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这是宋代清代民窑黑釉陶罐500图瓷器,有没有价值。。。

话接上文。之前在“看工艺”的上篇中,我们最后跟大家讲到了第五讲,也就是如何看圈足。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如何将通过观察器型的工艺变化,来鉴赏瓷器。

每个时代的陶瓷器皿的器型,都与器皿本身的功能作用、和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密不可分。不同朝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使得陶瓷器皿的功能作用也在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器型的变化,然后引发工艺上的变革。

举个例子来说:汉代以前的人们是席地而坐的,器物都放在地上,因而生产的实用器就很大。而且纹饰、装饰都在器肩上,符合人们从上往下看的视觉习惯。再比如说喝茶:从唐到明,煮茶发展到泡茶。于是,茶具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不过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承袭性的特点,除了少部分器形的实用效果与工艺生产都很低的被淘汰外,多数器物都是一点点变化的渐进过程。所以,当我们注意掌握到不同时期陶瓷器皿因工能、作用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时,就能准确的鉴定年代。作为专业的收藏者,一定要掌握其中微小的差异。因为往往就是这些差异,可以让你即使只是看了看照片,也能识别出新老来。

以我为例,笔者是收藏壶系列的,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鸡头壶,到民国、建国后的壶,光是壶流在壶上的位置就可以列出一个时间表来。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讲讲一些大宗制品的器型的时代特点。

原始陶:最早的时候,陶器主要是作为炊具水器和收藏食品的器皿使用,三足的鬲比较流行。三足之间即可放柴火烧,吸水器小口尖底、双耳,方便放入水中吸水,又可以插放在沙地上不会倒翻。因此远古陶器都是实用器,很大、很实用。如有小形的,就要注意是什么文化时期的。那个时代还没有流行用陶瓷作明器陪葬,一般是把生活用品带到墓地中。

商周时期: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从早期的渔猎、采摘,逐渐过渡到种植、渔猎并用。在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陶器的器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三足的鬲到了商代中期变成了实足,完全变成了另外的器型,鬲没有了。人们开始在室内固定居住,在河中的吸水的小尖足底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盛放食物的大器。战国到汉代的这个时期,由于陪葬之风开始盛行,出现了许多陶礼器。如鼎都是作为明器陪葬的。多是彩绘陶,吸水率高。如果看到那些很小不规整,并形成一定组合的,肯定就是明器,而这时,作为实用器的瓷开始登场。

3、西周出现很多印纹灰陶罐:这类罐都没有耳,因而器口多向外翻出,主要是便于在颈子上系绳子,现仿的多不知其中道理,容易忽视这个细节。

4、原始瓷器登台:由于没有自己的器型,所以大多是参考铜器的器型。瓷器是实用器,仿铜器的同时又要兼顾实用,所以一开始最多的形式是壶、瓿等,如水波纹壶、水波纹瓿,后来才慢慢创造出四系罐等自己的器型来。

5、茧形壶:俗称鸭蛋壶,战国秦时的陶器壶。茧形壶是秦代的特有器形,其他朝代所没有。

6、魏晋南北朝的鸡头壶、狗头壶、四系盘口壶、羊形器、灶、牛车,都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到了隋朝就逐渐消失了。

7、隋之后,瓷器都是自己创造的器形,几乎没有和青铜器一样的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了仿青铜器造型的瓷器,玩家就要多留个心眼。

8、唐代的唐三彩主要是作为明器陪葬:因为那个时候就已经知道铅釉有毒,所以都是用来陪葬。如出现实用器,一定是后仿的。唐代的凤首壶是唐代独有。

9、辽金是马上文化,因而辽金的三彩,鸡冠壶、四系背壶是独有的,鸡冠壶如出现那种二原配方的瓷器则是后仿的。

10、东汉之后的陪葬器种类繁多,从日用器皿、生产加工到六畜饲养、住房出行什么都有。但到隋唐以后,就逐渐渐消失,因为葬制发生了变化。

11、东汉开始陪葬十二生肖:从兽头人身到唐代人头抱兽头,历经百年。

唐代白陶兽首十二生肖俑宋代素瓷人捧兽十二生肖明代山西三彩人捧兽十二生肖

12、元明清开始,器物的延续性开始变得很强:只有掌握器物的细节,才能从器形上加以区别,这就要求对此多加观察:如这三朝器中,玉壶春瓶、梅瓶、将军罐,代代都有,但彼此间却有很大差异。

13、清代花瓶完全成熟:早期顺治、康熙一般都是无耳的棒槌瓶,但到乾隆以后花瓶都是有耳的了。

总之,器形各朝代区别主要是对比,从器口的直径、工艺、圈足的特点,器身的曲度作比较。

陶瓷器边上的耳,最开始是出于实用。把它作为把手、系绳的用途,辅助人们使用,属于器物上的附件。到后来慢慢装饰,以增强其观赏性,再之后就有在器中纯以装饰物出现的。有些器物的器耳有很长的延续性,有些则很有时代特色,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1、挖耳:早期商周之前的原始陶器中,如吸水罐等,在制作时,一般都是全器做好后,在腹部硬用手指挤压,抠出一个半圆形的器耳,用以系绳。也有可能在上面补了一点泥,一看上去就知道是抠出来的。

2、扳条鋬:商周时代,南方的印纹硬陶,如良渚文化等地,壶、杯都是板条鋬,有的上面也有印纹。

3、兽形耳:汉代的青瓷瓿上是双变形兽耳,上面压印纹饰。汉代壶的方壶上有双鼠耳。汉代陶盉和魏晋鸡头壶上则有兽形提梁鋬。

南北朝青瓷龙柄鸡头壶魏晋洪州窑鼠耳钵

4、秦汉有陶瓷壶、鼎、年、钫等器上附有铺首衔环的装饰风格:这类器一般都是仿青铜器,魏晋后没有这种装饰,到宋代影青釉的投壶上,又开始流行这种附件装饰。

5、秦汉的原始瓷壶因为是实用器,两个附耳必须是作为穿绳系带实用,因而附首环改成了条形叶脉纹耳。

6、横条形四系:汉代之后至三国两晋,横条形四系、六系的青瓷盘口壶盛行,器形实用性增强。

7、桥形系:东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桥形系流行,早期棱角分明,到南北朝逐渐模糊。

8、双复式系:隋朝至唐朝,在罐的顶部,多采用双条形系。魏晋和唐代的长沙窑也流行双泥条缠绕的双条形鋬。清代壶、杯上有双条缠绕鋬的那是清代外销瓷器。

9、泥条捏边:商周的早期陶釜边,用泥条捏成波浪沿,用来放在灶上,三陕一带的巴文化中也有。

10、熊足蹄足:战国至汉代的绿釉仓、柩,多是做成熊足,而鼎类多是蹄足,本人也收藏过一个人面足,但这是个宋器,不作代表,孤证不为证。

11、模印造形耳:唐代长沙窑很多器物上,都用模印造形耳作为系,既好看又实用,长沙窑特有。

12、贯耳、戟耳:宋代开始,多仿古青铜的作法,故而原本在汉代青铜上的贯耳开始流行起来,并在商成器中出现。戟耳是宋代特有的,到后来变形为其它的三耳、花耳等。

13、狮头系、象耳、虎头耳:元明清时期,作为装饰,出现狮耳、象耳、虎耳。清代一朝,虎头作为系,为主要实用器上用。清三代虎耳,圆形、大、清晰,到后来越来越瘦长,模糊简化。

14、穿洞附铜配件:清代康熙的粥罐,有一种穿洞附加提手的做法。烧窑时留好孔,成器后再配上铜附件的提把。顺治和雍正也有少量。

15、清代早期花瓶上无耳,如棒槌瓶等。乾隆开始流行各种如鹿头、象头、龙耳,如意云头耳,清中期出现爬狮耳。清代耳越早越清晰,光绪民国模糊。

由于陶瓷器从拉坯、修坯到装饰、烧窑等多方面工艺和装饰要求的不同,从而就算是器口与器足一样,也会留下特殊的特征。这是有着特殊历史年代的固有特征,这也将成为我们鉴定朝代的依据。

1、商之前的各种陶器:商之前的早期文化时期的陶器,多半采取捏泥条盘底等工艺。器口的地方一般都是手捏,抹光、打磨,不太规整,这是所限于当时还没有轮制修坯的工艺所致。从手捏打磨的情况来鉴定。一般来说仰韶文化中期后就有了慢轮,但因为原料的关系,这种慢轮是用来打磨,而不是旋坯的,所以商之前后的器口不是捏塑手工打磨,就是一种用慢轮磨光的特殊特征。

2、慢轮修口:商代至战国时期,特别是西周,陶瓷多半还是泥条盘筑造型。后用泥抹光、按底。再用慢轮把器口修规整。这种修口明显留有旋修的轮制痕,因而这类只用轮制法修口的器多是西周至汉代产品。

3、盘口器:瓷器从东汉后,逐渐开始大量生产,由一开始仿青铜器器形。魏晋之后开始根据生活需要,独立创造自己的造型。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初,流行一种盘口器,如四系六系盘口壶,盘口鸡头壶、盘口渣斗等,有青瓷,也有德清窑黑釉,到隋代才逐渐消失,这种盘口器鉴定就是定位在这个时代中。

4、洗口器:秦汉时流行青铜洗口盆,后这种器形发展到瓷器洗口盆,到魏晋之后消失,但是青瓷以外的瓷器后来也有很多洗口,青瓷洗口器只能是魏晋这个时代的。

5、唇口器:陶瓷器在早期时候,由于瓷胎质容易变形和破损,为了加强沿边的强度,把很多器物如瓷碗沿边上加厚一圈形成唇口。这种方法即加强了强度减少废品,又增加了美观。从南北朝到唐,邢窑等窑口都烧唇口碗,到了五代陶瓷练泥、制坯逐渐沌度提高,坯胎泥强度增加,唇口就慢慢消失。后来有少数产品为了装饰也会有一点唇口。

6、芒口器:在宋代时,北方的窑为了提高生产量、成品量,发明了复烧的工艺方法,后逐渐发展到南方景德镇窑,一时间南北窑场都烧芒口器。这种器主要是碗类产品,将碗放入一种匣钵里,多个叠在一起复烧,全器都是满釉,只是口沿无釉,因而是芒口。为了装饰和实用,讲究的官家也有的在器口镶上金口银口,因而也叫“金银镶口”,景德镇多青白釉、印花、刻花、芒口器,这种芒口只是宋代至南宋流行。后来由于镶口比较麻烦,再加上南宋末元初又发明了生产量更大的垫圈叠烧。芒口器也就没有了。分析鉴定芒口只能是宋代,真品镶口处还残留镶口的残银、残锈。

7、白复轮:宋代流行黑釉碗盏,主要是用于沏茶。有种黑釉碗在全部黑色碗的口沿部,再施一圈白釉,因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主要是吉州窑和部分北方窑口有这种产品。

8、酱釉口:在白色釉的器皿的口部,再施一圈酱釉,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如同金银镶口一样,几个特殊时代的酱口产品,可以提供鉴定朝代的依据。

宋定窑酱口器:从北宋开始,在刻花碗,印花碗的口沿,一般多是芒口器,但是有一种印花碗,在口沿处有一圈整齐的酱釉口,反差鲜明。这种酱釉色黑如熟铁,微带锈色,暗淡无光是最关键的特点,现代仿品的酱口一般都很光亮,或人为作旧磨去亮度,因而有磨光痕迹。

宋影青酱口瓷器:宋代景德窑系都烧影青白釉,主要有“湖田窑”,也就是湘湖窑、南丰窑、白舍窑,每个窑口的青白釉基本上是一样的,但细微的区别还是有的,抓住了就能够分辩。其中,南丰窑在宋元时期与湖田窑并列大量生产,而白舍窑有种青白釉酱口碗是其它窑没有的,酱口酱色亮,与湖绿色的青釉相配,这种酱口是景德镇其它窑口是没有的。而湖田窑的底有酱色,锈色,黑色垫烧痕又是白舍窑所没有的。

明末青花酱瓷器:明末崇祯到顺治时期,下限到康熙前期,在一些青花瓷器的口沿也施上一层酱黄釉,形成镶银口的效果,只有到清代康熙中期后逐渐没有这种装饰习惯了,这也形成了青花瓷。明清过渡时期顺治青花瓷的一种鉴定方法:这种器口一般都很细、浅、淡,发黄,有点象金口的效果,有的粗产之器,显得如同抹上一圈很细的护胎釉一样浅淡。

9、清康熙粉口青花瓷器:康熙青花瓷器是青花发色的最佳时期,各种青花瓷造型丰富,其中康熙时的笔筒和一些平口的青花瓷器,在器口正常上釉完后,再加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出沿的效果,因而有时候形成破泡和自然毛边。这也是康熙特有特点,用于鉴定。

10、清顺治暗刻花口青花瓷器:清代顺治时期流行白釉暗刻花,后在一些青花瓷器上(如笔筒等器物)的口部边沿和足部边沿暗刻花人字形边饰,再在中间青花绘画,形成暗刻花的特点,这种口足部暗刻花器一般都是顺治精品青花。

11、宋影青斗笠碗口:宋代青瓷器的器形中有种斗笠碗,碗壁从器底由原逐渐变薄,到了器口有的不到半毫米厚,真是如同刀口一样薄,口薄似刀,老的这种碗的实用性存疑,也有可能是明器。出土的多有缺口,是宋代北宋到南宋的特殊器型。现代仿的由于瓷质坚硬,用手在口峰上轻刮,有铮铮的刀音,而真品瓷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入土时间长,因而刮时无声,这是真伪之辨。

明代中晚期的薄口碗:明代瓷器的瓷化程度很高了,因而可以生产出很薄的压平杯等薄胎器,所以生产出很多薄胎杯碗。这些杯碗很薄、半透明,碗的口沿收口处如刀口。清初后就渐渐没有了,现代仿品也刮起来有铮铮的刀音,真品没有。

12、唐宋葵口、棱口、花口:唐代开始受外来文化金银器的影响,开始在白釉上出现葵口、棱口、花口,主要是刑窑定窑上。到宋代的影青瓷都有这种器形,是在两朝的特殊产品。到元代的龙泉青瓷上和青花大盘中,有这种葵口、棱口、花口,主要是出口伊斯兰地区。到明代后不流行,但在明清的外销瓷中,还有这种带有外销特点的葵口、棱口的茶杯和茶托盘。

13、明代青花壶口:青花瓷器的壶,在明代和清代有一个分野的重要标志,主要是因为工艺上的差异性而产生了变化:明代青花瓷壶在口沿上釉后,再刮里面的釉,故而器口满釉;而清代青花瓷器则是在形成上釉后,最后修圈足和器口,所以器口和圈足都有一圈修理整齐的无釉露胎边,胎釉之间分明,交界处还有明显的火石红溢出。它是明清青花壶的一个区别。

14、檀香口:明代永乐青花瓷器,出现在碗盘上加芝麻瓷釉,俗称檀香口。在口沿施酱釉成“檀香口”,经高温一次烧成青花酱花器。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民窑青花瓷器上,在别的瓷器上也偶有反映,主要是仿定窑色口。

15、灯草口:形成在明代色釉器的器上。如铜红釉的祭红、祭蓝釉,由于釉在高温下的流动很大,釉从釉下流失过多,从而使器口上的釉留存稀薄,形成脱口。在口沿处形成一条自然的几乎露出胎的浅色釉,如同一条玉带,灯草粗细,因而也叫灯草口。清代色釉,釉的流动不如明代大,形成自然的灯草口不容易。于是工匠有时人为的把器口画出浅色效果,仿照“灯草口”。当然这种灯草口没有明代自然流淌的效果,因而也成为分辩明代与清代色釉的一个方面。

清代的灯草口是描出来的

16、描金口:从宋代开始有将金碾成粉末以蒜水涂在器上绘画。从清代乾隆开始,正式在器上描金,一直到清末民国。而乾隆到光绪,都是用纯金粉做原料描口,金色纯正,呈赤色、暗黄。到了清光绪到民国,开始使用化学洋金水描口,金口白而光亮,用旧后发黑,因而成为鉴定的一个抓手。

在日本五岛美术馆所藏福建遇林亭窑黑釉金彩福山寿海文字盏,和根津美术馆所藏黑釉金彩武夷山图清早期描金口都是用真的金水清末民国的描金口多是用的洋金水

17、金银镶口:宋代是窑景德镇窑出的芒口器。为了使用方便和美观,专门在器口上镶金银铜等。金代后,即增加了强度,美观实用非常流行。真品一般都是出土的,所以镶口一般都被腐蚀,因而只有少数残存的,或是腐蚀的。现代仿品上是没有的,有也是仿的涂上一点黑色,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18、紫口铁足:南宋的官窑瓷器,以及汝窑瓷,还有宋元时的一种铁胎龙泉瓷器。有的釉下是一层深紫色的护胎釉,有的就是深色铁胎。在一些浅色的色釉器中,如粉青、油灰、米黄这类的薄胎色釉器,有的胎只有釉的三分之一。由于釉的流动,使之口沿的胎色露出,显的紫色,无釉的器足显出铁胎。因而俗称“紫口铁足”。

陶瓷器最本质的部分就是胎土。中国陶瓷的发展除了各地各时期的原料发生变化而产生变化外,最主要的还是在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提高而产生胎骨质量的差异。一般来说,早期陶器烧制温度800度左右,商至汉代已经达到1000度,吸水率降底和强度增大了。到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瓷器正式发展成熟,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基本上接近现代。而到了元代“二元配方”形成后,可以减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烧造温度进一步提高,吸水率降到0.03%,透光率提高,强度更好。在辨识和断代过程中,抓住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划定大限,再根据细微特征划定朝代和窑口。

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为主混合物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制品。

鉴定时应把它分为两个方面:1、古代陶器。2、各种釉陶。

1、古代陶器。石器时代,人们在烧火时发现粘土烧结后能够有很好的强度后,有意识开始烧造。从各个文化类到南北朝瓷器发展时期,先后出现过多种陶。

红陶:红色的粘土,吸水率高,有声音,不透光。皮面用指甲可以划伤,也有不少增强了硬度。

灰陶:泥质灰陶,泥色的胎或是洗净后是水泥色的胎土,吸水高,不透光。

白陶:白陶很少,仅商代和西周时有少量。陶土表里如一都是白色,很细腻,指甲不容易划伤,不透光。

黑陶:黑陶实际上也是泥质灰陶类,只是在烧窑时采取封窑烟熏渗炭的方法使器表出现黑色光泽,表面有的出窑后磨光,这类陶片的断面,看得出中间部分还是灰陶质。

陶器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烧制的温度很低,800度。因而没有烧结,因而硬度都很低,用指甲可以划痕,有的比较细腻。因为是泥质,有的因为要加强塑型能力而加颗粒粗的物质。

2、由于为了加强强度,在胎中都渗入了一些特殊物质,如灰砂。夹砂灰陶,红陶。有的在里面渗上草木杂物。因而断面有多杂物。有的夹炭或草本质增加强度。而有的象合泥浆揉面一样,掰开后,老陶断面显出一层一层的绉折和杂的杂质,而现仿的就没有。

3、老陶器都是捏塑,有很多揉捏的痕迹,并且会留下指纹。在口部或是内部有慢轮修坯的痕迹,而后仿的一般都没有。

4、烧成温度很低,吸水率很高。水一浇上后马上吸入,并且有很大的味道溢出,强的还刺鼻。而新仿的就没有了。

原始瓷器胎土:中国古代陶瓷生产的地域辽阔,南北都有,很难共性的概括原始瓷器的特征。仅就目前掌握的情况,原始瓷器从西周至战国开始,一般来说胎质坚硬、沉重。陶体精细,灰黄色胎土,击之如钢胎,很坚实的金属声。草木灰调成的石灰釉很薄,很均,如同一层薄膜,很有特点。

秦汉原始瓷胎土:秦汉开始,原始瓷器开始逐渐开始。由于生产量的扩大,各方面反而逊于战国青瓷。秦汉瓷器一般胎体比较厚,泥条盘筑,安装饼型底,再用泥抹光,厚实,质地硬度低于战国。胎土多种,有的如酱色,有的上有类似护胎水,有的青灰色。由于半釉流动大,有的有如泪的流动。窑温掌握的不好,所以很多烧的起泡和变形,这是秦汉瓷器的一个典型特色。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青瓷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个时候的青瓷多半是南方的各大窑口生产,如洪州窑等青瓷。这个时候的青瓷发展比较完全了。一般都是旋坯,生产厚度开始减少,明显薄于秦汉,而厚于唐五代。胎土基本是灰黄色,非常容易脱釉,有吸水率,水倒在上面浸入一部分,大部分入土后有土浸。一般都是平底实足,有线切割偏心纹。

唐长沙窑胎:长沙窑又称为铜官窑,位于长沙市北三十公里处,从唐代开始形成生产规模,开中国陶瓷彩装饰的先河。长沙窑的胎厚重釉轻薄。早期胎色呈淡红色,后呈浅灰色,如同香灰色,还有土黄色。一般都有化妆土,有的有垫烧痕迹。胎质较粗,白度不高,不透光,吸水率高。现代仿制品中,一种声音硬,不吸水,一种吸水很高,是用石灰、水泥加陶低温烧成。

唐代越窑:越窑是在浙江绍兴、上虞一带的瓷窑体系,从汉到宋约有千年历史。但是真正形成风格,大宗生产的,是在唐、五代。越窑主要是烧青瓷,釉色青中带微黄,后改进有的如湖绿色。越窑的胎最有特点,灰白色,色较深,质粗而坚硬,吸水率比较低,不透光,有垫烧痕迹。现代仿的硬度太高、声音不对。

宋代景德镇窑:景德镇从唐代开始有烧窑的记载,到宋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陶瓷的主要产地。到了明清时期,就真正成为中国陶瓷的主要生产基地。景德镇窑是指分布在江西景德镇周围湖田的窑。宋代景德镇主要是烧青白瓷,瓷胎还是一元配方,胎白,有一点吸水。因而入土的胎一般偏黄,吸入了土色。特色是胎底垫烧处有黑色的入骨的铁黑斑。其它的窑口没有,现代仿的是用一种碳灰有意涂在胎上,因而烧出来后,黑斑是一种烧结的感觉。细看宋景德镇窑底部旋坯处有旋坯挤压的波浪皱折,而现代仿品旋坯很平滑,主要是胎土过细、快轮的原因,这是个主要特征。

唐代寿州窑:寿州窑窑址在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始烧于隋代,唐代是寿州窑的繁盛时期。唐代专烧黄釉,形成唐代寿州窑的风格。胎体比较厚重,白中泛黄,有的有化妆土。器多平底,底的内凹,有支烧痕。瓶头比较重,花盏一类器是边棱用刀削去。胎的鉴别质地较软,有石灰质感。

唐代邢窑。邢窑窑址在现在的河北省内丘县,是唐代著名瓷窑,主要生产白瓷。有粗细之分,细者胎质坚硬,釉色细润质白,在釉处呈水绿色。粗白瓷胎质较疏松,一般胎外施化妆土,比较厚重,与定窑区别就是胎体厚薄之分。

定窑:在今天的河北曲阳县,宋代属定州。始烧于唐代而终烧于元,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瓷最大特点是胎质轻薄,早期施有化妆土,乳黄色,釉处有泪痕呈黄绿色。在釉处可以看到胎上的竹丝刷纹,胎底没有景德镇旋坯的挑刀痕迹和收刀痕迹。

耀州窑: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凉水河西岸,也称铜川窑。从唐代开始烧窑,到宋发展为高峰,金元后逐渐衰败,是宋代少有的烧青瓷的窑。耀州窑最大的特色是釉面暗绿色。胎为灰色胎,有点象越窑胎上白衣,不上白衣的地方灰色,质地坚硬,釉面裂纹,橘皮者多,刻花、印花多在碗内。

宋吉州窑:吉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起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吉州在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由于吉安古称吉州,因而也叫吉州窑。因在永和镇,也叫永和窑。吉州窑以烧黑瓷为主,品种多样,釉色绚丽,大多产品中有黑釉白花、木叶贴花、剪纸贴花,各类窑变釉中的玳瑁碗、鹧鸪斑等。一般釉色黑褐色或黑红色。与建窑的区别是釉薄如皮。胎质的特点明显,细而松,土黄色或白中带黄,胎体偏红,击之声音如皮。内凹多不规整,与建窑的黑底相比差异很大。

宋磁州窑:磁州窑的釉面颜色为白中带灰,有点象老化的白油漆,有的如哑光漆,有的地方剥釉后,就象墙上的油漆脱落。胎上有一层化妆土,有时在发花的化妆土下漏出灰红色胎就像是在灰墙刷了一层石灰的效果。这个特色是后来的仿制品所没有的。胎质比较厚,圈足是一般都在5毫米至15毫米左右,这是特点,今天的仿制品如果做到这么厚的胎就会很重。

宋龙泉窑:龙泉窑在今天的浙江省龙泉县,从北宋早期开始创立,南宋晚期到达鼎盛时期,元代更盛,而至明代中期就衰退了。在北宋时,还是施石灰釉,因而釉光亮薄,北宋胎薄,色灰,用托珠烧,后中晚期垫圈垫烧。从胎体上看,龙泉窑在各个时期的胎体最有特色,有明显的区别。而到南宋后,施石灰碱釉,釉在高温下流动慢,因而可以多层施釉,才真正形成龙泉窑温润如玉的风格。

南宋胎有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两种。白胎胎质细腻,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红”。黑胎灰黑,俗称“铁骨”,口沿露胎呈紫褐色,圈足底端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元代采取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有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垫圈,露胎处泛红。中心有釉这个特点很明显,明代后又恢复垫烧,外底无釉。

明代龙泉窑胎更厚重,露胎处多红色,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样,经常有很长的,类似长裂纹的开片。

本文转载自夏志钢(武汉壶语堂博物馆馆主)

}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宋代的工艺美术-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PPT专区。宋代...建窑黑釉碗 建窑油滴盏 磁州窑白 地黑花婴戏纹......

}
  •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1、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

  • 鉴定师张笑千谈元、明、清各时期青花瓷发色特征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图:嘉、道时期青花 清代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由于休养生息的政策,封建王朝出现了.........

  • 康熙青花瓷制作时常留有手指印的纹样,这是康 熙青花鉴定的又一个特征。在...康熙时期的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 经 61 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

  • 中国历代名瓷识鉴之元青花赏析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摘要青花瓷生产于...清代的釉面比较均匀、平滑,用笔痕迹不明显。在了解青花瓷的一些 基本鉴别方法.........

  •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 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据中大科鉴了解,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瓷器,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瓷器、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

  •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顺治朝,共历 18 年。......

  • 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 - 元青花鉴定的一般方法和要点... 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元...员园援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

  • 当您掌握了鉴别青花瓷器的方法,便 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青花瓷器从明代...明代青花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 质比较洁白细腻 (除.........

  •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 文物拍卖从业人员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4 七、元青花瓷鉴定要点 1、元青花瓷胎体厚重 ...永乐只有半脱胎技术, 清朝脱胎技术成熟, 可以产生.........

  • 乾隆官窑瓷器底款及清代青花瓷器价格很高吗 - 东昌居士 ( ......

  • 2、如何鉴定青花瓷青花是高温釉下彩之一,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中国青花...清代青花瓷则 胎骨轻盈,胎质细腻,釉面细薄,纯白度和透明度均好于明代,色泽.........

  • 明宣德青花瓷鉴赏,宣德瓷器如何鉴别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明宣德青花瓷...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 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

  • 成化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 图 1:明成化瓷器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

  •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_张浦生 - lan’s collector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张浦生 1·洪武(1368—1402 年).........

  • 青花款识鉴赏_金融投资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青花瓷...陶瓷鉴定专 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所以,乾隆去世以前,清朝有两个年号。景 德镇两边都.........

  • 纹饰上,有的直接源于万名版画题材,所画人物粗精皆有,已具有了向清代青花过度的特 点。 明青花瓷器的简单鉴定 造型:造型师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首要体现,是当时.........

  • 还有更浅淡者,影响到清代。 c、青花色调浓郁,带泛黑蓝及 黑灰,此类多见于...选修论文(青花瓷鉴赏) 5页 1下载券 元青花瓷鉴定的几个要素 53页 免费 .........

  • 本文针对清代雍正朝的青花用料和发色特点,略加评述,希望能对雍正青花瓷的鉴定起到一......

  • 盘、碟 等瓷器上,常见形态多姿、粗细各异的麒麟图案,并一直延续到清代 初期。...如何鉴别青花瓷器仿品-易...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明宣德青花瓷鉴赏,宣德瓷.........

  • 明初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明初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作者:李伟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 年第 02 期 明朝建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民窑黑釉陶罐500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