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搞笑猜谜语笑死人/搞笑猜谜语笑死人:人语渐无闻

综合谜语:油炸豆腐(打两个中国历史名人)
油炸豆腐(打两个中国历史名人)(打一综合) 谜底:黄盖、李白 查看答案出国留学网(zw.liuxue86.com)之小知识:猜谜方法的具体玩法.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发、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有加法、减法、加减法;属于离合体的有离底法、离面法;属于象形体的有象形法、象画法;属于谐音体的有直谐法、间谐法;属于综合体的有比较法、拟人法、拟物法、问答法、运典法。  【运典法】词类谜语以人们熟悉的成语、口语、、典故作谜面,而将意义别解,从而扣合谜底。Liuxue86.com实例:宝玉求婚(打一美国历史人物)林肯)为你精心推荐:
展开更多 (50%)中国谜语发展概况 - 民协动态 - 三峡宜昌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中国谜语发展概况
18:04  责任编辑:linweihua
  中国谜语发展概况(讲课稿)
  华中师范大学 顾久幸
  谜语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雅俗共赏,长期以来兴盛不衰。其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与谜语的三个特点分不开的。一是谜语广博的知识性,谜虽小道,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无所不包,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二是严密的逻辑性,猜谜不是词语的解释,也不是问题的答复,所谓猜,就是在谜面的字句及提出的要求下,用非本意的联想去探索,它是按照严密地逻辑推理来进行别解的,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一种思考活动,它对于我们锻炼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提高智力大有裨益。三是浓厚的趣味性,这种趣味产生于推理探索的过程中,更在于谜底揭开之后,初看时,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想时,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思考探索的过程会产生无尽的魅力,让人流连其中,获得诸多乐趣。
  一,谜语的起源
  谜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是古人集体智慧创造的,无法把谜语的发明权落实到某一个人。
  谜语最初起源于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后经文人的加工、创新有了文义谜。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文义谜为灯谜,也统称为谜语。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据《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意思是说:太阳呵,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相传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于是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首歌谣采用隐喻的手法,诅咒暴君夏桀。夏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这首歌谣,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再如见于《周易&归妹&上六》篇的商代短谣&女承筐&,也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它运用传统谜语常见的&矛盾法&,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近似一则谜语。这只是谜语的&胚胎&,在当时,也没有类似的专门名称。
  二,谜语的历史
  1、隐语溯源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那时称为隐语。
  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2、隐语的出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隐,【说文解字】解释为,蔽也。【论语】解释得较完善,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当时出现隐语的原因有一条,有的君主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于是官员们只好用隐语的方式来向君王进谏,比如楚国的官员就是。楚国是我国最早有隐语的地方。《史记.楚世家》上有个故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个故事就是个隐语,而隐语是谜语和灯谜的雏形!&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大约春秋末,隐语逐渐流行起来,并作为一种文体存在,齐宣王就编过一本【隐书十八篇】,现已失传,【汉书艺文志曾记过此事。说明隐语在春秋时期曾经形成过一个高潮。
  隐语之发生始于先秦,但其时的隐语主要是用来&振危释惫,弼违晓惑&,因之与所谓的谜语是大相径庭的,他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如《尚书.汤誓》中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实际上,这就是一条隐语,因为它最早把最高人物影射作日的,按隐语的定义,它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隐语,但作为以一后的&谜语&来说它还不够格。
  谜语是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远在有文字之前,便以讲述的形式流布,例如古希腊的司芬克斯之谜以及古希伯来人的参孙之谜都是如此。
  中华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而先秦的史书却几乎没有对谜语的记载,显而易见这不合乎情理。其主要原因是民间谜语在士夫间不屑一顾的缘故。
  1980年 7月,《人民日报》曾刊登段宝林先生的《谜语的起源》一文,猜出了《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为一则&剪羊毛&的谜语,并得到许多同好的肯定。三千年前的谜语,今日始得亮底,实在难能可贵。
  那末先秦有无当时标明谜底的谜语呢?
  众所周知,任何文学艺术形成,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结果,先秦史料虽无谜语可寻,但从当时文人的作品中可探到一些蛛丝马迹。
  《礼记》是儒家&五经&之一,为孔子二代、三代弟子搜集、整理而成的,其中一些铭文显然是受谜语&回互其辞&的影响。
  例如《衣铭》云:&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损故后必寒。&全文虽未写&衣&,但前两句写出制衣的过程,后一句点明了衣服的作用,这难道不是一则活脱脱的谜语吗?
  《杖铭》云:&恶乎危,于忿嚏;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用三个&恶乎&含蓄地写出杖与人的关系。人若富贵,出则驷马高车杖则无所用处。
  另有一《书杖》云:&辅人无苟,扶人无咎&更人格化地写出了杖对人&忠心&地辅佐。
  有一《笔铭》云:&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它不仅谜味十足,而且也证明了笔的使用早在蒙恬之先。
  《左氏春秋》中也有谜一样的铭文:其中的《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其口。&
  古代的鼎,犹如现在作饭的锅,前三句描述了人烹饪时的体态,最后三句是直点鼎的用途。简直与以后的事物谜如出一辙。
  总之,以上资料作为间接的证明,可窥先秦事物谜的一斑,至于有无其它直接记述的民间谜语,还待后人发掘、研究。
  3、隐语向谜语的过渡
  战国后期开始出现变化,由于政治上的专断和列国间的战争,诙隐诙谐已经不能引起诸侯们的兴趣,因而谲谏不再成为隐语的主要内容。以诙谐为主要内容的隐语开始向指事说理方面转化,开始向谜语过渡,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其中有一篇《蚕赋》,描写蚕的形态时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原意是说蚕的身体柔软婉转,似女性之躯体;头则似马之首。这一比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蚕的形态特征,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汉族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1,对象是物,2,内容带有普遍性,3,形式已用文章表示。这些特色与以前的隐语已经有很大的突破,但还保留着一个尾巴,即谜底由自己说出。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文字改革,对谜语中增损拼拆的制谜法创造了条件。隐语在体裁上逐渐产生了离合。离合是利用汉字在形态上可变的特点来进行的,对先秦时期仅以字取义的喻义法,又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为隐语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通路,后来隐语转化为谜就是从离合开始的。比如【五代史】中把贞字剖为&与上人&就是一例。
  离合一经运用,马上朝野仿作,风靡一时。当时多以古体诗的形式出现,其中以孔融的郡姓名字诗最为有名,为首四句是这样的: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峕进止。出行施张。
  到了汉代把谜底改为由对方来猜破,叫做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语叫做射履或射,应该是源于此。这就基本上具备了完整的谜语雏形,只是还没定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首推东方朔。他与宫中优伶郭舍人的互相猜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郭舍人制一谜来考问东方朔。他洋洋自得地说:&客从东方,讴歌且行。不从门入,逾我垣墙。游戏中庭 ,上入殿堂。击之拍拍,死者攘攘。格斗而死,主人被创。&说完,便得意洋洋地看着东方朔。东方朔略一思索,便猜中谜底,但他不直接说出,而是用谜语作答:&长啄细身,昼匿夜行;饮朱砂酒,拍见阎王。&郭舍人一听,知道东方朔已破自己的谜语,他们两人所咏之物同是蚊子。郭舍人因自己认真准备了的谜语被东方朔瞬间即破,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对手,从此甘拜下风。这个时期人们制谜时对事物观察的详细程度,为以后制作事物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谜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写到:&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这个谜语故事的主角为蔡邕、曹操、杨修等人,都是当时才智出众的风云人物,足以反映隐谜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后来谜界把黄娟幼妇作为谜语的代名词,把蔡邕说成民间隐语的宗匠,杨修被奉为射虎的谜祖,曹娥碑则成为隐谜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了。
  晋代以后,离合体诗盛行,六朝达到高峰。文坛名将几乎人皆为之,风靡一时,致使南朝鲍照参军创造谜字后,谜的概念仍未引起重视,直到隋朝时离合诗渐衰,谜才露出头角。离合诗在隐谜过渡的最后阶段几乎占有三百年的时间,足以证明六朝文坛的一个横断面。
  六朝离合诗以文为主,离合之法,基本上是以每句的首字为基准字来离合,是后世藏头诗的萌芽。用骚体来作离合诗者并不多,较著名者有南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离合诗》:
  霏云起兮泛滥,雨霭昏而不消,
  意气悄以无乐,音尘寂而莫交。
  守边境以临敌,寸心厉于戎昭,
  阁盈图记,门满宾僚。
  仲秋始戒,中园初凋,
  池育秋莲,水灭寒漂。
  旨归途以易感,日月逝而难要,
  分中心而谁寄,人怀念而必谣。
  手法也是先离后合,每四句得一字。全诗隐&悲客他方&,与诗意相符,不失为一佳作。
  离合也产生过畸形儿,如离合与巫卜相结合的谶语。如后汉有名的咒董卓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中一三两句是董卓两字的离合,二四两句就是谶语。谶语是一种占验文字,民间用它来诅咒统治者的暴虐恶政。它大多是以童谣的方式出现,文字结构多是离合。谶语离合的特点是,离合为有目的的谶语服务,离合的技巧是次要的.
  这种谶语离合发展到唐宋,达到了顶点。比如唐末黄巢起义后,俘虏了诗人皮日休;黄巢知道皮日休很有学问,就让他为自己写个谶语,以表明自己是奉天之命的&圣人&,将取代唐朝的&天子&位置。所谓谶语,即指&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用以蒙蔽迷信的人。
  皮日休为黄巢作谶词云: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田八二十一&,即&黄&字:&黄&下为&田八&,上为&二十一&。
  &果&头,即&果&的上头,&果&与&三屈律&,组成&巢&字。
  黄巢听了以后,勃然大怒,认为皮日休是讽刺自己的头脸,长得像个&果&头,只有三根&头毛&。原来黄巢秃头,很丑陋,仅鬓边剩下三根曲发,即使掠过额上,仍无法盖住头顶。于是就下令杀了皮日休。
  到了宋代,离合谶语已成强弩之末,在文中只起点缀作用而已。
  二、隐转化为谜
  前面说到在魏晋时期,隐语的最后形式离合的盛行,隐语就开始转化为谜。隐语和谜从基本性质来讲是相同的,都是不把本意说也来,而借别的词语暗示,但它们有几个不同之处,一是对象不同,隐语的主要对象是事,谜的主要对象是物。二是隐语是针对特定的人说的,而谜语是针对所有人说的,带有普遍性。三是隐语的目的是达到对方了解为止,不一定要对方回答,而谜语的目的就是要对方猜出底。四是隐语的表达形式是语文为主,而谜语的表达形式是文字或者文字化的语言。
  北齐时,有个叫徐之才的,善答辩,喜谐谑,不管是公私场合,总爱和人开玩笑。当时还有个很好学但不善词令的人叫王昕,徐之才便拿他的姓开玩笑说:有言则证,近犬则狂,加颈足而为马,施角尾而为羊。用笔画增损之法,把个&王&字很准确地烘托出来,又充满了谐谑的口吻,使王昕一时无法回答。有一回徐之才大宴宾客,有个叫卢元明的,知道徐之才爱开玩笑,便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对徐之才加以嘲讽: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误,&之&当为乏也。用徐之才的字形,来嘲弄徐之才不入人列,应该叫&乏人&。徐之才毫不示弱,立刻当场予以反击曰:卿姓在亡为虐,在丘为虚,生男则成虏,配马则成驴。又说:君之名,去头则为兀明,出颈则为无明,灭半则为无目,变声则为元盲。弄得卢元明更加难堪,在座的人都大笑不已。
  在南朝比较典型的事物谜,有高爽的屐谜和鼓谜。
  高爽,南朝粱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齐武帝时为孝廉,粱时为晋陵令,曾因事下狱,后遇赦得免。他博学多才,善作讽刺诗。曾客游孙廉门下,有求不遂,乃作《屐谜》刺之云:
  刺鼻不知嚏,踏面不知嗔。啮齿作步数,持此得胜人。
  他用此谜来嘲笑孙廉恬不知耻,后来他又访延陵令孙抱,抱毫无故人情意。爽怒,取笔题诗于鼓云:
  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面皮如许厚,受打讵未央。
  高爽多才智,但史籍中却未留下他的任何著作,只有以上二首谜语诗载入《南史》里,这些谜语虽带着几分野气,而这正是民间谜语的一大特点。
  其次,《北史》所载的&箸谜&是更形象的民间事物谜:北魏咸阳王元禧造反兵败,东走洪池,夜宿无聊,使下属龙虎说谜,龙虎道:
  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元禧猜作&眼睛&,龙虎说是&筷子&,其实以上两个谜底都可讲得通,此谜是描述筷子不可多得的妙品。 另外, 童谣式谜自&千里草&始,至两晋及南北朝统治者强奸民意,各取所需,造出许多童谣式的谜语广布民间,但较好的不多,到高洋当北齐皇帝前,才出现与&千里草&媲美的童谣式谜,其谜曰:
  一束藁,两头燃,河边羖历飞上天。(历之部首从羊,电脑无此字)
  此谜是藁取两头为高,河边 为洋,暗喻他将作皇帝,其它此类为政治服务的童谣式谜语还很多,不另一一介绍。
  这里特别值的一提的是广为流传于南北朝时期、以谐声隐意为主的民歌《子夜歌》和《读曲歌》。它们虽非谜语,却有&回互其辞&的性质,古人曾将&藁砧、石阙之句&列入隐语,而后者便是《读曲歌》的一首。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有些象隐语一样,比较典型的如《子夜歌》: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明灯照空局,
  悠然未有期。理丝入残机,何隔不成匹。
  诗中的&雾露&谐&无路&;&芙蓉&谐&夫容&;&莲&谐&怜&;&丝&谐&思&,谐音隐意,都有谜的性质,而第三句更如谜面,第四句恰似谜底,以空局隐未有期(棋)。
  又如有一首《读曲歌》是:
  &奈何许!石阙生口中,含悲不能语。&石阙是一种圆形的石碑,以碑谐悲,更如民间谜语一样。
  双关隐意的民歌,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两广、云贵仍然流行,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中收录很多。
  咏物诗两晋多已有之,但如谜一样的咏物诗大量地出现,却是在南北朝时期,其中如沈约的《足下履》;谢眺的《灯》、《镜台》;王融的《咏幔》等等。比较典型的如粱武帝萧衍的《咏笛》诗:
  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
  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
  另如许倪的《破扇诗》更有一种民间谜语的风韵:
  蔽日无全影,迎风有半凉。
  不堪障巧笑,犹足动衣香。
  这些咏物诗和以后的事物谜如出一辙,可见,后来的事物谜诗与文人的咏物诗是互有因果的,正如袁枚所说:&咏物诗若无寄托,便是儿童谜语。&一样,所谓儿童谜语下是民间谜语。
  南北朝时的谜语很多,有名的如北魏文帝作的&習&字谜;北齐高祖鲜卑语&煎饼&谜,以及北齐徐之才&嘲王性&谜都是。
  &習&字谜见于《洛阳伽蓝记》一书,是一则典型的民间字谜。而且还包括了一个动人的猜谜故事,现录之于后:
  后魏孝文帝时,尝大宴群臣。酒酣,因举卮酒属群臣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解之赐金钟。&御史中丞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瓶,屠儿割肉与称同。&尚书左甄琛曰:&添儿浮水自云工,拔儿掷油在虚空。&彭城王勰曰:&臣始解一習字。&孝文帝即以金钟赐彪。这一条谜面虽然并不高级,可以说还有纰漏,但却正是民间字谜常采用的手法。
  至于当时盛行的离合诗谜已属文义谜的范畴,在此不再介绍。但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一文还是值的一提的,因为它介绍了谜语的历史,还给谜语下了定义。
  最早给谜语下定义的是汉人刘向,他在其作《别录》里说:&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而刘勰对谜的定义下的更为简练:&谜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并指出过去的谜有&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的作用,至今仍是典型的定义。于民间谜语仍有同样的作用。
  ??????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589年,又消灭南朝陈,建立起统一的中华帝国,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也为后来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代留下的谜语材料不多,但此期间却出了一个滑稽多智的人,在他的言谈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民间谜语素材,此人名叫侯白。
  侯白,字君素,魏郡临漳人。隋文帝闻其名,召令修国史,月余即逝去。他才思敏捷,著有《启颜录》十卷,记录谜语亦复不少。如 &牛羊下来&、 &回何敢死&。现举其较典型的谜语如下:
  杨素与侯白曰:&仆为君作一谜,头长一分,眉长一寸。未到日中,已打两顿。&侯白曰:&此是道人。&素曰:&君须作谜,亦不得迟,&白即曰:&头长一分,眉长一寸,未到日中,已打两顿。&素曰:&君因何学吾作道人谜?&白曰:&此是阿历。&素大笑。(阿历就是以后的时宪书)。
  又:侯白尝与众人猜谜,众谓白曰:&必须是实物,不得虚作解释。&白即曰:&背共屋许大,肚共碗许大,口共盏许大。&众人射不得,皆云:&天下何处有物共盏许大,而背共屋许大者?定无此物。&白解云:&此是胡燕窝。&
  又逢众宴,俱令作谜,必不得幽隐难识,人所不见者。白即应声曰:&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此是何物?&或云獐,或云鹿,白解云:&此是犊子。&
  从以上的谜语,可以看出,隋代的民间谜语已经非常成熟,在第一个故事里,看出民间谜语的多样性,同是一面,既可猜道人,也可猜阿历;第二个胡燕窝谜的故事,更是运用了似乎不合实际的夸张手法,命题在意料之外,答案却在情理之中。从中我们已可见到当时的民间谜语已趋于完美阶段。至于第三条形式的民间谜语也是常见的,本是实说其物,却将人引入五里雾中,一直到你猜中,才会恍然大悟,我记得在故乡更有一条执直的谜语,它的谜面是&场场场,园园园,明说呢,猜半年&就是与上异曲同工的谜语,其实,谜底就镶嵌在面中,却使你一下摸不着头脑,这种形式的谜语,在文人的灯谜中,根本是不可能见到的。
  隋末,由于炀帝好大喜功,侈糜奢华,致使全国民不聊生,处处都发生反抗,形成&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尘烟&的局面。其中有一个&反王&叫刘黑闼,曾&据数州县&,他就很喜欢谜语。在《启颜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刘黑闼&尝以闲暇,访人解嘲(猜谜)。须臾有一水恶鸟飞过,黑闼曰:&嘲此水恶鸟。&其人即嘲云:&头如镰勺尾如凿,河里扑鱼无僻错。&又令嘲骆鸵曰:&头曲绿,蹄波踏,负物多。&黑闼大笑,赐绢五十匹。&以上所举两则都是比较典型的民间谜语。
  以上有关谜语资料,都来自笑话集《启颜录》,古代笑话集,自唐至明,大多有对谜语的记述,这也无形中对中华谜库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启颜录》现存版本共有六种,其中之一是在甘肃发现的敦煌卷子本,也是最早的一个版本,书中现存论难、辩捷、昏忘、嘲诮四篇。在他的《嘲诮》篇末题有:&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写了,刘丘子于二舅家。&既然是开元时写&了&的,它的成书时间肯定要比这个抄本早得多,也说明另外还有写本,因之,可以肯定,以上谜语,是隋代作品无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这样的记录:《启颜录》八卷,不知作者。杂记诙谐调笑事。&他个人以为:&唐志有侯白《启颜录》,未必是此书,然亦多有侯白语,但讹误极多。&我以为根据敦煌卷子本的记录,此书最初形成于隋代,充实于唐代,内中所记与侯白有关的谜语,肯定是他本人的作品,此书的最初的作俑者,有可能就是与侯白同时代并与他常有接触的人。
  ??????
  唐代自贞观之后,一直至天宝末的百余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鼎盛年代,文化艺术种种,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谜语也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而且一直延续至唐末,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七言诗谜的出现和逐渐完善。
  谜语与传奇小说结合。
  词谜的出现。
  更多的民间谜语记录。
  风人体的完善与反切谜的出现。
  画谜的出现。
  谶语式的谜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对于以上各种形式,现一一加以简述。
  一、七言诗谜:古诗是中国的国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先秦多为四言,两汉魏晋是五言,唐代已是我国古诗的顶峰,五、七律及绝句都脱颖而出,因之谜语也就无形中和诗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七言诗谜一般多见于绝句。
  当然,它们都是一些咏物诗,但包含着谜的意境。如杜牧的《鹭鸶》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扑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明代著名的文人兼&谜坛大家&杨升庵就曾说:&分明鹭鸶谜也。&当你仔细领会,它确实是一首比较好的事物谜诗。
  又如唐人郑谷《柳》诗:
  半烟半雨溪头畔,间杏间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恨,千丝万绪惹春风。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视此诗乃柳之谜语也。&但是以上所举例终究还带着太浓的文诌诌的气息,我们另举几则,你看与民间谜语有何区别。
  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
  如今钉在盘宴上,得似江湖乱走无?
  李贞白《咏蟹》
  硬骨残形知几秋,尸骸终不是风流。
  顽皮死后钻须遍,都为平生不出头。
  皮日休&乌龟壳&诗
  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
  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蒋贻恭《咏蛤蟆》
  出得门来背拄天,同行难可与差肩。
  若教倚向闲窗下, 恰似箜篌不着弦。
  蒋贻恭《咏伛背子》
  扬眉斗目恶精神,捏合将来恰似真。
  刚被时流借权势,不知身自是泥人。
  蒋贻恭《咏金刚》
  蒋贻恭,唐末人。为人滑稽,作诗多有嘲谑如谜,故抄录较多。
  至于前代已有的五言诗谜,至唐已更趋完善,现也摘录数则:
  顺俗难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测,犹讶火常烧。
  元 稹《咏熏球》
  刺鼻何曾嚏,踏面不知嗔。高生两个齿,自谓得胜人。
  选人嘲高士廉《咏屐》
  当涂当涂见,芜湖芜湖见。八月十五夜,一似一柄扇。
  李贞白《咏月》
  行似针毡动,卧若栗球园。莫欺如此大,谁敢便向拳?
  李贞白《咏刺猬》
  当然以上所列是诗,并不是纯粹是谜,但它们都有典型的民间事物谜的韵味。因为谜语与诗都有着因果关系,前已提及,不再赘述。
  二、民间谜语:民间谜语至唐代已经非常完善,根据现存的记录,许多已与现代谜语一般无二,从下面的一则故事中就可见当时谜语的一斑。
  曹著善辩,有客试之,作蛙谜云:&一物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行也坐。&著应声曰:&一物坐也卧,立也卧,行也卧,卧也卧&客不能解,著曰:&我谜吃得你谜&。客大惭。原来他说的是蛇,客人说的是青蛙。
  以上故事不仅活脱脱地写出了两个谜语,而且将以谜猜谜的场面写的非常生动。这种猜谜方法起自西汉,延续至今。这一则故事,出自唐人段成式的《庐陵官下记》,该书已佚,上一则谜语故事存录在宋人笔记《类说》里。
  段成式,字柯古,山东临淄邹平人。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到懿宗咸通年间(公元 803-863年)为人博闻强记,学问渊深。他还著有《酉阳杂俎》一书。
  在《雕玉集》中记有孔子使子路借篦的古事。云:
  &吾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万兽集其里,有饮而无食。故从夫人借罗网而捕之。&妇人即取篦与之。&这简直是子路出谜让妇人猜,是一个地地道道猜射谜语的故事。当然,出谜者不是子路,而是唐代《雕玉集》的作者或其他同时代人。因之,也就只能说它是唐人的作品。
  还有一则如故事一样的民间谜语,诙谐而又动人:
  &唐京城有妇人姓田,年老口无齿。与男娶同坊人张氏女,张因节日盛馔,招田母饮啖。及相送出,主人母曰:&惭愧无所啖嚼,遣亲家母空口来,空口去。&归语夫,夫曰:&此乃戏君无齿。&&故事中以&无所啖嚼&以及&空口来,空口去&都是谐隐没有牙齿的意思。
  总之,谜语到唐代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境界,它不仅比以前更为完善,而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以上我们所举的例子里可以看到这一点,它们也可说是前无古人的两则民间威故事谜。
  三、词谜的出现:词牌起于盛唐,盛于晚唐,据说最早的词牌是李白的《菩萨蛮》,至于有谜一样韵味的词,是在晚唐才出现,例如伊用昌的《望江南。咏鼓》就有谜的意境:
  江南鼓,梭肚两头园。钉着不知侵骨髓,打来只是没心肝,空腹被人谩。
  伊用昌不知何许人,与妻乞食庐陵、宜春诸地,常被人殴击,呼为伊疯子,爱作《望江南》词,与妻唱和,皆有旨。后至南城县,丐食死牛肉,皆死。
  上词见于《全唐诗》,词的作者是一个贫穷无依的乞丐,他借鼓来述说自己不幸的遭遇,如将第一句作谜底,(唐代如此之谜甚多)那不是一条非常好的事物谜吗?从时代上来说,这恐怕是历史年代最早的一条词谜了。
  四、谜语与传奇小说的结合:传奇文学起于六朝的志怪笔记,对以后的中国古典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在它的记录里,谜语也被反映在里面,而且数量很多,最有名者如《谢小娥》以及《裴硎传奇》内的《卢涵》、《宁茵》、《马拯》、其它如《玄怪录》中《元无有》和《尼妙寄》等,都有着明显的民间谜语色彩。现介绍几则于后。
  《谢小娥传》作者陇西李公佐。故事叙述谢小娥之父及夫外出时被人杀害,她夜梦死者告诉她杀人者是&车中猴,门东草;禾中走,一日夫。&暗扣凶首是&申兰、申春&。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谜语更烘托了故事的气氛。以上故事,唐人牛僧儒在《玄怪录.尼妙寄》中也有记载。并说小娥出家为尼,得遇凶手。可见这一则故事及其内中的谜语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风人体&的完善与反切谜语的出现:自魏晋以来,民间流行一种谐音隐意式的诗歌,如前述的&子夜、读曲&,到了唐朝,人们称它为&风人体&《通俗编.识余》云:&六朝乐府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在唐代的诗歌之中,比&子夜、读曲&之类却更为涵蓄,如刘禹锡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另如温庭筠的&玲珑色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层来别有人。&都可以上句作谜面,下句作谜底。
  另外,唐朝有一种特殊的谜语种类,就是反切式的谜语,它是以前所没有见过的。唐人称其为&嘲&,例如:
  唐京有僧,性什机悟,病足,有人于路中见,嘲之曰:&法师是云中郡&僧曰:&何因辱贫僧为&契戾秃&?&其人诈之曰:&云中郡谓法师高远,何谓是辱?&僧曰:&云中郡是天州,翻为偷毡,是毛贼,毛贼翻为墨槽,旁边有曲绿铁,翻为契戾秃,何事使相骂也?&
  反切式猜谜,在唐代非常盛行,例如唐高宗仪凤三年夏四月,曾改年号曰&通乾&,同年年底又另改年号,就是因为用反切而变成&天穷&的原因。这种猜谜的形式,比灯谜里面的重门格还要重门,但它确实是民间的一种猜谜形式。以上形式,在唐人笔记中多见,其他如&安陵佐史&等与此相同,不再一一解绍。
  由于这种谜过于拗口,后人很少效尤,并不效法,故自唐以后,历史上反很少有记录。
  六、画谜的出现:画谜派生自国我古代民间吉祥画。我国广大的劳动人民每逢佳节,尤其在春节或儿女婚嫁的时候,总喜欢在墙壁上贴一些讨吉利的画幅,往往以谐音隐义来表现画的含意。
  在民间画谜中,最常见的有以蝙蝠、梅花鹿、蟠桃、喜鹊、聚宝盆, 隐&福、禄、寿、喜、财&。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以上五个方面,正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概括。画谜作者们巧妙地用画谜的形式,将个人的愿望表达出来。
  另外还有以石头加牡丹花隐&世代富贵&;以牡丹花上一白头翁鸟隐&白头富贵&;以一古瓶插竹隐&竹报平安&等。这些祝福性的画谜,基本上都是从&福、禄、寿、喜、财& 五方面衍化出来的。
  以上民间吉祥画谜虽然有长远的历史,但真正起源于什么时候还有待考证。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最早的画谜起于唐代。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860年)载:
  如段成式《酉阳杂俎》中韦少卿、葛清的纹身谜就是画谜的一种,另如敦煌壁画中有隐武则天自创其名&曌&字都于此有关(见拙作《画谜原始》一文)。
  七,谶语式谜语的发展:谶语的内容大多都是给人留下一种未尽的悬念,因之在它的内涵中,也包括着谜语的内容并与童谣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上面已经说过是起于汉代,以后的每个朝代都有他的踪迹,但至唐代便更趋完美,我们在这不妨举上几个例子:
  唐代前期,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时,徐敬业在房州起兵讨武,他为了拉拢朝中的中书令裴炎,就使骆宾王制造童谣式的谶谜一则:&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裴炎受到蛊惑以后,就给徐敬业能消息却被武则天识破而杀掉。
  ??????
  唐末,由于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最后终于禳成了黄巢之变,他给已经衰朽的唐王朝奏出了最后一曲挽歌,但也造成了更混乱的局面。
  五代时期,在短短的四十三年中,不仅有梁唐晋汉周的频繁更迭,另外还有各霸一方的南唐、后蜀等十国,从这一点就可以想见,当时中原的百姓, 大多都是处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年代,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发扬光大。至于谜语,那就更贫乏,虽然在《新五代史.李业传》里面有:&帝方与业及聂文进、郭允明等狎昵,多为廋词相诮戏&的记录,但这里所说的&廋词&是何种开式却无法说明。北宋人张齐贤的《洛阳缙绅旧闻记》里倒记有一则五代时期的民间谜语:
  少师诣讲院,与云辩对坐,歌者在侧。云辩笑谓歌者曰:&试嘲此蜘蛛,如嘲得着,奉绢两匹。歌者更不待思虑,应声嘲之,意全不离蜘蛛,而嘲戏之辞正讽云辩,少师闻之,绝倒久之。歌者嘲蜘蛛云:
  吃得肚罂撑,寻丝绕寺行。
  空中设罗网,只待杀众生。
  此诗不仅是讥云辩体肥而肚大,另外也恰似一条典型的事物谜。
  张齐贤,北宋人,所撰的《洛阳缙绅旧闻记》共五卷二十一篇,叙述五代时洛阳轶事,是一部比较珍贵的历史资料。自称&凡与旧史差异者,并存而录之。&它可补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在《全唐诗》里也有这一故事,却说是杨凝式和云辩,歌者名杨苎萝,其它都基本相同。
  两宋时期: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懦弱的一个朝代,它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已经没有一个可以卫国的中坚力量,因之一直是卑躬屈膝对待外族,他们先是对辽,后是对金,接着又是对西夏都是如此,但对内却是有意识地粉饰太平。于是,皇宫贵族日日歌管楼台,纸醉金迷。靖康二年,当金人南侵时,他们欲定城下之盟而不可得。最后落得&二帝北狩&。高宗南渡,在杭州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但仍是纸醉金迷,因之有人赋诗叹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这一种特殊的环境中,任何能够歌舞升平的活动,都能受到特别青睐,也正因为如此,谜语也就派上了新的用场。此后,中国的文义谜也与上元花灯相结合,以后叫作&灯谜&,这一名词就是从宋代开始的。因之不论是民间谜语还是文人灯谜在宋代都很流行。
  宋代的谜语有很多的特点:
  一 由于宋代文艺谜与元宵灯会结合,有了正式的灯谜这一词汇,从此以后,文义谜与民间谜语才正式分道扬镳,但当时的文人所作的灯谜,大多数仍然是以民间事物谜的形式出现,所以它们应该是&分家不分籍&。
  二 宋代,民间谜语已经非常普及,勾栏瓦市都可以寻到他的踪迹。
  三 民间已经有了以谜语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也有了与灯谜有关的结社。
  四 虽然灯谜与民间谜语已经成为春兰秋菊,但当时的著名的文人所作的灯谜, 仍然有民间谜语的味道,两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现就已上诸问题大概地作以介绍:
  ??? ?????????
  灯谜一词的出现,是有一定历史背景。上元张灯始于东汉,以后从南北朝延及隋唐,但张灯的高潮却是从宋代开始的。当时灯会的繁盛不仅是京华,也遍及天下各军州。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开封张灯的热闹场面有详尽的描述,如:&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至正月七日灯山上采,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西北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水摇动。&以上记录只是当时御驾亲临的主会场,其他地方与之相比,也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同书说:&又於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戏龙之状,用青幕遮拢,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如双龙蜿蜒飞走。&据说,以宣德楼为中心每夜都是&灯烛数十万盏&。其详细资料可参阅拙作《上元张灯原始》一文。
  &灯谜&一词的出现始于宋代已经是肯定的事实,但有人认为出现于南宋的杭州,因为在周密的《武林旧事》有&又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话,戏弄行人&的记录。我以为灯与谜的结合是在北宋时期,因为谜的兴盛是由王安石、苏东坡等人相倡和而在民间发生影响的结果,他们的灯谜留传于世者还不少,当时还编辑过灯谜书籍《文戏集》。这一切都可以说明问题,其实,这种看法在清代已出现,如清末王文濡曾说:&旧籍相传,宋仁宗时君明臣良,人和年丰,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妆点风雅,歌舞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
  ??? ???????
  远在北宋时,民间的谜语就非常流行,当时还有很多专设谜场的人,这些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靠说书等为生的人,在说书之前,他们先要与听众共同猜谜语,并以铜钱作奖品,不过,如若猜不中,也要以同样多的钱付给出谜人。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银字儿;说以谓演说佛书,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商谜,旧用鼓板吹《贺胜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对于猜谜的各种形式,该书也作了详细地描述:&有道谜(来客念隐语,说谜,又名打猜)、正猜(求客索套)、下套(商者以物类相似者讥之,又名对智)、贴套(贴智、思索)、走智(考物类以困猜者)、横下(许旁人猜)、问因(商者喝问)调爽(假作难猜,以定其智)。&从上面的记录,已经说明宋代的猜谜活动不仅普遍,也是花样很多。
  另一种人是专设谜场与观众互猜,谁输谁就得付&采头&,他们都是借元宵节时,在地下用白粉画上一个大圈儿,并在中间写上些有关的字,然后敲鼓聚集观众,这样就招徕了爱好者,就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中所说:&其馀,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以上都是下层庶民们的谋生手段,他们也将沙书地谜作为一项内容,从中也可见当时民间谜语的盛况。这些以谜混饭吃的人,大多都是低层人物,不论他们出的什么谜语,这种形式本身就是民间的一种活动方式。至于民间的作谜人在《东京梦华录.京瓦会艺》中就有:&毛详、霍伯丑,商谜&的记载。
  ??? ??????
  所谓民间谜语只是谜中的一种形式,并与制谜人的身分无多大的关系,列如现在一般认为事物谜就是民间的一种比较通行的形式,这种谜语在宋代已经有很多的记录。如陈亚的&茶桌谜&:&四个脚子直上,四个脚子直下,经年度岁不曾下,若下,若下,不是风吹便雨下。&此一故事见于宋曾造的《类说》及《倦游杂录》。
  另如《武林旧事》中的&墨斗谜&:&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时时马上弹,弹尽天下曲。&就是很好的一则民间谜语,有人以为这是苏东坡所作,但无直接证据,应该说它是一条纯民间谜的可能很大。
  王安石晚年隐居南京的钟山,有一天与一道士下棋,道士说:&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唯其不敢先,是以列所争。唯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王安石听了笑着说:&此特棋隐语也。&这也是一条民间事物谜,而且被王安石猜中。
  其实王安石自己所作有名的&画时园,写时方。夏天短,冬天长&本身就是一则很好的民间事物谜。
  ??? ???????????
  民间以谜结社的,最早起于南宋的杭州,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一章中就有记录:&文士则有西湖诗社,隐语则有南北垢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习字之流,萃而为斋。&猜谜的人也除了前面所说的&毛详、霍伯丑&之外,到南宋时,民间从事商谜的人有记录的就更多,如吴自牧《梦梁录.闲人》中载:&闲人本食客人,旧有百业皆能者,如唱词白话,打令商谜。&具体的民间制谜猜谜人在上书的《小说讲经史》有:&杭之猜谜者,且言之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闻博洽,厥名传久矣。&南宋末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对这类民间艺人记述更多:&商谜:胡六郎、魏大林,周月岩(江西人)、张振、蛮明和尚、东吴秀才、陈 、伍月斋、捷机和尚、魏智海、小胡六、马定斋、王心斋。&还有&覆射:女郎中。&,所谓射覆本身就是猜谜的一种形式,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以上所介绍的&猜谜的杜家&中,马定斋与女郎中已见于上述的书中,也可证明,他们的名气还是比较大的。以上种种,可以说明宋代的民间谜语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里必须指出:虽然灯谜结社有记录的始于南宋,但在北宋时肯定有灯谜结社的,然而却没有纪录,因为那时已经有了&社谜&的出现,就说明这一点,另外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对灯谜的喜好,还出了《文戏集》,显然这些有些有可能都是&社&的产物。
  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早就了一批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从此开创了汉族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此时距今大约八百年。
  元明两朝,谜语继宋之后仍盛行不衰,蒙族人照样爱玩谜语。明朝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极大地扩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提供和普及。
  到了历史的今天,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又获得新的生命。全国各地的猜谜活动蓬勃发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群众性的灯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了扎根群众的艳丽花朵。
  湖北谜语发展概况
  湖北谜语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三个部分。两个时期即49年以前和49年以后,三个阶段是49年以前一个阶段,49年以后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文革前和文革后。三个部分是指谜语、灯谜和儿童谜语。因此活动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谜语的活动,一部分灯谜的活动,儿童谜语基本上没有单独的活动。
  49年以前的活动在谜语方面是一些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谜语活动点,他们有百年以上的谜语活动基础,除了文革期间活动受到影响以外,其它时间群众性的谜语活动都是基本没有中断。比如湖北宜都青林寺谜语村,是全国第一个授予中国谜语村的单位。他们的谜语活动开展基本上是群体性和个人相结合的。有群众性的制作猜射,有个人的探索研究等等。而城市里的灯谜活动基本上是个人谜语爱好者的单独行动,未见有比较大规模开展的民间谜语活动,个人的谜语爱好者主要是编制谜语和写谜语探索的文章,出有一些书籍,目前能找到的为数很有限,对于49年以前的谜语活动还在探索之中。49年以前的老谜人基本上不在了,目前健在的老谜人主要是文革前参与谜语活动的。
  谜语活动的开展,这一部分后面将由青林寺的谜人来讲解。
  除了青林寺谜语村以外,湖北还有咸安谜语、黄陂谜语,已经把地方谜语收集好编辑成书了。相信还有很多地方有很多和很好的民间谜语还待字闺中,等待着文化工作者去收集。这里也不缀述。
  主要讲一点灯谜活动开展的概况。
  一,文革前灯谜活动的开展
  一是灯谜组织的挂靠。文革前,武汉灯谜活动的开展主要在几个工人文化宫中进行,工人文化宫中有一些专门从事灯谜等文化活动的人员,他们会组织灯谜爱好者开展各种活动,二是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比如节假日的群众性展猜,开展灯谜爱好者的交流和培训活动,现在仍健在并活跃在武汉灯谜界的老谜人,鲁仁忠先生和刘德新先生,都是文革前开始灯谜活动的老谜人,鲁仁忠先生说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参加展猜,文革中中断了一段时间,78年以后又重新投入到灯谜活动中,一直到现在。比如利用报刊,定时刊登新灯谜,供市民猜射,并给一定的奖励,因此锻炼了一批谜语制作的谜人,也培养了一批灯谜爱好者。文革前,各个区的工人文化宫都会开展一些灯谜猜射的活动,并且有各种谜语书出版,有些还保存到今天。儿童谜语也有专门的人制作,谜人会选择刊登在各种报刊或者杂志上,这也是湖北的一个特色。
  二、文革后灯谜活动的恢复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武汉的灯谜活动开始逐渐恢复,当时灯谜组织主要是以总工会下属的各工人文化宫为主体,武昌工人文化宫、硚口工人文化宫、琴台工人文化宫。
  当时开展灯谜活动组织保障是省总工会、文化宫、谜人组成了一个合理的、平衡的体系,三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从而确定了武汉在谜界的先导性地位。
  1、主办全国性和地域性灯谜活动
  琴台工人文化宫的罗良铭先生、硚口工人文化宫的童年先生都在文化宫宣教科工作,本身又喜爱灯谜,所以对组织和开展灯谜活动有着极其优越和便利的条件,他们通过文化宫节假日主办的猜谜活动,发现灯谜人才和爱好者,继而成立文化宫灯谜协会,印制灯谜刊物,开展丰富多彩的灯谜活动,组队参加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的湖北省职工灯谜会猜以及全国的灯谜大赛&&,这些工作对于武汉灯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武汉在全国灯谜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1984年,在罗良铭先生、童年先生的积极推动下,由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琴台工人文化宫承办的湖北省首届职工灯谜会猜即琴台谜会成功举行,省内八个地市十二支代表队70余谜人聚集一堂,商灯话虎,拉开了湖北省灯谜活动的大幕(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省级谜会并不多见)。
  85年9月,全国性谜会黄鹤谜会在武汉举行,全国22个省市50多个代表队220余谜人,荟萃黄鹤楼下,弯弓射虎,切磋谜艺,盛况空前,武汉灯谜在全国一炮走红。
  仅仅相隔几个月,86年1月,《工人日报》主办的全国性谜会虎年谜会,再次在武汉举行。黄鹤谜会、虎年谜会双响炮将武汉、武汉灯谜深深地烙在了全国谜人的心中,奠定了武汉灯谜先导性地位。许多参加当年谜会的谜人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提起当时的盛况,依然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的确,在那个时候全国性的谜会少之又少,而武汉在短短一年之内就接连举办了两次大型全国性谜会,其影响力、震撼力是难以言表的。
  其他还有熊辉策划、命题的&江城杯&全国灯谜函猜大赛&&&&
  2、成立谜协组织
  灯谜组织是开展灯谜活动的基础,也是汇聚灯谜人才的载体,随着灯谜活动的不断升温,各文化宫及一些基础好的企业纷纷成立灯谜协会。
  (1) 硚口工人文化宫灯谜协会前身为硚口工人文化宫灯谜组,始建于1956年,80年恢复活动,86年成立硚口工人文化宫灯谜协会。
  (2) 琴台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组成立于1980年。
  (3) 楚天谜社成立于19XX年。
  (4) 武钢灯谜协会1989年成立。
  (5) 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1990年成立。
  其他还有国棉三厂谜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谜协&&
  3、出版灯谜书籍和内部刊物
  上个世纪互联网尚未普及,主要的传播媒介还是纸制品,80年代初灯谜书籍极其匮乏,当时许多谜人或是出版书籍或是自编刊物,对灯谜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有:
  《谜语》柯宝成编,197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谜语常识浅说》梁前刚编,1883年甘肃出版社出版
  《谜语选粹》张素文、梁前刚编,1985年陕西出版社出版
  《谜语集趣》王先文编著,199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硚宫灯谜》前身为《灯谜小册》,1956年创刊,硚口工人文化宫编印,童年主编
  《琴台谜廊》1980年创刊,琴台工人文化宫编印,编辑罗良铭、萧绍何、顾久富
  《楚天谜苑》
  4、组队参加国内、省内灯谜活动
  灯谜协会除了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内部活动,相互切磋谜艺,对外群众展猜之外,还要组队参加国内、省内的灯谜活动,主要有:
  (1)组队参加了湖北省总工会主办的省职工灯谜会猜,从1984年的第一届琴台谜会至2001年的第十三届荆门谜会,谜会由武汉、宜昌、襄樊、荆州、十堰、黄石、荆门等城市轮流承办。
  (2)1988年组队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京津汉穗系列文化大赛之灯谜项目比赛。
  (3)19XX年组队参加了请到双星杯全国灯谜大赛
  (4)1994年派员参加上海东方谜王赛
  (5)1994年参加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华灯谜国手赛
  (6)1994年组队参加长沙举办的全国节能杯灯谜大赛,葛晓滨获得个人冠军
  二、武汉的谜人概况
  惟楚有材,在灯谜方面,武汉也不乏人才。
  1、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的武汉谜人
  随着黄鹤谜会、虎年谜会的成功举行,罗良铭、童年、黄有材、萧绍何、文新甫等一大批武汉谜家、谜人,在全国谜界也是声名鹊起。除此之外,夏永胜、梁前刚、柯宝成、金仲初、杨正光、顾久富、陈洪盛、刘德新、王先文、蔡大金、文汉源、黄厚青、鲁仁忠、江岑荣、王焰波、黄泽民、黄益民、胡德刚、谢焕庭、熊辉、葛晓滨、万峥嵘、李戈文、胡朝晖以及周子华、任尔和、陈增泰、许厚国、万益阳、潘志雄、张桂林、陈佑香、吴随元、刘为力、胡春钊、陶本源、潘强等武钢谜人&&,他们著书立说、撰写论文、创作灯谜作品、参加各类比赛、组织群众性猜谜活动&&,以不同的方式活跃在灯谜领域,支撑起武汉灯谜的一片天空。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罗良铭: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首届)委员,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首届)理事会副会长,琴台工人文化宫灯谜组组长,武钢灯谜协会顾问
  童年: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顾问,硚口工人文化宫灯谜协会秘书长
  黄有材: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首届)理事会副会长
  梁前刚: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
  夏永胜: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
  王先文: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委员,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武钢灯谜协会顾问
  刘德新: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楚天谜社副会长
  周子华: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武钢灯谜协会秘书长
  熊 辉:深圳市灯谜学会副会长
  葛晓滨:中华灯谜国手,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首届、第二届委员,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武钢灯谜协会顾问
  &&&&&&
  2、新世纪、当前活跃的谜人(网络)
  进入新世纪,当年一大批活跃在武汉谜界的谜人,或因年龄、或因工作等等原因淡出灯谜圈,谜会组织也大多名存实亡,武汉灯谜的声音越来越弱,同时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年轻的一代脱颖而出,如林敏(网名:谈笑周郎)、李建均(网名无忌)、杜娟(网名:方方)&&,基本上属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武汉灯谜渐行渐远&&
  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其实,民间有许多部位我们所知的能人高手,更有数不胜数的灯谜爱好者,这是我们今后开展灯谜活动的坚实基础,也是使灯谜活动始终充满活力的不尽源泉。
  2016年元月份,湖北省谜语专业委员会在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在大雪地纷飞的一个周六,成立了,在省谜专委成立之前,已经开展了多项活动,其一,为了在湖北很好的普及灯谜,并为了迎合正月十五的传统元宵节,2015年从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每天在湖北交通台播放谜语节目,每天出几条灯谜供听众抢猜,并由交通台提供奖品,灯谜由谜语专业委员会成员华中师范大学顾久幸和灯谜专业委员会成员刘德新提供。其二,根据鄢主席的建议,日到14日由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组织举办了青林寺谜语研讨会,如与青林寺谜人共同举办谜语交流会,第三件事,举办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湖北灯谜展猜活动。2015年9月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湖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希望借此机会重振湖北谜语当年的雄风,提升老谜人的精神,培养和发现新谜人,决定在时间已经非常紧的情况下,自主筹办一次湖北谜人单独进行的抗战灯谜展猜活动。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展猜通过网络在全国征集谜语,终于完成了谜语征集并在武汉解放公园成功举行了群众性的展猜活动,并且在今年把一本抗战谜语的小册子出出来,现在大大家手上的就是全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以湖北战场抗战为主要内容的谜语。
  第四件事,参加全国性大型灯谜赛事,即华山论剑灯谜大赛。由葛晓滨、杜娟和赵建华组队参加全国比赛,这是二十多年来湖北首次派出代表队参加全国谜赛,在高手云集的全国大赛中,湖北队进入集体笔赛第八名,这在全国三十六只队伍中,颇为靠前,为湖北填补了空白。并获得了经验和动力。
  第五件事,由湖北省民协组织,湖北谜人参与了与台湾民间文学学者和谜人的座谈与交流,参加者有台湾民间文学的泰斗黄鑫荣和台湾中原大学的教授及台湾民间文化团体负责人等等五人,湖北方面有民协主席鄢维新秘书长黄超芬,谜人刘德新鲁仁忠葛晓滨顾久幸等五人。交流范围广泛而深入,湖北谜人了解了台湾的谜语发展动向,也向台湾学者介绍了大陆的灯谜发展概况。并就一些两岸存在不同看法的一些观点和概念交流了看法。收获不小。席间还穿插了不少谜人自出的谜语,笑语连连,妙趣横生,是一次很友好很有意义的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平常很少或者根本不认识的谜友之间加深了交流和了解,与省民协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也在不断加深。为谜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聚集了人气,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同时也在开展活动中,发现人才,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聚集了人才,做了人员组织上的准备。
  目前湖北省谜语专业委员会有主任副主任共九人,老中青都有,由杜心宁老师担纲主任委员,带领湖北的谜人重新走向辉煌。还有一个专门的湖北谜人内部群,每月固定的时间都会开展猜谜活动,谜人正逐渐地增多,水平也在不老年人也
  三、武汉以外的地区灯谜活动开展情况
  除武汉以外,湖北的宜昌地区,荆州地区,黄陂区和武汉钢铁公司都有自己的灯谜组织和开展群众性的灯谜活动,并坚持办自己的谜刊,特别是宜昌地区,在经费和人员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宜昌地区的谜刊坚持办下来,人数少的时候,几乎只有一个人在负责,所以没有对于灯谜的十分热爱,这样的事情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从我进入灯谜领域到今天为止,有几点感受非常深刻,一是前面提到的三点灯谜的特点颇有吸引人的魅力,二是谜人对灯谜的痴迷热爱,以及赤诚的奉献精神,使我对他们十分敬佩。不仅是喜爱谜语,而且对谜语事业的矢志不喻的支撑,每个地区如果有这样一批人,那里的谜语绝对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所以借此机会,希望我们省里的谜人和文化工作者,也秉持这种精神,把我们的谜语事业干好,为湖北的谜语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人知彼猜谜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