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二夜勤劳,街巷常跑,垃打人ae扫光插件,市容美好。猜猜足什么交通具

门二夜勤劳,街巷常跑,垃打人扫光,市容美好。猜猜足什么交通具_百度知道
门二夜勤劳,街巷常跑,垃打人扫光,市容美好。猜猜足什么交通具
我有更好的答案
垃圾车拼音:(lājīchē),英语:dumpcart,garbage truck ,是指用于专门用于市政环卫部门运送各种垃圾的一种专用车辆。种类分为:压缩式垃圾车、摆臂式垃圾车、勾臂式垃圾车、挂桶式垃圾车等。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第一站:新葡京】
---------------------------------------------------------------------------------------------------------------------- & && & & &入关即入“京”,贪它的免费巴士,小赌一把后步行到市中心很近。新葡京是有点历史的旧赌场葡京新建之场所,人气一直很旺,要想知道它的历史可自己去百度,不啰嗦了。仅将自己认知的东西表述一下吧:
&&&&&& 赌场从11月1日开始禁止21周岁以下人士入内,俺们小Y童鞋被两次拦截索看身份证,她心里一定窃喜 &&&&&& 赌场禁止拍照,大件行李需寄存 赌场可以吸烟,姐被薰个半死,害姐后来频频输钱……
&&&&&& 赌场禁止宠物入内,包括“鸡鸭鹅”
&&&&&& 赌场禁止戴帽子……
& &&&&&& 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可从服装的颜色来区别,各司其职:
守门人员,穿鲜橙色服装,多数为中年以上的男人,主要负责安保工作
礼仪人员,穿宝蓝色服装,多数为年轻姑娘,负责前台礼仪服务、兑换等工作
清洁人员,穿浅土色服装,多数为中年以上的妇女,负责全场各项清洁工作
技术人员,穿浅绿色服装,多数为年轻GG,负责解决娱乐场内的任何技术与非技术问题
赌台荷官,穿深绿色服装,什么年龄层次、性别的都有
茶水人员,穿深啡色服装,多数为较漂亮的年轻MM,竟然还有几位是混血的本土人…….
赌场里是一定不让拍照的,但可以在外面拍照,这是新葡京的大门,对面是旧葡京& &
大门的右侧,可以通往市中心,所有的景点几乎可以从这里开始& &
坐在花基上的除了有等人的客人外,还有一群做“生意”的本地师奶,会问你需要不需要借钱什么的,搭不搭理她们你自己看着办& &
打的在此排队,坐免费小巴需向工作人员领票到地下一层等候班车,大约十来分钟一趟 &
&极尽豪华的大厅 &
&大厅左侧,这个莲花座估计是看风水的 &
&大厅的右侧,正中央有位长者头像,应该是何老大,俺没仔细看 & & & & & &最后不得不再次称赞澳门人民,真心热情有礼,这不是俺一次半次亲身体验的结果,是俺多次去澳门的亲身体验,只要你问路或有什么不太明白的,街上随便逮个市民来问问,他们不管是男女老少均会尽心解答,如果碰到的是外籍来打工的,他也会很客气地解释自己不太清楚,让你去问另外的本地人…… & & & &这种热情贴心的感受,姐在香港是无法体验到的,不是俺要踩HK人(姐有很多香港的朋友),除非你是进去金铺买金子,不然他的眼睛全长在脑门上,尤其是那些有点年纪的HK人,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这么高傲的,你有的人家澳门有,人家澳门有的你HK没有,你的眼睛就不能掉下来看看吗?不然过不了几年真心变“S港”了,姐过去也是每年踩HK几次的,现在改道了…… & & & &不过大陆去港澳台的客人也有很多值得深刻检讨的地方,懒得说了…… & &
期待你后面的文章,下周我去澳门,希望好运陪我
回复夜色的引文:你一定会很好彩的,可惜看不到世界级的疯狂大赛车了……18号就结束了,我也没能看到
我去澳门主要是去博彩的,就带一万元,直飞。三天两晚回北京
你的文章要快点写呀,不然等我回来就看我的文章了
回复夜色:哇哈你厉害,祝你走大运哈……看你写也很好呀,我的全是景点和古董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看呢
回复漫步天涯的图片:没去过澳门,就跟着你的片子游了。
&&------------------------------------------------------------------------------------------------------------------------【第二站:永盟百货小广场的摩托女郎】------------------------------------------------------------------------------------------------------------------------&从新葡京小赌一把后出来,慢步走在殷王子大马路上&正午的阳光刚好洒在小姑娘的花伞上,我不太爱用遮光罩,虽然有带在身上&我们发现永盟百货的小广场上热闹非凡,原来有人在搞宣传&第59届格兰披治大赛车将于11月15日至18日在澳门举行&广场上摆着好多台这样花花绿绿的摩托车&&&还有美女在来回晃动&俺是毫不犹豫地举起了相机……&然后也理所当然地拍了一大堆PP……&&&&&以上一堆美女均很高大,俺们小Y童鞋靠上去合影了几张,回来一看,嚯!才到人家肩膀……&&& & & &此刻澳门的太阳很给力,姐的这只刚修复的18-105镜头也非常地、出奇地、疯狂地给力。也不知我动了那里,镜头跟疯了似地随便我推拉,都不会失去对焦的准确性,俺只需对着美女拍啊拍啊,近的远的都无所谓,照片出来都非常地清晰……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这几张人物的照片信息是: F/11 & &1/160秒 & &ISO200 & 测距模式:图案 & & &曝光程序:手动 (难道就是这个 “&测距模式:图案”在起作用? )&有木有一点波姬小丝的味道?&& & & &【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葡萄牙语:Grande Prémio de Macau,英语:Grand Prix Macau),是澳门所举行的格兰披治赛车体坛赛事,首届赛事于日-31日举行。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是澳门体坛、车坛盛事,赛事在市区闹市内,在以多弯、狭窄等因素著名的东望洋跑道上进行。全球现仅余下澳门及摩纳哥设有赛车街道赛,而东望洋跑道亦是全球唯一同时举行房车赛和电单车赛的街道赛场地。比赛项目除著名的三级方程式外,还设有房车赛、电单车赛等,亦曾举办怀旧的老爷车赛、以明星名人为卖点的成龙杯等,亦设自动波电单车赛来增加赛事的娱乐性,是公认为世界上最佳的街道赛事,亦更曾被选为“10项最精彩的街道赛事”和“不能错过的二十项顶级赛车活动”】(后面凡有【】符号的文字均表示摘自维基百科或其它网文)&&
回复背包马的引文:好呀马兄,请跟着我边走边拍,随便指正一下我的拍照技术哈……
不错~~来看看~~
回复Laca仔的引文:谢谢MM夸奖哈
还有没有呀?
回复宅着得苏苏的引文:美女就没有了,古董还有一大堆
回复spring:谢谢夸奖,你的夸奖就是我继续的动力……
不错啊,很详细~
不错!惬意!
回复Kay:谢谢赞赏哈
回复brook_liu:回贴辛苦了,请喝茶……
&------------------------------------------------------------------------------------------------------------------------【第三站: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新马路)-议事亭前地-仁慈堂右巷】------------------------------------------------------------------------------------------------------------------------&看完香车美女,在约翰四世大马路过马路,继续走在新马路上&& & & &【1940年命名的约翰四世大马路(葡萄牙文:Avenida de D. Jo?o IV)位于澳门半岛南湾,是澳门的交通枢纽之一,东北端连接水坑尾街由南湾大马路起,沿途交有贾那韶巷、南湾巷、马统领街及殷皇子大马路,西南端至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止并连接南湾中巷。全长约280米,阔约25米。街道名称是以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的第一任国王若昂四世为名。在1980年代时,此街曾是澳门其中一处当铺林立地】&再过这个殷皇子大马路的路口&& & & &【命名于1939年的殷皇子大马路(葡萄牙文:Avenida do Infante D. Henrique)是澳门的一条交通要道,位于澳门半岛南湾的东北部,按堂区划分它则属于大堂区。它的东南端在葡京路与亚马喇前地交界,沿途与商业学校街、约翰四世大马路及罗保博士街相交,西北端至南湾大马路连接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长约350米,阔约26米。街道名称是以对葡萄牙航海事业出力甚多的恩里克王子命名。现时这条街道也是澳门珠宝首饰店集中地之一,而澳门博彩业的地标建筑葡京酒店和新葡京亦座落在此马路的东南端】&朝着市中心的方向走,这里店铺琳琅,景点多多&路口的左边是中国银行大楼,右边是1902年开业的澳门第一间银行大西洋银行&这里,就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这些街名让姐念的好费劲)的议事亭广场,又名“新马路”,是澳门中区的一条重要马路,东接殷皇子大马路,从南湾大马路起,西至火船头街与巴素打尔古街之间,全长620米&这里所有的旧房子都被刷的粉红粉绿的,跟着人流可盲目地走到大三巴&& & & &【1920年代末,中央酒店于新马路落成,楼高6层,是当时新马路最高的酒店。及至1930年代,博彩业开始兴起,中央酒店开设了“濠兴仕女娱乐场”,成了澳门当时最具规模的赌场,吸引了不少的居民和游客到来玩乐。1940年代,楼高九层的国际酒店于新马路西端落成,一度取代中央酒店成为整条马路最高的建筑物,直至中央酒店于1950年代加建至11层。除此以外,新马路对旅游业也是很重要的,新马路沿途经过多个景点如民政总署大楼和议事亭前地等世界文化遗产及十月初五街等手信街,是游客必到之处。1995年,皇宫娱乐场在内港开幕,更促使了新马路西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新马路从开辟至今,一直是澳门的商业、交通和旅游业的中心。惟1990年代以来,由于交通、酒店结业、赌场搬迁和城市规划等因素,营地大街以西的路段呈衰落态势。民间期望随着十六浦和国际酒店重修等项目完成后,可以重现当年的光采。新马路两旁的建筑物各有不同,当中有欧洲式的建筑,也有少数保留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物,而民政总署大楼以西的大部份建筑物均为唐楼,这些唐楼保留了1920年代的建筑风格,一般只有两至四层,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都有一条向街的走廊,走廊上有楼底遮盖,以遮挡雨水及太阳,也即是俗称的“骑楼底”。相反,民政总署大楼以东的大多为具欧洲色彩的建筑,如民政总署大楼和澳门邮政局等】&& & & &【附近的重要景点(由西至东):十六浦 /&国际酒店&/&原六国茶楼&/&金碧文娱中心 (前身为金碧娱乐场)&/&典当业展示馆&/&大丰银行新马路支行&/&新中央酒店&/&澳门永亨银行大厦&/&民政总署大楼&/&议事亭前地&/&澳门邮政局&/&平安戏院&/&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新马路支行&/&大西洋银行大厦&&& & & &重要街道(由西至东):火船头街&/&十月初五日街&/&庇山耶街&/&炉石塘巷&/&营地大街&/&议事亭前地&/&龙嵩街&/&大堂街&/&南湾大马路&/&白眼塘横街&/&清平直街&/&福隆新街&/&板樟堂前地&/&圣奥斯定前地】&不过我没打算这么早就去大三巴,想到处瞎走走,就晃到这个巷子里来了&原来这里有间仁慈堂,右下角的堂徽是我贴上去的&& & & &【此堂为澳门慈善机构仁慈堂的物业,昔日的仁慈堂又被称为支粮庙,因昔日仁慈堂属下的老人院及医院等慈善机构的职员都会到该处支取薪水】&【仁慈堂博物馆于日正式揭幕,展出了大部份来自仁慈堂值理会主席飞安达的私人珍藏。2002年获澳门政府授予仁爱功绩勋章;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仁慈堂大楼的地下是澳门政府部门公证署的办公室,二楼则为仁慈堂博物馆。此堂于1569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的首任主教贾耐劳 (D. Belchior Carneiro) 于1569年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仁慈堂大楼建于18世纪中叶,建筑物于19世纪后期加建拱廊,其工程于1905年完工而成为富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欧陆式建筑物】&&&
------------------------------------------------------------------------------------------------------------------------
【第四站:板樟堂巷-主教座堂】
------------------------------------------------------------------------------------------------------------------------
出来后再转到下一个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板樟堂巷”,吃货的天堂
板樟堂巷再往里走有个丫路口,这里还有个圣池
我朝的左边走,是板樟堂巷的巷尾
它的右边是大堂街
左边就是大堂前地的这座“主教座堂”了&
& & & &【圣母圣诞主教座堂(葡萄牙语:Catedral Igreja da Sé,通称主教座堂;俗称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澳门大堂前地,建立于1576年以前,其建筑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主教座堂区服务的范围是澳门半岛面积第二大的堂区,包括大堂区的新马路、南湾和外港码头】
【主教座堂历史悠久。始建于1576年以前,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残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规模乃奠于此。日,由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马达主持初祀典礼】
【1874年的甲戌风灾,大堂顶部的原有的两个拱顶被台风所毁,一直没有修复而形成今天的平顶设计。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为三合土建筑,耗资109000元,成为今日壮丽堂皇的外观】
此教堂属典型的地中海建筑风格彩绘玻璃,木质葡萄牙屏风以及圣母圣像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
此景点已于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之一
座堂大门上悬挂的漂亮花蓝&
大门外景,天气真的很good!
& & & &!!!友情提示一下,但凡进入各种教堂和庙宇参观(世界各地都一样):
1.不要大声说话,最好不说,信神或不信神都必须心怀对各路神佛的敬畏之心。你可以不信神佛,但必须尊重各方神佛……
2.不可用手指指着各方神像谈论,需要向旁人解释的话,可摊开右手掌,掌心朝上,有点像“请”这个手势,表示对神佛们的尊敬
3.自觉摘帽
4.有警示不得拍照就不要拍照,没警示也最好问过工作人员才好拍照
5.不能吃着零食进入
&&&&&& 这些都是最起码的文明旅游行为,我个人认为……
回复格格妞老豆:谢谢~~~~
------------------------------------------------------------------------------------------------------------------------
【第五站:伯多禄局长街(白马行街)-大炮台】
------------------------------------------------------------------------------------------------------------------------
主教巷出来后往白马行街走,我想去大炮台……这是永安大厦大门内一景
另一巷景,都属很残旧很传统的内街内巷
澳门政府很舍得花钱修好街景,所以游客看到的都很漂亮&
& & & &【此条长235米的伯多禄局长街(白马行街)已有逾160年的悠久历史。昔日由于其东端有一所圣辣法耶医院,故起初称为医院街。但华人居民则认为医院是不祥之物,医院街的称呼很不合适。而当时此街道的渣甸洋行专营一种叫白马牌的威士忌,并竖起白马标志,居民遂把街称为白马行】
姐在拍地上的图案,一位小朋友跳入我镜头&
&&&&& 【1869年7月,昔日政府正式公布该街为白马行街。到1942年6月,议事公局为纪念曾任议事公局局长的伯多禄(Pedro Nolasco da Silva)诞生100周年,便将白马行街改名为伯多禄局长街】
街对面的这个指示牌,告诉我可以从这里上大炮台……&
指示牌的右边,有一座大宅叫“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
& & & &【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 (葡萄牙语:Consulado Geral de Portugal em Macau)是葡萄牙驻澳门的领事机构,其领事辖区为港澳地区,现任葡萄牙驻港澳总领事是柯玛诺;总领事馆位于澳门伯多禄局长街,总领事馆后座为东方葡萄牙学会澳门会址。总领事馆大楼前身是为圣辣非医院,于1569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首任主教贾耐劳倡建。大楼建筑经过数次改建,现存的样貌是1939年改建后的成果,属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欧陆气息浓厚。当时,医院的三角形门上竖立了贾尼劳主教的半身像,及后1960年代医院一楼大堂的小教堂被移上二楼,半身像亦随之而移到二楼洋台处。圣辣非医院在1975年结业,合共经历406年。其址在医院结业曾空置多年,亦曾用作收容难民,及后澳葡政府收购医院旧址并作为澳门货币汇兑监理处办公室。由于澳门回归中国的关系,葡萄牙政府因而在澳门于日设立总领事馆,并由葡萄牙总统桑帕约主持总领事馆开馆礼。2004年,葡萄牙关闭在香港湾仔的葡萄牙驻香港领事馆,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的领事范围也扩至香港】
领事馆往前走,有条“鸭巷”
鸭巷附近,好像回到旧社会……
借一张在goodle上的截图,左下角显示资料是2008年的,四年过后仍然是旧样子……&
俺回到这条“大炮台斜巷”,开始徒步了……
开始还没觉得怎样,反正我就是慢慢走、慢慢看旧房子嘛
但后来觉得……俺的双腿有点吃力了,关键是姐还背着个近十斤重的大包包……
回头望望,哇!一条大大的斜、斜、斜坡啊……
有位老人在我的前方步履蹒跚……&
难道我连老人家都不如?
&他们但凡地名上有个“斜”字的,都一定是斜坡路
腿脚不利落的话,千万别选择这些路来冒险
由于俺的坚强,炮台,就在眼前了!嘻啦啦啦啦嘻啦啦啦……
哦&……姐能歇一会儿吗?
眼前这片斑驳的旧墙,说明它有故事……
【澳门大炮台建于明神宗年间(公元1617年),原为耶稣会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护耶稣会在澳门的产业,后被澳葡政府转为军事防御设施的大炮台城堡】
【大炮台的建筑历时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与妈阁炮台和东望洋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以防范海盗之用】
【从1623年至1740年间,曾为城防司令和澳门总督官邸】
这是它的正门,此炮台已经归属澳门区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此军事禁区在1966年解禁,向公众开放为旅游景区。大炮台曾改建为澳门气象局,后澳门气象局于1996年迁至氹仔。大炮台曾分别于1992年、1993年及1996年进行修葺工程。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门博物馆】
【大炮台城堡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的山上,顶层的中央曾有一座三层高的塔楼,现已不存在。现顶层为花园,可俯瞰澳门360度的景致】
处在中间那幢橙色屋顶米色外墙的大楼,就是俺们今晚入住的索菲特大酒店,它五点钟方向是大三巴
金灿灿的建筑就是新葡京
【大炮台为昔日军事防线之核心,建基石为3.7米厚的花岗石。大炮台城墙由石掺杂贝壳粉而成,阔90米、高9.15米,向上修窄至2.7米厚】
【大炮台占地约1万平方米,形状呈不规则四边,边长约为100米】
现在大炮台则是澳门的热门旅游景点,也是独特的澳门八景之一
“轰”地一炮嗡倒你!谁让你害俺先赢后输来着……哈哈
炮眼中的“偷窥”……
炮身上刻着的符号
逆光的扯旗铁勾勾
洗手间里走一趟,下山……
& & & &澳门这片弹丸之地,世界级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竟然有25处……
------------------------------------------------------------------------------------------------------------------------
【第六站:大三巴-恋爱巷-哪吒庙】
------------------------------------------------------------------------------------------------------------------------
&&&&&&&【大三巴牌坊,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o Paulo),一般称为大三巴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时也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位于圣保禄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与大炮台及两者之间的前圣保禄学院为一整体。而“三巴”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圣保禄”的葡萄牙文(S?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圣堂创建于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并于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历时33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没收耶稣会财产,天主之母教堂先后被改作军官宿舍、兵营。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后剩下教堂的前壁。由于教堂前壁形似中国的传统牌坊,故本地人便称之为“大三巴牌坊”】
从大炮台下来即是大三巴牌坊,澳门的景点都比较集中,像广州的银行似的,一家挨一家,走几步就能走到下一个景点了……
这会儿这里好像很热闹啵,原来有几个青年人在牌坊前跳街舞&
这是一群热血沸腾的澳门青年,姐也来凑个热闹瞄一瞄
跳的还不错……
下阶梯即是这个广场,那个滴人山人海呀……&
我只想拍几张大三巴的夜景,所以我这会儿还是赶紧逃吧。一不小心,逃到了“恋爱巷”……木人在谈恋爱呀
【恋爱巷 (Travessa da Paix?o),位于澳门半岛中心地带的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间,全长约50米,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恋爱巷”这名字是来源于其葡文名称“Travessa da Paix?o”,“Paix?o”可解释为迷恋和激情……恋爱巷第5至11号楼房具有完整和相同的装饰,以红色和浅黄色为主,有“柔情”的感觉。而第13号房屋则混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不同建筑风格。纵使恋爱巷为旅游景点之一,这里已被划成行人专用区,并已有美化工程,令恋爱巷更有特色。曾有电影以及电视剧在恋爱巷取景,此处亦是拍婚纱照的好地点】
俺找哪吒去,听说他住在这条巷子的深处……
哦,他家院子真大……
【哪吒庙(葡萄牙文:Templo de Na Tcha, junto às Ruínas de S. Paulo)住于澳门大三巴牌坊右侧,圣方济各斜巷与茨林围交界,为澳门现存两座哪吒庙之一。大三巴哪吒庙常被视为澳门中西文化和恰相处之象征,2005年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其门前是另一文物旧城墙遗址。庙宇创建于1888年,改建于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政府也于1995年及2000年曾经维修此庙,即是清洗及修补庙顶、粉饰墙壁及装饰物,更换部分朽坏木构件。建庙前,澳门瘟疫流行,死人无数,该区坊众以本区并无神庙压邪,乃与柿山坊众商议,拟请柿山之哪吒神来大三巴,建庙奉祀,但遭反对,屡洽不果,于是自行建庙。此建筑长8.4米,宽4.51米,两进式建筑,中间无天井,罕见的传统中式庙宇】
神话人物哪吒,是有着轼父情结的神仙,在父王托塔天王李靖面前自刎身亡。后被师傅用荷花和藕拼凑还魂,和父亲势不两立,重生后从此孤苦伶仃游走三界,无亲无故,前身往事,何去何来?这是一个类似“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的终极追问。所以,有了”何者是前身漫向太虚寻故我“……&
后来回家查看资料,发现澳门唯一的一片古城墙竟是藏在下面这张图的洞门后面,我错过了机会&
在此门一眼望过出去,那三座巨大的建筑物,有如代表着三大势力……
------------------------------------------------------------------------------------------------------------------------
【第七站:白鸽巢前地-沙栏仔街-十六浦】
------------------------------------------------------------------------------------------------------------------------
这是在花王堂前地的圣安东尼教堂,离哪吒庙不远,姐来的不是时候,它正在重修。这间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教堂,本值得一看的,只能下次了
【圣安多尼教堂初建于1560年,为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头重新兴建。其后在1810年和1874年进行过两次重修,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观和规模。另外,教堂亦供奉了曾于澳门学习神学的韩国第一位圣人圣金大建(St. Andrew Kim)。教堂奉圣安多尼(Saint Anthony,日—日)为主保。圣安多尼是出生于葡萄牙的圣人,以助人寻找失物见称,很多天主教徒若遇到失窃,都会向他救助。后来,人们不只希望他帮助寻找失物,更希望他帮助寻找伴侣,于是圣安多尼也成为了“婚姻主保”。很多澳门人及葡国人也因而选择在圣安多尼堂举行婚礼。由于外国婚礼多数以鲜花装饰,故圣堂时常出现一片花海,因此华人亦称之为“花王堂”。&圣安多尼生于葡萄牙里斯本一个贵族家庭,父亲马尔定·步雄及母亲德肋撒·达卫辣都是葡国望族后裔。安多尼在受洗取名福尔南多(Fernando de Bulh?es)。15岁加入“圣奥斯定会”,晋升铎品后转到阿里伐赉城的“方济各会”,易名安多尼,是他所驻修院的名称,度祈祷、赤贫、谦卑的生活。因学识广博而被委派作巡回讲道,先后到意大利及法国各处传扬天主的道理,被誉为“圣经的活库”(jewel case of the Bible)及“教会的圣师”。36岁积劳成疾,荣归天国于意大利巴度亚(Padua),因此得名“巴度亚的圣人”】
白鸽巢前地,有一座老人院,难怪附近有很多老人家在到处晃
老人院往前走十来步是澳门基督教圣堂(旧坟场)的小教堂,后面埋着许多外国前两个世纪的名人&
& & & &【旧基督教坟场(葡萄牙语:Cemitério Protestante)位于澳门西北部,圣安多尼教堂北面,东方基金会会址之右。安葬了如著名画家钱纳利、传教士马礼逊等人。坟场内有一罗马风格小教堂,二战后坟场转交圣公会管理,教堂则以马礼逊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坟场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1年建立,以解决当时新教徒在天主教占特权地位的澳门城缺乏长眠之所的问题。天主教会固不愿见新教徒葬于城墙之内,中国人亦不容许外国人埋于关闸以北的地方。来自英国、美国及北欧国家的商人唯有秘密地把先人葬于城墙与关闸之间,恐防被中国人发现会发生冲突,甚至在离开之后毁坟灭尸。事情最终在马礼逊的原配玛丽在1821年去世以后解决。当时的地区委员会决定购置一幅地皮,并与葡方在法律问题上达成共识。后来所有外国人都可以在此安息,而原先葬于其他地方的遗体亦迁葬于此,所以有些墓碑的年代早于坟场始建的年份。坟场在1858年关闭,此后就称为“旧”基督教坟场。坟场也是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陈真哭别师傅霍元甲的拍摄场景】
再往前走十几步是东方基金会,它也是澳门历史城区的世界遗产一部份。
【建于1770年,是澳门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别墅。后来租给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公司驻华商务监督、大班及中国高级官员的住所。1885年该房屋成为澳葡政权的财产】
上世纪的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院,现为东方基金会澳门办事处所在地,很安静漂亮的院子
景点前凡有这根咖啡色方形柱的,都表示此景点很牛……
这附近还有一间白鸽巢公园,公园里有人在表演,唱着那些老得我都不爱听的流行曲……&
& & & &【白鸽巢公园原址为葡萄牙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花园别墅,建于18世纪的70年代。曾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分公司,其后易手卖给另一葡萄牙富商马葵士为居所。马葵士喜欢养白鸽,由于大量白鸽栖于檐宇,远观像白鸽巢一样,故而得名。1885年,物业被澳葡政府所购入,成为对外开放的花园。当中的住宅建筑物,则曾于1920年改建为贾梅士博物馆。其后的1989年,贾梅士博物馆转售给东方基金会为东方基金会会址。公园大门是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陈真踢烂“华人与狗不得内进”牌匾的虹口公园的拍摄场景】
时间不早了,我还没吃午餐呢。从白鸽巢公园一路走到沙栏仔街,看到这个响亮的招牌……&
&&&&&& 【沙栏仔街由巴素打尔古街起,至花王堂斜巷即永乐里与工匠里之间止。此街于1869年间正式命名,是澳门逾百年的古老街道之一。其实早在1859年之前,沙栏仔街就已经存在了。而在1558年,葡萄牙人便将靠近港口附近的“沙栏仔街”作为最初定居点,故有学者认为“沙栏仔街应是澳门具有城市意义的第一段街”。沙栏仔街的葡语名为rua do tarrafeiro, Tarrafa是撒网的意思,而tarrafeiro是指撒网捕鱼为生的渔民,不难想象,从前沙栏仔居住着大量的渔民,而渔民则是用撒网的方法来捕鱼,故葡萄牙人称这里的人为tarrafeiro,并将该街命名为rua do tarrafeiro。沙栏仔街上还从事过令人发指的“卖猪仔”生意。昔日,澳门的“猪仔馆”大都集中在今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附近的长楼(花王堂街)、沙栏仔街、快艇头街一带。而这些走进猪仔馆中卖身的成年华工,不管被骗还是自愿,终究是自己走进猪仔馆的。后澳葡政府于1875年明令禁止这种交易,这一惨无人道的生意才在沙栏仔街上消失。如今的沙栏仔是一条“古董家私街”,是澳门知名的古董街,这里出售的古董家具或者都仿古家具,价格都要比其它地方便宜】
进去一碗鲜虾子云吞面搞掂肚子,味道真心不错……从这儿转出来到十六浦
即“巴素打尔古街”&
&&&&&& 【巴素打尔古街 (Rua do Visconde Pa?o de Arcos) ,在澳门半岛西侧,南端在新马路口连接火船头街,北端接沙梨头海边街。长420米。巴素打尔古街是1866年开始的内港填海工程的产物,1882年11月由市政当局命名。其街名来自年第90任澳门总督巴素打尔古施理华((Carlos Eugenio Correia da Silva))子爵之名。巴素打尔古街是工商业 - 居住混集区,街内有一些小型工业场所,主要行业是小五金,机器等】
这间就是今晚入住的索菲特大酒店
酒店门前的小广场上有个没水的喷水池
锣鼓喧天的这部车,估计在澳门转了一整天,因我今早在永明百货门口说已经见到它了
高大气派的酒店大门
还配有娱乐场,就是赌场啦
连进入地下车库的通道都这么华丽……比广州的圣丰索菲特漂亮的多了
酒店大堂,有洋帅哥指引俺进行入住登记。俺被告知只需再交1800元港币,即可入住平时要两万元一晚的总统套房,俺想想还是将机会留下次用
今晚俺仨入住的大房间,有37个方,洗手间是分三个区域的&
电梯的门口
&电梯间的窗户外景,是能看到内海的
大堂里也有个门口可进入娱乐场(此图由小G提供)&
在前台,姐将另一块电子门锁留给两位MM,俺继续出门徒步……
这是我站在十六浦的酒店15楼住房窗户边拍照的,当时看到这片高低不齐的破旧房屋感觉很强烈,回想俺刚刚在里面穿行时的感受,就一下子想起了广州的杨箕村……
------------------------------------------------------------------------------------------------------------------------
【第八站:十月初五街-草堆街-大三巴】
------------------------------------------------------------------------------------------------------------------------
酒店的马路对面,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康公庙前地小广场上的“康公庙”
【康公庙位于十月初五街中段,超逾二百年历史。庙内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汉代之帅李烈,保国有功,受封成为康公。左是南海广利洪圣大王,右为西山金圣候王,偏殿前为六祖圣佛,後为汉代神医华佗先师。该庙专主民间喜庆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於清咸丰间雕刻而成,并有船,鲤跃龙门、龙凤呈祥及鹤延年吉祥图案,该石专给善男信信女向神佛礼拜奠酒之用,因而称为“酒船石”。康公庙公奉南宋王为神,即神话中的“泥马渡康王”康王。澳门有两间康真君庙(俗称康公庙),另一间位于美副将大马路普济禅院侧,前者现时仍对外开放,后者则已被改为街坊会】
“中国国货公司”、“积木冰室”,这里就是十月初五街
& & & &【十月初五日街(RuadeCincodeOutubro;通称十月初五街,简称泗孟街),位于澳门半岛西部,此名称源于己拆卸的泗孟码头。北端接于爹美刁施拿地大马路与沙梨头海边马路交界处,南端出口接火船头街。昔日的十月初五街原属海湾浅滩,后来经填海而逐渐变成内陆的街道。从附近的街道名称如大码头街、新填地街等,我们亦可想像到旧日的地理面貌。为了纪念葡萄牙于日发生的革命,澳葡政府后来将之改名为十月初五日街。十月初五街是一条典形的澳门街道,过去曾是澳门一条繁盛、有名的街道】
立在路口上的积木冰室,天还没黑就已经关门了……姐是向左还是右?
& & & &【十月初五街所在一带,百多年前原属北湾与浅湾,航道曲折,后来经填海成为陆地,才将航道拉直,并于岸边筑建客轮码头,而码头多是办公室、售票处集于一体,每遇客货运紧张,都会显得非常挤迫。内港昔日是澳门对外海上交通的枢纽,往内地、香港及离岛的客货运船只都会集中在这里,也是渔船湾泊之地,从而带旺了十月初五街的经济发展,令十月初五街成为当时澳门的繁盛街道之一。十月初五街这条交通干线过去在葡语称为新国王街(RuaNovadel-Rei),而在葡萄牙里斯本,新街(RuaNova,后称新国王街)是一条重要的商业大道,它是亚洲商品的交易中心。由于澳门的十月初五街一带的商业大街的模式与里斯本相似,因此将十月初五街称为新国王街。现在十月初五街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葡萄牙王曼奴埃尔二世界(ManuelⅡ)的流亡,他的父亲和兄长行刺,以及葡萄牙于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国庆日,因此将呬孟街改名为十月初五街。在老一辈眼中,十月初五街是一条陪著他们成长的街道,在这条街道中,留下著他们不少的回忆与足迹……】
感觉让我选择了草堆街……&
& & & &【草堆街不长,从街头到街尾不足千米,但商贾云集,小商品琳琅满目。草堆街是一条具有葡国风情的商业街道,各式建筑大多保留着当年殖民地的色彩。以前的老街是将小块花岗岩平铺于地,路面凹凸不平,有葡国风格,小方块石料绝对是从葡萄牙运来,现在多改造为水泥路,路虽平坦了,但旧貌和雅趣却逊色不少】
走在这样的小巷里,真心感觉还不如当年的杨箕村……但它是澳门最旧的三条古街之一(其它两条是营地大街、关前街)
这里有一处被拆迁了的旧房屋空地,满墙的涂鸦,里面还有儿童乐园
回家查看了一下goodle地图,怀疑这块空地应是去年澳门政府出资3600万收购的中西药局旧址
四周的墙壁上,有意无间地让市民涂满了有创意的涂鸦。
这样可以让破旧的墙壁倍添色彩
别说这些涂鸦还是蛮有水平的呢
比广州那个红专厂的要好看很多
从破壁涂鸦处出来
又是见到这些人头涌涌的闹市
姐又回到了大三巴附近,郁闷……&
&------------------------------------------------------------------------------------------------------------------------【第九站:卢家大屋】------------------------------------------------------------------------------------------------------------------------&在大三巴的指示牌上,找到了最近的而又想去看的一处景点——卢家大屋&& & & &【卢家大屋(Casa de Lou Kau)又称金玉堂,位于大堂巷7号,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是澳门二十世纪初商人卢华绍(卢九)住宅(其私家花园卢廉若公园为澳门名胜之一),现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现由文化局管理修复,部份已对外开放】&这张图片很生动地反映了澳门百姓的真心热忱。在卢家大屋的门口,这位有点年纪的工作人员正在很认真地为游客解答问题,姐对澳门的认知度不是瞎扯的&【卢家大屋高两层,以厚青砖建造;布局仿广州西关大屋,是晚清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内部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满州窗、铸铁栏杆,两种特色装饰共冶一炉,饶有趣味】&&【大屋分为三开间三进上下两层的格局,三进即分有门厅、茶厅(轿听)及正厅,以屏风相隔,屋内布置着多个天井,便于通风和采光】&【正立面窗户全为葡式百叶窗,其中以上方左右两扇最为精美。窗扇以金属包角,百叶窗上加半圆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装饰】&【大宅反映了澳门特有的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根据文物保护法例,1992年被澳门政府评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成为受保护建筑】&&【后卢氏家族没落,业权辗转到外人手上】&【大屋被分租,曾有大批难民涌入进住,最高峰时期曾有二十多户住客,且在八十年代前缺乏维修】&【亦因此大屋很多部份被拆掉改建,大屋最里面的部份早已被清拆掉】&【澳门文化局于2002年7月才为此进行复修工作,并于2005年中对外局部开放】&&姐后来又发现,澳门街还有一座“郑家大屋”更大更气派……&&&&&&&& 其实,这样的老屋子,广州和珠三角地区有很多,而且有些还很有历史价值,只是看政府重不重视……&&&&&
------------------------------------------------------------------------------------------------------------------------ 【第十站:议事亭广场-新马路】 ------------------------------------------------------------------------------------------------------------------------ &
卢家大屋出来,从这儿穿出大堂巷 &
又回到大三巴的闹市区。转来转去都是这附近转着,一来这儿景点集中,二是澳门街确实很小,但街、巷非常多,所以人称“澳门街”“澳门街”的…… &
这座黄色的教堂叫玫瑰圣母堂& &&&&&& 【玫瑰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o Domingos),正名为玫瑰圣母堂及圣多明我教堂,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管理。位于澳门的市中心,建立于1587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1587年,由西班牙圣多明我会所建,奉玫瑰圣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为主保,次年由该会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于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华人称为“板樟堂”,直至17世纪方改为砖石的结构。1874年曾因火灾而焚毁,当年重建后则成现在的规模。1990年代及在2006年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圣堂旁的钟楼改建为圣物宝库,展出澳门教区的文物;而现在此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画家曾经对其进行描绘】 &
黄枝记,俺中午已在十月初五街它的老店里吃过著名的虾子捞面了,好吃 &
广场喷水池的美食城 &
&澳门旅游局 &
仁慈堂,前面已经介绍过 &
澳门商务旅游中心大楼 &
大楼旁边小巷口的小生意摊档,有点不太谐调…… &
满街的游客都拧着“钜记”或其它店铺的手信…… &
这个广场是所有游客和观光团必游之地…… &
民政总署大楼& &&&&&& 【民政总署大楼(葡萄牙语:Edifício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Cívicos e Municipais)俗称议事亭、市政厅(Leal Senado)曾称市政厅大楼、临时澳门市政局大楼等名称;建筑物位于澳门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即新马路)163号;大楼曾作为澳门议事公局(又称议事公局、议事会)及市政机构的办公场所。民政总署大楼除了作为市政机构办公大楼外,也曾作为博物馆、邮电机构、卫生机构、法院及监狱等用途,但都一一被迁出大楼。民政总署大楼始建于1584年,因《澳门纪略》之绘图,令人以为其前身议事亭原为一座以砖石并且带有围墙的中式庭园,是明朝宣读政府命令以及作为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1784年,葡萄牙人购买了该大楼的地皮外,并修建为一座两层楼高的巴洛克式大楼,成为当时葡萄牙人在澳门实行自治及办公的议事公局大楼。日,临时澳门市政局大楼被列入为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之内】 &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即新马路& &&&&&& 【日零时,澳门特区政府撤销临时澳门市政局及临时海岛市政局而设立民政总署;同时,大楼的门匾也改为“民政总署”,大楼被易名为“民政总署大楼”。民政总署大楼于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群之一】& & & &
& ------------------------------------------------------------------------------------------------------------------------ 【第11站:福隆新街】
------------------------------------------------------------------------------------------------------------------------ &
这是民政总署后面,坡上有间“澳门四邑同乡会 ” &
澳门也有咀香园饼家,中山好像也有一家,不知是不是同一家呢 &
姐打算赶在天黑前去福隆新街走走,被热心市民告知可从这条铺满吃店的小路穿过去…… &
这条小路的路口与大马路交汇处,有个卖活动凉茶的,我在那儿喝完凉茶就开始走过来了 &
【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是澳门半岛中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历史约有几百年。福隆新街曾经是商业繁盛的地区,包括邻近的福荣里、福宁里、蓬莱新巷、清和里、白眼塘等。1932年,香港禁娼之后,澳门娼妓蓬勃,直至1940年代,澳门才先后禁娼及毒】 &
【当年,以上商业活动在福隆新街也很著名。澳门福隆新街的建筑群,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国青楼建筑群,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这里也是澳门博彩业的发祥地之一,故这一带既曾热闹繁华,亦经受过磨难,可谓历尽沧桑。福隆新街一带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当时的澳葡总督药苏沙规划,富商王禄、王棣父子购地,经过辟街、兴建,这里成为了著名的“花街”】 &
【每当夜幕低垂,“花国三街”就开始热闹,大红灯笼高高挂,绝色丽人、巨贾富商,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这种绮丽风光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葡政府开始禁烟、禁娼,“花国三街”便逐渐烟消云散】 &
【澳门政府几年前实行了“改善市容计划”,今天的“福隆新街”已是澳门最整洁的街道之一。这里众多的两层高的晚清建筑群依旧,但建筑上的通花窗板、门口及金属门板都被刷上鲜亮的红漆,既醒目又与灰墙相映成趣,很有古色古香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 &
【昔日,福隆新街建筑物上的窗花和门板都不是红色的。你若想看看其以前的模样,可到福隆新街后面的福荣里走走,那里仍保留着“未翻新”前的建筑模样,灰砖、斜条格架构的窗、残留的蓝色漆迹,从中可见福隆新街的旧貌】 &
【而且,福隆新街上一次的翻新工程也已过多年,部分油漆已剥落,让此街如今更具沧桑感】& & & 【如今,沿“福隆新街”而行,会闻到各式各样美食的香味,因为这里现时已开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餐馆、酒家、小食店和糖水铺,不少老饕都会专程来此享受美食】 &
【走远一点,进入清平直街,手信店林立,他们请游客试食的攻势很“猛”,堪称澳门一奇】 &
火龙妈妈…… &
&百家昌凉茶 &
著名的“佛笑楼”餐厅 &
【佛笑楼餐厅是澳门一间葡国菜餐厅,位于福隆新街,为游客必到的食街及手信行业的集中地地段。1903年创立,已有百年历史,由家族三代主理,经营从未间断,为澳门历史最悠久之食肆。20世纪80年代进行内部重建,但保留外墙传统建筑】& &
即制即卖的传统手工美食店,这里有很多 &
而真正会吃的吃货,都会往这里来找吃的 &
认住这几串大红灯笼吧,虽然它的楼下是个展示厅,但想找好吃的东西就在它的对面…… &
这是一个典当展示厅,俺在窗户外拍的,可免费参观& &
“长泰大按”,应该也是以前的专业典当行 &
红灯笼的楼下有文化会馆& &
【典当业展示馆,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马路,原为从事典当业的德成按。典当业展示馆为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博物馆,是文化会馆的一部分。典当业展示馆原乃澳门富商高可宁之物业,建于1917年。自1993年德成按结业后,物业一直空置。及至2000年,业主有意将其出售及将建筑物改建。其后澳门政府主动与业主接洽,并协定政府出资140万元进行修葺。修葺成现时模样后,政府可利用当楼的底层以及货楼作为典当业展示馆;当楼的其他层及相邻的富衡银号,则交由业主使用。典当业展示馆于日正式开放,仪式由文化局长何丽钻、著名作家金庸、专栏作家蔡澜等主持开幕】 & & & &
& ------------------------------------------------------------------------------------------------------------------------ 【第12站:殷王子大马路夜景】 ------------------------------------------------------------------------------------------------------------------------ &
新八佰伴前区华利前地上的奥维士塑像& &&&&&& 【1514年第一个来到中国的葡萄牙商人奥维士,在抵达珠江口处青山湾时,遭明政府拒绝入境。他的塑像至今仍立在澳门街头】 &
姐在澳门徒步了一整天,已是累得精疲力尽,而此刻天色已暗,正是进入娱乐场的好时机 &
因为这里有免费的茶水喝,还可玩玩老虎机 &
姐也只会玩老虎机,还只认住那几台来玩,别的俺看都不看一眼…… &
夜晚的殷王子大马路上,灯火彻夜辉煌,这圆圆的球状外形是姐最爱的新葡京 &
而旧葡京就在新葡京对面 &
姐的超广角超给力,竟然能将整个新葡京全观包下,不过我不能再往后退了,位置在极限上了 &
也有没拍全的,但胜在能取到右边旧葡京一点点景。注意那广场上的人 &
人流量不是一般的大,是很大很大……所以说葡京是人气最旺的场子 &
来张黑白的,照样很魅力…… &
从这个角度拍过去,四大娱乐场全包了…… &
场子里不允许拍照,俺就先在外面拍拍美丽的夜景,没力气去大三巴拍夜景了,留下次吧…… &
这堆地上的彩灯能说明什么?还没来得及去考究& &
拍完这张就收工,该进新葡京办正经事去了 & & & & &
& ------------------------------------------------------------------------------------------------------------------------ 【第13站:妈阁庙前地-妈阁庙斜巷】 ------------------------------------------------------------------------------------------------------------------------ &
光棍节早上9:30的澳门,拍自索菲特大酒店15楼的窗外& &
拍自索菲特大酒店6楼的阳台 &
6楼自助餐厅旁边的另一间餐厅,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午餐的餐具 &
大酒店的整体设施非常好,到处华丽丽的 &
我们自然也不会放过拍照的机会 &
至少以后可以备来做素材 &
瞄到这边是黑乎乎的,于是溜过去看看& &
哗——又是一片金灿灿的娱乐场所。我下楼退房后,又是与俩MM“劳燕分飞” ,各奔东西,我计划今天还是徒步澳门,往妈阁庙、东、西望洋、二龙喉等地走…… &
索菲特大酒店的楼下就有公车直达妈阁庙,是马路对面那个方向,几站路就到了 &
妈阁庙前地,是所有客人下车的地方,也是公交车总站 &
很漂亮的景致,很休闲的百姓,很可爱的狗儿…… &
典型的老人生活——悠闲啊 &
广场上跷脚的车夫 &
广场上这座绿色的建筑不知是什么名称 &
【妈阁庙(粤语:ma5 gok3 miu6,“妈”变调为“马”;葡萄牙语:Templo de A-Má或Templo Chinês da Barra),原称妈祖阁,主奉海神妈祖,是位于澳门半岛西南方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现为澳门三大古刹中最古老者。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妈阁庙始建于1488年,时值明朝。当时妈阁庙门前已为澳门之海岸线,是当地及附近居住之渔民作业之上岸补给、歇息和祈福之处。庙宇背山面海,沿崖建筑,古木参天,风光优美。整座庙宇包括大殿(又称神山第一殿)、石殿(又称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4座主要建筑。石狮镇门、飞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观音阁位于庙之最高处,供奉观音菩萨。不少西洋画家亦曾描绘了庙前繁华景象,而妈阁庙亦出现在最早一批在中国拍摄的照片】 &
虽然来得挺早,但观光的客人已经很多,我没进入庙宇,在门口拍了照就闪人了& &
海事博物馆,我也没进去看,每个景点都进入参观的话,太耗时间 &
俺只拍拍照& &
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这个罗盘,应该是船上用的类似指南针吧,但又好像有点忒太了& &
那座漂亮绿色房子的后面就是妈阁斜巷,又名万里长城(很难明白吧)& &&&&&& 【妈阁斜巷历史悠久。早于19世纪末,万里长城一名已被列入《澳门海外省街道名册》之内,从属于当时的妈阁村辖下。妈阁斜巷之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有两种说法,其一源于其斜巷的长度相当长,有如澳门的万里长城般,故曰其名。(事实上,万里长城一名早于百多年前已被一般澳门市民所传述,于当时而言,妈阁斜巷确为一条遥长的街道,但时至今日,有不少街道比它还要长很多,如俾利喇街。)另一说法则由于百多年前其巷沿途并未建有任何高层楼宇,隐隐可见澳门旧城的城墙遗迹,并顺延至妈阁庙旁,故被当时人们称为万里长城。由于万里长城一名的普及,妈阁斜巷的街道牌上亦括有万里长城一名,位于该地亦有楼宇名为“长城大厦”。澳门新福利公共汽车有限公司之28B路线的路线字轨胶牌亦使用万里长城之名,此举肯定了万里长城之名在市民心中的地位。 &
妈阁斜巷里也有几家卖手信的商店 &
这是钜记博物馆 & & & & &
------------------------------------------------------------------------------------------------------------------------
【第14站:港务局大楼-亚婆井前地】
------------------------------------------------------------------------------------------------------------------------
顺着斜巷走,我的目标是去西望洋的主教山顶看风景……
这是港务局大楼&
&&&&&& 【港务局大楼(Quartel dos Mouros,旧称嚤啰兵营或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位于澳门妈阁山边,现为政府部门之办公大楼。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群之一。港务局大楼于1874年建成,初作为在澳门的印度藉警察之营地。1905年,改为船政厅(今天的港务局)和水师巡捕所(相当于今天的海关)的办公地点,故被俗称为水师厂】
【由于港务局大楼位处于妈阁内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楼顶设置的台风信号站让渔民、船只与居民得知风球信号。港务局大楼由意大利人卡苏托(Cassuto)所设计。港务局大楼高两层,其外墙柱窗是穆斯林式穹顶,配合通花围栅,具阿拉伯建筑之风格】&
这是港务局大楼后面的建筑
继续顺着这些五颜六色的屋子走……
我惊诧!我来到希腊了……
原来这是一处西式建筑群,却有着非常非常老土的名字——亚婆井前地
【亚婆井前地(葡萄牙语:Largo do Lilau),是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广场。由于亚婆井前地及周围古旧建筑,故被列为澳门建筑、历史和文化文物区。2005年开始,随澳门历史城区之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传说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称呼水池为亚婆井。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为澳门水池之一】
【有井就有人住,澳门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处,故为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
【澳门的昔日有民谣说“喝过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
【澳葡政府为保存此区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亚婆井前地内的两株百年老榕树得以保留,增设古典路灯和将石子路面改铺大理石等。1996年1月重修工程竣工,亚婆井前地及附近建筑的欧陆风情得以留下】&&
这个角度的10点方向,就是郑家大屋,而右手边的1点方向,则是上山的坡路,可直达主教山&
------------------------------------------------------------------------------------------------------------------------
【第15站:郑家大屋】
------------------------------------------------------------------------------------------------------------------------
&&&&&& 在亚婆井前地休息一下后,换换镜头拍拍屁股,去郑家大屋看看,它就在“阿婆”对面……
【郑观应: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及思想家,著名作有《盛世危言》一书,当年郑观应因公务屡遭挫折,身心俱疲,故退居澳门,并潜心于此地著成《盛世危言》一书,后来他离开澳门转赴上海专注教育事业,于1922年逝世】
大屋的门口并不起眼,一进入即要下楼梯,这是右侧高大墙身上贴的墙花,不知是木头做的还是石头做的,这家大屋与卢家大屋同属岭南风格民宅
上图与下图是同一景的正反两面
【郑家大屋 (Casa da Cheang)(澳葡时期称文华大屋(Casa do Mandarim)),为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郑家大屋位于澳门龙头左巷,面对阿婆井前地】
原大屋直接面向内港的坡地,视野开阔,昔日千帆并举,大小船只穿梭而过,一片繁华,景观独好
这是大屋里的“荣禄第”,由于其建筑融合中西特色,故现巳被列入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
【郑家大屋规模很大,总面积为3,997平方米,大宅由两座四合院式建筑组成,由多座不同风格建筑及开放空间组成 ,大小房间有六十多间,是澳门少见的家族式建筑群】
【郑家大屋约建于1881年,由郑观应之父郑文瑞筹建,郑观应协助父亲兴建,后郑观应及其兄弟陆续修建,规模不断扩大】
【其后,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常与郑观应在此议论时政,相讨救国救民的路径。在1894年,郑观应在此完成《盛世危言》,提出“富强救国”的思想;1907年,郑观应完成了《盛世危言后编》】
【中式建筑特色表现于中式大宅建筑格局与屋顶等;而西方特色则表现于古典建筑装饰风格,可见于部分室内天花、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和外墙批荡等】
【并以大内院相连,建筑材料以青砖为主,墙基则由花岗石筑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家后人分居各地,各自发展。郑家大屋多处空间被分租出去,一度曾有300多人在内居住】
【出现“七十二家房客”景象,超负荷的使用对建筑造成很大的损坏,风吹雨打以及祝融光顾令建筑饱受摧残】
【约在1990年,有发展商从郑家后人收购了郑家大屋的屋权】
【建筑虽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之特色,主要表现有建筑材料檐口墙体之彩绘及泥塑浅浮雕等】
【内院中多样的窗户,以及主入口自檐口往内收退的处理手法,还有趟拢门等】
【自1991年开始,澳葡政府已跟发展商谈判收购郑家大屋,可惜一直不成功。经多次磋商后,澳门政府终于在2001年成功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郑家大屋的业权】
【2002年起,政府开始对郑家大屋按部就班地进行严谨的修复工程,历经八年,昔日面貌始基本得以恢复】
【与传统中国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筑群各房区之大门入口与大宅入口不在同一方向,它们都面向西北,且都在同一直在线,前面有既宽且长的晒场,晒场中段有另一房门将主次建筑分开,前段为仆人房区及外花园,后面为主房区】
二楼上的露台
楼下是大天井
【郑家大屋(16张)个主入口,都采用与宅门入口相同的处理手法,即自檐口往内退缩,与外墙身不处在同一直在线,而为表示其重要性,门框更以花岗石作材料,其中最重要之建筑入口更作两重花岗石门框设计,建筑室内一般作传统中式设计,但厅堂之位置则有别一般置于地面层的传统做法不同,它设在二楼,整个厅堂占据三开间一进深之空问,为一抬梁式木结构形式】
大堂边的太师座椅
二楼的窗户,这些全部都是复修过的
书房,盛世危言出自这间房
【两房区之间以大内院相连。主房区主要由两座四合院式建筑组成,建筑都作三进深三开间式,其间以水巷相连,建筑外墙檐壁均有泥塑浮雕装饰,而墙基则由花岗石砌筑而成】
中式的雕花屏风
余庆堂的天花上有壁画
余庆堂里有四条这样的柱子,这条上面写着“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
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还惜福……
旧式的红木楼梯
大屋内的过道
中式木制窗花
西关大屋的趟笼门在澳门也是普遍使用的
书桌书桌一角&
&趟笼门的粗木栓,趟笼门有点现代防盗门的功能
&几款红木椅靠背图案
大门上的铜制门环
&&阳光洒在小门环扣上,小小影像并不起眼
&趟笼门地上的木栓
【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第16站:西望洋斜巷-主教山】
------------------------------------------------------------------------------------------------------------------------
从郑家大屋出来后,问了一位热心的“亚婆井前地”的阿婆,她告诉姐从这个又窄又斜的小坡走上去大约半小时,就可到主教山了……&
斜坡的老城墙上街灯&
斜坡在这两幢楼之间的下面,气喘吁吁的俺爬上来后,抬头即见这指引牌
&接着是爬“西望洋斜巷”——只要一见到“斜”字,就意味着你要爬山了……
& & & &【西望洋山(葡萄牙语:Colina da Penha),俗称主教山,是澳门半岛第三高山岗,高海拔62.7米。西望洋山西临内港,前临南湾,西南接妈阁山。现为澳门半岛内高级住宅区之一,属风顺堂区。其名字“西望洋”,乃相对于东望洋山而言;而由于昔日西望洋山山顶有天主教澳门教区的主教府邸,故俗称主教山】
哦!终于见了眺望台了,赶紧过去放眼一下澳门吧
这是一幢孤独的现代商业住宅大楼
又见眼熟的索菲特……&
澳门观光塔和西湾大桥
西湾大桥近景
观光塔下黄黄红红的伞下,正在举办热火朝天的美食节&
这边是新马路的新景观
更全的全景图……
主教山上有一座著名的西望洋圣堂&
【西望洋圣堂(又称主教山圣堂、海崖圣母小堂、卑拿圣堂、西望洋圣母堂),是位于澳门西望洋山的天主教教堂,建于1622年】
【小堂曾多次重修,1935年与主教私邸一同重建为现时规模】
【西望洋圣堂位置原有西望洋山炮台堡,建于1622年(即明天启二年),以防御荷兰的入侵】
【小教堂的兴建,乃因葡萄牙航海者曾与荷兰海盗船相遇却未受伤害,实现许下的建堂诺言】
【堂前设大理石的圣母望洋像,西望洋圣堂联贯相通后面的主教私邸】
【以圣母玛利亚为主保的圣母堂建于炮台旁,初为在驻炮台的葡萄牙士兵进行祈祷及参与弥撒之用】
【1892年后,炮台被拆卸后,教堂得以逐步扩大及多次修缮。1935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高若瑟策划,并将教堂与主教私邸一同重建为现时规模】
【建筑物盖有哥卫式教堂尖顶,反映古典折衷主义风格。西望洋圣堂及主教私邸已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并收录于《澳门文物名录》】&
【附近的路德圣母岩洞设圣母像,象征圣母曾在法国路德城的显现事件】
以上有几张照片故意做成少少恐怖效果,以“象征……显现事件”
姐姐好漂亮。 & & 福隆新街点解唔见你拍2046滴。
回复星月伴随的引文:净系姐姐靓,唧阿姨唔靓了啵……哈哈,开玩笑啦。你话既2046我见唔到,系食也既地方来架?
拍的真好!喜欢澳门的历史老街区和建筑!向往!
回复brook_liu:谢谢夸奖哈,看贴辛苦了,我的贴子是老太太的裹脚布,看起来需要耐心呀
-----------------------------------------------------------------------------------------------------------------------
【第17站: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望德圣母堂】
-----------------------------------------------------------------------------------------------------------------------
下山后要找地方填肚子了……街角一转弯,就瞅到了这间小餐厅
不但环境好,老板很还热情,收费也很厚道,按下午茶时间给俺收的费用,真心再次感谢(图中人物是客人不是老板哈)&
&圣老楞佐教堂,餐厅出来不远就能到
& & & &【圣老楞佐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o Louren?o),通称风顺堂,是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管理。位于风顺堂街,澳门慈幼中学的正对面】
教堂里的木版雕刻画,表现耶稣受难的
【在很多年前,风顺堂在华人口中是称作风信堂的,改称风顺堂意谓顺风顺水。当年居澳的葡人大多为出海营商为生,他们的家人为求亲人能平安归来,多于此教堂祈祷希望得到航海主保的代祷。教堂约于1558年至1560年间由耶稣会会士创建的一座木制小教堂。而据教堂内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修葺应在1618年,第二次修葺在1768年,于1801年11月至1803年11月重建。于1844年至1846年再重建。以后尚有两次大修葺,最近一次是于1954年。还有一次小修葺,最新的一次全面性的维修是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工程由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全资负责。至于现时教堂的规模则是在1844年改建后而成的】
教堂四周的窗画,窗户上嵌彩绘是西方教堂的一大特色
很牛的标志,另一座带“圣”字的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葡萄牙语: Seminário e Igreja de S?o José),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教堂,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2005年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圣若瑟修院自1784年起数度易名,计有北京主教管辖御修院、修士团体之家、皇家教育进修所、澳门圣若瑟利宵修院以至现称,都显出此修院在天主教和培训人才的重要地位】
【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取得现址。经过三十年经营,院舍陆续落成。修院专门培养赴中国及东南亚传道的神职人员。毗连的圣若瑟圣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会士兴建的圣保禄学院的天主之母教堂(现大三巴牌坊遗址前身),因此当地人惯称它为“三巴仔”】
【修院及圣堂属巴洛克风格。正面有三个入口,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放其主保(圣若瑟)像,装饰甚多,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破山花形式收结】
【而与之呼应的是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来自原圣方济各修道院的木制盘旋柱。四个拱顶形成一四边内弯之正方形空间,其上以一罗马式穹窿封顶,穹窿直径为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为假窗,另两环才具有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徽】
【教堂正立面为一雄浑的墙体,宽24.6米,高19米,大致分为上下、左右各三部份,顶层两边为对称之钟塔,塔顶为琉璃瓦顶,其左钟塔三个窗洞放有大铜钟,左边钟塔正面窗亦有一铜钟,以及一小门通往天台,中间山花中有一耶稣会会徽雕饰】&
教堂的木制大门,很向阳……
拾阶而下,离开……
下一个大目标,去东望洋看灯塔……&
由于俺是由西(望洋)跑到东(望洋),还是选择坐公车吧,这幢楼是老葡京大楼
坐在车上拍的,应该是卢若廉公园附近,姐后来回头找不着了……
粉嫩粉嫩的旧洋楼,暂时还没法知道是什么楼……
水坑尾街上的“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阅书报室”,澳门其实还是很有文化氛围的,虽然它曾被殖民了&
阅报室对面的这幢楼宇大门紧锁,外洋内中的建筑,不知是什么单位
在小巴上我问司机大佬,在那里可以看到格林披治大赛的赛车展览?他说,哦,就在前面,下车后朝有“呜——呜——呜——”声音的地方走就行了。于是姐就在这儿下了车……
结果是没有听到"呜呜呜"的声音,却又见到一座教堂——望德圣母堂
& & & &【望德圣母堂(又称圣拉匝禄堂,也常简称为望德堂) ,是一座澳门疯堂斜巷的天主教教堂,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内陆堂--望德堂区,望德堂区也是因望德圣母堂而得名。亦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其余两座为风顺堂及圣安多尼教堂)。虽然不是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但仍在澳门众多古文物中具有重要普世价值。望德圣母堂建造于1568年,即在澳门开埠不久已经建立。望德圣母堂至今已有440多年历史,而今天望德圣母堂的规模则是在1886年改建而成的。望德圣母堂在大堂建立之前,为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后第一座主教座堂。昔日澳门有很多的痳疯病人,1568年,首任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贾耐劳来到澳门,并创建了仁慈堂,救济当时澳门的贫苦大众,并建立了辣撒禄痳疯病院。又在附近设一座用木建成的简陋教堂-圣辣撒禄堂,为患痳疯病的教友服务,内里安放着圣母像供教友祈祷作转祷的肖像。圣辣撒禄堂就是望德圣母堂的前身。望德圣母堂一开始只是一座用木建成的简陋教堂,而且位于澳门旧城城墙之外。由于教堂是专为痳疯病人而设,因此圣母望德堂又被称为"疯堂"或"发疯寺"。1576年,罗马天主教教廷将澳门升格为天主教主教区,望德圣母堂成为当时的主保,后来另建大堂作主教座堂。为免和痳疯病人混杂,1818年,在原堂附近又另建望德堂,供居住附近的教友祈祷。1886年,又将教堂改建至今天望德圣母堂的规模。门前的石米抹面是在1957年铺上的。典型的南欧建筑特色。亦是澳门拍摄婚纱照热点之一】
-----------------------------------------------------------------------------------------------------------------------
【第18站:疯堂斜巷】
-----------------------------------------------------------------------------------------------------------------------
其实,在澳门的望德堂区,有一处地方叫“疯堂斜巷”的地方,它就在望德圣母堂的对面
现在这条巷子开始慢慢出名了,因为政府有意将它营造成为一个艺术创意区
不要被它的名字吓倒,这里满眼都是葡式的旧建筑,街内那几条纵横交错的巷道均以“疯堂”为名
只因这里在四百多年前是麻风病人的医院
在这些爬满植物的旧建筑外,澳门政府把这里划为了推动本地创意和文化发挥的综合艺术场所
许多澳门的艺术家都藏身于此,最有名的当属“疯堂10号”“婆仔屋”,有点像广州红专厂的意思……&&
这间就是很有点名气的“婆仔屋”啦,以前是专门收容难民和穷人的地方,之后成为一座老人院
住在里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将它叫做婆仔屋。在1984年6月被文化局评定为受保护的文物建筑
现在也一样是本土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和展览馆,这是婆仔屋里右侧大楼内的展览作品,都是姐喜欢的人物
婆仔屋右侧楼房的外景,室内是专门给艺术家们展览作品的地方
左楼是一间休闲的咖啡馆,有几位客人在喝下午茶,看着很舒服,可惜姐要赶路,不然里面会有我……
【疯堂斜巷源于巷内建有一座望德圣母堂,因澳门的第一任主教卡内罗在附近设置了痲疯病院,因此华人们又常称呼这里为“疯堂”】
【过去称为进教围,是华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十九世纪末政府开始该坊区的整治计划,兴修整齐的街道和房屋】
【这里气氛宁静闲适,和大三巴的人声嘈杂截然不同,这一带有很多老旧的葡式建筑,在古意盎然的巷弄之间穿梭,怡然自得之情油然升起,难怪这里也常是许多文艺工作者聚集的地方】
【最近,该坊区又进行大事修葺,对古旧建筑加以翻修,并在一些街道铺上石仔路面,安装欧式路灯,呈现一派怀旧风格】&
咦?这里面好像有东东看……
开镜仪式?快看看有没俺眼熟的明星……
原来是一群青年人在搞短片的开镜仪式,还都不是“明星”……&
澳门的传统文化普及做得很好,这是一幅本土的表演剧海报,上面的剧名很方言很本土,姐在广州活了近50年,都还不太明白这几个字是啥意思,直译的话是:“小鸡蛋这么小的一只的蟑螂两头望”,有其它老广能翻译的更贴切吗?
整成台历式的海报
这就是“疯”了的斜巷,姐的镜头下房子全是斜的,因为地是斜的……
一个各种中西文化混搭的地方……
------------------------------------------------------------------------------------------------------------------------
& & & &下面转一篇网上报道这个地方的文章,写得很好,有耐心有兴趣的朋友就看看吧,或许对你以后到澳门有帮助。不过我是觉得这个地方很值得一去看看的。
& & & & & & & & & & & & & & & & & & & & 【游澳门“疯堂斜巷” 打开优雅而秘密的皱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何燕 文/图
& & & &“疯堂斜巷”这个名字实在扎眼,尤其是纯粹葡式风格的建筑、宁馨安闲的街区,遭逢了这么一个澳门本土气息浓重的街名,更让人反复咀嚼这种“混搭”的别样后味。
  秘而不宣的绚烂
  在澳门,满布城中的街道,就像这座古城满掌细密的掌纹。如若有足够的兴致,沿着细密的掌纹耐心行走,会发现这座著名城市中还隐藏着很多秘而不宣的绚烂。
  遇见“疯堂10号”,就仿佛是不经意闯入了这座城市的一个优雅而秘密的“皱褶”。“皱褶”里,藏着的是20世纪初遗落下来的房子以及后世人们围绕这所房子所做的事情。房子原本的主人是澳门某富商,后由澳葡政府于上世纪80年代收购,被用作政府机构的办事处,现在则由所在街区的创意产业促进会以民间艺团身份进行自行管理。
  别墅内设有十多个澳门本土艺术家的工作室,空置的房子由艺术家进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是澳门的处理方式比较独特。
  看似曲高和寡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澳门在近年来改变了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方式,将其由少数精英管理的事务变成普罗大众关心的事务,使社区在管理的同时也积极承担起对这些遗产专业的管理,被授权以一种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开发遗产。这种方式,被称为“草根途径”。
  这条“草根途径”通向与“疯堂10号”一墙之隔的“婆仔屋”,“婆仔屋”是一座小院,有两栋逾百年的葡式建筑。其前身是一所养老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收容难民和贫困者。这座本已盛满历史和故事的院子,现在已成为这个街区的本土艺术创意策展地。
  澳门,本身就是一个怀旧的隐喻。甚至,它就是怀旧本身。它最好的时光,永远是在城中那些寂静的角落。而它的艺术创意空间,不是喧哗着为城市贴上文化标签,只是打开了这座本来就珍藏在其“皱褶”深处的幽雅。
  艺术的庞大根系
  严格意义上讲,我先看到的是“疯堂10号创意园”的户外招贴。澳门当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城市,它被执拗地认为很“艺术”,无非是因为它拒绝了时光在它躯体上的肆意流淌,更显出它有别于日益趋同的城市的卓异。所以,在当下蛮多城市炙手可热地贴出“创意园”这样的文艺标签时,我倒觉得这对澳门却大可不必。
  因此,当这三个字出现在澳门小街的时候,反让我内心生出些许不适。黄与白色相间的院墙,圈起几株繁茂的古树和一地被枝叶剪碎的光影,院子里的葡式碎石路与院外整条斜街一脉相承,踏着碎石路顺势蜿蜒进了院中那座明黄色的独栋别墅。
  “大城小景摄影展”设在三楼,对于我这样的澳门访客来说,这个主题展览蛮有吸引力。这个三层空间的交通枢纽,是厅堂偏中部的螺旋向上式楼梯,楼梯的围栏不借助墙体,站在楼底透过透空栏杆仰望,旋梯强烈的动态美仿佛要摆脱建筑空间本身并不宽敞的空间。而各层的灯光也在旋梯空间温暖地交感,使楼道充满了引领你行进上升的柔软诱惑。
  或如“大城小景”这样的主题本身就很亲和一样,别墅虽然建于1917年,格局至今也没有什么大改动,但置身其间同样没有那种被抽离现世的隔阂感。我得坦承,之前那种略有不适的内心,在进来之后并没有找到任其继续滋长的空间。倒是在这栋被称为“疯堂10号”的旧建筑内,心境随着一幅幅撷取澳门犄角旮旯各色小景的视像图片,渐渐窥见这个“创意园”与这座城市的某种关联。
  在“大城小景”之外,是“水墨印记”和“原创澳门”。无论什么艺术载体或手段,作品向观者打开的,仍是一个个澳门城市和生活的图景。
  进入排布在环形走廊上的每一间房,四壁帷幔上的作品便像极了房间中开出的窗。透过这些洞开的窗看到的是澳门生活的本身便是“艺术”的庞大根系,“艺术”,仿佛就只是躲藏在这些繁复的根系间。
  ■私家建议:
  在先进的外表与奢华的享受中,澳门的内里仍紧紧裹藏着小镇的单纯,街道名字足够异域感,街道质感绝对过去式,都给行者带来极大的诱惑。疯堂斜巷的大致方向在大三巴东面不远处,在澳门很多时候步行比乘车更方便。整片街区呈现纯粹的南欧风格,路面铺着彩色石子。疯堂斜巷的望德堂是标志性建筑,现在还多了变身创意空间的疯堂10号和婆仔屋。澳门类似这样的旧场地还有很多,不少都被列入了改造活化对象。无论是初次到访澳门,还是进行深度旅行,都可以深入到这些保有原来面目的街区,领略更深一层的澳门味道。
回复漫步天涯的图片:
回复漫步天涯的图片:
-----------------------------------------------------------------------------------------------------------------------【第19站:文化局-塔石广场】-----------------------------------------------------------------------------------------------------------------------&开始我以为这是某咖啡厅或餐厅的过道……后来它告诉俺,这里是澳门政府文化局大楼&【澳门文化学会于日设立。除管辖澳门历史档案馆和澳门中央图书馆(原澳门国立图书馆)外,也有两个从属机构:澳门演艺学院和视觉艺术学校(后者随后并入澳门理工学院)。日,澳门文化司署之组织和行政架构再行调整,赋予其更大的运作能力,以符合澳门回归过渡期的需要。日,澳门博物馆也纳入澳门文化司署的架构内。澳门回归以后,澳门文化司署改称文化局,继续在澳门进行文化推广和文艺培训等工作】塔石卫生中心大楼&澳门中央图书馆走到塔石广场上,终于看到一地赫赫有名的汽车了……【塔石广场(葡文: Pra?a do Tap Seac),位于澳门望德堂区,原址为塔石球场。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是澳门具文化特色的新地标和主要的旅游点。塔石广场占地13000多平方米,地上广场地图全铺上葡国碎石,分别设有休憩区、饮食及娱乐中心和地库商场;广场上分别设有休憩区、饮食及娱乐中心和地库商场】&虽然我没有听到大马力马达的轰鸣声&说实话,这些名车俺都叫不出名字来&&我只是来图个热闹和拍照&因为这里的车子怎么说也是挺有名气的&更何况长得跟玩具似的,还有车模MM……&广场上的巨大屏幕上,播放着车赛的宣传画面&所有的车子都很抓地矮矮的,据说这样的车子开起来会很稳很快&虽然马力很大,但俺觉得它们绝对不能适应泸沽湖那样的道路……&车身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招牌&花花绿绿的,这辆车子的底色若换成白色的,绝对的荷兰乳牛……&三款黄色的赛车长得非常帅……另一台也算是黄色的漂亮玩具车……&这些车的车身上全是伤痕累累的……所说都是历经沙场的名将名车……&只是我是个车赛盲,啥这方面的知识都不懂&又是一台酷酷的战车……&MC?哈哈,不懂……但它真的很帅很酷,物以黑为贵……&美女很衬这款车哦拍和被拍的都真心认真、专业、敬业……&很多长枪短炮哦&真心很漂亮的车子,我要有一台就好了,即使家里没地方能养活它……&如果能见到开车的人就更好了&好怪的感觉,好像美女将车子压扁了似的……&视觉效果很强……&又是一款很漂亮的车子。广场上还有许多的车辆,俺没能一一拍齐,因我要赶时间,不然东望洋公园就要关门了……【政府于2005年5月开始动工,拆卸球场并把文化局至塔石艺文馆对开的一段荷兰园大马路整合成塔石广场,地下设有行车道,现时工程已完成并于日正式通车。这次的重整计划是政府继议事亭前地重整后最大型的重整计划,目的是要整合塔石和望德堂一带至以澳门博物馆及大三巴牌坊,以成为澳门具文化特色的新地标和主要的旅游点】&澳门历史档案馆&&塔石文化馆文化馆里正在举办克莱夫巴达摄影回顾展俺进去瞄了一眼,大师拍的全是音乐殿堂的大师人物,还是赶紧往二龙喉走吧……
回复聊发少年狂:谢谢欣赏哈
回复zkz7895123的引文:
-----------------------------------------------------------------------------------------------------------------------
【第20站:国父纪念馆-东望洋灯塔-总督府】
-----------------------------------------------------------------------------------------------------------------------
在塔石广场看完香车美女后赶紧往二龙喉公园去,途中经过澳门的“交警大队”……
还有“国父纪念馆”
& & & &【澳门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设立的纪念馆,坐落在文第士街上、环球酒店之侧。中山先生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出生地翠亨村与澳门昔日同属香山县,距澳门仅有35公里。1892年7月,孙中山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9月即到澳门镜湖医院担任义务医师,并创立了中西药局,托迹行医,开展革命活动,而同盟会也曾在澳门设立支部。建筑物早建於1918年,由孙中山先生的胞兄孙眉斥资兴建,原为孙中山与其家人之寓所。于1930年,曾因遭附近的澳门总督官邸火药库爆炸所波及,后来重建成现建筑物样貌。现时的3层高建筑物是一座伊斯兰教摩尔式建筑。直至1932年,孙中山之子孙哲生与孙中山之元配夫人卢慕贞在此居住。及至卢慕贞在1952年9月逝世後,于1958年易名为国父纪念馆,门前匾额由国民党名人于右任题字】
【纪念馆是一幢3层高5开间的西式建筑,典雅庄严,外形优美,外绕以短墙,,左侧辟一个小花园,孙先生生前喜欢在此坐立。如今里面矗立着一尊国父的全身铜像及"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供游人瞻仰。故居于1958年易名为国父纪念馆。馆内的装修保留原貌,陈设均为孙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时所用的文物家具,及在澳门行医时所用的物品另有一些国父的真迹和生前珍贵照片,包括与革命先烈们的合照】
终于走到二龙喉公园了,我老把它叫成“二喉咙”公园……
& & & &【二龙喉公园(又称何东花园、兵头花园)(葡文:Jardim da Flora)位于澳门松山山麓的士多鸟拜斯大马路,占地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现时澳门半岛唯一设有动物园的公园。公园前身为龙田村外的荒丘,于1848年由亚美打(Padre Vitoriano de Almeida)神父命人修筑为园林。19世纪末,由澳葡政府购入,作为早期澳门总督之官邸。后来在1931年,因附近的火药库发生爆炸,酿成26死61伤,建筑物受损坏。富商何东购买了部分土地,辟为公园。在澳门总督迁出后,庭园开放供公众游赏,并于1959年改建成公园。二龙喉公园入口左边的山地已属何东的物业,但他在公园扩建时再将此地赠予政府。其后在1996年至1997年,扩建为现时模样。对于二龙喉之水泉,早记载于《香山县志》:“澳门有泉,曰大龙喉,曰二龙喉,曰小龙喉,俱在东望洋寺右。”公园之命名就是与此山泉的两只喷水雕物有关。昔日澳门居民喜欢以水车运载泉水到茶楼酒家,以二龙喉泉水泡茶享用。从前泉水由两只石制老虎口中流出;现今山泉已枯竭,只余下两只石制雕物为门外装潢】
在公园的入口处花3元购上山揽车双程,揽车下来后还需要步行一段路。途中见到这座建筑物,大概是战时地道的通风口吧
东望洋灯塔下有一处“松山防空洞”,工作人员会很热情地指引你进入参观(澳门很多景点都是免费的,姐参观了这么多的地方,就只在这个公园花了3元,还是因为自己要坐揽车……靠!国内的那些个景点,杀人不眨眼)
【松山防空洞是有地理上的军事防御设施,四组防空洞隧道与贯通的炮台和兵房等设施,组成军事防御网。防空洞隧道建成于1931年,由葡萄牙军人库尼亚少尉设计和指挥建造】
【四组防空洞隧道最长为456米,最短则只有47米。防空洞内曾存放发电机、海岸炮和各样的武器弹药。防空洞隧道建成后,隧道及附近范围乃军事禁区】
【直至1962年,葡萄牙军队撤离;1980年代开始向游人开放。其后,澳门政府对防空洞隧道进行修葺并改成旅游展示廊,摆放珍贵历史图片和介绍,于2003年10月初正式开放】
灯塔的入口处远眺&
一只大锚……
这些应该是当年挂出来发“短信”用的巨大字母符号
看到了!灯塔及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 (葡文: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位于澳门东望洋山山顶上的小教堂。圣母雪地殿教堂位于东望洋炮台的东望洋灯塔旁边,是东望洋山有三大名胜古迹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门的社团评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圣母雪地殿教堂主色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具17世纪葡萄牙修院的建筑风格】
【圣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墙身绘有圣经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画。祭衣房的壁画线条秀丽活泼,揉合了中国的绘画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和谐地融汇一起。壁画绘有:圣母玛利亚、帕多瓦或里斯本的圣安多尼、狮子、双头鹰与牡丹等图案,极具艺术价值与观赏性】
【圣母雪地殿教堂约建于1622年。当年正值荷兰人入侵澳门,据说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张开自己的斗篷来抵挡敌军的枪炮攻击。现今的教堂则建于1637年。圣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圣母( Nossa Senhorada Guia)和护卫航海的圣人若翰洗者的圣像与画像。澳葡政府于1996年对教堂进行内部保护和修复工程时,发现了壁画遗迹。经过考证后,发现壁画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汇,在华南地区属罕见之艺术作品。1998年起,专家开始壁画的修复工作,一笔一笔地上色修补,将壁画原貌重现。于日,澳门文化局为圣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举行修复重光典礼】
【刻有“此钟为澳门市最高首长狄西亚总队长于1707年为东望洋山圣母隐修院而制”及“于1827年重铸”字样的古钟】
【东望洋灯塔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灯塔建筑为一圆柱形结构,底部直径为7米往上收分为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回旋梯连接垂直空间。灯塔总高15 米,塔顶设置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浬之远。灯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
【东望洋灯塔始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所设计的。灯塔于日正式开始运作。东望洋灯塔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现代灯塔,最初只是靠一盏火水灯发光。1874年,灯塔因风暴受损,经过重修后于日重新启用和转为电气化运作。在雷达还未普及之前,是进入珠江的地标。现今灯塔已改由现代化照明系统,仍为航海人士服务。由于地势高,灯塔亦被用作悬挂风球讯号和灯号,向公众发放风暴消息】
【东望洋炮台(Fortaleza da Guia)(又称松山炮台、东望洋山炮台),是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的东望洋山上之古老炮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部分。东望洋炮台是东望洋山上三大名胜古迹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东望洋炮台除数座炮台堡垒外,还有由四组隧道组成的防空洞。东望洋炮台范围包括两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东望洋灯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在此可俯瞰澳门全景和珠江口的壮丽景色】
【东望洋炮台建于约年之间,面积约为8600平方尺。由于位处澳门最高点,炮台的主要用作防御外敌和观测站。在过去,东望洋炮台与大炮台和妈阁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
灯塔暂时被这两把大锁锁着,大的这把还挺古老的,有点像米奇鼠的脸型,牌子的标志又有点像那个“爱马死”,小的那把是奥迪,只是第四个环大了点……
驻澳部队大楼,有木有……
公园的晨运山道,其实此时已近黄昏……
在东望洋晃完,心里老想着新葡京,于是坐小巴一趟:二龙喉公园-新八佰伴
进“京”之前,先到总督府报个到,现在已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了
& &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或前总督府,Sede do Governo da Regi?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是位于澳门南湾大马路的地标性官方建筑物。其前身为澳门总督府(简称澳督府,Palácio da Praia Grande),澳葡时期曾为澳门总督办公之地。昔日澳门总督被称为“兵头”,故亦有兵头行之俗称。自澳门特别行政区在1999年成立以来,建筑物用途已改作政府总部,供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主要官员接见宾客之用。早在1623年,马士加路也正式到澳门履任“兵头”,曾以龙嵩街的圣奥斯定教堂作为临时官邸。其后,官邸设于大炮台,是为第一个澳门总督府。澳门总督府曾分别在1710年及1772年两度移迁,直到1884年后才正式使用现址】
【现建筑物于1849年由佘加利子爵(Visconde do Cercal)兴建的住所,称塞尔卡尔宫。日,澳葡政府租下此私人物业。佘加利子爵死后,其遗孀将物业出售。日,物业由澳门总督贾沙拉(Joaquim José da Gra?a)在公开拍卖购入,作为官邸并予拓建。1884年后,用作澳门总督的办公地方。在日,最后一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在此进行降旗仪式,为澳门回归仪式拉开了序幕。政府总部由三座建筑及花园所组成,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约10,000平方米。前座建筑为典型葡萄牙式建筑,楼高二层,主色为粉红色,白色边为界。建筑物以麻石为墙基,露台在左右两翼伸出,拱门石阶。建筑物曾多次修葺,外貌略有改变,但基本结构仍然维持原状。昔日的澳督府内曾设澳门立法会的议事厅,自新立法会大楼于1999年启用后迁出。门外有铁栅短墙,靠海滨堤岸原设有岗哨,并置有二门大炮,惟50多年前已拆除。府内墙上装饰曾有19世纪中叶后历任澳门总督肖像,但该批画像已在1999年被澳门总督韦奇立秘密运返葡萄牙,只留下画像仿制品】& & & &
后来……后来……表说了,很晚了,打个的到氹仔君悦酒店睡觉吧……
最后上一张在东望洋灯塔上拍的有驻澳部队大楼的全景图……&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e扫光特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