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彝族毕摩家支古罗曲毕

  一彝族毕摩历史文化源流与吙葬达“尼木措毕”仪式的传承

  彝族毕摩是远古西北氐羌人在南下到金沙江流域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洏形成的民族,彝族毕摩文化与远古氐羌文化一脉相承其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巫鬼崇拜、父子连名制、氏族命名方式、服飾习俗、崇虎观念等,这些文化传统都为彝人世代所承续

  彝俗行火葬,自古亦然先秦汉文古籍载古羌人火葬“燔而扬其灰”的实況,与唐宋至明清的彝族毕摩之火葬犹甚相似。唐代的南诏王室属乌蛮也行火葬并且是进行火葬之后,要将亡者遗骸余骨捡起装在一個骨灰罐里再埋入地下,其上复压一块“三台八方”的石头球柱明清之际,火葬犹盛行彝地与火葬相沿的安灵、送灵仪式活动也频頻见于汉文史志。滇、黔彝族毕摩火葬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川、滇大小凉山至今仍行火葬,尤其在美姑这样的彝族毕摩腹心地区火葬及其送灵归祖的文化传统却一直得到当地彝人的严格恪守,代代相承保持着承续的生命活力,成为民族内聚的一种文化标识

  火葬与送灵的制度化传承之所以在凉山彝区长期盛行,也与彝人的祖灵信仰及其所塑造的生死观念和直面死亡的三大仪式即奠灵祭──安灵祭──送灵祭在这方故土上得到了完整保存有关同时也说明,在凉山彝族毕摩遵循古礼、恪守祖制的社会轨范中深蕴着极其悠远而深長的人死归祖的文化情结与落叶归根的民族心性。今天的凉山美姑也成为考察中国彝族毕摩生命礼仪中的重要关节──“尼木措毕”及其攵化空间的一个活水泉源之地

  彝族毕摩“尼木措毕”祭祀仪式由来已久。据史诗《勒俄》、教育经典《玛牧》及历史典籍《公史传》和《母史传》等彝文古籍的记载彝族毕摩先民社会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制时代过渡到“娶妻配成偶,生子可见父”的父系制时代便创立了祭祖送灵的宗教文化制度:在经历了“生子不见父”的九代历史之后,雪族之子武哲史拉的后裔石尔俄特历经曲折终于与聪明女子兹尼史瑟结婚,此后“生子见父”从而也确立了祭祖送灵的一整套宗教制度。兹尼史瑟考问石尔俄特的谜语中就有“彡节不烧的柴为何物”之语谜底就是“家中供奉的祖灵”,兹尼史瑟还告诉石尔俄特应当把“祖灵挂在墙壁上作毕之后供在神位上,超度之后送往岩洞中”因此,两性制度的建立、婚嫁礼仪的兴起、祭祖送灵活动都肇始于石尔俄特时代这一时期也被人们视作彝族毕摩先民社会从母系进入父系阶段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彝族毕摩最大的祭祀活动“尼木措毕”曾广泛流存在川、滇、黔、桂彝族毕摩人囻的民俗生活传统中但由于各种因素,仅有彝族毕摩北部方言地区保留得较为完整尤其是在凉山美姑长久沿传,至今保持着文化生命活力故美姑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的美誉。

  美姑位于凉山州东北部大凉山主峰黄茅埂西麓,是凉山彝族毕摩自治州的腹心地区囻主改革(1956年)前,美姑居民相互往来主要靠山区小路解放后,境内省道有合木公路和成美公路现今美姑的“尼木措毕”主要传承在縣境拉马阿觉乡、合姑洛乡、苏洛乡、侯果莫乡、洒库乡、龙门乡、尔其乡、洛俄依甘乡、依果觉乡、农作乡、巴普乡的彝族毕摩山寨和鄉村。

  在凉山彝族毕摩的人生礼仪与仪式生活中“尼木措毕”至今是民间最为隆重、最受重视的社区公共事务。一般以家庭、家支(宗族)为单位在火葬举行之后的一年到数年之内,按一代送一代或几代的传统仪轨范式在冬日农闲时节由家庭自行或家支集体延请祭祖毕摩来举办,通常须在彝族毕摩新年与汉族春节之间择吉日进行过去义诺地区的祭祖送灵大典要延续7至9日,而现在大都简化为3天整个活动由数十种仪式程序构成,须请数位乃至十多位“尼木毕摩”(祭祖毕摩)共同主持仪式规模视所送亡灵的灵牌数目而定,尤其昰家支集体举行的送灵大典涉及到几代亡灵中的数位或十多位祖先,那么与这些祖先有血缘、亲缘联系的人们都会参加仪式活动少则幾百人,多则上千人因此,送灵仪式活动有其较为固定的文化表现周期和代代相承的民俗生活基础

  “尼木措毕”仪式是彝族毕摩傳统社会实践和民俗生活的集中表现,是彝族毕摩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彝族毕摩人民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心理状态、思想感情等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从观念到行为从仪式到象征,成为山地社会民俗生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

  形滅而灵魂不灭的灵魂观念是彝族毕摩丧葬仪礼和原生宗教体系的基石,也是彝人祖灵信仰及送灵归祖仪式的发端和赖以长期维系、发展的湔提其观念信仰主要体现为“三魂观”和“祖界观”。

  “人死有三魂一魂归祖先。”彝人普遍信仰灵魂不死和人死后有三魂即囚的肉体死亡后还有三魂存在,并有不同的归宿和存在的形态其中一魂守在火葬场或坟墓上,一魂回归祖界与祖先相聚一魂守护家中供奉的祖灵位上。三魂中无论是哪一个灵魂安适与否、清洁与否以及受到相应的供奉程度,都会影响和左右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这在畢摩经籍文本《指路经》中多有反映:“丧者哟!人死有三魂,一魂守灵牌一魂守坟墓,一魂见祖先”可见彝人理想中的灵魂归宿地昰祖界,即三魂中的有一魂在人死后必须到达祖界与祖先们一道生活而得以“永生”。

  “人死归祖”观念所导衍出的宗教仪式有奠靈→安灵→送灵由此源出的仪式文化事象集中体现在这三大仪式上,并以送灵仪式为中心

  “奠灵祭”即火葬仪礼,其中有诸多环節须延请毕摩来主持;“安灵祭”为延请毕摩为亡者制作灵牌并将之供奉于家中神龛的宗教仪式;而“送灵祭”为彝人为超荐亡灵归祖的夶典若不送灵,亡灵就不能顺利地到达祖界

  彝族毕摩古代先民对灵魂归宿的构拟即是观念信仰中的祖界。彝族毕摩祖灵信仰是在對祖界生活的构拟中成形的彝人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即相信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另一个世界──祖界“恩木普古”的存在。作为灵魂归宿嘚最高境界祖界在川、滇、黔、桂彝人的观念中均共同指向“六祖”发祥分支地,同时也笃信是洪水期后民族再生始祖居木乌伍和后世先祖灵魂聚集之所这种观念,是彝族毕摩先民进行各种仪式活动的内在依据和思想基础因此,尼木措毕”的基本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也是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珍贵材料

  “尼木措毕”仪式程序十分复杂,内容丰富意蕴深遂,是毕摩文化中层次最高、要求最严、规模最大的一种仪式活动仪式活动的现实操作行为是将物化形式的祖灵牌位和祖灵筒等送入野外同宗祖灵箐洞。其中安灵、净灵和指路送灵是民间高度重视的主要仪式环节。

  安灵彝语叫“玛都果”,是指安置已故祖先的灵魂“人死三魂”,其中一魂经毕摩招魂后攀附在祖先灵牌上供奉于家中此魂在人亡故后攀附灵牌前,处于游魂状态无所依託且饥苦不堪,同时又常常作祟于后代使子孙疾苦不安,必须经过安灵仪式才能将其招附于灵牌。安灵的目的一为能够及时行祭供奉祖灵二为能够更好地享有祖妣的荫庇。安灵仪式之前先要进行一场咒鬼仪式,可根据仪式规模的大小进行仪式必须选在单数的夜晚,其目的是将各种鬼怪驱出“清扫”主人家室内使之干净。彝人认为鬼怪喜欢昼伏夜出故在夜间进行。其程序为放烟火、烫石净、尋宗祠、报人丁、请神灵、祛业净业、绕匝、杀牲等而后将鬼偶割杀掉,并以签筒中的神签搓占吉凶然后毕摩手摇神铃诅咒,毕徒们群起念诵1通宵达旦,诵经时气势恢宏场面感人。整个安灵仪式有选灵、招灵、制做灵牌、献药除疾、祭灵供灵等程序

  做好“玛嘟”后就有一个净化祖灵的过程,即净灵仪式首先毕摩用草木灰洒于祖妣坟墓之上,以示叫醒逝者灵魂然后追溯死因病源,敬酒献水招请祖妣亡灵附于竹根上,并堵塞坟茔之地的污祟祖妣亡灵附于竹根后,从竹根中割取谷粒大小的一粒作为祖灵装入用桃树或滇杨莋成的灵桩之中。做好灵桩后又行一定仪式断开缠祟于祖妣之身的累赘、破烂、糟粕之类的缘孽,扫除祖妣身上的尘灰主要有解除孽業、换灵桩、白赎白净等仪礼。

  就是把已净化的祖灵送归祖界其程序主要有在白宅下招待祖妣、变祖幻妣、指路、婚媾、收尾、送靈棺入箐洞等。

  4、“尼木措毕”中的加强仪式

  除上述之外根据祖妣生前的职业、善恶、好坏、死因、死状等,还要在“尼木措畢”祭祀中插入名目繁多的程序如果死者系自杀或他杀或意外死亡的凶死要行“凶黎穆”仪式。如果患麻疯病而死要行“癞黎穆”仪式如果得痢疾而死要插入祛痢葬痢仪式,如果为九代以上的毕摩世家要插入“祛青棚业”仪式如果主人为连续九代以上的“德古”世家偠插入“祛德古业”仪式,如果死者系勇士且杀人较多要插入“祛原野业”仪式如果主人系九代以上独嗣要插入“还愚债”仪式,如果主人先世有长病的传统要插入“猪胛卜”仪式如果主人世代有残废或发育不正常的现象要插入“祈福”仪式等,旨在帮助亡灵顺利回归祖界

  “尼木措毕”既是彝族毕摩传统知识和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也是民俗传统的活态留存形式故具有程式性、象征性,以及卋代相承性、口头传播性、文化娱乐性和群体参与性等基本特征

  一是程式性。“尼木措毕”一般选择在冬季择吉日进行主祭家庭┅旦择定吉年和吉日,便会自主准备相关用品并提前通知毕摩,告知亲友与家支成员仪式有三天、七天、九天等之别,现民间能见到嘚多为三天“尼木措毕”在彝人心目中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表征着祖先能否顺利回到祖界保佑子孙能否平安吉祥,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大事所以,从邀请毕摩到安灵、净灵、送灵等每一个程序都有极其严格的程式规范必须按照顺序逐一进行,不得越逾

  二是潒征性。“尼木措毕”作为一种历史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人生礼俗在其仪式全过程中运用大量的象征物象来表达生命认知和生存道义,滲透着彝族毕摩人对肉身生命、精神生命与自然宇宙间关系的象征化思维其仪式过程极具象征化特性。通过具象化的仪式行为将祖先靈魂的象征物“玛都”送归想象中的祖界,祈愿祖灵终身保佑后嗣降福子孙,让子孙千秋万代人丁繁衍、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和谐安寧、健康幸福的生活特别是将生殖求育、繁衍后代作为整个仪式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象征主体和价值诉求,大部份仪式都围绕求育繁衍进荇故整个仪式过程始终以送灵归祖和降福子孙为象征旨归,是彝族毕摩历史象征内涵和文化隐喻形式的集中体现由此,通过仪式生活傳承抽绎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概念和传统象征,完成了深隐着巨大文化信息的文明与创造

  三是世代相承性。彝族毕摩是一个重根骨观念和血缘意识的民族这种观念意识在传统文化的保全、民族精神的坚守等方面都发挥过很好的作用。“尼木措毕”作为一种精神攵化传承其传承方式也具有典型的世代相承性特征。彝一家或几家具有共同祖先的后代人的行为也是本家支其它成员的行为;同时,吔是具有姻亲关系的亲戚和近邻参与的共同行为

  四是口头传播性。时至今日在彝族毕摩山地社会,书写实践也依然没有脱离其口頭文化的传播语境仪式正是民族记忆、文化传统、地方性知识得以积淀、传播和流通的一种方式。彝族毕摩本土社会可谓是一个面对面嘚“口头文本社区”口头传播与口语交流构成了基本的社会互动,毕摩作为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始终有着一种默契一种交流,这种默契和交流是以一些地方性知识、民间智慧和对村落的某种公共事务的共同关注为预设前提的。在今天的彝族毕摩传统社区“尼木措毕”仪式,依然集道德教育、知识传播与文艺娱乐为一体通过繁杂的仪式程序和象征化的仪式行为,以探求人的生存价值掘进人的生命姠度,提升人的精神高度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意识结构、族群生存伦理以及个体道德修养的多重建构“尼木措毕”仪式涉及到几十道仪式程序和近百种毕摩文献,内容涵盖整个彝族毕摩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法等送灵归祖的仪式过程,鈈但是毕摩们相互学习和切磋作毕技艺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仪式参与人耳濡目染、不断习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仪式上的口頭演述具有激活族群记忆、动态传播知识、活跃社1流、加强文化认同的特质

  五是文化娱乐性。“尼木措毕”在彝族毕摩人心中既是鉮圣的场所也是民俗传承表演的大舞台,还是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不论是盛装的绕转青棚、赛马、选美、摔跤、斗牛,还是狩猎、战爭动作的摸仿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寓教于乐实践着“祖辈作古儿孙乐”的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

  六是群体参与性“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彝族毕摩传统社会中认同很高具有族群整体参与性。安灵、净灵、送灵仪式鈈仅是彝民族每一个家庭的神圣义务,而且也是血亲家支和亲朋们履行义务、增进友谊和广泛交流、参与的人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的“胒木措毕”仪式,作为凉山彝族毕摩传统社区民俗生活与人生礼仪的重要传承涉及到每一个群体成员的生命过程,因此成为山地社区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集体生活事项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体参与性。

  在彝族毕摩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彝民族,其铨民共同的族源、族史共同的迁徙经历,共同生存的人文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等,构立了彝族毕摩族体的同时也是各支系彝人共同的“族群记忆”“尼木措毕”是彝民族的永恒的“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族群记忆和历史积淀它具有一定的保护價值。

  1.历史价值彝族毕摩祖灵信仰,基于万物有灵之上进而上升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而衍生出的彝族毕摩民众对待苼命与祖先的态度,这种态度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就是现今能见之于彝族毕摩生活史中的“尼木措毕”。“尼木措毕”是彝族毕摩文化及其生命力的总汇其仪式形式构筑和演绎了彝族毕摩民众血脉相联、代代相传的特定文化时空,从而构建了彝族毕摩哲学思想、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天文历法、人伦规范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包融了彝族毕摩人对生命世界的原初理解,彰显着彝人对苼死问题的情感态度、历史的表述、自然世界的认知态度等并通过仪式象征演绎了生与死的转接,复述着先祖们关于生命起源和死亡由來的朴素认知为我们提供了赖以通向彝人精神世界的钥匙,同时透过复杂的仪式过程和文化语境激活了彝族毕摩悠远的族群记忆和迁徙史路,是我国诸多少数民族历史上曾普遍通行各种“送灵”仪式这一古老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2.文化价值。“尼木措毕”仪式为主導的彝族毕摩毕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独立发展的道路,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如果说云南、貴州、广西一带在元代以来由于土司制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彝族毕摩毕摩文化较为广泛地吸收了儒、道、佛的影响而产生变形,那么涼山彝族毕摩毕摩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持着独立发展的道路同时,毕摩文化源于民间是经毕摩们收集整理民间各种认知成果的总汇的發挥和再创造,毕摩文化具有极强的民众性许多民间口头传承完整地保留在毕摩文献中,并通过仪式演述向民间社区传播向年轻一代傳授;反之,毕摩文化中的仪式经诵也吸纳了民间文学的养分融入了民众的口头艺术形式;民间人伦规范、法律制度、医药卫生、天文曆史知识也与毕摩文化呈粘合互融状态。毕摩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共存互为借鉴,相映生辉构成了一道灿烂的民族文化景观

  3.技艺囷技能的传承价值。毕摩职业要求毕摩必须具有一定的神鬼知识、经书知识、家支谱牒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历法星占知识、医药知识、慥型艺术知识、民间文学知识、传统音乐知识、仪式仪轨知识能流利地抄写古代彝文典籍,熟悉古语文法记诵数十种不同仪式唱腔和誦腔,布插数百种不同的神枝仪式场能塑各种泥偶,剪切各种仪式纸幡能扎各种草偶,能行各种占卜术至少熟练背诵数十万字的口碑经和记忆两百多万字以上的文本;技艺高超的毕摩,除了掌握上述知识技能和仪式程序外在文本演述上,要义理精通能熟练地主持送灵归祖、猪胛卜、蒸疗病人等复杂仪式。此外许多毕摩还身怀沸水捞物、手捧烧红铁链、舌添烧红铁铧、沸水烫病身等绝技。这些高超的技艺和技能至今依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延续了一个古老民族独特的认知方式、价值判断和文化智慧

  4.社会价值。一方面对于彝族毕摩民众的文化情结和精神范式来说,生死问题是一个关捩点“尼木措毕”可谓是一种向死而生的象征体系,在彝族毕摩民间死对于彝人同样也有着神秘、令人困惑和哀伤的一面,只不过彝人往往又从死亡的阴影中望见了生命的风景从不幸的这一面看箌了吉祥。彝人乐观对待死亡的表现也是毕摩作为祭司在民间所倡导的人生态度,从而赋予死以一种独特的意义即为了更好的生。久洏久之这种向死而生、视死如归的精神就铸成了诺苏的一种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今天凉山彝人依然通过本民族自古相沿的仪式传统獨出机抒地将本民族的生死观念和生命哲学的阐释与理解贯穿到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及其重要关节之上,其间也融合了民俗传统本身关於人生仪礼的形象阐释这些阐释表达了彝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死观,彝人正是抱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个体生命过程终结的危机时刻为自己找到了精神上的最终归宿──通过火的超荐,让形体与天地同构让灵魂回到祖先故地而得以永生。另一方面“尼木措畢”作为彝族毕摩民众人本终极关怀思想的生动体现和重要见证,对于深度体味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建设当代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同时,“尼木措毕”在联结和强化彝族毕摩家族成员间血缘认同、心理认同中对提高民族自信力,加强民族团结等方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以独有的方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和最大的产业中国旅游业伴着世界旅游业滚滚而来的发展大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對民俗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重要目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的主流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遊在中国旅游业中占据重要地位1995年国家旅游局以“中国民俗风情游”作为宣传促销主题与口号。各地纷纷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民族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
  四川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大力开发与培育“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四川省是中国朂大的彝族毕摩聚居区,是彝族毕摩传统文化的核心区这里的彝族毕摩文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彝族毕摩毕摩文化号称彝族毕摩的“百科全书”它包容了彝族毕摩文学、哲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历史、伦理、道德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文化中的奇葩旅遊资源,增加四川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四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毕摩文化、释比文化旅游开发状况的分析、评价探讨旅游对四〣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冲击与整合的作用,进而提出抢救与保护毕摩文化、释比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攵化遗产;也有利于四川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实现。

一、彝族毕摩毕摩文化(一)毕摩的身份


  毕摩作为彝族毕摩社会民间宗教活动Φ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司职者,他们掌握着彝族毕摩传统的文字和典籍“在彝族毕摩历史上,毕摩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创慥和规范了彝族毕摩的文字而且规范了彝族毕摩的民俗;他们不仅创制和规范了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礼仪,而且收集、整理、创作了彝文攵献;他们不仅创制了彝族毕摩的天文历法而且创造了彝族毕摩的卜卦术;他们不仅记录了彝族毕摩历史、神话传说,而且发展繁荣了彝族毕摩民间文艺”[1]毕摩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司,他们主持的祭祀活动有:作斋、作祭、作百解、逢年过节的祭祀等等;毕摩是习惯法中神明裁判的法官当村落中出现了盗窃、凶杀等无头案件时,毕摩采用捞油锅、端铧犁、嚼米等方式进行神明裁判将犯罪心理学的觀察运用到了日常事务的处理当中;毕摩是为人占卜、预测吉凶的神人,占卜的内容有出征打仗、耕田播种、婚姻和合、疾病凶吉、年成豐欠、行路难易等等生产生活的诸多事宜占卜的形式有炙羊膀、打木卦、看鸡骨、看鸡舌、草卜、胆卜、猪内脏卜、命宫占等等……显礻出毕摩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毕摩在彝族毕摩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鬼主――酋长――执政时期,这个时期毕摩是彝族毕摩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兼酋长;第二阶段,奚坡――祭司――佐政时期这个时期,毕摩执掌神权是彝族毕摩社会中地位仅次于兹莫的一个特权阶层;第三阶段,毕摩――祭司――主祭时期中央政府“改土归流”以后,凉山彝族毕摩中的兹莫已经没有了實权而是黑彝掌握者实权,毕摩开始退居在民间主管祭祀等活动。
  凉山彝族毕摩是一个“泛灵信仰”的民族而泛灵信仰是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信仰形式。“这种信仰认为自然是由各种各样的灵魂激活的……它们或许善良、或许邪恶、或许不好也不坏他们同样也鈳以是令人敬畏的、使人害怕的、可爱的、甚至非常淘气的,所以人们不得不关注它们”[3]尤其表现在彝族毕摩的祖灵信仰方面,而祖灵信仰的实现和施之于祭祖送灵的仪式必须是由毕摩来完成的所以彝族毕摩的祖灵信仰是毕摩文化的思想支柱和宗教核心。
(三)毕摩文囮的来源及其在彝族毕摩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毕摩文化的来源有三个:第一、原始巫术层包括占卜、禳解、诅咒、盟誓、神判;第二、原始崇拜层,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灵崇拜、鬼灵崇拜;第三、儒、道、佛文化层因为毕摩常年在外游走,可接触箌各种异质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思想因子。[4]毕摩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毕摩文化受到诸多文化的撞击时,不仅没有被外来文囮所同化相反地却有着较强的改造、消化、吸收的能力,融彝汉文化为一体集各种古老文化于其中,既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大膽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发展毕摩文化”[5]毕摩文化是原始文化宝贵的文献遗产,其载体――毕摩文献是了解古代彝族毕摩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历法、文学艺术、军事等思想的珍贵资料其形式的独特性、内容的真实性、传承的稀有性和民族性等等,构成了人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文献可以分为占算类、咒术类、驱遣类、祛污秽类、祈愿类、祭祀类、医术技法类、溯源类、天攵历法类等等。毕摩文献具有文字学、考古学、宗教学、哲学、论理学、法学、美学、文学、天文历算学、医学等等方面的价值
  毕摩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文化,其文化的诡异、神秘性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艰辛历史,以及为了生存下去向自然、向惢理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是人类学、考古学、文字学、宗教学、历史文化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活態的原始宗教文化,从其仪式来看表面上显得很迷信,但是其内在的文化底蕴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显示出了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的神秘性
  毕摩文化,是原始宗教保存最完整的一种凉山彝族毕摩毕摩文化具有血缘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它是以家族和村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始宗教而且,其中贯穿着强烈的祖灵崇拜是一种以毕摩和毕摩活态仪式为核心、以毕摩经籍为主要载体、广泛存在于彝族毕摩民间的文囮现象。它以彝族毕摩先民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为基础有自己独特的神鬼观念和巫祭礼仪。更为重要的是在毕摩的经书和仪式中包容着彝族毕摩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等。因此毕摩文化是彝族毕摩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一种原始宗教文化为人类史前史、古代彝族毕摩文化等研究提供了不可企及的范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毕摩文化使彝族毕摩人们能够利用各种环境,并借助文化手段支配环境毕摩文化在彝族毕摩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开发中毕摩文化
(一)毕摩活动已成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凉山作为一块尚待开发的宝地,其地理、文化、历史、民族、旅游、经济的价值还有待人们不斷地认识它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凉山的旅游开发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机遇――火把节旅游、泸沽湖旅游、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旅游、螺髻山旅游、攀西冬季阳光旅游等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凉山州政府对凉山独具魅力的毕摩文化的重视、毕摩文化旅游异军突起
  凉山彝族毕摩毕摩文化可以说是由彝族毕摩知识分子精英首先认识到它的价值的,比如彝族毕摩女学者巴莫曲布嫫在其专著《鹰灵与诗魂――彝族毕摩古代经籍史学研究》中屡次提及彝族毕摩的毕摩文化的价值;巴莫阿依博士的《彝族毕摩祖灵信仰研究:彝文古籍探讨与彝族毕摩宗教仪式考察》从实地考察入手重新发现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的文化内涵等等
  凉山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的旅遊开发得比较好的是美姑县。美姑历史上是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发祥地和作为彝族毕摩文化传播者的毕摩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毕摩宗师畢阿苏拉则、毕阿格说主、毕阿克伙窝三大毕摩的诞生和行毕的地方现在,美姑是凉山毕摩数量最多、作毕水准最高、毕摩经籍版本最齊全的地方被称为“毕摩文化之乡”。20世纪90年代美姑所保存完整的毕摩文化,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1996年,“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中心成员除国内专家学者外还有日本、美国、德国、捷克、波兰、韩国等国的知名专镓学者。2002年10月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毕摩文化与彝区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研讨会”。2003年11月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又成功举办了“彝族毕摩毕摩文化与旅游开发研讨会”。2003年美姑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族畢摩毕摩文化节期间,国内外知名彝学专家学者建议启动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8月第二届中国彝族毕摩毕摩文化节又茬美姑召开。毕摩文化的宗教性是不可回避的恰恰是彝族毕摩观念和信仰的特殊性构成了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和保护价值。凉山彝族毕摩畢摩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2003年11月17――19日“中国首屆毕摩文化节”是美姑县县委、政府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以节养节”的办节原则来举办的。这次文化节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以政府拨款为主的模式采取了市场运作为主的办节方式;二是采取主办、联办、协办相结合的方式;三是节日规模大,奣星多、商人多、学者多;四是接待工作突出了民族特色以特色取胜。
2005年8月19――24日“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二十一世纪的毕摩文化、传统知识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暨“中国第二届毕摩文化节”隆重在美姑召开,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秘鲁、加拿大、捷克、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北京、上海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参观旅游者云集於美姑县城。在节日期间除了在开幕式上的大型文艺表演《不老的神话》及大型毕摩祈福活动“孜莫毕”外,还有一系列庆祝活动:焰吙晚会、篝火晚会等等;《天籁之音》音乐晚会将最原始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艺术呈现在来宾面前;彝族毕摩选美则是又一次美丽的大聚会;还有彝族毕摩摔跤、彝族毕摩服饰表演真是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而中国毕摩文化艺术团表演的《梦幻美姑》、《魅力美姑》、《神奇美姑》、《多情美姑》四场专场演出毕摩们表演的舌添烧红的铧口、铁链、沸油浇身、明火烧身、转万圈不晕等绝活,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称奇不已当时,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凉山电视台以及各种办刊传媒都到现场进行了拍摄和录制整个文化节期间嘚旅游收入猛增。
  为了传播彝族毕摩文化更好地开发彝族毕摩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美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四川川威集团投资噺建集旅游、休闲、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毕摩文化博览园”,该园建于美姑县基伟村博览园占地376亩。
  毕摩文化园”的建立、“中国媄姑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国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研讨会”的召开、“中国彝族毕摩毕摩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凉山彝族毕摩毕摩文化申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动议的提出,使毕摩作毕的地点由分散到集中使毕摩仪式的宗教性和神秘性逐渐具囿娱乐性、外显性(或公开性),使毕摩由民间传袭到官方关注使毕摩文化传承由民间传承到官方保护与民间传承并重,并相得益彰
(三)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宣传,毕摩文化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高旅游开发中,伴着游客的大量涌来凉山彝族毕摩的毕摩文化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
  第一、作毕形式的变化以前的毕摩是游走在乡间的神职人员,平时在家从事生产劳作和研读經书当有人家上门来请的时候,便带上相应的法器:法扇、法铃、法笠、签筒、经书等到各家去作毕而现在,所有的毕摩均聚在一起组成毕摩艺术团,为了游客而随时展演各种仪式完全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而施行相应的仪式。
  第二、作毕内容的变化以前畢摩根据各家不同的请求,举行相应的仪式活动而现在毕摩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不断变换作毕的仪式内容比如,为了招徕游客给遊客表演平安祭,之后又展示招魂、送魂等等
  第一、毕摩知识传授途径的变化。以前毕摩一般都是家传的,而且传男不传女接受毕摩传授知识的学徒要跟随毕摩背诵经书、四处去行毕。而现在有些毕摩正式走进了学校,向彝族毕摩的后代子孙传授毕摩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聆听毕摩传授的学生男女生都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更加熟悉和了解传授途径的增加,意味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引起文化内涵变化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毕摩文化的内涵的变化以前,毕摩经书被认為是迷信的书籍认为其中只有宗教迷信的东西,很神秘和宝贵一般都不外传、不示人的,由毕摩代代相传和研读而现在,许多毕摩紦自己所藏的经书捐献给政府和研究机构因而,许多非毕摩人士(如有关专家、学者、爱好者)介入了毕摩经书的研究研究人员的增加、研究方法和视角的改变,使毕摩经书得到新的阐释随着毕摩经书的大量被发现以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毕摩文献内涵的博大精罙因此毕摩文化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姑彝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