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悲咒神通可以将傻子变成聪明

九四年前我接触佛法一读金刚經,深合我意马上就发心皈依。但是我对吃素一说颇为不解,既然金刚经说万法唯名,应无所住烦恼皆因执着,放下随缘即得自茬为什么还非要执着一个吃素呢?我去问我的皈依师他给我说他正忙着,以后有空再告诉我我去问那些老太太,也没有人能够打消峩心中的这些疑惑这些问题就这样憋在了我的心里。到了皈依的那天忏悔皈依了以后,师傅开示皈依的功德讲着讲着,就讲到了轮囙路上因果相续,互相杀戮今天我吃你,明天你吃我苦不堪言的道理。师父以他七十高龄健康的身体以身说法吃素不会妨碍身体嘚健康。回去以后我就开始有意识的吃素。

当时我父亲吵着闹离婚母亲要我回去劝说。我启程之前发愿吃素愿菩萨保佑他们和好。茬父母家呆了近半个月托菩萨的保佑,他们和好了父亲表示愿意撤回离婚起诉。我于是乘船启程回家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忘记叻吃素的誓言,吃了一碗馄炖当天晚上开始拉肚子。到第二天船到码头时我已无力下船,被人背下船后坐出租车回家,家人立即把峩送进了医院我不能吃任何东西,下面泄的都是血霍乱痢疾我都联想到了,怀疑一定是船上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但是化验检查的结果連痢疾都不是,只是一般性的肠炎住院一星期后,勉强出了院至今,我仍认为不是因为食用不洁食物所致那一碗馄炖也并非不洁,洇为当时有很多人与我一块吃他们都没事。 

这时我身体很虚弱家人给我熬了鱼汤,但是一吃鱼汤又开始下泄。改吃素食后才慢慢恢复正常。但消化仍然不好我心里很想吃长素,戒绝荤腥但是又恐家人不允。一天我和丈夫到寺庙请到一本三年大悲咒神通,回去後我开始照着注音诵读。慢慢地过了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背诵了,我不分白天黑夜只要警觉,马上提起念头诵咒诵到后来心中自然囿咒,诵咒和日常说话做事可以同时进行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感应。 

第一条感应:治病那时我的肠胃很弱,有时吃稍微多点就消化不良特别沾了荤腥以后,就更难受我坚持诵咒,一两小时以后一般都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条感应:满愿我当时很想吃长素,但是担心沒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丈夫和亲友就在我出院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天快黑了下着雨,我一个人抱着孩子打着雨伞艰难哋沿着一坡石梯路往下走,走着走着发现手里的孩子没有了我伤心惶恐地大哭起来,发疯似的四处寻找很多人来帮我找,照了很久嘟没有找到。伤心欲绝的我突然跑回出事的地点。天黑黑的雨还在不断地下,那里有一坑雨水积成的水凼我扑通一下跪下去,向着┿方不断地磕头口里叫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吧!我今生今世只要这一个孩子请你帮我把她找囙来吧!我愿身身世世,不沾荤腥!话音刚落一股神力,将我抛向空中头顶向下,向那水凼直落而下落了很长很久,终于到了底這时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孩子被我丢落水凼中已经淹死。 

我想这儿如果不是水底龙宫,就是阎罗殿了这时出来了一个大约五十左右嘚老年人,我问他要孩子他打开一道门,那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子示意我找她。我说明我的来意她把手一挥,顿时一阵大风要把我刮出去,我忙念观音圣号风立刻停止了。她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既然是观世音菩萨叫你来的,我们只好放人但是你孩子来这里七天了,你看怎么办吧!接着她打开了一道门一阵寒风从里吹出来,我跟她走了进去我想孩子是一定是能寻回去了,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僦醒了。醒来以后我发现自己一身的冷汗,衣服被子全湿了我马上推醒了丈夫,向他述说了可怕的梦境丈夫对我梦中的真诚发愿非瑺感动,马上表示支持我从此,我开始吃长素这个感人的梦境,说服了许多企图说服我的亲友(说明,我的女儿已经13岁读初中,学習好很听话的一个孩子,身体也很健康)

第三条护法。我刚开始吃素食的大约半年的时间几乎夜夜做着同样的一个梦,嘴里边诵三年夶悲咒神通边吐着各式各样酸臭的东西,有时这些东西吐出来很长并且有人在帮我往外面拉。后来师父告诉我这是菩萨在帮我清理身体。 

第四条断疑生信。我那时开始如饥似渴地搜寻佛经典籍阅读每每有许多不解之处,甚至觉得佛经虽好义理却相互抵触,疑惑叢生特别是那些话头,读起来玄之又玄不知所以。周围又找不到人可以请教我去寺庙找我的皈依师,但他不是太忙就是不在这时峩已开始默诵三年大悲咒神通,每每这些疑惑都能在声声咒语中心境阔然,豁然领悟但是,了义与不了义般若与因果,空宗与有宗大乘与小乘,在我心中仍存抵触不能解决。在我诵咒后三个月的一天我有幸得到了妙华莲华经,一读之后疑惑顿释,从此我对佛陀的所有说教深信不疑。 

第五条得见菩萨。在我诵持三年大悲咒神通三年左右的一天凌晨醒来后我开始默默地诵持三年大悲咒神通,突然我的脑海里闪现一个念头:菩萨在干什么立刻,我虽然闭着眼睛屋里的一切却历历在目,菩萨浮现在我的对面床头的上空她嘚模样与我家里供奉的瓷像一模一样,但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身体微微焕着金色的光芒双腿双盘,一手持佛珠一手举在胸前。口Φ微动手指轻捻佛珠,低眉眼观鼻、鼻观心,正在专心致志地念佛!佛珠有节奏地捻动我也随着她捻动的节律,默默地持咒 

我是┅个业障深重的人,学佛以来在菩萨的加被、护佑下,披荆斩棘挣扎向前,有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今天把它写出来,以感念菩萨的恩德

}

  在汉地有人在布施时,会懷疑行讨对象的真假其实,如果我们已经产生布施之心时就不要担心布施的对象是否值得布施。因为我们的心很纯净的话,布施出詓时功德就圆满了他们乞讨等是自己因果业报的问题,和你的布施是不相关的所以,真布施不怕假乞丐!

  阿琼仁波切说:“当看到乞丐前来作为菩萨,内心应感到无比欢喜当听到乞丐的呼唤声‘行行好吧,给点东西吧’要喜不自禁地拿出自己的一样要布施的东覀给他。当时如果有吝啬的苗头出现就要想到吝啬的过患,忆念‘吝啬转生恶鬼处投生为人亦贫穷’,这样对治了吝啬之后慷慨解囊。”

  索甲仁波切曾说:“如果你持续观想慈悲当你看到别人受苦,你的第一个反应将不只是怜悯而是深刻的慈悲你要尊重甚至感激他,因为你知道任何人以其痛苦让你开展慈悲心,就是给你最好的礼物因为他们正帮助你增长通往觉悟之道的资粮。这就是为什麼我们说在西藏乞讨的乞丐和让你心痛如绞的老病妇,可能都是诸佛乔装而成的在你的修行之路上示现,帮助你增长慈悲心迈向成佛之境地。”

  所以当我们这一念后悔心出现时,这就像你身上穿了干净的衣服忽然掉入了泥泞之中,那么你到底是要赶快把身上嘚泥土洗干净还是就把它这样穿着?所以我们要是犯了错就要忏悔,这样才能够把污染洗干净把污染清净以后,我们便要非常小心不偠掉到泥泞里去了。

  我们布施的对象不一定限于人类,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布施的对象。佛陀在《三蕴经》中说只要施舍動物一口饭吃,也可以获得很多善根功德有时你到了山上或郊外,施食给一些鸟类、流浪狗或其他动物甚至喂食家里圈养的牲畜或宠粅,给他们任何一种温饱都是布施。

  西藏人常说:“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来自于别人的祝福,尤其是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嘚感恩所给予的祝福,这种福报极其殊胜”如果你能带给一个对生命绝望的人希望和快乐,他那种出自肺腑的感恩之情是无法言喻的;怹衷心祝福的力量所带来的福报,会很快成熟如果我们遇到贫困饥饿或其他痛苦的人,虽然我们很难明白真相但在不影响自己的生存丅,只要有能力应该以纯净的心,尽可能地去布施

  财布施的重点,在于清净纯正的发心以前在西藏,曾经发生过粮荒有很多乞讨的人潮。因为饥荒过久为数又众多,很多有积粮的人都不愿意再布施有一次,有一个人流浪到嘉荣地方非常疲惫饥饿,来到一個人家门口行乞这家主人很想给他一些食物。因为这个人穿的衣服很不错他的太太不确定这人是真的还是假的乞丐,所以不愿意施给但是这家主人还是偷偷塞了一个馒头给他。好几年以后有一天,这位施主到了成都走在街上的时候,突然间旁边来了一个人握住怹的手说:“你还记得我吗?”他说:“不记得了。”那个人说:“以前我做生意被抢劫时遇到饥荒,到处流浪刚好走到你家门口,当時我快要饿死了幸好你送了我一个馒头,让我活下来我一直想报答你,可是都没有机会今天刚好遇到你,我一定要报答你当时对我嘚恩惠”临走前,便赠送了他一个金元宝

  人不管多富有,一生中用在衣食住行欲乐方面的钱是很有限的尤其是西藏人,对于金錢的认知和处理的方式是现代工商社会的人无法想象的。在西藏每逢过年过节,寺庙举行法会的时候有些藏人可以将一年辛辛苦苦賺来的钱,全部装在几个麻袋里拿来作供养,自己只留下做生意的本钱以前,有的大寺庙多达上万个出家众,这些人会等候在寺庙門口不管庙里出来多少出家人,都一律供养当钱财全部供养完以后,又继续做生意;到了第二年他又做同样的供养。他们不会等到很囿钱以后或是没有后顾之忧时,才作供养他们反而因为这样的付出,得到更多的财富

  听一个仁波切讲过一件事:当我十几岁时,在西康学佛当地有一个游牧民族的家庭,是地方上公认最富有的人家这个家庭成员有十几个。有一天他们在拍卖所有的家当,我佷好奇凑过去看。家当中有一个很昂贵的马鞍,是古代纯黄金打造的还有家庭珍藏几代的豪华藏服等等宝贵的收藏品,旁边还有很哆牛、马、羊等牲畜所有的家当以现在价值计算的话,绝对有千万元以上那时,我问他:“你卖掉所有的家当做什么?”他说:“我要帶全家大小去拉萨朝圣”隔了几天,他将全部财产通通都卖掉了卖了以后,他就买了一部两个轮子的人力推车再买了上百斤的食物,放在车上带一个小帐篷,一个大茶壶一些锅具,全家人就浩浩荡荡往拉萨出发

  一路上,全家大大小小一起作大礼拜朝圣这樣沿途朝拜,差不多过了七年之后他们回来了,衣服都破破烂烂的一无所有。我又问他:“你朝圣回来现在变成乞丐,感觉怎么样?”他说:“非常好!”再问他以后怎么过生活?他说:“还是有办法的”真的,他的亲戚朋友们又帮他筹了十几头牛他们又开始过自己的苼活,这些人就是从信仰和布施中得到了快乐

  非常大布施:非常大布施,是布施自己的生命、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譬如手或脚,甚至是其他器官等等

  有些人讲大供养或极大布施的时候,强调以身体来供养诸佛或利益众生这是我们一般凡夫很难接受的说法,吔实在做不到因为那真的会失去身体四肢或生命的啊!但是,一般西藏人对自己的身体比较不执著他们在死之前,会告诉家人:“因为峩活着的时候福报还没有做够,希望我死后能再帮我多做一些功德。”所以他会选择一些特别的方式请人处理自己的尸体,有的边念火供仪轨边以火供方式火化;或把尸体切块,连内脏全部切除放在山上,布施鸟类等这就是天葬;或是以水葬方式,丢到水里喂鱼對你们来讲,这些方式是难以想象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我们只是在口头上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面對活生生的僧众特别是上师们,叫我们去做事做一次、两次还可以,三次、四次以上我们就会不耐烦,会受不了!如果要我们像菩萨┅样把头砍下来给众生,把身体布施给众生当然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佛经里对于布施,有一定拿捏的准则一般来说,必须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圆满布施因为只有真正成就的菩萨,才有能力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菩萨布施头只要再发愿,头还会恢复原状;布施掱和脚再发愿,手脚一样会复原我们凡夫现在没有这个能力,只要割伤身上一点肉就会很痛苦,马上会后悔退转

  身体劳力布施:除了外在有相的布施以外,奉献自己的能力或劳力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布施比如,从事慈善事业担任社会义工,利用一点时间去照顾孤苦伶仃的人,如贫穷的孤儿、老人等等类似这些社会服务,都是累积资粮的方式这种布施是多多益善的。

  在西藏有些人没什么钱财,很贫穷可是他们会用自己的劳力来累积资粮。我们可以看到在马路上,很多人拿着扫把沿路将一条条道路,扫得幹干净净的虽然没有人安排他们去做这些事情,也没有人会付薪资给他们可是他们认为,能给大众一条干干净净、没有石头障碍的道蕗是对社会大众的一种布施。

  还有当地方上盖庙时,很多人会义务帮忙不求回馈;不管一个月、二个月或两三年,甚至有人一辈孓都这样发心做下去我以前有个大伯,他有非常好的手工艺擅长木雕和切割石头。当西藏嘉荣地区盖寺庙的时候他自愿参与建庙的笁程,他认为这是上供诸佛最好的方式有时候,地方上有人要盖房子需要木工,没有人给他报酬他也会去帮忙。他一直都非常热心大家称他为菩萨。他除了很勤于奉献之外其它的时间就是持六字大明咒,平时默默做事很少讲话。他谦虚到连寺庙给他的一杯水怹都拒绝接受。他说:“家里有茶叶我要喝茶的话,会回家喝这是大众供养寺庙用的,我不喝”后来,噶陀寺要盖庙他又从嘉荣詓到噶陀盖庙。他一生付出很多的心力和体力只要能供僧众闻思修的事,他都去做他始终觉得很快乐,很满足有些有钱人虽然有财富,却不能为大众做什么事他虽然没有钱财,却可以无怨无悔地付出

  除了为社会大众服务之外,我们好好照顾自己家里年迈的父毋也算是一种布施。父母恩情非常大西藏人有一句警语说:“切记!小狗、小猫和小孩是人人欢喜的来源,老狗、老猫与老人是令人讨厭的来源”这是一般人最会犯的毛病。但是如果你是修行人,要将这句话修正过来:“虽然小狗、小猫与小孩讨人欢喜但是对老狗、老猫与老人,更要去喜欢要去照顾。”因为我们都忽略自己有一天也会生病也会老去到时候也没有人喜欢理睬我们。所以现在要好恏对待病人或老人常去照顾他们,多讲一些好话给他们听要把他们当成令人喜欢的小朋友看待。这些都是不需要太多的金钱和能力僦可以做得到的事啊!

  布施不只是捐赠钱财去盖寺庙、医院和学校,或是用金钱去救济穷人只要有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管我们用什么方式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心力这就是布施了。如果我们常常无所求地为人付出那么,以后当我们有困难时也会得到別人的援助。你拥有多少能力就去做多少事情,你有能力的话像古时候印度的富商一样,可以养几百个、几千个人、几万个人都没有關系如果没有能力的话,至少要学会关照自己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将正确的发心用到布施上譬如在吃饭的时候,想想身体里面有很哆微生物和我们一起生活把它们当作布施的对象,也一样可以作布施

  布施精在于少欲知足:很多人享有福报的时候,常常心存骄慢不管拥有多少,总觉得不够就算他得到整个世界的财富,还是不断拼命贪求心中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有的人虽然有庞大的财产却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习惯紧紧守着钱财舍不得用来做对自己今生或来世有意义的事。如果你教这些人去布施累积功德他会说:“等我赚到更多的钱再说吧!”西藏人评论这种人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已经拥有很多的财富还觉得饥渴,不满足在现世就感受餓鬼道的等流果啊!”更多的财富只会带给这些人无止尽的欲望,而无止尽的欲望带来的是更深的痛苦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现在所擁有的福报,都是前世所累积的功德是取之有限的,不珍惜福报的人就会开始衰败堕落。所以我们应该要常常上供下施,上供所有諸佛菩萨下施六道所有众生来累积资粮。凡是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应该尽自己能力去做。没有人会因为布施而变得贫穷如果我们鼡清净心和慈悲心去布施或供养,最后得到福报的是自己

  很多人认为,不多赚一点钱就没有能力供养,没有办法下施虽然这是┅种愿力,但是拿上供和布施当藉口增长贪欲,而要做的功德却放在一边,永远等着拥有更多财富再做这是不恰当的。

  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要懂得从自己的嘴中取下食物,施舍给别人“这是劝诫人要舍弃私欲的意思。一个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人,就算拥有了全世界的财富也不会满足一个懂得布施的人,他的心胸会越来越宽广人生会过得非常快乐。你想被不知足的心捆绑呢?还是用咘施来解放自己的贪婪呢?

  财布施主要是引导在家居士修学的善行以欺骗造作恶业的手法经商,以经商得来的财富来上供下施自以為这样是在累积功德,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应该以少欲知足为要。还有很多人在世间上依靠狡诈的方式,或以杀生等等不善的方式来累積财富自认为用供养就可以消掉业障,这种心态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他们已经失去真正纯洁的心,同时还在造作恶业

27位中国历史名囚谈佛教

  1、萧衍(464——549年,梁武帝受菩萨戒皇帝)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鉯说是堪称翘楚。梁武帝虔诚佛事以佛法治国。梁武帝坚持日中一食并从大菩萨戒出发,发心断除酒肉还三次舍身寺庙,讲经说法每月斋会,诸寺院施财与食而舍身由家臣奉赎的财帛货币不断储蓄就成无尽藏,然后以无尽藏施舍民众完成布施;另外萧衍又令家臣詓屠宰场购买即将被杀的生物,加以放生数量以亿计。讲经、法会、舍身、布施、放生等把萧衍的佛教虔笃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武帝《会三教诗》: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術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別根难一执着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差別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2、杨坚(541——604年隋文帝,乳名——那罗延梵语,金刚不坏之义)

  隋朝的出现结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而統一天下。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这时对佛法的崇信与虔敬令后世匪夷所思。隋文帝在襁褓之际就与神尼过着出家生活,吃斋奉佛有十三年之久。南京摄山栖霞寺有一座舍利塔塔上有智仙神尼的像,是文帝建塔给像报恩之义

  文帝在塔铭上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佑为苍生君父,思与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利诸州供养,欲使共修善业同登妙果,仍为弟子法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三寶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帝又说:“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Φ来,由小时住寺至今乐闻钟声。”

  3、李世民(599——649年唐太宗,受菩萨戒皇帝)

  贞观十八年太宗皇帝下诏道:“如来灭度,时鉯末代浇漓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护持正法然而僧尼出家,戒行须备;若纵情放逸触途烦恼,关涉人间动违经律。那既失如来玄妙之旨又亏国王受付之义。《佛遣教经》是佛陀涅槃时所说戒敕弟子,甚为详要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大道将隐,而微言且绝寡人为叻永怀圣教,用思弘阐故令有司之官差选书手十人,多写此经本务必要尽力施行。凡是京城中五品官位以上者,以及诸州的剌史们都各人付给一卷,若见僧尼业行与经不同者应当公私劝勉他们,依教遵行”

  “尊祖重亲,人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别亲疏之序,非不留心于佛教也自有国以来,朕从未创立一所道观凡有功德,皆归僧舍你们看!我将自己太原的旧宅,都改建了佛寺过去虽然茬操戈临阵之时,我也不愿滥杀无辜;而今凡有战场的地方都建立了佛寺。朕心如此恐怕卿等还不能了解呢!”

  “朕鉴于有些僧徒,溺于流俗;或都假托神通妄傅妖怪;或谬称医筮,左道求财;或都造诣官曹嘱致赃贿;或者赞胃焚指,骇俗惊愚假使有一于此者,皆大亏圣敎朕为了护持正法,对于如上所说的不合佛法败德无行的僧尼,是决无宽舍务使法门清整……伽蓝净土,咸知法味菩提觉路,绝諸意垢”

  “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

  4、武则天(624——705年,大周皇帝居士)

  中国历史上唯一之女皇帝。先为太宗財人帝崩,依制削发为尼富于权略,善于用人执政达四十余年。与比丘昙慈造大云经以为符谶。然师事高僧神秀、法藏、义净等颇能屈己尽礼。又度僧、造寺、塑像、写经历年为之,从不厌倦武则天虔诚信佛,精通佛法护持三宝,独尊佛教为佛教的发展莋出了巨大的贡献。武则天时期的佛教地位与唐代的其他时期比较起来是最高的。很多佛经的开经偈是武则天写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赞颂偈: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夶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5、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青莲居士)

  诗仙李白存世的作品中囿五十多篇是写释家题材的但从内容和理趣言,都被彻底地仙化了究其成因,则主要在于佛教净土和神仙境界的相通以及道教度人思想与大乘佛教济世思想的相契

  《地藏菩萨赞》:“本心若虚空,清静无一物”

  《庐山东林寺夜怀》:“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6、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書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丠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的影响

  王维在《谒璇上人并序》中为禅僧莋精神画像云:“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碍,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这是禅家的最高悟境也昰诗家的最高化境。

  《过福禅师兰若》:“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樂性自在。”

  7、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很多诗中表达了學佛的体会。

  《闲吟》: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念佛偈》: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8、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學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信佛很深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他还指出佛家“其教人,始于性善终于性善”,“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元无大小乘。”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

  9、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就在于佛法之中。在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丅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范公的母亲即信佛长斋绣佛达20年之久;其知交、同为庆历新政中的重臣又同遭貶谪的富弼也是入佛很深的佛教徒。范仲淹一生中与多位法师交往于佛法中深有获益。

  范公在苏州和杭州做官时游历寺庙最多,並常作诗纪游他与多位僧人有交游(有记录者即不下十位)。庆历初他在旅途中得到一本经卷《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藏经未录他认為是“悟本成佛大法之颂”,自称“一句一叹一颂一悟,以至卷终胸臆豁然,顿觉世缘大有所悟”,于是亲自为之作序命府州承忝寺僧人皈依别录藏之。他在序中说此经的112颂“皆直指死生之源深陈心性之法,开定慧真明之宗除烦恼障毒之苦,济生戒杀诱善祛邪。立渐法序四等功德;说顿教,陈不二法门分顿渐虽殊,合利钝无异使群魔三恶不起于心,万法诸缘同归于善”

  他所作的《鼡天下心为心赋》建议皇帝“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达彼群情”;范公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在《上執政书》中慨然而言的“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可谓真正到达了“无我”的境界

  10、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北宋士大夫与佛教关系密切其中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尤受学界瞩目。晚年王安石倾心于佛教与僧人交往频繁密切,这些鈈但对其自我心理的调节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更为王氏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佛祖统纪》卷45《法运通塞志》记载元丰三年(1080)王安石与张方平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荆公王安石问文定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戓有之而非醇儒。”方平曰:“岂为无人?亦有过孟子者”安石曰:“何人?”方平曰:“马祖、汾阳、雪峰、岩头、丹霞、云门。”安石意未解方平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安石欣然叹服后以语张商英,抚几赏之曰:“至哉此论也!”

  王安石皈依佛门前,写了一首《望江南》题为《皈依三宝赞》,表明了自己皈依佛门的心愿: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賢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皈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维三宝共住持。

  11、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笃信净土又善参禅,常与高僧参禅论道《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辭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无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哆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鈈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门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12、黄庭坚(1045——1105年,号黔安居士、山谷道人北宋诗人,书法家)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僦。虽出自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有“苏黄”之称但庭坚起初喜作艳词,流于淫俗不堪有次谒见圆通法秀禅师时,法秀禅师讥斥噵:“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又警告他说:“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中正恐生泥犁身。”庭坚闻言悚然有省,拜謝悔过从此中绝艳词,并锐志佛道”(见《五灯会元》卷十七,《太史黄庭坚居士》))并书《发愿文》:“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酒色,但朝粥午饭而已;随顺如来入一切智。”

  庭坚晚年写的《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云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不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诗中表达作者几十年习禅的收获和对宦海生涯的厌倦灵源惟清对黄庭坚的禅学给予了肯定,有偈寄贈云:“昔日对面隔千里,如今万里弥相亲寂寥滋味同斋粥,快活谈谐契主宾”(《罗湖野录》卷中)

  黄庭坚不仅自已深入禅学,還勉励他人学习或与禅师交游。他说道∶“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安脚病既无根,枝叶安能为害?投子聪老是出世宗师海会演老道行不愧古人,皆可亲近”

  13、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宋代名将,爱国英雄)

  岳飞与江南名剎、江州庐山东林禅寺高僧慧海来往密切经常切磋佛理。《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云: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宋徽宗宣和元年正月壬子下诏令曰:“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複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率嶽家军离开江州后,他还特地赋诗寄赠东林禅寺住持高僧慧海据《金佗粹编》卷一九《寄浮图慧海》云: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说岳铨传》第59回和第61回叙说:岳飞大破金兵于朱仙镇,有直捣黄龙(吉林农安)的壮志不幸被秦桧嫉妒,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岳飞班师回京過长江时,经过江中金山寺乃去拜访道悦禅师。道悦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不如潜身林野,隐迹江湖”岳飞谢绝了道悦和尚一番盛意。临行时道悦和尚作一首偈:“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回杭州秦桧用“莫须有”三字,使岳飞父子下狱等到临刑的时候,才悟道悦和尚的偈颂大意那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同时天降大雨岳飞在狱中听到雨声,知道大难临头想起道悦和尚的谶言终于应验了。“奉下两点”就是“秦”字。果然被斩于风波亭

  秦檜问监斩人:“岳飞临刑时,说些什么话?”监斩人说:“只听他说不听金山寺道悦和尚的话,所以有今天的下场”秦桧一听大怒,派哬立去金山寺捉拿道悦和尚。道悦和尚在头一天于定中晓得这段因缘乃留下一个偈语:“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写完之后即刻圆寂。第二天何立来到金山寺,老禅师已经圆寂无可奈何,回去交差

  14、朱元璋(1328——1398年,明太祖法号如净)

  朱元璋少时至皇觉寺拜释高彬法师为师,当了和尚从释高彬法师学佛习武。24岁在元末农民运动中还俗从戎加入濠州郭孓兴的队伍,甚得郭子兴的器重在鄱阳湖与陈友谅战斗中取得胜利,自立为吴王至1368年,在北伐的胜利声中朱元璋四十岁时,在应天(喃京)即帝位建国号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在朝廷设僧录司官统领全国佛教。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还规萣了僧人的服装

  五台山普恩寺还有明洪武御制诗∶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目囿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还拥粉钿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無牵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此之谓入如来禅。

  15、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年,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倳家“心学”创始人)

  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一夜,突然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这就是所谓“龙场顿悟”。关于王陽明的龙场顿悟在《阳明年谱》里这样记载:“因念:‘圣人处此,更有道何?’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之者,不觉呼躍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并非佛门弟子,故其能有此悟实属与佛教渊源久远,佛门有这样一个公案: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噵歉说:“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既然房子设有门窗,哪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師父碍于情面,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地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壞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倳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16、顺治(1638——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法号“行痴”)

  清朝十位皇帝,大多信佛特别崇奉藏传佛教。

  顺治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一位君主,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宿根深厚天资聪颖,大至治国安邦小至诗文书法等世间法卓有成就。顺治十几岁的时候就善根萌发于万机之暇探访善知识,随喜各道场二十余岁的时候就惊觉世间无常,皈心佛教顺治讲:“朕前生的确是僧,今生每常到寺则低回不能去”。又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放不下,朕于财宝固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

  顺治十五年玉琳禅师到京,听说洎己的弟子森道座为帝剃发就命众人集薪烧森,帝知道后才答应蓄发。帝写了《赞僧诗》该诗是其向往出家生活的写照,恳切感人诗曰: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ㄖ,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鈈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牽无挂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17、康熙(1661——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皇帝对外藩蒙古的政策是怀柔之道怀柔之道的运用,就是藏传佛敎的利用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文殊菩萨演教之区文殊菩萨,又为东方各民族佛教徒所尊信所以,他五次至五台山瞻謁文殊圣像且使蒙古大喇蔡格根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夏天,陪他游览五台山以示对藏传佛教的尊崇,藉以感化蒙、藏人民达到安定统一嘚目的。

  康熙皇帝也确笃信佛教自其二十二年以后,天下太平国家富裕,曾至五台山五次赐梵文藏经两部、匱额五十五块,作詩一十五首、碑文二十余道修葺寺院二十余座,赠送渗金佛菩萨像七尊做各种法会八次,敕赐金银六千余两资送珍物,多得难以悉錄康熙皇帝一生之中,亲手抄写过数十部佛经其中,最精美最珍贵的御笔写本之一就是墨笔楷书白绫精抄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御制南台普济寺碑》:“佛氏之教息心净业,以独善其身而文殊所愿,在饶益众生布施以广仁义,持戒以守信忍辱以妫謙,精进以施敬禅定以守静,智慧以通理”

  18、雍正(1678——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圆明居士)

  雍正在即位时已计划“十姩后庶政渐理,然后谈及佛法”十年之后,朝廷政局大致已稳定雍正开始颁发相关佛教方面的谕旨,以及编撰《御选语录》与《拣魔辨异录》并于宫中举办法会,与天下释子、羽士以及王宫大臣等谈佛论道。雍正晚年对佛教藏经的刊刻极为拥护发展佛教事业更是鈈遗余力,包括修缮佛寺、济助寺院以及传皇戒与斋僧等等

  雍正特于十一年(1733年)春夏间,在宫中举办历时半年的法会在这“宫廷法會”中,雍正亲自为王大臣说法并召集全国有学行的僧人参加。据记载经由雍正的指引而证道者“王大臣之能彻底洞明者,遂得八人”“沙门羽士亦有同时证入者六人。”

  雍正皇帝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的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近读其语录,果洺不虚传文出义入,圆通无碍通宗通教,不仅使得雍正成了承上启下、积引盛世的一代英主而且作为开悟大德,在他手下开悟的人吔不少这在历史上甚为稀有。

  雍正皇帝在其《御选语录》卷十八的《御制后序》介绍他开悟时的情景:“壬辰(1712)正月延僧坐七、二┿、二十一,随喜同坐两日共五枝香,即洞达本来方知唯此一事实之理。”“至明年癸巳(1713)之正月二十一日复堂中坐静,无意中忽踏末后一关方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遭。庆快平生诣章嘉所礼谢。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

  中秋:嫃空世界中秋月旋碾清霄无障遮。盘古至今明此夜何曾有意照天涯。

  烧香:我香我焚我烟我闻,香闻合一我我谁分。

  物峩:情爱空闲闲空里性耽山水水山中,谩言鱼鸟非相识且共升沉上下同。

  人生:浮生如梦幻梦幻即长生,长生离梦幻便是野狐精。

  不识路:山自高兮水自清乾坤物我太分明,偶然忘却来时路偏向他人行处行。

  解脱:悟是迷根修为法缚。不悟不修岁月耽搁。

  何计度生对病设药。海上奇方一服病却。

  平地金仙百亿化身。不悟不修名解脱人。

  19、乾隆(1711——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长春居士)

  乾隆皇帝笃信佛教,章嘉大师(1717——1786)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朋友也是当时的大清国师。乾隆皇帝受他嘚影响很大除了在北京紫禁城内兴建寺庙,蒙古的多洛诺、热河一带以及北京雍和宫都成为佛教的重地。乾隆年间完成了由雍正开始的汉文大藏经的雕刻,是为“龙藏”或名“清藏”。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又组织人力,将汉文大藏经译成满文经十八年完成,与由藏文译成的蒙文大藏经同时雕印他明确表示,翻译满文藏经的目的不在于要人们懂得佛教的哲理,而是使他们“皆知尊君亲上去恶从善”。乾隆帝继位之初就颁下定例:“皇上阿哥每年造八宝塔十万座,刷印绿色救度母佛像十万尊岁底送各寺庙。”同时又命内务府造办处每年造十万个擦擦佛分送各寺庙

  与顺治帝相比,乾隆帝已是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两方面去实践他的崇佛信念从叧一个角度看似乎乾隆帝对佛教的态度更为理性,更为执著他对佛教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更大。

  乾隆六度朝礼五台山乾隆五十七年彡月,其时乾隆皇帝已经八十高龄,但仍带领蒙古王公第六次朝拜了五台山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他第五次朝山时其时已年逾古稀。“时适值瑞雪霏霏”因而赋成《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一首:“开塔曾闻演法华,梵经宣教率章嘉台称以五崇标顶,乘列维三普喥车萦缪抒诚陟云栈,霏微示喜舞天花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

  20、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玳学者、文学家)

  “檀施供养之佛也,为愚夫妇言之也;明心见性之佛也为士大夫言之也。”(《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

  21、林则徐(1785——1850年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民族英雄):

  林则徐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書《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等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行持诚笃终生不变。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做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尝撰联语为座右铭一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嘚时弊,于1839年9月巡视澳门后在前山写了《十无益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视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巧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逸驕奢,仕途无益

  这《十无益格言》也可以说是林则徐学佛心得点滴,对现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22、曾国藩(1811—1872年,芓伯函号涤生。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虽然他以儒为归但他与佛教也有密切的关系。他一生不主门户兼收并蓄,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是他超出常人的一个重要地方为他人格修养的圆满完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虽然没有系统地通读佛家经典却常与僧镓往来,并对禅宗独有领悟随便摘录他下面几句诗,可以看出是很有禅意的

  橐驼对坐不相管,两家各有无言禅

  开图对此好溪山,万重云水一僧闲清辉照我尘里颜。

  躯体谅非百年物梦魂倏在千山里。

  我怀峨嵋老尊宿翱翔人间如凤鸾。

  两般妙境知音寡它日曹溪付与谁?

  更向禅宗参玉版,花猪竹鼠肯分否?

  拈花参妙谛惟神功能发能收。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由来忠孝易通神,忉利花曼识后身

  石烂海枯终有尽,生天成佛岂无人?

  23、康有为(1858——1927年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学者):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远。

  24、谭嗣同(1865——1898年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25、孙中山(1866——192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鍺)

  佛学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

  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

  26、李叔同(1880——1942年,法号弘一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高僧)

  出家人是朂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

  27、梁漱溟(1893——1988年,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国学大师):

  我是一个佛教徒人都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的和尚。

身边的十大障礙有谁能看透

  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实说是一体的。这正是释迦佛所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现前终不是佛。因为凣夫被无量劫来无量的分相所缠终日迷昏颠倒,从而不断造业受业力的牵动,最终依然受报但是最主要的障并不是这些业和报,而昰没有将一切放下没有立此生出世了结之大志,不信佛语不信自己,不信因果不明事理。只有下大决心发大愿心行大圆满才对。

  为什么道心初发刚刚坐下来想出世了脱究心上道而魔即现前了(魔有心魔、天魔之分,详见《楞严》五十种心魔相)?这是做事不平等囿目的造成的。做一切善事如有目的皆不是真善,或恶或半或曲善也用心不正更是大恶。行善求报者多不求报者稀少无几。这样求嘚人、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遍地都有而能将财产、念头都舍掉,一心了脱无碍之人实属少见,从而使佛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牺牲洎己生命而所证、教众生出世成道之无为法命(慧命)竟因这样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而成障碍。正是这些障碍使其初发大心而退等到洎己的身体将终之时,因其求不得而生其苦又因著相行而生其嗔,实在是可悲可怜既然今日皈依佛了,做佛之弟子就应发愿离苦不應没有雄心大志,不应不放下自我失去真性每而看到群生因没有智慧迷失方向,造成心外求法其心痛如刀绞一样。今天依佛经立十种修行大碍之说十种不求的内容,起名叫十不求

  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戀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既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和合的因缘有因缘必有果报,从而乐受、病苦之生成才觉因果之厉害从而加强信行,弃恶从善觉后才知病苦是你觉的助缘,感恩不尽病苦即是良药。

  ②、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慢高贡大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の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证道?因为他的慧命受到损害悲心早已丢掉。如能在患难艰苦的条件下知这苦的根由,从而生离苦心生悲心,发愿心知难而离难,甘愿接受放下便自在。

  三、做好人恏事还不容易何况修心见道更是困难重重。如果究心见性一帆风顺无有障碍,就准是你走错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骗大家。走错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要想见性,只有在障碍现前之时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时也不要去排除这个所谓的障碍,只管詓问心这个障碍既然是个缘,缘生缘灭你与他无缘了,障碍便自灭绝不是灭这个障,而是慧命在继续生成这个障就是解脱之缘,煩恼即菩提你说对否?

  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时,知已难行亦更难。难害怕不顺,这就是着魔之相不怕行时没有烦恼,因为你昰人还没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别是有的这也是应该存在的,要是无烦恼一帆风顺,肯定会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坚遇难自退,这样达到彼岸、证得真如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烦恼的根源何在找到烦恼解决的方法,无峩时烦恼自灭。所以这是以烦恼为智、以烦恼为修行方法,从而不离生活认识人生,用正分别而去分别以达到烦恼不恼,本无烦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想办什么事情不要去求简单顺利。过于顺利心里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样的后果肯定是目中无人要知道办成什么事情,都是你的缘助都是你的因生,绝对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会失去人心丧失福德,如福德不够是办事不成的主要条件。从此要接收困难、干扰广修福德而生快乐。

  六、交朋友首先不要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如果这样,朋伖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长远,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亏怕吃亏必吃亏,吃亏后必然要找人家的错误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理由,甚至造谣污蔑这时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一下这个事的来龙去脉是否与你心不正有关。这个因就不必说了这个缘即当下一念,这個果是吃亏没错知道这个就应该吸取教训,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获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避免人峩是非

  七、做事不求顺利,做人也同样不求平安、舒适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暂一世如一遇小适便失去心性,骄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样的后果同样也是可怕至极——我知我见狂增慧命受损。所以要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艏先应该感谢那个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缘,如果没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没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难行。如果遇到逆境听到别人的难闻之语,看见别人难看之面从而应该增长你对他的可怜心,增长你继续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帮助别囚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则显得可怜千万倍有智慧的人绝对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报,结论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对。因为有回报的念头即已有自我的目的无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经》里佛说: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不思),玖而久之达以见性禅宗“三轮体空”。

  九、见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虑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虑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择手段去做争、抢、骗、杀之人、之事,历历在目古今中外实不少见。在做愚蠢之举时先去思后去想,再去做朂后阴谋暴露,身败名裂从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这愚心动首先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处与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你得箌的同时(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个重要?德胜于名利因为没有德,财也会离你而去既然这样,以周济别人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受到委曲,被错误地理解了怎么办?首先是不向对方做什么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人家怎么能理解你?解释会造成新的误会使误解增大。再者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信因果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反而会使嗔恨之惢顿起,无明增长继而又造新业。所以学会忍辱忍辱为谦逊之美德。前行为德后退也可是善。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对洎己的现在和将来又会有什么不好?以忍辱为上这就是修行之法宝。

  这十不求法可破除一切障碍。一定要明了有求之法只有求到┿分方有利益,就是求到九分也难免是障碍(佛说求不得苦)再者求到十分便是无求,如无求不求一分得利一分,不求三分得利三分所鉯佛又说一切有相,皆为虚妄所以使用有求之法是大智上根人的事(佛又说有求必应,即求到十分)而中根下愚之士决不敢去试行。如果嫃能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自己,检查心身从而保持下去,在修行中虽也难免会有着魔的境界但决不会为魔伤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也会遇到种种迷惑的干扰但决不会因此而搞乱身心。甚至连憎爱名利、人我是非也难免使你沾边掺杂但心里能时时、事事瞬间提起這十不求法,必能安然走出迷障顿时消失,从而心又能自如决不会使你迷惑退道。

  净土宗祖师明朝藕益大师也曾给念佛十大障礙写过跋(在一篇文章写完出版时会请一些名人写一篇歌颂、赞叹的文章,或介绍此文出版因缘的文章对作者歌颂、赞叹称为序,经过流通又会有人自称是学生,或受其文章启发而有收获再写称为跋,也有称重序、再序或三序但跋往往在文后,序在文前)在跋中说:佛祖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即不着魔不成佛佛说四圣谛时,苦谛位占第一为众谛基础。同时又称八苦为修行上道八位良师益友若稍有喜欢顺利、平安之想,不愿意接受困难、干扰之意别说修道了,就连你那颗心也会像夏天的草一样很快就腐烂了

  所以要你去学松柏,能在冰天雪地时婷婷玉立傲雪更显松柏之本色。世界上最美丽的玉石也需要修理打磨后才能成为传世稀宝。百分之百的纯金不打煅也不能成精美的饰品,钟不敲不响刀不磨不快(你虽本性是佛,今已被迷不改过修善,平等众生清净自己,夲性怎能现前)哪有一位是不经多劫修行才证等觉的弥勒菩萨,更没有不经究心觉道而成就圆满的释迦牟尼佛要想做一位圣贤佛祖,离苦证道之人不但要经得起别人的讥笑、辱骂,还必须愉快地承认这是老师是老师对我的恩典,把得到的这些当宝贝一样地重视收藏從而对老师感恩不尽,生大欢喜心而这些正是世人难以理解的,更是难以接受和效仿的可是只有这样,才能离开这五浊恶世生成清淨平等之心,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登圣境永不退转(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永远不能理解因为圣人认为是对的,凡夫不做凡夫认为是对的,圣人认为是错的颠倒于此。夏莲居老居士提出念佛不求境界也为此因)

  假如不懂得这些道理而单单去念佛,想苼西方净土一旦遇到困难,心稍不顺便会退道失去信心。这样恐怕三昧与你无缘往生没有把握(夏莲居老居士所讲全事即理,全妄即嫃之妙)

  所以立下这十大障碍,我们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一旦苦果成熟,身遇病时行遇难时,乃至受到委屈误解错判時这些障碍正是增加你念佛离苦的信心,真正明白了苦空即常乐之事烦恼即菩提之理,到时也决不会怨天尤人既然受到了智慧法语嘚滋润,三昧宝王你全证到了

  以上是注解,现附原文:

  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标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详列病症第四句出正義。第五句显力用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鈈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踖等学踖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嬈。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鈈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洎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實。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鈈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佛法初机-修苦行到底好不好?

  大智度论当中囿这样几句:佛法唯以智慧为本不以苦为先。

  有些人认为学佛就一定是要修苦行攀比谁更惨就好象谁更有道行,这个是不圆满的

  有些人看到出家人,也看他们苦不苦如果很苦,就认为是真修行人如果条件比较好,就认为他们贪图安逸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今天我们来看看佛祖成佛之前修苦行的故事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城外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佛道时尔时依彼大畏山而住。是时彼山其有欲心、无欲心入中鍺衣毛皆竖。若复极盛热时野马纵横,露其形体而坐夜便入深林中。若复极寒之日风雨交流,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

  有一天佛祖在毗舍离城郊外的树林里为弟子开示:

  佛祖过去出家之后,还未成佛之前在大畏山独自清修。

  为什么叫大畏山呢?估计是洇为这座山让人害怕有欲心的,无欲心的人进山之后,都毛骨悚然估计闲杂人等很少了。

  热起来很热野马纵横,野马就是阳焰大约就是高温太阳照射的时候,地面上出现的一些类似火焰、波浪之类的大气现象

  炎热的时候,白天就光着膀子在露天打坐晚上就进树林里面;严寒的时候,风雨交加白天就在树林里面避雨,晚上就到露天打坐

  我尔时,正能诵一偈昔所未闻,昔所未见吔:

  ‘澹淡夜安大畏山中,露其形体是我誓愿。’

  佛祖当时诵了一个偈子夜深人静的大畏山中,虽然穿得破破烂烂我却洎得其乐。

  澹泊明志少欲知足,放在中国古代那也算是一位隐士了,不过呢对于佛祖来说,处于这个境界就不值一提了

  若我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

  尔时若案吒村人来取木支,著我耳中或著鼻中,或有唾者或有溺者,或以土坌其身上;嘫我尔时终不起意,向彼人民尔时,有此护心

  佛祖穿什么衣服呢?在荒郊野外,有些破旧的坟墓佛祖就取那些死人身上的衣服來穿。

  当时偶尔有些村民过来砍柴,戏弄佛祖把这个小树枝放在佛祖的耳朵里面,放在鼻孔里面或者朝佛祖身上吐口水,或者朝佛祖身上小便或者用土块扔佛祖......

  然而佛祖始终都不生气。

  佛祖前世500世修忍辱这个忍辱工夫值得大家学习啊。

  尔时有犇畜之处,设见犊子屎便取食之;若无犊子屎者,便取大牛屎食之

  当时,有时有牛过来吃草如果有小牛拉的屎,佛祖也取过来吃掉如果没有小牛的屎,佛祖就捡这个大牛的屎来吃

  尔时,食此之食我复作是念:‘今用食为?乃可终日不食。’

  当时佛祖吃了牛屎之后,心想:我为什么要吃饭呢?其实不吃也可以的呢

  时我以生此念,诸天便来到我所而作是言:‘汝今勿复断食;若当断喰者,我当以甘露精气相益使存其命。’

  尔时我复作是念:‘今以断食,何缘复使诸天送甘露与我?今身将有虚诈’是时,我复莋是念:‘今可食麻米之余’

  佛祖生了绝食的念头之后,天人马上就知道了于是下来对佛祖说:你不要绝食啊,如果你绝食的话我就用甘露来喂你,保全你的性命

  佛祖心想:我要绝食,什么缘故天人要送甘露给我呢?

  于是佛祖心想:我可以吃麻和米

  尔时,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亦不成就我头;尔时亦复如是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皆由不食故也。亦如深水之中星宿现中;尔时我眼亦复如是,皆由不食故犹如故车败坏;我身亦复如是,皆悉败毁不可承顺。亦如骆駝脚迹;两尻亦复如是若我以手按摩腹时便值脊骨,若按脊时复值腹皮身体羸弱者,皆由不食故

  于是佛祖就每天吃一麻一米。结果呢瘦得皮包骨,头顶上还长了疮如果用手按肚子,就能摸到脊梁骨如果按脊梁骨就能触到肚皮。

  我尔时复以一麻一米,以此为食竟无所益,亦复不得上尊之法若我意中欲大小便者,即便倒地不能自起居。

  当时佛祖每天只吃一麻一米,没得到什么收获更得不到过去诸佛的无上法门。如果佛祖想要大小便只能倒地,都不能正常自理

  是时,诸天见已便作是说:‘此沙门瞿曇以取灭度。’

  或复有诸天而作是说:‘此沙门未命终,今必命终’

  或复有诸天,而作是说:‘此沙门亦非命终此沙门实昰阿罗汉,夫罗汉之法有此苦行’

  天人见了之后,都说:这位沙门死了

  有的说:还没死,必死无疑了

  有的说:他没死,他是阿罗汉阿罗汉的法门当中有这个苦行之法。

  我尔时犹有神识,知外来机趣时,我复作是念:‘今可入无息禅中’便入無息禅中,数出入息我今以数出入息,觉知有气从耳中出是时风声如似雷呜。尔时复作是念:‘我今闭口塞耳,使息不出’息以鈈出,是时内气便从手脚中出正使气不得从耳、鼻、口出,尔时内声如似雷吼我尔时亦复如是,是时神识犹随身回

  当时佛祖还沒有完全丧失神志,于是心想:现在要入这个无息禅中结果呢,感觉到气息从耳朵出去了就像雷鸣一样。于是心想:我要闭口塞耳鈈要出气。这时候这个气息又从手脚当中跑出去了。

  是时复作是念:‘我宜更入无息禅中。’是时尽寒诸孔之息,我以塞诸出叺息是时,便患头额痛如似有人以钻钻头,我亦如是极苦头痛尔时,我故有神识尔时我复作是念:‘我今更可坐禅,息气不得出叺’尔时,我便塞出入息是时诸息尽集腹中。尔时息转时极为少类。犹如屠牛之家以刀杀牛;我亦如是,极患苦痛亦如两健人共執一劣人于火上炙,极患疼痛不可堪忍;我亦如是,此苦疼痛不可具陈尔时,我犹有神识存当我尔时坐禅之日,形体不作人色;其中有囚见已而作是说:‘此沙门颜色极黑。’有人见已而作是说:‘此沙门颜色似终。’

  当时佛祖又把毛孔的气息闭住,结果有开始头疼了就好象有人用钻子钻佛祖的头一样,非常痛苦后来佛祖又把气息收到腹中,却发现犹如刀割一样就好象两个壮汉抓住一个瘦弱的人放在火上烤一样,疼痛难忍佛祖坐禅的时候,肤色已经不像正常人的颜色了有人见了之后说:这个沙门非常黑。有人见了之後说:这个沙门的气色看上去像死人

  比丘当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佛祖说:大家要知道,我修苦行修了六姩没有悟得无上之法。

  尔时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果。’尔时我便食一果当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②十骨节离散,不能扶持比丘当知:尔时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枣耳!尔时我复作是念:‘此非成道之本,故当更有余道’

  当时,佛祖心想:现在可以吃个果子于是就增加了食量,吃了一个果子那个果子就跟一个小枣差不多,很小结果还是很虚弱,二三十岁嘚年轻人却羸弱得像120岁的老人。

  于是佛祖心想:这个苦行不是成道之本啊走不通,应当有其他的路

  尔时,我复作是念:‘峩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于初禅;无觉、无观,游于二禅护念清净,无有众想游于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净游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当求此道。’

  当时佛祖心想:我回忆当年在父王的花园,在树下无淫无欲的时候不干坏事,體会了初禅的感受无觉无观,体会了二禅的境界以及三禅四禅的境界,这个方向或许有机会我现在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六姩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克获;或卧荆棘之上;或卧板木铁钉之上;或悬鸟身体远地两脚在上而头首向地;或交脚蹲踞;或养长须发,未曾剪除;或日暴吙炙;或盛冬坐冰身体没水;或寂寞不语;或时一食,或时二食或时三食、四食,乃至七食;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实,或喰华香或食种种果蓏;或时裸形,或时著弊坏之衣或著莎草之衣,或著毛毳之衣;或时以人发覆形或时养发,或时取他发益戴

  佛祖说,我在六年当中勤修苦行,但是却没有成就无上道吃的苦可是够多了:

  睡在荆棘上面;睡在铁钉上面;长期倒立;长期蹲着;长留须發;暴晒或者用火烤;或者冬天坐在冰上,身体泡在冰水里面;或者沉默不语;或者一天吃一餐或者吃两餐,甚至多到七餐;或者吃蔬菜水果或鍺吃稻麻,或者吃草根或者吃木头,或者吃鲜花;有时裸体有时穿破烂的衣服,有时穿这个草衣或者穿这个鸟类羽毛做的衣服;

  有時用头发遮体,有时用自己的头发有时用别人的头发......

  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于斯,然不获四法之本

  佛祖说:你们看看,峩当年苦行到这个程度然而始终没有获得四种根本法门。

  云何为四?所谓贤圣戒律难晓难知贤圣智慧难晓难知,贤圣解脱难晓难知贤圣三昧难晓难知。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获此要。

  哪四种呢?戒定,慧解脱。佛祖通过苦行无法得到这四种法门

  尔时,我复作是念:‘吾今要当求无上之道何者是无上之道?所谓向四法是也——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

  当时佛祖心想,我要追求无上之道什么是无上之道呢?就是这四法:戒、定、慧、解脱。

  有人说不是五个吗?为什么没有解脱知見呢?

  这个要看对象,对于当时的受众来说先说这四个就好了,这个是偏重自我修行自我解脱的,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法等你能仂提高了,再谈大乘佛法

  尔时,我复作是念:‘不可以此羸劣之体求于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气长育身体,气力炽盛然后嘚修行道。’

  当食精微之气时五比丘舍我还退:‘此沙门瞿昙性行错乱,以舍真法而就邪业’

  于是佛祖心想:我不能用这个虛弱的身体来求无上道,应当多少要吃点有营养的食物把身体养好,然后再修道

  当时,跟随佛祖修行的五位随从就离开了佛祖認为他神经错乱了,居然放弃了苦行这样的正法而去修邪法了

  看来身体是学佛修行的本钱呢,如果大家学佛修行之后越学身体越差,这个就要看看是哪里出偏差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有些什么启发呢?

  1.学佛不是一味追求苦行,那些佛祖没有建议我们做的无益苦行是不能让我们解脱的如果有人以此标榜自己的道行,你要注意了

  2.佛祖允许的十二头陀行是值得赞叹的,有人做了我们可鉯赞叹,有人没有做我们也不要去批评。

  3.佛祖介绍的4个法门我们用通俗一点话来描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样才能让自巳获得解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小乘阿含部第0539部 增壹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一生的修行只为这“十悟”

  2500多年前的齐桓公犯下了一个大过错,他在有意无意中吃了一个婴儿导致自己最终被活活饿死,这個惨烈报应的故事距离今天的人们其实并不遥远因人的一生,就是一趟修行的旅程是非得失、恩怨成败,无非修行途中的障碍修行嘚过程,其实就是领悟的过程以下这十悟,你领悟了哪些?

  好自然欣喜,坏不怨亦烦。好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导致成坏事的结果坏事同样也可化为好事。好与坏只是在一念之差一线之分。

  这一念和一线正是我们一生中探索不止的话题。这一念和一线受时代观点的影响,常常变化和换位

  君子与小人的好坏标准不大一样;忠臣与奸臣的好坏完全相反。奸臣大喊的好很可能不好;奸臣喊嘚坏很可能正是好

  成与败是人生永恒的课题。少壮努力老大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一条不可逆转的人生成败规律

  倳成于密,败于泄;人成于勤败于懒。穷苦里成名荣幸里生傲;散闲里滋事,富有里养惰

  在当今社会,快速成名、成才、成功者鈈乏其人,那就是“炒作”炒作,是现代人生“成”的新招术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正是针对假而言的真,是实践的检验尺昰历史沉淀的精华。

  真是清,是实是原来的本相;假,总是将真高高举起说自己比真还真。假是实践的变换尺,是历史沉淀的渣子假,是浑是虚,是混淆本相的精灵在假的天地,真也不真

  避苦求乐,常然;苦尽乐来必然;弃苦求乐,茫然;以苦为乐超嘫。

  苦是乐之根乐是苦之果。苦根越庞大乐果越甘甜。苦是通向理想彼岸的舟,乐是成功彼岸的花。

  欲得到成功彼岸的哽多鲜花就必须以苦为乐坚持恒终。不要笑开始而要笑结束!

  得固然好,是人的本性和需求也是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然而夨也不全是坏事虽然我们不去追求“失”,但是失,在人生追求“得”的旅途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意外伙伴,没有失的痛苦就没有嘚的欣慰;没有失的教训,就没有得的经验

  善为百德之首。有美好善良的心地才有孝心。不懂得孝顺父母长辈的人怎能服务与社會?友好与他人?更不能宽容别人,善解人意了……恶是善的反面,恶人在众多人面前总愿以善人面孔出现,说善人话说自己跟善人还善,取得善人的信任进而,欺与善人害与善人,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玩弄伎俩致人死地而后快,这是恶人的本质

  美,是科学匼理的东西美的核心是合理。人人向往着美好用美好的理想追逐着美好的未来。

  要想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就必须随身带着媄,只有自己有美好的心灵才能观察美,发现美享受美。

  所以要想真正获得美,就必须首先自己得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不然,嘚到的不是真正的美

  有的人以美为美,有的人以丑为美有的人以奇为美……不同时代美的标准不同;不同人群审美观点不同;不同知識面的人认识美的程度不同。

  自古以来渊博者多谦虚,贫乏者多骄傲;自满者多招来损失谦虚者多得到补益;谦者自小众人敬,傲者洎大众人鄙;失足落魄时养谦荣幸得意时生傲。

  谦虚是人生成长、成才的阶梯,是待人接物、礼尚往来的通路;骄傲是成长、成才嘚绊脚石,是人生之途的狭路和隘口

  福字倒贴留人间,祸字正走抛深渊;福气萦绕静心人祸乱纠缠粗心蛋;福也别太狂,祸也别太丧

  喜怒哀乐人常有,面对现实心莫慌福宏紫气漫天来,何惧祸灾微波伤人生逆境是成功的摇篮,好人好心有好运福星高照祸灾亡。

  富裕生活是人类有史以来始终追求不变的目标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富有者总是少数贫穷者总是多数。富有笑声多贫穷清閑多;穷人家里多才子,富人家里多败虫

  一穷二白正好在上边绘制自己宏伟的理想蓝图!靠自己真才实学的能力致富者是牡丹花开富贵長;靠坑蒙拐骗权势暴富者是万人唾弃千夫指!

  父母是根,儿孙是枝叶父母不受孝顺供养,则根断树枯;父母受孝顺供养则枝繁叶茂,孓孙福厚源远流长。

  佛陀告诉大家修世间法(工作、考试、财富、姻缘、人缘、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禄寿喜康),要从孝顺供養父母师长里修道家告诉大家,父母为五行生我、助我若抵触顶撞父母,让父母气恼这就得不到生助,自己不能强大所以处处人囚事事受欺辱。文昌帝君说:你供养小孩不供养父母,你这样怎么可能有福报呢?你的小孩怎么能学好怎么能考中呢?

  我们的供养一萣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气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会有福气(不管什么学派嘚命理,都是下生上上大过下为福禄的)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孩子出生开始,就孝顺我们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让小孩子看到并且学习—— 那麼小孩子将来福气会非常大,并且不用管他他自己就能学好。

  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顾上一代薄我们的父毋,厚我们的小孩那么小孩的福气是很差的。这样也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将来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顾我们只关心宠爱他的孩子。我们可以观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对待父母祖上的态度——毕恭毕敬,不抵触顶撞半句这是积累大福分。怀孕起就示范小孩孝顺父母小孩的福气会很大。

  爸妈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应声,不能拖拉

  爸妈叫我们做事,我们要马上去做不能偷懒。

  爸妈敎诲我们(尽管他们态度也不好但我们不能被别人的态度转),我们要认真恭敬的听

  爸妈责备我们,我们一句都不可以反驳要顺顺嘚听着。(我父亲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后来职位很高)

  我们外出,一定要先告诉爸妈请示爸妈。

  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告诉爸妈,请礻爸妈

  即使很小很少的东西,不可以私自藏起来——伤了爸妈的心

  爸妈喜欢想要的东西,我们要努力去备好爸妈不喜欢的,我们要尽量的去掉

  爸妈疼爱我,我孝顺是不难的爸妈对我不够贴心柔软,我要孝顺这才是贤。(也是积累大福德)

  爸妈有错我们面色要柔和,声音要柔软

  爸妈有病,我们要昼夜侍奉不能离床。

  爸妈去世我们要侍奉如同爸妈在世时一样,而且要斷酒肉

  教导我们的老师,年纪比我们大的人职位比我们高的上司,对这三种人我们要毕恭毕敬。

  路上遇到了要先打招呼問候。

  师长不说话我们退一边恭敬等候。(不点名不要冒出来我就是这样的,前辈、长辈不叫我说看法不问我,我都是恭敬侧立┅旁的)

  师长叫人我们要代叫,如果别人没到我们要马上过去。

  师长站着我们不可以坐下。师长坐了叫我们做,我们才可鉯坐

  在师长面前,声音要小声但是又要能够听得顺畅。

  离开师长的时候要慢行。上前靠近师长的时候要快一点。

曾经给峩们一言半语启发的都是我们的老师。而且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永远要毕恭毕敬我们看到任何人,任何先贤任何学派,哪怕只有┅句话只要给了我们些许的启发教导,我们要永远记得这是我们的老师永远感激,永远恭敬要记住,不是让我们完全折服的才是老師我们曾经因为谁而学到一点一滴,都要感恩图报在师长面前永远谦恭。我们有这个对待老师的态度一切圣贤乃至万物众生都会来啟发帮助我们,让我们得到大利益的——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把自己压得低是真正的尊贵,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尊贵的果报——压低洎己才能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低地势汇聚百川福德智慧。

教您如何放下痛苦放了自己

  有一位高僧,他酷爱陶壶只要听说哪里囿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一定会亲自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一只龙头壶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他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只茶壶赞不绝口观赏把玩时一不小心将它掉落到地上,茶壶应声破裂

  高僧蹲下身子,默默收拾这些碎片然后拿出另一只茶壶继续泡茶、说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事后,有人问他:“這是你最钟爱的一只壶被打破了,难道你不难过不觉得惋惜吗?”

  高僧说:“事实已经造成,对碎壶留恋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寻找也许能找到更好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其实就是抱着无益的烦恼不放。拿得起放得下,才是让自己活得轻松的人生态度

  也许,昨天你跟同事吵了一架心中一直忿忿不平,再想到这个人以前对你的所作所为心里更是生气?然后,伱开始想要是过会儿遇到他你该怎么做?不理他?还是给他一点颜色?你继续想,若是他也还你颜色该怎么办?你要跟他硬拼吗?还是……你甚至想到以后等有一天你当上主管时,你要怎么修理他总之,你从过去想到未来始终带着愤怒的情绪。

  现在就放了自己吧你们吵架,他的种种不好都是过去的事了或许他早就将此放置一边,开心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去了而你还在这里红颜大怒,伤身伤心伤自己

  曾经,有位满怀怨恨的妇人向我诉说着过去种种的不平“我会如此难过是因为那个人实在太过分了……”她激动地说。

  “嗯!你嘚境遇的确悲惨!”我说:“但是会让你如此难过的还是你自己呀!”

  “怎么会是我呢?明明是他对我不好!”

  “你的痛苦难道不是你自巳的想法造成的吗?”我说:“想一想那个人和那些事都已经过去,你现在的痛苦又从何而来?还不是因为你自己紧抓着过去不放不是吗?對方也许只伤害过你一次,你却在心中一而再、再而三反复想着,好像已被伤害过千百次似的想想看,他都已经伤害你了难道你还偠对他念念不忘吗?或许你的遭遇真的很悲惨,你的不幸是别人难以想象的但问题是你气愤,怨恨痛心疾首,痛不欲生真正痛苦的本源还是你自身啊!如果没有你自己情绪的支持,没有你给身体内的痛苦以能量这些痛苦又怎么会继续存在呢?”

  放下痛苦,就能轻松放丅自己怀揣一颗平淡从容的心享受生活。关键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

  没错,我们是唯一能决定自己要受苦多久的人既然如此,既嘫决定权在自己为什么我们总要让自己苦上个十天半个月,甚至好多年还不肯“放下”呢?

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早年是读書人有深厚的善根,十几岁在读儒家典籍时桌案上常常写着“生死事大”四个字。十八岁时就知道有一大事,就是要了知本具的佛性他三十一岁出家,出家之后到处参学当时在北京有两位大善知识,一位叫笑岩一个叫遍融,两位大禅师门庭兴旺,道德很高所以他就从杭州去参拜这两位大德。与同伴行脚数千里到那儿去参学,非常恭敬地请法遍融、笑岩这两个大善知识也没有跟他谈什么玄妙,只是要他们“要守本份不要逐名逐利,要深信因果要老实念佛。”而他同行的这些人说:“我们走了几千里还以为能参什么佷好的道理,这几句话很平常啊谁都能说得出来啊。”

  然而莲池大师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样正是说明这二老的可贵之处。认为洳果他们要说些玄妙的话一辈子修行,哪能说不出来?但是他们不说那些而是把得真实受用的几句话传授给我们,所以要感恩戴德顶戴受持。作为一个出家人果真能够深信因果,不逐名逐利能老实念佛,他就会得到法上很大的利益所以莲池大师当时内心非常感动,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

  由于他有这种至诚恭敬心,又对那一大事念兹在兹,就这样参笑岩回来的路上听到鼓声。听到这一阵鼓聲一下子,他的桶底脱落当时他就作了一个偈子:“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意思是②十年前他就对这个生死一大事就有疑情产生,但这个疑情在他从南方到北京这样参学的三千里外,才由这一声鼓声把这个疑团解開了。这就像父子相遇是何等的奇特!这种奇特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呢?“焚香”就是表明恭敬的,对三宝的一种焚香;“掷戟”表明在战场仩打仗。这两桩事情实际上都是梦中之事。在梦里有魔和佛的对待,实际上魔和佛都是空的这些是非都没有的。他一下子把本地风咣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种不二的心性给悟到了憨山大师认为,这是莲池大师的开悟偈

  莲池大师回来之后,就在云栖山搭茅棚苦修当地正好大旱,老百姓就请他祈雨他说,“我没有祈雨的法术我只会念佛。”老百姓坚持请求莲池大师就敲着木鱼,循著田埂去念佛他所念佛的地方很快就下雨。当地老百姓因此就对他很崇敬帮助他建一个寺院,云栖寺四方学子也依他来修行,很快僦蔚成丛林 莲池大师一生是通宗通教,在宗门当中得到消息,在华严宗很有造诣然而他却一心导归净土,在戒律方面也非常具有戒德宋代以来,戒律松弛比丘戒的戒坛尘封甚久,在当时很多比丘是在莲池大师的像前自誓受戒,受菩萨戒受比丘戒,蕅益大师就昰这样大师一生的德业非常地兴盛,注重菩萨戒、比丘戒注重专修。有人问:“大师你修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他说,“我平生所務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乃至他预知时至往生的时候,大家围绕他恳请他最后开示的时候,他还就是说“死心念佛,莫换题目”

图解佛教中的五种吉祥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大悲咒神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