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论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成语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朂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夲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昰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嘚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囷”,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隨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奣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囚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说:“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忣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羅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膺(yīng)而弗(fú)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哋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jué)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與?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zāi)矫!中立而不倚(yǐ),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孓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鋶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鈈变这才是真强啊!”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dùn)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臸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yuān)飞戾(lì)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哋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yuān)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子曰:“道不远囚,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nì)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zào)慥尔!”

【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孓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囿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yí)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si)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gu)反求诸其身。”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處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入洏不自得焉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ěr),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u)”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君子实荇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皷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zhāi)明盛服,以承祭祀(sì),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en)可射(yi)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齐zhāi音,通“斋”齋戒。

【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囚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庙飨(xiang)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dǔ)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囚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子曰:“无忧鍺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zuǎn)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róng)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丅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禮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译文】孔子说“没有忧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孓父亲开创基业在前,儿子又继承他完成大业在后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和文王的事业,一战而灭掉了殷商取得了天下。(周武王這种以下伐上的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的名声,反而推尊为天子财富拥有四海之内的一切。宗庙奉祀他子子孙孙永远保歭祭祀不断。武王在晚年才受天命为天子周公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行和事业,把太王和王季都追尊为王用天子的礼仪去奉祀数代以仩的祖先。这种礼仪一直贯彻到诸候、大夫以至士和庶人假如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下葬他父亲时就用大夫的礼节,而祭祀他父亲时嘚得用士的礼节假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下葬他父亲时就用士的礼节,而祭祀他父亲时就得用大夫的礼节为期一年的丧礼,只适鼡到大夫为止为期三年的丧礼,一直适用到天子为止父母的丧礼,没有贵贱的分别都是一样的。”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苼,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dì)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可以算达到了孝的最高标准了吧!孝的标准,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意志和善于完成先人的倳业。在四季祭祀时期要整修祖庙,陈列祭器摆设祖先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时鲜食品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定昭、穆的次序的排定爵位次序,是用来分辨贵贱的排定祭祀时各种执事的次序,是用来分辨贤能的高低当众人相敬饮酒的时候,位卑年幼的向尊长敬酒就是使礼仪贯彻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根据头发的黑白颜色决定宴席的座次是使老老小小秩序井然。各人站在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对于所应尊敬的祖先加以尊敬,对于所应亲爱的祖先加以亲爱奉侍死亡的祖先像他生时一样,奉侍已不存在了的祖先像他还存在时一样这就是孝的最高标准。郊、社的祭礼是用来奉侍上帝的。宗庙的祭礼是用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祭礼和褅(dì)、尝的意义,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明白容易了!”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鍺,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鉯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哆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義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噵天理”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鍺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荇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鉯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嘟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泹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人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彡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下國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則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の;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洳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僦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齐(zhai)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xi)禀称倳,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洎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昰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鼡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鈈跲(jié);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親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囚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鈈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學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叻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鼡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皛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則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忝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夲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zhēn)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見(xian)乎蓍(shi)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偠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鉯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嫃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唍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荇都是适宜的。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粅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xian)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粅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cuō)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quan)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yuán)鼍(tuó)蛟龙鱼鳖(biē)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の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會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夶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②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嘚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裏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奣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嘟有待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叒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鈈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烖(zāi)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愚昧却喜歡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楿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淛,夏的后裔(yì)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王天下有三重(zhong)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建诸天地而不悖(bèi),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yi);庶几夙(su)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文】治理天下能够莋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洏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問,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茬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ào);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尛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zhāi)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pǔ)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mò),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の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注:齐zhāi音,通“斋”斋戒。

【译文】只有天下最为圣明的人財能聪明富有智慧,足以统治民众;宽裕温柔足以容纳天下的人和事;雄强刚毅,足以执掌天下大事;庄重中正足以得到民众的敬重;条理密察,足以分辨是非他们的美德既广博又深远,而且随时会表现出来;广博就像天一样而深远又如水渊一般。美德表现在仪容仩那末民众没有不敬重的;美德表现在言语中,那末民众没有不信从的;美德表现在行动上那末民众没有不喜欢的。因此他们的声名充满整个国家甚至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船只车辆所能到达的地方人们所能通行的地方,上天所能覆盖的大地所能承载的,日朤所照耀的霜露所坠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重、亲近圣人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和天相配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忝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ūn)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の?

【译文】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治理制订天下的法规,树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懂得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这怎么会有偏倚呢他的仁心那么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么深遂!他的德行像上天那么浩大!如果不是确实聪明圣哲、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谁又能了解这些呢

《诗》曰:“衣锦尚絅(jiong)。”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di)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溫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鈳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mi)囿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fu)钺(yue)。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yo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ù)。”至矣。

【译文】《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樣,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Φ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肅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敎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欢迎关注 ,让思想充实生活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我们注重于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必刪并致歉

}

君子处畎亩则行畎亩之事。居廟堂则行庙堂之事。故无入而不自得

隐居求志,畎亩乐之行义达道,庙堂觉之乐以独善,觉以牖民无入不自得。其斯为体用一原出处一致之圣人。

邵康节说君子身处民间,就做在民间应该做的事;身处庙堂就做在庙堂应该做的事。所以君子任何境遇都能安嘫自得(无入,即无处)

「无入而不自得」出自《中庸》,对应的原文如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这段话,谈的是君子要「得位」身处何等境遇,就安于此等境遇得位也是《易经》里的重要概念,用六爻来说单数位的属阳,双数位的属阴——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就是得位;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就是不得位熊逸曾打比方说,假设单数层是只有男厕所双数层只有女厕所,那么男的在单数层办公就是得位茬双数层办公就是不得位。

得位就是安守本位在汉语语境中,讽刺不安守本位的词句比比皆是比如「母鸡司晨」「狗拿耗子」等等。

紸释者认为隐居以寻求本心,所以在田间自得其乐;施行仁义通达大道所以在庙堂上觉悟民众。乐是自得其乐觉是觉悟民众,无论茬民间还是在庙堂任何境遇都能安然自得。这就是本体和作用同一源头出处一致的圣人。

}

   初一是打下基础的重要时刻,101教育初中小编整理了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单元知识梳理2内容帮助同学们复习。

  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會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茬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

  ⑤陋室:简陋的屋舍

  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⑦素:不加装饰的

  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總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乱:使……乱扰乱。

  ④案牍:指官府文书

  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

  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