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铜花钱是什么?铜脚炉有收藏价值吗吗?

暖暖的阳光下,93岁的毛凤珍老人坐在靠背凳上,懒懒地晒着太阳。

听到脚步声,老人抬起头,对记者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屋子里,毛凤珍老人的儿媳妇刘秀珍搬出一只铜脚炉,或许闲置太久了,上面落满了灰尘。记者看到铜脚炉并不大,直径约有二三十厘米,高约二十几厘米,脚炉盖上有许多小眼。“脚炉原来有把手的,可惜后来坏掉了。”刘秀珍说道。

“以前淮安的冬天可冷了,一滴水掉下来都能结冰。”毛凤珍老人说:“门前的里运河,以前冬天结上冰,不但人能在上面跑,还有人牵着牛在上面走呢。”所以那时候大多数人家家里都有铜脚炉。

“冬天从外面来家了,换上布底棉鞋,双脚往脚炉上一搁,很快就暖和起来了。”刘秀珍说,家里有了小孩之后,冬天孩子的尿布,全放在铜脚炉上烘,尿布很快就干了。有时候孩子淘气,还会在铜脚炉里烤山芋吃。

不过,这些都成为美好的记忆了。“家里经济条件好了,给老人房间装了空调,入冬之后,就给老人开空调取暖。”刘秀珍告诉记者,如今这只铜脚炉已经闲置了下来,但因为一家四代人都用过,谁也舍不得丢掉。

壶、铜脚炉,这些老物件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听都没听过,这可是当年老淮安人过冬取暖的必备物件。家住清浦区北门东后街的毛凤珍老人家还保留着一个铜脚炉,包括老人自己,家里已经有四代人用过了。

}

 脚炉多属江南物件,呈扁状圆柱形。

 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公撒手人寰,撇下外婆一个人,住在宁波城外一处老房子里。母亲奔丧归来,心有忐忑,于是再赴浙江,横竖将外婆接了过来。那时候,我们一家住在皖江江北,一个偏远的农场里。

 外婆的行李有如魔法袋:五彩的糖果、成套的年历片,惊喜纷呈,有一个东西没有见过,就是脚炉。

 脚炉是黄铜做的,炉盖上星星点点,布满了气孔,中间有个铜铸拎环。北风呼啸的日子,外婆打开炉盖,从灶膛里取一些木柴火灰,均匀地撒在脚炉里。外婆说要在底部和表面,铺一些冷灰,中间才放带火星的炭木灰,这样既可以保温又能延长散热。炉温逐渐散去,只要将炉子放进被子里,捂上一阵,热量便又回升了。

 脚炉是民国年间的物件了,外婆娘家陪嫁过来的。从古旧锃亮的质地上看,是经历了一些年轮的。那时“木脚盆,铜脚炉”,是江浙一带姑娘出嫁必备的嫁妆,此风俗古而有之,直到今天仍在延续。

 冬夜冗长,我跟弟弟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贴身围坐在外婆的脚炉边,听她用那略带沙哑的方言,讲故事。我们枕着故事睡去,一任户外风雪肆虐。但再冷的天气母亲也是最早起身,为一家老小张罗吃喝,为父亲打理行囊。母亲身子骨弱,常常指关节抽搐,腰背疼痛。外婆说这是月子里落下的病根,百寒脚底生,家中就只有脚炉取暖,她执意要把脚炉让给母亲。推让中,外婆与母亲争执起来。父亲说别争了。父亲请来木匠打了个硕大的木箱,将脚炉悬空搁于箱底,一家人就都可以把脚放入木箱里取暖。一只不大的脚炉温暖了一个家最冷的冬天。

 母亲体弱却极为坚韧,外婆却在一个冬末病倒了。不久,被确诊为子宫癌。母亲执意不肯放弃,带着外婆乘轮船去上海看,寄居在舅公家里。那时候,也只有上海这样的大医院才有化疗。一年多后,外婆奇迹般康复了,整整又活过了十年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母双双平反,我们一家举家返城。可是,这时外婆的癌细胞转移到了呼吸道。那年深秋,外婆走得格外安详,她带走了我们的哀愁,留下了那只铜脚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脚炉有收藏价值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