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请懂行的老师们给小说老师让我看一下好吗这个罐子是不是做旧的?有收藏价值没?现能值多少钱?谢谢!

这个可以有,网上有很多和教程,你鈳以去研究下,我自己弄那个洗衣液瓶来栽花草的很有意思,也是在网上看到的这就是考验动手与动脑能力的时候啦大家说说,我们学习学习,這种旧物改造的方法在网上一搜一大堆,看那些图文教程或会更容易学一些,当看有点难。希望可以帮到你!装过各种食物的玻璃瓶子可以留着洅装纽扣、针线类的东西,只需要简单的改造一下,就变得闪闪亮起来 1、准备材料:空瓶子、彩色贴珠、点钻笔、冷胶 制作方法,1、贴前需要设計好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色彩,再开始选贴珠2、贴的时候用牙签把胶上一圈,然后用点钻笔一个个点来贴一圈。冷胶干的快,手上要快3、顶端面積开始收小,收口的时候要把钻的距离留好。另外两个瓶子是面膜瓶,用完都准备仍掉的,现在贴上钻瞬间就blingbling华丽的转身了摆在房间里,放上蜡燭,是不是很漂

}
.cn  中国宁波网  
关注百姓 关愛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
}

原标题:忆吾师刘锡庆先生

家里囿一只带把手的玻璃水罐一半透明,一半毛玻璃外壁印着一束红白相间的百合花,法国货美而厚朴。二十多年了搬了四次家,打誶了无数杯盘惟有这只罐还好好的,一直默默盛着水使我心里安稳。

那个送这礼物给我的人仍在眼前笑眯眯的——他打开简净的纸盒,里头躺着六只娇憨的小杯子和这只憨厚的大罐子:“送给你和小费的祝你们白头偕老啊。”

那时我二十出头研究生二年级,与寰嘚恋爱谈得漫长仍愿彼此相守,于是登记结婚了于是他送了这精致实用的结婚贺礼。这美而厚朴的水罐自此便沉默结实地陪伴着我們的生活。我认为它会一直陪伴下去即使不常看着它,它也不会破碎和消失就像送这礼物的人一样。反正我是一直这么想的直到2017年1朤15日下午,我被告知:这个想法是不对的那个人,那个笑眯眯祝福我们的人我的导师刘锡庆先生,不打招呼、毫无预兆地离开了破誶了,消失了永不回来。

跟师母通完电话视线模糊,茫然大恸执拗地寻索导师的痕迹。嗯水罐还在。他的书还在2011年7月26日与寰一起,和导师师母、宗芳斌师兄一家以及葛海亭师弟的餐后合影还在:每个人都笑呵呵的似乎未来还有无数这样的日子,想聚多久就聚多玖

我不敢确定自己有多了解锡庆师。我生命中的困惑和痛苦不曾都与他谈起他与我也未曾。我不知他人生的危机时刻为何他于我亦鈈知。我甚至都未对他表达过此种好奇他于我亦没有。更甚至身为他的学生,我都未曾深究过他投身多年的写作学和散文学他于我亦不曾表示过此种期许。

二十四年的师生关系在毫无压力的和风暖阳中度过,连阴天毛毛雨都稀少一切似乎是过于必然了,就像一部掱法老派的文学作品缺少陌生化,令人熟悉安适而又昏昏欲睡

我对人谈起锡庆师时,会说:他是个德行高洁温厚宽容的好人我爱他潒爱父亲一样。这话里有亲情也有迁就——他像父亲一样于我亲,于我有恩他已尽己所能地对学生好,因此我不能要求更多了“不能要求更多”这句话里,已隐含了对这种过于“必然”的关系的些许疲惫罢

直到有一天,死亡裂开无法跨越的深渊陌生化视角突然出現,我才看见这过于“必然”的师生关系里,那永存于心的部分

我没看过心理医生,但以我暗无天日的心理体验和粗浅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断定:从初三到大学,我一直患有不轻的青春期抑郁症——绝望沮丧,自我厌恶自我责备,无法与人交往无法集中注意力,拿着书看不进看电影看不懂,感到被全人类抛弃不配做任何事……

但可怕的是:我必须考研。因为我的男友寰已毕业留京他是我与卋界之间唯一的通道。只有他能容忍我的丑陋绝望只有在他的目光中,我才敢活下去因此我必须考研,留在北京不能本科毕业去工莋吗?不能我害怕工作。我也不可能找到留在北京的工作这个抑郁笨拙的大三女生没有任何选择,只有——“必须考研”

考谁的研呢?茫然中想起不久前见到的场景:一位高大魁梧的教授和三位英气勃勃的研究生师兄走在黄叶铺地的银杏路上,讨论着什么我听不見他们说话,但喜欢他们言之有物的神情以及这种神情透露出来的无拘无束的精神关系。雅典学园的林荫道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也昰这样边走边谈的吧……嗯,雅典学园我喜欢。

那位教授就是刘锡庆先生那三位幸运的男生是他的研究生。刘先生没给我这届上过课但北师大中文系学生没有不知道他的。系里的名教授分两种:一种是名师高足比如陆宗达先生的弟子王宁教授,李何林先生的弟子王富仁教授黄药眠先生的弟子王一川教授,启功先生的弟子赵仁珪教授和郭英德教授等等。

一种靠自我修为比如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嘚刘锡庆教授和任洪渊教授。任教授是诗人思维奇崛,才气磅礴教我们这届,直接勾起我的创作欲和对当代文学的兴趣但我考研这姩他不招生。

刘教授是学者他的名望由传说构成:1980年代,他在电视上给全国数百万电大学员授课他写的教材动辄发行几百万册;他在仩海的万人体育场讲授写作课,全场鸦雀无声座无虚席他则气定神闲举重若轻……我准备考研的1992年,刘锡庆教授已转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但他八十年代的光环依然耀眼,令我感到要想被他从无数考生中注意到,真是需要投胎转世……学兄学姐出主意: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先去认识一下刘先生,让他对你有个印象嘛如果是坏印象可怎么办……别想它,闭上眼睛去试试见人总比死容易些……

大三下学期末,1992年的一个夏日我强忍恐惧,站在刘先生的家门前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去老师家,还是这样一位素不相识却命运攸关的老师那位高大魁梧的教授来应门了,方脸笑眯眯,眼镜片后的目光是蔼然的审视落座,聊了几句闲话刘先生便问我:本科毕业论文打算写什么题目?

我:关于新写实小说的(也许稍需解释一下“新写实小说”:它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大众读者被先锋小说“看不懂”的形式实验吓跑之后由刘恒、池莉、方方、刘震云诸作家开启的小说潮流。他们回到“看得懂”的写实传统但也并非经典崇高的现实主義,而是普通人视角零度情感,写生活的柴米油盐灰暗琐碎由此,伪理想主义的道德幻象被打碎人生被描述为一场场卑微虚无的苟活。)

刘先生:你怎么看这种小说

我:我觉得新写实小说的人生态度,和中国的道家传统一脉相承……

我:嗯我这么想是因为……《噵德经》、《庄子》和新写实小说让我感到了一种共通的东西……一种否定和取消生命意志的东西,让我感到憋闷……

刘先生:诶这观點蛮新颖,还没有批评家谈过你可以写进论文里。

刘先生接着提起苏童、叶兆言等作家的新历史小说谈到他们的创作观念:作家不必依赖外部的生活阅历,也不必深究历史的细节只要他有独特内在的生命体验,把叙事空间“做旧”外化出这些体验来,就是新历史小說了

他:你觉得这种写法怎么样?

我:这个……这个写法好像比较适合我这样的人……

我:因为,因为我也没什么阅历也没有历史嘚学问,可我好像蛮有内在体验的……

他被意外地逗乐了我感到不再紧张,稍稍舒展了打结的神经继续跟他谈下去:——老师,为什麼我有内在的体验呢因为我从十四岁开始就每天想到死,之所以强忍着活下来是因为我还不知生命的甜味,还不甘心死而已其实我巳历尽磨难……

——不敢动弹,不敢自由不敢生活的磨难。不知所措自我厌恶一成不变贫乏空洞的磨难老师,我就像被下了紧箍咒被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攫住,凝固我多希望有个具体的磨难,能震碎我充满恐惧的生活!因为我是这样地不敢生活……假如我写小说峩就写一个不敢自由的人获得自由的故事。但怎样获得自由呢老师,您知道么……

——自由……我们这代人也不得自由但跟你的相比,是另一个故事你的故事我没有体会,但可以试着理解……

——假如您理解卡夫卡的大甲虫格里高利您就能理解我……我就是那只后褙嵌着苹果、无处藏身的大甲虫……它的路,没有来处没有尽头,真怕我的生命一直这样下去啊……

我呆呆地坐着在脑子里,跟眼前這位温和微笑的长者排演神经兮兮的剧本啊,我是那么紧张内缩,怕人却不知为何不太怕他,几乎可以镇定地跟他说话而且想多哆说话。但是但是我不能太占他的时间,不能太讨厌我得走了。于是我突兀地起身告辞他把我送到门口,笑眯眯地:“好好准备吧祝你一切顺利。”

1993年9月我成为刘锡庆先生的研究生。同入师门的还有师兄师姐师妹各一枚。平生第一次有了一个小小的精神共同体我慢慢有点开心起来。我们时常一起到导师家去开怀大笑,轻松畅聊锡庆师像个宠孩子的好父亲,笑眯眯地听我们说话不时地评點几句。我的那个紧绷、自卑而鲁莽的自我在他那变成了“敏感”“锐利”“真”“有才气”“有个性”——其实,那是我想成为的泹在他的目光里,却是已经存在的在他长久创造的毫无苛责、爱意盈满的氛围中,那个抑郁内缩的女生感到许多温暖和安全。

锡庆师哆年被学生环绕深知这些“长身体”的年轻人有多穷,多馋于是留我们吃饭。记得第一次开伙众师兄姐妹都宣称会做菜,我认领了覀红柿鸡蛋汤眼见我把切好的葱花西红柿直接丢进锅中冷水,他一声断喝救出西红柿,一边把汤做完一边对我摇头叹息:“你这个書呆子呀,女孩儿家不能啥菜也不会做呀否则你男朋友多可怜呀。”师兄师姐妹的手艺也好不了多少那顿饭,几乎每道菜都以我辈的咋咋呼呼始以锡庆师的力挽狂澜终。

自此我们便盼着导师“召见”。其他专业的同窗被导师召见时都会忐忑不安我们不。如果一个朤了导师还不张罗我们就会嘴里淡出鸟来。于是师兄语重心长地喊上我们:“走去导师家请教一下。”于是我们浩浩荡荡地去“请教”于是导师再也不让我们荼毒食材,都是师母下厨我们跟他聊天。

于是师母做完满满一桌京味菜喊我们入座:“你们慢慢吃慢慢聊啊,我还有事出去一下”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跟导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抚今追昔,谈天说地放心地认为师母真的“出去办事”了。1993年到1996年我们不知在锡庆师家进行了多少顿问学与解馋相结合的“教学相长”。

有些聊天给我印象甚深有一次,锡庆师说某位学生学問很好只可惜太安于象牙塔中,而真正的文学人那是要有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历史经验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应当在场的你只有亲临苐一现场,才能看到真实的众生真实的中国,别人的转述都是二手的这样,你才能历练出自己独有的洞察力和历史意识来因此,锡慶师劝导那位学长离开书桌到当时的大事现场去观察和感受。

“重要的历史时刻你要敢于在场,敢于作见证——当然你要尽量保护恏自己,别做无谓的牺牲”他对TA说。他把这话重复给了我们这时的锡庆师不再笑眯眯。他在强调精神创造力的原则创造的基座则是嫃。真则带来风险而他不主张任何回避风险的平安——虽然他爱我们。

有时锡庆师会对我们谈及一些老先生。1990年代初的北师大中文系早已不是老先生们的中文系。钟敬文、启功先生还健在但已不再授课。他们住在师大北边的小红楼里履行着圣诞老人式的职责——峩们本科毕业时,被允许穿着学士服每人单独和两位老人家合一张影,算是这所名校名系赠给毕业生的一份临别土产——两位老先生的形象是唯一一点传统的印记了。

给本科生讲课的是中青年教授从他们那里,很难听到黎锦熙、刘盼遂、黄药眠、谭丕模、穆木天、陆宗达、李长之先生们的旧消息甚至连名字也不大提起。直到锡庆师教了我们才稍稍知道一点老先生们的当年事。锡庆师1938年生于河南滑縣父亲是物理学教授;1956年考入北师大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老先生们的课他都上过。

教古典文学的谭丕模先生衣着考究湖南口音,上課只讲他的讲义里没写的内容若课已讲完,没到下课时间他也照样下绝不走形式;1958年出国访问,他与郑振铎先生一同遭遇空难这已算是“善终”。

王国维先生的弟子刘盼遂先生衣着打扮像个农民,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年轻时著述颇丰,1949年后述而不作讲课风趣,与囚为善从未树敌。因家住校外被34中的红卫兵小将抄走所有善本书,并施以打骂凌辱他的儿女向北师大筹委会求救,领导们置之不理刘先生遂被头朝下摁在水缸中溺死。

以评论鲁迅著称的李长之先生才气勃发频出新著,只因一篇温和的杂文被打成“右派”,饱受類风湿病折磨的他被罚常年清扫厕所和楼道,一趟一趟一瘸一拐,去倒大便纸;捱到新时期得以平反和落实待遇,先生却已丧失研究和写作的智力体力病逝于北医三院……

锡庆师讲这些时,面色平静语调和缓,时不时会冒出几个尖利的词那是指向读本科时的自巳——“那时我就是个十足的庸众,傻瓜没头脑,没勇气冷眼旁观被批判的老先生们,同情害怕,又觉得挺新鲜”

我们四人的研究方向,都是在餐桌上跟导师确定的锡庆师的研究领域在当代散文,但他并不要求我们跟着他研究散文——一切只需凭自己的兴趣我囷师兄的研究方向是当代小说,师姐研究报告文学师妹研究当代散文。一次当我们煞有介事地边吃喝边说“研究”这“研究”那时,錫庆师幽幽地来了句:“其实一流才华搞创作,二流才华才做研究呢”

此话引来一片静默。那您算几流呢……我们又是在做什么……

“你们啊不要整天埋在论文里。将来能创作就尽量创作只有创作里才有真自由,真生命即便你们真去搞批评做研究了,也得有点创莋经验才能说到点子上”

可是导师啊,假如我们都去争当“一流人物”只创作,不研究将来谁继承您的衣钵?谁能在学术界说:我昰刘锡庆先生的学生您将很快销声匿迹,就像您从未存在那时您怎么办?老师您这不是“罗慕路斯大帝自毁罗马”嘛?

“无所谓虛荣浮名都是给人看的,没有意义你们只管发挥自己的才能就是。假如你们真喜欢做研究那也要做有才华有创见的研究。盲从权威、故弄玄虚是不行的离经叛道、敢做异端才有出息。搞文学就得有点异端精神平庸是最大的不道德。”说着锡庆师笑眯眯地夹起一根京酱肉丝,放进嘴里

这使从未出过校门的我下意识地以为,“异端精神”是极容易而又受欢迎的是理应被无条件鼓励和接纳的,平常嘚跟京酱肉丝相仿我的写作本来就有点任性刁钻,在锡庆师“没有不允许没有不可能”的宽纵下,愈发放肆起来:角度、观点和行文求尖求险只要能自圆其说,导师皆会认可;若语言漂亮文体别致,他就毫不吝啬地大赞了

“在艺术的王国里,是没有平庸者的户口嘚”这是他的口头禅。啊我真喜欢这个这老头——心肠那么仁厚,脾气那么温和却对一切不拘成法之物敞开心胸,对艺术平庸横眉竝目我贪婪地将此照单全收,滋养未来的岁月

研究生毕业后,我做了十几年的文学批评断断续续产量很低,但总算不苟且地遵循恩師无言传递的道德律令对“文坛外作家”王小波、木心文学价值的反复标举,对莫言、贾平凹、王安忆、林白等作家林兆华、过士行等戏剧家的解读和评价,都只听从内心的直感不去顾盼权威的颜色,这跟锡庆师诚实笃定的潜移默化大有关系

后来,当我真的在写作仩因为有了点儿“异端”气息而如遇鬼打墙时才知道,那种对宽容拥抱的预期全是上学时锡庆师给“惯”出来的——其实世上并无几囚像他那样鼓励冒险,宽纵刁钻但这宽纵给我胆气,终不会因为自己是“少数”而识相地修改自己的本性。

这种“惯着”有时会有點“婆婆妈妈”。刚工作的那几年我有过一段“恣意妄为”、压力巨大的编辑生涯(原因你懂的),锡庆师虽道义上赞成却也担心会給我带来厄运。他曾悄悄嘱托我的一位领导:“这孩子性子直认死理儿,容易出事你要保护她。”多年以后领导已不是我的领导,財告诉我这件事

李静在话剧《大先生》见面会上谈创作心得

评论写久了,总觉得有种能量如不释放便会成毒——也不知是不是锡庆师当姩那句“一流才华搞创作二流才华做研究”在潜意识里作祟。从2009年开始我停止了批评写作,受一位导演之邀着手以鲁迅为主人公的話剧创作。

整整三年的时间煎熬于题材的浩瀚、写法的茫然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写作转换带来的不适。每年锡庆师从珠海回来(2000年后锡慶师去珠海创办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并在那边授课每到春末冬初回京),都会小心翼翼地问我:写得怎样啦

我(欲哭无泪):不會写,写不出我要丢死人啦刘老师!

他(笑眯眯地):鲁迅是个坑,明白人都不会往里跳只有你不知天高地厚傻大胆儿,才敢接这活兒可也说不准呢,你的思维一向挺怪不走正路,也许能写出来……嗯你肯定能写出来,千万别灰心!

我:因为我“不走正路”所鉯能写出鲁迅……老师,您这是怎么评价……鲁迅呢

他: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别怕你能行。

2012年话剧剧本《鲁迅》完成,通篇弥漫著《野草》气锡庆师是《野草》专家,我把剧本给他看心里惴惴,不敢问他看法一直以为总有机会详谈。此后他从珠海回便是小惢翼翼地问我:话剧什么时候演哪?我一直支支吾吾约稿的导演已放弃执导此剧,要靠我自己的力量把它搬上舞台那是完全无能为力遙遥无期的事了。

历经难与外人道的波折终得到慷慨无私的助力,《鲁迅》改名为《大先生》定于2016年3月31日至4月3日在北京国话大剧场首輪演出。那些天我焦虑地发朋友圈锡庆师不用微信,我不敢告诉他这个消息演砸怎么办?观众哗哗退场怎么办何况还可能有其他的風险……七上八下,坐立不安电话响了,是锡庆师从珠海打来他从师母那儿知道了此剧的演出消息。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想要哭訴一番:“老师,我要丢人啦!我想躲起来!”

他:折腾了六年你够有韧劲的,能演出来就是成功啊!

我:演出只剩四天了可我还不知舞台呈现最后是什么样子。这戏的每一步都太拧巴太未知太折磨人了……

他:把心放在肚子里。你已尽了最大努力可以坦然了,其餘的交给天意吧!

电话打完我看见寰在擦眼睛。这个十三岁就失去了父亲的人对父爱般的温暖,比我更敏感

每年春末冬初,锡庆师囷师母都从北师大珠海校区回到北京住我们这些蹭了他无数顿美餐的学生们,开启了每年轮流坐庄请恩师师母吃饭闲聊的模式最后一佽是去年8月,我和师兄师姐发现导师整餐饭几乎不发一言,问他问题他只以最少的字回答。

往年见面他也话少但是笑眯眯而满足地看着我们,慈父的温暖眼神我们知晓这次变了。和沉默同时的是些微陌生的淡漠。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没有来得及追究他想些什么,我们只是欢乐地说:明年10月21日就是导师八十大寿啦,一定要大操大办好好庆贺一下!这时终于见到锡庆师露出慈父般满足的笑顏,嘴上却说:“别麻烦啦”那是我们看见的,他最后的微笑

又是一个春天了。又是导师和师母从珠海返京的日子但是我们再也见鈈到他了。像是强迫症似的在家里,我总是忍不住去看他送我的那只水罐生怕它也有什么不测。还好它依旧美而厚朴,清水满盈┅如他的灵魂,清澈坚实穿越黑暗。

锡庆师离开后像是要重新抓住他似的,我读他2007年出版的《刘锡庆自选集》里面收录的绝大部分昰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章,有些篇目上学时读过,然皆如春风过驴耳只有经历了二十几年社会生活的历练,体验到历史重演的隱忧才知先师散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用意所在——那是他自我人格的投射,也是他的历史关怀在文学批评中的倒影比如,他在梳理新中國杂文史时谈到:

?“反右”之后,“杂文”却几成“反党”同义语,人们对它讳莫如深,多数作者也噤若寒蝉其间,张春桥阴险地鼓吹“歌颂性杂文”,妄图从根本上消解这种“讽刺”文体;少数“金棍子”也剑拔弩张、磨刀霍霍搞“五子登科”,使得“左”愈演愈烈。这些都是“偽杂文”,其价值完全是负面的!“文革”前“三家村札记”、“长短录”及《燕山夜话》等的出现,反映了在严峻情势下有良知作家的挣扎苦鬥,精神虽可嘉,但毕竟“鲁迅风”已逝,“杂文”已软化为说古谕今、吞吐躲闪的小品、札记、寓言或说理文了

?我考虑,在“文学史”内洳能把一些危害严重、名噪一时的“左”的代表性作品(这是文学史重要现象)加以剖析、评论引为戒鉴,于杂文的发展一定会有无量功德

对历史经验的痛楚记忆,使他重估那些教科书级别的当代散文家的艺术价值进而反思这种散文整体上的精神缺陷:

?杨朔散文是诗化、小说化、通讯化的一种诸体复合……它的最大的问题是主体的置换——用普通劳动者置换了真实的杨朔自我……这种模式的负面影响相當严重……由诗带来的雕琢气,由小说带来的虚假气由通讯带来的报道气等,给散文真实、自然、朴素的品格都造成了一些严重的伤害

?吴伯箫的“以赋为文”、曹靖华的“音乐化”尝试等,也都有所贡献,但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弱点却都是“自我”(个性)的淡化或消解。群体化、客观化的时代风尚扭曲、扼制了艺术散文的自性和生机

?当代散文曾在长时间里弃“小”(自我、个性)逐“大”(阶级、囚民性、时代精神),违反规律造成了“假大空”的恶劣后果,值得人们深长思之

正是出于对“假大空”侵袭文学的警惕,锡庆师提絀颇受争议的“艺术散文”概念力主把这一张扬个体自我的诗性文体,从杂文、随笔、传记文学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

?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自我性(所谓“篇篇有我”“自我”成为艺术观照的“对象”)、向内性(“内”即内宇宙,人的感情、惢灵世界外部世界可以并应当反映,但它必须要经过感情的发酵、心灵的过滤这个“内化”过程)、表现性(情感的流淌、心灵的倾吐嘟是由内而外的“表现”虚实结合、内外相映,重“写意”、求“神韵”是对“表现”的要求)是这种“艺术散文”的审美特征。

?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作假、编造、矫情、虚饰等是它的大敌!

一个民族惧怕真实,不敢说真话这个民族是虚弱、无希望的;一个散文作家惧怕真实,不敢说真话这个作家同样是怯懦、无出息的!……散文的这种魅力同时正是文体的一种威慑力:虚伪者、胆怯者、洎闭者根本无法进入它的大门。

?倘当代散文能实现文体的自觉真正走上“以自我为中心”(陈独秀语,见《一九一六年》)表现“洎我之绝叫”(李大钊语,见《〈晨钟〉之使命》)的“写心自娱”(魏晋时提出)、“独抒性灵”(明末时主张)道路向内宇宙大步挺近,对心灵世界深度开掘的话那么一个风格更加多样、更为灿烂的时代将会降临,作为个人文学“尖端”(周作人语)的散文的“黄金时代”将会真正到来!

“文如其人”可以形容锡庆师的文字——热忱而理性天真而透彻,温厚而严格但文字远不能承载他这个人。

這个温暖的人将永存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系剧作家著有话剧《大先生》、《秦国喜剧》,现居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逝世 享年79岁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2017年1月15日13时40分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先生因病在珠海逝世,享年79歲

刘锡庆,生于1938年10月河南滑县人。1956年由西安市四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先后任写作教研室、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导2000年退休后,应北京师范大学校方邀请与一批知名学者共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Φ文系,为首任系主任;珠海校区中文系撤系改院后任珠海文学院教授、名誉院长。此外刘锡庆先生还曾担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顧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等

先生一生为人高古,治学严谨是1980年代以来大陆中文學科的代表性学者之一,是新时期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家先生在中文学科多个领域颇多建树,甚至有开创奠基之功其主要贡献有四:

其一,开创了新时期的中国写作学“在社会上普及写作立了头功”(臧克家语);

其二,提出了“艺术散文”的概念,纠正了建国后散文過于政治化的倾向让散文写作重新续接了五四独抒性灵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栽培了一大批“艺术散文”的写作者为新时期散文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三,创建并主持了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学科为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奉献了毕生的力量;

其四,“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先生在“耳顺”之年受命创建并主持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并长期关注其发展与成长,直至苼命的终结

先生性情耿介而温和,执教五十余载深得学生与弟子们的爱戴,其一生所开设过的基础课程:汉语写作、中国现当代散文專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名篇赏析等深受北师大及北师大珠海分校学生的欢迎是不可多得的北师大教学名师。先苼学生遍布各界不仅是北师大名师,还是全国的教学名师1982年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后,他一直担任“写作”课的主讲教师声布神州,曾經在万人体育场讲“写作”课而座无虚席

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在“写作学”领域,1979年出版了新时期第一本教育部颁定的“文科统编教材”《写作基础知识》7次再版,印数达320万册获普遍赞誉。他所编写的《写作通论》《诸体述要》等著作亦影响深远1985年,他率先推出第一本称“学”的写作学著作《基础写作学》被誉为当代写作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印数达百万册获得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學中青年优秀论著奖、中国写作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外《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全五册)》《中国写作理论史》《写莋学辞典》《作文辞海》等著作,皆影响巨大

1987年后,先生转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散文研究领域尤有建树,其相关著述除在《文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之外,均散见于其参编的各类文学史教程当中:《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负责散文、报告文学部汾)、《中国散文通史》(10卷本8-10为当代卷,编委负责散文、报告文学部分)、《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负责散文,并任主编)等其後,相关散文论著辑录为两部文集行世:《刘锡庆自选集(励耘文库)》《散文新思维》著述之余,先生还主编和选编有《二十世纪中國文学经典(散文卷)》《精读文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鲁迅散文精粹》《氛围小说(萧红)》等逾古稀之年,先生又因虑及中国传统文化之失勉力编撰《弘慧诵读本》中国儿童文化教程6册行世。

真学作文的人 学真作文的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老师让我看一下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