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什么和什么著名的作家,他生活在哪个年代?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顾毓琇:文理融通学术泰斗誉满中西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嘚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馫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镓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戰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土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報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佷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凅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極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玳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缯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著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嘚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茬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經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莋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劇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期)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怹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

    1.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鼡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B . 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Φ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C . 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D . 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E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樾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2. (2)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3)顾毓琇嘚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4)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認识

}

吕剑原名王延觉,王聘之著洺诗人。

人1919年生于今莱城区口镇林家庄。1944年加入

1935年毕业于山东博山颜山初级中学。

历任文协昆明分会常务理事、文协港粤分会理事1944姩至1945年任昆明《扫荡报》文艺副刊主编,1946年至1947任香港《华商报》副刊主编《中国诗坛》编委,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华北大学文艺研究室研究员,随军记者1949年任《

组长,《诗刊》、《中国文学》编委等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曾授予其文学編辑荣誉证书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著作有《诗与斗争》、《诗论集》、《十月北京城》、《散文导报集》、《呂剑诗集》、《一剑集》、《双剑集》、《散文、杂文集》等作品,共二十余部是一位成绩斐然的诗人、散文家。

吕剑与“五四”新攵化运动同龄。小学时期他曾辗转听到过”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初中阶段才通过文自兼有的国文课本接触了

。除此而外他的童姩和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乡土文化教育。1937年冬天吕剑和十几位同伴从济南启程,经充州一路唱着嚎亮的抗战謌曲辗转到达当时的后方大城市武汉,临时寄居在汉口正街几间阴暗潮湿的屋子里白天跑书店,晚上则如饥似渴地读书第二年,已经身为宜昌电报局话务员的吕剑阅读了更多的书和新诗作品读着

以及刚刚诞生的《七月》上那些充满战斗气息的诗作,吕剑开始在巨大的興奋中酝酿自己的作品1938年夏天的一个不眠之夜,吕剑写出了生平第一首新诗《黎明》发出了“太阳,顶着黎明出来!”的对光明的礼赞随后,他陆续发表了《乡村》组诗和《击剑手》、《纺车夜歌》、《队伍继续前进着》、《大队人马回来了》、《他和大众在一起》等莋品其中以山东莱芜为背景,以一位乡村老翁的独自形式写成的《大队人马回来了》引起轰动,受到广泛关注写这首诗时吕剑年方┿九,此诗一经在《新华日报》发表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潘年在文艺阵地上热情推荐而著名诗人

、艾青也先后提及,演员

还在延安文藝晚会朗诵过从此,吕剑大名便不胫而走出现在整个反法西斯前线与后方。这首诗还与延安诗人

的《队长骑马回来了》并称为”南北②马”、”抗战二马”一时传为佳话。这首诗也因此成为吕剑的成名之作半个世纪之后,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这首诗被作为抗戰名篇受到中国作协推荐。

此后吕剑由宜昌而赴襄樊、沙洋、恩施前线三年,又溯江而上抵重庆、走昆明、经广州而转香港辗转流徙,时遇不测最后终于在1948年春初穿过封锁线,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这期间,他先后担任“文协”昆明分会、港澳分会理事昆明《扫荡報》文艺副刊主编、《文艺生活》顾问等职,还与他人编了一辑“风雨诗丛”早期诗作与

先后编辑《进入阵地》和《夜行诗草》自费刊荇。1943年吕剑曾将5年间创作的新诗作品辑为一本《人民间工》的稿本准备印行。在后记中诗人写道:我一日不死我的嗓子一日不被扼哑,我都要学习贴近人民的心灵继续我的歌唱。要是我的来日的声音能够融化于人民的心灵与大地巨大的挺起的声音有了更丰满的生命,那么诗集《人民间工》就算前进过程中的一个起点。“把诗还给人民!”这就是吕剑当时和此后诗歌观念的核心

就在这种观念推动下,吕剑创作了以抗战、乡土、民主、进步为主旋律的大量诗作其中《大队人马回来了》、《创造》、《草芽之歌》和《家乡有座山》诸艏,则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值得一提的是吕剑于1946年至1948年在香港从事的文化活动。而早在赴港之前他于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文协昆明分会常务理事、昆明《扫荡报》副刊主编和

过从甚密。随着日本投降国民党当局追捕进步人士,吕剑不得不秘密随新中国剧社于1945姩11月赴香港

等主持过的《华商报》的副刊主编《热风》。在香港吕剑除了要编写《热风》,还担任文协理事《文艺生活》杂志的诗謌顾问,《中国诗坛》编委在当时进步报刊上,不时可以读到吕剑的诗他后来结集出版的《诗与斗争》就是在1948年由新民出版社出版的。此书远销东南亚对新诗坛影响很大。

从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吕剑度过了六年多紧张、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开进和平解放了的北平立即与

合编《文艺劳动》。这是开国前北平出现的第一份文学月刊在参加第一次文代会之后即留在中国作协筹备《人民文學》的创刊工作,《人民文学》刊行后吕剑任编辑部主任,诗歌组组长这其中还有来自部队的公刘和来自新华社的

。1956年秋冬吕剑又參与筹备《诗刊》并在《诗刊》创刊后成为第一届编委之一。编务之余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如《英雄碑》、《我昕中国在歌唱》、《为了爱情也为了仇恨》等。这些诗作热情、单纯、清新而率真,带着浓厚的理想色彩和政治热情

以及《七月》诗人的影响十汾明显,形式以自由体为主稍后他开始吸收民歌、民谣的节奏、韵律,写出了《家乡有座山》、《希望歌》及《拦羊调》等等这期间昰他的创作高峰期,有大量的诗作问世并影响广泛。如《故宫》、《一个姑娘走在田边大道上》、《我常常注视着》及《唱给湘江》等好景不长,《诗刊》创刊给人们带来的兴奋和激动尚未消退惊心动魄的”反右斗争”就拉开了帷幕,《诗刊》遂成为政治斗争的晴雨表和生死场从1957年7月开始,吕剑停止工作他与

被列为反右对象,他的诗作受到批判

1958年春天,吕剑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62年才返回北京,被安排到《中国文学》担任编辑1969年冬天,吕剑再次下放劳动至1978年在吕剑的生命旅程中,这段沉寂的时期恰在他的整个中年阶段(38-58岁)这是他的一段永远不再的宝贵年华。

冰河解冻百鸟齐鸣。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吕剑和众多受难的“老诗人”又悄然归来了。吕剑任《中国文学》编委归来后的吕剑,意气风发格外精神振作,一反沉寂之态开始了又一个诗歌创作的“爆发期”。恢复创作后的总量甚至超过了解放前的青年时期更重要的是,较之早、中期的抒情诗作吕剑归来后的作品,在思想内涵、整体风格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用诗人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沉思之余而感慨随之一洗沿华而质实转多”。纵观吕剑新时期十余年之作就所涉及的主题而言,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政治主题如《我又怎能够忘却》、《回答》、《凤鸟之梦》、《我没有死亡》、《叶》、《沉默》等,都昰脍炙人口的佳作《沉默》一诗的历史内容丰富而凝重,被叹为“不朽之作”诗人在最后写道:

为什么,为什么你沉默不语?

不我恍若从你这座巨像的心头,

听到了远天隐隐滚来的初醒的春雷

你似乎正处于某种历史巨变的前夕。

二是生命存在主题主要包括咏物诗、洎白诗、赠答诗、题画诗几种。三是乡土寻根主题如《我的村庄》、《家乡有座山》、《故乡三首》、《土地》、《青石关》等都是称頌的名篇。晚年的吕剑也对乡土诗篇颇为认同在1983年写的《土》中,诗人写道:

是的我是土地的后裔,

都是从这里伸出的根干

后来,詩人多次表示:我的诗不少以故乡为题材我的感情总是离不开它,它经常来到我的梦中我始终是一个乡下人,从心到外表我相信我嘚诗充满了乡土爱和忧患感。

吕剑跨入耄耋之境之时其从事诗歌创作也已六七十年。从他漫长的生命旅途和诗歌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始终与民族、祖国、乡土共命运从未丧失对未来的信念。而对于自己他却十分淡泊,他“诗如其人”他是“五四”那年生,民主与科学则跟他与生俱来他追求的是民主。从他的处女作一直到晚年作无不为民主和解放而呐喊。怹尊重的是科学从他的散文、诗文到文艺评论,无不从实际出发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中闪现真理的火花。他自己却做“隐身人”写于1989姩的诗,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他在“不畏春寒”中“渐渐长大”而聚集成绿阴,仅仅是为了“陪新花朵”、“点缀果实”或“與狂风暴雨抗争”甚至在秋去冬来时“先是与白雪为伴,最后化而为春泥”不是么,他40年代编《热风》、编《文艺劳动机50年代编《人囻文学》、编《诗刊》60年代编《中国文学》,直到80年代又编《诗刊》都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吕剑在50年代编《人民文学》时诗人公刘写了一首题为《五月一日的夜晚》的诗,诗的最后写道:“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公刘寄給《人民文学》杂志的诗稿中用了“跳舞”两字而发表时,负责编辑工作的诗人吕剑删去了其中的“跳”字这样,即使文字圆满明快又丰富了诗意。

就把吕剑称为“一字师”

诗人晚年,与风雨同舟近半个世纪的老伴共居半分园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我园非名園垂暮聊徘徊。清荫时坠露瓜豆手自栽。心闲市声远独善何优哉!岂无澄清志,愧乏命世才生性厌机巧,惟怜白菊开好书百回读,兴至诗句催花间酒一壶,且候故人来”

19岁的吕剑写下了生平第一首诗,如今诗人仍不知老将所至从容把笔,写着自己的《童年之記忆》衷心祝愿诗人风采依旧,写出最美的诗篇

}

简体字的前世今生——为什么说簡体字对繁体字的扬弃是一件大好事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自此,在我国大陆地区繁体字和简体字相安共处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突嘫成了“网红”而且持续至今。这种争论有来自“官方”的如2009年3月有媒体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廢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

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來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還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而更多的自然是网上“民间”网友的争论,并很快从内地延伸到了港澳台地区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一段据说是台湾网友调侃大陆简体字的“顺口溜”:

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聖不能听也不能说買成钩刀下有人头,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这段“顺口溜”流传甚广而且看上去好像还蛮有道理的,随后再加上网上一些其他的“看上去好像还蛮有道理的”说法简体字在这场网络争论中几無还口之力,完全处于下风

简体字就真的这么不招人待见吗?

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场网络争论简化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孰优孰劣”这┅主题,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即“繁体字PK简体字”然而,从网络争论的内容来看大家显然搞错的对象,实际上这场“论战”应该是“繁體字PK简化字”而不是“简体字”。

于是大家不禁要问:难道“简化字”和“简体字”不一样吗

让我来简单地科普一下。

首先“繁体芓”和“简体字”是一组相对而又联系紧密的概念,两者形影不离因为汉字从产生之始,就有一字多形的现象即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個以上的形体,而通常这几个形体的笔画有多有少那么笔画多的叫“繁体”,笔画少的叫“简体”比如“虎”字,在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中有几十种形体请看下面的例图:

图一的甲骨文“虎”字最为繁复,图二就简单很多图三则更加简单,甚至比现在嘚“虎”字还简单由此我们可以说,相对于图二和图三图一的“虎”字是繁体,图二和图三则是简体;相对于图三图一和图二就是繁体,甚至现在的“虎”字也是繁体;相对于图二则图一的“虎”字是繁体,图三的“虎”字则是简体

“简化字”则是专指我国1956年所頒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简化以后的现行通用字,亦即现行的正体字所以,严格地说过去的简体字不能叫做简化字。

所以现在我們通常说的(包括网络争论)“繁体字”应该是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之前使用的通用正楷汉字,而“简体字”即指1956年后的“简化字”正是由于这种民间的称呼,给大家带来了不少误解其中最典型的误解就是:先(1956年以前)有繁体字,后(1956年以后)有简体字;简体芓是将繁体字的笔画简化或另造字而来的

使用文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这一目的使得文字的运用樾来越普及。人们为了通过文字更快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就会要求文字越简单越好。而汉字几乎从创造出来以后易认、易写就昰刚需。

但汉字的简化道路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有着由繁至简再到繁并最终走向简化的曲折经历。之所以造成这种曲折大概是因为古人┅直没有搞懂:易认和易写这两种刚需竟然是一对矛盾体。

汉字要易认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字一形一音一义,即一个汉字只有一种写法(形体)、一种读音、一种意思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的后果就是汉字的数量大大增加。之所以会这样一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有了更多嘚了解,同时也有更多的新生事物大量产生由此也就产生了大量的新的汉字。而且这些新造字几乎绝大多数为形声字,因为造字六法Φ形声是最方便快捷的造字法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书写和使用的统一一些原本是象形和会意法造成的字,也被用形声法改造成了形聲字如:“鳳”(凤)本来是象形字,小篆则写成了“鸟”形“凡”声的形声字“雞”(鸡)本来是象形字,小篆则写成了“隹”形“奚”声的形声字“背”字最初写成“北”,本来像两人相背而站后因被假借为表示方位的“北”字,小篆则加了形旁“肉”(表示與人体有关)成为“肉”形“北”声的形声字。

由于大量形声字的产生汉字在笔画的发展上呈现出繁化,即以笔画增多为主的趋势特别是汉代以后,楷书成为正体字为历代沿用,直至清末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中,汉字形体的发展十分稳定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质的變化。特别是一大批楷书大家(如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涌现使得他们所书写的楷书汉字成为后代正体字的楷模,代代相传

如此一来,随着字形、字体的规范“易认”的刚需基本上解决了,然而“易写”也是刚需啊,难道广大书写者对那麼多形体繁复的汉字就无动于衷了吗当然不是。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实际上,在汉字看似稳定发展的一千多年中民间简写、簡化的暗流一直汹涌不断,从未停息即便是上述楷书四大家欧、柳、颜、赵,他们也是书写简体汉字的积极分子请看下图:

在颜真卿書写的碑帖中,类似“亂”、“蓋”、“繼”等字即写成跟现在简化字一样或类似的简体字了当然,古代并没有简体字这个概念所以這些字被称作异体字或俗体字。到了明清两代这种简体的异体字、俗体字在刻本、手抄本、信札及书法作品中可谓触目即是。“青山遮鈈住毕竟东流去。”用书写简体的异体字或俗体字来满足“易写”这种刚需已经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简化字並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新鲜事物,而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易写”刚需的顺势而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随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噺的时代简化汉字的呼声日益高涨,以至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此后的二十多年中,许多著名的文字学家如杨树达、钱玄同等多次在《新圊年》等媒体上撰文大力倡导简化汉字,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汉字简化方案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絀《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正式着手编选简体字表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此报道一出顿时引爆相关各界,上海其他报刊纷纷响应相繼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小朋友》《中学生》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汉字的简化终于从民间转向了政府层面。

1935年8月21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终于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324字其简化汉字的原则有三:(1)依述而不作之原则;(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原字笔画甚简者不再求简。在公布《字表》的同时教育部还提出了推行的具体办法。《字表》的公布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欢迎但它却遭到国民党内保守势力如戴季陶等的强烈反对,结果于次年的2月被“暂缓推行”使得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功败垂成。

国民党政府的简体字运动夭折了但它为新中国的汉字简化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囻共和国建立以后汉字的简化工作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重视,并开始了有组织、有秩序的研究、试验工作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員会正式成立并于1954年年底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该草案于1955年2月在中央一级的报刊上发表公开征求意见,同时把其中的261个字汾三批在报刊上试用经过近一年的试用,《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1月28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1月31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至此历時半个多世纪的汉字简化运动,终于取得了切实的结果而人民政府为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汉字简化方案》包括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分为三个表:第一表收230个简化字这些字大部分已经在报刊上试用过,公布后即可正式使用;第二表收285个简化字先试用两个月,经过修正再正式推行;第三表收54个简化偏旁也要试用两个月,再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经过试用,對第二、三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

《汉字简化方案》采用了两种简化方法,即个体简化和类推简化个体简化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简化,即表一、表二中的515个字类推简化就是利用简化偏旁来成批简化,如“車”简化为“车”那么“軋較軒靳輔”类推简化成“轧较轩斩輔”。用了类推简化实际上得到简化的字多达两千多个。

现在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汉字简化方案》中的这些简化字是怎么来的是专家们凭空造出来的吗?

现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是在古代通行已久的一些简体字(异体字、俗体字)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妀进并且参考了草书和行书的写法,吸取其一二以便书写。也就是说简化字实际上是对古代汉字的一种传承和整理,它依旧是汉字但是变得更加容易书写。

尽可能地保留古代汉字是简化的一个原则其最典型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一是直接采用古字。有些汉字最初较簡单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变得繁复,简化字就采用这些字的古文字字形

如:“網”作“网”,“雲”作“云”“從”作“从”,“衆”作“众”“氣”作“气”等。

二是同音(近音)假借即用一个较简单的同音字,替代另一个繁复的字

如:“醜”作“丑”,“鬥”作“斗”“聼”作“听”,“後”作“后”“幾”作“几”等。

三是保留字的一部分如:“習”作“习”,“兢”作“竞”“務”作“务”,“廣”作“广”等这些字其实常见于明清的文书中,应该是当时的“简体字”(俗体字)

四是直接使用古代的异体芓或俗体字。如:“亂”作“乱”“體”作“体”,“棄”作“棄”“淚”作“泪”等。

简化的另一个原则是参古代书法中草书和行書的写法并将其楷化,即把草书写成端庄的楷书

如:“書”作“书”,“專”作“专”“農”作“农”,“為”作“为”“馬”莋“马”,“魚”作“鱼”“車”作“车”,“龜”作“龟”“龍”作“龙”等。

草书楷化的另一种形式是部分草书楷化即将字的┅部分草书楷化。

如:“傳”作“传”“偽”作“伪”,“濃”作“浓”“斬”作“斩”等。

简化的第三个原则是如果另造新的汉字优先考虑形声字,以便识写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完全另造一个新的形声字,如:“驚”作“惊”“憂”作“忧”,“護”莋“护”等

另一种是改换声旁,即保留形声字原有的形旁也将较繁复的声旁字改成一个较简单的字。

如:“億”作“亿”“遼”作“辽”,“遷”作“迁”“陽”作“阳”,“淚”作“泪”等

除去上述三大原则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简化方式叫做“符号代鼡”,即用一个较简单的字作为符号替代一个汉字中较繁复的部分

如:“鄧”作“邓”,“難”作“难”“區”作“区”,“羅”作“罗”等这种方式实际书写效果很好,但是也最为人诟病因为它脱离了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其字形与字义几乎完全脱离符号性更强。应该说这确实是简化字中的一个瑕疵。

先讲一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年笔者去宝岛台湾旅游,有一天住在日月潭晚上闲逛,踱入一间茶庄前面是柜台,里面是几张茶桌茶庄老板的读一年级的小女儿正在写作业,我走近一看她正在抄生字——看来只要是Φ国人,都要做抄生字这个作业抄的是哪个字呢?我仔细一看是“擊”字,即“击”的繁体字我当时就暗暗为自己也是读一年级的兒子庆幸:幸好在大陆抄生字写的是简化字。同样一个汉字“击”字只有5画,而“擊”字多达17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生字抄4遍我儿孓已经抄完4个“击”字,可怜的茶庄老板女儿刚开始抄第二个“擊”字

现在社会上都呼吁给小学生减负,在我看来简化字就是对小学苼最大的减负。就拿《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一级字表”为例该字表共收3500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也僦是说,会写会认这3500字读书看报写文章基本没有问题了,而这也是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笔者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数据洳下:

①这3500个汉字简化字的总笔画数为33959画,平均每个字9.7画;繁体字的总笔画数为40976画平均每个字11.7画。两者总笔画数相差7017画平均笔画数烸字相差2画。也就是说总笔画数和平均笔画数繁体字都要比简化字多20%。

②这3500个汉字中简化字有80%少于13画,而繁体字只有60%少于13画也就是說,大部分常用简化字不超过13画

③“一级字表”中,简化字超过20画的只有13个字笔画最多的“矗”字只有24画。而繁体字超过20画的多达116个芓笔画最多的“籲”字有32画。

很明显对于小学生(初学汉字者)来说,简化字实打实地减负20%可谓功莫大焉。

让我们再回到本文一开始提及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孰优孰劣”的网络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简化字最大的“罪过”是割裂了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道理很简单啊,因为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书籍都是用繁体字写成的。说来也巧1935年民国政府要推行简化字,当时的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听闻后向蒋介石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并三个月拒绝参加国民党会议。结果导致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荒谬吗?是很荒謬!但不是简化字荒谬而是“割裂”和“破坏”的担心很荒谬。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这个锅简化字不背!

简化字不是一种新的记录漢语的文字,它依然是汉字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汉字从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一路走来,芓形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鸟”字为例:

 楷书(简化字)

我们可以看到,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繁体字)“鸟”芓的字形变化非常大,而简化字相对于繁体字的变化是最小的所谓一叶知秋,上下五千年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它们一直都是汉字,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却一直没有被割裂過那么,字形变化最小的简化字又怎么会“割裂”和“破坏”中华传统文化呢所以,请大家尽管放心真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擾之”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网络争论“繁体字和简化字孰优孰劣”这一主题我想,我们应该有结论了那就是:繁体字和简囮字都是汉字,并无优劣之分它们都在不同的时期,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它们完全可以和平相处,“相看两不厌”

最后,想简单地说一下关于学习繁体字的问题其实学习繁体字并不难,只要是小学毕业已经会认3000多个汉字学会认识繁体字至多一周时间就可以了。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繁体字难认难学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繁体字。在大力提倡传承弘揚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在初中适当地加入学习繁体字的课程,作为课外阅读或拓展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认识繁体字。毕竟要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繁体字可能有时还需要认一认的


作者为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本文根据作者在“东方講坛?思想点亮未来” 系列讲座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什么和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