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像我这样当了妈后才去学钢琴的吗

琴凳上的童年_网易新闻
琴凳上的童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完全没法想象,抛弃了这段(学钢琴的)童年——或者说几乎是整个童年的全部——我会是什么样子。
直到很多年后,如果有人问起,我也只能说:“是的,我会弹琴。”好像只是一个普通的技能,会游泳、会写字、会说英语……
会弹琴,这听上去并不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
可惜一开始,妈妈并不是这么想的。
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从爷爷辈的第一代油田人建起它,到所有人在我十来岁时陆陆续续搬离,那里都是相同的模样。小镇自成一个“王国”,我和我所有的同学一样,在小镇医院出生,在小镇中间的幼儿园玩耍,然后从一样的小学读到高中毕业。
所有人似乎都认识所有人。
于是,“顾老师给她家姑娘买了钢琴”、“人家慧子比贝贝小,都开始学琴了”……大概也就是这样的理由,足以支持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琴”这个决定。更何况,弹钢琴是多么“高贵”的一件事:“你看电视里,公主们在晚餐后总是坐在客厅的钢琴前面弹琴,穿着精致的大裙子,多美。”那年,《茜茜公主》的电影刚刚热播,存留在妈妈内心深处的公主梦,被描绘得倍加诱人,可在那个家里孩子还要为了吃饱饭而打架的年代,这些怎么可能实现呢?
“我还记得自己上中学时,就为了能摸一下音乐老师那架脚踏的风琴,每节课之前争着抢着要去帮老师抬琴。多按了一下,心中就能幸福好久!”琴键上满溢着妈妈少女时期的梦。
“弹钢琴”就是妈妈心中的公主梦
那年我四岁半,幼儿园肄业,被“夹带”进小学学前班,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下;妈妈29岁,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三两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妈妈说服爸爸,两人开始频繁地坐公共车去银川看琴,直线距离近100公里,那时候柏油路都还没修好,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露天煤矿和零零星星的土坯房。这条路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又走过无数遍。
“我当年真喜欢那个一万二的苏联进口的钢琴啊,你爸就在旁边劝,说借的钱太多,家里还要存钱买冰箱电视,就太困难了。”
“我觉得我的琴已经很不错了。德国原厂的产线,晚几年就都国产了,远不如我的呢。”长大后我这样安慰妈妈。
“恩……也行吧。”
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春夏之交,窗外的阳光还蒙着春天连绵的沙尘暴过后的黄白色,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轰轰闹闹地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具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漆在阳光下明晃晃的,刺人眼睛。
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五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个小时。妈妈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符和节拍,全程监督。中途只能上一次厕所,喝水一次,时间严格固定;弹错音会打手。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每天最少两小时,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10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10级的考试。许多孩子一路学到五六级就放弃了,他们曾是我妈妈买琴的动力。“这不过是一个兴趣爱好嘛!”他们会这样自我安慰,只有妈妈带着我,一路考到我能考的最高级。
“妈妈,为什么慧子她们都不学了,我还要学?”
“这是你答应我的。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
从90年代“学琴潮”开始,城市周末的大街小巷,太多太多的琴童在家长的带领下背着提琴(还好,没看到过背着钢琴的)和琴谱,像是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
不乏如朗朗父亲一样的家长,带着儿子背井离乡,租住在北京的小破房子里,就是为了儿子能在中央音乐学院找“最好的音乐老师”,考音乐附小、附中,从此走向“钢琴家”之路。当然,朗朗只是个例。
“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作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海顿教出了莫扎特,莫扎特教出了贝多芬。”
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也就是学校的三两个音乐老师,自己都远谈不上专业,怎么教小孩呢?只有去市里。百公里的土路,单程近四个小时。
从小镇到银川的公路,是后来才修好的。(作者供图)
银川的钢琴课每周一次,周日早晨七点整,妈妈拖着我坐上去市里的公交车,为了省钱,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半个多小时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的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下课之后,母女俩同吃一份“露露快餐厅”的5元餐,当年它的对面还是新华照相馆。
冬天好冷,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浪费,手指在僵硬的弹奏过程中才慢慢恢复知觉。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大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
夏天好闷,母女两昏昏沉沉的挤在公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我很羡慕那些住在离老师家不远的市里的孩子,“他们条件真好啊!”母女俩总是如此感叹。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一切都那么好看、那么新鲜,但到头来也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以内。”偶尔路过鼓楼的新华书店我们会去看看书、琴谱和磁带,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很多年过去,在某个饭局上,有人说:“你知道以前马家滩有个疯女人。每周带着娃娃去银川学钢琴。简直是疯了。”
我和妈妈听了大笑不止,可是转过身去,我莫名的就想流眼泪。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挨打变得很频繁,后来我还问过爸爸,你为什么从来不进卧室看我弹琴?你不喜欢吗?爸爸故作神秘地悄悄对我说:“太惨了,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啊!”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每首曲子想过关都需要巨大付出。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似乎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爸爸偶尔回来劝两声,但多半都是沉默的,他当然也“救”不了我,我知道。
有时候,妈妈也会很温柔——巴赫的曲子太难,考级又非要考,我学得太吃力,妈妈也会抱怨,“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人写出这么复杂又不好听的曲子。”两个人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读”,好不容易弹顺了,都会觉得如释重负。
在往后的很多年中,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怎么会有小朋友喜欢这件枯燥、乏味又痛苦的事情呢?那时候的我着实难以理解。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会被反锁在家里,要完成当天的“任务”。有的时候只是锁一个晚上,寒暑假的时候会是一整个早晨或者下午。虽然寂寞,却是我难得的休闲时间。
在闭锁的空间里,我弹五分钟琴,转悠五分钟,翻翻童话书,和自己说说话。电视是不敢看的,因为电视机会热;玩具也没什么好玩,拆来拆去不过就是那么几个。
有那么一两个暑假,也有同学来找我,我没有钥匙出不去,她也进不来,两个小姑娘就坐在地下,隔着房门聊天,我不时看看表,提醒她:“你得回去了,我妈要回来了。”
来外婆家过暑假的表哥们也会来找我,但只是为了拿我爸妈的“小霸王红白机”——他们在门口求我偷出来给他们玩,我爬上卫生间的洗衣机,打开卫生间高高的小窗户,把游戏机盒子艰难地递给窗户外面叠罗汉式的两个哥哥,然后羡慕地看着他们离开。
更多的时候,我只是趴在阳台的窗户上发呆,看着外面偶尔飞过的鸟,和更少的人从家门口像是废墟一样的荒地上经过。沙尘暴吹过的时候,闭上眼睛,我总感觉自己听到了海的浪涛声,“沙漠的尽头就是大海呢!”
我不止一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住在一栋海边的房子里,穿着公主的纱裙,听见真正的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每一次在亲戚和朋友面前的“表演”,都会出大大小小的差错,我很紧张,我讨厌弹琴给别人听。
每一次想要在小镇另一头的外婆家和表姐再多玩一分钟,都会被妈妈拉上自行车后座,满含着不舍和泪水离开。
每一次被钢琴老师指责曲子出错太多或不够熟练时,就像负担了某种沉重的罪名。离开老师家的那一刻,我知道无休止的责骂又要开始了;极少数的,在课上受到了夸奖,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妈妈的表情,如果老师关上门后,妈妈说:“今天还不错。但老师说的其他问题,你还是要注意……”这才代表我真的可以露出轻松的表情了。
想来,这个过程我们都很辛苦,可哪儿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疯女人带着娃娃去银川学琴”的故事延续了五年,我家终于搬到了银川。考过六级,妈妈再也认不清愈发复杂的五线谱,我也不再需要她从头盯着我弹到尾。八级的曲子很好听,九级好难,十级我不太有把握……这些问题随着初中青春期的叛逆变得非常模糊。
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太让我失望了!我觉得自己过去近十年的重心完全放错了位置。”妈妈无比惋惜,“女孩子学个艺术,多好!又轻松又温柔!”
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肖邦的九度都够不到,怎么学专业的。”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上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那样的话,既不像妈妈学理科那么辛苦,又不像爸爸学文科那么枯燥。
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不记得从哪一天开始,钢琴课也就这么停了。
高一时,一次我有机会在全校同学面前弹《悲怆》。下面很吵,所有人几乎都在聊天,对于我的曲子似乎毫无兴趣。我记得自己还化了妆,一直很紧张,感觉每一双眼睛都在批评自己,感觉总有某一个乐句我没有处理好。这种感觉很糟糕。
事实上,那天难得地没有出错。
后来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妈妈,我发现学校的钢琴放在什么地方了!竟然在一个阶梯教室里面,晚上偷偷去弹琴,合唱团的师姐问我,要不要来合唱团当钢伴,我想去呢!”
“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
“妈妈,钢琴比赛我被刷掉了……有个师姐弹了肖邦那首特别难的练习曲,好好听啊!”
“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妈妈,公司附近的琴房都好远,我好久没去了。”
“妈妈,我想弹琴。”
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我无比感激童年的每一首钢琴曲的学习——从维也纳古典乐派到浪漫主义,让我在往后学习文学、艺术、历史中,不断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让所有的技巧成为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感激那些独自在家的日子,让我早早地不那么惧怕孤独和别离,并在往后的生活中一直充满浪漫与幻想。
这种和解,或许也像我当初学琴一样,是无可选择的。可不和解又能怎样?我完全没法想象,抛弃了这段童年——或者说几乎是整个童年的全部——我会是什么样子。
当我如此向妈妈“告白”的时候,她只是说:“小时候管你弹琴管的太严了,我现在都觉得自己好傻。你会不会怪我?”
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的钢琴。(作者供图)
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我租的房子里一直没有钢琴。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只学会了一两首新曲子,是趁每年回家的那几天,断断续续学的。旧钢琴一直摆在新家的书房里,上面铺着雪白的蕾丝花布,琴身依旧闪着黑色的耀眼的光芒。
我最后一次给外婆弹琴是大一的暑假,我弹了德彪西的《月光》,外婆说:“真好听,好温柔啊!”那时候她正饱受癌症的煎熬。
我忘记最后一次弹琴给爸爸听是什么时候,大概去香港读书前,和他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我忽然跑回书房弹了我新学的曲子。厨房开着油烟机,我想他未必能听得到。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采访”了妈妈,视频里面母女俩还没讲多久,眼泪就流了下来,这是我自己不管怎样都没法解释和安抚的情绪。
我快29岁了。如果我有一个女儿,我想自己未必能有勇气和毅力像妈妈这样,付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日复一日地为女儿的一个“兴趣”辛苦奔波。
在视频里我数次想对她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收获的,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感谢妈妈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本文系网易独家约稿,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关于“人间”(the Livings)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写作计划、题目设想、合作意向、费用协商等等,请致信: 题图:CFP
本文来源:网易
作者:沈泽清
责任编辑:沈燕妮_NX332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7岁孩子不愿学钢琴,妈妈逼着孩子练:你当了第一名我才有面子7岁孩子不愿学钢琴,妈妈逼着孩子练:你当了第一名我才有面子六一儿童网百家号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骄傲,许多父母为培育孩子成才,付出了无数心血和精力。可是有的父母却喜欢拿孩子来作比较,逼着他们学习才艺,强迫孩子必须进步,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面子。孩子不是父母用来攀比和炫耀的资本,不要让自己的虚荣伤害孩子的心灵。认识李女士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极爱面子,又虚荣心强的人。生下女儿琳琳后,李女士就为女儿规划好了一生的道路。琳琳不到1岁的时候,李女士就为她报了早教班,每天抱着琳琳去学习,虽然琳琳去了就是睡觉,她也骄傲地对别人说自己的女儿能听懂老师的教导。每次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时,李女士总是喜欢炫耀女儿的优秀,看着别人羡慕的眼神,以及大家不住的夸赞声,李女士就觉得骄傲万分。自从琳琳7岁上小学以后,她的成绩一直是第一名,周围的邻居和亲戚都夸奖她是小天才,还将她当做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李女士每次带孩子出去,都觉得十分有面子。二年级后半学期的时候,邻居的孩子考试成绩超过了琳琳,李女士知道以后,当下就着急了。李女士四处打听,给琳琳报了3个补习班,每天放学和周末休息的时候,就带着琳琳去补课。每天晚上琳琳都要写作业到11点,即使困得一直打瞌睡,妈妈也是带着她去洗脸,说着不写完作业就不能睡。琳琳实在累得不行,就央求妈妈让自己周末休息一下,哪怕半天也好,却都被妈妈无情地拒绝了。直到琳琳的成绩再次成为第一的时候,李女士才又开心地带着琳琳炫耀。一次聊天的时候,李女士知道了楼下的孩子钢琴比赛得了奖,大家都羡慕和夸奖她。李女士回家就给琳琳也报了钢琴班,还买了一架钢琴放在家里,以便琳琳随时练习,争取早日也能够得奖。可是琳琳已经报了好几个补习班和兴趣班,对钢琴也不感兴趣,不愿意再学习钢琴了。李女士当下就生气了,她指着琳琳大声说道:“你不学的话就不要吃饭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说出去多有面子啊。你不勤加练习的话怎么能成为第一,你当了第一名我才有面子啊。”在妈妈的逼迫之下,琳琳只好含泪开始练,整整练了3个小时才让她吃饭,晚上琳琳抱着被子忍不住大哭起来。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对孩子寄予厚望是人之常情。可是孩子不是我们攀比和炫耀的工具,不能为了一时的炫耀就逼迫孩子学习,不仅影响亲子关系,也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了阴影。(内容原创,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六一儿童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通过生活故事描述孕期哺乳期幼儿科普知识相关文章我只想知道,宝宝多大了,当妈妈的才能轻松。 一个人照顾宝宝是真的_百度知道
我只想知道,宝宝多大了,当妈妈的才能轻松。 一个人照顾宝宝是真的
我只想知道,宝宝多大了,当妈妈的才能轻松。一个人照顾宝宝是真的累,不知道能不能熬出来,或者说,女人还有没有出头之日?...
我只想知道,宝宝多大了,当妈妈的才能轻松。一个人照顾宝宝是真的累,不知道能不能熬出来,或者说,女人还有没有出头之日?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有,读书了你就轻松点了
我还好是我老妈跟我一起带,所以我就有时间去打扮自己,没事就化化妆,化化指甲,现在宝宝一岁多了,自己也能走路了,也放松一点了,基本上小孩都是越长越大,没有越长越小的,你放心吧!宝宝一岁多了就听得了一点话了的,跟他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都懂的
家庭教师张
育儿类认证行家
家庭教师张
育儿类行家
采纳数:15328
获赞数:19832
教育行业骨干,十多年经验
轻松是一种心态,宝宝确实不好带,尽量忙中偷闲吧,让自己的心情放松,否则会觉得更累。
一个白日梦
一个白日梦
采纳数:3895
获赞数:9896
宝宝是妈妈的永远的累~!母爱是人类的共性,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没有人否认“中国妈妈”的用心,以及在培养孩子方面所做的努力,然而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妈妈带孩子累死累活、叫苦连天?你以为你每天累死累活,可以换来孩子的快乐、家庭的和睦?NO,你想错了,有时候累是一种灾难!第一种累:太勤快,活得太操劳中国妈妈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下课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劳朴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结果: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第二种累:太无私,最具奉献和牺牲精神不知道外国妈妈是否知道“孩奴”这个词儿?有了孩子,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结果:夫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妈妈也会因此常常抱怨,影响家庭的和睦。第三种累:太过保护孩子为什么在国际上总认为中国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西方的养孩子以生存技能为本,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所以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世界固然复杂,存在很多危险,但是孩子离开了遮风避雨的庇护,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生活。妈妈们越来越感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呢?奶粉、护肤品、疫苗、校园……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会,所以,也不信任孩子。结果:过度保护孩子,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第四种累:太容易担心同样是照顾孩子,中国妈妈的精神要紧张得多。比如带宝宝外出,中国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还有前面实例中的,宝宝睡觉妈妈不放心,着凉怎么办?出汗怎么办?……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恐怕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见到。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结果:“处处担心,即是诅咒”。你给孩子积极暗示,孩子就会更健康、更优秀,你总给孩子不好的担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第五种累:太有责任心中国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一项艰巨的“任务”来完成,但西方妈妈则更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轻松洒脱。中国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西方人则是“共处帮助”,大人不会被小孩左右,孩子再小,都没有“哄”这个概念,要是不配合,ok,那就要受惩罚,你不吃饭那就饿着,不穿衣服那就冻着。结果:只会让孩子自我为中心,妈妈吃力不讨好!第六种累:控制欲太强有专家认为,中国父母的最大错误在于,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结果:孩子无法活出自我,情商低,走入社会很难融入集体!第七种累:对自己太苛刻,太容易愧疚西方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中国的父母总是自责。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带某个东西,孩子常常会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给我带。”受到谴责的家长通常也会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记得。”因为母乳时间不够长,妈妈愧疚;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妈妈愧疚;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结果:两个极端,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怪自己或者怪别人,无法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第八种累:太喜欢攀比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爱,在国际上是震耳欲聋的。然而,“中国妈妈”有段时间却成了贬义词,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因为中国妈妈爱攀比。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国妈妈总是要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教育总是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结果:妈妈心态不平衡,孩子成了攀比的砝码!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女孩子学钢琴最佳年龄是几岁
当妈的你还被蒙在鼓里吗 - 妈妈育儿网
> 女孩子学钢琴最佳年龄
女孩子学钢琴最佳年龄是几岁
当妈的你还被蒙在鼓里吗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艺术班,想让孩子多才多艺,陶冶孩子的情操,所以如今各种艺术班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今天我们来说说孩子学钢琴吧.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声音优美、音域广,很多优美的乐曲都离不开钢琴。在父母的心中,学钢琴更适合女孩子,可以培养女孩子优雅的气质,所以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都让孩子去学习钢琴,那么女孩子学钢琴的最佳年龄是几岁呢?
女孩子学钢琴的最佳年龄
儿童在4-5岁学习钢琴是最佳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此时的孩子骨骼的支撑稳定性、肌肉及关节的灵活性以及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反应能力都已经基本能够胜任钢琴入门阶段的技术训练要求。
2、从心理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已经在幼儿园的简单教学模式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听课、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能够基本保证钢琴入门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
3、还未上小学的孩子文化课负担相对比较轻,这时进行钢琴入门的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心理压力也会小很多,能轻松快乐地入门。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钢琴
1、他是否表现出喜欢弹琴的趋势?比如经常自己在琴上摸弹几个音,或模仿成人演奏时的姿势边弹边唱等等。
上一篇: 下一篇:
学龄前教育视频下面是当了妈妈后的感受.....我深深体会到了!我的生活也是这样!完全不一样的我!
来自妈妈帮社区:
真的是这样呢
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啊!不容易啊!
宝妈道出了我们所有为人母亲的心声!愿我们的宝宝们健康快乐!
哎,当了妈才发现,这世界真的有无私的爱!
是啊,累并幸福着
不知道怎么了、看着看着鼻子酸了
当妈妈真心不容易。
当了妈才发现,我也会为了宝宝放弃我所有,并甘之如饴
当妈了才知道宝贝哭了妈妈的心里很酸难受死了!
生个孩子就累妈啊!终于理解世上只有妈妈好
我也觉得当了妈以后,怎么就突然不一样了呢。以前要是买件贵点的衣服乐的啊,可现在给宝宝买好多,自己都不买,连那想法都没有。我觉得当妈妈最大的收获是多了个要疼的宝贝,也更知道疼自己的妈妈了。
当了妈以后就极速变老了
确实啊,有了宝宝心里什么时候想得都是他。
妈妈不容易啊!
的确如此,道出妈妈心里话
是的呀,当妈的都不容易
是的呀,当妈的都不容易
我们这些做妈的都好累!经常想哭,可是照顾宝宝,哭的时间都没有。
深有感触啊&&&&&&&&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说的太对啦,带孩子真心辛苦啊
妈妈帮百科热门内容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微专题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宝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