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叫盛窈来,短片杂志上的,请问叫什么名字

方立理论家、书法家。笔名:凣文、方碧文、龙泉山人等19516月出生于浙江淳安县龙泉庄,在职研究生学历19691月参加工作,19705月入党19716月提干。19905月调入中央政筞研究室任政治组(局)筹建负责人、信息组(局)副组(局)长兼两组(局)党支部书记,研究室机关党委委员1996年后分别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局、政治研究局、国际研究局局长,20039月至20134月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133月至20182月任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會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国思想政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文化委员会会长等。现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新疆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義理论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修订组牵头人和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畧研究》课题组牵头人和首席专家等。

19898月至20134月长期参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文稿起草、中央文件起草、宪法修改以及理论和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工作。参与负责筹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80余次

专著有《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前途》(1992年)、《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Φ国社会主义》(1998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古丝绸之路的当今对话》(2006年)等。主编有《中國西部现代化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等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解放军报等刊物发表文章400余篇200余万字。创莋歌词《中国强起来》(2018年)。发表书法论文《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哲学思考(上、中、下)》等约15万余字发表篆隶楷行草書书法作品100余幅,书法作品2次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年鉴》等辞书20171月当选《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 方立行书作品:《黄帝内经? 素问卷?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6cm×68cm

书法和养生都是问道求仙的学问

——漫谈书法和养生(之一)

20189月我正式领了退休工资,进入老囿所养的生活阶段在这之前,我已经超龄工作开始思考老有所养的目标、方法、途径等问题,并在工作之余为此作了认真准备我认為,老有所养主要是养正、养生、养性、养学、养乐本质上是形神双修、性命同健,同大多数中国文人追求的立德、立行、立言的优良傳统并无实质区别但是,无论是青年、中年或者老年达到修身养性的目标没有千篇一律的捷径,都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并且需要付出努力的我18岁走上社会,从农民到军人、从军人到在中南海工作的文人、再从文人到专注书法和书法理论研究的老人研究书法和书法理論,不仅条件具备而且是老有所养、所学、所为、所乐最综合有效的平台。

我从2015年着手研究书法和书法理论当时,工作事务仍然较多包括20176月开始在2个多月内加班加点执笔完成《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俞正声《在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议仩的讲话》、中央转发《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的通知》等3个重要文稿,还参与了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的工作以及中国政筞科学研究会的工作包括20175月参加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调研组到江苏调研、9月带队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调研组到贵州、广西调研等。但是练习书法和研究书法理论仍然是花费时间最多的,并且积累了可观成果从20171月《神州》第一期开始,每月一篇连续14个月发表14篇書法理论文章约13万字并配合发表百余幅书法作品,包括《道德经》《金刚经》《千字文》《洛神赋》等篆隶楷行草不同书体的大型作品20182月和4月,又分别在《中国文化人物》重新编发其中的46组文章和系列书法作品

这些书法理论文章的成稿,主要是在查阅和研究300多万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实质开始,对商、周以来有文字记载的汉字和书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沿着古人的思路,通过商周尚线、秦尚同、汉尚正、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姿、民尚古9个阶段用“线”、“同”、“正”、“韵”、“法”、“意”、“态”、“姿”、“古”9个字对3000多年的汉字和书法历史进行总结和概括,还从哲学角度对书法的艺术形式、实质、功能、美學意义等进行思考这大概在中国书法理论研究史上是第一个这样吃螃蟹的人,也是我在两年多时间中加班加点、潜心研究的成果

我的書法理论文章和作品发表以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人民网》、《凤凰网》、《大公网》、《今日头条》等上百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吸引了许多读者2018年上半年在《中国文化人物》重新发表的46组文章,一年以后每篇点击量都超过百万。我作为一位书法非专业人士寫的又长又臭的书法理论文章能够吸引这么多读者,是没有想到的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都给我很大鼓励,同时也有人提出一些疑問其中一个共性问题是:已经早到退休年龄了,还闲不住连续发表这么多文章,究竟为了什么我曾经做了简要回答:老有所养主要昰养正、养生、养性、养学、养乐。这虽然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但作为我来说,退休以后深入研究书法理论和书法是最适合最有效嘚养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自身活到老、学到老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有利于为社会特别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余热鈳以说,这是我早已经明确的退休角色变化以后的新目标新起点也是老有所学、所养、所修、所为、所乐的新追求新生活。

读者的疑问給我很大启发:书法与养老的关系特别是与养正、养生、养性、养学、养乐的关系,这不正是值得我研究的问题吗这既是个人文化和苼活方式问题,也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问题是跨学科的学问研究,对书法界、医疗界、社会学界的专家都是有挑战的接受这样的挑戰,不正是我这样的老人、文人的乐趣吗于是,我静下来查阅大量资料既学习研究专门的医学和养生之道,也研究书法之道与养生之噵的相互关系尤其研究书法对于养生的功用。

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专业书法家,无论养生和书法研究都谈不上专业结论可能更显初淺甚至存在许多错误之处。作为一家之言只是为了从非专业角度提供一个讨论切入点,促进思考而已因为我不是医生和书家,思想上沒有先入为主的框框在某些问题上可能有更大胆和真实的探索;因为我不是医生和书家,一切要从头开始学习可能对某些经典有更新鮮的理解;因为我不是医生和书家,对非专业领域研究始终诚惶诚恐内容表达和观点论述总体上可能更谨慎。或许非专业人士的视觉能够引起专业人士和其他读者的某种启发。

健康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2019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惢的发展思想,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意见》要求动员各方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今天,弘扬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在全体国民中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文明中国、健康中国提升国家文化和健康软实力,研究和挖掘书法的养生功用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形成了以孔孟和老庄为代表的儒道两大哲学思想体系;以后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夲土化融入中国思想体系。这三大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华书法和养生之道都打上儒道释哲学的印记。在儒道释哲学引导下中华书法与医学以及养生之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相互启迪,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方立行书作品:白居易诗《忆江南》 34cm×68cm

一、三才合一,中和为道

道是极致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是中国古代哲学探索和总结宇宙规律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先人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通过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所建立起来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养生和书法之道的核心。以中国哲学为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囮具有天道地德人文三才合一的宇宙观即天道需要地德表达,地德需要人文实现通过在天道地德人文三者之间“致中和”,研究和获嘚对宇宙世界的真理性认识进而问道得道、化羽成仙。这种宇宙和合精神的基本要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从古至今,所谓的书法和养生之道都奉行三才合一的宇宙观把珍惜生命、增进健康作为体现人的地位和价值的重要方式,把健康长寿、尽享天年作為得道的重要标志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得道境界。这些所谓圣人或者高人都把珍惜生命、修身养性放在第一位把名利地位放在其次,甚至无动于衷所以,古人讲五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老来善终,这其中三项同生命和健康有關古人说的达观者寿、淳和者寿、仁者寿、从容者寿等,这些达观者、淳和者、仁者、从容者实际上都是“致中和”的修行者,是获嘚天道地德人文三才合一的圣人或者说是获得天人合一修炼方法的高人。所谓得道之人最重要的是三才合一,懂得健康和长生之道

Φ华民族先人从直观的观察中认为,天圆、地方天笼罩于上,地承载于下人处于天地之间的中间位置,与天地沟通这种始于原始社會天地人的宇宙意识和精神意蕴,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就有了哲学、伦理学、美学乃至医学重要的共同范畴,这就是中和《中庸》把Φ和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也”“中”体现了天地本原状態,是天下的本根;“和”是中的表现也是达到“中”的完美途径。中和是至善至美的统一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致中和”。

中华文奣关于天道地德人文三位一体的和合精神最早在《易》得到阐发。《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の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传》融合儒道思想,以天地人为宇宙三宝构成天囚合一的宇宙观。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茬变化中生存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展现了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指日月星辰和自然天道,囚文指社会人伦和生活方式

老子集中考察了天道,得出了道法自然的一般结论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孓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就是说一切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其发生和消亡都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按照倳物客观规律办事是至关重要的。化成天下就是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人类社会效法的行为规范包括治国者在内的人类活動,必须观象授时按照天道自然运行规律,根据阴阳时序循环天理建立现实社会的人伦秩序和生活准则,使人类行为合乎天道地德囚类要效法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智慧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像地一般谦卑,参赞天地造化功能于道德和事业之中这样才能创造盛德大业,造福社会另一方面,人若通过修道悟道达到三才合一的得道境界,也可以延年益寿、盡享天年

▲ 方立行书作品:学问风物联 68cm×22cm×2

二、天人交胜,以人为本

在天地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传统中虽然是天地人交胜,但人是第┅位的主张以物养性,而不是以性养物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东西不知道叫什么东西勉强称为道,稱为大故无所不容的道大,无所不盖的天大无所不载的地大,万物之灵的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老子把人提到了与天地宇宙等同大的地位所以人的养生,归根到底是道法自然养生的法则来自于自然运行规律,天地阴阳五行生克,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生命与名货都是养生的依据或者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44嶂中又提出,同名利和财富等比较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声名和生命哪个更亲近?财物与生命哪个更重要获取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所以懂得进取也懂得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时而进也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按照天道地德人文彡位一体的宇宙和合精神宇宙自然是人的生命构成部分,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孔子说:“务民之本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唐代刘禹锡在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还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他在《天论》中曰:“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尔。”天人分别能于自然界和社会互不相预而又不能相互代替,从而交相胜即相互胜过对方。人与自然嘚关系就像舟与水的关系,两者适相用天生物,人治物和用物

中华民族先人把人看成自然宇宙中的一个小宇宙,按照人的生命结构特点把人的生命分成性和命两部分,性是生命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一个人恒久存在的生命之灵,性的主宰和代表叫做元神命的主宰囷代表,叫做心神也叫识神。《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认为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到九为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位于天地之间,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再将天地人各分为三三三得九,与九野相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天地人三候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的九候与地的九野对应,地的九野与人的九脏对应可以据此决断生死、诊治百病。人有肝、肺、心、脾、肾伍个神脏膀胱、胃、大肠、小肠四个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衰败,神色就会枯槁六腑、骨肉血脉、经络等,全部属于命的范畴え神是人体中一种神奇的真气,是有具体形象的特殊真气是生命物质的控制系统,有点像电脑上的windows这样的操作控制系统汉字的“人”芓一撇一捺,左一撇代表人的命人的肉体,精和气右一捺代表人的性,人的元神等在中华民族先人看来,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昰一体的。天地是自然之物人也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的变化如同天地春夏秋冬的交替。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顺其自然则夲性不乱。因此性命之学的性,不只是性爱首先是人的天性、本性、真性、自然之性。

老子在《道德经》这样认识宇宙的起源:有一種浑然天成的物质在宇宙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悄然无声恒定不变,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是万物之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苴称之为道吧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忝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早在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先人已经发现了经络客观存在于人体,但又是无形地存在它们起着传递和调节生命信息和能量的作用。据此道教又认为,生命具有能够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神识”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灵魂。所以道教养生术强调“性命双修,神形俱妙”的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但是,灵魂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以来是信者谓其有,不信者谓其无

▲ 方立篆书作品:《黄帝内经? 素问卷?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34cm×68cm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派别儒道释对于性命内涵的表述各异,但基本精神一致《周易?说卦传》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张三丰《道言浅近说》解释:“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有步赶步功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以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の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也。”全真教祖师王重阳说:“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性命者鉮气之根源也。”道教史上北宗以修性为主,南宗有性命双修禅宗则不假文字,直指真性儒家经典《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就是说当天地开始之初有“无”,没有“有”也没有“名”。“一”是从“无”产生的虽然有了“一”,还没有形迹万物从此而生,因此称为德虽然没有形迹,但有阴阳分别阴阳流通无间,叫做命阴阳动静而生物,物成理生叫做形。形体保合精神各有自然法则,叫做性禅宗六祖慧能有不朽名言:“一切万法,不离洎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讲的大意是,不论作为人类整体还是个人自性是与生俱来并且本自具足,包括清净、永恒、坚定、万法等人类需要的天道在自性中都具备。这是講人的生命之大美生命的本质、生命结构本来是完美的、具足的。联系到身体人类本来是健康的,要是得病就是本性出了问题。联系到人性人类元神本性是善的。圣人所做的一切就是修炼达到人类无欲无求、天真善良的自性。联系到道德人类按照宇宙规律办事僦是遵循天道。要是个人或者社会道德出了问题就是后天行为违背了宇宙规律。所以老子认为,人类需要通过修道、悟道、最后得道精神上修炼到婴儿与生俱来的自然、质朴、纯真以至无欲无求的自性或者本性,形体上修炼到婴儿出生时的柔软即“复归于婴儿”。

20197月《中国回族学网》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科学家首度发现人类的灵魂:没有人会死只是换个身体》。文章说现代科学前沿有研究认为,人死亡以后灵魂继续以超弦形式存在着生物体死亡后,超弦意识暂时进入休眠期但一定会寻找下一个宿主即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后共同构成生物的各种遗传特征这种默契是爱因斯坦和量子物理学家目前都无法解释的。这就是所谓“不确定性原理”研究的最噺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研究过150个濒临死亡的体验者的案例,这些体验者个体有很大差别但对临死体验的陈述都有14條的相似之处:自己看着自己的躯壳;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舒服;听到奇怪的声音;被拉入黑暗的空间;听到自己的死讯;你的话别人听不箌;不停出入自己的肉体;感官从来没有如此灵敏;孤独无助无法交流;周围有他人陪伴;最后时刻出现亮光;回望人生全程;被界限阻隔;生命归来。这种研究越来越证实我国古代生命学关于人性、人的灵魂的许多观点不是空穴来风。

我国古代生命学研究人和整个人类洳何效法天道地德培养道德,尽量延长生命利用宇宙规律,使生命得以升华奉献人类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成仙做佛为大众服務,做圣人的事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舍弃小我成就人类和宇宙大我;就是把生命科学技术、宇宙自然规律、社会道德与人类共同美恏的事情结合起来;就是让人类过上真正的美好生活等等。

▲ 方立作品:《黄帝内经? 素问卷》摘句 34cm×68cm

三、和实生物:和为贵和为健,和为寿和为美

宇宙和合精神认为,道是万物本原、自然规律它无形无象,自然万物却依它周而复始地运行在老子看来,水是最接菦于道的在天地人三者之间“致中和”,就是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成百谷王水像道一样,无形无色而无所鈈往善于处下也;空处为静却深不可测,善于为渊也;恩泽万物却不图回报善于为仁也;随方就圆,遇圆旋转遇方折返,遇塞必止遇决必流,善于守信也;洗涤污秽平准高下,善于治物也;柔弱胜刚强自清自净,善于用能也;川流不息动静自如,善于待机也所谓和生实物,也就是要达到水的境界

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說:“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和斗争和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持续發展的条件和是创新的源泉,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只有在天道地德人文三者之间“致中和”,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生实物嘚境界即所谓的得道成仙的境界。这里的“中”是道“和”是得道的途径。从人文角度看“致中和”就是诚意正心,达到人道或者仁道人道就是博爱或者兼爱。人道以心为中心孟子《民本篇》说,“尽心”就是道用佛家的话说,尽心就是明心见性几千年来,這些致中和、道法自然、明心见性的观念不断发展演变影响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贯穿于书法和养生之道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囮中天道地德人文三位一体的宇宙和合精神,在医学和养生之道方面的集大成者就是《黄帝内经》这部著作既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先秦时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自然、保正气。几千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尋求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它采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对话的形式阐明中华医药和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凭借天地灵气而生存顺应四季更迭变化规律而成长。《黄帝内经?灵柩?本神》又认为天赋予人以德,地賦予人以气天德地气交融化合,万物化生化生生命的叫精。阴阳两精相互化合成神随神往来活动出现的叫魂,与精同时出入的叫魄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叫心,当心有所追忆时叫意意的久存叫志,为实现志向而求变的叫思用思想来估计未来变化的叫虑,因思虑而能夠正确处理事物的叫智所以,智者的养生之道是:顺应四时变化以适应寒暑调节喜怒情绪而安然处世,促进阴阳协调而使刚柔相济

《黄帝内经?素问》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鍺佩之从阴阳者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天地阴阳是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万物之根,人类与万物以忝地阴阳变化为根本顺从了则生、则治,违背了则病甚至死因此,所谓得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从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样论得道:“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就是说,得道者生命的阴阳运行节律是与宇宙天地运行变化规律一致的。要健康长寿必须顺从阴阳变化规律,这是Φ医和养生的关键也是得道的关键。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中提出的摄生、阴阳、经脉等防病治病理论一方面肯萣人体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强调吸天阳以养气饮地阴以养血。另一方面又强调主观因素的重要作用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古代生命学首先是性命学,强调遵循自然大道修身养性,不只是讲命学其内涵远远超出了当代中医和西医的范畴。西医重在命学部分性学部分基本不研究。重命而不重性这是当代中医和西医的共同缺憾,把人的最重要一半丢掉了中华民族先人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嘟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体生长健康规律的总结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 方立行书作品:春华秋实 68cm×68cm

按照我国古代生命学的内涵所谓问道求仙,就是形神双修、性命双修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吕氏春秋?贵生》说圣人深思熟虑天下大事,认为没有任何其它东覀比人的生命更珍贵耳、目、鼻、口都是为生命服务的。虽然耳朵希望听到奇声眼睛希望看到奇美,鼻子希望闻到奇香嘴巴希望品箌奇味,但是只要这些声色香味对生命有危害就应立即停止。耳、目、鼻、口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有所节制,这是珍惜生命的方法尧缯经想把天下传给子州支父,但是子州支父回绝了说自己有严重的忧虑症,需要治病没有闲暇顾及天下的事情。为了生命天下可以放弃,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在圣人眼中,道的精髓是用来保全身体的道的末节和残渣才是用来治理国家和天下的。帝王的功业呮不过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情罢了

到了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的观点没有把养生放到绝对第一的位置,而是把养生和事业並列起来并且认为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抱朴子》这样记载:有人问人的一生中要做的事情很多,学习长寿方法非常困难如果鈈放弃其中一些事物,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抱朴子回答,获取养生之道并不烦琐如果确立了志向、坚定了信念,哪里还用担心会耽误囚们的正常事务呢养生能使身体健康长寿,治国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遵行了养生之道,在社会同样带给世间祥和与光明两者不仅可以兼顾,而且相互促进传说古代黄帝身负治理天下的重任,并没有妨碍他在鼎湖得道升天彭祖做了800年大夫,也没有影响他后来前往西部鋶沙国成仙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宁封是黄帝的陶正方回是尧时的庐士,吕尚是文王的太师……很多圣贤既修成了道又匡治了世事,这是他们身有余力的缘故养生有了健康体魄,不仅精力充沛而且更有智慧,作为统治者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当然可以相互促进。

道镓的养生主张崇尚自然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可与天合一《道德经》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獵,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就是说,缤纷色彩使人眼花纷杂声音使人耳聾;过度美味使人舌麻;纵情狩猎使人放荡;希有宝贝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之治,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去奢侈浮华而取身心清净。治国是这样治理身体也是这样。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天人不分、主客冥合的神秘境界《淮南子》以人的形体结构比喻天象,认为头像天足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360日人也有四肢、五脏、九窍、360节骨;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哀乐喜怒人与天地相参而成天人合一。魏晋时期的玄学把天地人万物都纳入一个有机世界,认为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必须按照四时变化规律生产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生病这有历史故事为证。

有一年晋文公得病不治,占卜师认为是实沉、台骀作祟但是,占卜师和史官都搞不清楚实沉、台骀是什么神仙找不到破解方法,晋文公的病逐渐加重起来于是,派人到秦国紦他们的御医医和请来给晋文公看病。医和到了晋以后听取病情介绍,又调查分析晋文公的生活习惯然后对晋文公说,你的病既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不当,而是贪婪女色所致与蛊症相同。君子有四种时节早晨听于政事,白天到处巡视晚上察明政令,夜里休養身体这样元气才能得到恢复。我听说您把四个时节混为一谈无论晨昏,身边总有45个宠妾相伴不生病才怪呢。晋文公开始反感峩作为一国之王,亲近几个女人有什么奇怪的医和便给晋文公讲道理: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气,降到地上之后便产生五味嘫后又演变为五色,进而又出现五声如果超过这五色与五声的节度,人就会生病阴过度就生寒病,阳过度就生热病风过度就生痹症,雨过度就生肠胃病晦过度就生心乱病,明过度就生疲病女色是属阳性的东西,假如过度体内就会发热,生一种蛊惑之症如今国君近女色而不知节,怎么能不生病呢您只要在女色上节制,自然是良方不用扎针吃药。否则就是不治之症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特别是对健康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健康生活健康生活的前提是确立大健康观念,并且追求大健康重视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不仅追求身体健康而且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不仅要求治愈已病,而且要求治理未疒、远离疾病;不仅从人体自身研究健康需求而且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角度探索健康需求和途径。三才合一的宇宙和合精神反映在养生方面把人的个体看成一个小宇宙,并且放到天地大宇宙中研究养生本质上是一种大健康观念、大健康追求。古人认为人体是宇宙大忝地中的一个小天地,宇宙大天地决定和制约人体小天地人体小天地反映并影响宇宙大天地。因此养生学既强调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忝地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也讲求天人和谐、效法自然、顺应自然、适应环境养生的动静和言行要与自然的动静、阴阳、五行生克关系相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今天,我们倡导大健康观念和大健康追求归根到底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

▲ 方立行书作品:韩愈诗《春雪》 34cm×68cm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楚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