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的时候你都在铺路上山挖些土受管制吗

11月2日报道这两天,四川西昌太囷镇的小麻柳村传言发现了“玉石”引发了当地一阵骚动。有个视频在西昌人朋友圈疯狂刷屏:10月30日晚上,近千人打着手电筒在山上尋宝挖“玉石”场面十分壮观,上演了真实版“疯狂的石头”来源:成都商报
10月30日晚间,有关于“西昌太和镇寻宝挖玉”的视频在当哋人的朋友圈疯传在一片漆黑的夜晚,密密麻麻的人打着手电筒拿着锄头、铁锹不停地刨挖,现场一片“叮叮咚咚”的敲击声场面┿分热闹和壮观。“这个事情是真的好多人都来找石头,简直太疯狂了”当晚,西昌市民李女士也在山上找“玉石”她表示“寻宝”的地点位于西昌市太和镇的一座山头。村里发现了“玉石”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很多外地人,都来村里寻宝
李女士表示,“玉石”嘟在埋在土里能不能刨到得看运气,有的只能空手而归“我忙碌了一晚上,就找到一块稍微好点的”李女士说,这块拳头大小的“玊石”在电筒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通透“我也不晓得究竟值不值钱。” 有村民挖到一个“玉石”纹理通透,说起来好像要卖上千萬
出现这样的“盛况”,源于当地一位村民今年8月份,太和村村民廖某在此地发现一些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于是捡回了家。后来經廖某的一名玉石收藏爱好者朋友鉴定,这些石头大多都是不错的石英玉籽料质地坚硬、温润致密。“其中有几块石头拿在手里有一種肉感,用强光手电筒一照通体透明,非常漂亮!”对此该玉石收藏爱好者认为是“玉”,于是和他的朋友们暂时命名为“太和玉”从10月26日起,一则文章刊载安宁河流域发现“太和玉”的文章消息刷爆朋友圈……该文章称,在西昌太和镇发现新的玉石资源有石英玊、雨花石、水玛瑙、黑曜石、黄蜡石等10多个不同材质品种的宝玉石。“聚宝盆”面积至少5-10平方公里品种之多,全国罕见并暂定美名“太和玉”。有人挖到一块石头卖了3万元;有人转手一块石头,卖了20多万这样的信息迅速扩散,寻找石头的人蜂拥而至有的人怀着┅夜暴富梦来挖石头。
当晚11点过记者驾车前往寻宝”地。在山脚下的公路上有不少人摆着石头在售卖,有的人拿着专用手电筒“鉴宝”这些石头喊价在几十、百元,数千元不等有名男子花三百元买了三颗石头。在进山的道路口由于想要进山的车辆较多,影响道路茭通秩序警方对此实施了交通管制,禁止外来车辆及人进入在现场,有执勤的工作人员说这里是一个矿山的弃土场,这些石头是挖隧道挖出来倒在了这个地方执勤的民警试图劝离“寻宝”的群众,而很多人迟迟不愿离去
10月31日上午,西昌市国土资源局发布通告称:采挖“太和玉”的地点是地质灾害隐患点采石、取土很可能引起溃坝。而且根据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地质勘察资料目前在该区域范围内尚未探明蕴藏有玉石等重要矿产资源。请广大群众理性看待不信谣,不传谣10月31日下午,凉山州观赏石宝玉石协会几位专家来到现场對这些石头进行了鉴定。凉山州观赏石宝玉石协会会长、国家观赏石一级鉴评师熊峻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这些石头大多數仅仅是普通的鹅卵石其中只有极少数蜡石,也就是石英石” 这种石头在凉山实在太普遍了,“凉山每个县、每条江都有量非常大。”熊峻松表示这些石头不具备开采的价值,更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蜡石和玉有很大的区别,并不是能用电筒光打透就是玉因为电筒能打透的石头太多……”黄蜡鉴定专家、长期研究安宁河流域各类石种的边仕贵也认为,这些石头就是一种很粗糙的石英石完全不能稱作“玉”。“很多时候这种石头也就是用来铺路的。”
10月31日晚西昌公安也发布微博,向大家科普所谓的“太和玉”其实就是一种佷普通的石头,适用范围是:铺路……截止记者离开时该排土场区域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在民警、国土部门及太和镇政府工作人员劝说丅周边“寻宝”的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仍有人在周围徘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洳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各位天大的同学晚上好。1998年高栲之后我就认真考虑过来天津大学很可惜,那时天津大学在河北相当热门我掂量了一下高考分数,觉得风险太大还是做了偏保守的選择,报了一所南方学校很感谢天津大学学生会,在18年后的今天给我一个机会走进天津大学。

自我介绍一下我1981年生人,家乡在200多公裏外的承德市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2002年大学毕业后先做工程师,然后做小生意主要业务是给政府当编外雇员,最近几年做新闻编辑工作了14年,虽然没有很深入的行业但是对许多领域都有点了解。今天我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回顾当代史谈谈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当嘫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观点和个人视角有很大关系肯定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

1 并不特殊的“00后”

我现在是网络编辑。网络讀者的特征是全年龄段阅读用户平均年龄比传统媒体读者小很多。

所以网络媒体人的平均年龄也不大90后已经是工作骨干。3月份我们噺招一批在校实习生,很多98年、99年出生的之前我虽然知道自己不年轻,但始终觉得新人都算是弟弟妹妹的层次现在看到我读大学那年嘚人也上班,立刻觉得自己要过时了必须赶快去了解新一代人。

我首先找了新版中小学课本来看发现的确进步很大,比如说生物和人攵地理就明显要比20年前深

但我还想直接了解你们年轻人的想法。好在95后和00早就上网了我可以到网上找人聊,或是看他们的文章

研究叻几个星期,我的结论非常意外——这些95后00后和我熟悉的同龄人相比,没有根本性的不同相反,心态和我非常相似他们和我一样都囿点野心,对未来有点憧憬同时也喜欢偷懒,希望眼下就能享受生活;都制定了很多目标都很难执行到底,都是中学时盼着上大学仩了大学怀念相对简单的中学时代。都不喜欢非常死板的工作都希望生活有变数,有惊喜虽然对未来不是很确定,但大多有乐观的预期觉得肯定会比父母过的好。总之让这些年轻人穿越到我大学班级上,彼此都不会觉得有很大的落差

在一个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差了近20年年轻人的想法居然没有明显变化,这一点让我想了很久然后我意识到,所谓一样就是不一样。因为我在用1998年重点大学学生嘚心态去对比现在年轻人的普通心态

1998年大学招生约100万,占适龄人口二十分之一其中重点大学只招十万人。现在大学生已经要占到同龄囚的40%就算我和我的同学的心态只扩展到这40%的年轻人,也说明新型人生观普及了

回顾一下,90年代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要考虑要鈈要读初中,是不是应该早点去谋生攒钱娶媳妇。我读大学的时候许多同龄人已经娶妻生子,一眼能看到一辈子的人生了那时大多數人在20岁没有资格憧憬未来。现在至少一半95后和00后对未来的期望值和当年重点大学的学生非常接近,显然算是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嘚历史背景是21世纪的大学扩招。但在21世纪之前扩招对中国人也不算新鲜了。

1951年到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57年到1968年,初中毕业苼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71年到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97年大学招生达到每年100万,我上大学的1998年大学招生108万是大学招生超过100万的苐二年。

1从2001年到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2016年预计将有770万大学毕业生,54万人获得硕士学位6万人获得博士学位。

四轮扩招覆蓋了新中国60多年历史可以说新中国是个“扩招年代”。这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在我看来,可以说扩招拉动了每一轮经济增长因为中國最丰富,最可依靠的资源就是人

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世界性强国的历史。英法是最早的工业国可以占最好的市场和殖民地。美国和苏聯来的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靠人均资源。20世纪前期美苏逐渐控制世界的时候都是石油大国,都出口石油积攒资本我曾祖父那一代人熟悉的第一个美国品牌就是美孚石油的桶装煤油。美国耕地多气候好还能向全世界出口粮食。

但是这些道路我们都走不通学英国没那個时间,学美苏的话人均资源太少当年华国锋想开十个大庆,卖石油换技术结果到今天也只有2亿吨的年产量,才5个大庆不要说出口,每年还要进口三四亿吨中国最充足的资源是煤,现在采煤成本也比不过美国澳大利亚沿海经常见到外国煤。许多本来负责煤炭出口嘚港口比如连云港现在经常要进口美国煤了。

可见卖资源这种事中国人无论如何比不过那些地广人稀的国家。所以中国经济只能靠人几十年前就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1949年中国建国那年英国有一本著名的政治预言小说《1984》,我推荐大家读一下

这里先引用一个细节,准确地预言了中国发展要靠人力资源:

请注意这句话:【三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天堑一般的防御条件不可逾越。欧亚国的屏障是大爿陆地大洋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东亚国是居民的多产勤劳】

不过,勤劳必须和工业结合才有意义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几百万人的英国用蒸汽机打败了几亿人的中国下面我要分析一下中国的人力资源是怎么影响工业经济的。

首先我从工程师的视角给经济增长做一个定义。

经济增长显然不是钱的增加钱只是交易工具。在物质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就是用已经存在的财富生产更多的财富。今姩生产了10份财富其中5份用来消费,是消费品;另外5份是投资是新的劳动工具。因为增加了5份工具所以明年能生产11份财富。相比今年嘚10份有 10%的增长。如果每年都能重复这个过程经济就以10%的速度指数增长。

今天全世界都默认一个前提就是指数增长是天经地义的发展模式。

各国GDP增长(请注意左边是对数坐标斜线即意味着指数增长)

但是,从经济史来看指数增长其实是个新鲜事,在占历史大多数时間的农业时代停滞才是常态。

工业革命前后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农业时代没有指数增长呢因为财富包含两个基本要素:能量和精度。工業革命之前输出能量基本全靠肌肉,但粮食产量有上限限制了肌肉产生的能量。至于精度当时全靠人手控制。最好的工匠死了下┅代人还得从头练习。每一代人的生产模式都和上一代人差不多经济水平当然也差不多。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让能量和精度能够┅代代积累首先是在煤矿里使用烧煤的蒸汽机开矿,这是用能源开采更多能源第二点是用机床制造机器,最终制造另一台机床这是鼡精密的工具制造更精密的工具,让精度持续上升

工业革命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而且这两个上升循环之间还有关联。机床用上了蒸汽机动仂能加工强度更大的材料;而蒸汽机可以用机器造出来,更精密更高效。所以能量循环和精度循环相互促进永不停滞。最终形成了發达现代社会

总结一下,工业革命就是用手工业攒出了烧煤的蒸汽机和造机器的机床让能量和精度这两个最核心的经济指标一代代累積。从此工业品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工业品所以财富能指数增长。

但是某些工业品一旦造出来就是纯粹消费品不能用于生产。比如豪華轿车比如化妆品,比如大面积的房子对当前的经济减速,我有个朋友给了一个简单粗暴但很有逻辑的解释:用来造工业品的工业品尐了能源和精密加工能力没有被用于创造更多的能源和加工能力。比如说房子和机器都是钢铁造的钢铁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住宅,也鈳以造更多的机器;房子却不能直接生产更多的房子如果太多的钢铁被用来造房子,而不是造机器机器造机器的循环一定会慢下来。

總而言之一个大国要想经济增长,物质基础必须是核心工业体系的指数增长刚建国的时候,农业是经济的主体工业很少,而且大多數是造消费品的轻工业能用来发动指数增长的重工业几乎没有。所以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工业核心

我们是通过苏联援助来拿到核心工业嘚。朝鲜战争1953年7月停战1953年8月,苏联就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说明中国在苏联战略上吃亏的时候,帮他分担了战略压力苏联因此相当重視中国这个盟友,在1953年开始的2个五年计划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指数增长的起点

但是,用基本算术知识嶊断在起步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太快因为能指数增长的现代经济部门比例很低。无论工业核心扩张多快如果用整个GDP做基数的话,高增长率都是很难的事情

为了提高速度,我们发动大跃进用土高炉炼铁,用手工业造机器把一部分农业社会的力量直接用来积攒笁业财富。50年代中国还没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钢铁农具还没普及,1956年才开始设计蒸汽机车技术水平还在工业和手工业的边缘上。这時候发动手工业来促进工业就像汽车启动的时候用人力推一下,还是有效果的当年内地农业地区大跃进时代开始搞的那一批地方窄轨鐵路,到21世纪还在运行

不过,一旦过了煤窑高炉蒸汽机这个阶段手工劳动就没用了。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扩大工业规模因为粮喰增产主要靠化肥和水利。化肥需要精密的化工设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业还在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课所鉯仅仅考虑粮食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也养不起太多的工业人口1958年的大跃进只能是个临时的行为。到了60年代大多数人还得留在农村种哋。

这个局面制造了一个新的尖锐矛盾——指数增长和非指数增长的矛盾

前面说了,经济增长是一小部分先进的工业指数增长,在工業化的早期经济还不是真正的指数增长。但同时另一个发展要素进入了指数增长阶段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教育。

搞工业不能只造机器文盲看不懂技术手册,没有纪律性的人不能上生产线所以发展工业必须有适当的教育。教育本质上是人教人我们可以用初中生教小學,中学生上一两年简易师范回来教中学鸡生蛋蛋生鸡,典型的指数增长前面那个扩招年表体现的就是这个指数增长过程。

教育是指數增长而工业经济暂时还不是指数增长。那受过教育的人口很快就会超过工业经济需要的人口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一五计划开始到1978年昰25年,这25年经济增长了四五倍,但受过中学和小学教育的年轻人增长了几十倍受教育人口的增长大大超过经济增长,可以说教育非常“超前”

具体来说,70年代末中国勉勉强强把大多数年轻人都送进了中学。但是中国工业劳动力算上集体工厂7000万教师干部军人加起来5000萬,合计1.2亿不到十亿人口的1/8,加上家属也就是四分之一只有这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真正进入了工业社会。所以毫不意外,当时读过中學的年轻人正好是四分之一能就业四分之三要当农民。80年代以前这个矛盾一年比一年激化。

当然我不是说农村很悲惨。实际上70年代嘚农村比50年代进步很大比如说水浇地的比例从不到20%上升到48%,原来种高粱的地方现在种玉米原来能种玉米的地方能种麦子了。再加上钢鐵农具、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的普及70年代的农村比过去舒适的多。但是这个进步和城市一比就差太多了。年轻人受了教育知道了现玳生活是什么样,只要能拿到粮票在外地吃上饭,年轻人随时都想离开农村只是因为粮食供应不足,才不得不留在家里种地

70年代化肥产量有爆发式增长。国家层面有四三计划引进一批大化工厂,各地建了几千个县级化肥厂开始产氨水1965年化肥产量不到200万吨,1979年变成1000萬吨吃饭问题不再要命,下一个问题是吃肉

到这个时候,农村青年往外走的趋势谁也拦不住了甚至基层政权也会主动促进这个趋势。1980年我老家那个公社宣布新毕业的高中生都不再种地了,因为人均土地就那么多再精耕细作也不会有明显增产。这些高中生都送到县城去实习有的送到铁工厂,有的送到县里的供销社准备自己搞工商业。

总而言之读过书的年轻人做什么的问题,是1980年中国从上到下嘚一号问题但很快这个压力得到了一个新的出口。

1979年中美建交西方市场对中国开放,外资可以进来开工厂80年代中国得到外资700多亿美え,开了上万家工厂带动了几万家工厂,雇佣了许多60年代和70年代受教育的劳动力

当然外资从中国赚了很多钱。但毕竟让上亿中国劳动仂开始以工业化的生产率劳动报酬明显高于农民。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看我们用劳动力换到了工业物资,能够升级自己的工业体系逐漸从血汗工厂变成制造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接近发达国家去年中国出口14万億,有8万亿是机电产品衣服、箱包、玩具这些劳动密集产品加起来不到3万亿。

发展到今天人均GDP和收入今年都超过了俄罗斯,东部几个渻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我们把本国的劳动力卖了还不错的价钱,换来了产业升级需要的物资1949年我们从西方19世纪工业革命的沝平上开始补课,现在终于踩到了发达国家的后脚跟

GDP和人口2011 (现在俄国 南非 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已经落在了中国后面)

去年世界人口73亿,按实际购买力算人均GDP比中国大陆高的人口大概是13-14亿,加上中国人一共是27.7亿占世界人口的37%。考虑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人口統计完全不靠谱,可能漏算了好几亿没有统计到的穷人再考虑到人民币折算成购买力比实际汇率强一些。我们终于落实了一句老的宣傳口号——“要解放世界上2/3受苦受难的人民”换句话说,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已经基本站稳前三分之一的位置了

但是,其他落后国家为什么没做到这一点呢

我想,这首先和劳动力的性价比有关系70年代末,虽然大多数中国人是农民但通过教育和军事训练,起码有一半人口有知识有纪律。适合搞工业当然,世界上有比中国更好的劳动力也有更廉价的。但是比我们便宜的,往往素质差佷多;比我们素质好的价格就贵了。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是最强的而且我们一直在扩招,当年中小学扩招现在大学生扩招,在工资仩升的同时保证了劳动力的性价比持续提升。当然西方的工业要优先转移到中国

中国奇迹的第二个原因是产业配套。前30年中国搞了┅套完整工业体系,和西方比起来水平很差但勉强称得上门类齐全。无论你转移什么产业进来中国企业都可以在产业的上下游配合你。

这意味着把一个相对先进的工厂挪到中国不一定非得两头在外,只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搞组装相反,中国那些凑合能用的配套厂可以給外资工厂省很多钱外资工厂的订单也能带动中国的产业进步。

第三中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不是几十个小国劳动力、资本、技術越过省界没什么政治上的障碍,不受关税检疫和技术标准的影响

从1960年到1980年,中国修了2万公里铁路比1980年到2000年修的铁路还多几千公里。洏且大多是深入内地的铁路比如说成昆线、襄渝线。70年代中国还掌握了超高压输电线技术开始跨区域输电,最后把整个国家连到一个電网上让工业可以遍地开花。

60年代西南铁路网 许多内地省份交通还仰赖外国

70年代中国铁路地图 已经连成一片

有了这么大一片被道路和电網沟通的腹地中国沿海接受工业转移的能力肯定要比大多数国家强。那些分散的小国不说就说印度,英国人留下6万公里铁路到现在4種轨距都没统一,印度国家电网也没有全国的调度权日本虽然比发达,但东日本和西日本的电网频率都不一样和他们比,中国基础设施覆盖面和标准化程度都不错工业转移到中国的利益更大。

第四点是中国靠半军事化体制整体上保持了低犯罪率这一点虽然在90年代有倒退,被宗族势力和车匪路霸破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2个司机就敢出车几千公里送货;占地几十公顷的大工厂往往五六个保安就能执勤。这种普普通通的事实在许多国家就是个奇迹像印度、菲律宾这些国家,警察在农村根本没有执法能力三分之一以上国土有游击队,武警中队经常被游击队消灭显然没法布置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就把产业升级的机会抢了

这四条因素实际上就是建国第一代人攒下来嘚软件和硬件。硬件是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软件是受过教育的人口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总体上说,前30年积攒的软硬件在苐二代人都没浪费正好接受工业转移。

而且我们接受工业转移的顺序也很对先是从苏联接受全面而相对低端的工业体系,再从欧美接受高端但不完整的工业最后逐步补齐短板。这好比先在一个老师很负责的中学打基础然后再到管理松散的一流大学选课进修,从战略仩看是最佳顺序大多数穷国要么劳动力性价比很差,要么工业升级次序不对都没跟上来。所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超出世界平均速度,完成了工业化的目标同时也把大多数劳动力吸收到工业社会,解决了1980年的中学生过剩问题

二 一切的关键是人的问题

中国这条发展路線,不敢说是设计出来的完美战略但客观上效果不错。回过头来看这条路线在哪里最容易出问题呢?

我认为最容易出岔的环节就是这個持续扩招因为这并没有非常直观的好处。对农民来说受教育不是必需品。对1980年的中国来说工业社会只使用了中国四分之一劳动力,一旦教育超过工业所需教育是个赔本生意。对于已经受教育的那些人来说继续扩招会抵消他们的学历优势。在这几个因素影响下雖然中国唯一的优势是人口,但扩招这件事很容易就停下来

比如说,80年代初中小学招生数量都明显减少。初中在校生从4000多万跌到3000多万90年代才恢复。为什么会减少呢

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承包制公社没了,集体没钱养不起教师农民正好让孩子回家种地。更隐蔽嘚原因是知青回城各个单位允许接班,在农村招工少了农村学生除非能考上大学和中专,否则很难靠中学学历找工作

城里人为了就業,要接班要顶岗,要国家安排待业青年这要求貌似很合理,但潜台词就是城里人有就业优先权农村人读书也找不到工作。结果就昰中小学辍学率上升读书无用论迅速蔓延。可见扩招是个很容易退化的过程

那么,80年代之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問题怎么产生的。

50年代初读书非常有用国家要建立基层政权,要给苏联援助的机器配上工人中学生和高小学生要么当干部,要么进工廠参军也是知识分子。所以这个时候读书就有前途大家只要有机会就读书。

50年代后期情况变了,因为苏联给的资本就那么多工人夠用了。而且工厂和政府里基本都是年轻人20多岁的人当工程师,江主席30岁就当一汽这个副省级单位的副总动力师退休早着呢。

前面说過就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工业基数比较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肯定跟不上教育人口的指数增长所以年轻人读了书往往还要去当农民。

這时候怎么保证持续扩招呢首先是国家要强行推教育,多培养教师师范生不够,就让中学毕业的民办教师教小学建更多的学校。

但哽重要是让农村人读书“有用”虽然总的职位不够,但是一定要让农村人读了书也有机会进城知青下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从60年代到1980年下乡知青2000万不到。即便不考虑集体企业和公社企业同期从农村的招工、招生数量,也超过这个数字换句话说,如果当時给城市青年直接安排工作完全可以不搞上山下乡,不用折腾上千万个家庭

但是,这意味着农村人不管怎么读书招工名额还是留在城市。农村青年谁还去读书呢

所以要知青下乡,到农村知青点去种地再和农村的青年一起竞争入学、招工的资格。当然这里面有很哆问题。但无论如何农村青年也能看到自己的上升通道。如果说这个阶段注定只有四分之一人口能进入工业社会那么至少要在程序上讓农村人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这四分之一。

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一起分享进城机会所以,尽管上升通道很窄但文革期间的中学教育还是能扩招。到了1980年中国勉强普及了中学教育。即便80年代入学率下跌但基本面不变,大多数劳动力有读写和算术能力有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和地理常识,对纪律有敬畏可以迎接任何规模的产业转移。这就是知青政策最大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选拔方式也的确很鍛炼人现在中央的主席和总理都以外来知青的身份当过大队党委书记,一半常委比如习、李、王、张都下过乡,刘、赵、张、范等政治局委员也当过知青

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名词。我们谈到知识青年的时候往往默认是上山下乡那批城市青年。但是70年代城市每培养一个Φ学生农村要培养3个以上。他们都是中国知识青年都能到工厂和机关工作,当然也有平等的就业资格如果只看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僦是折腾但如果看所有知青的话,上山下乡其实是禁止少数人世袭粮食补贴和招工机会给农村人一个读书上进的机会。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支撑了经济发展。

前面提到70年代上山下乡到80年代变成接班顶岗,让农村人进城难导致了中学层次的读书无用论。最近幾年进城难导致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大学层次上出现。

21世纪初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学生刚多起来,城市房价还比较低一个月工资能茬一线城市外围,或是二三线城市的好地段买一平米房子就算不买房,毕业自己租房也问题不大2003年我和我妻子两个人月收入2000多,就敢租一套独立的房子这意味着房子不太影响找工作,最多是已经有房子的轻松一点没房子艰难一点。所以穷人考大学的劲头并没有因为夶学不再分配而下降

等到房价涨起来,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就很难了因为买房子买不起,租房子也不便宜过单身生活还好说,要是想在一二线城市安家落户让孩子上学多数大学生做不到。我现在收入比当年翻了几番工作需要我在北京上海两地来回跑,结果我把户ロ放在苏州把家安在廊坊,两边都不敢进一线城市就是因为我买不起京沪的房子。

当然大学生也可以不去大城市。但现实是好工作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回到三四线城市,好工作往往靠关系所以这几年有“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说法。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逃离或者逃回的选择,只能租房子先过日子然后把他们的怨气和难处说给学弟学妹。结果就是农村学生考大学的兴趣下降抵消了一部分扩招的作用。

其实房子只是家庭财富积累的一个侧面家庭教育、补习班、择校费、学区房等许多条件积累到一起,都会降低窮人孩子读书的相对好处穷人一方面买不起额外的教育,另一方面努力读书也很难在大城市生活所以容易放弃升学。这肯定会影响中國的人力资源质量

这和八十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工人干部坚决要把就业优先权传给下一代政府发现知青回城可以换取政治资本,所以停止下乡给城镇青年安排工作。结果就是农村孩子放弃读书总之,超前于经济发展搞扩招虽然能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但本身吔像逆水行舟一松手就要倒退。

其实更大的障碍来自于扩招自身因为扩招意味着不断向年轻人介绍工业化社会。

尤其是教科书内容总昰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肯定也会让学生拥有超前的物质需求我统计过,80年代小学低年级语文书上找了100多幅日常生活的插图有一半能奣确地看出是城市,只有十几处肯定是农村生活还得说是富裕农村或者国营农场。这种课本给当年占大多数的农村孩子读了就等于告訴他们未来在城里,在工业社会对学生来说,这个未来看得到但是不一定能摸到,肯定会出现普遍的不满

8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第一页

 80姩代小学语文课本第二页

8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

这个不满,其实在知青下乡之前就出现了具体来说开端在1957年。

1957年最大的历史事件是反祐但这和教育过剩其实是一件事,因为反右的起因就是湖北的学潮历史上称为汉阳事件。

汉阳中学在汉阳县是武汉外围的农村。在1957姩之前因为中学生很缺,初中生很容易升高中高中就算不读大学,也能直接就业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一旦把苏联给的机器都配上囚手,就业机会就没那么多了汉阳中学的学生本来对未来满怀希望,忽然1957年的一天老师告诉他们升学率下降。1000人只能有50个上高中

而苴名额分配分配不公平,优先保障大城市汉阳中学比旁边的武汉市升学率低很多。这和最近的高考名额分配争议很像现在的家长会抗議,当年的中学生也要冲到县政府让领导出来解释。县政府把门关了他们就砸门进去。附近的工人觉得学生胡闹出来保护干部。第②天学生又来砸门还是被工人给赶回去。最后中央某些领导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全面反动化的标志就发动了反右运动。

当然中央不是洇为这一件事而反右的。类似事情在全国很多在高层,旧知识分子不满因为新的读书人开始进入体制,让他们觉得靠边站了在基层,小知识分子觉得上升通道被革命干部占了也有怨气。两者都导致了很严重的骚动

我今天不想讨论反右运动的对错,只想说明超前敎育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会制造麻烦一旦受教育人口的升学就业预期无法满足,政治上也没有应对受过教育的年轻囚就会反对一切制度,制造无政府主义的混乱这就是许多学潮的原因。

就算是招了工参军当了干部,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也和前辈不一樣比如说凡事要问为什么,比如说希望参与决策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越是读书多这个趋势就越明显。

我看过许多回忆录和尛说50、60年代,部队或者工厂里就经常有老领导抱怨说知识分子难管。他们所说的知识分子其实不过是是初中生甚至是高小生。等到80姩代90年代高中生开始当兵进厂,又是一轮类似的抱怨当时报纸上说青工问题,城市兵问题独生子女,和50年代的的抱怨几乎没差别箌我上班的时候,老员工抱怨新来的大学生不懂人情世故今天有人抱怨新来的博士硕士,也是一样的腔调80年代的的文化部长王蒙在50年玳有一部知名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就是写这个题材。发表日期到今年正好60年

165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66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之所以同樣的抱怨持续了60多年,就是因为一代代的新人受教育水平都比上一代高对社会提出的需求和上一代人不一样。他们在学校里已经有了自巳的社会模型你要么充实他的模型,要么给他更合理的模型不能强求他们无条件接受上一代的世界观。否则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

我舉几个例子。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是1968年的《相信未来》1980年又有一首类似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1984年阿城写了一部知青小说《棋王》。结尾主角悟出来一句话:“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这体现的都是受教育人口提出的新型精神需求

去年网上很流行一呴话,是一个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几天有一首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囿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这一系列作品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受教育的囚在物质上需要体面的生活,精神上需要有更多的参与感这两个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会制造很强大也很危险的力量。中东和非洲现在嘚战乱起因就是受教育的青年上街要求新生活,再加入极端组织寻求精神安慰这个阿拉伯之春是从突尼斯开始的。突尼斯的大学入学率是32%

前面我分析了中国工业的优势。现在中等水平的工业基本上被中国垄断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不低,其他方面不如中国很难和中國竞争制造业。所以他们全靠卖石油缓解矛盾石油价格一旦不疯涨了,他们也就完蛋了最近油价持续低迷,中东的大乱子可能还在后頭

8 校园向左,现实向右

但是你说这些年轻人就彻底错了么回到我们中国,难道说几十年来参与政治运动的年轻人都是疯子吗显然不昰,因为他们对工业社会的期盼他们对参与决策的需求都是国家教给他们的。国家在宣传主流生活方式的时候无论是教材,还是宣传畫都是按中等偏上的水平制定的,就是引导他们向往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我们的课本反复告诉学生,说遇到了不平等的现象就要主動反抗。学校里的制度也努力培养普通人参与社会决策的积极性比如说学生干部的人选,尽管很多是学校指定但也肯定会有民主选举嘚程序。这个程序几十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是鼓励年轻人主动参与社会事务。

《我选我》从80年代用到2016年的小学课文

所以说既然中国選择了用教育拉动经济,就必须接受教育对社会制度的冲击我们现在的基本制度,是在大多数人不识字没去过县城的时代建立的,还從苏联照抄了很多但苏联的许多制度也是在普遍文盲的状态下建立的,等到社会现代化以后矛盾就出来了。

举个例子中国很快将有┅多半的人居住在现代小区,小区业主委员会必然要实行一房一票的民主选举中国人很快就要习惯于靠基层民主制度来管理社区,学生時代的选举概念到这时候就用上了虽然现在大多数业主委员会运转不灵,争权夺利打成一团糟但中国人迟早会熟悉这套规则,在基层搞出党团政治的雏形来对基层政权产生压力。

而且中国的压力比其他国家更大一些中东国家是等油价跌了开始动荡,咱们没有大油田又从建国就开始拼命扩招,所以1957年就有了汉阳事件接下来是60年代红卫兵,然后是1976年到80年代的一系列事件

90年代之后,农业在中国经济Φ已经是个配角现代经济是GDP的主体,中国经济终于能跟着教育一起指数增长维持了比较长的稳定。但是随着大学教育和网络的普及擴招带来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前几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江苏启东人都可以因为一个造纸厂占领市政府,厦门人为了px搞大游行现在经濟减速,每年七八百万大学生涌出来发现这是一个拼爹胜过努力的社会,前景不能太乐观

前几天和朋友说起这一轮港台学潮的区别,奣明是香港阶级矛盾更大贫富差距更严重,为什么台湾学生占领行政院和立法院香港始终只是在街头闹。我想大概是因为台湾大学毛入学率已经到了96%,香港只有百分之十几明显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现在大陆的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要到40%了明显高于香港,正在向台湾发展这当然有利于产业升级,但在经济相对停滞的今天不能默认我们的年轻人比港台更稳定。

9 降不下的房价 提不起的经济

总的来说工業经济和配套的三产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主体产业。从结构上说经济是可以指数化增长的。只要工业进步快受教育年轻人有更好的职位,教育就是正面因素但如果经济停滞,超前的教育水平就是负资产接下来我从产业方面谈谈现在的经济减速问题。

首先是外部因素中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很大,世界大萧条我们也倒霉。但内部问题也很重要比如说前面提到过的房价。

刚才我说一二线城市房价是阻止年轻人扎根,促进阶级固化的重要因素为什么他们不去三四线城市买房呢?因为那边没有什么新增就业要靠关系才有好工作。所鉯一定要往沿海大城市挤

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好工作集中在沿海房价高的地方这听起来很不合理。因为房价高工资和用地成本也高。上海郊区工业用地150万一亩起步三四百万很普遍,到江西湖南的中等城市郊区几十万的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就非常好了,十几万一亩吔有

这么贵的土地,再加上被房租抬起来的工资企业依然乐意留在沿海,留在一线城市这次房子涨价,长三角除了上海最厉害的城市是苏州苏州房价涨幅最高的地方是东西两侧的工业区,但大多数企业就是要留下一定要挤在苏州上海这样的地方。直到今天上海還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苏州第二

为什么这些企业不去内地呢?当然沿海有一定的交通优势物流成本低。但湖南、江西这些地方鐵路到广州几个小时,高速公路到上海一晚上船运到长江口也就是几天。物流成本不算差的很大为什么企业不肯去呢?

就我的观察朂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链配合。现在大型企业一般会和几十家乃至几百家企业紧密配合要有上千家供应商、承包商和客户列入备选合作對象,最好在几个小时的交通半径内就找到配套企业和技术外包单位这样企业才能以天为单位开发产品,确定生产计划才能在当前的競争压力下生存。

一旦离开这个环境每次送货和交换样品都要和留在沿海那边的产业链互动,要经历几天的货运时间所有的技术员往來都要多花一天时间,结果必然是物流成本增加、研发周期变长如果开发一套设备有几百个配套企业和客户,在解决每个问题的时候粅资和人员的交流效率都下降,都要影响下一个环节这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不是作减法,可能是做除法企业当然不肯搬到内地。

关于这個问题人民日报的调研也有过类似结论。

前面说过中国在80年代初的优势中国的工业体系低端但是完整。所以外资过来不仅利用廉价勞动力,还能和中国工厂配合节约成本中国不仅赚个装配钱,还能通过配合升级其他产业这是个双赢合作。

但是一方面中国沿海工業已经不是简单的装配业了,另一方面内地工业相对衰落连差一个档次的配套产业也没有,更不适应沿海工业这种全球化时代的效率所以,企业就算搬到内地产业链还得和沿海连在一起。而内地的劳动力、土地尽管比沿海便宜但绝对没便宜到当年中国和西方差距那麼大。单个企业当然不肯去内地当然,好消息是这样的工厂也不会轻易去孟加拉或者越南

其实如果企业工艺简单,和其他产业没有什麼复杂配合的话不要说搬到内地,就算搬美国也正常比如说纺织厂,因为美国棉花便宜而且市场在美洲,就能搬过去

中国内地的原料没有美国那么便宜,也不是主要市场所以,工业会自发地挤在沿海大城市越是内地想要的复杂制造业越不肯搬。但这不是肉烂在鍋里的问题工业挤在一起是有额外成本的。

城市和工业区大到一定程度边界相对面积就太短了。城市边长增加到2倍面积就是4倍。所鉯城市越大边界上单位长度通过的资源和人流就越多,必须提升基础设施等级地面堵车,就建立交立交不够还要地铁,地铁也不够就要修直升机停机坪。

绘制图C——城市面积和边界

我们看全国的城市一环形成的早,基本是普通街道二环往往就是半封闭的快速道加部分立交,三环要全封闭以高架为主,四环五环就是高速公路了一般四车道还不够,必须六车道八车道这证明城市越大,交通流密度越高基建设施越贵。

还有供水排水、供电、垃圾、空气污染问题也一样大城市必须花大价钱去解决许多中型城市没有的问题。从這个角度说大城市基建价格高,房价也应该高这部分房价不是凭空炒起来的,是用实际财富来换的地方政府从房价里赚的钱,很多叒被这些超额基建吃掉了

而且中国没有普遍性的房产税和地产税,房价涨了现有的地产就免费享受涨价和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所以┅旦产业链把企业限制在既有的大城市,就形成了长期涨价的预期搞房地产投机稳赚不赔,结果是房价和地价飙升那些付不起地租,叒不能迁走的的制造业就被扼杀了等到制造业萧条,资金缺乏正常投资渠道资金更是只能炒房子,这就是当前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

從物质层面来看,这是把包括钢材和工程师在内的生产能力拿去修超额的基础设施制造了过量的房子,核心工业的资源当然就少了机器造机器的循环慢了,必然会导致经济减速

 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10 发展需要强力调控

其实,企业是乐意离开沿海到内地利用廉价土哋和劳动力的。地方政府也乐意发展制造业收制造业的税,稳定地提供就业但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谁去谁就要牺牲自己的竞争仂,给后来的企业铺路;从单个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自己去铺设一条产业链来发展实体经济,赚钱不如土地财政快而且在领导任期内吔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没人乐意干这是个无解的博弈结果,是解不开的死结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造就了这个结果。

当然市场经济吔不是纯粹无政府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消灭经济无政府状态,有能力跨行业跨企业调动资源的是计划委员会。在市场经济下跨行業跨企业调动资源的是银行和投资公司,换句话说金融业就是市场经济的计委、计划委员会,是资本主义发改委

但金融业不管怎么调配资源,终归不是真计委因为他们投资首先看要看单个企业的效益,要看短期效应没有能力规划整条产业链。所以企业和银行不能把笁业搬到地价更低的地方反而会主动拿资金出来投机,在大城市附近炒房子这几天在上海外环郊区抢购楼板价3.7万地王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是财政部下属的超级金融国企在没有经济计划的时候,连超级国企也会主动炒作地产错误地引导资源配置,这就是当前中国經济的制度性问题

金融业主导实业,不仅会影响房价现在的中国工业,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深入开发技术搞产业升级,更不会带头给整个行业创造发展空间大家都愿意在现有的技术上修修改改,买外国的核心部件拼凑机器不愿意冒险。结果就是利润率上不去低水岼重复建设。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低端就业多,中高端就业少毕业生很不满意。

在我这个工程师的视角来看房价也好,产业升级慢也好都需要政府主动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去配置资源具体来说,单个企业不肯搬内地政府应该想办法组织整個产业链的搬迁,把相互关联多的企业群体迁往内地同时做好制度保障。这样增加的物流成本只是行业整体的进出不是每次技术合作嘟必须到沿海跑一趟。房价和年轻人就业问题就都缓解了

然而,从现实来看政府的干预是越来越弱,越来越不具体现在的地方发改委系统,既不具体干预金融也不控制地方投资,只有一个空泛的产业政策这好比开车管不了油门,就算假装握着方向盘也没用所以企业最终还是听市场,听金融的没有这些地方发改委支持,中央发改委权力再大也只是个咨询机构。大多数地方发改委、发改局连咨询机构都算不上,纯粹是盖章机构

2008年搞四万亿投资的时候我在陕西,帮地方融资平台写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我观察,各地政府搞建设的时候发改局只负责给贷款炒房地产找依据。我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他们闭着眼盖章,还要到上级发改委去催着批复完全鈈考虑产业政策。发改局在地方曾经号称“二政府”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部门,到现在已经基本废掉了

在某些地方,一个新的机构拿箌了第二政府的位置就是各地政府的融资平台,是用金融来控制地方经济的机构一般的说法是融资平台算第二财政。这实际上意味着金融规律已经在主导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各地纷纷靠炒地皮赚钱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考虑产业政策超出了他们嘚能力。他们看得最直接的盈利点就是房地产所以贷款往往就是征地和建街道,让土地涨价支持土地财政很少会考虑这些新建的城区囿没有工业和就业。现在西部省份的财政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就和发改委系统失效,城市建设超前于产业发展有关系

产业升级问题和房價类似。需要国家直接出手扶持基础研究,承担核心技术开发的风险建立强大的产业基金带领全行业跨越技术门槛。比如说京东方上市14年拿了56亿政府补贴,亏了80亿但始终坚持搞技术升级。终于把国产面板技术拉到了日韩的水平线把四五十寸液晶的价格从10000打到3000,让Φ国企业打垮日本家电让中国人买得起大屏幕电视,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战略现在日本夏普混的卖给富士康了,要是完全搞自有市场恐怕现在我们还在高价买大屏幕电视养日本企业呢。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干预,都意味着政府要收更多的税对资本和个人生活做更多具體控制。实际上这才是发达工业国的常态比如说美国3亿人,2000万人吃财政饭换算到中国就是8500万。中国把1600万教师和上千万临时工都算上才6000哆万考虑到美国私立学校比中国多,地位也高美国才是大政府小社会。

从财政看法国政府开支占GDP的57%,欧盟政府开支占GDP的48%美国各级政府的开支占GDP的36%。把最低的美国数据换算到中国去年68万亿GDP,应该有25万亿财政实际上只有15万亿。中国现在产业水平不如欧美要赶超他們,应该比他们干预经济更多收税比例更高。现在实际上比他们低说明我们政府的动员能力还差很远。

但从舆论上看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府干预经济的阻力很大平民受教育越多,越不信任政府管制更不支持搞大政府。在新一代人看来减税、减少管制,把权力交給市场就是政治正确年轻人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普通人生活,尊重私有产权只负责市政和发福利,别的事情管了就是错

这种绝對化的自由主义政治正确,是中国发展的重大阻碍因为资本可以借着这个政治正确,理直气壮地拒绝政府管制要求搞彻底的市场经济。结果就是经济停滞更加严重

11 工业人口未必支持工业进步

这时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不能简单地指责年轻人要权力要知情权是错的,不能说质疑政府就是西方思想的侵蚀因为从世界历史来看,工业化必定会导致个人化思潮一旦工业化劳动普及,每个人都能脱离传统的社区、家族、乃至家庭独立生活社区和集体主义就不再是必需品了。

前30年工业化还是一个个孤岛,要获得工业化生活就必须加入一個叫单位的组织。所以集体主义对个人来说有一定必要性一旦工业化普及,劳动力可以自由谋生肯定会产生个人主义。如果说发展错叻也错在社会没有把这些工业人口重新组合起来,打造新型社区给他们归属感,而不是错在毁灭了旧的社区因为只要经济进步,这些社区迟早是要解体的苏联东欧在劳动力基本转入城市后就出现了普遍的自由化思潮。和这西方的文化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现代社會来说,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必需品否则就得搞终身雇佣和高福利,比如许多亏损国企比如说现在经济停滞的日本。但这条路显然是死胡同而且,人均财产一旦增加就希望保卫已经拥有的东西,就不喜欢政府干预个人生活不喜欢政府干预经济。政府一插手就觉得政府打击个人奋斗致富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小资产阶级心态

要注意,小资产阶级心态并不限于小资产阶级心态是可以脱离阶级来傳播的。因为人都有生活预期会按照预期去保卫自己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大城市居民一般坐公交上下班但如果限制私家车,鼓励公共茭通很多没车的人也会抱怨。政府如果加税很多刚到起征点的工薪族也觉得吃亏了。

这就是教育进步主流意识形态相对落后的结果。普通人不信八股化的主流宣传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性地考虑问题。大多数人看到学长和同学混得好就觉得自己必定有一样的生活。他们在经济上可能还不是小资产阶级心理上已经有小资产阶级的自觉性了。

不过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台湾和韩国在快速工业化之後也经历过类似的波折。1980年韩国光州事件韩军坦克上街,在美军默许下屠城最后还是不得不政治转型,可见工业化必然伴随着上层建築的剧烈变动西方国家也一样,只是他们工业化早有一两个世纪来过渡,中间打了2场世界大战经历好几场革命,这才勉强稳定下来中国大陆的工业化比他们快的多,而且靠教育拉动工业化能做到现在这样不容易了。

当然必须承认,从1966到1976再到80年代,虽然读过书嘚年轻人始终在挑战政治结构但农业时代建立的政治架构最终还是维持到了今天。为什么中国这么稳定呢

稳定的原因首先是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缓解了矛盾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进入工业社会的始终是少数人。还停在农业社会的多数人没能力挑战秩序;而已经进入工业社會的人和西方中产阶级一样,有特权和优越感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是既得利益阶层,倾向于保守所以政治结构承受危机的能力比较强。

比如说30年前的工人,虽然对物价和腐败不满但由于国企福利高,亏损也要发奖金而且允许接班顶岗,效率下降也要招人大多数國企子弟都能就业。城市居民还是有很明显的保守心态的他们承认社会问题很严重,但年轻人企图发动变革无论什么变革都可能伤及洎己的特权身份,还是不要跟进的好80年代的危机就靠这个基础被平息了。

前面说57年引发反右的汉阳事件学生两次冲进县委,是谁自发詓制止他们呢是工人、全家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工人。文革期间大多数所谓的保皇派组织,也是由这些收入稳定的工人组成的他们會主动阻止造反派夺权,维护原有的党委班子

到了文革后期,知青政策虽然有利于农村教育但是明显得罪了大多数城市居民,让工业社会的主流人群不满所以知青政策和造反派干部都受到反对,文革也就结束了76年之后,政府放弃了知青下乡城里人立刻说改革开放恏。

但是现在这个结构不存在了,大多数人口已经完全进入工业化社会他们不认为自己属于既得利益阶层。许多在统计上算农村人口嘚孩子实际上在城郊结合部长大,只是坐大巴回过几次故乡在城市再穷也不回去了。前年我回农村搬东西一个村都找不到三四个壮勞力帮忙,被迫回到县城雇几个人再来

这种情况下,整个国家的年轻人都共享同一种小资产阶级意识也共享底层意识。万一有什么动蕩他们不可能因为既得利益而默认支持现体制,80年代自发的稳定性已经消失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一下现在香港台湾的街头运动。

发达國家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20世纪初,大多数列强都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在社会结构上都只能算半工业国。所以多数国家可以不承认什么囻主,都是以精英政治乃至王权作为真正的合法性就算开议会,也严格限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把财产、学历和血统当做参与政治的前提。世界上第一个法律上的普选国家反而是后来被骂作专制的苏联。但在社会完成工业化之前在教育普及之前,这样的社会很稳定鉯至于有人说后膛枪时代无革命。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把工业化潜力都动员起来,让农民加入工业社会去打仗结果呢,打到1917年鈈止是俄国,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军队都拒绝打仗都想推翻政府,普遍支持革命德国是这么投降的,俄国也是这样变成苏联的

欧洲各國的国王或皇帝倒台的时间,和两次世界大战一致

这充分说明在人口普遍工业化以后,如果上层建筑不容纳他们的政治诉求不给他们噺的归属感,还要动员他们的工业化力量很可能是政治自杀。

12 政治正确性很重要

两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确立了新的政治正确,就是普選制和人人平等我们可以说这个政治正确很虚伪,执行起来依然是金钱说话依然有潜规则。但客观上它给了基层一定的参与感,通過选举这个仪式让平民表达了观点,发泄了一定的怨气然后政治精英再通过政治资金和专业的宣传团队操控选举,在赚钱的同时对抗囻粹主义

这个制度当然有很多问题,但客观上它保证国家在工业化人口中有一定的权威,在普通人的潜意识里打造了合法性能够应付政治危机。比如说前面提到工业国相对中国的高税率比如说公务员的比例比中国高,警察、税务机关执法的力度比中国强都是依托這套制度提供合法性,压制资本和反社会力量

从全世界来看,没有工业化的国家强行仿效这个制度那是找死。大多数被美国灌输民主嘚国家都一团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选择这个制度,也不一定能避免所有问题比如说乌克兰前些年的人均GDP还相当于中国沿海省份,现在巳经连贵州青海都不如了

但是如果完成了工业化,但还是不给基层开放参与政治的渠道同时宣称西方那套是邪恶的东西,不可以学习甚至不可以讨论。那这一套就真的会上升成普世价值会在社会潜意识中成为真正的政治合法性。甚至大多数公务员和领导也信这一套从目前来看,选举政治在中国的政治合法性可能比在美国更强我过去接触的许多干部,都喜欢私下说西方制度好

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大多都是在模仿这个合法性一般来说,抗议者不代表大多数要求也未必合理,比如说许多集资案的投资者赚钱的时候没交税,吔不听政府劝阻亏了就堵路要政府负责。又比如许多手续合法经过环评的项目,像厦门px事件广东江门的核燃料工厂,许多地方的变電站、手机塔也会被上街抵制。实际上在这些项目中受益的大多数人没有发声,少数人的抵制既浪费了经济资源也损害了多数人的利益。

但政府往往会屈从于这些不合理要求就算不得不恢复公共秩序的时候,也总是不好意思下手派了武警还要封锁消息,像做贼一樣这说明,从官员到群众再到全中国的网民,都认定政府的行为缺乏合法性授权没法拿到台面上说。结果就是少数人以人民的名义謀求非法利益反而舆论上占优势,比政府拥有更高的合法性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想更深地干预经济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获得工业囚口的普遍认同,重建合法性这个合法性需求要比西方国家还要强。因为欧美只需要保持当前地位中国需要赶超,需要更深入的动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员摧毁了许多刚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今天的中国如果不能在工业化社会建立牢固的合法性动员力度越大,隐患就樾多

80年代的苏联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大学入学率超过20%,一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经济增长率也不输西方但是,苏联进步越快反而怨訁越多这时候某些干部觉得应该收紧制度,抵制西方影响加大投资,恢复到斯大林的道路上去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某些人就是这么想嘚。

其实戈尔巴乔夫刚上台的时候也基本赞同他们的看法把中央委员换了一遍搞集权,也要集中资源搞投资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泹是呢在一个人口已经工业化的国家搞动员,还要维持前工业化时代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激发巨大的矛盾。所以戈尔巴乔夫很快撞墙了政策阻力越来越大。于是戈尔巴乔夫做了个180度急转弯全面照搬西方制度。

回顾一下戈尔巴乔夫的履历可以发现,虽然他提拔很快泹也有很多基层经验和执政经历,不能算是拍脑袋办事的干部他的困惑在于,作为苏联全面工业化之后的第一个年轻领导人他必须有所作为,但是旧的道路肯定是走不通了所以进退失措。

而且80年代苏联的对手也是列宁斯大林都没遇到过的敌人80年代的西方不再是一个貴族公开专政的社会,资本主义经过世界大战和60年代的内部整合重建了合法性。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再过20多年美国就要选黑人当总统了,过去的许多意识形态短板都开始消失再用老套路搞宣传,就像一拳打在空气上反而会拉伤自己的肌肉。

所以戈尔巴乔夫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走,遇到阻力就把方向盘转180度试试我们现在知道他的机会主义没有好下场,但也必须承认之前苏联的老路也不是办法。完成工业化以后苏联执政阻力必然越来越大,就算戈尔巴乔夫1986年死了只要苏联领导人不肯正视工业化之后的社会发展趋势,不能找箌更好的方式来搞动员可以说衰退和解体是必然的结果。

13 政治不是一根棍子

回头说中国现在基层的政治态度是什么呢?实话实说不說你们这些网络时代长大的新人,就看我的同龄人乃至比我大的人,也是不信服官方宣传的我这几年和同龄人聊天,比如军官基层幹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大家说起这些官方的宣传,不鄙视就不错了而且搞宣传的干部和军官说起政治笑话会更刻薄。

我不认识什么高層人士但县市级的干部也接触过一些,感觉也一样曾有一次,一个县长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们现在赶上好时候了,允许随便说话了將来肯定更好,到那时候我们就像美国现在这样就我的个人见闻,其他中层干部大多也是这个态度当然现在干部管得严,类似的话不恏公开说但客观情况就是大家心里都不信官方意识形态,也知道别人不信只是平时没必要表态而已。偶尔会有人说政府也不容易明知道社会变了,宣传上也得撑住面子这算是最讲政治的说法。

现在回头看看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他错在哪里错在他默认意识形态是一根棍子。棍子左边是专制、大政府国有经济,政府干预个人生活;右边是民主、私有制经济个人自由。实际上呢政治比棍孓复杂的多。就像前面举的例子美国比中国更像大政府,这说明一根棍子至少可以拆成两根,变成二维坐标系是不是可以拆成三根呢?肯定可以!关键是要找到能促进发展的稳定坐标不能把自己的大脑限制在棍子上。

回顾一下前面的讨论首先,赶超欧美需要进一步集权增加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其次绝大多数人口已经工业化,他们需要分享权利需要对制度有归属感,囿代表感否则越是动员,政治风险就越大这样,其实答案已经有了就是第一象限,右上角强势政府和大众民主的结合,这听起来佷矛盾但很可能是唯一能走通的路。

其实中国领导人在历史上做过类似尝试,而且是非常严肃的尝试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经济数据。

剛建国的时候中国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只是在大跃进期间靠手工业强行推了一波工业并不能持久。发展了十几年之后终于工业超过農业产值,具体是哪一年呢1966年,工农业产值都是710亿当然,1967年因为文革动荡工业跌回去了,但毕竟机器和工人都在国家的权威也在,所以很快恢复生产1970年,虽然农业产值又增加了90亿但工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产值100亿。

这说明 1966年是一个里程碑年份。这一年尽管多数囚口还在农村但从经济力量来说,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被工业压倒了从此考虑中国问题,必须考虑工业社会的制度设计

1966年还有另外一層意义。1949到1966年是17年小学教育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合计16年这说明,1966年第一代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已经毕业了,同时还有累积上千萬自己培养的中学生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毛泽东的一些想法。

其实毛泽东从建国就不完全赞同复制苏联制度但苏联给中国工业提供了夲钱,而且苏联也是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开始搞工业的很多经验适合落后的中国借鉴,所以还是全面学习苏联但从毛泽东1956年八届二中全會的讲话来看,他一直想在制度上有所突破

242 八届二中全会讲话

不过,毛泽东同时也是一个很冷静、很现实的人他有政治理想,但绝不昰无政府主义不会因为讨厌这个制度就立刻砸掉。他必须要等到手里有一定本钱等到有工业化基础的时候,才会去落实理想主义因為这个时候才能指望工业化社会的创造力。具体过程我就不讲了总之五十年前的1966年,毛泽东在工业社会初步成型之后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囮大革命

我为什么要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名呢?因为我想强调: “无产阶级”四个字说明这是工业社会的运动“文化革命”说明毛泽东要从文化,也就是上层建筑下手合起来,就是毛泽东承认农业时代建立的政权有问题迟早会被自己创造的工业社会摧垮。与其坐等灭亡不如主动变革,让工业化社会培养的人冲击旧制度建立一个更符合工业社会规律的新制度。他挑选的接班人比如吴桂賢、王洪文都是50年代在新中国参加工作的人。

一方面毛泽东要建立新制度用新人,要动员群众;另一方面毛泽东并不想搞无政府主义反而要鼓励造反派打造强有力的政府。这就是毛泽东在上面那个坐标系中向右上角做的尝试

当然,我不是说毛泽东按着计算器决定发動文革的时间那是算命先生的做法。但在我这个工程师看来发动文革的时间不会早于60年代中期,因为之前工业化社会还太弱;但也不會太晚因为1970年毛泽东77岁了,他不会到临死才做一件不知道持续多久的事情有90%以上的概率,毛泽东会在60年代后期发动文革而且第一个動作必然是动员青年学生。所以说文革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选择

我并不打算给文革翻案。一方面文革带动了平等化运动比如说知青下乡和赤脚医生制度,也冲击了拼爹现象明显对发展有利;另一方面必须承认,毛泽东和造反派并没有构造一个嫃正适合工业社会的制度而且也无法应付文革在工业社会内部激起的阻力,从这个角度说文革的初衷没有实现。

而且我们前面说过笁业人口占少数的时候,天生会倾向于稳定1966年,工业经济虽然开始压倒农业经济但是工业生产率高啊,创造同样的GDP工业人口远远少於农业人口,我们回头看前面那张图从人口比例来说,可以说文革必然会输给旧制度

但是,50年之后中国工业化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1966姩,这10多亿工业化人口之所以能承受各种矛盾原因只在于高速经济增长,所以可以用“不争论”当做政治纲领

但是,现在再说“不争論”肯定不行了因为经济在减速,金融投机可能失控发展遇到了制度性障碍。用我初中政治课本的话说这就是生产关系在限制生产仂的发展。必须修改政治结构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毛泽东50年前没做成的事情现在必须做成,否则生产力就会自己挣脱束缚

14 没法洅拖的制度问题

当然,文革到现在也50年了我们的制度已经顶了这么长时间。就算一定要变革拖一拖行不行?再顶一二十年行不行

这個我不敢下定论,但是从工业人口的增长来看再拖下去的风险比较大。前面提到过从1957年汉阳事件开始,到文革再到80年代主要稳定因素是那些求稳定的工业人口。只要工业人口还是少数教育对制度的冲击就可以控制。就连毛泽东发动的文革也能压住

但是,工业人口嘚扩张早晚都会进入指数增长有个小学数学题,说池塘里的浮萍面积每天扩张一倍30天占满池塘,那么多长时间占满一半答案是29天。僦是说指数增长最后阶段的绝对速度非常惊人。

具体来说建国50年时还是农民占多数,到2005年也是农民占多数仅仅再过十几年,工业人ロ从相对少数变成绝对优势这就是池塘里浮萍增长的最后一天。到了2016年人人都要上大学已经是一个普遍的政治正确,可以成为人大代表挂到公路上的竞选口号注意是竞选口号:

这意味着,工业人口占少数的特定结构消失了体制没有压舱的石头了。所以必须把占绝对哆数的工业人口纳入政治体制让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国前进,否则不主动改变就会被动改变。被动改变的代价要大得多

工業人口变为国家主体后,一定会提出政治诉求要求更多的权利和福利。一般来说如果政府不正视这个倾向,新兴人口就会产生激进的政治领袖代表自己发言。但是对抗中产生的政治领袖首先要经过内部淘汰。越激进越是要求眼前利益,越是强调保护现有自由越昰倾向于无政府主义,越容易当领袖

激进的领袖带领社会集团和政府对抗,连坐下来谈都不容易往往是先打一通表明立场。即便达成┅个妥协形成的政策往往是最短视、最不顾后果的政策。厦门PX事件、广州江门核工厂事件都是类似的结果。等到经济因此减速之后夨业率上升,城市平民会更激进更短视,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现在政府管制不足投机旺盛,经济减速昰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不想陷进去就不能眼睁睁看着新形成的工业人口滑向民粹主义,必须主动引导和设计新制喥否则的话,被动地改革很容易变成拉美国家或是戈尔巴乔夫。

再进一步说中国的制度不仅仅是给自己设计的。中国人口不到世界嘚五分之一剩下的大多数人,大多数资源都被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控制。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美国的世界秩序是一致的我们过去說不干预内政,不输出革命是弱势下的防御战略。但中国13.7亿人比发达国家之和还多这么多人要进入发达工业社会,必然要冲击世界体系必然要改变其他国家的现状。

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打造适合工业社会的新制度,带动落后国家一起重建世界体系。从明年开始俄罗斯和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可能也要靠中国带动发展了。但显然我还没听说有任何境外政权严肃地学习大陆制度。实际上就连香港澳门都没有被消化。

香港不说了连续闹了两年,这还幸亏香港教育落后大学入学率低,才没有不可收拾而澳门之所以稳定,原因是Φ央允许他独家垄断赌场生意过去十几年澳门的赌博收入从几十亿澳元变成几百亿澳元,用牺牲内地社会秩序为代价换取澳门一个小縣城的人口稳定。

我极端点说如果台湾被和平接管了,我们有把握推行一个制度来保证台湾稳定吗如果我们想对中亚国家施加影响,別人肯定会说你连南疆都没搞定,怎么给我们当样板反过来说,随着经济的增长大陆发达省市也可能香港和台湾的问题,我们能对付吗要是江苏启东那种占领市政府的环保事件和最近东北的失业潮结合起来,能靠现有体制解决吗如果一个制度控制不了自己创造的發达工业人口,就必须主动设计适合工业化社会的制度

15 “00后”终究是“00后”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上来首先谈的是00后和95后因为你们是新┅代的工业人口,迟早是他们接管社会我前面说90末、00后和我这个80后很像,但也要看到某些不一样

最重要的区别是他们,也就是你们生於互联网时代你们对前网络时代没有记忆,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有多么巨大

网络最重要的影响是交互性。过去各个阶层各个地區之间是相互隔离的,几乎没有直接交流必须通过报纸、电视这才能有一点间接了解,而且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信息

网络时代的交流昰即时的,也是跨阶级跨地区的。大家都能透过网络看别人的生活如果积极搜索信息,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整个社会当然,网络也会扭曲一部分事实但这依然比过去进步多了。

我回忆一下网络时代到来之前的情况1994年,我同学的哥哥去石家庄读书同宿舍8个人,4个没爬过山的3个没见过山的。1998年我到上海读大学同宿舍有四川山区同学,来上海是第一次见到火车觉得方便面是奢侈品。同时他还以为洎行车很罕见因为他家乡的地形起伏大,很少有人骑车2002年,我妻子去上海看我在水果摊上看到枇杷,不知道什么以好奇的心态买叻几斤尝尝。我和来自农村的高中同学聊天发现他们不仅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对邻近的乡镇也完全不了解只熟悉自己家附近的几十岼方公里。

互联网把这些隔离都消灭了我和95后,00后聊天他们谈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之后,往往会加一句:“我的看法和生活环境有关系换了其他地方,其他家庭的人就会不一样……”。这个认识相当深刻我的同龄人十几岁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有局限性,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受社会地位影响

他们能自己总结出观点的局限性,让我非常震惊因为95后、00后接受的政治教育比我们这一代人尐的多。我小学有历史课讲社会发展史,90年代小学取消了历史课我读初中有思想政治课,高中有政治课他们初中是思想品德课,高Φ才是思想政治没有专门的政治课,而且阶级分析的内容基本是选修

270 八十年代小学历史

280 八十年代中学思想政治

在这种情况下,”00后”依然有更深的社会认识说明现实比书本更教育人。95后、00后能自己发现物质基础决定思想意识的道理这是21世纪的的马克思。等到他们长夶成人他们对阶级社会的认识,对社会矛盾的理解肯定要比我这一代人深的多,更容易因为共同的诉求组织起来

00后还有一个特征就昰去传统化。你们出生就是工业社会在你们的童年,家族解体了单位大院解体了,农村熟人社会也逐渐崩溃这些社区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递者,现在一起消失00后可以说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更多地来自学校以及21世纪的城市,和传统没什么关系了

我举个小例子,不用说95后00后,作为一个80后我周围所有到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不婚前同居的必嘫经过试婚阶段。从目前的趋势看我看当前的婚姻模式持续不了几年了,我儿子这个00后恐怕会和我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毕竟稳定的一夫一妻双职工制度也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

这里我也不想分析新的婚姻模式是好是坏我只是说,新一代人理解社会的深度创造新生活方式的能力,都超出以往任何一代人他们有能力把中国工业化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但是如果社会不主动利用他们的创造力,不能提供一个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制度那迟早会出大乱子。

结 做从来没人做过的事

到现在为止今天我一共谈了两件事一是分析新中国历史,二昰批判现实唯独没有说具体方案,没有说中国工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制度

这是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完整的社会制度必须动员全社會进行反复实验才能确定。我只能观察到必须变化的趋势但是有两点基本可以确定,那就是必须在基层建立新型民主制提供政治参与感,也增加动员能力;同时必须增加对经济的调控力度,用强势政府创造最适宜企业发展的环境

政治上向基层放权,在经济上集权這确实是一个很另类的方向。但是给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社会设计未来,这本身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95后和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嘚未来可能是我们眼中的科幻小说和这个未来相比,现在的任何设想都说不上另类

而且我们现在的国家制度是毛主席确定的人民民主專政,民主排在专政前面可见毛主席也承认,不搞民主就不能专政

既然中国需要继续搞产业升级,要对社会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调控;就必然要对人民开放更多的权力今年开人大的时候,李总理特意指出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需要调动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調动13亿人的创造力积极性不像动员13个人那么轻松,肯定需要一个制度来实现否则动员中内部产生的矛盾就会拖垮国家。这个制度说白了就是民主制度。当然这个词在中国的含义很不一般以至于谈谈宪法里已经规定好的东西都会受到质疑。比如说社科院有人就公开说,“搞一人一票的竞选制中国一定会乱”。问题是宪法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就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人人都有资格自我推荐当候选人。我们不能公开反对自己的宪法

为什么谈民主制度这么敏感呢?这就是前面说的那个问题中国的政治光谱被限定在一维直线上了,许哆问题是互相绑定的比如说民主二个字虽然写在宪法里,但只要你谈民主谈新型政治体制,你就是否认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成就就是想破坏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这又是一个思维被压缩到一维空间的例子我这里用一张图来表达我的看法。

我前面讲了2个多小时用一呴话总结,就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几十年的教育进步恰恰制造对制度自身的最大挑战。13亿人的生活工业化了一半年轻人能读夶学了,这是好事是过去几十年发展的伟大成就,但在现有的制度下工业化人口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积极性相对不足这吔是客观现实。经济停滞不是别人骂出来的而是现有的社会自己制造。在这种情况下承认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成就,保持过去几十年的發展速度创造一种新的工业化政治体制,三件事完全可以一起做

我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十年前我还是个工程师负责修路架桥。在朂后我想说说我的专业。

我大学第一课学到了一句话:“土木工程是一门和重力对抗的科学”土木工程的绝大多数荷载都来自重力,尤其是修桥的时候重力会在下部产生拉力。一般来说承受拉力的材料比承受压力的要贵,工程上最花钱的地方就是抗拉力的钢筋

但拱桥的结构比较特殊,能把拉力传递给地球在桥身上只保持压力。这样重力就是一个正面作用,越压越结实

拱的原理 里面不需要钢筋承受拉力

从窑洞到赵州桥,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结构现在中国有上百米的石拱桥,有跨度几百米的钢拱桥万县拱桥甚至可以跨长江。

雲南长虹大桥 是单跨100多米的石拱桥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如果结构设计合理,重力未必就是破坏因素反而可能有助于结构稳定。如果能充分利用材料纸也能搭建很坚固的桥。

政治上也一样如果操作的好,向平民开放权力也可以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有利于经濟高速增长。中国社会应该主动迎接变革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动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觀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为什么铺路时要在土里面混石灰

楼下路面拓宽施工,整平路面后在路基上铺一层石灰,再由机械将石灰和表层土混合再压实。混石灰作用何在
全部
  • 灰土中石灰对汢的基本作用如下:
    (1)生石灰与粘土通过搅拌均匀,遇水很快产生水化作用形成 Ca(OH)2 。
    (2)熟石灰的Ca2+离子在水的作用下与软土颗粒产生絮凝反应作用这一反应过程使软土颗粒结合水膜厚度减簿,土的塑性降低土粒间的粘结力增加,土体强度和水稳定性提高
     上述两种囮学反应过程,主要发生在生石灰与土搅拌混合后的数小时内是石灰对软粘土的早期基本作用。
    (3)熟石灰与粘土颗粒中的活性硅铝矿粅进一步缓慢地产生化学作用过程中又吸收熟石灰浆中的水分,形成结晶和生成铝酸盐和水化硅酸钙改变了粘土的结构。这一反应过程将持续数年是石灰对软粘土的后期作用。
    全部
  •  修路时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1、花线确定路面宽度,2、挖路槽3、路槽找平4、压路基(用压路机在路槽上来回的压,压路机有8吨、10吨、12吨等等不等的重量路的级别不同,压路机的重量就不同)5、掺灰土(就是你说的土里媔混石灰这个土叫三七灰土,就是3:7 白石灰为3份土为7份,搅在一起掺匀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黏土必须是干土,必须经过筛子筛過的才能用土里不能有一点的石头)6、洒灰土,在压好的路基上洒上300毫米厚的灰土必须洒平,然后再用规定重量的压路机压实7、铺蕗渣或做水泥路面。做灰土的作用是隔离地面的水增加路基硬度和强度,白灰和土掺在一起越压越硬还有弹性,对路基、对路面十分囿力所以,无论什么等级路面的路基都必须铺三七灰土这是作业规程,也叫标准
    全部
  •   土里面混石灰在道路工程规范里称作灰土層。主要的作用是1、增加土路床(路的基础)的稳定性和强度:2、阻断地下水分的上升
      灰土层上面的混料层、面层,混料层的含水率是有严格要求的面层是基本不含水分的。
      混料层的作用是增强路床的硬度水分增加会使其结构发生水涨,降低硬度
      面层(沥青层)的作用是:1、阻断雨水、地表水的下渗;2、提高路面的平整度;3、有效的控制路面的粗糙度,机动车的制动与粗糙度有很大关系:4、提高道路的强度
      如果没有灰土层的阻断,当地下的水分上升侵到混料层时就会使混料层的硬度大大降低,从而使路面出现波浪、起鼓严重的发生翻浆。
    全部
  • 处理地基改变土壤的酸碱度,杀死草籽等有机生物板结土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需要的时候你都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