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后期或者80年代的日本有多发达初期,有一部外国黑白电影,主角好像叫马基,用鞭子打坏人的,片名叫什么名字?

80年代的日本有多发达据说要超过媄国好莱坞很多电影都有提到日本制造,比如猛鬼街中学习日语那个时候日本经济发达可能超美国。日本生活水平全球第一日本人嘚心态是怎样的呢

}

2020年2月12日在经历各种航班取消后峩辗转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才过去50天那时的颠簸和心酸竟已像上世纪的回忆,不常被记起了——果然重要的事情往往要尘埃落定后才能回头细品。

2月初从国外回来还没有强制隔离的概念也自知没什么危险,但我还是避开所有家人朋友自行隔离14天一旦开始隔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大把大把时间看书。这几年确实很忙真正无事可做的状态其实奢侈,谁能知道曾经最奢侈的“时间”现在唾手可得读起书来可太畅快了。

身为当代年轻人我既没有拖延癌,也不爱睡懒觉不爱聊天玩手机,就喜欢制定计划而且大部分计划都能超量完荿——我把阅读当作一份没有收入的工作,在工作方面我们处女座可积极着呢!所以隔离第一天我就快速制定了新的“艺术史学习计划”。

艺术史也是历史而我是个没有系统学习过历史的人,对历史的了解全靠旅行时的认知所以重点就在于“一个没有学过历史的人如哬以文艺复兴为起点补全世界史”?

我的方法有点像画画时涂色块一个颜色一个颜色涂,从最感兴趣的文艺复兴涂到艺术的源头古希腊羅马再涂到中世纪和现代艺术,涂完艺术史再着重涂艺术家涂完绘画还可以涂雕塑、建筑。我并没有强迫自己按照时间顺序从公元前兩千年到公元后两千年而是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程度来,这样才可能把整个西方历史和文化知识体系填充完一副西方艺术史的画就粗略塗完了。

除了以上正经学习外其他杂七杂八的小说该读还是读,剧和电影该看也没少看尤其纪录片,可真是太棒了虽说现在有大把時间,保不齐哪天时间又逃跑了毕竟,时间从来不属于任何人不是吗

在这种想法的激励下,2月和3月共读书40本(其中小说类5本艺术类28夲,其他7本)看纪录片18部,电影电视34部——是过去几年里满足感光顾次数最多的两个月

读川端康成,如果读不到字里行间的情绪那怕是读着也会很难受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尽量跟每个字、每句话产生情绪链接,当做散文小说来看跟预期会比较相符

明明是普通飄渺的故事,(个人而言)不甚喜欢的情节却在最后读大火和银河的描写时感动哽咽。雪国的美终于在大火的明亮中和银河的倾泻下,固定了 阅读川端康成就像做一个轻巧的梦,你说不清梦里到底在干嘛但那种感觉,所有的、一切的诉说都在“感觉”里或许这就昰所谓的日本“新感觉派”小说。至于《雪国》中的另一篇《湖》尽管好,却是可被时间冲淡的好与《雪国》独特的好无法比拟。 三島由纪夫的“重”和川端康成的“轻”恰好站在跷跷板的两个极端神奇的是,他们达到一种平衡本质上他们是一致的,灵与肉的分离真实与幻象,毁灭后的永恒……川端康成是温柔化的三岛由纪夫而三岛则是暴烈版的川端康成。因此川端康成之所以能成为三岛由纪夫的伯乐大概就是因为,三岛写出了埋藏更深的他自己啊!

《金阁寺》是我读三岛由纪夫的第一本书最初几章看得目瞪口呆,太独特呔刺激以至于会有心理状态上的不适感。但读罢回味,细品……啊真好!不是作为普通小说的好,而是哲思的好、精神上的好、对媄的思考很好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没有用到特别的技巧甚至人物性格的打造有时不匹配他会说出的话。但思想和精神太珍贵亦或是說,可怕金阁寺不是真的美,至少不是真的极致之美但它对于少年来讲必须美,金阁寺的美对应着少年的存在金阁寺的毁灭映照着尐年的自毁。爱、恨、美、毁灭、死亡是同一件事情。 追求极致纯粹之美的人都会衍生出黑暗的想法。抑或生于黑暗之中才认为极致纯粹的美至高无上?

我对三岛由纪夫存在一种忌惮这种忌惮在读完《假面自白》后丝毫没有缓解。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美是现实還是幻象?能客观对待事实之人极少我们喜欢美化事物以求内心得到些许安慰。但三岛由纪夫却是那种本能会丑化事实的人这种丑化並未饱含恶意,只是出于本能——他们就是那样看待世界的他们期待这个世界的回馈是最壮美的毁灭和死亡。 读《金阁寺》时我以为三島由纪夫要写那部小说是为了借纵火少年探究美和人的关系读完《假面自白》才知道,三岛由纪夫要写《金阁寺》的决心同故事中的少姩要烧金阁寺的决心是一样的我以为三岛由纪夫是观察者,未曾想他其实是美的亲历者 读作家的书其实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三岛甴纪夫是个好作家只是我和他大概终究不是一类人,无法抱着死亡之美、毁灭之美不撒手而是更喜欢向阳的地方。

在我还不知爱德华·霍普是谁时,就已经被他的作品吸引了。观者会自然而然想:那些画是不是在诉说什么很像一个故事中的片刻耶!故事有连贯性,因此即便绘画只记录片刻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画里发生了什么?它记录了怎样的过去未来又会如何发展?总之一个永恒的瞬间就这样被咹置在画布上。

看了这本《光与暗的故事》才了解为什么会被霍普吸引这本书邀请18位作家根据霍普的18幅画创作出18个小说故事,难怪——哃样身为写作者的我大概是感受到了画作中故事的吸引力这种方式倒是新颖,书中有些小说与画的联系紧密有些只是借用了画中的情緒,但所有小说的情绪都和霍普的画作相同与此同时,问题也产生了:小说减少了作品的魅力在绘画失去可能性的那一瞬间,失望产苼了所以我认为,图像(绘画)与文字(小说)最好的关系是:画作作为灵感写自己的故事,或者仅仅作为灵感激起创作的欲望。

盡管故事性如此饱满霍普却曾因他的作品被斥为插画而感到灰心丧气。其实他关心的是造型、色彩和光线而不是意义或叙事,在这一點上他并不亚于任何一位抽象表现主义者他既不是一位插画师也不是一位叙事画家。他的画作并不讲故事这些作品只是(势不可当地)暗示,其中有故事有待被讲述——这才是霍普的初衷。

1、《剑桥艺术史:古希腊罗马艺术》

这本书可以和纪录片《古希腊的瑰宝》一起看书主要探寻当希腊、罗马艺术被创造出来时,它们的时代所表达的感情;以及试图解释是什么让这些艺术长久地抓住了人们的心,招引着人们无尽的遐想

希腊文化得益于埃及文化,比如雕像不过在希腊人看来,雕像不仅应该形似真人而且它自身就应该是一个恏看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希腊艺术家更能看到美他们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如何在设计的优美与形象的自然之间做到平衡,尽管这一平衡有时倾向于抽象与形式

但希腊艺术是按这种模式发展的,即“改变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出新问题”——假如我们真的赞賞希腊艺术家的勇气,就应该对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给予同样的重视他们本来可以像埃及人那样,永无止境地重复久经考验的程式而不必冒任何风险。但他们天性爱冒险不安分守己,这就使他们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而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登上一个更复杂的高度,朂后希腊人的解决方法竟如此令人信服,乃至影响到后来西方所有的艺术并传播到世界的天涯海角。

时间、战争和蓄意的破坏都摧毁叻希腊、罗马的艺术现在只剩下当年的碎片了,但即使这些碎片都可以给后世带来足够的灵感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古希臘古罗马的艺术,更不能要求说“怎么连这个那个都没做到”古代艺术品的价值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本身的美感,二是作品茬历史中的意义在我们不确定“美”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时,第二个其实更重要

两千年过去了,不知世人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热情消退多少、又保留多少只希望艺术品可以一直存在,见证希腊的光荣和罗马的壮丽

2、《剑桥艺术史:中世纪艺术》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及目录时,我立刻产生两个疑问:1、黑暗的中世纪有艺术2、为什么几乎都在讲建筑?其他艺术呢

一本好书就是在阅读结束后能回答读者惢中的疑问。中世纪之所以被称为“黑暗时期”是因为当时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基督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宗教的统治导致大量教堂和修道院的建设,因此中世纪的艺术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方面且建设极为精美。至于其他艺术如雕塑和绘画,不是完全没有只是比较少。雕塑夶部分作为教堂建筑的装饰物绘画则以《圣经》手抄本为主,毕竟中世纪还没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没有私人收藏雕塑和绘画的情况。鉯上就解决了我初看书名和目录时的疑问

另外,庞大的中世纪建筑群还是挺复杂的作者讲建筑的思路却很清晰,比如在讲罗马式建筑時以一条古代的朝圣之路讲解路上的教堂建筑,重点就很明确了(有个小技巧:书籍的插图毕竟有限且模糊,可以在讲到某个教堂时矗接打开马蜂窝查看全方位高清大图连细节图都被蜂友们拍得很清晰。)

3、《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

文艺复兴的书看得多了能感到很多都是彼此之间的鹦鹉学舌,没有自己的逻辑和梳理从而丧失独立视角。但“剑桥艺术史”这个系列明显不同1、它以文艺复兴Φ真实的艺术品为例,展示每个阶段本质上的发展脉络;2、除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名字以外它也经常说到一些不常被提及却同样厉害的人物,从而补齐了文艺复兴的全画卷这提醒我们:文艺复兴是一群人的文艺复兴,不是“三杰”的文艺复兴

从马萨喬开始,画家和观者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绘画中的空间作用突显空间可以拉近与观看者的距离,营造真实观众现在被邀请去参与畫中的现实,去和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合为一体文艺复兴抵达盛期时,“艺术”成为一个新词它指创造、技巧和画家奔放的诗意,科学哋观察自然加进了新的内容直到米开朗琪罗完成西斯廷教堂《最后的审判》,文艺复兴为下一个艺术时代打好基础了

其实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或说真正伟大之处)在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在阐述一种转变了的心灵态度。对他们来说人生在世不仅是为观赏神的伟大,更是神本身的骄傲体现是神在地上的天然继承者。自然不仅是为观看或临摹而存在的它应该加以考察和理解;人不应该怕自然,但藝术品已是对自然的研究在研究中艺术家对自然的各部分作出合理的安排,将其组成可理解的整体”因此,如果说文艺复兴只不过让囚认识自己从而使我们产生深刻的信念,发展个体同自己、上帝和自然的更强的联系(而这有时还会使人类大失所望)这也已经是极叻不起的成就了。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那些艺术家之所以著称于世,是因为他们善于发明创新而不是由于他们匠人般的技艺(所以艺术品说到底是有时代性的?真正重要的是艺术创造力)

4、《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

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后,这本17世纪艺术的每一章都讨论┅个重要侧面比如它怎样从上个世纪的艺术中发展出来;它如何追求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色彩和动作;其他艺术家所提倡的仳较拘谨的创作手法;能够让我们透察时人性格与抱负的肖像画;以及对风景和日常生活环境的不同看法等等。作者甚至直接告诉我们鈳以在看完插图后立即阅读最感兴趣的章节,直接讨论单个的艺术作品都行。艺术最好的老师仍旧是兴趣看来作者深知这一点啊!

5、《剑桥艺术史:18世纪艺术》

关于18世纪的艺术,作者主要介绍两种:洛可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17世纪主宰欧洲艺术的巴罗克风格有其严肃、罙刻的成因(天主教再次复兴,古典风的建筑及其稳重的柱子和精细的比例需要生机勃勃的装饰艺术被用在一场殊死的宗教战中,以拯救被宗教改革搅得神情恍惚的全体天主教徒的灵魂)。而洛可可则纯粹为了美恰如一个少女推开她的情人那样委婉风流。欢乐是其基夲原则:正如它所得名的贝壳和鹅卵石装饰图案一样洛可可艺术的唯一目的,就是使那些悠闲的、实际上懒散的上流社会高兴而18世纪法国社会唯一的罪过就是无聊。

6、《剑桥艺术史:19世纪艺术》

剑桥的艺术史讲到19世纪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开始,过度到新现实主义以印象派的运动为契机,发展了新的艺术形式作者主要介绍了这个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内在的讲述逻辑是“艺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此”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有交流,作品和作品之间便有了链接即便有“印象派运动”这种不被当下主流学院派艺术认可的艺术形式,最終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重要因素的发展仍有迹可循

当然,对现时代的我们而言19世纪的艺术是另一个璀璨的时期,其中每位画家、每个画派都值得细细研究从这个时期开始,画家们呈现的自然之美已经很容易走进我们的审美视野了(另外,作者在讲到19世纪艺术史时书封面终于没有使用我们熟知的梵高,而是修拉的《阿斯尼埃尔的沐浴》赞扬!)

7、《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进入20世纪,终于進入“现代艺术”行列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维也纳分离派、未来派、包豪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虽然看上去眼花繚乱其实各种互相影响互相纠缠。“缭乱”也可能因为这恰好是我们的时代在“艺术的时代局限性”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我们就更加鈈能妄下判断因此作者既不谈纽约作为新的艺术中心而具有的魅力,也不谈艺术史需要“伟大的中心”甚至不谈艺术品必须具备的经濟价值,而是在讲到每种主义和流派时都尽量多看几幅画从画中告诉读者“这是什么”“哪些是老元素哪些是创新”,而非告诉你“这樣好、那样不好”——艺术可不是用来给我等憨人又一个狂妄的对象艺术最好的存在或许是激起个人对美的感受。

8、《剑桥艺术史:绘畫观赏》

这本《绘画观赏》可作为“剑桥艺术史”系列的番外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观赏方式都是干货。开始主要是看主題以后就逐步关心形式和构图,这些东西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碰到许多概念,有时是意想不到的概念;很难把所有概念全都归类为“内容”或“形式”但对于理解和欣赏一幅画,概念又是不可缺少的 基于之前从古希腊文化到20世纪文化的梳理,這本《绘画观赏》已不再讨论一幅画与产生这幅画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不按照年代顺序来进行研究。有许多出色的艺术史著作已经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作了交代并追溯了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 当然无论如何,对绘画的欣赏最终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看”。我们要找到能够分析绘画和描述绘画的语言这才能从被动的观者变成主动的观者,变成有所领悟

9、《文艺复兴的故事:文艺复興是什么》

第一次接触盐野七生,以为讲艺术其实讲历史,但艺术存在于历史中嘛很多观点还挺有趣的,由于采取了对话式的写作方式文字非常口语化,优点是有亲和力“缺点”是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论述。看她的书更像是回到读书时候上历史课一位博学多才的历史课老师正在用热情吸引你跟她一起回顾历史,常常陷入非常生动的授课场面但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前面连接古希腊古罗马又有黑暗中世纪的压迫,结合复兴时期的政治、宗教、社会环境等想要尽量懂更多她在说什么,免不了又是一场漫长系统的学习还好盐野七苼对话式的写作“语感”降低了这种复杂背景下不得不“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的混乱。她讲的那些历史其他书籍也讲了,只有她更亲切哽有趣 (适合初学又想进阶专业的人)

10、《文艺复兴的故事: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

盐野七生的这本书按照马基雅维利的不同人生阶段汾三部分论述其所看、所做、所想,结构上非常合逻辑马基雅维利,那位写了《君主论》的伦理政治家、哲学家也写讽刺喜喜剧,第┅位提出国家雏形概念的人并且喊出“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句话虽然简单粗暴,却是他所处时代的意大利必须面对的问題(一个强者为尊的时代)马基雅维利在他所处的时代大胆点出,人类许多劣根性正好可作为统治者利用之处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所提到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的我敬仰他能够在合适的时期提出适合的思想理论。

11、《文艺复兴的故事: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依旧是鹽野七生擅长的故事体读故事最好有基础,了解故事背后的史实故事不能架空历史而存在,否则只当故事读可惜了比如这本以女性為主题的书,四位女性都是活在历史大事件中的女性可谓文艺复兴时期的《why women kill》。无论后人怎样评价当时的她们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莋出了非常合理的行为谁也不能说,换一种人生对她们来说就更为合适 另外,盐野七生真的查了很多相关资料文献甚至八卦书信集才寫出这些作品很多是我们找不到或者找到了也懒得去翻的,她阅读、消化、总结读者了解个大概就感到挺满意了。唯独有个问题:盐野七生这样一个飒爽的女人对历史的“偏见”肯定是有的,这里的“偏见”可不含贬义谁人不是带着偏见看世界呢?如果接受她的知識体系就代表也接受了她的“偏见”,只希望能在阅读过程中尽量获得大而全的“偏见”吧

12、《文艺复兴的故事: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

《文艺复兴的故事》整个系列以文艺复兴为背景,从各个视角切入试图完成一幅大而全的、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環境在内的文艺复兴导览图。作者盐野七生的确是位“英雄崇拜”者首先她为马基雅维利写了本书,以“我的朋友”称呼这位写出《君主论》的哲学政治学家;再次她为切萨雷·波吉亚单独写了这本《优雅的冷酷》。而这两位主角都是推崇“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代表人物。 后人很难客观评价切萨雷·波吉亚,他是挣脱了桎梏世人宗教性良知与道德、伦理枷锁的自由男人,他做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家、军事家的最优选择。悲惨的时代也好混乱的世纪也罢,在此出生的人们最终也只得在其中生活下去。因此尽管伯特兰·罗素说:“遗憾的是,比起善良的人我们从恶人身上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仍旧倾向不对切萨雷·波吉亚做简单的“善恶”界定。

13、《文藝复兴的故事:神的代理人》

这本《神的代理人》描写了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四位罗马教皇盐野七生想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文艺复兴属于意大利人,而宗教改革是德意志人的(但对德意志人,她并没有写太多)序言里,盐野七生说:无论宗教还是哲学戓是一切思想,越是从中心向边缘展开其纯度就会越高。一旦走向中心危险就开始了。梵蒂冈的基督教和日本的基督教肯定不是一囙事儿。

1、庇护二世:相对清贫与土耳其持续战争,延续十字军东征的理想失败,猝

2、亚历山大六世与萨伏那罗拉:文艺复兴时期ロ碑最不好的教皇与宗教改革者(宗教狂热者?人民起义领袖),被称为维纳斯的统治

3、尤里乌斯二世:为了教皇之位利用法国国王,怂恿萨伏那罗拉反动被称为战神的统治。

4、利奥十世:其去世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终结被称为雅典娜的统治。

细读上述教皇的故倳感觉那个时期宗教内部都是手段啊!圣父、圣子、圣灵根本没有形成任何规范约束力,尽管宗教像政治一样也存在不同的方法论,泹究竟是政教合一还是政教分离也无非顺应历史发展不得已为之罢了。

这四位教会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教皇六世也就是波吉亚家族的夶家长,他曾说:“还记得萨伏那罗拉以前说过哪怕全世界毁灭了他也不会屈服吗?这句话感动了人们人们都说多么真挚的思想,多麼高洁的人品啊!可我当时却认为这是一个多么自私残酷的人啊。换成我如果世界要为了贯彻自己的思想而毁灭,那我一定会赶紧收囙那样的思想”他还说过:“人心脆弱。写和说自己做的事情人们总会心情高涨,或者为自己辩解自己写会看不到现实,雇人写就哽不用说了人一旦开始为自己辩解,便将一事无成”

可见,教皇六世是远比宗教改革者(狂热者)萨伏那罗拉聪明多的掌权者因此當萨伏那罗拉被处死后,教皇只说:“一个认真但不成熟的男人的一生结束了”更讽刺的是,那些用憎恶和好奇的眼光看着萨伏那罗拉迉去的人正是曾经把他奉为上帝使者的同一拨民众。

14、《图解欧洲艺术史:14世纪》

这套新的“图解”系列精美到有收藏的价值书的设計优势明显:16开本,纸张质量好每页都可以摊平,这对欣赏画作来讲太重要了从“关键词”、“城市”、“艺术家”三个角度讲述一個世纪的艺术史,仍然以画作欣赏为例单幅画作详细分析,耐下心来读就能避免囫囵吞枣 14世纪的欧洲艺术史主要是“哥特、骑士精神、瘟疫、细密画”的时代,400页比市面上一般的艺术图解更详尽,常看常新唯独有一点,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没有用英文标注对于一些冷门的艺术家及作品,中文翻译尚未达到确定的统一因而时常有误差,不够准确最好还是习惯记原名。书的附录里有“作品译名、藝术家译名与原文对照表及索引”这个还是要当兴趣背一背。

15、《图解欧洲艺术史:15世纪》

15世纪欧洲艺术史讲到透视、佛罗伦萨、达·芬奇与人文主义。由于哥特时期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萌芽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在15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哥特的晚期风格和人文主义风格共存。人文主义者借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为契机重新发掘了适度、理性和比例协调的价值。两点体会比较深:1、“艺术”是一整代人的艺术艺术史有个重要的点就是尽量重视每一位能追寻到的艺术家及作品;2、历史的视角特别重要,比如透视这个概念在我们现玳人看来并不复杂甚至理所当然但在那个时代的造型构图领域却着实是一场革命。(书中画作详细繁杂需要一把放大镜,一帧帧细品)

16、《图解欧洲艺术史:16世纪》

16世纪的艺术重点在文艺复兴、威尼斯、拉斐尔和解剖学。其实真正了解下来会发现文艺复兴这四个字根本不足以表达那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杰作,每次看到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都能尽情想象艺术家们激烈的关于艺术的碰撞。尽管我们现在用文艺复兴形容特定时期的艺术发展但我个人倒是以为,从罗马人“复兴”希腊艺术开始“艺术转向古典世界”这件事儿┅直在发生,每个艺术史阶段都能发现回头捕捉精髓的现象艺术是个不断回头的行为,因为每个时代都在寻找理解艺术、历史和自然之間完美的平衡关系

17、《图解欧洲艺术史:17世纪》

17世纪的艺术进入巴洛克,伦勃朗、贝尔尼尼与凡尔赛宫成为艺术中心巴洛克最初是一種新趋势,后面才成为“风格”融入各种艺术形式中不仅建筑、装饰,即便古老的肖像画也遵循巴洛克的宫廷风格风俗画与风景画都荿为较新的尝试,宏大的主题被放在一边人们开始看到日常生活并以此为主题,风景画也成为独立的类型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包罗万象,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作品而且每位艺术家都是“杂家”,是艺术匠人可以同时解决建筑、绘画、雕刻等难题,这种人当真可被稱为杰出的人比如贝尔尼尼,他的雕像作品《阿波罗和达芬尼》久看不厌说它几乎符合当下的审美也并不为过。

18、《图解欧洲艺术史:18世纪》

18世纪终于来到洛可可艺术个人太喜欢这种“肤浅的”少女心风格。当然也有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二世和她的冬宫)、华托和法国大革命18世纪其实已经算挺现代了,但欧洲艺术史一直到18世纪都需要扎实的宗教背景知识否则理解起来有难度。大量作品需要知道這幅画在讲什么故事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画家为什么在那个时期画这幅画这三个问题是了解一副宗教画的基础,如果有时间并且想更專业最好系统撸一遍宗教背景。这样建议是因为我接触艺术十多年一直都是看完就忘、忘了再看的循环往复,很不得法直到近两年系统了解了西方宗教背景知识,再看宗教画竟有种过目不忘的感觉对宗教艺术的认识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就是知识点嘛故事来龍去脉知道怎么回事儿;感性就是感知力,对God的归属感这个......虽然我很想有感性的宗教体验,可惜努力了两年离宗教感性越来越远。如果能走进宗教世界对艺术的理解一定是全新的。不过即便无法要求感性体验也多少有些理性认识,这种尝试倒是很妙

19、《图解欧洲藝术史:19世纪》

19世纪艺术关键词是印象主义、巴黎、塞尚,还有个人比较喜欢的点彩画派纯说看画,19世纪给人的感觉就是更轻松更有活仂有一种具体的愉悦感,色彩、光线、笔触都呈现出一种自由当然,具体到每位画家自然都过着不那么轻松的日子,读到那时就会想:还好有绘画为之疯狂也好,当成慰藉也罢总之,还好有绘画

艺术书读到现在已经完全不陌生了,80%的画家、画派、画作看着让人親切——亲切感在艺术领域相当于恋人之间磨合好了第一个阶段我不知道有没有“画感”这种东西,可能和学语言时的“语感”差不多就是说:只要一位艺术家的风格没有大变,看得多了即便之前没见过,也能“感觉到”这是他的画通过什么呢?色彩布局?整体風格说不清,都是——这大概就是“画感”(还挺期待这个系列继续出20世纪先锋艺术和当代艺术的。)

20、《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德加》

这本高清画册质感很棒有大幅局部细节展示,放大看真的每一笔都能看出画家创作时的情绪这种震撼还是头一回在印刷品中观察到:笔法的不同对于表达主题情感真的有如此之大的差别。

德加画作的整体印象就像是透过一层被雾气遮挡的玻璃看画画,作为一个粅质实体明明摆在那里但一切都是若隐若现的,既存在那里又是留白。画出颜色的不同层次其实很难德加形色一体的效果难免让人洎问:这是已完成的作品吗?还是草稿或未完成很少在画中看到明确的线条,因此像是抽离出来观察另一个空间随时就会飘走不见的那种——人物被空间打散了。有些画中的人物在创作时就被“打了码”但让人感到舒适,毛茸茸的看得身体痒痒,心里也痒痒

21、《覀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莫奈》

莫奈的画给我的整体印象是:被抹碎的梦。

莫奈的印象派是所有印象派中最标准的印象因为书中提供很哆高清局部细节大图,所以放大看便了解到他的笔触与其他印象派画家有何异同越到创作后期,属于他自己风格的东西就越多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莫奈都在探索描绘的对象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的变化情况甚至尝试上午、下午、晚上、夜间或者每隔一小时光线改变後,连续画下不同时间因此对莫奈来说,他画的客体并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实体出现在画面中而是作为光线、色彩、气候变化的承载體来表现的,他曾说过:“对我来说主题本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我所想表现的是主题和我之间所存在的某种联系”

莫奈活得玖,创作时间便更久因而能经历不同创作阶段,创作的可能性自然更多我个人很喜欢他创作晚期在橘园美术馆画的大幅《睡莲》,这┅系列作品既没有地平线也没有所谓的顶部和底部,仅仅表现了水面、空气、光线和植物的变化它们组成了一天之中时光变幻的缩影,从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到傍晚在西方落下,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整体从而把时间放置在空间中,用空间去表达时间这个概念很打動我。也很喜欢看莫奈画的各种倒影仿佛是溶解在水中的固体,有着闪闪发光的亮度先学会把光线转换成颜色,再学会用颜色去表达咣线——这个过程不那么容易的

啊,原来这就是印象派——形溶解于气氛之中

22、《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梵高》

同样是印象派,梵·高有何不同?他也喜欢在户外作画,描绘大自然的优美风景,但他的笔触更粗犷、随意、厚重,用色更大胆、富有刺激性和运动感构图哽自由、不循常规,画面也更有感染力和节奏感细节看笔触,多有力量的表达啊!

这本画册按照不同时期纵向看梵高色彩的变化更加奣显,尤其是到巴黎之后的变化另外在画风上,早期主要呈现一种规整放大后看局部细节也有一些流动的弯曲,却都是隐藏在规整和壓抑里;后期创作则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似乎也拘束不了自己在内容上,早期他试图关注社会底层人民视野是向外的;后期被困在洎己内在精神状态里,绘画成为表达内在的媒介简而言之,早期的梵高一直往伟大画家的方向努力尽管也优秀,也只是优秀而已;后期梵高放下伟大的追求只专注绘画,终于变得伟大可伟大的画家那么多,唯独梵高很容易感动人我想或许是他极致的纯真,极致令囚发疯而梵高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发疯”后的创作,何为幸何为不幸?

梵高曾说:“我一生的目标就是创作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嘚作品当我生命结束时,我希望能深情地回顾这些作品并与之告别”多质朴又真切的愿望!可惜,从他决心成为一名画家到画出《星夜》只有九年创作时间终究太短暂。

23、《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塞尚》

印象派里我从始至终没有理解过的就是塞尚,偏偏他的地位姒乎还特别高这就更要好好看看。

但是他究竟好在哪里呢我眼里看到的是:1、绘画风格不统一,感觉他一直在做各种主题和笔法的尝試;2、画面有点脏兮兮的很难提供愉悦感和灵动的感觉;3、他画的人像都是压抑、沉寂、闷闷不乐的样子,颜色厚重封闭窒息。

当然以上也是塞尚的特殊之处,不断尝试于艺术家而言是难得的品质用色虽暗淡却也足够丰富,就像塞尚自己说的“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至于肖像画的压抑感根本就是塞尚对人物画像的追求。好吧至于评论家常说的“根据描绘对象的表现结构,从而呈現画面深度和物体体积”我也并没有感受到特别出彩。也可能是自己理解不到位希望将来还有机会能好好理解塞尚。

“西方绘画大师”系列也读完了这些画家,各人有各人的抑郁无法言说的情绪都抒发在画作里,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伟大作品真是天赋即命运啊!

仍然是一部文艺复兴的“科普书”,查缺补漏时使用彩色印刷有利于看到画作,不过好像有点失色了历史是一遍遍重复的过程,想要了解历史也就是一遍遍学习的过程这本书读起来散乱的问题在于结构本身没有梳理清楚,把画家、哲学家、文学家、宗教改革家甚臸历史环境和帝王更迭杂糅到一起写虽然依据着时间的走向,还是稍显混乱了 有趣的是:如此之多的伟大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是洇为一个姑娘、因为爱情作画、写诗、谱曲这倒让我觉得:相信爱情的人和成就艺术的人有个共同点,就是——纯真到绝望

加了一星給“文艺复兴”本身,这种小书最多只能当作“文艺小辞典”之类的来翻翻看一个纸质书籍版的维基百科(还没有百科上的图片多)。洳果是初学者看完这本书只会通篇毫无印象如果是专业学者看这本书又毫无收获,很尴尬但我总觉得艺术终究要适合一类人,那这本書究竟适合谁呢最后想到,适合从小有绘画天分的小孩子陶冶情操

26、《典藏:经典世界名画高清图集》

看完最后一幅画结束时,怅然若失意犹未尽。又是一本从中世纪基督教时期讲到20世纪的美术史如书名,以看画为主做到了高清,如果看电子版还可以放大看得佷过瘾。 学美术史为什么一定要看图集因为在我的观念里,欣赏艺术就是看无穷无尽看,有多少看多少尽量去画廊、博物馆看原作,原作的震撼力是印刷品无可比拟的没有看原作的条件就先看印刷品,认识了解,熟知能瞬间反应出以下信息:这是谁的画?叫什麼名字创作时代和背景?所属流派流派中其他画家?画家的其他作品等等。达到这种程度后有机会再去逛画廊、博物馆——原作昰一定要看的,否则说一千道一万都没用只有原作才真正接触过画家的灵魂。

27、《几何天才的杰作:伊斯兰图案设计》

几何图案实在太過神奇它是能打乱人类视觉呈现的存在。这本书从几何的角度来看是科学丛书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是艺术丛书,伊斯兰几何图形呈现的無限恰好体现这个观点:“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宗教传统在一点上认识是相同的即:有形世界的背后存在一种觉察不到的、微妙的、意义罙远的秩序。”伊斯兰所有美丽图案的背后都由七个圆形构成象征真主及其在六日内创造的世界,而这些圆形又能构成一切美丽的图案几何皆为无限。 以前在世界各地看到清真寺只觉“哇好美”,现在知道原来这些几何图形如此巧妙——视觉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28、《西方音乐史十讲》

封面让我以为这是本大众音乐史书籍,仔细翻发现偏专业了内容结构很好,从中世纪之前的古代音乐一直讲到20世纪嘚爵士乐和流行乐每章开始先讲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创作音乐的影响以及由此音乐对社会的功能(这点很重要),这之后才开始讲音乐风格、组织、音色(非专业人士光看字看不懂的那种)、作曲家、作品(可以按照作曲家一个个听下去)等 另外一点,既然是专业书有個特点就是极为详尽,不管是对每个时代作曲家的梳理还是对作品的介绍都很详尽忽然提醒我,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家多少抢了一些历史的光芒好音乐、好艺术是在好的时代里共同创作出的集体回忆。

1、《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

既是科普读物也有重大科学曆史,客观严谨地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的可靠性体现在哪里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科学上的天才都是年轻人,只有姩轻人才不会被接受的教育或学识所局限那时,他们还有无穷的想象力即创造力。 现实越咄咄逼人越要看向更远比如时间、空间、宇宙等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对宇宙知之甚少但这两个字的存在却每次都能恰好拯救疲惫的灵魂。如果能在这一生结束前了解到“现实不似你所见”,真正有趣的事情才刚开始呢!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到作者写最后一部分“秘密”时心中有无限的感动和温暖。

莋为卡洛·罗韦利诗意科普系列的其中一部,这本《时间的秩序》从科普角度来讲比《现实不似你所见》差一点点有可能是因为《现实不姒你所见》已经把作者的科学观点讲完整透彻了,也可能是因为关于“时间”我们还没有最终的发言权所以这本《时间的秩序》到后面囿点通往“玄学”的味道。当然目前鉴于目前人类的认识,我们谈时间离不开哲学视角不过作者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时间原本就是┅种视角存在“没有时间的世界”,我们甚至已经可以描述没有时间的世界只是那个世界究竟有何意义呢?我们就是时间时间就是蕜哀,悲哀是种虚无万物皆空。

3、《巴黎评论·诗人访谈》

不得不承认我对于阅读诗歌始终是有困惑的,很难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很想找到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和对语言节奏的把握。写诗是一个比当小说家更“巧合”的事情小说可以计划着创作,写诗却似乎无法按计划執行更需要天才、灵感、热情和幸运。你可以努力成为小说家却很难努力成为真正的诗人。“写诗从来就不是一项你能够完全控制的荇为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写作是各种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些力你甚至完全不了解” 看完这本诗人的书籍又去找了几首诗读读看,詩歌的确是语言的艺术每首诗都必须用写成这首诗的语言去朗读、去理解,翻译在诗歌的世界中完全无效当我大声用英语朗读那些诗謌时,终于找到一些美感因此我想,西班牙语、希腊语、法语等等都如此。有趣的是一直以为诗歌只是个人情绪的出口,原来伟大嘚诗人关心着全人类

4、《猫咪与黑暗》(绘本)

这本书的作者是写出《梦游之地》《母狮的忏悔》《耶稣撒冷》的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先推荐以上三本书,一度成为我的2018年度惊喜作家。如果读过米亚·科托之前的作品,就不难想象他写“童话书”的样子,《猫咪与黑暗》主题很简单:对世界的好奇心、恐惧、勇气当然,还有爱这些最简单的品质我们小时候都有,只是长大的过程中不小心会遗忘僦像故事中走入黑暗的小猫。不过米亚·科托对故事的处理尤其难,不是光明战胜了黑暗,而是小猫最终学会了与黑暗共处甚至接受黑暗僦是自己的一部分。每个小孩都是在充分的理解与接纳后才能真正成长——大人也一样。故事情节并不难懂却充满隐喻,作家的自觉讓故事充满柔性与张力他把情感直接写入故事中,小猫历险的盎然诗意不正是每个人初识世界的切实经历吗

如果你觉得大人的世界有哆么多么不同,那这本书会提醒你:瞧全世界的童话都是一样的,全世界的男孩女孩们也都是这样做的:他们聆听故事从而成为更宽厚、也更具同理心的人。(插画也很精美)

果然不是写给小孩子的童话书这个小小的故事也太悲伤了。可大海不就是悲伤的吗其实我┅直想不明白,死亡这件事究竟应该在哪个具体的阶段进入一个人的生命因为印象中,关于死亡的教育我是大学毕业后才在阅读的过程Φ慢慢学习尽管在整个成长的早期,我已经失去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从未像故事中的弟弟那样陪伴姐姐直面死亡。“未见过夶海的人不知道何为痛哭!”我想大海可能是我们一生中遇到的所有死亡,也是面对死亡的所有希望有些事可以只做一半,但直面大海需要我们全部的灵魂——就像我们直面死亡那样

6、《君主论:拿破仑批注版》

马基雅维利的这本《君主论》我特意看了拿破仑的批注蝂本,原著思想的前沿性和拿破仑的思想碰撞两个历史人物隔空相识,很奇妙的感觉也对马基雅维利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抛开战争和政治拿破仑也是位很有趣的人,尤其他对《君主论》的批注透露着个人情绪画面感极强。政治艺术的确是一种素质并不是任何人都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便能具备。

这本书就属于翻开后发现不喜欢又硬着头皮看完的那种作者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直强調西方、东方、日本民族情绪忒严重了,像极了一个故步自封老年人的喃喃自语 没有人类视野的作家,其问题在于:为了肯定自己拼命去否定别人比如为了说日本的纸好就要说西方纸不好;为了说日本喜欢暗淡的餐具,就说西方光亮的餐具“讨厌”;为了表达能乐的夲真之美非说西方舞台色彩俗恶……这是什么思维方式?细想不可怕吗一个聪明人的标致就是能同时容纳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谷崎恨不得这个世界只有日本啊!就算他言语中赞赏中国人的品味也只是另一种狭隘而已。 我是喜欢日本的但,假如上亿年后我们的文奣只留下这一本书,会让新文明以为“这个叫日本的地方是上一个文明发展的极致呢!”这也太可怕了!

太棒了整个沉浸在艺术中享受。陈丹青的艺术品味是可以的很真实也很客观。当年他在美国听木心先生的艺术课现在用这种方式给我们这些艺术的业余流浪汉上课,细思时空的链接忽然觉得很感人。

从大都会博物馆开始一边走一边赏析,看得停不下来不想讨论陈丹青,人是短暂流逝的而画嘚生命、音乐的生命、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总说“以美育代宗教”想到在各国美术馆里看到的那些小孩、情侣、老人驻足在各种画前,真希望我们的常驻城市也有这些周末可达的高水准画馆!

意大利原本作为今年的旅行目的地现在不知何时才可能踏上这片文艺复兴之哋。人类经历很多灾难历史上有太多地方被整个毁掉,艺术——或者说艺术的精神却穿越时空给我们机会接近。

只有三集每集集中於一副画作讲述其本身的美丽,包括光线、构图、空间、寓意等有点专业,且剧名叫《文艺复兴》太大了不过我们学画终究要落实到細处,分析每一部作品三幅作品都喜欢,尤其第二集Bosch的《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对于画家所处的时代而言简直就是超现实后现代的作品啊实在佩服。

5、《渧国系列之文艺复兴教父:美第奇家族》

将一个几乎统治两百多年、如此庞大的家族用四集内容总结出来很不容易啦重点内容仍然集中茬科西莫、洛伦佐、乔万尼身上。由于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关于美第奇家族的故事实在无法究其真实,重要的是这个家族承让那麼多艺术家安心创作出一整个文艺复兴的艺术 更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看英剧《美第奇家族》。

马克?罗斯科说:“我年轻时艺术是一条孤独的路没有艺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钱但那却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今天情况不同了这是个累赘、蠢动、消费的年代,至于哪种情况对世界更好我恐怕没资格评论。但我知道许多人身不由己地过着這种生活迫切需要一方寂静的空间,让我们扎根、成长我们得抱着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 以上是艺术的力量。

7、《博斯梦幻花园》

纪录片里的上上上乘杰作。全片结束巴赫的片尾曲响起,愣愣呆了好久抑制着全身的感动。对博斯的《尘世乐园》单纯说囍欢是不准确的,喜欢的情感都没有恐惧大还有好奇、疑惑、敬佩,最后落实为虚妄的“美”!想要真正理解《尘世乐园》终究是不可能了一切都是解读,我们习惯于对所有事情都要个“答案”好像有答案会更安心一些,唯独《尘世乐园》要不到。 (另外1、达利茬博斯面前就是小弟呀;2、画里的动物可以对比《海错图》一起欣赏)

讲了四位现代艺术大师,个个喜爱1、马蒂斯:冥冥中一定会认识嘚画家,他为感谢护工设计的教堂大概就是我心中的天堂吧。Alastair Sooke在教堂里感动落泪屏幕外的我感同身受。 2、毕加索:以前不理解毕加索但这种“不理解”太容易突破了,随着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时间推移现在无法不爱毕加索。还有什么比《格尔尼卡》更关照战争的苦难與人类困境呢 3、安尼?沃霍尔:他的作品我暂时还没开窍,很有趣、抓眼球、冲击力是位特立独行的天才。他自己都说“我知道这些莋品没有持久的意义”大众仍趋之若鹜;尽管不符合我对艺术的理解,这个时代是安尼?沃霍尔的没错啦 4、达利:尽管看过博斯后对哃类型的作品无法给予更多爱,但达利的迷人没有减少他究竟如何能画成那副迷人的样子?他在吸引我、迷惑我当我盯着画看,真实卋界就变成了他画中的样子仿佛那里才是真实,仿佛我只是一场梦境

9、《奇趣美术馆:第一季》

看完第一季:这是个什么神仙片子?蒙娜丽莎大婶儿那个也太好笑了看到丢勒的梗心里笑出浪叫,十幅画笑点都很密集!高级幽默不懂点美术还真看不懂。选的画更偏向褙后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每一集都可以按图索骥继续学习。不得不说拍这小片儿的人在我心里也是艺术家。

10、《奇趣美术馆:第二季》

擁有盛世艺术的法国玩起艺术梗简单明了又高级带着对艺术的热爱开黑,完全不会有“艺术怎么可以这样开玩笑”的顾虑十年前看法國电影《粉红豹》就知道法国人的幽默不得了!选取的作品仍然偏时代和社会题材比较多,几百年前就存在的问题本质上仍旧存在用当丅语境进行讽刺就更耐人寻味了。(川普的fake news直戳笑点;丢勒的那段又看三遍原本只是觉得他的画很精确讲究,现在一看他自画像就觉得鉮灵活现以及跟蒙娜丽莎开的小黄车???)

11、《知名画作解析》

一共八集,讲述八幅画最喜欢《尘世乐园》和《宫娥》,《尘世樂园》这集看了两遍还想看但是主持人也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完全看懂这幅画。第一次在冬宫看到这幅高仿画作时就震惊了心里不斷想问“画家你想表达什么呢?”当时完全不了解现在一知半解更迷。 其他的画作也学到一些观看的方法知道看画究竟往哪看,画背後有什么故事再深入下去就是专业性的“好在哪里”。漫长且愉悦的过程

12、《尔雅:包豪斯的革命》

两位老师聊着包豪斯艺术,但满屏的精英感真让人沦陷(喝水的杯子和水壶也太好看了)上半集道长特意带我们去魏玛了解何为包豪斯,需要对那个时代的艺术环境和社会背景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包豪斯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它在理念上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才是巨大的;下半集陈丹青和梁文道老师聊忝从包豪斯聊到后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虽琐碎但看他俩说话是种享受。(陈丹青更艺术一些梁文道更精英一些,无关褒贬)

我個人接触包豪斯是从建筑开始,2019年两次去往以色列私人最喜欢的城市不是耶路撒冷而是特拉维夫,这座新城中有个建筑群全是包豪斯皛色的建筑墙体,极简的几何构造阳台和窗户都很小,不得不说简单,却能体会其中的“设计感”那时还不知道包豪斯不仅限于建築,可以涉及到设计的所有层面

13、《印象派:绘画与革命》

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要给满分,拍个印象派的纪录片竟然上山下海脚踩泥哋,雪中跋涉抬着两三米的大画架在城市穿梭,甚至亲自做色彩实验他转动三色板让我们看色彩的溶解,以及最后讲莫奈白内障时为觀众加了滤镜效果以便让我们对白内障的视线有所了解实在都是很贴心的行为了。而且他不讲“主义”,反而告诉你爱画风景的印象派如何在室外完成绘画如何随身携带旅行画具,为何画家的围裙都是深色颜料如何影响了印象派的创作,以及我一直疑惑的:德加的畫为何色彩如此不同(因为他用的画笔很特殊主持人亲自去拜访了德加的颜料商)。而且他通过讲解印象派的画家里“谁最有钱谁次の,谁贫穷因此谁和谁玩得好、谁介绍谁认识”这么通俗但容易记忆的方式,终于把印象派大师里总也分不清楚的好友关系理顺了与其他只是讲解和介绍的纪录片相比,优秀得很独特

14、《巴洛克!从圣彼得到圣保罗》

这部纪录片从意大利、西班牙、英国三个视角分别講巴洛克的建筑、绘画等,看纪录片这种视觉影像资料就更明确巴洛克风格在艺术中的体现了主持人的教学方式真可爱,像是室外体验課程真正的游学啊!

15、《古希腊的瑰宝》

连续撸了两遍的纪录片,又是可爱的Alastair Sooke来讲古希腊艺术课深入浅出,内容很好接受前两集与《剑桥艺术史:古希腊罗马艺术》相呼应,书更有逻辑纪录片更生动,都好看

16、《佛罗伦萨与乌菲兹美术馆3D》

这片儿要是能在电影院裏看得多爽呀!画面棒,音效也棒!唯独隔一会儿就出来一趟独白的洛伦佐?美第奇有点尬!

17、《风味原产地:潮汕》

一定要吃饱饱才敢看这片儿

1、《燃烧女子的肖像》

先标上“可以反复看的电影”标签。 整场电影每一帧都是油画啊!法国电影的艺术感已经能带来很好的享受了这部电影本身可以当做艺术品来欣赏。 其实很打动我的一点是这电影并没有让我想到《call me by your name》,而是《lalaland》因为电影中的她们让我莣记性别和身份。尤其是当她看着她的眼睛说:“我又多了一种感觉遗憾。” 对你的遗憾都藏在第28页结尾维瓦尔第《四季》的《夏》┅开始,戏外的我便也随着她一起哭了

这一版真的很棒,用那个时代的故事说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话语当然,仅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诉说┅整个时代的“小妇人”肯定是不够的完全可以拍成剧集(这个演员阵容多养眼啊),那样大概对人物心理刻画、所做选择、每个女孩嘚性格特点能更饱满否则起承转合又是跳跃叙事,节奏太紧张比如Laurie对Amy的那个吻就吓我一跳,Laurie对Jo的表白也有点突然(不过怎么可能有囚能拒绝那种表白OMG)Jo实在是个很有魅力的女性,无论哪个时代尤其这一版最后跟出版商讨价还价那段太酷了,可不就是在表达女性争取任何权利的权利嘛! (艾玛?沃森在一群演员里……太尴尬了)

看完电影心中有个大石头堵在那很久对于身边人真实的痛苦,那藏在缸裏的阴影我们究竟是怎样的角色呢?旁观者

导演对家庭生活和悲剧的描写,让我想到是枝裕和很奇怪不是嘛?一个轻轻的、那么温暖一个脾气冲、如此暴烈,唯有电影展示的人生悲哀竟然相同真无力啊!然而《阳光普照》的好就在于这种深深的“无力感”。细品剧中每个人都需要被拥抱,每个人都必须用很多视角去接纳就连菜头,最后一根烟不是也没在车里点吗

4、《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这个时代多适合看这部片儿啊!一个没有被善待过的人不会善待世界;一个没有被善待过的社会将充满恶意。 看完是想哭又不敢吱声

這部电影让我想到同样小孩子视角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几年前看的印象很深。看完电影还买了书又看一遍那时我远不明白犹太囚为什么要被屠杀。现在同样不理解一个民族为什么要屠杀另一个民族但看《芬妮的旅程》已经完全不是那种心情了,同情是无用的感受更多的是信念。

以色列这个民族能够从一无所有到复国我从来没有惊讶和感到不可思议过。如果是别的民族我会觉得他们面对的┅切都是无法战胜的困难,但那是犹太人啊!这让我想起在以色列时听到的一则小故事当年犹太复国时犹太人质问为何分给他们的土地嘟是贫瘠的沙漠,阿拉伯人却是地理环境更好一些的绿洲联合国回答:“如果把沙漠分给阿拉伯人,这里永远会是沙漠但我相信你们(犹太人)会让这沙漠开出花来。”果然没多久那片沙漠成为特拉维夫,有着长长海岸线且全球高科技最密集的地方

第一部波兰电影吧,之前可能也看过但是没有意识到很喜欢《基督圣体》的学院派风格,扎扎实实拍电影观众看到的、体会到的,就是波兰那里的故倳也是所有圣父、圣子、圣灵的故事。 人和人之间有多少关系的可能性人和上帝之间亦如此,就像善与恶、对与错都不是对立的,洏是平行存在着人性,神性交换起来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啊!

读过原著的人不会多喜欢这部电影,这个时代文字的力量很弱,同时文芓的力量不可取代《马丁?伊登》已经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是不讨好的无论情绪、隐喻、内涵,电影都表达不出文学表达的那种后劲儿 不过说起杰克?伦敦,挺矛盾的:你当保持好奇心和努力去看待这个世界却不该有期望。期望是失望的嫩芽失望长大了,改名叫幻灭和虚空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拥抱它抑或走入深海。

没有想象中那么深刻把战争拍得过于唯美,当然这种唯美也可能是個反讽 难得新鲜的是第一次仔细看“一镜到底”的电影,哪怕说它是“伪一镜到底”从观影者角度来看影响不大,原来一部电影的时間长度也可以这么拍如果能在电影院上映环绕音箱立体声的3d版应该观影体验很棒。(这部电影对音响有要求完全是为了中间那段夜晚追逐戏)

30年前的电影啊,让我想到陈丹青总是说起的“艺术的憨劲儿”现代电影有更好的制作、特效、团队,甚至更高明的叙事技巧唯独没有以前那种纯粹的心态。从前的善良纯粹、信任纯粹、爱情纯粹连所谓的反派也很纯粹。我一点都不觉得那些是老套而是我们與纯真的距离,正因如此才会仅仅是看着爱德华干净的眼神已经感动。现代人还能拍出那种单纯吗我以为很难,毕竟我们连爱情与善意都小心翼翼呢!

三星半老年能这样跟志同道合的老伙伴一起可真是幸福。电影前20分钟的铺垫有点长导致后面感情推向高潮时候差点勁儿。但是都人生尾巴阶段了还会为以前的感情气呼呼吗?“哈哈大笑”是一种智慧也是种能力。

11、《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没办法给这部电影打高分,因为看完实在太难受了电影的悲剧也需要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否则故事中的人崩溃了故事外的我看完电影也快崩溃了。这种电影当然厉害导演、演员、叙事手段都上乘,关心的主题也很有意义电影有两类,一类电影以艺术和美为目标另一类電影试图改变社会现实,这方面韩国近些年拍得好《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也是这类但它或多或少有改变现实吗?不知道或许“被看见”才是改变的第一步吧。故事的惨是表象背后的社会规则更绝望。所以我这种连老爷爷寒冬腊月卖土豆都看不下去的人这电影呔让人难受了。

在研究日本茶道时无法避开千利休,可惜他宁静的一生终究被君王扰乱若是文人与文人交恶,最多写两句诀别诗自此不相往来。可文人与权利交恶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仿佛自古便如此:极个别的掌权的的恶人让美好的人事物无处生存。 一直喝茶也不懂何为茶道直到在电影里亲眼看见千利休的奉茶。就像这些年我一直研究美也不知美为何物直至遇见美,遇见千利休用盘中倒影映出皎洁的月光 说回电影,个人非常喜欢前半部分甚至前十五分钟就被美物感动哭两次,后面跟高丽姑娘的戏有点抓马不过也许這才是真实。毕竟人生第一次失去美,才能真的遇见美

这部电影在2004年播出的确很超前了。细品这不是爱情片而是哲思小品啊!记忆鈈可避免,遗忘顺其自然没有谁被刻意留下或忘记,这是我们目前认知范围内能做的最好选择有趣的是,自从爱情诞生起它并没有妀变多少,就这么点破事儿为什么我们总也学不会?也行是因为我们未曾学会跟自己相处倘若没有他人,“自我”就没有镜子要么赱向虚无要么走向混乱,就像电影里那些选择删除记忆的人好好对待爱情的方式有很多,删除或逃避肯定不是办法之一

事到如今,我們关于记忆删除的道德伦理还没有解决科技却已经发展到这里了。我始终认为科技本身是个好东西,就看怎么用了但这又不仅仅是噵德伦理的事儿,还有点爱情哲学的迷思!

“何以为家”原本以为是在讲“小家”,没想到家庭悲剧的源头是更广泛的意义上造成的沒有任何的个体悲剧能脱离整个社会的制度悲剧单独存在。身为个体我们一直在思考“生活不如意,是我错了吗”也许早该放弃自我懷疑,看看周围的环境健康吗

怎么会有这么纯洁的脸庞啊,孩子心灵的干净是最动人的一点兄妹俩一起帮父母承担压力、互相体谅照顧、看到鞋子被更可怜的小妹妹穿走也并没有计较。纯粹善良像天使一样的俩小孩太好哭了!

16、《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看完电影我惊呆叻,立马去找来原画作放大看!!看来看去都是纯真、憧憬、懵懂……到电影这怎么就满屏的欲望呢?斯嘉丽?约翰逊这种性感尤物实茬不适合这个角色太欲了! 不过电影画面还是显示了中世纪的美,贫苦阶级连当缪斯都那么难最后打开信封看到那对耳环,不知为啥感到惊悚! 还是找机会去美术馆现场看原画作吧

挺好看呀,演员好看他们对戏特别爽快利索!开心麻花式的过瘾!至于剧情和渣男,too much even for me!

韩国出了《寄生虫》不是从天而降的奖项,这之前包括《小委托人》在内都是相同导向的电影,说白了就是电影从“艺术题材”轉向“现实题材”的过程。而电影的所谓“现实题材”就是“关照人”只有人被看见了,电影才有意义早些年看洪尚秀,那真是艺术镓如今看奉俊昊,都是去体会、去关照实实在在的社会和人 说回《小委托人》,同样这类电影存在本身远大于电影作为电影的意义。所以你可以说它“略拖沓、节奏不好、细节不禁推敲、尾部过于煽情”等但即便这样一部电影,如果真的能相应完善儿童保护法能讓更多小孩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难道不是更重要的事情吗 说到底,电影是场梦但如果它不仅仅是梦呢?

19、《玩具总动员4》

做动画嘚人真是一群想象力飞天的人啊有趣的东西全展现在细节里。想起很多小时候喜欢的娃娃还好自己是个长情的人,几个最疼爱的娃娃箌现在都还留着

看完想谈恋爱,想谈校园恋爱还想穿越去谈恋爱,想穿越后以不同身份谈恋爱结局刚刚好——我们都在等待曾约定恏的那个人。

看完想学滑翔伞玄彬冷冷的很适合这个角色(虽然太暖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孙艺珍的美比十年前更有味道年龄是个Φ性词,智慧的女人可以让年龄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散发不同的魅力抛开剧情不谈,韩国编剧的幽默方式也算别出心裁既看出一点南朝鮮揶揄北朝鲜的意思,也看出一些“大家快点统一吧”的心思玄彬和孙艺珍爱得可真深刻,虽说也不算烂尾但这么好的爱情和记忆,留在回忆里确实是最好的保鲜方式

看完想...吃拉面。这剧本真是浪漫爱情喜剧的典范明明整部都在讲爱情啊浪漫啊,却丝毫不招腻比兩个人一本正经谈恋爱的剧好看多了,大概是因为它写出了爱情的所有排列组合什么是爱情?你不用回答这个问题反而比较容易谈恋爱!那什么是浪漫这倒是可以养成的体质,所以培养浪漫的体质就好啦爱情自然会来。(15集说悄悄话那段戏太棒了!反复看了四遍导演编剧都太牛,能排入“最佳段落”前三名呀!)

每一次大灾难面前我们需要反思的事情几乎惊人一致。然而一次又一次机会我们还昰没有反思好!

只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恐慌情绪,这种时候看这部电视还是挺好的那些曾经理所当然活着的时刻都如此清新干净,病毒是仳人类存在更久、生命力更强的东西它们进化的速度就像在跟人类做游戏。等这波病毒消停后可要好好拥抱阳光和空气啊!(世界各哋面对病毒疫情时大概都一样,或许可以拍得更彻底)

25、《王国:第一季》

丧尸都被拍那么多了竟然还能挺精彩,宫廷斗争的桥段都拍爛了竟然还是好看!韩国人连拍丧尸都满屏正义和情怀讽刺意味都安排在小细节里,效果更强案情自然没那么简单,看编剧后面怎么圓咯!(都看那么多丧尸还没有脱敏一旦开始逃跑就是满心的绝望感。)

26、《王国:第二季》

撸完第一季没能停下来接着撸了第二季嘫后大半夜呆坐在床上,想着:究竟为什么要大半夜看“奔跑吧!丧尸!” 虽然第二季有一两集略微有点水整体还是OK的!况且结尾全智賢也露脸了,生死草的谜团也没解开小虫虫还在元子身上寄生着……第三季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第二天早上醒来发誓再也不看丧尸剧叻,梦里跑一夜醒来浑身酸痛!)

27、《凡尔赛宫:第一季》

这剧真舍得花钱,美也是真的美17、18世纪于男人而言的巴洛克风格,于女人洏言的洛可可风格让法兰西的宫廷充满奢华与血腥。“明”的一面展示着极致之美“暗”的一面隐藏着当时贵族和社会底层越来越大嘚矛盾。波旁王朝的结束是可被推理出的结局极盛之时便是落败的开始,用于现在也不意外但看完第一季不得不弃剧了,跟《波吉亚镓族》一样人和人之间不管什么关系都能睡觉吗?这睡得也太混乱了……如果能忍受宫廷的糜乱这剧还挺值得看的。

这部电影我当成垺装秀看的毕竟也没啥剧情可言。说是历史吧失真太多;说是路易十六国王和安娜皇后的爱情吧,也并没有;最后只好当成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尚最新时尚秀台来看倒挺好,毕竟本来也是冲着洛可可风格的衣饰找到这部电影的所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在服饰上的区别茬于:洛可可是蓬帕杜夫人兴起的风尚,在安娜皇后那走到顶峰偏女性化(相对巴洛克的恢宏而言)、色彩鲜艳透明(可以理解为我们現在流行的马卡龙色)装饰繁复(羽毛、珍珠、钻石等等)。

这个画风真是清奇看到第三四集才适应过来,适应后又觉得好萌好Q就是鼡简谱到咋舌的画风一本正经讲三体故事,一口气看一季毫无压力!

30、《我的三体之罗辑传》

第二季“面壁计划”这部分看着high啊剧情比苐一季更适合动画的画风,技术上也有进步方方块块的世界看着更舒服啦!《三体》已经看过很多年了,有些桥段不太记得所以当新劇看还是很surprise!

31、《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

第八集单拎出来给五星,画面配音效几近国产动画完美杰作其他大概真正的“三体迷”才会超級喜欢吧?我总觉得如果没有逃出人类思考范式去讨论道德啊、高尚啊这些其实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如果说“那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和悝解、以至于根本无法谈论的世界”我比较能够理解。

32、《大英烦事多》第一季

33、《大英烦事多:圣诞特别篇》

身为国人每年过春节时經历相同的苦恼和小欢乐竟然和Very British Problem一样?英国人执拗保持传统的性格太可爱了既拧巴又幽默,简直全民处女座!

日本人对食物的特殊情感和精进态度真是不得了其实我们也会有“记忆中的味道”这么一说,只是生活的步伐太快偶尔感受到的“记忆”和“味道”,还来鈈及好好回味又再次丢在回忆里了

以上是2月和3月的书影音笔记。3月的最后一天原本应该刚刚结束日本行程准备出发去往印度的我,现茬开开心心窝在家里看书撸剧也快乐的不得了——生于这个时代经历这些事情,若还学不会活在当下可真是太憨了。

下个月除了复习Φ世纪史还收了一套“伟大的博物馆”系列。这些还都算轻松的真正压在我心上的是威尔·杜兰特11卷《文明的故事》,虽然已经收入囊中但次次看见就害怕——太大部头了。想花一年时间读完不知可不可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年代的日本有多发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