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无聊做什么好呢是什么 为什么人会感到在家无聊做什么好呢

人为什么会空虚无聊?
查看: 4257|
评论: 0|原作者: 灶心土
摘要: 早上起来,看到一个老同学在QQ空间发了一段话,感觉他似乎空虚无聊的快要爆炸。
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无聊呢?因为我们的心,是由六识和合组成的,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 ...
早上起来,看到一个老同学在QQ空间发了一段话,感觉他似乎空虚无聊的快要爆炸。
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无聊呢?因为我们的心,是由六识和合组成的,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
而这六识,是由我们的身体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脑),即六种感觉,与外境的六尘,色(物质)、声、香、味、触、法(规律、理论性),相接触、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这颗心,如果离开了我们身体这种能够感觉外境的器官,就不能产生。如果离开了外境的六尘,只有身体的这六种感觉器官,也没办法产生。
因为心是由六识和合组成,所以我们就至少需要让其中一识感觉到充实,才不会觉得空虚无聊。比如眼识(视觉),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或者看风景来充实(当然这里也包含耳识等其他识的作用);或者耳识(听觉),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来充实;或者舌识(味觉),通过饮食来充实;或者意识,通过看书等等来充实。其他识也类似。
但我们这颗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他的存在,是必须依靠外缘的,所以他总有一个向外攀求的动力、或者说欲望,而且不能停止。因为一但停止,与外缘断除了联系,他就有消亡的可能,会产生存在感危机。正是因为心的这种原始的生存动力,促使我们不断的向外攀求、不断的产生欲望,并且永远无法被满足。因为当我们适应了某种外界的刺激,这种外缘使我们产生的满足感或者说存在感就会越来越弱。我们必须追逐新的、或者更高的目标,来保持这种满足感、存在感。比如你原来一个月赚5千元,现在赚1万元,这种更高收入的刺激会让你很满足。但时间长了你慢慢适应之后,这个收入就没办法对你产生刺激,你的满足感就会消失,你必须追求更高的收入。或者你必须有其他方面的追求来替代对金钱的这种追求。
而我们的六识里面,前面五识主要是依靠我们的身体来获得,由于受到身体的限制,总会达到一个极限,进而使你没办法再进一步获得更多。又或者受限于外境的各种限制,让你无法随自己的欲望来行事。所以就只能靠意识这一识来获得。我们与他人交流沟通也是属于这一层面。但即使没有真实的人在你面前和你交流,我们还可以看书,和书的作者交流。所以相对来说,意识这一识,我们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可以不断的向外攀求。但看书这里,也有一个看什么类型书的问题。比如说你看的是言情小说或者武侠小说,这种故事类的书,其作用其实和看电视电影是差不多,看这些书的时候我们是会在头脑里产生情境,所以更多的是眼识和耳识在起作用,只是稍微有更多一点的想像空间而已。所以必须是一些带有哲思类的书,才能使人获得这种思想交流的满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喜欢看书的人,或者说人文墨客,是很少会感到空虚无聊的,因为他可以不断的获得满足。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破除人的这种空虚无聊,必须养成看书的习惯。如果依靠前面的五识,很容易就达到上限。如果你不知停止,就会让自己过得很累,从而把自已的身体催垮。
其实,即使是看书,这种思想上的交流,这种向外攀求,也有可能达到上限。因为交流是必须在两者的思想高度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否则就无法产生共鸣,变成鸡同鸭讲。当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不断上升的时候,就会面临与其处于同一思想高度的人或者书越来越少。最后可能生出“高处不胜寒”的心情。历史上也不乏这类思想巨人因此而感到十分痛苦,甚至因此疯了,像尼采。甚至还有一些人因这种空虚感而。
那么,人类的这种空虚无聊,最终的破解之道在哪里呢?这就是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说的心,是虚妄不实的,只是六根与六尘因缘和合的结果,是无常的,是变动不息的,没有自性的。而正是这个颗虚妄之心,蒙蔽了我们的“妙明真心”,使其无法显现。所以人类获得最终的之道,就是要除此虚妄之心,让我们的妙明真心得以显现。因为妙明真心是不依外缘而存在的,是不生不灭的。只有除去妄心,真心显现,我们才能不被外境牵引、时刻不得停息。
那么如何除去我们的妄心?妙明真心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就只能靠大家自己去学习了。
不过如果你实在提不起对佛法的兴趣(因为佛法往往被很多人理解为迷信,从而心生排斥,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那么至少要养成看书的习惯,才能最大可能的让自己处于充实的状态,而不会空虚无聊的快要爆炸。因为其他的追求因为身体的限制,很容易就无法产生更强烈的满足感,又或者由于外境的限制,让你无法获得,从而让人陷入空虚无聊无法自拔。
上一篇:下一篇: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总感到无聊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总感到无聊
awhCbhLqRceCdjcPQUnn_IMG_0249.jpg
我说:太无聊了,
我说: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我说:又好像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她说:。。。
她说:什么都别做。
我说:就是什么都不做才无聊。
她说:那就做点什么。
我说: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啊!!!
她说:比如,工作? 旅行?
她说:伏尔泰都说了,惟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
我说:工作?工作只能使人异化,旅行?不过是现代的风湿病、关节炎和膝跳反应。
我说:我哪儿也不想去。
她说:不,你应该出门,买点烤串、啤酒和香烟。
她说:在幽深的大街上漫游,和人群在一起,肩并肩,手拉手。
我说:得了吧,我只能摊一摊手,我无法动弹,无聊像一座围城,我早已深困其中。
我说:即使是人类的一小步,我也无法迈出。
她说:大错特错。
她说:笛卡尔说了什么?身体不过是一种平平无奇的形式,你的心灵,你愁绪如云的心灵,才是坚实的实体。
她说:《变形记》,你读过卡夫卡对不对?
我说:怎么了??
她说:无论你是一只甲虫,还是以一只直立行走的脊椎动物作为存在的形式,你还是你。
我说:真的想不到……你说的对!
她说:来吧,到大街上,沿漂浮的烧烤味或者流动的地铁远遁。
我说:去哪里?
她说:漫无目的的游牧,去任何可能的坐标。在行将崩坏的世界移步换景,在流沙的世界奔跑。去城墙、去清真寺,去露天泳池,或者登上紫金山天文台,捉一只流萤,放飞在冬天的瓦尔登湖。
我说:Excited!
我说:我感到我失去了面目,沉重的肉身像潮水一样褪去。
我说:我变得庞大,又十分轻盈。
她说: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我说:黑漆漆的一团,看不清固定的形式,也许是人,也许是一只黑狗,也许是热烈的爱情。
她说:我喜欢是黑狗。
我说:为什么?
她说:我曾经有一只黑狗。
她说:我们生活十年,有一天,他消失了。
我说:哦,你从未说过。
我说:是走失了吗?还是……
她说:我说了,是消失!
我说:也许是遭遇了意外的伏击战呢?
她说:我说了,是消失!
我说:你怀念他吗?
她说:不,他在情感上背叛了我。
我说:我看见他了。
我说:你期待情感的再现、绵延,在意义上让他重回你的身边吗?
她说:不,这太可怕!
她说:我不接受这种轮回的,蹩脚的命运。
她说:他是崭新的,其他的,别的,另一种可能性的黑狗。
我说:嗯,一只无限可能的黑狗。
她说:是的。你看,他扑朔着眼睛,好像在一阵寂静中张望。
我说:不,他是有闪乎的眼睛,但并不是张望,
我说:只有人类才会迷茫、无聊、四处张望。
她说:你看,你又陷入对自己的内省。
我说:是吗?抱歉,我又有了短暂的幻觉,看什么都是隐喻,都是修辞。
她说:算了,还是回到现实吧。
我说:好。
她说:看,这只黑狗有与生俱来的锥子脸。
我说:嗯,他头部的发梢被风吹起,连静止的云也在轻颤
我说:是的,它是一朵行将破碎的云。
她说:我怀疑太阳也将参与此刻的秘密。
我说:没错,黑狗撞入太阳的生命运动,在地上投下一团干燥的阴影。
她说:不,是水汪汪的的阴影。这让我想起了生活的欢乐和忧愁。
我说:你陷入了回忆?
她说:没有。。。
她说:我说过,我的黑狗和此刻的黑狗是两种概念。
她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不同的存在。
我说:恩,没错。
她说:也许,我们应该为这只黑狗起一个动听的名字。
我说:不,千万不要。
她说:为什么?
我说:命名?用词语盲目的建立你和他牵强的联系,不顾一切的形而上的占有?
我说:你全部的热情,或者突如其来的冲动,不过是为你和他的永别增加一种想念。
她说:哦,是吗?
她说:真是太无聊了!
我说:嗯,真是太无聊了!
咪蒙最近的一篇文章《现在为什么流行睡丑逼了?!》似乎犯了众怒。
在图文中,咪蒙把黄渤、大张伟、高晓松、王宝强、张一山描述成“丑逼”,然后欲扬先抑,赞扬五人有文化、有趣味、有演技、又勤奋,即使是个丑逼,也一样招人喜欢啊。
然后,咪蒙就掉粉了。先是在微博道歉,晚间又在公众号上做了道歉。
且不说是否为有效危机公关,但是这一点也不酷。
我难理解的是,面对掉粉之后咪蒙的低姿态道歉。与文章里大开大合恣意汪洋的太妹形象截然相反,让我一时难以接受。
没什么好道歉的。粉丝来来去去,很健忘的。过几天,他们又会重新关注回来。咪蒙有些过度紧张了。
按理说,咪蒙应该很清楚,从《致贱人》、《致low逼》引爆朋友圈,每一篇文章都是有多少赞誉就有多少毁谤和不屑的。
从朋友圈的现状来看,只要咪蒙更新,蹭咪蒙就是例行的蹭热点,各有各的刁钻古怪反对咪蒙。但是写的好的,几乎没有。
我虽不至于是一个咪蒙粉,但就内容创业和新媒体运营来说,我有足够的理由佩服咪蒙。
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发现,任何反对咪蒙的文章都毫无新意,充斥嫉妒、无趣和恶毒。我一直坚定的认为,只有咪蒙才能反咪蒙!
如果我是咪蒙,早就悄咪咪的再建一个"反咪蒙"(Anti_Mimeng)公众号。
在咪蒙上发《致贱人》,在反咪蒙上发《反致贱人》,在咪蒙上发《致low逼》,在反咪蒙上发《反致low逼》……
每个话题都是两份,己矛攻己盾,这里掉粉那里涨粉,二元对立,囊尽天下粉丝,闷声发财。
即使最后被发现是同一人,也没多大的关系。人们会爱上这场旷日持久的写作教学,爱上这种矛盾的碰撞,在闷热的午后,感觉自己也随之分裂了。咪蒙最近的一篇文章《现在为什么流行睡丑逼了?!》似乎犯了众怒。
在图文中,咪蒙把黄渤、大张伟、高晓松、王宝强、张一山描述成“丑逼”,然后欲扬先抑,赞扬五人有文化、有趣味、有演技、又勤奋,即使是个丑逼,也一样招人喜欢啊。
然后,咪蒙就掉粉了。先是在微博道歉,晚间又在公众号上做了道歉。
且不说是否为有效危机公关,但是这一点也不酷。
我难理解的是,面对掉粉之后咪蒙的低姿态道歉。与文章里大开大合恣意汪洋的太妹形象截然相反,让我一时难以接受。
没什么好道歉的。粉丝来来去去,很健忘的。过几天,他们又会重新关注回来。咪蒙有些过度紧张了。
按理说,咪蒙应该很清楚,从《致贱人》、《致low逼》引爆朋友圈,每一篇文章都是有多少赞誉就有多少毁谤和不屑的。
从朋友圈的现状来看,只要咪蒙更新,蹭咪蒙就是例行的蹭热点,各有各的刁钻古怪反对咪蒙。但是写的好的,几乎没有。
我虽不至于是一个咪蒙粉,但就内容创业和新媒体运营来说,我有足够的理由佩服咪蒙。
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发现,任何反对咪蒙的文章都毫无新意,充斥嫉妒、无趣和恶毒。我一直坚定的认为,只有咪蒙才能反咪蒙!
如果我是咪蒙,早就悄咪咪的再建一个"反咪蒙"(Anti_Mimeng)公众号。
在咪蒙上发《致贱人》,在反咪蒙上发《反致贱人》,在咪蒙上发《致low逼》,在反咪蒙上发《反致low逼》……
每个话题都是两份,己矛攻己盾,这里掉粉那里涨粉,二元对立,囊尽天下粉丝,闷声发财。
即使最后被发现是同一人,也没多大的关系。人们会爱上这场旷日持久的写作教学,爱上这种矛盾的碰撞,在闷热的午后,感觉自己也随之分裂了。
逃跑的媒体人,微信公号搜索“漫遊者”(OhMyWanderers)。认准头像喔!
凭剩余的热情写私人生活随笔,内容围绕读书、科技、互联网、生活、人文等等,不按套路,随心所欲。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去年平安夜之前的一天,我给死党李尖尖用笔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是用碳素钢笔写的,我知道在这个网络忽悠人的时代,我们离可爱的传统已经越来越远了。死党是我玩了三年的闺蜜,他在乌鲁木齐一家房地产做职业顾问,业绩不错,凭了那一张能把死人住过的房子顺利卖出去的巧嘴之外,最主要的是...
神仙意味着长生,却不意味着不死。单纯的背后,往往是太过残酷的真实,人,鬼,神,莫不如是。 劈山救母,三界纯孝的传奇。高擎的宝莲灯,追求美好爱情的象征。但谁又知道,成就了这传奇和这象征的,是怎样的一条血腥和阴谋之路…… 第一卷 最后一战 第一章 心事一灯知 杨戬的手,在触上沉...
书路——荆棘鸟 请帮忙点击上图,不影响您浏览 荆棘鸟 作者:【澳】考琳·麦卡洛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
嫂嫂回厂上班了,真是的,我才不活得像你那样累呢!才四十出头的人,活得跟个男人似的,就知道瓦着个腰干活儿,还有个人样儿吗?一个女人活着图个啥呀,吃吃喝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活得滋润。干活儿,那是男人该做的事情,钱就应该男人去挣,女人就是负责花钱的。让我跟个龟孙一样的干活,门儿都...
医疗剧好像越来越热了。 但好像也……一部不如一部。 看过《急诊科医生》我们才发现,之前对《外科风云》太苛刻; 比起《外科风云》,5年前的《心术》简直行业标杆。 8.0、7.5、6.2,豆瓣评分逐部递减 为什么我们拍不好医生? 等等,你忘了国产医疗剧的巅峰之作—— 《无限生机...
你一天 24小时 看两小时日出 两小时日落 有开始也有结束 就圆满了
暑假快接近尾声,新学校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即将开学的孩子们。女儿也是兴奋不已,对新校区是很向往的,非常期待去新学校上课。中午和王界程妈妈,刘珂冰妈妈,黄老师一起整理新教室的卫生,新教室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干净整洁,我们的宝宝真是有福了。王界程和刘珂冰非常卖力,一会儿擦...
不發脾氣!母父无聊是什么 为什么人会感到无聊?|任务攻略-任务易每天都大量信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感到无聊?
【本文来自公众号:好奇心日报 公众号ID:qdailycom】本来说互联网会给我们的大脑提供很多知识,但我们又学到了些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大脑需要的可不只是知识Dougald Hine 是一位英国作家。他创立了万物学院(School of Everything)、Spacemakers 和崩溃学学会(Institute for Collapsonomics)。他还和保罗·金斯诺斯(Paul Kingsnorth)合著有《远离文明:黑暗之山的宣言》(Uncivilisation: The Dark Mountain Manifesto)一书。在我坐着进城的那辆大巴上,每一位青少年和每一位成年人都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他们那个小巧的、无所不能的机器:在这个口袋大小的窗口里,有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文章、永远也听不完的音乐、永远也看不够的裸照。可就在几年前,这种信息宝库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当面对它们的时候,像我们这些现在已经多多少少成年了的人都会想:要是现在再变年轻,那该得有多不一样啊。我记得听一个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了 Google ,哪个小孩会觉得无聊啊?”最近我又想起了这个问题,当时我读到一篇文章,说一位 23 岁的英国女士坐了牢,因为她在 Twitter 上向一位女权主义者发出了强奸威胁。她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她当时“醉得不醒人事”而且“觉得没意思”。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例,但却不是孤例。互联网暴民已经开始得到了学界——比如《礼貌研究学刊》(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和它的姊妹刊物《语言攻击与冲突学刊》(Journal of Language Aggression and Conflict)——的注意,而且人们经常把这种行为的动机解释为“无聊”。但躲在互联网上、觉得很无聊的也不是只有这些反社会的人们。我们可能不能再拿缺少刺激作为借口了,但乏味的说辞并没有成为历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会经常说一些乏味的话。这就导致了一个深入到互联网文化内部的问题、一个由我们手中无所不能的机器所引发出来的假设:我们在寻找的究竟是什么?30 年前,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宣称“信息想要自由”(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离开它当时的背景之后,这句话成为了用来阐明互联网政治的一句口号。带着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网络派在努力从政府和企业手里争取信息的解放——当然了,政府和企业对于信息收集和控制的机会可能提供什么有自己的想法。然而,对布兰德争取人们支持的呼吁的拟人化指向了一个更为坚定的信仰,而它的基本观点是:信息本身就是一股解放的力量。根据我的猜测,这种信仰是有其目的的,而这种目的的来源,则是这些技术在 1960 年代加州反主流文化的潮流中所扮演的庇护所角色。布兰德本人则用这句话连接起了信息和自由这两样东西:在记者汤姆·沃尔夫(Tom Wolfe)1968 年所著的《插电酷甜迷幻实验》(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一书的开头,就写到他去见了出狱之后的肯·凯西(Ken Kesey,插电酷甜迷幻实验的主导者,译注)——“一个瘦瘦的金发男人前额上有一个鲜艳的圆盘……光着膀子戴着印度佛珠做的领带,穿着上面佩有瑞典国王颁发的勋章的白色屠夫衫”——后来他又创办了被誉为返土归田运动(back-to-the-land movement)圣经的《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史蒂夫·乔布斯后来则把这本书称为“纸质版 Google”。在可以被搜索引擎索引的网络出现之前,布兰德就和别人一起创建了 WELL(the ‘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它是 1985 年从《全球概览》的办公室里创办的一个电子布告牌。它的成员推动了当时可用的技术的发展,发现了一个很像虚拟社区的东西。这群人的核心是一批来自“农场”(the Farm)的老兵——“农场”是延续时间比理想主义和混乱时期还要长的少数几个嬉皮士团体之一。在 WELL 上,这些人和其他穿佩斯利花纹衬衫的先锋人物和一些人分享了他们的经历,而这些人后来在 1990 年进一步创立了电子前线基金会,并在 1993 年创办了《连线》(Wired)杂志。这句从反主流文化时期用到网络文化时期的话,既不是唯一一句我们用来总结网络时代初期的话,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句话。但在网络文化和网络上的勾心斗角形成的过程中,它扮演了十分不成比例的重要角色。1990 年代,当互联网走出大学的地下室、进入公众意识中的时候,正是像布兰德、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连线》杂志的创始编辑)和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电子前线基金会创始成员)这样的人,把他们过去多年来在像 WELL 这样的空间里的经历转化成了强有力而简单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互联网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如此重要。丨信息取代了 LSD(致幻药)——这种神奇物质的消费可能改变世界记者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本人是 WELL 的早期贡献者之一,在他 2005 年出版的《榛睡鼠说》(Dormouse Said)里,他概括了反主流文化是如何塑造个人使用计算机的历史。和任何一个迷幻摇滚乐队 Jefferson Airplane 的歌迷所说的一样,《榛睡鼠说》里说的是:“喂饱你的大脑!喂饱你的大脑!”互联网需要一个故事,好让那些从来不会对 TCP/IP 协议感兴趣的人觉得它有意义,而经历过反主流文化大潮的人正好有这么个故事——他们所处时代中逃避现实的神话:打开心扉、自问心源、脱离尘世(turn on, tune in, drop out)。在这个新版的寓言里,信息取代了 LSD(致幻药)——这种神奇物质的消费可能改变世界。问题在于,信息并不会滋养我们。更糟糕的是,到最后我们还觉得无聊了。在自己住了半个多世纪的村子里,一位作家朋友被拉进了一个酒吧答题队伍里。拉他入队的邻居说:“你懂得可多了,艾伦。”这个邻居说得没错:艾伦惊人的学识是我认识的人里最深厚的。不过艾伦礼貌地拒绝了,而且好几天都为此困惑不已。展示一个人积累的知识无疑会有一种得分的喜悦,但从其他各个方面讲,在酒吧答题时用到的知识都是没什么意义的知识。这可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势利。在我们开始寻找和建立联系、开始用知识讲故事、开始用这些故事寻找世界的意义和自我在世界上的位置的时候,知识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记住一个你永远不会去的城市的公交时刻表,和使用时刻表去探索一个你刚刚抵达的城市,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别的。当我们追寻着这些联系,让探寻知识的经历把我们带向某处、同时接受这一路上我们可能会被改变的风险时,知识就会体现出它的意义。如果说乏味有解药的话,那也不是信息,而是意义。丨如果说乏味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病,那是因为获取发现意义的技能变得更难了。但在信息和意义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在我们寻找到意义的过程中,信息可能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正是在这些未经区分的感悟和荒唐念头中,我们才寻找到了事实。但从信息到意义的过程,可并不仅仅是从噪音中过滤信号这么简单——它是一个炼金一般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惊喜。它需要技巧、时间和努力,也需要练习和耐心。无论我们经验有多丰富,都无法确保成功。在大多数人类社会里都存在掌握了寻找意义技能的专家,但它却不会是由专家独有的技能,因为它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具有人性的活动,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说乏味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病,那是因为获取发现意义的技能变得更难了。但平心而论,也不能把这种技能获取的困难都归咎于互联网,无聊本身其实源自早前的科技革命。这个词的发明和多轴纺织机的出现处于同一时期,哲学家芭芭拉·达勒·佩兹(Barbara Dalle Pezze)和卡洛·萨尔扎尼(Carlo Salzani)在他们发表于 2009 年的论文《娇气的怪物》(The Delicate Monster)中说:乏味感并不是人类生而就有的特质,但它却有一段始于 18 世纪左右的历史,并充斥着整个西方世界。而这也代表了从 18 世纪向 21 世纪迈进的一段进化史。撇开因工业时代而产生的各种好处,其本身所带来的是一种地域性的乏味感,在劳动者中、在生产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现状中、在把工作活动产生最大化产出合理化的过程中,这种地域性的乏味感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回到那种带有浪漫色彩的前工业时代:我只是想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依然在塑造着我们后工业化时代生活的这些矛盾上。19 世纪工厂中出现的身体暴力可能不再会出现了(至少在工业化发端的那些国家不会),但这些工作组织方式中天然的疏远作用依然存在。当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它似乎预示着将把人们从工业化社会的乏味感中解放出来,信息仿佛是一种充满迷幻色彩的强心针,被注射到了我们沉闷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实际上,信息最好的一点却是它的另一面:在找寻有意义的联系方面,它是个特别棒的帮手。但如果产生乏味感的深层次原因是意义的匮乏,而不是因为缺少刺激,如果信息要通过多层微妙的过程才能升华成意义,那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持续信息流也无法兑现这个承诺。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它也不过是让我们从不停地从一个链接点向另一个链接,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迟早会被冲刷到网络上某个遥远的角落,还在想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那种随波逐流的体验与那些通向意义所在的耐心、不可估量的过程实在是大相径庭。此外,后者则要求我们有一些反思的空间——让我们已经吸收的信息沉淀下来,等着看能出现什么有意义的模式。要去寻找一下我们生活中可以不插电的角落、可以拒绝查看收件箱里紧急邮件的日子、可以不去匆忙赶场的可能。关掉那个无所不能的机器吧,倒不是说要永远关掉,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是有限的:我们能承载的信息只有那么多,如果我们掉进了小溪里,就不能在溪里垂钓。正如任何一个经历过 1960 年代反主流文化大潮的人会告诉我们的:最好对那些神奇的玩意儿放尊重些,但也别忘了限度。
正在加载...
3月独家巨献!2016维多利亚的秘密海滩泳装秀全程性感直击。3月15日,更有SIA亚洲风尚大典2016最潮的明星汇聚韩国,扫描下图二维码免费直播预约中>>>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edithzh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热门时尚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聊时玩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