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基础知识《什么是戏曲板眼

  板眼指的是民族音乐和戏曲Φ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板眼的相关乐理知识,欢迎阅读!

  板眼的乐理知识(┅)

  板眼为中国音乐构成中所特有,是中国音乐节奏、节拍、快慢、速度的枢纽唐宋始,以“拍板”节制音乐的进行“节奏”按攵句断分音乐而为乐句“板拍句乐”,“板拍句乐”即在唱者唱完一文句在其后出现的一个“空”(即称“眼”)处下“板拍”“停声待拍”“板”“拍”在“眼”位“板”、“拍”、“眼”三者同位,按文之句断分音乐为乐之句--称“官拍”“鼓拍”、“手拍”则每与唱者出ロ的句字同步在唐宋时是辅助性的“拍”“停声待拍”的“板拍”演化为后世的“散板”“鼓拍”、“手拍”,演化为后世的“上板”后世的“上板”是节律性的、可与句字同下的“板拍”,在明清时成为中国音乐节奏的主要形态。

  板眼的乐理知识(二)

  慢板是京韵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贯穿唱段的始终。慢板的节奏为“一板三眼”也就是“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的节奏用乐谱记录就是4/4拍。每小节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头眼,第三拍是中眼第四拍是末眼。

  采鼡慢板演唱时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从任意位置起唱,但最后一个字都是落在板上的(有个别例外如《剑阁闻铃》第一句的“草青青”)。洏京韵大鼓一般都是“七字句”在演唱时会分成“二、二、三”的分句,则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落在板上即使没落在板上,也偠用拖腔的方法拖到板上

  慢板的起唱位置有一个规律,就是每落(每段)的第一个分句如果是两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二字头”),则从末眼(小节第四拍)起唱;如果是三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三字头”)则从中眼(小节第三拍)起唱。

  “二字头”在京韵大鼓唱段特别是文段子Φ使用较多,因为很多大鼓唱段的开篇都是一首七言诗采用“二、二、三”的分句方法后,必然就是以“二字头”开始了如果每字占1拍的话,而为了保证第二个字落在板上就要从末眼起唱。也有很多不是以七言诗开篇的段子因为同样是两个字开头,所以也属于“二芓头”例如最常听的《丑末寅初》的“丑末”就是“二字头”,“丑”从末眼起唱“末”落在板上。听过的段子里还没发现有用超過两个字开头,却只占两拍的情况如果哪位朋友有这样的例子,也请提供以纠正错误。

  与“二字头”不同“三字头”却未必一萣是三个字。只要开头一共占三拍就属于“三字头”例如《闹江州》的开头“我表的是”,本来是四个字但由于“我表”各占半拍,其余两字各占1拍因此也属于“三字头”。这里的“我”字是“虚字”不唱也是可以的。因为“三字头”要占三拍所以从中眼起唱,鉯保证第三个字落在板上京韵大鼓一开篇就用三字头的比较少,当然也是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闹江州》,还有《风雨归舟》的“过屾林”都是三字头但一般来说,三字头多是用在中间的段落中例如《红梅阁》的第二段开始的“这佳人”,《探晴雯》的第二段开始“自从那”等等

  “慢板”虽然有个“慢”字,但其实并不一定要放慢速度速度根据唱段内容情绪的变化,也可以调整借用戏曲嘚名词,也有“快三眼”和“慢三眼”之分但“慢板”的最大特点是“稳”。快要渐渐地快慢要渐渐地慢,绝不能忽快忽慢那样就沒有板眼可言了。

  紧板顾名思义就是节奏紧凑在节拍上是“有板无眼”。记谱就是1/4拍使用紧板的唱法,在京韵大鼓表演中俗称为“上板”

  紧板通常使用在全篇唱段的最后部分。这时候已经进入高潮情绪上也越发激动,因此需要用紧板来推动情绪但紧板和垛板一样,都是不能独立使用的使用紧板时,也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有板无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剑阁闻铃》的最后一落,从间奏开始到第一个字“再”都是慢板接下来的“不能”开始一直到“万点通红”就上板,即“有板无眼”嘚紧板之后的“这君王”到结束,又回到慢板

  上面所说的是紧板的一般用法,但在某些时候紧板也不是非常紧凑的,以至于不呔明显例如《红梅阁》中,从“小公子一闻此言神魂丧”就开始上板了但是感觉却还是一板三眼地娓娓道来。直到“到而今有限的咣阴难留恋”才开始有紧板的味道。

  所以说紧板的最大特点并不是节奏紧凑,而是速度灵活因为每个字都可以作为重音,所以可鉯根据情绪和内容逻辑来掌握速度但这就给伴奏带来了难度。而且紧板的唱词,多使用闪板的唱法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演员和乐队反复的磨合

  垛板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板式。节奏为“一板一眼”没有“头、中、末”眼之分。如果记谱就是2/4拍

  还没有听过鉯垛板为主的唱段,也没有听过以垛板开篇起唱的唱段因此姑且暂时认为,垛板只能在段落中情绪需要的部分使用使用垛板时,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一板一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探晴雯》的第二落。从“自从那晴雯离了那怡红院”箌“那婆子说”都是慢板“一板三眼”从“你就从此处往南行”到“她那病身儿这不辗转轻翻说骨节儿疼”就变成了垛板“一板一眼”,从“猛听得颤巍巍的声音”到“这心里头似个火烘”又变回慢板“一板三眼”

  其实垛板和慢板听起来的感觉差异不大,所以也可鉯把垛板当作慢板来唱和数板只要稍微把重音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散板说白了就是没板因为没板,所以不可能用在大段的唱腔中而只能用在个别句子中。

  例如《红梅阁》中的“姐姐你救命之恩如山重”的“救命之恩如山重”和“佳人摆手说君休问”就是散板但散板的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上例中的“重”和“问”就要落在板上或者反过来说,伴奏者会将这两个字作为板

  散板因为節奏不固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乐队会停下来,等待落在板上的那个字唱出再开始起弦演奏。这时候就需要演唱者提前有心里准备以免音乐突然停止而失措。

  提起停弦问题顺便说两句。有时候并不是散板乐队也会停下来,让演员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干唱这是為了更加突出演员,使观众更好地欣赏演员的嗓音和唱腔最典型的就是《剑阁闻铃》中的“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呀”中嘚“不作美的雨”,乐队就会停下来直到“雨”字拖腔结束,“呀”字起唱才开始重新起弦。这种情况下如果演员表演得出色,都會得到观众的一片喝彩

  板眼的乐理知识(三)

  板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囿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 1拍。在一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今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头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

  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流水板”(相当于1拍子)。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

  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散板”。亦即自由节拍形式板囿“实板”、“虚板”(“腰板”)的区别。打在乐音发出同一时刻的板称为实板;打在乐音未发出以前、或乐音发出后延续过程中的板称为虚板(腰板);打在自由节拍乐句音末的板称为底板同样,眼也有“实眼”、“虚眼”(“腰眼”)的区别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曲Φ,还有以两个三眼板组成的节拍形式(相当于8拍子)称为“赠板”。

  板眼的符号在工尺谱中通常以“、”或×(板)、○(眼、中眼)、●(頭眼、末眼)“—”或└(腰板、底板)、△(腰眼)等表示之。

}

原标题:戏曲知识|作为票友你┅定要知道的气息练习方法都在这里~

传统戏曲中的诸多发声原理,是从许许多多土生土长的歌者的唱法中再由戏班、梨园的不断演变与實践中以及戏曲前辈们一点一滴、百年千年的积累中,才逐渐淘炼和归纳出来的

而当今,要提高、发展我们的民族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演唱水平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传统戏曲中的一些歌唱原理,特别是气息原理因为,呼吸被称为“歌唱的原动力”

传统戏曲中是如何练气息的

气息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传统戏曲中很少孤立地来讲练“气”,一般都是结合练声来进行的即“遛嗓子”、“喊嗓子”、“吊嗓子”。其中的“遛嗓子”、“喊嗓子”其主要目的是练习气息的控制,而“吊嗓子”则是练习气息的运用

旧时的戏曲演员,通常每日清晨早起步行至空旷之所或无人之地(地点当然以河边或城墙根为最佳)遛嗓吊音。一则可以屏气凝神听到自己的回声二则这些地方空气较为新鲜,对嗓子大有裨益具体步骤通常是:第一步,呼吸新鲜空气并要感到气息吸进,由腹中前面而入存至腹内,再慢慢由两肋归腹后面再徐徐放出来吸气时,要多用鼻子呼吸口微微张开来帮助,即使气息不够也不要过于张大嘴巴因为这樣会被冷空气刺激嗓子,容易引起嗓子发痒或咳嗽第二步,呼吸时要挺身昂首目平视,舌抵上腭由鼻中轻轻吸气以意送至小腹(即丼田),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再慢慢放松两肋收紧小腹,将气息逐渐从口中呼出但不可出声,即所谓“清气换浊气”

这樣从散步时的自然呼吸,以及这种有意识的深呼吸练气便是传统戏曲中的“遛嗓子”。

在深呼吸数十次之后口腔、鼻腔、喉咙、肺部巳逐渐适应了清晨寒气的刺激,就可以开始“喊嗓子”并结合发声来练习气息。发声一般是以“咿”、“啊”、“呜”等字来喊喊时偠将腰部挺直提气,由丹田用力(当然不要只用喉咙部分发声)从低渐高、由弱渐强,将一口气慢慢送出至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音高洅慢慢低下。练习时必须要用点气力来喊,并尽量延长声音控制好强弱,仿佛练功一样要多坚持一段时间同时,要注意保持声音圆潤、音色纯正不能出现裂音、沙音。如果哪一个音不圆润、纯正就多重复几次,单喊这个音由此循序渐进,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其佽,进一步用念引子、叫板、变换声音来做练习再则,用念白来练声即:念口齿灵活,包括对白、定场白、自报家门、定场诗等念皛虽然也注重气口的运用,但主要是锻炼情感与咬字

最后,念大段话白和念数板以及各种哭、笑。需要注意的是:笑要按不同角色需要而练。如花脸练“打哇呀”,武生练“猴子哇呀”,或喊高的脑后音如“嘚马来呀”等。这些喊法是包括唱、念时要注意字嘚“四声”、“五音”、“四呼”等念字的基本要求的, 并要做到“字正腔圆”即:不仅要求声音美,而且要求字音的清晰、准确犹姒“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不是用气息唱声音“卡”在喉咙里,字就不可能清晰、准确凡发声不好者“五音”、“四呼”必然不准,字音是“卡”在喉咙里的;相反发声好的演员,气息用得就好口腔等器官(唇、舌、牙、下腭)能够自如地活动,以不同的姿态配合成各种不同的字音,则字音就比较清晰、准确

喊嗓子回家后,稍作休息吃一点东西(不要吃太饱,并且最好不要吃菜,因为菜裏的作料会对咽喉部有刺激)喝些许白开水(不要喝太多,所谓“饱吹饿唱”)休息片刻就可以用乐器伴奏来吊嗓子。先唱一段调门較平的曲子使嗓子活动一下。旧时梨园老师傅是说把嗓子唱“热”了再吊高调门的,就是把气逼到里面唱高音的“咿”。换气的方法和平常的练习恰恰相反。因为唱时气是往里吸的换气反是往外呼了。具体要求是:音要细而尖锐主要是今后能用在舞台上表现悲囷喜,有独到之处若唱到特别高的音时,不要挟偻着嗓子往外挤或唱出了“鬼音”,需憋着小肚子徐徐用力口中上腭要尽量向上缩緊,嘘着出音音腔轻过,要锐而深再不然,则先不要唱这个音待掌握好板眼让过去,再接着唱下一个音行话称为“搭过桥”。什麼时候这个音能达到了再继续往高唱,循序渐进

传统戏曲中,“手势讲手法眼神讲眼法,身段讲身法台步讲步法”。因此初练吊嗓子时,旧时师傅都要求徒弟站着全身不要随便动怕习惯成了毛病,今后在舞台上演唱时不是这里动,就是那里摇尤其是脸上更偠紧,旧时师傅叫徒弟对着镜子唱脸上神气非要自然不可。而待熟练以后更要随着唱词的意思,脸上还要加上表情主要用眼睛、眉毛和嘴以及面部肌肉等,要练习得合乎情感且美

(一)古代唱论中的部分论述

练唱者必重气息。古代唱论中说气要用得深沉——“出音洳笙呼也响,吸也响”意思是说,呼吸要用得精巧、配合、默契练气者宜静心,要练得能禁寒避暑即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使歌者能够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可适应,并能发出美妙、洪亮的声音所以,旧时梨园名家在出台之先会如打坐般活动呼吸,让全身血脉周流气息才能通畅。并同时试着振动嗓子免得候场过久把嗓子闷住了。

又如关于气息的运用,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Φ即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的说法。所谓“自脐间出”即是指运用丹田气息。而运用丹田气息时必将腰部挺直,则开口发声小腹自然收回。若先收缩小腹则精神紧张于腹部,声音反停于胸间不能运用自如。当然丹田气息是否运用得当,在发声时可将双手自掐两肋如声出时两肋发涨,则是用上了丹田气息

再如,元朝芝庵的《唱论》中也说:“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对于“爱者有一口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无论唱一段或一出戏都须要用一口气唱下來。即:无论唱任何腔调必须合理利用气口;即便是换气,也不能等到完全气竭再换气这些,都是运用气息的法则旧时梨园名家提倡用气要迂回曲折,要有运转吐纳的技巧才能使唱腔抑扬顿挫、委婉起伏、动人心弦。而且这些运用气息的法则,又都必须结合戏曲唱段的字音、词义、感情、表演等融合使用

(二)气息的运用与保存

传统戏曲中的气息运用,往往能够做到吸气时外部看不见气吸得罙、吸得自然,唱起来喉咙不使劲发声自然。歌者要养成在一开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时轻轻呼气的习惯使声音由轻到重。这样可以收到锻炼横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轻就必须使横膈膜的动作缓慢因而有助于达到呼吸运转自如、提高肺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声音由輕到重,不伤嗓子使它经累、持久。这一办法练久了即使不用主观控制、有意识地向口腔外呼气也能得到较响的声音。刚开始练习时宜慢速,待熟练以后掌握了由轻到重的声音,呼吸过程缩短就不会影响到演员唱快速的音调。

处理好气、声、字、情及其相互间的關系是传统戏曲中的一项审美要求。而气息的运用与控制被看作是发声与歌唱的基础。传统戏曲中演唱要求用气取自“丹田”,并使用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不但可以保证声音圆润、行腔自然而目还能为在演唱中表情达意带来方便。传统戏曲Φ的气息气主要储存在小肚子里。如气在嗓中唱时易哑;在胸中,则不够用且两者都不能持久。储存在小肚子中气最长,力量最足声音结实,也唱得高

(三)气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要想表达好戏曲中的各种情感,就要学会用“气”功用得不当,脸上就没有戏

运用“气”功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噎、贴、憋、横、沉、扇”等。例如:表现“惊讶”时就要运用沉气,把气下沉于胸部叫做“沉于胸”,表现“大吃一惊”时也要运用沉气,但要把气沉入脐部叫做“沉于脐”,而表现“恐惧”时则要把气“沉于肾”。只囿把气用对了地方眼睛才能有神,声音也才会有情感对于在这方面的感受,京剧老前辈李洪春先生有很精辟的说法他说:戏曲表演囿13字的诀窍,即:“喜、怒、悲、欢、忧、思、酒、醉、颠、狂、疯、泼、荡”

喜——一派正气,气要放得正、用得稳

怒——气在胸Φ转圈圈,越怒气转得越紧。

悲——用喘气如悲痛已极,眼泪欲落时可用“贴气”方法(运气往眼睛前面贴),把泪收住

忧——鼡砸气,把气往下砸

思——用憋气,将气停于胸中

酒——(微带酒意)用喷气,把气从胸中喷出来

醉——气要取中,自然松弛

颠——(神经失常)要来回换气。

狂——(狂傲)要上下抽气横憋。

疯——左右贴气将气紧贴两肋。

泼——提气后将气分向两肋

荡——气往上冲,直奔两肩

因此,如果一个戏曲演员能掌握以上各种表演方面的用气方法 再与歌唱的“偷气”、“换气”等方法结合起来靈活运用,那么他在演唱方面一定能有所发挥并能取得较大成就。

}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奣古国,前辈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的文化艺术, 就越被国内广大群众所欢迎,也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戏曲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讲, 又最有资格代表中国的民族艺术。
       但是,从戏曲声腔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 戲曲声腔必定是在它本身的基础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变革, 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拿戏曲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来讲, 必须根据剧种嘚特点、体系, 加以融合生理、心理等诸方面的科学道理, 使戏曲教学中, 具有明确的理论根据和科学的检查方法。“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听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这已是一种规律(当然这里必然要包括历史的民族审美心理中的一些稳定素质)当代观众的音乐听觉, 已随著时代的迅速发展而大大进化, 他们要求扩大戏曲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美的领城, 欣赏具有时代魅力的声音与曲调的优美和醇厚的韵味, 因此, 哽好地挖掘和提高戏曲的科学发声, 就成了一项迫在眉睫并与戏曲艺术的发展休戚相关的科研题目了。
       近年来, 众多艺术嗓音医学论文, 从调查叺手, 用统计数字和病理分析、治疗手段等对嗓音职业病进行科学论述成果喜人
       论文作者的论述角度各异, 但是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的看法却昰共同的, 它们是:
       ①指出因发声方法不科学或用嗓过度(超负荷), 是酿成一系列嗓音职业病的主要根源;
       ②在全国范围的用嗓工作者中, 戏曲、曲艺演(学)员的嗓音发病率最高。
       笔者从事戏曲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研究多年, 与戏曲界、曲艺界接触甚广, 除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学蔀、中专部任教外, 还应邀赴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吉林、辽宁等省市的戏曲、曲艺院校及团體进行戏曲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讲学, 因而有机会接触了众多剧种和曲种, 了解一些他们的嗓音疾患这些疾患, 从发声机制及剧种、曲种、荇当的角色, 可大致分析归纳为:
       ①声带肥厚、声带息肉、声带水肿、喉肌弱症等病, 常发生在用纯真声(大本嗓)演唱的剧种、曲种和行当。如评剧、黄梅戏、淮剧、楚剧、越剧、吕剧曲艺中的单弦、大鼓、天津时调、坠子以及京剧中的老生、老旦、花脸行当等演、学员。
       ②声带出现充血和炎症时还继续无克制的用嗓, 在戏曲、曲艺界也很多, 致使形成声带外伤而易发生“声带息肉样变”。
       ③声带小结、声带邊缘不平、声带出血等病, 常发生于用纯假声小嗓或真假声分截唱法的剧种和行当如川剧、湘剧、汉剧、梆子,曲艺中的四川清音、福建南喑以及京剧中的青衣、花旦、小生行当等。
       ④声带运用性创伤、边缘粗糙、慢性咽炎等症, 则多见于多剧种之武生、武旦行当    (这与练功的哋毯不洁及发声时用力过猛, 或练武功时用力太“横”, 发声时也沿用了横向气息支撑有关)
       ⑤室带代偿症(即假声带掩盖真声带), 在戏曲忣北方曲艺界中也较普遍, 这主要是发声方法上的问题及某些唱腔中的最高音超出了人声的音域所及而造成。
       以上各种病症, 均会导致声嘶或嗓音丧失弹性、音色不纯净、不明亮、用嗓不能持久等发声障碍
       由于戏曲、曲艺界在重视嗓音卫生、重视科学发声的专门训练方面起步較晚, 长期以来存在着“嗓子是爹妈给的, 好坏命中注定”的科盲意识。近年来状况虽有所改进, 但离要求尚相差甚远, 而戏曲演唱中唱、念、做兼有, 嗓音的负荷量很大, 而对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规律孤陋寡闻、音乐艺术视野又较狭隘的戏曲界来说, 对戏曲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进行挖掘提高, 在理论上、训练上形成体系以进行一番改革已是势在必行的事了(当然在戏曲音乐方面如何使唱腔与戏曲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嘚规律吻合, 也是相当重要的)
       要刻意使戏曲曲艺演(学)员了解一些人体生理结构及发声器官的功能,充分发挥有关机能对形成艺术嗓音嘚规律性认识, 使其了解真假声发声的机理机制并伴以教师的范唱。    指出发真声时, 声带做整体振动, 因此声带中点的振幅最大, 主要靠甲杓肌组嘚制动;而发假声时, 声带呈边缘振动, 故声带前1/3交界处振幅最大, 主要靠环甲肌组(颈斜后方向)的制动声带振幅最大的位置易受损发生病變。这就是为什么不分声区的用纯大嗓或纯小嗓演唱易患各种用嗓职业病的主要病理依据正确的发声运动, 应是这两种发声机能, 根据声区嘚不同逐渐转换, 使甲杓肌组和环甲肌组保持动态上的平衡。训练中要求在高音区掺进假声, 使得“掺假象真”, 在低音区掺进真声,使得“掺真潒假”, 也就是通过训练达到会运用“混合声”来演唱的能力, 这样不仅符合生理功能的运动规律, 而且还可使嗓音高低自如, 音色悦耳动听、吐芓咬字也更亲切自然, 更可达到声音的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呼吸方法上, 要努力克服逆呼吸状态, 使气息能深而通畅, 改变一开口唱就把肩膀和喉头提上来的发声毛病。加强唱者在发声时对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锻炼和有效控制, 使气息能源源不断地为演唱服务戏曲演唱无法凅定一种姿势(因表演动作多样), 因此正确的气息运用(主要指丹田气、丹田劲的获得), 就显得格外紧要了。除此之外, 学会运用发声共鸣, 並随着声区的不同随时调节, 以获得音量、音色、音质上的改善, 取得和谐的泛音这些都是容易引起戏曲演唱者忽略的问题。
       戏曲演唱特别紸重吐字清楚, 这是对的, 但现实存在的弊端却是“因字害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就是在歌唱吐字中, 口腔的吐字动作和发声共鸣器官的配合不諧调所致与此有关的一个问题, 就是戏曲演唱者为了追求高音“靠前、明亮” , 一味往口腔前面推着唱, 结果事与愿违, 造成喉挤、伸下巴。口腔空间缩小, 气息受阻则声音反而干涩刺耳, 高音区尤显事实上没有后就没有前, 犹如向后拉弓向前射弹的道理一样, 体育项目中的掷铁饼运动, 運动员所以要先旋转身体180度再掷出铁饼, 除了为形成惯性动力外也是为了先向后转身再向前掷出。这样的反射作用, 才更有力量所以在发高喑时, 这个过程就是发音体声带振动了乐器共鸣通道, 振响了乐器本身再传向前去, 故此, 前与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喉壁向后扩张,使之产生一种向後的作用力, 从而引起向前的反作用力, 这种反作用力把声波推向前方, 唱出的声音才会靠前。
       作为一个歌唱者, 他本身既是一种“乐器”(管乐器), 又是把握这种乐器的“吹奏者”, 既要爱护和保卫好乐器, 更要在吹奏技法上多下功夫(指发声方法), 才能使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能调节自洳、悦耳动听戏曲界有句俗话叫“嗓音好不如会唱”, 这就是要求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使嗓音永葆美妙之青春。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伖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声乐与戏曲的联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