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尊不知年份的铜佛像厂家,高约十公分,很沉重,请问价格

我國發現一批北魏大型金銅佛像
&&&&&&&&&&&&&&&&&&&&&&&&&&&&&&&&&大都會藏北魏金銅佛像
&&&&&&&&&&&&&&&&&&&&&&&&&&&&碩大的金銅漢馬,像不像平陽公主墓出土的那只?
&&&&&&&&&&&&&&&&&&&&&對成都一批北魏大型金铜佛像的剖析
&&&&&&&&&&&&&&&&&&&&&&&&&&&&&&&&&&&&&&&&&&&&&&&&&&&&&&&&&&&&&&&&&&&&&&&&&&&&&&&&&&&&&&&&&&&&&&&&&&&&&&&&&&&&&&&&&&&&&&&&&&&&&&&&&&&&&&&&&&&&&&&&&&&&&&&&&&&&&&&
& ——& 溫玉成
&&&&四川的收藏家在2006年以前,陆续收藏了一批北魏大型鎏金青铜立佛及菩萨造像,总数约30余尊。这批像,大部高度在50厘米以上,100厘米以上的14尊,其中最高大的一尊,通高(含背光)达210厘米【图1】。佛像含莲座高160厘米,超过纽约大都会展出的那尊佛像。这批佛像中有铸造的铭文“太和元年”【图2】、“太和?年”【图3】等年款,还有一件錾刻“正光元年”【图4】年款铭文的。据传这批造像均出自我国西北地区。
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十余位佛教考古专家应邀对部分造像做了近距离观察。部分专家予以肯定,部分专家表示怀疑,有些专家甚至断言:“北魏不可能有1公尺以上的金铜佛像!”
&&&&自2007年以来,本人应邀五次深入观察,研究了全部藏品。最后认为这批北魏金铜佛像是无可置疑。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北魏金铜造像最重要的一次大发现,这是一批国宝级文物,极为珍贵。我还意识到,对于北魏大型金铜佛像的研究,目前仍是学术界的一个“缺环”,因此研究这批造像是一项“新课题”。老专家遇到新课题有一个认识过程是很自然的事。
&&&&众所周知,我国佛像考古的基础资料来自石窟寺。新疆诸石窟、炳灵寺、麦积山、敦煌、云冈、龙门、响堂山、天龙山、山东以及四川(如广元、安岳、大足)诸石窟等。作为重要的补充资料,是来自窖藏的石雕造像,如四川成都万佛寺、河北曲阳修德寺、山东青州龙兴寺等等。因此专家们对石雕及泥塑造像比较熟悉。
至于金铜造像,专家们相对不太熟悉。各地出土的金铜佛像大都比较小,一般在10~30厘米左右;大型窖藏也只有在山东省博兴县龙华寺遗址1983年9月出土的94件造像,大部分是北朝的,最高的27,8厘米,最低的6厘米,锈蚀相当严重。
&&&&各地博物馆陈列唐代以前的金铜佛像也多为30厘米以下的小像。宋代以来,保存了若干大型金铜造像。最重要的是河北省正定县龙兴寺的大悲观音像(四十二只手臂清代换成木制),975年完工,通高21,3米。此外,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三层毗卢佛像,总高度6,7米,也很少见。在杭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大理国时期的金铜阿嵯耶观音像,高76厘米;宁夏博物馆陈列的元――明时期的三大士像,高度63厘米左右;从青铜峡征集来的元――明时期的释迦坐像高92厘米等等,已属于较大型的造像了。明清藏传佛教造像中,也有少量的大型造像。
总之,国内各地博物馆的确还没有一件50厘米以上的北魏金铜佛像。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以及铜像可以回炉改铸等,应是大型金铜佛像稀少的原因。但是“稀少”不等于没有。据检索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一件“太和元年正月廿四日”款錾刻铭文的金铜立佛,通高141.5厘米【图5】。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收藏一件“太平真君四年”款金铜立佛【图6】,高度为53.5厘米,均属北魏大型金铜佛像。
&&&&面对四川的收藏家收藏的这批造像,关键是鉴别其真伪,并探讨相关的学术问题。
二:造像的形制
&&&&这批造像中的立佛,明显可以分为A、B两型。A型立佛以【图2】为代表,背光佚失立佛含莲座高111厘米,佛像高102厘米。立佛头稍前倾,有高肉髻,波状发纹,面相长园,双耳略长。穿通肩式袈裟。腹部以上作同心园式衣纹;腹部以下作波折式衣纹。袈裟下摆分三层,从腋下向上至肘间,有火焰纹。佛的小臂及双手向外伸展。造像正面通体皆鎏金。该像背部基本是平的,不鎏金,自上而下开有三个横长方形的孔洞,排列在一条竖线上。孔洞外侧铸有突出的文字两行,即“太和元年”及“四月八日”【图7】。A型立佛与美国纽约大都会的立佛相比较,无论正面及背面都基本一致。甚至手的拇指和无名指之间保留了铸造时留下的铜片,也毫无二致。有意保留下这铜片,是为了使手指间的连接更加牢固。梢有不同的是,大都会立佛背面上下铸造出三个榫和一个大孔洞,以供挂铜制“身光”所用。由此推测此立佛背后的三个孔洞应是为固定后面的佛龛及身光等所留的空间,或者为装藏之用。
B型立佛【图8、9、10】是A型的修正和改进型,即双臂贴在身体上,双手一只上举,一只下伸。这样的造像比A型更加稳定、坚固,不易破损。我们所见到的多数立佛,采用B型,如云冈20窟左侧立佛【图11】;因为力学的缘故,在石雕立佛中,更是不见A型。如果做成A型石立佛,伸开的手臂力量太重,更不安全。这是研究者从未注意过的现象。
&三:造像的铸造、鎏金工艺及锈蚀状况
北魏大型金铜佛像的铸造,是分段进行的。头部、双手、身躯、莲座分别铸造,再焊接成整体;其中头部的模范可能是蜂蜡所作。焊药是响铜末、红铜末、锡末等加少许硼砂混合而成。焊接部位容易氧化而生成绿锈、黑锈。
&&&&鎏金即汞镀金。将汞加热至400度,熔化金粉,汞金之比约6:1,成糊状;再沾上盐、矾,均匀的涂于器表,再加火烤器表,使汞蒸发;冷却后,再鎏金1~2遍;这样鎏金层较厚,达到10~20微米。色泽金黄,称作正品。据北京地质大学的检测,金的含量约在70%左右。作假者是用现代化学方法把黄色的铝氧化物等镀在器表,色泽黄而偏绿,并无金的成分。
&&&&青铜造像的锈色是五彩斑斓的。一般说来,红色的是氧化亚铜,黑色的是一氧化铜,绿色粉末状的是碱式碳酸铜,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灰白色粉末状的是二氧化锡,金器表面有氧化铁的红色锈等等。真锈是错错落落、高高低低,往往不在一个平面上。而作假者用酸类制造的锈,生硬、无光泽,并往往分布在一个平面上。我们还注意到,博兴窖藏的佛像比北京和四川收藏家所收藏的佛像腐蚀更严重,那是因为博兴的像很小,而且当地雨水更多的缘故。
&&&&我们在对这批北魏大型金铜造像的工艺及锈蚀状态认真观察后认为,工艺及锈蚀确属北魏时代形态。我们依经验积累,目测古代锈,可概括为:“五彩斑斓琉璃光,高低错落层次强。”用物理及化学方法检测是:“火烧碱烫不变色,测出真金否伪仿。”这就是说,古锈用碱水烫,用火烧是不会有变化的。在“鎏金层”能检测出黄金,特别是在鎏金层上面经过千百年生成的红斑绿锈下,刮开也有黄金成分,这就否定了伪造、仿制的可能。因为造假的人是不会用黄金来作鎏金层的!
我国制造鎏金铜佛的方法,早已传入日本。著名的奈良东大寺金铜卢舍那大坐佛,佛像高16.21米铜座高3.35米,总重量达到452吨,鎏金用黄金约9吨,用汞约50吨。这是圣武天皇用六年时间完成的(747~752年)。
&四:北魏造作金铜佛像的历史记录
&&&&美国及日本的A型立佛铭文表型,他们都是弥勒佛。我们在甘肃炳灵寺169窟第6号龛找到了泥塑A型立佛的形象,可惜只剩左半身及外伸的左手【图12】。时间约为公元420年。
&&&&中国人的弥勒信仰,大约从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四十二章经》中已有“三世佛”的概念。在山东省沂南画像石墓的立柱上,已有抱鸡而立的童子形弥勒佛,时代属东汉末年。湖北省鄂州五里墩出土的孙吴时代的铜镜上、日本奈良新山古坟出土的铜镜上,都有三世佛的题材。奈良的弥勒佛头上,也有一只鸡的形象。
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下生到鸡头国成佛,在龙华树下三次会众说法,对中国佛教界影响巨大。弥勒下生成佛被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黑暗的“末法”时代的结束。十六国时期,佛图澄的弟子道安即提倡弥勒信仰。在北魏皇室即僧侣高层中(如沙门统昙曜),还提出了“皇帝就是当今如来”的观念。从而又衍生了“皇太子是未来佛”的观念。太武帝灭佛法(公元446年)后,佛教信徒把弥勒佛称作“大慈如来”,寓意“灭佛”不会长久,充其量是八年(见敦煌卷子《大慈如来告疏》)。
北魏孝文帝拓跋弘(467~499),五岁(公元471年)时登上皇位,由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冯氏“临朝称制”。孝文帝虽然二十岁(太和十年)时“始服衮冕”,但到了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帝始听政”。即孝文帝登基后二十年才掌握大权。北魏的佛教寺院从文成帝到太和初年,“京城内寺院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北魏前期大作金铜佛像。《魏书·释老志》记载说:
“(文成帝)兴光元年秋(公元454年),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按晋尺,一尺合23.7厘米,则一丈六尺即3.792米。赤金即红铜。
“显祖即位,敦信尤深······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则此像高度为10.191米,应是显祖献文帝为自己所造。
铸造弥勒佛,古已有之。而在“太和年间”大造弥勒佛是否表明孝文帝(467~499)已登基,但未执政,人们盼望他早日亲政,摆脱文明太皇太后冯氏(442~499)的控制呢?或者是冯氏家人(文明太皇太后之父冯朗、兄冯熙等)为年幼的孝文帝祈福呢?这还有待研究。
&&&&四川收藏家收藏的北魏一大批大型金铜立佛、立菩萨造像,从形制、铭文、加工工艺、锈蚀状态等项观察,证明确是北魏文物,金属检测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求的准确的比较资料他们甚至派员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实地考察了他们收藏的北魏太和元年的金铜大立佛【附图5】。
这批金铜造像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北魏金铜造像最重要的一次大发现、大展示,这是一批国宝级珍贵文物,国内各地尚无此等大型金铜佛像,极具研究价值。
这批造像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资料,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例如弥勒佛双手外伸的手势应源于犍陀罗艺术,但还需追索;修正或改进型的立佛(B型),与云冈20窟左侧立佛形制和衣纹相近,但耳轮较短,面相更向长园型演变,但还未达到龙门期“秀骨清相”的程度。这对今后佛像类型学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附【图1~11】
【图1】北魏鎏金铜佛――A型(高210厘米)
【图2】北魏太和元年鎏金铜佛――A型(高110厘米)
【图7】北魏鎏金铜佛――A型背面的字(高110厘米)
【图3】北魏太和?年鎏金铜佛――A型(高51厘米)
【图4】北魏正光元年鎏金铜佛――A型(高100厘米)
【图5】美国纽约国际大都会博物馆藏北魏太和元年鎏金铜佛(高141.7厘米)
【图6】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鎏金铜佛(高53.5厘米)
【图8】北魏鎏金铜佛――B型(高96厘米)
【图8—1】北魏鎏金铜佛背面的字“太和元年四月十八日”――B型
【图9】北魏鎏金铜佛――B型(高89厘米)
【图10】介乎A型和B型之间的北魏太和四年佛(高106厘米)
【图11】云冈20窟左侧立佛,注意它的双手是收缩在身体附近,明显与图9立佛手势相同
【图12】甘肃炳灵寺169窟第6号龛泥塑弥勒佛伸出的左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佛像拍卖价正在上升_艺术行情_新浪收藏_新浪网
佛像拍卖价正在上升
  东方IC 图
  近年来,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明清金铜佛像,尤其值得收藏投资。而相比投资价值,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更甚。不过,由于佛像收藏门槛较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新入行的藏家,先从近现代佛像工艺品入手,或对某一版块进行系统性收藏,切忌随波逐流,单纯以增值为目的,失了收藏本意
  近年来,随着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放开和一些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品流入市场,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而佛像拍卖也对佛教艺术品市场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日,在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座“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以486.9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西藏雕塑拍卖世界纪录,引发界内强烈关注。
  无独有偶,《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口中获悉,今年开始,内地佛像拍卖结束了前两年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温,一些工艺精湛、存世量较少的明清佛像也让许多藏家们摩拳擦掌,热情高涨。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2015年春拍以来,内地佛像拍卖价格完全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市场表现屡创新高
  今年3月,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夜场在纽约举槌,57件拍品取得了6110.75万美元的成绩,成交率100%。其中,中国藏家刘益谦以486.9万美元竞得“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据说,透过X光可见佛像腹中有舍利子。
  这并不是佛像第一次以天价出现在拍卖场中。
  去年12月11日,一尊康熙年制铜鎏金佛像在巴黎德鲁奥中心上拍。最终刘益谦以21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0, 0.00%)1650万元)的落槌价竞得,高出估价10余倍。
  据称,该件拍品高56厘米,丰富装饰和饱满造型吸引着藏界行家的目光。雕塑表现的是有名的“无量寿佛”,其闭目盘坐在双层莲花座上,两手持象征入定的禅定印。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佛像收藏已经升温,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更是倾力追逐高品质的明清佛像。
  据了解,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据悉,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其中,明清金铜佛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最具有观赏性。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主任罗光禄表示,由于明清佛像的工艺精湛,加之存世量较少,所以长期以来,在佛像收藏市场上,这两个朝代的佛像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明清佛像不仅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一种信仰的存在,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逐渐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明清金铜佛像或将成为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市场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佛像,更是值得收藏投资。
  记者了解到,明清金铜佛像近年来在香港和内地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铜药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内地拍卖市场佛像成交最高价;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7.1, 0.00%)的成交价轰动一时;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同年,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铜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万元成交;2011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也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级别。
  “由于人们对佛像艺术品的追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艺术品市场进入盘整期,中国佛像拍卖市场也是在逆势上扬。”业内人士指出,直到2012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后,中国的佛像艺术品收藏热潮才有所降温。
  只是,这样的降温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最终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单体佛像造像的成交纪录。
  价格尚未出现泡沫
  资深佛像收藏家马占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佛像收藏市场迅速升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佛像拍卖市场火爆的影响。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调整逐渐进入尾声,相信投资佛像收藏的回报会越发丰厚。
  “其实,在1998年-2002年期间,10至20公分清中早期的佛像一般只在1万元左右就可收到,特别精的品类,价格也只在两万左右徘徊,有时候运气好的话,花个几千元也能淘到宝贝。”东莞资深佛像收藏家何志坚告诉记者,“相对于同时期陶瓷类、书画类的红火,佛像还是冷门藏品,当时是入手买进的契机。”
  而后来,随着明清佛像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其价格也是节节攀升。但在何志坚看来,佛像价格的攀升和苏富比拍卖有关。“第一波涨价是在2006年的苏富比,收藏家蔡铭超以1.1亿元买进了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第二波涨价也是在苏富比,60多公分的明永乐鎏金铜佛突破两亿港元”。
  明清佛像屡创天价,一个问题也被摆在大家面前――佛像市场是否正在被人为炒作?
  “天价是有对比性的。”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李太义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对于天价这个词,我并不赞同。因为这个价格对于那些热爱收藏的人来说,并不是无法接受的。这些用来做藏品的佛像都是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它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价格高昂也只是针对属于它的圈子中的人,无需过度担心。”
  专业人士也指出,虽然近年来佛像价格大幅上涨,但是与书画、瓷器、玉器相比,佛像艺术品价格还未出现泡沫。
  “从投资角度来看,佛像收藏应该还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现在入场,算是比较合理和合算的时候。”李太义说。
  北京翰海佛像法器部首席鉴定顾问一西平措也对佛像收藏市场无泡沫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表示,虽然前些年很多艺术品的价格一直在拔高,但佛像市场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较理性,没有炒作,也没有艺术基金进场,佛像市场还保持自身稳定的发展轨迹,不至于大起大落。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黄春和也认为,与其他收藏门类相比,佛像自身承载的文化分量比较厚重,需要藏家有较系统的知识储备,所以收藏门槛相对较高,炒作起来不太容易。另外,从宗教层面来讲,一些炒家可能对通过炒作佛像来获利的行为还是有所忌讳。
  “据我的观察,这个市场完全是依靠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发展起来的。”一西平措说,但现在真正的佛像收藏家不到5%,很多人上拍卖会买佛像,投资的心态相对比较重。
  但在罗光禄看来,比起投资价值,佛像的收藏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投资价值。比如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而纵观近几年的佛像拍卖专场,比较常见的除汉传佛像之外,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据了解,明清伊始,藏传佛教在内地开始大行其道,连带着藏传佛造像也开始流行中原。出自这个时代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相比而言,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有收藏者认为,随着国内藏家收藏水平和境界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佛像艺术认知的逐渐回归,佛像收藏未来的市场潜力也会越来越大,因为佛像除了收藏,还往往寄托着藏家美好的愿望,收藏佛像,也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我们周围不少做生意的朋友,近年来开始玩沉香、戴佛珠,这似乎成了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精神支柱的一个趋势。由此来看,这轮佛像上升并不是一种炒作,因精神寄托导致的收藏通常会比较稳定。”一位收藏者对记者如是说。
  只有懂得方能入手
  那么,对于收藏者而言,如何收藏、判别佛像的价值呢?
  对此,上海佛像收藏家周毛弟认为,佛像尺寸越大则价值越高。此外,宫廷铸造的比民间的价值高。而在藏传佛像里,忿怒相比寂静相价值高,菩萨装高于佛装。另外,品相也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面相、手相、脚相是最能体现雕刻工艺水平的地方,这三相如果都好,那其他方面也必定是很精致的。
  资深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梁晓新也表示,应当收藏那些传承有序、具有稀缺性的佛像。品相必须相对完好,鎏金少脱落,雕工精巧。如带损伤、锈斑或部分有被腐蚀痕迹的话,升值潜力则会大打折扣。此外,佛像的开脸要有神韵。如观音像通常慈眉善目,虽然眼睛多为微闭,但是安宁和谐。要留意人物的飘衣是不是够流畅,还要看手部是否精致,最后才看比例。
  而佛像的大热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主意。一些高仿甚至是臆造品佛像让很多刚刚跨入佛像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新人吃了亏。
  “有的把不同年代、艺术风格和流派的特点生硬地凑到同一件东西上,比如将明代的服饰搭配在唐代的开脸上,再坐在清代的莲花座上,真是时空错乱,‘关公战秦琼’。”藏家胡先生说。
  “所以,要收藏佛像,首先要了解佛像文化知识,如果对相关的佛像文化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单凭借外观很难判断佛像的真正价值。”李太义告诉记者,佛像不同于金器银器,辨别的手段直接了当,去鉴别一尊佛像,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的。
  据了解,业内普遍认同的鉴定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标识和坐骑,四看细部和装饰,五看材料和质地,六看铭文和题记。以铜佛像为例,其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红铜,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比如清代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特别好,上手有特别沉重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则要轻许多。再者,铭文与题记则是佛像本身提供给藏家的表层鉴定方法。一般来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例如,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体型、标识和坐骑、手印和坐姿、细部和装饰则能从细节来辅助藏家作出鉴定,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内,一般经过对比判断,就能为佛像定名,对其价值作出判断。
  罗光禄补充道,鉴别佛像还要看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年代越久远的佛像色泽越陈旧。佛像由于人们长期供奉,其颜色的光洁度必受影响,即使如鎏金的铜佛像,外表虽然金光闪闪,但整体的颜色仍透着暗淡。而新的鎏金铜佛像虽然经过作旧处理,但缺乏历经岁月的自然感,其颜色在光线的反射下,折射回来的光线较刺眼。其次是工艺的对比。古时候佛像的制作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细节部分都经过较为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的仿制品或多或少会吸收一些现代的生产工艺,因而在手工艺的处理上,仿制品远不如年代稍久远一点的佛像,多带有铜铸佛像上机制打磨的极有韵律的加工痕迹,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迹。
  “其实,对于一般的赝品,很好判断。那些粗制滥造、细节处理模糊或交代不清、有拼凑痕迹或留款新颖的一律不收就可以了。”李太义指出,但对于高超的作伪手段,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协调之处。
  对此,有专家建议,“对于实力雄厚的藏家,建议聘用顾问为其参谋。国外的买家购买佛像大多通过顾问进行,顾问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会为买家提供最便捷的信息和服务”。
  做有意义的收藏
  鉴于佛像收藏门槛较高,年代稍微久远一点的精品动辄上万甚至数十万,其收藏鉴赏需要丰富充足的佛学知识和判断能力,罗光禄建议刚入门佛像收藏的新手,可以挑选一些近现代的佛像工艺品。“近现代的佛像价格普遍比较低,一般几千块钱就能买到,工艺方面虽然不能和明清的精品相提并论,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现”。
  在李太义看来,藏者的收藏目标也很重要。“新入行的藏家要趁早确定目标,对佛像的某一版块进行系统性收藏,切忌随波逐流、随心所欲”。
  “其实,为什么收藏,收藏佛像的目的是什么,也很关键。”上海的佛教艺术品收藏家白玲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佛像是不同的,在面对一尊精美的佛像时,不仅要欣赏其所代表的庄严、尊崇之美,还需要对其背后的人文价值细细体会。
  “如果说收藏佛像是为了日后增值,这样的收藏就有些暴殄天物了。”在白玲看来,收藏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值,更多是精神世界的享受,过度在意财富则丢失了所谓的收藏本意。
  梁晓新也表示,“最近三五年,市场中出现了一些新生代的收藏者,他们有比较高的起点、相对专业的知识和学术背景,只有懂得其价值的人才能做有意义的收藏,才能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铜佛像价值知多少——从古至今部分铜佛像的历史渊源(6)
铜佛像价值知多少——从古至今部分铜佛像的历史渊源(6)
十六国时代的金造像简朴;南朝造像的特征是佛头梳高肉髻,着褒衣博带式通肩大衣(慧影造佛坐像)。的服饰,前期多着严密贴身、圆领齐颈的长袍;北周造像出色的特征是造像身躯凸显,不过火着重衣纹的立体刻化,面型多丰满圆润,五官高低亦较小,身躯比例亦匀称适中,旁边面看,身躯多显扁平,腹部突起,乳房陡峭。隋唐造像遵循北周特性,唐朝造像艺术超高;五代大理国别树一格;宋朝造像高度写实;辽金时代缺少神韵,元明清代具藏传特性。宋元往后外来的影响日趋冷漠,除肉髻等显着的佛像特征外,现已改造为中国式的佛像形象,外型简略,宽袍大袖,面相圆润丰满,没有了犍陀罗造像的鼻直而高、薄唇等西方人特征,造像与东方人概括附近,形象宽厚温文。从北魏末至北周末,此期造像又有一些新的改动,造像的面像由瘦长又转化为半圆形状,从头回到北方民族的审美情味上来,及所谓“鲜卑化”办法,一些能工巧匠制造出许多千姿百态的佛像作品。至隋盛唐时期造像中度母观音形像大多是以中性或男性形状出现,观音容貌现男子形像外,身上的璎珞繁复而华美。艺术上线条特性以及璎珞的演化,是由厚重到翔实,由真挚到精巧,时代愈后愈绮丽多彩。为吸收融合时期;该时代特性表现反常自在。到两宋往后观音像形制,亦大大改动,在容貌特性方面,此期除了在外形上,由规则严肃的男子形像,演化成逸丽悠扬的女子容颜以外,其服饰等各方面之特性,已完全脱离印度域外之形像,而完全现出中国人之相貌,着中国人之衣冠。菩萨身上之披戴及座旁之饰物,仍有些沿袭前代的经轨,如头戴化佛的天冠,胸前饰璎珞,腕间串钏环,手中持念珠等,其座位之右旁有经卷、杨枝水,甘露净瓶,左边则有供物及香炉,菩萨容颜严肃,衣饰雅洁,置身于岩石流泉之间,更加有超尘宁寂之感。观音菩萨,为佛经中常常描写的一位菩萨,菩萨本为菩提萨埵的省称,释教以为多罗菩萨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释教经论又作多罗观安闲菩萨、多罗观音。多罗菩萨,或译作“度母”、“救度佛母”,是全部“度母”化身的主尊,总摄全部“度母”化身的积德行善。观音像的外形不论怎么改动,其主旨总不离二个原则,一是严肃,一是慈悲,严肃代表其威德表面,使人一望而生敬仰之心,慈悲代表其救世渡人的愿行,令信者发生依怙之心。观音像之所以不一样于通常俗人的外型,便在于把握住此二个精力操纵。多数人以为老到定型时期在隋唐;隋唐国家的一致,政治经济的强壮和释教的高度展开进入了鼎盛时期,释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办法和办法。而是向着特性化,理想化,实践化的新办法展开,出现出崭新的似的相貌;五代、两宋,世俗化盛行时期(绮丽);辽金造像(学唐比宋);西天梵天传入时期——元(元代粗犷),梵式造像跟密教或许跟藏传释教有联络(汉式佛像头部通常是肉髻,没有冠,梵式有冠);汉藏艺术融合共存时期——明清(明代柔美,清代僵板);莲瓣上也开端有了繁复的装饰,莲花座现已变成众佛菩萨最常用的宝座了。脸部表情是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严肃、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骡悍的力士都要通过人的目光、嘴唇的美妙改动传达出来,当然,双眼离不开五官的调和,神态也离不开身姿手势的表征除个别形象本身的传神以外,传神还表现在人物联络之间及造像的整体意境中。以形写神,重表现以及情感要素,运用线条言语的表达,研讨中国古代雕塑与线条前史,各朝代雕塑线条的特征以及其演化的大致脉络,对中国古代雕塑不一样形状线条生成的深层要素进行剖析,线条不仅仅具有装饰性和辅佐外型的效果,它一同负载着这个陈腐而又浪漫的民族的传统文明精力,这便是古代铜鎏金铸像艺术魅力。 这尊菩萨为陈腐技能中铸就,颈项后及肘部处有铸痕,细细触摸肩肘边侧等处有范线痕迹躲藏,据此而揣度,莲座与四足方座基台、边沿含苞未开之莲花茎等处不似熔模铸造。黄铜质料,底座部距腔内约10cm处,存有一插桩疙瘩“铸瘤”紧连佛头底部,或许是铸浇头与脖颈部的铜液流入体腔构成。表面虽然鎏金而头、颈项后、盘腿等处,佛身肘后肘肩、台座等,整体表面不很光滑仍有砂眼、气眼(或气泡)痕、范线迹、等纤细痕迹。这些躲藏的信息可辩别铸造技能等有关古代青铜熔液是选用木炭脱氧,铸品中会出现许多气泡和熔渣杂物;现代铸造是选用磷铜脱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铸品密度较好。陶范铸造因为技能的特殊性还或许在器表上留下所谓的铸瘤或碎裂璺。铸瘤是因铜料纯度或温度等要素,使铜液活动不畅,在器表上留下的疣状痕迹;浇注孔和通气孔残存的铜液,冷却后就构成了铸瘤。碎裂璺是铸成后,器表上留下的不规则细纹;而失蜡和翻砂铸造法,器表都不会出现这些现象。佛像艺术的表达,是把通俗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承受他,满足其对美的自觉寻求,给人以质量的纯洁和超凡脱俗的美感。汉传金铜佛是勤劳的中国人才智和技艺凝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她绚丽多姿的外型和神韵能折射出各个前史时期精力相貌艺术保藏价值。国内外只要为数不多的保藏品,私家的藏品又不甘愿露出或没有机会展出,咱们不了解汉传金铜佛千姿百态的外型和她本应有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也看不太懂,图a、上海博物保藏(隋朝)金铜佛群像高与图b、美国波士顿美术保藏 (公元593年范氏造),清末端方旧藏,金铜佛群像便是典型见证之作。但其通俗的释教义理,通常人很难看得懂,看得了解的。正如王立军专家所说藏传金铜佛的文章、图像较多,但汉传金铜佛的大型画册,难以见到,一些没有“标形”进行参照的汉传金铜佛作品通常会被断假,起码会戴上个“有争议”的帽子,更难以澄清其渊源联络。不得不令人感到理弱而媒兮。此尊观音菩萨整体外型古而不拙(据悉度母观音菩萨佛神于60时代初从新疆带回内地)。台座办法特征:细细览察图附图1-4,莲花座下,方形多边壶门式座基,仰莲座上瓣肥胖瓣尖部稍微外翘;菩萨外型:头部磨光显肉髻,额部呈弓形状,面相方圆,眼睑大开,瞳仁点正中,柳眉倒竖,双眼皮睑线明析,耳垂肥厚, 鼻宽,鼻梁高挺,小嘴角深陷,唇形丰满唇线明白,下合领微短而梢陷两颐中。圆润的肩膀、厚实的胸肌,粗硕的双臂和大腿尤为出色,躯腹悄悄凸显,左腿盘曲坐姿,右脚垂下踏含苞莲花之上,身形形象健硕。装饰:耳髻至头额边沿饰有半周园珠,颈项佩挂短珠链,前胸珠链、花钏、坠物,袒右着装腰间束带、束带腹脐部位与两側肩脖处凸饰,璎珞、臂钏靠饰上臂,手钏、足钏近腕,禅衣和下身着短裙以凹线条闪现,又凸饰绳状线条呈显圣带,有轻柔的织物波动感,其线条流转而豪宕,浑圆而简练;外型生动、概括而漂亮,技法简练天然流转,技能古扑。整体比例舒展匀称,赋有风味而又天然的俊美正派的仪容和丰满健旺、坐姿稳键萧洒;样式集北方朴素与南边华美于一身,两层特性的杂糅。以像貌体质人类学形状信息看颇似雅利安系欧罗巴人种的高鼻和上品的口形。菩萨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施与愿印,象征佛菩萨习惯众生祈求,表示佛菩能给与众生希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完结之意,为救助众生的大慈希望,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视其观音菩萨度母坐像外型富含多元文明和艺术融合的前期基因表现,如其莲花座外型,方形多边壶门式座基,仰莲式,前期臂钏、手钏、足钏装饰部位特征及铸造技能特征,黄铜质料等,艺术特性,头部面相,眼部特征,又其装饰办法,菩萨衣饰饰物线条简练,上身一条圣带呈弧线状摇晃,脖子挂项圈,项圈上有缀饰,下身围短裙。又含带有多元地域元素遗风的特征。造像健旺健旺,不完全扭动的躯体伴丰满露出,极富肉感的健硕体魄,臂钏的位置较高,位于上臂的顶端、两肩正面饰扣珠形状和佩带环、珠、链花,及耳髻至头额边沿部位饰珠装佩等殊多艺术表现办法,与故宫博物院保藏思惟观音菩萨坐像8-9世纪对比,它长方形基石座下没有基足,图1—4观音菩萨座下的基足而带有隋朝元素基因现痕迹(图a、b、)构成“壶门”式;造像耳部无饰佩,垂尖肥厚造形与斯瓦特和喀什米尔造像纤细有别,与艺术特性也有所不一样。但和有关展览、画册例像资料研讨中所叙说的斯瓦特、喀什米尔例像特性(见图c、b、d、e、f),有共同之处,接近于喀什米尔特性的稍多一些。又眼部神态、睁眼、仰莲部等几呼同西藏西部皮央寺、拉萨大昭寺藏7世纪高62cm、20.5cm两尊释迦牟尼佛座像一样(图g),佛台也可在拉萨大昭寺中藏7世纪高20.5cm释迦牟尼佛尊见到其相似特性造,型基、足形状或恰当趋近,莲瓣瓣尖外翘的样形与辽代作品大英博物保藏弥勒菩萨坐像、新田氏藏观音坐像莲尖虽然有些相似, 面相、躯腹、衣饰坐姿等其整体造形表现截然相差较大。这尊坐像观音颈脖下未见刻划三条线技能表现,显得更初始简略;这或许恰是前期造像地域差异表现,或许经轨还不完善。但她保留有北齐、北周腹部挺起,沿隋代和唐初造像的艺术特性的前史余韵,没有完全不见的改动现相。或许释教工匠传承传入办法必定不尽完全一样,但首要特征遗风相似。因此能够以为也归于6—8世纪此时期造像,甚是稀有极为名贵,值得将金铜佛神展示出来供咱们研讨鉴赏。一点初浅的观点,如有过错或不妥之说请藏友、专家们纠正,然后得到学习进步对其渊源联络的鉴赏和更多认知。图a、上海博物保藏(出自河北唐县,隋朝)金铜佛群像通高37.6 cm,台座广大而简练,上面安排一铺五尊,原应该有七尊造像,其腿短, 也有人将这种短腿形台面简称“板凳式”。 中心民族大学、阮丽“隋代佛像的分类与外型”文中称“壶门式” 。图b、美国波士顿美术保藏 (公元593年范氏造),清末端方旧藏,金铜佛群像通高76.5造像背面有发愿文:“唯大隋开皇十三季四月八日,卅人等上为皇帝敬造阿弥陀像一区……”图c、左图故宫博物院藏思惟观音菩萨坐像公元8-9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14.3cm;右图故宫博物院藏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斯瓦特造像莲花手菩萨像。图d、故宫博物院藏斯瓦特造像吐蕃时期四臂弥勒观音(约7-8世纪);右图布达拉宫藏六臂观音西北印度斯瓦特区域(乌仗那),7--8世纪,黄铜,高21.6 cm。属古犍陀罗区域,中国文献古代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图e、右图故宫博物院藏毗卢佛坐像8-9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19cm;左图国家博物保藏斯瓦特菩萨像,9世纪高37.5 cm。图f、左图大英博物館藏弥勒菩萨坐像21.59cm,阿富汗赫尔曼德河(Helmand river)出土 ,中亚 10世纪;右图大都会博物保藏弥勒菩萨七世纪 巴基斯坦犍陀罗斯瓦特造像:坐像像高18.1 cm。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区域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区域),属古犍陀罗区域,中国文献中古代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喀什米尔,位居印度西北的喜马拉雅山区,群山环绕,汉魏時称罽宾,《大唐西域記》則作迦湿弥罗,它地近波斯又与犍陀罗、新疆相接,因此喀什米尔吸收了犍陀罗、中亚以及波斯美术的特质,使得它的文明內涵非常丰盛。对前期的汉地和西藏的释教造像艺术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犍陀罗区域(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位于古印度西北部,是中亚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5世纪末,犍陀罗区域释教造像因战乱而遭到沉重打击,日渐消逝,其艺术特性在斯瓦特区域和克什米尔区域得到继承,并衍生出新的艺术特性。图g、西藏西部皮央寺藏7世纪高62cm、拉萨大昭寺藏高20.5 cm尊释迦牟尼佛座像;私家藏图1、高26.5cm观音菩萨座像附上部分铜佛像历史成交记录为什么同样是佛像价值差距确如此之大。举报
热门文章HOT NEWS
『诸比丘弟子!我涅盘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戒律),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
HOT ARTICL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宣德款铜佛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