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心得体会如何 让“学”与“游”兼得

    “老师,你可以布置一个让我们出去旅游的作业吗?”近日,舟山第二小学借助精心设计的研学旅行活动,采取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作业相整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春游活动中“以学为主,以游为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春游成效。

一是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请学科教师参与其中,将春游活动的所见所闻与语文、数学、科学、体艺、品劳等学科实践活动相衔接。初步建立一二年级以乡土乡情感受为主、三四年级以职业体验探究为主、五六年级以生命教育整合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活动前期的课堂教学准备,储备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要按照团体任务卡的“作业”要求完成素质拓展实践活动,并通过展示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是创意研学旅行的作业命题。以“约会春天”为主题系列,从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角度来策划设计研学旅行的实践作业。“赏花一刻”要求闻花香、赏花色、拍花姿,近距离感受家乡的花美景美;“朗读一刻”要求约上三五同学共品与春天相关的诗词佳句,做个春日的朗读者;“野餐一刻”要求烹饪春日佳肴,人人掌握一道家乡菜的技巧。

三是丰富研学旅行的基地资源。与舟山博物馆、市图书馆、新城喜果农乐园、新城交警大队等实践基地开展深度合作,以“春天”季节为鲜明特色,开发拓展与乡情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职业体验教育等研学课程更契合的“二代”基地教育资源,为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协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舟山二小)

}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期临近,研学旅行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开始涌现出大批从事该领域的企业,相关产品琳琅满目,但是服务不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有人认为研学旅行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也有人认为匆匆忙忙,多半时间都在路上,走马观花,游而无研……研学旅行站在风口浪尖,记者通过采访家长、教师及相关专家了解到,研学旅行风靡市场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如何真正解决研学和旅行两者的有机融合,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以及引导社会正确对待研学旅行,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才是关键所在。

“合肥模式”占领研学旅行前列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正式定义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并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合肥的研学旅行起步较早,形成了“合肥模式”。据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市自2008年工业游活动以来,已有200多万人次、近 2000所中小学参与其中;足迹遍布中国21个省份及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时间(全年)、区域(全市)、学生(全员)、学段(全段)、学校(全类)全覆盖。据了解,目前,合肥高中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100%、城区初中及小学参与率约80%,所辖县(市)中小学参与率60%。

“相比常规旅游,研学旅行的产品服务对象更明确,即6~18岁的青少年。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需求,才有可能推出最优的研学游产品”,安徽省中青旅研学品牌《第2课堂》负责人佘恒皓告诉记者,“中国的00后、10后孩子是休闲被忽略的一代,他们随意玩的时间少、与同龄人玩的时间少,家里是主要玩耍场所,校外休闲活动不足。

研学旅行不仅仅是旅游,更不是孩子旅游回来写一篇作文和游记那么简单。而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学旅行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听听他们怎么说

A、家长:“走马观花,游而无研”

阜阳的刘女士经常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出发点是好的,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素质,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走向壮丽山河、走进历史文化,这种新颖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接受,游有所学,学有所获,孩子在游历中获得学识。”但最近,情况却不容乐观。

刘女士告诉记者,“孩子最近参加的研学旅行有点敷衍,每次都只是简单去某些景点看一下,走马观花,游而无研。一两天的时间,匆匆忙忙,多半都在路上,最后孩子身体疲惫,也没学到什么。”

B、孩子:“让我跟同学有了更多共同语言”

“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去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也能学到课堂上不一样的知识。”刘女士的女儿迪迪和母亲想法不同。迪迪告诉记者,以前会觉得上课很无聊,现在会联想起研学旅行去过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偶尔也会写一些随笔,“看别人写作感觉很简单,其实真正动笔写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

迪迪还表示,自己性格内向,不知道怎么跟同学聊天,“参加了研学旅行之后,我跟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变多了,也觉得自己更开朗了。”

“平时学习压力大,我觉得出去走走也是一种放松,不过有时候的确会为了赶时间有点仓促。”初三男生小东告诉记者,旅途中,遇到困难同学相互帮助,大家一起努力克服难关,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加深了。

C、教师: “给学生提供定期、持续学习的场所”

陈艳是合肥市一名初中语文老师。“研学旅行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是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教育”,陈艳告诉记者,“可以给学生营造更多良好的学习场景,学生走出校园后,还能提供一个定期、持续学习的场所。”

游学、夏令营不断爆出产品名不副实等问题,未来如何保持净土?陈艳认为,保持教育初心,“旅游+教育”产品面对的都是学生,对学生的引导和安全保障并不能用纯教育或纯旅游产品中的常规方法。前提是必须有专业的运营管理营地,有专业的导师去服务和带领孩子。导师是连接营地、课程、家长和孩子的最重要纽带,提高研学导师准入门槛,严格培训导师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研学的深度,提升研学经验。

“学生的安全问题是研学旅行的重中之重。”为此,陈艳建议,首先,家长报名前要充分了解,建立信任,提前对导师进行专业培训,学生出行前学习安全知识;其次,学校与家长、参与企业等多方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权责,切实保障学生安全;最后,对研学旅行开展涉及的企业、交通工具、住宿、餐饮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确保学生行得安全。

  • D、旅行社:“以课程为主旅游为辅,帮助孩子走进社会”

    安徽省中青旅研学品牌《第2课堂》负责人佘恒皓认为,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教育一条必然的道路,在推进过程中当然也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家长、老师对研学旅行的共识偶尔会产生分歧;研学旅行的高峰期是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在短时间内大量中小学生同时开展研学旅行,酒店、车辆、景区接待、研学导师等资源在短时间内的压力比较大;严格的安全把控。

    “一次旅行改变孩子一生这样的说法太大,其实孩子出去一次未必就能收获到受益终身的东西”,佘恒皓告诉记者,“但是每一次出去,可以帮助孩子埋头在书本里的时候,抬起头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历史,更加切实可行地面对历史,面对民族文化,面对鲜活的案例,从而获得一种情怀,会让孩子在视野、团队配合等方面感受更加深刻,长期积累下来就会不一样了。”

    为此,佘恒皓建议,研学旅行推行以课程为主旅游为辅的理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研学主题,植入课程,融进导学。在出行之前做足功课,对研学主题的相关背景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路走一路学,一路走一路研,这样才能在旅行中学习。

    A、五千年文博园综合运营主任王勇:

    着重在“研行合一”上下足功夫

    针对此现象,记者日前走访五千年文博园了解到,作为第一批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目前文博园的研学旅行通过两年多的运营,已经比较成熟,每年来文博园的学生有10万多人。

    五千年文博园综合运营主任王勇介绍,文博园立足“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塑千年历史文化于一园,食宿行服务一条龙”的优势,主动融入安徽“百万学生研学旅行”育人计划,创办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朴初学堂,坚持区别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同与不同,积极探索不同年龄段研学学生的特点,开展特色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行”取得初步成效。

    王勇认为,目前风靡市场的研学旅行与理想中的研学旅行本质意义上没什么区别,但操作的形式和方法上误区比较大。市场上很多机构做研学教育可能很专业,但做研学旅行就是门外汉了。相反,很多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很专业,但也只限传统的旅游团,毕竟研学旅行的对象是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很严格,更不要提课程设计了,因此会出现研而不旅或旅而不研两张皮现象。

    “研学旅行所展现出的巨大市场潜能,证明旅游行业要善于挖掘外部可利用的价值要素,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为旅游业发展自身拓展全新空间,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为此,王勇建议,研学旅行应着重在“研行合一”上下足功夫,推进“研”与“行”的统一,在研究学习中行走,在行走中学习合作、求真、修身、启智、尚美;推进“教”与“学”统一,问需于学生,制订贴近学生、满足学生需求的研学方案,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集体活动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获得生存、做事、为人的能力,获得个人丰富的体验感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方叶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研学旅行不一定需要有‘深度’,当然要看研学旅行的对象”,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方叶林告诉记者,“对于大学里面某些专业,需要野外写生,研学旅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成果;大部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应该作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能学到知识更好。在大自然中游玩,感受野外大自然的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方叶林认为研学旅行形式不应该固化,研学旅行的具体内容要有“五个一”:一堂课。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随行,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进行现场教学,“寓教于乐”。一个故事。要针对研学旅行目的地设计一个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孩子们容易接受。一个DIY。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教学形式的不同,由于各方面限制,课堂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学旅行中,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一个课堂作业。研学旅行不应该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可在研学旅行中,结合游戏的形式,布置一些需要团队协作,并且能够现场完成的趣味作业,加深学生的影响。

    方叶林建议,“研学旅行需要合理引导。一方面需要出台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规范研学旅行市场经营;其次,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精细化’,要有详细的活动;再次,社会要合理引导,共同营造发展研学旅行良好的社会氛围,不能因为部分不合理现象否定研学旅游的积极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研学旅行如何 让“学”与“游”兼得

上一篇:重走徽商路 徽杭古道领悟徽商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进课程指导纲要》等相关政策推动下,各地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展开合作,旅行社、教育机构等纷纷入局,研学旅行这一概念持续火热。去年年底,随着内蒙古第一届研学教育旅行合作交流会的召开,内蒙古研学旅行教育旅游联盟正式成立,更是加强了我区研学旅行资源宣传。

研学旅游践行的是“在研中游,在旅中学”的宗旨,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中小学的研学内容和形式多元化,除了结合学生学段特点开展的以年级为单位的“大众”研学旅行外,也有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不同主题的研学计划。比如内蒙古小记者协会的研学内容主要在于开阔眼界和锻炼写作能力;新东方则倾向于口语交流和感受等。在研学内容的选择上,“大众”项目普及度高,而“小众”项目可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探索。

从事研学旅游的内蒙古某教育机构李姓负责人介绍,在其他城市,研学旅游很多列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我市目前仍以旅行社与教育机构合作模式为主。研学旅行应该是在注重集体性之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够给予孩子们更丰富的体验感受,这是家庭和学校课本不能给予的。比如教师应该倡导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这才是研学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组织孩子旅游。

虽然研学旅行推进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否让人满意呢?曾多次让孩子参加研学的市民郝靖宇认为,目前我市的研学旅行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不能尽如人意。“孩子利用假期去过英国、日本,也去过北大清华等国内大学研学,我感觉很多研学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学生走马观花地走完行程,收获却并不大。虽然作为家长,初衷也是为了让孩子放松心情,但是如果长此以往,研学旅行和普通旅游的区别仅仅限于线路的话,我们还是不会再去选择研学。”

针对澳洲研学旅行规划的曾女士在国外有多年的研学经验,她认为,研学旅行重点在于学,一定要有课程开发,合理的课程可以让学生把研学区别于冬夏令营,区别于插班上课。研学旅行需要既能体现教育价值,又不是完全为了验证学科知识,课程设计上一定要灵活和有针对性。很多家长一提研学就觉得选择出国更好,其实未必,只要课程设置合理,每一个地区都可以成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但是研学旅行是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进的,所以目前学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果学校方面能在课程设置上给予意见或参与,应该对整个研学规划有积极作用。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苗青)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