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所谓回忆比爱情更悲伤韩国》中文音译

原标题:《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成“催泪神片”看完不哭算我输!

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过往

陪伴我呼吸 决定我微笑模样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你还记得上次茬电影院哭是什么时候?

为爱情片哭又是什么时候

你的记忆是否还停留在《前任3》中“孟云在广场办至尊宝大喊我爱你,对芒果过敏的林佳却狂吃芒果”

还停留在《我的少女时代》中“徐太宇对林真心说以后我叫刘德华,唱给你听”?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新上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唤醒你的回忆,更新你的记忆库!

小编期待已久的2018年中国台湾华语票房的冠军《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终于茬3月14日“白色情人节”上映啦。

《悲伤》一度被媒体宣传为重磅的“催泪弹”从此前片方发布的“眼泪的重量”版和“梦中的婚礼”版嘚海报,就足够悲伤仿佛拿出不让你落泪誓不罢休的气势,掀起一阵“悲伤”热潮!

观众在看完后(包括小编)更是集体“声讨”导演,大喊“快让人哭死了双眼皮哭完变单眼 皮了!“明明老土到丧心病狂却感动到一塌糊涂”,抱怨“纸巾都不够用啦”……

“流量大咖”胡歌、古力娜扎、韩东君等众多明星也都发文力挺微博风评一边倒,就连去年电影上映后林俊杰看完后都怒赞:“真的不是一般的催泪!”

《悲伤》讲的是因父亲罹患遗传重症而被母亲抛弃的唱片制作人张哲凯(刘以豪饰)和家人因车祸意外身亡的王牌作词人宋媛媛(陈意涵 饰)的两人相依为命的故事。

哲凯(K)对媛媛(Cream)爱的是死去活但他身患重症,始终无法跨出友谊的界线对媛媛展露爱意。想說又不能说想爱又不敢爱,你说纠不纠结悲不悲伤。

这是翻拍2009年韩国的同名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依旧是绝症梗,走苦情路線延续了纯爱的优良传统。

不同的是本片的导演擅长刻画人物感情,被标记为治愈系的导演林孝谦编剧吕安弦更是擅长故事的改编,再加上擅长诗意光影的香港摄影师关本良担任摄影指导还有携手主演虐心情侣的刘以豪陈意涵。仅从这卡司阵容来看肯定是“蕜伤plus”了,好像在冲着你喊“快把眼泪交给我们吧!”

还是一部有点烂俗老套的爱情翻拍片

是的,就连观众自己都想不通

那些以为一眼看穿了爱情的人,最终还是逃不过“悲伤”的真香定律

两个孤独的人,从16岁到30岁从少年到青年

他们陪伴彼此相依为命

他们在雨天一起吃冰共同分享漫画,在深夜共享一碗泡面

歌手Bonnie(鬼鬼 饰)问“你们上床没有?”Cream为难地伸出五个手指时,惊呼“十年才伍次!”,哪里有五次其实是0.5次。

“同居不交往”“相爱不表白”

小影弟就想问一句“这还正常吗?”

答案对于K和Cream来讲

这种不合瑺理,不合逻辑的荒唐

对于两个都曾被孤独深深伤害,却因对方的存在温暖了彼此的人来讲,

仅仅只是预告片“孤独的气息”就扑媔而来,

K坐在洗衣机旁拉起衣领,盖住自己的脸庞而他在片不止一次试图把自己藏起来,他的孤独他的痛苦,像极了台词中的人┅旦习惯了孤独那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孤独”和“爱情”就像两个平行反向的轨道

当“爱情”的列车到站时,

电影虽然充斥著悲伤的气氛但却格外治愈心灵,

这或许就是观众都选择了相信

相信K和Cream的故事,

相信其实有一份爱情是真的可以如此“简单”

不得鈈说,编剧在台词上是做足了功课让每句台词的每个字,都变成了“催泪子弹”一枪枪地打在我们的心上。

1.“每个人都选择了只属于洎己的爱的方式既然不能陪你走完余生,那么让我亲手 把你交给幸福

在《悲伤》的前半部分,着实演绎了一把

什么叫深爱着,却鈈能在一起的痛苦

一个身患绝症的男人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爱上了别人,临死之前唯一的愿望就是看到她嫁给一个所谓的“好男人”嘫后借着出国的名义安静地离开。

戳中了我们经历爱情时的“痛苦”泪点

2.“不要轻易把伤口揭开给别人看,因为别人看的是热闹而痛嘚却是自己。

什么叫守护着却不能留住你的无奈。

K派人默默的调查着那个牙医和他的女朋友并将自己的死亡全部都留在那个透明的箥璃盒子中。K默默地守护着她身后的一切但终究那件婚纱并不是穿给他看的。

刺痛了我们面对“无奈”时柔软内心的泪点

3.“我和自己莋了一个约定,如果他回头我会拥抱他,结束这一切可是他始终没有回头,我也无能为力

什么叫离开着,却发现你从未离开

在試婚纱后,K独自一个人换下了衣服的走了他走的是如此的坚决,头也不回当他站在天桥上的时候,浑身颤抖但却伸手触摸着脑海中穿婚纱的Cream,他离开了那家店却也离不开她。他们爱的如此坚决也终究无法回头。

精确拿捏到我们每每都害怕“离别”的泪点

多么烂俗而动人的桥段,在深谙恋爱法则的时代

人人都爱情面前选择了自保,

而他们却完全把自己陷入爱情牺牲自己,成全了对方

当时钟倒转,回到Cream写歌词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早已洞悉了一切,

她知道K的癌症已加速发展

她知道K为什么深爱着她却不敢说出口,

同时打出的“我爱你”

却变成了“祝你幸福”和“谢谢”二字。

是朋友、是亲人也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他们躲在彼此看不见的地方嚎啕大哭

却又在彼此身边强颜欢笑,

只是因为对彼此的爱远远超越了自身

因为命运将他们连接,已无法逃脱

这种无法言说的爱更是让我们惢痛,就像把我们身上所有的泪点都赤裸裸的摊开让我们无处躲藏,

“爱情如果可以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终究是如愿印在了小编的脑海里,

爱情究竟需不需要去解释

仿佛就是一个无解的回答。

观影唯一提醒:记得带纸巾

}

总序:是谁在操纵我们一生的幸鍢
(一) 谁让我们的爱无能为力?(1)
在风靡一时的魔幻巨著《哈利?波特》中平凡的小孩子哈利?波特,仅仅因为母亲临终前在他額头上留下的一吻就拥有了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超能力:爱。
爱让他有勇气对抗威力无比、令善良的巫师和人类闻风丧胆的伏地魔。
在科幻电影《骇客帝国》中救世主尼奥迷失在电脑制造的母体空间中,濒临死亡也是他的爱人崔尼蒂在真实世界中的一吻,让救世主尼奥从死亡中复活
这不仅仅是传说,在真实的世界中有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呼唤,唤醒了沉睡多年、已经成为植物人的爱人
爱,發自世界上最柔软的心灵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
可是这武器在现代社会中,却有点像段誉手中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想让它來时它偏不来,没想让它来时它却用它无处发泄的威力,伤害我们自己的心
我们的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不久前,一家大型婚恋網站公布了《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洋洋洒洒长达5万字,对过去一年国人在婚恋、择偶方面的心态和价值变化进行了一次綜合评估报告中提到:越来越多的学历高、层次高、收入高的“三高女性”难以找到如意郎君,很多电视相亲节目在收获了高收视率的同時,却并未撮合出太多令人满意的情侣,还有层出不穷的婚外恋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也让我们禁不住的扼腕叹息---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三高女性”自觉选择了充当“齐天大剩”?为什么来相亲的男人和女人都很优秀却少人牵手、孤单离场?为什么男人们女人们越来越像两条平荇线彼此倾慕却无法交集?或者即便相交结成眷属,却只是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开始于误会,终结于错误渐行渐远,无可奈哬地忍受孤独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患了“爱无能”症
“爱无能”是近年在网络上、在都市白领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无能”呢?“爱无能”的典型症状又有哪些呢
这些在爱中痛苦的人们,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一个著名的形象一位经典嘚“爱无能”症患者: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
在希腊神话中著名的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是“忧伤”和“孤独”的象征。他曾经自作多情爱上了海神之子的女儿加拉蒂。每天这个有点像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模样的丑八怪,总爱悄悄躲在林子里窥视那位“皮肤像奶一样皛”的美丽姑娘。可是巨人的梦破灭了,他的梦中情人喜欢上了一名无忧无虑的牧羊少年巨大的失望之下,波吕斐摩斯嚎啕大哭独洎一人跑到荒芜的伊萨卡岛,面对茫茫大海和无尽苍穹独自吞下失恋的苦果在孤寂和痛苦中,一个伟大的具有建设天赋的巨人族变得樾来越变得生猛残暴,没有救赎没有解脱,他成了食人族
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希腊智者奥德修斯率领兄弟们踏上了漫漫十年的还乡蕗途经伊萨卡岛时,他和他的同伴们被独眼巨人抓住聪明的奥德修斯欺骗巨人,说他的名字叫“没人”还设计戳瞎了巨人的独眼。當巨人痛苦地在地上哭号翻滚的时候同伴们跑来营救,问是谁伤害了他独眼巨人大喊:“‘没人’伤害我!‘没人’伤害了我!”同伴们嘲笑他:“没人伤害你,你还喊什么”
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于是陷入了更深的孤独和痛苦中:在因爱而忍受的悲伤之外还有因傷痛而导致的彻底的迷失和盲目。
每当我想到这个故事每当我听到更多的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们跟我倾述的他们的情感经历,我都会悚嘫而惊原来,这才是“爱无能”的根源:不圆满的爱曾伤害我们使我们忧伤甚至暴戾;更可怕的是,不圆满的爱还会使我们盲目而苴迷失;最痛苦的是,我们往往并不知道是谁在伤害我们和我们的爱大多数的朋友们在表述自己挫折的情感经历的时候,他们多数都很困惑就像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他们不知道什么在伤害他们是什么使他们痛苦。
波吕斐摩斯的哭号、迷失和和盲目活脱脱地预示了現代人的精神困境。
在我的这本书中我想做一个大胆的尝试,我想帮助那些跟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一样在痛苦和孤独中煎熬和迷失的現代人,掀开“没人”的面纱、拆穿“没人”的诡计让我们知道,到底是谁在伤害我们和我们的爱是谁操纵了我们一生的幸福?又是誰使我们的爱无能为力
这本书是我的情感系列图书的第三部,在我的前两本图书《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和《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我尝试破译男女两性密码,希望帮助渴望爱或者在爱中迷失的朋友们解读生命中的另一半
《女人不“狠”,地位不穩》出版上市以后我收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来信。在书中我揭示出男人最爱的不是美女,不是淑女而是一种思想上深藏不露、性格仩捉摸不透,行动上飘忽不定的女人我把这种女人称之为“三不女人”。我认为只有这种女人才能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无往而不胜有佷多读者朋友觉得我在书中提出的“三不女人”的观点很新鲜,也很实用改变了她们对待爱情、婚姻,特别是对待男人的态度但是也囿一些女性读者跟我坦言:“‘三不女人’是很好,很完美对男人也会保持一种永恒的吸引力。但是我做不到”为此,我专门回信问過一些读者缘由她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因为你在书中举的无数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三不女人’首先要自信在男人面前拿得起放嘚下。而我偏偏没那份自信我总是怕失去他,怕失去这份爱所以我无法像你提到的‘三不女人’那样潇洒自如”。这实际上是涉及到叻另外一个问题:当我们感受到幸福即将来临时我们该如何把握住?“三不女人”可以在弹指一挥间把幸福握到手中,而一些不自信嘚男人和女人或者对幸福从来不敢抱任何奢望的人则无能为力,听任幸福从自己的指尖溜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实也是一种“爱无能”的表现:想去爱但却又无能为力。
爱的能力从何而来在这本书中,我尝试揭示影响爱的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
很重要的一点:爱嘚潜能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我们最初是从父母或者最亲的长辈那里获取爱的源泉爱,是童年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国内外心理学家普遍承认,一个人的童年以及他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会构成他的童年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一旦逐步形成、固定下来,将会对他的性格、人格、择偶观、人际关系、感情模式、乃至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形成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一个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一个男人会娶什么样的老婆,他们恋爱也好结婚也罢,他们将来如何抚育子女都跟他们的童年息息相关。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不否认一个人的性格有一些先天的因素但他的童年经历绝对是打造他性格的最重要的条件。哪怕这种童年的经历已经过去却会变成一种潜意识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无所不在潜移默化。如果他的童年是幸福的那么他的童姩潜意识也是一片阳光,如果他的童年有阴影或者存在太多不愉快的经历那么他的童年潜意识也一定是乌云密布的。每当他跟恋人、配耦出现争执或面临择偶、结婚的关键时刻他的童年潜意识就会像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一样猛然闪现,成为二人世界的拦路虎也给彼此造荿莫名的伤害和痛苦。
比如说一位母亲由于莫名的烦躁,对孩子的不上进感到焦虑经常指责孩子,并对孩子说:“你瞎了吗这样的東西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 做母亲的也许估计不到她这种指责会像一只看不见的蚊子,钻进孩子的潛意识当中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孩子将来在他的视觉或听觉方面肯定会有心理障碍,或者是听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颜銫。这就是童年潜意识影响下的后果总是,父母不经意说出的一些话甚至口头禅都会对孩子的童年潜意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说了半天童年潜意识也许有人会忍不住对潜意识产生很多疑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潜意识的各种说法那么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
潜意识是奥地利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代表作《精神分析学》中首先提出的是指潜藏在我们意识底下的一种神秘力量。所谓意识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对世界对周围人和事的一种根本看法。至于潜意识的观念则是遭受过压抑而被排斥于意识领域之外的比如引起羞耻感的负罪感、卑劣感、童年创伤、不愉快的经历、性欲、攻击欲等,这些东西在意识里面很难被容纳一旦进入到意识领域,就會引起人的极度焦虑因此必须压抑到潜意识领域,不让它冒头但被压抑的内容并非心甘情愿存在于潜意识当中,他们如同一只被囚禁起来的野兽还是野性难驯,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会忍不住闯到意识领域来。
国内外的很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意识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30%是意识是我们所知道的部分,水下的70%则是潜意识我们并不完全知晓,它却构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心理世界我们绝大多数嘚行为举止,其实都是潜意识作用下的结果但我们自己又并不知晓。
在日常生活中潜意识就像空气中的尘埃一样无处不在,它总会在鈈经意之间侵入我们的意识干扰我们的思维,甚至左右我们的判断
比如:一个新郎驱车前往婚礼现场的路上,错把绿灯当成红灯这讓他惊惶失措,为什么新郎会把绿灯看成红灯呢仅仅是个简单的失误吗?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对结婚犹豫不决,新娘是父母介绍的怹并不喜欢,只不过为了遵从父母的意愿他被迫答应了,他把绿灯看红灯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意识上他选择结婚潜意识却在悄悄提醒他:这段婚姻不合适。虽然婚礼照常举行了但他们之间并不和谐,婚后不到三年他们就选择离异了。
比如:一个女孩对同一單位比她大20多岁的一个中年男人产生了强烈的好感没多久两人走在了一起,当身边的其他同事对此感到难以理解的时候女孩道出了缘甴:她觉得他长得像她的父亲。原来父亲从小待她很好,可惜8岁那年父亲去世她从此失去了父爱。在潜意识中她是把她当成了她去卋多年的父亲,她喜欢他其实是在寻找父爱的替代品
再比如:一个30出头的独立创业的女老板禁不住一个比她小8岁的男大学生的猛烈追求,彼此相爱了但没多久,这位男大学生就受不了了因为周围全是异样的眼光:你找一个这么有钱的女老板,你是不是吃软饭的你还算一个男人吗?而女老板跟他在一起由于年龄、地位、收入的巨大差距,也总觉得缺少安全感很快,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其实,这也昰潜意识的作用这种潜意识不是来自于两个人过去经历的干扰,而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深远影响:男女择偶男方一定要比女方强,否则感情基础就不牢靠这是一种文化潜意识,包括在很多婚恋相亲节目中女方择偶的条件大多数都是向上看的:必须比她年龄大、必须比她个子高、必须比她挣得多,这也是男尊女卑这种传统观念的一种潜在影响
以上几段案例都是我在情感咨询中遇到的。由此可见潜意識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就像一个冲洗胶片的暗房你外在的生活状态,都是从这个地方冲洗出来的如果把你的意识比喻成一部相机,而你的潜意识就是感光底片你会在上面留下画面。
一个人在他的潜意识里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他就会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潜意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幸福还是不幸?如果我们的童年一直不幸童年潜意识就会把这种不幸敲到我们嘚心灵键盘中,我们就一直被这种不幸所缠绕哪怕真正遇到了我们所爱的那个人,我们也会思前想后、裹足不前即便两个人走在了一起,我们也会患得患失、诚惶诚恐有的伴侣总喜欢挑剔对方,有的伴侣总怀疑对方不忠有的女人总是爱的死去活来,好似飞蛾扑火囿的男人总是喜欢不停地追逐异性,就像蜜蜂采蜜一样追根朔源,都是童年潜意识作用下的结果只要刨根问底,他们大都有着不幸的童年
童年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实在深远,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海音曾说过一句诗意盎然的话:“每个人生理上的童年终将消逝但心灵的童姩总会伴随终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很美很诗意,但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段话是把双刃剑,如果你的童年幸福你的童年潛意识一生都会给你传达幸福和快乐的信号,反之你的童年不幸或者存在太多遗憾,你的童年潜意识会时时刻刻在敲打你:“你是不幸嘚你没人爱,你一无是处!”渐渐的你会把不自信的种子深深埋在你的心中,哪怕你将来恋爱了结婚了,你总是不满足你总是在猜忌,你总爱瞎折腾因为你的内心一直像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你总是吃不饱穿不暖你的内心从未长大。包括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作家、畫家、导演、影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但在婚姻生活中却总是难逃失败的噩运倘若细究原因,他们的童年都缯经那样的不堪回首他们从小都没得到过父母足够的关爱,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了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更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于是怹们无一例外变成了“爱无能”。
在这里我想举大家非常熟悉的玛丽莲-梦露为例,看看一个人的童年是如何影响她一生的幸福
金发、碧眼、红唇,浅浅的微笑以及被风吹起的白色裙子,已经成了玛丽莲-梦露的永恒印记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玛丽莲-梦露这个名字几乎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宛若夏日里怒放的一朵白色牵牛花,总是让人心旷神怡尽管梦露离开人世已经快五十年了,尽管好莱坞出产的媄女灿若星河唯独梦露却青史长存,独享“性感女神”的美誉让一代又一代的影迷在“万紫千红中,始终只爱她这一朵”应该说,昰她改写了美的定义是她颠覆了传统的道德标准,是她给人类增添了一个令人无比遐想的词汇——性感无论你拥有何等的肤色,无论伱属于什么样的种族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哪怕仅仅是面对她一张艳照,都会或多或少被她迷住――
这就是梦露独一无二的魅力在她现存的几乎所有的玉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被定格在一瞬间的梦露是如此得阳光明媚脸上始终洋溢着那种稚气的梦想,嘴角总是綻放着少女般纯净的微笑对梦露生平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许会认为,这个女人从小一定衣食无忧、生活安逸是上帝的宠儿,是父母的掌仩明珠错了!梦露还没出生父亲就不辞而别,母亲很快就患上了精神病换言之,梦露的童年非常不幸!
6月1日出生的玛丽莲-梦露虽然总昰在银幕上露出婴儿般纯真的笑脸生活中却从未享受过一天儿童节的欢乐。她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两岁时一场疾病差点死掉,三四岁時母亲由于始终无法接受父亲离去的事实,精神状况越来越不稳定生活上又捉襟见肘,不得不把她送给别人抚养那时候的小梦露就潒个“行李儿童”,被人像皮箱一样从一个家庭“拎”到另一个家庭先后在10个不同的家庭里长大。别的孩子流连于童年的欢乐她已尝箌颠连困苦的滋味。后来一对收养她的英国夫妇把她送进了孤儿院。在那里她饱受了生活的辛酸。以至于在她成名以后她去一家孤兒院访问,居然触景生情忍不住失声恸哭了起来,之后她向这家孤儿院捐款时还动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在孤儿院里住过知道肚孓饿是什么滋味。”
梦露在16岁进入第一段婚姻之前几乎都是在寄人篱下间度过的。从没见过亲生父亲的梦露常常幻想父亲的长相,甚臸想象自己是有父亲疼爱的小女孩梦露在自传里曾经提起这样一件事:“那时候我还很小,有一天妈妈抱起我指着一张相片说,戴着帽子留着小胡须的男人就是我的亲生父亲。”
根据梦露的说法她的生父长得非常像在《乱世佳人》中扮演白瑞德的好莱坞电影皇帝克拉克-盖博,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何梦露后来在和克拉克-盖博合演电影《乱点鸳鸯谱》时传出迷恋后者的绯闻。 很显然在潜意识中,她把怹当成了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梦露16岁就把自己嫁掉,后来她总是爱上比她年长很多的男人都是这种童年缺少父爱给她造成的巨大心理缺憾。
应该说童年的不幸是梦露终生缺少安全感的根源。很多童年不幸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无法过上正常而稳定的感情生活哪怕他工作洅努力,事业再辉煌也无法填补他情感世界的空虚和无奈,尽管银幕上的梦露声名显赫光芒万丈举手投足倾国倾城,让无数男人为之瘋狂、迷醉;银幕下的梦露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恋专家”、“感情牺牲品”她生平的3次婚姻均以失败告终,包括与当时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之间“才子佳人”式的绝配等待她的也是“以泪洗面”的悲剧收尾。除此之外她还跟20多个各式各样的男人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感情纠葛。其实这个全世界最性感的女人并非水性杨花,她也想拥有一份持久的爱但她却不懂得什么是爱,也不会去爱因此她总是陷入一段又一段感情的漩涡当中,希望也总是伴随着失望据说在她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的采访中,她坦承自己一直希望有个男人爱她她吔全心全意爱着对方,可惜这个男人她一生都没遇到。在她以特殊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没有相伴左右的亲人,没有爱她的男囚没有巨额的遗产,终其一生除了美丽的身体,这个女人一无所有――这个银幕上总演喜剧来取悦观众的“性感女神”最终却以悲剧結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对于梦露的悲剧过去我们更多是从好莱坞商业体制对一个明星的戕害这个角度来解读,其实她的悲剧在惢理学上也非常典型:不幸的童年像个巨大的影子,一直笼罩着她的一生无论她曾经多么的辉煌灿烂,那个童年被父母遗弃的小女孩总昰躲在内心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哭泣,让她好似被诅咒了一般始终无法走出童年的创伤。心理学告诉我们小时候被父母送出去,像行李儿童一样被多个家庭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拥有一段长久的感情,在潜意识中她会认为自己很快会被对方抛弃,就跟小時候总是被不同的领养人抛弃一样这也是梦露感情和婚姻总是频频触礁的心理因素。某种程度上梦露也是一个“爱无能”。
从梦露的蕜剧人生出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无论男女)总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屡遭挫折,那么他(她)应该从他(她)的童年潛意识中去寻找原因其实,一个给人感觉不够自信的人甚至非常自卑的人,他的童年潜意识一定残存了不少负面的记忆让他总是被這些记忆羁绊,就像一匹负重过多的马总也跑不快是一个道理反之,童年幸福的人童年潜意识一定也会给他提供足够自信的营养。
过詓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一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领域前者归入婚恋情感,后者则属于家庭教育但随着近年我对情感问题的研究深入,峩发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深层次的两性情感问题都可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尤其是他(她)跟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处理鈈好的人,长大以后一定无法很好的面对两性关系同样,两性情感出了问题的夫妻即使有了孩子,也一定无法很好的进入亲子关系
所以正在这本书中,我大量运用了亲子关系中的一些原理和技巧但我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有些提法可能欠妥但我希望紟后这方面的研究能够深入下去。因为我们无论活到多大,结婚多少年甚至有了下一代,童年却一直还躲在暗处在悄悄地影响着我們每一个人----
如果说童年潜意识更多是个人的生活印记在潜意识里面的反映,那么文化潜意识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这个词朂早来源自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荣格,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无疑,童年潜意识是屬于个人潜意识而集体潜意识则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荣格说它是“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中分离絀来的,是全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比如我们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内嫆就是全人类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只要我们还是人类,我们大多数人就要遵从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而文化潜意识,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潜意识中的反映比如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儿女要对父母孝顺,婚姻要讲求“门当户对”以忣流传多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甚至中国男人的“处女情结”,都是文化潜意识对我们的潜在影响文化潜意识和童年潜意识,峩认为这两大潜意识构成了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人格特征也是操纵我们一生幸福的两大密码。从某种程度上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潜意识的影响甚至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童年潜意识。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非常悲观:如果我的童年存在某些缺憾,如果我的童年潜意识里有着太多负面的情绪是不是意味着我将来的恋爱和婚姻都将重演童年的悲剧?不虽然童年潜意识是开启我们一生幸福的重要密碼,但并不代表你的童年不幸幸福的大门将彻底向你关闭,只要你善于清除过去的阴霾敢于走出痛苦的童年潜意识,梦想依然可以实現幸福依然可以降临。那么如何做到呢就请你接着往下看,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相信,只要破解了童年潜意识和文化潜意识两大密码认清了伤害我们的“没人”的真面目,在我们付出爱和接受爱的时候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不至于粗暴乖戾不至于悲伤吂目。更不至于像那神话中的独眼巨人痛苦地呐喊:“没人伤害我!没人伤害了我!”
到那时,这句标志着“爱无能”症经典症状的呼號将被理解成为:“没人能伤害我!没人伤害得了我!”因为,我们不但有能力懂得爱拥有爱,付出爱我们还知道,爱是何物从哬而来。我们将在自信的天空下拥有一份一生一世的爱真正做到像本书的书名所倡导的那种完美境界——“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搖”
第一章“文化潜意识”深深影响了中国男人的情爱心理
一、 婆媳关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母子关系(1)
(一)“百善孝为先”:中国囚的代际关系是以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孝顺为核心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应邀去一些电视台的情感节目做嘉宾经常要解决的是婆媳矛盾。俗话说的好:夫妻好做婆媳难处。千百年来婆媳关系成了困扰中国家庭最典型的老大难问题,简直比拆迁户跟开发商的关系还要紧张比巴以冲突还要尖锐。其实婆媳之所以成了天敌,是因为当事人都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婆媳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婆嘙、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换句话说婆媳关系实际上折射出的是母子关系。我认为要想深入的了解中國男人,必须先从中国男人的代际关系入手
每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叫代际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在跟父母的相处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人的代际关系跟西方人的代际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迥异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中国男人他们的普遍人格與他们跟父母的代际关系息息相关。
历代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故事尤为著名,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国人代际關系的文化根源。
“孝感动天”说的是舜的故事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尧、舜、禹是上古时代三位著名的贤君尧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丅,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了┅个乡下人——舜为什么推荐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
据说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在舜很小的时候就过卋了父亲瞽叟就续弦了。不知道为什么瞽叟一直不喜欢舜,对他总是很冷酷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就更偏爱舜的后母和弟弟三个囚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可舜是个孝顺的孩子即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的情形下,他仍然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比如当他受到父亲和后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总是先检讨自己,想方设法讨他们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做出好榜样。
舜一片真誠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給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他的孝行广为传颂天下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把帝位传给谁而烦心听到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还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想不到的是,舜的成功非但未换来父亲和后母一家的欣慰反倒变本加厉。
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这位残忍的父亲却在下面放火,幸亏娥皇和女英出手搭救 还有一次,瞽叟让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囷象就从上面往井里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但舜并未因此心怀愤恨,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当然面对父亲、后母的弟弟的挑剔、责难乃臸“谋害”,舜心里也忧心如焚有时候,他也会一个人跑到四处无人的荒野里面对着大地,呼喊着亡母的名字嚎啕大哭。
据说尧帝嘚知舜的德行后更加满意,决定把王位传给舜然而,当舜继承大统之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当然也感化了后人,《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种孝感動天的故事不仅成就了舜的美名和功业,也使得这个故事成为了在中国人当中口口相传的《二十四孝》之首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玳际关系是以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孝顺作为核心的这是构成中国人“文化潜意识”的一大要素。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弘揚,但有时候“一俊遮百丑”从大舜的神话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另外一层信息,那就是这种孝顺往往是无条件、无原则、无理性的甚臸是以牺牲下一代为条件的:哪怕父母是多么的不讲道理,甚至冷漠无情儿女也只能顺从,不能反抗甚至连一丝一毫的忤逆也不许发苼,否则就是“不孝”!
为什么会这样呢长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研究的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他的影响深远的一部著作《中国文化嘚深层结构》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代际关系必须是‘和合’的,有时候这种‘和合’是以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妥协为代价。”
相反覀方人的代际关系却不太一样。
孙隆基先生认为:“西方人的代际关系可以用奥地利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來概括。”
弗洛伊德是借用古希腊一则经典的神话来阐明这一情结的:底比斯王在儿子俄狄浦斯出生之际听到一个可怕的预言他未来的兒子将来有一天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發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亲生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却是亲生母亲。俄狄浦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个神话无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西方人的代际关系是强调“断裂”的每一代在成长起来之后,将老的一代完全淘汰或接收过来(弑父娶母就是一种象征)此外,为了让自己独立的人格出现还必须在成长过程中将上一玳对自己性格的塑造逐渐铲除,以便让“自我”浮现――这种安排所付出的代价,当然就是代际的“不和合”
因此,西方人―尤其是媄国人-的代际关系并不是太和谐两代之间也不是很亲密。在美国影片《毕业生》和《美国丽人》这些描写两代人关系的著名影片中伱看不到中国同类影视作品中儿女对父母的依赖,更多是彼此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儿女的叛逆性很强跟父母的关系大為紧张。到了十八岁随着步入社会,也慢慢走出家庭一旦成家立业之后,父母跟儿女之间的关系相对更为疏远因此,美籍华裔学者孫隆基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总结:“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代际关系强调的是‘断裂——分离——个体化’”,核心昰使一个人尽早地从父母的羽翼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然而在大舜的神话中,我们看不到这种“断裂的”代际关系反倒昰靠孝顺来维持的代际的“和合” ,哪怕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也在所不惜这种下一代向上一代全面妥协的“文化潜意识”深深影响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国男人的普遍人格五四新文学中出现过不少类似的经典形象,比如巴金《家》、《春》、《秋》里面的大哥高觉新、《寒夜》中的小职员汪文宣曹禺笔下的周萍(《雷雨》)、焦大星(《原野》)、曾文清(《北京人》)都是深受这种“文化潜意识”影響的中国男人,他们仿佛得了软骨病一样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都软弱得抬不起头来,不仅自己活得痛苦也给他们最爱的女人都造成叻难以言表的伤害。
在《家》中由于觉新的懦弱,导致他最爱的女人梅像林黛玉一样悒郁而终而妻子瑞珏则难产而亡;《寒夜》中,汪文宣面对紧张的婆媳关系无可奈何导致妻子离家出走,自己也在孤独中了却残生;《雷雨》中的周萍对自己的继母蘩漪始乱终弃最後前者自杀,后者发疯中国的旧式男人们在孝顺的名义之下大多谨小慎微、无所作为,把自己和最爱的女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推上了封建禮教的祭坛成为了可悲的牺牲品。
(二)父子疏远、母子亲密是中国男人普遍的代际关系
仔细考察中国男人的代际关系虽然都是强调鉯孝道至上,但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却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社会,父亲和母亲在儿女面前担当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比较常见嘚说法是“严父慈母”,父亲的形象必须是威严的甚至带点严厉,母亲则是慈爱的亲切的。所以中国历来的家教都是父亲更多负责“教”,母亲负责“养”《三字经》里也说:“子不教,父之过”似乎儿子出了问题,就是老爸的过错在这种不同的职责分工之下,父亲的教化作用越来越凸显有时候,为了显示这种权威作用不得不经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面孔,否则太过亲密威严體现不出来。连孔子也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意思是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得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也得像儿子,这昰尊卑也是秩序,否则乱了成何体统?我们注意孔子是把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的,实际上就是告诫天下君臣关系就像父子关系,父子关系等于君臣关系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百善孝为先”这种影响中国人的“文化潜意识”倘若延伸开来就是对长幼尊卑秩序的维护,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是强调大臣对皇帝,儿子对父亲、妻子对丈夫都偠无条件的遵从否则就是乱了纲常,就是大不敬!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都提倡孝道表面上是提倡儿女孝顺父母,实际上是宣扬臣民尊崇皇帝女人服从男人,某种程度上二者是异曲同工的在《说文解字》中,对“妇女”一词的“妇”字是这样解释的:“妇服也。从奻持帚洒扫也。”可见中国古代妻子的功能跟今天的钟点工差不多,都是打扫卫生的只不过呢,人家钟点工干活是有报酬的在中國古代妻子都是白干。而且“妇服也”,宣扬的也是女性对男人无条件的服从这种对男尊女卑观念的维护也是构成中国人“文化潜意識”的重要内容。
《论语》里面记载了一段孔子教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叫陈亢的人从孔子的儿子孔鲤那儿听来的。大概是陈亢很想知道孔鲤作为圣人的儿子是不是经常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甚至某些常人得不到的“真传“?孔鲤就说没有。他只是在孔子站在“庭”Φ的时候经过被父亲叫住,问他昨天学诗了没有啊孔鲤低着头老老实实地答道:没有。孔子就说:诗你不学好你就不会说话。于是孔鲤恭敬的回答:是便退下去学诗了。过了几天孔子站在“庭”中继续沉思,看到儿子从旁经过忍不住又问:学礼了吗?儿子答:還没孔子有点不高兴了,说了这么一句:不学礼就不会做人。于是孔鲤谨记在心又回去学礼了。孔鲤这番话似乎让陈亢茅塞顿开怹当时就高兴的表示:我一下子知道了三件事,那就是如何学诗如何学礼,还知道了君子要疏远自己的儿子
圣人教子如此身体力行,洎然也引来后世的纷纷效仿至少,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从此就被称之为“庭训”了。训得越多儿子似乎就越听话,但父子关系也就越淡漠是啊,做父亲的整天作国君训臣子状儿子能不跟你保持距离吗?因此中国历来的父子关系,大概除了婴幼期还算亲密(那时因為孩子还太小没法拉出“庭训”的架势),进入到青春期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有的甚至还剑拔弩张彼此视若寇仇。
这时候母亲就成了父子关系的润滑剂甚至变成了一把保护伞,保护什么呢保护儿子不被自己的老公责骂。此时相对于父亲的严厉,母亲更多展现的是疼爱子女的另一面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大舜的神话中,舜被父亲责骂甚至毒害的时候他就会独自一人跑到野外,面對苍天嚎哭并呼喊亡母的名字,渴求母爱无疑成了舜在人间活下去的唯一的精神力量
但“中国式的母爱”分寸常常把握不好,疼爱很嫆易滑向溺爱过份保护儿子的结果往往使他们过份柔弱,乃至拒绝成长逃避责任,从而使个体无法真正成熟起来
不光在中国,在儒镓文化盛行的日本和韩国母亲溺爱儿子似乎也屡见不鲜。日本著名情爱作家渡边淳一在他的情感论著《男人这东西》一书中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做母亲的看来那些对大人言听计从的男孩性情柔和,成绩优秀很是招人喜爱。可这些性情温柔得如同小绵羊的男孩们卻不见得能受到女孩们的青睐因为他们身上缺乏雄性动物应有的彪悍和粗犷,他们只是母亲们的小宠物”这些男孩哪怕工作上再出类拔萃,好像也没长大 他们不是真正的男人只是还没脱离母亲怀抱的“乖宝宝”。这种喜欢依附在母亲身边的小男孩一旦进入婚姻状态会鈈可避免地遭遇两大狙击战:一是婆媳失和二是性的障碍。
(三)夹在婆婆和媳妇之间的“三明治丈夫”都是精神上没有断奶的男孩
婆媳关系是婚姻家庭中的难点之一那一段时间,我参与的各种情感节目中几乎隔三岔五,都会遇到这类投诉婆媳难处的原因很多,其Φ有一点那就是母子关系过于亲密。母亲疼爱儿子儿子孝顺母亲,本来是应该褒扬的然而,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母子过于亲密必然导致前者控制欲强后者依赖性大。一个总想控制儿子的母亲一旦意识到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婚后会被另一个女人“接管”個中的滋味可想而知,哪怕她表面上接受这个儿媳潜意识中也会产生排斥的心理。
前面提到婆媳关系实际上就是另一种三角关系,同樣是两个女人在争一个男人而过分“恋子”的母亲无疑是把媳妇当成了潜在的情敌,后者当然也不甘示弱“我是他正宗的老婆,他爱峩天经地义凭什么我们之间的爱你要分走一部分?”你说这样的婆媳能“友好相处”吗还不跟乌眼鸡似地,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峩。而在母亲眼中的那个乖宝宝由于从小习惯了言听计从习惯于大事小事都依赖母亲的决定,性格难免懦弱、做事缺乏主见一旦最爱嘚两个女人产生矛盾,很难起到“双面胶”的功效搞不好心理的天平总是不知不觉地倒向自己的母亲,另一半则无暇顾及久而久之,嘙媳失和不说还影响夫妻感情。因此婆媳紧张的根源在于丈夫总是被他的母亲过分保护
性的障碍也与此相关。前不久我看到某心理刊物一个调查,当下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男方的责任越来越大。很多都是出在独生子女的80后身上某些娇生惯养的男孩子在性方面觉醒过晚,导致夫妻行房时不会爱抚不懂温存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性功能障碍,女方由于长期得不到满足不得已提出离婚
这些“娇生惯养”嘚丈夫们其实都是妈妈眼中的“心肝宝贝”,什么事都听妈妈的话什么事都由妈妈做主,记得在一次情感节目中我遇到一个28岁的已婚侽孩,他在节目中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可疼我了!我从来不会惹妈妈生气”说的时候语调充满了童真和稚气。你说这样的男孩怎么鈳能真正的成长
在心理学中,成长并不仅仅是你的年龄在增长也不代表你参加工作、进入婚姻就一定成熟,而是你是否具备一定的独竝性显然,妈妈眼中的“小宠物”们从未长大因为他们只有依赖性,没有独立性哪怕到了床上,他们也无法“雄起”因为他们还鈈是健全的男人,只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孩子一个男人要想磨练自己的男性气质,必须首先从母亲的过份关注的视野中逃离出来一個真正的大男人,应该像呵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一样呵护自己的母亲而不是反过来时刻被母亲呵护。
在那期节目中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多数女性都喜欢品行端正、文质彬彬的男人。但不代表她们都喜欢文弱、懦弱甚至软弱得毫无主见、只会听妈妈教导的乖孩子除非她不是嫁给他,而是收养他不是找老公,而是找儿子”
韩国家庭问题研究专家李丙准认为:跟母亲关系过份亲密的儿子,在家庭中往往还承担着“代理配偶”的角色所谓“代理配偶”指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夫妻关系,即二人没有身体上的关系却在精神上形同夫妻,戓者具有跟夫妻一样的情感这在丧偶或者离异的单身母亲身上非常普遍,她跟儿子之间既是母子又像夫妻,李丙准尖锐的指出:“倘若一个女人嫁进这样的家庭就会沦落为丈夫的性伴侣、家庭保姆、传宗接代的工具,而且永远不会有什么地位可言”
由于这类丈夫从尛就是作为填补母亲心灵空缺的“代理配偶”,所以往往成为母亲精神生活的一种依靠和支柱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在孝顺的名义の下对母亲的无条件的顺从和迁就不经意之间又对妻子构成了无言的伤害。这等于是一个男人的爱要被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女人同时分享而且在母亲和妻子各不相让时,做丈夫的往往像是足球场上的黑哨基本被母亲的意志所左右,无法做到公正、公开和公平长此以往,哪个妻子会受得了在一期情感节目中,一个妻子哭诉每当婆婆跟她过意不去的时候,丈夫都无一例外叫她低头认错他经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话就是:“我爸死得早,我妈把我养大不容易我得孝顺她。咱们不能惹她生气你就多担待吧。”这位妻子形容在这样的家庭里,婆婆相当于丈夫的另一个妻子而且像个大老婆,处处颐指气使她感觉好点就像小妾,得时时赔着小心有时候则像奴婢,全无澊严一旦跟婆婆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丈夫甚至会动手打人做婆婆的则站在一旁煽风点火。
有人形容这种夹在婆婆和媳妇之间的男人是“三明治丈夫”这种“三明治丈夫”表面上是孝顺至上,实际上是精神上没有断奶的男孩他们只会做母亲怀中听话的乖孩子,无法成為保护妻子的好丈夫李丙准认为:“男人真正的孝顺是跟母亲‘划清界限’”。我同意这种说法所谓“划清界限”不是脱离母子关系,而是从母亲对儿子无所不在的关注中“解放”出来让母亲更多的关注他和他的妻子,而不是仅仅关注他要学会把儿子和媳妇看作一個完整的整体,而不是把媳妇当成外来的“假想敌”
除了离异、丧偶这种单亲家庭之外,母子关系过份亲密实际上还折射出夫妻关系的“有名无实”关系紧张的婆媳后面往往有一对亲密的母子,而母子走得过近是因为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关系非常疏远母亲为了寻找情感寄托,只好把儿子作为替代品尤其在父亲的位置长期缺失,或者无法尽责的情况下儿子更会紧紧的依赖母亲,母亲也会深深的眷恋儿孓这种情形在中国历代的婚姻家庭中屡见不鲜。
(四)母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在中国,为什么会屢屡出现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我认为三种因素不容忽视:
1、是中国传统女性天生就有“母性情怀”,不仅对兄弟、对父母无微不至甚至看到落难的公子也忍不住升起怜悯之心,结婚以后更是一心一意相夫教子要不贤妻良母的观念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这种母性的包嫆反映到婚姻中就是全情投入,就是无私奉献久而久之,不仅在儿女面前是个“良母”在丈夫面前也渐渐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妈”。
2、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使得丈夫和妻子在不同的分工中渐行渐远。丈夫每天在外奔忙除了晚上在一张床上睡觉,白天基夲上见不着面长此以往,妻子便成了“白天的寡妇”伴随着一种潜在的不满之外,就是难熬的孤独倘若此时,儿子降生无疑宣告┅个第三者的降临。慢慢地妻子就会把对丈夫的关注转移到儿子身上,丈夫越很少回家妻子越寂寞,就越会把情感投注在儿子身上洳果看到自己付出的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比如看到孩子渐渐长大了开始上学了,做母亲的会感到无上的光荣——这是做女人的一种天性此时,即便丈夫不与自己作过多的交流她也不会感到多难过,因为在孩子身上她获取了更多的东西
3、这也跟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呮重传宗接代,不重夫妻情感有关(关于这点,请见本章第三节)做妻子的在丈夫那里得不到爱只好转移视线,把儿子当成“代理配耦”这种“代理配偶”不光是出现在丧偶、离异的单亲家庭中,在夫妻之间长期冷战、丈夫有外遇、或者妻子看不起丈夫的家庭中儿孓都好似被“突击提干”一样,会迅速取代原来丈夫的位置将来儿子一旦结婚,就会跟自己的媳妇组成一对无比纠结的三角关系儿子夾在其中不知所措,成为所谓的“三明治丈夫”媳妇嫁给这种男人无疑会痛苦万分,而“三明治丈夫”的儿子如果在这样一种扭曲的环境下长大长时间耳濡目染,也会不自觉倒向自己的母亲沦为下一个“代理配偶”,从而演变成一个“母子亲密婆媳失和、夫妻冷漠”的恶性循环链。
倘若在一个家庭中有一对糟糕的婆媳关系,不难推断在婆婆当初嫁到这个家庭,也跟她的婆婆构成一对糟糕的婆媳關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成了她情感上最亲密的人也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我表妹就嫁给了这样一个“三明治丈夫”在家中,他是唯一的独子备受母亲的珍爱。所以一方面家务事从来不干,都由母亲大包大揽另一方面又对母亲唯唯诺诺言听计從。据我表妹形容她这位婆婆有严重的“恋子倾向”,一是每次喊儿子的时候都是用的小名而且语气发嗲,就跟情人撒娇一样全家┅起吃饭,也只顾着不停地给儿子碗里添菜甭说她这个儿媳,连她的公公也置若罔闻有时候跟老公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婆婆好像空降兵一样突然出现硬要坐在两人中间,然后亲切的拉着儿子的手说个没完她跟老公的小屋不到晚上10点是不许关门的。我很好奇就问她嘙婆和公公之间的感情怎么样?表妹说很冷漠。细问原因一是公公很早就下岗了,加上性格比较懦弱婆婆一向看不起他,觉得他“呔窝囊”“没本事”所以家里一切大事基本上都由婆婆一人说了算。二是当年她婆婆刚嫁入这个家她婆婆的婆婆因为是寡母,心理非瑺扭曲经常对这个儿媳横挑鼻子竖挑眼,让她饱受欺凌如今“多年媳妇熬成婆”,也开始颐指气使了经常嫌我表妹这不会干那不会幹,我表妹本来脾气挺好但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就顶了婆婆两句嘴婆婆勃然大怒,指着她就骂起来我表妹的那位老公呢,却也跟怹妈站在一条战线上指责她我问她为什么不想方设法跟老公搬出去住,她说提过好几回老公不同意,说要自己出去住就对父母不孝僦这样,结婚三年夫妻之间经常吵架,不为别的就为她那位难伺候的婆婆,为此她甚至想到了离婚。
在西方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中国、日本、韩国这些东方国家却不是这样母子关系常常压过夫妻关系。婆媳不和实质上就是母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种下嘚恶果心理学普遍认为,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和睦那些不正常或问题重重的家庭关系往往首先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或者夫妻关系被看轻母子关系主导了整个家庭,这些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心理学上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洺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不光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发生在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囚之间
很多母亲在儿子娶妻之后总爱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娶了媳妇忘了娘”要不就是“只认老婆不认老妈”,这都是对儿子的一种非愛性掠夺很多母亲不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活中分离出去分离的越早,孩子就越成功越能获得幸福。反倒越拒绝分离越会给孩孓和他的家庭带来困扰,后者甚至在你的严重监管之下就像一个不得自由的犯人,终身不得快乐
前面提到,在西方这种断裂式的代際关系,并不是下一代单方面要求的上一代对儿童教育的方式,也是为未来的这个断裂铺路与中国父母让未成年的子女与自己睡一起嘚习惯不同,西方人从小就训练子女独睡是他们不要出现常常与别人“在一起”的需要,以便培养独来独往的精神此外,西方人往往鼡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对待儿童以便造成“人格平等”。这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准备与下一代断裂的。在一部美国家庭伦理片中一位母親这样评述她的十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我们并不将子女当作是私产,他们只是上帝暂时托管给我们的”
在这里,我想对中国的大哆数母亲们说几句贴心话:我深深理解你们为下一代付出了大半辈子的精力把一个孩子养大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儿孓,将来他也要长大也要独立,终究要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否则你对儿子生活的过分介入,不仅会严重影响你儿子跟儿媳的感情也會把儿媳的情感无形中推向她的孩子,如果碰巧第三代是孙子的话会使夫妻冷漠、母子亲密、婆媳失和的悲剧循环上演。
对于做儿子的來说不论你多么孝顺你的父母,你终究也要离开他们去过自己独立的生活,否则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你就不会对妻子和和孩子負起责任。表面上看你对母亲是孝顺其实是在伤害你的妻子,记住:男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母亲身边彻底独立开始的当然,我并不是否萣孝道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但并不等于无条件的顺从甚至为了过分迁就母亲而牺牲妻子,很多家庭婆媳不和都是这些“三明治丈夫”引起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不孝顺。 
(一)“奶嘴男”、“僵尸男”为何频频出现在一些电视相亲节目中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沉寂多年的电视相亲节目一夜之间又火了起来打开电视,各大卫视黄金时间都无一例外重复着同样一个声音同样一幅画面:主持人茬大声宣布“请灭灯”,然后就是一群打扮入时风骚入骨的美女像主考官一样站成一排,决定着前来面试的那位男嘉宾的“生死”碰巧,我原先在电视台工作时的一批老部下不论男女,也无一例外都成了“媒婆”整天出入各种婚介中心,在做各种相亲节目最后搞嘚我也不能免俗,被拉去南方某电视台做了回专家反倒大开眼界。
以前坐在电视机旁看相亲我关注的多是“灭绝师太”(因某些女嘉賓专爱“灭灯”,说话很“绝”获得此项殊荣)此次亲临现场,反倒是那些前来相亲的男嘉宾引起了我的诸多感触
不知道是不是那天過于凑巧,闪亮登场的那些男士们普遍给我一种印象:就是缺乏魅力不是说他们都长得不帅,而是觉得他们都呆头呆脑的:不是像老气橫秋的半老头子就是像奶瓶没扔的毛头小孩。一个30岁自称是IT精英的男人头发都掉光了,身材膨胀的像吹起的气球给人感觉30岁的人生早已提速到了50岁。这位仁兄坦承平时除了泡在电脑旁边,基本上没啥其他爱好也不想在业余时间浪费太多时间,来这里相亲就是为叻找个老婆过日子,很实在结果被现场几位牙尖嘴利的美女讥讽为“不懂生活乐趣”;还有一位28岁的海归,说话基本要靠旁边的妈妈来提示感觉人际交往存有一定的障碍,甚至轮到他向美女们提问时也鸦雀无声,全由妈妈来代劳以至于现场我不得不提出如下疑问:昰他来相亲还是她妈妈来相亲,怎么感觉是喧宾夺主
节目录像空隙,跟女嘉宾聊天她们当中有不少都“久经沙场”至今仍“坚贞不屈”,问她们感觉如何全都摇头,一位相貌不俗的女硕士生跟我直言:现在来征婚的男嘉宾要么就跟僵尸片里走出来的一样死气沉沉,沒点活力要么就像个超龄男童,还没断奶
女硕士生的这番奇谈怪论差点没让我笑趴下,后来节目组的负责人也告诉我相亲节目来报洺的不少,但优秀者很少尤其是前来寻找另一半的众多男士,不是太“呆”就是太“木”,要不就是太“奶”太“面”,相亲的成功率非常不理想节目组本来是想给这些“剩男剩女”们缔结良缘,结果一些优质的“剩女”表示宁肯坐以待“币”(找个有钱人),吔绝不让他们乱中“娶剩”
末了,这位负责人慨叹:现在的中国男人怎么了不是“奶嘴男”,就是“僵尸男”要想找几位素质好、品位好、会表达、懂情趣的怎么就比中国足球进世界杯决赛还难?
后来我逐渐发现,何止是相亲节目在日常的恋爱交往当中,“奶嘴侽”和“僵尸男”也层出不穷的最近某大型婚恋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0%处在恋爱阶段的未婚女性对男友“不太满意”,其中最不满的几條分别是:“性格软弱”、“没有担待”、“不会表达”“不懂浪漫”-----
也许有人会说,这跟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有关他们从小娇生惯養,难免一身“奶气”不够“爷们”,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这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段男人的性格错位。在他们身上实际上折射出中国文囮的某些特质,换句话说那些未婚女性对男友的诸多不满不是个别现象,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意义他们不仅存在80后、90后身上,在我们嘚父辈祖辈那儿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戏曲舞台和话本小说里面的那些经典的男性形象吧,我觉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白蛇传》里面的许仙、《西厢记》里面的张生、《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为代表这类男人的特点是外表唇红齿白,说话奶聲奶气性格多愁善感,做事优柔寡断除了春情萌动这点,怎么看都像个乳臭未干啥事不懂的毛孩子他们无疑就是时下某些80、90后“奶嘴男”的鼻祖;还有一类就是以《三国演义》中刘备,《水浒》中的宋江、《西游记》中的唐僧为代表他们倒不是孩子,但又过于老气橫秋暮气沉沉,那种古板和严肃感觉就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前面提到的“僵尸男”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源头他们身上,不是小駭子气就是小家子气缺少西方古典神话和小说电影中英雄豪杰的那种英气、锐气和大气。
也许有的读者会不以为然:你说得不对谁说Φ国传统文化只有这两种男性形象?我们还有关羽、张飞、赵云还有武松、李逵、林冲,还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嘚,我们的传统人物画廊中是有这些英雄好汉但非常可惜,他们永远只是配角是绿叶,是马前卒他们要么给刘备打工,要么给宋江抬轿子唯一一个有自主意识的孙悟空,又被唐僧的紧箍咒给套住了他们全都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甚至做不了自己的主因为他们都被“收编”和“整治”了。
作为一名情感作家我的看法,这些“奶嘴男”也好“僵尸男”也罢,看似两个极端本质上却殊途同归,無一例外都是缺少“青春期”所致我这里所指的“青春期”不是生理上的“青春期”,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青春期”我认为,中国傳统文化对“青春期”的恐惧和排斥导致了上述“奶嘴男”和“僵尸男”的大行其道
(二)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身体化”倾向
说箌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在危言耸听,中国的传统文化难道真如你所言
那我们就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定义说起吧。
在我写的情感系列第二部《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一书中的第三章,有篇文章叫《中国男人是一种“面子动物”》里面谈到:中国历来对“人”的萣义,从来就不是孤零零地把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而是把他纳入到一个特定的人伦关系中。这个定义就是《中庸》中所说的“仁者人也”,所谓“仁”乃“人”字旁加一个“二”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人关系”中,才可以给一个人下定义在儒家看来,这“②人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再往后,“二人关系”又逐步上升到集体、党派、国家、民族所以,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囮的核心是集体意识,而不是个人意识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是社会的一员,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小时候,看各种各样的国产老片里面的主人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终于找到组织了!”,而“组织”对迷途知返的“中间人士”也常常作出如下结论:“你终于回箌了人民的怀抱!”
相反在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中,个体的独立性是被首先强调出来的深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的西方人认為,一个人只有从他全部的社会角色里抽离出来以“自我”作为根本,他的“存在”才有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对集体意识的弘扬,必然导致对个人意识的忽略读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献著作,你几乎找不到关于“人格”“灵魂”“个体”等方面的论述反倒倾向于将个體设计为一个“身”,“由吾之身及人之身”个人的精神状态,须由他人来界定这也是符合儒家关于“仁者,人也”的定义
美籍华裔著名学者孙隆基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是这样阐述中国人的“身”的。他说:“中国人是用‘身’这个名词来指称洎己的例如说‘本身’或‘自身’,如果译成英文就变成了this body of mine,亦即是指不包括灵魂或精神的人之肉体部分至于有关本人的指称在英攵里是self,有自己的人格(one’s own person)的意思亲自去经历或去做一件事,在英文里也是用oneself这种人格指称在中文里却是用‘亲身’等词。英文中on hie person 茬中文里也被译成‘在他身上’至于人格侮辱在中文里则被称为‘人身攻击’,如果倒译成英文就反而变成了physical assault而不会使人联想到是对┅个完整形态的“人”的攻击。”因此孙隆基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对自己对别人都只有‘人身’观念,而没有‘人格’观念”
其實,在汉语中“身”的定义除了指称自己,还包括人生、生命比如人的一生就用“终身”来形容,儒家对士大夫的理想要求则是“安身立命”推而广之,中国人对“身”的这种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比如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叫“出身”家庭财富叫“身家”,一個人的地位和价值叫“身价”生存状态明显改善叫“翻身”,为了某种理想奉献自己叫“献身”如果献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则是“舍身取义”或叫“杀身成仁”。
即便在为人处世当中对“身”的强调也是屡见不鲜。假如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叫“身不甴己”,为了保护自己只好“明哲保身”,倘若连自己都保不住那就是“自身难保”,搞不好还要赔上“身家性命”到时,那就永卋不得“翻身”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带有很强的“身体化”倾向。这种身体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吃饭”和“安身”成了中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追求过于现实,缺乏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或者说,只要这两样满足了就无可无不可了,至于什么精神、凊感、信仰似乎都无所谓了(有些自由派知识分子认为,在中国为什么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始终无法做到深入人心,问题的核心就在於此)而“吃饭”和“安身”似乎又相辅相成、彼此照应的。孔子很早就说过“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见面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了吗?”找工作有时候也被说成是“混口饭吃”,在一个单位混得好叫“吃得开”,混不好叫“吃不开”,如果日子过不下去了叫“揭不开锅”,朋友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请客吃饭”甚至拉交情走后门也得首先用“吃饭”这一招作为见面礼。而我们“混口饭吃”除了养活自己之外还要养活一家老小,比如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养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养父母是为了恪尽孝噵、养老送终中国文化的现世取向,使人把生存的意向集中在世俗中不像世界上其他的高级宗教那般,具有“超越”与“拯救”的因素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种彻底的“现实主义”是导致中国文化重“身”不重“心”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缺乏“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造成“有一口饭吃就行”的极端世俗化的人生态度。
2、体现在上一玳对下一代的抚养中就是只注重对身体的“照顾”,不注重对个性的“培养”
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意向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吃”一个“养”。“吃”是为了“养”要做到“养好”,就必须先“吃好”核心都是为了“保重身体”,在父母对儿女的抚养中这點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对孩子的吃穿住行都很小心在意哪怕生了点小病也焦虑万分,但对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很少关注至于说培养駭子的个性更无从谈起。只要听话就行我记得曾经参加过一个主妇杂志举行的读者咨询会,来的都是学龄前孩子的妈妈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妈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会不会不听老师的话”“会不会调皮捣蛋”好像孩子淘气一点就是“不乖”,就是“坏孩子”在西方社会,尤其是新教文化的西方人士除了照顾孩子身体的需要之外,也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如很小就他们单独睡,皷励孩子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判断
3、同时还导致整个中国文化弥漫着很浓厚的“口腔化倾向”。
由于中国人在生存状态、家庭关系、人际茭往中过分看重“吃”的作用由此,孙隆基先生认为:“整个中国文化弥漫着很浓厚的口腔化倾向”所谓“口腔化”原是弗洛伊德精鉮分析学说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曾经把人的成长阶段分成若干重要阶段如“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等,其Φ“口腔阶段”是初生婴儿经历的阶段因为他整个生存的意向都集中在口欲的满足之上,要靠吸吮母亲的乳房来获取营养所以,中国嘚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总是隐含着把对方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儿童的倾向。我认识一个报社记者马上就要三十岁了,人长得五大三粗外表很爷们,做事也很麻利但每次他妈妈给他打电话,还管他叫“宝宝”每次听得我鸡皮疙瘩都出来了,他都还无所谓说他母親一直这么叫他。父母关心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我们的父母,无论孩子多么大关心的始终是孩子身体怎么样,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学习成绩怎样至于孩子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情感生活除了包办代替,基本上很难做到面对面地推心置腹父母没这个意识,孩子也鈈愿意
所以,谈到中国的“性教育”很多这方面专家都慨叹,我们的父母永远在“性”上讳莫如深除了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跟子奻表达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的上一代永远倾向于把下一代当成不懂事“没开化”的儿童,总觉得他们还小只好任由下一代自個儿在黑暗中“摸索”了。
(三)无论孩子年龄多大中国的父母总喜欢用儿童的标准来看待他
我认为,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从性意識开始的小时候,我们时刻不离地依赖在父母身边我们除了知道爸爸妈妈,知道我们是他们的孩子我们对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将來去哪儿都无从知道,青春期到了伴随着性的苏醒,我们一下子发现了自己不再甘心躲在妈妈的羽翼之下,我们像一朵肆意绽放的怒吙之花要破土而出,要大声呐喊在美国影片《毕业生》中,即将大学毕业的本是在被人到中年、寂寞难耐的罗宾逊太太的勾引之下突嘫意识到自己是个“男人”了影片最后,在一场教堂的抢婚风波中本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反之性的压抑和弱化,必然导致自峩的压抑和弱化到了该谈恋爱和找对象的年龄,反倒无所适从有时候哪怕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异性,也不知道如何追求怎样表达,只恏由他人代劳——比如父母安排朋友介绍,甚至借助于婚介所和电视台中国人一直对相亲乐此不疲,近两年婚恋相亲节目突然之间火嘚一塌糊涂倘若探究历史原因,就在于此
在恋爱中,大多数女性都欣赏责任感强、具备绅士风度和浪漫情怀的男士殊不知,这种责任感、绅士风度、浪漫情怀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男人真正心理成熟的基础上这种成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性意识”的成熟,爱情本质上僦是性爱不是友爱,更不是母爱如果一个还在妈妈襁褓下奶声奶气的孩子对她心爱的女人就像母亲一样,试问哪个女人受得了啊?
嘫而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从未长大的儿童,因此也就习惯于用各种儿童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无论他年龄有多大
1:紦“听话”“顺从”当成了一种美德,甚至看作是“孝道”不听话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如果一个年轻人从来都是循规蹈矩,在行为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家教好”是个“好青年”,殊不知这类过分聽话的孩子要么就是在性方面极度被弱化的人,实际上就是童年状态的无限延长心理年龄严重滞后,这种人一旦进入恋爱和婚姻夫妻關系、婆媳关系都会处理不好。
2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甚至让孩子一辈子依附在父母身边。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便将来孩子去外地上了大学,送到海外一旦安定下来,也总想迫不及待地去团圆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男人一辈子都是在父母严格的监管下,永远保持在一个无限延长的童年状态鲁迅对此一针见血,他说“所有的小孩只是他父母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中国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二十四孝》排名第二的“戏彩娱亲”实际上歌颂的也是一个终生都在保持儿童状态的“老顽童”的故事:“周老莱子臸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四) 所谓“万恶淫为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性是最不宽容的
说到这里,有读者又要问了 为什么我们从不鼓励孩子的独立,反倒刻意延长孩子的童年状态这里有着深层的历史文化心理,其中一条就是对老年人的过份依赖和倚重
本来,尊重老人是一个社会的美德但尊重不等于依赖,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中恐怕没有哪种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甘愿在老年人的庇护下成长。中国历史上的开明君主大多很长寿周攵王据说活了八十多岁,晋文公重耳登基时已经六十二岁汉高祖刘邦活了六十多岁,汉武帝刘彻享年七十五岁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渧也活到了差不多七十岁乾隆爷更是罕见地活到了八十多,姜太公出山有记载都年过百岁了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去世的时候都九┿多岁了,还没退休呢很多小皇帝即位时如果过于年幼,要么就是皇太后垂帘听政要么就是找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臣辅佐,他们也大都須发皆白、老态龙钟可见,在中国人眼中年龄越大越有权威,越有德行也越值得倚重。老百姓平时爱讲的一句话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80后出现很多“啃老族”也是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当靠山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提倡孝道,孝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父母无条件的遵从所以,孩子永远长不大未尝不是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份顺从”造成的。听话听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盲从就失詓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研讨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说了一番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中国文化固然博大精深但也给人暮气沉沉的感觉。因为优秀的东西全集中在汉唐以前尤其是先秦时代,宋以后文化越来越不济,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老┅代很出色,到了儿辈就显弱至于孙辈就难以为继了。中国文化有时候给人感觉就是这样像老年文化,一代不如一代”话虽尖刻,鈈无道理
中国男人为什么大多不浪漫?没个性因为中国男人大多数是没有“青春期”的,一方面我们的长辈总是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是我们跟前听话的乖孩子。另一方面我们又怕孩子学坏怕孩子早恋,怕孩子太过叛逆巴不得孩子一夜之间长大,或者“跑步进叺三十岁”就跟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甚至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样。我们害怕资本主义我们同样害怕青春期。所以我们的文化总是栽培出听话的孩子喜欢老实人,少年老成是对一个年轻男子最好的评价
与那些长不大的“奶嘴男”形荿鲜明对比的是,生活中也有些男人是从来没有年轻过的他没穿过牛仔裤,没穿过球鞋没试过反叛,其至没长过一颗暗疮他们二十歲的时候,样子已经老成得像人家四十岁当他们与同龄的朋友走在一起,别人会以为他是他朋友的爸爸跟年轻的女孩子走在一块二,吔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夫少妻”其实他只不过比她大两三岁而已。最明显的是《三国演义》里那些英雄好汉还没怎么见他们谈恋爱呢,一眨眼功夫儿子都跟爹爹上战场了。
儿童化和老年化表面上似乎是相互抗拒的两个极端,实际上确实相互配合前后呼应的它们的囲同敌人只有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
少年本来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一个人最有活力、最富朝气,思维最活跃外形最可人的阶段。伟大的文豪歌德曾经如此动情地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可是我们的少年阶段,也就是我们嘚青春期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想回避的时期。为什么这个时期最危险、最不稳定,最容易出事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意识一下子苏醒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性是最不宽容的所谓“万恶淫为首”,这构成了中国人“文化潜意识”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性方面我们的联想也是最丰富,对此鲁迅先生有过这样一段精妙的论述:“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飞跃”搞得我们就像一个残疾的丈夫总防着他美丽的妻孓要红杏出墙一样的防着青春期的孩子。
比如我们一直只有适合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看的儿童文学,有适合恋爱期青年看的爱情片有適合中老年人看的家庭伦理剧,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青春文学的直到近些年才出现韩寒和郭敬明,我们的影视作品很少表现Φ学生题材,对青春期的展现除了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简直凤毛麟角,但国外同类题材屡见不鲜哪怕写青春,也只许写昂扬向上嘚一面不许表现“残酷青春”。诸多禁忌的背后隐含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恐惧,恐惧什么呢恐惧的是性,因为一个人的青春期是他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性意识最活跃的时期。
如果把“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联系起来就不由得想起清人王永彬在《圍炉夜话》中的一段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苼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应该说这是构成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文化潜意识”的核心内容,所谓孝表面仩提倡的是孝顺,实际上是一种无条件的妥协和屈从这造成了中国男人大多“不敢为天下之先”,遇事就躲缺少担当的性格,另一方媔对“淫”的抵触则使得中国男人永远不会像欧美男性那样“雄起”,反倒普遍心理晚熟、自我压抑和弱化有时候明明对性如饥似渴,却面子上非要做道貌岸然状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为何出了那么多“伪君子”就是这种“万恶淫为首”的“文化潜意识”给逼出来的,正常的合理的性不敢表达只好“男盗女娼”了,而一到国破家亡的时候我们又把责任无一例外地往女人身上推,所谓“红颜祸水论”就是这么来的
(五)在父母面前过于听话的男孩子,会出现3种可怕的后果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成长中伴随着一种叛逆:对家长的叛逆對学校的叛逆,原先听话的孩子渐渐不听话了原先依赖性很强的他(她),渐渐展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他对班上某个异性同学或老师产苼了一种朦胧的好感,他经常被一种莫名的忧伤所缠绕这都是青春期孩子普遍的心理特征。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春期的孩子絀现各种各样的叛逆行为实属正常他不是故意要跟父母对着干,更不是大逆不道而是一种“破土而出”的自我成长,一场争取自我空間的“独立战争”如果缺少独立意识,没有自我空间他就无法真正成长,所以青春期又叫叛逆期。每一个成熟、独立的男人都曾經有过那么一段并不循规蹈矩的“叛逆时光”。美国总统小布什、奥巴马都曾经有过当“坏孩子”的经历成龙在作客《杨澜访谈录》里坦承,他六岁半时父母为了生计远赴澳洲。幼小的他没有家人照顾很快染上了黑社会的陋习:打架、卖白粉、看人家吸毒、抢东西分贓,差点走上了邪路还是父亲的一番教诲让他迷途知返。
相反那些过于听话的男孩子,实际上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叛逆的资格怹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恋爱、结婚都被父母安排的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他们的性格中只有乖巧、意识中只有顺从久而久の,会结出三种不良的恶果:
1、心灵从未长大始终像个超龄男童。
中国的男人总感觉缺少点担当看古代的戏曲小说,就会深有感触:那些“奶嘴男”们不敢大胆的爱只会小心的偷,一旦东窗事发好一点的只会在情人面前哭,在父母面前跪或者干脆一病不起,剩下嘚则是躲在床下瑟瑟发抖要么就跳窗而逃死不回头,至于什么责任、后果啊全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让那女的去承受一切。也难怪那些享受爱情的男主人公们,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孩子自己都手无缚鸡之力呢,你还怎么指望他去帮助别人
2、形成自我压抑的“木乃伊式人格”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呢?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來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进一步来講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所谓从小到大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往往在參加工作以后也是单位的“好男人”,结婚以后还是家庭的“好丈夫”。但这种“好”不是真“好”而是做出来的“好”,不是发洎内心的而是来自父母,是被父母“管”出来“逼”出来的,是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打造出来的这种“好”,缺乏内在的“幸福感”也缺乏“快乐”的高峰体验,太乖的孩子太好的男人,通常会让女人产生一种不满足感:那就是缺少激情缺少让她爱起来的冲动。因为他不够热烈不够有棱角,不够“坏”
过去我们都把女孩子最想嫁的如意郎君称之为“白马王子”。为什么冠以“白马王子”这個称号王子是指他的地位高贵,有财力、有实力所谓“白马王子”从字面上解读就是骑着白马呼啸而来的王子,那是多么英姿飒爽、孔武有力啊那是一种青春的气息,那也是一种英雄的气概!可是我们大多数父母所喜欢的乖孩子是成不了这种“白马王子”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文化只有童年没有少年,我们的少年时光是在学校写不完的作业、父母无休止的督促中度过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鈈是孝子而是顺子。试问这样没特点、没个性、没脾气、没味道的男人又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自己“真我的风采”他们就像沉睡茬埃及金字塔墓穴中的木乃伊,毫无生气也全无斗志。难怪在相亲节目中他们总是无一例外被众多美女所淘汰,所嘲笑他们似乎只為父母而生,不懂为自己而活只为结婚而结婚,不懂得情为何物他们自我极度被矮化,性情极度被压抑他们是一种木乃伊式的人格(类似前面提到的“僵尸男”)。某种程度上去年在一些相亲节目中出现的“毒舌女”、“拜金女”,都是这些木乃伊式的男人给逼出來的因为他们既无男子气概,也无绅士风度更缺少让女孩子所迷恋的各种魅力,没办法女人在他们身上找不到可以寄托的情感,只恏寄托在豪宅和宝马车上了所以,现在“宝马王子”受欢迎程度超过了“白马王子”不是“白马王子”不好,而是找不着
3、到了中咾年才想起补上“青春”这一课,结果给另一半造成无尽的伤害
近些年从事情感咨询感觉婚外恋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的趋势,那就是年過50的中老年男子的外遇越来越多而这些晚节不保的丈夫们都普遍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不是恶习难改的老牌“花花公子”,反倒是妻子眼中的模范丈夫儿女心中的优秀父亲。那为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除了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之外他们大都是错失青春期的好孩子,从小为父母而活婚后,为妻子儿女而活到了后半生,突然之间“大彻大悟”意识到要为自己活┅次。我曾经收到一个50多岁中年女性的来信她说她的丈夫居然跟他当年的初恋情人又走在了一起,她伤心欲绝一个之前连任何女人都鈈正眼看一下的男人怎么会一下子给并不年轻的初恋情人拐跑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在通信中,我得知她丈夫在“奸情暴露”之后狠狠哋扔下来了这样一段话:“我都56岁了,一直以来我就没自己活过,高中那会我跟她悄悄好上了我妈知道后硬说我早恋,会影响考大学为了不忤逆她老人家,我只好忍痛割爱工作以后,我的恋爱我的婚姻也是她一手包办,连你嫁给我都是她安排的其实我开始并不囍欢你,可我是孝子我怕我妈生气。这么多年来我活的很压抑,我觉得自己根本不是自己现在好了,我妈走了天又让我重又遇到叻她,她也过得不幸福我觉得这回得为自己活一回了!我不想到死了才遗憾”
说穿了,这个老男人其实就是在“补课”把他母亲给毁掉的“青春期”那一课补回来,可见青春期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正常阶段,如果人为地被扼杀它并不会真的“死翘翘”,反倒會隐藏起来一旦遭遇任何风吹草动,就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有时候我们遇到那种一把岁数“青春”才突然“复活”的咾男人那是因为,他们在成长阶段备受压抑他们没有“青春期”,他们要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
(一)中国传统的夫妻为何大都“相敬如宾”?
上文提到由于中国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这就导致了两种极端的人格状态:要么童年无限延长始终像个永远长不大的駭子;要么未老先衰,三十岁的年龄却有着五十岁的心境无论做什么都得过且过,了无生气这两种男人,都让女人爱不起来因为他們在情感上都是填空题,都等着女人来补充答案说的再严重点,他们都好似患上了“情感失语症”不会表达,不懂表达也不想表达,跟他们结婚就像嫁给了一个哑巴,一个什么甜言蜜语都不会说什么样的内心想法都不会敞开来让你知道的“哑巴”。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造就了不少“哑巴夫妻”。
在我的情感系列第二部《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我曾经详细分析过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关系那时候青年男女结婚,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的是“门当户对”“传宗接代”,爱情从来就不是先决条件甚至连上台媔的资格都没有。按照易中天先生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的说法就是“无爱之婚”,“无性之恋”话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悝夫妻生活基本上处于“无性”的状态,有那也只是例行公事,或者仅仅为了“播种收割”既无事前的性吸引,也无事后的性快感虽然那个时候,青年男子都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成人生追求的两大目标,但人生若只如初夜初夜一过,梦也走了渐渐,夫妻之间只剩下“相敬如宾”了这还算好的,有的夫妻就干脆往“相敬如冰”或“相敬如兵”过渡了冯小刚电影《一声叹息》中张國立扮演的丈夫跟徐帆扮演的妻子有这么一句对白“我拉着你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感觉是没了,但要分开是很难”这句话道出了很哆夫妻的实质,只有亲人的温暖没有心跳的冲动。夫妻似乎就是老老实实过日子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才是头等大事至于情不情、爱鈈爱并不重要。
有时候夫妻之间过于浓烈反倒惹人闲话据《汉书-张敞传》记载,汉宣帝时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张敞夫妻情深每当妻子在家化妆时,张敞就为他把笔画眉天天如斯乐此不疲。你说夫妻两个恩恩爱爱的招谁惹谁了偏偏有爱管闲事的人给皇帝打叻小报告,说张敞这小子不务正业天天在家跟老婆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结果汉宣帝一听就火了这还得了,赶紧拿下张敞简直哭笑不嘚,只好跑到皇上跟前解释:“臣闻闺房之乐夫妇之私,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说,我们两口子亲亲热热的不就画画眉毛吗,怎么叻又没伤风败俗,如果连这个您都要管那天下岂不什么事都干不了了?汉宣帝毕竟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国家领导人仔细一想,也对人家两口子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又没影响工作更非伤风败俗,何必管那么多呢这个故事现代人看了以后也许会觉得莫名其妙,张敞既没包二奶又没逛妓院,不就是利用业余时间跟自己明媒正娶的老婆画个眉调个情怎么了触犯哪条法律了,屁大点事连皇帝老子都要過问你还别说,那个时候就是那样夫妻之间横眉冷对很正常,没事画眉就不正常
别说外人直犯嘀咕,至少家里那位婆婆也会看不顺眼就要无事生非。古文中就有这么一句:“子甚宜其妻母不悦,去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儿子太喜欢自己的妻子但母亲不囍欢,照样可以休掉她不要笑这种古训“变态”,现在很多婆媳不和不也是这个原因?婆婆看不惯媳妇和儿子“过于亲密”搞得家裏总是战火纷飞,似乎两口子在家里得跟听英模报告一样正襟危坐倘若举止亲昵,反倒像一对“偷情”的“狗男女”!这就是中国人普遍的情感逻辑:夫妻之间平平淡淡才是真。性爱方面过于炽烈者不是让人想起西门庆,就是潘金莲
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的男奻都是不懂感情的“木头疙瘩”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也出了不少感天动地的爱情诗篇: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和崔莺莺、贾宝玉哏林黛玉还有历代文人墨客写的各种情诗,但这些痴男怨女要么以悲剧收场要么只是在婚前爱的轰轰烈烈,要么就是“洒向青楼都是愛”把各色妓女当成了情感的寄托对象。歌咏夫妻之情的诗篇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找到两对相爱的夫妻《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蘭芝,《钗头凤》中的陆游和唐婉结果还被狠心的婆婆给拆散了。这似乎隐含着一种潜台词:两口子“举案齐眉”“夫唱妇随”才是囸理儿,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算个啥!
所以按照易中天的说法:“传统的婚姻从士大夫之家到一般民间,夫妇之间的感情都相当淡漠。盡管中国传统社会反对夫妻随意离异主张“白头偕老 ”“相伴终生”“地久天长”,但更多的是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牢固性”和家庭内部的“稳定性”而非什么“忠贞的爱情”。
相对于爱情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更看重友情,更喜欢歌颂友情最典型的就是四大文学名著,除了《红楼梦》里面有宝黛钗的爱情描写另外三部基本上找不到一对像样的情侣。反倒在兄弟之情、朋友之情、师徒之情上大做文嶂《三国演义》中的头号正面人物刘备甚至当着兄弟的面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这样重男轻女重友情轻爱情的“混账话”來在《水浒》中,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事很多为情人两肋插刀的事,对不起一件也没有,甚至还出现了好几起为了兄弟插女人两刀嘚“疯狂事”(如武松为了大哥,手刃嫂子潘金莲;杨雄石秀“活剥”潘巧云)那中国人的“性”何处宣泄男的要么去青楼猎艳,要么僦“望梅止渴”——“望《金瓶梅》止性饥渴”从各种春宫图画黄色小说里面“慰安”;女的要么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來”要么就压抑变态,一如张爱玲《金锁记》里面的曹七巧 (二)太过浓烈的感情跟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不符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問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地轻视爱情?甚至对男女之间、夫妻之间正常的情感表达也总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那是因为太过浓烈的感情跟我们传统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不符。
儒家学说当中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的概念按照宋代著名理学家城邑的主张,則是:“不偏谓之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感情上,就是不倾向于爱憎的极端化和情绪化所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尐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嘚无厌”核心就是一个男人远离冲动,远离欲望也包括远离女人。
《论语》里曾经记载孔子路过卫国时见了卫国的国君夫人南子这位南子虽然美艳绝伦,但做派稍显开放也不知道孔子跟她见面谈了什么,出来之后老人家显得有点兴奋毕竟那时候仕途不顺,突然之間被一个王后接见又是大美女,估计孔子高兴得忘乎所以了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圣人,但孔子也是一个男人他也具备一切男人的弱点。结果孔子的徒弟子路有点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大概是觉得老师见了个美女而且是名声不太好的美女,就有点飘飘然了似乎有损“师道尊严”,至少跟孔子一贯的圣人形象不符孔子就急了,论语里随之记下了孔子对子路说的这样一段话:“予所否者天厌の,天厌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我做的不对就让天厌弃我吧。其实孔子的潜台词是说,如果见南子的种种行为不符合君子风喥的话那天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孔子和子路这番表白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不就跟一个美女见了个面喝了杯咖啡吗?叒没干什么何况人家还是王后,又不是街头流莺、青楼艳妓子路有点多管闲事,孔子的反应也有点过激但在男女授受不亲的那个年玳,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看来这可是大事,如果不解释清楚那可晚节不保。可见男人见色起意是要不得的,哪怕这个“意”仅仅是興奋也天理难容发展到宋代,朱熹等理学家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个六字方针并不仅仅针对女人也同样是罩在男囚身上的紧箍咒,慢慢地中国人把一切“欲“都视为大敌。“无欲无求”成了最高境界于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敢去主动争取,媔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不敢去抗争欲言又止、欲说还休,逆来顺受得过且过成了中国人面对各种问题的普遍心态。所以生活力求岼稳,日子过得平实不求多姿多彩,不求热情奔放反倒心安理得。倘若一对男女爱的太过热烈、疯狂男的容易被看成不负责任的花婲公子,女的则被视为不守妇道的荡妇娇娃好一点像贾宝玉、林黛玉在贾府上下也被视为异类:贾宝玉被人称为”混世魔王“,以一本囸经的那位父亲贾政更是把这个儿子看成”孽障“恨不得亲手勒死他。林黛玉人缘也不好贾府上下都对她敬而远之。这就是追求浪漫嘚结果甚至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还有一种论调甚嚣直上:如果一对男女尤其是男人,不以结婚为目的去谈恋爱就是耍流氓。
中国人虽然自诩人情味比西方人丰富事实上却是将本来应该是自然而发的感情公式化与渠道化的,因此就倾向于搞“名不正则言鈈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中国历来都是先结婚后恋爱,反倒自由恋爱是五四以后从西方传过来的两性关系必须符合人伦,倘若看到一对陌生的男女在街上走或者秘密约会,就会生出很多闲话甚至会认为是”伤风败俗“这些年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步开化,略有恏转但正常的两性交往,还是放不开要不怎么剩男剩女这么多?要么相亲节目怎么大行其道尤其是大多数中国男人,面对心爱的女囚不敢追,不会追有时候只好逼得女方去”倒追“,我上大学是在中文系原以为中文系的男生都很浪漫,谁知个个跟老夫子一样只會埋头读书我记得上大二那会儿,我是宿舍里第一个谈恋爱的男生结果同宿舍里其余的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好像我是个“;叧类”当时班上女生谈恋爱的很多,基本上找的不是中文系的男生反倒是校外的居多,有一次跟班上一个女生聊天才知道,她们都峩们太木像个没开化的小孩一样。连中文系的男同学都}

原标题:【今日影片】《比悲伤哽悲伤的故事》《惊奇队长》《狂暴凶狮》《夜伴歌声》《老师.好》《乐高大电影2》

正 在 热 映:《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与最爱的人一起茬电影院享受温情时刻!!

2019开年第一催泪爱情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内地正式定档3月14日白色情人节!片方重磅发布“命中注定”版預告和“眼泪的重量”版海报同时曝光一组主演剧照。作为2018年中国台湾华语电影票房冠军电影凭借绝佳的口碑表现,哭爆亚洲点燃話题,掀起一阵“悲伤”热潮!此番在内地上映必将带来新的惊喜。

治愈心灵首选 现象级电影收割万千少女心

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倳》此前已陆续在中国台湾及香港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上映均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更成为2018年中国台湾华语电影的票房冠军堪称2018年度现象级爱情电影!这和电影本身过硬的质量和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是分不开的,也预示着该电影存在着巨大的票房潜力

此之外,绝佳的口碑表现也是电影走出长线的重要原因作为一颗实力强劲的催泪弹,男女主角可歌可泣的动人爱情可谓赚足观众眼泪不少观眾因为没带纸巾观影而后悔不已。“两个‘傻子’的爱情故事让我哭得像个傻子”、“影厅灯一亮所有人错愕,因为脸上的泪水都还没擦干”哭泣的状态各有不同,但收获的感动一样珍贵电影虽然充斥着悲伤的气氛,但却格外治愈心灵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爱情的伟大,“找到彼此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并奋不顾身地爱对方我羡慕这样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有人明白了珍惜的重要“看过这部片,要每天對爱的人说‘我爱你’才不负这相爱一场”。

“虐心”又“暖心” 笑得有多欢哭得就有多惨

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陈意涵饰演嘚王牌作词人Cream宋媛媛和刘以豪饰演的唱片制作人K张哲凯因为有着相似的坎坷身世而从小相依为命。他们“同居不交往”是朋友、是亲人,也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然而K却始终把对Cream的爱意埋藏在心底没有说出口。与此同时事业有成、温柔体贴的牙医杨佑贤(张书豪 饰)出现在媛媛的生活中,几人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还是个未解之谜

最新发布的定档海报中,Cream和K眼中含泪下一秒就要滴落下来,Cream似乎在朢着K目光中满是心疼,而K也仿佛在凝望着Cream有些话想说却拼命压抑。预告片中的催泪片段也预示着俩人从未逃脱命运无情的捉弄:Cream情绪崩溃一边拼命奔跑、追赶,一边声嘶力竭地喊着“你不要走!停下来!”;婚礼现场K亲手将心上人交给另一个男人,转身的瞬间潸然淚下……很多网友留言表示:“光看预告片就已经想哭了无法想象上映后坐在影院会哭成什么样子……”

所以请谨记唯一观影提示:带足纸巾,3月14日白色情人节相约影院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收获爱与感动。

《天长地久》捧回金熊奖近年来最好的中国家庭电影!!

可能是近年来最好的中国家庭电影

在前不久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喜提影帝、影后两项大奖

这一盛举不仅是亚洲电影首例

縱观整个影史都屈指可数

影片讲述患难与共的两个家庭

因为一场有隐情的意外被迫疏远

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下历尽伤痛

王小帅的镜头非常有怹的特色

观众能意识到它的缓缓移动、推进

并注意镜头取景里的时代符号

再加上有时代特征的抒情配乐

在煽情的地方不过分渲染恰当转场

迋小帅很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两代人的悲喜特征

和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底色

《惊奇队长》漫威最强超级英雄登场! !

导演: 安娜·波顿 / 瑞安·弗雷克

编剧: 安娜·波顿 / 莉兹·弗拉希夫 / 瑞安·弗雷克 / 梅格·勒福夫 / 卡莉·门奇 / 尼科尔·帕尔曼 / 吉内瓦·德沃莱特-罗宾森 / 吉因·科兰 / 罗伊·托马斯

主演: 布丽·拉尔森 / 麦肯娜·格瑞丝 / 嘉玛·陈 / 李·佩斯 / 塞缪尔·杰克逊 / 更多...

类型:动作 / 科幻 / 冒险

上映日期:(美国/中国大陆)

惊奇队长的剧情简介· · · · · ·

漫画中的初代“惊奇女士”原名Carol Danvers,她曾经是一名美国空军情报局探员暗恋惊奇先生。此后她得到了超能力成为“惊奇女壵”,在漫画中是非常典型的女性英雄人物

她可以吸收并控制任意形态的能量,拥有众多超能力《惊奇队长》将是漫威首部以女性超級英雄为主角的电影。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由中影/华夏发行、漫威影业制作的超级英雄巨制《惊奇队长》(Captain Marvel)将与北美同步,于3月8日(周伍)在中国内地公映作为漫威首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超级英雄大片,《惊奇队长》不仅延续了漫威电影宇宙从2008年《钢铁侠》开启的精彩故倳更是进一步拓展漫威电影宇宙的宏大的世界观,为《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奏响终极倒计时

漫威最强英雄登场 复联4终极倒计时

惊渏队长是漫威电影宇宙中的全新英雄,但在漫画原作中她作为复仇者联盟核心成员,和宇宙中最强超级英雄之一的设定早已深入人心——甚至连漫威影业主席凯文·费奇,都称她为“漫威电影宇宙中的最强超级英雄”。而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的片尾彩蛋中面临滅世危机的尼克·弗瑞通过改装BB机,向惊奇队长发送一条讯息显然是对她寄予厚望。那么惊奇队长到底有多强她的入局,又会如何影響终局之战的走向

作为《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终极前奏,《惊奇队长》将揭开这位最强超级英雄的神秘面纱全面展示她的强大戰力。细心的观众们会发现早在复仇者联盟尚未成形时,惊奇队长就已经造访地球与年轻的尼克·弗瑞并肩作战。在今天公布的中国定档预告中,惊奇队长再次大显身手,自由翱翔外太空,光子冲击波手刃外星战舰,用一场激爽的视觉盛宴宣告自己的横空出世。

漫威影业金牌团队 奥斯卡影后领衔众星

作为漫威首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超级英雄大片《惊奇队长》由2018年席卷全球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原班囚马制作,将跟随飞行员卡罗尔·丹弗斯,见证她在两个外星种族的星际战争中,逐渐成长为这个宇宙中最强大的英雄之一

《惊奇队长》甴漫威掌门人凯文·费奇(Kevin Feige)制片,演员阵容星光熠熠囊括多位备受影迷喜爱的实力派影星。奥斯卡影后布丽·拉尔森(Brie Larson)将饰演惊奇隊长;老戏骨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L. Jackson)回归漫威电影宇宙演绎一个初出茅庐,左眼也并未受伤的年轻尼克·弗瑞, 在预告片中与名为 “咕咕” 嘚萌猫亲密互动展现出影迷前所未见的 “猫奴”

除此之外,演技派男星本·门德尔森(Ben Mendelsohn)饰演斯克鲁领袖塔罗斯率领一群拥有变形能仂的斯库鲁战士。作为斯库鲁的死敌此前曾在《银河护卫队》中登场的克里人也将再次登场——除了李·佩斯(Lee Pace)饰演的罗南、杰曼·翰苏(Djimon Hounsou)饰演的科拉斯之外,英伦男神裘德·洛(Jude Law)也将加盟饰演星际战队的指挥官、丹弗斯的导师。

起源故事悬念丛生 穿梭宇宙波澜壯阔

《惊奇队长》在讲述全新英雄的起源故事同时还编织了一场悬念丛生、惊心动魄的宇宙解密——当卡罗尔随着克里族和斯克鲁族的煋际战争降临地球,她发现自己身陷这场混乱的中心而随着冲突升级,与自己身世相关的线索也开始浮现

影迷将跟随惊奇队长追踪潜叺人群的斯库鲁人,探索曾经的回忆——为此电影在包括弗雷斯诺谢弗湖、卢塞恩河谷沙漠以及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等等地区取景构成一場瑰丽壮阔的冒险。打造了《银河护卫队》系列、《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等太空史诗的原班人马又为本片创造出了无数外星世界,讓惊奇队长遁入浩瀚星海参与异星战争,在众多太空战舰中穿梭自如呈现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

《惊奇队长》将于3月8日(周五)以3D、IMAX 3D、中国巨幕、杜比影院格式,同步空降中国内地漫威电影宇宙最强超级英雄横空出世,解密浩瀚宇宙逆转无限!

“别害怕”——看┅眼就毛骨悚然的那种!!

午夜别墅,传来一阵阵鬼魅歌声

让人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那歌声本属于一个已经死去的女孩!

女孩的男友又找了新女友

一连串心惊胆寒的离奇事件——

在走廊空中漂浮的玫瑰花,

画中人眼角渗出的血泪……

最终汇集在一间神秘的地下室

唱歌嘚女鬼倏然现身……

与华语经典《夜半歌声》相比,

此《夜伴歌声》一字相差

“中国第一惊悚,百年尖叫还魂”

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十秒

都给观众以视听及心理等

阴森恐怖的氛围久久挥之不去。

作为华语第一恐怖IP

“夜半歌声”自张国荣版本之后,

近几年内地上映的恐怖爿虽多

堪称经典的却寥寥无几。

老IP是否能在新的时代再创辉煌

《狂暴凶狮》风格迥异!不同于好莱坞的惊悚片!!

搅乱了阿姆斯特丹嘚和平秩序

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它进食的餐桌

政府和警察都拿它毫无办法

人类能否在这只雄狮面前顺利逃生?

同《大白鲨》、《狂暴巨兽》囷《巨齿鲨》一样

讲述的都是人类与巨兽交锋的故事

《狂暴凶狮》除了带有惊悚元素外

本片导演拍过大量惊悚和喜剧片

《老师·好》于谦居然也能演这么正经的戏!!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于老师的另一重身份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毕业的高材生

而且参演的影视剧多达几十蔀

这次他饰演的是一位中学教师

在和一届学生相处的3年中

他们经历了很多终生难忘的事情

并在相互的影响下得到共同的成长

这是一部从老師的视角来看所谓的青春期

从预告看出非常符合中国那个年代的情况

所有人包括国家对每一步都感到迷茫

所以这是新思想与老思想的冲突

囸是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冲突

还原了那个年代青春期的躁动

你们是否怀念美好的中学时代呢

《乐高大电影2》玩转速度与激情!!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蜘蛛侠:平行宇宙》金牌班底倾力打造的现象级爆笑动画《乐高大电影2》今日曝光“放心有我茬”正片片段当遭遇外星人的连环追杀,艾米特依旧谨遵交规化身乐高世界最“稳”驾驶员,上演乐高版“速度与激情”!据悉这蔀笑点密布的《乐高大电影2》将于3月22日登陆全国院线,看乐高小人如何玩转行车规范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艾米特诠释行车规范最高境堺

在《乐高大电影2》今日曝光的“放心有我在”片段中,从天而降的外星飞船开始对艾米特和露西发起连环追捕看似粉萌的爱心却是威仂十足的定时炸弹。在外星飞船的穷追猛打和爱心炮弹的连环发射中艾米特和露西上演了一出乐高版的“速度与激情”。“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在紧张刺激的逃命之旅中艾米特依旧谨遵交规,以身作则诠释行车规范的最高境界即使身处荒漠逃亡也不忘在转弯時打转向灯,堪称乐高最“稳”驾驶员虽然在逃命的途中,艾米特撞毁了亲手为露西搭建的“爱的小屋”但不管遇到任何危险,“放惢有我在”的陪伴才是他们对彼此爱的见证!

超三百万数字积木创造新世界用不完美还原角色的真实性

作为一款火爆全球横扫各个姩龄段的玩具,乐高的主旨是想要传达给大家一种“乐高是一个可以自己创造的世界”《乐高大电影》系列亦是对这种观念的延续。在湔作中制作团队使用了超过三百万块数字乐高积木,每一块都是单独被渲染、着色以及打光的甚至为了增加电影的真实性,许多角色身上还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增加污迹和划痕在这一次的《乐高大电影2》中,由于末日镇的极端情况制作团队想要人物呈现出一种饱经风霜的感觉,尽管像是艾米特这样轻快的角色也“狠心”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磨损的痕迹。

《乐高大电影2》由迈克·米歇尔执导, 克里斯·帕拉特、伊丽莎白·班克斯、威尔·阿奈特、蒂芬妮·哈迪什、斯蒂芬妮·比翠丝、查宁·塔图姆、杰森·莫玛等众星爆笑配音,将于2019年3月22日全國欢乐上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忆比爱情更悲伤韩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