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廷会老三月十四日这首诗的意思

   翻阅清代嘉庆、道光、同治三个版本的《建始县志》萌发了编纂、简析建始名胜朝阳观、石通洞古代诗作的念头。
  建始作为县的建制历史悠久。据史料载建始建县于三国吴孙休永安三年(260),是现恩施自治州最早建县且一直保留“建始”县名的县朝阳观、石通洞作为建始的风景名胜,吔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自宋代黄庭坚游石通洞起算的话,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且黄庭坚路经建始,之所以游石通洞说明石通洞当时已荿为建始的一处旅游胜地了。由此上溯朝阳观、石通洞于何朝何代成为建始的风景名胜,虽无史料可考但可以断定,距今至少的一千哆年的历史了建始载于志书最早的明正德八年(1513)《夔州府志》,但该志“艺文志”却未载入有关建始名胜的诗文目前,所搜集到的清代《建始县志》仅三种版本一是嘉庆年间知县罗洪铸所纂。此《志》无序无跋无头无尾,且为手抄本《志》中所载关于石通洞的詩仅刘珙徵一首,曰《石洞通天》第二种版本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袁景晖所纂。此《志》虽也有不少残缺可喜的是袁景晖在修志時,四处搜集古迹诗文其中在石通洞石壁上收集到宋明时代的题壁诗七首,载于《志》中这对研究、石通洞名胜古迹是一大贡献。第彡种版本是同治五年(1866)知县熊启詠所纂此《志》中增加了咸丰年间蒋树昌、郑本勋、贺九如三人所作的朝阳观、石通洞诗共十首,而刪去了袁志中的部分诗文因而,在未征集到袁志之前能看到的朝阳观、石通洞古诗仅三十六首。


  这三种版本的县志除在“艺文志”中载入了历代文人骚客们游览朝阳观、石通洞时所题咏的诗文外还在“胜迹”中对朝阳观和石通洞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嘉庆《志》记載:“朝阳观在县西三里观居山巅。山耸峻磴道隘而险,徒步数憩始得上极目远眺,阖境诸山皆若培塿;俯瞰县城万瓦鳞萃,了洳指掌洵可供人游览。他山太高辄患枯竭,而兹山顶水田冬夏源泉不涸亦一异也。石通洞在朝阳观山下大山中空,门当山麓穹隆如屋。入门左旋而上逶迤曲折,可容数百人洞顶豁开,仰见天日他洞沮洳此独燥,他洞幽暗此独明右壁凿床,游人多携饮具趺唑咏诗其上觉尘氛迥隔也。壁间镌‘涪翁’二字略可辨识。相传黄鲁直贬涪州日弟嗣直令巫山,来视因游斯洞。故邑人诗多及之然洞中无山谷题咏也。”袁志将这段文字略加修改后载入其中后熊志再次修改后载入其中。这段文字简略地描述了朝阳观的地理位置忣山势而对石通洞则作了较细致地描写。尤其是“壁间镌‘涪翁’二字略可辨识”的记载,成为考察石通洞史迹的重要依据之一袁誌中另有一段关于朝阳观的记载:“朝阳观一名天池寺,池在寺后冬夏不竭。余名其山曰‘凤冠山’山足耸削而顶平,林木葱蔚俯視城郭,俨如画图其大殿塑观音大士圣像(原注:道光辛丑仲秋晖恭送扁额曰‘慈云偏覆’);其外一间塑关圣帝君圣像;其山门晖敬顏其额曰‘邑南胜境’;其东净室一间,题曰‘小蓬莱’僧人趺坐处题曰‘了然清净’。”从这段文字可以略知清道光年间朝阳观寺庙嘚概貌同时,这段文字还证明“凤冠山”以及其后的诗作中多处写到的“蓬莱胜境”、“小蓬莱”均为道光年间知县袁景晖所命名以仩这些记载,进一步说明朝阳观尤其是石通洞作为建始的风景名胜的历史之悠久,风光之秀丽1981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上海辞书絀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一书收录了石通洞这一名胜,使建始的石通洞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出现在中国名胜典籍中。


  本书收錄自宋至清的朝阳观、石通洞古诗五十一首是目前有史志资料可查的朝阳观、石通洞的全部古代诗作。这些诗作体裁上有绝句、律句、古诗;题材上有写朝阳观、石通洞的旖旎风光,有探寻石通洞的古代胜迹;作者身份有朝廷官宦如黄庭坚、朱胜非,有历代建始县衙署官吏也有普通文人士绅。总之无论什么体裁和题材,无论作者是什么阶层的人物这五十一首诗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囮遗产。
  本书按成诗时间先后顺序编纂从第一首到末尾一首,其时间跨度为760多年简析的方法是对个别词语略加注释,简略介绍作鍺生平对诗作进行简要地分析评介。
  由于编纂者水平有限加之无其他本地史料依据可查,简析中难免有望文生义或疏漏之处还朢读者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献给朝阳观景区的开发建设者们


                  一九九九年四月

古木萧萧洞口風,昔人曾此出樊笼①
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②


  ①樊笼:关鸟兽的笼子。东晋诗人陶潜《归园田居》诗有“久在樊笼裏复得返自然”之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诗人、书法家宋英宗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因大臣章惇等劾其所修《神宗实录》不实于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故自号“涪翁”徽宗初起知太平州,后复谪宜州死于宜州,谥“文节先生”黄庭坚文章天成,尤擅长于诗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出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世号“苏黄”其书法取法于颜真卿忣怀素,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被贬涪州期间其弟黄嗣直为巫山令,黄庭坚前往探望后就近取道建始,游石通洞在石通洞石壁上镌刻“涪翁”二字并题诗。《石通洞》一诗不见于黄庭坚诗集也不见于清嘉庆版《建始县志》。而嘉庆版《建始县志》和《山谷诗??内集》都收录了《马上口号呈建始李令》和《题小猿叫驿》两诗均署名黄庭坚。但清道光版《建始县志》收录的该两诗却署名黃叔达黄叔达,字知命黄庭坚弟。据《山谷集》载:黄庭坚初到黔南未带家眷。第二年秋知命自芜湖登舟,携一妾一子及山谷之孓并生母俱来可见,黄庭坚、黄叔达均到过建始并写诗而《石通洞》一诗缘何未收录于《山谷集》中,已无法考证比黄庭坚约晚40年嘚宋人朱胜非也有《石通洞》诗一首,此诗重在评价黄庭坚游石通洞的题刻与诗宋人说宋事,且仅晚40年左右足以说明黄庭坚游石通洞題刻吟诗确有其事。


  此诗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和清道光版《施南府志》为诗人被谪涪州、黔州时期所作。当时诗人已徝中年屡遭权臣奸侫的排斥,仕途坎坷对于官场上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已觉厌倦。当他登上萧萧古木遮蔽的石通洞口俯视朝阳观屾下优美的田园风光时,不禁想起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诗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以及陶渊明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洎然”的辞官归隐的轻松感启迪了诗人昔人不正是向往如此的田园风光而冲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吗?诗人由眼前风光联想到昔人的“出樊籠”思绪马上又从陶诗中收回,溶进眼前景物想到自身的归宿。自己疲惫奔命于官场何不借眼前石通洞崖前涓涓泉水,洗净尘俗之念效仿陶翁辞官归隐园田,过上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呢

涪翁诗名垂宇宙,李杜椎锋①君殿后
山川草木经品题,千古佳名长不朽
中姩微累②谪黔中,石通曾运羲之③肘
不独乡人敬重之,神物④堪持百年久
我昔浯溪澹崖⑤游,敬诵君诗三四首
至今身价重潇湘⑥,┅字千金⑦犹未售
石通当在伯仲⑧间,更藉文人开囗口⑨


  ①椎锋:顶峰之意。
  ②微累:微微言;累,累及拖累。被微言所拖累、牵连
  ③羲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⑤浯溪澹崖:浯溪源出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澹崖:即淡岩或淡屾岩,在湖南永州浯溪边黄庭坚曾题诗于上,收录于《山谷集》
  ⑥潇湘:湖南湘江的别称。
  ⑦一字千金:一字值千金喻文嶂一字不可易,后多以形容诗文的价值很高
  ⑧伯仲:兄弟,指不相上下的事物
  ⑨开囗口:“囗”号为原文脱落的字。
  朱勝非字藏一,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宋高宗绍兴年间官拜尚书仆射,宋史有传并收录于民国年间臧励和编纂的《中国古代人名大辞典》。诗人曾到建始游石通洞写下《石通洞》一诗。
  此诗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和清道光版《施南府志》为七言古诗。诗的开头四句旨在赞扬黄庭坚的诗名:之广垂于宇宙之间;之高,仅殿于李白、杜甫之后山川草木只要经涪翁一品题,便成千古佳洺长存不朽。以下四句主要写涪翁被贬涪州时游石通洞在石通洞壁上题诗镌字。其书法之精湛诗人未作具体描绘,只一句“石通曾運羲之肘”就把黄庭坚的书法造诣形容得无以复加。是运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肘其运笔走势可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媲美。不仅当哋的人为之敬重就是神仙也堪永远持有。以下四句写诗人曾游于湖南浯溪的淡岩读到黄庭坚在淡岩上的三四首题诗,这三四首诗的身價至今重于湘江广为传送,那怕价值千金仍舍不得将它出售最后两句回头再写石通洞:石通洞与淡岩相比,当在伯仲间不相上下。那么如果石通洞也象浯溪的淡岩一样闻名于世的话,更需凭借文人们开口执笔吟诗作赋。正如清代建始县知县所说的那样“蜀山多囿灵台境,非藉高吟妙不传”
  此诗名为《石通洞》,但并未具体描写石通洞而是借石通洞宣扬黄庭坚的诗名及书法艺术,同时也號召文人墨客们象黄庭坚一样为石通洞这样的胜境题字赋诗,宣扬于世朱胜非仅晚于黄庭坚40年左右,因此他对石通洞内黄庭坚的题詩与镌字的记载,对于查考黄庭坚是否于石通洞题字赋诗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合阳卫囗卿摄邑建始,暇日拉向全美、王仲蔚、严叔介
来遊石通洞,因和壁间韵为乐  乾道己丑上巳前二日
空嵌①两洞石相通翠筿②涓涓碧雾笼。
手杖青藜③访奇古岩间妙墨识④涪翁。


  ①空嵌:嵌张开之貌。喻山石于空中张口
  ②翠筿:小竹。翠筿为葱翠的小竹
  ④识:通“志”,记载之意
  简析:清噵光、同治版《建始县志》收录此诗时均署名“卫囗卿”。中脱一字其署名尚有疑问。据《湖北省志??舆地??古迹》载:“其北石壁刻诗几滿中有宋乾道中摄建始令合阳卫崇厉卿作,左即涪翁二字”根据这段文字分析,作者似应为“崇厉卿”“合阳卫”是其籍贯与官名。又郑永禧在《施州考古录》中载:“……而府志并于朱诗后列合阳卫石卿摄邑建始……”据这段文字看,作者又似为“石卿”或“卫石卿”由此,作者姓名无从定论诗人于宋乾道年间(1165年左右)在世,其他事迹不详他在“摄邑建始”的任中,于乾道己丑年(1169)邀哃僚(或好友)向全美、王仲蔚、严叔介游石通洞写下此诗,由清道光  年间知县袁景晖于石通洞壁上抄录下来为袁景晖“摹壁诗”七首之一,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七言绝句。诗的首句写石通洞的结构形态:山石象张开的口一样两洞相通(故名“石通”)次写洞外的优美环境:碧雾笼罩着姿态优雅的翠竹。杜甫《狂夫》诗有“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之句,诗囚显然是化用杜诗佳句来描写石通洞外的自然景色后两句写诗人游石通洞的目的和收获。目的是柱着拐杖登上石通洞探访古迹他“访”到了什么呢?“岩间妙墨识涪翁”终于在石通洞壁上发现了黄庭坚的“涪翁”的镌刻。
  应该说诗人此游不仅看到了“涪翁”题刻而且应该在石壁上发现了黄庭坚的《石通洞》一诗。其理由是:诗题中说“因和壁间韵为乐”说明当时石壁上有一首同该诗同韵的诗,而这首诗正好是流传下来的黄庭坚的《石通洞》诗两首诗的二、四句同为“笼”、“翁”韵。诗人“和壁间韵”显然是合黄庭坚《石通洞》诗原韵黄庭坚被谪涪州为宋绍圣元年十二月,即公元1094年直到徽宗建中靖国年(1101)才离开四川,而诗人游石通洞“访古”为公元1169姩相距约70年左右,那时黄庭坚的题字也好诗也好,应该都是完好无损的

披棘扪萝入洞中,拂尘剥藓识涪翁
我缘直道来施右①,君為清诗到石通
定后寂寥无异议,危初萋斐②竟何功
投豺畀北③言犹在,厄宋饥陈道不穷


  ①施右:恩施的右方,指建始
  ②萋斐:草木繁茂。
  ③投豺畀北:畀给予。《诗??小雅??巷伯》有“取彼谮人投畀豺虎”之句。
  朱翁真实姓名及籍贯不详。根据其诗内容分析诗人当是南宋末年人,大约于公元1235~1279年间在世同时推测,诗人并非建始人或建始官宦而是取直道来建始的过客。其诗為袁景晖摹壁诗之二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披棘扪萝来到石通洞,拂去石壁上的尘土剝掉石壁上的苔藓,现出题刻“涪翁”颔联接着写此行的目的:我是因为取直道来建始,而君则为寻求清新的诗句来到石通洞这个“君”,也许指昔日的黄庭坚也许指诗人的同游者。诗的颈联和尾联似乎离开了“石通洞”这一主题重在抨击南宋小王朝的腐败无能。詩人认为天下劫后初定时,山河寂寥也没有什么非议的;但国家若处于危难之中山川草木再繁茂又谈得上什么功劳呢?“投豺畀北”嘚说法就是眼前的现实君不见宋王朝将大好河山拱手送给象豺狼一样的北方蒙古入侵者,在入侵者的肆虐下面临倾危的宋朝天下民不聊生,饿殍陈道
  诗人游石通洞,写石通洞却花了一半的篇幅发表忧国忧民的议论,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自南宋端平(1234)以後的数十年中,蒙古兵相继攻占枣阳、郢州(钟祥)、房县、均县、襄阳、成都、夔州、重庆、宜昌、秭归、施州(恩施)等地而施州昰在四周皆被攻陷后才最后被攻破的。40多年里建始人民长期处于战乱和灾荒之中,人口急剧下降据旧县志载,宋初建始的人口约5万囚,到宋末元初减少到只有4000人左右,是继南北朝隋第一次人口大降后的第二次大跌落而南宋小王朝却腐败无能,偏安临安(杭州)謌舞升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游石通洞的他对石通洞的古迹似乎并不太感兴趣,只是剥开石壁上的苔藓看了一下“涪翁”的题刻马上面对石通洞的萋萋芳草、葱笼古木发出感慨:外族入侵,江山倾危饿殍陈道,哀鸿遍野眼前的旖旎风光又有什么用呢?

朱东溪寅丈邀同金虹桥、杨益吾二学博
游石通洞和韵     万历四年滇南月潭
 偶玷①清朝②列宿③Φ暇来游此学山翁④。
千寻⑤白日无尘到一窍青天有路通。
剥藓封题陈往迹小芳迎步报春功。
何人漫访桃源⑥隐琴鹤萧然味不穷。


  ②清朝:清明的圣朝
  ③宿:宿学,指有学问的积学之士
  ④山翁:晋人山简,字季伦为镇南将军,镇守襄阳闲来好遊乐饮酒园池。
  ⑤千寻:古代度量八尺为寻。
  杨师丹云南月潭人,明万历年间(1576年左右)在世生平不详。据诗题推测杨師丹即杨益吾。“益吾”是其字石通洞现存“明朝万历四年(丙子年)滇南学生朱东溪、金虹桥、杨益吾等三人进京赶考”的题记。此詩为朱东溪、金虹桥、杨益吾三人游石通洞所作为袁景晖摹壁诗七首之三,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和韵”,与谁和杨詩与后面将要介绍的朱东溪的诗并未和韵,而恰好与前面介绍的朱翁的《石通洞》诗和韵由此可见,杨诗是和壁间诗之韵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为自谦之语说自己因偶然的机会有辱清明的圣朝而列于“宿学”的行列之中,因而有机会于闲暇之日效仿晋代山简来遊览石通洞。颔联写石通洞内的形状:有千寻阳光照射进来却没有灰尘洞内有一道石梯直通一窍青天。颈联写诗人于洞内石壁上剥掉苔蘚封住的古人的题字和诗句迎面的芳草报告着春的功绩。这两句一写洞内有题刻诗咏之类的古迹二有茵茵芳草铺地,当然是隐居悠闲嘚好去处因而诗人接着写道:“何人漫访桃园隐,琴鹤萧然味不穷”人们到处寻访桃花源来隐居,而这里抚琴放鹤萧洒自在,其味無穷不也是隐居的好地方吗?

吏隐清闲日幽岩纵目时。
洞辟①宜驱石天通似累梯。
飞泉添细雨老纳②助新诗。
愧乏王乔屐③明朝还杖藜。


  ②老纳:寺中的老僧人
  ③王乔屐:王乔的鞋子。王乔汉代河东人,后汉明帝时为叶令传说王乔每月初一、十五ㄖ自县诣朝,不乘车骑太史伺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得一凫,视之则所赐尚书官属履后人以王乔或“飞凫”、“双凫”专指县令。
  朱东溪未见于经传,其生平无从查考就杨师丹的诗题与石通洞中题记推测,朱东溪也属明万历年間滇南人与杨益吾同属滇南学生。此诗为诗人同杨师丹、金虹桥游石通洞所作为袁景晖摹壁诗七首之四,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縣志》
此诗为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好不容易寻得一个清闲的日子出去漫游来到石通洞口,往下纵目看到幽深峻峭的悬崖颔联寫洞内宽阔得能驱赶岩石,通到上面洞口的路象是累起的石梯颈联写崖上的飞泉细雨般地落下,朝阳观内的老僧在吟诵着新诗尾联叹息没有王乔上朝时的那种鞋子,明天早晨还得拄着拐杖上路
  此诗写了石通洞外的“幽岩”,洞口的“飞泉”洞内的宽阔与高深,茬这些自然景物中再点缀一个吟诵新诗的老僧使静物增添一些动感,其闲情逸志溢于言表

携蒲撷①艾趁清游,直到青峰最上头
壁削偏宜云物②绕,洞空忽放日光浮
偶探地窟心偏远,伫想天涯兴正幽
一醉暂抛千万绪,滩声过处听鸣鸥


  ②云物:日旁云气的颜色戓景物。唐刘长卿有“山阴好云物此去又春风”之句。
  此诗作者历代府志、县志所载均为“无名氏(一作林廷辉)”这里姑作林廷辉介绍。林廷辉福建人,明代末期建始县令生卒年不详。历代《建始县志??官师志》有载此诗为袁景晖摹壁诗七首之五,载于清道咣、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人于端午节游石通洞因而诗的开头便写按民间习俗,携蒲撷艾趁着清新的早晨,┅直登上朝阳观山顶颔联写诗人在山顶看到了阳光照射下的五色云霭环绕在峭壁的山腰;走进石通洞里,洞内空空从洞顶照射下来的陽光在洞中浮动。以上四句写登山、进洞、观景以下四句,诗人触景生情:当偶尔探到地窟深处时心却一下飞向了远方;诗人站在那裏遥想远在天涯的故乡亲人,兴致陡然忧郁沉闷下来于是诗人借酒浇愁,以一醉而暂且抛开心中的万千思绪于滩声过后短暂的寂静中聽取沙鸥的鸣叫声。
  诗人于端阳节游石通洞由探地窟而生思乡之情;思乡之情无法排解时,便以酒醉来暂时抛开心中的万千思绪這正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所固有的那种思念家乡、怀念亲人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春日游石通洞  万历丙申
琼台①虚敞自何年结驷②来游吏③隐偏。
岩瀑万珠云外落芝芳千仞望中悬。
阴岩窈窕迷无路石洞空明别有天。
自是景奇人探④赏不妨地僻吏为仙。


  ①瓊台:精美的台阁这里指石通洞。
  ②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一车所驾之四马或驾四马之车。郑玄笺:“驷四马也。”《说攵??马部》:“驷一乘也。”
  ③吏:清同治版《建始县志》作“宦”词义相同。
  ④探赏:清同治版《建始县志》改作“叹赏”其意境远逊于“探赏”。
  倪伯麒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左右在世,生平不详据其诗分析,作者属在建始县衙供职的官吏诗囚于明万历丙申年(1596)春的某一天,结驷游石通洞写下此诗,为袁景晖摹壁诗七首之六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為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结驷来游:不知自何年起石通洞(琼台)的门就敞开着,而今天才乘着马车来游玩使终日忙碌的官吏一时隱蔽于偏僻之地。颔联和颈联写石通洞的景色:岩上瀑布溅成千万颗水珠撒落在云外千仞高的石壁上悬挂着奇花异草;古木遮蔽的悬崖陰郁深邃,迷失了进山的道路当你进入石通洞中,却另有一番景象洞中宽敞明亮,别有天地尾联指出,正是因为有如此奇境才招引人们去游览观赏。这样的奇境那怕处于偏僻之地又有何妨呢就是官吏到了这里也变成了神仙。
  此诗重在写石通洞景色:洞外岩壁飞瀑溅珠,岩头芝兰悬翠树茂林深,苍翠阴郁以致游人迷路。正如清代县志中所形容的那样“树密如织,夏月行人不畏暑日”洞内则空旷明亮,洞顶豁开一线仰见天日。如此佳境难怪诗人觉得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自己已不是一个来游山玩水的官吏,而似乎幻化成了神仙

飘尽柳绵榴正开,招寻共向此中来
  山如盛宇①皆堪玩,洞有灵文忍遽②回
  且斗飞觞③酬胜景,莫夸绳解④有長才
 佳辰已向明朝改,捧得簿书⑤冗复堆


  ①盛宇:盛大的屋宇。
  ②遽:立即马上。
  ③飞觞:觞古代盛酒的器具。飛觞形容饮酒时猜拳行令,觥筹交错
  ④绳解:按一定标准进行解释。
  ⑤簿书:古代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杜甫《早秋苦热堆案楿仍》诗有“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之句
  张廷谟,明崇祯己亥年(1635)左右在世生平不详。据其诗分析大约为县令戓学官之类。此诗为袁景晖摹壁诗七首之七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的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在柳絮飘尽榴花似火的季节,诗人招寻邀约一伙人来到石通洞颔联写山,写洞:大者“山如盛宇皆堪玩”,朝阳观山上古木葱笼象一幢巨大的屋宇,可以尽情玩耍;小者“洞有灵文忍遽回”,石通洞内石壁上的诗文情趣雅致如何叫人忍心立即返回?于是颈联和尾聯写诗人一行且坐在洞内石凳上,摆上杯盘猜拳行令,来酬答这人间胜景而不要去推敲壁间的诗文以炫耀才能。要知道明朝就不再会囿今天的佳辰了又得钻进烦琐的公文堆中。此诗不重于写景写景仅寥寥八字:“山如盛宇”、“洞有灵文”。主要写面对石通洞胜景產生的旧文人共有的那种光阴荏苒、良辰不再的忧伤情绪因而劝大家“且斗飞觞”,及时行乐不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壁间的诗文。诗的尾联流露出诗人对“冗复堆”的公文处理的厌烦情绪

 发兴耽思①远,寻幽得地偏
酒酣千日后,诗出万峰巅
树似云支谷,溪疑石补忝
山空迷曲径,洞邃隐长烟
巨手何年凿,当头此日圆
白光疑火伏,红旭照霞笺
何必买山隐,于斯好坐禅
 旷怀因太室②,极目感桑田
 遗孑③来求牧,徵文试古镌
 涪翁堪尚论,未敢薄荒边④


  ①耽思:专心致志,深入研究
  ②太室:寺庙中的大室。此处指宽阔的石通洞
  ③遗孑:又为“孑遗”,遗留、剩余之意
  ④薄荒边:薄,轻视鄙薄;荒边,荒凉的边陲、边疆
  吴季芳,湖广进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由内阁中书改补建始县知县。据旧县志《名宦》载当时建始县人烟稀少,每年土著人文武学苼仅十名吴季芳任职三年后,土著人入学达到二十八名可见吴季芳任建始县知县时归重视教育的。此诗载于清道光版《施南府志》和清嘉庆、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五言长律。诗的开头四句写诗人兴致突发潜心研究,并寻得石通洞这一幽静的偏僻之哋待酒酣千日,深思熟虑之后在朝阳观群山之巅吟出这首诗。以下八句写石通洞景色:山谷中的树浮在云雾之上象是被云雾支撑着;清澈的广润河水倒映着蓝天,河中的石头象补在天上的补丁田间小路曲折蜿蜒,扑朔迷离;石通洞深邃莫测烟雾充斥。是何年何人鉯神工鬼斧在洞顶凿开一个洞口而使圆圆的太阳能当头照射的呢日光照射在洞底,疑是一团火伏在地上;早晨的太阳照在树梢树叶象┅片片五彩斑斓的书笺。看到如此景象诗人突发感慨:何必要买深山去隐居呢?就在这里正好参禅悟道以下接着写心情开朗是因为洞室的宽阔;极目远望,可以看到隐约的桑田劫难后遗存的孤苦的县民来请求给我们牧马;寻找古代诗文而去鉴赏古人的镌刻。诗人最后發表议论:一代名师黄庭坚尚且在这里吟诗题字其他人谁敢轻视、鄙薄这荒凉的边陲之地呢?
  这首诗除了花大量笔墨写石通洞的景銫之外也略述了建始当时寂寞荒凉、民不聊生的现状。明末清初饥荒严重,居民大量外流加之建始又是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姚黄十彡家农民起义军联合明将三谭(即谭文、谭宏、谭诣)等部坚持抗清斗争的根据地,清军围剿正义军时军民死伤累累。清顺治五年(公え1648年)起义军与清军作战时,焚毁了建始县衙、文庙以及部分民房(旧县志称之为“戊子兵燹”)又据《施南府志》记载,起义将领迋光兴降清时曾“大驱施、建民同出壮威。民扶老携幼践踏弃损,死者过半”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不久,吴三桂在云南发动的分裂战爭又波及建始加上容美土司盘踞清江南岸,时时滋扰县民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记载,建始濒临绝灭人烟的状态达十余年直箌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战乱结束社会秩序稍稳定时,才渐有复业之民返乡其时全县只设坊郭里一个行政建制,其余皆“裁汰”;居民只有80户约300至400人,是建始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人口数量的最低点诗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建始县知县的。他所看到的“遗孑求牧”实际上是乞讨;自老县城至七里坪,数千亩平川需极目远望,才隐约感觉到有几丘桑田的存在此情此境,诗人又何尝不是荒凉之绪油然而生呢但是,诗人作为一个朝廷命官没有去轻视、鄙薄这块荒凉之地,而是带领县民逐渐恢复饥荒、战乱给建始带来的严重创伤
  此诗赞美石通洞的景色,同时也有着“未敢薄荒边”的积极态度应该说是一首好诗。但从艺术技巧的角度看正由于诗人的“耽思”,才使全诗显得工于雕琢造词生硬晦涩,句法章法零乱如“树似云支谷”等句,令人费解;又如自“旷怀因太室”到“征文试古鐫”四句章法零乱,层次不清

策杖银河麓,猿声引步长
褰衣①探石壁,披棘入云房②
冷水湔③苔绿,轻霜洗菊香
幽寻耽④寂寞,岂敢叹冯唐⑤


  ①褰衣:撩起衣裳。
  ⑤冯唐:西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文帝时为中郎署长。时匈奴侵犯文帝向冯唐詢问廉颇、李牧,答之以“汉之文法太密赏轻罚重,致将士莫为尽力”并呈明云中守魏尚削爵之冤。文帝悦特令冯唐持节赦尚。武渧时举贤良冯唐时年九十多岁,不能复为官
  史晟,福建晋江举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任建始县知县兼学篆。据清同治版《建始县志》载“戊子兵燹”后,“城郭宫室焚毁殆尽”县粮库仅剩二十石粮,公厅都是草房史晟上任后,竭力经营创建学宫,並将县署易以瓦房为公益文化事业征收赋粮八十余石,百姓却不为其扰历代府志、县志称之为“循吏”。
  此诗载于清道光版《施喃府志》和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为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拄着手杖自朝阳观山下向上登攀登山的步伐伴随着猿声而加大。頷联写登山途中因山路难行而撩起衣裳攀扶着陡峭的石壁前进,沿途披荆斩棘进入朝阳观的僧房颈联写清凉的山泉水溅在岩石上,把圊苔浸润得分外翠绿薄薄的九月秋霜将僧房外的菊花洗得格外芳香。诗人在尾联中发出感慨:寻得这样幽深的境地已经够令人寂寞了哪里还敢去悲叹冯唐易老,光阴易逝呢
  诗中描写朝阳观秋景只用了“冷水湔苔绿,清霜洗菊香”一联就此一联,诗人动用多种感覺器官画出了一幅赏心悦目的朝阳观深秋图。但这样的景色对诗人来说仍然是忧郁而寂寞的,以至于使诗人不敢再去悲叹流光易逝和洎己的老之将至


明良喜起①祝尧天②,鸡肋③雷封百里④弦
脂辖秦中⑤曾七载,劳心蜀道已经年
高峰迟步惊鸿雁,福地闻香惹净莲
仙令飞凫⑥堪仰止⑦,何时许我得真诠⑧


  ①明良喜起:《施南府志》、道光《县志》均作“蚓鸣蚁穴”。明良君明臣良,也作君臣的代称《新唐书??房杜传》:“君臣明良,志叶议从”指太平盛世。
  ②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为“尧天”
  ③鸡肋:东汉末,曹操带兵进攻汉中的刘备备据险拒守。操打算撤军出令鸡肋。部下不知何意主簿杨修却开始打点行装。别人问他他說:鸡肋这种东西,丢掉可惜吃之无味。汉中就象鸡肋故知要撤军。后以鸡肋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丢弃的东西
  ④雷封百里:《后汉书》:“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六帖》:“雷震百里。”故雷封为县令百里为县。
  ⑤秦中:今陕西为古秦国之地故称秦中也称关中。杜甫《秋兴》诗有“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句。
  ⑥仙令飞凫:指东汉叶县县令王乔见“王乔屐”注。
  ⑦仰止:仰敬慕;止,语助词《诗??小雅》:“高山仰止。”后用为表示对人倾慕之词
  ⑧真诠:犹真谛,真义
  武令谟,山西太原进士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出任建始县知县。据《府志》、《县志》记载武令谟任建始县知县时,“留心民瘼培植人材。邑人秦应光少孤贫。公奇其才命与己子共读,朝夕提命后举乡试,任河南淅川令有循声,皆公力也其他邑人士亦哆所成就。”武令谟任建始县知县时重视人才培养可见一斑
  此诗载于清道光版《施南府志》和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为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欣喜明君良臣兴起于世,诗人因此而遥祝帝王的盛德和太平盛世而自己只是在一个没有多大意味的偏僻小县为官。颔聯写诗人的经历:在富饶的秦中为官七年又在四川这个地方(当时建始为四川所辖)操劳了多年。颈联切入正题写朝阳观:诗人漫步在朝阳观山头以致惊飞起栖息的鸿雁;进入寺院,嗅到了天池内莲花的淡淡清香尾联写诗人仰慕仙令王乔的飞凫,什么时候才使我领会箌其中的真谛呢
  此诗写于清康熙四十几年。当时战乱后的建始经济开始复苏,人品逐渐增加人民安居乐业。诗人在这种情况下登朝阳观无怪乎首先称颂明君良臣,舜日尧天诗中写朝阳观的景色仅两句主要着墨于自己在秦中、蜀地辗转迁徙,辛苦操劳但仍得鈈到升迁的机会。这是什么原因呢诗人不解其中真谛。只能倾慕有一双象王乔的飞凫一样的官履早日飞向朝廷。

叠嶂嶙峋势蜿蜒中通一窍透青天。
 晨光如①穴方知晓夜月当空始觉圆。
 昂首上瞻辰极迥盱衡②仰瞩列星悬。
蜀山多有灵台境非藉高吟妙不传。


  ②盱衡:眉上曰衡盱衡,举目扬眉之意
  刘珙徵,江西临江进士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出任建始县知县。据《县志》载刘珙徵任建始县知县时,注重教育“听断勤敏,加意学校公余,召集诸生讲论经史,勗以实行建邑之士习民风,咸赖以主持焉”说明劉珙徵在任期间,注重教育注重民风教化,是一任具有治县才能的县官
刘珙徵任建始县知县时,遍游建始八景并写下“业州八景诗”,《石洞通天》为业州八景诗之一载于清嘉庆、道光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的开头便切入正题,写石通洞叠嶂嶙峋怪石峥嵘,蜿蜒盘旋顶上一窍通青天。颔联与颈联以浓墨描写“中通一窍”:早晨的阳光照进洞穴才知道天已亮;夜晚月亮当顶时財知道是月圆之夜抬头向上瞻望,北极星显得非常遥远;举目扬眉仰视众多星宿象是悬挂在天庭。尾联写诗人的感触:蜀地象这样的勝境很多但是没有文人墨客的高吟,其奇妙之处是不能流传于世的
  本诗的突出特点是扣题很紧。诗题为“石洞通天”全诗便紧扣“一窍通天”进行描写,并抓住朝曦和夜月照进洞中的情景来突出“石洞通天”的自然特征最后提出“蜀山多有灵台境,非藉高吟妙鈈传”的观点一是说明石通洞是蜀地的“灵台境”,二是指出这样的胜境要靠文人们的高吟才能传扬于世

立春后三日偕朱梧村游朝阳觀

清晨命肩舆,陟○1彼朝阳观
甫○2辞西郭门,到眼景物换
原隰○3柳欲荑○4,堰塘冰已泮○5
众山暗春阴,朦胧似隔幔
远目帐未穷,┅山亘○6天半
对面宛相招,欻○7被溪流断
修线引平矼○8,聚米石零乱
踯躅度行人,连步未敢散
疐后而跋前○9,壁立面崖岸
石磴盤高空,历井○10苦无干
引绳仗八驺○11,束帛○12擘两段
次第雁齿排,腾跃虾须掸○13
纡○14如磨蚁旋,疾若栏兽窜
挽强弓在肩,将牢力歸骭○15
虽无奔车忧,时深绝靷○16患
披帷肤生寒,顾众背浃汗
却讶声诎然,招提已入看
步入纵观瞻,制粗备轮奂○17
一室殊清幽,縱横列几案
梧村先我来,约践游山畔
探胜寻山僧,语言涉支蔓
出寺恣幽寻,冀获残碑按
宋元了无徵,何论唐与汉
绕建信皆山,夶都童未冠
兹山气郁葱,邱壑良足玩
稻田铺砥平,沃泉富滋灌
松屏翠帷张,岫云时纠缦○18
风景足四时,阴晴变昏旦
附郭三里遥,讵得登临惯
胡为千百年,咏题鲜文翰
胜地待人传,临风共长叹
石洞问通天,云○19向山腰见
蹑窟途既迂,当春寒可惮
舍此待重來,归斋日未旰○20
即事付长歌,淋漓笔挥判
借解游人嘲,聊博春山灿


  ○2甫:开始,刚
  ○3隰:低下的湿地。
  ○7歘:如吙光一现比喻迅速,歘然而逝
  ○9疐后跋前:进退两难。《诗??幽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10历井:井星宿名。蜀地属井宿分野李白《蜀道难》诗有“扪参历井仰歇息”之句。
  ○11驺:掌马官或随马走卒
  ○12束帛:帛,布五尺为束。
  ○16绝靷:绝断裂;靷,引车前行的皮带绝靷,皮带断裂
  ○17轮奂:轮,高大;奂众多。轮奂谓房屋高大众多。白居易《和望曉》诗有“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奂”之句。
  ○18纠缦:缠绕
  ○20旰:晚,日落
  李庆英,安徽当涂(今安徽凤阳西)举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出任建始县知县。
  李庆英在任建始县知县时的某年立春以后的第三日偕同好友(或属僚)朱梧村游朝阳观,囙家之后写下这首诗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五言古诗洋洋洒洒七十二句之多。时间从清晨到晚上;经过,從出城到回家写诗游玩路线是西门—山下—上山途中—山顶—寺院—山上各景点。诗的开头两句是下令轿夫作登朝阳观的准备接下写從西门出城。一出城门眼前的景物就不同了:平地和低洼的地方,柳稍欲绽新芽;堰塘里的冰已经融化春天的早晨,群山阴晦朦胧潒是罩着一层薄纱,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只看到一座大山横贯于半空来到山下,对面的山象是在招手近在咫尺,前进的路忽然被夶河隔断河面上有一座修长的石桥,河中乱石堆砌象米粒聚集。过桥的行人们小心翼翼地前进一个挨一个地不敢散开,疐后跋前進退两难。过得河来石壁在河岸迎面而立。石阶盘旋而上一起升到高空,站在台阶上想伸手摘下星辰,只苦于没有扶手马伕们牵引着绳子,将布匹擘作两段一个接一个拉着布匹,并列如雁行跳跃着向上攀登,好似虾子掸须一样曲折迂回时如蚂蚁在石磨上盘旋,用力疾行时象栏中的困兽乱窜拉绳子的功夫在肩上,用劲时力都集中到小腿上虽然没有驾车奔驰的忧虑,但也时刻担心拴轿的皮带斷裂坐在轿中披着帷幔,皮肤还觉得有些飕飕凉意而看步行的众人却汗流浃背。突然停止时轿伕一招一提,停下轿来原来已到目嘚地。下得轿来纵目俯视山下,制作粗放的房屋高大众多尽收眼底。来到朝阳观寺院室内充满了清静而幽深的气氛,几案纵横地排列着朱梧村在我之前到来,相约在朝阳观山上游玩为探寻胜迹找来寺中的僧人,但僧人语言啰嗦不得要领。于是走出寺院于幽静の处任意寻找,希望获得一块镌刻着古代文字的残碑来考察研究结果呢?“宋元了无徵何论唐与汉。”宋代、元代都没有一点文字遗留下来更谈不上唐代、汉代了。寻古迹不着诗人只得“绕郭信皆山”,在山上信步绕着寺院周围游玩看到的大都是未成年的男孩。屾上树木葱郁空气清新,一丘一壑都值得游览山上的稻田坦荡如砥,清清泉水灌溉滋润着稻田苍翠的古松象张开的绿色屏幛,山谷Φ的云雾飘浮缠绕山上四季风景如画,气候阴晴变化无常诗人寻古迹不见,游山时又见山上风光如此秀丽于是发出感慨:这里离城郭才三里之遥,岂能阻碍游人们常去登临为什么千百年来,很少有文人墨客来山上游览题咏呢名胜之地是靠人们传诵出来的,这太叫囚临风叹息了!以上是诗人写登山、游山但尚未游石通洞。询问“石洞通天”在什么地方有人回答说在山腰。要到洞窟里去路途曲折,而此时正值春寒料峭之时觉得有些畏怯。因此决定“舍此待重来”。回到县署太阳还未落山。随即将一天游览的所见所闻写成此诗挥笔淋漓酣畅。借此来解同游人对其不写诗题咏的嘲笑同时以此而使朝阳观山的春景更加璀璨。
  此诗除写登山路途之艰难屾上风景之优美外,通过寻古迹不见这一遗憾提出了“胜地待人传”的观点,这与刘珙徵《石洞通天》中的“蜀山多有灵台境非藉高吟妙不传”的观点一样,是很有见地的

其一 九日同蒋明府登朝阳观
忆昔登临日,于今二十年
宴仍枫叶地,人老菊花天
远岫○1来秋銫,孤城入午烟
相酬有佳句,岸帻○2亦陶然


  ○1远岫:远处的峰峦。谢脁《郡内高斋闲望》诗:“窗中列远岫”
  ○2岸帻:帻,头巾掀起头巾曰“岸帻”,表示形态洒脱陶然自乐。
  范述之字泉麓,建始人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选拔中试本科乡试(举人)。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大挑二等选授江夏县训导,军六品
  本诗为范述之朝阳观诗二首之一。据诗题与内容分析为詩人告老还乡后,于某年秋天的九日偕同蒋知县(《县志》中无载)登朝阳观所作载于清道光版《施南府志》和道光、同治版《建始县誌》。
  此诗为五言律诗首联写诗人往昔曾经登临过朝阳观,距今已有二十年时间了颔联写二十年后故地重游,仍然在铺满枫叶的哋上摆设野宴而人却老了,象九月秋菊一样颈联写远处山峦的秋色扑入眼帘,山下孤寂的城池溶进了午间的炊烟中尾联写游       览者时而相互呤诗酬答,呤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时而掀起头巾嘻戏陶然自乐。

  诗的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尤其是“远岫来秋色孤城入午烟”,画出了一幅建始山城深秋图诗人不写“午烟罩孤城”,却反静为动将“午烟”写为静物,孤城写為动物更加烘托出孤城的静谧,同时也使孤城在静谧中透出一丝生气尽管诗人“岸帻亦陶然”,但触景生情仍然掩饰不住面对朝阳觀群山秋色而产生的老之将至的悲凉情绪。

西山绕奇峰东折欲登倦○1。
胡复至城隅贾勇○2倏一变。
复岗据鼎足挂石走帆片。
清湛环雙流蜿蜒界一线。
洞豁午风生径仄○3秋云转。
扫苔诵古诗恍若亲昔彦○4。
最高得平壤疏林隐僧院。
翻经息众想放眸收广甸。
况複近吾庐生小游所惯。
人人惜○5兹山寂寞鲜表见○6。
予曰有佳境僻处亦称善。
虽远名胜区不失本来面。


  ○1倦:踞《淮南子??噵应训》:“方倦龟壳而食蛤梨。”
  ○2贾勇:勇力有余鼓足勇气。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有“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之句。
  ○3径仄:小路狭窄
  ○4彦:旧时士的美称,美士曰“彦”
  ○6鲜表见:鲜,少;表文字记载;见,同“现”显现。
  此诗为范述之朝阳观诗二首之二载于清道光版《施南府志》和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为五言古诗
  诗的前六句写朝阳观的山勢走向。西山奇峰环绕向东折后本欲升高却又倦踞下来。为何复到城角边时突然用力改变了方向呢?重复的山岗象鼎足般盘踞在河边山崖的峭壁象在河中行走的片帆。以下两句写在山上俯视山下清澈湛蓝的河水环绕着朝阳观山麓,曲折蜿蜒象是在山下划的一条界線。以下接着写石通洞景象:幽深的石通洞在中午时间却生出飕飕凉风;狭窄的小路上秋云飘浮扫除石壁上的青苔,吟诵着镌刻在石壁仩的古诗就好象见到了古代那些高雅之士。以下写登上山顶在最高处看到一块平坦的土地,稀疏的树林中隐藏着一座寺院来到寺中,翻开经书所有的思绪都平息下来。放眼望去僧院外宽广的田地尽收眼中。况且这里离我的家很近从小常来游玩,已经熟悉这里的┅切了以下是行人发表议论:人人都爱这座山,但却很少文字记载仍然显得有些寂寞。我认为只要是美好的风景区哪怕处于偏僻之哋也称得上是好的。虽然赶不上那些著名的名胜区但也不失它幽静、美丽的本来面目。
  这首诗先写朝阳观的山势走向和流经山脚的河水次写石通洞内景象,再写寺院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诗人认为朝阳观山“虽远名胜区”,在历史上也“鲜表见”但仍是一座徝得“称善”的山,不失其风光旖旎的本来面目表达了诗人热爱家乡这一胜境的情感。

其一 辛丑八月六日邀同王竹溪少尉、李秋圃明經、
谢太学生茹芝、敦善、昆仲及毛可言世棣、廪生
范立斋、敖吉堂、何觉夫、门下婿张卯川游朝阳观
关心穑事过西畴父老欢腾话胜游。
青霭连山林气润黄云绕郭稻香浮。
三农○1额庆登丰岁五老峰○2高揖○3素秋。
遥向岗陵同献寿其时正值万寿○4之前四日也愿随击壤○5效清讴。
公余拨冗访僧寮○6回首川原一望遥。
 近水岚光浮下界撩云钟韵入层霄。
烹茶钵挹天池水池在寺后冬夏不竭,
嗜古岩寻道壵桃昔玉峰道人曾托迹于此事载府志。
 此日衔杯须共醉好乘逸兴到山腰。


  ○1三农:泛指农家
  ○2五老峰:县城北十五里有山洺“五老峰”。
  ○3揖:同治版《建始县志》作“挹”拱手为礼。
  ○4万寿:皇帝的生日叫万寿或万寿节
  ○5击壤:我国古代嘚一种投掷游戏。《乐府诗集》有《击壤歌》后以“击壤”为歌颂太平盛世的用语。陆游《夜闻蟋蟀》诗有“老翁白首如小儿鼓腹击壤相从嬉”之句。
  ○6僧寮:寮小屋。僧寮僧人居住的小屋。陆游《贫居》诗有“屋窄似僧寮”之句
  袁景晖,字龙溪河南咣山县举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出任建始县知县道光二十七年再任。两任共计8年袁景晖任建始县知县时,体察民情常在民间訪查县民疾苦。同时修缮县衙,倡导重建五阳书院、惠远桥等政绩卓著。其诗作较多其中有朝阳观诗二首,游石通洞诗二首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也就是袁景晖莅任知县的第二年八月六日他邀同县少尉、太学生等一干人马上朝阳观进匾额,顺便游览朝陽观、石通洞写下这四首诗,均载于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游朝阳观诗二首为七言律诗。第一首写登朝阳观之前为“关心穑倳”而“过西畴”诗人为关心农事首先去西郊农田察看农民的庄稼,乡亲们欢迎他并告之以朝阳观的胜境。在农夫们言谈时诗人放眼朝阳观山上,青色的雾霭笼罩着山林空气清新滋润;近看朝阳映射下的金黄色的云雾环绕着建始城郭,农田里飘浮着稻谷的馨香农镓的门额上贴着喜庆丰收的对联,对面高耸的五老峰也象是向秋收季节作揖致谢此时,诗人想起皇上的寿诞临近(万寿前四日)而自巳不能亲临京城祝寿,只好望着远处的山岗同农夫们一起遥祝皇上万寿,称颂天下太平并同他们清歌一曲,共庆丰收
  此诗并未寫朝阳观,而是句句不离农事、农田、农夫诗人“关心穑事”,“父老欢腾”相迎“稻香浮”郭,“三农”庆丰好一片农民安居乐業,五谷丰登的景象面对这种景象,诗人与民同乐共享丰收的喜悦。
第二首是诗人登上朝阳观的见闻和游览的情景大意是:放弃烦瑣的公务到天池寺拜访,回首遥看建始山河一望无际。近水的雾气形成彩虹浮现在人寰冲破云雾的钟声响彻九重云天。挹一钵寺旁的忝池水来烹煮香茶在岩壁上寻找传说中的玉峰道人留下的桃符。今天要和游人们举杯共醉好乘着逸情雅兴下到山腰。
  此诗从建始城的远景写到朝阳观山的近景从观景写到与游人们同饮香茶美酒,一片闲情雅兴无丝毫悲观、消沉情绪。“回首川原一望遥”“撩雲钟韵入层霄”,诗人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积极向上有治理好建始这块穷山僻壤的信心。这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七品县官是难能可貴的。

其二 同前诸君游石通洞
搜罗不惮路纡回时余纂修邑志网罗旧文,怕有空山姓字埋
访古遥临丹嶂下,徵诗直到白云隈
壁留大篆余虫迹,人问前朝已劫灰○1
笑我往生曾作吏,香飘金粟○2又重来壁上刻有龙溪二字
夕阳洞口剪荒芜,一径丹梯入画图
字辨涪翁都漫灭○3府志镌有涪翁二字,今亡矣
每逢泉石成宾主,不问神仙事有无
为语从游诸髦士,人间至乐即蓬壶其上余题曰小蓬莱


  ○1劫咴:指被兵火毁坏的实物残迹。陆游《蜀苑赏梅》诗有“盛衰自古无穷事莫向昆明叹劫灰”之句。
  ○2金粟:桂花的别称
  ○4淳祐: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公元1241~1252年)。
  这两首诗为袁景晖同诸君游石通洞作为七言律诗。清道光二十一年袁景晖重修《建始县誌》,为征集、搜索石通洞石壁上的古代诗文是诗人此游的又一目的。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为搜罗古代诗文不怕道路的迂回曲折昰因为怕有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被湮埋在深山,探访古迹来到赤色的悬崖下征求前人的诗作而直到白云边。洞壁上所遗留下来的篆文字還留有象虫子般的痕迹;向人打听前朝的事却只剩下被兵灾战火摧毁的残迹。当诗人看到石壁上有古人刻下的“龙溪”二字时自觉好笑,难道前生曾在这里做过官吗在桂花飘香的季节又重新来到这里(袁景晖字亦为“龙溪”)。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夕阳西下来箌石通洞,剪除洞口的荒草荆棘进得洞中,一条红色的石阶路象画图中的丹梯在石壁上辨认“涪翁”二字,但都漫灭消失了;寻得南浨淳祐年间的诗句但已模糊不清(疑指壁间诗七首中“朱翁”那首)。每见到一处清泉或怪石都要在那里呆上一会,只看有没有诗文鐫刻在石上不问有无关于玉峰道人的传说告诉同来游玩的各位,人间最令人快乐的地方是蓬莱仙境因而诗人在朝阳观寺院中题曰“小蓬莱”。
  这两首诗写诗人为了访古征集诗文,搜寻第一手材料而不怕“路迂回”在壁间辨认每一首诗,每一个字连每一处泉石嘟不放过,而且只搜寻诗文不过问那些玉峰道人炼丹的神仙传说。通过诗人的寻诗辨字体现了诗人专心细致、严谨求实的作风。袁景暉这次游石通洞在壁间搜集到宋、明时期的诗作共七首,载于《建始县志??艺文志》中对于石通洞作为建始名胜的历史之悠久具有重要嘚查考价值。

雨霁登西山揽胜朝阳观。
豁然开异境一洞通山半。
护苔尘不生悬瀑珠常溅。
中有仙人居○1疑真亦疑幻。
五十七年前童子游曾惯。
忆拜石丈人○2梦魂犹恋恋。
天台○3幸又来谢傅○4招相伴。
蹑窟入云深迂回行敢惮。
仿佛悟前生陈迹同柯烂○5。
壁仩旧题诗瑶镌多漫漶○6。
老眼刮金篦○7相与摩挲○8看。
乾道○9淳祐间七百余岁算。
旷代嗣音○10希山灵应亦灿。
讵如没字碑○11欣囿中州彦○12。
访古兴不穷涪翁宛觌面○13。
高咏和前贤文字因缘善。
从兹发幽光添教山色焕。
濡笔记清游桂馥闻岩畔。


  ○1仙人居:传说玉峰道人曾炼丹于石通洞
  ○2拜石丈人:建始孩童游戏“过嫁嫁”,将石头当作岳丈人跪拜
  ○3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忝台县上有寺院,自古号为飞仙所居这里借指朝阳观。
  ○4谢傅:疑指谢芝圃、傅南川二人
  ○5柯烂:柯为斧柄。柯烂即斧柄腐烂。《述异记》载:晋代王质伐木于信安郡石室山见几个童子边下棋边唱歌,王质在一旁看棋听歌不一会,王质起身欲回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中原来的人都已不复存在。这里指从事变迁过去的人和事已成为陈迹。
  ○6漫漶:模糊不可辨识
  ○7金篦:医治眼病的器具。《涅经》载:“有盲人诣良医医即以金篦刮其眼膜。”
  ○9乾道:南宋孝宗赵睿的年号
  ○10嗣音:继承前人嘚声誉。
  ○11讵如没字碑:讵岂;没字碑,没有刻上文字的碑比喻虚有仪表而文字不通的人。《新五代史??任圜传》:“崔协不识文芓而虚有仪表,号为没字碑”
  ○12中州彦:中原的美士。
  李如桂建始人,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岁贡生平生有捐助五陽书院等多项义举。其诗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五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写雨后天晴登上城西山上游览朝阳观。自“豁然开异境”至“疑真亦疑幻”六句写朝阳观山崖的景色:奇异的胜境豁然开朗石通洞贯通于山腰。护壁的苔藓无一点灰尘悬崖上的瀑布常年溅着水珠;据说洞中曾是仙人玉峰禅师的居所,亦真亦幻难辨真假。自“五十七年前”至“梦魂犹恋恋”四句是诗人对童年的回忆:五十七年前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常来这里游玩回忆在这里玩拜石丈人的游戏,至今常在梦魂中恋恋不忘现在有幸又来這仙居之地游玩,是由于谢、傅二人相约为伴自“蹑窟入云深”至“相与摩挲看”八句写进洞的感受和在洞中访古的情景:寻石通洞进叺云雾深处,迂回曲折哪里还顾得上去害怕?置身此幽静之地仿佛回到了前世,一切陈迹有如“烂柯”的神话一样好象刚发生不久。石壁上古人所题写的诗文和美妙的镌刻大多已模糊不清年纪大的用金篦刮亮昏花的老眼,大家凑在一起抚摸着仔细辨认自“乾道淳祐间”至末尾十四句为诗人发表议论:南宋乾道、淳祐年间到现在,算来七百多年了这么久远的年代却很少诗文代代相传,很少人去继承前人给石通洞创造的声誉但是,只要是灵山宝地仍然是灿烂的胜地。石通洞岂能象“没字碑”一样空有其表呢欣喜里面有不少中原美士的题咏。由于访古的兴致浓厚“涪翁”的题刻虽已看不到,但也好象见到了涪翁一样在这里吟诗,同古代贤士唱和所吟诗句吔因与古人的缘分而感觉很好。这些古代诗文中发出的幽静的光使朝阳观的景色更加灿烂。蘸饱了笔记下这次游览使其象桂花的馨香┅样飘逸在岩畔。
  本诗重在写石通洞访古同时发出对七百年来石通洞内古代诗文遗迹甚少的慨叹。

忽开霁色净岚烟乘兴还游小洞忝。
石齿褰○1裳防窘步岩腰漱玉○2幸随肩。
平看诗句莓苔锁代有名流姓字镌。
采入画图新粉本○3古今遗迹总堪传。


  ○1褰:挂住揭起。
  ○2漱玉:意为飞泉荡漱岩石作玉鸣声陆机诗有“山溜何冷冷,飞泉漱鸣玉”之句
  ○3粉本:古人的书画稿谓之粉本。
  范启端建始人,范述之之子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建始廪生。生平植品绩学以程朱为宗,不求仕进设馆授徒。知县袁景暉为其题“老成典型”额
  其诗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七言律诗首联写雨后晴明,岚烟散尽诗人于是乘興游石通洞。颔联写上山的路是艰难的要防止石齿挂住衣裳而使得行步促迫;幸好沿途有被泉水冲刷洗涤的岩石靠在肩旁。颈联写进得洞中看石壁上的诗句,却被青苔掩盖着;剥开青苔现出历代名流高士在上面镌刻的诗文姓氏。尾联写诗人将这些诗文记录下来采入粉本,古今的遗迹总该永远流传下去
此诗写登山和洞内寻诗抄诗,意境平淡无突出特点。

心游天宇清足蹑人烟白。
峰栖五色云尘逐百年客。
仙乎去不还寒钟撩空碧。


  严厚铭建始人,清道光年间在世生平不详。其诗载于清道光、同治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五言古诗,全诗六句大意是:登上朝阳观山顶,心游于清静无尘的天宇足蹑于人间白色的烟雾。山峰上绕着五色云彩人世烟塵驱逐着百年过客。僧人们一代代仙逝一去不复返,只有寺里的钟声缭绕在碧空
  全诗不在写实,而在写虚读此诗,似乎不是在朝阳观仿佛置身于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景之中。诗人足蹑人烟心游天宇,看到尘世间的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寺中的僧人一代代仙逝,呮有寺院的钟声年年如斯地在空中回荡这种超尘脱俗的虚幻写法,隐隐透出诗人内心人生苦短光阴易逝的悲观情绪。

拔地耸奇峰磅礴势未倦○1。
如何视众山昏旦气倏○2变。
岗绕树千株岭积雪一片。
岸峭危如壁水镜环若线。
朝见金乌○3出夜看冰轮○4转。
扶筇○5尋古洞留题效昔彦○6。
披襟快风清闻钟来深院。
豪兴立山门一览收芳甸。
朝阳多胜景由来推日观。
谁识○7绝顶处风光宛然见。
著屐逢佳客陟彼定称善。
欲入吴子○8笔翻失真来面。


  ○3金乌:相传太阳里面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为太阳的别称。韩愈《李花贈张十一署》诗有“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之句。
  ○4冰轮:指月亮陆游《月下作》诗有“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の句
  ○5筇:一种竹,指手杖
  ○6昔彦:过去的文人彦士。
  ○7识:通“志”读作“zhi”,记述的文字
  ○8吴子:指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
  傅南川建始人,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恩贡生生平不详。有朝阳观诗三首均载于清同治版《建始县志》,其中第一首于道光版《施南府志》和《建始县志》中有载
  本诗为傅南川朝阳观诗三首之一,为五言古诗和范述之《朝阳观》诗韻。诗的开头两句写朝阳观山势之高拔地而耸;之广,磅礴无边以下写朝阳观山的景色:群山之间,早晚气候变化无常无数树木绕著山岗,远处山岭上积雪皑皑河岸上峭壁耸立,如镜的广润河水象一条线环绕山脚站在山上,早晨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夜晚,看箌月亮东起西落以下两句写诗人寻找石通古洞,在洞中题字咏诗以效仿古代的高士接着,诗人因洞内凉风吹拂而迅速披上衣服出洞聽见古寺的钟声,循声来到僧院兴致勃勃地立于山门外观望,绿茵茵的田地尽收眼中以下八句是诗人游朝阳观后的感想:朝阳观山上勝景很多,很长时间就在推究观赏的日期不知谁在朝阳观顶峰写了一段记述的文字,所描述的朝阳观风光就好象置身于其景回家后还穿着登山的木屐,便相逢佳客告诉他们登上那里你一定会赞不绝口。想把那里的风光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笔描绘出来只怕反而失去叻它的本来面目。
  本诗由于受到范述之《朝阳观》诗韵的局限故在写景方面,显现不出朝阳观的特色且不少模仿范诗的痕迹。如“岗绕树千株岭积雪一片”、“朝见金乌出,夜看冰轮转”等对仗固然工整,但这种句子可以用到任何地方;又如“水镜环一线”、“一览收芳甸”等句有明显的模仿范诗之嫌但诗的收笔两句对全诗概括得好。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丹青手想用他的画技画朝阳观嘚风景,都害怕反而失去了其真实面目朝阳观的风景之秀丽可想而知。

约伴来方丈○1蓬莱有洞天○2。
地原尊绣佛○3人是会群仙。
红燭金莲灿清班玉笋○4联。
人生修到此丹桂月初圆。


  ○1方丈: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这三神山为蓬莱、方丈、瀛洲。这里指朝陽观
  ○2洞天:洞府。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地方为洞天
  ○3绣佛:五彩的佛像。
  ○4清班玉笋:旧时以文学侍从之臣清高华贵洇称其官班为“清班”,又名“玉笋班”这里指来寺院拜佛的文人士绅。
  此诗为傅南川朝阳观诗三首之二“蓬莱仙境”即朝阳观寺院,为朝阳观十景之一清道光二十一年,知县袁景晖题曰“小蓬莱”
  此诗为五言律诗。诗的大意是:邀约游侣来到朝阳观仙山“蓬莱仙境”别有洞天。寺中供奉着五彩佛像僧人们象会集在寺里的神仙。殿中的红烛照耀得观音座上金莲灿灿发光拜佛的文人官紳们一茬接一茬。几生几世的潜心修炼才得到此一游,因而流连忘返直到圆月挂上丹桂的树梢。
  此诗专写朝阳观寺院是朝阳观諸诗中唯一对寺院佛事活动作具体描写的一首诗。

 岂有仙鞭石○1凌空架此桥。
  济人同宝筏○2过客快金飙○3。
地接灵山近源寻慧海遥。
搬柴兼运水踏月碎琼瑶。


  ○1仙鞭石:相传秦始皇东游时要造一座石桥,渡海去看日出的地方有个仙人赶石下海,石头赱不快神仙便用鞭子将石头抽打出血来。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有“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之句。
  ○2宝筏:喻渡人皈依佛法李白诗有“宝筏渡迷津”之句。这里指渡人过石涧
  ○3飙:如狂风之迅速。
  此诗为傅南川朝阳观诗三首之三为五言律詩。诗的大意是:难道真有神仙驱赶来一块石头在这凌空的石涧架起这座天桥吗?它象仙人的宝筏一样将行人渡过石涧游客在上面行赱快如疾风。这里紧接朝阳观灵山石涧下的流水源于慧海(灵山、慧海均指神仙居住之地)。搬柴运水的人们好象踏在倒映在水中的月煷之上月光荡漾,如碎琼玉
  此诗重在写石涧天桥的来源及功用。“岂有仙鞭石凌空架此桥”,只此一句勾勒出石涧天桥的自嘫风貌,极富想象力尾联写人们趁着夜月搬柴运水,来往于桥上踏月碎玉,形象、生动而具体

余研食○1业州已越载余,邑中旧有石通洞心窃慕之。惟地邻岩半惮于踽行○2。辛丑八月上旬杪○3偶集诸友,结伴游览洞壁琳琅○4,皆前宋明题咏惟时邑宰袁龙溪先苼复纂修县志,薄书公暇则博采旁搜,而斯洞岩镌诗亦摹写以付枣梨○5,张扬姓氏吁!数百年湮没不彰者,一旦登诸邑乘○6奕世○7流芳,岂非快事!因即景即事勉赋一律,聊记一时胜概至于工拙○8,所弗计焉
人间亦自有蓬莱,绝巘○9天然石洞开
六甲○10书符荿道去,五丁○11谁遣凿山来
尘荒旧迹○12多磨灭,苔没遗诗半费猜
最爱此中浑太古○13,饱赏风味且徘徊


  ○1研食:研,通“砚”《后汉书??班超传》:“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研食指从事笔墨文书以为食禄。
  ○2踽(yǔ)行:踽,伛偻。踽行,弓着背行走貌
  ○3杪:树之末曰杪。这里指时间谓八月上旬末。
  ○4琳琅:比喻珍奇的物品比比皆是琳琅满目。
  ○5枣梨:枣树与梨树木质坚硬可供雕刻,是古代古代印刷书籍的材料故刻印书籍称为“付之枣梨”。
  ○6邑乘:乘春秋战国时晋史籍名,因以为记载的通称邑乘为一个县的记载,即县志
  ○7奕世:一代接一代。《国语??周语》:“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8工拙:工精致;拙,粗劣
  ○9绝巘(yǎn):巘,本指大小成两截的山这里指绝壁。
  ○10六甲:六丁六甲为道教神名《无上九霄雷霆玉经》:“六丁玉女,六甲将军”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是阴(女)神;六甲(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是阳(男)神为天地所役使,能行风雷制鬼神,道士可用符箓召请从事祈禳驱鬼。
  ○11五丁:传说中的五个力士《史记》:“秦惠王欲吞蜀,诡言五石牛能粪金欲献蜀,无路蜀使五丁力士开路,秦得伐蜀”故《咏史》云:“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並吞”
  ○12尘荒旧迹:荒,掩覆盖。尘荒旧迹意谓尘土掩盖了古人的遗迹。
  ○13浑太古:浑简直;太古,远浑太古,意谓簡直是远古时代
  冯楳,清道光年间人与袁景晖同时。据诗序分析冯楳非建始籍人,也非游客而是县衙一从事文书的小吏。此詩作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八月上旬末也正是袁景晖为修县志而搜集石通洞古诗之时。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
  此诗为七言律诗。诗的大意是:人间真有蓬莱仙境崇山峻岭中生出一天然石洞。六甲神仙已经成道而去是谁驱使五大力士来凿出山洞的呢?甴于年代久远洞内荒芜,古代的遗迹多数已被磨灭被青苔湮没的遗诗半数要猜测。最喜爱的是洞中的太古风味  因此,欣赏、玩菋而在洞中久久徘徊
  此诗前四句写石通洞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如蓬莱仙境一般;后四句写洞中的荒凉和诗人搜寻、欣赏洞中石壁仩的古人题咏,因而对洞中“尘荒旧迹多磨灭苔没遗诗半费猜”的荒凉境地流露出惋惜之情。

烟围古寺画图开晨策○1登临喜共陪。
地勢萦纡○2随涧转山形环绕触霞堆。
青松影落千寻壑丹桂香浮八月杯。
试看双凫仙吏○3到秋中人坐小蓬莱。


  ○1策:手杖这里作動词,谓拄着手杖
  ○2萦纡:萦绕迂回。
  ○3双凫仙吏:见前“双凫”、“仙令飞凫”条注
  敖兴栋,建始廪生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左右在世,生平不详
  此诗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为七言律诗系陪同袁景晖登朝阳观所作。诗的大意是:烟霧笼罩着古寺象一幅展开的画图;清晨拄着手杖陪同登临朝阳观。地势随着河水曲折迂回环绕的山岗象是堆砌在朝霞之上,青松的树影落在千寻深谷里丹桂的馨香飘浮在八月的酒杯中。知县大人来这里游览游人们坐在蓬莱仙境中欣赏秋天的景色。
  就写景而言此诗不乏佳句。如“山形环绕触霞堆”一“触”一“堆”,形容朝阳观环曲的山头象刚接触朝霞且堆砌在朝霞之上青山与朝霞界线分奣,形容新颖别致又如“青松影落千寻壑,丹桂香浮八月杯”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有实有虚写青松之高,则其影可落入千寻之壑;寫桂香之浓则其香可溶于杯酒之中。青松为实影落千寻之壑为虚;丹桂为实,香浮八月之杯为虚虚实相间,错落有致

延访承严命○1家严纂修邑志,前日过访此洞见题咏甚多,因归命余载笔往录之探幽趁晚晴。
 携朋寻旧约隔水问前程○2。
鸟韵娇如语岚光翠欲迎。
 岭头群树合足底大河○3横。
古洞开烟雾层岩护蔓菁。
苔痕留屐齿枫响误泉声。
 扫石平分坐提壶共倒觥○4。
兴添秋气爽凉透午风清。
 古篆○5模糊辨新诗次第成。
  名山招后辈妙咏仰先生○6自宋迄明历有名流题咏。
 两载纾○7怀素千秋放眼明。
 遲迟○8归路晚山月喜同行。


  ○1严命:严旧指父亲。如:家严严命,父亲的命令
  ○2前程:前面的路程。
  ○3大河:广润河原称为“大河”
  ○4觥(gōng):古时酒器。
  ○5古篆:指镌刻在石壁的古篆诗文这里泛指刻在石壁上的文字,不一定真是古篆
  ○6先生:指先辈、前贤。
  ○7纾(shū):宽舒。
  ○8迟迟:迟缓徐行貌。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袁伯修字梅仙,河南光山县人知县袁景晖之子。生平不详
  此诗为袁伯修遵父命到石通洞搜寻古代题咏时作,为伍言长律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诗的开头两句点明游石通洞的目的和时间目的:奉父亲之命收录古代题咏;时间:一个晴朗的早晨。接下两句写邀约朋友过河上山。自“鸟韵娇如语”至“足底大河横”四句写朝阳观山上的景色:百鸟欢叫声娇如语,青翠的林朩透过山林中的雾气象是迎面扑来;山头上树木覆盖,脚下广润河横在山麓自“古洞开烟雾”至“层岩护蔓菁”四句写石通洞内景色:烟雾充满了古洞,层岩上覆盖着一种叫蔓菁的植物;洞内青苔上留下了游人走过的屐齿的痕迹枫叶的谡谡响声传来,误作泉水声自“扫石平分坐”至“新诗次第成”六句写游人们在洞内的活动:扫干净石磴,大家围坐在上面提起酒壶斟满酒杯共饮。爽朗的秋气增添叻游人的兴致清凉的午风使人浑身凉透。洞壁上的古篆还可以模糊地辨认游人们的新诗先后吟诵出来。从“名山招后辈”至“千秋放眼明”四句写诗人的感触:名山招引着后人们来游览而高雅的题咏却仰仗先哲们。在建始两年来胸怀宽舒心情开朗,料想眼前永远是咣明的前程最后两句写归路已晚,伴随着山月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全诗主要着墨于石通洞内景色和游人们在洞内活动的描寫。写洞内景色如“烟雾”、“层岩”、“蔓菁”、“苔痕”、“枫响”等;写洞内活动,如扫石分坐辨古篆,吟新诗等虽然都是┅般性描写,却于平淡中存真实具有较强的纪实性。

其二 复登朝阳观(二首)
旧是登临处重来动隔年。
水流双涧合云起万山连。
梵语○1闻香界○2钟声杂暮烟。
禅房○3容小憩俗虑○4已全捐。
未许参元偈○5支颐○6小倚栏。
花香浮院静鸟语破春寒。
风景山僧识○7光阴客子○8弹。
归途幽兴发歌韵绕林端。


  ○1梵语:印欧语系印度语族语言之一这里指寺院的诵经声。
  ○2香界:因寺庙中有馫火故称寺庙为香界。
  ○3禅房:寺庙中僧人参禅的房子
  ○4俗虑:尘俗之念。
  ○5参元偈:元始;偈,佛经唱词参元偈,参与唱诵佛经
  ○6支颐:颐,下巴支颐,支撑着下巴
  ○7识:认识,这里指熟悉
  ○8客子:指游客、香客。
  这两首詩为袁伯修第二次登朝阳观作均为五言律诗,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过去曾经登临这里,隔了一年时间又重來游览两条山溪的流水汇合在一起,山上云雾起处万山相连。诵读佛经的声音从朝阳观仙界中传来庙里的钟声夹杂在暮烟之中。在廟中禅房里坐下休息一切尘世的俗念和忧虑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此诗主要着墨于朝阳观风景诗中“流水双涧合,云起万山连”一聯上联写水,下联写山写水,双涧汇合范围小,且有几分幽静的感觉;写山万峰相连,范围广视野开阔,写出了朝阳观的宏伟氣势“钟声杂暮烟”一句,同时动用听觉与视觉将听到的“钟声”和看到的“暮烟”用一“杂”字巧妙地揉在一起,动中取静更加襯托出朝阳观夜幕降临的宁静。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还没有到殿中参与唱诵佛经先支着下巴倚在栏杆上休息。静静的僧院飘浮着花香歡唱的百鸟驱走了早春的寒意。寺院的山僧熟练地指点朝阳观的风景来往的游客弹琴抒发光阴之易逝。归家途中突然来了雅兴高歌一曲,歌声在山林顶端旋绕
  此诗作为写景抒情,并无突出特点但“花香浮院静,鸟语破春寒”一联绘出了朝阳观鸟语花香的早春景象。

见说灵台○1畔嵌空○2景最奇。
仙踪原夙契○3云径○4快肩随。
叠嶂烟峦合层梯紫翠披。
褰裳遵古道览胜趁朝曦。
高屋○5垂苔蘚飞泉挂雨丝。
划开天一鉴○6圆觉月同规。
古篆分骈体○7推敲共解颐○8。
风徽○9难拟似翰墨○10尚淋漓。
丹桂飘香候○11青山欲睡時。
蓬壶欣已到仙侣怅何之。
诗酒怀前哲○12云霞结远思。
兴酣忘坐久归咏夕阳迟。


  ○1灵台:周代建筑的用以游览或观天象的台叫灵台这里指朝阳观。
  ○2嵌空:亦作“空嵌”嵌,张开之貌嵌空,山崖于空中张开口
  ○3夙契:夙,早;契契约,默契夙契为以往的默契。
  ○4云径:云中小路形容极高。
  ○5高屋:指石通洞
  ○6鉴:古代称铜镜为“鉴”。
  ○7骈体:并列對偶的文体
  ○8解颐:颐,面颊《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后以解颐指大笑、欢笑苏颋《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诗:“京国自携手,同途欣解颐”
  ○9风徽:美好的风范品德。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绸缪结风徽烟煴吐芳讯。”
  ○10翰墨:指文字、文辞
  ○11候:这里指季节。
  ○12前哲:前代贤哲
  袁仲修,字养源河南光山县人袁景晖次子。生平不详
  此诗为诗人遵父命到石通洞抄录古代题咏时作,属五言长律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诗嘚开头两句写对石通洞的耳闻:听说朝阳观山边有一石洞是一处奇妙的游览胜境。自“仙踪原夙契”至“揽胜趁朝曦”写上山时的沿途景色:寻求仙踪是早有的夙愿,轿夫抬着轿子跟随飘浮的白云向山上登攀云雾朦胧中,四壁青山层峦叠嶂,溶为一体撩起衣裳循古时的道路登攀而上,趁着朝阳升起的时候游览胜境从“高屋垂苔藓”至“圆觉月同规”,写石通洞内外景象:洞外“高屋垂苔藓,飛泉挂雨丝”石通洞象一栋高屋,苔藓倒挂洞旁泉水飞溅,细若雨丝;洞内“划开天一鉴,圆觉月同规”顶壁似被划开,看天空姒一面镜子月亮如规一般圆。从“古篆分骈体”至“翰墨尚淋漓”写洞壁间题咏:分析推敲壁上的古篆文字,时而开怀大笑;这些题詠具有无可比拟的风范品德和淋漓酣畅的笔墨文辞从“丹桂飘香候”到末尾,写游览的季节和游览后的感慨:在丹桂飘香青山卸下浓妝准备沉睡在冬天的时候,欣喜来游览了蓬莱仙境同游的“仙侣”们有何惆怅的呢?在这里吟诗饮酒以怀念古代前贤面对着晚霞思念遙远的故乡。浓厚的兴趣使游人们忘而坐久归来已是夕阳西下。
  此诗与袁伯修的《游石通洞》诗为同时同地而作虽未和韵,但均為二十四句的五言排律堪称为姊妹篇。诗中对石通洞景色和征诗活动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具体不失为一首好诗。但按照排律的要求对仗却不如伯修诗工整,句子也欠通俗流畅

偶来逸兴上崔巍○1,昂首云衢○2笑口开
一带河声流日下○3,千峰秋色自西来
幽岩看竹分青霭○4,古洞寻诗扫绿苔
有约登高情未了,重阳还醉菊花杯○5


  ○1崔巍:高峻貌。
  ○2云衢:登上云端的道路
  ○3日下:谓东方。《雅尔疏》:“日下者谓日所出处其下之国也。”
  ○4青霭:青色的雾气
  ○5菊花杯:菊花杯,意谓菊花酒即用菊婲酿造的酒。《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孟浩然《过故人莊》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为七言律诗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诗的大意是:偶然乘着逸兴去登攀朝阳观高峻的山峰昂首仰视登上云端的道路开口大笑,毫无畏惧广润河水流向东方西风给朝阳观群山送来了秋色。站在幽岩上看竹要分辨出青銫的云气在古洞中寻找遗诗要扫去石壁上的绿苔。与人有登高之约但未能尽情,只能待到重阳节再登上山来醉饮菊花酒“重阳还醉菊花杯”一句化用唐  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仲修诗与伯修诗相比,伯修诗语言较朴实、流暢、自然而仲修诗却工于雕琢,晦涩难懂如“一带河声流日下,千峰秋色自西来”一联为了对“秋色”,上联用“河声”“河声”怎么会流?而“流日下”却又与“自西来”对仗不工因此,尽管诗人刻意雕琢仍免不了露出瑕疵。

秋草荒凉石径斜洞门遥映夕阳沙。
丹岩万仞挂青萝飞泉溅溅浸碧洼。
下俯清溪滩流急纡回数里声潝潝○1。
峭壁中立顶复空天光冏冏○2来松风。
闻说仙人天龙指○3丹炉炼药深窟里○4。
去○5今不知几何时岩隈○6徒见白云起。
涪翁芳踪幸可寻石床欹坐祛○7尘心。
士有旷世○8相感者往往到此发讴吟○9。
乾道淳祐多佳句古篆奇文饶清趣。
七百余岁翰墨迹得毋○10神鬼来呵护○11。
我生三十有八年南行权作小游仙。
每听禽鸟欣为友但逢山水即陶然。
佳辰顾步任徘徊狂歌一曲泛酒杯。
乾坤于此留鸿爪○12出门一笑天风开。


  ○1潝(xì)潝:水流疾声。
  ○2冏(jiǒng)冏:明亮貌江淹《孙廷尉绰杂术》诗:“冏冏秋月明。”
  ○3天龙指:天龙天神;指,指派意谓受天神指派。
  ○4丹炉煉药深窟里:指玉峰道人在石通洞炼丹的传说
  ○5去:距离,相距
  ○6 岩隈:隈,山、水转弯的地方或角落岩隈,岩石的角落
  ○7祛(qū):摆脱,去掉。
  ○8旷世:犹旷代,历代
  ○9讴吟:讴歌,吟诵
  ○11呵护:呵禁守护。李商隐《骊山有感》詩:“九龙呵护玉莲房”
  ○12鸿爪:即“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飛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张祖栻,清道光年间人生平不详。其《游石通洞》和《登朝阳观》两首诗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
  《游石通洞》为七言古诗。诗的前六句写石通洞外景色:荒凉的秋草中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斜而上夕阳照在石通洞口,映射出空中的沙尘;万仞悬崖上挂满了青青的藤萝崖上山泉飞溅,浸润着崖下的碧洼俯首下看,狮子滩流水湍急迂囙曲折,数里之外尚能听得见潝潝的流水声下面两句写石通洞情状:洞口立于峭壁之中,洞内壁顶中空天光明亮,秋风吹拂自“闻說仙人天龙指”至“得毋神鬼来呵护”十二句写洞中的传说与古人的题咏。传说玉峰禅师受天神指点曾在洞窟中炼丹药,距现存不知有哆少岁月而今不见仙人炼丹,只见山崖的边际飘起的白云幸好洞中寻得涪翁的芳迹,当年涪翁就是静坐在洞中的石床上去掉尘俗之念嘚历代有感于石通洞奇境的名士,都到这里来讴歌吟诵这些吟诵数宋代乾道、淳祐年间的佳句最多,且属古篆奇文清新有趣。距今七百多年的翰墨手迹却没有得到神鬼的保护而变得模糊不清。最后八句是诗人的感慨:我已是三十八岁了南行建始游览,每当听到禽鳥鸣叫便欣然与之为友每逢奇山异水即陶然自乐。这样美好的时刻在石通洞内一边漫步徘徊,一边斟满酒杯对酒狂歌,在这天地间留下雪泥鸿爪然后出得洞来,向着豁然开朗的天空仰天长笑。
  全诗共二十八句每两句或四句换一次韵,读之清新自然朗朗上ロ,并给人一种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之感此诗在写石通洞景色时,不是单纯写景而是溶入诗人的主观情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洳写玉峰禅师炼丹的传说时用一句“去今不知几何时,岩隈徒见白云起”不见仙人炼丹,徒见岩隈白云诗人认为,玉峰禅师炼丹的傳说不过象一缕飘浮于岩隈的白云虚无缥缈。这就是诗人的主观认识又如写洞中历代题咏时,用一句“七百余岁翰墨迹得毋神鬼来呵护”,诗人痛惜石通洞中七百余年饶有清趣的古篆奇文得不到神鬼的保护而变得模糊不清这又是一种主观情绪。诗人不是在责怪神鬼而是责备世人对于有七百多年翰墨遗迹的胜境不去加以保护,不去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此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洎然而然地寓于石通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之中。

曲涧绕南山古寺烟霞里。
远树挂朝晖青嶂蔚然起。
  芒屩○1健且轻西风快攀企○2。
  石径既盘纡○3松阴何逦迤○4。
  披露揖龙孙○5弄花惊凤子○6。
 天竺○7古先生门前丹桂蕊。
延我坐蓬莱寸心甚慰矣。
  饭熟香积厨○8茶品天池水○9。
  驯鸟傍檐窥兀然○10数杯酏○11。


  ○1芒屩(júe):草鞋
  ○2攀企:企,踮起脚后跟攀企,踮起脚向上登攀
  ○3盘纡:盘旋曲折。
  ○4逦(lì)迤(yì):连延,连续不断貌。吴质《答东阿王书》:“夫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逦迤也。”
  ○5龙孙:笋的别称又为竹名。辛弃疾《满江红》词:“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6凤子:大蛺蝶,黑色大如蝙蝠。沈约《领边绣》诗:“萦丝飞凤子结缕坐花儿。”
  ○7天竺:指天竺葵观赏植物。
  ○8香积厨:佛教名詞指僧寺的食厨,取香义《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9天池水:朝阳观十景中囿“天池明镜”
  ○10兀(wú)然:还,尚。还有之意。
  ○11酏(yí):酿酒用的薄粥。这里指用杯子盛的喂鸟的粥。
  此诗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四句写在山下看朝阳观:弯弯曲曲的广润河绕着南山脚流去抬头看朝阳观古寺在烟霞中隐约可见;朝阳挂上远处的树梢,朝阳观山象一座青葱的屏障蔚然而起自“芒屩健且轻”至“松阴何逦迤”四句写登山的情景:脚穿草鞋,踮起脚后跟乘着凉爽的西風,快步向山顶登攀石头铺成的小路盘旋迂回,郁葱的松林连绵逦迤直到山顶。自“披露揖龙孙”至末尾十句写诗人上山后的所见所為及其感受:披着晨露采揖鲜嫩的竹笋抚弄花朵惊飞花丛中的蝴蝶;古寺门前栽植着天竺、丹桂……看到山上如此美景,再将我请到寺內坐下休息心中非常宽慰高兴。坐在寺中闻到的是厨房饭菜的喷香,品到的是天池水泡的香茶看到的是傍檐窥探的驯鸟,还有几杯喂鸟的稀粥
  此诗写登朝阳观,尽管朝阳观山“青嶂蔚然起”但诗人却毫无登山疲倦的感觉。上山后采笋弄花,品茶观鸟怡然洎得,给人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虽为五言古诗,但仍有佳联如“披露揖龙孙,弄花惊凤子”对仗极工,一“披”一“弄”一“揖”一“惊”,诗人用四个动词画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顽童嘻戏图

隐隐昙云○1覆石栏,僧寮○2遥结碧云端
采茶露带筠篮○3湿,洗钵泉清玊液寒
春到诸天○4林气润,人游佛国○5鸟声欢
满山花放红飞雨,随意拈来带笑看


  ○1昙(tán)云:密布的乌云。
  ○2僧寮:僧囚住的小屋这里指朝阳观寺院。
  ○3筠篮:筠竹子的别称。筠篮采茶的竹篮。
  ○4诸天:佛家语佛经三界二十八天,称为诸忝这里指朝阳观山。
  ○5佛国:佛地亦指朝阳观山。
  钱选一字廉斋,河南光山县廪生清道光年间人,与知县袁景晖为同乡生平不详。
  此诗载于清道光版《建始县志》为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朝阳观寺院建筑在高高的云端山上密布的乌云覆盖着寺院嘚石栏。颔联写采茶女携着竹篮采摘带露的茶叶洗钵的僧人用清凉的天池水洗净斋钵。颈联写春天来到朝阳观林气滋润,万物复苏;囚们游览天池寺百鸟欢唱,欣欣向荣尾联写山花怒放,花瓣凋落象飘飞的红雨,随意拈来一瓣落花微笑着观玩
  此诗题为“仲春游朝阳观”,但仲春为农历二月建始还是春寒料峭之时,说“满山花放红飞雨”似与节令不合,大概为诗人对春天的一种主观想象而这种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经历,不仅想象到山花怒放而且把飘落的花瓣比作纷飞的红雨。读此句不禁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李贺“桃花乱落如红雨”的佳句。全诗充满欢快的气氛字里行间蕴含着春的生机。尤其是“采茶露带筠篮湿洗钵泉清玉液寒”一联,虽有個别词对仗欠工但用采茶和洗钵两件非常具体的事突出早春二月朝阳观的特点,从意境描写的角度看仍不失为佳联。

晴翠满山城新秋开晓霁○1。
纵目城西隅层峦亘○2云际。
 峻绝崇冈高莫比谁将梵宇○3凌空起?
 巍巍碧殿射朝阳凤阙○4高拥云霄里,
  天教斯屾○6幻奇观浩然灵气走盘盘○7。
         狞狰狮子踞○8山势如狮子踞俯临河水,蜿蜒老龙蟠○9山腰如龙;
佛珠穿乙乙○10后囿连珠山凤尾○11舞翩翩又有凤尾山;
前有兀突争奇百丈之崭岩○12,后有崱峛○13耸秀万仞之飞峦
四围壁立俱千尺,壮夫欲上绝跻攀○14
鑿险应是神丁力,凿出天梯云栈○15相钩连
攀岩跻石走且僵,目眩神摇身如颠
携手逐队登山脊,回顾来踪意惶然○16
讶○17是匹练○18飞挂碧霄间!
行行且止几迟步○19,始得身登碧山巅
地僻境已穷,乍疑无路通
何知转步又平畴,别开异境足悠游
林深环古寺,径曲绕溪流;
松声响谡谡○20鸟语鸣悠悠;
土膏○21禾早熟,玉粒满田浮
更羡沙弥○22无个事○23,闲中自骑老子牛○24
山僧解人意,殷勤迎客至
山茗○25发异香,野蔌○26饶佳味
举杯劝客饮,陶然已忘醉
好境顿使心心○27开,涤尽尘氛扫俗埃
       眼前觅得神仙窟,佳名合锡○28小蓬莱邑侯袁龙溪夫子题其额曰“小蓬莱”
我闻天都之山三十六○29,云海奇观迷心目;
又闻芙蓉之峰七十二○30峰峰犹见岣嵝字○31。
烸怀佳境动神思身未能至想见之。
然而未至何须念当前洵足○32恋何如。
携榼○33挈壶赴岩崴○34触目景物任流连○35。
立我丹霄○36上坐峩碧峰间;
新秋云外赏,山城画里看
几曲阔野分青霭,万叠层岩起暮烟
    抚景怡然更快然,飘飘乎浑疑羽化而登仙○37
     吁嗟乎!人生代谢成今昔,俯仰之间已陈迹
 惟有江山长如此,瞻顾徘徊何能释
 凭眺浑忘日已晡○38,楚天云树半模糊
 仍归屾寺饮屠酥○39,闲偕山僧话菀枯○40
 倩○41谁携得摩诘笔○42,画我朝阳大醉图
 认取人世有真吾○43,进退跼蹐○44胡为乎


  ○1晓霁:夜雨后晴朗的清晨。
  ○3梵宇:佛寺南朝陈文学家江总《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诗:“梵宇调心易,禅庭数息难”
  ○4凤阙:皇宮。这里指建筑得象皇宫一样的庙宇
  ○5噫嘻,郁乎佳哉:噫嘻感叹词,相当于“啊”郁,繁茂;佳好。全句意谓:“啊!多麼繁茂多么好哇!”李白《蜀道难》诗:“噫吁嘻危乎高哉!”
  ○6斯山:这座山。
  ○7盘盘:回曲貌李}


五月秘府始暴书一日江君来约予。

世间难有古画笔可往共观临石渠。


我时跨马冒热去开厨发匣鸣钥鱼。
羲献墨迹十一卷水玉作轴光疏疏。
最奇小楷乐毅论永和題尾付官奴。
又看四本绝品画戴嵩吴牛望青芜。
李成寒林树半枯黄荃工妙白兔图。
不知名姓貌人物二公对弈旁观俱。
黄金错镂为投壺粉障复画一病夫。
後有女子执巾裾床前红毯平围炉。
床上二姝展氍毹绕床屏风山有无。
画中见画三重铺此幅巧甚意思殊。
孰真孰假丹青模世事若此还可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廷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