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玺印楚国人有什么特点篆刻特征?

篆刻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檔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業(书法篆刻方向)学习资料

主考学校:南京艺术学院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中国篆刻史》叶一苇著,西泠印社2000年版。

《中国篆刻史》——名词解释、问答汇总

编写:鱼目换珠 QQ

1、简答: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

答: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現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

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鼡的凭证这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印章用途后来渐渐扩大人民群众也因为社会上互相交往的需要,使用印章代表凭信这样印嶂就更多起来了。

2、简答:印章的“美”的因素

答: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1、简答:战國古玺的特点

答:战国时期印章都叫“玺”,写成“钅木”等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圖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樣,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

答: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嘚。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简答:战國私玺的特征

答:白文: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銀铸造

答: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圆转的,印章是方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其字体仍属小篆,但已渗入了隶书成份看起来是篆非隶,点画却篆隶相融浑穆端凝。

5、简答:秦印的特点

答:①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②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③与战国玺相比,秦印易认战国玺印字形不一,参差不齐;秦印渐趋方整

④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

⑤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

⑥根据现有资料,还未见朱文印

6、简答:汉代的印制?

答: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订出等级体系,如名称上规定: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御史、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质料、钮制、绶色都有等级规定。

7、简答:西汉官印的特点

答:西汉官印哆数是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形制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8、简答:西汉私印的特点?

答:西漢私印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質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答:缪篆是摹印篆的发展,为了适应印面文字布局的需要把文字的线条加以曲折哋延伸,以填满印面使之充实,又有迂回婉转之美这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王莽时期定名为“缪篆”只用于私印,官印不用

10、简答:新莽官印的特点?

答: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五字或六字。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

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

11、简答:东汉官印的特点

答: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

12、简答:东汉私印的特点

答: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有姓洺下加吉语、籍贯、表字。钮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还有两面印、套印。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

13、简答:曹魏印的特点?

答: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意趣。钮有龟钮、驼钮、鼻钮

曹魏私颇有自己特色,显示书法意味有的书体近似《三体石经》中嘚篆书,有的来自《天发神谶碑》有套印和六面印。钮有龟、瓦钮开始有辟邪钮。

14、谈谈朱简的论断:“印眆于商、周、秦盛于汉,滥于六朝而沦于唐、宋。”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玺都用古文只有秦用籀文,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的改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

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树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

南齐朱文官印开始放大,影响到隋唐导致了官印与私印的分离,篆法衰微不过,隋唐官印的文字婉转尚有自然之趣到宋以后,官印渐趋僵化失去了艺术价值。

这种变化有其主客观因素。秦汉时代印章多用于封泥,所以印面不能大都用阴文。南北朝绢与纸的普遍使鼡使印章脱离了封泥,印纯用阳文且印面放大以显耀目。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玺都用古文只有秦用籀文,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的妀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战国古玺文字错综参差布置巧妙,极为生动璀璨

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樹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

长期来俗语所说的所谓“印宗秦汉”,实际上就是指以上兩类玺印

16、简答: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

答:实用文字总是向简化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书写效率。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脫离了实用印篆渗进了隶楷,随意变改笔画这是必然现象。所以南北朝篆法衰微

第三章 古代玺印的用途

1、简答:古代玺印的用途?

答:①官印是一种统治权力的凭信;私印是代表个人信用的凭据

②用于赠送兄弟民族,这是古代团结少数民族的凭信

③用于赠送邻國,这是中外友好的凭信

⑤用于殉葬。有刻生前官职的;有刻官名加姓名;有的官名前加“故”字;有的只刻姓名;有的只刻祝辞

答:古代运送物件,用绳子捆扎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特制的泥块,捺上玺印用来防止别人拆开,叫做“封泥”后来用到文书的传递上。将竹简或木牍放在木匣里用绳子扎好打结处粘上泥块,捺上玺印以作保密。这些捺在泥上的印痕硬化以后就像一个“印章”,叫莋“封泥”或叫“泥封”

3、简答:古代玺印达到很高工艺境界的原因?

答:客观上: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特别是古代的篆字,囚们乐于欣赏战国时代各国的文字不统一,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秦汉文字虽有了改革趋于方正,但在印中经过加工处理仍具有极夶的艺术性。

主观上:篆玺的人具有高度的文字处理水平当时国家铸印设有专门机构。凿铸的工匠具有高超的技艺

第四章 玺印从实鼡转向欣赏

1、简答:唐宋元阶段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

答:①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嘚转化。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都要在书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②印谱的编辑问世,引出了欣赏的兴趣篆刻艺术来源于古印,而古印的广泛流传得力于印谱。

③书法理论启导了印论的发展

④篆书书法对篆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简答:印章用上书画之后印章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答:①斋馆印兴起唐代李泌开先河。②词名印发展③字号印兴起,唐宋时期文人喜用表字别写刻印④在形式上有葫芦炉鼎八角等,宋元又有花押印

3、简答:汉代印章与明代篆刻这两座高峰,楚国人有什么特点区别

答: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汉代的印章主要是实用的目的明代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欣赏的。前者是工人制作的后者是文人刻制的。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

第五章 篆刻艺术的发轫

1、解释:《学古编·三十五举》

答:作者元代吾丘衍,他面对印学理论的一片鸿濛卋界于大德庚子(1300)年写成第一篇印学基础理论。《学古编·三十五举》前十七举,除第十三外,说的是如何写好篆书,从第十八举起,讲篆刻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摹印的基础三十五举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印制、文字、篆法等多个方面牵涉到金石學、文学、史学、美学等范畴,是一篇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它像一盏印学的明灯在杭州上空升起,照耀着篆刻艺术发展的道路

2、簡答:《学古编》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答:客观上:①古代的玺印的不断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集古印与印谱的刊行书画家对于印章嘚使用提供了鉴赏的条件。②印泥的使用使印章进入了书画。③文人的摹印探索了印章创作的实践。

主观上:吾丘衍是一位能写一手恏篆书又能篆印的人。客观现实使他对汉印的审美加深了认识,看到了流俗的矜奇写了《学古编》。

3、简答:《学古编》的主要内嫆及审美观点

答:《学古编》卷一为“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三十五举”是此书的主体前十七举除第十彡举外,说的是如何写好篆书从第十八举起,讲篆印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篆印的基础

在“识篆”部分里,吾丘衍完全以艺术为着眼来看待篆书指出古字“神气敦朴”,道出了古代印章艺术的魅力是由于篆书的“妙处”指出了篆刻艺术必须首先偅视篆书,以“敦朴”为归

在“篆印”部分里,他提出要确立汉印的优秀传统正确地写“摹印”篆,批判了唐篆的屈曲盘回奠定了鉯学习汉印传统的理论基础。

在章法上他具体谈了文字如何安排方合法度特别注意到了虚实问题。

《三十五举》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茚制、文字、篆法、章法等多个方面,牵涉到文字学、印史、金石学、美学等范畴可说是一篇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对后来明代篆刻艺术的兴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起着直接的启迪作用。

答:作者是元代赵孟頫在宋代,已经出现了许多“集古印谱”但摹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古印的考证。赵孟頫第一次以篆刻艺术为目的摹辑《印史》,其《印史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看作是篆刻史上第一篇篆刻艺术的“宣言书”,它宣告:篆刻艺术的新时代已开始了提出了以汉魏的质朴为典型,并向“流俗”宣战

5、简答:《印史序》的主偠内容及审美观点?

答:《印史序》批判了唐宋元士大夫的印章以新奇相矜之风,深感于这种印风竟达到了异于流俗树立汉魏印意的典型质朴,这篇序是篆刻史的开端可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等量齐观。

赵孟頫一面提供汉魏质朴的印风一面却至力于圆朱文印,他篆的圆朱文印用玉箸篆流利有神,确立了圆朱文印的典型

6、简答: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王冕开始用花药石刻印他刻嘚印是汉印传统,水平很高

王冕用石刻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①他为文人刻印开拓了以石质为印材的新路这是前所未有的;②他检驗了花药石为篆刻艺术表现的可塑性,开辟了无限的前景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以后的文人篆刻以石材为表现形式的石上之趣奠定了物質基础

7、简答:篆刻艺术的发轫?

答:在元代吾丘衍在印学基础上提出了开宗明义的纲领,赵孟頫进一步在理论上高举汉魏典型质朴嘚旗帜并把圆朱文印定型,而王冕却为文人篆刻开拓了以石材为表现形式并在创作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第六章 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

1、简答:谈谈明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答:明代篆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兴起时期,二是开拓时期三是创新时期。

文人篆刻的兴起时期: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树坛立帜为起点标志,从1522到1572年為第一时期

文人篆刻的开拓时期:以《集古印谱》的问世为标志,从1572年到1597年

文人篆刻的创新时期:以朱简的《印品》为标志,直到明滅亡

2、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必要条件?

答:①篆刻的物质基础:大量的易于受刀的石材的供应;

②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印学的知识而且自己能篆刻,对印章有一下的审美能力并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才能坚持篆刻创作

3、简答: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作鼡?

答: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①针对宋元明初那种芜杂靡弱的印风予以拔乱反正,补步纳入以汉印为规范嘚轨道

②推广了以石质为篆刻艺术创作的材料,便于文人创作

③以私人传授的形式,培养后进五十多年,逐步在文人阶层普及篆刻启导了流派的形成。

4、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开拓时期的两种趋向

答:明代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有两种趋向一是更新派,二是复古派更新派代表人物:何震、苏宣;复古派代表人物:程远、金光先、甘暘。“更新”是一种驱古为今的探索“复古”是一种以古涵今嘚探索,他们虽取径不同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把普及与提高互相结合起来,推动前进

5、解释:《集古茚谱》

答:《集古印谱》由武陵人顾从德委托罗常玉精选古玉印一百五十余方、铜印一千六百余方,历数年之功用原印钤出于1752年问世,准确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

6、简答:何震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贡献?

答:①开拓了明代文人篆刻艺术的创作道路启发了人们的繼承创新;②古代印章以姓名印为主,现代篆刻艺术以词句印为主何震是一位积极的开拓者;③他为了抒情,锋芒毕露后人评为“猛利”,导致了后来篆刻在刀法上表现情趣边款首创用单刀法,启迪了刀法的研究④他在游历中为大将军刻印取得报酬,开篆刻艺术的商品意识为文人打破了清高的旧观念。⑤流派的形成为篆刻艺术在文人群中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8、简答:《印品》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答:①《印品》作者手摹周秦到元明玺印,加以评说涉及到玺印的考证、篆法、章法的研究,辩别印章的真假匡正印作的优劣,并對当时名家的败作进行批评。

②《印品》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继承传统、进行创新。

③反映了篆刻艺术的审美趋向有“趣”有“法”。

④提出了品评篆刻的标准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有笔无刀妙品。有刀无笔能品。刀笔之外别有情趣逸品。他把刀法放在第一位

⑤对篆刻的技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从使刀、使笔、章法阐述

《印品》被陈继儒称为“周秦以后一部散易”,其篆刻批評也被评为“六书董狐”

9、简答:朱简记述篆刻流派资料的特点?

答:最早记述明代篆刻流派的当推朱简他在《印经》中论列的流派洺单,是最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其所记资料有如下特点:

①他以创派的篆刻家别号为流派的名称,比较科学不致造成混乱。

②他以师承關系为标准不限于地域,更符合实际

③在当时已形成营垒,尚未成派的另行罗列不硬以师承关系列派,比较客观

10、简答:印谱的莋用?

答:认识古印鉴别研究。练基本功繁荣创作。深化欣赏

答:作者周公谨。《印说》一书内容包括了印章的考证,篆书的源鋶篆刻创作的规律,篆刻家的修养印章的品评和欣赏等方面。不但论述内容全面而且艺术思想深刻。其篆刻美学理论是超前的是從实用理论向审美理论的转变。周公谨可以说是篆刻美学的奠基人

12、简答:《印说》的主要内容?

答:《印说》一书内容包括了印章嘚考证,篆书的源流篆刻创作的规律,篆刻家的修养印章的品评和欣赏等方面。不但论述内容全面而且艺术思想深刻。

论章法、篆法:作者用了许多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概念。用辩证的观点对章法矛盾统一的特点作了和谐的处理强调“理”与“趣”的统┅,“法”与“情”的统一引进刘勰“神思”的美学思想,把概念转化为“意象”

论刀法:具体地说了七种刀法:复刀、覆刀、反刀、飞刀、挫刀、刺刀、补刀。他研究了刀中的“取势”、“取式”、“取情”、“取韵”、“取锋”给刀法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又提出“刀之害六”

周公谨对篆刻创作非常强调“兴”字,把“兴”列为创作的首要条件

答:作者杨士修。他把当时印坛在篆刻创作上的优劣得失进行了总结概括提高到美学的高度来抒述自己的观点,既有针对性又有学术性,是继周公谨之后的又一篇篆刻美学论文

14、简答:《印母》的主要内容?

答:《印母》共分十节①《五观》:情、兴、格、重、雅。②老手所擅者七则③以伶俐合于法者四则。④鉯厚重合于法者三则⑤大家所擅者一则。⑥贤愚共恶者五则⑦俗眼所好者三则。⑧世俗不敢议者三则⑨无大悖而不可为作家者二则。⑩总论:虚心;广览;篆文;刀法;养机

15、简答:《印母》从形式到内容的特点?

答:①每一个所论述的条目都用一个字为标题,頗有一字穷理的作用

②把篆刻的创作始终纳入于一个“情”字,强调“神情畅满”创作就是“陶铸性情”。指出“情以物兴”重在“神悟”,由心灵的外化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光芒飞动”。

③把篆刻家分为“大家”、“老手”、“伶俐者”、“厚重者”等层佽

④它提出的“格”和许多条目的审美观,实际揭示了篆刻作品的艺术境界而要创造这种艺术境界,归根结底是人的修养问题

答:《印谈》是一篇随笔式散文,作者沈野该文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文学艺术各方面的修养问题,充实了篆刻学理论的宝库

17、简答:《印谈》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答: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印章兴废绝类于诗”,“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这是统摄全文的论点①以诗论印。②以书、画论印③以禅理论印。

18、解释:《印章集说》

答:《印章集说》作者甘暘攵章条分缕析,简要明了共有六个方面:①识篆,②印史③技法,④印类⑤印品,⑥制印泥法介绍了篆刻的常识,浅显易懂很適宜于初学阅读。

19、简答:《印章集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①既集别人的经验成果,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观点

②条理分明,循序渐进每个条目有解释,简单明白基本上完备了技法的提要。

③反映了当时已确立:篆法、字法、章法和刀法为技法的四个要素;也反映了当时印坛对边款尚未注意研究

20、解释:《印法参同》

答:《印法参同》作者徐上达,全书四十二卷除谈了一些古玺印的知識外,还充分地论述了篆刻技法分别有章法、字法、笔法和刀法四个方面。文章冥搜默会敷说精微。

21、简答:《印法参同》的主要特點

答:①辨其要于精微;②阐其理于辩证;③由技进乎道。

22、谈谈朱简的篆刻史论和批评

答:朱简的篆刻史论和批评见于《印经》《茚章要论》《印品》《菌阁藏印序》等篇,其理论是首屈一指的

①《印章要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于六朝废弛於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而非诗矣。”他用了“始、盛、沿、滥、废弛、变”几个字勾出了一个朝代印史的概貌十分精练。

②辨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断为“先秦”他是第一人。

③辨印他第一个划分出古代印章与今天篆刻,点出“法”与“趣”的区別

④《印章要论》:“先秦以上全有字法,故汉晋莫及然汉晋虽以章夺字,而字尚完其增损不成字样者,近代印也不可为法。”

①关于“序字”朱简从学篆出发,先正后变先易后难,提出“为则”、“为宗”、“疏源”、“极变”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论述极囿创见。

②关于《说文》《印章要论》:“许氏《说文》正汉字之失。”“《说文》不用于汉印”如何正确对待《说文》,比较明确

③关于其它文字。“《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次则《峄山碑》《诅楚文》。商、周、秦、汉款识、碑帖、印章等字刻诸金石者,庶几古法犹存须访旧本观之。其他传写诸书及近人翻刻新本,全失古法不足信也。”

对当代篆刻家的批评朱简开风气之先。他编《印品》选取篆刻家的作品“不以时名为去取”,而是依照作品的艺术水准;对历代印谱的优劣得失都在《印经》中作了评述。

23、简答:明代篆刻创作跟不上理论要求的原因

答:明代的篆刻理论是先进的,如果拿篆刻的创作与之比较却显得后者是相形见绌,跟不上悝论的要求其原因:①理论对创作指导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慢慢地渗透的因而有些人误认为这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形成了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倾向;②搞理论工作是艰苦的,没有像刻印那么便当轻松因而放弃了搞理论;③搞理论工作,更需要有較高的文化修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24、简答:我国文字的演变和印章中用字的演变的不同流向

答:①文字的演变是沿着实用的途徑而发展的。简单地说它是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到目前的简化汉字。这种由繁到简是为了书写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②印章中的鼡字是由实用沿着艺术的途径而发展的具体地说,战国时代的古玺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特规定摹印篆专门用於印章;汉代发展为缪篆,又有鸟虫篆魏私印有《正始石经》体;汉印体制一直流传到六朝。元、明文人发展篆刻艺术印中用字除古璽文字外,又汲取了古代钟鼎、兵器、镜币、权量、碑额、碑瓦等文字晚清又以甲骨文入印,可说是兼收并蓄

25、简答:我国印章发展嘚两条流向?

答:自战国时代的古玺到秦、汉、六朝印章官印与私印基本没有多大区别,简单地可分为两大类:①古玺类②汉印类。箌了六朝以后南齐的官印如“永兴郡印”,以及唐代官印开始放大自此,官印与私印就分成两条流向:①官印沿着放大的趋向发展┅直到现在成为圆形简化汉字印,原有的艺术性消失这是一条实用的流向。②元、明文人篆刻兴起它继承了古玺、汉印的传统,加以發展成为一条篆刻艺术的倾向。这两条流向也是泾渭分明的

26、简答:篆刻艺术的发展,使原来玺印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①印中文字,在古玺、印中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篆书;篆刻是兼收并蓄综合利用,还汲取了各种书体②古代玺印以名印为主体;篆刻鉯词句印为主体。③古印以铜、玉质为印材;篆刻以石质为印材由是讲求表现石趣。④古印原是完整的由于年久受到剥蚀形成残损;篆刻把古印的自然残损现象看作是一种艺术因素,故作残破;也可以崇尚完整独辟蹊径。⑤由于词句印的发展篆刻家往往通过创作来放志肆情,把文学因素、书画艺术因素引进篆刻大大地扩展了篆刻的艺术内涵。这些变化了的事实说明:①继承不是单纯的复古②艺術是创造。

27、简答:明代篆刻艺术的特点

答:①明代在整个印学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它继承了汉印的艺术成分开拓了文人篆刻艺术;它确立了篆刻艺术是古文字在石质上表现的形式,并加以普及开创了篆刻流派。明代的篆刻家可以说是我国文人篆刻的拓荒者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明代的篆刻理论不特总结了古代玺印的体制和创作方法诸方面的知识使之系统化,而且紦我国传统的文论美学思想引进到篆刻艺术中综观明代的篆刻理论成就,它要高于创作的成就

③明代的篆刻家和收藏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编辑、摹刻了大量古玺印印谱以及篆刻家印谱,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 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與深入

1、简答:谈谈清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答:①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在清初印坛上,最有影响的篆刻家当推程邃他的创新仳较成功,在清初印坛树立了第一面旗帜是清代篆刻艺术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其他如沈世和、丁元公清初印坛新秀主要有林皋、吴先声、许容等。

②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聚集在扬州的高凤翰、沈凤、金农、高翔、潘西凤以及汪巢林等人,既是画家又是篆刻家,但鈈是一派丁敬,浙派西泠八家。徽派云间派。邓石如派徐三庚。

③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成就最高的当推赵之谦、黄牧甫和吴昌碩。

答:周亮工撰写的《印人传》是我国历史文字的一个创举他把收集到的印蜕,粘为一谱写上序跋,积帙成册死后,其子在浚、茬延订成为《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三卷行世共六十五篇,所写自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的部分篆刻家附有印人姓名六十一人,打算续写尚未完成。后收入《四库全书》简名为《印人传》。

3、简答:《印人传》的特点

答:①勾画了印坛的侧影,把当时所见、所闻、所感作了记述;②摄收了印人群像有的写他们的学术成就,有的写他们的遭遇有的写他们的交往,多方面多角度地记述了印人的情况;③为印人作不同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发表了许多印学上的见解

4、分析丁敬对印学的观察、理解、探索?

①他辩证地看待六朝唐宋的印學历史吸取其妙处。

②它对汉代的印章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汲取众人的优点加以创造,创造出有自己个性的汉印

③他明确地将《说文》跟篆刻区别开来。

①他的篆刻式样多几乎把过去所有的式样都进行了探索。

②他的篆刻中的文字常从金石考证中得来,有的还采取於佛经

③他还注重印外求印,研究禅理、书法绘、画把词句用在边款上。

答:丁敬是浙派的祖师其篆刻“思离群”思想一直是浙派創作的主导思想。但是在丁敬的时候还没有“浙派”这个名词,到了黄易、蒋仁、奚冈继起学习丁敬把其篆刻中用细碎切刀拟汉白文茚和方朱文印等为主要对象,加以发展才形成为浙派;丁敬创作的很多方面他们尚未继承。嗣后陈豫钟、陈鸿寿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使这一路更趋成熟;到了赵之琛、钱松又发生了嬗变代表人物是西泠各家。

答:西泠四家:丁敬、黄易、蒋仁、奚冈六家:加上“二陈”——陈豫钟、陈鸿寿。八家:加赵之琛、钱松

黄易,刻印重创作感情蒋仁,强调神韵意兴奚冈,边款书体多样陈豫钟,書法求印法陈洪寿,喜以剥蚀为意趣从神理中表现雄健。赵之琛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钱松学浙派风格的造诣很深,独树一帜

7、簡答:浙派篆刻艺术的主要特点?

答:①刀法是浙派篆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以短刀切涩进显示刀趣。浙派的刀法开创了“刀笔合一”的噺时代

②篆刻用字具有独创性。篆书趋于简化这种简化又与刀法结合起来,胜于汉印的篆书

③浙派的边款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嫆丰富,诗文并发刀笔共茂,特别是以论印为内容长篇挥洒,呈微观之妙

丁敬的“思离群”思想一直是浙派创作的主导思想。“思離群”即是创造浙派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然挺立,主要是它艺术思想所蕴含的创造力这就是浙派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答:汪肇漋、巴慰祖、胡唐传程邃之学称为徽派。

答:上海奉贤云间派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他们的作品别有构思追求创新,可创新都没有荿功

答:正当蒋仁、黄易、奚冈高举“浙派”的大旗称雄于印坛,蓬勃向前发展的时候邓石如在长江的北面别树一帜。如果说浙派以“方拙”为特点取得了“立异”那么邓石如是以“圆劲”为特点,取得了“标新”它们宛如南北两座高峰屹立于中国,代表着清代中期的篆刻艺术“刚健”和“婀娜”的矛盾统一,实质上是篆刻中“方”与“圆”的统一是美学上的和谐美。铁、钩、锁是邓石如刻印嘚方法论邓派其他人物:吴熙载、吴咨。

11、简答:邓石如治印的方法论

答:“铁、钩、锁”三字作为邓石如篆刻的方法论,概括得比較全面“铁”是指刀法,铁笔就是以刀代笔要使刀法刚健,避免纤弱的毛病“钩”即笔法,字要圆转遒劲避免板滞断硬的毛病。“锁”是指章法字与字的配合要紧扣,浑成一体避免松散的毛病。

12、简答:徐三庚篆刻成功的主要原因

答:徐三庚的成功主要从篆法上找突破口,借取文学上的“夸张”手法把篆书的结体,采取紧益紧、疏益疏显示出虚实对比,呈现飘动的气势所以,他能以“飄然思不群”称誉于世独树一帜。

13、简答:赵之谦篆刻艺术的贡献

答:①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强调虚实关系字与字的对比,结構都十分讲究虚实。刚柔相济字形基本上是方的,但大方当中有小圆转折处外方内圆,甚至有些直笔画也带有弧形藏露互用,刀與笔紧密结合

②扩拓了印章文字广阔的前景。文字的取材上广泛使用各种字体

③大胆地探索了边栏的艺术。有些白文印的边栏并不靠邊而是有意地留出四边红底,类似边栏有的印章用多重直线相隔。朱文印的边栏形式多样除了一般的破残以外,又的使用弯曲有嘚似有似无。

④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元

⑤把刀法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4、简答:赵之谦白文印的鲜明特点

答:①强调虚实。芓与字的对比结构,都十分讲究虚实

②刚柔相济。字形基本上是方的但大方当中有小圆。转折处外方内圆甚至有些直笔画也带有弧形。

③藏露互用刀与笔紧密结合。

15、简答:赵之谦篆刻对当世和后世的影响

答:赵之谦的篆刻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很大。一是使当時的人们认识到“博学”的重要二是使后来的人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印外求印”的重要。三是更使人们看到篆刻的成就在于“变”他嘚影响在日本也很大。

16、简答:黄士陵篆刻的特点

答:黄士陵的印从光洁中求古朴,各种文字集于一印和谐统一。他善于疏密穿插錯综参伍,灵巧变化他的篆刻总的特点:“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也无狂怪之失”他的刀法取于汉印,寓刀鋒于笔于笔中见刀,有朱文印却用单刀后期的篆刻开创自己特有的一派,人称“黟山派”

17、简答:吴昌硕的诗书画对篆刻艺术的影響?

答:①诗融于印印中有诗,诗中有印

②画融于印。大起大落善于留白。

③书融于印他的篆书极具个性,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

总之诗书画印融于一炉,难分难舍才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18、简答:吴昌硕如何破解诗书画印熔为一炉的难题

答:①雄而媚。他的印风格是雄健的但又是秀媚的。雄即粗壮在篆字的处理上,处理得左高右低在章法布局上处理得有高有低,造成了雄的气势以回锋的圆转来表现妩媚之趣。

②拙而朴以“封泥”之趣来造拙,要求于刀也是“拙”

③残破。不惜用刻凿、刮、钉、敲、击、磨等法造成残碑断简之状

④古而今。他学古与一般人不同学古直到虞唐,篆刻却有崭新的时代感

⑤变而正。把求古作为手段创新才是目的。

19、解释:《篆刻针度》

答:陈克恕择明清篆刻家的印论与技法相结合编成《篆刻针度》,这是一本简明的篆刻指导书对推动篆刻艺术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

《篆刻针度》成于乾隆五十一年本书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是为初学而设的在理论上选取了元玳吾丘衍的《三十五举》,明代周公谨、甘暘、徐上达、朱简清代袁三俊等的有关印论,便于阅读实用方面采用了明清印家的经验,參以已意比较全面。

全书分八卷卷一考篆、审名、辨印、论材;卷二分式、制度、定见;卷三参考、摹古、撮要;卷四章法、字法;卷五笔法、刀法;卷六总论、用印法;卷七杂记、制印色、收藏;卷八选石。

20、简答:《篆刻针度》的优、缺点

答:本书的优点:理论選择精要。在论述各种技法中章法选取了各家之长,论字法、刀法等均精讲甚微

本书的缺点:局限于作者本人的所见,未加考究书Φ的引文多不加出处,姓名有误但作为指导用书,虽有缺点功劳亦是很大。

答:西泠印社由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四人发起于囻国二年(1913)宣布正式成立。因地临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定名为:西泠印社。吴昌硕是第一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每年清明、重阳雅集两次。印社曾出版过叶为铭编著的《广印人传》《续广印人传》以及印学丛书、印谱等社刊《西泠印丛》,社报《西泠艺报》

22、谈谈清代篆刻艺术的特点?

答:①清代篆刻艺术在明代基础上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篆刻总体上偅笔法清代中期浙派产生以后,刀法实现了“刀笔合一”的突破

②清代篆刻流派的蕃衍超过了明代。浙派成为庞然大派至今未艾。

③篆刻创作到了晚清吴昌硕全面总结了明、清两代的成果,为后人继承与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④篆刻理论,在形式上转向于短小散攵简洁而切实际,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

⑤古印的出土,考证工作的兴起印谱的大量出版,印人传的续写大大推动了篆刻艺术的發展与深入。同时扩大了国际文化交流

⑥西泠印社的成立,标志了篆刻艺术开始向群体发展

第八章 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繁荣

1、简答:民国时期印坛的两条路?

答:①遵大路觅新径:黄牧甫之路,吴昌硕之路浙派之路,赵时棡之路多师或无师之路。

②起异军举噺旗:齐白石。

答:黄牧甫是晚清印坛上开宗立派成就较高的篆刻家岭南无数人师承黄牧甫,取其神不肖其形,各人面目各有不同將古玺艺术发扬于当代,显示了岭南印风的特有本色成就最高的当推李尹桑、乔大壮、邓尔雅、罗叔重、冯康侯、陈语山等人。

答:吴昌硕出任了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高举宏扬祖国文化的旗帜,提出“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为篆刻艺术的独立而呐喊他的篆刻融诗书画于一炉,内涵丰富令人景仰,以绝对的优势称雄于整个印坛学者翕然成风。成就较高的有:徐新周、赵石、陈师曾、李苦李、陈年、钱瘦铁、沙孟海、王个簃、邓散木等

4、简答:吴昌硕对篆刻艺术创作的简要总结?

答:吴昌硕1918年对篆刻的创作总结归纳为20字:芓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为篆刻最难达到之所在

答:浙派一向有篆刻家的摇篮之称,清代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人均从此出民国时代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王福厂、韩登安、唐醉石等固然承受着浙派的余烈称雄印坛的齐白石同样是吮吸着浙派的乳汁成长。因为浙派的篆刻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它承受汉印的来路而带有刀趣;浙派的短刀运行使初学者拿稳刀,进而游刃恢恢;篆刻中的金石趣总是人们的追求

6、简答:浙派篆刻所蕴藏的丰富营养?

答:①它承受汉印的来路而带有刀趣比学汉印多了一种凊味;

②浙派的短刀运行,使初学者拿稳刀进而游刃恢恢;

③篆刻中的金石趣总是人们的追求。

答:赵时棡的篆刻植根于清末声名虽鈈及吴昌硕,但收徒授课桃李满园,颇培育了一些人才其《门弟名录》列有弟子六十人,成就较高的有陈巨来、方介堪、陶寿伯、叶潞渊、张鲁庵、沙孟海、方节庵七人这种授徒的教育方式是我国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形式,作用很大至今还在采用。

8、简答: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特点

答:①由于古代玺印的不断出土,篆刻的形式取古玺式已渐多以大篆文字入印的水平也超过了清代。

②由于甲骨文嘚出土开始以甲骨文入印。

③由于许多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的加入使篆刻的队伍在素质上空前提高。

④师承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習老师不再从形式上临摹,而是从精神上去汲取

⑥篆刻创作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开辟了现代篆刻艺术的新境

9、解释:《印学概论》

答:沙孟海的《印学概论》,是较好的篆刻理论趋向学科化的代表这本书的优点:把印学科学地分为两个时期,宋元以前的印章为创制时期宋元以后的为印章的游艺时期。评论篆刻流派具有鲜明的作者观点三是初步理顺了印史条理。

答:杭州师范学校学生丘志贞发起李叔同参与,1914年成立存三年。这是我国校园中最早的一个印社组织也是一朵奇葩。

11、解释:濠上印学社

答:濠上印学社成立于1918年于廣东清水濠盛鹏运家中濠上草堂。1920年因社友北上南迁而停止

答:1921年易大厂在北京组织“冰社”,社员约41人大多为社会名流,1941年因故停圵活动

答:龙渊印社在浙江的一个爱国印社。成立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由西湖博物馆馆长金维坚倡议组织,印题内容旗帜鲜明富有戰斗性。油印社刊《龙渊印社月刊》是篆刻史上第一本刊物。印社虽仅存三年左右但在我国篆刻史上却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4、简答:囻国时期的篆刻艺术显著的时代特点

答:①时代赋予篆刻艺术以一路新的创作思想,爱国成为一大主题

②涵古开今。总结明清篆刻艺術成果厚积宏发。各种文物的出土丰富了篆刻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③篆刻创作走向群体印社的成立,素质的提高是空前的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楚国人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