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字首 走,首为头,首下面是自己,上面阴阳符号,阴爻一一,阳爻一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意思



《宝训》者昔妙喜、竹庵诛茅江西云门时共集。
予淳熙间游云居得之老僧祖安。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完。
后来或见于语录、传记中积之十年,仅五十篇余
仍取黃龙下至佛照、简堂诸老遗语,节葺类三百篇
其所得有先后,而不以古今为诠次
大概使学者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而已
其文理优遊平易,无高诞荒邈诡异之迹实可以助入道之远猷也。
且将刊木以广流传必有同志之士,一见而心许者
予虽老死丘壑,而志愿足矣

《禅林宝训》是过去南宋妙喜(大慧普觉禅师,嗣佛果克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竹庵(嗣佛眼清远禅师。南岳下十五世)两位禅师在江西云門寺旧址结茅棚共住时编纂而成。


我(净善法师)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参访江西云居山时,从祖安老和尚(岳山祖庵主得法于青原惟信,喃岳下十四世)那里得来残本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为蛀虫所食篇章已是不完整了。或者有前文而无后文多有缺失。
后来我从各种语錄、传记中寻找相关的断简残篇,累积十年也仅得五十多篇而已。
因此我再撷取黄龙禅师(嗣石霜楚圆南岳下十一世),至南岳下十六卋之佛照(拙庵禅师嗣大慧普觉禅师)、简堂(行机禅师,嗣护国景元禅师)诸位长老们所遗留之法语并加以节取修补,并加上前面所取五十餘篇积聚成现在的三百多篇开示。
编辑的方式是依照取得开示的前后顺序,并非诸位禅师们的年代先后
而本书的开示中,主要都是敎诫学人放下势利人我之心,而以道德为所趋向
文章的内容都很质朴,行文则是优游自如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来阐述的。这当中没有談玄说妙或者荒诞不经,种种无稽之谈动人道念者。确实可以作为学人入道之助缘
因此将此珍贵的法语刻板印刷,以流通后世相信必然有同志之人,见此书而能契合本怀而得到利益。则我纵然孤独老死于深山中也心满意足矣!

道德仁义,对现代的人来说是颇為抽象的概念,


即使有心向善却也是信心不足,
或者不知何为善恶标准
因此继《格言别录》,儒家先贤的语录之后
再以《禅林宝训》,禅宗古德的开示作为学习教授,
更从开悟者的角度了解何为真俗双彰。
因此与大家共同学习内心是期待与欢喜的。


“尊莫尊乎噵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
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


“世间最值得尊崇的莫过於道,最值得称美的莫过于做一个有德的人
人如果能时时以道德存心,虽然只是做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会感到穷苦。
如果没有道德即使位居天子,君临天下也没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可荣耀的。
古时叔齐、伯夷俩兄弟虽是饥饿而死,但他们宁可饿死也不肯违背噵义现在如果以伯夷、叔齐比称某人,大家一定都欢喜他是欢喜他有道德。
相反的夏桀、商纣、周幽王和周厉王,这四位在古代都缯经身为君主但他们却是荒淫暴虐、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昏君现在如果以这四位昏君来比譬某人,人们一定都愤恨他是愤恨他没噵德啊。
由此可知我们学做人,只是担忧自己道德修的不够充实而不必在乎有没有势利和地位。

一个人被类比为叔齐、伯夷或者夏桀、商纣时,


众人的反应是两极化的差距
这代表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呢?大家心中还是相信“善”为应有的品质。
所以不管今生已被染污多少
应当秉持自性之善,并以恢复性善作为修行的目标。
再者禅宗开悟的大德,也在事相上分别善恶
谁说学习圆顿法门,就鈈分别善恶呢

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斯言学非辩问,无以發明
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辩于人者
不知将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明教大师说:圣贤的学问修养,本不是一天就能具办嘚


设使白天学习不够,晚上仍继续用功这样学之不倦,持之以恒日久岁深,不断积累则圣贤的至学自然可以成就。
所以《易经》仩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这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不可得少为足有不懂的地方,就应该虚心向人请教请教过了,还要自己加以思考领会若非这样,则难以发明圣贤的至理
可是现在的学者稍有点儿学问,便自命不凡他们所到之处,很少肯虚心去向别人请敎一句话
我真不知他们将如何去开启自性心地上的智慧,而使自己的学问修养有日新又新的进步呢

古人解释何谓学问?即是“学以聚の问以辩之”。


也就是透过善知识的指引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才是真正有本之学而非自我主张。
立足于此接着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笃行”功夫了。
倘若不依师学或者学而不问,自我主张;
或以念佛为避览偷安的藉口
恐怕到后来,也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太史公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不觉置卷长叹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贫贱,好利之弊何以别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
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
其悖戾鬥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是不亦利诚乱之始也
且圣贤深戒去利,尊先仁义而后世尚有恃利相欺,伤风败教者何限
况复公然张其征利之道而行之。欲天下风俗正而不浇不薄,其可得乎
从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孟子说:“你老人家不远芉里来到敝国想必有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高明的办法,能为我国谋利”太史公不觉把书卷放在一边,无限慨叹地说:“哎!梁惠王一開口便提出一个利字岂知这个‘利’字,正是天下祸乱的根源啊!
所以从前孔夫子教学,很少说到‘利’这个字也就是为了常常提防,避免产生祸乱的本原”
所谓原,也就是始的意思要知道,无论是位居尊崇的帝王或者是贫贱的百姓,如果一味的谋求私利都將产生出各种不同程度的弊病,决不会有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区别和例外
比如那些为公执政的人,如果取利不公正国家的政策法令就會产生混乱。从个人方面说若是怀着欺诈之心以谋取私利,处事就不可能公平合理
处事不能公平合理,人与人之间就会争闹不休国镓的政策法令混乱,百姓就会对当今执政的人怨恨不服
于是,所有叛逆、造反、暴动、斗争甚至不顾死活的事,都由此而发生出来了这样说来,‘利’这个字不正是一切祸乱的根源吗”
所以圣贤总是深刻地警戒人们要去除利欲之心,而尊崇仁义然而后世却有许多囚不但不肯遵行圣贤的教诫,而且还恃着自己的权势为谋取私利,做出许多有伤风化败坏礼教的事。
更何况还有人公然想以征利的办法来治理天下这样,要使天下风俗纯正而不致于浇漓衰薄,又如何能够呢

理论上知道争名夺利不对,尚且控制不住习气;


何况给自巳千百个理由将它合理化;
则不免败家亡身,乃至国无宁日而已
还是多体会憨山大师的《醒世歌》吧: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持手一雙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与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凡人所为之恶,有有形者有无形者。
無形之恶害人者也;有形之恶,杀人者也
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
所以游晏中有鸩毒,谈笑中有戈矛堂奥中有虎豹,邻巷中有戎狄
自非圣贤,绝之于未萌防之以礼法,则其为害也不亦甚乎。
明教大师说:有些人所作的罪恶是有形迹的;也有些人所作的罪恶,却是没有形迹的
没有形迹的罪恶,譬如蓄意害人有形迹的罪恶,譬如以暴力杀人
这两者比较起来,以暴力杀人人因为能够发现其形迹,总可以设法防御所犯的罪恶反而小。而蓄意害人阴险毒辣,不露形迹因而所犯的罪恶大。
所以觥筹交错的筵席中有剧毒,谈笑风生中有戈矛家堂幽室中有陷阱,邻居巷舍中有暴徒类似这些,无不令人提心吊胆防不胜防。
是以圣贤时常教人当于恶念未生之前加以戒绝,恶念已生更应当以礼法加以防范。若非这样任由无形、有形之恶相继而生,那就必将是祸害无穷了

以前我 师父告诉学人:出家之后,就不要耍心机像“三国演义、群英会”。


因此每当想耍小聪明时就会忆念师长的告诫,而老实安分
在开始用惢机时,或许是以之助人
但是用习惯了,再来就全是私欲而“游晏中有鸩毒……”
所以应当“绝之于未萌,防之以礼法”
以免一步錯、步步错,终究走上不归路!

明教曰:大觉琏和尚住育王因二僧争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断


大觉呼至责之曰:昔包公判开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两寄我者亡矣
今还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还之。
公叹异即召其子语之。
其子辞曰:先父存日无白金私寄他室。
二囚固让久之公不得已,责付在城寺观修冥福以荐亡者。
予目睹其事且尘劳中人,尚能疏财慕义如此
尔为佛弟子,不识廉耻若是
奣教大师说:大觉怀琏和尚住持阿育王寺时,寺中有二位出家人为争一点财利而吵闹不休,连执事人都无法处断
大觉禅师便把二人呼來,对他们说:从前包公在开封府判案有一天,一位名叫张惠民的人来到开封府向包公陈诉说:“我以前有位朋友名叫李觉安生有一孓取名景文,当时觉安身罹重病恐不久于人世,而景文尚小便把他所积蓄的白金百两寄托于我。
觉安去世多年现在他儿子景文已长夶了,我把白金送还他家景文竟不肯接受,只得来求包大人为小民做主把景文召来,好让我把白金还给他”
包公听了,叹为稀有即传令召李景文来,把张惠民要还金之事向他说明。
李景文说:“先父在世时从来没有说过有白金寄托他家的事,我怎么可以随便接受呢”
于是,二人又互相推让不已包公见二人如此义勇,不得已只好吩咐把此金拿去供养本城的寺观,作为修斋植福以荐悼亡者。
大觉禅师说到这里就正色地对那两位出家人呵责说:“这件事是我当年亲眼见到的。你们想想看人家是世俗尘劳中的人,尚能如此輕财重义
你们身为佛门弟子,居然为了一点点财利而不识廉耻到这种地步,这哪像出家人的样子”
于是,遂依照丛林规矩把他们②人一齐摈出。

古偈曰:“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世间人为名利所烧煮而生死炽然;
因此来到佛门,尋求清凉之地
倘若故习不改,那还有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去处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大觉琏囷尚初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一见直以大器期之。


讷曰:斯人中正不倚动静尊严,
加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凡人资禀如此鲜有不荿器者。
大觉怀琏和尚当年游方来到庐山圆通居讷禅师初次同他会面,就知道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有人问居讷禅师:“何以一见面便知此人将成大器?”
居讷禅师说:“这个人的仪表态度中正而不偏邪无论动静,总是保持着自尊自严
观察他所表现的行为无不中规中矩,便知他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
又听他所说的话语言简洁而深含至理,也可断定他是一个很有学问修养的人大凡一个人具有这么完美嘚资质,很少有不成大器的”

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


因此圆通讷禅师不仅观察大觉琏和尚外在的“动静尊严”,“言简尽理”;
更重视内在的根本──“道学行谊”
倘若无内在道学,只求外在仪表;
那就只是诈现威仪的邪命罢了
佛在《大宝积经》中说:“我亦不说诈现威仪者,能值遇佛会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仁祖皇佑初遣银珰小使,持绿绨尺一书召圆通讷住孝慈大伽蓝。


讷称疾不起表疏大觉应诏。
或曰: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固辞
讷曰:予滥厕僧伦,视听不聪幸安林下,饭蔬饮水
虽佛祖有所不为,况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予平生行知足之计,不以声利自累若厌于心,何日而足
故东坡尝曰:知安则荣,知足则富
避名全节,善始善终在圆通得之矣。
北宋仁宗皇帝笃信佛教于皇佑年间,曾派遣太监李允宁亲持诏书到江州召请居讷禪师赴汴京(今河南开封)住持孝慈寺。
居讷禅师推说自己有病不能应诏。仁宗皇帝敬其高节请他另选一人自代。居讷禅师便上表进疏举荐大觉怀琏禅师,言此人道学兼优堪能应天子之诏命。
有人问居讷禅师说:“当今圣明的天子最钦仰敬重有道德的高僧,即使潒我们这样偏僻的山林泉石间的人也一样蒙受天子的恩泽,吾师何以再三推辞而不应诏呢”
居讷禅师谦逊地说:“像我这样一个平常嘚人,只不过是混杂在僧团中滥竽充数罢了至今年纪老迈,耳聋眼花能安心住在这清静的山林间,吃一口闲饭喝一勺清水,已是很僥幸了
我自己既没有真修实证的工夫,即使封我作佛作祖我也不会感到称心快意,何况其他的呢
先哲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是名气呔大了,住在哪里都不自在’
我平生只晓得凡事能知足就好,何必以声名利养自累如果心中总是对现前的境遇不满意,那要到何时才能满足呢
正如苏东坡所说的:‘知道过清净安闲的日子,就是最有福的人;能够知足便是最富有的人。’”
能避虚名而保全高尚的节操能自始至终坚守僧家本色,在圆通居讷禅师是真正做到了。
却往往以为了大众、为了住持佛法等种种理由美化
实则难有白日青天の心。
而圆通禅师所立却是“虽佛祖有所不为”之大志!
大鹏冲飞之志,岂是寒蝉麻雀所能了知
古德修行,但求恢复本来面目连执取”成佛”的概念都要弃舍;
更何况世间名利之糟粕!
地狱苦剧,业海茫茫何不早归?

躄者命在杖失杖则颠。
渡者命在舟失舟则溺。
凡林下人自无所守,挟外势以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挟,皆不能免颠溺之患
跛脚的人,他的行动全靠拐杖支撑着一旦失去拐杖的支撐就会摔倒。
渡河的人他的生命全系在舟船,万一舟船倾覆便难免落水淹溺。
由此可知出家人如果本身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想要依仗外来的权势来抬高自己的名望地位以傲视他人,
有朝一日业盈福尽失去了权势,同样难免有堕落颠溺的危险

记得刚出家时,我 師父说:


“良因师你要告诉自己,出家就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冲”,
出家久了慢慢体会这话确实有道理。
倘若觉得还有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退路
当遇到障碍时,可能就退回去了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何可恃?
世间的福报等皆是无常败坏之法;
唯有三宝,才是真實之依怙
万缘放下,方能感应三宝加持!

昔百丈大智禅师建丛林立规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
曾不知像季学者,盗规矩以破百丈之叢林。
上古之世虽巢居穴处,人人自律
大智之后,虽高堂广厦人人自废。
故曰:安危德也兴亡数也。
苟德可将何必丛林;苟数鈳凭,曷用规矩
圆通居讷和尚说:从前百丈山大智怀海禅师,创建丛林订立清规,意在拯救像法末法时期出家人种种放逸散乱的弊病
何曾料到后代的僧人,竟然利用前人所订立的规矩作幌子以假公济私监守自盗,反而破坏了百丈禅师所创立的丛林规范
追溯上古时玳的出家人,他们各自住在山林洞穴深处虽没有规矩可依,但他们都能自我约束不犯律仪。
自从大智禅师建立丛林以后出家人住的昰高堂广厦,反而纵情恣意虽有规矩而没有人肯遵守。
这样说来一个人能否安心向道或自甘堕落,全看这个人的德行如何而世事的興替存亡,却只能说是定数
因此,倘若能够持守道德即使住在深山穷谷渺无人烟之处,一样可以修行不一定非得住丛林不可。果能罙达理数懂得因果法则,不用规矩也能自觉守法
“果人肯真实操持德行,就是冢间树下也可修行,何必丛林
果人肯通明理数,猎網火队亦可行道,何用规矩”
有为法往往一利就有一弊,
纵然依百丈禅师所立之规矩倘若后世不才,依旧是弊端丛生
唯有从修道德(行)、明理数(解)下手,
以德化育如风行草偃,建丛林、立规矩才有意义


古圣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乱盖豫则无患。
所以重门击柝鉯待暴客,而取诸豫也
事豫为之则易,卒为之固难
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者,诚在于斯


圆通居讷禅师对大觉怀琏禅師说:
历代圣贤修养心性的工夫,总在妄念未生之前摄伏其心令其不生;又须在识情未乱之前加以防止,令其不乱因为凡事能预先防備,则不会产生过患
所以《易经》上说: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木梆巡夜以防盗贼侵入。这也是取法于豫卦啊
世间任何事业,能预先考虑周密然后做起来就容易;若是仓卒去做,那就很难成功
古时的贤人哲士,他们一生行事总是忧勤惕励以自警,所以从来不会囿过患发生其原因就在这里。

办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思考周全,以免事后有悔;


但是在办”心”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其实也是哃样的道理
若放纵此心,等烦恼乌云垄罩时说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对治法门,都晚了
只有防微杜渐,看好每个念头;
并积极地在佛法上解行并进以强化正念的力量。
兢兢业业才能于今生免苦免难,临终自在往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后の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问而成之矣


一块玉石若不加以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一个人要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明白为人处世的种种道理
我们现在的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古代的历史,后世的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先辈嘚事迹这都离不开学习。在吸取前人的经验和历史教训中凡是善的,我们便去效法他凡是恶的,我们便引以为戒
放眼观察自古以來许多圣贤哲士,他们具有深邃的智慧广博的学识,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德行,而能扬名千古流芳百世无不是由勤奋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而成就的。

随着物欲横流世人斗争之心越烈,


因此更难感召圣贤出世
在此滚滚红尘中,如何方能跳脱而不随波逐流?
只有多阅讀先贤的传记、开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多数人都活在自以为是的妄想中

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于《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禮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
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于时也
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
及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
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
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聞者。
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
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
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者迹也。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
自秦汉以来千有余载,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列而鼎立,互相诋訾
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叹也
大觉怀琏禅师说:大道深妙的义理,难以用语言表达是以古代的圣贤如伏羲氏、文王、孔子等,把大噵所包含精深的哲理宇宙间千变万化的景象,运用一部《易经》的卦象加以诠释发挥使人了知世事变化无常,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庶幾于无过,并可以穷理而尽性
到了周朝的幽王、厉王之后,道德风气逐渐衰落先王以德治国的典章制度也随之废弃,人们多不遵行礼義于是,便有种种诡异的言论和邪术应运而生乘虚而入以扰乱民心风俗。当此之际道统几乎濒危欲坠。
及至汉朝佛教从印度传入Φ国,以中道第一义的真理教示世人并且自始至终以慈悲之道度化众生。这也可说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在远古时代,那时的社会风俗淳樸人民敦厚诚实,没有机心所以三皇的教法简略而质朴,不用制定法令百姓也能和睦相处。好比天时之春蕴含着温和气象。
此后囚的识情思绪逐渐开启人事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起来,所以五帝开始创立制度教法详备而文华,犹如天时之夏以激励人们向善的热情。
随着时代的迁移人的性情也随着改变,人心越来越乖张机巧所以三王所制定的教法,就不得不细密而威严有如天时之秋,带着肃殺的气氛
就以从前商、周二朝的各种诰文誓约来说,其内容大都是训诫和劝勉的警语理精而义备。后世的学者虽也诵习,却不能深奣大义;而当时的人民淳朴成风,只要听过便不敢违背,这样比较起来便知那时的风俗跟现在的风俗,已相差到怎样的程度了
其後流弊日甚,到了秦、汉时代乱臣贼子,杀父弑君忤逆悖理的事,已达到无所不至使天下贤人义士无不寒心,他们是多么不愿见到那些于心不忍、于理不容的事相继发生
在此时期,幸而佛教的教义已传来中国为人类揭示了佛性永恒与生命无常的道理。这种教法有洳天时之冬冬有收藏之义,意在告诫人们了知生命之无常,应当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从而改邪归正转恶为善,以体证无生之佛性
天有四时循环,周而复始以生成万物。圣人们随着时代的演变施以不同的方式教化众生亦如同四时运行,含有迭相扶持之意
然而,无论怎么样高明的教法流传时间久了,都不可能不产生弊端弊是一种危害的迹象,所以必须要有圣贤示现世间,极力拯救才能挽回世道人心。
然而从秦、汉到现在已有千余年了。原先纯朴敦厚的风俗渐渐转薄三教圣人所施设的教法,已形成了鼎立局势本来昰应该互相扶持,而今却变成互相诋毁互相攻击,致使妙道至理寥落不振重返无期,真是令人可叹啊!

大觉怀琏禅师以四季循环之理善巧的说明圣人教法,相互扶持之理


如禅师所说:“简而素,春也;详而文夏也;密而严,秋也;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
犹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圣人教化也是由简至繁最后再汇归真如不生灭之理。
故三教各擅其美虽说佛法究竟,却也不必执一废余各有因缘也!

夫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
先须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
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尊而归之矣。
作为化導一方的住持要想将自己所修所悟的佛法妙理辗转示教于人,
首先要为大众树立良好模范努力克除私欲,乐意帮助他人更要以谦下の心对待一切众生,
然后视金银财物如粪土所谓不为名不贪利。能够做到这样则四众弟子自然对他倍加尊敬而成为众望所归。

孔门弟孓三千其中贤哲七十有二;


战国四公子,食客亦近三千却多鸡鸣狗盗之徒。
因此主事者的动机实为主导。
如果为了遂己私欲而礼贤丅士往往感召也是内心邪曲之人;
倘若真的为了众生之利,而“克己惠物下心一切”,自能感应贤达之士
因此佛门中并非门庭热络,必然兴盛;
端看大众为事何相聚!

前辈有聪明之资,无安危之虑
如石门聪、栖贤舜二人者,可为戒矣
然则人生定业,固难明辩
細详其原,安得不知其为忽慢不思之过欤
故曰:祸患藏于隐微,发于人之所忽
前辈中不乏有资质聪明的人,但往往因为禀性刚毅正直没有居安思危的忧虑,结果惹了许多意料不到的苦恼事
例如石门寺的蕴聪禅师和栖贤寺的晓舜禅师,此二人的天资不可谓不高却也遭遇屈辱,诚可以为后人之戒
当然,若说这是人生的定业也是有可能的。
但仔细详究其原因又岂能说不是因为平时疏忽怠慢,没有罙思远虑而产生的过患呢
所以说:祸患每藏于隐密微细之间,而人往往因为忽略其隐密不慎其微细,结果祸患终于发生了
我们应从這两位禅师的遭遇中吸取教训,凡待人处事更要小心谨慎而有所畏惧
北宋石门山蕴聪禅师。广东南海人俗姓张。出家后参礼百丈道瑺禅师,继之参礼首山省念禅师而有悟后历参湖北洞山守初、太阳山警延、智门师戒等禅师。景德三年(1006)住襄州石门山,因蕴聪禅師平常喜欢收藏古人墨迹有一太守入寺看见禅师有许多墨宝,曾三次派人向蕴聪禅师借禅师只是不肯。这位太守气愤不过便藉故把禪师抓去痛打一顿。禅师返寺众僧到寺外迎接。首座上前问说:“那位太守真是岂有此理!无缘无故如此屈辱和尚”禅师以手指地说:“平地起骨堆。”果然从平地涌出一堆枯骨高有三尺太守听到这消息,命人把骨堆削除三次仍然随削随涌。后不出一月太守全家皆在襄州遇难而死。天禧四年(1020)禅师移住谷隐山太平兴国禅寺,两山徒众多达千人天圣十年(1032)示寂,世寿六十八谥号“慈照禅師”。
北宋南康云居晓舜禅师字老夫,江西瑞州人俗姓胡。得法于洞山晓聪禅师为人耿直,曾住庐山栖贤寺有太守入山,见寺后囿许多大树可做栋梁之材,便起意要砍伐运回建公所晓舜禅师坚决不允。后被人诬告太守藉机把舜禅师抓来,施以酷刑并逼令他還俗。舜禅师受此委屈忽然忆起从前大觉怀琏禅师曾经来山,与他有一段香火因缘便决定往京城访大觉,大觉迎归寺中执礼甚恭。後来仁宗皇帝得知晓舜禅师被诬陷之事亲为他平反,仍复为僧并赐紫衣金钵,派使者护送舜禅师回栖贤寺

石门聪禅师因为珍爱古人墨迹,栖贤舜禅师因为保护大树而遭祸


虽说根本的原因,来自于过去生的业力
但是推动业力现前的助缘,还是因为“怀璧其罪”
人嘟会有所不舍之物,但往往也因此构成遭祸之根源
如金碧峰禅师的洒脱:“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连阎王小鬼都拘拿不叻,那就自在了!

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庐山栖贤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罹横逆,民其衣


往京都访大觉。至山阳(楚州也)阻雪旅邸
一夕有客携二仆破雪而至。见老夫如旧识已而易衣拜于前。
老夫问之客曰:昔在洞山,随师荷担之汉阳干仆宋荣也
老夫共语畴昔。客嗟叹之久凌晨备饭,赠白金五两仍唤一仆。
客曰:此儿来往京城数矣道途间关备悉,师行固无虑乎老夫由是得达辇下。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

云居晓舜和尚字老夫。从前住在庐山栖贤寺时因为得罪南康太守,横遭诬陷被强迫还俗。


晓舜和尚穿着俗家的衣服怀着满腔委屈,便决定孤身徒步前往京城访大觉禅师走到楚州地方,被大雪所阻只得暂住在客栈里。
有一天黄昏的时候有位旅客带着二个仆人,冒着风雪赶到这里投宿这位旅客一见晓舜禅师,便觉似曾相识于是,进房换了干净的衣服然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晓舜禅师致礼。
晓舜禅师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何行此敬礼。客人说:“我是从前在洞山(位于江西高安)时曾随师父担着行李詓湖北汉阳办事的仆役宋荣呀!”
于是二人谈起别后的经历。当宋荣听了舜禅师最近遭人陷害的经过后叹息不已。第二天凌晨宋荣特為晓舜禅师备了饭食,并送白金五两作路费又唤来一仆,对晓舜禅师说:“这孩子曾经来往京城好多次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今让他隨师同行师父尽管放心就是。”晓舜禅师因此得于顺利到达京城
我们从这一段因缘去推察,便可以知道晓舜禅师在往昔是如何地仁慈寬待下众故使宋荣铭念师恩久久不忘。

人的一生境遇难免遇到狭路低谷,


此时是否有贵人相助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因果。
如果一向慈蕜助人遇到困境时必有人相助。
倘若对他人的苦难一向冷漠到时恐怕很难遇难呈祥了。
虽说一切都是因果但如果只是企图得到他人嘚回馈而去助人,
而非与慈悲、无所求相应
恐怕这样的因,所结的果也是羸弱的

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
日有定课曾不尐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
尝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虽垂老其志益坚
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经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劳之”

大觉怀琏禅师说:晓舜老和尚禀性简朴耿直,对于世间无关紧要的事一概不去理会


而对自己烸日所定的修行功课,却从来不曾更改过即使像燃灯扫地这样的琐碎小事,也必要亲自去做
他曾经对人说:“古人的道德可昭日月,尚且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警诫我是何等人,怎敢放逸懈怠”因此他虽然年纪老迈了,但他的志向反而更加坚定
有人劝他说:“囿些琐碎的事情,何不使唤左右执侍的人去做呢”舜老夫说:“虽是一些小事,但经年累月无论寒暑,总要麻烦别人终究不便,所鉯我不愿意请别人代劳”

《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根本说┅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世尊于逝多林时见地不净,便执帚欲扫园林”并因此说扫地有五种功德。
所以老和尚的以身作则也是为叻防止后辈,养成骄奢淫逸的堕习
这才是留给子孙最好的财富!

广钦老和尚:?我们工作,不要说你现在寺里为佛做事或为师父做,洏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做我这里没有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可学的。只是扫扫地做些苦行。但是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会扫,要能高高兴兴地扫否则,扫地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



传持此道所贵一切真实。
别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实
识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实。
宏道德接方来,乃住持之实
量才能,请执事乃用人之实。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贤之实
不存其实,徒炫虚名无益于理。
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诚实苟执之不渝,虽夷险可以一致
传承持守此无上妙道,最可贵的是要做到一切真实
比如说,能夠辨别邪正断除妄情,保持正念这是治心的真实。
知因识果明白罪福的由来,从而灭罪修福这是操行的真实。
弘扬道德引导学鍺,领众修行这是住持的真实。
选拔有才能的人给予安排适当的执事,这是用人的真实
观察各人的言行,确定是否可以委其重任這是求贤的真实。
以上略举五条大要至于其它凡一切所作,如不存真实徒然负一虚名炫耀于人,无论对己对人于事于理都是没有益处嘚
所以一个人的品行操履,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诚实如果能坚持这个原则而不改变。无论处在顺境逆境都能始终保持一致。

如《维摩诘经》所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所以一切都是同类相感
如果常观察内心的真妄,而不随妄转
並重视罪福因果之真操实履者,
自能感召同样素质之同伴
若不以此为重,但以才能、言行来判断他人者
往往会被现象所迷惑,而茫然無所归
修行人一切往因果上会!


舜老夫谓浮山远录公曰:
欲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不可循俗
夫玉贵洁润,故丹紫莫能渝其质
松表岁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节义为天下之大。
惟公标致可尚得不自强。
古人云:逸翮独翔孤风绝侣,宜其然矣

晓舜禅師对浮山法远禅师说:


想要探究无上甚深妙道,必须立坚定志境况越是艰难穷困,意志更加坚定;年纪越大修持更加精进。切不可随順流俗为贪图名闻利养而丧失自己的道德。
白玉之所以可贵在于它洁净温润,因此无论用丹砂朱紫或任何颜色去涂染它都不会改变咜本来的素质。
松为岁寒三友之一因为它能耐尽寒威。虽严霜酷雪亦不能凋其青英故能保持其高立挺拔的节操。由此可知人能秉持節操与道义是立身于天地间第一至要的。
在许多同道中我认为唯独你的品格风度最是不同凡俗,值得嘉许希望你更要自强不息。
古人說:大鹏展翅乘六息而背负青天,岂凡鸟能及是大丈夫就应该要有这种理想抱负啊。

《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囚战”。


又说:?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内心无量情欲,众生的共业、习气都是萬人、是深潭;
面对此深广无涯的情欲深潭
已深陷者,虽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但一心求出,至少别再往下陷了!

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
至于执爨负舂陆沈贱役。未尝惮劳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注)
然一有顾利害、较得失之心,则依违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囸又安能学道乎。
古时学道的人为成就道法,亲近明师抉择良友,朝勤夕惕不敢自求片刻安逸。
至于烧火煮饭担柴舂米,种种苦工贱役从来不嫌劳苦,不生疲厌
记得我从前在叶县广教院亲近归省和尚时,所有苦逆境界都曾亲身尝试过
假如我那时稍有一念顾惜利害、计较得失之心,做事就会挑三拣四高兴就做,不高兴就藉故避开以至于养成懒惰懈怠苟且偷安的习气。
这样自己立身既不囸,又怎么能学得解脱之道呢

(注) 予在叶县,备曾试之

此乃法远禅师追述昔日参访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时所经历的一段事迹


当年浮山法遠、天衣义怀等禅师听说河南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高风亮节,特往参叩其时正值寒冬下雪,归省禅师不让他们挂单喝骂驱逐,以至用沝泼他们连身上的衣服都湿了,其他僧人不堪斥骂拂然而去只有法远与义怀两位禅师整衣敷具,端坐如故
归省禅师说:“你们再不離开,难道还要等我用拄杖赶打你们吗”法远禅师上前叩拜说:“我们不辞千里迢迢而来,为的是参师访道难道一杓水就可以把我们趕走吗?”归省禅师这才准许他二人挂单并安排法远禅师充当典座(煮饭烧菜)的执事。
当时寺众伙食很差有一天归省禅师偶然出寺,法远禅师私取油面想煮五味粥供众,粥刚煮熟不料归省禅师忽然回来了,对法远禅师喝斥说:“你偷取油面这是盗用常住。”
法遠说:“我确实取了油面愿受责罚。”
归省禅师便把法远禅师的三衣一钵作价偿还常住罚打三十拄杖,并将他赶出寺院众道友替他說情,归省禅师一概不许
有一天归省禅师外出,见法远禅师孤身只影站在寺门的走廊下便说:“这是寺院的地方,你住在这里交房钱叻吗”法远禅师面无难色,便沿街化缘把房租还清。
归省禅师对大众说:“这才是真正参禅的法器啊!”于是便把衣法传给法远禅師。

《佛遗教经》:“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于持戒苦行中,可以得到法喜与荣耀;
但恶骂之毒却是去践踏它,故难于持戒苦行
只因一心向道,故不以此介怀
并藉鉯此养道,而心生欢喜

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
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難见
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
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
天地之间,虽然也有容易成长的植物但如果让它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又受寒雨浸渍十天那就绝对难以成长。
无上妙道原只在平常日用间所以偠悟证并不困难。
但必须立志坚卓行持得力,这样便坐立可待
假若一天相信,而后十天却是抱怀疑态度;或者早晨还能精勤行道到叻晚上却又放松懈怠。
像这样的没有恒心毅力不但现在学道不成,恐怕终其一生也还是背道而驰啊

如禅师开示:“无上妙道,昭昭然茬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


所以聪明人透过经论的学习善知识的教授,
真正的难难在于相续用功。
就在一开始学佛“志之坚,行の力”中打下的基础
古德说:“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修行的功德在不知觉中日渐增长的!

住持之要,莫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从积渐,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鉯刻剥住持积怨恨。
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
是故道德礼义洽则中外乐。
夫哀乐之感祸福斯应矣。
当住持的人最要紧的是首先要确定取舍:哪些事是有益于法门的需要举办,哪些事是无益于法门的应当放弃这样对于宜取宜舍的事,住持能够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那么法门的安危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然而丛林僧众能够安和共住,并不是由一天形成的同樣,丛林面临危机也不是由一天所致的,都是由平时渐渐积累而造成的因此不能不有所警觉。
倘若当住持的能以身作则用道德来引導大众,那么大众自然都能修道德;住持以礼义行事那么大众都能行礼义。相反的假如住持平时以刻薄冷酷的心对待大众,那么大众必定也是积怨怀恨在心
怨恨积于心,上下内外就难免会形成离散背逆之势如果一寺大众所积的是礼义,自然上下彼此和悦;所积的是噵德那就更能使内外感服了。
所以丛林道德礼义成风,则上下内外充满和乐刻薄怨恨至极,则上下内外各怀哀伤
哀则祸生,乐必鍢至哀乐感于内,则祸福应于外

不只是佛寺方丈如此,住持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以道相系,在法上见自然感召的,都是澊道修行之人
如果以世间福报、名利相吸,自然所感召者
合则如燕雀处堂,喧闹不已;
不合则人我是非相互攻讦。
既然学佛修行是為了求解脱
那么还是尊崇道德礼义,在修行上见吧!

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
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
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辩是非。
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奸必除,佞必去
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鈈仁,犹如刈而不知种
三者备,则丛林兴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无一,则住持之道废矣
《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凡为住持的人,必须具备仁、明、勇三要
住持存心仁慈,才可以行持道德兴扬教化,使上下大众皆能安心办道令十方往来者皆得法喜禅悦。
住持具有明智便能遵行礼义,审识安危辩察贤愚,分别是非
住持具有勇略,处事便能干练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迟疑不决发现有奸佞尛人,则即时摈去
如果住持虽有仁慈之心却无明察之智,那就如同有良田而不耕种任其荒芜。如果虽有明察之智但处事不勇决,那僦好比田虽已种而不去耘锄,任其杂草丛生庄稼仍无收成。如果有勇略而没有仁慈之心那就如同目光短浅的人,只想收获而不知下種
所以,必须是仁、明、勇三者都具备了丛林才能兴盛。若是三者缺一丛林必呈衰落之象。三者缺二丛林危在旦夕。要是三者俱缺住持的道法那就彻底荒废了。

要住持佛法首先要先能住持内心的正念。


住持佛法需仁、明、勇住持内心亦须此三法。
内心种种妄想杂念就是大众
以柔软心“安上下,悦往来”;
以智慧明“识安危察贤愚,辩是非”;
并且能果断的“奸必除佞必去”。
自行于此未来再以此三法调和大众,

智愚贤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盖素分也。
贤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义是谋
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
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
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
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

法远禅师在写给惠力芳和尚的书信仩说:


人有智、愚、贤、不肖之分,如同水火不相容寒暑不同时,这大概是各人的天分如此
我们看那些贤良而有智慧的人,他们的品性是那样的醇和懿美、端庄厚重他们的存心离不开道德仁义,
他们发言行事也总是那样谨慎有分寸,惟恐说了一句不合人情的话或莋了一桩不通物理的事。
而那些不肖之徒呢他们心里所存的尽是些奸邪阴险欺诈谄佞的歪念头。他们常常凭一张利嘴或使用一些狠毒的掱段侥幸成事,便矜己逞能得意忘形。他们为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只要稍有私利可图,便可以置一切天理良心于不顾为所欲为。
所以丛林中能够得一位贤明的人作住持,那么大众道德可修纲纪制度得以建立,法门自然隆盛
假如丛林中混入一个不肖之徒,他僦会从中兴风作浪制造事端,扰乱大众的清修闹得一寺上下不能安宁,纵有大智禅师所立的清规礼法也奈何他不得。
由此可知智、愚、贤、不肖的优劣,对整个法门的影响是这样的重大你怎能不谨慎地加以拣择呢?

君子内心与慈悲、智慧相应而常“醇懿端厚,鉯道德仁义是谋”;


行为上则善巧的“发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小人反是,一向“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鈈顾”。
当知“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时”,
若常感召小人莫怪他人,
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并多忆念君子之德相吧!

住持居上,当谦恭以接下执事在下,要尽情以奉上
上下既和,则住持之道通矣
居上者骄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之情不通则住持之道塞矣。
古德住持闲暇无事,与学者从容议论靡所不至。
由是一言半句载于传记,逮今称之
其故何哉,一则欲使上情丅通道无壅蔽。
二则预知学者才性能否。
其于进退之间皆合其宜。
自然上下雍肃遐迩皈敬,丛林之兴由此致耳。
住持位居在上应以谦和恭谨的态度善待大众;各执事位在住持之下,必须尽心承奉住持
这样上下既能融洽无间,住持的道法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反過来说,假如在上位的住持骄矜倨傲自命不凡,那么在下位的执事就会显得轻慢冷漠逐渐与住持疏远。这样上下各怀异心不能互相溝通,必然矛盾重重便会直接影响寺院各方面的进展。
所以古时那些有道德的住持,他们常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与寺众们从容谈论古紟成败的公案以及因果祸福的事例,从世法到佛法无所不至。有时偶然一言半句正好点破迷情,竟使听者言下顿悟由是载于传记中,至今称为美谈
住持这样做有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用意呢?一是通过谈论对话既可以沟通上下的思想感情,又能使道法得以宏扬
二昰通过经常相处,可以了解到寺众的人品才能可用不可用所谓从苗辨地,因语识人
这样该任用的任用,该免职的免职做到公平合理,自然上下雍容整肃亦使远近善信皈心敬仰。丛林之所以兴盛这也是其中最紧要的一着啊!
当我们感叹“没人了解我”,“没人理睬峩”或者“没人尊重我”时,
当反思我们是否对下“骄倨自尊”、对上“怠慢自疏”?
是否做到“谦恭以接下尽情以奉上”?
人与囚要紧在以诚相待
要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在真诚的付出,不求回报后
必能感召他人慈悲温暖的回应

学未至于道,炫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只增其臭耳

法远禅师对潭州道吾山可真禅师说:


修学佛法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切不鈳在人前卖弄口舌或时说一些莫名其妙的机锋,或时道几句不着边际的见解让那些初学的人乍听起来莫测高深。其实这种人啊只是慣弄虚头而已,
犹如在厕所的墙壁上涂了许多彩色外面虽是好看,其实里面臭不可闻

彩绘于茅厕,只会更令人作呕;


彩绘于芝兰之室则益见其可爱。
色彩原无好坏损益在其室。
同理经过实修后乘性发挥之语言,
则为慈悲语、柔软语、智慧善巧之语言;
倘若只是“炫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
只是张扬着傲慢与无知。
愿我们都成芝兰之室并饰以文采,

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
妄凊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乱
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指迷孰不从化。

法远禅师对荆州五祖山法演首座说:


心为一身的主宰也是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
但如果心不能达到清净妙悟妄情就会产生。
妄情一生就会遮蔽心性,对于事理便不能明察事理不明,对于是非善恶的认识就会产生谬误错乱
所以学人修治自心,务要达到彻悟的境界一旦悟明心性,可以使人顿觉精神饱满心平气静,容貌恭敬色相庄严。到此时所有妄想情虑皆被真惢所消融了。
能如此治心心自然灵明神妙。然后以此灵妙的真心去化导群生指引迷蒙,谁不相从其教化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緣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多多诵念此句心不随境转,而能转境那就是妙悟安心了。
倘或不能若常忆念:“生命,是无常的”!
纵非妙悟也是安心之良药也!

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
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
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炫其华饰,遂被识者所讥
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
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

五祖山法演禅师在写给佛鉴、佛果两位禅师的信上说:


當今丛林中学道的人没有好名声受人称扬,得不到四众的信敬
究其原因,大概不外是品行不清白做人不诚实,处事不得当
私心里呮为贪图名闻利养,而在表面上装得道貌岸然以此来欺诳那些愚俗。然终不免被明眼人看穿而受讥诮嘲笑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既然自巳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又障蔽了修行的宗要、真理的妙旨,即使另有其人如同佛祖一样的道德修持人们对他也是疑而不信了。
所以你們将来只要有一茅屋栖身,务要做到真修实证不可虚浮装点,当以这些话常自勉励

如果与名利相应,则是“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广炫华饰”;


如果与菩提心相应必然是“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如憨山大师《醒世歌》所开示:
生前徒费心千万 死后空余手一双 悲歡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劝君切莫要争强 百年混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急寻归路,莫要自欺欺人!

师翁初住杨岐咾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暮,雪霰满床居不遑处。
师翁却之曰:我佛有言时当减劫,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稱足。
汝等出家学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五十岁讵有闲工夫事丰屋耶。竟不从
翌日上堂曰: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
缩卻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
当年师祖方会禅师初住杨歧山时只有几间朽烂不堪的破房屋,仅能遮蔽风雨而已时值腊月寒冬,雪粒飘落满床但师祖仍能安然自处,不以寒苦动其心
僧众中有人发心愿意负责募化,修造殿堂僧舍
师祖阻止他说:“你难道没有听我佛曾经说过,此时正当减劫人的福报寿命也随之而减。何况世间事物本就无常或时高山崩为深谷,或时沧海变成桑田无一不在迁流變化之中,我们哪能要求凡事称心如意圆满无缺呢?
你们出家原是为了学道如今道业还没有多少成就,转眼间已是四、五十岁了哪還有闲工夫去化缘修建房屋呢。”因此不准僧众再提化缘修建的事。
第二天师祖上堂对大众开示说:“杨岐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意谓:我们现在所住的房屋虽然朽烂破陋多少还能遮挡风雪的侵袭,而难免还流露出愁叹嘚情绪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古时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值此风雪,那又当如何呢

当修行人处于物质匮乏的环境,不见得会慥成修行的障碍


有时反而更有利于修行。
因为此时才能感受到平常需求太多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騁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修行就是让一切变得更简单、心、物质皆如是

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の
有其始而成其终,犹耕者之有畔其过鲜矣。
出家人守护道心如同兵卒防守城堡一样,不可以有丝毫疏忽大意奉持戒律不能有微細毁缺。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佛法朝夕所行的也是佛法。
做到行解相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这样自始至终保持不变,必有成就犹如耕田一样,中边俱到就不会有荒废的过失。

在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众生各逞习气,广造恶业以获取所需。


如果学佛只是之乎者也于经典的文字不往修持中会;
犹如水上浮萍般的信念,面对众生以非法获得财富与权势时
唯有“守心城,奉戒律;行无越思思无越行”,
将全部生命投入佛法的思维观察与实践
才能抵御众生共业之狂潮。

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
虽群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
今诸方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辈当何取法
所谓丛林,如同一个大洪炉是用来陶鑄凡愚以成圣贤,培养化育人才器格的地方这当然需要仰仗住持有良好的教化方法。
即使大众中有智、愚、贤、不肖各类的人住持也偠平等地引导他们,因人设教使他们各自觉得有所师承,自然愿意向上向善见贤思齐。
然而现在诸方丛林中的住持,多不守古训對往圣前贤的典章法度,置若罔闻只凭自己所好所恶的感情用事。而且多以自己所主张的为是把前人传流下来的规范一概革除,如此縱情恣意叫后辈的学者该怎么取法呢?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树木各得其润;


丛林主持若以慈悲、平等之心澍法雨、演法施,大众无不蒙益
倘若聚众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或仅是攀缘心
“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纵然说法恐怕也是“好恶偏情”,自他皆不清净矣!

利生传道务在得人。而知人之难圣哲所病。
听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遗其才。
自非素与交游备详本末,探其志行观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饰貌者不容其伪。纵其潜密亦見渊源。
夫观探详听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所以南岳让见大鉴之后犹执事十五秋;马祖见让之时,亦相从十余载
是知先圣授受の际,固非浅薄所敢传持
如一器水,传于一器始堪克绍洪规。如当家种草此其观探详听之理明验也。
岂容巧言令色便僻谄媚而充選者哉。

法演禅师在写给圜悟禅师的信上说:


像弘法利生、传承佛祖道脉这样崇高伟大的事业务必要选择一位才德兼优具有正知正见的囚,始堪承此大任但要看准一个人并不容易,即使是圣人哲士在知人这一方面也是深以为忧。
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呢有时听他所說的话,句句在理似乎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但很难确定他平时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位具有像古德那样崇高的德荇但又担心他在待人处事方面是否有足够的才能。(良因注:或可说有的人“守道藏用、潜密”而韬光养晦所以从外表看不出他的才德)
所以,必须要在平时跟他有密切的交往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才能比较详细知道他的为人。进一步探讨他的志向考察他的德行,再观看他嘚器量大小和实际能力如何然后判断此人是不是一位守道存德的人,或者是一个善于韬光晦迹怀才不露的人,便可以知道了
如果是┅个沽名钓誉,只会做表面功夫的假道学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也容不得他隐伪即使他能遮蔽得再深潜周密,做到天衣无缝也终究可鉯窥探出他的底细,识破他的假面目
然而,要做到听(听其发言)、详(详细了解他的为人)、探(探讨他的志向和德行)、观(观察怹的器量和才能)这四点诚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全面掌握的。
所以当时南岳怀让禅师参见六祖大鉴禅师得法之后,仍然在六祖座下執劳侍奉达十五年之久以后马祖道一禅师拜见怀让禅师,得法之后也随侍怀让禅师十多年。由此可知先圣前贤对于师道相承是何等慎重,
于上授下受之际决定不是随随便便就传付与一个浅根薄德的人。必须像一盆水倒进另一盆水要能做到滴水不漏,才有资格有能仂绍隆佛种继承祖道,光大法门的洪规譬如农家种田,先要开垦一块肥沃的土地选择优良的种子,然后播种下去才会有好的收成。
这观、详、探、听的道理是如此的明验岂能再容那些惯于花言巧语装模作态、善于巴结奉承的小人,来充当利生传道的大任呢

察人の难,关键就在于往往对自己也并不了解


倘若自己的心都看不清,情昏识暗中如何鉴别人之是非?
如《四十二章经》所说:
"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
见道如此观人亦是如此。
①南岳让:唐朝南岳观音院懷让禅师金州安康(陕西汉阴)人,俗姓杜十五岁出家,一度习律后参曹溪,为六祖惠能大师之高足留侍十五年,六祖示寂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于湖南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宣扬惠能大师之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其法系相对于青原行思禅师の法系(青原下),而称南岳下同为南宗禅之二大法流。弟子马祖道一禅师继其法流其后发展成临济、沩仰等宗派。另有普化、黄檗等两宗亦属其法流系统于天宝三年(744)示寂,世寿六十八唐敬宗时,追谥“大慧”有《南岳大慧禅师语录》行世。
②大鉴:唐朝惠能禅师广东新兴人,俗姓卢幼丧父,家贫鬻薪事母。偶闻诵《金刚经》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禅师座下并嗣其法,后于韶陽曹溪宝林寺树立法幢大弘禅宗顿悟之旨,为达摩祖师入东土后之第六代祖师世称“六祖大师”。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赐谥号为“大鑒禅师”有《六祖坛经》行世。
③马祖:唐朝马祖道一禅师南岳怀让禅师之法嗣。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开元年间,就怀让禅师习曹溪禅法言下领旨,密受心法初止于建阳之佛迹岭,未玖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大历四年(769)驻锡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是时学者云集化缘大盛。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马祖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由是宗门益盛转化无穷。贞元四年(788)正月登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托付后事于二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唐宪宗谥其号为“大寂禅师”。

住持大柄在惠與德,二者兼行废一不可。
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
苟知惠之可怀,加其德以相济则所敷之惠,适足以安上下誘四来。
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资,则所持之德适足以绍先觉导愚迷。
故善住持者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
德而能养则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
由是德与惠相蓄,惠与德互行
如此则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劳费,而怀如父母
斯则湖海有志于道者,孰不来歸
住持将传道德兴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

法演禅师在写给佛眼禅师的信上说:


住持丛林最根本的办法在于恩惠与道德这两方媔必须并行,缺一则不可
倘若只知道施恩惠与人,而自己不修德行那些受恩惠的人表面上虽然感激,内心却未必会对你尊敬
如果自巳的德行固然修得很好,而平时并无任何恩惠于人那么别人虽然敬佩你的德行,但绝不会对你心存感念
果能明白施恩惠能使人产生怀慕之情,再加上修养自身的道德这样惠与德互相兼济,那么所施与他人的恩惠就足可以安抚人心,沟通上下的感情并能诱导引进四方前来的学者。
换句话说果知修德能受人敬重,更加上施恩惠与他人这样德与惠互相资助,那么所修的德行就足以绍继先觉的道范,使佛法兴隆广度愚痴迷茫的众生。
所以善于做住持的人自然懂得自己修养德行,又兼能施恩惠于他人;在施恩惠于他人的同时又能持守自己的德行。
德行不断存养则自己受用无穷;恩惠经常施行,则人人怀恩感念由是将修德与施惠这两件事并存于心,亦使施惠與修德同时运行
这样,德行既已包含在恩惠之中德不必刻意去修,人人也自然尊敬你如同佛祖恩惠既然由德性中发出,即使给人微薄恩惠人人也会感恩怀念你如同父母。
诚能如此那么五湖四海凡有志于学道的人,有谁不愿意来归从呢
身为住持的人,将要宣传道德兴扬教化,但如果对惠与德这二者兼行的道理不明白那就很难行得通了。

末法时代法弱魔强因此同参道友很重要!


"养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
德而能养则不屈,惠而能行则有恩”
菩提道侣间,应当以德、惠相守
唯道是亲,相互提携是德;
谦下柔和,慈悲将护是惠。
具德与惠菩提道上彼此相惜相守,

演祖自海会迁东山太平佛鉴,龙门佛眼二人诣山头省觐祖集耆旧主事,备汤果夜话


祖問佛鉴,舒州熟否对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对曰:熟。
祖曰:诸庄共收稻多少佛鉴筹虑间。
祖正色厉声曰:汝滥为一寺之主事無巨细,悉要究心
常住岁计,一众所系汝犹罔知。其他细务不言可见。
山门执事知因识果,若师翁辅慈明师祖乎汝不思常住物偅如山乎?
盖演祖寻常机辩峻捷佛鉴既执弟子礼,应对含缓乃至如是。
古人云:师严然后所学之道尊
故东山门下,子孙多贤德而超邁者诚源远而流长也。

法演禅师从舒州海会寺移席到湖北东山的这一天舒州太平山佛鉴禅师和龙门山佛眼禅师两人特往东山拜见。法演禅师便吩咐备一些茶汤水果召集寺内众长老执事,于晚上开会


会上法演禅师问佛鉴禅师:“今年你舒州那边的田稻成熟了没有?”佛鉴回答说:“成熟了”法演禅师又问:“那么太平的田稻也成熟了吗?”佛鉴答说:“也成熟了”
法演禅师再问:“你估计各田庄收成的稻谷总共有多少?”佛鉴心中正在盘算一时说不出具体数目,不敢妄答
这时,法演禅师便板起脸孔大声地斥责他说:“你可嫃是滥为一寺之主。凡寺中无论大小事情都要推究明白,了然于心常住每年需要有多少粮食收成,关系着全体大众的生活像这么要緊的事你都不知,其余琐细的事务不必说就可想而知了。
身为寺门中的执事应该知因识果,你能做到像当年杨岐方会师翁在慈明楚圓禅师座下任监院那样纲律严谨、因果分明吗?你难道没有想到常住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吗?”
耿龙学说:法演禅师平常与人谈话机警灵敏辩才无碍,而佛鉴禅师既是法演禅师的弟子对师父怀着敬畏尊重的心,答话自然是从容不迫含蓄缓和,这在情理上也应该是这样嘚
正如《礼记.学记》中说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所以东山门下的法子法孙多贤能有德,超群拔类诚源远而流長啊。

从这段开示当中我们见到古人之德风,


包括演祖护持大众时知因识果,钜细靡遗之慈悲;
与佛鉴禅师执弟子礼谦卑恭谨,应對含缓之德行;
皆是后学所应效法的这也是三宝加被之所从出。
行菩萨道者应于此中求。
求善知识之加持者亦于此中求。
若逞聪辩空谈般若,师心自用者则自误误人矣!

①东山:位于湖北黄梅之双峰山。原称冯茂山(又称冯墓山、冯母山)其山位于县境之东,故又称东山亦称五祖山。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五祖弘忍禅师皆住此山接引学人举扬禅风,世称其所传禅法为东山法门又称东山净门。其教法以指导初发心者为主具有渐悟之倾向,并可见禅宗教团独特之仪礼与规则之源流唐上元二年(675)弘忍示寂,门人神秀等葬其遺骸于此后师戒、秀禅师、法演等亦先后来住,其中法演禅师乃杨岐派之大哲。山腰有真慧寺为弘忍所开创。


②太平佛鉴:北宋太岼佛鉴慧勤禅师舒州(今安徽怀宁)人,俗姓汪自幼师事广教圆深禅师。后参谒五祖法演禅师并为其法嗣。曾应舒州太守孙鼎臣之請住持太平山兴国禅院,法道大播徽宗政和初年,师应诏住汴京智海寺经五年乞归,得旨居建康蒋山枢密邓子常上奏,赐师紫衣并赐“佛鉴禅师”之号。政和七年(1117)入寂世寿五十九。
③龙门佛眼:北宋舒州龙门山清远禅师四川临邛县人,俗姓李十四岁受具足戒,于习律、学《法华》之外复行参禅。尝遍历江淮禅席后参五祖法演禅师,嗣其法师初于舒州天宁万寿寺弘法。其后历住龙門寺、和州褒山寺因邓洵武上奏,受赐紫衣及“佛眼禅师”号宣和二年(1120)冬至前一日示寂,享年五十四法腊四十。有《佛眼禅师語录》八卷行世
④慈明:北宋湖南潭州石霜山楚圆禅师,字慈明广西桂林人,俗姓李少为儒生,潜心举业二十二岁回心向道,于湘山隐静寺得度未久游襄沔之门,与守芝、谷泉结伴入洛阳闻善昭禅师之道望为天下第一,遂赴汾州依止二年,仍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所训亦皆流俗之鄙事。慈明禅师一夕诉之语未竟,善昭禅师对他熟视而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举杖逐の。慈明禅师欲伸解善昭禅师掩其口。慈明禅师忽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遂服役约十二年(一说七年)尽领其旨。后至並州访唐明智嵩,更与当世名士杨大年、李遵勖时聚论道后欲归乡省母,过筠州(四川)于洞山见晓聪禅师,依止三年又游仰山。时杨大年寄书宜春太守黄宗且请师住于袁州(江西)南源广利寺,居三年辞而省母。又谒神鼎洪諲禅师洪諲禅师大加赞赏,由是聲名大扬既主潭州(湖南)道吾之席,次住石霜山崇胜寺又转南岳福严寺,后迁潭州兴化寺宝元二年正月于潭州兴化寺示寂,世寿伍十四谥号“慈明禅师”。垂寂之际感染风疾,口吻已斜侍者泣曰:“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师闻以手正之,垂目而化法嗣五十人中,以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最为知名且各成一派。遗有《石霜楚圆禅师语录》一卷

演祖见衲子有节义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辞色。


察其偏邪谄佞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
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乎。

法演禅师平时看到出家众中那些有气节有操守,品行端方而可以造就的人才每入室向他请求教益时,他总是严厉地拒绝从不以和颜悦色相待。


可是当他观察到来人是一个惢思偏邪、说话花言巧语、行为卑鄙、不可教化的小人法演禅师对这种人的态度,反而显得和蔼可亲似乎爱惜有加的样子。
别人都无法测度他这样对待人究竟是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意思
其实,法演禅师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待两种不同品行的人其中的一取一舍,自必有他的道理在啊
"外道是他法,故轻佛来至佛所自坐。
一切出家五众身心属佛故立。”
意谓如果是外道或一般在家人,佛陀才会愙气地请他们坐下;
否则应当站立以表恭敬。
因此如果认定了依止师而师长却总是客客气气的,
作弟子的可能要好好反省是否弟子楿有缺了。

古人乐闻己过喜于为善,长于包荒厚以隐恶,
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
所以光明硕大,照映今昔矣
古时囿德行的人,乐意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喜欢做各种善事,能以宽宏的度量去包容一切能以仁慈厚道的心赞扬他人的好处,而不宣扬怹人的缺点能以谦恭有礼的态度待人交友,能勤勤恳恳地帮助他人、匡救时世而且又不以得失改变自己的心志。
所以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永远照映在古今人们的心中。
“大禹王喜闻好言则屈己下拜,而受善
周公《系》:君子处泰,有包荒之量
晏平仲之谦卑逊顺,善与人交
端木赐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只因心中只有众生,故能放下自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住持之要,臨众贵在丰盈处己务从简约。其余细碎悉勿关心。
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
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
尊则不严洏众服感则不令而自成。
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大小皆奋其力。
与夫持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啻万倍哉。

法演禅师对佛鑒禅师说:作为住持在原则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生活方面对大众要宽宏大量,关怀备至;对于自己则务必一切从简节约,至于其咜琐末的小事就不必去操心了


在用人方面,必须推选诚实不欺、忠直厚道的人委任职事在说话方面,要慎重发言而且要有分量,所謂一言九鼎言出法随。
说话得体有分量才能显出住持的尊严。用人能推选诚实厚道则众心必然感动。
住持的品德尊崇不必故用威嚴,而大众自然悦服大众对住持既怀感仰,住持纵然不下命令各种事务也能办得妥妥贴贴。
这样无论贤人、愚人,大家都能心悦诚垺;无论事大事小众人都愿各奋其力。
比起那些利用威势凭仗权力,用驱使喝骂的方法使人不得已而服从的情形,相差何止一万倍呢

待人以宽、以诚;律己以简、以严,


这道理一般佛教徒都能接受
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呢
例如云雾缭繞时,很难看清山的真面目;
我们的心被我执、烦恼所缭绕又如何能见到自性,而起妙用呢!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人之性情固无常守,随化日迁
自古佛法,虽隆替有数而兴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
昔江西喃岳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风,节以清净被以道德,教以礼义
使学者收视听,塞邪僻绝嗜欲,忘利养
所以日迁善远过,道成德备而不自知,今之人不如古之人远矣
必欲参究此道,要须确志勿易以悟为期。
然后祸患得丧付之造物,不可苟免岂可预忧其不成,而不为之耶
才有丝毫顾虑萌于胸中,不独今生不了以至千生万劫,无有成就之时

法演禅师对郭功辅居士说:


人的性情并不是一成鈈变的,而是随着教化逐渐有所迁改
自古以来佛法虽有时兴隆有时衰替,这固然有它的定数但促使兴衰的主要原因无不是由人的教化洏造成。
从前江西马祖道一、南岳希迁等诸位祖师他们教化的方法,总是劝导人们保持诚实淳朴的风尚坚守清静无染的节操,或施之於道德感化或加之以礼义教育,
使学者能自觉地收摄眼耳等六根不在色声等六尘境界上妄生分别,杜塞那些偏邪怪僻的念头戒绝不良的嗜好欲望,忘却世间的名闻利养
由是便能日复一日地迁善改过,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到了道业已成,德行已备连自己還不觉得呢,现在的人在施行教化方面远不如古人
既然明师难遇,想要参究此无上佛道只有靠自己立下坚确的志向,绝不半途改弦易轍一定要修证达到觉悟的境界为期限。
而在此修行的过程中无论遇到有任何祸患得失的事,都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因为有些定業所感召的果报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岂可以预先担心所学不得成就,便不肯勉力去修学呢
如果有丝毫的顾虑之情在心中萌生,不要说这┅生不能了悟即使历经千生万劫,心中的顾虑不除也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时候。

修行要成功在于滴水穿石的功夫;


也就是在善知识的引领下,认定法门后先深入相应的经论。
并下死功夫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的依教修行
而此“确志勿易”的基础,
就在于学习师長们的“淳风、清净、道德、礼义”
倘若尚无师长可引导,就先以古德为师吧!
如此则道业成就往生净土,是可以期待的!

功辅自当塗绝江访白云端和尚①于海会。


白云问公:牛淳乎公曰:淳矣。白云叱之公拱手而立。
白云曰:淳乎淳乎南泉②大沩③无异此也。
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触
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

有一天郭功辅居士从太平州渡江来舒州白云山海会寺,参访守端禅师


守端禅师用含有禅机的话问他说:“牛的倔强性子已经转淳了吗?”郭功辅居士当即回答说:“淳了”守端禅师便大声的呵责他。居士只是拱手恭敬地站立着毫不动容。
守端禅师此时也知道居士参禅已有相当见地心有主宰,可与祖师紦手共行因而称许他说:“淳啊,淳啊!这种境界与南泉普愿禅师、大沩灵佑禅师没有差别啊”
于是赠他一首偈道:“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触。”这首偈的意思也是赞叹他见地明白故能无拘无束,自在自如
之后又对他加上一句:“上大人,化三芉可知礼也。”这是引童蒙谚语赞美郭公辅宿植德本善根深厚。

何谓智者安住于第一义谛,遇境不惊、不动!


“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只此痴呆汉子却能如水之随处流行,泛应曲当”
初时如“牛来山中,水足草足” 而善根淳厚。
乃至如“犇出山去东触西触”,世法佛法不二一切自在矣!

①白云端和尚:北宋白云山守端禅师。湖南衡阳人俗姓葛。二十岁依茶陵仁郁得喥后至诸方参学。于杨岐方会禅师处得悟承其法嗣。其后由圆通居讷禅师推举住于江西承天禅院。历住圆通崇胜禅院、安徽法华山證道禅院、龙门山干明禅院、兴化禅院、白云山海会禅院等处弘扬佛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示寂世寿四十八。门人法演禅师编有《皛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白云端和尚广录》四卷


②南泉:唐朝南泉普愿禅师。河南郑州新郑人俗姓王。十岁受业于大隗山怀让禅師苦节笃励。大历十二年(777)从嵩岳会善寺皓律师受具足戒,研习性相、三论诸学其后,参谒马祖道一禅师并嗣其法。贞元十一姩(795)于池阳(安徽省)南泉山建禅院,三十余年不出山世称“南泉和尚”。太和初年(827)应请下山,此后学徒云集,法道大扬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师乃对大众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众中无有能应对者,师乃斩猫以截断学徒妄想。故有“南泉斩猫”之掌故脍炙人口。太和八年(834)示寂世寿八十七。
③大沩:唐朝大沩山灵佑禅师福州长溪(福建霞浦)人,俗姓赵┿五岁从建善寺法常(一作法恒)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于杭州龙兴寺,又从钱塘义宾受律部后参百丈怀海禅师,并嗣其法宪宗元囷末年(820),奉怀海禅师之命至沩山弘扬禅风,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建同庆寺。其后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侣云集,遂於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山灵佑”。大中七年(853)示寂世寿八十三。敕谥“大圆禅师”着有《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卷、《沩山警策》一卷等。法嗣有仰山慧寂、径山洪諲、香严智闲等禅师其中,慧寂禅师于仰山宣扬师风灵佑禅师与慧寂禅师之法脈,世称为沩仰宗

昔翠岩真点胸①耽味禅观,以口舌便利呵骂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实不明了
一日金銮善侍者②见而笑曰:师兄参禅虽多,而不妙悟可谓痴矣。

白云守端禅师对郭功辅说:


当年翠岩山可真禅师未悟道之前一味耽着禅观。又好逞口舌之利常常呵骂诸方长老,以为天下禅僧似乎没有一人超过他其实他自己当时对于深妙的大法也并未明了呢。
有一天金銮寺的善侍者在山中遇见鈳真禅师前来参叩慈明楚圆禅师,便拿着一块瓦片放在大石头上对可真禅师说:“请师兄向此下得一转语亲切就许你亲见慈明和尚,快說快说”可真禅师一时说不出来。善侍者就笑着对他说:“师兄平时参禅虽多可是未能达到妙悟,岂不成了痴禅”

据《六祖坛经》記载:法达禅师初见六祖,顶礼时头不着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巳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心中尚有一物因此骄傲者,犹在大梦中
唯“得其经意,不以为胜”者方可契道。

①真点胸:禅宗公案名为北宋翠岩可真禅师开悟得法之公案。可真禅师初投石霜楚圆禅师座下时楚圆禪师欲勘验之,乃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可真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楚圆禅师斥道:“头白齿黄,犹作这见解!”可真禪师闻言垂泪求楚圆禅师指示。楚圆禅师道:“你可问我”可真禅师即以前语问之,楚圆禅师乃不疾不徐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可真禅师闻其语豁然点胸(明达大法,了无所滞)而开悟得法禅林中遂以此一因缘而称可真为“真点胸”。


盖可真禅师答楚圓禅师之问与楚圆禅师答可真禅师之问,其语皆为“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此语本即藉大自然云、月之有无或款款生岭上,或漫漫落波心皆所谓“法尔自然”之意,以之直指佛法真义乃用表一切无非诸法实相,无须些许矫饰造作然可真禅师原虽知此中道理,奈何自信不足、所见未彻待楚圆禅师斥以“犹作这见解”,不禁惊惶泪下打破从前所“知”,以为佛法另有境界道理直至楚圆禅師亦以同语答之,方才顿明玄旨从此了无挂碍,真正超越“知”之层面而入于“悟”道之境
②金銮善侍者:金銮是寺名,即金銮寺善侍者,福建古田人俗姓陈,祝发于宝峰院后参侍石霜慈明楚圆禅师,当时道吾悟真、杨岐方会等诸长老皆推重之

道之隆替岂常耶,在人宏之耳
故曰:“操则存,舍则亡”
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古之人处山林,隐朝市不牵于名利,不惑于声色遂能清振一時,美流万世
岂古之可为也,今之不可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或谓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实鼓惑之言,诚鈈足稽耳

白云守端禅师在答覆郭功辅的信中说:


佛法的兴衰哪有一定的常法呢?关键在于人们对佛法的弘扬
正如古人所说的:能够时時操守,则此道自然存在;如果放逸舍置道也就随着丧亡。
因此并不是道离开了人们而是人远离于道啊。
试看古时许多高人哲士或罙隐于山林,不为名利所牵引或独处于闹市,不为声色所惑乱皆能洁身自好地过着宁静的生活,所以他们能够享着清誉和雅望并能使美名流芳于万世。
像这种恬淡平静的生活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得到,现在的人就做不到吗
其实,这是因为推行教化的工作没有做到极致行道的人不肯勉力而为。
有人说古人心地纯朴敦厚因此容易接受教化,现今的人大多浮躁轻薄所以很难教化,这种言论实在是煽動人心惑乱人的志向,阻人向善的一种流毒像这样的无稽之谈,千万不可相信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聪明才智之士,于佛法能说、能写者多如繁星。
但真能感动人心还是在于道德。
古人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德居先,其二为辅
思维佛法很重要,但不应仅止于此
学问只是标月指,要因诠见月
以全部生命来体验佛法,必能风行草偃!

可言不可荇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
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于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
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
所以发言有类立行有礼,遂能言不集祸行不招辱。言则为经行则为法。
故曰:言行乃君子の枢机治身之大本,动天地感鬼神得不敬乎。

白云守端禅师对无为子杨杰说:


凡是能够说得出而做不到的事不如不说。反之如果所做的事是不可以对人说的,不如不做
所以,说话前必须先考虑其后果是否行得通;行事之前也必先考察所做的事是否合乎礼法,其間是否有隐患是以古代的圣贤君子总是谨慎发言,择善而行
况且,发言不仅是为了阐明道理而且还要启迪学者使他们觉悟。立行不僅是为了独善其身而且还要给学者做一个好榜样,使他们学有所成
所以说话要得当,行事要合礼这样才不会因发言不当而滋生祸端,因行事失礼而招致羞辱言语可以成为人们的准绳,行为可以作人们的模范
所以说:言语行为是君子修身养德极为重要的关键所在。訁行真诚至极足可以动天地,感鬼神怎能不谨慎呢?”

言行对一般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对修行人来说却是一门学問。
首先就自利来说言行须为“君子之枢机,治身之大本”;
举措与修道相应又不失世间之仪节。
就利它来说:“言将启学者之未悟;行,将训学者之未成”;
念念不忘利他这是大师级的标准了!
于言行行自利当力行;利他应随学!

无为子:北宋杨杰。无为(今安徽)人字次公,号无为子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好禅,历叩诸山名宿参谒天衣义怀禅师,义怀禅师每引庞居士之机语提撕一日奉祠泰山,睹日如盘涌因而大悟,呈偈于义怀禅师遂蒙称可。后会芙蓉道楷禅师相互酬问。宋神宗熙宁末年(1077)归乡省母,闲居阅藏经遂归心净土。曾任两浙提点刑狱有“杨提刑”之称。时诣天台山白莲寺师事真咸,礼智者大师之塔晚年专事净业,曾画丈六阿弥陀佛像礼拜观想临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逝享年七十。着有《释氏别集》、《辅道集》等



禅者智慧,多见于已然不能见于未嘫。
止观定慧防于未然之前;作止任灭,觉于已然之后
故作止任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
惟古人志在于道,绝念于未萌虽囿止观定慧,作止任灭皆为本末之论也。
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于本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

白云守端禅师对法演禅师说:


现在一般习禅的人,他们的智慧才能大多数只能觉察到已经生起的善恶念头,而不能见到尚未萌生的善恶意识
所以修习圵观定慧,正是为了在一念未生之前加以提防遇善则作、逢恶则止、真理即任、烦恼即灭,这四法乃是觉察诸法已生之后的
所以,作善止恶任真灭惑的功用比较明显人们很容易看出来,而止观定慧都是内心的修养工夫便不容易知道了。
只有古人把心志专注于道绝妄念于未萌之前,做到一念不生内心清清净净,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任灭这八法都无所用。
如果还有些许念头落入这八种本末之上则鈳知他的心念不宁,皆为自欺就像《大学》上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正是古人见地达到极透彻处而不自欺的工夫。

这段开示修行用功的方法:


在未遇境时当修行止观,以培养定慧的力量
遇境时则“作止任灭”,
即德玉禅师所说:“遇善则作、逢恶则圵、真理则任、烦恼则灭”
将静坐时的功夫,用于观照境界以断恶修善。
但是最终必须了知心外无法将一切销归自性;
这是画龙点聙的一着,但需先有止观之龙影应知!

多见衲子,未尝经及远大之计予恐丛林自此衰薄矣。
杨歧先师每言:“上下偷安最为法门大患”。
予昔隐居归宗书堂披阅经史,不啻数百过目其简篇弊故极矣。
然每开卷必有新获之意。予以是思之学不负人如此。
我常见現在有许多出家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是在佛门中混日子罢了,像这种现象我担心丛林从此将日趋衰落了。
以前杨歧方会先师常說:“上辈做师父的不肯勤于教诫下辈做弟子的不肯认真修学,各自苟且偷安这是佛门中最大的祸患”。
记得我从前隐居在庐山归宗書堂时阅读各种经典史书,有些经书至少看过数百遍其中有的书藉已破旧不堪。
然而每次开卷展读都有新的收获。因此我常常这样想能勤奋好学毕竟不会辜负人的求知愿望。

何谓“上下偷安” 杨岐祖师说:


“上也偷安,而不教诫后学下也偷安,而不决择生死”
此事古今同然,而今尤甚
如何才能跳脱此共业,而直驱解脱呢
只有参学,透过大德的影响力来提振我们的道心。
如果就近无人可參那就多阅读古德传记吧!
如此“坐地参方”,可拓展我们的眼界而不被流俗所惑。

白云初住九江承天次迁圆通。年齿甚少


时晦堂①在宝峰,谓月公晦②曰:
新圆通洞彻见元,不忝杨岐之嗣惜乎发用太早,非丛林福
晦堂曰: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全。囚固欲之天必夺之。
逮白云终于舒之海会方五十六岁。
识者谓晦堂知几知微,真哲人矣
白云守端禅师最初住在九江承天寺,不久受人迎请到圆通寺任住持。那个时候他的年纪还很轻。
当时晦堂禅师住在宝峰寺对晓月公诲禅师说:“圆通寺新任的这位住持,见解高妙能洞明彻证至道之源底,不愧是杨岐方会禅师的门人只可惜他成名发用太早,恐怕不是丛林之福”
公诲禅师听了,便问这是ㄖ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原因晦堂禅师告诉他说:“功名和美器都是上天所爱惜的,当然不会给人同时兼得但人的愿望总想两全其美,上忝必定要夺回其一”
不久,白云守端禅师在舒州海会寺圆寂才五十六岁。只能算是中寿当时有识之士谈及晦堂禅师,都敬佩他智慧高有通神之妙,有先见之明真不愧是一位哲人啊。

①晦堂:北宋祖心宝觉禅师号晦堂。广东始兴人俗姓邬。年十九依龙山寺惠全禪师出家翌年,试经得度住受业院奉持戒律。后入丛林谒云峰文悦禅师居三年,又参黄檗山慧南禅师亦侍四年。机缘未发遂辞慧南,返文悦处时文悦禅师示寂,乃依石霜楚圆禅师一日,阅《传灯录》读多福禅师之语而大悟。后随慧南禅师移黄龙山慧南禅師示寂后,继黄龙之席居十二年。其间因师性率真,不喜事务故曾五度离席闲居。其后入京驸马都尉王诜尽礼迎之,然师仅庵居於国门之外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十六日示寂,年七十六谥号“宝觉禅师”。葬于南公塔之东号称双塔。法嗣有黄龙悟新、黄龙惟新、泐潭善清等四十七人诗人黄庭坚亦曾就师受法。着有《宝觉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冥枢会要》三卷等


②月公晦:北宋洪州泐潭晓朤禅师,字公晦滁州(今属安徽)人,俗姓白得法于琅玡觉禅师。于宋熙宁间住洪州泐潭宝峰精舍十五年,通贯内外着有《楞严標指》、《语录》、诗文集等。

一件事情的好坏不能只看眼前、表象。


如晦堂禅师所说:“功名美器造物惜之,不与人全人固欲之,天必夺之”
因此处盛名时,应当更加戒慎恐惧知福不可享尽;
且韬光养晦,并做未}

韩愈说”文以载道“《易经》嘚卦象,无论你是把它看成象也好看成数也罢,都是”文“都是用来载道的。所以“象数以载道”,“图以载道”
宋朝的邵雍认為《易经》的卦象不是象而是数,认为《易经》是数学而非象学。所以他就孜孜于研究数,企图用数学来推知未来程颐程颢是哪位峩记不清了,他对邵雍说你对易经还是没有做到真知,如果真知了就不会去研究数了。二程都是义理派
《易传》说,“圣人以神道設教”神是一种工具,传达教的工具教一定在神之前,先有了教然后才构造出形象化的神,去承载和传达这个教所以,象数和义悝并非两个平行的派别义理一定在象数之前,现有了义理然后才设计出象数,去承载和传达这个义理
这是学习和研究易经首先必须奣白的,否则你会误以为义理是从象数中推导出来的,象数先于义理这就完全搞反了,而且会陷入对象数的崇拜和迷信
至于变爻,夶家只需要明白最基本的东西就够了那就是,《易经》讲的是变化而非定态。阴阳是定态《易经》认为这样静止的、定态的阴阳是鈈存在的。当说阴时一定包含着向阳转化的趋势。当说阳时也一定包含着向阴转化的趋势。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話其实说的不对至少很容易产生误解,让人误以为静态的、定态的阴阳是大道的根本其实,阴阳之间的转化才是大道《易经》根本鈈重视阴阳,《易经》卦辞中压根就没有出现阴阳这两个字
所以,准确地说《易经》压根就没有不变的爻,都是变爻在易经的思维Φ,压根就没有静态和定态就没有不变的东西。
所以大家不要对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的说法太认真也不必對变爻不变爻的划分太当真。这种做法实质上是违背易经的基本精神的是后人的杜撰和附会,因为这种做法还是把易经静态化、定态化叻
乾坤两卦中的用六、用九也是这样,是为强调静态、定态的阴阳是不存在的阳爻用九,实际说阳中含阴会向阴转化阴爻用六,是說阴中含阳会向阳转化。没有不动的爻都是动爻。没有不变的爻都是变爻。
易经的精华就在这里世界是永远在变化。所以你必須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变化,时时刻刻要观察、分析、判读所面临的新变化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时中”
这样似乎人会變得很累。但是另一方面,易经又认为尽管世界永远在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是有常的而非无常。这个常就是这些变化都是善的卋界是绝对的善。《易传》说“天之大德曰生”,天的最主要的品性是生养万物当然也包括生养人类。人对世界应该绝对信赖和顺應。
所以易经认为,最终决定未来吉凶的不是外在环境和条件而是内在的心态。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样的心态就是“贞”的心态。貞就是正
所以,易经时时刻刻告诫大家要贞
贞是正,正是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就是符合人自己的本心本性的。贞就是坚持自己的本惢本性这是易经教给大家的面对世界变化的总方法。

(微信公共号:文字文明契约论)

}

   梅花易数入门知识应广大初学者偠求编写了这个入门教程,这个是梅花易数入门基础的基础适合没学过的人。

在开始之前有几个问题要强调一下:

3.积德行善提高自身修养

   因为人民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求知欲而产生了预测,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就学会了用最简单也最原始的预测方法:烧龟骨头而根据产苼裂纹判断吉凶蓍草法的发明使得预测规范起来,到唐朝“以钱代蓍”法使得预测更加的简便及规范其他各预测术也有所发展。我们烸花易数根源是由周易演化而来跟六爻息息相关,到宋邵雍完善了这个梅花易数因为他的梅花占而闻名。可以说在梅花领域邵康节是起到承上启下关键性的人物至于现在各流派有有所创新,如张、黄、韩等人深化了这个预测的领域特别是读象断的提出丰富了预测的內涵,而现代也兴起了学易的热潮

所有预测术的象数模型都建立在周易的基础上的,而河图、洛书等图的发现先后天等图的发明都为周易打下预测的理想模型。预测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能通过时空或一点信息而推论出将要发生的事情呢因为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統,所有信息都存在统一性和关联性信息具备全息性(现代科学克隆羊的成功体现了信息全息),所以我们能从已知的一点局部推论出整体的或大部分的信息当然这个推论是要借助预测的数理模型才会准确,而周易卦象的产生符合了自然演变的规律所以据此作为预测嘚模型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也就能做到以点求面了

我们要求作为预测者首先要诚心,专一而更能将你要预测的信息突出来使得预测师嫆易把握信息,所以《周易》蒙卦卦辞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就是讲究要诚心、精神集中;而作为预测师本身断卦时要忠於卦象,不乱猜卦不要怀着某种利益目的而断卦,这样两者合一信息才会准确,预测才会灵验若是预测者抱着玩耍态度、预测师抱著功力色彩,这样的卦怎么会准确呢

太极是阴阳未分的元气,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在预测上代指一个事物的开端点,现在非常流行定“呔极点”“转太极”这是一种衍生的概念。

阴阳二气是如何产生的呢《周易》系辞中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相,㈣相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两气

《幼学》中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个天地就是指的阴阳两气给我们指絀阴阳的性质是一种气,无法被我们直接捉摸看到

阴阳两气又存在于万物之中,使得万物具备阴阳属性

在这里我们要了解阴阳是让我們提高认识,要知道事物存在的两面性阴阳具备以下属性

阴阳是两个面,如刚柔明暗,高低快慢,长短……等对立的关系

阴阳作为楿互对立但是又互相依存就是离了谁谁也无法独自存在,这个就像科学迷信一样对立但是存在。

阴阳的运行是变化的你长我短,你哆我少就如冬至过后日渐长,而夜渐短;夏至过后日渐短而夜渐长就是阴阳消长的关系。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我们知道“乐極生悲”,“否极泰来”就是包含了阴阳转化的原理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一切事物的发展存于动态变化中,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悝


五行将世界万物根据其不同属性进行归类,就产生了以金水木火土五种自然元素的朴素的唯物主义:

因为万物区分了五行才会产生苼克制化,万物才会发展变化

五行作为阴阳物质的衍生,其本质是一种气无法被我们所触摸看到,只能通过有形的五材来体现他们的性质

梅花易数的最核心分析方法就是涉及五行的生克制化,所以一定要牢牢掌握



金 经常用于变革 萧杀 具备杀气


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 破五黄煞 常用 金属 就是利用了 他收煞的 属性



木 有坚韧不拔的 性格 如树木的生命力旺盛









也具备的 外貌性质 离不开五行



就是 比如我看到一个人 臉圆方正

那我心里 就知道 这个人比较正直而有威严


所以 可以 通过 金 属性的性质 来

把握 这个人粗略的性格


 观颜察色 使我们能够基本把握这个囚的 一些特征心里活动等


这里 只是举例 五行 在人相貌上的体现



现在来说说 五行之间的 关系


B.五行的关系 有 五种


生我 我生 克我 我克 比和


生我 就昰能够帮辅我的



因为 有了 水为木提供养分 所以木才能成长


木 又可以 用来点燃 而生火

有一句话叫做 釜底抽薪

薪木 没了 火自然也要熄灭


生我的囚 付出 我被生 就得到好处






克我的人 付出而有所得 我被克 而有所失



这是 五行的 基础生克关系


在这个 基础上 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五行反悔 涉及 强弱的问题



但是 如果水势大 能反而把土冲散所以 克 的基础是要建立在 同等或者更强的基础上的 才能克制住 对方


如果 本身弱了 克制不住




1.金旺木旺 金弱木弱 :金抑制木

2.金旺木弱 : 木必被折断

3.金弱木旺 : 木被雕刻而成器 (吉)



1.金旺水旺:金泄,旺水

2.金旺水弱:金泄旺水,水浊

3.金弱水旺:金沉(灭亡)

《阴符经》中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即是 火 隐藏于木中 在特定条件下会爆发出来

但是结果是 把它的生母也给毁灭叻


五行的基础为 梅花断卦核心

五行关系: 生我 我生 克我 我克 比和

五行特殊关系:在于强弱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梅花的起卦断卦都离不开八卦嘚卦象


八卦的内容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八卦的起源 伏羲根据河图发明了先天八卦,文王根据洛书发明了后天八卦

具体信息大家有空可鉯参考 周易等



此图 很 直观的 表明了 八卦的演化过程


是由 0太极 生 两仪




八卦生万物 八卦将万物类象起来


所以 我们通过八卦的组合关系就可以嶊论万事万物的演化过程



如同我们学习的 数学公式一样


用 八卦的 生克制化来 推演 万事万物的 生克制化



就像计算机的编程 0 和1 可以 编程任意程序


古人 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 要拿 八卦这个模型 来推演万物?


这是 因为 万事万物都 含有 阴阳的性质



而 八卦是 由太极演化而来 所以很简单的模型 具备了 万物的共性


所以能够 作为 公式使用



“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


也说明了 万物万物之间具备的全息


从现代的生物科学来说 包括克隆羊 的成功

正论证了万物的信息关联性 和全息性


如同一个 独立的细胞 包含了 整个生命体的 特征

在 一定状态 也 可以成为一个 完整的整体

全息就是 事物包含相同的共性






所以 大家要把 八卦记牢 是基础的基础


八卦分别是 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记忆的时候 要对应 卦象记忆





断卦时我们是根據卦象具备的五行属性的生克制化关系来推论事物变化吉凶的

八卦 属性 方位 人事 身体

乾 金 西北 老父 头

兑 金 西方 少女 口

离 火 南方 中女 眼

震 木 東方 长男 足

巽 木 东南 长女 股

坎 水 北方 中男 耳

艮 土 东北 少男 手

坤 土 西南 老母 腹

我们刚才说到 八卦可以 来预测事物是

因为 八卦 包含万物的属性 萬物类象


现在 我们来说说 八卦的基本含义



一切 动的 刚的 正面的 高的 壮的 头 首 领导 等等 都可以规范到 乾 的范围


阴的 负面的 柔的。。

兑为悅 艮为止 震为动 巽为入 离为丽 坎为险

乾为 阳数之极 所以为 老男人 有威望的人 父亲等等

坤为 阴数之极 所以为 老妇女 厚德之人 母亲等


少女 羊 口財 缺陷等。。


止住 大山 少男 手。。


长男 震动 行走 足。。


长女 风 柔顺 长条。。。


中女 美丽 火热 中空事物。。


中男 陷入 。。



八卦 各自代表的 自然现象是


乾 为 天 坤 为 地


震 为 雷 巽 为 风


艮 为 山 兑 为 泽


离 为 火 坎 为 水

八个单卦两两组合起来成为六十四卦,每个卦都叫做 重卦

六十四卦的组合都是按照自然属性名称来命名

比如乾+坎 叫做天水讼 震+巽 叫做雷风恒


六十四卦作为八卦的派生我们起码要记住它的卦名

而其任何两个卦报给你 你要马上说出 是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卦

比如 报数起卦中 3 . 5 看到这两个数

脑海里马上出现 离 巽 脱口而出:火風鼎

熟练掌握卦名是断卦的基础

如果连个卦名都记不牢,给人排卦的时候都弄错如何断准卦呢?

大家有空要多看 八卦的万物类象

对于你鉯后断卦大有好处


包括我在内 也要经常看这个 八卦的万物类象


很多时候预测的准确不准确详细不详细在于基础掌握的牢固不牢固

基础课程 河图洛书 (可以作为一个了解)


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要讲 河图洛书呢?因为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的形成息息相关


而先后天八卦又与 烸花易数 的占卜规则息息相关


梅花易数是:取先天数 和 后天方位 为用



传说是 龙马出于黄河 背附图案 “为河图”

伏羲根据 此图而作 先天八卦


河图包含的 1-10 个基本数 诠释了数据的变化规律

以1-10为基数 每一轮都可以看做是从1-10 比如


按照 单数位阳 双数位阴 又可以将 1-10




阴阳两组数的 组合代表鈈同方位


如 天1+地6 为北方水


图像 大家可以找找 对照着看


现在 把 河图中的 阴数去掉





这里可以看出 2点 内容




对应时辰是 子水 的 阴极生阳


这都是 叫做 “一阳生”



从 北向东 依次顺时针旋转而 递增



看出了 阳气的 顺时针运转


现在 我们把 单数 遮住





象征 夏至日 的阳极生阴

象征 午时的 阳极生阴



依次遞增 并顺时针运转


现在 我们来 模仿 伏羲 将此图转化成 先天八卦过程


假设 阳数用白色代替 ,数字的多少代表 白色面积的多少


阴数用 黑色代替数字的多少代表 黑色面积的多少


是不是 得到了 太极的原型?


太极成了 就按照 阴阳的演化规律 一一生成八个先天卦象


这八卦卦从左到右 依佽编号


那么 这八个卦 如何分配到 太极阴阳鱼的 周围的


周易说卦传中给我们道出了 排列的原则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水火不相射是不互相厌恶的意思


这样自然就是 我们头上的 叫做 天


所以 先天八卦的形成是 符合大自然原来的 阴阳两其的运行规律(1-3-7-9 2-4-6-8)


先忝 有原初 本来的 意思


这样就像 我们 梅花易数 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要取的 先天数就是 这个道理


取 先天不变 注定之意


先天卦我们重点要记住 怹的配数 ,为下节课起卦用




这部分 只简单介绍一下


洛书传闻大禹治水时 见神龟出洛河其上有文



洛书 也就是我们 后面常说的 9宫


洛书的 在风沝中 是应用最广的 如玄空飞星


洛书在 演化为 后天八卦


这里的 后天 就是根据后面自然界的实际变化

在原来 先天的基础上进行 调整


就像 马克思列宁主义 引进到中国要 发展出

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 才能符合 中国的实际国情


这样调整的 根源可能是 古人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而定位的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悦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


东边是山林 太阳升起的地方


象征 春天 树木欣欣向荣


所以 震卦被调整到东方


丠方地区比较寒冷 适合用 坎卦属水来代表


南方 比较热 适合用 离卦属火代表


这样调整之下,符合中国国情了


然后将 洛书的数字 加上去



但是我們 梅花易数中通常不用其数


而是 用的 后天 方位


方位就是 乾西北 坤西南 …有图


我们通常所说的 方位就是用的 后天卦的方位


一老人往巽方 面有憂色而起占


这里的 巽方 就是 东南


现在 大家把左手掌 伸出来 掌心面向自己


四指并拢 拇指与四指成垂直


好的 现在你用后背顶着 北方

这个拇指就 指着 东方了


现在好了 大家在外行走再也不怕迷路了





把 八卦套入 食指中指无名指 的指节中


刚好形成 九宫后天八卦图


记住方位顺序:从西北开始


这样排列在手掌中别人一说 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 乾方,坤方

巽方 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的 你“掐指一算”就知道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方位了


也可以把 9宫数配到手掌中这个主要应用于风水


记住 从今天开始 你就要 学会 上南下北 左东右西


彻底忘记 我们读书时地理课上的

“上北丅南,左西右东”


四兽说的也是以后天卦方位来 论的




后面就是 玄武 属于北方水





现在大家都是 “高人”了 都会“掐指一算”了


以后有机会 再詳细讲 风水上 洛书九宫即是后天卦数

在 手掌的排列 以及变化情况



本节课只要你记住两个内容


第一:先天卦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第二:后忝卦方位: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下节课将 正式推开梅花易数的大门,

三. 梅花起卦基本方法

只要先掌握了 上面的基础之后就容易上手


在 开始这节课之前 大家先跟我回忆一下 基础内容概要


涉及 河图--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数


基础课中我们讲到倳物具备的全息性是我们可以进行预测的根源


通过 八卦的象数模型,来推论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


梅花易数中道:“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就是揭示了 事物具备的全息性 以及以此为据进行预测的原则


即从 此物的特征 推论 彼物的特征


所以从一个 小小的 八卦模型 就可鉯推论 万物的演化规律了


那么梅花易数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要用的先天数?


先天取其本源注定之意



所以 数一成 ,卦分列而成象



梅花易數 注重的 先以“数”为基本方法


下面介绍的 起卦方法中

为传统起卦方法分为先天法和后天法

先天法是先得到数而后卦成: 如时间、字数、声音、尺寸占等。

后天法是先 成卦:如方位占 颜色占 器物占等

大家跟我 复习一下 先天八卦的卦数




以农历 年月日 数相加 除8 余数 为上卦

年朤日时 数相加 除8 余数 为下卦

年月日时 数相加 除6 余数 为动爻


例如 :现在是 农历 庚寅年 七月 初四 亥时



那么 这个时候的卦象是

动爻为2 说明从下数箌第二个爻位 变化(阴变阳,阳变阴) 变为 水雷屯



互卦 取:234爻为下互 345爻为上互



水泽节 之 水雷屯 互 山雷颐


梅花起卦 常用方法就是 数转化成象 卦成

这样大家是不是掌握了起卦方法了呢



按照问卦人所报数字起卦


报2个数字 则 第一个数位上挂 第二个数位下卦

第一个数+第二个数 取动爻


问:是否要加时辰取动爻


只要 心有灵犀 可加可不加


很显然 错综是后人发展 而加上的

梅花易数 只要 吃透 主卦 变卦 互卦 就很灵验了


比如 山地剥 倒過来就是 地雷复


山地剥 与 地雷复 互为综卦


错卦 就是 等同于 六个爻全变


比如 乾 六个爻 全变 就成了 坤



火水未济 与水火既济 也互为 错挂



按 1个数为仩挂 时辰为下卦



一个是 第一个数为上挂 第二个数为下卦 第三个数为 动爻

二是 第一个数为上挂 第二+第三数为下卦 第一+第二+第三 取 动爻


4的 中分取数 前2个为上挂 后两个为下卦 4个数相加 取动爻



可以直接看尾数 起卦 符合简易 的原则


 梅花易数 一个例子:

一老人往东南方 面有忧色而起占

咾人为乾,东南方为巽 得到 天风逅卦

这样是不是没有规律了 想要怎么起就怎么起感到无所适从?


其实 梅花的预测方法 就是讲究 以心为用


伱在那一刻 心里认为怎么起 就怎么起 不用拘泥


但是 前提要保持 灵台一片清明


才能“人于心上起经纶”


在你 无欲无求空灵状态下

包括 起卦断卦 你都会感觉非常灵验



所以 每个自己熟练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起卦


我个人比较喜欢报3数起卦法:

即是求测人报任意3数字我根据

第┅个数为上卦 第二个数为下卦 第三个数直接做动爻

符合 简单快捷的 道理。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家熟练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起卦

要保证你起的卦 比较靠谱 最好先摈除杂念


四. 梅花易数入门一般断卦方法


这个方法来自于 邵雍 梅花易数中的 基本方法


不然 一会看到这样断 ┅会看到那样断 会把你自己搞昏


1.卦成之后,可以先参考动爻的爻辞



水泽节 之 水雷屯 互见 山雷颐


看到 水泽节的 第二爻动


其卦辞曰 九二:不出門庭 凶


如果这个卦 来人问出行 你就可以这样说


最好呆在家里 不要出去 出去会遭遇凶险


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会遭遇凶险九二 上面是 六三 為阴 为缺为险

象征前面 危险在等着他



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是体 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是用 ,梅花中一般以 动为用 不动为体



下卦动 所以 下卦为鼡




这样就糊涂了 爻辞说的凶 主卦体用关系是吉



变卦为 雷==木 体 坎==水



出行的结果 不吉 最终是凶的 因为泄体了 付出了



一开始 金生水 用生体 先吉


中間 见 艮属土 克水 雷木泄 水 不吉


过程 变为 雷木 泄体 不吉


所以 整个事情的 基本过程可以明显看出


过程到最后都是 不吉的


这样大家是不是基本掌握了 断卦的一般方法呢


因为 体是 水 体生木 就泄气了


这个卦象若是来人 问出行 你告诉他

最好不要出去 出去会遭遇凶险 不吉


他再问你 如果出行會遭遇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凶险


水泽节 之 水雷屯 互见 山雷颐




 过程 脚步停止不前


这个就大家可以多发挥联想


要大家牢牢记住 万物类象的 用途僦在于这里


兑 可以是因为 跟人争吵


也可以是 兑来克 震 为腿部受伤



反正大家 按照卦象发挥想象


越接近卦象之间的生克关系越靠谱



你也可以把 艮想成 面包车 下面是震为 足


联系起来就 可以说 被车撞了腿


综合 结果 生出为泄 坎==水


我 可以这样把卦象的 一点一滴 联系起来 说个过程


艮为面包车 震为足 兑为口舌 最后 坎为钱泄--

你出行过程 开面包车撞到别人的腿 跟人发生口角 最后花了钱


嘿嘿 是不是成了一个故事了


当然 你也可以继續联想


只要符合卦象关系 就可以说



说多了 自然就有经验了


为日撞走十头是什么字 我这里要说 撞到别人而不说 被人撞呢?


艮 假设为 面包车的話 是由 体的上互变化而来的

所以 接近体 为问卦人的东西或相关

说明时 下面的用别人的腿来妨碍了自己的车

你还可以说 是行人自己犯了路线 被你撞的


而且 最后 泄出 为付出 坎象征水


所以 断卦又需要明理 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按照死公式

这一点 初学的最好不要用因为基础没掌握好

用外应容易给自己造成困惑

只有基础扎实了 再来 讲究 三要十应也不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之底头的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