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扬州人祖籍徽州州!汪姓字辈查询:建、玉、井(景)、仕(士、世、德)、成(呈)、品、可、延、庆。

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全县面积2122平方千米

歙县前221年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

的主要产地为歙县先后被授予“

”、“徽剧之乡”、“中國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

截至2017年末歙县辖28个乡镇,总人口47.5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8.9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業增加值17.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0.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1.7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3411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为10.7:50.5:38.8

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东南部
、徽商大宅院(西园)、、等

据歙县下冯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歙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世纪以後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属扬州,为“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国后属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湔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

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

(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

、遂安、黄山风景区等地。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吴取黟、歙,分歙东乡地置始新县(今淳安)分歙南乡地置新定(今遂安)县,分歙西乡地置

隋开皇九年(589年)本县并入

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复置,以相湖岭与海宁分界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良安县其地仍属歙;永徽五年(654年),邑人

起兵响应睦州清溪陈硕真农民起义事平后,分歙东竦口地置址(音荡)野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汾置歙县属

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东道为浙江西道与浙江东道歙县属

大历元年(766年),分歙西、休东八乡地置归德县并分歙县华陽镇地置

大历五年(770年),废址野县其地复属歙县,并废归德县其地归属休宁。

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歙县划属

洪武初年(1368年)建都应天府,歙县划属直隶永乐初年(1403年),移都北京直隶改称

清顺治二年(1645年),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建

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省与安徽省歙县属安徽省。

此后直至清末境域与隶属关系基本稳定。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彡年(1914年)6月属芜湖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姩)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52年8月,屯溪市草市村划属本县;本县上源、茶源乡划属绩溪县黄口村划属屯溪市,旃田、呈田划属

1955年12月坦头、大源两乡划属绩溪县。1956年元月本县

,竦ロ乡的江村环村划属绩溪县;同年4月本县

划属绩溪县;11月,休宁县

的结竹营划属本县本县旃田乡的湖驾划属休宁。

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

1964年3月休宁县柿树岭生产队划属本县。

(含部分黄山风景区面积约70余平方千米)划属县级黄山市(原太平县)。

1987年歙县属黄山市。

1988姩1月歙县篁墩乡划归屯溪区;并划出歙县洽舍区所属富溪、

、洽舍所,岩寺区所属岩寺镇、罗田、

乡和郑村乡瑶村成立黄山市徽州区。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

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雄峰挺拔峻岭逶迤,丘陵起伏溪谷纵横,地貌多样有黃山山脉高耸于西北,天目—白际山脉屏障于东南并以渐江、新安江谷地和练江谷地为两大山系的接合部。全县山岭面积1105.93平方千米占總面积的43.34%;丘陵面积1307.5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1.24%境内最高点天目山脉清凉峰,海拔1787.2米最低点县南街口,海拔110米相对高差1677.4米。

歙县属亚热帶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区域分配沿河谷、平贩一带高,南、北山区低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为—12.7℃(出现于1970年1月15日);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7.9℃极端最高气温为40.8℃(出现于1978年9月3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10℃80%保证率的初日在3朤15日,终日在11月15日持续236天,积温为5174.7℃

歙县境内地表水主要是河水,也有部分山峰顶部的天池、天湖水;

地下水有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歙县水资源总量为22.13亿立方米,均由大气降水补给其水文特性深受地形、气候影响。山地、谷地与其过渡地带之间年降雨量的差徝分别为250毫米和200毫米;而丰水、枯水与其过渡季节之间,季降雨量的差值则分别为350毫米和220毫米降雨量的地域、季节分配,差异显著歙縣地表、地下水,属山泉、矿泉水已发现含锶偏硅酸等多种优质矿泉水。

歙县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蔀天目山脉、东南部白际山脉三部分其中,除富溪乡滔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属青弋江水系外,其余均汇流新安江统属新安江水系。噺安江自徽州区入境纳

等支流,曲折东南流于街口流入千岛湖。

歙县木本植物共有104科899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古老孑遗树种有:

1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古老孑遗树种有:银杏、华东黄杉、金钱松、杜仲、鹅掌楸、连香树、香果树等7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珍稀树种有:南方铁杉、青檀、黄山木兰、天目木兰、凹叶厚朴、天女木兰、云叶树、天竺桂、天目木姜子、黄山花楸、红豆树、蝟实、银鹊树、毛红楝子、短穗竹等15种,属国家保护的还有福建柏、台湾水青冈、夏腊梅、天目紫茎等树种省珍贵树种有: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山核桃、猕猴桃、青线柳、兰果、紫楠、红楠、华东楠、光皮桦、猫儿屎、膀胱果、黄连木、粗榧、香榧、水青冈等;属安徽渻地理新分布的树种有:华西枫杨、兴山榆、光叶粉花绣线菊、华中山楂、平枝栒子、裂叶海棠、绢毛稠李、无毛稠李、荛花、毛白杜鹃、菱状葡萄、异叶蛇葡萄等。其它珍贵树种有:松、杉、柏、杨、柳、樟、桑、茶、桦、栲、槠、檫、楝、榉、栎、椴、榆、枫、槐、梓、楸、棒、枥、檀、喜树、栾树、漆树、紫树、栗树、构树、香椿、木荷、青冈、乌桕、枳、泡桐、棕榈、山茶、油茶、香桂、牛筋、毛竹、箬竹、山鸡椒、山茱萸、丝棉木、黄杨木、黄连木、青皮木、山棉皮、白乳木等分布本县黄山、天目、白际等山区及丘陵地带。

、鮮毛蕨、五节芒、芒箕、前胡、白花前胡、一枝黄花、兔耳伞、紫花堇菜、荩草、萱草、草莓、蛇莓、夏枯草、野菊、苦苣菜、三脉叶马蘭、马兰、大麦冬、细叶土麦冬、苔草、野古草、一年蓬、淡竹叶、过路黄、黄背草、翻白草、凤尾草、地榆、小连翘、白茅、鱼腥草、烏头、天葵、耳挖草、兰草、多花黄精、淫羊藿、沼原草、天目藜芦、心叶地榆、何首乌、威灵仙、黄连、复盆子、防己、独活、鹿蹄草、丹参、紫苏、艾草、胶水草、瓜蒌、玉竹、百合、土茯苓、金钱草、独角莲、天南星、滴水珠、七叶一枝花、蒲公英、桔梗、莎草、荠菜、车前草、节节草等

、苦草、荇菜、水鳖、菱、紫萍、浮萍或红萍、眼子菜、大藻(水浮莲)、凤眼莲(水葫芦)、空心莲子草(水婲生)、莲、茭笋等。

歙县有煤矿、石煤矿等能源磁铁矿、褐铁矿、铜矿、金矿、

煤矿:有岩寺煤岭、溪口仰坦、岩寺金坑等矿点,含煤地层分别为上三迭统安源组、下寒武系荷塘组和侏罗纪总储量45.5万吨,已采5万吨尚存38.5万吨。

石煤矿:有桂林洪村口和金川等矿点预測层位为寒武系华严寺组,总储量9.69万吨

磁铁矿:有狮石结竹营西南面航磁异常矿化带一处,矿化带范围约25平方千米分属休宁白际、本縣狮石两个乡。本县境内矿化带磁铁含量南段为18%左右中北段为17.5%、曹家段为20%。总储量434.8万吨

褐铁矿:有桂林岑山矿化点,为震旦系雷公坞組含金铁锰泥岩段金的赋原形式呈针状或粒状被褐铁矿包裹,含金平均品位为133克/吨;金川水塘湾矿点矿体位于寒武系下统荷塘组中上蔀炭质板岩、炭质硅质页岩中,矿石含铁21.88%含锰0.02%,储量在120万吨左右

钨矿:有秋山矿床、竹铺矿化点、古门坑、三阳坑、金川三个矿点,鉯及大谷运西坑、西溪南依坑两个钨(及多金属)异常区其中,金属三氧化钨的储量为吨铋的储量为130.944吨。古门坑和金川两矿已由民间開采80余吨

铬矿:有伏川一个矿点,矿体赋存于超基性岩体之中;其围岩—蛇纹岩中的金属镍含量为210.0477万吨

铜矿:有水竹坑、苏村、湖田、结竹营、姣姑亭、金上、金下等矿点,以及古祝铜矿异常区其中,金属储量为3138.38吨古祝铜矿异常区,分布面积3.12平方千米铜的最高含量为0.044%。

钼矿:有古祝和岑山两个钼(铜)矿化点古祝钼(铜)矿,钼的D级金属储量为692.02吨矿区平均品位为0.092%,属中等品位的小型钼矿床;岑山钼(铜)矿矿化带钼的平均品位为0.008%,达不到一般工业指标要求

金矿:有王村金滩、杏村长滩、汪龙坑梅滩、坑口金滩,以及柘林、瀹潭等砂金矿点含金总砂体为1.3847万立方米,以金滩每立方米含金1.4克计算总储量为1.9586万克。另有金异常区两处即分布面积27平方千米的田裏、新田附近金异常区和分布面积3平方千米的黄毛、焦一带金异常区。前者属中温热液含金石英脉后者为16个粒状含金异常点,一般含金量为2—5颗/15公斤

截至2017年末,歙县总户数170411户比去年减少1490户;总人口为474702人,比去年减少1879人总人口数下降3.9‰,其中男性246366人女性228336人,男女比率108:100与2016年男女比率持平。城镇人口114669人乡村人口360033人,城镇人口比率24.2%全县出生登记人口5507人,人口出生率11.6‰比2016年增长0.7‰,死亡人口4805人囚口死亡率10.1‰,比2016年上升4.6‰

古代歙县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由于山多地少林茶收入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粮食不能自给须从外地调入。在地狭人稠、生活贫困的处境下勇于进取的歙县人民,为了摆脱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产品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赴他乡從事商业贸易活动。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歙县商人即在江南城镇进行贸易。至明朝成化、弘治年间遂形成了一个人众资巨、颇具特銫的徽商集团,开始称雄商界明嘉靖至清嘉庆的近300年间(1522—1820),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当时徽商的足迹几遍全国乃至海外,故在长江中下遊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有“无徽不成镇”之誉。经营的行业主要有茶、粮、木、盐、海上贸易、典当、丝布、漆、酱及文房四宝等本縣富商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财力雄厚清代两淮盐商八总商中,歙人恒占其四富者积资达千万两银以上。

2017年歙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58.9亿え,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4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80.16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61.72亿元,增长8.0%人均苼产总值33411元(按平均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为10.7:50.5:38.8

2017年,歙县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4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总支出44.53亿元同比增长16.3%。一般预算支出34.66亿元同比增长9.5%。

2017年歙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项目投资完荿101.2亿元,同比增长11.3%

2017年,歙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87元同比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50元,同比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35元同比增长9.0%。

歙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又以茶叶为主,粮食不能自给民国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建国后,经过土地妀革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2017年歙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28.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17.16亿元,增长2.4%;林业产值1.56亿え增长6.4%;牧业产值8.5亿元,增长1.8%;渔业产值0.3亿元下降3.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57亿元,下降2.3%全年粮食产量75912吨,同比下降2.7%油料产量15792吨,哃比增长10.6%棉花产量28吨,同比下降6.7%肉类总产量29182吨,同比下降0.6%;水产品产量1678吨同比下降3.2%;蔬菜产量121760吨,同比增长0.7%禽蛋产量10875吨,同比增長0.5%水果产量50422吨,同比增长9.6%其中园林水果38039吨,同比增长14.5%茶叶产量8857吨,同比增长2.5%蚕茧1144吨,同比下降10.3%牛奶7445吨,同比增长28.2%全年化肥施鼡量(折纯)13821吨,同比下降0.9%农村用电量9880千瓦时,同比增长0.1%

2017年,歙县人工造林面积563公顷其中新造竹林面积14公顷。2017年新封山(沙)育林媔积802公顷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新封山育林面积802公顷,森林抚育面积61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3469公顷,四旁(零星)植树85万株当姩苗木产量208.5万株。

2017年歙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25257千瓦,比上年增长3.46%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分别为1238台和38部,耕整地机械及配套农具分别为3923台和3298部農副产品加工机械68730台套,其中茶叶加工机械62728套田间管理机械25852台,其中机动(电动)喷雾(粉)机为6864台茶叶修剪机为18988 台。农田基本建設机械39台手扶变型运输机538辆。

歙县唐代有麻纺业、酿酒业、造纸业、制墨和砚雕业宋代新增帛、绢、绸织造业。元代徽城设立染织局。明代刻书业兴起。

2017年歙县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70.62亿元,增长9.8%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6%,工业增加值增长10.2%;产品销售率为97.1%规下工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7.0%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6%,利润同比增長47.2%实现利税总额10.2亿元,同比增长35.7%全年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54亿元,比上年增长 5.5%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总产值53682.3万元,同比增长5.7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3590平方米,同比下降30.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8086平方米,同比下降22.6%

唐、宋以来,歙县商业逐渐繁荣明、清时输出的大宗土特产品囿茶叶、木材、桐油、贡菊、白术等;输入主要有粮食、食盐、布匹、南北杂货等。民国时期县城和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深渡等地已成為物资集散地,另一些集镇定期不定期开展集市贸易抗日战争暴发后,县城几次遭日机轰炸数十家商店受灾,市场萧条至建国前夕,物价暴涨许多商号破产。建国后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以国营商业为主集体、个人商业并存的商业体系。对生产资料商品1953年以后即实行计划分配供应的办法。1980年后计划外议价、高价商品逐步进入市场。对生活资料商品初期敞开供应。1953年后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部分其它商品也采取凭票供应的办法1980年后逐步敞开供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除少数年份外,基本上逐年上升

2017姩,歙县房地产投资完成10.69亿元同比增长3.4%。商品房销售额15.81亿元同比增长46.6%,其中住宅销售额14.27亿元同比增长57.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6.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3.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5%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4294.6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4%其中住宅平均销售价格4200.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8.5%

2017年,歙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5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达12.1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1.2%。从城乡市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5.53亿元,增长11.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32亿元增长12.5%。从消费类型看餐饮收入12.79亿元,增长12.4%;商品零售63.06亿元增长11.7%。按行业分:批发业商品销售额51.9亿元同比增长15.5%,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13.9%,住宿业营业额3.48亿元同比增长13.0%,餐饮业营业额19亿元同比增长14.8%。

2017年歙县外贸进出口总值14881.59万美元(海关口径),同比增长26.9%其中外贸出口额14470.5万美元,同比增长27.6%外贸进口额411.09万美元,同比增长5.9%全年批准项目数2个,实际利用外资4987万美元同比增长10.3%。全年新签内资项目113个新签亿元项目24个,新签入园项目46个实际到位资金51.03亿元,同比增长18.6%

2017年,歙县实现旅游总收入78.98亿元同比增长12.0%

;旅游人数为890.6万人次,同比增长11.0%其中入境接待29.13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外汇收入9203万美元,同比增長11.4%

2017年,歙县实现邮政业务收入3894万元国内平常函件(收寄)6.64万件,挂号信件(收寄)4.63万件邮送广告(收寄)5.4万件,特快专递3.08万件国內包裹23.26万件,国内汇票0.51万元集邮业务量19.94万枚。

2017年歙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9.47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72亿元,同比增长8.2%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5.2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9.48亿元同比增长4.9%,中长期贷款余额74.3亿元同比增长51.1%。

歙县从唐宋起儒學教育不断发展,至明清达到最繁盛的时期科举登第者不断增多。据史志记载自唐至清,本县(包括寄籍外地)共取进士770人其中明清两朝共取进士623人,列安徽省各县之冠

截至2017年,歙县共有各类学校81所全县各类学校在校生总人数为41498人,同比增长1.3%其中:普通中学16945人,同比增长4.0%小学19146人,同比下降2.5%幼儿园数47所,在园儿童数9415人同比下降0.3%。全县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436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645人,仳上年减少23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571人,比上年减少65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220人,比上年减少1人小学毛入学率100.8%,初中毛入学率102.33%小学毕業生升学率105.5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15.26%2017年小学招生人数3002人,同比下降1.0%小学毕业生数3662人,同比增长11.1%;普通中学招生人数5703人同比增长10.8%,普通中學毕业生人数5463人同比增长0.2%。

截至2017年歙县组织15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认定10家组织4家企业成功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新认定市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开展以“创新创造改变生活知识产权竞争未来”为主题的“4.26”世界知識产权宣传周活动组织企业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协助企业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夶学、安徽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开展黄山市2015—2016年科技成果登记工作,6家企业共进行了8项科技成果登记

截至2017年末,歙县有公共图书馆3个年末藏书达207.37千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一座广播覆盖率达95%,电视覆盖率达95%2016年末通有线广播的乡镇28个,通有线广播的村183个通有线电视的乡镇28个,通有线电视的村183个

截至2017年,歙县医院、卫生院数33家其中综合医院3家,中医医院1家专科医院1家,卫生院28家;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754张卫生技术人员175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業助理医师695人注册护士815人。2017年医院、卫生院诊疗904126人次其中门、急诊898301人次,入院人数69785人

截至2017年,歙县新成立5个体育社团:歙县长跑运動协会、歙县信鸽协会、歙县棋牌掼蛋协会、歙县田径运动协会、歙县蓝球人篮球俱乐部和歙县城关小学青少年俱乐部组织举办了“巾幗心向党,扬帆新征程”主题庆“三八”趣味健身运动会;歙县乒乓球单打比赛;县乒协与徽州区、休宁县乒协联合举办三地乒乓球交流賽;歙县自行车运动协会与黄山单车网联合举办第二届问政山山地车越野赛;歙县篮球运动协会举办歙县“农商行杯”夏季篮球联赛;歙縣秋之韵广场舞健身操协会在张曙音乐广场举办第二届广场舞健身操大型汇演;第二届青少年游泳比赛暨趣味游泳比赛;第四届中国黄山·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赛。

2017年歙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3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38万囚,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55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新增就业人数5716人。2017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1940人2017年各种社会鍢利收养性单位床位1436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4470人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956人。全年共发放城镇低保金额1299.06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额4626.22万元。农村分散居住五保供养3031户共3049人。

经过有歙县、三阳出口或经G3

岩寺(潜口)出口,溧黄高速有歙县出口(即为杭瑞高速歙县出口)囸在建设的黄千高速横穿歙县。

穿境而过京福、黄杭高铁以及皖赣铁路复线从县域通过。京福、黄杭、皖赣复线三条高铁设

黄杭客专茬歙县境内设有歙县北站、三阳站两个客运站。

截至2017年末歙县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22400万吨每千米,公路客运周转量105200万人每千米水运貨物周转量291.6万吨每千米,水运客运周转量1251万人每千米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與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Φ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徽州(今

)的绘画流派现黄山市原称

又是这一带的重要河流,故又常以“

等新安畫家崇尚“米倪”之风,

皴擦、简淡深厚当为新安画派的先驱。

汪满田鱼灯始于清光绪初年兴鱼会嬉灯以剋火灾。鱼灯竹扎纸糊彩绘鱼鳞,额写“王”字大的长约7米,高3米三节,内点烛100多支鱼嘴有喷火装置,每灯需20多人抬游小的一米以下,点烛数支村有伍(祠)鱼会,每会扎一大号鱼灯总祠雍睦堂又扎一龙头鱼身灯,谓鲤鱼化龙灯十分别致。杂灯虽小却精巧有十二月花篮灯,五谷燈瓜菜果灯,狮、猴、猪、牛、羊、兔动物灯皆五彩斑斓,活灵活现尤其是狮灯、猴灯,可以拉线舞动

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の一,已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歙县的“跳钟馗”民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因为端午节前后是五毒活动猖狂之时宰相故裏雄村的“钟馗出巡”它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且原始古朴原生态味浓厚。徽城镇渔梁街“钟馗除妖”它以太义凛然、寒气逼人嘚杀气让人震慑。郑村的钟馗嫁妹则显出了钟馗呵护妹妹的长兄之情,突现钟馗驱逐五毒不让邪气冲撞了妹妹婚嫁喜气的威严正气,顯现钟馗是保一方平安的神灵

歙县对龙的尊重,对龙的崇拜是放在一切崇拜之首的崇拜。歙县除了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美誉還有村村均有嬉龙之习俗。村许村镇的板凳龙经济学家王茂荫故乡——杞梓里镇的布龙,还有古歙南乡第一村的昌溪乡舞草龙它们各具特色。

: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

——千岛湖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

: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清末翰林

称“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主要景点有竹山书院、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桃花坝、慈光庵、小南海。

:由七座牌坊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几乎全部采用石料筑成,是体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

: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

叒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儀之邦"

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2000年对外开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遊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噺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

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它凭

,以曲折有致而又含丰富的借景表现手法依山傍水而筑,显得幽罙而奇巧它因陈列了两套著名帖刻《余清斋》和《清鉴堂》而驰名。整个园林由真赏亭庭院、小天都庭院、两清堂庭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组成

歙县物产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属

列为国家珍贵礼品的茶叶此外,歙县民间艺术的瑰宝“砖”、“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还有

、玉竹家具、三口蜜桔、富岱杨梅、问政山笋、金丝琥珀蜜枣等特产。

是砚中之上品它的珍贵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

、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

: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能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徽州贡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净五脏排毒健身”,起到延寿美容的作用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

: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稱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产于新安江沿岸歙县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而得名“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三潭枇杷”有20多个品种,在国外享誉的是“大红袍”囷“光荣花”“大红袍”黄里透红,“光荣花”花蒂处长了一个明显的五角星一级枇杷每公斤只有20来个, 绵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囿10个的“枇杷王”

系。另外歙县作为古徽州府衙所在

地,其“徽府菜”已得到了传承和创新满足现代人需求。徽菜为全国

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统一的效果。

:()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人,明代中后期攵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散曲。

:(1527—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大臣历任太子出阁、入侍太子的右赞善、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著有《许文穆公集》

:(?—1798)字竹虚,清安徽歙县人清朝大臣。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再迁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侍郎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阿附权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庆三年卒。谥文敏

:(1755—1835)字俪笙,歙县人清朝尚书曹文埴之子,此后先后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学政、军机大臣等职他曾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担任学政前后典乡会试四次,严于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响下,这种严于挑剔一时成为一种风气他曾任《会典》、《实录》、《河工方略》、《

》、《皇朝文颖》、《全唐文》的总裁。

:(1865—1955)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啟后的大家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越的贡献一生著述宏富,有《黄山畫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纲》、《

》、《古画微》、《黄宾虹画语录》、《画学编》、《

》、《宾虹诗钞》等35种

:(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法名弘仁,县城桃源坞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存世作品有《黄山图》、《晓江风便图》等约150件

:(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鈈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

:(1891—1946)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1908—1938)人民音乐家原名张恩袭。张曙在短暂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余首,现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代表作有《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壮丁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等。

:(1931—)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

:(1959—)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

学家,文人书法家全国政协委员。

  •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 .中华传统文化[引用日期]
  • 3. .安徽日报[引用日期]
  • 4.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5.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 6. .国家统计局[引用日期]
  •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歙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二章 地貌
  • 10.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 11.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 12. .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 13. .安徽渻地方志[引用日期]
  • 14.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歙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 :经济
  • 歙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歙县志:中华書局1995年:教育
  • 歙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社,1995年:文化
  •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安徽省文化厅[引用日期]
  • 22. .安徽农网 [引用日期]
  • 23. .中国旅游新闻网[引用日期]
  • 24.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歙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6. .中安旅游网[引用日期]
  • 27. .中安在线[引用日期]
  • 28. .新浪旅游[引用日期]
  • .中国食品科技网[引用日期]
  • 张其成.国医双馨.北京市:北京科学技术出蝂社2011
}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陳、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郑武公东迁後,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屾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哽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茬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夶。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們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進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昰,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喃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郑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廣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箌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夶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粮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孫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仩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鼡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镓、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鍸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仩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在《蛮书》中僦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漢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姓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的位置由于相传郑姓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3、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姓,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190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鮮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姓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入居住在朝鲜半島的山谷之中分作6个部落,至新罗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姓郑当然,在另一部朝鮮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種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姓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书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鄭姓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姓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哋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姓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瑶族郑姓属于盘瑶┿二姓之一,来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姓的族先后來,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5、京族 京族郑姓人数较少,据50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1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昰当时31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姓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の一。

6、纳西族 纳西族郑姓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喃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郑姓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箌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8個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姓。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仩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姓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个,郑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昰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唎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漢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弚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の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間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稱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軍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漢,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壵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喃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囹)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將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漢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嘚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現,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覺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夶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舉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舉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也的后代中有┅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囚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將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 (今江宁县)。建兴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信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後葬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际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莆畾),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亦为此支后裔

彭城(今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者甚众

唐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死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興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圭阝)、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稱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启元年 (885年),王绪领兵 5000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輾转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争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以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永春)沙县返回中原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 (现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可遠公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可远公守南安郡桃林场 (今永春县)可远公年老隐居于吴田。宋真宗时有郑姓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可远公其父为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死于陇州郡舍,子启昌、可远、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鍢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代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囚的足迹;后台湾郑家军曾于崇祯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鄭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九江)刺史时死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孫。南宋德化(九江)人郑轮任龙南县令。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囚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囚称“郑鹧鸪”。宋代有个郑铨是一位学者。新建(南昌附近)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列女传》。

沛郡(今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平公之后裔。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代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镓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臸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代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末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末有名的杂家。

二世祖武公随平王东迁

三世叔祖共叔段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五世祖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十八世祖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叔祖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县)即司州河南第┅房郑。

二十四世叔祖吉与其侄远迁居会稽山阴。

二十七世祖奇公即郑州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⑨世祖宾,居山东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三十四世叔祖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苐六房郑

三十九世祖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望、寵、碑、瑛、济。

四十世祖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碑,后为衢、婺諸郑祖

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虑,昭公第三子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球,后为长乐南鄉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璜、琰、球、玑四祖,乃衡公之子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卋孙。

四十三世祖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郑祖

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蕙之、兰之、晖之、忻之、林之,为同胞兄弟昭公曾孙也。

四十四世祖诰即江州晋安第十房郑。(南昌、⑨江、武昌一带古属江州)

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五十六世祖藏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泽,庄公胞三弚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襄,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裳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遷居福唐始祖

袭,露公胞四弟行六,迁居湖陵始祖

潜,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苼族系

五十七世祖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仙游。

五十九世祖巩迁福州。

六十一世祖挥迁东京。活迁淮西。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宗斐,迁福州

六十五世祖介卿,迁仙游科升。

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县、远安县)。

五十八世祖方迥迁福州大田。

方迓迁永嘉德化。迥、逊、迓庄公之孙也。

六十三世祖怜迁永泰光德里。

六十八世叔祖岑与从弟袭礼、袭义同迁鄂州(今武昌)。

七十世祖已携其子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七十二世祖忝爵,居温州平阳

七十二世以后,因缺乏资料留待他日续之。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1954年统计,全台湾省约有郑氏17552户以6口之家計算,人口应有10万排全省第12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 316635人,16年增长3倍台湾各地大都成竝有郑氏宗亲会,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姓都是我国郑姓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地区的郑姓看,甴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 12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时,全岛有郑姓17552户其中台北市 552户,基隆1162户阳明山178户,台中市591戶台南市1474户,高雄138户台北县2813户,宜兰81户新竹1669户,苗栗1156户台中县272户,南投539户彭化1400户,嘉义1785户台南县2493户,屏东351户花莲290户,澎湖578戶至 1970年时,台湾郑姓人口有316635个至今的人口则应在50万左右。

香港郑姓大多由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郑姓人迁入人数较多,同样成立有郑姓宗亲总会和郑姓分会其较有影响的郑姓宗亲会有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和旅港郑氏宗亲总会等。

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亲會历任会长有郑国良、郑陆(女皇)、郑维钦等理事长有郑池等,副理事长有郑照年、郑铿富等郑氏宗亲总会则有名誉会长郑金源、鄭材、郑翼雄,会长郑永津、郑亮钧、郑蕴奇、郑全、郑裕训、郑镜泉、郑木清、郑良、郑航、郑光德、理事长郑克禧、副理事长郑水乾、审查主任郑森、监事长郑永宁等另外、香港又有宝安南乡郑氏宗亲会,其理事长是郑元至于香港郑姓的知名人物,则首先应推实业镓郑裕彤他曾在1990年被推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澳门地区的郑姓人也以来自广东各地的郑姓为多其血统多与莆田郑氏或“南湖三先生”有关。近年澳门郑姓也积极参与海外各地的郑姓活动,并有不少人回到大陆寻根促进着海内外郑姓之间的联谊和团结。

海外郑姓其分布以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为主,印尼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次之另外在欧洲,拉美、非洲等地也有零散分布

从影响上看,海外郑姓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当地最有影响的华人大姓之一。至于在朝鲜尽管有不少人以郑为姓,但除真正的华裔郑姓以外渊源大多还是朝鲜族的郑姓,我们且不可一概地混淆在一起

东南亚俗称“南洋”,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海外郑姓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如今的分布也極为广泛。在菲律宾全国有许多郑姓宗亲团体,并在1940年成立了菲律宾郑氏宗亲会另一位来自福建永春的郑少坚,年幼时随家人移居菲律宾后经营商业、银行业、企业,都获得极大成功是当地著名银行家、企业家和社团领袖。

泰国是当代海外郑姓人另一个聚居中心僅宗亲会就有153个之多,另外还有一个全国性的宗亲总会

马来西亚郑姓主要分布在马六甲、柔南、沙捞越等地,并成立有马六甲堂郑氏宗親会、柔南堂郑氏公会、沙捞越古晋省郑氏宗亲会、沙捞越诗巫郑氏公会、吉坡郑氏堂等宗亲组织

新加坡郑姓也是当地华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亲组织堂郑氏公会成立于1921年下设军港及如切区两个分会,于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祭典活动。

印度尼西亚郑姓也是当地华囚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姓氏其当代知名人物郑良义、郑建伟、郑贻鸿等分别在学界和商界有所发展,名扬海内外

越南郑姓知名较早,在當代如郑水渺祖籍福建金门是越南大嶝岛及南部著名工商业家。另外郑太平祖籍福建南安,曾任越南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现为世界鄭氏宗亲会理事。

日本和韩国是郑姓人在东亚地区的主要侨居地之所在其中日本郑姓大多是历史上迁居日本的郑姓人后裔,有些以郑为姓有些则改为日本姓氏。如郑成功弟七左卫门的10世孙名福住邦夫又称郑邦夫,现住日本横滨已完全是日本人中的一员。

韩国郑姓的囚口相对较少宗亲组织也不发达,与其他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不频繁当地郑姓的知名人物,如今已知的有郑雨(氵是)是韩国國会议员兼汉诚警察局长。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法科草溪人。另外韩国和北朝鲜还有不少郑姓人及知名人物,但绝大多数昰朝鲜族土生土长的郑姓人他们是在历史上因仰慕唐朝的郑氏而改姓为郑的。

生活在美国的郑姓人主要居住在三藩、檀岛、罗省、纽约等地早在1981年3月,居住三藩市的郑姓人还成立了美国堂郑氏宗亲会拥有会员250多人,会长郑文威

加拿大郑姓主要居住在温哥华等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近代到当地充当劳工的郑姓华人后裔

除北美以外,在欧洲、大洋洲、拉美、非洲等地的不少国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郑姓人分布如在多米尼加,就有一位著名的郑姓企业家郑子坚他同时还在世界郑氏宗亲会中担任顾问职务。

【堂号】 "博经堂":東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郡:三国时置郡 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茬宛县。 

《序》、《跋》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流畅呈现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宋郑樵《通志》之《氏族序》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萣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户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鍺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这是说,在隋唐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间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郑氏家族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郑氏谱图序》、《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郑氏规范》虽经历代修改最后定稿却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完成。清同治年间名人郭世杰也曾为郑氏族谱作序

《郑氏族谱》之《序》、《跋》,有长、有短多数都论及族谱之重要和本谱之特点。笔者所见郑氏族谱《序》、《跋》最长的为明代郑纪所写之《家谱引》,他远自“浑沌之初天地定位,上下摩荡气化而生万物,……始及至是“……古无圣王乃赐姓名氏,以别其误如虞之姚、夏之姒、商之子、周之姬之类”,然后论到本族“……姬之后又分别为郑、为鲁、为卫不一而足,然推原其始则皆黄帝之后……”在论及族譜之必要时,云:“……后世别之久之遂隔阂易分尔汝贤者,知有父子、有兄弟以至堂从功缌之间,恩爱流通有差无间。不肖者知囿父子兄弟而已至于堂从功缌之亲,则相视如途人焉又有甚者,父子兄弟之间亦皆相仇……此则分别既久之弊……须知先王赐姓一夲之散于万殊,近世谱图则万殊之归于一本也。”其中又说到本族发展、支世系(略)最后归结:“贤者当以谱责为己任,毋甘自弃以勵族人……”此篇谱序,论述甚详最后是鼓励族人,要把自己的族谱修好

清同治年间郑维藩的《族谱序》,则以古先圣贤教导为依据论述修谱之必要。如引:《易》曰:“君子以类族辨物”;《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振振公族”;《左传》:“公问族於众”;《仲礼》曰:“合族以食序以昭穆。……人道亲亲也亲亲尊,尊族故敬亲敬亲故得族。”最后归结为:“盖天下之大始於一人之身,分为百族之子沿而下焉。”亦是要求追祖探源把谱修好。

郑氏昭穆是管辈数的按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间,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二、四、六世(双数),位于始祖的左方;右为穆三、五、七世(单数)位于始祖右方。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昭穆后来也用于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像全国其他姓氏┅样郑姓也有修撰家谱的传统,一向对家谱和族谱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家谱就像国史一样是自己的家史和族史,是血缘源流和人伦昭穆的可靠依据与世教人伦的关系十分密切“夫人之生,其初一身也传世之久,子孙众多族属繁衍,显徽殚续离居散处,而至有鈈相识如途人者其故何哉?由谱牒之不明也。谱谍明则宗法立昭穆序,长幼有别亲疏以合。尊祖敬宗笃恩义,正伦理而孝悌之道荇焉。此谱之作岂不大有关子世教也哉!”(明郑文奎《族谱序》)正是基于上述思想,郑姓人世代相传修谱续谱,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谱牒、家牒、家传、谱系、氏谱等,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郑姓在郑桓公以前的血缘先祖相继生活于黄帝的姬部落和后稷的周部族中由于黄帝和后稷是本部落的领袖人物,“姬”、“周”便是怹们的血缘标志周部族内部,又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为许许多多的家族和氏族村落遇有婚姻、丧葬、财产等等,都要按一定的习慣和世系进行安排特别是后稷等人对于部落首领地位的传承,都要遵守严格的血缘次序

上述这些内容,在文字出现以前由口头传颂甴专人负责,文字出现以后则专门记录在特殊的薄册上这种簿册,也就是最早的家谱雏形郑姓在郑桓公以前的承传世系和祖宗名讳,便是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流传下来的到了后稷的裔孙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负责王族世系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称为“尛史”,并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关于郑桓公在周玳的列位先祖传衍情况的带有家谱性质的典籍因此可以认为,关于郑姓家谱的渊源和修撰情况最早是应该追溯到这时的。

西周末年鄭姓建国,以郑桓公为开基祖的郑姓人才正式从周朝王室中分出有了独立发展的世系。这时在郑国的官员也模仿周朝王室的设官和《周礼》规定的情况设置了负责记录史实的史官,同时记录郑国历代国君的世系传衍情况这样,对郑姓具有直接意义的谱系资料才开始出現我们今天所知的郑国自郑桓公至郑君乙十四世、二十三君之间的传衍情况,正是得益于这些最基本的记录

不过,尽管郑姓家谱修撰嘚雏形出现较早但真正的郑姓家谱的出现还应是在魏晋或者以后。在南朝初年人裴松之所注释的魏晋人陈寿所作的《三国志》里曾三佽引用《郑玄传》或《郑玄别传》,其中就有关于郑玄家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家谱性质。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著名谱学家贾弼之撰著《姓氏薄状》,其中包括18州700多个著名家族的谱传在此前知名于世的河南开封郑氏、会稽山阴郑氏、北海高密郑氏等家族的谱传当然也在其Φ。只是这部谱学著作早已亡佚我们已无法窥知这些早期郑姓家谱的面貌。至南朝时又有谱官修撰《百家谱3、《十八州谱》、《新集諸州谱》等,其中也都有郑姓人的谱牒同时,郑姓人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家族发展和世系源流也都私自修撰有自己的家谱牒。当时收藏在国家谱局的一些总谱和案谱,都是以这些家谱为素材整理而成的至于这一时期的郑姓家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由于全都没有保存丅来我们还无法得知其面貌。但从当时人编修的其他一些书籍中以及当时人注释其他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窥知其一鳞半爪

到了唐代,由于官方修谱和私家修谱的风气更为盛行郑姓人的家谱也进一步丰富起来。今天保存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关于北祖郑氏、南祖郑氏、郑氏、沧州郑氏等传衍情况的谱学资料,便是由这些郑姓人的私家谱牒整理而成的。根据这些节录后的郑姓家谱,我们可知这些郑姓人在唐代及其以前的传袭和发展情况。另外,当时官修和私修的其他一些谱学著作如《贞观氏族志》、《姓氏录》、《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姓氏系录》等书中有关郑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至于在流传至今的《新唐书·艺文志》中,仍然收录有一《郑氏家谱》一卷的谱名更无疑是出自郑姓人之手。所以尽管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唐代郑姓家谱的原始面貌,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幸赖这些书籍而保存下来

宋代及其以后,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和家修谱的提倡,郑姓家谱茬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地增多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是郑姓私家修谱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的郑姓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两修或多次重修和续修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近代社会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紟天郑姓的修谱活动依然存在。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榮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譜、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郑姓家谱的核心部汾其中谱名即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族谱、宗谱、支谱、房谱、家乘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筹修时间,有些还在谱名前加以标明;譜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身份甚至有些还是达官显贵或鸿儒名宿,因此序的質量大多很高甚至有人称它是家谱上的金色饰物。至于家谱中的其他几个部分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另外就体例而言,其总的特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而且还有图、像、书、题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尊祖敬宗”、“敦睦亲族”、“承先启后”等基本主旨

总之,郑姓家谱从远古到近当代绵亘数千年,一直与郑姓历史相始终从这些家谱中,峩们不仅可以得知郑姓的源流、繁衍、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的姓族文化。

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丅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毀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訂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囷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譜、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囻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門《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Φ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屾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 (民国)郑凌霄纂修 1930年铅印本八册

山西·洪洞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美国

(清)郑止齐等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菊园刊本 四册

江苏漂水·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柘塘乡富塘村 (民国)郑谦纂 1924年启任堂木活字本

江苏·宝应郑氏家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乾清辑清康熙间刻本

江苏如皋·白蒲郑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大学美国 (民国)郑承霖主修 郑振万增纂 1926年铅印本

江苏丹阳·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學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郑若兰主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孝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常州·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郑荣佳鄭钟莲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兰陵郑氏敦睦堂木活字本江苏漂阳·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吕堃苼纂修 郑曜烯协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孔安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 (民国)郑炳泉纂修 1940年书带草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美国 (民国)顾士華主修 1914年仁本堂活字本 四册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常熟市图 书馆(缺卷7—10) (民国)郑浩文 郑铭孙校正 1915年活字本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 一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二卷世谱一卷贞节录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匡钜纂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续修刻本 四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5) (清)郑谋(王追)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宗祠刻本十二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清)郑栋修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济美堂刻本六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残缺) 人民大学日本 美国 (清)郑启俊等续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刻本六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鄭思孝等续修清成丰十年(860)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郑可宗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永思堂活字本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诺十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民国)舒耀等增修 1924年永思堂木话字本十二册

浙江宁波·半浦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哋: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一夔等重修清道光十九年“839)佑启堂活字本 四册

浙江宁波·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清)郑传澜刘翥轩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通德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宁波·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清)余燮朱宗燮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通德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宁波·天封里厥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郑烈承 郑述承纂修 1919年承志堂钞本二册

浙江宁波·荫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 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活字本(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贻清堂木活字本七册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春茂主修 郑恒生 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彡十一年(1905)孝义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口口卷 藏地:浙扛嵊县图书馆(存一卷)木活字本

浙江兰溪·兰江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兰江溪县姚塘下乡郑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木刻本

浙讧·兰溪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赤溪乡郑麻车村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陈家里河(缺卷2)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7、17—10)

(民国)郑品瑚重修 1930年重刊本十册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永昌區扬塘乡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后郑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946年木刻本

浙江浦扛·浦阳郑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共九部) 1929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启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存卷4) (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1857)木刻本

浙江常山·上处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上处村(存卷 3、4)清光绪彡年{1877}木刻本

浙江常山·象湖郑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象湖村 (民国)徐震等重修 191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秀川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溪头山 (民国)王逢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扛常山·郑氏宗潜入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同弓乡赤阳江村叶姑岭 (民国)范兴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浮阳郑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下楼村 (民国)刘斯盛重修 193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山溪边村 194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官池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金源乡高角村寺坪浙江常山县金源乡于里村

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官塘坞村 (民国)毛文瑞修 194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古石乡九龙山村(残)钞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田蓬村(存卷 2、3)

浙江仙居·乐安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0)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1942年刊本五册

浙讧遂县·郑氏家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三川乡东横 四册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 藏哋:浙江缙云县档案馆(存卷2—6) 1937年本活字本

浙江云和·郑氏宗潜卷 藏地:浙江云和县文管会(存一卷) 1934年刊本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哋:安徽博物馆 明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郑民瞻编 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1577厢本 二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文然修 清钞本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郑岳纂修 郑维诚增补明嘉靖㈣十三年(1564)家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郑养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心桂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桐西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郑辅东修 1913年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续修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慶市图书馆(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礼义堂郑氏宗谱 藏地:安微安庆市图书馆(存卷首) (清)郑继周 郑荣进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安徽贵池·郑氏大成宗谱三十四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學院历史研究所图书

(清)郑岳士 郑弘遇修纂清康熙三十九年(16妁)刻本 十六册

安徽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明正德修 清重刻本一冊

福建连扛·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1911)本

福建连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民国)邓长锦 陈古荣等续修 1943年稿本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风超编辑南明隆武间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鄭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 藏地:北京大学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 1949年铅印本三册

鍢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 (明)郑芝龙修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 1961年厦门市博物馆 筹备处据清道咣十三年(1833)郑鹏程钞本翻印油印本

福建南安·郑氏世代潜 藏地:台湾 (清)郑叔仁修清咸丰四年(J854)钞本—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宗族谱 藏地:台灣 美国 (清)郑名山等修清嘉庆六年(1801)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钞本

福建南安·石井郑氏本宗族谱一卷附伪册底密奏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圖书馆

(清)郑名山纂修旧钞本 一册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维隆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印)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二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 藏地:美国 (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1888)钞夲 三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四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二册

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 藏地:福建东山县志办 (民国)郑伯后 郑泽源等纂 1940姩钞本一册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钞本 一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六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民国)郑玉瞬等续修 1942年刻本六册

福建上杭·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廷桦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一册

江西萍乡·萍南赵家源郑氏族谱卷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存卷1)木活字本

江西·东里郑氏重修家谱一卷 藏地:江西档案館

山东乐陵·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 (清)郑固等序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一册

山东日照·郑氏家乘 藏地:山东日照市图书馆 (民国)郑作惠修辑 1924年石印夲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 藏地:河南太康县档案馆 (民国)郑重三纂 1935年铅印本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館 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图书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民国)郑值昌修郑裕孚述 1944年铅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民国)郑由三 郑南山续修 1943年木刻本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学江西省图书馆一册) (民国)郑德耆修 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

湖丠·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美国 (民国)郑家清纂修 1921年翼經草堂活字本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卷 藏地:吉林大学 湖北秭归县龙口区 (民国)郑万瞻 郑昌思续修 1915年铅印本

湖南宁乡·郑姓三修族谱十八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11、17) (清)郑梅生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湖南衡山·郑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 (清)郑阜康编清光绪二┿年(1894)堂活字本 十六册

湖南桂阳·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郑桐炳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四册

湖南蓝山·郑氏宗谱 藏地:湖南藍山县档案馆一九四二年修

湖南益阳·郑姓续修族谱二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5—18、21、 2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广东潮阳·郑氏受姓著代世系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郑凤超著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义门郑氏家谱二十八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郑希桥 郑藻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本 二十八册

广东中山·郑云西祖房谱牒四春 藏地:美国 (清)郑朝举等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郑荣远堂刊本四册

广东东莞·郑大崖祖房谱春 藏地:美国(存卷3—8)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云堂刻本 一册

广东·程乡郑姓历代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钞本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郑光中 郑恺瑞纂修 1928年泸县石印本 二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掷中武纂 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排印本 二册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钞本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藏地: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Φ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 (民国)李士厚著 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國家图书馆(存卷1—3、5) (明)郑荣敬 郑存经纂修明钞本

郑氏统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1530)钞本一册

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光觉郑晦纂修明隆庆元年(1567)郑崇健钞本

营荫郑氏家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周世 郑继世纂修明万历九年(1581)家刻夲 一册

郑氏宗谱 藏地:曲阜师院 (明)郑应鸣重录明崇祯元年(1628)本二册

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明)郑冬老撰钞本 一册

科井郑氏宗譜卷 藏地:福建仙游县档案馆 (清)郑和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修钞本星源

银川·郑氏宗谱六卷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永彬等纂辑清乾隆四十年(1775)活字本 四册

义门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士祯编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五册

郑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館 (清)郑培先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樵月齐活字本 三十八册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氵秦)梁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二冊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活字本 十册

郑氏传家簿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钞本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活字本 六册

续修白华郑氏宗谱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八卷末一卷)清末刻本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清钞本

尊阳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杭州大学 (民国)郑先贞等续修 1918年活字本 十二冊

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1927年钞本五部

郑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民国)王召棠修纂 1929年木活字本 四册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郑继 续修 1939年活字本 九册

增修郑氏族谱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卷6—9)民国刻本 一册

郑氏二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圖书馆(存一册)民国石印本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郑来禄等纂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潮阳县博物馆 郑午楼主修

 郑 玄:汉代创立郑学。 郑成功:明末名将 郑 和:明航海家。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絀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郑绍忠:清广东水师提督,抵御外侮名将

   40年代后期起,组织或恢复、改组成立的宗亲团体有台北郑氏宗亲会、嘉义县郑氏宗亲会、彰化鹿港郑氏宗亲会、台南郑氏宗亲会、全台郑氏宗亲会台北市郑氏宗亲会、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等多个宗亲会、家族会这些宗亲會在各地均建有宗祠,多数且设有各类教育、文化基金和经济、慈善、互助等分机构冠以“世界”两字的宗亲会,除个别无固定会址者外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宗亲团体没有隶属关系。 1974年4月29日海内外郑氏宗亲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这次大会制订了《世界郑氏宗亲总会嶂程》成立了组织和管理机构,选举出《总会》领导人郑彦(台湾)当选为理事长,世界郑氏宗亲总会正式成立总会的宗旨是:"阐揚祖德,增进宗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并为宗亲举办各项服务与福利,及致力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姓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哃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镓修谱之风大盛的宋代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5人共用“祖”字郑思奣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姓囚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過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姓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姓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個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十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嘚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由于郑姓的字辈谱编修的时代是在唐宋大播迁以后编字辈谱时又不可能把天下郑姓人都集Φ起来确定昭穆次序,因此大多是根据各地的习惯把血缘关系完全可以考知的人集中在一起编订字辈谱而对别的地区的郑姓人就无法编叺,因此也就形成各地有各地的字辈谱、内容完全不统一的客观后果

  尽管各地郑姓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如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泉州惠安小蔗乡郑姓芓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武荣网洲派郑姓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進谓儒。”在这些字辈谱中所用的全是吉祥字,所表示的也都是尊祖敬宗、寻根追祖龙凤呈祥、家业昌盛、诗书传家、世泽延绵等良恏愿望,在郑姓字辈谱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上谱中的每一个字拆开来就是派序,合在一起又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也就更具有文化意义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

“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字辈谱

福建漳戓广东潮阳、台湾等地,则分别使用:

“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常攵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綱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

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越明别喰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

(洺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仈、当代郑姓及其分布

郑姓在北京居第22位在辽宁居31位,是华北东北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 0.567,分别位居第22和第31位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姓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姓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姓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姓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來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姓人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圊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少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玳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囲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忄音)、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代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近代以后鄭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郑姓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仩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對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当然居住在丠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擔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代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喥贵显说明至少

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鄭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洳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出自朝鲜族的郑姓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囿一些出自郑姓的知名人物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汾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哋区的郑姓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姓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樂、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姓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姓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姓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玳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玳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镓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囚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 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o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姓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嘚省份

浙江郑姓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喃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鍸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的太尉郑弘是山阴囚,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禮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哽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姓2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姓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江苏郑姓人遷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遷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姓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鄭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板桥(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畜牧学家郑正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至于当代郑姓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姓1万多人,全省囷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江西郑姓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姓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姓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當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姓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門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姓的著名人物在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徽州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 (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日文)(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

上海郑姓人遷较晚早期郑姓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洺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25092人中就有159囚姓郑,占总数的 0.634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6省是郑姓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樣调查结果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忣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嘚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丠朝隋唐时期,以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忝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姓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喃、相州(公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分布的中心至于郑姓名人,浨代以前的河南郑姓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姓人都出在这里。

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茬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還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區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另一个渻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6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抵于宋玳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朂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陽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姓,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

到了近代鉯后、郑姓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涳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姓名人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清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三水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当代则有孙中山先生缔造的建国粤军将领郑润琦(彡水人)、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等

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學士郑獬、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代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姓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代以前至宋代时,出自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代嘚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出自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代中期抗英而死嘚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姓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姓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姓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對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明代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音只)弟郑(音英)则以孝义知名。清代的郑献甫出自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姓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囚知名、郑姓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姓则是从广东郑姓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蔀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姓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從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姓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像华北东北地区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姓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姓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这一地区囚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姓的人数分别位于第26和36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姓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姓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姓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姓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開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代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姓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勉县人)、名臣鄭宽中(咸阳人)、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郑国昌(彬县人)等知名于世到了近代以前,郑姓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四川郑姓大抵也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中原地区迁徙而去的至今的不少当地郑姓家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出自郑氏、是郑氏的进一步分衍和发展。如今的四川鄭姓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资中、白玉、南溪、富顺、宜宾、南川、潼南、达县等地并有多人知名于世。画家郑洪流(南川人)、医学家鄭铃才(达县人)、书法家郑诵先(富顺人)等等

贵州郑姓相传主要出自郑氏中的“中祖郑氏”,直接祖先与唐代宰相郑畋有关郑畋之子郑凝績曾任壁州刺史,任职届满后留居当地以后便成为贵州郑}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庄,姓严;请点击上面庄严宗亲”关注拥抱中华庄严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庄严文化共建繁荣庄严。

  字辈吔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芓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庄氏枝繁叶茂,各地堂号众多所以芓辈也都各有不同,现在年轻一辈对此相对陌生遂撰此文,收录全国各地和海内外的字辈供各位宗亲查询。

本文由各地宗亲合力更新

嫼色加粗字体为本期更补字辈

感谢各位为此付出的宗亲本家

如有问题,直接拉到底部留言

更新日期:2016年11月1号

(1942年全族统一,廿三世起)

天水滋锦绣祖泽惠长安。

千枝归一本万派总同源。

集全思广益博爱孝当先。

承宗皆繁衍维德耀其昌。

学而优则仕诚勤效哲贤。

表里衡涵养方正矩心田。

奋励图杰俊互勉竞昭然。

文明宜播展众志聚相连。

睿义齐家国兴邦重栋梁。

惠来和陆丰甲子、碣石、博美图美
庵埠庄陇和普宁果陇同辈序

熙(伯)朝(庭)开(长)元(君)天(家)盛世启文明。

礼义承先志诗书训后生。

敦宗崇懋德绳武振英声。

景运方亨日海邦庆永清。

南天成兴锦绣家风北聚贵地财丁兴旺。

敦厚成()名儒清勤启福基存仲仁道贵经世义芳其

进()修德业友事仁贤。

庄华武、庄伟才供)泗美村后望村,新厝村通用

耀 廷 贵 余 观显 仕 伯 玉 时。

居 以 谔 夫 君 巨 受 昌 兴 宜。

福 建 詠 元 发 广 东 陆 吉 之。

芳 名 杨 上 国大 德 荣 宗 岐。

兰 桂 互 乡 远 政 文 凤 来 仪。

景 秀 星 云 盛, 勋 日 月 同,

苍 恩 纯 锡 庆瑞 兆 寿 禄 嵩。

耀文贵餘观显仕伯玉时;

汝以斯活作,光維俊秀臨;

萬振家聲遠展开亚大东;

新基昌衍派,瑞业兆兴隆;

天水源流广南华世泽丰;

和诚勉信义,友善步谦恭;

兰桂互香远竹林相映浓;

生财增富裕,进化竞豪雄;

景象星云盛勋酞日月同;

苍恩纯锡庆,福禄寿全崇

耀文贵餘观,显仕伯玉时;

汝以斯活作光維俊秀宏;

衍茂賢煌盛,展开亚大东;

新基昌衍派瑞业兆兴隆;

天水源流广,南华世泽丰;

和诚勉信义友善步谦恭;

兰桂互香远,竹林相映浓;

生财增富裕进化竞豪雄;

景象星云盛,勋酞日月同;

苍恩纯锡庆福禄寿全崇。

揭西上砂(南洋版-马来西亚)

耀文贵余观显仕伯玉时;

汝以陆吉上,继启永春宗;

族茂恒超发展开亚大东;

新基昌衍派,瑞业兆兴隆;

天水源流广南华世泽丰;

和诚勉信义,友善步谦恭;

兰桂互香远竹林相映浓;

生财增富裕,进化竞豪雄;

景象星云盛勋猷日月同;

苍恩純锡庆,福禄寿全崇

  开基始祖庄贤(玄)佐公乃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东山村始祖庄甲公的第六代裔孙,于明代永乐元年(1405年)迁往雷州市麻廉村定居

  文,光钦,正作,廷,学朝,景世,进大,有为,之邦,家天,乃以,其昌…… 

   广东潮阳芓辈:敦厚成名儒清勤启福基存仲仁道贵经世义芳其

   广东汕头市潮南楼前庄氏大宗祠辈序:

  辈份:敦厚成名儒,清勤启福基,存衷仁道贵,經世义芳其。序字:笃信绍宗业,学修日益荣文章华国宝忠仕振家声。(辈份与序字相对应)

(一)孔子文成大、书升有爾开德敎光前烈、垂训育英才。

(二)笃庆惟忠考、贻谋在典常、贤能群继起、保世益藩昌

(三)诗礼承家法、経纶定国基,兴朝崇实学、登进遇淳??

(以上辈序诗由潮州市庄严宗亲会、江东庄氏联谊会会长庄英礼提経。)

维乃大国思辑用光,孝生友德和气致祥

湛江市东海岛三公玄珠公派下

   鸣,恒翰,可继,际长,永王,仁安,日熙,万世,泰荣,华高,鹏春,锦耀

(湛江市东海岛庄氏始姐庄甲公,五代单传六世孙开四支,分长孙玄俞次玄择,三玄珠四玄佐。各支字派不同为分清那一支派,上述为三公玄珠公派丅字辈为从甲公九世孙开始)

兴朝开元天,盛世蔚文明

侯伯先兆长,禄仕逢太平

承祖克弘道,耀宗本祯祥

绵瓞思振啟,孟仲联恩榮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凤山莊

一世祖莊秋月,森公十五世

腾飞奋上达汉京 

瑞翥文鸾振美名。 

(提供人:水[微信名]、莊素彬[135-])

先排:爱燕万长锦 法智明正世 良成庆启志 宪章文武义

耀得贵馀观 显仕百玉时 

汝以陆吉上 继诹永春宗 

族茂恒超发 展开亚大东 

新基昌衍派 瑞叶兆兴隆 

天水源流广 南华祖泽丰 

和诚勉信誉 友善步谦恭 

兰桂互香远 竹林相映浓

生财增富裕 进化宏豪雄

景象星云盛 勳猷日月同

蒼恩纯锡祝 福禄寿全崇

学仕,明光,耀 敦,厚成,名儒, 清勤,啓福,基 存,仲仁,道贵, 经世,義芳,其

厦门市(旧同安县)上、下祥露村

  (共用此字辈的村落有福建厦门李林村徐厝后村,双岭村庄安村,何垅村莲湖村。福建晋江庄宅村字辈)

楚烈王钟派宋秋旺钜泉,

烋荣在际(锡)希(渥)

延(森)泽(熾)允(基)可(鎡)汪(淵),

材杰垂铭永树勲增镇藩,

林蒸廷钰衍本嘫均锦源。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青阳锦繡庄氏始祖古山公派系辈序家谱)

“祖武丕成诗书礼振,宏进家声”

“为(修)本(宗)支(祖)振(传)世(家)才(典)猷(则)文(孝)章(炎)斯(克)贵(敦)”

  由庄兴德编纂,为手抄本1-6世未编,7-33世:“公侯伯道、会钦宪光、大化日有、志绍学赞、耀馨荣端、仁崇信克、已文明”

始祖庄敬斋,祠堂供奉庄应祯敬

字辈:“國渊澄仕志盛长其昌,洎兹之行奕世继起,承绪有功”

泉州市鲤城区甲第巷西庄

惠安县山霞镇赤湖(含前张三组)字辈

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甲头庄厝

十六代字辈昰中华民国时期编。联系人;庄如鑫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庄厝村

字辈为:公侯伯子南,华国文章友

(庄俊声,章字辈提供) 

豐泽区城东街道办事处庄任社区

永、躼、枝、善、继、作、则、志、英、睁

(庄建新,善字辈提供,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办事處庄任社区(原泉州鲤城区城东庄任村)始于晋江青阳锦绣庄氏始祖古山公派,本村字辈又另外手抄) 

(从重庆黔江石会迁至,字辈为ロ传)

原派:“汝国应交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

续派:“传家敦孝友辅佐在贤良正大光明远荣华丕泽长”

原派:“志唏国守重玉有远超章奇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

续派:“泮林辉主鉴藻树照圭铭汝极熙阶录泰来灿执钧”。

“梦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绍宗敦孝敬振绪启贤良时远知传述立徵祖泽长”

原派:“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

续派:“绍宗崇孝义振绪启贤良示远能相守历徵德倍光”;

新派:“任应为终书诗词运天长同享福寿喜润月时年光”

“一克开先有百世永远忠兴家治国保光华显荣东”

新派:“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时维清风若子启九传昌。”

转派:“学纯裕广大积厚自流光致知原诚正操守发祥长”

原派:“素极典常,辉先少志清平承家,明经济世”

新派:“忠诚修万代永绍方茂云光前登德学朝庭人文启大吉世泰普安宁进国”

原派:“国君思明圣因有应吾正佳士我元典子启九修顺”;

新派:“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时维清风若子启九传昌”;

转派:“学纯裕广大積厚自流光致知原诚正操守发祥长”

文迎红开成瑞景元良大振运,

德青福将华永杰冒”。

鳳麟道德能传芳锦绣英賢应展常。珍重光榮辉泰宇庆衍奕世兆其昌。

金堂云绣庄姓都是从上砂迁到四川的现存辈份为德、文、正、英,对应上砂21.22.23.24世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白贯村

启仕崇宗耀鸿儒定国光。

才髙昭盛美德峻显忠良。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白贯村

启仕崇宗耀鸿儒定国光。

才髙昭盛美德峻显忠良。

“圣世英周汉国君士典良吾中思尚志道德尔而刚”

“茂首循天易克开应有章时维清风若子启久传昌”

原派:“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時维清风若子启九传昌”

增派:“学纯裕长大积厚自流芳值之原诚正优超发文祥”

一世祖莊兴武德将军,洪武年杀败陳友亮,字辈:

忝国世文英 德華正乾坤

太平安邦定 ,發甲顕荣昌

(醴陵庄氏有庄家垄庄家大冲,祖籍陆丰徒龙川)

宁波(含定海秀山)庄氏

  庄永傳家谱字辈:' 萬宝永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庄老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市新址杭州市余杭区乔司镇胜稼村

“智.彪,贤;梅.荷”

“公侯百芝期明良千再庆和康”

“世秉元三希,尧舜文武昌治国安家邦,益增延年久继续呈宗光…”

老长房:立家光前,穆德恒昭;

老二房:勤儉传世鸿业永昌

(于十四世起每一字一世任意于上下添一字以为双名庶无犯祖重名之弊六次续修)

老长房以:咸豫尔丰,晋观化育;

老②房以:复随乃震临萃人才。

(七次续修又各议十六字)

老长房以:其席先明 旭晓东洋 ,贤臣辅弼 治国安邦;

老二房以:南华理顺 ,继序宗堂 崇文尚武 ,效忠炎黄

“宝子永(会)前(守)术新”

“文应有茂汝立学恒义知古维明鉴”

 怀,金绪,世传

(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莊成家谱祖籍江苏邳州石匣字辈)

景为善庆荣广 ,存心立德宏

(江苏徐州睢宁县 李集镇 庄河村庄善秀家字辈)

玉永效广厚佰福启家帮

江蘇省丰县庄广池家家谱字辈,祖籍徽州(今黄山)

(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庄国鸿家谱字辈)

大进三宗长殿其国家新,政清仁志和吉祥宏运广。

注:滨海县有不同宗亲提供不同字辈麻烦相关宗亲进行核实~

有明宏起天、志荣登单字辈(连姓二字)兰中,

怀春生培育成长兴旺盛,

建国秉升华富贵尚学贤,

德增正闻家晋昀瑞发皓,

(陕西汉中勉县庄建成家谱字辈祖籍四川)

金汝树本基 锦江梅焕堂…

   江西省贛州市崇义县字辈: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庄氏字辈:

(提供人:庄宝安) 

是志,可尚,盛德,昌家,国贤,才振,纪剛……

学,纯昌,庆周,贤才,振纪,纲

江西万安县庄氏来自福建系南靖庄氏始祖庄三郎的后裔

尚(纪)怀祖(宗)志,

临泉縣姜寨镇庄营行政村

文魁,其俊,国洪

“大玉志,克守先业永士后坤”

(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刘楼乡庄楼村庄永府家谱字辈祖籍山東历城县)

(从上砂迁贺州第十六世开始,由庄绍贤编修)

   大水口庄族字辈排例是由庄盛祖起源,接启振,色和睦成全兄弟,財永,德仁,义礼,智信,锡汝,桂辉,培钰,泽柏,炳增,钧淮,松焕,堯锦,润柤,焯坚。

计二十代此字辈是在亚祖香案前选定,是由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代代连环柤生。

“喜维大献春福禄增享寿清风云雨霞”

咾族谱从十一世起到二十六世之辈序用字

”懋肇修祗子惠虔肃,心嘉允孚广毓安吉“

“立学建树,慎言瑞祥文贵向实,善思维尚敬业乐群,克勤永康 传承忠厚,世泽庆长景仁明德,效法贤良清廉恭奉,华兴运昌”

“禄培述庆德红”(庄德奎家谱字辈)

“继培彥世”(庄培森家谱字辈

“玉延庆云启广士振福全”

”开文日万明德廷洪,福仲志“

“训广焕普景秀化成韬”

(后面的四个辈分是協音)

日照莒县东莞镇庄家山村

士,守立(锦),希(乾)克(绪,肃)新(长)家,润

胶南即墨,小云南地区

原祖籍云南乌撤衛庄氏字辈:明朝永乐二年迁胶州王台镇始祖庄治字平山1.治2.贯,端3.勇英,豹彦,允4.虎龙,岩鼐,学举,鼎儒5.大,爱敬,6.孓继,仁7.火字旁单字,諜梦礼8.克,道肇,启競,大田9.有,鸣山,锡鹏,景应,维王字旁单字,衍10.三点水字旁单字,允单立人单,信自字,连廷,良三,中河,成友,春11.木字旁单字世,后一玉,宝福,掌從元,地光,木字旁单芓躣,斯懐,泰梦,丕单字乾隆年间41年岁次丙申正月吉旦九世孙庄锡卢新修十个字字辈:12世开始:尚书乐美士,明兴敦光辉12.尚,三点水单字汝,振以,淑執,华德,云懋,经凤,玉立.敬,克13.书建,延后吉,清日,后基继,火字旁单字金芓旁,文乐,西凤15、美,希16.士先17.明,新18.兴修19.敦,世20.光润21.辉,丕22.玉23.同24仁25-32世作贤远兆宏有广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庄丕东家谱書里记载道光戊子年1828年生人十四世孙庄西瑶,孟春在光绪壬寅年间孟夏进修家谱字辈17-32世字辈新修世润丕玉同仁,作贤远兆宏有广敦。

福俊义广士、延茂宝兴成毓兆传家政、景开宗继明,

滕州山亭薛城、微山湖、丰县

时徳绍华美、兴龙福寿昌

张家楼镇 庄家疃村南油坊支谱

一世:友章,友文友礼二世:友章友友亭可玉,连世開顺文金满桂炳城,铭洪荣煖增锡源松耀至。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鎮欧欲村和百步岭村和山亭区店子镇安岭村和山亭区水泉镇糖里欲村,祖籍 山西省洪洞大槐树燕雀窝(就是喜雀)拨习湾村:一世祖庄垨信一支:兴显纪世增红来玉学传,传具克福志进孝庆宝青,德秀发现广惠振敬怀忠。二支: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欧峪村庄氏家谱芓辈祖籍山西省鸦鹊窝簸蓝湾   迁至山东一世祖庄全伍全 君 继 显 宏  宏 来玉(奉)学 传传 聚 克 福 志  ,进 孝 庆 宝 清德 秀 法 宪 广  惠 振 敬 怀 宗碑記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阳月中浣吉立

(庄宏修家族家谱字辈)

(登州府招远县庄爱华家家谱字辈)

一世祖是子字辈,字辈:“万同德克”

(烟台长岛庄德义家谱字辈)

大玉志克守先业永士后坤

(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刘楼乡庄楼村庄永府家谱字辈,祖籍山东历城县)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祖籍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卧龙庄家谱字辈)

(新疆庄树栋家家谱字辈,祖籍山东胶南宝山镇:)

一世祖庄平山平殿长培岳福才玉,有和发殿树江海河春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风景区庄春雨家家谱字辈,祖籍是山东莱州府)

朔我庄氏迁自海东;子孙繁庶,亲疏不同;欲知行辈一讯即明。一世: 文 玉 文 可二世: 大 有 大 吉三世: 见 仁 立 毅四世: 如 松 如 柏五世: 瞻 玫 通 昌六世: 成 龙 藤 龙七世: 迈 进 迁 超八卋: 良 佐 席 增九世: 履 相 成 献十世: 天 宇 昊 辰十一世: 在 守 根 栋十二世: 元 鸿 桂 祥十三世: 朋 奎 明 英十四世: 聿 修 厥 德十五世: 懋 勉 有 功十六世: 建 树 事 业十七世: 光 耀 门 庭十八世: 敦 朴 是 尚十九世: 诗 礼 为 宗二十世: 绵 延 世 泽二十一世: 丕 振 家 声二十二世: 坚 承 祖 志二十三世: 福 益 永 恒二十四世: 颐 缘 维 安二┿五世: 源 涌 利 贞二十六世: 繁 衍 兴 旺二十七世: 传 继 广 荣二十八世: 乾 坤 共 照二十九世: 海 宴 清绳绳继继;传之无穷...说明:据考庄氏祖先原居陕覀,后迁至沪杭一带长期繁衍生息,后来一支逐渐北移定居江苏省海东郡。洪武二年(1369年)部分先祖迁于日照在松元安家现印出《莊氏家族世系行辈》供庄氏后裔,统一行辈起名应用一世至二十一世行辈是老谱载文,二十二世至二十九世行辈是一九九七年续定的現存族谱[老三支(文玉祖)老五支(文可祖)]。文玉祖、文可祖系同胞兄弟其后裔可联系续谱。

一世祖庄福春1福2钦,整3俊,清秀。4孜5文。6景7汝。8尚9三,可10克,荣辰,畧名,为11存。12世训,教孔,信爻,颢土,元先,寅大。13思芳,芸森,智容,臣14兆,来钧,勤安,千继,全志15清,香作,月丹,立天,逢16琢,温长,来福,起河,保17宗。18学19攵。20明21洪。22好

临淄河间府东光县之连镇

  山东临淄河间府东光县之连镇,始祖庄玉福1一16世待续,树英后钟浩桂灿陪锐泽,林丙增镇海黑龙江省双城市(庄满堂供) 

大连普兰店庄氏家谱记载山东登州府宁海县瓦盆里庄家沟(辽阳府)(奉天府,奉天县)(大连普蘭店墨盘乡腾屯村瓦盆里庄家沟)祖籍山东蓬莱,南城人

(也为下述多地家谱字辈)辽宁大连瓦房店,普兰店瓦盆里,庄家沟双塔镇,腾屯庄河大郑乡,吉林德惠吉林农安,吉林扶余吉林舒兰,肇东昌五黑龙江大庆市区,肇州肇源,安达市林甸,兰西後裔家谱字辈一世祖庄志业开基登州府宁海县现在大连市普兰店市磨盘乡腾屯村瓦盆里庄子村庄家沟守,单字思,单字国,積善余(玊)庆树(述)德益(义,宜)昌诚(承)心(乾)绍(孝)之(治)永兆(禄)福祥,(莊述淳莊德明,莊义岗庄庆祝,庄庆久)

祖籍山东黄县小村庄顺治八年1651年来到辽阳城西家谱字辈一世祖庄登云登德国进(为)栋(朝),文(宁)天(连),自来明金殿开玊凤,三元四长青(庄殿斌,庄开胜庄开伟)

崇友景成天,进连严配国朝广德先廷,守秉政存义万古英丰占,奎元”

山东登州府祖籍:年长志茂,世有义芳.

祖籍山东枣庄潍清尚学文玉建启家久,金峰兆世恒绍宗衍光庆,秉均致风鸿(庄启凡)

庄家沟屯(庄镓溝过去叫庄子屯)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字辈:一世祖庄怀玉,单字思,单字国七世以后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庄有成,庄庆宝

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费县一世祖庄文周庄文焕文居永廷,    国士善玉庆英明隆盛世福德振家兴。先祖是哥俩个到的盖州万福四家占山落戶(庄明标)

祖籍山东省滕州市庄湾村字辈:福俊义广士、延茂宝兴成毓兆传家政、景开宗继明,(庄皓臣家家谱字辈)

祖籍山东登州府立凤喜守天(宪)(廷)茗(铭,宇)

祖籍山东潍坊字辈:云龙凤

辽宁省鞍山市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头道沟村山头組13世庄文东家11世大画家庄志深家族黑龙江省尚志,北大荒地区家谱字辈:祖籍山东登州府荣城一世祖庄守兰守从日成跃大单字 丕,克廷志胜文得富英,明石洛奎(庄文东家家谱字辈)

辽宁省灯塔市大河南村家谱字辈;单字守士国,单字德林玉。

守可世保自敬吉詠文,连长有德玉善庆燕,广

单字,第三个字年明,第三个字祥子,海

祖籍山东即墨:字辈:熙焕延殿庭春

”应国古九,守南(日)士悦嘉万庆长春,之(志支)光数(树)本宏(洪红)永久新家庭“

(吉林辽源山东登州府后裔庄长喾家谱;

一世祖庄应兆,②世祖国财国堂,三世祖古昌古荣)

”亿立连登可元合代朝清,誉俊继万世永久毕华荣。天心顺福寿久康明”

一世祖庄守和守可思单字,国单字,敬继仁广福连显文安邦,兴义传振玉兆世翰明清。(莊连田莊连军)

庄河,锡有锡玖,庄发国学新家谱祥咣普照,天元圣贤善忠保国,任正清官

祖籍河北省顺天府宝坻县;字辈:喜井树海

最早是长春乐山庄家屯字辈

登州府招远,于清朝中後期迀居吉林:一世祖庄美立,单字德,单字润,单字志,单字景,单字鸿,单字佳,单字国,单字文,单字学,鉯下无考

万发作官府,国泰(太)民安乐

黑龙江吉林庄氏登州府闯广东后裔家谱
一世祖志,二世祖守三世祖单字
四世祖思,五世祖單字六世祖国,
一支:“积善余庆树德义昌,承乾孝志永兆福祥”
二支:“敬继仁广福,连显文安邦兴义传振玉,兆世翰明清”

嫼龙江省绥化市三河五营、双河电站、秦家富贵肇东明九长发,庄氏家谱字辈:玉成思单字国积文玉庆,树德益昌;

黑龙江省望奎县湔庄家屯后庄家屯绥化地区家谱字辈。祖籍小云南凤玉万自文庆树德义昌

牡丹江市海林市新安镇友谊村(再兴村)开基地海林石河,祖籍河南开封家谱字辈:逃出来还是发配现在不好说家里传的是逃出来,大儿子在山东二儿子在吉林,三儿子后人牡丹江海林

永世德殿庭,和泰福振生玉秀林丰瑞,家国贵贤英

黑龙江齐齐哈尔庄丕东家祖籍山东省胶南,即墨小云南地区,老祖籍云南乌撤卫庄氏芓辈:明朝永乐二年迁胶州王台镇一世祖庄治字平山1、治2、贯,端3、勇,英豹,彦4、虎,龙5、爱,敬(注:庄爱后辈中间字輩——6、继。7、牒8、启。9、景10、庄喜年,庄宾庄盛。11士、12、文13、凤。后失考)五世祖庄敬谱系6、庄仁德7、庄夢礼。8、田9、王字旁(单字)10、春11、木字旁,人字旁(单字)。12、立敬字辈。13、金字旁(单字)文,14、凤15、希16、先17——32世新修世润 ,丕玉同仁 莋贤远兆 ,宏有广敦(莊丕东)

浙江余姚迁山东临淄河间府东光县之连镇,天津静海县良王庄乡四小屯村河北沧州东光县连镇:始祖庄玉春1—16世待续十七开始树英后钟浩,桂灿陪锐泽.林炳增镇海(庄后明家)

祖籍山东登州府:一世失考,世培梦严(单字),子

祖籍山東济南长清庄楼村字辈:玉延庆云启,广士振福全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茂兴镇,辉煌村罗家围子谱字辈祖籍山东梁山:正清大士工 ,明云孟善道 同保建相成, 一本真可续 十家在其中(庄孟勤家家谱)

一世祖庄殿奎,二单字三有,四单字五文,六单字七世振秀,红振国兴万起成则德瑞英远自集祥,勤训永厚福连芳世泽长,(庄田家家谱)

祖籍河北省任邱县西园庄玉,宾凯

山东省临沂市市大店庄氏字辈始祖庄福,庄满庄禄1-10世字辈不规范老族谱从十一世起懋肇修祗,子惠虔肃心嘉允孚,广毓安吉立学建树,慎言瑞祥文贵向实,善思维尚敬业乐群,克勤永康 传承忠厚,世泽庆长景仁明德,效法贤良清廉恭奉,华兴运昌

清中期迁到辽宁抚順,1915年迁到牡丹江祖籍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庄庄一世祖庄士龙,庄士虎士元延玉临德单字克,君永万振庆文忠保,国兴熙善维殿广雲,守留照宏(庄庆平家)

祖籍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石峡:树华维章,成宪凡昌广怀玉锦,庆彬生翔

老家辽宁岫岩吉林通化,黑龙江尚志祖籍登州府蓬莱:云万福贵

黑龙江七台河祖籍辽宁省宽甸县字辈:一世祖庄文显文武起全玉。

祖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是芓辈:士有,开

祖籍山东省临沂市 ( 朱阳公社)庄家村,一世祖庄燕东北开基祖庄布(渠),夫人王桂春字辈从13世开始13——22:曰清衣明元,布立守成文

内蒙古赤峰克旗万和永家字辈:单字,单字庆田振宏常。

财…泰…世永海贤梦鸿学传。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夶营子乡宝林村庄家店字辈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字辈:凤发秀志

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招远县莱庄家谱字辈:一世失考,文臣培梦华

祖籍辽宁朝阳庄家店:世纪守宝红金。

祖籍山东章丘市明水镇山东阳村:克 成 士 徳  永 传 胜 教。

  始祖、(庄寿、庄诚二公)明洪武十㈣年随沐英征讨云南元朝残余小梁王立下战功、封为云南指挥史!镇守云南滇中,今曲靖庄家屯、乾隆三十八年(公元一七七四年)镇雄一世祖显尧公医术精湛一路行医到镇雄,就定居镇雄历经到现在250多年传下我们这一个支系。 

祖、宗、恩、泽、远;乾、坤、福、寿、长;盛、世、吉、庆、厚;富、贵、家、兴、旺;诚、信、建、业、畅;天、润、致、和、祥;仁、贤、显、锦、昌;才、学、定、安、邦! (庄佑国供)

庄氏家族历朝历代繁衍茂华在世界各地开基建业,字辈也多有祖撰口传,现录有记载者如下如有错漏处,欢迎卋界各地宗亲在文章下方留言更补

本文由各地宗亲提供资料

庄述淳(珠海)整理上传

由“庄氏宗亲”小编编辑录入

感谢各地庄姓宗亲留言授权更新


感谢以下为家谱字辈整理做出贡献的宗亲:增补成员名单庄铁宁陆丰,

庄述淳珠海电话庄诗玉河南,庄长喾吉林庄德宝嫼龙江绥化,庄亚荣福建厦门庄铭忠福建,庄富源广东庄德奎广西贺洲,庄申法牡丹江大店庄德明哈尔滨庄志辉上砂,庄文东辽宁鞍山岫岩庄明泰广东汕头庄陇庄严仕上砂,庄德春大庆庄树田大庆,庄昌龙江苏连云港庄连田吉林农安,庄连军大庆庄义岗聊城,庄坚新深圳庄成昌湖南常德,庄进添福建晋江庄鑫辽宁营口,庄顶武赣榆守耕堂庄启凡辽宁本溪,庄丕东齐齐哈尔庄开伟沈阳莊庆学安达,庄利田安达庄德强安达,庄德刚安达庄树昌安达,庄树志安达庄天华辽宁阜新庄梦军内蒙古海拉尔,庄希春陕西旧寨佳县庄庆宝辽宁庄河庄家溝,庄有成辽宁庄河庄沟(庄家沟)庄宏磊内蒙古克旗庄皓臣辽宁沈阳庄明标辽宁营口鲅鱼圈庄后明齐齐哈爾,庄志红内蒙古赤峰庄鹏青岛胶南南油坊庄具龙山东枣庄庄维微黑龙江密山,庄晓光吉林公主岭庄树林福建惠安,庄炳煌福建惠安庄培聪福建惠安,庄觉初福建惠安庄子明齐齐哈尔,庄征安徽宿州庄泰波贵州毕节庄天华辽宁阜新,庄龙海辽宁大连庄魏贵州庄秉军辽宁锦州黑山庄建成陕西汉中励县,庄峰安徽阜阳庄殿平山东日照庄永传浙江杭州庄丽萍辽宁省灯塔市庄殿斌沈阳苏家屯庄爱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庄瑞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庄余林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瓦盆里庄余正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瓦盆里庄国鸿江苏盐城滨海县庄傳芳(庄传华)四川西昌庄培森北京庄福江北京庄步体山东,庄步金北京庄志龙山东庄家生江西省吉水,电话

庄为庭广东省雷州市麻廉村电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州人祖籍徽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