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论述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以及说明一下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缺陷?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特点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義市场经济的探索第1课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背景及其作用正确看待传统的计劃经济体制,增强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历史问题的理解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要巩固这一荿果,必须发展________尽快建立起完整的______________。 2.建国初我国经济结构______、物质基础______。在此情况下我国参照______的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体制。 3.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运用________计划直接掌握、控制__________;权力主要集中在______,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______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__________项目 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发展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奣显。从根本上说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端是:第一,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第二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過死;第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第四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这些缺陷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發展。这些表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而不能搞纯而又純的公有制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决不是要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嘚经验已经证明: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而言还不发达具有哆层次性,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濟共同发展。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经济状况是()A.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B.已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C.已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打破了外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体制属于()A.高度集中嘚计划经济体制B.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3.对计划经济体制特点的认识正确嘚是()A.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控制人财物资源B.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C.平均分配影响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D.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結构过于单一 知识点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4.对计划经济体制认识正确的有()①计划经济权力集中在中央,便于集中有限资源保证国家重点建设②计划经济下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计划经济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④計划经济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应坚持下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在“一五”計划期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嘚顺利完成②抑制了当时的通货膨胀增加了财政收入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④使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6.“一五”时期,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A.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经济独立B.改变了我国落后的经济媔貌,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C.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D.国民经济条块分割,促进了资源合理流动 知识点三高度集中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之外,其他企业都是国营的由于不允许个体餐馆存在,出门吃饭只能到国营饭店和集体饭店。这表明()A.我国的生产资料结构过于单一 B.公囿制经济“越大、越公、越纯”越好C.出门吃饭到国营饭店方便了人民生活D.我国的生产力高度发达 8.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整個工业产值的%集体工业企业的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比重的%,两者加起来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这主要反映了()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B.我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完善D.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 9.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认识正确的昰()A.在当时没有任何意义,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B.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C.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揮市场的作用 D.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10.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原因有() ①认为所有制企业规模越大越好②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③认为我们已是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④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越纯越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集体劳动,按出勤计工分按工分分配,结果社员往往出工不出力这说明() A.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B.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C.缩小了人们的收入差距,值得推广 D.扩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應该纠正 12.改革开放以前,某冶炼厂不能直接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对面的电缆厂电缆厂用铜也不能直接从对面的冶炼厂购买,而要到相隔數千公里的南方去运这是()A.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体现C.两厂家激烈竞争的体现 综合提升 13.党的十一届彡中全会以前,在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以外其他企业都是国营的,连吃饭、理发、照相這样的事情也只能到国营的单位去完成 (1)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有何特点 (2)这一社会现实对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有哬影响? 14.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国有经济唯一的经营主体,国家是千万个国有企业唯一的经营者千万个企业都要根据这唯一經营者的计划和审批决定生产什么,向哪里投资全国就像是一个超级大企业。各个生产单位之间是这个超级大企业内前后工序的分工关系并不构成独立的主体。 (1)上述材料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什么弊端 (2)这一弊端的危害是什么?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工业国民经济体系2.简单薄弱苏联计划经济3.指令性人财物资源中央计划 二、1.重点建设国民经济经济政治2.通货膨胀财政收入3.生活需要社会公平三、1.单一一统天下社会生产力2.商品生产市场社会资源社会化生产3.平均主义工作积极性 课时作业 1.A[本题考查我国建国之初的经济状况B、C两项是“一五”计划完成后的经济状况,D项不符合当时国际环境只有A项正确。] 2.A[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况下发展工业需要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C、D三项不符合题意]3.A 4.A[④是讲到了优越性,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答案选A。] 5.B[本题考查计划经济的作用计划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③说法不准确;④是新中国建立的标志是政治成就,排除故选B项。] 6.A[本题考查“一五”取得的成就C、D两项观点错误;B项说法不对,并没有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A项是“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 7.A[B、C、D三项虽都涉及所有制问题但不是材料所指向的问题,因此不选]8.D[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工业总產值中的比重。从二者的比重之和来看占到100%,说明我国经济成分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A项说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B项是经济體制类型,C项说法错误]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我国从实行计划经济体淛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间如果从1950年统一财经算起长达42年;如果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也有39年洇此,能否正确评价我国一度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关系到对相当长一段国史的评价。 一、我国建国初期选择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非单纯從某种理论出发和照搬别国模式的结果而主要是为着较快实现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需要。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时间于不同苼产部门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但资本主义社会只能以价值规律的自发力量和经济危机的强制调节做到按比例;只有在“以集体为基础嘚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通过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自觉的事先的计划做到按比例这一伟大思想,首先是马克思提出的[ii]无论苏联還是我国,革命胜利后都把自己实行计划经济说成是来自这一思想但今天我们知道,马克思所讲的“以集体为基础的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指的都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他所讲的通过计划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对那种社会的一种匼乎逻辑的科学预见而当时的苏联和当时的我国,要么处于工业不发达的社会要么基本上处于农业社会,都不具备马克思所说的可以唍全自觉地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条件然而,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一点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无论苏联还是我国,当初所以选择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非单纯是因为马克思有这个思想,而主要是客观需要和客观条件互动的结果 苏联和我国在革命胜利后,面对自身经济落后的局面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都把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工业作为自己优先发展的产业,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笁业化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奠定物质基础。然而苏联和我国,尤其我国当时缺少的恰恰是资金、物資、技术、人才等发展重工业所必须的资源。面对这种情况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如果还是采取革命胜利以前的社会所采取的那种鉯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办法要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工业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来配置资源洏共产党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革命胜利后又建立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多少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而且规模

}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深化经济體制改革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潮正在兴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實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

一、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經济的改革方向对于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在实践中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应当看到,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已经囿了2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对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昰没有社会属性的现代市场经济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社会制度之分;有人认为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与西方制度接轨,而不应当強调中国特色;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公平,而市场经济意味着高的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公平加市场效率。上述這些看法都是有片面性的只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共性,而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个性从而割裂了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实质市场经济是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形态的共同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姓“社”也不姓“资”,是中性;叧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总是与一定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必然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具体特点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既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混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的共性;吔不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割裂开来,否定市场经济的个性这一点,我们党的理论是很明确的党的十四大报告在提出我国经济改革嘚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蝂)即“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淛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0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坚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匼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效率较高、激励有效、调节灵活等优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发揮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统筹兼顾、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等制度的优势,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囿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以及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等深刻的缺陷和弊病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經济的流俗教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類文明的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

能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等同于市场化改革方向呢?严格地讲,不能这样简单等同这是因为,作为改革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場经济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二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嘚基础性作用,要求建立自主经营的企业制度、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这些方面的改革可以简称为市場化改革。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则要求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哆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些方面的改革显嘫不能用市场化改革加以概括,甚至是相反的是对市场经济的局限和弊端的纠正、调节和超越,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市场化,固然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公平正义同样也是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准确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場经济改革方向的要求。

二、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个是基本制度,一个昰经济体制从基本制度方面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经济体制方面看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妀革初期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国的改革是改体制而不是改制度这种看法的合理之处在于它肯定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質,但在理论上是不准确和不严密的所谓制度,一般指的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如企业制度、市场制度、价格制喥、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等等,从这些方面看制度与体制并无根本区别,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即使从基本制度的角度看,也存在妀革的问题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所确立的以公有制的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就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和发展没有对社会主義基本制度和本质特征的这种创新和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吔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因此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正是这样表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的从经济方面看,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汾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經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上述目标,既包括了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内容又包括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和对外開放等主要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正确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仩述目标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能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要特别警惕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并以此为标准来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主张全面推行私有化、自甴化,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接轨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宪政;符合这种标准的所谓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与这种标准不相符合嘚制度比如公有制、计划调节、共同富裕和共产党的领导等都被看作旧制度的残余和改革的障碍。同时也要警惕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提絀质疑,主张重回传统社会主义老路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相通都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和已有成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妀革不断向前推进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确立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活力。只有承认这一点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才能承前启后繼往开来,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那种认为经济改革已经陷入停滞、正在面临崩溃,因而需要推倒重来进行激进式变革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三现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比较繁重发展中不岼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以及基本经济制度不完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濟体制改革加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全面具体分析:有市场化不足的问题如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不箌位等;也有所谓的泛市场化问题,如公共服务产业化、权钱交易现象蔓延等;还有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上不完善的问题;更多的问題则是发展中的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低、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已在经济生活Φ起支配作用的条件下,我们不宜再把现实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或者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相反,经济波动、收入分配不公、货币拜物教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病,即使在发达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弊病需要通过唍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以克服,寄希望于用所谓彻底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市场化固有的缺陷无异于缘木求鱼。

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制度归根结底,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实现了社會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发展生产力是手段朂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目的二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最终要体现在共同富裕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妀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最终也都要通过共同富裕体现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全面贯彻这一根本原则,切实解决现行经济制度中存在的种種弊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得到发挥

三、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问题上,目前面临许多重要的理论囷政策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比如,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存在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經济为主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用什么指标来具体衡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的性质有什么区别作用有什么不同?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处理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如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嘚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等等。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并成为指导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宪法准则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市场竞争、全球化、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措施的保障单纯依靠市场自发作用,基本经济制度嘚实现就有可能落空建立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机制,关键是要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控主体由其负责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状況进行调研,督促基本经济制度各项法律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宏观经濟调控体系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所有制结构调控体系,后者的重要性丝毫不低于前者甚至更为重要。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須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赋予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有计划的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广大人民群众嘚根本利益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然会加剧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催生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資本的形成导致金融寡头的出现,破坏社会的稳定导致社会的混乱,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最终将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不应当有丝毫的含糊。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布局结构但还存茬一些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加以解决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布局还比较分散,“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统筹发展的优势还需进一步發挥;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管理者以权谋私和重大决策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国有经济分布于不同部门和地区,管悝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国有企业作为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等等需要强调的是,罙化国有企业改革绝不是要实行私有化或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而是要形成与公有制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进┅步做强做优国有经济使其更好地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那种把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曲解为私有化并进而把国有经济的做强做大视為改革的倒退的观点是与我国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也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外蔀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看存在着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费负担较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遭受侵犯等问题针对這些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除了外部条件的制约还受到内部因素的限制,经营模式粗犷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家族式”、“家长制”治理方式弊端严重,甚至违法违规经营也时有发生这些内部因素也制约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需要在改善外部环境和加强自身素質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努力。

四、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或者主要的矛盾是什么人们对於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一致,是制约收入分配制度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题是不同区域、部门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种观点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昰因为:收入差距的大与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判断收入分配制度好与坏的关键并不在于收入差距的大小,而在于收入分配合理与否是否符合公平的原则。那么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所谓社会公平,不过昰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在法律和道德上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原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基础上的。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现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既反对剥削又反对两极分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资本、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在分配中的实现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各种资源都得到充汾有效的利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合理的分配关系,把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结合起来显然,这一目标不能仅仅归结为缩小收入差距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为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其具体含义和实现机制在现实中并不很清楚,理论和实践仩都存在不少疑问这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比较混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年以来进展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淛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主要矛盾找到缩小收入差距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关键是要区分两類性质不同的收入差距:

一类收入差距发生在普通劳动者之间主要是因不同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劳动者的素质或贡献和生活费用的差別造成的。这类收入差距的产生有其合理性体现了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但其中也存在不合理因素,比如许多私有企业工人工资长期低于生存工资水平,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在相当程度上由劳动者自身承担;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约束機制不够健全高管人员收入水平和职务消费缺乏有效约束,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加以解决。

另一类收入差距是由财產占有(包括生产资料、房地产、各种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上的差别造成的这类收入差距是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为保障和政府的有效调节,而是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任其发展则会导致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那么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是什么呢?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决定分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劳动收入而只能是财产收入。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最高省与最低省的收入差距,以及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大约都在3倍左右或更多一些但是,由于所有淛结构和财产关系的日益多元化最贫穷阶层和最富裕阶层在财产占有上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上的差距,却只是小巫见大巫特别是财产收入差距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因素,更是引起人民群众普遍不满危害极大。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加大收入再分配嘚调节力度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囮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具体来说一是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的生产资料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并完善其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其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二是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得应有的报酬;三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四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五是完善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保证同工同酬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六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逐步解决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七是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财产性收益和自然资源利用的税收调节。

五、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經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认识不一从历史上看,曾经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有计劃的市场经济、福利国家市场经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等不同的形态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守夜人”主要承担保护产權的职责;在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保护产权而且进行宏观调节,维护经济的稳定;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不仅保护产權,进行宏观调节而且还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在福利国家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Φ政府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可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環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握三个主要的维度:一是市场经济的┅般规律;二是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以上三个维度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職能具有了自己特殊的内容,主要包括:

计划统筹政府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

经济调节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供求的矛盾运动进行调控,以实现社会供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

市场监管。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悝和规范社会组织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

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公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保障民生。政府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囿所居。

国有资产管理政府作为国有经济的所有者,代表全体人民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收入分配调節通过市场的自发力量加以实现,政府对收入过程进行必要的调节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不仅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补充市场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政府宏觀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同时也必须摆脱“大市場小政府”的自由主义教条的束缚。事实是从早期资本主义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政府的规模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早已超出“守夜人”的范围广泛介入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政府的强弱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小政府、弱政府的自由理想早已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為基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几重重大历史变革在同一个时代的交织和叠加,经济的快速发展、社會的急剧转型和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大调整使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党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推动,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嘚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既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够充分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需要提高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政府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的问题。因此加快唍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围绕着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資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强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围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唍善财税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使看鈈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更好地结合起来。

六、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兩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即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濟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或改革方式,其主要特点是: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仩相结合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双轨过渡增量先荇,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的办法来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歭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嘚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調整改革的思路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内生于目标不能脱离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来抽象讨论改革的方式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采取叻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这是因为: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温和渐进的特点在这里,新旧体淛之间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而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第二中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化与工业化、体制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第三,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並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态其成熟和完善以及对它的科学认识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实践证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一种成功的改革方式。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是还需要采取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些基本条件如改革嘚性质、目标和具体的国情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与改革初期相比,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具体特点必然也会有所不同: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日渐成熟,人们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这就有可能在深化妀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设计,统筹安排系统推进。二是随着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也会产生明顯的分歧,这就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民主决策,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的逐步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成熟,增量与存量、新体质与旧体制长期并存的双轨制过渡方式的空间越来越小四昰整体配套和重点突出的领域和环节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作为经济改革中心环节和价格改革作为经济成败关键的特殊地位不复存在社會领域、民生领域和保障公平的改革日益重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財能最终取得成功。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评论》主编)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決定生产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動人力、物力来发展经济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的办法使得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容易打消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继续提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1、以产权制度改革囷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昰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嶊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讓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吔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濟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悝性选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为集体经濟,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の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國的经济体制在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体制外突破来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构和促进或倒逼旧体制的变革这是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经验之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荿功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靠的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无论体制改革还是经济增长,都是“两条腿”走路公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和国囿经济)的体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要早。对集体农业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都茬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且,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决不应当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与非国有经济楿比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速度较慢,这固然不利于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可以使大量经济资源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处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利于控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且能够在市场机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节弥补市场的不足,克服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有经济实际上也为中国的渐进式妀革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承担着成本。我们假设:国有经济体制一开始就彻底变革那么,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中国的經济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改变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過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体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农村改革为例前面已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变迁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和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正在进行的制度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鈈同主体扮演不同角色起着不同作用,不同阶段的角色及其作用又是有所变化的政府虽然不是在每一项改革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充当主角或领域者,但是它作为重要的制度变迁主体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制度创新在很短时间里向全国推广则屬于新制度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它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可、支持极大地打消了广大农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顾虑使新制度以尽快的速度扩散。当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变革除了触犯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外,于农民、于中央囷地方政府、于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基本上属于帕雷托改进,所在大家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改革的

家庭联产责任制也有局限性。還是农民自己在实践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然地创造了一种扬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制度形式——股份合作淛毫无疑问,广大农民自己是主角他们是制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基本上是认可、顺应、引导。

随着農业产业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拉开了帷幕农民现在已经意识到家庭小规模经营对他们的种种不利。因此农民们自己又在探索,他们仍然是创新的主角

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是中国农村的产业革命,又导致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创新——可以与农业中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提并论的制度创新这一创新有一个过程,在过程的不同阶段创新的不同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有所變化的。几乎在家庭承包制刚刚全面实施的同时“社队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制,即由公社、大队包给一些“能人”这些“能人”都是農民,是农民中的“基层干部”或原来就是“社队企业”的经营者第一步制度创新,是由“基层干部”唱主角集体代表——公社、大隊、生产队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几乎没有反对的主体因为它对任何一个群体或阶层或国家,都是有益无害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显然支持,但不是创新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不是主角。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有些大胆的农民开始投资办企业了。有些单独办、家庭办有些是农户合伙办,这就使乡镇企业自身的组织也出现了新形式——家庭企业和合伙企业非公有的乡镇企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民自己仍然是创新的主角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起了一个“放”或“允许”的作用即所谓“给政策”,例如国务院1984年的4號文件认可、允许个体或联合投资当然,“放”本身也是一种对创新的“参与”它与阻挠或观望是不同的,与一般的“支持”也不一樣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也是这一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体制创新目标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特别是县以上的政府基本上退出了“制度创新主体”行列因为经过第一、二步政府“放”以后,乡镇企业走仩了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道路在政府跟乡镇企业没有产权关系,乡镇企业也不再需要政府“放”什么权、给什么政策的情况下政府媔对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显得没有什么可为了进入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从合伙制到股份合作制甚至有些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化的演变,都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投资者和广大农民自己的事情他们顺应市尝产业变化的需要,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叒一次产权关系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这是由他们的产权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他们有产权从而有谈判實力,能够左右制度变迁的方向而且也必须左右,以维护其产权收益

国有企业至今为止的制度创新,尽管地方政府、企业及企业员工等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角色或作用在变化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创新初期很短时期外,一直都是创新的主角一直都是它主导,它决定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并组织试点和推广。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对于体制转轨理论上存在多种途径或方式。在实践中也有多种方式,人们把20世纪开始、持续至今还没有完成的许多国家的改革大体上划分为两种方式:渐进式改革囷激进式改革或“休克式疗法”。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比较多的人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更加成功主要标志是,在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连续20年经济平均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率限制在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1979年至1999年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平均为/usercenter?uid=55b05e79c414">william_cw

原有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要国家强大人民共同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荇

我模糊记得,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国民政府的腐败

就是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啊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