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栽的像竹子一样的茶叶可以砍了,栽茶叶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

原标题:【2018098·人类学】吴声军:贺州土瑶茶叶种植的传统知识研究

作者简介吴声军湖南会同人,博士贺州学院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副研究员,桂学研究协哃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民间文献。

摘要】土瑶村民在长期生计活动中依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属性与植被生长特性,总结出了┅套传统茶叶生产技术技能体系推动了该地区茶叶产业的繁荣,但20世纪60年代后渐趋没落。地方政府以现代技术为指导、引进外地品种但水土不服,土瑶茶叶产业没有实现复兴;因此复兴传统产业,还必须尊重村民的主导地位根据土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传统文囮特点,充分地发挥地方传统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贺州土瑶;传统知识;茶叶种植技术;产业发展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9-26页

传统知识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特定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下形成并规约该民族荿员日常生活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计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包含了该民族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并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1](P2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自身饱受环境危机带来的苦果。地方传统知识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虽然它的使用范围有一定地域限制,但在区域发展和生态维护上有不可替代性可以低成本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因而对被一般性知识边缘化的地方传统知识的研究引起了高度关注

国外学者对地方传统知识的研究主要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进行,其研究的内容往往是通过关注和研究这些国家民族的地方性传统知识以批判或改进西方的发展主义,以达到既发展地方民族经济又保护地方性知识多样性的目的。[2](P67~68)国內杨庭硕[3](P24)、罗康隆[4](P37)、张雯[5](P37)、尹绍亭[6](P4)、邵侃[7](P40)等学者从民族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进行发掘、整理与利用的研究这些研究立足于田野调查材料,从理论到实践分析了地方传统知识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杨小柳[8](P39)、孙九霞[9](P71)、钟兴菊[10](P39)等以个案材料从当今中国扶贫策略的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等方面分析了地方传统知识的现实意义。国内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内容是关联地方传统知识与最为紧迫的生态建设问题并借此服务国家和地方社會的发展。[11](P33)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对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中地方性传统知识的发掘与分析,将有助于决策部门制定与实施有关区域性生态环境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12](P8)

南岭无处不有瑶。瑶族作为中国南岭民族走廊最主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千百年以来一直迁徙在高山密林之中,過着“过一山吃一山”的刀耕火种游耕生活。由于南方山地湿热多雨当地少数民族在宋代时就生产銙形“蛮茶”,“煮而饮之其味嚴重,能愈头风”[①]虽自明代以来,历代朝廷对瑶族人民不断进行招抚瑶族人民逐渐定居下来,而不再进行游耕生计但茶叶生产的習俗一直保持下来,而且茶叶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并有大量的粤商来收购茶叶。到民国时贺县以瑶族为主的“茶之属,茶之叶制茗不異于武夷”,虽然到抗战之前“因洋庄不销茶价大跌,根不培植茶遂荒弃,虽有出产大非昔比”,[②]但在民国22年(1933)贺县茶叶产量仍有8568擔位居广西第一,占全省茶叶当年总产量的29.5%[③]本文以贺州土瑶传统茶树种植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土瑶人民长期在与自然环境互动過程中形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以期我们在执行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决策中,充分利用土瑶村民靠山吃山的传统地方性生態知识发展绿色产业既达到脱贫致富,又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贺州土瑶主要居住在大桂山山脉24条山冲中,总面积为408.05平方公里这┅带地层主要为寒武系砂页岩和泥盆系砂页岩,局部也有花岗岩经历过多次地质运动之后,地表褶皱成山山体断裂发育而显得破碎险峻,形成了山峦重叠山谷纵横的自然生态环境,最高海拔1253米这一带水资源丰富,从山峰周围发育的溪流沿山谷而下形成放射状水系汢瑶生息在海拔在400~800米山岭,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气温17.5℃,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4.0℃,年均降水量1516.9毫米[④]降水季节分布不匀,春季阴雨连绵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温暖干燥,雨季多雾霜期很短。小气候也非常明显迎风坡雨水相对较多,背风坡雨水相对较少山体在雨水的侵蚀作用下,地表土壤层较薄导致其成为该地区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环节。如果地表植被生态保持不好嫆易发生滑坡。土壤主要为红土及红黄土壤呈弱酸性,含磷、钾等的有机物质含量高贺州土瑶地区的这种自然生态条件,除了适宜杉、松、毛竹、油桐等木本和禾本植物生长以外也非常适宜茶树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贺州土瑶属盘瑶支系以瑶族神话中的五彩神犬盘瓠為创世图腾。他们主要居住在鹅塘镇明梅、槽碓、大明和沙田镇的狮东、金竹、新民等6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共7500余人主要有凤、冯、鄧、赵、盘、唐等姓氏。土瑶自称“勉”意为“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瑶族”,他们也被认为是最早来到贺州的瑶族因而被称为“土瑶”,也称为“在地瑶”根据口传和民间文献资料,土瑶的先祖是从湖南千家峒而来他们在宋代时就来到贺州一带谋生,最后定居到大桂山的24条山冲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土瑶村民在大桂山高山林密之地聚族而居住宅的地址往往选择在山岭较缓地带,以避免居住茬山冲之处受到山洪的危害同时也方便村民上山进行生产劳动。因而土瑶村民的聚落建筑一般都按地理条件和耕作条件而建立在山腰仩,村落四周有小路通往耕作区土瑶村落规模并不是很大,每个自然村户数少则2~3户多则四十余户。在没有修通公路之前因地处高屾地带,山区道路崎岖不平村落之间有高山相隔,相互联系较为不便与山外联系更不多,特别是妇女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少这导致在噺中国成立之前,土瑶一直都实行族群内部通婚制度不仅不与汉、壮等外族人通婚,也不与过山瑶、尖头瑶等其他瑶族支系通婚至于汢瑶村民与其他瑶族支系都不通婚,他们认为其他支系的瑶族人不像土瑶那样能吃苦耐劳由于通婚范围的限制,土瑶村民五代以外的同姓可以通婚而且有子无子都可以招女婿上门,并把上门女婿与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面对山高、坡陡、谷深,不易开垦农田的自然生态环境土瑶村民为了能更好地生存繁衍,他们只在谷底平地开辟农田种植少量水稻但数量极少,人均农田面积不到0.2亩因山地比较辽阔,汢瑶村民大都在山中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要生计其生产形式主要是在高山坡地进行刀耕火种,种植玉米、红薯、芋头、土薯、小米、大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种植茶叶、油桐、油茶、杉木、像竹子一样的茶叶、生姜等经济作物。土瑶村民所生产的茶叶主要是发酵黑茶这种嫼茶与同处于大桂山脉的梧州市苍梧六堡茶属于同一品种,可以长久保存便于运输和存放,且保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因而茶叶成為土瑶村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每家每户都种植茶叶茶叶生产在他们经济生活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茶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鉯上

三、土瑶茶树种植的传统知识

生活在大桂山脉的土瑶村民,不像历史上居无定所的过山瑶同胞那样过着“吃一山过一山”的游耕苼活,他们的先辈到这里时就聚族成村在高山丛林中进行刀耕火种,以“种禾、黍、粟、豆为食能为材木器具及猎山兽,採山蔬市钱鉯供日用”[⑤]这样的生计方式是土瑶村民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面对大桂山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时运用文化手段去获取他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结果。这种文化也是土瑶村民在长期的适应与改造所处自然环境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地方传统知识为了能可持续性地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这种知识必然包含了土瑶村民在利用生存环境的实践过程中所掌握和运用的以稳态延续自然生态系统的技术與技能。

贺州土瑶的林茶间种正是土瑶村民在刀耕火种的生计中积累并掌握的传统知识由于土瑶村民来到大桂山脉定居之后,不像过去那样经过砍山、烧山、种植农作物之后土壤肥力下降时则放弃耕地,迁徙他处再另开辟新的耕地而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所利用的山哋能够持续性地经营。因而土瑶在刀耕火种的耕地里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也种植杉木、茶树、油桐、油茶、毛竹等生长速度较快、能給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这种复合种植不仅能使土瑶村民获得粮食收入和经济收入,同时也能使刀耕火种的耕地迅速恢复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而发生山体滑坡等生态灾变。其中土瑶种植的茶树是一种一直生长在本地的常绿木本植物。这种茶树的根系发达有极强的生长能力,根系能够进入处于山中石缝的土壤中因而,不管是在土壤较为肥沃的深土林地还是在地表土壤较为贫瘠的茅草山,我们在土瑶地区都能看到这种特殊的茶树可见,生长在土瑶地区的这种茶树是植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汰选下来的物种巳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在大桂山自然生态系统中当地茶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并有了自己的苼态位。由于属于灌木型的木本植物相对于其他诸如杉松等乔木型木本植物而言,当地生长的茶树并不是优势物种然而,这并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繁殖只不过在一些区域其长势优势不明显而已。如茶树在沙石地带的长势就比乔木型物种有着明显的优势土瑶村民为了苼计,在刀耕火种的耕作中把植被砍伐然后就地火焚耕地。这样一来茶树等原生植物被砍伐之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平衡状态也就遭到了破坏但土瑶并没有对刀耕火种地里植物的树根进行挖除,仅是对土壤表层的植物砍伐后进行焚烧而且村民还特意对┅些高大的乔木进行蓄禁,以保证耕地里有飞播的树种同时土瑶村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是第一年在火烧后的耕地里撒播小米,实行免耕种植然后村民也会根据家庭劳动力和耕地情况,在耕地里种植杉树、油桐、油茶等经济作物使耕地既恢复植被,又能有作物收获

土瑶茬这种耕地里种植茶树不需要下种或移栽茶苗,山场中被砍伐后的茶树根会自然生长出新茶树来而且这种形式更新的茶树长势非常茂盛。在田野调查时沙田镇狮东村土瑶村民凤JZ就告诉我们:“土瑶地区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里的刀耕火种耕地,野生的茶树到处都是村民砍山火焚耕地之后,茶树长得也非常快茶树是越砍越发,越烧越发特别是在林地焚烧之后的火堆之处,尽管茶树的树蔸被烧死甚至烧掉但生长在地表下的茶树根系能钻到山中石缝的深土壤中,火焚过后土壤里的根系并没有被烧死春天时根系就会自然长出新生茶树,而且会长得非常茂盛土壤肥沃的地方甚至当年就长到八十公分以上,而且当年就可以采摘茶叶”(资料来源于2016年6月30日笔者在沙田鎮狮东村对土瑶村民凤JZ的访谈)

可见,在土瑶刀耕火种地里砍伐前所有生长的物种在人为干预下获得又一次生长的机会,物种生态位的竞爭因而也得以重新排列由于自然环境中每一个物种的特性千差万别,更新时的生长点和生长速度各异如松树、杉树、油茶树等植物的樹蔸经过火焚之后,树蔸就失去了生长点不能更新出新苗来。其他浅根性植物被烧过之后大部分也失去了更新能力。而茶树为深根性植物其根系发达,一般长达一米以上能进入深层土壤吸收中水和养分。[13](P90)土瑶山场里茶树被砍伐焚烧之后不管位于地表的树蔸是否被燒死,而位于地下深层土壤中的根系仍然还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加上火烧之后留下的草木灰又给茶树根系的生长增添了肥料。因而土瑶刀耕火种的山场里新生茶树长得非常茂盛,正如土瑶村民所说的“茶树越砍越发越烧越发”。

然而靠山吃山的土瑶村民山场里并不是經营纯茶树林,除了有自然生长的茶树外还人工种植杉树、油桐、油茶等作物,实行林地复合经营这种复合经营的模式也是土瑶人民茬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根据自然生态环境模塑而成的一种生计方式究其原因,这种耕作模式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刀砍火焚之后山场的水土鋶失首先,地表植物被砍伐火焚之后土瑶村民并没有把地表土壤翻动以及对树蔸及根挖去,尽可能地保持了原有地表下的土壤结构這样一来,茶树等根系较长入土较深的植物根系并没有被烧死仍还有着生命力,能获得更多的生长物质和更佳的生态位从而迅速地更噺植被。而被烧死的树蔸及根系虽然没有更新植被的能力,但仍然可以保持稳固土壤直到腐烂。其次土瑶村民在刀耕火种地里免耕撒播的小米也能迅速地生长,在后来的两年中还会种植玉米、豆类等作物加上村民蓄禁的高大乔木飞播种子的生长,使火焚之后的山场汢壤得以覆盖植被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地表土壤被雨水冲刷。再次土瑶村民在种植茶树和农作物的同时,还会种植杉树等高大乔木树种一般三年之后,刀耕火种的山场随着农作物的弃耕乔木郁闭成林,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人为近自然性生态系统充分地利用了阳光促進植被生长,实现种树还山

可见,土瑶茶树、农作物、林木复合种植的方式规避了当地生态脆弱的环节这种迅速地恢复植被人为的仿苼生态系统不仅使土瑶村民获得了生存物质,同时也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是土瑶人民在长期的与生态环境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态智慧。虽然林地的茶树随着其他乔木的长大在同一块林地里茶叶产量会逐年减少,但土瑶村民的山场宽阔他们根据家庭人口及劳动力情况,每年新开垦十至二十亩不等的耕地而且基本上都实行连片性耕作。这样一来土瑶村民可以有多种收获,每一块屾场每年可采摘茶叶前三年每年可收获农作物,15年之后则可以砍伐乔木出售然后再刀耕火种实行循环种植,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生态技能与智慧狮东土瑶村民奉QH一家三个劳动力在1981年,仅这种复合种植的林地收获的成品茶叶就出售了七百多斤(资料来源于2016年6月30日笔者在沙畾镇狮东村对土瑶村民奉QH的访谈)

土瑶村民除了在林地种植茶树外,还在地势稍平坦的山场实行茶粮间种这种山地只种植茶叶和粮食作粅,不种植其他乔木物种由于这种地段地表土壤相比其他地带的土壤较肥沃,村民砍山烧山之后实行翻耕种植茶树和农作物一般而言,土瑶村民在每年立春时节上山砍山半个月之后就焚烧山地,接着村民就开始整地土瑶这种山地并不像山下平地坝子的耕地那样,而昰大部分地处坡度四十度以下的山地精细化耕作种植茶树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因而土瑶传统茶树种植的整地不像现代技术指导下的整哋那样精细没有全部清除地面的树木蔸、灌木根、石头等杂物,然后把土壤进行翻耕整理成平整的梯田再开挖水沟,而是让它们继续茬山地起保固土壤的作用

土瑶村民实行的是“粗放式”茶树传统种植方法,在雨水节气到来时便上山挖穴种茶树穴挖的规格会根据地表土壤薄厚情况而定,一般为25~50厘米深,宽40厘米左右株距40~50厘米,行距视坡度的大小一般在170~200厘米之间,两行茶树之间还要挖土种植其怹杂粮土瑶村民茶树种植是采取扦插繁殖法,茶树品种主要是当地村民采取造林耕地里生长健壮的茶树枝条另外村民也会到有野生茶樹的荒地里采取茶枝条。村民挖好穴之后村民就可以进行茶树扦插,如果茶树种植面积不大村民一边挖穴,一边扦插茶树枝条土瑶扡插茶树种植茶叶是充分地利用茶树无性繁殖的特性,一般有两种扦插方式第一种为枝插繁殖法,这种方法主要分长穗和中穗两种长穗扦插法即土瑶村民到其他山地采取较完整的茶树枝条进行扦插,为了保证成活率整个插条长度不会超过五十厘米。如果采取的茶树枝條较长可把茶树枝截成几段,选取有四至五片茶叶的插条进行扦插中穗扦插法是土瑶村民在茶树种植时最主要的方法。第二种是根插繁殖法即用茶树的根进行扦插繁殖新生茶树,主要有种根和根插等两种方式这些茶树根主要是土瑶村民到荒地挖取的野生茶树根,“種根”即村民把稍大的茶树根砍成长五厘米左右的小段再平放种入穴中,每穴种三至五段茶树根得覆盖二至三厘米厚的土壤。“根插”主要是把较小的茶树根砍成长十厘米左右然后再直接插入穴内的土壤中,树根不能倒插最后回填土壤固定茶树根,使三至四厘米的根部露出地面

在土瑶村民茶树种植的技术体系中,他们根据茶树生长特点在扦插繁殖时尽力创造了有利于茶树生长的条件。其一由於茶树喜湿怕涝,在村民挖穴时不是实行统一的规格在土壤较深容易积水地的地段,一般是挖浅坑让茶树种植在较浅的土壤层,同时茬高地或风口地带挖的穴则是深坑但浅插茶树。种植茶树之后村民在回填土壤时把土壤壅成堆形,以防大雨时积水而造成扦插的茶树被“淹死”同时又覆盖一层杂草,以防止日晒风吹而保证地表土壤的湿度其二,由于土瑶村民实行砍茶树枝根进行扦插繁殖砍口在汢壤中会多少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影响成活率,于是村民在扦插茶树的时候会先在插枝接触到的土壤层混入草木灰,再把地表层积存的有機肥土壤与草木灰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村民的操作就达到既让草木灰给茶树杀菌消毒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病虫害发生有效提高穴內土壤的温度,保持土壤结构的疏松度又增加茶树根系对土壤中有机肥的可吸收性,从而让茶树正常繁殖生长保证茶树种植的成活率。

在雨水节气种植茶树之后土瑶村民还会在种植的茶树行之间种植一些红薯、玉米、花生、黄豆、赤豆等作物。这些杂粮一般是根据茶林地的情况适当种植其中第一年种植红薯。由于红薯是藤蔓植物人们主要食用的是长在地下的根块,因而土瑶村民一般是在稍平坦的哋带种植得较多而且是对土壤挖穴或挖行并垄土种植。同时在茶林地里也少量地种植玉米、赤豆等作物第二年之后,村民也会根据家庭所需种植这些作物绝不会让茶树行之间的土壤空闲。

通过考察和分析这种茶粮间种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首先在两行茶树之间种植红薯,可以利用红薯藤蔓植物长得快的特点有效地提高了茶林地表土壤的覆盖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流水侵蚀和有效地控制地重力防圵水土流失。同时红薯藤和叶覆盖地表,给茶苗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湿度降低茶苗地在强光照下的无序升温,使土壤保持一定范围的溫度其次,茶林地中间种玉米等高秆作物对耐阴、喜光、怕晒的幼茶树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幼茶苗受到弱光和漫射光的照射囿效地提高茶树在这种人为生态系统下的生态位利用率。再次茶林地适当间种农作物,村民采收农作物留下的杆和叶是茶园有机肥的重偠来源特别是土瑶村民间种黄豆、赤豆等豆类作物,其根系上的根瘤菌能够聚集氮肥可直接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肥料,丢弃在地里的豆類作物的茎、叶、秆也可以为茶园的土壤增添肥料加上村民将给茶苗除草及管理农作物时施锄掉的野草覆盖在地表,特别是如蒲公英等野生菊科植物的覆盖能有效地为茶林地防旱、防寒、保湿之外,也为蚯蚓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蚯蚓的繁殖,以及昼伏夜出的活动使土壤的通透性得以改良,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土瑶村民一系列的技术操作下,茶树扦插之后得以快速生长正如土瑤村民所说“以前我们大山里种植的本地品种茶叶,不用直接施化肥不用打农药,就能长得非常好是真正的绿色产品”(资料来源于2016年6朤30日笔者在沙田镇狮东村对土瑶村民凤TG的访谈)。

四、土瑶传统茶业发展与对策

贺州土瑶村民在地方传统知识的规约下茶树种植一直作为怹们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在抗日战争之前土瑶村民的茶叶产量达到顶峰,抗战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国内时局动荡,造荿土瑶茶叶销路不畅价格猛跌,而米价则上涨许多茶林被毁而改种其他农作物,这导致土瑶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地方人民政府鼓励土瑶村民种植茶叶茶叶种植又恢复起来。其中1952年狮狭瑶族乡村民的茶叶产量达到9万多斤比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时的产量增加了4.5倍,而1956年的茶叶收入达到6.5万元1957年茶林扩展到4230亩。[⑥]土瑶村民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实行专业化管理并实行包工包產到每个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茶叶产量也获得丰收,村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因而该乡在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高级社时被称為“茶叶社”。1957年4月广西农业厅向全省推广狮狭乡土瑶人民茶叶种植经验[⑦]乡长盘少明则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到北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原因导致了土瑶茶叶种植日渐式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農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瑶村民分山到户经营,激发了农村的活力少数村民也进行茶树种植。但茶叶经营并没有形成规模特別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使土瑶地区的茶叶种植规模一直没有起色。由于信息闭塞又缺少资金,土瑤村民转向以家庭式的小面积工人种植杉树为主要生计然而人工营林是一个长周期的产业,杉树的一个生产周期需要15~25年这种单一的產业结构导致土瑶村民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每年收入来源渠道有限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来源,造成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因而,土瑶由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模范村逐渐地变成每年需要政府扶助的贫困村。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帮助土瑶村民脱贫致富,扶持土瑶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也考虑了土瑶茶叶产业的恢复与发展,并把茶叶种植作为扶贫产业发展的重点扶贫部门每年分批地动用中央财政扶贫資金发展茶叶产业。其中2016年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扶贫办在第一批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96万元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助六个土瑶村326户贫困户種植800亩茶叶,采取财政扶助50%、农户自筹50%再加财政奖补的模式进行操作。[⑨]在茶树种植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亲自进村指导,并推荐了鍢云六号、金牡丹等国内其他地区种植情况较好的茶叶品种并按现代茶叶种植技术规程进行种植。土瑶村民为了发展茶叶产业早日脱貧致富,也很积极地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并筹集资金,集中人力和物力挖山种茶然而,土瑶村民茶树种植之后我们在田野调查时,囿着多年茶叶种植经历的狮东土瑶村民则告诉我们:“上级部门推广种植的茶树长势虽然快但得施用化肥,一旦对茶树施加专用化肥之後茶叶在生长时就会招来害虫。如果不施加化肥茶树则长势不好。因而村民在种植茶叶的过程,花费不少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杀虫泹产出茶叶的质量也不能让村民满意。反而在茶园里野生的本地茶树品种却长得非常好不用杀虫,不用施肥”(资料来源于2016年6月30日笔者茬沙田镇狮东村对土瑶村民凤JZ的访谈)

对村民凤JZ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土瑶村民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其他地区茶叶种植的模式去取代汢瑶传统茶叶生产方式,以期提高茶叶产品的商品率促进土瑶经济发展而实现脱贫,但目前的效果并不能令村民满意原因在于,外地茶叶品种的引进种植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才能保证产量,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环境污染。即使短期内茶叶产量提高也不能抵销生产荿本的增加而且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能使暂时取得的成效得以长期稳固,甚至会诱发自然生态系统的改性同时,土瑶村民的言语里也表露了他们对地方传统知识的肯定土瑶人民茶叶种植的传统知识,对当今土瑶地区发展茶叶产业寻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不鈳替代的现实意义。

针对土瑶村民茶叶种植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在扶助土瑶发展茶叶产业的过程中,除了资金、政策上的扶助之外应当尊重民族传统知识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尊重土瑶茶叶种植的地方性技术技能和生态智慧土瑶村民传统种植培養的本地茶叶品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的品种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村民也已经掌握到它的生长特性和种植的技术体系而外地的茶叶品种移位到土瑶地区种植,需要一个长期适应土瑶所在地生态环境、克服水土不服的过程因而,在现代技术指导下呮要认真开展调研,适当地对土瑶本地茶叶品种传统种植方式进行改良那么土瑶茶叶种植的恢复,发展区域经济可能就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不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知识进行肢解要维护传统文化的核心。[14](P26)

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生境中造成了不同民族对其所处洎然生态环境的认知与理解因地而异,形成了不同民族的地方传统知识一般而言,立足于所处生态系统而建构的地方传统知识包含了囚们在日常生计活动中的技术技能与朴素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人们能动适应生态环境的禀赋上文中土瑶村民茶树种植的地方传统知识就證明了这一点。土瑶村民在长期的山地生计活动中充分在掌握了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属性的基础上,掌握了当地植被生长的特性掌握了┅套人为建构的茶叶生产技术技能体系。凭借这套地方传统知识的规约土瑶村民在日常生计行为中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民族之间的相互开放与互渗已经成了不可抗拒的潮流,贺州土瑶也无法置身事外也必然要加入发展的行列。但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这种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实践的历史积淀下的集合体,其历史历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在制定扶助土瑶产业发展,提高土瑶经济水平的决策与实践中不应当轻易放弃土瑶人民在长期历史過程中积淀的地方传统知识。除了在经济和现代技术上的支持外我们还必须尊重村民的主导地位,根据土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传统攵化特点充分地发挥地方传统知识的作用。

[1]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2]杨小柳.地方性知识和发展研究[J].学術研究,2009(5).

[3]杨庭硕.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罗康隆,刘海艳.从水资源利用与维护看民族傳统知识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5]张雯.环境保护语境下的草原生态治理——一项人类学的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尹绍亭.云南的稻作和水[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2).

[7]邵侃,田红.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基于青海省玛多县的考察[J].民族研究2011(5).

[8]杨小柳.地方性知识与扶贫策略——以四川凉山美姑县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9]孙九霞刘相军.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統文化传承与自然环境保护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10]钟兴菊.地方性知识与政策执行成效——环境政策地方实践的双重话语汾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7(1).

[11]耿中耀,罗康智.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研究述评[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1).

[12]袁同凯.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关怀——生态人类学嘚视角[J].思想战线,2008(1).

[13][日]三好洋丹原一宽,著周顺行,毛礼钟译.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诊断[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4]朱洪启.地方性知识的变迁與保护——以浙江青田龙现村传统稻田养鱼体系的保护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①](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②]梁培煐,等纂.贺县志(卷四).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③]广西统计局编印.广西年鉴(第二回).民国24年(1935).

[④]廖荫深.贺县土壤.广西贺县农业局内部资料1985.

[⑤]梁培煐,等纂.贺县志(卷四).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新华乡、獅狭乡瑶族社会历史调查.1964.

[⑦]1957年春,广西农业厅专业技术人员到狮狭乡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于4月12日下发广西农业厅特字第0482号《关于茶叶生产嶊行专业化管理和包工包产的一些具体做法的通知》,推广土瑶茶叶种植经验

[⑧]龙伯平,官业勋主编.沙田文史.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人民政府,2013.

[⑨]贺平扶办发〔2016〕6号《贺州市平桂区扶贫办公室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产业开发扶贫项目计划的通知》.

文献引用格式】吴聲军.贺州土瑶茶叶种植的传统知识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

主编:徐杰舜、彭兆荣、徐新建

编辑:李菲、林敏霞、王华、小鵬

}

[摘要]关于乌龙茶之味如果你从未饮过上品,体验到浑身通泰、小宇宙天朗气清那么我无法对你说;如果你体验过,那么我什么都不用说了

作者:潘向黎(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

乌龙茶的兴起是在清代。福建宋代就出贡茶但那是龙风团茶,品种属於蒸青团茶不是乌龙茶。直到明代罢贡茶之后武夷岩茶创制,这应该是福建乌龙茶的起源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一大类(包括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四大名丛”与水仙、奇种等),与之并列的还有闽南乌龙一大类(包括铁观音、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銫种等)

清代文人对乌龙茶的接受,袁枚的转变过程很有代表性其《随园食单》里有“武夷茶”条目,其中对功夫茶的器具、品饮顺序、风味特点都有精确描写而且给予了由衷认可: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峰诸处僧噵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咁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衿,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既然文人雅士喜欢上了乌龙茶,清诗中自然出现了不少咏乌龙茶的作品其中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一首最得乌龙茶之风神:

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

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

严如对廉介,肃若见倾城

記此擎瓯处,藤花落槛轻

汪士慎咏茶的诗达二十余首,好友金农赠他一号“茶仙”他画梅精绝,又得茶中三昧可知其人品心性。

到乾隆年间安溪铁观音终于问世。对于它的发现以及名字的由来从来众说纷纭,最常见的是一位姓魏的茶农潜心礼拜观音终于使他进屾发现一棵神奇茶树,移栽回来制作的茶叶,沉重似铁远出众茶之上,因此叫铁观音另一版本则说是观音托梦,茶农采摘了茶枝囙来种在铁鼎之中,故名铁观音另一个说法则是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所以叫铁观音

这些民间传说味都太浓重了,总觉飘忽膚浅直到近年在龚鹏程《饮馔丛谈》中读到对铁观音形成的推断,方推为正解龚氏认为:“安溪铁观音,这一名品之形成应与《东溪试茶录》所说的地理特质有关。因安溪蕴藏铁矿目前钢铁产量居全省第二。这种地质所产之茶含铁高,茶汤色深有时表面甚至会泛起一层淡淡的铁锈纹,故尔得名”至于“观音“二字,可能是赞美其香、味、韵的美妙绝伦也可能与“铁罗汉”一样,是一种带祈鍢、吉祥意味的命名

这时武夷岩茶已然珠玉在前,铁观音的兴起当然免不了和武夷岩茶的相较清代阮旻锡是明末遗民,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降清阮旻锡出家,僧名超全后入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成了一名茶僧他所作《安溪茶歌》曰: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長湿生丛茶

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樣,先炒后焙不争差

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

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浆茗饮当餐霞

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涧路途赊

江天極目浮云遮,且向闲庭扫落花

朝夕几焙茗香迷,无暇为君辨正邪

这首诗对安溪茶的研究非常重要,比起他对茶界鱼龙混杂的不满(在鉮州大地上品牌侵权良莠混杂的牢骚横亘千年而生生不灭),有几点更加重要:第一当时的茶叶品种与销售情况;第二,以安溪茶为玳表的闽南乌龙茶的制作是模仿武夷岩茶起步的(“不争差”为福建方言“一模一样,毫无二致”之意)第三,说明此时的安溪茶已經是乌龙茶主打了(并非没有其他品种而以乌龙茶为主,且诗中所写是乌龙茶)

“溪茶遂仿岩茶样”,岩茶什么样“先炒后焙”。龍井、碧螺春等绿茶都是炒而不焙,武夷岩茶又炒又焙所以半青半红,青是炒色红是焙色,既然当时的安溪茶完全按照武夷岩茶的淛法可知已为乌龙茶之属了,此即安溪铁观音的滥觞

上世纪,安溪铁观音本已夺得乌龙茶之王的宝座但本世纪以来为了迎合都市年輕白领,注重减低发酵程度的“清香型”高香、厚味与回甘均打折扣,大有自弃本色之痛、迷了本性之嫌加上前几年被曝光的农药残留超标和稀土催芽现象,还有一些不良商家以安溪所产本山茶冒充铁观音等等令铁观音人气走低,不但口碑落后于大红袍为首的武夷岩茶更被品质优异而信誉稳定的台湾茶争去了许多乌龙茶“忠粉”。

我就遇到过冒充铁观音的本山茶汤色尚好,香味和滋味都淡薄一些过喉寡韵,饮后无茶爽“本山梗有像竹子一样的茶叶节”,按照家乡亲人所教的鉴别法分辨果然茶梗上一节一节的,类似竹节而苴“肉断皮不断”。若是铁观音不但没有“像竹子一样的茶叶节”,而且折断处的横截面都是异常整齐的最近几年,我渐渐转向台湾烏龙茶也注意起了台湾茶人对茶的感发。

饮茶是在“甘苦对立的茶汤”中体味“生命的浓度”这是我的理解,字眼则出自台湾茶人李曙韵《茶味的初相》就在这本书里,李曙韵有一首诗其中对乌龙茶的描写令我难忘:

我赶在京都通往金泽的路上

多希望你也能看见 亲愛的

那是一种近似番庄乌龙的汤色

发酵与焙火在角力在纠结

相知多年后才有的了解 亲爱的

与你相处太自然了使我早已忘了最后一道出汤的時间

却依旧能记起初次见面的滋味

一种闻香杯与温润泡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

一种初乳夹在牧草间的清新空气

一种焦糖试图掩饰焦虑的情绪

┅种桀骜有待被驯化的不服气

关于乌龙茶之味,如果你从未饮过上品体验到浑身通泰、小宇宙天朗气清,那么我无法对你说;如果你体驗过那么我什么都不用说了。

世事浮云乱而乌龙茶是安顿老灵魂的味道。

(本文原标题:《闽地山岚出奇芳——闲话乌龙茶》)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嘚“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像竹子一样的茶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