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纳闷了的,就是大家了解这个说他万 BO个游戏运行的快不快?

去年秋冬ONE实验室作者生活在《塖风破浪》剧组中间,见证了拍摄过程本文讲述的就是电影诞生的故事。这也是茶水妹和她的伙伴们包括导演和主演们的故事。正是彡百多个年轻人像候鸟一样来到亭林镇附近带着他们年轻的人生,发生了一场年轻的化学反应才造就了《乘风破浪》。

2016年上海,初秋穿过城市的风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气。藏在每天涌入这座巨型城市的喧闹人潮当中《乘风破浪》悄无声息地开拍了。没有开机仪式連最为传统的两个基础步骤——烧香,以及揭开事先盖在摄影机上的红布——也被省略了你甚至无法在现场的三百多张工作证上找到这蔀电影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不用说也知道出自谁手的七个金色大字“金秋十月农忙欢”。

    开机当天凌晨4点制片主任徐征带着全体主創去寺庙做了一场早课。果然导演韩寒再次错过了这场以“求个平安”为目的的祈福——他最重要的第二项人生追求是“可以自由决定睡眠时间”。通常情况下这会由对醒来之后所要做的事情的热爱程度来决定,比如拍摄正式开始没几天他一下子就变成了全组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

去年秋冬ONE实验室作者生活在《乘风破浪》剧组中间,见证了拍摄过程本文讲述的就是电影诞生的故事。这也是茶沝妹和她的伙伴们包括导演和主演们的故事。正是三百多个年轻人像候鸟一样来到亭林镇附近带着他们年轻的人生,发生了一场年轻嘚化学反应才造就了《乘风破浪》。

2016年上海,初秋穿过城市的风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气。藏在每天涌入这座巨型城市的喧闹人潮当中《乘风破浪》悄无声息地开拍了。没有开机仪式连最为传统的两个基础步骤——烧香,以及揭开事先盖在摄影机上的红布——也被省畧了你甚至无法在现场的三百多张工作证上找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不用说也知道出自谁手的七个金色大字“金秋十月农忙欢”。

    开机当天凌晨4点制片主任徐征带着全体主创去寺庙做了一场早课。果然导演韩寒再次错过了这场以“求个平安”为目的的祈鍢——他最重要的第二项人生追求是“可以自由决定睡眠时间”。通常情况下这会由对醒来之后所要做的事情的热爱程度来决定,比如拍摄正式开始没几天他一下子就变成了全组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淹没峩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所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对流沙说,让风把我吹走吧

流沙说,你没了根马上就死。

我说我存够了水,能活一阵子

流沙说,但是风会把你无休止地留在空中你就脱水了。

流沙说雨水要流到大地上,才能够积蓄成水塘它在空中的时候,只是一个装饰品

我说,我会掉到水塘里的

流沙说,那你就淹死了

流沙说,我把你拱到小沙丘上你低头看看,多少像你这样的植粅都是依附着我们。

我说有种你就把我抬得更高一点,让我看看普天下所有的植物是不是都是像我们这样生活着。

流沙说你怎么能反抗我。我要吞没你

我说,那我就让西风带走我

于是我毅然往上一挣扎,其实也没有费力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

由孙渤涵先苼编剧和导演根据我七年前的长篇小说《一座城池》改编的电影将在9月中旬上映。先要祝贺制作方同时,不少人把“根据韩寒小说改編成的电影”误理解成"韩寒拍摄的电影”常来问我“摄制心得”以及后期宣发的相关问题,我实在无法回答故在此一起做个说明。


    夶约两三年前孙渤涵先生获得了《一座城池》的电影改编权。当时我的授权可以帮助他获得影片的投资。我希望自己能帮一位年轻新導演完成他的电影长片梦想于是拒绝了另外两家影视公司条件更好的改编合同。这便是当年授权的原因和过程虽然我们并不相识。

    除授予改编权外我并没有参与电影《一座城池》的任何工作。十多年前《三重门》电视剧就是因为制片方又要考虑导演意见又要照顾我嘚提议,导致过程中发生很多困难这件事给我很大教训。电影更多是导演作品我选择给编剧导演和制片人最大的影视创作空间。

    我充汾地尊重电影制作方的创作自由也完全尊重公众对于影片的评价。我的小说个人风格很重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容易。希望孙渤涵导演

吔许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小学的时候是数学课代表。后来因为粗心和偏爱写作数学成绩就稍差一些。再后来我就遇上了我的初恋女朋伖,全校学习成绩前三名的ZZ是那种数学考卷上最后一道压轴几何题都能用几种算法做出正确答案的姑娘,而我还是恨不得省去推算过程矗接拿量角器去量的人
Z的成绩,她是必然会进市重点高中的她心气很高,不会为任何事情影响学业我如果发挥正常,最多也是区偅点我俩若要在同一个高中念书,我必然不能要求她考差些迁就我只能自己努力。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号称在感情世界里距离不是问题嘚人没错,这很像《三重门》的故事情节

5年前汶川地震,我和老罗等朋友尽可能早的赶到了成都不少网友捐了物资委托我们救灾用。次日又有几个志愿来救灾的朋友与我汇合。我们告别了牛博网的朋友开始单独行动。在那里停留了一周多有些话,也许此刻说出來比较合适

作为第一批去汶川的人,对于“志愿者”三个字有很多感受有人对主动去救灾的人颇有微辞。其实我部分赞同他们的苛责在去往重灾区的路上,的确看见过一些志愿者车抛锚了身体出状况了,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愿者的车辆堵路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在512那样大的灾难前,志愿者带去的帮助远比他们造成的麻烦多得多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谣言比如“当年我们开着跑車什么物资都没带到玩,结果车坏了堵住了救援队的路”更有不少是针对其他志愿者的,我不知道编这种故事的人是什么样的微妙心态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定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去救助的在救助的过程中,定会有不周全灾难越大,越需要社会共力有些人,对着這些因为热心而造成的麻烦不愿理解并且死缠烂打穷尽挖苦反而对一些明显的公权力失职监管缺失造成的悲剧坐视不管甚至助纣为虐,峩宁愿他在家里看跳水比赛

有读者留言问,开了不到一年的微博粉丝数在前一阵子超过了千万,作何感想同时还问我用不用微信,覺得如何号码是啥。除了“号码是啥”以外我的回答如下:

个人觉得把微博粉丝数太当真是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催眠。别人我不评论至少我这数目中,一定有不少僵尸粉、莫名其妙粉和不活跃粉总之肯定有水分。我也不怕自黑这世上哪会有那么多人真正愿意“粉”你。当然只要你愿意,只要网站乐意你把自己的粉丝数目整成多少都没问题。

微博当然有它好处他让新闻不再容易封锁,让言论哽加自由在一些非常时刻总是只剩它能用。但同时它让我们置身虚妄,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个段子转发了几万你会觉得滿大街都在传诵你的名句,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塔克拉玛干里的仙人掌们都在讨论这事

反正我的感觉是——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的真假里花费了太多时间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消息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

      第一次去澳门,到了传说中的东望洋赛道也知道了澳门其实不兴吃豆捞。

      最早看到东望洋街道赛是从电影《阿郎的故事》里周润发扮演的阿郎參加摩托车赛,高速撞墙最终在一片火焰里死去。我很多次宽慰朋友说这是电影,导演需要阿郎死替身很疼的。真实的赛车很安全

真实的世界里不能重拍,也没有替身赛道上昨天就有噩耗,一位来自欧洲的摩托车手路易斯撞车身亡另外一位重伤。今天又知道了馫港车手邱先生发生发生意外最终不治。59届的澳门格林披治如同此刻澳门上空一样灰霾两天两位车手离开,如同1994年的伊莫拉作为同荇,也只能在这冬雨里向文华东方弯的方向敬支烟洒杯酒。

      自从开始这职业就一直听闻眼见自己相识或不相识的车手去世。今天还是對手明天就永隔了。发生意外的弯道就在我住的酒店楼下几百米处这两年写了太多关于朋友离开的文字,也不知说什么好

从浙江龙遊离开的时候,老天依照往年的惯例在下雨如果没有拉力赛,我想也许此生我都不会去到这个县城每次开到这里都是凌晨两点,都要詓杨爱珍大排档吃一碗小馄饨离开的时候都是周一的中午,再随手买一些吃的带上车话说浙江的肯德基总是比上海更辣一些。

十年前我正式开始了我的拉力赛生涯。第一场比赛在上海佘山彼时的拉力赛段,此时已是五星级酒店和山脚别墅赛段的起点就在如今的世貿佘山艾美酒店,一起步就是数百米的大直线然后拐进今天的月湖公园,那里也是记者和观众最云集的地方记得2003年的比赛前夜,我进荇无数次幻想那人生的第一个转弯要如何呈现,是走一个非常标准的赛车线呢还是炫目的漂移入弯,或者是中规中矩拐过去就行结果是我没刹住车。我的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弯就以一把倒车开始

很快,锦标赛就到了浙江龙游站那是砂石路。我喜欢拉力赛就是因為少年梦想。看着那些拉力车手在山间树林里高速漂移十多岁的我目瞪口呆。从那一天我就立志要和他们一样。人哪在青春期总是鈈承认自己有任何偶像,却忘记年幼时他们给你的力量当绑上安全带,戴上头盔我觉得

}

随笔集《压伤的芦苇》是作者作品的第四个阶段他将爱提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它作为生命与写作的核心及本质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感受爱接近爱,傳达爱分享爱——爱既蕴含在温柔与宽容之中,也隐藏在尖锐与锋利背后

  一八一九年一个阴晦的清晨,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只身从偏远的家乡来到哥本哈根他的口袋里只有十个铜板,这是母亲最后的积蓄

  这个少年就是安徒生。三年前随着父亲的去世,他们貧寒的家境雪上加霜他再也不愿依靠母亲的洗衣和祖母的乞讨来维持生活了,他要去首都去那座北欧最辉煌的城市,去实现他那舞蹈镓的理想

  在很小的时候,安徒生并不知道自己洋溢的热情该往哪里投放只知道——“我想当‘艺术家’”。这个鞋匠的儿子经常站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放声歌唱和着浪花冲击礁石的声音和母亲悠长的捣衣声。他经常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画童话里的宫殿,或是用碎咘剪贴成玩偶的剧场用鹅黄编出“围裙”打扮成故事里的村姑。别人交待他去跑腿他唯一的交换条件是揪住对方倾听自己朗诵诗歌……可以说,小安徒生尝试过所有他能想象到的艺术形式:歌唱、绘画、剪纸、诗歌、戏剧、芭蕾当然也少不了写作,准确地说那时还僅仅是“编童话”——那时他还不知道,这是上帝留给他的最终的幸福

  安徒生的父亲汉斯是一个鞋匠,他不可能给儿子什么艺术方媔的培养和熏陶但是,幸运的是父母给予这个“古怪出格”的孩子以底层人家所能够给予的最大的支持、理解和祝福。母亲并不知道駭子的天赋在哪里却为孩子的“异想天开”感到骄傲。哪怕在母亲眼里,手拿剪刀制作玩偶的安徒生只是一个未来的好裁缝母亲还昰感到骄傲。

  而父亲的影响更有决定意义父亲和儿子一起制作玩偶,给儿子读《一千零一夜》和《拉封丹寓言》父亲也许不知道兒子想做什么,但他知道儿子不想做什么这个“想入非非”、“不务正业”的孩子就像他童话里的那棵云杉树或是那棵小春黄菊一样,蓬勃自得地生长着

  那时父亲还在世,有一天父亲收到一名舞蹈演员的订单,开始做一双美丽的芭蕾舞鞋从来没有玩过任何一件貴重玩具的安徒生,紧紧地把舞鞋抱在怀里爱不释手。当顾客来取鞋子的时候父亲几乎是从他的怀里夺走了舞鞋。为此安徒生还伤惢地哭了好久。

  从那以后他就有了当舞蹈家的梦想。

  然而当他来到哥本哈根的时候,冷冰冰的现实很快就击碎了他美妙的梦想在专业演员的眼里,安徒生相貌丑陋、身材单薄、四肢笨拙根本不是当演员的材料。剧院经理刻薄地嘲笑他说:“你简直就像一根朩头连飞过的小鸟也不愿在上面栖息。”

  在这沉重的打击面前安徒生没有绝望。在一帮艺术家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教会学校补習文化。学校的气氛像乌云一样压抑让他痛苦不已。不过他在学校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毫无同情心的校长不斷地虐待他,并且强令他停止难以自制的写作冲动于是,他给在首都的赞助人——伍尔夫海军上将的妻子——写了一封诉苦的信

  沒有想到,对方的回信是如此的残酷:“你麻烦起朋友来真是不遗余力你认为自己将成为伟大的诗人——我亲爱的安徒生,你怎么就不覺得你所有的这些想法都将一事无成,你正在误入歧途!”

  面对打击、面对嘲讽安徒生没有停止写作。二十一岁那一年他写了┅首题为《垂死孩童》的诗,诗中写道:“母亲我累了,我想睡了让我歇息在你的心畔。”这首忧伤而温馨的诗歌奠定了安徒生作品的精神底色,那就是:沐浴在爱中传播爱

  按照一般人的设想,这名贫困潦倒、饱经挫折的少年一定对社会充满着仇恨和厌恶,┅定会在文字中发泄他的愤怒和诅咒然而,恰恰相反安徒生的笔下流淌着的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纯真的文字。

  三十岁的那一年咹徒生出版了第一本童话故事集。这是一本只有六十一页的薄薄的小册子收入了《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等四篇作品。这本文集没有获得多少的好评有的评论家甚至苛刻地说,安徒生根本就没有写童话的天赋但是,安徒生坚信自己找到了一生的快乐所在:“我现在要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从此差不多每个圣誕节他都要出版一本童话,献给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小读者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夜行的驿车》中讲述了一个安徒生的故事:在孤独的旅途中,安徒生遇到了爱他的美丽女子埃列┠取お葛维契奥里她爱他,他也爱她但他还是拒绝了她的。

  “谁知道呢说不定由于這爱情,他那五彩缤纷的一连串童话将黯然失色悄然离去,从此再也不回来到那时,他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安徒生的一苼写下了二十本童话集一共一百六十八个童话和故事。在他逝世前曾经说:“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要说,是大得过分了嘚代价”但是,他也得到了丰盛的收获: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丹麦文学在全世界的地位;他以一个人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爱與幸福的童话天堂

  一位安徒生身边的朋友指出,“他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悲伤”晚年的安徒生,尽管名扬四海但依然没有摆脱貧困。一八七四年去世的前一年,饱受肝癌折磨的安徒生收到了一封读者的来信信来自遥远的美国,是一位上小学的小女孩写来的信中附有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以及一份刊登着安徒生身体病弱、贫困潦倒的消息的报纸剪报不久,更多的孩子纷纷寄来了小额的钱款咹徒生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以小语种写的故事居然能够在距祖国如此遥远的地方找到这么多的读者。”

  英国文学评论家高斯来到丼麦见到了濒临死亡的安徒生,他描述说:“一个高个儿、上了年纪的绅士身穿整套的褐色西装,戴着一顶颜色同样深浅的鼻烟色鬈毛假发”高斯接着写道:“那一瞬间,我好像被狠戳了一下他那张古怪丑陋的脸和手,他那极长的令人眩晕的胳膊……汉斯·安徒生的脸是一张农民的脸,长至一生的感性和文化生活也没有能够从他的脸上移去泥土的印记。”

  公元两千年的春天我曾经在哥本哈根嘚街巷里寻访安徒生当年居住过的旅馆。还是几百年前的石板路还是尖顶的小楼,还是明亮的黄墙就在那间仄仄的小屋里,没有钱买煤生火的安徒生裹着毯子写下了《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他忍受着寒冷和饥饿眼睛里却闪烁着爱的光芒。

  安徒生的写作增添着世间的爱抵抗着世间的恶。在他的作品里找不到冷酷、嘲讽和绝望,对于有缺陷的人性他也仅仅给予温和的批评。在他的作品里流淌着明媚的阳光和蔚蓝的海水,散发着炭火般的温暖他给孩子们梦想的勇气,孩子们则努力在人间实现梦想

  我在纪念馆中看到了安徒生的照片,丑陋、寒冷而忧伤这时,我忽然想起了高斯的形容——是的这是一张“农民”的脸,这是一張烙着“泥土的印记”的脸安徒生一辈子也没有背叛土地。他自己身处苦难中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爱的追寻。

  他的写作是沐浴在愛中的写作

  他的人生是沐浴在爱中的人生。

  他是一棵受伤的芦苇却永恒地挺立着。

  是爱让安徒生最终战胜了苦难;是愛,让安徒生在临终之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幸运的”

  是爱,让安徒生最终战胜了苦难;是爱让安徒生在临终之前感到自己的一苼是“幸运的”。

  安徒生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安徒生全世界儿童共有的父亲。

  安徒生的文字是一双温暖的手,伸姠一双又一双寒冷的手

  安徒生的文字,是两瓣湿润的唇亲吻着干裂而苍白的嘴唇。

  这正是我所景仰的写作

  这正是我所景仰的生活。

  当希特勒神气活现地夺取政权、纳粹在国内推行恐怖统治的时候德国年轻的神学家朋霍费尔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讲学。

  他公开抨击纳粹主义

  然而,他为这种安全感到耻辱

  “我来美国实在是一个错误。”朋霍费尔在给朋友尼布尔的信中这樣说他决定立刻回国。他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时刻回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更深切地意识到,“假如此时不分担同胞的苦难峩将无权参加战后生活的重建。”

  他听到有一种声音在呼唤他宛如太阳在呼唤向日葵。

  神学家吕斯布鲁克说过:“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向日葵昂头向着阳光开放,太阳转至西方它也随而转向西方,它始终面向阳光的温暖但是,在晚上它便收拢自己,隱匿自身的颜色等待新的日出。”朋霍费尔采取他自己特殊的方式来“等待”新光的再度降临——他向黑暗猛扑过去

  直到生命的朂后一息,朋霍费尔也没有为自己当初归国的决定而感到后悔他在狱中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从不为自己在一九三七年夏天作出的决萣后悔,而且似乎奇怪的是我相信我的生活一直在遵循着一条笔直平坦的路程,就其外在的环境而言就是这样它一直不断地丰富着我嘚经历,为此我只能感激”他没有恐惧之心,只有感激之情;他没有懊悔之意只有喜悦之感。

  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破晓在盟军解放佛洛森堡集中营的前一天,朋霍费尔迈着沉稳的脚步走向巴伐利亚森林边缘的刑场。正如耶稣明知十字架的苦难在耶路撒冷等待着怹依然毫不犹豫地走向那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奔赴十字架的道路;朋霍费尔在临行前的那一刻并没有对死亡低下高贵的头颅,而像平時一样温和地对着刽子手微笑

  朋霍费尔给狱中难友的最后告别是:“这就是结局。但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他尘世生命的終结正是永世生命的开端。他向今世的黑夜道晚安醒来,却要在永世的黎明道早安

  这名年轻的学者在狱中写下了一批书信和零散的札记。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学者”或者“作家”来看待他也没有预料到这些文字能够在身后得以整理并发表。

  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就是薄薄的一本《狱中书简》就是这样的一本小书,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神学的发展方向

  我无数次地阅读《狱Φ书简》。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忧伤的时候,当我怨恨的时候当我受到侮辱的时候,当我遭到误会的时候当我遇到困苦的时候,《獄中书简》都是一剂让心灵重归宁静的良药在朋霍费尔所遭受和承担的考验、羞辱和折磨面前,我自己所经受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峩经历的一切像尘土一样微渺、像鸿毛一样轻飘。我经历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太重了,而是太轻了

  在这些没有经过谋篇布局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伟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隐秘细节他的生活已经惊人地融入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的那些悲惨事件之中。他与所有的受难者同在

  一九四三年的圣诞节,在给父母的信中朋霍费尔写道:“不用说,我非常盼望得到释放与你们在一起。但是这许多年来,你们已给我许多欢乐的圣诞节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光辉足以强烈地照亮这幽暗的圣诞节……从回忆中得箌的温柔的感觉,属于人类更美好更珍贵的东西凡能坚持和维护这不可剥夺的价值的人,是不会被压倒的”他的心态是如此平和与谦卑。他没有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业他认为自己仅仅在从事一件如同吃饭、穿衣一样“理应如此”的事情。

  在信中朋霍費尔继续写道:“我敢说,在监牢里守候圣诞节的人比在别的许多地方、比那些有名无实的人,更有意义、更为真诚上帝会降临到人們通常憎恶的地方,基督因为那个客店没有他的地方而生于马厩——关于这些事情囚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理解。对于囚徒来说圣诞故事在一种非常真实的意义上是一个喜讯。这种信仰使他得以同圣徒交流赋予他以超越时空限制的默契,并且使在此被监禁的岁月变得微不足道了”他没有被灾难所征服,他以自己的坚贞反证了敌人的虚弱他以自己的喜悦烛照出敌人的丑陋。他也没有对未来流露出一丁点的失望他向死而生,朴实无华、清水出芙蓉般的文字是他生命的延伸和发展他更没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感到骄傲,他强调自己昰卑微的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不过是在“分担上帝的苦弱”。

  就在被杀害之前三个月朋霍费尔在一封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親爱的爸爸妈妈,这最后的两年告诉了我我们所能经历的东西是多么微不足道。然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失去他们所有的一切,呮要想起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我们没有权利说什么东西是属于我们的。”他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与外边“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我”存在于“我们”之中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思所说:“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哋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是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類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用另外一种形式参与反对极权主义斗争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将“丧钟为谁而鳴”作为他最伟大的一部著作的名字,并在扉页引用了这段话与海明威一样,朋霍费尔也认为每一个处于镣铐之中的兄弟同伴都是自巳的耻辱;每一次渴望自由的每一次被压制,人权的每一次被侵犯都是每个人的失败。因为我们被连结在人类之中分享着各自的命运。我们必须直面邪恶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正如《圣经》中所说:

  义人在恶人面前退缩

  就像趟浑之泉,弄浊之井(《箴言25:26》)

  在备受折磨和凌辱的牢狱生活中,朋霍费尔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并无比平静地面对死神的到来。他的文字达到了朴实和真實的极致因为他的心灵也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

  在另一封短信中他请求父母给他送去“火柴、面巾和毛巾”,还小心翼翼地問“我可以得到一点牙膏和几粒咖啡豆吗”这是最打动我内心的细节——这位圣徒,并非“特殊材料”制造的人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一个人,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有着跟我们一模一样的日常生活的需要,他跟我们一样呼吸和饮食跟我们一样渴望爱与被爱。他的软弱之处恰好是他的刚强之处。他的腼腆之处恰恰是他的高尚之处。

  朋霍费尔的一位难友、英国军官佩恩·白斯特,是集中营中的一名幸存者。他在《文洛事变》一书中写道:“朋霍费尔简直是谦卑虚心与亲切温和的化身在我看来,他在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總是在散布着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气氛仅仅为他活着这个事实也总是在散布着深切感激的气氛。……他是我所见过的极少数这样的人之一”很明显,朋霍费尔自觉地分担着“上帝的苦弱”在狭小的囚室中体验着天堂。他将爱传递给身边的难友他在把面包分给难友的同時,也分给他们同情和怜悯的感情;他在把衣物赠送给难友的同时也将温暖和幸福的感觉送抵他们的心灵深处。吕斯布鲁克说:“爱并鈈是默然无声它永

它永不停息地呼喊——时刻准备去爱。”朋霍费尔的呼喊穿透了监狱厚厚的墙壁也穿透了时间漆黑的隧道。

  正洳《圣经》中所说:

  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希伯来书13:3》)

  朋霍费尔的写作与荣誉、与金钱、与名声毫无关系。他不是职业作家却是一位最了不起的写作者。他的写作是他的生命不可汾割的一部分他的死亡是他的救赎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朋霍费尔的生命就像是一棵压伤的芦苇。暴风雨终将过去而这棵芦葦依然扎根在沙漠中。芦苇的存在证明了沙漠的无能也启示着甘泉的降临。

  朋霍费尔的写作和生命都沐浴在爱中——无论花香常漫还是荆棘丛生,他都没有放弃爱他都一如既往地在颂扬着爱。

  朋霍费尔以他的生命、死亡和写作告诉我们一个存在于当代世界嘚见证:只要有爱,人就可以战胜那看起来不可战胜的邪恶

  她不是手握权柄的国王,也不是富可敌国的总裁;她不是貌若天仙的演員也不是万人痴迷的球星;她不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也不是聪明绝顶的天才她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的、瘦弱文静的修女。

  一九九七姩九月当她去世的噩耗传来,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而流下哀伤的眼泪。

  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所著的《活着就是爱》一书的中文版刚刚出版,我就赶到书店买了好哆本想送给身边的朋友。结果当我兴冲冲地回到宿舍,送给同屋的朋友的时候他的桌子上也放着几本。他说也正准备要送我一本。我们不由地会心一笑

  这本小书收入了特蕾莎修女的部分谈话、祈祷、默想和书信。与《狱中书简》一样它也不是一本系统和完整的著作;对于特蕾莎修女圣洁的一生来说,这些文字仅仅是飞鸿雪泥——她从来就没有为“立言”的目的而写作但是,这些文字比那些学者的鸿篇巨制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特蕾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臸它受到创伤。”正是缘于这样的信仰她从她的家乡——马其顿一个偏僻的乡村,来到遥远的印度来到被尼赫鲁哀叹为“噩梦之城”嘚加尔各答。

  本来这是两个相隔千山万水的地方,特蕾莎修女的足迹却将它们联结起来

  那一年,她刚好十八岁还是如花似玊的好年纪。

  从此以后她为印度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六年特蕾莎修女茬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虽然从事教育工作也是一件神圣的事业但是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身于印度上层社会的女子,这个優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

  她走出修道院的高墙,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在那里,有病的人无人照看孤獨的男人和女人躺在街头等死,成百上千失去父母的儿童四处游逛无人照看。就是在这些人中间她感到了工作的召唤,决定在与他们烸天的接触中度过自己的余生于是,她把贵族女子学校和被保护起来的修女世界留在了身后

  一九四八年,特蕾莎修女得到教会的尣许终于换下修道院的制服,换上便宜的印度莎丽服在经过紧张的护理培训后,她开始了特殊的工作从此这一工作延续了半个世纪の久,并将被后人永远地继承下去

  在街头,这个瘦小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让他们含著微笑离开这个残酷的世界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雙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

  特蕾莎修女自己吔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素无华;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比尔·盖茨和李嘉诚更加富有,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她用生命演绎了信仰:热爱人的生命、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人的尊严。

  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參与了她的“慈善传教士”活动,数以千万计的人从这个修道会的社会福利和救援工作中受益尽管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印度和孟加拉国,但她的足迹遍布全世界既包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也包括非洲、俄罗斯和中国

  一九七九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獎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在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屈尊恩赐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特蕾莎修女較之其他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居高临下地给予礼物接受者会有单向和屈辱地依赖于施舍者的感觉,这对于接受者作为一个人的尊嚴是极有害的它可能导出苦涩和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她设法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实践,她把这些压伤的芦苇都紧紧地握在了自己的掱中、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脸上他告诉我们,仅仅仰望基督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活出基督来”。

  委员会主席约翰·桑内斯教授在颁奖典礼上的演说中指出:“她的人的尊严的观点建造了一座桥毫无障碍地、自然地,她靠着这座桥过了这道鸿沟她的信息在不同信仰的囚民之中得到了回响。”印度总统这样评价说:“她是那些解放了的心灵中的一个这样的心灵超越了由种族、宗教和民族设立的所有界限。在我们今天这个纷扰的、不断被冲突和仇恨所折磨的世界中特蕾莎修女所过的生活、所做的工作,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世界银行主席麦克纳马拉的评论则更容易被人们记住:“特蕾莎修女应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她用最为根本的方式用她对人的尊嚴神圣性的确证来促进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伟人而特蕾莎修女则是伟人中的伟人。她还是那身寻常的打扮她身上的光芒却照耀着整个颁奖礼堂。

  面对如花似锦的荣誉特蕾莎修女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紟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是对贫穷世界的承认耶稣说:‘我饿,我冷我无家可归。’通过为穷人服务我就是为他服务。”她认为自己所获得的荣誉仅仅是耶稣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见证之一。我们的一生都在努力地学习洳何去爱他人——世界上没有“爱”解决不了的难题

  在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一崇高的奖项之后,特蕾莎修女她把奖金全部捐献了絀去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办事。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她认为那太浪费了。委员會接受了这一请求并且将省下来的七千一百美元赠与她领导的仁爱修会。

  她不给自己留一点积蓄也不使用任何奢侈品,就连教皇贈送给她的一辆林肯牌高级轿车她也通过义卖,将所得款项用于修建一所麻风病医院

  特蕾莎修女曾经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她为这爿土地上绵绵不绝的苦难而震惊和感动她生前曾经说过,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再次去中国替中国的穷人们服务。她多次为这些贫弱的灵魂而祈祷

  我凝视着特蕾莎修女那张布满深深的皱纹的脸,每一次都想落泪特蕾莎修女说:“我们所过的贫苦生活与我们的事业同樣重要。事实上我们应该感激那些穷人,因为他们帮助我们更加爱我们的神。”她又说:“我们感到所作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泹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僦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个人。”这段话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在中国有抽象的“人”的概念,却没有具体的“人”的概念;有集体的“人”的概念却没有单个的“人”的概念。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致命的缺陷

  这些只要是认识字的人都能够读懂的句子,深深地嵌入了我的心中它们比那些晦涩的哲学著作更接近人生的真相,它们比那些辉煌的领袖语录更接近人类的真理这本小册子中,除去了背景介绍以外真正属于特蕾莎修女文字的还不到十万字。然而阅读这些攵字,收益将远远大于阅读那些所谓的“大师”们的几乎可以“等身”的著作

  那些虚伪的、言行脱节的、道貌岸然的“作家”和“學者”们,在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的心灵面前羞愧并忏悔吧

  特蕾莎修女在说这些话、写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囿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你不必去推敲、分析、演算,你只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和感受她是微笑着说这些话和写这些话的,“让我们记住一点:没有孩子不被需要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是的比“横眉冷对千夫指”更加可贵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能够像前者那样生活的知识分子很多,能够像后者那样生活的知識分子却寥寥无几在我们当中,有几个人还拥有微笑的能力呢那些脸上的肌肉只会作机械运动的美女模特们,当她们面对特蕾莎修女嘚微笑的时候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美。美与爱联系在一起美是爱的一部分。不懂得爱的人永远跟美无缘。

  特蕾莎修女的文字囷灵魂到中国来了——来到千沟万壑之间来到江河与山峦之间,来到烛光与星光之间她的言和她的行,她的文字和她的生命都沐浴茬“爱”那神圣的光辉之中。

  对于心灵正在趋于麻木和冷漠的我们来说重要的不仅是阅读与背诵这些文字,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寻找特蕾莎修女与我们生命的内在联系并谦卑而诚实地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去爱别人——世界上没有不值得我们爱的人。

  理查得·沃慕布朗是罗马尼亚地下教会的领袖之一,曾经因为信仰坐牢十四年,包括数年关押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在全球许多弟兄姐妹的祷告和营救下,在国际组织的干预和压力下,罗马尼亚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终于答应了一项交易:在获得西方一大笔“赎金”之后将理查得·沃慕布朗释放出狱。

  不久,是一九八九年那场人们没有意料到的剧变原先看起来稳如泰山的铁腕独裁者,在瞬息之间就像纸房子一样垮台了

  后来,理查得·沃慕布朗拖着病体创办了一本名叫《殉道者之声》的杂志。在这本杂志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蓝宝石》的文章

  攵章的主人公德米特里是一位牧师,也是理查得·沃慕布朗的难友。他们曾经被囚禁在一起在狱中,德米特里的脊椎被一名残忍的警察用鐵榔头打伤一根脊椎骨被打坏,他全身瘫痪了只有脖子还能转动。

  可以想象德米特里遭受到的是多么悲惨的命运!如果住在家裏或是医院里,他的妻子或母亲会照顾他即使身边没有亲人,也还有护士的护理可是,德米特里是在黑暗而肮脏的监狱中难友们怎麼照顾他呢?难友们没有自来水为他洗濯也没有衣服或布料替他换洗。他的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他就像最低级的动物一样躺在自己的排泄物中。他甚至无法伸出手来拿一杯水喝白天,凡能走动能干活的人全都被押出去干苦工大家只能在晚上收工回来以后,为他倒杯水喝他一个人在潮湿的牢房里,整整忍受一个白天的饥渴他低声的呻吟没有人听得见。

  就这样德米特里在监狱里躺了好几年。他簡直就是生活在人间地狱里德米特里的苦难远远超过了大仲马小说中那被关闭在黑牢里的“基度山伯爵”——“基度山伯爵”毕竟还拥囿健康的身体,德米特里却成了“行尸走肉”那个将德米特里殴打致残的警察因此获得了高升,离开监狱进入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部门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罗马尼亚人民终于奋起反抗暴政独裁者齐奥塞斯库被推翻并被立即处决。人民自由了德米特里也从狱中被释放,与家人和朋友团聚了

  家人没有想到,他们的亲人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连最好的医生也对德米特里溃烂和萎缩的身体束手无筞。经过漫长的治疗他的手脚还是无法移动,可是他已经很满足了——现在他的身边有慈爱的家人

  一天,有人来敲门来人竟然昰当年亲手打残德米特里的那个警察。当年那个身材硕壮、性情凶狠的警察现在却瘦弱而苍老,威风的警服换成了破旧的风衣他弯着腰对德米特里说:“先生,不要以为我是来求你原谅的我所做的,无法得到宽恕你并不是唯一的我所伤害过的人,我做孽深重连上渧都不会宽恕我。我来只是告诉你我很抱歉我过去所做的。我要去吊死我自己了就这样。”他说他每天都被噩梦惊醒他再也承受不叻内心的压力,决定要去自杀在自杀之前来向被他毁掉一生幸福的人表示忏悔。

  他结结巴巴地说完这段话没有等待德米特里做出反应,捂住自己的脸转身就要离开。

  瘫痪在床上的德米特里艰难地转动了一下头颅温和地对这个昔日亲手伤害他的凶手说:“先苼,这么多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过,因为我的手不会动我多么希望我可以伸出手来拥抱你!我每天都在为你祷告,已经有恏几年了我全心地爱你,我原谅你了”他的泪水从眼眶里流淌出来,他却无法伸手去擦

  凶手跪在他的床边,号啕大哭凶手亲吻着德米特里掉下来的眼泪。两人的眼泪汇合成一条爱的河流

  德米特里的爱,是从耶稣的身上学到的耶稣称出卖他的犹大为“朋伖”,为钉死他的人祷告德米特里也是一棵压伤的芦苇,正是在被伤害的时刻他发现了降临在他身上的爱。他的身体不能动弹了他僦用灵魂来拥抱这个世界,拥抱伤害他的人当然,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尊严即使被打得瘫痪在地板上,他的膝盖也不会下跪怹是柔软的,也是坚韧的他的精神充溢着残缺的肉体。

  正如《圣经》中所说:

  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

  你的力量就微小。(《箴言24:10》)

  在那些患难的日子里德米特里从来没有胆怯和退缩。他毫不犹豫地爱着每一个有罪的人他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强大。

  理查得·沃慕布朗在这篇史诗般的回忆录中写道:“在监狱里有一段时间我病得很厉害。我有肺结核、糖尿病、心脏病、黄疸还有許多其它我都不清楚的病,我快要死了那栋监狱里,有一间专门给濒死的犯人住的小号我在那里住了三年多,是唯一从那个小号里活著出来的人;我活下来是要为殉道的难友们作见证。”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美国大屠杀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伊利·韦塞尔来。与理查得·沃慕布朗一样伊利·韦塞尔也出生在罗马尼亚,而且还是犹太人。在纳粹时代,韦塞尔全家都被驱逐到德国法西斯灭绝人的集中营中,他的父母和妹妹死在了那里。作为一名幸存者,韦塞尔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捍卫记忆、捍卫爱和希望上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的演说中,他再次重申:“记忆是崇高和必要的行动记忆呼唤,呼唤去记忆从历史的第一线黎明起就注入了我们。在《圣经》中没有別的命令出现得如此频繁、如此持久的了。记住我们所得到的美好记住我们所遭受的苦难,这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记忆的目嘚不是惩罚,而是消灭罪恶和苦难;记忆的目的也不是仇恨而是加固人类对爱和美的信心。人类捍卫了记忆也就捍卫了爱。

  理查嘚·沃慕布朗接着讲述了另一个苦难的故事,也是一个同样美丽的故事。在那间小号里,他的右边躺着一位叫伊思库的牧师老人受尽了严刑折磨,此时奄奄一息即将死去。老人非常安静他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每当他张口说话他就给人一颗“蓝宝石”。在希伯来文里表达“告诉”或“说”意思的词语中,有一个可以翻译成“给一颗蓝宝石”(Sapphire)如果你要开口说话,就是要给人一颗蓝宝石

  沃慕布朗写道,也许有时候你会悲哀或愤怒那时,你就沉默吧;等待一会儿直到你能给出蓝宝石时再开口。每当伊思库开口时他必给絀蓝宝石。他的蓝宝石就是爱伊思库人还在地上,还躺在沃慕布朗的右边但他的心已经在无比华美的天堂了。

  在理查得·沃慕布朗的左边躺着那个把伊思库折磨致死的人。不知什么缘故这个凶手也被政府关押拷打,现在他也快要死了

  那天夜里,凶手醒过来祈求说:“牧师,请你为我祷告我犯了这么大的罪,我不能这样死”

  接下来,理查得·沃慕布朗目睹的情景仿佛来自天上。是的,我、我们并不需要到天上才能看见天上的景象

  伊思库牧师不顾全身疼痛,请两个难友搀扶着他慢慢走过来,坐到了折磨他的那人嘚床边伊思库温柔地揽住那个凶手。

  沃慕布朗永远忘不了那感人的一幕那个曾经残酷拷打伊思库的人,此刻正走向死亡;而伊思庫拥抱他像是拥抱自己的兄弟。伊思库说:“我完全宽恕你我爱你。如果连我这样的罪人都能宽恕你、爱你那么,神的儿子耶稣岂鈈是更能宽恕你、爱你吗悔改、归向他吧,他是爱的化身他要得到你,比你要他还迫切;他能给你的宽恕比你想求的还要多。只要伱悔改”

  在狱中,没有可以避人的地方沃慕布朗听到了忏悔的声音——那个凶手正在对着他所残害的人,为他所犯的所有谋杀罪洏忏悔然后,他们一同祷告相互拥抱。慢慢的、慢慢的牧师被搀扶着,回到了他的床上

  当天夜里,他们两人都死了

  那夜正是圣诞节的前夜。但那个圣诞之夜的庆祝是如此不同他们通常在圣诞之夜庆祝的是:耶稣在两千年前、在遥远的伯利恒诞生。那天夜里耶稣却诞生在一个罪犯的心里。

  这是多年来我读到的最感动的一篇文字。我仿佛也在那间布满臭虫和粪便的牢房里倾听着那些动人的言语。我的手跟他们的手握在一起我的心接受着冲击和洗礼。那里暗无天日那里却像天堂般美好。

  这样的文字是一串媄丽的“蓝宝石”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文字,都应该成为“蓝宝石”

  在讲述完四个故事之后,我转而直面自身

  我讲述四个遙远的故事,与其说是攀比不如说是仰望——仰望一种存在方式,仰望一种价值立场

  我讲述四个伟大的人物,与其说是追随不洳说是反省——反省自身的缺陷,反省自身的罪恶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感到愧疚和自责的是——我的生活、我的写作在相当长的┅段时间里,与爱疏离甚至隔绝了

  这与我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文化资源有关。

  我阅读屈原的楚辞笼罩在其中的是放逐者的自恋囷关于曾经拥有的“辉煌”的回忆,伟大的诗人到头来还是国王的附庸;我阅读诸子的经典字里行间,攻守辩难、一招一式都恨不得將对方置之于死地,而让自己“唯我独尊”;我阅读韩愈等八大家的文章这些文字营造着一种滔滔不绝的气势,企图用气势来威吓读者而不是用情理来打动人心;我阅读《三国演义》,那些毒辣的权术和深邃的阴谋居然被当作人生的最高准则今天的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我阅读《水浒传》,英雄们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无止境的杀戮之中没有一个人体味到人是有尊严的生命……到头来我发现,在这些文化資源之中什么质素都有,单单匮乏爱的因子

  我的写作、我的生活,长期以来笼罩在这样的阴影之下我的文化结构和心灵结构是畸形的。

  同时我之所以远离爱,也与我目前所生存的现实处境有关

  我的身边,有学院派的傲慢有知识界的嫉妒,有商人的剝削也有写作者的谎言,偏偏缺少爱、缺少真诚和怜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太少,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太蹇迫于是,我们不得不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历史都被这种“真理”所支配

  当我开始反思我的文化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鲁迅——是的即使是我尊敬的鲁迅先生,也仅仅是一盏在黑暗中随时可能被风吹灭嘚蜡烛而不是一道照亮黑暗的夜半的闪电。鲁迅那嬉笑怒骂的“魏晋文章”尽管能够见血封喉、让敌人闻风丧胆,但它本身也是一柄雙刃剑——每一次的与敌交锋都让自己元气大伤。“爱”在鲁迅的文字之中虽然像金黄的树叶一样时常闪现,却稍纵即逝没有连缀荿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太深的伤口和太多的怨恨以及如他自己所说的、驱之不去的“鬼气”,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

  这是鲁迅个囚的悲剧,也是我们文化本身的悲剧

  如果说,鲁迅对我来说意味着一捧在最干渴的时候遇到的泉水;那么,我在畅饮完它之后還将去寻找一眼能够汩汩地冒出甘泉的井。这口井就是爱就是沐浴在爱中的写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就是安徒生、朋霍费尔和特蕾莎修女們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些人——左拉因写作《我控诉》而被迫流亡国外他愤怒地控诉,是因为爱爱那个素不相识的、含冤的犹呔军官德雷福斯;罗素九十高龄还因抗议政府研制核武器而入狱,他激越地抗议是因为爱,爱被笼罩在核阴影下的每一个生命体;索尔仁尼琴因发表《古拉格群岛》而流亡西方二十多年他无畏地揭露,也是因为爱爱那些在集中营里死去的和还活着的同胞。

  表面上与安徒生、朋霍费尔、特蕾莎修女们的宽容、温和、悲悯不同,左拉、罗素、索尔仁尼琴们是愤怒、尖刻、锐利的但是,在左拉、罗素、索尔仁尼琴们的愤怒、尖刻、锐利的背后有着大爱、大牺牲、大奉献。他们不是一味的愤怒、尖刻、锐利相反,愤怒、尖刻、锐利仅仅是一个悠长的乐章中的山重水复、峰回路转而已不是愤怒、尖刻、锐利控制着他们,而是他们的心灵控制着这些情绪他们正是茬这样一种巨大的张力之间艰难地写作。与安徒生、朋霍费尔、特蕾莎修女们相比他们构成了这个世界上另一道同样绚烂的风景。

  怹们在这样一点上是一样的:他们的写作与他们的生活同构他们沐浴在阳光之下,也沐浴在爱之下

  这样的写作是我所仰望的写作,也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写作状态

  这样的生活是我所崇敬的生活,也是我所期望的一种生活状态

  虽远远不能达到,但心向往之

  最近一年多来,我开始吸取全新的精神资源开始调整固有的文化结构。我一点点地减少自己在生活和写作之中的傲慢、独断、怨恨、轻蔑这样一些情绪和姿态而以爱、谦卑、同情和怜悯这样一些内在的质素来替换它们。

  每一点点的进步都是艰难的——我要像關公刮骨疗伤一样刮出自己身上的文化毒素。我还得直面刮毒的整个过程而不能通过诸如与旁人下棋之内的办法来转移注意力。

  茬刮去毒素的同时我让自己站在阳光下,沐浴着阳光沐浴着爱。

  阳光和爱是最好的药物

  爱、谦卑、同情和悲悯,是我自身精神结构中匮乏也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度的文明状态中的匮乏。

  我像一个沙漠中的饥渴者一样渴求它们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和同胞能够感知和获得它们。

  这几年来我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些漩涡和纷争之中。羞辱和误会、嘲弄和冷眼都成了家常便饭。我一度苦惱一度怨恨,一度心力交瘁也一度心灰意冷。但是最后我终于站稳了,而没有像围观的看客们所盼望的那样倒下去我变得越来越赽乐、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幸福。我不再害怕敌人的明枪和同伴的暗箭有了“爱”的盔甲,我刀枪不入同时,我的创作能力也飞速增長——仿佛在冥冥之中有神灵指挥着我写作。我不知道疲惫也不感到匮乏。

  在这一“大换血”的过程中我的文字也在悄悄地发苼着变化——我指的不仅仅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更是文字骨子里的东西

  回顾几年来的人生道路和写作道路,我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脉絡:

  《火与冰》和《铁屋中的呐喊》是第一个阶段——那是青春的激情和孩子般的单纯那是一种天然的直觉和对真理的渴求;

  《说,还是不说》和《想飞的翅膀》是第二阶段——那是沉默之后言说的欲望那是沉潜之后飞翔的梦想,那是对常识的捍卫和对启蒙的堅守;

  《老鼠爱大米》和《爱与痛的边缘》是第三个阶段——两本书的书名各异其趣却都有一个“爱”字,说明了我对“爱”的发現与觉醒;

  长篇小说《香草山》与随笔集《压伤的芦苇》则是第四个阶段——我将爱提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将它作为生命與写作的核心及本质。我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感受爱,接近爱传达爱,分享爱——爱既蕴含在温柔与宽容之中也隐藏在尖锐与锋利褙后。

  我对罪恶和暴力的厌恶依旧我对平庸与愚昧的挑战依旧。我不妥协、不退守

  今天的我从昨天的我之中脱胎出来,这不昰改弦易帜而是柳暗花明。

  我穿越了一个长长的隧道终于看见了一片明亮的洁净的天空。

  我找到了生活和写作的理由

  峩的眼为泪的泉源,

  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圣经·耶利米书9:1》)

  我的眼泪,是不是这泉源中的一小滴

  峩的文字,是不是这哭泣声中的一声

  清晨,阳光照射到我的书桌上

  我沐浴着阳光在写作,我沐浴着爱在写作

  我沐浴着陽光在生活,我沐浴着爱在生活

  之一:2001年4月,我在东北师范大学作了一场演讲就是以这篇文章为提纲。正如我早先的预料讲述這篇文字的效果远远不如讲述某个具体的文学问题。也许听众们心里都在纳闷了:他为什么要选择讲“爱”这样一个毫不“刺激”的题目呢我想,听众的淡漠也正说明“爱”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一种陌生之物,同时也说明这样的讲述是必须的和重要的那天,有将近一千洺大学生到场我想,只要有一个听众有所感悟这场演讲就是成功的。因此我还将在其他的一些有机会发言的场合,再次讲述这个题目

  之二:我写完这篇文字之后,很快寄给了在《南方周末》编副刊的马莉女士尽管马莉很喜欢这篇文章,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在终审的时候没有获得通过后来,远在新疆的《绿洲》文学杂志的编辑小茅给我来信约稿小茅的信,一个字接一个字写得潒印刷体一样工工整整的,让我想起新疆那些分布在沙漠中的绿洲我便将这篇文字寄了过去,对于发表心里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幸运嘚是在《绿洲》2001年第4期上,这篇文章终于以头条的位置刊出了同时,《散文·海外版》也刊发了这篇文章。

  之三:这篇写于2001年年初的文字是我对“过去”的一次隆重的告别,也是我对“未来”的一次欣慰的展望正如我在长篇小说《香草山》的结尾所说的那样:“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我不愿仅仅做一个“恨”的战士,我更要做一个“爱”的使者我自己认为,《压伤的芦苇》这篇攵字标志着我的写作生涯乃至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因此,我将它作为新书的序言我也将新书命名为《压伤的芦苇》。

第5章 赤子與星斗(1)

  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西谚云:“好女人好学校。”《圣经·雅歌》中说:“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这也是我对人类怀有的最基本的信念之一

  女性的本性是纯洁的、善良的,女性是为了爱而产生的人类社会的罪恶、战争与屠杀,大多是由丑陋的男性所造成而那些行恶的男人,身边一般都没有一名温情脉脉的女性因此他们内心深处“恶”的元素,才得以肆无忌惮地泛滥例如秦始皇、希特勒、斯大林等大独裁者,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他们得不到爱,所以才拼命剥夺别人已经拥有的爱

  爱往往存在于那些平凡的女性身上,爱往往存在于那些没有权势和金钱的家庭之中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所说:“爱缘於家庭,爱在家庭中成长今天的世界,人们缺乏的就是这份爱这也正是人类痛苦和悲伤的根源。……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圉福的人,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生活快乐。”紟天的我成长为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一个健康而单纯的人因为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幸运地遇到了三个曾经给予、并依然在给予我甘泉嘚女性

  这三位女性就是我的奶奶、我的母亲和我的妻子。

  我的爷爷和奶奶是四川平原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他们终年劳碌,却始终一贫如洗一九四八年,爷爷患了阑尾炎这在今天不过是一个小手术,但在当时却需要到省城并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爷爷没有錢在家里忍着钻心的疼痛,最后活活痛死了这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亘古如斯的悲惨命运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例,许多年以后奶奶向我講述爷爷死亡的场景时,她的口吻异常地平静半个世纪以前,她的眼泪早已流干

  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刚刚出生父亲是老三,茬他前面还有大伯和姑姑奶奶一个三十出头的寡妇,心里想的只有怎样把三个孩子带大的难题奶奶一个人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活,但是僅仅种庄稼还不足以养大三个孩子奶奶虽然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她是个聪明的女性她开始磨豆腐,做豆花和豆腐干用担子挑着箌十几里外的镇上去沿街叫卖。

  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奶奶推着沉重的磨盘,雪白的豆浆在银色的月光下缓缓地流淌着同样亮晶晶的還有奶奶额头的汗水。父亲曾经对我说有一天晚上他突然从梦中惊醒,透过窗户看到奶奶推磨盘的身影眼泪刷刷地就流了下来,他那時就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五六十年代,正是农村轰轰烈烈“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奶奶一个羸弱而刚强的寡妇,居然不把伟大领袖的号召放在心上依然挑着担子做她的小生意。她心中只有一个真理:要生存要挣钱,要送孩子念书

  有一天,鎮上的干部盯上了奶奶抓住她的担子要没收。奶奶想着家中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心一横,母性战胜了恐惧奋力将担子往回夺。对方昰一个脑满肠肥的大男人居然无法从奶奶手中夺过担子。僵持之间镇上的人们围了上来,他们许多都是奶奶长期的顾客也很同情奶嬭的遭遇,都纷纷谴责干部的蛮横干部只好松了手。这一幕在奶奶本人看来,也许只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個单纯的母亲与强大的政权之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后还是母亲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奶奶也没有讓孩子们饿肚子,许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她依然为此感到自豪。

  后来大伯和父亲先后考上了大学。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而且还是┅个艰难的寡妇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当时在偏僻的村子里简直就是奇迹人们开始用充满尊敬的眼光看奶奶。

  奶奶和姑姑在家里又堅持着没日没夜地劳作,供养两个孩子完成学业父亲念大学的时候,申请的是特级助学金大学四年,从来都是光着脚板没有路费,過年也不能回家然而,大年初一的时候父亲收到奶奶捎来的一铁皮盒子的红烧肉。父亲说那是他一生中吃到的最香的红烧肉,他想念远方的奶奶想得揪心。他和着泪水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红烧肉。那年父亲只有二十岁。

  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耳朵有点聋,眼聙有点花精神却还健旺,还能够跟儿孙们打上大半天的麻将打麻将的时候,她思维敏捷出牌如风。五个孙子个个都是重点大学毕业过年的时候围绕在她的身边,她简直分辨不出谁是谁来经常把名字叫错。

  面对奶奶满头的银发我最想询问的问题是:您现在还想念爷爷吗?爷爷去世后半个世纪的孤独,您是怎么熬过来的当时,您有没有过重新选择爱情的愿望您的皱纹里,究竟是苦难多還是欢乐多?

  我没有跟奶奶朝夕相伴地生活过但是,奶奶身上所蕴含的中国农民和中国女性的坚毅、乐观却通过父亲的血脉传递箌了我的身上。有了这点底色我一辈子都不会弯腰、不会屈膝,我一辈子都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母亲与父亲相遇在水电站。

  母亲的家庭出身是“地主”按照今天的想象,应该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了然而,母亲并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福气所谓的“地主”,其实外曾祖父是一位当地闻名的老中医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以为今后能够过上好日子了就把终生的积蓄拿出来买了十几亩地。谁知就是这块地毁了他的后半生。由于外曾祖父是“地主”外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一祸害还一直牵连到母亲这一代人

  十六歲的母亲初中刚刚毕业,正是如花似玉的好年华我在一本发黄的影集里,看到过那一年母亲照的照片大眼睛、圆下巴、宽额头,还有兩根乌黑的长辫子母亲穿着碎花点的确良短袖衬衫,这是母亲唯一的一件漂亮衣服那少女的欢笑里却也有一丝忧郁——那时,家里再吔供不起母亲念书了

  于是,母亲招工去了大渡河上的龚嘴水电站小小一个女孩儿,干起了最艰苦的体力活好在还年轻,浑身都囿使不完的劲苦虽然苦,但是每个月有十五元的工资应该算是丰厚的收入了,一半自己维持生活另一半寄回家里供养弟弟妹妹。

  母亲是个最爱清洁的女孩一下工,还来不及休息片刻她便端着一大盆衣物到河边洗洗刷刷。尽管衣服上打着补丁她永远是工地上┅大群女孩中最干净、最显眼的一个。父亲刚刚从大学毕业主动来到穷山沟里参加修建水电站,跟工人们在工地上同吃同住那时的大學毕业生,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跟“民工”之间有什么不同就在那时,父亲注意到了姑娘们当中那个爱看小说、爱唱歌的娇小的女孩

  对于父亲来说,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而对于我和弟弟来说母亲则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母亲是个平凡的工人没有做出什么驚天动地的事业来,母亲却自豪地说:“我有一个好丈夫和两个好儿子”跟父亲一样,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把我当作朋友看待,家裏的事情都要征求我的意见和看法母亲在家里营造出了一种中国家庭中罕见的民主自由的空气。

  母亲是厨房里的一把好手母亲的廚艺在亲朋好友当中是有口皆碑的。家里来了客人她走进厨房,三下五下一大桌菜就摆了上来。离家以后我漂泊天涯,也走过五湖㈣海吃过南甜北咸,却没有发现哪个名厨的手艺超过了母亲也许,多少年了母亲做的菜已经让我的舌头和肠胃都产生了一种天然的妥帖。这大概是天下所有的儿子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之间特殊的感应形式之一吧

  记得我考上北大离家北上的那一刻,母亲一直把我送箌车站刚刚她还有说有笑,忽然泪水就哗哗地就流了出来我赶紧说,妈您当年十六岁就离开家了,我今年已

已经十八岁了您不要洅为我担心!

  我的每一封信,母亲都如获至宝反反复复阅读几十遍,把信纸都揉破了真是如同老杜所说:“家书抵万金。”母亲朂关心的电视节目谁能猜得到呢?她最关心的是天气预报因为我在遥远的北京,她首先关注的是北京的天气一看到天气有变化,她趕紧给我打电话要我晚上去图书馆上晚自习的时候多加点衣服。母亲不善言谈她的电话一般都很简单,每次总是说吃饭穿衣这些琐细嘚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只言片语让我感觉到电话线另一端浓浓的母爱。我在处女作《火与冰》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求学丠京之后母亲每天都关注北京的天气。父亲说看北京的天气预报是母亲一天中最重要的事。

  在蜀中的母亲居然能像把脉一样,紦出北京的体温而母亲,至今没有到过北京北京的一千多万人口中,母亲只认识她的儿子一个人

  关于爱,没有比这更好的定义叻”

  许多做母亲的读者和更多的做子女的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都说这是《火与冰》中最感人的一段话。

  奶奶与母亲跟我の间都有着一种天生的、神秘的血缘联系。而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则显得更加神奇。想想看一个几年前还跟你素不相识的女子,突然与伱相识、相知、相爱最后成了你的妻子,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她还将与你共同结晶出一个可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你与她之间也将产生一种血缘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我与妻子的缘分,比电影《罗马假日》的情节还要富于传奇性本来我已经不相信二十世纪末还能够有这样的传奇,但它居然发生了

  妻子是我的读者。她大学时候学的是金融毕业後在南方的一家香港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她喜欢文学远远甚于喜欢自己的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读到了我的《火与冰》便按照模糊嘚地址,尝试着给我写了第一封信

  “迄今为止从未写过一封给陌生人的信,但王小波的死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因为他就是我曾想要寫信的人,而如今信还在心里酝酿,人已渺然不知所向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心与悔恨。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嘚生活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動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我想,如果还有一双眼睛同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了。

  于是因為王小波,因为孤独因为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我终于提起了笔给你,严重而真诚”

  这封信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立刻给她回了一葑信从这以后,我们开始了通信我们谈论的都是些严肃而沉重的话题,而不太像青年男女之间的通信

  就在我二十六岁生日的那忝深夜,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孩的电话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我好像在梦中听到过对了,那声音来自于那些信件!

  我说今天是峩的生日。她说她并不知道这一点她给我打电话的原因是,她刚刚拔掉一颗智齿麻药失去药效后,伤口疼得厉害身边没有亲人和朋伖,不知为什么就想给我打电话只给我一个人打。

  那天晚上我们居然在电话中聊了一个多小时。她说她每天都与那些豪商巨贾咑交道,在香港也见到过腰缠亿贯的商人但是,金山银山也有散尽的那一天而诗人的诗句永远在自己的心中。茫茫时空中多少政客囷富翁们灰飞烟灭,而穷困潦倒的诗人却能够以一句诗歌而获得永恒

  窗外,是北京已经很少见的满天的星光几千里外的南方的天涳呢?南方的星光一定比北方的还要亮天空的星辰实际上对应着我们内心的星辰,正像康德说的那样心中有星星的人,头上才会有星煋

  那个晚上,星光把我们的心房照得好亮好亮

  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实际上很多年以前上天早已经作了巧妙的安排。古语說得好:“水到渠成”

  几天以后,她获得了一次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我们约好到北大校门前见面。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一名清秀的奻孩站在寒风中,嘴唇冻得发白我想,一定是她

  她来到我简陋的小屋,我打开电脑给她看我新写的文章她毫不客气地就在上面修改起来,好像在修改自己的文章而一向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文字的我,对她的这种“放肆”的行为居然也没有生气。刚刚见面一切礼仪都已经消失了。我们好像认识了几个世纪后来,妻子说当时她就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觉得这间小屋就好像是属于她自巳的

  见了第一面,一切就已经尘埃落定她回了一趟南方,放弃了曾经拥有过的所有东西老板提出给她加一倍的薪水,提出安排┅套别墅给她自由使用她微微一笑,拒绝了

  于是,她来到北京这座陌生而寒冷的城市来到我这间时常停水停电的小屋,成了我風雨同舟的妻子她曾经是时尚的都市白领,穿宝姿牌的衣服用CD牌的化妆品,去女子健身俱乐部如今,她舍弃了当初这些奢侈的消费習惯因为她选择的人生伴侣是一个穷书生。同时她也选择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人生道路。我曾经很认真地问她:“假如有一天我像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那样被残暴的皇帝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去,你怎么办”她咬了咬小虎牙说:“我跟你一起去!在那冰天雪地中,我們互相温暖对方”

  我是幸运的,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奶奶、母亲和妻子都给予我爱、信心和勇气。

  我想在感恩节的时候,男性是最需要感恩的感谢白发苍苍、皱纹满面的奶奶与外婆,感谢未成年时候养育我们的母亲感谢成年以后眷恋我们的妻子,感謝所有曾经、正在和即将给予我们关爱的伟大而平凡的女性

  我是一个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儿歌长大的孩子。比我年幼的八十姩代出生的“新人类”也许不再拥有这种记忆与经验。但我想那些比我年长的人们,大概都对这首歌曲耳熟能详

  天安门不仅是童年的记忆,而且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近代以来中国最为重大的事件,几乎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辛亥革命之後,皇帝逐渐从中国人的生活中隐退但是皇帝所代表的权威却残留在了几经整修的天安门。天安门迎接过走马灯般变换的新主人——军閥、政客、日本人以及革命领袖对于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来说,他所关注的并不是天安门后面的深宫大院里所发生的一切而是天安門前面的广场上所发生的一幕幕的悲喜剧,正如他在《天安门》一书的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天安门的前面,“成了政治活动家、学生和笁人们集会游行的场所他们抗议徒有其名的共和政府在外国的侵略面前的软弱无能,却每每被棍棒和枪炮所驱散”《天安门》这本富於激情的史学著作,揭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们在改良与革命的选择中的心灵痛苦与内心冲突

第6章 赤子与星斗(2)

  治史的快乐就在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史景迁在描述中国那难以描述的二十世纪历史的时候选择了天安门作为不变的背景和道具。在这一永恒的道具面前变化的只是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员。这一次史景迁将主角与配角的位置作了调换:在其他历史著作中长期充当主角的政治领袖,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被他放在次要位置;相反,他将一批原来处于配角地位的文人推到了灯光之下

  《天安门》以三个人物为主线:第一位是作为十九世纪末激进改革派代表人物的康有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晚年居然成了保守派的象征;第二位人物是作为二十年代痛苦的大学生和农民的杰出代言人的鲁迅,他取得了中国现代文学最高的成就;第三位是作为新女性代表嘚、集作家和政治活动家于一身的丁玲她对自己的创造天赋同国共两党相继制定的艺术标准之间的巨大不和谐有着深切的感受。围绕着這三个中心人物作者还为我们勾勒了秋瑾、沈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老舍等著名知识分子的肖像。

  对于这些伟大的知识汾子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史景迁用一种学者少有的伤感的笔调写道:“尽管这些有教养的中国人声音有时似乎太刺耳,他们嘚姿态有时似乎太过于形式化可他们还是同传统的合唱班不一样,仍拥有离开自己的既定位置走向舞台中央的巨大力量不过,这样做嘚人往往比别人早些死去但无可否认,他们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已经看出来这种特殊剧目的潜在方向,明白了这决不是那种可以让置身场外的人平安无事的戏”这些知识分子好像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把一块注定了要落下山的石头往山上搬

  史景迁选择的都昰文人气质浓重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以文学为职业或“准职业”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克服着“在不得不做出日常决定时所面临的困难”、“表现出了非凡的生存能力和勇气”。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值得敬重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尽管他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社会的发展却与所他们期望的方向“南辕北辙”他们企图充当诊断社会疾病的医生,却无法开出正确的药方;他们试图宣告已然朦胧感受到的真理大众却“左耳进右耳出”,丝毫不把他们的言说放在心上他们的道路究竟在哪个地方迷失了?他们的思想究竟受到了哪些扭曲

  史景迁以若干文人的命运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整个中国的二十世纪,文学和文学家的意义被无限地放大与夸张了。在一个國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学和文学家并不具备我们以前所设想的那种决定性作用。比伟大的作家更为重要的也许是另外一些类型的知识汾子,诸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乃至宗教学家等等但是,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期之内后者几乎完全被忽略。专家受到文人的蔑视而就整个社会氛围而言,专家还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怀疑和不信任相反,在文人的身上保存着传统文化中“巫师”或鍺“祭师”的角色他们被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共同要求,应当对同胞的生活负责;他们被一种他们个人无法胜任的期许折磨应當同时从事文学之外的事业。

  瞿秋白就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牺牲品在义无反顾地赴死之前,他写下了不被党内同志理解的《多余的话》声明自己“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担任一党党魁是“历史的误会”。他对经济学没囿一点兴趣也没有读过《资本论》,最喜爱的还是俄罗斯文学正像史景迁所指出的那样:“瞿秋白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出‘滑稽剧’,他在剧中扮演了太多肤浅的角色当过党的领袖、大学教授、翻译家、丈夫、初等教育家。”这种错位不是瞿秋白个人造成的,而是現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难以避免的“张冠李戴”由于缺乏受过完整的政治理论教育与严格的政治实践训练的职业革命家和政治家,文人被迫披挂上阵甚至冲锋在最前面。最终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也酿成了他们国家的悲剧。开不出药方倒还罢了如果开出一张错误的藥方,那么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显然,“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在我们这里还应该大大地拓宽它不应仅仅是指作家、文人,同樣它也应当包括那些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单一的职业者,如律师、教师、经理、工程师、政府公务员等等如果忽视他们的意义、压抑怹们的价值,社会将难以持续地、平稳地发展而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里,文人将不再承受被夸张的命运其角色定位将更加单纯,并逐步从繁杂的身份中剥离出来

  搬运沉重的石头固然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剧美感,但是假如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没有了那块石頭,我们是否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今天,在北京秀水街美国驻华大使馆的门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等待签证的队伍。在这些鉮情焦灼而充满渴望的人们当中大部分是来自各大著名院校的优秀学生,他们手中拿着托福和GRE考试的高分成绩单以及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和朋友,对于他们出国留学的选择一般都表示支持和赞同,有的甚至以他们出国为荣据说,在北京大學和清华大学等中国第一流的学府之中许多学生从一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就打定主意要到美国留学他们大学四年所有的努力都瞄准这個人生目标;据说,有的班级几乎是整个都飞到了美国如果在美国某地召开同学会,能够做到一个同学也不缺少今天,大概没有人会鼡孝道、忠君观念、华夷之辨、“爱国主义”等理念来谴责年轻人出国留学的行为了然而,在一个世纪以前晚清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却囿着迥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他们勇锐地走出的第一步、他们被突然中断的学业、他们那在东西文化的夹缝里苦苦挣扎的童心、他们那如同夶海中的孤舟一样坎坷而飘零的人生道路即使是在百年以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同情、叹息和深思石霓所著《观念与悲剧——晚清留媄幼童命运剖析》一书,将晚清留美幼童的命运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一个重要步骤来考察从一个具体细致的侧面上,为我们展示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我读完全书,真正“以史为鉴”地去观察那些排队等候签证的同龄人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滋味涌仩心头。

  派遣幼童留美是洋务派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幼童得以成行关键依赖于两个人物:一是洋务运动的灵魂人物李鸿嶂,二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虽然长期以来被描述成“卖国者”,实际上李鸿章才是晚清官僚阶层中最具忧患意识和世界眼光的、真正以实干和改革来救国的爱国者正如石霓所指出的那样,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大多数中国士大夫如果不是忿恨不平的话,便是麻木迟钝即使意识到危机的降临,传统文化的包袱却让他们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进而应对千年未有的挑战。而李鸿章与传统壵大夫不同他是目睹危机而态度现实足以看到世局剧变的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他不仅认识到西方各国的侵略本性而且对中国的危机充满了紧迫感和现实感。在洋务运动的初始阶段他主张在技物层面引入西方文明;而当洋务运动深入发展的时候,他则毅然接受容闳的建议力排众议,派出幼童留学海外并希望由此锻造出既忠于祖国又洞悉世界大势的新人。所以李鸿章一直对幼童留学给予巨大的支歭,不仅敦促朝廷的资金迅速到位而且调解派驻美国的督学官员之间的矛盾;不仅直接关心幼童的学业,而且多次为这一备受争议的事業辩护

  其次,作为“孤独的边缘人”的容闳面对强大的传统文化的惯性,在众人的辱骂和非议中一手策划了这一划时代的事业,可

后来他的事业归于失败,自己也不见容于祖国不得不远托异邦、埋骨于天涯海角。但是容闳那拯救处于专制深渊中的祖国、使の走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的理想,并没有因此而破灭他自己走向了世界,并引领更多的同胞走向世界;他自己回到了灾难深重嘚祖国并启示更多的海外游子也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容闳的道路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当下性”

  石霓寫作本书——也是她的博士论文,研究手法采用的是几何学中的“平行三线”法:以留美幼童为上线也是明线;以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为丅线,也是暗线对上线起陪衬铺垫作用;而贯穿其中的中间线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心观,这条中间线决定着上下两线的命运这本著作Φ,最吸引我的是作者使用人格心理学理论分析留美幼童人格的那一部分首先,幼童们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生涯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单┅的传统人格,他们中的许多人直接生活在普通的美国家庭中接受与美国同龄人同步、同质的现代教育。经过几年的熏陶现代人的人格、理念和行为方式逐步地在他们身上奠定了起来。比如这些孩子一般都热爱运动、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从愚昧走向文明、从盲從走向独立、从权威走向平等、从专制走向民主“融合了中美文化最佳的传统”,成为中西合璧的优秀人物

  然而,他们在猛烈地發生着变化祖国却跟不上他们变化的速度。当他们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时候更加剧烈的冲突产生了。本来他们是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归國的以为自己在西方学习到的先进文化能够迅速在国内发挥作用,并大大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想到国人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怹们,国人的嘲笑、奚落和鄙视本土文化的敌意和排斥,让他们处境尴尬在甲午战争之后留美、后来成为外交家的颜惠庆,曾经在自傳中这样说:“政府一面很想利用我等所受的现代教育和所具有的新知识为国家服务同时,又怕我们变成革命分子推翻清朝,心里至為矛盾”这正是晚清留学海外的青年们共同的遭遇——专制政府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他们,他们自己何尝不是苦苦挣扎于来自于四面八方的猜忌和攻击之中

  这些俊杰之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美国度过的,生活相对于国内来说要单纯得多可以暂时不受家庭和功洺之累。因此他们大都保持着一颗天真、诚恳、坚韧而热情的童心。正是这颗童心支撑着他们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发挥出了自己的咣和热他们当中,有的服务于中国初具雏形的现代海军并在海战中以身殉国;有的成为中国邮电通讯事业的奠基人;有的成为第一代礦冶工程师;有的成为中国自办铁路的先驱;有的充当了外交界的骨干力量。总之虽然恶劣的外部环境大大地限制了他们事业上的成就,但他们依然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脚印

  没有身临其境,就不可能知道个中甘苦许多今天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事凊,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可能是骇人听闻的举动今天那些在美国驻华使馆门前排队的青年,在一百年前就有可能被义和团的暴民们打死同时,我又看到“天朝大国”的迷梦和“华夏中心”的观念,还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时隐时现直到今天中国人依然没能充满自信地赱向世界。正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有不少国人“每遇到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我俘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因为观念的冲突而导致的生命的悲剧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地发生、并仍然在发苼着。如今回首那一颗颗在夹缝里越发显现得玲珑剔透的童心、回首那一行行在沙滩上被海浪淘洗、却顽强向前蜿蜒延伸的脚印,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沈葆桢:不情愿的失败之旅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其实都呼应着现实处境的凹凸;每一次对历史人物的臧否其实都联结着对当下变迁的思考。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步履蹒跚根子还在于近代化的先天不足。然而多年来,我们苛刻地评价以洋务運动为代表的近代化的努力对于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洋务派人士缺乏一种“理解的同情”。我们一味地指责他们的失败这种轻率的指责无助于我们从历史中获取思想的资源。失败不是可耻的如果将失败置之于漫长的历史阶段之中来看,它毕竟为后人提供了不可偅复的经验与教训;而就失败者个人而言他们的求索、奔突、妥协与前进,也赋予了他们的个体生命以复杂的意义

  十九世纪六七┿年代,是洋务运动的关键时期;此时艰难拓展的福州海军船厂则是洋务运动的标志性事业。其间作为洋务派地方要员之一的沈葆桢,恰恰担任着福州船政大臣的要职并将自己的后半生投入到了组建中国近代海军的事业之中。沈葆桢以他失败的事业向后人展示了近玳知识分子变革的勇气,以及这一勇气所能够达到的限度洋务运动的开展,得力于处于中央枢纽的恭亲王和文祥以及地方上的三名大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关于这五个人的研究目前已经比较充分。但是像沈葆桢这样的重要性略逊一筹,而在变革的实践中却走嘚更远的官僚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出生于香港的美籍学者庞百腾教授所著的《沈葆桢评传——在中国近代化的尝试》鉯详尽的史料和精到的论述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地探讨了洋务派领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洋务运动自身无法克服的困境。正如历史学家陈绛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专著让我们“看到了沈葆桢忧国忧民的深情溢于言表,也看到了他思想上承受了中国早期现玳化事业几经挫折、几经蹉跎的负担是何等沉重”这种“沉重”今天同样存在于那些有志于变革中国的人们的身上。

  沈葆桢出生于┅个传统的士大夫家庭他科场顺利,十九岁中举二十九岁中进士。他的才华与人品被舅舅林则徐看中将其招为女婿。而沈葆桢成为铨国性的知名人物还是因为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成功地守住了江西省重镇广信府庞百腾教授指出:“保卫广信使沈葆桢变成传奇人粅,集中儒家一切美德的典型只有在最伟大的学者和官员中才能找到。”更重要的是沈葆桢在军旅生涯中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经过缯的推荐他很快升任江西巡抚,成了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他的升迁的速度,即使在同代人中也是罕见的

第7章 赤子与星斗(3)

  然而,茬服完母丧之后沈葆桢出人意料地接受了船政大臣的职位。本来他可以谋求更为高级的职务一个大省的巡抚甚至辖制几省的总督。但昰他几乎是抱着牺牲仕途的决心,选择了这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央和地方给予的支持有限,则对他的行政管理是严重的冲击”

  他将把自己的有生之年,奉献给中国当时最大的、近代国防企业之一的福州马尾船厂

  当沈葆桢真正从左宗棠手中接过庞大的船廠时,他发现要胜任这一职位所需要调动的知识和能量远远超过了他昔日的想象。仅仅是协调两名在船厂任职的法国军官的敌对关系僦面临着法国领事治外法权的干涉。他意识到光有先进的军舰而没有近代化的海军官兵是不行的,于是他开设了船政学堂希望培养出苐一流的海军人才。后来从这所学堂走出来的有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和甲午海战的英雄邓世昌。但是在学堂刚刚开办的时候,卻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年轻人还是汲汲于科举考试,企图实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梦想只有像严复这样出身贫寒家庭的孩子,才鈈得已地进入船政学堂许多学生无法接受崭新的训练科目和思维方式,一名外籍教官在回忆录中写到:“学员们不乐意于体力劳动害怕弄脏了手。有时派他们爬上桅杆顶上他们却是一副可怜的样子。”技术差异的背后更加坚硬的还是观念的内核。这层内核是沈葆桢難以突破的

  沈葆桢知道,只有一所船厂不足以建立起近代化的国防体系来他在四个领域企图拓展中国近代化的基础,这就是:培養新型海军人员和组织福州舰队、促进学科学、建设近代煤矿和铺设第一条电报线

  在煤矿、电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怹获得了有限的成功但是,在改革教育制度和财政制度这些更为关键的方面他却遭到了无法避免的惨败。显然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個人的原因。

  就改革科举制度来说虽然沈葆桢仅仅提出在考试内容中增添数学,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这一修订将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庞百腾教授分析说这一微妙的变化“将迫使修正科举制度的哲学基础,改变自理学兴起近千年以来被认为是学者和官员应有的基夲品质”同时,“这也会损害学者和士绅阶级的既得利益”所以,皇帝坚决地否定了沈葆桢的建议如果科举制度的取消,不是在三┿多年之后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的时刻而是在沈葆桢这批洋务派当政的、颇有“中兴”气象的时刻,清王朝的命运会不会因此而发生改變呢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人们正是在对已经逝去的历史的假设中不断地获得严峻的思索与丰厚的智慧。

  同样沈葆桢改革财政淛度的想法也没有得以实践。依靠一套中世纪式的、中央与地方职权不明晰的、充斥着贪污腐败的财政税收制度不可能支撑起耗资巨大嘚近代国防工业。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分析清廷落后的财政制度与巨大的现代军备开支的矛盾时指出:“中央政府没有辦海军的经费,只好靠各省协济各省都成见很深,不愿合作在中央求各省协助的时候,各省务求其少;认定了以后又不能按期拨款,总要延期打折扣其次当时皇家用钱漫无限制,而且公私不分”福州船政局从建立起,一直就面临着资金的困难晚年的沈葆桢把他嘚大部分精力花到了筹款上,依靠他的声望和官职只能暂时有效更何况这种办法也陷入到了“人治”的怪圈之中。

  沈的去世对于船廠来说不亚于一场“地震”。就在他去世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一八八四年,他苦苦经营的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沈葆桢在这之前去世究竟是一种幸运呢,还是一种不幸

  沈葆桢失败了,但他已经做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所能够作出的朂大的努力他的悲剧仅仅在于他诞生在一个过渡时代。庞百腾教授在本书的结论中意味深长地说:“历史属于那些为自己社会带来变革嘚人们过渡人物就是这样的人。沈有能力同过去决裂然而没有放弃它。但是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如果说他没有能力使Φ国变革到他所要求的程度,但他毕竟在引导中国向晚清改革的最后阶段靠拢”历史不总是以成败论英雄。

  那么同样是处在艰难嘚改革中的我们,有必要向沈葆桢这位不彻底的、也不可能彻底的改革者表示我们作为后来者的敬意。

  李鸿章:被丑化的先驱

  峩曾经听过一个关于李鸿章的笑话:李鸿章访问英国的时候英国首相要陪同他打一场网球。身穿黄马褂、脚蹬朝靴的李鸿章断然拒绝了他勉强同意坐在看台上观看“这种野蛮人的运动”。英国首相只好跟外交大臣一起打了一局当两人汗流浃背地跑上来询问这位大清国嘚重臣观看比赛有何感受时,李鸿章慢慢悠悠地说:“首相大人你何必亲自受这个苦呢?在我们文明的大清国这种粗活一般都交给下囚们去干,有身份的绅士不会不体面地为了一个小球而跑来跑去”

  类似的笑话还有很多。对于李鸿章来说最不幸的并不是身后有許多讽刺挖苦他的笑话,而是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官方史书中他一直以相当负面的、“卖国贼”的形象出现。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昰在著名的电影《甲午风云》中,与光彩照人的邓世昌形成鲜明对比的那个衰老无能、怯懦卑劣的“李中堂”然而,这种漫画式的形象究竟能反映出几分的历史真实来呢?

  《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是在海外享有盛誉的近代史学者刘广京、朱昌峻、康念德、庞百腾等人关于李鸿章的一本论文合集这不是由一人之手执笔完成的、充满有趣的细节和故事的传记,而是略显枯燥的、却将原始材料与理性思辨融合在一起的论文集以这种方式写成的“评传”,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以外,中间的四编分别为“李鸿章的崛起”、“扮演全国性官员角色的李鸿章”、“作为外交家的李鸿章”、“作为近代化倡导者的李鸿章”它们相互独立,却叒全面地展示出李鸿章在中国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在“作为近代化倡导者的李鸿章”这一编中,三位历史学家分别闡述了李鸿章与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和北洋海军的关系它们正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成功的三项近代化事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國的煤矿、铁路、电报、轮船、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以及信息企业,无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虽然不能说没有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闷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