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别窑》这部京剧平贵别窑包飞吗?4月份想去看,先了解一下。

喜欢霸道总裁吗?想见见古代的霸道总裁【古代霸道总裁有多撩?京剧小生名家金喜全实力演绎|人生大不同】 - 滚动_【北京联盟】
古代霸道总裁有多撩?京剧小生名家金喜全实力演绎|人生大不同
/ 作者:小易
北京联盟摘要:喜欢霸道总裁吗?想见见古代的霸道总裁【古代霸道总裁有多撩?京剧小生名家金喜全实力演绎|人生大不同】上一篇:
下一篇: 。喜欢霸道总裁吗?想见见古代的霸道总裁吗? 12月3日, 古代霸道总裁代言人 , 蝉联第四、五届CCTV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小生组榜 首的京剧名家金喜全 光临大不同,带你全面进入京剧小生这个潇洒俊美的行当。 届时,金帅还将变身神秘迷人的兰陵王,展
喜欢霸道总裁吗?想见见古代的霸道总裁吗?12月3日,古代霸道总裁代言人,蝉联第四、五届CCTV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小生组榜首的京剧名家金喜全光临大不同,带你全面进入京剧小生这个潇洒俊美的行当。届时,金帅还将变身神秘迷人的兰陵王,展身段、亮唱腔、一曲古乐《兰陵王入阵曲》,让你能听到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壮美旋律。小生名家金喜全饰演古代小鲜肉袁行健听说现在流行这个画幅——我不是潘安,我叫袁行健,来自京剧《谢瑶环》自打人生大不同和上海京剧院做了好邻居之后,大不同君的京剧素养那是蹭蹭的见涨。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能1秒钟分辨谁是京剧演员,各中秘诀:看眼神!大不同君所接触过的京剧演员无论什么行当,都有一个共同点:眼神个顶个的透亮,仿佛X光!京剧院小生名家金喜全——金帅更是个中翘楚。第一次见到金帅时候,大不同君胸口不由被一堆久远而美好的词句填满:玉树临风、相貌堂堂、面如莹莹冠玉、目似朗朗寒星……好似古典画轴里走出来的英俊小生,集俊秀、儒雅和英气于一身,那风范不是如今那些“流量担当”的小鲜肉可以比拟。金喜全花名“金帅”许仙(左);赵云(中);兰陵王(右)均为金喜全饰演不知道京剧中的小生是不是从“英俊小生”这个成语转化而来,但京剧中的小生的确个个英俊。武有《磐河战》的赵云,《柴桑关》的周瑜,英气逼人;文有《西厢记》里的张生、《白蛇传》的许仙,风度翩翩。但与老生、青衣、花脸等主戏行当不同,小生在京剧中通常以配戏为主,小生主角戏历来较少上演于京剧舞台。除了年轻俊朗,小生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俗称“大小嗓”。这种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清脆但不柔媚,刚健却不粗野,这是小生唱腔的特色,也是当好一个小生演员的门槛。所以京剧小生这一行,历来是人才较少的行当。金帅在大不同开策划会的时候,连说带演地实力诠释了什么叫真假声结合,什么又是“清脆但不柔媚,刚健却不粗野”。说实在的,每次和京剧院的活动策划会对大不同君而言就是一堂京剧普及课,而且听各行当的大牛面授机宜,简直太幸福了好嘛!这么的内容,大不同君决定提前分享给大家,点开观看金喜全展示京剧小生的“大小嗓”!是不是听金帅这么一说一念,小生唱念特色就这么活脱脱地跳出来了?没想到一个京剧演员能把这“京剧普及课”说得那么生动!来金帅的“霸道总裁见面会”,一定让你大饱眼福和耳福!这次上海京剧院打造新编的京剧《兰陵王》成为首个被搬上上海舞台、以小生为第一主角的戏,简直是“一出戏树一个行当”的代表。兰陵王高长恭位列中国古代有四大美男之一,放到现在就是排行榜前四的小鲜肉。历史记载少,却是被改编成影视剧最多的一位,大概因为他的人设非常“霸道总裁”吧——皇亲国戚、能征善战、由于相貌过于俊美,出征的时候需要佩带可怕的面具来震慑敌人,简直又神秘又奇幻,满足了妹子们的一切想像。金喜全饰演兰陵王这次因着金喜全老师主役京剧《兰陵王》之际,大不同把这位古代霸道总裁的代言人金帅请来会馆,带领大家全面进入京剧小生这个戏少、表演难度又高的行当。想要领略京剧小生清亮眼神、凛凛身段的风采吗?想要知道娃娃生、穷生、扇子生、纱帽生、翎子生的区别吗?想要在千年流传《兰陵王入阵曲》中感受这个霸道总裁的悲剧人生吗?那这场古代霸道总裁见面会一定不能错过啦!《兰陵王》排练中最后,大不同和金帅合计了一个彩蛋。兰陵王的标志性物件是面具,金帅邀请你参与设计兰陵王面具(狰狞风的哦)。小伙伴们可根据自己的想像将设计好的面具发在大不同公众号后台,并留下联系方式。被金帅选中的面具将出现在京剧《兰陵王》的舞台上,金帅还会邀请设计者观看京剧《兰陵王》试演哦,一般人看不到呐!金喜全:古代霸道总裁见面会●日期:12-3/ 周六●时间:19:00-21:00●地址:大不同会馆(天钥桥路1198号,近龙华西路)●地铁:11号线龙华站2号出口或12号线龙华站4号出口,步行450米●公交:56/87/166 /167/301/326/342/714/733/770,809/831/932路 龙华站下●合作方:上海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是经由国家文化部评定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是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团体,成立于1955年,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上海京剧院浸润于上海特有的人文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筑成一道旖丽的文化景观,并以海纳百川之气魄,聚成人才荟萃、剧目纷繁之大观。具有影响力的主要作品有《宋士杰》、《澶渊之盟》、《徐策跑城》、《黑旋风李逵》、《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磐石湾》、《乾隆下江南》、《曹操与杨修》、《盘丝洞》、《狸猫换太子》、《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以及众多的传统经典剧目。▼金喜全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小生,宗叶派● 毕业于第四届“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和首届“中国京剧流派研习班”。● 2006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为师。● 代表剧目有《群英会》、《周仁献嫂》《吕布与貂蝉》《罗成》《八大锤》、《飞虎山》、《西厢记》、《战濮阳》、《打侄上坟》、《辕门射戟》、《平贵别窑》、《黄鹤楼》、《柳荫记》《白蛇传》《九江口》、《石秀探庄》、《雅观楼》、《得意缘》、《兰陵王》等。● 曾荣获文化部全国京剧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蝉联第四、五届CCTV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小生组榜首),并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演员”称号;第1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选上海优秀青年艺术家表演年度之星;上海文化新人;五四奖章获得者;上海市青年文艺家等殊荣。其实没有演员是演戏演够了,再去尝试做一下导演编剧,至少我没有这样去想过,更多时候是一种热情。比如我就是出于一种热情,我喜欢琢磨这件事,平时喜欢看一点古文诗词,特别喜欢唐诗宋词,寥寥数字,但意韵浓郁,就像中国的水墨画。这跟中国戏曲是相通的,都是写意的。——金喜全▼《兰陵王》金喜全饰演兰陵王新编历史京剧《兰陵王》由邵源编剧,沈斌执导,上海京剧院著名演员金喜全、熊明霞夫妇携杨东虎、杨一驹、郭毅、赵宏运、闫润蕾、董炳义等青年演员共同献演。兰陵王在历史中确有其人,原名高长恭,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兰陵王名列中国古典四大美男之一,他战无不胜却善战不好战,他为国为民大公无私,他近乎完美,偏偏逃离不了悲剧的宿命,兰陵王是历史上的一个谜。▼1、活动报名①关注公众号rsdbt2011,分享此篇至朋友圈;②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报名信息;③报名成功后,工作人员最晚活动前两天发送确认信息。因人数有限,所以以确认短信为准,请务必填写正确的号码。2、招募现场记录员任务现场记录员的工作是根据录音,将活动内容整理成文字。收获1、无条件成为该场活动的头号听众,不管这场活动的席位有多难求2、你的大名将出现在活动后的回顾视频里,供大伙膜拜报名方式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在表单最末勾选“记录员”,完成报名,工作人员将根据报名先后,联系报名人员。Ps.请务必确定当天能够出席,一旦入选,活动当天请务必前来完成记录工作,谢谢配合!▼多元人生的实践平台人生大不同发现自己 成为自己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微信:rsdbt2011网站:www.renshengdabutong.com新浪微博:@人生大不同公益行动合作洽谈: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img onload="javascript:ImgReSize(this)" src="http://img5.010lm.com/img.php?http://mmbiz.qpic.cn/mmbiz_jpg/q4CkPzG8cFtTRvLq54j43kibQZF1GhGPSMjkvIuV25dTbiblQm3UECHn8dwRTiaqibiabGvKfSNn1s4WWvf8tTTrLrA/640?wx_fmt=jpeg";
var msg_link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Y5MDE1MzE0MQ==
var user_uin ="0"*1;
var msg_source_url = "http://rsdbt2011.mikecrm.com/eHdkMG";
var img_format = "jpeg";
var srcid = "";
var req_id = "2603YBjoLoyH1mhGacUScqZE";
var networkT
var appmsgid = "" || ""||"";
var comment_id ="" * 1;
var comment_enabled ="" * 1;
var is_need_reward ="0" * 1;
var is_https_res = ("" * 1)
var msg_daily_idx ="1" ||"";
var devicetype ="";
var source_encode_biz ="MjM5NjUxMjE4Mw==";
var reprint_ticket ="V1ixSJIDQ0YKtOHnpBMitfCcUB5QP4azNxbVjID2iJypbDe%2BDxQuXJl9%2B44xPIiI";
var source_mid ="";
var source_idx ="1";
var show_comment ="";
var __appmsgCgiData = http://www.vccoo.com/v/{
can_use_page :"0"*1,
is_wxg_stuff_uin :"0"*1,
card_pos :"0",
copyright_stat :"2",
source_biz :"",
古代霸道总裁有多撩?京剧小生名家金喜全实力演绎|人生大不同
↑↑点击关注每天更多精彩推送~ 由于微信篇幅限制,只能发到这里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后续剧情高潮不断!...
点赞+转发...
????猛戳下面“阅读原文”看男女私密视频!...
新朋友点上方 [云南快消息]关注哦!...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当地时间3月21日,“联盟-FG”运载火箭搭载“联盟MS-08”载人飞船携国际空间站新乘组,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加加林发射台点火升空。 莫斯科...
北京联盟简略摘要:目前,正阳县在全县建成乡村文化活动中心86个,村、社区文化活动点160多个,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北京联盟简略摘要完毕。) 本网新增内容合作...
北京联盟简略摘要:国家统计局平顶山调查队3月21日发布最新数据,2月份市区CPI同比上涨2.3%,环比上涨0.6%。----(北京联盟简略摘要完毕。) 本网新增内容合作媒体傻大方资...
北京联盟简略摘要:“在禁渔期内捕捞江河鱼类犯法,收购、贩卖江河鱼类也是犯法行为。”20日,在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开展的禁渔期“莎姐”普法宣传活动上,检察官向群众介...
大家正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除注明来源“北京联盟”外的文章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北京联盟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有人听得懂京剧吗?有人知道京剧起源?,还有谁知道海外最常见的中国剧。  ?? 明清时期,广东沿海的粤剧潮剧早在在国外南洋一带盛行。加上当时闭关锁国的政策等原因,广东沿海渔民常来访南洋一带,甚至移民带到中国文化带到了南洋,尤其在清末时期,大批广东人被人贩卖或移民到北美澳洲各地,把广东文化带到了西方(由于美国西进运动和澳洲开拓形成淘金热,吸引不少世界移民),成了西方第一个中国文化。至今东南亚澳洲美国每逢假日节日总要举行舞南狮看广东剧等的广东节日文化。。。。。  ?? 京剧,本来就是给人听起来娘娘腔,不女不男,一把女人式尖叫,加上本身从昆剧进化而来,儿化音十分严重。这种剧有谁会听,通常我们听剧,都是讲究好不好听,其次是剧本。京剧是有很多好剧本,好剧。问题在于不同地方不同人他们能听得懂京剧吗。不同地方不同人他们从小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如果叫他们去听京剧或者长时间去听,就算他们会听了,他们令肯看现代剧也不愿意听京剧,品位不同。春节晚会常常插进京剧,我跟你说在我生活小区内出老北京人和东北人外,百分之百的人是换台的,原因听不懂嘛,中央台这招是完全失算了。你北京算得了老什么;鸡见都黒饭都唔食啦(意思是鸡见到黑色的饭都不会去吃)是国都就很了不起呀,撑着是国都的腰才外国人说国粹京剧是国粹,实际上说首都好中国才是真的好,一旦北京不是国都还有谁会说京剧是国粹。“京剧是国剧,人人要学,全国小学生要学”某个自大北京人曰;-&我反对我抗议-我感觉没必要,教育部做这样的事荒唐可笑。你完全是要消亡中国其他地方文化!!!!!!”我曰。叫圆腔的人说尖腔说不过来呀.难道要学京剧才算爱国吗?从地理位置讲,南北文化差异很大为什么舞狮分南狮北狮,为什么少林要分南少林和北少林,为什么相声要分南相声和北相声---为什么南方人不看北方北方来的北狮。原因水土不服--中央作为国家这样有影响力电视台不播广东剧闽剧湘剧台湾剧实际上是在给我们南方侮辱,按你们意思是中国南方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之一?你们听不懂戏剧就不是中国文化?京剧这个东西---就是切少进化只有压迫高傲自大。  我不在乎国剧是什么剧也不在乎谁最大,我只知道国都在哪里那个地方文化就是代表本国文化,实际上是骄傲自大。我目的在呼吁全国人民保护各自本土文化!!!!中国文化是由千千万万各地文化组成的,不是有某个地方文化组成的。(京剧本来就算不了什么)全国各地文化就是中华文化!!!!!  注: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三、艺术特点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四、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五、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清雍正五年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躲避清迁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其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粤剧历史】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朝    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明朝    明朝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据《新会县志》记载,明成化初年,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明代嘉靖40年(1561年)《广东通志》便有所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当时已经盛行大戏。    到了明代,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根据《粤剧史》,广东出现一个女花旦,名叫张乔,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戏子)。原籍苏州的她出生于广东,因为她母亲是苏州昆腔戏子的缘故被记载为昆腔班女戏子。可见各地戏班中人开始在广东落地生根。[2]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哩,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清朝    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康熙年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雍正年间,广州更出现“土优”、“土班”。有文献记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女优颇众,歌价倍于男优。……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 榴月朔,署中演剧,为郁林土班,不广不昆,殊不耐听。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厢、十五贯,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乾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安定,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因此娱乐要求而更加兴旺,吸引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江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苏等地。他们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广州创建“粤省外江梨园会馆”。而本地班在他们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报赛之所”的戏班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另外粤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的演戏活动都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均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本地班艺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粤剧艺人为了生活,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咸丰十一年,李文茂、陈开先后败死,清政府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同治九年(1870年),高要县绅士冯光纬等人曾经上禀请求准许演出夜戏,而知县亦表示同意,可见禁令松弛的情况。    同期大批华工被押骗往海外,随著出国华工的大量出现,广东戏曲逐渐传播海外。《美国华人史》记载粤剧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当年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尚无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上演粤剧,大获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剧场。另一方面,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华侨仍然保持了固有的习惯,侨民当中以广东人为多,他们爱好粤剧。因此越南西贡有粤人剧团。新加坡的戏剧,也是由广东人来演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译本《薛仁贵》、《杨忠保》、《狄青》、《贵夫人》,后来更有马来文译本的《乾隆君游江南》。    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当时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十大行当。后来经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仝人的新组织——八和会馆。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后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终于在清朝光绪十八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具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后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后期实行行长制度,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    虽然粤剧开始恢复演出,但是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不断涌现,如《梁天来告状》、《王大儒供状》、《蛋家妹卖马蹄》等,并在戏棚官话中加插广州方言演唱。当时广州先后建成河南、广庆、海珠、乐善、南关等戏院,其后出现调制戏班演出的宝昌、宏顺、怡顺、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跃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文献记载“广州班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优工价,至于二三千金,声价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为第一等角色”。    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国。光绪24年,中国日报副刊之旬报特辟鼓吹录一门,由杨肖欧、黄鲁逸几名记者撰作戏曲歌谣来讽刺时弊政治得失,引起广州香港等地的报刊注重戏曲歌谣。[光绪29年,一篇观戏记猛烈批评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激发国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传奇》、《黄萧养回头》及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这些新编的剧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编撰。对粤剧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广州等地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优天社、振天声社、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最早使用广州方言来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的志士班,为了便于宣传革命思想,改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宣传效果超出预期。[为了加强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更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    民国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原因是光绪三十年(1905年),广州继道光三十年(1850年)第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是次,初出茅庐的朱次伯,因为原担的小生小生聪,不愿演出尾戏,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话演唱一出《宝玉哭灵》,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话成为风尚。    据广州粤剧研究者陆丰先生的研究,粤曲唱腔的舞台语言是在年产生转变,又因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广东的说唱音乐如南音、木鱼等,目今最早记载结合南音和梆黄曲的是1924年由陈小汉之父陈醒汉演唱的《芭蕉岛》之忆美。也因为演唱平喉白话,粤曲的调门也变为降B调。    白驹荣主要的贡献在于1917年和千里驹在国中兴班,把十字句二黄改为“八字句二黄”,令到粤曲出现一种新的曲式,并成功把广东白话引进粤剧及降调。因为从前粤剧全部都使用中州话演唱,后来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将白话带入粤剧,朱次伯与白驹荣努力将白话引进过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于降调方面,戏棚做戏是要高调地大声唱戏,而与白驹荣同期的小生太子卓还是唱子喉,白驹荣已开始将声调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1920年左右,终于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由子喉(假音)演唱改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统一起来。    及后薛觉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妆技巧及西乐乐器。在同一时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觉先与马师曾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例如:薛觉先与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设计“薛腔”。来自上海的吕文成将北方二胡的丝弦改成钢弦,创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陈非侬邀请梁以忠担任其戏班的音乐领导。当时更出现了如卢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编剧家,先后为马师曾及薛觉先写作了不少名剧,手法也着重与当时流行的电影与话剧非常接近。     其实据历史资料记载,1925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当中每一班的人数可以多达150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大老倌的收入相当可观,在每圆可购米两担的时候,他们的年俸可以高达18000圆。因此很多人认为演粤剧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趋之若鹜 。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业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100多人,新编剧目高达四五千个。可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历年来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后罗之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于是在1933年秋,香港总督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虽然广州曾出现男女同班的“共和乐班”,演出仅十个月就被广州公安局禁止,但是广州也在1936年10月左右跟随香港解禁。陈非侬和马师曾因为接了越南及缅甸之约,离开了太平剧团。太平剧团的班主源杏翘适逢其会,在原本的班底下(马师曾、半日安、冯醒铮、冯侠魂、袁是我、谢醒侬、冯玉君)聘请谭兰卿、上海妹及麦颦卿三位女艺人为花旦,令观众耳目一新,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于是男花旦渐遭淘汰,是粤剧历史大转变之一。     从此粤剧在香港非常流行。当时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戏院、太平戏院及新光戏院等旧式戏院。差不多一个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当时粤剧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由于很多中国人移民海外,以致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都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更有些世代相传的粤剧艺人、固定的剧团、行会和演出场地。例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及吉隆坡的“普长春”。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对粤剧需求吸引了很多粤剧戏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戏班的人数往往超过一百人,支出庞大,导致精简人手,开始出现大约50-70人所组成的小型粤剧剧团。这也促使了戏班“六柱制”的形成。     共和国建国初期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五十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备受摧残,很多曲谱几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艺人多不胜数,很多艺人纷纷逃亡到香港及澳门,而全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样板戏才可以演出。1976年后,粤剧才能够重生,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包括电吉他及萨克斯。剧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编自话剧或电影的优秀作品。例如:《关汉卿》、《牡丹亭》等。   在这个时期的新加坡却因为韩战的关系而树胶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增加,娱乐事业也一片蓬勃,当地的粤剧亦因此受惠不少。这段期间,相继到新加坡登台的粤剧伶人有陈笑风、梁瑞冰、罗剑郎、新海泉、冯峰、陈惠瑜、许英秀等。1952年,薛觉先再组觉先旅行剧团二度来新加坡。五十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粤剧艺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苏少棠、叶昆仑、关德兴、石燕子、秦小梨、余丽珍等。由于名气关系,门票价格骤增几倍。到了六十年代,新加坡各种新兴娱乐事业如雨后春笋出现,电影和电视很快成了主流。生活节奏变得急促,观众开始不愿看冗长的地方戏曲。一九六八年,新加坡的本地职业粤剧班已不能生存,许多职业粤剧团亦告解散。     现代     香港为了加强粤剧教育,香港八和会馆(Canto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属下[八和粤剧学院][The Cantonese Opera Academy of Hong Kong LTD]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1996年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8年改为与[香港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9年,[香港演艺学院]在[粤剧培训证书课程〕的基础下,聘用全体夜间课程的教职员,举办两年全日制粤剧文凭课程,训练专业粤剧演员。为了提升学员的水准,更在2000年协办粤剧进阶课程。2004年,由于合作上的考虑,〔香港演艺学院〕主动解除和〔八和粤剧学院〕的合作关系,八和粤剧学院只有十二名学生及两名导师继续留在八和粤剧学院,搬到深水埗通州街公园壁球中心继续举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由于学生大量流失,香港艺术发展局曽一度考虑终止八和粤剧学院的资助,但八和粤剧学院随即转型,不但在2004年开办锣鼓课程,在2005年亦开办粤曲伴奏课程及社区粤剧学院季度短期课程,学院学生迅速由十二人増至一百八十余人,并且开设少年儿童粤剧班.2006年亦准备开设粤剧编剧班.八和学院亦有专业班学生高军翔,高军涛在2006年正式接受康乐及文化署邀请,担任文武生,与粤剧名伶王超群,吕洪广,敖龙演出〔宝莲灯〕及〔双仙拜月亭〕。     近年来,香港艺术发展局拨款开办粤剧课程给儿童及青少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筹办“粤剧文化使节计划”来向社区推广粤剧。剑心粤剧团也举行《南国红豆育新苗》的儿童粤剧推广及教育计划。     现代粤剧开始受到外国人欢迎。创始人黄展华为首的粤剧海外名伶为了让外国人参与并且继续对外推广,以英语为表演语言的英语粤剧应运而生。同时新加坡的英语粤剧由黄仕英开创。     行内演员为了改良粤剧,开始考究戏服、道具及布景的式样及色彩是否配合故事的朝代。例如: 汉风粤剧研究院于2005年1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所演出的铜雀台。     由于香港社会重视粤剧发展,除了一些民间的戏曲研究中心外,香港各间大学也纷纷设立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日的香港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及成立于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大学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行当】    花旦常见造型    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化妆】    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较简单。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著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对于净角(例如:张郃)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当然不同行当就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白点在脸的中央。其实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骠悍干链。    到了二十年代,薛觉先把京剧、话剧及电影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头饰】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即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等等。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唱腔】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弋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著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例如: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马腔”。红线女的“女腔”。新马师曾的“新马腔”。         【身段】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上马及背供。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物件、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     不同行当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穿上“大靠”的武生必要懂得“跳大架”。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水波浪步、撮步、小跳、踢腿、踢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     【表演程序】    “自报家门” 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引子”、“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引子” 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念“引子”。它简单地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定场诗” 当角色念完“引子”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定场诗。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场白” 主要角色念完&引子&、&定场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经历、心理等。    “跑龙套” &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跑龙套”就是扮演这些角色的意思。         【说白】    说白可以分为独白及对白,又可以分为押韵及不押韵。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及浪里白。        【唱腔音乐】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其实这都和戏曲及粤剧的发展相关。诗赞类一般又称为说唱类。    广东本地的戏曲音乐,应以说唱类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是根据广东话的语言特色组成,在语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础上,广东说唱类的唱腔,曲词句格必须分为两组上下句式,因为广东话分阴阳平,这和北方语系的阴阳平不同,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粤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传入,是由诗赞类的齐言滚唱方式发展出来,后来节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发唱腔的变化,故称“板式变化体”。     板腔体、诗赞体戏曲唱腔和曲牌体戏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板腔体和诗赞体戏曲唱腔没有固定的乐调旋律,旋律由曲词的语音决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为曲词不同,有不同的音乐旋律。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曲。     粤曲“梆黄”虽然有不同板式和不同调式,据本人区文凤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曲式〔当然其中没有计算一些新创制的曲式如有序中板,和粤曲的西皮、恋檀,这均属于特例〕,即旧曲式和新曲式两种。    旧曲式指由七字句发展为十字句的不同板式,其特点是根据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分为上下句式。最初由齐言七字句滚唱开始,发展出七字句中板,再演变为十字句中板,再演变为十字句慢板,再演变为七字句慢板。     七字句扩张为十字句的方式为在第一字之前,第三字之前,加上与第二字和第四字相反平仄之字,在第五字之前加上一字,即成十字句。举例如下:“金钩银饵钓寒江”——《西楼错梦》小生池同上唱的慢板头顿。     这句曲除可唱成“快点”之外,也可改成十字句慢板或中板,修改如下:“钓金钩,抛银饵,独钓,寒江。”     同样地,一些十字句中板也可倒过来,例如: “欲偷折隔篱花,追忆堤边柳,容我一诉往事,凄清。”——《再世红梅记》   十字句式的正文如下: “隔篱花,堤边柳,往事,凄清。”——《再世红梅记》     倒回七字句便成——“篱花边柳事凄清”同样可唱慢板的头顿或快点。         【乐器】    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比较简单。清朝粤剧解禁后,加入梆子。进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     梆子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北方称“梆子”,南方称“南梆子”,亦称“方梆子”。北方戏曲所用的梆子是实心,简称“梆子”,当中是由两根坚硬的木棒组成,演奏时双手各执一棒互相敲击而发出声音。音色响亮清脆,常用于打节拍,使用的技巧简单。南方梆子却有大、中、小之分,由长方形的中空木块所制成,演奏时悬挂在支架上,用鼓签击奏。由于可以连续快速击出声音,容易营造热烈紧张的气氛。因为梆子用于击出节拍,所以产生了“梆子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或西秦腔,发源于陕西、山西及甘肃一带,音调粗犷激越。清朝初期才慢慢流传至广东。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滚花、叹板和煞板等板式。    木鱼也属于没有固定音高的竹木类打击乐器。外状像鱼头,中间挖空成了共鸣箱,正面开一条长形鱼口,手持小木槌以敲击发声。木鱼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音乐的伴奏乐器,后来渐为民间器乐所采用。木鱼音色空洞,发音短促,轻快活泼,常扮演伴奏的角色,在“数白榄”时作敲击节拍之用。         【乐队】    行内称乐队或乐师为棚面,锣鼓的领奏者为掌板。安坐于戏台的左则。棚面要熟悉锣鼓点才可以为观众营造的气氛。例如:唱口一槌、收掘一槌、收掘三槌、诗白锣鼓、白榄锣鼓、闪槌、急急风及叻叻鼓。    早期的棚面共分十手:箫笛、三弦箫打铮吹螺、(日)大钹(夜)二弦、(日)掌板(夜)大鼓、(日)打锣(夜)掌板、(日)大鼓/副二弦、(日)发报鼓/大锣、提琴/小锣大钹、横箫大锣、小锣及后备。后来,吸收了其他地方剧种,加入了短喉管、长喉管、京胡及扬琴。薛觉先率先引入西乐乐器,更开创了“西乐部”,当民乐器包括了梵哑铃、木琴、文德连、吉他、色士风及班祖。        【谱曲词】    粤剧的乐谱称为工尺谱,是粤剧传统的记谱方式。跟其他地方剧种所用的大同小异,都是利用谱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里的乐音。    曲牌泛指曲牌体系以外的说唱及板式的曲调名称。粤剧唱腔分两大体系,一是板腔体系,另一是曲牌体系。主要分为牌子、大调及小调。曲调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阴告》、《银台上》、《骂玉郎》、《秋江哭别》及《平湖秋月》。         【表演场所】    表演粤剧的场所一般分为临时搭建的戏棚及永久性的戏台。明朝时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户人家会自设戏台,招聘私人戏班。         【戏棚】    早期戏棚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香港的戏棚大多在神诞和佛诞演神功戏,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戏台】    戏台的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后。两则出入口称为虎度门。戏台贴近观众席的部份称为台口。观众看到台口的左边就是棚面的位置。棚面后面就是把子箱。邻近把子箱的虎度门的底景位置称呼为师傅位。师傅位的幕后部份的对面就是提纲。幕后除了一道长走廊,尽是箱位,走廊尽头就是大棚箱位。从观众的角度,左边称为杂边,放的是杂箱;右边称为衣边,放的是衣箱。    虎度门又称为“渡古门”,因“渡”与古字“度”相同,即渡过之意。因为以前演员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历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称之为“鬼道门”。在虎度门附近的“提纲位”所贴上的是一道“提纲”,是开戏师爷把故事、场次、锣鼓、排场、角色的分配等用简略地写上,作为提示之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或之前,行内人习惯只凭提纲提示,在没有详细剧本下,故事细节内容全靠爆肚的表演方式,所以称为“提纲戏”。虽然现在看来看似笑话,但也可见粤剧伶人的功力深厚。可是后来有声的影画戏从美国登陆广州,直接对粤剧造成冲击,薛觉先认为“提纲戏”是戏行的陋习。因此薛觉先不断追求完美剧本,促使粤剧急速发展。    传统的戏台没有繁复的实景,全靠演员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词来塑造剧目的活动空间。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加以想象体会。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云片,表现波涛汹涌;《游园惊梦》中花灯把杜丽娘“因情成梦”的梦境形象化、浪漫化、庄严化。运用两支旗帜来表现坐车,用做手来表达策马、开门。早期粤剧戏台没有布景,戏棚才挂一幅布幕。很多时候利用一桌两椅位置的变化,象征不同景物,例如公堂、城墙、山丘等。二十世纪初,粤剧受话剧的影响,开始出现利用布类的东西制作成的“软景”,在大帆布上绘画城门、花园、宫殿,山林、河岸等景物,挂在天幕做布景。后来,又出现利用木材类的东西制作的“硬景”。省港班兴起后,戏台便出现立体布景。工作人员用木材及布组成立体布景,有亭台楼阁、假山、树木、厅堂等等。后来,其他演员连“宇宙灯”、“吊钢线”,也搬上粤剧舞台。三四十年代,粤剧也流行机关布景,演员和道具可以移动、可以从天而降、可以升空、也可以匿藏于台下。另外,也有在舞台上喷射真水、头盔安装电灯泡、引爆火等技俩来吸引戏迷。         【粤剧剧作家、音乐家】    一、徐若呆    徐若呆(年),原名徐应鸾,顺德伦教人,著名粤剧编剧家。1929年经著名演员靓少佳介绍加入胜寿年剧团,先学“提场”,后成为编剧,先后为胜中华、兴中华、锦添花、新声、龙凤、觉先声等剧团编撰剧本,数量近百部。1950年从香港回广州定居,先后担任永光明、珠江、南方、太阳升、新世界等剧团的剧务,创编的剧目也有近百部。公开出版的“广州文艺丛书”和“最新粤剧丛书”,曾出版了他编写的十多个剧本。    徐若呆的笔下多为离奇曲折、通俗警世之作,主要作品有《初夜权》、《虚名造出薄情花》、《脂粉盗》等。据日广州《联合报》载,他编撰的《赤马荡天魔》、《鸳鸯山恩仇记》、《乞儿审状元》、《醉斩郑恩》四个剧目,同时在人民、太平、乐善、天星四间戏院上演,此记录可谓“空前”。由他编剧,梁荫棠、陈少棠合演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也曾连演十场,场场爆满。    纪念徐若呆逝世四十周年之际,著名粤剧编剧家杨子静作诗《册载方家慕典型——追挽若呆艺友》,诗日:“出道君同卓别林,每于呆拙见聪明;一麾善噱生花笔,时博哄堂喝彩声。赴召归天诚戏剧,讴歌随处亦哀荣;灵前絮酒情如昨,册载方家慕典型。”很好地概括了徐若呆的艺事和人品。    二、望江南    望江南(年),原名张式蕙,顺德人,粤剧女编剧家。她对粤剧很有兴趣,不时编写一些戏剧故事,托朋友转送给粤剧戏班编成剧本上演。传闻薛觉先主演的名剧《胡不归》,就是她根据日本小说《不如归》编写的戏剧故事,再由编剧冯志芬写成粤剧剧本的。    1950年经别人介绍,她与粤剧女演员徐人心等认识,开始为南方、大江东等粤剧团编写了《水冰心》、《董小宛》、《三姐下凡》等剧本。1959年由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的区梦觉介绍,加入广东粤剧院任专职编剧,参加创作的剧目有《二度梅》、《荆轲》、《金银花》、《粤海忠魂》等十多个,其中的《荆轲》和《粤海忠魂》获比较高的评价。望江南读书甚多,文学素养较高,创作态度严谨,剧本词曲古朴典雅,得人称道。    三、陈冠卿    陈冠卿(年),顺德大良人,著名粤剧编剧家、作曲家。陈冠卿洞悉古典诗词传奇和丝竹箫管,读书至高中,于1941年开始从艺,历任广州各城乡粤剧团、曲艺团的音乐伴奏员兼撰曲,曾在非凡响剧团、宝丰剧团、大龙凤剧团、百福剧团、大四喜剧团、永光明粤剧团、东方红粤剧团,广东粤剧院担任编剧。    他精通音律,能弹会唱,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粤剧音乐根基,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较强的音乐性,1948年他编撰的粤剧剧本《断雨残云》,文采斐然,凄美缠绵,由何非凡领衔的非凡响剧团搬上粤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佳作频出,著作等身,名剧屡就,名曲传世,其编剧、撰曲的名声享誉海内外。他编撰的粤剧剧本流传广远的主要有《情僧偷到潇湘馆》、《碧海狂僧》、《珍珠塔》等,负责执笔的剧目有《马口英雄赞》、《南方来信》等;他创作传世的经典小曲有《萧萧斑马鸣》、《雪底游魂》、《寒宵吊影》等,经久传唱的粤曲金曲有《荔枝颂》、《唐琬绝命词》、《孤舟晚望》等。其中的《荔枝颂》荣获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作品奖,《洛神》获1982年广东省专业创作优秀剧本奖和首届鲁迅文艺奖,《梦断香销四十年》获1984年、1985年广东省专业创作优秀剧本奖等。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陈冠卿“粤剧艺术突出成就奖”。    陈冠卿写的戏能够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关键在于他未动笔墨先有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写戏要动心,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倘若自己不动情、不动心,怎能让观众动情、动心?”他常常满怀诗情陶醉于戏曲人物的画廊之中,与他们同悲、同喜、同哀、同乐,据说他轻拨古筝歌吟《再进沈园》至悲怆处,竞哽咽泫然,不能自已。他不但创作时激情满怀,在生活中亦是性情中人。有一次为了给一位演员示唱“地水南音”,他抱病到场,一板一腔,逐字逐句,口传心授。入夜仍放心不下,又连夜赶写简谱交乐队练奏,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四、苏 翁    苏翁(1932- ),原名苏炳鸿,顺德碧江人,著名粤剧编剧家、剧评家。他自幼便对粤剧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就读于广州大学,后转入岭南大学。1954年到香港跟著名粤剧演员何非凡学演戏。早期曾在广州从事编剧工作,稍后到香港继续从事编剧,他活跃于粤剧圈中,写作粤剧剧本,为小曲、时代曲填词。他的主要粤剧作品有《铁马银婚》、《章台柳》、《宇宙锋》、《摘缨会》、《杨枝露滴牡丹开》、《江湖恩怨侠鸳鸯》、《白龙关》、《张仙传》、《一支红杏未出墙》等,主要粤曲作品有《重台泣别》、《花蕊夫人》、《琴心记》等。自谓编剧师承梁梦、冯志芬,后来转而投向唐涤生。    苏翁对粤剧剧本流变、粤剧历史发展了解甚详,研究颇深,特别对粤剧编剧艺术的流变很有见解。在1987年3月的一次演讲中,他分析了唐涤生剧本创作的特点:“唐涤生善于调度场面,投观众之所好,尽量让观众喜爱的老倌频频亮相,他可以让六大台柱(粤剧角色的六大行当)全部在一场戏里同时出现,各有戏做,而情节又不至于太过牵强。……唐涤生的戏经常可以做到高潮迭起和曲折热闹,剧本往往自西片中取材,甚至将西片改编……其后他写剧本的态度也日趋严谨,例如后来他写了《紫钗记》、《帝女花》、《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等,情节合情合理,剧本的结构也很紧凑,再无以前那种随便任意的陋习。回头再说唐涤生剧本的优点,其中一点是他的‘介口’很紧密。剧本是否沉闷,主要视乎情节与‘介口’是否紧凑。剧本不能让它松弛,明明需要紧密接下去的一段情节,一句口白,若让一大段唱曲接上去,那就会使剧情松散下来。唐涤生的剧本具有雕琢很深的词藻,不过他也有一道‘板斧’,就是唱完了一大段之后,接着再用一段说白补充唱词的内容,这样,观众听得明白,也感受到了唐涤生词曲的才华,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虽然讲的是唐涤生的剧作特点,其中也包含了他自己在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五、罗家树    罗家树(年)原名罗炳生,顺德均安沙浦乡人,著名粤剧乐师。他幼年便在乡间跟随“锣鼓柜”(民间礼仪乐队)习练打击乐,十二岁拜大锣达为师,进一步精练打击乐技艺。学成后加入粤剧戏班“棚面”(乐队),先在环球乐班打大锣,后逐步跃升为“掌板”(鼓师),先后在各个粤剧名班与著名演员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白玉堂等合作多年。由于他掌板的手法娴熟,打鼓的槌头重,年轻记忆力强,熟记各种牌子曲调,20世纪30年代中,被薛觉先领衔的觉先声剧团聘为掌板。他积极参与薛觉先对粤剧打击乐的改革,在演出伴奏时掌板准确灵活,同演员配合得当,无论文场还是武场,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为薛觉先的“薛腔”和薛派名剧增色不少,因而在同行中享有声誉,人称“打锣树”、“打锣王”、“打锣状元”。中年以后,注意培养青年鼓师,经他栽培而成名的有邓细、叶荣昌、陈粲等。他的儿子罗家宝,也是经他苦心培养、严格要求,从而在唱功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演员。    罗家树一生注意搜集收藏粤剧牌子、锣鼓资料,但并不自秘居奇。当1962年广东粤剧传统艺术调查研究班公开征集资料时,他把所藏稀本无私奉献,该班根据他所提供的资料,整理编印了《思凡》、《和番》、《封相》、《弹词》等多套完整的牌子谱和锣鼓谱,罗家树为粤剧传统艺术的发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六、谭 建    谭建(年),籍贯顺德,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戏曲音乐家。几十年来致力于粤剧音乐的改革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尝试在粤剧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增加西洋乐器,并且运用多声部的方法配器伴奏,使一些粤剧剧目的演出出现了新的音乐风格。后来在新编古装戏《奇花公主》和现代戏《刘胡兰》、《山乡风云》等的音乐设计中,继续进行创新探索,均取得较大的成绩。1987年以后,更全力以赴地着意于粤剧乐队的改革及多声部伴奏的运用,得到众多音乐同行的认同和肯定。    在粤剧音乐研究方面,他参与编著了《粤剧唱腔音乐概论》、《粤剧唱腔音乐规律初探》、《粤剧音乐介绍》等专著,撰写了《粤剧音乐调式探索》、《要提高粤剧乐队的表现力》等论文,参加编写了《二堂放子》、《昭君出塞》、《三娘教子》三套折子戏的总谱,参加了《粤剧传统唱腔音乐选辑》的记谱编辑和《中国戏曲志&#183;广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183;广东卷》的编纂工作。    七、邝健廉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出生于1927年。1939年开始跟随舅母何芙莲学习粤剧,艺名小燕红,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粤剧著名小生靓少凤为她改艺名为红线女。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在香港学京剧三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1947年至1956年她一边演粤剧,一边拍电影,主演了七十多部故事片,塑造了众多不同个性的人物,演绎了许多有深度的角色。她于1952年组织真善美剧团。1955年自香港来到广州,加入广东省粤剧团。1991年创建了广州红豆粤剧团。1993年9月在多伦多创办国际粤剧艺术协会并兼任会长。     自于南相声相关资料很抱歉,本人没有请诸位原谅。(广东有一名姓黄的相声大师名就不知道了以前经常在广东珠江台讲相声)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能生存下來的就是好的。
  操 ~!京剧是国粹!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答zhangxincd书:  外国人是看什么地方剧从此认识中国的戏剧  以前外国人是出海到中国必经过哪个地方。  哪个地方是首都哪个地方就代表本国的文化--这是常识谁都懂啦  一旦中国迁都,京剧还是国粹吗?  我想你应该不爱看你老家的戏剧,这还算是人?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平贵别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