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行家,看看是康熙什么年代代,是否是康熙早期翠毛蓝小笔筒。

查看: 44|回复: 0
清代康熙翠毛蓝开光人物笔筒
清代康熙翠毛蓝开光人物笔筒,碎片评论!
1.jpg (165.57 KB, 下载次数: 0)
09:02 上传
2.jpg (164.96 KB, 下载次数: 0)
09:02 上传
3.jpg (169.96 KB, 下载次数: 0)
09:02 上传
4.jpg (154.59 KB, 下载次数: 0)
09:02 上传
5.jpg (129.93 KB, 下载次数: 0)
09:02 上传
热门版块:
帖子推荐:
01.02.03.04.05.06.07.08.
图文热帖:
9:00-22:00康熙青花瓷器真假鉴定技巧
&查看 : ( 186 )
&评论 : ( 0 )
摘要 :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 ...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其中,康熙青花以娇艳欲滴、青翠明快的青花色泽,精湛的绘画装饰,千姿百态的器物造型独步中国陶瓷史。康熙在位长达61年,康熙瓷器的制作也分为早、中、晚三期,而真正可以代表康熙青花瓷最高水平的是康熙中期瓷器。因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价值,自晚清至民国的官窑和民窑,以及现代景德镇大小窑口都竞相仿制。怎么辨别康熙青花的的真伪呢?接下来本文将从造型、青料、画风和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辨伪。青花加彩花鸟纹碗一、康熙青花特征之造型:琢器和圆器均重心偏低康熙青花瓷造型丰富多彩,器物种类之多、器形繁杂,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圆器两大类。康熙青花琢器类造型整体风格古拙、凝重,线条刚劲,转折硬朗,重心偏低,相对于整个清代,器物造型多显得瘦高。康熙青花琢器类在演变过程中,其造型风格是重心逐渐下移,尤其瓶、尊类器物最为明显。康熙青花瓷既保持了康熙瓷器造型外观高瘦的风格,又从视觉上呈现稳重端庄的效果。康熙圆器类器物整体上讲究平稳,尤其是碗类,重心相对偏低,口径和碗高都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二、康熙青花特征之色彩:康熙中期的“五彩青花”康熙青花之所以闻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绝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决于青料的质量。青花呈色的好坏,除了青料的质量之外,还要看青料中的钴、锰、铝的调配比例是否得当,配置得当,青花发色就会明快艳丽。康熙青花的早、中、晚三期色调差异很大,其变化的过程基本是循着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调发展,巅峰时期应是康熙中期。这个时期制瓷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青料的配置方法,烧制出了闻名于世的“五彩青花”,即仅用一种青料便可渲染出景物的疏密远近,阴阳向背,使画面极具立体感,达到了中国画特有的“青分五色”的效果。又由于其色泽亮丽,又将其称为“翠毛蓝”和“宝石蓝”。三、康熙青花特征之画工:分水法的运用康熙青花的画工绝佳,斧劈皴、披麻皴等国画技法在青花的绘画中广泛运用。尤其是“分水法”的运用,使得上好的青料得到充分展示。分水法是根据中国画中水墨画的各种皴法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法,根据青料料水的浓淡,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几个层次进行渲染绘画。这种技法在康熙时期达到高峰。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四、康熙青花特征之纹饰:人物纹饰和长篇文字装饰盛行人物纹饰:康熙青花的人物画深受明末清初文人画影响。绘画题材方面更是包罗万象,最突出的是反映世俗生活,充满乡土气息,如高山流水、携琴访友、丛林花卉、渔家乐、农家乐、仕女、刀马人等。山水纹饰: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多采用斧劈皴、披麻皴来表现山石,以分水法来进行阴阳向背和浓淡相宜的渲染。其间加绘以人物,置身山水之众,如数老对弈、秋山草庐、东坡赏古,观瀑泛舟等,闲逸安然。花卉植物纹饰:传统的缠枝花、折枝花沿用,但技法更为写实。这个时期冰裂纹在康熙民窑瓷器中大行其道,其以青料为地,以渲染的手法绘制出冰裂纹,再辅以朵朵绽放的梅花,有时还配以开光技法,添加山石动物纹饰。长篇文字装饰:在康熙期间盛行。如《前后出师表》《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兰亭序》等,有的以文字饰满全身,有的是一面书写文字,另一面绘画相应的图案纹饰,这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大笔筒上。相关知识:&&&&&&&&
文章来源:http://www.kaimen360.com/article-7526-1.html
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上一篇:下一篇:
该盘是清代康熙青花瓷盘,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口径34.4厘米。瓷盘画空城计故事,颜色翠蓝,墨分五色,水墨画感极强,娇翠欲滴。康熙时期由于社会稳定,贸易繁荣,使得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康熙皇帝高度重视瓷务管理, ...
发布者:bowen
藏友们一看这个题目,大都会摇头,因为这个题目太普通,对于康熙青花瓷器的鉴定,书上、网上文章多的是,大家都很熟悉。不过我这个人爱说实话,那些文章都是搬过来搬过去,就是说不到要害。包括一些专家在鉴定时,或 ...
发布者:never
金钟杯均为口沿外撇,深弧腹,圈足。通常器型规整,小巧别致,宛如金钟之形而故名。这类器物还有类似的金钟碗,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比较常见。此杯造型优美,胎薄体轻,釉色莹润似玉,彩料混搭别具一格。外壁以 ...
发布者:代州小赵古玩
拍电影诱惑李半张信口开河临时调价瓷鸽子勾起翟老师无限回忆当场爆料敬请收看本周日21:15《拍宝》
发布者:rre44s
此件藏品造型粗硕,线条劲健,广口折沿,深腹圈足,足墙高且浑圆,是康熙本朝典型的“泥鳅背”形足,底书“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釉质坚硬清亮,极富玉质感,碗心的锦地花形开光内绘松石盆景图,外壁绘十八学士图, ...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清康熙青花十二花神杯(一套)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同等,个别器物口部每每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置惩罚不是很精致,有火石红,
发布者:力诺
清代康熙朝(公元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 ...
发布者:米奇乐乐
五彩是由红、黄、绿、蓝、紫、黑等色绘画组成,其意是色彩繁多,并非局限于五种色彩,五彩源于明宣德时的青花加彩,大体经过了青花单彩、青花双彩、青花五彩三个发展阶段,至嘉靖朝,青花五彩于一朝间从面貌到韵味都 ...
发布者:速腾油烟机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麻仓土元、 ...
发布者:salam007
上一篇:下一篇:
热文排行榜
01.02.03.04.05.06.07.08.
古玩收藏相关图片
“宜兴挂釉”与“广钧”器作为闻名于同一时代的两种施釉陶器产品,不仅发展 ...
景德镇瓷器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 ...
自从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文选中专门介绍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 ...
最近,徐峥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着实火了一把,上演十几天收获了几十亿 ...
康熙青花瓷器真假鉴定技巧相关精品
清康熙青花冰梅开光罐,年代:清早期,艺术类别:青花,表现形式:罐,品相:全品,内容 ...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云龙纹鹿头尊,年代:清早期,艺术类别:釉里红,表现形式:瓶,品相: ...
康熙青花开窗花卉纹花口盘,此盘胎质细腻洁白,釉水肥厚,修足规整,清早期外销瓷的 ...
康熙青花四美瓶:四美图,海外回流。画工细腻,釉水莹润,人物传神。底足带“玉”字 ...
花鸟纹康熙青花盖罐:绘工精良,青花发色非常好,采用的是粉白釉,釉面见康熙时期常见的 ...
五子夺魁康熙青花五彩西瓜罐:高18厘米,:此罐为康熙19年以前青花五彩的标准器,完 ...
康熙青花锦鸡牡丹纹盘: 此盘是典型康熙时期青花瓷,胎质紧实,紧皮亮釉,满工,视觉 ...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碗,釉水肥润,画工细腻,发色翠毛蓝,直径21公分,高10公分,口 ...
清代康熙青花山水图瓶:高18厘米cm,口有一小短冲,足有一嗑,余完整。山水层叠,风 ...
康熙青花五彩群仙祝寿将军罐,高40厘米,古玩收藏美品.“幽靓脱俗的青花、釉里红瓷” ...
康熙青花瓷器真假鉴定技巧相关鉴定
用彩与纹饰绘工有现代感,造型古韵不足,胎质生涩,为较易辨析的现代仿古工艺品。 ...
胎质细腻致密,釉质温润,造型规整大气,工艺及发色具有时代特征,为清早期外销制品 ...
此青花盖瓶有类似于清代康熙时期风格,海捞出水瓷特征,图片质量欠佳,初看只能说有 ...
传世包浆自然,胎质细腻致密,釉质温润,造型敦厚,工艺及发色具有时代特征,为清早 ...
此藏品形制古朴,釉面温润,露胎部位自然干老,的确为康熙时期制品。 ...
从形制,胎釉,纹饰绘工看清早制品。
造型敦厚古朴,制作工艺符合古制,开门康熙制品,有残可以作为标本收藏。
纹饰绘工有现代感,造型欠古朴,为现代仿古工艺品!
开门看真,胎质致密,釉质温润,器型、工艺及发色看清早期外销特征。 ...
康熙年制款寄托,青花呈色沉稳,纹饰绘工时代风格明显,传世包浆自然,开门晚清制品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 第十三讲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_马未都_在线阅读_九九藏书网
& 第十三讲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
第十三讲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
第十三讲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康熙特别喜欢科学,数学、天文、水利,他都非常喜欢。康熙皇帝说起来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除了他的孙子可以跟他比,别人都不能跟他比,在位六十一年。康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主,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他干了很多大事,比如杀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都是他的功劳。当时我国边境不停地被俄国骚扰,为什么后来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的态度非常明确:我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丢!他御驾亲征,跟俄国人一通干,把俄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俄国人就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凶的人,怎么这么拼命啊?得了,跟你签条约吧。"于是,中俄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几百年以来,中国签订的最公平的条约,在《尼布楚条约》的限制下,随后的一百多年,中国跟俄国的边境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康熙二十三年时,是历史上中国版图最大的时期。那时的中国版图呈桑叶状,今天是一只公鸡的形状。康熙青花枯枝花鸟梅瓶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为什么就能网开一面呢?原因是当时政府认为,对知识分子还是应该在某个地方有一个宣泄口,不能逼得太紧,所以瓷器上允许写前朝的款,寄托汉人的情思。崇祯青花过去不受重视。在我喜欢青花的时候,很少有人研究,再往前推二十年,就更没有人研究了。过去都不知道崇祯一朝烧过青花瓷,往往一说就是嘉靖、万历,后面跟着是康熙、雍正,就到清朝了。近一百多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收藏家、研究者、博物馆,都对崇祯青花有误解,认为这类青花一定不是崇祯的,而是后面康熙或者雍正的。因为只有在清朝的鼎盛时期,才可能生产出来如此精美的青花。崇祯青花很多都写干支款,不写"大明崇祯×年",只写干支,比如"丙子"、"庚辰",等等。当崇祯青花写干支款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往往会推后六十年,正好是康熙和雍正时期。所以大量崇祯青花的断代都被推后了。直到二十年前,研究崇祯青花的工作才开始进入实质阶段,通过排列,通过比对,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崇祯青花的真实面貌。顺治青花有一个典型的对龙的绘法,只有这一朝这么画,叫"一身三现"。所谓"一身三现",就是画一个龙头,画一段龙身,画一条龙尾,中间的地方都是云彩,好像一条龙被云彩遮挡,露出三段,叫一身三现。也有一身五现、一身七现,我还见过有一身九现的,但一定是单数。当时的这种绘法,是对龙纹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多少跟政治也有点儿沾边儿。当时的政治不是很明朗,龙纹就表现得若隐若现;不像后来清朝坐稳了天下,龙纹就全部展现在你的眼前了。历史上,1644年是一个改朝换代明确的界限。陶瓷史上没有这个界限,瓷器风格在1644年前后二十年间慢慢过渡,西方学者也把这个时期叫做"转变期"。由于政局动荡,这个时期的瓷器少受政治的约束,但品种较为单一,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是青花,间或有少量的五彩或单色釉。买回来以后看了很久,我才发现这是崇祯的,是我所知道能查到的最大的一个笔筒,而且,笔筒的壁非常薄,画片丰满,颜色没有挑剔,非常青翠。崇祯青花的青翠,开了康熙青花的先河。整个笔筒没有任何毛病,我就很高兴。很早的时候,我就对崇祯青花特别感兴趣。我发现这个时期的青花跟其他青花不一样,就开始注意收藏。有一回,我在北京古玩城买了一个青花笔筒。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刚允许市场卖古董。当时北京古玩城刚刚开张,还不是楼呢,用铁丝网围着一块地方,房子都是临时的木板房,你一进屋,房子还忽悠忽悠直晃荡。我就在那儿看到一个青花笔筒,非常大。那个人把笔筒刚掏出来,我一下就愣了,那是我到那时为止,甚至到今天为止,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崇祯青花笔筒,上面的画片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顺治以后就是康熙,我们首先要对康熙皇帝有个简单的了解。康熙皇帝是八龄践祚,十六岁亲政。16岁的一个孩子,今天从法律上讲,还不是一个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不能负完全的行为责任。但16岁的康熙,在当时信息传达那么不通畅的情况下,要统治一个有一亿多人口的国家,得有多难。满族在入关之前,没有办法控制瓷器生产,就是天命、天聪、崇德,这三个时期无法对瓷器生产发出指令。到了顺治,已经拿下江山,当然就能发出指令了。大约在顺治八年,御窑厂就开九*九*藏*书*网始恢复了。顺治时期对瓷器的要求非常低,朝廷自己顾不上。当时大部分瓷器都保留了明朝的特征,慢慢过渡,所以这个时期叫过渡期。康熙中期以后,瓷器上大量书写汉字,写得比较多的就是《赤壁赋》、《醉翁亭记》、《圣主得贤臣颂》等等。再有就是康熙六十大寿时烧的青花万寿瓶。所谓"万寿瓶",就是在大瓶上面写一万个青花的"寿"字。今天写一万个"寿"字,我估计一个人得写一个月。用一万个青花寿字装饰的大瓶,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各有一只。我有一个朋友,电话里跟我说:"我买了一个筒瓶,特好。"我问:"画的什么啊?"他说:"画的全是刀马人。"我一听,对,因为当时很多筒瓶画刀马人,就是一些骑马打仗的画片。我说:"你能肯定那个东西是清初的吗?"他说:"根据我所学的知识,那东西一定是清初的。"然后他就买了,兴高采烈地抱来给我瞧。我们都知道一个民俗:"正月不理发,理发死舅舅。"这个民俗很奇怪,怎么来的呢?后来我去查书,发现这是一个误解。当时满人入关以后,要求汉族人剃发易服,就是把头发剃下去一块儿,换一身服装。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之不得,我不能随便让你给我剃了。当时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个强硬的态度,就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但没想到这个政令遭到汉族人极强的抵抗。为什么现在有剃头担子?就是当时搁在路口,谁不剃,现在马上剃!有的人就说:"我脑袋你能给切了,头发不能动。"顺治也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再继续下去,这么下去会引起汉族人强烈的心理抵触,于是就网开一面。笔筒在晚明出现时,首先是作为案头的一个装饰。最早的笔筒一定是竹笔筒,我将来讲竹器的时候会讲到,有很多雕刻名家在晚明时期出现。由于竹笔筒的出现,影响到后来瓷笔筒的出现,崇祯一朝正好赶上这个时期,所以大量烧造笔筒。过渡期爱新觉罗家族当时所遇到的最大障碍,还不是人数的比例悬殊,而是文化的屏障。他们是满文,咱们是汉文,汉文和满文之间不通,有问题啊。那么,这个屏障怎么去突破呢?顺治一入关就拼命学习汉文,史书记载说他原来不认识汉文,但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可以通读。这显然有美化之嫌,今天的人如果刚开始认汉字,想三年以后看,我觉得基本上是没门的事儿。但不管怎么说,这表明了清政府亲近汉文化的一个态度。这个态度最重要,由于这个态度,导致清政府后来对中国的统治变得顺利起来。顺治八年,御窑厂开始恢复。顺治十一年,政府下令烧造龙缸。龙缸是一种标志,表明宫廷需要这个东西摆那儿来炫耀了。但是,当时的龙缸非常难烧,要知道瓷器越大越不容易烧成,很容易开裂、变形。你蒸过馒头就知道,馒头一般都是二两一个,二斤一个的馒头你就很难蒸熟,蒸熟了,它也就开花了,裂了,道理一样。景德镇当时地处中国偏南方,与中央政府距离非常远,我们今天看也远。因为远,政府对瓷器的影响力就比较低。但景德镇的陶工几百年来工艺娴熟,他有办法,不需要指令,照样能生产,他自己会去适应这个市场。当时的市场最为流行的商品就是青花,所以这个时期95%以上的瓷器都是青花。我们看电视剧,有一回大家给乾隆送礼,纪晓岚拿了一个桶,桶里面装的全是咱们吃的姜,装得满满的,堆成山形。大家不解,问:"这是什么意思呢?"纪晓岚说:"江山一统(姜山一桶)!" 纪晓岚很聪明,既拍了乾隆的马屁,又省了钱。筒瓶这么有名,很多人收藏起来就知道有这么一个有名的东西。跟我们今天一样,比如我们国家的旗帜是红的,不管党旗、军旗、国旗,都是红的,从象征性意义上说,这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但这是象征意义、社会学意义,并非真的拿烈士的鲜血染红。所以,筒瓶在清初的时候,这层社会学含义在社会上迅速推广,非常受关注,受欢迎,数量比较多。康熙瓷器上的刀马人物、战争场面非常流行,俗称"刀马人",典型的故事有《三国》、《水浒》。瓷器上画这种战争题材,从侧面反映出满族拿下江山不是轻而易举的,也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康熙前期的瓷器上看不到歌舞升平的场面,比如"百子龙灯"、"狮子绣球",画的都是战争场面,这跟我们建国初期一样。早年拍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都是战争题材的片子。等拍《甜蜜的事业》的时候是1979年,建国三十年了。岁数大一点的人,都知道《甜蜜的事业》这部电影,主题歌叫《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那么,等康熙那时候的生活充满阳光了,才在瓷器上画"狮子绣球"之类的喜庆纹饰,一开始绝对不画,这是政治对艺术的直接影响。基于这两点原因,西方人非常重视这类瓷器。目前已知的重要的康熙"刀马人"瓷器,国外特别多九-九-藏-书-网,国内反而很少。因为在近一百多年来,它不停地流向西方。顺治青花筒瓶明末江山之争顺治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接下来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没入关之前还有天命、天聪、崇德三朝,天命是努尔哈赤的年号,天聪和崇德是皇太极的年号。皇太极改"金"为"清"。明代末期最后两个皇帝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一个是天启朝,一个是崇祯朝。在中国陶瓷史上,把天启、崇祯,一直到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这三朝统称为"过渡期"。过渡期以1644年为界限,前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1644年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事情,这一年中,中国出现了三个皇帝:第一个是崇祯,第二个是李自成,第三个就是顺治。1644年是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都发生在这一年,史称"甲申之变"。三百年后,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当时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发表后不久,毛泽东在延安指示将其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整风文件。当时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总结刀马人西方人非常喜欢"刀马人"这种瓷器,原因有两点:一、题材的认知。16世纪到17世纪,整个欧洲也处在一个战争时期,也是骑马打仗。过去都是骑马打仗,今天肯定不会骑马打仗,否则都得让人打死,是吧?今天都是现代化战争。过去战争都比较原始,骑马打仗的战争形态延续了上千年,当时的欧洲人跟我们一样,也有这样一段历史,所以很容易理解,容易沟通。二、工艺的认知。当时瓷器绘画受徽派版画的影响,画得非常精致。明明没画几个人,但场面非常宏大,笔法潇洒生动,令人叹为观止。在20世纪90年代,我注重笔筒的收藏,买了很多。我后来写了一本书-《明清笔筒》,专门研究明清时期的笔筒。笔筒是在所有文房用具里出现最晚的一个门类。今天所使用的文房用具,宋代基本都有了,比如笔架、砚滴、墨床,等等。只有笔筒是明朝晚期才出现的,这一点跟我们的想象有差距。墨分五色 紧皮亮釉崇祯笔筒寄托款与文字天启崇祯青花首先,经济会受政治的影响,但当政治上完全处于放任的时候,经济也会自发地产生新的门类。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历史上的这些盛世都是经济的自我修复。老百姓生活非常苦的时候,一旦政治气候宽松了,马上就开始自我修复,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明末天启、崇祯统治者对瓷器生产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根本顾不上;清初的顺治、康熙刚建立政权时,也没有能力控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民窑的青花就蓬勃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对质量的追求上。过去对晚明青花的认识都有误差,往往一说晚明,就是"粗大明",非常粗糙,实际上不是这样。我讲过,当晚明的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时候,社会的需求会增加,这是导致产品质量提升的一个基本保证。首先是社会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康熙瓷器在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对胎土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分量特别重。过去说:行家一上手,就知有没有。康熙青花用手一拎,就比较重。它的釉面也显得非常坚硬,有"紧皮亮釉"之说。这些感觉,要自己去慢慢体会。我有一次在外地的一个古玩市场逛古玩摊,一进屋,就看见店里摆了很多东西,但地上有一件最重要。我当时一愣,心想:店主可能对这件东西没认识。因为他把一些不重要的东西都摆在架子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却搁在地上,那可能他对这件东西的认知比较低。我捡起来一看,是康熙晚期的一个梅瓶,画的枯枝花鸟,非常精彩。故宫有一个类似的,很小,写着雍正款;这件是康熙的,很大。店主是不知这个瓶子,他认为这种稀稀拉拉的画法,可能是晚清民国的,所以我就用很便宜的价钱买了。他一进屋,我就乐了。我说:"您这筒瓶可真是筒瓶啊,上下一般粗。" 他那是帽筒。清代晚期以后,帽筒盛行,都是直的。他学的知识非常不扎实,印象中反正是直筒子的都叫筒瓶,结果买回一个帽筒。帽筒跟筒瓶有天壤之别,我们注意看,筒瓶的口部并不是直的,而是有一个收口。他这"筒瓶"上下一般粗,倒着看和正着看,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就觉得,学习收藏是件认真的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过去就讲,怕就怕"认真"二字,你不认真,肯定要受到不认真的惩罚。剃发和理发是两个概念。"剃"是从根上刮掉,"理"是指梳理。一般藏书网说"理发",都不是剃秃。今天很少有人剃发,我小时候老看见街头有剃头师傅拿一把刀,锃亮,噌噌在那儿磨,把老头儿按在那儿,脑袋刮得锃亮,这叫剃发。理发是梳理的意思。康熙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也把瓷器生产治理得井井有条。早期的康熙青花是官民不分,后期逐渐形成定式,官窑的形式就受到了限制。官窑跟民窑不一样,民窑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己想怎么烧就怎么烧,怎么能卖得好怎么烧。官窑不行,官窑要由官方定一个制式,必须按照这个制式烧出来。比如康熙晚期的龙凤纹就非常规范了,一看就是这个时期的瓷器,龙的身子怎么弯,须画多长,基本上都成了定式。民窑瓷器很多反映百姓生活的追求,而官窑中反映百姓生活的就逐渐减少了。传说是正月下的诏令,剃发令,这个诏令下来以后,老百姓就说"思旧",还在想过去的事。后来这个谐音不知怎么就成"死舅"了,舅舅算倒霉了。实际上这个政令是七月下的,不是正月下的。文化上有时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会演绎得不可知其本来面目。通过这件事,我们就有一种感悟,即从鉴定角度上讲,横向联系的重要性。比如你要是了解朱耷,就能迅速判定这个瓶子是怎么回事。你了解朱耷,不但要了解他的画风,更重要的是了解他曾在景德镇生活过的这段历史。横向的联系,有时比纵向的更重要。仅对一件事的纵向了解,但横向不了解,有时你就没有办法下结论。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道理,比如买股票,我们天天盯着的证券交易所中的那些走势图、K线图,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天天看《新闻联播》,任何一件国际大事都可能导致第二天股市的波动,这是横向的联系。天天盯住那些图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康熙青花当时还流行一种瓷器造型,象腿瓶,顾名思义,像大象的腿一样,直不隆咚的,又叫"筒瓶"。筒瓶明朝就有了,但入清以后,政府赋予它一个社会学含义,"大清天下一统",利用"筒"与"统"的谐音。清朝拿下江山,还要统治江山,所以要有一些政治口号出现。晚明有个人叫屠隆,他写了一本书来总结文具,叫《文具雅编》。在这本书里,他明确提出了"笔筒"这个词汇。我们知道,一个新事物出现,一定有对应的名词出现。今天能查到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笔筒"两个字,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万历十一年。屠隆在书中"笔筒"这一条下,说:"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他说的就是湘妃竹的笔筒,镶上紫檀或乌木口的非常雅,其他都不行。康熙时期的瓷器纹饰受到了社会横向的很多影响,我说过,它的人物纹很多故事情节受版画的影响;它的翎毛走兽、花鸟鱼虫,都受到当时社会勃勃生机的影响。所以这些动物纹的形态也都有勃勃生机。比如麒麟纹,在整个明朝晚期到康熙时期,一百多年,瓷器上的麒麟是由卧到坐到站,这么一个过程。明朝中晚期的麒麟都是卧着的,到了康熙时期,麒麟全是站着的,状态不一样。这是因为康熙时期,整个国家都呈现蒸蒸日上的状态,每个人也都是紧张的状态。那么,康熙时期的龙纹也是最凶猛的,最有力量的,龙身有非常大的弹性,龙从水里像弹簧一样"腾"地弹出来。康熙龙纹的弹性表明一个生机,一个力量。我们可以从康熙龙纹上,清晰地看到那个时期的政治力量、社会力量。正月理发我当时为什么能认定这件瓷器是康熙的呢?就是上面的画风。瓶子上的鸟,样子跟"八大山人"朱耷画的一模一样。朱耷是明末清初的人,明室后裔,姓朱嘛,"四僧"之一,号"八大山人"。朱耷曾在景德镇度过了漫长的时光,所以有人认为景德镇的画风影响了他,也有人认为他影响了景德镇的画风。现在没有定论。我倾向于景德镇的画风影响了他,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个产品领域的力量比个人要大得多。下面对康熙青花做个总结。第一,从技术上讲,康熙时期的青花是最蓝的,非常漂亮,叫"翠毛蓝"。由于原料的不同,工匠技术的提高,导致康熙青花颜色非常清丽,很容易取悦于人。第二,同样是青花,康熙青花可以分出来层次,称为"墨分五色"。《陶雅》中这么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写得非常清楚,康熙青花甚至能分出九个层次。所以康熙青花在整个清朝,乃至后来到民国,到现在,都被认为是清朝青花里最好的。《陶雅》也是这样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康熙青花虽然艳不如明朝的青花,但在清朝这个朝代里,肯定是老大。由于这些因素,收藏者一开始最容易喜欢上的,就是康熙青花。文物商店的人认为那是一个民窑花盆,其实它是一个重要的官窑。由于那个花盆体量非常大,工匠没办法把款写在底部,只能写在口沿上。但写在口沿上头,不好看,所以只能写在反面。你九九藏书网只有蹲下,才能看见它的款。从这点上看,就是说凡事不能犯懒。如果我也犯懒,就拣不着漏儿了。我现在往下蹲,就没有年轻时蹲得痛快,那时一下就蹲下去了,现在蹲的时候得想,是不是一会儿起不来了?古人就说:勤能补拙。有时你笨,但勤快,这事儿也能成。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逛文物商店。当时国家基本上还没有这类市场,不像现在这么开放,所有卖瓷器的基本都是国家开的店。我有一次去一个公家的店里,一进门看见地上有一个大花盆,画的就是刀马人物。那个花盆很大很重,搁在地上,我就蹲下来看。我看的时候,注意看花盆的沿下,写的是"大清康熙年制"。但问题是那店里所有人都没有蹲下来,谁也没有看见这六个字,就我看见了。我特别高兴,知道他们犯懒,所以就把这花盆买了,拣了个漏儿。理论上讲,笔筒不能搁毛笔,这是所有人忽略的。毛笔怎么搁呢?笔筒里的毛笔是倒着搁,大头朝上。但使用过毛笔的人都知道,毛笔使用以后,一定要悬挂,大头朝下。毛朝下,不能朝上,一旦毛朝上,有两个问题会出现。第一个问题:毛会散,跟墩布似的,下回没法用了;第二个问题:毛朝上,笔头的水会从笔杆里进去。过去的毛笔大都是竹笔杆,只有少数象牙、玉、铜的,那另说。大部分毛笔都是竹笔杆,一旦水积在里头,会把笔杆胀开。所以,笔筒不能搁毛笔,简单地说,笔筒如果搁毛笔,也是搁不用的毛笔;毛笔若用过,一定是正着悬挂。天启、崇祯、顺治、康熙,这四朝整整一百零一年。这一个世纪,是西方的资本主义追赶我们的一百年,是我们平稳发展的一百年。我们当时的社会发展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空前的、领先的。这一时期的青花,实际上跟社会形态有很大关系。比如过渡期的瓷器,体现出来的思想都比较自由、解放,一切生命的状态都是呈自由倾向的。这里以瓷器上画的鸟为例,作个总结。我当时心里怦怦直跳,非常激动,特别想买。我问他多少钱,他跟我说:"两万块。"要知道,两万块在当时是非常多的钱,我很急,就说:"我有两千美金,行不行?"实际上我在变相地跟他讨价还价,利用美金跟人民币的差价。他说:"不行。"我就开始翻兜里的钱,翻出一千多块钱,搭上了。我说:"我就这些钱了,行不行?"当时美金按汇率折后的人民币以及搭上的钱加起来是一万九千八百块,与他的要求只差二百块钱,严格说,我只打了个九九折,是象征意义的打折。但这个人发现我非常想买,就说:"不行,少一分钱我都不会卖。"这时就需要我当机立断了。我身边还有一个朋友,他直捅我,那意思就是:你赶紧离开,他就卖给你了。你现在这个态度他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你想便宜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一旦我迈出这个屋,可能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一个可能是他反悔说我不卖了,还有一个可能是他说我卖给别人了。无论哪种,我都再没有机会获得这件东西。所以我当时不跟他再嗦,我说:"行,我认这账,不就两万块吗?我差你二百块,下回我给你带来。"我就把这个笔筒买回来了。万历时期画的鸟,都是头冲前,扇着翅膀,像临终奔命,有点儿说:大明要完了,咱赶紧跑吧!到了天启、崇祯,鸟就不这么直飞了,它做自由飞翔状,上下左右翻舞。它这时候的心态反而轻松了,知道反正大明要完了,索性就这样了,有点儿彻底解脱的意味。到了顺治呢,这鸟立刻做回头状,飞着还要回头,少有落在枯枝上的。玩儿大发了,也得坐下来歇歇,温故而知新,总算找到一个安家落脚的地方。一进入康熙朝,这鸟就肥了。康熙的鸟都是大肚子,按理说那么大的肚子,根本飞不起来,有点儿养尊处优、贪图安逸的意思。笔筒在晚明出现明代人宋应星写了一本书叫《天工开物》,是中国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在崇祯十年首版发行。宋应星在书中对纺织、印染、铸造、制瓷等工艺都做了详尽论述,对明朝嘉、万以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天工开物》可以说是一本教科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本书,能看到对当时社会科技成就详尽的记载。其中,关于制瓷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明末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但明末的青花瓷器却一反常态,焕发出勃勃生机。它摆脱了嘉靖、万历以来那种繁缛、密不透风,走向了清丽舒朗,这种风格也影响到清代青花的未来走向,尤其奠定了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础。天启、崇祯两朝的官窑瓷器非常罕见。有没有官窑呢?有,今天依然能够找到官窑,而且相当精美,但数量非常少,远远不及嘉靖、万历时期。但民窑产品非常多,而且很多产品的质量大大高于官窑。后来的清朝没有这种现象,清朝最精美的瓷器一定是官窑。晚明的民窑青花摆脱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宫廷桎梏九九藏书网,变得生动起来。过渡期乃至后来的康熙青花,最生动的都是民窑,这一点跟我们的想象有点儿差距。这是什么原因呢?再有就是四王山水对瓷器产生的影响。"四王"是指清初最重要的山水画家,王原祁、王时敏、王翚、王鉴。这四个画家统治了当时的画坛,对山水绘画有极强的影响,反映到瓷器上,康熙瓷器所画的山水跟四王的山水非常接近。万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两代五朝,我们从一只鸟就能看出当时的社会心态。康熙四十年以后,就进入了18世纪,这个世纪就是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下一讲就讲清中期青花。后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我那朋友不老捅我吗?劝我:"你就别买了,赶紧撤出来最好,能省钱。"我就跟他讲:"收藏有时候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理论上讲,我能出一万九千八百块的时候,那二百块钱对我来说,对他来说,都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了,我们就不能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做什么事,有时你计较一点得失,会失去更多。在收藏这个领域,一定要记住这一点。风雨飘摇的明朝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已经明显出现了颓势。天启皇帝喜欢做家具,不喜政事,我在讲家具的时候讲过。崇祯倒是想力挽狂澜,但明朝已经无药可救了,一定要亡,所以崇祯皇帝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把明朝救活。康熙本人写一笔非常好的汉字,我讲过,他喜欢董其昌。董其昌是当时江南的精神领袖,康熙写一笔董字,目的就是要平息满汉的这种文化冲突,然后取悦和说服江南的文人。康熙的母亲是汉族人,所以他有一半汉族血统,从这个角度上讲,他天生也有亲近汉文化的基础。崇祯朝起,尤其到了顺治,很多瓷器上画一种图案,落花流水纹,都是这个时期画的,它反映当时社会的心态——无可奈何花落去。老百姓就想:明朝呢,已经没有办法恢复了,但我们还很思旧。明、清的改朝换代,变了一个民族的统治,是满族统治,明朝是汉族统治。所以这次改朝换代,汉族人内心非常不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要通过这些瓷器,以及一些其他艺术品、日常的生活用品,来表达思旧的情绪。这是今天能看到的一种具体的反映。康熙二十几年的时候,康熙皇帝亲自颁布圣旨,让大臣画《耕织图》、《棉花图》。耕,指吃,种粮食要吃;织,指穿,棉花的生产是保证当时每个中国人都能穿暖的一件重要事情。如今对棉花的认知比较低,今天有很多保暖办法,比如有羽绒、化纤,当时没有,所有人保暖都要靠棉花,所以棉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吃、穿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两件事,所以皇上鼓励百姓安居乐业,男耕女织。康熙当时身体力行。在先农坛,皇上有一亩三分地。我们老说一句话,谁有"一亩三分地",就是这么来的。先农坛有一亩三分地,是皇上的,他每年都要身体力行地去耕种。当然,这种耕种是象征意义的,你不能指望皇上天天搭一个窝棚,看一年,这不可能。清朝能建立皇权,很多史学家认为有偶然的因素。明末的腐败肯定会导致明朝的灭亡,但谁能最终拿下政权呢?当时有四支政治力量,第一支就是我们比较清楚的李自成的大顺军,而且他打进了北京,拿下政权,可惜只有三十多天。他这大顺军一丁点儿都不顺,稀里糊涂又被人打出去了。李自成把明朝灭掉,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但由于他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把握住天下。第二支是张献忠的大西军。张献忠的问题是树敌太多,杀戮无数,导致自相残杀过于厉害,所以他根本没有能力去拿下江山。第三支是南明政权,当时南方还有很多明朝残余的政治力量,也能组织起来小朝廷,称为"南明",确实也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势单力薄,偏安一隅,没有办法再度统治这个国家。最后,就剩下满洲贵族。满洲贵族并不是有很多优势,只有一个长处,但这一个长处,就让他们拿下了江山。这就是团结包容,精神层面的长处。他们完全没有内讧,冰释前嫌,所有人坐在一起要谈这件事。他们不可能没有任何矛盾,但过去的矛盾,大家都能在大敌当前时全部化解,一定要团结起来拿下江山。有学者估计,满族入关的时候,只有六十万人。当时汉族人是他们的二百倍,就是有一亿多人。据说努尔哈赤起兵时,也就一万五千人,但能拿下这么大的江山,而且事后又统治了二百六十八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勤能补拙其次,晚明版画对青花的画工产生深刻的影响。晚明时期,小说非常流行,尤其是带版画插图的小说。今天去图书馆都可以查到,像《水浒》、《三国》等等,这些书都带有版画。版画一般来说,分为三大派:徽派,安徽的;金陵派,南京的;建安派,福建的。晚明时期,这三个地方的版画最为盛行,非常精美,对景德镇的瓷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康熙中期以后,出现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康熙深知汉文化对中国人影响之大,不可撼动。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是他统治江山的必要手段。《圣主得贤臣颂》是西汉王褒撰写的一篇文章,意思是一个圣主,得了一个贤臣,两人共同治理这个国家。那么,在清初的政治背景下,《圣主得贤臣颂》就成为满汉皆能接受的一种官样文章,写在笔筒上,摆在文人的案头。努力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年代的香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