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铜镜鉴定十二公分

收藏与交友
 &&&&网址:  &&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 老件青铜镜漆面描金双龙镜直径16公分难得老件青铜镜【收藏与交友】
老件青铜镜漆面描金双龙镜直径16公分难得老件青铜镜
统一编号:se&&店内编号:5056
品种:铜镜-铜镜
属性:年代不详,青铜,圆形,龙/凤纹,无铭文,圆钮,大(大于15cm),,,,,
简介:老件青铜镜漆面描金双龙镜直径16公分难得老件青铜镜
商店【收藏与交友】“铜镜”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铜镜 >> 老件青铜镜漆面描金双龙镜直径16公分难得老件青铜镜【收藏与交友】
Best View:800*600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997788商城]中国收藏热线 制作 Copyright? 2000 by China Collect Line
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
此网页由商店[收藏与交友]承租使用大兴;12公分大卵巢畸胎瘤能腹腔镜剥离吗_百度宝宝知道我收藏有一个铜镜,具体图片如下,请行家高手帮助看一下大概值多少钱。
<img onerror="imgDelByClass('comimg_box');" class="piczoom mpic" alt="我
汉四乳四虺铜镜,常见花纹样式,价格800——1500元不等。
小图片不敢看真假,但是感觉包浆很浮,纹饰缺乏力度,像是后仿。东西应该上手,作图也要看到大图和细图才敢说话。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纹很美观,但是图片又不能摸,无法验真假,如果是真的,像是汉朝初期.少则500元,多则1800元左右.
中国古代铜镜铸制精良、形态美观、纹饰华丽,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在收藏市场上始终受人瞩目。
  齐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铜镜出现,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最初,...
铜镜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据说黄帝曾铸神镜宝镜。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贵南县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枚小型铜镜,距今约四千多年,其时代与黄帝铸镜...
铜一般不容易生锈,所以不用防锈层,铜生锈是在长时间没打理,天气又不好的情况下的。但是镜子经常在用,所以不会生锈的
绝对是,老一辈的人都是玩玉的,受熏陶了!!!1
答: 艺术品拍卖市场在我国新出现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与旧货市场、古玩店中的交易方式大不相同。近年来,玉器拍卖成交率和拍卖价格不断创新高,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华辰、上...
答: 不会看啊,我是用测卡测的准确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中国铜镜:已辉煌了几千年
铜镜的样式
或古拙简朴、丰满奇异,
或秀色纤纤、富丽堂皇,
历代皇帝们
既不用对镜贴花黄,
也无暇常对明镜台,
除了“正衣冠”,
皇帝与镜子有怎样的缘分?
铜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在铜镜未出现前,人们最初用水映照,冶金术发明后,才有了铜镜。我国的铜镜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晚期还在一些地方流行,这前后有3800年左右的时间。
四虎纹镜 直径12.2厘米 重710克 战国
“镜”字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庄子·应帝王篇》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连弧螭凤纹镜 年代:战国后期 尺寸:面径18.3cm 重量:480g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人以铜为镜,铜镜除可照容、端正衣冠外,铜镜光亮反射的特性,使古人视之为神物,明亮光洁的镜面可与日月同辉。
“见日之光”镜 年代:西汉 重量:50g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传说镜子是黄帝合阴阳之精所铸成,万年不锈,能通合鬼神,镜子遂成为能驱除不祥的法器。铜镜光照反射的特性被进一步引申,明镜便有了鉴古知今的历史意味。
神人神兽画像镜 年代: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 重量:820g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在中国的古代,家中有铜镜的多为皇室权贵,秦汉时期,铜都不得进入寻常人家,玩收藏铜镜的只能是皇室。从宋代开始,铜镜日益成为寻常百姓的常生活用品。
宋徽宗率先把铜镜编入古器图谱
宋徽宗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铜镜收藏家。历时战国、汉、唐的青铜镜辉煌了一千年,留存下来的铜镜杰作,史上极具艺术气质的皇帝宋微宗捷足先登。
菱花形月宫纹镜 唐代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北宋时期,朝野均极重视古文物,因而带动了编修古器物图谱的风潮。宋徽宗整理宫廷所藏古铜器,将112面汉唐铜镜一一收入《宣和博古图》,开铜镜入古器图谱的先河。
菱花形金壳瑞兽雀鸟花枝镜 唐代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据记载,宋徽宗凡是所遇前朝汉唐铜镜精品,一律收归王室,由专事登记、分类、造册著录于“博古图”内,宋代“博古图”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专著。
葵花形金银平脱雀鸟花卉祥云纹镜 唐代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宣和博古图》记载,汉唐古镜上仙人、四灵、五岳、八卦、十二辰及蟠龙舞凤等形象是天地万象的缩影。铭文内容则提供了文学与人格修养的范例,因此,研究古镜可达到教化的目的。
海兽葡萄纹镜 唐代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康熙皇帝:酷爱古铜镜与玻璃镜
清代的康熙皇帝也非常喜欢古铜镜和欧洲进贡的新式水银玻璃镜。康熙时期,西洋传教士便以欧洲玻璃镜及镜盒作为进献的贵重礼物,深得皇帝的喜爱。
英国 钟表化妆匣 年代:十八世纪 尺寸:长6.3公分 宽8.9公分 高10公分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典藏与仿古铜镜的集大成者
清代宫廷的古镜收藏甚丰。清宫典藏的古镜以汉、唐铜镜为主,也有少量宋、金、元、明铜镜。这些古铜镜自成系统又风貌多变,具体体现了近两千年连绵不绝的工艺、美感与思想发展,成为以物鉴史的绝佳范例。
鉴古游艺:皇帝的铜镜收藏
乾隆慧眼识宝,热衷于汉唐铜镜的收藏,因为当时几乎不见战国镜,只要民间发现铜镜精品悉数纳入宫中。乾隆皇帝依循《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及概念,将宫中所藏汉代至明代铜镜收入《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及《西清续鉴·乙编》等,合称为“西清四鉴”的古铜器图谱中。
“仙人不老”博局镜 年代:新莽-东汉早期 尺寸:径20.3公分
著录于《西清续鉴?乙编》卷十九页五“汉仙人不老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一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匣镜 年代:隋-初 尺寸:直径15.2公分
著录于《西清续鉴?乙编》卷二十页十九「唐玉匣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二十九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狻猊葡萄镜 年代:盛唐 尺寸:径15.6公分
装盛于《宁寿续鉴?第二十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双龙古鼎形镜 年代:南宋 尺寸:高16.25.5公分 宽12.1公分
著录于《西清续鉴?乙编》卷二十页六「汉古鼎双龙鉴」,装盛于&西清续鉴?乙编?第十六册&镜匣,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蓝透明珐琅描金喜字把镜 年代:清晚期 尺寸:通长27.9cm,宽12.5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装匣陈设:铜镜的匣作装裱
乾隆皇帝将内府典藏的古铜镜著录于《西清四鉴》图谱,更进一步将各书所录之古镜,珍藏于与图谱同名的书册式函匣,作为殿堂陈设,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古镜收储设计。
他依次制作《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西清续鉴?乙编》《宁寿续鉴》等五套书册式镜匣。每套约五十匣,作为紫禁城内位育斋、宁寿花园符望阁及盛京奉天行宫等宫殿的陈设。镜匣装祯华美繁复。封面与封底为木板裱香色地双色龙纹锦,木胎匣四侧以合牌纸砌成假书册形式。
《西清续鉴?乙编?第一册》镜匣 年代:清乾隆
尺寸:长44.5公分、宽31.1公分、高5公分
雕刻木盖附梁国治行书临欧阳询《化度寺碑》 尺寸:径21.5公分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尚古仿古:十面乾隆款仿古铜镜
到了清代,随着玻璃镜的普及,铜镜的赏玩价值已远远大于使用价值。由于乾隆帝崇古尚古,特别是对汉唐盛世时期汉文化极其仰慕和推崇,使这一时期仿古之风盛行,尊崇以铜为贵、以铜为美的时代艺术风格。
乾隆时期,清宫内府铸制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宫廷用铜镜,其工艺精湛,纹饰别具一格,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有仿前代的,也有自创新意的,制作水平远远超过了宋元明各代的精品。
1.乾隆款长宜子孙镜
乾隆款 长宜子孙镜
此镜仿汉朝“长宜子孙”铜镜型制。圆形,直径9.2厘米,圆饼形钮,圆座,钮上有“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钮外饰双棱圆形弦纹和棱形图案,棱形和圆形之间书小篆体“长宜子孙”四字,内区如意云纹,外区边缘凸起十六个内相连弧纹,之外饰卷云雷纹一周。
把“长宜子孙”的铭文铸于镜上,提示人们要永远适宜子孙,为子孙造福,也反映了子孙繁昌和家长富贵的愿望。
2.乾隆款舞凤狻猊镜一对
乾隆款 舞凤狻猊镜
此铜镜锦盒上隶书“舞凤狻猊鉴”五字,为仿唐镜造型。共有两面,尺寸形制相同。八瓣菱花形,直径11.5厘米。方钮内凹,上有“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内区高浮雕饰两只对称的狻猊及两只对称的凤凰作舞状,外区饰花枝纹、蝶纹及雀纹。内外区之间饰铭文带,内有篆书铭文。
这种纹饰是因佛教的传入而流行起来的。由于清代帝王信奉尊崇佛教,而且乾隆帝一生信仰佛教,因此沿用了这种狻猊纹饰。
3.乾隆款六华水浮镜一对
乾隆款 六华水浮镜
铜镜锦盒上隶书“六华水浮鉴”五字,为仿汉魏时期铜镜造型。共有两面,尺寸形制相同。圆形,圆钮,窄边,直径8.2厘米。圆钮内饰“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座外二周弧线内饰齿纹,其外饰内向六连弧纹,六角内一周分别为三角锯齿纹、斜线纹、海水纹饰。每角饰一组由六个凸圆点组成的装饰纹。莲弧外饰两周莲瓣及斜线锯齿纹。镜缘铭文带内有篆体铭文。
4.乾隆款尚方百灵镜
乾隆款 尚方百灵镜
此镜锦盒上隶书“尚方百灵鉴”五字,为仿东汉时期尚方规矩鸟纹铜镜。圆形,圆钮,直径9.5厘米。圆钮上书“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方形双线钮座,双线框内饰十二乳钉纹一周。之外由兔、凤、龟、蛇、马、鸟、兽组成,间有八枚小花点缀,花上为内向六连弧。之外二周分别为齿纹和莲瓣纹。近缘处饰云带纹。
5.乾隆款四神双螭镜
乾隆款 四神双螭镜
此镜锦盒上隶书“四神双螭鉴”五字,为仿汉时期四神铜镜,也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铜镜造型。圆形,直径8.5厘米,圆饼形钮,钮上有“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内区饰对称的变形双螭纹,并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以缠枝莲纹点缀。图案生动活泼,具有强列的现实感。
在汉族民俗文化中,四神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是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道教兴起后,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其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这种纹饰的铜镜兴起于西汉末,王莽时期盛行,东汉早期继续流行。
6.乾隆款海马瑞兽葡萄镜
乾隆款海 马瑞兽葡萄镜
此镜锦盒上隶书“海马蒲萄鉴”五字,为仿唐时期瑞兽葡萄纹镜造型。圆形,直径11.8厘米。方钮,钮上有“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内外区双线一周相隔,内区由海马八匹及葡萄蔓枝组成,葡萄果实累累,海马攀援于葡萄间,外区由海马、双鸟交替组成,间以蔓枝点缀,镜缘一周饰篆书铭文。
7.乾隆款五岳真形镜
乾隆款 五岳真形镜
此镜锦盒上隶书“五岳真形鉴”五字,为仿唐五岳镜造型。圆形,直径11.6厘米。方钮,钮上饰篆符,凸菱形钮座。钮及钮座呈四出连弧状,菱形钮座四角内各饰一牛首图形,牛首内左族读“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钮座外饰四个圆形篆符,与钮共同组成五岳,中岳嵩山居中,
周围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其外区铭文带中饰一周篆书铭文及两周弦纹。
8.乾隆款长命元辰铜镜
乾隆款 长命元辰铜镜
此镜锦盒上隶书“长命元辰鉴”五字,是仿隋唐时期的十二生肖镜造型。圆形,直径9.5厘米。圆钮上有“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钮外为双线方形内区,双线内饰一周乳钉纹,外区为十二星宿及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属相为浮雕状,呈活泼的跳跃姿式,形态各异,生动自然。之外由火焰纹、三三纹、缠枝莲纹组成。
以上这十面乾隆款仿古铜镜,仿前代铜镜造型、纹饰及风格,并铸刻“乾隆年制”款,是官府为宫廷专制的,它不仅是帝妃们日常照面的实用之器,更是极美的艺术欣赏品。
象牙雕花镜奁 年代:清晚期 尺寸:通高19.5cm, 长29.5cm,宽22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随着东西方密切交流,明末清初已有欧洲水银玻璃镜输入,为照容带来全新体验。1696年,康熙皇帝设立玻璃厂,一别过去两千多年以来以铜铸镜的传统,开始生产玻璃照容镜。多样化的新颖技巧,如画珐琅、玉雕、牙雕、铜作与木作等工艺,广泛运用于玻璃镜框的制作上。随着玻璃镜在清代中晚期的普及,铜镜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取代。
来源:网络
编辑:晒宝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只有贵州梵净山巅才有的紫袍玉!被带来了南京!
只有贵州梵净山巅才有的紫袍玉!被带来了南京!
今日搜狐热点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宋代铜镜铸造出现了重要变化,在沿袭、模仿唐镜形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宋代历史文化内涵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最具时代特征的宋代有柄铜镜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宋代铜镜铸造出现了重要变化,在沿袭、模仿唐镜形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宋代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7045545.htm  宋代铸镜造型独特而多样,题材丰富而写实,纹饰纤细而秀丽,制作简洁而实用。尤其是在铜镜上创造性地铸上长柄,突破了中国古代铜镜一向以钮系悬挂的习惯,是铜镜形制上一次重大的革新,成为宋镜一大特色。可以讲,有柄镜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决不能看做是圆形镜上仅多了一个把柄而已,它有着深厚的社会需求的支持,适应了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礼仪交往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手执镜,镜随人行,映照整容,更方便随意,深得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中国古代铜镜传统式的造型,是以圆形、方形、亚字形和花形为主,镜背铸有各种式样的钮和钮座。降至宋代,尽管铜镜铸造工艺已逐渐趋向衰落,很难同汉唐铜镜相媲美。但是,宋代从南宋乾道年间起,宋代铸镜业又重新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新出现了钟形、鼎形、炉形、盾形、桃形、瓶形、壶形、长方形、委角形和带柄形等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新镜形,从而为落日余晖的宋镜增添了活力。   宋代铸造的有柄镜,专家、学者称呼不一,众说纷纭,有带柄镜、有柄镜、具柄镜、把镜和手把镜等,名称甚多。笔者查阅和统计将近600多面两宋时期铸造的铜镜图录资料,其中就有70多面带柄镜传世,可见一斑。此类有柄镜的形制各异,有圆形带柄、菱形带柄(包括五、六、八瓣菱花形)、葵花形带柄(分六、八瓣葵花形)、桃形带柄、八菱形带柄、委角葵花形带柄,以及宫扇形等,真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   有柄镜上纹饰多样,有龙纹、凤纹、花鸟纹、人物神仙故事、八卦纹、吉祥语及商标铭记等,特别是双凤纹有柄镜最具特色。   有柄镜的柄把分直圆扁平形、长方条形和花瓶形,柄端呈圆角形或方角形。柄把的边有凸边和斜边之区别。依本文16面有柄镜的柄长测量数据为标准计算,柄长在12~8厘米之间,柄宽2.86~1.95厘米。少数柄把上铸有花纹或纪年铭文。   北宋晚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商业经济也兴旺起来,铜镜铸造业一度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回光返照。此时,铸造的铜镜都冠以铸造产地的州名、作坊姓氏等,使产品更具有商品化,为活跃商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宋代有柄镜用途广泛:能照容、取火、信物、馈赠、收藏、随葬和法器等,与古人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古人平时手执有柄镜做美容,也可将有柄镜插在镜架上备于随时取用。宋墓中出土有柄阳燧镜数量较多,说明宋人乃有使用阳燧取火的习俗。宋代百姓崇尚道、佛教,迷信鬼神,民间丧事往往请道士、僧人来做佛事时,有柄镜常当作最重的法器使用。古人生前生活中必备的有柄镜,死后往往随葬埋入地下,成为丧葬的一种风俗,例如《上海明墓》载录一面宋代有柄双凤镜,置在棺内前档板上。长柄朝下挂着,有着镇墓破除邪恶的作用。在喜庆的婚礼中,新娘将吉祥的有柄铜镜带到婆家,可充当新娘是明媒正娶的信物。   中国铜镜上铸柄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2009年8月,在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出土两件具柄镜,是我国铜镜中较早出现的柄镜形式,成为世界上使用有柄铜镜之最。《陕西省出土铜镜》图录第147页载录一枚带柄的双凤镜,是1955年由陕西省东郊高楼村14号唐代墓葬中出土。但奇怪的是,这枚唐代铜镜的造型和风格完全雷同于宋镜。《中国古代铜镜》图录第81页上,也载录一面唐代花鸟带柄镜,从镜的造型和纹饰研究,应是唐代铸品,如是真品,为盛唐时期铸造的有柄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宋代铸造的有柄镜,有重要的特征,同金、元时期铸造的有柄镜,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宋代有柄镜的镜缘凸边不压在镜边上,是与镜柄的凸边连成一气,很流畅。而金、元铸造的有柄镜,镜缘凸边均压在镜柄凸边上(但少数宋镜的边也有压在镜柄上的)。   关于有柄镜铸造的年代,现从有纪年的有柄镜及宋代纪年墓出土的铜镜实物资料初步考证:《上海博物馆藏铜镜精品》第322页载录一面“绍兴五年费家造四兽纹菱花柄镜”,绍兴五年(1135年)是南宋高宗的年号。《中国文物报》日载录一面“南宋湖州铸鉴局官镜考”为八瓣葵花形带柄镜,湖州铸鉴局是南宋官办铸镜机构,在乾道四年(1168年)、七年(1171年)和八年(1172年)均铸造过铜镜,包括有带柄的和不带柄的镜种。“景星麟凤铜镜拍卖会”在2011年预展一面“临安王家”仙人骑凤带柄镜,镜中央上方框内铸“临安王家”四字铭文,临安是南宋行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物》杂志1990年第6期,刊登一面“七星十二宫带柄镜”,是在1986年由瑞昌县南宋砖室墓出土。由此可见,宋代铸造的有柄铜镜流行的年代,应该是在南宋时期,从绍兴至乾道年间开始盛行。至于北宋时期铸造过那些有柄镜,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多年来,笔者爱收藏古代铜镜,特别对宋代有柄镜情有独钟。如今,在把玩梳理的情况下,现拣选出十多面有代表性的宋代有柄铜镜,简介如下:   ■宋代单龙纹带柄镜   1998年5月于江西南昌市郊出土,直径11.4厘米,缘厚0.5厘米,柄长10.5厘米,柄宽2.38厘米,斜边柄,重472克。青铜质地,其铅的金属比重增多,锡的金属成分减少,击之音浊。因长期埋在地下,镜体布满腐蚀铜锈。镜为圆形带柄,图案主纹饰为一条雄伟奔放的单龙纹,巨龙昂首飞腾,龙头向左倾,张口吐舌,耳小似牛,头发须鬓纤细飘浮,龙身翻转腾跃弯曲成弧度较大的S形,遍体有麟,背麟粗壮,以项部延续到尾部,龙尾细长向左上翘。四肢雄健,肘后有松毛,利爪三趾勾曲有力,两前肢左右飞舞,两后肢置于躯体之下,高高扬起,龙体两侧饰一对弯曲分叉的火焰羽翼。巨龙周围以火焰和流云纹相衬托。整个画面气势磅礴而雄伟,形似巨龙在天空遨游飞翔,给人以美感。龙纹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为最早祥瑞的神物。我国古代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石雕等文物上都有龙纹图案问世。中国铜镜上的龙纹早在战国镜上就有出现,当时以蟠龙纹为主。龙纹形象到汉代已基本形成,后经历朝不断演变而发展成熟。特别到了宋代,宋人画龙用“九似说”之法,画龙非常强调艺术形象,讲究气势与美感。此镜图案就是应用画龙的手法,将龙纹以浅浮雕工艺,栩栩如生地铸造在铜镜上。龙纹雄伟秀丽,艺韵生动,是宋代龙纹镜中的艺术杰出之作。
  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宋代出土与传世的双龙纹镜数量较多,孔祥星先生著《中国铜镜图典》就载录了十二面双龙纹镜,而单龙纹镜未见图录报导。因此,本镜的出土,不仅为宋代单龙纹镜缺谱增补宝贵资料,也是为宋人将中国皇家崇拜的龙纹纳入艺术的轨道而提供实物佐证。   ■南宋双龙纹带柄镜   1999年10月由江西南城县出土,直径13厘米,缘厚0.44厘米,柄长11.1厘米,柄宽2.45厘米,重38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小圆钮,钮两侧主饰双龙纹,龙躯蜿蜒于龙头上方,一后肢与尾相交叉,形成一环形。小钮右侧龙张开大嘴,左边的龙闭着嘴,两条龙均张目舞爪,伸出三爪的前肢,形似夺珠。龙身周围点缀着祥云纹。镜的下方一条起伏不平的海岸,岸下为波浪翻滚的海水,水中海龟昂首。岸上和小钮之间有一座三足香炉,炉中有两股轻烟向左右交叉飘扬。镜柄上铸草叶花纹,素窄缘。该镜制作工艺粗糙不精,版模不清晰,为私家作坊产品。湖南博物馆收藏一面纪年双龙镜,镜周铸有“南宋戊戌吴氏淑静”纪年,戊戌是宋理宗赵昀嘉熙二年(1238年),其双龙的纹饰同本镜皆相似。故此镜应是南宋时期的制品。镜体厚重的双龙纹带柄镜在宋代双龙纹镜中确属少见。   ■宋代双凤纹带柄镜   1994年7月由江西南城县出土,直径11.3厘米,缘厚0.41厘米,柄长8.8厘米,柄宽2.2厘米,重22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素缘。主题纹饰为双凤对飞,铺满镜背。镜上方一凤头饰角形冠羽,闭口前视,粗颈弯曲,双翅伸展,长尾羽毛,做飞翔状,尾部连蟠曲的花枝。镜下部一凤短冠羽毛,张口而鸣,粗颈上升,双翅做展翔,长尾羽毛如花枝伸展,轻巧浪漫。双凤两首相近,亲切和谐,凤周饰一周回纹。   此镜制作工艺精致。整个画面如同雕刻版一般,双凤形态各异,尾部、羽翼变化不一,给人一种不对称的美感。双凤纹蕴含着吉祥、喜庆、美满之意,受到人们的青睐。   ■宋代双凤牡丹纹带柄镜   2004年3月于福建邵武县地区出土,直径11厘米,缘厚0.5厘米,柄长11厘米,柄宽2.86厘米,重500克,柄斜边,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柄断裂,双凸纹素边。主体纹饰以浅浮雕手法,将双凤环绕飞舞铸在镜背上。镜上方一凤头部饰长冠羽,口随下一凤尾,双翅伸展,做飞翔姿态。镜下一凤短冠羽,张口咬住上凤尾,形成首尾相逐的形态。双凤羽翼丰满华丽,凤间有云气纹和花枝纹。外饰一周花草纹,有12朵牡丹花芯和花叶相间布局。据王燕先生研究,宋代对鸟镜中,以双凤纹镜出土数量最多,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至南宋理宗宝淳六年(1258年)都有铸造。可见双凤镜流行时间之长。   ■宋代“仙女骑凤飞天”带柄镜   2001年4月于江西南昌市郊出土,直径13厘米,缘厚0.4厘米,柄长12厘米,柄宽2.65厘米,重40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镜体轻薄,镜面已锈蚀,不易照容。镜背主饰一仙女骑凤图案。仙女头戴花饰,着长衫,帛带飘舞,骑凤遨游天空。仙女上方饰宝相花相伴。凤头载短冠羽,尖嘴微张,目视云海。凤躯巨大、颈粗、展翅大羽翼,在三朵飘浮的流云中飞翔,生动盎然。凸边宽素缘。纵观仙女骑凤图案,整体布局精美大方,主题突出,是宋镜中写实的精品之作。其铸造工艺是采用浅浮雕的技法,单线白描,线条流畅,画面纤秀,给人美感。凤鸟镜始于唐代,到宋代已相当流行。在道教盛行的宋代,崇尚神仙迷信思想已成为社会的习俗,镜子也是道教中重要的法器之一。因此,以神仙人物题材的图案铸于镜上,也颇为常见。如《中国铜镜图典》《广西铜镜》等铜镜图录资料中均有“仙人乘凤纹镜”载录。但镜子里的神仙人物,往往是头戴高冠,身穿长袍,带有男性仙人形象,而仙女在镜中确属罕见。现仅见《六安出土铜镜》载录一面宋代“仙女吹箫纹柄镜”,内区主饰一仙女子于梅竹山石中吹箫,呈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凤即凤凰,传说中的鸟名。《说文》:“凤,神鸟也。”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凤的神态,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宋人有鸣凤喻盛世之说。   ■南宋菱花形大“宝”字带柄镜   2003年10月,由福建武夷山地区出土,直径9厘米,缘厚0.47厘米,柄长8.2厘米,柄宽1.95厘米,重260克,青铜质地。镜体腐蚀严重,镜面不可照容。五瓣菱花形带柄。镜背铸大“宝”字篆书体,为直头八足缶宝,贝中二戈扭曲呈“己”形,具有美术体风格。“宝”字铭文巨大,占据镜背大部分,其面积为5.11×6.1厘米,是铜镜主要的装饰。“宝”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代表珍贵的珠玉类器物。据《说文》释:“宝,珍也。从宀,从玉,从贝,缶声,博皓切。”“宝”字源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古籀汇编》中,共收集和载录了320多个金石文字“宝”。   我国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把“玺”字作为皇帝印章的专用字,篆刻成皇帝的玉玺。唐代武则天(公元690年)下圣旨将“玺”字改成“宝”字,其理由是玉玺的“玺”与“死”字同音韵,不吉利。宋代继承和发展唐代遗风,将“宝”字神化,成为太平的代名词。“宝”字被宋代历朝皇帝所崇拜,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的玉玺,史称“六宝”,即“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和“天子行宝”。宋代有三位太上皇,均铸过“太上皇帝之宝”,其“宝”字书体与该镜上的“宝”字很雷同。公元1275年,元大军攻克临安,宋恭宗捧着传国的玉玺,向元军投诚,结束了宋代三百二十年的历史。   2009年,江西南昌也发现了一面大“宝”字铭文镜,镜形、纹饰与本镜很相似。由此可见,铜镜上铸大“宝”字,说明宋代臣民受其帝王影响之深。   ■南宋“吴牛喘月”故事带柄镜   1995年4月于江西南昌市郊出土,直径13厘米,缘厚0.34厘米,柄长11.2厘米,柄宽2.41厘米,重390克,青铜质地。圆形带柄,窄缘,主纹饰图案分三部分,分别代表海、陆、空三部。上部表现为空中,天空一轮明月高挂,位于月亮的左侧是一组三星,其旁边为两组三星。两组三星之间以一组五星相连成珠形。中部占据大部,约占五分之三,篇幅绘成汹涌澎湃的海浪,掀起一层层的浪花。下部占五分之一,表示陆地,仅见一头水牛跪卧在地,仰首望天,躁动不安。此镜画面是取材于“吴牛喘月”的典故。吴牛是指产生于江淮一带农间的水牛。吴牛怕热,见到月亮疑以为太阳,因怕酷热而不停地喘着气。在《世说新语》典故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座;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蔬。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该镜铸造工艺较粗糙,图案模糊。上海博物馆收藏一面南宋“吴牛喘月葵花柄镜”,相当精美,纹饰同本镜皆相似。
  ■宋代四字铭文带柄镜   1995年4月出自江西南昌市郊,直径12.6厘米,缘厚0.66厘米,柄长11厘米,柄宽2.55厘米,柄斜边,重480克,青铜质地。圆形带柄,镜体厚重而实。镜背纹主饰为四个汉字,由右侧上下向左侧上下顺读,分别是“□撼□□”四个汉字,四字下方均带有“心旁”压底。四字外铸一周双圈纹,内铸有简易的蟠螭纹相连,斜角形边缘。此镜制作工艺粗糙,纹饰简单,文字不精美,铭文难以阅读和理解。   ■南宋“湖州铸鉴局炼铜”带柄镜   2007年6月,在上海老街藏宝楼收藏,直径14厘米,缘厚0.48厘米,柄长10.6厘米,柄宽2.64厘米,斜边柄,重485克,青铜质地,镜面光亮。八瓣葵花形带柄,镜背中央铸直行“湖州铸鉴局炼铜”七个宋版书体铭文,炼铜的“铜”字下半已烂损。字体规整有劲而精美。此镜铸造工艺精湛,板模一流,证明官府制镜的严肃性。湖州镜始造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早、中期。孔祥星先生著《中国古代铜镜》载录一面为六瓣菱形镜,镜铭文有“湖州铸鉴局乾道四年炼铜照子官(押)”。从而说明此类镜应在南宋乾道年间铸造。湖州市长兴县博物馆收藏一面湖州铸鉴局铭文的六瓣葵花形官镜,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乾道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赵??的第二个年号。孝宗在位27年,有三个年号,即隆兴、乾道和淳熙,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铸镜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并建立管理铸镜的机构。湖州铸鉴局就是当地管理制镜的单位。传说,此镜是由福建邵武地区出土后而流入沪上的,后被笔者花一千六百元收藏。   ■南宋湖州石念二叔商标带柄镜   1994年11月于江西德兴县出土,直径10.2厘米,柄长8.5厘米,柄宽2.2厘米,重150克。六瓣葵花形带柄。镜背中央饰长方形框,框内铸两行商标“湖州石念二叔男念七郎镜”十一字楷书体,素边缘。   湖州古称吴兴,是宋代著名铸镜中心。石家为民间铸镜大户。南宋湖州镜大多称“照子”。因宋太祖赵匡胤之祖名有“敬”,为避“镜”讳,故将镜子改为“监子”或“照子”。而此镜用的是“镜”字,其铸造的年代应该是在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朝廷规定“敬”字不避讳以后而铸造。   此镜铸工规整,但质地轻薄,含铅量多,很可能是庆元年间铜禁以后的产品。本镜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商业广告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南宋桃形带柄镜   2004年3月于福建邵武地区出土,直径10.63厘米,缘厚0.43厘米,柄长9.4厘米,柄宽2.71厘米,柄斜边,重275克,青铜质地。桃子形,长柄,素背,窄边。铸造工艺精良而实用。笔者在2009年4月于《中国文物报》发表《宋代新形制镜类――商标铭文桃形镜系列》一文中,就桃形镜铸造的年代作了初步的考证,确认为南宋时期铸造的镜种。   ■宋代葵花形阳燧带柄镜   2007年4月于江西贵溪县出土,直径12厘米,缘厚0.5厘米,柄长11.2厘米,重410克,青铜质地。镜为八瓣葵花形,花瓶形柄。此镜一面呈平面,是照容之用的镜面,另一面有圆形隆起凹面,为聚光取火的阳燧。阳燧至阳燧中央凹圆基部为聚光处,基部直径8.1厘米,对径6.9厘米,峰脊平面至凹面中心垂直深0.5厘米,阳燧到葵花边是平面区。葵花形边与花瓶柄边紧密相接,具有宋代铸镜的风格。此镜铸造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而美观,是不多见的珍藏品。史料记载,阳燧镜早在唐代就有发现,是中国古代向日取火的用器。《周礼?秋官?司炬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夫遂即阳燧。我们祖先用阳燧取火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太阳能的国家之一。我国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起在上海冶炼厂废铜料中陆续抢救出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八个朝代的阳燧有近百件,其中宋代铸造的有柄阳燧镜数量居多。   ■南宋鱼龙纹带柄镜   1994年12月于江西省南城县出土,直径9.5厘米,缘厚0.26厘米,柄长9厘米,重120克。镜为八瓣菱花形,花瓶形柄。镜背左侧有小圆珠,珠右侧饰一条浅浮雕曲体的鱼龙纹,龙首鱼身。龙首张口怒目,鱼身腹部伸出一只肢爪,背部一侧有岩石状物体,鱼尾间布满水波纹,素窄缘。镜体轻薄,铸造工艺精良。这类鱼龙纹镜世称“摩竭”镜。“摩竭”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龙首鱼尾的动物,它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的神兽。“摩竭”纹传入中国后,从隋唐至宋,摩竭纹在我国日趋华化,演变成此镜上龙首鱼身的动物形象。   ■宋仿东汉四兽带柄镜   2000年12月由福建出土流入沪上,直径10.51厘米,缘厚0.47厘米,柄长9厘米,柄宽2.14厘米,重260克,青铜质地。镜圆形带柄,中央为平素圆形,四周上、下、左、右各饰四枚正方形框,内各铸四字铭文,字迹模糊,方格间各铸神兽,双圈外有锯齿纹,宽花边缘,制作工艺粗糙。   ■宋仿三国神兽纹带柄镜   1994年10月于浙江湖州地区出土,直径10厘米,缘厚0.36厘米,柄长8厘米,柄宽2厘米,重220克,青铜质地。六瓣菱花形带柄,镜背饰一周环绕式神兽,三位神仙呈座端状,间配神兽,外区每瓣内铸有以双勾线构成的卷曲花纹,边廓缘窄,柄上无装饰。上海博物馆收藏精美的一面八瓣带柄镜,柄上铸有“绍兴五年费家造”铭文,其造型基本与此镜相似,说明这类铜镜应是南宋绍兴年间仿制品种。宋代,复古之风兴盛,宫廷大量仿制古青铜器,在《小校经阁金文拓本》著录中就收藏许多宋仿汉唐镜,尤其汉镜居多。   ■宋代四神八卦带柄镜   1999年5月于江西吉安县出土,直径10.5厘米,缘厚0.47厘米,柄长8.5厘米,柄宽2.3厘米,重270克,青铜质地。镜体腐蚀严重。八瓣菱花形带柄,镜背内区饰环列的四神,上方为朱雀(南),下方为玄武(北),左为青龙(东),右为白虎(西)。四神形态简单而粗劣,特别是玄武,很难识别。外区环绕八卦图纹,素缘。此类镜是采用简便快捷的“砂型铸造”工艺制成,导致铜镜整体变得粗糙,图案模糊。显然不同于致密的“范铸工艺”而精美。   综观宋代铸造的铜镜,无论从形制、纹饰和铸造工艺上研究,都具有宋代时代特征,特别是宋代有柄镜的制造和使用,较好地反映社会民众的需求,也为后世的金、元、明、清铸造有柄铜镜开创了新河。(责编:雨岚)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铜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