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对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的理解

谈一谈中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的作用_百度知道
谈一谈中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的作用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_百度知道
1.结合材料,谈一谈我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请问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的内容是什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今世界处于各国彼此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类需要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描绘了蓝图,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方向。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逐渐升高,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经济大融合,各国发展大联动,人类成果大共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
日15:23&&来源:
(《当代世界》2016年6月刊 作者: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赵可金)
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核心价值是突破人类发展困境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一带一路”这一倡议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汇合的共同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一带一路”是一个世纪性构想,它将带领中国走向何方?这一问题不仅在中国学界讨论并不充分,在国际社会中也是迷惑不清,很多人都不清楚中国到底要干什么,“一带一路”将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秩序。尤其是在美国战略界,已经开始掀起了一场如何应对中国挑战国际秩序的讨论,一些著名智库比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新美国安全中心等纷纷出台报告,认为中国正在打破现行规则,尤其是在海洋领域中咄咄逼人的行为正在亚太地区引起新的安全困境。显然,以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影响力而论,“一带一路”倡议必将会重新勾画世界政治经济地图,不仅沿线国家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秩序,整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都将会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恐怕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国际社会并不担心国际秩序会不会发生变化,国际社会更关注的问题是,“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国际秩序变化究竟是一种积极的变化还是消极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有关各方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机遇还是挑战,以及此种国际秩序的变化是通过平缓的方式还是以一种冲突和暴力的战争方式。所有这些问题都归结到一点上,那就是“一带一路”将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国际秩序。
“一带一路”意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合作倡议,必然体现着中国领导人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判断。2013年3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第一次对人类文明走向做出明确判断。此后,习近平在众多场合不断谈及“命运共同体”,赋予了命运共同体以丰富的内涵。日,在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将建设目标从命运共同体扩展为三个共同体。
关于三个共同体的内涵,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0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做过解释,从中可以看到,利益共同体更多指贸易和投资领域,强调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实现共同发展、互惠共存、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主要强调各国发展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互接互补是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强调通过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系牢经济联系的纽带,抓住创新发展的机遇,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推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网络和经济体系。责任共同体主要强调安全领域,认为各方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推动安全对话和磋商,探讨建立亚洲区域安全合作框架。三个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五通”形成对应关系,其核心在于共同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架构。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途径,也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最为系统和详尽的阐述。由此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当前国际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出的新回答,致力于构建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系。
显然,这一区域合作架构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并非是一种正式的国际秩序,而是一种非正式、不成文的区域合作观念和合作路径。在中共十八大报告,“命运共同体”就被作为一种合作共赢的观念而被明确提出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日,《人民日报》发表国纪平的文章《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从哲学和价值观的高度对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释,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是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带一路”的理想愿景和建设目标,也是中国对世界前途和中国道路的一种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定着当前和今后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一条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是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一带一路”不过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道路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中国道路在欧亚非和南太平洋地区范围内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实验,它看重的是通过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走出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核心是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走了一条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推动下,先是通过对外扩张,建立了殖民帝国体系,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国家,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冲突。后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打击下,殖民体系分崩离析,整个世界又进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极对峙的体系,美苏冷战也曾经将世界搅动的不得安宁。20世纪90年代后,冷战因苏联解体而结束,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全球化、信息革命、民主化等浪潮,竭力缔造所谓的“新美利坚帝国”。然而,美国的种种努力引发了“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和量化宽松政策,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范围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反而令局势更加复杂。近年来,不仅世界经济低迷、地缘局势动荡、恐怖主义危机、文明之间摩擦,而且美国实力也相对衰落,非西方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世界步入了一个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西方学者惊呼人类正在走进“失序的世界”、“后美国世界”。总结近代以来西方推动的现代化道路,尽管在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国家长期执世界发展之牛耳,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强调“文明与野蛮”的二元认识论和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方式追求胜者全拿,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使者”和文明的光亮,把其他文明看作是“黑暗的远方”,其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奉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笃信穷兵黩武、强权独霸,坚持赢者通吃、零和博弈。历史证明,此种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主导下的社会发展道路不仅不是整个人类发展的福音,反而是制造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正是针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存在的问题,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开创中国道路进行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道路创新理念。总结近代以来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最突出的特征是技术依赖和单一中心,西方现代化的每一轮大发展都是以技术革命为前提的,蒸汽技术革命带动了以英国为中心的第一轮现代化高潮,电气技术的革命带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第二轮现代化高潮,交通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整个以西方发达国家群体为中心的第三轮现代化浪潮,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经济大发展。所有这些现代化的浪潮,在本质上是以资本扩张为中心、以国家为本位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停滞、曲折和苦难。正是从纠正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强调要顺应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相互交融的趋势,推动人类走向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普惠发展,确立共享美好未来的利益支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与西方单一中心的现代化道路相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是多样化的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共同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国家单独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创新。近代以来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催生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包括“西化”或“欧化”论、工业化论、现代化过程论、现代化模式论等。然而,所有这些现代化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标准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世俗化、自主化、专化和分化,标志是学术工业(academic industry)的兴起,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理论越来越专,每个人被定格在一个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的格子里,成为理论专家。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它强调以人类为中心,不是前现代的血缘中心,也不是现代的以地域和民族国家为中心;强调共同体本位,而不是个人本位和国家本位;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和游戏,而不是你赢我输、弱肉强食的零和游戏。其中,理解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关键在于理解共同体的内涵。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他从社会契约论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契约一旦缔结,“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和客观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的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现代制度的制度创新。近代以来,在现代化推动下,在发达国家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并认为此种价值观是代表先进和文明的普世价值观,这些普世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可以一统天下。在这些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确立了人民主权、市场经济、代议制、分权制衡、法治政治、基本人权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体系。然而,这一现代制度体系在发达国家获得巩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经济危机、移民冲突、宗教冲突、性别矛盾等,针对新出现的问题,也出现了霸权稳定论、全球治理论、协商民主论等理论建设和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众多制度建设,意在竭力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相比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和人类观念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改革,推动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比如强调对话而不对抗、结伴但不结盟;重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主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强调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强调包容开放,交流互鉴。所有这些观念都致力于改革现有制度体系,而非抛弃现有制度体系,使之更加公正合理。
综合上述看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制度,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其本质在于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因为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存在,必须确立命运与共、风险共担的责任意识,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安危命运而努力。
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最后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选择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从哲学价值观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伦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两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受西方文明的压抑,历经苦难,但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也是在中华文明中追求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理想的产物。如果能够弘扬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己及人,建设一个更加太平、繁荣的世界,将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从认识论上来看,中国不同于西方文明中的“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而是历来尊崇物我相与、阴阳平衡、众生平等理念,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一致。在中国人看来,中国的崛起不必然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一种阴阳关系,此种阴阳和谐相处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体的哲学逻辑,注定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防御态势和温和倾向,积极谋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逻辑符合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心理,这一点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也是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更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寻求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而非关注某一局部的利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看,尽管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有序竞争,通过理性的选择超越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超越制度、观念和信仰的束缚,寻求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从而掌握我们的共同命运。如果没有中国阴阳一体认识论的支持,此种乐观的判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从方法论上,中国倡导中庸之道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吻合。在中国文化看来,中庸强调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中国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最主要的方法论就是中庸,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和新观点,比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等,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也包容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中国梦”的提出,还是“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倡导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说到底,“一带一路”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而“一带一路”所承载的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也必将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程。在新的实践探索中,古老的中华文明之精神必将与时代潮流和多样化的国情相结合,它不是简单地复兴古老的文明,而是在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在新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化和提升,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伟大文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带一路”的启动,犹如拉开了新的历史大幕,一条从西太平洋的连云港,到印度洋的瓜达尔港,从世界岛腹地的古都西安,跨越一望无垠的欧亚大平原,最终通往北大西洋的阿姆斯特丹,一条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洲际经济大走廊已经开始启动。在这条大走廊上,承载着过去千年的丝绸之路精神,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梦想,承载着人类对未来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和期待,是整个人类理性智慧的创造,是一次涤荡战争和冲突阴霾,追求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伟大长征。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华文明必将因作为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及纽带受到世界的尊重,而且她自身也将在这种世纪努力中实现凤凰涅的重生,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覃博雅、杨牧)
自动匹配新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日08:57&&&&来源:
2017年首访期间,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再次昭告全世界:“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之后不久,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其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全球治理、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为增进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指明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拉大等世界性发展难题,面对的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等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才有可能使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根本性的转变和突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验与启示,必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到引领作用。深度发掘新发展理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共赢共享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发展激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从本源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价值,是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理论和制度,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一种构想,其本质在于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正在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全球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创新环境与创新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创新全球化和多极化日益凸显的同时,全球经济增长对科技创新依赖度也大幅提高;在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创新局面仍将持续的同时,中国对全球创新格局的变化也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创新日益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正在悄然出现。
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现实境况,世界各国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唯有通过创新,才能突破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唯有依靠创新,才能为全球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源。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向创新要动力。以创新发展为重要抓手,强化创新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着力推进世界各国在科技、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在培育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打造全球经济增长新模式的同时,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首先,崇尚科技创新。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在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与产业发展所遇科技难题中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就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辐射连带效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生业态,不断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发展方式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全球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其次,重视人才创新。其内在要求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基于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对内应着力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优待人才,对外应有效推进彼此之间的人文交流与人才交往,实现人才跨区域跨国界的合理流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再次,善于政策创新。旨在解决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外交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的双重创新来化解影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风险,引领人类走出发展困境。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把世界各国实施创新政策的力量汇集一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定行动计划和提供机制保障。
二、协调发展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境界
注重协调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结构和自我反馈系统,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复合性、依存性等特点,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确保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平衡仪和稳定器。这就意味着,解决好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和增强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同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当今时代,随着人类利益彼此依存程度的空前加深,构建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协调合作已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协调发展,兼顾本国和他国利益,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才能够在不断处理深层次矛盾问题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达到的和谐境界。
首先,要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长期存在与持续扩大,广大落后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边缘化处境尤为明显,地球村贫富悬殊加剧。同时,南北差距所导致的国际社会分配不公和普遍贫困也为恐怖主义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社会土壤,威胁着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因此,消除南北差距、促进南北协调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发展中国家处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与合法斗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
其次,增进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协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荣损相依的时代,尤其在事关影响世界和平发展进程的全球问题方面,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力应对。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因而,世界各国应搁置争议,秉承合作理念,发扬伙伴精神,在涉及全球性的问题上加强沟通与协调,为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和谐的世界,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更多的公共产品。
再次,构建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现代民族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以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作为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依据;任何一个国家在享有促进本国发展权利的同时,都应该尽到帮助其他国家发展的相应义务。在现实交往中,世界各国要真诚相处、平等相待,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谋求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现时期,要破除个别发达国家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习惯,国际社会应切实加强联合,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
三、绿色发展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底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生命共同体”。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保障。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积极互动、不断交往的演进史。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现代化实践,在创造丰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系统的失调,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绿色发展,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一方面,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的外部对立折射出的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内部对抗,如今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对抗的显现。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地开发、掠夺为代价攫取剩余价值。无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其结果必然是生态环境遭致破坏,以致诱发生态危机。
显然,资本逻辑主导的资产阶级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反自然性和逆生态性。在后工业化时代,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自觉摒弃资产阶级反自然逆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勇于通过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开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新路。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积极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着力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进而引导人们在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创设绿色发展国际环境、建设人类绿色家园,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当前,各方要认真落实《罗马宣言》《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精神,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促进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完善全球生态治理顶层设计和创新全球生态治理体制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另外,各国还应自觉秉持并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对内主动承担生态责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对外积极搭建区域性、国家间生态治理互动平台,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公正合理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四、开放发展勾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态势
开放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开放发展已成为促进全球经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孤立,开放发展才是人间正道。而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呈现的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一方面反映了世界历史面向开放发展的必然态势,另一方面要求世界各国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开放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凝聚着最大价值共识。可以说,开放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开放发展为导向。
开放发展的基本态势决定了必须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视角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人类彼此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是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润滑剂和催化器,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运动过程。针对当前个别国家竭力奉行贸易保护主义、人为设置贸易壁垒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各国要克服全球化恐惧症,勇于做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推动者,在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的过程中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向发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活力。
必须认识到,融入世界经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各国经济要发展,世界经济要增长,就要敢于迈向经济全球化、实施开放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世界各国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努力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再平衡,实现全球经济联动增长;而且要坚定在开放中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引领世界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实现世界经济整体增长,进而构建最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另外,开放发展的根本导向还取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是通达命运共同体的本源。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上的表达形式,其思想精髓就在于向世人揭示了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正是从精神层面凸显出人类必然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自觉与自信。当前,我们厚植开放发展,就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合作共赢的信念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自觉和自信,通过开放发展所释放的精神力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五、共享发展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
共享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与价值旨归。发展的目的在于造福人民。然而,新世纪以来,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矛盾的激化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此,提升全球发展的均衡性、公平性、普惠性,才是改善人类现实生存境遇的应然之举和根本之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世界各国人民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寻求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共享,使世界建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就要“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使共享发展为增进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奠定理论基础。共享发展至少包含了四个层面。
首先,全民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需求、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汇集发展动力、分享发展成果。当前,人类社会依然面临着贫困的侵扰,全球仍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为此,世界各国要承担起消灭贫穷的职责,坚守共同富裕的方向,联合起来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争取全球至2030年实现零贫困。
其次,全面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关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组合,其一切有益成果都不应该由个别国家或少数民众操纵、享有,而应兼顾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诉求与合理关切,让所有国家和人民在命运共同体中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简单地停留于物质生活的丰盈,其对精神生活的无限追求更能体现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真谛。精神成果的共享自然成为全面共享的更高要求。
再次,共建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物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这就是说,世界各国只有在共建中才能实现共享。这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都是全球性质的,需要各国凭借各自优势和潜能携起手来一起应对。
最后,渐次共享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次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从受益群体还是从延伸区域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遵循个别到一般、局部到整体的规律,逐步推进全球发展成果的全民化和均等化。而在推进过程中,还应重点突出当今世界大国强国的责任担当与示范作用,使其成为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共享全球发展成果的驱动者与领跑者。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盐城师范学院基地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