成但是很快就被年轻的非裔美国人发展成为一种文化革命,他们并不仅仅要求被白人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承认作为黑人,而且他们还创造了自己的有生气、有渴望的文化"所以,说唱组合"囚民公敌 "(Pub1ic Enemy)说:"Hip-Hop是我们黑

人的CNN"另一个说唱组合NWA说:"Hip-Hop谈的是现实而不是金钱。"Hip-Hop这种随意的音乐表现形式往往能及时把黑人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凊说出来甚至他们即兴说出来的一些内容反倒成了大众传媒的信息来源。日久天长通过Hip-Hop这个窗口,公众也逐渐了懈到黑人社区的生活凊况这为黑人争取自己的权利,改善生活状况都起到很大作用所以,有学者指出 Hip-Hop是黑人最为引以自豪的文化。

但是所有黑人音乐的結局都是一样的爵士乐变成白人的摇摆乐;嘟一喔普消失了,代之是现在的偶像组合;唱灵歌的变成蓝眼睛......Hip-Hop呢看来也无法逃出这个命運。这一方面说明黑人音乐文化一直就非常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商业化冲击下,黑人音乐难免会变了味道很多黑人为了金钱而放弃洎己的原则,很多白人把黑人音乐变成更符合他们口味的东西就像当年必须要有一个猫王出来打破摇滚乐种族印迹一样,于是黑人音乐嘚灵魂在无数次的融合中消失了Hip-Hop中最大的笑料就是90年代初期黑人说唱乐手司仪哈默(MC Harmmer)成为走红歌星,白人认为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黑囚则认为哈默因为金钱背叛自己,哈默的昙花一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而随后一个白人说唱手范尼拉·艾斯(Vani11a Ice)更是对说唱乐的拙劣翻版。看看現在的排行榜到处都是Hip-Hop,正宗的、野路的、白人的、黑人的这到底对Hip-Hop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面对这些,Dr.Dre说了一句无奈的话:"这都他媽是娱乐"

"真正的欢乐让我们爱这个世界。真正的悲哀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

让歌迷记住了一个偶像组合的名字,也让全世界人记住了一個可怕的日子在世贸大楼被撞塌不久,小布什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他要打一场看不见战线的战争,他要打~场用大炮打蚊子的战争他偠打一场一个人的战争。但我最关心的不是美国导弹能让阿富汗的海拔降低多少而是美国人在这次倒霉的事件中如何去反思自己。

前几忝看到一则消息说迈克尔·杰克逊似chae1 Jackson将为这次事件写一首歌,叫《我还能给你什么》可以预料,随之而来的就是歌手、词曲作家、制爿人、导演、编剧们将在此事上大显身手轰鸣的爆炸声绝对可以震出他们的灵感,主题也无外乎反战、反恐怖、和平和爱艺术家在政治家游戏规则下,能做到的也不过是这些罢了但是美国人真会从这次灾难中来反省自己吗?脑袋上突然挨了一闷棍的人未必就能马上清醒。

美国人上一次认真反省自己是在越战之后也许美国人没有记住布雷德利的那句名言:"我们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咑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所以才犯下越战的另一个错误越战让美国人真的去反省了自己,至少我们可以从那些当时的反战歌曲中听得出来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创痛。

我听过的第一首反越战歌曲是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的《生在美国>> (Born In The U.S.A.)最初没太注意这首歌唱的什么意思,后来注意到唱片封面上斯普林斯廷对着星条旗撒尿才明白而歌词里确实也有这么几句:"在小镇上拥挤的人群中,有人发给我一枝来福槍把我发到外国,去枪杀黄种人"但是他回来时等待他的却是失业。类似这样的题材并不少见

60年代的动荡使美国人从美国梦中惊醒,那时候的美国人喜欢反思喜欢问为什么,这种反思使美国人更能清楚政府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反对。因此听那个时期的反战歌曲,能发现他们不仅向往和平与爱,更明白战争屠戮的错误--不管是不是为美国利益鲍勃·迪伦在当时创作不少反战歌曲,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布鲁斯》 (Ta1kingWor1d War 111 B1ues)、《大雨将至》(A Hard McDona1d)等。虽然他们无法以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那样的思维去看待战争这个问题但至少能以良知去面对。在電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阿甘要去越南与母亲在湖边分手,背景歌曲就是CCR的《幸运的儿子》这是约翰·福格蒂(John Fogerty)在20多岁时寫的,歌曲主题有点类似中国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味:

有些人就是为挥舞旗子而生哦五颜六色的旗子

当乐队演奏"向首领致意"时

我的忝,他们把加农炮对准了你......不是我不是我,

我不是参议员的儿子......

我不是百万富翁的儿子......我不是军人的儿子......

这首歌被后人看成是一首最好嘚反越战歌曲它涉及到了战争、政府、和平与反叛。乔·麦克唐纳的《我想死定了}(I-Fee1-1ike-I'm-Fixin乞T0-Die Rag)干脆用一种军队进行曲的节奏讽刺了那场战争:

那些强壮的男人都给我过来山姆大叔又需要你来帮忙

目的地是遥远的越南放下你们的书拿起枪1我们会有很多乐趣一、二、三,我们为谁而戰?

别问我我不知道下一站是越南

而菲尔·奥克斯则在《世界警察》(Cop Of The Wor1d)中对美国的霸道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最令人激动的是吉米·亨德利克斯(Jimi Hendrix)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演奏《星条旗》的情景这位吉他大师用他手中的吉他把美国国歌变成了机关枪扫射和炮弹轰炸越南村庄声......

但是這种反思很快因为里根时代的冷战与核竞赛而冲淡了。战争就像悬在美国人头上的斯芬克斯之剑一样,随时可以掉下来但是美国有星浗大战计划,后来还有 TMD和NMD像一个全金属外壳,所以这支剑就变得越来越虚幻、越来越遥远他们再也感受不到古巴导弹在眼皮底下的那種恐怖了。

战争在美国人看来就像一个很刺激的游戏,在年轻一代美国人眼里战争就是《红色警报》、《星际争霸》或《三角洲》。這个期间的战争歌曲差不多都是与核威慑有关比如戴夫·莱帕德(Def 1eppard)的《战争的主人》(Gods Of War)。但是随着东欧及前苏联共产主义阵营的解体战争謌曲似乎面临现在"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地,电影《007》系列也找不出好创意了战争歌曲也不知道唱什么了。因此冷战结束后的战争歌曲逐渐把战争对人类的威胁变成渲染战争恐怖的感官游戏--尽管他们还是打着良知与和平的旗号,但是我们看到的战争歌曲变得越来越空洞即便是老布什时代的海湾战争,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灵感毕竟,今天美国人打仗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按几个电钮就可以把一切搞定,美国人到哪里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呢?"金属"(Meta11ica)乐队有一首反战歌曲《正义代表一切》(And Jus.tiee For A11)就是这类空洞歌曲的代表你听,他们在高唱:"什么也拯救不了你正义丧失了,正义被强奸了正义完蛋了"甚至,代表美国流氓形象的"枪炮与玫瑰 "(Guns&Roses)也在高唱《内战》(Civi1 War)这样的反战歌曲简直是絕妙的讽刺。

60年代那样去写出深刻的反战歌曲因为他们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今天的美国人价值观念已完全改变也许两部战争题材的電影最能代表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今天的价值观念。《拯救大兵瑞恩》曾经感动过不少人--因为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认为这是一部感人的战爭题材影片但是有谁会去看清斯皮尔伯格的真正用意?他不过是以战争为背景,用8条命来换一条命这样残酷的事实证明美国人的价值而已这也是我们看到为什么美国在今天的战争中惜命如金的原因,斯皮尔伯格的价值观正是今天美国人价值观念的体现--那么凭什么就美国囚这么值钱?另一部《珍珠港》也许当成荒诞剧来看更为合适,但这就是年轻一代美国人对战争的理解战争不过是新美国梦大餐中滴进的幾滴芥末油--闻上去挺呛鼻子,但绝对爽口

但这次美国人真的被芥末油呛着了,他们是不是会认真反思自己我不知道

当唱片商发现某一種唱片在市场上非常走俏时,出于利润指标压力他们首先考虑研究的不是为什么它会走俏,而是如何炮制出第二张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嘚唱片如果他们做了,并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那么肯定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公司步其后尘。这样一种所谓风格、现象、潮流或是運动就出现了,而这时媒体肯定会加入进来推波助澜当这种风格、现象被炮制得市场趋于饱和状态时,它不再成为流行音乐的时尚、潮鋶、标志时那么它就会被另一种现象所替代,于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商业行为在循环往复于是文化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聪明的唱片商┿分清楚为某一种风格、现象炮制出的唱片会在何时达到最受欢迎的程度何时受到冷落,并把一张张如法炮制的唱片像股票一样不失时機地抛售出去从中渔利。

唱片工业的这种做法最终给我们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潮流,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并且是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這也是唱片业维系生存的重要手段。

但本文所要谈的并不是前面这个话题之所以先费些笔墨,只是借此想说明一个话题:欧美乐坛出现嘚向大师致敬现象

向某一人物致敬,这个人必须是在某一领域有着特殊成就和贡献并有着重要影响和地位这些人往往是大师级人物,徝得人们去致敬

唱片界在90年代曾出现过翻唱之风,随后又出现不插电之风随后又出现了向大师致敬。唱片界向大师致敬就是开一场喑乐会或出一张唱片向前辈人物表示怀念和敬仰,就唱片商而言他们更倾向后者,因为可以为他们带来利润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向大師致敬"现象。首先今天确实该向大师致敬了。流行音乐发展了50多年有多少艺人沉浮起落,但总有些人物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那些几┿年前的音乐,即使用最先进的录音技术和技巧也无法厦枷玄县加的油韵 蒋储^们难馅不对弭K此讨

去的音乐过去的时代,过去曾独领风骚嘚人物产生怀念之情向大师、前辈致敬很符合人们的怀旧心理。

其次向大师致敬是90年代初翻唱之风的另一种翻版。在唱片业进入90年代後翻唱之风日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创作上的匮乏唱片公司在市场上找不到方向的结果。因此用翻唱来对付消费者是个很恏的办法。但这种现象不能永无休止地下去时间一长人们就会生厌,因此要变着花样地翻唱。无疑向大师致敬成了一种很符合潮流叒能掩饰创作匮乏的商业手段。

再次向大师致敬在市场上的可行性。老歌新唱总会搞出点新意思来,更何况还打着致敬的招牌往往姠大师致敬的唱片都云集各路精英,各显其能这本身就很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在市场上也必能刺激消费者虽然它不像一张热门唱爿那样走俏,但也绝对能保证其赚到足够的利润

向大师致敬从哪一年开始,第一个推出来被致敬的大师是何许人无从查考,但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倒可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向大师致敬的唱片。《向伍迪·格思里致敬》(A TributeTo Woody Guthrie)伍迪·格思里是美国民歌运动之父,他出生于1912

年,他昰一个与沃尔特· 惠特曼一样伟大的人物在他的影响之下,才出现了皮特·西格、鲍勃·迪伦这样伟大的民歌手1967年10月,这位伟人与世长辭1968年1月2日,为纪念这位民歌之父当时最著名的民歌手走到一起,在纽约卡内基演出大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参加演出的有:朱迪·柯林斯(Judy Co11ins)、鲍勃·迪伦、杰克·埃利奥特(Jack E1一1iott)、阿洛·格思里(Ar1o Guthrie)、汤姆·帕克斯顿(TomPaxton)、皮特·西格等。在两年后,1970年9月,包括第一次纪念格思里中的埃利奥特、阿洛·格思里、西格以及琼·贝兹(Joan Baez)、乔·麦克唐纳、厄尔·罗宾逊(Ear1 Robinson)等民歌手在好莱坞又举行了一场纪念音乐会两次音乐会都以演唱格思里的名曲为主,最后这两次录音合并在一起,制成唱片于1972年出版发行。这是一张名副其实向大师致敬的唱片那些受过格思里熏染的新一代民歌手,带着崇敬之情参与了这两次活动这张唱片十分值得收藏,因为他们唱的都是格思里的名作如《流浪汉摇篮曲》(Hob07S1u11aby)、《耶稣基督》(Jesus

Era)。这又是一张值得收藏的致敬唱片尽管这张唱片是1991年美国Smithsonian民歌音乐节的现场录音.但它完全再现了二三十年代布鲁斯音乐嘚效果和气氛,没有什么电声乐器代之是简朴的口琴、吉他、钢琴伴奏,用吟唱的方式原汁原味演绎了25首布鲁斯、民歌名曲同时,这張唱片也献给当时 77岁高龄的布鲁斯歌手约翰尼·夏因斯(Johnny Shines)他在这张唱片中演唱了8首歌。

《如果我是个木匠》(If I Were A Carpenters)这是一张饶有趣味的致敬唱爿,是为纪念卡彭特兄妹出道25周年而录制的以往,向大师致敬总是要毕恭毕敬、严肃认真而这张唱片却反其道行之。卡彭特悦耳、轻松、优美的歌声被一帮另类们"糟蹋"得面目全非像"音速青年"(SonicYouth)、"红十字"(Redd Cross)、"四个非金发美女"(4 NonB1ondes)这样无法让卡彭特歌迷接受的乐队,用他们的风格能致敬出什么效果呢?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你知道《昔日重来))(Yesterday Once More)还有另一种唱法

《我是你的歌迷》(Fm Your Fan)与《如果我是个木匠》一样,一群另类乐队姠加拿大著名歌星伦纳德·科恩(1eonard Cohen)致敬的唱片在此之前,一些包括唐·亨利(Don Henry)、埃尔顿·约翰(E1ton John)和比利·乔尔(Bi11y Joe1)在内的歌星出版过一张向科恩致敬的唱片《歌之塔》(Tower Of Song)科恩的最大特点是,他的歌只有他演唱才会有那种迷人的味道别人唱似乎总会在感觉上差一些。而《我是你的歌洣》中R.E.M.、"妖精" (Pixies)、"詹姆斯"

(James)、"爱之屋"(The House Of 1ove)、约翰·凯尔(JohnCa1e)这些非主流健将,在风格上似乎更夸张些你可以先听听科恩的原唱,再听听这两張致敬唱片你就会发现科恩的伟大之处。与此类似的还有美国90年代Grunge乐队向约翰·列依致敬的专辑《劳工英雄>>(Working C1ass

关于向大师致敬的唱片现在樾来越多但能致敬出些许新意的却不多,如果有可能你尽量选择那些致敬者与被致敬者风格上相差比较大的唱片,因为听上去戏剧效果较强很好玩。

"谁会为自己的死亡去唱一首悲伤的圣歌呢?"--威廉·莎士比亚

世界上每天都有大批人因疾病、饥荒、灾难和战争而死亡没囚知道这些死难者是谁。但是美国不管谁死了都要让全世界知道,好像美国人就多值钱一样这不,最近美国又发生了校园枪击案又囿两人命丧黄泉,媒体大肆炒作恐怕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似的。美国是个自由的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法律允许公民合法拥有枪支,所以经常出现校园枪杀案也再正常不过,整天看《惊声尖叫》的公民能不亲自搞个超级模仿秀嘛从1996年到现在,

发生在美国校园的枪击命案就多达 17起这次校园枪杀事件使我想起几年前最惨的一次,1999年4月发生在科罗拉多州克隆姆比中学的枪杀案有15名学生死于枪口之下。這件事当时在美国全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引起广泛关注当时在巴尔干半岛的克林顿也不得不抽出时间发表电视讲话,大谈美国的为什麼社会是个大染缸暴力问题很难想象,那次枪杀事件居然和音乐扯在了一起据警方调查的结果显示,杀手之一在作案之前曾在互联网嘚BBS上说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是"金属"乐队的唱片《斩尽杀绝》(Ki11 7EmA11)这还不算什么,两位杀手正是当时最走红的"玛丽莲·曼森"(Mari1ynManson)乐队的忠实歌迷而苴警方在杀手家中翻出了一堆带有暴力倾向的摇滚乐唱片。得这回没跑了,媒体立刻做出反应娱乐中的暴力等不良内容是此次惨案的罪魁祸首之一。接着好莱坞电影、电脑游戏都被揪出来大批判,这个自由的国家顷刻问被两个蒙面杀手搞得惶惶不安暴力和死亡是摇滾乐中常见的主题。还记得有一首民谣叫《告诉罗拉我爱她))(Te11 1aura I 1ove Her),歌曲训的是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叫罗拉的姑娘因为没有钱娶她,所以只恏冒死参加赛车比赛结果车翻人亡。这可能是比较早地从正面谈论死亡的歌曲但这只是一首伤感的歌曲。但70年代"黑色安息13"(B1ack Sabbath)乐队出现后死亡威了重金属音乐的主题,他们变着法地探讨死亡、赞美死亡死亡变得很刺激,死亡变得很酷死亡变得很时尚--死亡成了一种文化。

这种死亡音乐文化最终演变成三条暴力脉络:重金属、哥特音乐和工业噪音那么这类音乐歌词内容都是些什么呢?内容非常令人震惊,許多歌词集中在性与强奸、毁灭与阴暗、死亡与自杀、流血与暴力上歌词通常包含邪恶仪式和咒语,有些歌词更是赤裸裸地歌颂邪恶、性虐狂、谋杀、自杀、性异化、仇恨、偏执、暴力和神秘主义其他的还有毒品、酒精、卖淫、猥亵、同性恋、乱交或其他淫荡行为。

而對于那些着迷于这类音乐的年轻人通常变得比较孤僻和狂躁,他们已经把自己看成"怪人"暴力音乐似乎可以满足他们,但对为什么社会昰个大染缸来说无疑带来不安定因素 80年代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16岁的美国少年割脉自杀他是听着"圣徒犹大"(JudasPriest)的《命运的悲惨翅膀》(Sad Wings Of Des-tiny)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他"实在无法抵御这种死亡气息"

今天重金属音乐的主题日趋破坏性和消极性,那些听重金属音乐的人也比上一代囚变得消沉、邪恶和悲观美国田纳西州大学青少年精神病临床助理教授保罗·金博士指出:

" 重金属音乐的要旨就是用强力统治世界,而這个强力就是暴力"丹佛大学人文研究所主任卡尔·拉斯克认为重金属音乐"是真正的暴力美学,是形而上学是恐怖暴力的手段。"专栏作镓迈克尔·麦德维德指出,今天的音乐已被"性冒险和肉体愉悦为中心"所统治着另据一项调查显示,从80年代到现在美国10到17 岁的少年谋杀案上升了近90%,在被捕的90%的年轻人中他们的犯罪动机都与重金属尤其是"黑色金属"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其实这种死亡音乐文化带有很夶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在这些死亡音乐家的音乐中这个世界被他们描述成地狱,但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就像"金属"樂队一样他们也会因为Napster侵权而要通过法律来打官司,也会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按理说,他们应该使用魔法诅咒他们应该捣毁Napster的总蔀,摧毁他们的服务器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祭起法律大旗教唆别人实施暴力的人自己却很乖。"金属"乐队也爱大谈死亡但有一佽演出,由于电源短路导致舞台着火主唱被烧伤,把他们吓得失魂落魄全然没有视死如归的气魄,这就是摇滚版的叶公好龙英国有支死亡金属乐队叫"毒液"(Venom),在他们如日中天时曾把这种死亡艺术推向极致。但有一天人们才发现乐队成员克罗诺斯(Cronos)对死亡艺术一无所知財知道上当了。还有那个不人不鬼的"玛丽莲·曼森"当克隆姆比中学血案发生之后,公众把他当成过街之鼠这时,

他怯弱了他发表了┅个声明,把责任推给了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和政府这些摇滚明星用酷、时髦的东西来包装他们的虚伪、欺骗和贫乏,这种虚张声势往往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乏力这时,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用音乐上的才华来为他们不良言行作辩解掩饰他们的虚伪,他们知道弱智的謌迷最吃这一套KDFDM乐队说:"从一开始,我们的音乐就在反对战争、压迫、法西斯主义、暴力"事实上人们听到的就是他们在宣扬这些东西。甚至美国唱片业协会总裁哈里·罗森也站出来为这种虚伪辩解:"音乐不会把青少年推向暴力和绝望的舞台也不会把枪和武器发给孩子們。拿音乐做替罪羊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那些传播死亡音乐的音乐家无一不是胆小鬼,如果你对他们说你既然对死亡如醉如痴,你死┅个我看看放心,没有人敢站出来

如今,这些死亡音乐的"精髓"都出现在中国的音像市场上中国歌迷对此津津乐道,张嘴死亡闭嘴哥特我们可以理解,中国的歌迷中绝大多数人只是对死亡音乐的时髦感兴趣,并不知道歌词说的是什么他们认为在T恤衫上印着骷髅是┅种很酷的象征,这些歌迷都是叶公他们也和任何人一样怕死。

这样的日子我定下一个纪念日。--齐秦前些天看国外媒体报道在音乐方面除小道消息之外,基本上就是一件事:纪念鲍勃·迪伦60大寿再看看国内媒体报道,在音乐方面除绯闻之外没有看到关于迪伦的报噵。

照理说我们也该有点什么表示毕竟迪伦对中国摇滚也有过一些影响,我在15年前看到第一篇关于崔健的文章标题就是"崔健--中国的鲍葧·迪伦"。可见从那时起

迪伦这个名字就已被我们熟知但是迪伦60大寿为什么没人提起,想来想去大概中国歌迷(媒体)喜欢纪念死人,不夶习惯给活人祝寿换句话说,只有人死了才知道他重要。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每年12月8日,我们都会郑重其事地纪念一下约翰·列侬(John 1ennon);烸年4月5日都要纪念一下科特·库班。除此之外,2001年我们还有机会纪念了约 翰·菲利普斯(John Phi11ips)和乔伊·雷蒙(Joey Ramone)说不定过几天又会有机会纪念什么囚。

2000年12月8日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什么是纪念了,列侬去世20周年西方媒体爆炒和我们的起哄交相辉映,让可怜的列侬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苼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一直怀疑那些纪念列依的人的动机他们是不是真正听了列侬的音乐,对列依是否了解列依真的带给我们什么摇滚精神,我们又领悟过多少他的精神?至少在我身边,真正喜欢列侬的已快绝迹而喜欢库班的人倒是遍地皆是,因为他叫约翰·列侬,一个比耶稣基督还受欢迎的人,因为"披头士"创造了一个20世纪摇滚文化现象因此,"列侬 "、"披头士"像纪念碑一样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披头士"也好,列侬也好已不是这个时代的偶像,蘑菇头和列侬的眼镜在这一代人心中早已成了淡化的符号可是不纪念他,他这个人又呔有名躲都躲不过去,可是纪念他对他一点感觉也没有。于是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完成了对列侬轰轰烈烈的纪念给我的感觉是,非要把这位死人再弄死一次方肯罢休我看过一些关于纪念列侬的文章,基本上是说列侬横空出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副高大全的形潒然后对他的死惋惜得让人觉得后来就没摇滚了,鬼知道他当时是不是在听"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或"死亡汽油弹"(Napa1mDeath)说纪念列侬是对摇滚精神的一种坚歭,更是胡扯这年头还有摇滚精神吗?中国摇滚如同行尸走肉,唱摇滚和听人还纪念不过来呢哪管得了那么多西方死人,范思哲、戴安娜王妃、卡拉扬......哪个人和我们有直接关系呢?但哪一位死的时候我们不假装庄重一次还是说说摇滚明星,在死去的摇滚歌I星中吉米·亨德里克斯、吉姆·莫里森、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1vis Pres1ey)、约翰·列依、科特·库班、乔伊·雷蒙等等这些人中,其实对我们真正有些影响的是科特·库班,他不明不白就给自己脑袋几枪,然后他被西方媒体神化了--成了真正的摇滚英雄,于是中国有了很多他的函授生他的音乐于是也在Φ国被一次次拙劣翻版。但即便如此当我们在纪念这个"媒体摇滚英雄" 时,同样是心不在焉可想而知,当我们纪念其他摇滚歌星时又能怎样呢

前些日子,"雷蒙斯"(Ramones)乐队成员乔伊·雷蒙去世,照理说这支乐队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很陌生,只有那支叫做"新裤子"的乐队才把他们當成亲爹一样对待但是我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必须加入纪念的队伍在还没有搞清他们是怎么回事就开始纪念了。比如有文章说乐隊是由几个亲兄弟组成,因为他们都姓"雷蒙"实际上乐队的几位成员都来自不同家庭,他们的父辈既没通婚也不通奸只是为了做乐队才各自都改成"雷蒙"这个艺名,结果有人望文生义就闹出了一个笑话鬼知道,这是纪念还是亵渎

所以,纪念仅仅是一个借口一个应时应景的秀,这种秀已经变得很国际化不这样你就会显得很落伍,这个人是不是对我们有过什么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要把自己纳叺国际一体化--尽管人家从来都不带你玩

所以,不要把纪念搞得那么庄严因为没有谁值得你去"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但是秀一定要做好,要让纪念体现出商业价值这让我想起1997 年澳大利亚歌手迈克尔·赫琴斯(Michae1 Hutchence)自杀后西方媒体的表演,这些媒体真正关心的不是怹的死而是把多年前他与英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葆拉·耶茨和另一个摇滚歌星鲍勃。吉尔多夫(Bob Ge1d00的三角恋情拿出来爆炒现在我们的纪念就有點这个味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秀也。这次错过鲍勃·迪伦60大寿不要紧他还有70大寿,如果他活不到那一天就在他死的时候纪念,甚至你可以现在就把题目拟好纪念他生日的时候叫"敲开70岁的大门",如果他死了就叫"敲开天堂的大门",又贴切又形象

我敬仰的那些逝詓的摇滚歌星,对他们真正的纪念是把他们的音乐听进去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真正遗产,其他都是扯淡我也从不参加每年"一届"纪念科特·库班的秀,因为我不会去纪念一个精神错乱的懦妻--昌妖杖对玳个祜在门但凡反映当今流行音乐的电影,都有一个固定模式就是要暴露一下唱片业的黑暗面,比如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商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对付听众的欺骗花招......这倒不是导演们没有新意事实上唱片业嘚龌龊尽人皆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观众吸引住

最近的一部电影《猫女乐队》又是这种模式的翻版,不过这部电影以更夸张荒诞手法来諷刺当今的唱片业甚至,你可以联想到"接招"和"辣妹"当年的故事其实这类影片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人们,要重视音乐文艺作品里宣扬的往往是现实中没有的,

让人们有种慰藉罢了就像当年小说《新星》为什么受欢迎一样。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不重视音乐吗?现在的唱片里没有音乐了吗?在《猫女乐队》里有一句台词:"我觉得他们的唱片里充斥

着垃圾。"于是说这个话的人被唱片公司经理人偷偷"干掉"了

囚们确实已经走进了不重视音乐的时代了。

如果有人问你:"最近在看什么音乐?"连小学生都会马上指出这么说用错了动词并且认真地说:"喑乐怎么可以看呢?"

前两年,日本开始流行一种叫做"视觉系"的东西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让我谈谈对视觉系的看法我半天没明白。后来萠友解释了一番我才似懂非懂地说:"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我一直以为这个朋友在和我开玩笑,后来看到中国真的有了視觉系才知道"这世界变化快"。

我一直很不理解日本虐恋文化视觉系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它发扬光大。70年代英美一些摇滚歌星为突出舞台表演效果,演出时浓妆艳抹比如戴维·鲍伊 (David Bowie)、"吻"(Kiss)和"纽约妞儿"(New York Do11s)等,有人管他们叫"华丽摇滚"但无论怎么打扮,铅饰背后仍然要靠音乐來征服听众而日本视觉系则完全相反,当他们不知道怎么去作音乐时就只有靠不人不妖的效果来吸引人,并且这种变态被他们发挥箌极致。当那些哈日族被这种变态音乐折腾得五迷:三道的时候我才真正发现,音乐被错位了被侮辱了。

MTV的出现把人们从听觉时代帶入了视觉时代。最初谁也不会想到,MTV只是为那些唱片商做唱片宣传音乐录影带只是音乐的附

属品,但20年过后唱片商发现,音乐做嘚好不如音乐广告做得好。唱片商也与时俱进做到让音乐视觉化。但是对音乐自身来说从听觉时代到视觉时代的变迁,音乐逐渐依附在其他东西上这才是音乐的悲哀。

电视时代的可怕就在于它让人们逐渐失去思维能力切掉想象的翅膀,使人们对一切判断都基于形潒上一首歌曲只有配上画面才能被接受,否则就无法欣赏这是人对音乐审美的倒退。

最近流行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又是一个鲜活唎证这首歌写于1995年,当时作者找过几家唱片公司但都被拒之门外。几年后有人用F1ash动画方式,才得以通过网络流行开来这张唱片也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版。雪村在接受我采访时说:"我要感谢互联网"但他同时对自己作品.长期无法得到认同而耿耿于怀。一首歌被形潒化并且通过网络无厘头文化标准验证之后,才会流行那么,在此之前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有人会说,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比较抽象囿时通过形象化表现有助于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我曾经看过《第一钢琴协奏曲》配上奔腾的河流和雄伟的高山画面确实可以更深刻感受箌这首作品的恢宏气势,但这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一种形象化的表述都无法代替音乐本身。崔健当年不接受记者采访原因在于他怕文字对摇滚误读。同样影像也会对音乐误读,有些日本视觉系音乐简直难听至极但因为

它把观众注意力从听觉转移到视觉上,才大荇其道并且已流窜到中国。所以问题在于,形象化对音乐的辅助早已喧宾夺主音乐在形象面前反倒成了辅助手段。视觉先行就让人們更不重视音乐了而人们似乎也认可了把道具成为主角这一事实,音乐怎么样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形象。像莫文蔚这样的嗓子满大街都昰但是她红了,因为她有一个招人喜爱的形象有了形象,其他都变得不重要有人不喜欢塞琳·迪翁 (Ce1ine Dion)和玛丽亚·凯里(Mariah Carey),但至少她们还囿一个响亮的嗓子再比如王菲,从北京到了香港这个"远郊区县"后反倒成了村姑,在试图改变自己村姑形象失败后她干脆移花接木,紦比耶克、Cocteau Twins、"小红莓"(ne Cranberries)符号化的东西移植到自己身上于是她焕然一新,成了另类、前卫的标志这时,香港的同类反倒成了村姑同时,她极力让自己遁入另一种虚无以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所以王菲的"视觉系"成功了。

音乐在这种游戏面前几乎成了一种摆设人们的耳朵在被一次次强暴之后视觉上感到了舒服,似乎也没觉得失去了什么

电视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于是就有了读书进入读图时代讀图时代是人思维变得懒惰的最好注脚。同样音乐也进入读图时代、读像时代,谁还去在乎一个歌手嗓音的表现力谁还在乎音乐是否動情,人们更在乎这个人本身--他们的花边新闻比他们的职业更重要......传媒同样在为人们打造另一种视觉系-- 一种可以让你想人非非的视觉系

仩中学时,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对我说:"音乐是在用时间流逝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美"如今的音乐,在它流逝的时候告诉了我们什么?

不记嘚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名著就是那些放在书架上但永远不会去碰的书籍"每每想起这句话,我都下意识地往书架上瞥一眼发现确实有不尐名著从买回家后就再没碰过,成了装饰品刚上大学时,曾看过一篇介绍《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文章作者把这本书形容得神乎其神,朂后还不忘说一句:"真正能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下来的人并不多"出于好奇,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一本第一次就看了100余页,心里暗想谁說这本书看不下来。但是当我把这本书看完大学也快毕业了,让我花了近4年时间后来发现,这本书无论从哪一页看起都可以甚至从後往前看也行--这就是名著。这件事让我长了一个心眼儿遇见名著基本上都躲得远远的。

唱片也有名著--经典唱片所谓经典,当然是那些經过时间考验并常常被人推崇的唱片它或多或少对后来音乐发展有些影响。按照这个标准其实经典并不多。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某年北京某摇滚歌手欲出一张专辑,有人把小样和宣传文案送给我大概是想让我写一篇吹捧文章。在文案中歌手本人这样形容他未出世的

" 宝宝":"这是一张在中国摇滚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经典专辑。"尽管人发烧时爱说胡话但我还没见过这么说胡话的,于是忍无可忍直接把那盒样带扔到垃圾篓里,心里还暗骂:这就是"重要意义"的下场后来,他出了唱片我还是买回来一张,根据"不读名著"的原理這张唱片我将永久放在书架上但永远不会去听,所以至今仍未拆封

其实,是不是名著能否成为经典,不能"自摸"而是靠别人、靠时间來验证。中国经典唱片并不多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张,倒是外国经典比较多50多年流行音乐史,找出二三百张还是有的有时我甚至怀疑國外音乐媒体经常遇到选题困难,所以隔三差五就搞一次经典唱片回顾展后来想想,人家这么做也有道理经典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沉淀財能出来,有些经典随着时间推移才能体现出价值时问长了,我手里收集到的经典唱片评选目录、书籍也就有了一堆同时也照方抓药收集了其中大部分经典。

关于经典《滚石》杂志说过一句比较精辟的话,在他们出版的《滚石专辑指南》一书中把唱片优劣做了量化,五颗星为经典在对五颗星的解释上,编辑这样说:"你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从唱片架上取下来听的唱片"这句话有一定概括性,也許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常常从唱片架取下来的唱片大都不是经典。因为有时候经典和名著会犯同一个毛病名著难啃,经典难听5没有人懷疑鲍勃·迪伦不是个经典人物,也没有人怀疑他在60年代出的唱片不是经典,但很少

有人愿意去听他的歌很多人对迪伦的了解完全是通过其他途径,比如 "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Pau1&Mary)、"四兄弟"(he Brothers Four)这样的演唱组翻唱他的歌曲才知道迪伦的歌曲是多么好听。但是迪伦的经典并不在于他音樂的好听,而在于他的歌词像《答案在风中飘荡》这样又好听、歌词又通俗易懂的歌曲在迪伦的作品中并不多,他的大部分歌曲充满了典故和各种修辞手法理解起来很费劲。相比之下像"飞鸟"(The Byrds)、保罗·西蒙(Pau1 Simon)这类民谣歌曲就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因为音乐很好听--尽管听的人哃样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

我曾经拒绝过一次经典,那是我刚刚接触摇滚乐时那时候知道的人不多,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介绍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文章,就像我看到那篇介绍《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文章一样作者也把亨德里克斯说得神乎其神,恰巧没几天我就在音像店里看箌了他的磁带便满怀幻想地买了下来。回家路上想象着他的音乐一定旋律优美。事实上这盘磁带我听了不到5分钟就再也听不下去了--呔难听。一个朋友来玩便把这盘磁带送给了他,并说:"这个人在美国很有名"后来无意中看到一部美国电影,当一架战斗机从航母上起飛背景音乐就是亨德里克斯的《紫雾))(Purp1e Haze),就是我当时在那盘磁带里听到的我突然发现,他的音乐是那么动听好像触动了我的哪根神经,让我难忘于是我找到那个朋友,用两盘磁带的代价把吉米·亨德里克斯赎了回来。这件事让我知道了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每次听他的唱片,都会有新的体验,也是我经常从唱片架上取下来听的唱片。因为是经典,所以,价值就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上而是时间赋予的更多內涵和外延上。像"披头士"这类经典其实并不多喜欢"披头士"的人不见得能说出来"滚石" (The Roi1ing Stones)的经典曲目,而像"滚石"、"谁人"The Who)、"扭结"(Kinks)这样在当时和"披頭士"同时代的乐队其经典性绝不亚于"披头士",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如"披头士"火很简单,没有"披头士"好听实际上,"滚石"等在音乐上创新甚至超过了"披头士"有位乐评人在评价"滚石"时说:"摇滚乐应该具备四大要素:根源、态度、节奏和性。' 滚石'都具备了"当然,如果按照这個标准来衡量"披头士"至少缺了两个。我觉得最经典同时又是最难听的唱片有两张,一张是"地下丝绒"口 heVe1vet Underground)的《地下丝绒和尼科》(The Ve1vet Underground AndNico)另一张昰"性手枪"The Sex Pisto1s)的《别介意那些胡话,这是性手枪》(Never Mind The Pisto1s)我曾经把"地下丝绒"的这张唱片介绍给不少人听,基本是"难听"、"音乐怎么能这么做"之类的反應但就是这么一张难听的唱片,在当初只发行了500张但不下500支乐队是受到这张唱片的启发组建的,当唱片里的歌词刊登在文学杂志上的時候人们才明白它为什么经典了。至于"性手枪"的专辑简直不堪入耳,但是这张有史以来最大胆、最无耻、最混乱的专辑以其混乱的音樂、赤裸的谩骂和空洞的口号成为任何经典唱片目录中不能缺少的一个少了这张唱片,任何经典唱片目录的权威性都会受到质疑至于潒布赖恩·伊诺(Brian

Eno)的一堆唱片,没一张好听的但有句对他评价的话非常形象:"现在的电子乐不过是我们看到的树叶子,伊诺才是这棵树的根"美国一位乐评人史蒂夫·庞德曾写过一篇《重估70年代摇滚》,文中列举了一些他认为经典的唱片竟没有几张好听的。

经典往往会让囚心驰神往但是能接受的人只能是少数,有时候一不留神就成了叶公好龙

1981 年8月1日,一个新的电视频道在众多怀疑的目光中在美国诞生叻与以往电视频道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专门以播放音乐录影带为主的频道并且每天播出时间24 小时。这就是后来遍及全球的"音乐电视频噵"(Music Te1e-vision简称MTV)。在电视频道开播时创办人约翰·莱克只说了6个字:"1adies and gent1emen, rockand ro11(女士们先生们摇滚乐)。"当时没有人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0年后,人们財明白MTV创造了一种娱乐方式,MTV传播了一种审美概念 MTV引导了一种消费观念。总之MTV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它为12岁箌30岁的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消遣娱乐空间也让这一代人的成长深深地烙上了MTV痕迹。

MTV时代到来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电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進入每个家庭时,就开始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习惯"虚构与真实结合成的'仿真幻影 "'。MTV创办人之一的罗伯特·皮特曼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他认为音乐与影像结合的时机成熟了,MTV也就应运而生了

Star),虽然这支短命乐队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值得留恋的音乐但却给人們留下了一首意味深长的歌曲--《录像杀死广播明星》。把它当作MTV开播曲再合适不过了它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种欣赏音乐方式的革新那些从前抱着收音机听音乐的孩子们,从此关掉了收音机被死死地钉在电视机前,享受一天 24小时给他们带来的音乐视觉轰炸任哬唱片公司、歌星也都不敢忽视MTV,M7Ⅳ成了造星运动的舞台短暂而又显奇效。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很早以前曾说过这样一句带有预言性质的话:"在未来的日子里,一个人只需15分钟就可以成名"MTV让沃霍尔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话变成现实。摇滚歌星帕特·本纳塔 (Pat Benatar)在回忆当年MTV开播时说:"他们每

20分钟就播放一次我们的录影带一个星期之后,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人能认出我们来。"

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迈克尔·杰克逊,我们至今还在惊叹他的唱片《恐怖夜》(Thri11er)为什么能卖出4000万张其实,如果没有MTV推波助澜也许不会有这样的销量。导演约翰·兰蒂斯为《恐怖夜》这首歌拍了一个14分钟的录影带再加上《住手》(Beat It)和《比利·简))(Bi11ie Jean)这两首歌曲的录影带在MTV中反复播出,那个迈克尔·杰克逊在

一夜之间就升到了巨星行列太空步在80年代风行一时,就是因为杰克逊在音乐录影带中的几个动作它旋即使这个舞蹈成了全球青少年的"规萣动作"。甚至杰克逊的红夹克、白手套都成了一种标志特征。

还有英国的"杜兰杜兰"(Duran Duran)或许是一种巧合,"杜兰杜兰"为自己拍摄了一些音乐錄影带正巧这时候MTV出现,"杜兰杜兰"比任何艺人都幸运地走了一个捷径成了当时在美国走红的英国乐队。"杜兰杜兰"成功的例子告诉人们形象比音乐更重要。

而1987 年8月1日MTV欧洲频道开播时播放的第一首录影带是英国"窘迫"(DireStraits)乐队的《不劳而获》(Money For Nothing),这同样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歌曲謌曲讽刺了那些靠MTV捷径成名的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窘迫"恰恰也是靠MTV的鼓噪才红遍全球。

另一个反面例子也能说明MTV超强的宣传力量在90姩代中后期另类音乐出道就红,著名的"珍珠酱"(Pear1Jam)乐队在新专辑出版时突然做出一个决定不拍任何录影带作宣传,以此表明对主流抵制和自巳所谓另类的态度此举赢得了歌迷和媒体的好评,但却没有为他们的银行账号里赢得更多数字今天"珍珠酱"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干这种傻倳了。

可见以往那种在广播电台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欣赏音乐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歌迷需求,他们需要一个更视觉化空间来满足自己感官需求而作为歌手,如果你不在MTV上面露面就意味你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达到成名目的。

你也许不信MTV开播时,他们手里只有120首歌的录影带如果每首歌曲按4分钟计算,那么只能播放480分钟换句话说,它只够播放8小时(如果不算广告占去的时间)当时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下媔没有录影带播放怎么办?你们电视台自己拍一个吧但是MTV这个神话就是这样诞生了。在最初莱克和皮特曼策划这个音乐电视频道时曾遭箌了很多人反对,他们认为单纯靠播放音乐录影带这种唱片广告片来吸引观众纯粹是为自己掘墓。但是莱克受到70年代一部音乐纪录片的啟发认为此举可行;皮特曼也认为在电视时代,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结果,MTV开播后他们发现,广告客户非常喜欢这种类似广告的节目而唱片公司也非常愿意通过这种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唱片,二者都需要MTV频道广告代理商凯文·伯恩斯说:"你想让那些青少年买你的产品吗,你买MTV广告时间吧 "有了广告保证,就不愁发展了

到了1983年,MTV已经走进1890万个家庭在最初18个月,M7Ⅳ获得700万美元广告收入而 1985年一年广告额就达到9600万美元。如今MTV在全球拥有3.42亿以上的家庭用户,它在2001年上半年收入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0%仅广告一项预计全年收入可达7亿媄元。

这像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又像是一次赌博,当初不被人看好的音乐电视频道就这样一步步变成一个娱乐电视帝国

Po1ice)乐队等当红歌煋反复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他们用各种口音重复着一句话:"我要我的MTV"在这些明星的言传身教下,这句蛊惑性极强的话很快成了一句时髦ロ号MTV就这样深入到每一个青少年心中,成了那个时代青年生活的一部分

专栏作家伯尼·艾伦曾指出:"MTV使我们看到了音乐的声音。"传统嘚音乐评论家或音乐家认为音乐是用耳朵听的,而电视时代视觉冲击逐渐使听觉沦为次要位置。正如皮特曼所言:"伴随电视成长起来嘚一代人与他们前代人的交流方式不同。电视时代的孩子能更好地领悟视觉信息他们瞥曼就能解读一幅画或理解身体语言。"(《摇滚文囮》天津社科出版社)所以音乐与画面结合非常适合电视一代的欣赏方式。MTV实际上就是在传达一个音乐形象化的概念它使听众在欣赏音樂时不再感觉枯燥,它的吸引力是前所未有的正如很多人在观看MTV时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配上画面的歌曲听上去比直接听这首歌曲更恏听画面的节奏、切换、动感和色彩的变化如果与音乐相吻合,实际上就在弥补听觉上的不足但同时也分散了听觉的注意力。有人说喑乐录影带证明了它是从未有过的最强大的艺术媒介:"MTV是典型的拼接艺术它打破了以往尊重因果关系的叙述方式,改变了追求流畅的剪輯原则而代之以时空的跳跃和快速的频闪。"因此人们更能接受这种欣赏音乐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MTV长期以来受欢迎的原因,尽管音乐录影带的内容与音乐、歌词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观众观看录影带的目的并非想理解歌词的含义,而是视觉给他们带来的启示所以,听众在此时听觉上处于半知觉状态一些艺人因音乐录影带尝到甜头之后,似乎忽视了音乐本身他们坚信,一首好的音乐录影带比一首好歌更偅要歌手乔·杰克逊(Joe Jackson)就认为"现在一些人就像当初要成为一个好的作曲家、乐手或歌手一样,已不顾一切陷入事事都注意形象的误区之中"但这就是"MTV一代" 的特征,"我要我的MTV"这句话真正含义是一种欣赏习惯和审美方式的改变

很显然,MTV强大的宣传效果左右着12岁到34岁年轻人的消費倾向那些经过MTV宣传的歌手或乐队的唱片总要比没有经过MTV宣传的唱片好卖,这一点不论是大牌歌星还是初出茅庐的新秀MTV在与唱片公司洏不是艺人做交易,唱片公司当然关注唱片销售的多少

除此之外,MTV在引导音乐潮流上也是一个风向标酷爱摇滚乐的皮特曼最初就把观眾定位在白人摇滚乐歌迷身上,他认为重金属乐队的外表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更适合通过音乐录影带来表现,于是在80年代中期MTV不遗余仂播放重金属音乐录影带,导致重金属音乐在当时成为最主流的音乐90年代,他们发现重金属有逐渐被另类音乐取代之势便立刻掉转方姠,推出"另类王国"栏目把那些一直处在主流边缘的乐队拉进了观众视野,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让本不该成为主流的另类音乐一度占据主鋶歌坛90年代末,MTV把目标对准黑人音乐R&B和Hip-Hop在地下蛰伏多年后开始成为主流风景。

M' Ⅳ还"发明"了"不插电系列"他们邀请最走红的艺人到电视囼,录制一台原声音乐的现场音乐会播出即所谓"不插电"。从1990年1月邀请第一批乐队做不插电演出到今天已经有近百个艺人登台亮相,而唱片公司专门为这类演出发行的唱片也是非常热销埃里克·克拉普顿(Eric C1apton)的((MTV不插电现场》卖出去700万张,并获得当年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涅桀"乐队在MTV做的现场演出竟是他们的绝唱如今已成为歌迷收藏的唱片之一。很多歌手、乐队也都愿意参加不插电演出因为这是最能体現实力的裹淡i玛丽亚·凯里的不插电演出让那些不喜欢她的人也叹为观止......

除了引导音乐潮流,MTv更多是在引导一种时尚潮流和价值观念导演朱迪·麦克格拉思就认为,音乐录影带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时装表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装品牌特别愿意介入到音乐录影带拍摄之中的濺潮而那些VJ实际上和时装模特没有什么区别。观众除了欣赏音乐之外同棒荧注厕面中主憩们的发型、诺妆、服饰、动作和表情,当那蕊热衷模仿的年轻观众看到这些后第二天他们就会撼耩搿带到大街上。80年代为什么镶着闪光金边的廉价内农午分畅销你看看麦当娜的喑乐录影带就知道T。

MTV这个绝妙的设想并非完美无瑕当它成为青少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后,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录影带中的性和暴力内容。音乐录影带的功能说到底不过是促销唱片的广告但是导演为了能让观众在短短三四分钟内有一个深刻印象,只能靠视觉上的强力刺激于是,惊险、恐怖、色情、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暴力、性暗示等画面成了导演的惯用手法最初,MTV没有像电影堺那样给录影带规定等级但是随着不良内容在屏幕上泛滥,家长们以及一些民间团体开始向MTV发难一些城市曾经出现家长联合抵制MTV进入洎己家庭的抗议活动。MTV迫于压力曾加强内容审查力度,比如对有性、暴力内容的录影带放在午夜之后播出;要求那些提供有不良内容的公司准备一个删节版以便应急之用;对内容非常过分的录影带实行封杀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因为暴力已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没有暴力嘚美国文化是不可思议的。对于那些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导演、制片人来说性、暴力早已司空见惯,希区柯克浴室里的恐怖场面在音乐錄影带中早已不算什么

专栏撰稿人约翰·哈默林克认为:"MTV把电视和摇滚乐的强力和可怕结合在一起,它导致道德规范的崩溃它是一种表现某一团体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哲学或宗教观念的商业行为。"但是也有人认为音乐录影带毕竟是一种广告宣传片,目的是让观众购买他們的产品只要观众按照这种诱惑实施了购买行为,他们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因此不良内容在这些手中大脑中只不过是一个"短暂成像"过程,不会有其他危害但是反对者认为,这些孩子常常有"画面闪回"的习惯对于处在青春期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不是件好事。那些拍摄音樂录影带的导演似乎也形成了固定模式流行歌曲录影带基本上是让"性"做主,性感的身体或能引起性联想的情节稍微另类一点的歌曲往往以荒诞或扭曲的审美方式来表现,离奇的电影剪辑手法和电脑特技手段让人在紧张中度过一个又一个三分钟关于音乐录影带内容的争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因为争论到最后总是要涉及到宪法中的公民言论自由问题,谁也拿不出一贴良药

在过去的20年间,M7Ⅳ为这個时代确定了除了给音乐一个视觉概念之外的更多定义它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着唱片业的策划与销售方式甚至改变着歌手的命运......如今的 MTV早已不再是一个音乐频道,它膨胀到一个综合性的文化频道相信在未来日子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除了是"互联网一代"、 "电腦游戏一代"仍然还会是"MTV一代",他们会说:我还要我的MTV

一次和朋友聚会,看到一个女孩穿了一件T恤衫上面写着一行字"Don't suck big corporate cock"。走在街上所囿老外都投来诧异目光,那感觉无异于上面印着"caUgir1"、"fuck me"之类的话女孩似乎也察觉到这一点,走路也多了几分招摇我当时想,要不因为她是個女孩我非把这件T恤从她身上扒下来不可,这简直太酷了

那件T恤上的字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独立音乐圈里流行的一句话,从字媔意思你可以理解成一句非常淫秽的话实际上,这句口号的真正含义是"不和大唱片公司签约"90年代中期,美国地下音乐比较活跃相反主流音乐比较萎靡,于是大公司开始关注地下音乐对于那些特立独行的音乐家而言,一纸合约无异于把自己阉了但同时又受不了大公司的诱惑,于是很多地下乐队纷纷投靠主流公司指望一步登天。对于那些坚持在地下死磕的人来说这样无异于背叛,于是就有了这句帶有一点谩骂和嘲讽、同时又表明自己鲜明立场的口号科特·库班上《滚石》杂志封面时,也穿了一件印着类似口号的T恤衫,结果两头不討好因为他们那时早就被大公司招安了。

其实suck了又怎么了,总会有更多人前赴后继坚持don't suck

还有一句口号确实让一个人风光了一回,在70姩代当美国人有一天看见街头广告牌子上写着"我看到了摇滚乐的未来,他的名字叫布鲁斯·斯普林斯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什么未来。發明这句话的人叫乔恩·兰道,一个狂热的摇滚爱好者、乐评人和经理人。在此之前,还很少有评论这么大胆去赞美一个人有"美国老板 "之稱的斯普林斯廷,他

的音乐代表着大部分美国蓝领阶层的心声甚至,在80年代他已成为美国文化象征的一部分,他过于美国化使他走出媄国就不那么受欢迎在斯普林斯廷走红时,兰道这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也把斯普林斯廷推向了一个神话的位置。事实上没有人能代表搖滚乐的未来,但是兰道这句饱蘸激情的口号却一直留给了未来后来,我又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我看到了摇滚乐的过去,他的名字叫布鲁斯·斯普林斯廷。"

几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介绍重金属的书,封面上有一行字:"如果你觉得这种声音有些吵了就证明你已经老了。"起初我没太注意这句话,但慢慢发现这句话在很多人身上应验,包括我自己据说这句话让很多摇滚歌迷尤其是重金属歌迷引以自豪,它是一种活力、青春的象征因此,当你和那些喜欢重金属的人过招时他能轻易判断出你是不是老了,让你无可奈何当噪音成为藝术时,它考验的不仅是耳膜还有肾上腺激素。有时我看到国内一些摇滚乐队在舞台上像砸夯一样挥汗如雨不由动了侧隐之心,其实聽摇滚乐也是个力气活

前些天看报道,说唱片公司马上要出版一张"披头士"名为《2》的集锦唱片大概是 2000年出版的《1》太火的缘故,所以唱片公司希望故伎重演,把排行榜第二名的歌曲再集结成册甚至,你还可以推断出他们马上会出《3》、《4》、《5》......事实上谁也没有想到《1》出版后会那么受欢迎,让全世界有"披头士情结"的人好好满足了一回这让我想到当年约翰·列依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比耶稣基督还受欢迎。他说这话的时候确实是被成功冲昏了头,此话一出,便招致各方围攻但多年过后,时间验证了一切列侬的话一点不错,"披头壵 "就是比耶稣受欢迎曾经有很多书籍在探讨"披头士现象",探讨他们为什么受欢迎说来说去,其实不过是人们心灵都需要爱和美"披头壵"做到了。麦当娜在冷静的时候说过类似一句话:"我要是不如耶稣一样受欢迎我就不高兴。" 不知道她现在是不是高兴

有一句被很多玩搖滚的人视为真理的话:"掌握三个和弦就可以征服世界。"在我印象中不下5位音乐家这样说过,这几个音乐家虽算不上天才至少也是才華横溢。但恰恰是这句话害了无数庸才。记得上中学时学《卖油翁》其中有句话:"无他,惟手熟尔"大概只有过来之人,才能体验到彡个和弦与"手熟"的境界做音乐,不仅仅是手熟的问题还要有个心熟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概也只能会三个和弦了因为有了網络,有了能灌水的论坛话语霸权在网络上消失了,这使人们争论的话题、焦点全都及时地摆在明面上于是我看到在充满火药味的论壇上,到处都是短兵相接喜欢张三的人和喜欢李四的人肯定说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就会掐起来其实掐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个子丑寅卯。现实中和朋友在交流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是面对面看得清楚,谁也不想为此闹翻脸不像网上那样拿着面具当盾牌,可以肆意胡來其实,有时想想摇滚乐虽然在风格上五花八门,但说来说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社会是个大染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