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每日一词:“流星”法流星用日语怎么说说

&p&我曾经有几个土豪的朋友,跟他们一起玩宾利。&/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e12d630a93ff0c76558ca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032& data-rawheight=&3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3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e12d630a93ff0c76558caa_r.jpg&&&/figure&&p&&i&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有貂,有狗,有宾利……嗯,还有很多头发&/i&&/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a367fff23b00cf2c3379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962& data-rawheight=&15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6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a367fff23b00cf2c3379_r.jpg&&&/figure&&p&我那几个“烧包”的哥们都是这么玩的。&/p&&p&我总感觉大家对于宾利是什么品牌理解过于简单。宾利跟劳斯莱斯、迈巴赫比的不是豪华,宾利跟他们比的是运动,宾利的灵魂就是跑车。&/p&&p&&b&第一个问题,你知道I WO是什么意思吗?&/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53ce8a6fe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168& data-rawheight=&1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53ce8a6fe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225f571d2f813aa9a395add8f19ac1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184& data-rawheight=&15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8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225f571d2f813aa9a395add8f19ac1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10f7ca5a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928& data-rawheight=&3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10f7ca5a0_r.jpg&&&/figure&&p&每个品牌都有它的基因。宾利的基因缔造者就是WO(Walter Owen)。大家可以注意一个小细节,宾利的媒体宣传照片经常挂上I WO的车牌。它在告诉你,我就是Walter Owen。&/p&&p&今天很多人把宾利仅仅理解为顶级舒适的豪华车是比较狭隘的看法,这一品牌的灵魂是“跑车”,这是Walter Owen最初的人设。&/p&&p&&b&品牌诞生10周年时,广告词是什么?&/b&&/p&&p&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1929年英国《AUTOCAR》杂志,这是人类最悠久的汽车杂志,已经存活了120年了。它的广告词是“The World’s Finest Sporting Car”。这回大家相信我没有欺骗大家了吧。&/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1794dfe1ceadd6f48edfe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094& data-rawheight=&1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9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1794dfe1ceadd6f48edfea_r.jpg&&&/figure&&p&&b&一份广告,两个典故&/b&&/p&&p&那么我们翻看1930年英国《AUTOCAR》杂志的另外一期宾利广告。这是英国一家润滑油公司的出钱做的广告,广告的主旨是他们是宾利的供应商——有点类似阿里云打广告说自己是Mobike摩拜单车的供应商。&/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0f6b0233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948& data-rawheight=&1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0f6b02336_r.jpg&&&/figure&&p&“Captain Birkin’s Bentley at BARC meeting March 22 at Brooklands, Fatest Lap of Meeting……“&/p&&p&短短的一行广告词,有两个宾利的典故。&/p&&p&第一个典故:Captain Birkin是著名的Bentley Boys(宾利小子)的成员。他们是英国精英家族中的赛车狂热分子。他们开着宾利在全世界参加各式各样的比赛,为英国争光。&/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db7d9bccdfc3df677dea600838bcb7c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5db7d9bccdfc3df677dea600838bcb7c_r.jpg&&&/figure&&p&Birkin非常喜欢戴着蓝色底白色点的围巾参加比赛,这是它的标志性形象。如果参加宾利车展展台活动,还会经常看到礼仪戴着Birkin丝巾。蓝底白点的领带也是宾利重要的官方礼物之一。&/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63f391443fbfaf2ddf3f63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94& data-rawheight=&1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63f391443fbfaf2ddf3f63_r.jpg&&&/figure&&p&第二个典故:Brooklands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赛道之一,它的赛道形状接近一个椭圆。美国的印第安那波利斯赛道就是仿造Brooklands造的。宾利曾经在Brooklands赛道上创造出汽车最快速度。&/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90b4cfe97e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493& data-rawheight=&20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9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90b4cfe97e8_r.jpg&&&/figure&&p&后来,宾利有一款老爷车被命名为Brooklands。&/p&&p&&b&说到用赛道命名车型名字,这或许是宾利的传统。&/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cf4c2582bbbe008fc202e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732&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3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2cf4c2582bbbe008fc202ef_r.jpg&&&/figure&&p&慕尚、雅致这两款车的名字分别来自勒芒24小时耐力赛弯道的名称(最右下和最右上那两个弯道)&/p&&p&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Birkin队长吗? &/p&&p&他们这些宾利小子曾经在20年代连续4次获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对于我们亚洲人听到慕尚、雅致这个名字,觉得温文尔雅,而对于西方车迷来说则感受到的是激情四射。&/p&&p&&b&关于Savoy酒店&/b&&/p&&p&宾利当年赢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故事在2003年还在延续,这一年宾利车队再次赢得勒芒冠军。&/p&&p&为了向经典致敬,车队的欢庆地都安排在与70多年前同样的酒店——著名的Savoy酒店。&/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007a69dc4dc55bfb82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188& data-rawheight=&1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8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007a69dc4dc55bfb827_r.jpg&&&/figure&&p&我曾经在这个酒店住过,还很认真地去寻找一个掌故。为了将宾利赛车送进Savoy酒店,酒店的转门特别拆了下来,宾利的赛车也被立起来并拆除了不少部件在塞到酒店里面去。&/p&&p&&b&关于 4.5&/b&&/p&&p&当年宾利赢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主要车型是4.5。4.5是它的排气量,车的名字也命名成这个。它的机械增压版本的绰号叫Blower。&/p&&p&这宾利4.5太太太太有名了。著名的小说家Ian Flaming写的James Bond小说,最初的设定,Bond的座驾就是这辆宾利4.5。&/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b4e8a6a4c1fcf081c56f5f45c7113c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146& data-rawheight=&1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4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ab4e8a6a4c1fcf081c56f5f45c7113cf_r.jpg&&&/figure&&p&我收藏了一份1966年美国著名的《Life》杂志。我个人是历史爱好者,这期杂志全面介绍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反差效果极强的是封面故事是介绍Ian Flaming和他的小说。封面照片是肖恩康纳利驾驶着这辆宾利4.5.&/p&&p&我邀请了宾利的前一任董事会主席Wolfgang在这本50岁的杂志上签了名,作为纪念。&/p&&p&大家肯定想了解我为什么有那么多杂志吧?看这篇文章就懂了: &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我家的书比国家图书馆还多,没时间读,那有什么卵用?&/a&
&/p&&p&&b&很多车都说自己拥有运动基因,那么宾利的运动基因与其他品牌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b&&/p&&p&2012年,我曾经采访过宾利的前设计总监德克范布雷克(Dirk van Braeckel),宾利历史上最伟大的车型是什么?他的回答是Blue Train。蓝色列车?我还是很费解的,这是什么?&/p&&p&这其实是宾利品牌历史上最重要的典故!&/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8a44e29ce4ecfab4510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433& data-rawheight=&4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3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08a44e29ce4ecfab45105_r.jpg&&&/figure&&p&宾利小子之一的Barnato跟人打赌,宾利可以跑赢法国的蓝色列车。蓝色列车是往返法国北部城市加莱与南部城市里维埃拉的专线。它是寒冷的北方人去南方取暖的重要线路。&/p&&p&最终Barnato跑赢了蓝色列车,让世界震惊,他也赢得了100英镑的赌金。不过他因为在法国飙车所交的罚金远远多与此……&/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4789eff65f0e5e7ede81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288& data-rawheight=&28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4789eff65f0e5e7ede81b_r.jpg&&&/figure&&p&&i&这张照片绿色那台就是跟Bluetrain PK的老爷车,蓝色这台是后来的Bluetrain限量版。&/i&&/p&&p&这个典故背后代表着那个年代对于高性能车的要求——长距离高速驾驶。汽车的出现,让欧洲各国的时间距离大幅度缩短。20年代的汽车杂志里,大量的内容都是介绍异国风光的旅游内容。这种高性能、又能长距离驾驶、而且有相当高舒适性的车被称为Grand Touring(大旅行车)。&/p&&p&宾利的运动跟兰博基尼的运动不太一样。兰博基尼就没有古典GT的概念,因为这个品牌诞生的1963年世界对于跑车的定义已经变了。而年头老一点的法拉利的产品线就有GT线和Sportscar线。像FF就是典型的GT风格车。&/p&&p&&b&大家都知道宾利是豪华品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宾利的豪华会是哪个词?&/b&&/p&&p&这个问题,我问过宾利的前设计总监德克范布雷克(Dirk van Braeckel)。&/p&&p&他的回答是Experience体验。&/p&&p&最后:&/p&&p&宾利的核心是GT,GT不是车的加速多快,多给劲。GT的意义是你要把它开出去。&/p&&p&我自己与宾利最深刻的回忆就是曾经和几个好朋友开着几辆宾利从香格里拉出发去梅里雪山。一路艰难险阻,毫无畏惧,一副我是土豪我怕谁的气概……因为反正也不是我自己的车,都是我兄弟大哥的车。&/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41dd15ade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938&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f41dd15ade6_r.jpg&&&/figure&&p&当年带我们玩的带头大哥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eddf1c839abee0dc94833b3& data-hash=&eddf1c839abee0dc94833b3& data-hovercard=&p$b$eddf1c839abee0dc94833b3&&@Kingston Chang&/a& 。是他让我理解了宾利是什么,也特别喜欢这个品牌。&/p&&p&PS,我也很喜欢劳斯莱斯。以前劳斯莱斯的中国区总经理Jenny是我的老师。她在英国古德伍德劳斯莱斯总部帮我借了一台幻影开了两天,我们开着那车去了普斯茅斯港吃海鲜……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p&&p&最后迈巴赫,这是一个积淀不太够的豪华品牌,毕竟消失了太久的时间。我对这个品牌印象最深的是以前有个车手拿迈巴赫造的引擎改造出一款巨牛的车,叫Chitty Chitty Bang Bang。&/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43e3efbe5de886f141f3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102&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e43e3efbe5de886f141f3e_r.jpg&&&/figure&&p&Chitty Chitty Bang Bang后来被Ian Flaming写成了小说,拍了电影。&/p&&p&最后:车这个东西,体验了之后方知差别。有机会,就上车吧。&/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44d81af2baf04c8b934ffd60fefadb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7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44d81af2baf04c8b934ffd60fefadbf_r.jpg&&&/figure&&p&&/p&
我曾经有几个土豪的朋友,跟他们一起玩宾利。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有貂,有狗,有宾利……嗯,还有很多头发我那几个“烧包”的哥们都是这么玩的。我总感觉大家对于宾利是什么品牌理解过于简单。宾利跟劳斯莱斯、迈巴赫比的不是豪华,宾利跟他们比的是运动,宾…
&p&那似曾相似的感觉——既视感
&br&&br&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起来的就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这么一段话:“我们都有一种偶然而生的感觉,觉得我们所说所做的是很久以前所说所做的事情,觉得我们很久以前曾被同样的面孔,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环境围绕,觉得我们很清楚再往下去要说些什么,仿佛我们突然记起这一切一样,我一生中,再也没有比他说那番话之前对这种神秘现象感受得更为深刻的了。”
&br&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地有这样三种经历:1.某种场景好像在何时经历过。2.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3.某个地方好像在何时去过。总而言之,这3种感觉在心里学上统称为“既视感”(Déjà vu,法语,意思为“曾经看过”),据统计,7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1次既视感。法国生理学家艾米利·波拉克(Emile Bolirac)在1867年的著作《精神科学的未来》(The Future of Psychic Sciences)中第一次定义了这种现象,并且将其命名为“既视感”。
&br& 这样的三种感觉,你有过么?
&br& 根据目前心理学届的定义,既视感包括了我上面所述的三种类型,目前绝大部分人都只经历过其中的一种或二种,只有极少数的人三种情况均经历过。
&br& 1. 某种场景好像在何时经历过。
&br&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特点是感觉强烈,细节清晰,不仅仅是视觉,连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周围的一切一切,都好像是过去某个时刻的copy.就如同过去某个事件A被你遗忘,然后突然想起来那样,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你恢复了什么记忆,因为这种场景一般很短,只有几秒至几十秒。
&br& 2. 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
&br& 这种感觉与场景经历所不同的是,你所经历的不再是场景或者环境或者动作,而是某种感觉,而无论这种感觉是愉悦还是郁闷,都会有一种“久别”这种感觉的经历,所以带给你的首先是惊讶,然后才是这种感觉所能带给你的影响。
&br& 3. 某个地方好像在何时去过。
&br& 这种感觉的经历者是最少的,具体表现为一个人到达某个陌生的从未去过的地方时,感觉周围的环境却是如此熟悉,对周围的细节了如指掌,仿佛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很长时间。
&br& So, the question is,Where is the déjà vu come from?有一点可以首先确定,那就是,当你觉得某个事情发生之前,大脑里面已经有了这个事件的相关记录,无论它是不是确实发生过,并且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这就好像你复制一个同名文件到一个文件夹目录下,系统会提示你这个文件已经存在,是否覆盖一样,无论这个文件是你以前自己创建的或者是来源于其他途径,它确实存在于你的大脑硬盘之上了。
&br& 好了,这样一来形成既视感的条件就有了:第一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摄取外界信息,将其输入电脑;第二步,大脑在记忆库里搜索这些信息,如果记忆库里面有这些信息,那么新来的信息就会被定义为“似曾相识”,所以,既视感并非错觉或者幻觉,它确实是你记忆库里面应该存在的东西。
&br& 那么,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或者说主观上认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事情,记忆库里面就不应该有这些的,对吧?那为什么又会有既视感的存在呢?
&br& 一,梦境的碎片
&br& 很多人感觉到,他们的既视感有点像是以前某个梦境的碎片,尤其是一个人第一次产生既视感这种感觉时,和做梦的感觉非常的相似,就好像回忆起以前一个时间久远被遗忘的梦,这样的解释也许有一点点道理,但是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以前会做一个与未来场景有关的梦呢?很多的细节都被一一重现,如此吻合的梦,是无法用概率来解释的,而且梦重复的一般是你经历过的场景,他不能够预示未来,你也不会梦见你从未见过的素材,事实上,你从来没有做过也不可能做过这样的梦。
&br& 二,宗教,超自然的神谕
&br& 所谓神谕,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种既视感,通过一些超自然地力量,把“未来的记忆资料”灌输到大脑中,而所谓先知的人,就是可以自由调用这些资料的人,并非是先知经历了未来,而是未来的资料如同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好像让人经历了未来。
&br& 三,最着调的解释:大脑传输延迟
&br& 根据脑神经专家做出的“传输延迟论”,是解释既视感的主要理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把信息放入大脑的不是别人也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因为你的既视感所感受到的事件,很可能就发生在0.1秒以前。
&br& 从大脑结构来看,位于大脑左半球的颞叶部是一个资料汇总中心,它会排列我们获得信息的时间顺序,当某个器官(如眼睛)摄取到信息后,信息通过两条神经线路发送到颞叶部。其中一条为直达路线,另外一条要经过右脑,虽然负责传播这些信息的神经脉冲速度并不算太快(最多也就是120m/s),但因为我们的脑袋也就几十个厘米,所以在这么短的路程中,两条线路的信号会几乎在同时到达—这是正常情况。但在某些特殊的时候,比方说你没吃早饭,没睡午觉,通宵熬夜,等等导致注意力分散,精神高度疲惫,大脑处于混乱的情况下,绕经右脑的那条线路就发生了迟滞,在这小小的传输误差中,直线传播的信号已经到达颞叶部,并且被大脑处理整合放入了记忆库,这是,途径右脑的信号到达了,因此就会被认为是发生过了的事情,从而产生了既视感。
&br& 四,心理学家的解释
&br& 和脑神经专家的观点一致,心里学家也认为大脑记忆库里面的信息来自于我们本人,不过他们不认为是神经传输造成的,只是你无意识间接受了某些信息,但自己实际上并不知情。就如同你去朋友家做客,你忽略了朋友家墙上的一副油画,简单的说,主观上你不认为你看到过这幅画,但是实际上这幅画的信息已经被你的记忆库所记录,当你再次注意到这幅画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告诉你,你已经看过这幅画了,所以,既视感产生了。
&br& 五,物理学的多元宇宙,时间旅行
&br& 多元宇宙是最普遍的物理学说法,在这种理论中,你通过某种方式跃迁到了你所不曾经历过某个事件A一个宇宙B当中,但是你任然带着宇宙A的经历,当时间A发生在宇宙B中,你就会有关于这个事件A的记忆,于是,既视感又产生了。
&br&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拼命地想找到某样东西,并且这样东西在你的记忆中确实存在于一个确定的地方,但它就是不见踪影,你七上八下,翻箱倒柜以后却发现这个东西老老实实地呆在那个确定的地方,物理学家们把这个叫做物品的短暂地进入了别的时空,同样的,既视感的产生就是人进入了不同的多元宇宙而已。
&br& 六,结语
&br& 对于既视感,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未视感”(jamais vu,法语,未曾相识),松鼠会前一阵子的文章“字为什么变的陌生了”就是未视感的一个经典例子,未视感其实也从反面证实了“传输延迟论”的科学性,其实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既视感就是文件放错了地方,而未视感则是文件被暂时删除无法找到了。所以,对于既视感最为科学的解释,还是“传输延迟论”最为恰当。
&br& 本文参考了印象2008.05上Bigfrank的似曾相识,感谢原作者。
&br& 其他参考资料:
&br&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25E6%%25E8%25A6%%variant%3Dzh-c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nde&/span&&span class=&invisible&&x.php?title=%E6%97%A2%E8%A6%96%E6%84%9F&variant=zh-c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既视感
&br&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rain.oxfordjournals.org/cgi/reprint/11/2/17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rain.oxfordjournals.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cgi/reprint/11/2/17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br& J. H. JacksonA particular variety of epilepsy &intellectual aura&, one case with symptoms of organic brain disease
&br&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ndex.php%3Ftitle%3D%25E5%25B9%25B3%25E8%25A1%258C%25E5%25AE%%25AE%2599%26variant%3Dzh-c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nde&/span&&span class=&invisible&&x.php?title=%E5%B9%B3%E8%A1%8C%E5%AE%87%E5%AE%99&variant=zh-c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多元宇宙
&br& 以及一些松鼠会前些日子的那片《字为什么变的陌生了》,请参考里面有关于大脑神经传输的篇章。
&br& 一些有关的电影:
&br& 《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
&br& 《时空线索》(Déjà vu)
&br& 《度日如年》(Day Break)
&br& 柳文扬《一日囚》
&br& 《蝴蝶效应》&/p&
那似曾相似的感觉——既视感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起来的就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这么一段话:“我们都有一种偶然而生的感觉,觉得我们所说所做的是很久以前所说所做的事情,觉得我们很久以前曾被同样的面孔,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环境围绕,觉得…
既然大家对走进科学这么热爱,我就跟网上转一篇文章。一次看《走进科学》说什么猴娃是人和野人的后代,还做了好几集的铺垫,还有什么人的肩胛骨是一字行的,猴娃是v行的,结果神马砖家,尼玛的叫兽验证来验证去的猴娃还是变成,人了。还有雪地里的巨大脚引,开始怀疑是野人的。结果推断出来是某人赤脚在雪地里走,由于路滑才使脚印变大,尼玛的冬天谁他吗的还赤脚走路啊!!!我看这个节目有点愚民啊……音乐配的那叫一个KB!还TMD分上下两集渲染!到最后竟然说那是村里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TNND这胖子是金刚罗汉转世,还是帕瓦罗蒂的私生子?!打个呼噜能把一个村子的人吓醒&br&2、还有一集说是一户人家老是发现自家客厅地上的瓷砖缝里会渗出像血一样的鲜红色液体,弄得到处都是,全村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猜会不会原来这块地是坟地啊什么的,然后又请了N多专家,研究他们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得出的结论都是依科学不可能发生地下矿物质倒渗这种情况发生……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液体是这家人家为了出名自己洒上去的!尼玛都闲的蛋疼?&br&&br&3、还有一期是说,挂了好几年的牛皮鼓忽然自己长出了牛毛,这件事在当地是蛮有名的件事,节目采访了那么多人,研究从厦大弄到了中央,都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没办法了,硬栽赃人家做鼓的人不专业,毛没有刮干净,当初牛毛没刮干净?我晕……这不是怀疑做鼓人的专业水平吗?呵呵!以这样的结论打发我,到底是看不起我的智商还是编导智商让人看不起!&br&&br&4、还有一期说峨眉山的一个古寺,地处森林深处,但屋顶上从来没有一片树叶。就这么个事儿,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游客,保安,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以及他的姑妈的二姐的堂妹的邻居家的一条狗,最后得出结论——是风吹走的。我TM当时就想跳楼!NN个熊,太伤我自尊了!&br&5、刚看了一期,一对老人家的电灯晚上莫名其妙老是自己亮,结果大家都说他们家闹鬼,那对老人还居然病倒了。这其中还请了很牛比的大学生来也无法解释,最后村里检修电路,说是开关的螺丝松了,紧紧就好了。~~~~~~我看完以为这是智障频道的节目,关键是我他妈的居然还耐心看完了!&br&&br&6、还有那集《谁在背我飞行》,一开始那气愤渲染的那叫一个神秘啊。说30年前一农民前一天晚上10点还在河北交通闭塞的农村,第二天一早5、6点醒来发现自己在南京了,自己不知怎么回事,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第二次,只不过到一醒发现自己到上海了。家里还被那两人留了名“山东高登民、高延津”。第三次被两人背着飞行了好几个城市。大概就这么个过程吧,节目弄得又是调查又是取证的,人证物证到处找。太TM神秘了,弄得我那个夜不能睡,日不能饭的啊!那叫一个相思啊!结果最后来了几个鸟专家,硬说人家老实八交的农民是梦游去的南京,上海等地。看到这里,我当场晕了好一会,TM梦游做车难道不用买车票吗?难不成那年头全国人民都在梦游?不过想想倒也是,那时候可不是TM全国梦游吗?&br&7.最近的一期讲老人自燃的,老人身上的棉衣乃至他摸过的物体都会自燃,结果好奇心大增,看到最后,**!是老头的外孙女点燃的,妈的,这和科学有个屁关系。最后还引出几个儿女不孝这个话题,应该归到“家庭”里才对嘛!&br&8、一个孩子经常僵尸附体。做出各种怪动作。比如翻白眼,咬人,胳膊伸直双腿向前跳,还有要喝血,想咬人。镜头昏暗,并且采访了N多村民,大家都表现的很害怕。后来还搞了一个教授专门来调查,调查不出来。教授又把小孩子拖到华西医科大学的医院去检查,结论是身体健康。最后,是带那个小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了几个呆问题,得出了结论,是因为小孩子想吸引家人的注意。因为他爸爸平时不太关心他。结果他装僵尸以后,他爸爸就很关心他,带他看医生。 &br&这就是走进科学?&br&10、上次有个不怕电的,手拿220v的电线一点事都没有。最后送到北京某专家处一鉴定,说是该男老茧厚,所以不怕电。我看全中国7亿农民里至少得有5亿不怕电了&br&&br&&br&12、最近看了期,是说共租一房的两个女孩,一到夜里就发现屋里不正常,查过去查过来,居然是那两个女孩的电脑中了木马。哈哈哈&br&&br&13、还有孩子被鬼附身变左宗堂那一集也是解释的不伦不类,人家小孩子就不知道左宗堂是谁,可是把啥都说的轻轻楚楚的,不知道他们最后胡乱解释的啥。小孩僵尸附体时嘴里还念叨古文,这个最后也没解释。&br&&br&&br&14.有一集说的一个男的一发功就能从自己皮肤上吸出血来,一摸还没有伤口,最后是他牙龈出血…… 强大。。&br&&br&13.2006年9月,福建省华安县草板村一户普通的村民家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儿。在深夜,一声巨响,一个不明物体从天而降,撞断树枝,砸穿屋顶,深陷地面,在地里砸出了几厘米深的坑。而且掉落下来的时候温度很高,摸起来还特别烫手,村民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陨石,有人说是机的零件,还有人传闻是ufo &br&残片,更有甚者竟然说这个东西好像是外星人的尿壶,到底是天外来物还是另有原因?这个不明物体究竟是什么,它怎么会掉落在这儿呢?《走近科学》为您揭开谜底。&br&经过故弄玄虚之后 最后告诉你是TM一私自罐氢气的小贩,不小心把罐弄爆炸,碎片落下来了!&br&&br&&br&14.我看的那期更吊,第一天预告的时候瞎掉我们的胃口,一个女的(忘了哪里的)五年不吃饭,居然身体健康,他家人也承认她五年来的确没有进食,只喝水,我兴趣极度膨胀,还分两集,最后把这女的和他老公弄到省医院检查,最后经过N多专家检查得出一结论,这女的得了臆病,就是幻想症,强迫症之类的,事实上还是吃了东西的,只是吃得少,我真是昏了,她一个人有臆症,他朝夕相处的家人还信誓旦旦的证明,难道她一家人都有狂想症?他一家人又不是想出名,又没有得利,解释来解释去真是难已让人信服!&br&&br&15.一个贵州还是云南那边的少数民族女初中生鬼上身,在课堂上昏倒,醒来后突然家乡话也不会说了,亲人也不认识了,说自己是福建那边来的,还说福建那边的话,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女孩学习压力大,得了臆病,真他吗恶心,以后干脆别叫走进科学了,就叫走进臆病得了,我当时气得,粑粑主持人你能相信这个结论吗,出来混饭吃也得花点本钱,随便三两句就想打发咱这些观众,真不知道CCTV办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什么,你每次的结论能把自己说服了再来说服观众。&br&&br&16.还有一期,一文盲哥们某晚看了电视后,突然洋洋洒洒写下了数百字的文章.令人哗然,令人震惊!&那么到底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呢?究竟是什么令连cctv都不会念的主人公突然写文章了呢?谜底就要揭晓——欢迎关注下期&。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那哥们不是文盲,他每天晚上都有记日记的习惯。 你他妈逗我玩…?&br&&br&&br&17.记得有一期说种下去的胡萝卜长出来成白萝卜&br&砖家查萝卜查土地查水源什么都查过来了&br&什么都没有发现&br&最后到农民家一看&br&种子袋子上面赫然写着“白萝卜”……
既然大家对走进科学这么热爱,我就跟网上转一篇文章。一次看《走进科学》说什么猴娃是人和野人的后代,还做了好几集的铺垫,还有什么人的肩胛骨是一字行的,猴娃是v行的,结果神马砖家,尼玛的叫兽验证来验证去的猴娃还是变成,人了。还有雪地里的巨大脚引…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5cbeffb9d8bc01bc48b9e444bf4024df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5cbeffb9d8bc01bc48b9e444bf4024df_r.jpg&&&/figure&【多图预警】&br&方舟子著:《&b&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b&》,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br&下面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些主要章节:&br&&b&目录&/b&&br&破解世界之谜&br&水晶头骨能揭示人类的秘密吗?&br&“百慕大魔鬼三角”存在吗?&br&金字塔究竟有多少秘密?&br&谁制作了麦田怪圈?&br&“飞碟”事件追踪&br&“美军捉住外星人”的真相&br&51号地区:地球上的外星人基地?&br&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准不准?&br&“神秘现象”有多神秘?&br&消失不了的“费城实验”&br&“湖怪”是活着的恐龙?&br&骇人听闻的“人体自燃”现象&br&植物有没有感情?&br&记忆能不能移植?&br&两亿年前的“鞋印”?&br&奔赴“死亡之约”的旅鼠&br&误区、迷信与谣言&br&“阿波罗登月”是不是骗局?&br&灾难过后为何谣言流行&br&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br&中国的教科书有问题&br&血型会不会影响人生?&br&星相决定人的命运吗?&br&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br&“智商”是不可改变的吗?&br&“微波食品有害健康”吗?&br&闹剧与骗局&br&“外星人”又到中国来了&br&“人体特异功能”是真是假?&br&“耳朵认字”可信吗?&br&“隐身人”是不是真的?&br&永动机:空想与诈骗&br&该如何验证“永动机”&br&古今中外“不食”假新闻&br&“东方超人”的绝食闹剧&br&“北京人”化石值得炒作吗?&br&为达尔文声辩&br&达尔文的眼睛&br&海克尔的胚胎&br&凯特威尔的蛾子&br&始祖鸟案件&br&澄江动物群挑战进化论了吗?&br&达尔文晚年忏悔了吗?&br&神创论能否是科学&br&智能设计论:一具行走的僵尸&br&神创论老谎言数则&br&读《昆虫记》切忌买椟还珠&br&达尔文何过之有?&br&达尔文岂是“小学生”&br&“达尔文进化论遭强力挑战”?&br&什么样的“科学家”在反对进化论?&br&打扮成“生物学家”的传教士&br&认清科学与伪科学&br&“秘境追踪”要追踪什么?&br&为什么人们相信怪异的事情?&br&为什么要反对伪科普?&br&中国科学普及面临的挑战&br&从反伪科学走向反科学&br&从反科学走向反对反伪科学&br&如此反对反伪科学&br&中国需要“科学警察”&br&总论&br&科学时代的伪科学&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60da5fd8de9_b.jpg& data-rawwidth=&369&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9&&&/figure&方舟子著:《&b&神秘现象不神秘: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b&》,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br&下面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些主要章节:&br&&b&目录&/b&&br&迷信与误区 &br&食物会相克吗? &br&别人的食物是你的毒药 &br&人能够长时间“辟谷”吗? &br&世上有没有“胎息”? &br&真的会有蛊毒吗? &br&世上真的有“点穴”功夫吗? &br&“智商”的误区 &br&血型能影响人的性格吗? &br&为什么说星相是迷信? &br&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 &br&预测假象和骗局 &br&破解世界之谜 &br&金字塔的神话和鬼话 &br&“百慕大魔鬼三角”揭秘 &br&水晶头骨能揭示人类的秘密吗? &br&谁制作了麦田怪圈? &br&“飞碟”事件追踪 &br&美军有没有捉住过外星人? &br&迷雾笼罩的51号地区 &br&消失不了的“费城实验” &br&都灵裹尸布疑案 &br&真的有“湖怪”吗? &br&神农架有“野人”吗? &br&“人体自燃”是真是假? &br&植物真的有感情吗? &br&破解“惊世大预言” &br&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吗? &br&“神秘现象”有多神秘? &br&进化与神创 &br&达尔文的眼睛&br&海克尔的胚胎&br&凯特威尔的蛾子&br&始祖鸟案件&br&澄江动物群挑战进化论了吗?&br&神创论能否是科学?&br&智能设计论:一具行走的僵尸&br&怎么看待对进化论的质疑?&br&奇怪的化石奇怪吗?&br&谣言与闹剧 &br&总论&br&————————我叫分割线————————&br&以上这些方舟子的文章都是能够在网上看到的,有兴趣的知友们可以去搜一下,下面具体介绍几篇文章:&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3aeb488bcca_b.jpg& data-rawwidth=&1283& data-rawheight=&18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3aeb488bcca_r.jpg&&&/figure&&b&为什么人们相信怪异的事情?&/b&&br&为什么有人会相信人是外星人的实验品?为什么有人会相信人类与恐龙甚至三叶虫共存过?为什么有人会相信“特异功能”?为什么连“哈佛大学的基因科学研究者”也会相信埃及金字塔有魔力,一只猫在里头冬眠了四千年?……一句话,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怪异的事情?&br&&br&
《为什么人们相信怪异的事情》(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 )是美国著名怀疑论者迈克·谢莫(Michael Shermer)在1997年出版的一本书的名字。谢莫的经历颇为奇特。他曾经是一名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经常参加横穿美国大陆的比赛,在那时候,他很相信“新时代宗教”的歪理,为了提高比赛成绩,尝试过种种离奇古怪的营养、疗养法,然后在十几年前,突然醒悟,变成了一位反伪科学的怀疑论者,并创建怀疑者学会和创办《怀疑者》杂志(Skeptic),该杂志在1992年春天为悼念阿西莫夫而创刊,现在已成为美国反伪科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本书中,最有趣的部分是谢莫描述他本人与伪科学打交道的经历,比如他在参加横穿美国大陆的自行车比赛时,曾经因为劳累而产生幻觉,被“外星人”(救护人员)绑架。他到一所著名的伪科学研究所听讲座,反客为主给其他听众上概率分析戳穿“超心理学”的把戏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著名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双盲试验法和概率统计分析是反击伪科学的战无不胜的武器,对这点我很赞同。谢莫在书中就用这两样武器和理性思维分析、驳斥了“超心理学”、外星人绑架、濒死体验和出窍体验、神创论等伪科学,也顺带批判了否认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新纳粹主义和坚信非洲是西方文化发源地的“非洲中心论”等伪历史学。&br&&br&这本书的副标题《我们时代的伪科学、迷信和其他虚假观念》更能反映其内容,或许书名叫做《人们相信的种种怪异事情》更为合适。对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怪异的事情,谢莫在书中只有一章做了分析,归纳出25条思维谬误,事实上可视为严密思维和实证的一些判断准则。在批判伪科学时我们经常用的,象轶事不能当做证据、流言不等于事实、从个案得不出普遍结论、类比不是证据、异端不等于正确(这是指伪科学的鼓吹者经常将自己打扮成受迫害的异端,以哥白尼、伽利略自居)、使用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你无法解释的现象不等于不能解释(比如你无法解释魔术是怎么变的,不等于就真的是奇迹)、取证的责任在反主流的挑战者一方、权威的语录不是证据、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巧合不是证据等等。还有几条比较重要的准则被谢莫遗漏了(虽然他在具体分析案例时也用到),象个人体验不是证据、提出者的私德有问题不等于其理论无效、相关的事件不等于因果关系、非常的声称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如果这么一条条地列出来,大家都会觉得很显然,但是一到处理具体的问题,就老犯糊涂。毕竟,人并不是天生就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思维是需要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具有的,而且必须时时警惕不让推理出现偏差。&br&&br&思维出了差错,只能算是迷信怪异事物的直接的、近期的因素。中期的因素,应该放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中来考察。而远期的因素,则恐怕要追溯到人类的进化起源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一定是相当有启发意义的,可惜谢莫在书中对此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做深入的探讨。迷信很可能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到现在仍然没有消失的迹象,几乎可视为人类的一种本能(不管是生物本能还是文化本能),那么就有许多进化的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在人类的蒙昧时期,迷信是不是也有某种生存优势?这种优势是体现在个体水平(属于自然选择)还是群体水平(属于文化选择)?是自然选择(写入了基因)还是文化选择(成了拟子(meme))的结果?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怪异的事情,其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的。&br&————————我叫分割线————————&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853d9d0b0ba275c188eb452c84ecf069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2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853d9d0b0ba275c188eb452c84ecf069_r.jpg&&&/figure&&b&水晶头骨揭密&/b&&br&
因为侨居海外,我到现在才收到今年第一期的《Newton-科学世界》。上面 那个读者调查结果让我很感吃惊,没想到《水晶头骨之迷》竟然是最受欢迎的 “科普读物”。这本书的原版1997年在英国出版,1998年在美国发行,同年中 译本就在中国推出,速度如此之快,影响如此之大,在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应该 是罕见的。这本书在国外属于“新时代宗教”读物,没有人把它当作科普著作 推销、阅读,作者也不是要传播科学知识或科学思想,而是在宣扬反科学的宗 教迷信,自称“精神运动”读物。外星人、飞碟、大西洲、史前高级文明、超 自然能力、超心理学等等,是这类读物的必备内容,用一些真真假假的传闻拼 凑而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水晶头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br&&br&
墨西哥的原居民阿兹台克人有用石头、骨头、木头等材料雕刻人头骨的习 俗,称为“死亡头”。其中有一些是用水晶雕刻的,形状夸张、抽象,风格较 为一致,而且一般都很小。比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两个被鉴定为属于“古代墨西 哥”的小头骨,小的一个是用滑石雕刻的,大的一个是用水晶雕刻的,高度也 不过1.25英寸。两个都有穿孔,估计是当念珠或护身符用的。巴黎的一家博物 馆也藏有一个水晶头骨,大约为真人头骨的一半大小,法国专家认为是阿兹台 克人在14或15世纪时制作的。但是这并不是神秘现象或“新时代宗教”鼓吹者 所说的水晶头骨。他们心目中的水晶头骨,与真人头骨差不多大小,风格写实, 维妙维俏,据称是玛雅人的圣物,拥有神秘的力量。他们并声称,美洲原居民 有一个传说,祖先留下了十三个水晶头骨,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揭示出 人类过去和末来的秘密。 &br&&br&
最著名的一个水晶头骨后来属于英国探险家弗雷德里克·阿尔伯特·米歇 尔-黑吉斯(Frederick Albert Mitchell-Hedges)所有,被称为米歇尔-黑 吉斯水晶头骨,米歇尔-黑吉斯则称之为“厄运头骨”(Skull of Doom)。 米歇尔-黑吉斯只在1954年出版的自传《危险,我的伙伴》(Danger My Ally) 一书中,唯一一次提到这个头骨,此前此后都对它保持沉默。这本书与其说是 自传,不如说是虚构小说,里面记载的许多事件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有的明 显是捏造的。他自称曾与美国钢铁大王摩根打扑克,在美国南方漂流,创了多 项岸上海钓记录,甚至一度和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是室友。他还声称曾经被迫 加入20世纪初活跃在美、墨边界的土匪(也有的认为是革命家)潘丘·维拉 (Pancho Villa)的队伍,参加了一场发生在拉里多(Laredo)的战役,并拯 救了400名村民。但是调查表明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场战役。在1928年, 伦敦的《每日快讯》揭发说,米歇尔-黑吉斯为了增加知名度而伪造了一起抢 劫案。米歇尔-黑吉斯控告《每日快讯》诽谤,被法庭裁定败诉。总之,此人 算不上诚实。在这本书中,米歇尔-黑吉斯附了一张水晶头骨的照片,对它的 介绍却很简略,但水晶头骨的神话却由此开始。然而,米歇尔-黑吉斯对这块 水晶头骨的作用的描述,却与现在传说的绝然不同。在他看来,它是邪恶的化身,而不是智慧的化身:&br&&br&
“厄运头骨是用纯水晶制造的,科学家们认为制造过程用了150多年的时间, 一代又一代的制造者花费了一生的所有日子,耐心地用沙琢磨一块巨大的水晶, 直到完美的头骨最终出现。 &br&&br&
“它至少有3600年老,根据传说,玛雅人的大祭司在举行秘密仪式时使用 它。据说当他借助这个头骨发布死令时,死亡将无可避免地降临。它被形容为 所有邪恶的化身。” &br&&br&
至于他是从哪里、在什么时候得到这个厄运头骨的,他却语焉不详,只含 糊地说“我有理由不透露我是如何拥有它的。”奇怪的是,在这本书的以后版 本中,有关这块头骨的部分却被出版商全部删去。是不是因为有知情者威胁 要揭露事实真相呢?后来,米歇尔-黑吉斯的养女安娜自称厄运头骨是她在 1927年随养父到中美洲英属洪都拉斯(现在的伯利兹)卢巴安敦(Lubaantun) 挖掘玛雅遗址时,在一个金字塔里面发现的。《水晶头骨之谜》对此有绘声绘 色的描述:&br&&br&
“安娜从窟窿里出来以后,日光还很充足。她掸去宝贝上面的灰尘,惊奇 地端详着它。‘我从来没有见到这么漂亮的东西。’这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 一块和真人头骨一般大小的头骨,唯一与真人头骨不同的是它几乎是完全透明 的。原来是一块真的水晶头骨!一看就知道是从整块的水晶石上镂刻下来的。 安娜把它拿到灯下,经它反射的灯光变得扑朔迷离,异常明亮,只有纯度极高 的水晶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奇怪的是,经过这么多年它还能完好无损!&br&&br&
“看着水晶头骨把照射到它身上的太阳光反射成一道道眩目的光束,几个 探测队员顿时像被施了催眠术一般盯着头骨目瞪口呆。安娜的父亲从她手中接 过头骨,把它举了起来给众人看,霎时间每个人都狂喜不已。‘来帮忙的玛雅 人看了以后又哭又笑。’安娜回忆说。那时候每个人都好像着了魔一般,仿佛 有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力量在在场的每个人身上复活了一样。安娜说那是她漫长 的一生中最伟大的时刻了。” &br&&br&
事实如何呢?在80年代,两名美国学者兼私人侦探乔·尼克尔(Joe Nickell) 和约翰·费歇尔(John F. Fischer)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调查此事,无可质疑地 证明这一切完全是捏造出来的。他们的调查结果后来收入1988年出版的《超自 然的秘密:调查世界神秘事件》(Secrets of the Supernatural: Investigating the World's Occult Mysteries)一书。 &br&&br&
最早提到米歇尔-黑吉斯头骨的文献,发表于1936年的《人》杂志(大不 列颠与爱尔兰王家人类学研究所出版)。这期杂志发表了一张米歇尔-黑吉斯 头骨的照片,几位专家将这个头骨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具水晶头骨做了比较。 这两具头骨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大英博物馆的头骨是一整块水晶,而米歇尔- 黑吉斯头骨的下颔则是独立的,可以拆下。大英博物馆的头骨的眼窝是两个不 自然的圆孔,牙齿也不分明,而米歇尔-黑吉斯头骨的眼窝、牙齿以及其他细 节都相当逼真。但是,这两个头骨总体上还是很相近,做鉴定的一名专家认为, 很难说它们是独立制作的,而是以同一具女性头骨为模型,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复制了另一个。&br&&br&
但是,这期《人》杂志却对米歇尔-黑吉斯只字不提。事实上,它把这具 头骨称为悉尼·博尼(Sydney Burney)先生拥有的头骨,感谢博尼“允许对 它进行操作和测量”,发表头骨的照片也注明“经W·悉尼·博尼的允许”。 显然,在当时,这是博尼头骨,而不是米歇尔-黑吉斯头骨。那么这具头骨怎 么落到了米歇尔-黑吉斯手里呢?原来,在1943年后期,博尼将它拿到伦敦的 苏士比拍卖行拍卖,由于出价达不到他的要求,他自己又把它买进,在1944年 卖给了米歇尔-黑吉斯。大英博物馆参与了这次拍卖。《水晶头骨之谜》提及此事时声称:&br&&br&
“大英博物馆曾经要购买这个头骨,但没有买成。原因是博尼先生本人又 买了回去,继而又转售给米歇尔-黑吉斯先生,并且非他不卖,价钱只要400 英磅!”&br&&br&
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博尼和米歇尔-黑吉斯有什么幕后交易,并声称根据的 是大英博物馆前任馆员手写的笔记。但是这个由当时大英博物馆的馆员布朗霍 兹(H.J. Braunholtz)记录的笔记并没有这种说法。原文为:&br&&br&
“在苏士比销售中竞叫,第54批号,15x43,达到340英镑。被博尼买进。 后来被博尼先生以400英镑卖给米歇尔-黑吉斯先生。” &br&&br&
显然,大英博物馆没买到这具头骨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出价(340英镑) 低于米歇尔-黑吉斯(400英镑),而不是《水晶头骨之谜》所说的博尼“宁愿 不以高价卖给其他买主”。当这笔交易被揭露出来的时候,米歇尔-黑吉斯早 已去世,其养女安娜如何解释呢?她声称米歇尔-黑吉斯在玛雅遗址挖掘出这 具头骨之后,为了能得到另一次探险的资助,将它抵押给博尼。她在80年代给 尼克尔的信中说:&br&&br&
“当时拥有它的人(指博尼)只是替我父亲保管,根本没有权利将它拿去 拍卖。此人被视为我父亲的知交,在我们旅行时,我们必须留下许多东西让人 保管。当我父亲听说它被拿去拍卖时,他非常非常地生气,立即赶往伦敦,将它撤下。”&br&&br&
这个解释让人疑惑。根据米歇尔-黑吉斯的自传,他从1936年直到1947年 一直呆在英国,只有这段时期的早期曾有几个月外出钓鱼。在1936年,其父去 世,给他留下了一大笔的财产,完全有能力花400英镑将头骨“赎回”,为什么 不早一点这么做,而要等到1944年拍卖以后呢?尼克尔问安娜是否有任何书面 的资料,比如书信、剪报,能够用于证明在那次拍卖之前,头骨确实属于米歇 尔-黑吉斯所有。安娜回答说没有任何文件能够证明,因为其父的所有文件都 在一次旋风中丢失了。这样,有关米歇尔-黑吉斯父女发现并拥有水晶头骨的 唯一证据就是安娜本人的说辞。此人的信用如何呢?跟她父亲一样不可靠。&br&&br&
她在日给水晶头骨研究者富兰克·多兰德(Frank Dorland)的信(后收入理查德·加文(Richard Garvin)在1973年写的一本书《水晶头骨》(The Crystal Skull))中说: &br&&br&
“这块水晶头骨在1926年我们到卢巴安敦的那次探险中首次出现。我们在 1926年间抵达那里,在1927年雨季之前离开。”“我发现头骨埋在祭坛之下, 而其下颔则是三个月后在25英尺外的地方发现的。” &br&&br&
按照这个说法,水晶头骨是安娜在1926-27年间被发现的。在1962年3月 《命运》杂志(Fate)发表的一篇采访中,安娜却又说是在30年代末由她的父 亲发现的。在日给尼克尔的回信中,安娜又换了一种说法:“我的 父亲于1924年,在我们对伯利兹的卢巴安敦进行挖掘时发现了这个头骨。”当 尼克尔向她指出她的这个说法和以前给多兰德的信在时间和人物上都不一致时, 安娜回信解释说:&br&&br&
“我确实首先看到了这个头骨--或者说我看到了某物在闪光而叫来了我 的父亲--这是他的探险,我们全都帮忙仔细地移动石头。因为是我首先看到 它,所以人们让我捡起它。加文书中所说的日期1926-27年是不正确的。在 1924年我的父亲将它交给了玛雅人,而当这次探险在1927年结束,我的父亲 将特许挖掘的物品都交给了大英博物馆之后,玛雅人又将它交给了父亲。” &br&&br&
但是在《水晶头骨之谜》一书中,安娜却又回忆说,头骨是她在17岁生日 那一天发现的,而她17岁这一年是1927年。如此反反复复,出尔反尔,使人无法 相信她的证词。而且,根据米歇尔-黑吉斯的自传,在1926年末,他已经“结 束了对卢巴安敦的最后一次访问,回到了伦敦”,在1927年时,他并不在伯利兹。&br&&br&
《水晶头骨之谜》附有一张“弗烈德里克和安娜·米歇尔-黑吉斯(右, 20岁)于1920年代末在中美洲的丛林里”的照片,以做为安娜参加挖掘的证据, 但是“20岁”的注释表明这张照片即使是真实的,也照于“1927年发现头骨” 的三年之后。事实上,安娜极可能根本就没有参加20年代对玛雅遗址的挖掘。 这次挖掘的主要成员托马斯·甘(Thomas Gann)博士在回忆这次挖掘时,没 有提到安娜,也没有提到发现水晶头骨。里奇蒙德·布朗女士(Lady Richmond Brown) 长期跟随米歇尔-黑吉斯旅行,拍照了大量的米歇尔-黑吉斯及其发现的照片, 却没有一张是水晶头骨;在她拍照的卢巴安敦探险的照片中,也找不到安娜。 米歇尔-黑吉斯本人在30年代就这次探险给报纸写了许多文章,并在1931年出 了一本有关著作《神奇与恐怖之地》(Land of Wonder and Fear),都没有提 到安娜参与了这次探险,也没有提及水晶头骨。参加这次探险的其他人员在文 章、书中也都没有提到安娜和水晶头骨。其中,埃里克·汤姆逊(Eric Thompson) 更是一直指责有关这个头骨的故事都是虚构的。&br&&br&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埃克赫姆博士(Gordon F. Ekholm)发现了博尼于1933 年3月21日写给该馆的一封信,彻底推翻了安娜的说法。信中说:&br&&br&
“在我买到这个水晶头骨之前,它已在一位收藏者手中数年,而在这位收 藏者得到它之前,也已在一名英国人手中数年,在那之前的情况我无法追溯。” &br&&br&
很显然,水晶头骨是博尼从一位收藏家(从上下文看,这位收藏家可能不 是英国人)手中买来的,而这个头骨面世的年代,看来早于1927年。博尼进一步说:&br&&br&
“我将它带到大英博物馆给乔伊斯(Joyce)先生看,他很友好地让我将它 与博物馆收藏的水晶头骨做比较。宝石鉴定家格鲁宁船长(Captain Gruening) 也在场,对它做了非常详细的鉴定,并发现它的制造方法及其外表与博物馆收 藏的水晶头骨一模一样。它也被从人类学的角度做了鉴定,发现它很可能是来 自美洲。它的高度为5.5英寸,长度为8.5英寸。我想不起还有其他任何信息能 够提供给你,但是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需要我回答的,敬请让我知道,我将尽力回答。”&br&&br&
在信中,博尼要价1000英镑。显然,博尼对这个水晶头骨是怎么出土的一 无所知,否则不会不在信中提及,而只提到专家的鉴定。要而言之,所谓安娜 在20年代在玛雅遗址发现这个水晶头骨的说法,不过是一个谎言。&br&&br&
如果米歇尔-黑吉斯头骨不是在玛雅遗址发现的,就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 是玛雅人的文物。一开始我就提到,阿兹台克人有雕刻头骨的习俗,也出土了 许多这类工艺品,而玛雅人并无这样的习俗,而且玛雅人生活的地区也没有水 晶矿藏。据此一些专家认为它是阿兹台克人制造的,而且时间不会早于殖民地 时期,因为据鉴定过这具头骨的多兰德说,它的牙齿有机械琢磨的迹象。这个 头骨有两个穿孔(安娜声称她“发现”该头骨时,穿孔就已存在),估计是在 摆设时用于固定头骨,而该穿孔明显是用近代机械工具钻出来的。安娜曾经在六、 七十年代将它交给多兰德和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的晶体实验室鉴定, 得出了它是由一整块水晶雕刻而成的结论。多兰德告诉尼克尔,他没有发现水 晶头骨的物理性质与自然形成的石英水晶有任何不同,其水晶“是如此接近在 加州卡拉维拉斯(Calaveras)郡巨大的水晶矿发现的水晶,我猜测其原来的 水晶块就是从那里来的……”研究玛雅文化的专家汉蒙德(Norman Hammond) 则认为,这个水晶头骨在解剖学上非常逼真,更象是西方进入科学时代以后的 产物:“它最可能是16-18世纪的死者纪念物。如果其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想 法并非不可能,那么根据它所用的水晶块体积是如此巨大,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 能,即它是在清代的中国,为一位欧洲客户制造的。”尼克尔向安娜要求对水 晶头骨做进一步的年代鉴定,却被安娜以已经鉴定过了为由拒绝。 &br&&br&
既然安娜不再允许对米歇尔-黑吉斯头骨做科学鉴定,我们只有回头来看 看大英博物馆的水晶头骨的情况。这个头骨据说来自墨西哥,被一位西班牙军 官带到欧洲,卖给一位英国收藏家。这位收藏家死后又被法国古董商博班 (Eugene Boban)获得,转卖给纽约的一家公司,再卖给大英博物馆。从造型 上看,这个头骨比米歇尔-黑吉斯头骨更象是阿兹台克人的作品,因此大英博 物馆在以前对它的说明是“可能源自阿兹台克--不早于殖民地时期”。近来, 大英博物馆科学研究部对它做了进一步的鉴定,认为其水晶很可能来自巴西, 而且有用制造珠宝用的转盘加工的痕迹,而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人并无 这种技艺。这些痕迹以及其高度光滑的表面表明,它是用传统的欧洲技术雕刻 的。在19世纪初期,有大量的巴西水晶被运到德国,与传说的相反,博班可能 是在德国得到了这个水晶头骨。因此,大英博物馆现在将这个水晶头骨的说明改为:&br&&br&
“可能是欧洲作品,19世纪。”&br&&br&
如果米歇尔-黑吉斯头骨象一些专家认为的那样,与大英博物馆的头骨有同 一来源,那么它也很可能是在19世纪在德国制造的。既然这些水晶头骨可以肯 定绝非是玛雅人的作品,很可能是19世纪欧洲人的创作,那么笼罩在水晶头骨 上的那层神秘光环也就消失了。那么又如何解释许多人在看到水晶头骨时所感 到的那种魔力?甚至连多兰德本人,在他获准研究米歇尔-黑吉斯头骨的六年 间,也觉得有神秘体验。他说他在与水晶头骨共处时,能听到一种“非常安静 又非常引人注意,象是从高音银钟发出”的声音。他还从水晶头骨上看到“其 他的头骨,高山,手指和面容”等影像。但是他也承认,这些现象并非米歇尔- 黑吉斯头骨所特有,因为他从博物馆借来一个水晶球后,这些现象也都一一感 觉到了,虽然较不显著。显然,多兰德受到了水晶的催眠。水晶是一种很引入 注目的奇妙石头,而头骨做为死亡的象征,也一样引入注目,这两者结合起来, 成为绝佳的催眠工具,使得容易受心理暗示的人产生了幻觉、幻听。因此这种 体验也就因人而异,另一位研究人员加文在与米歇尔-黑吉斯头骨相处时,就 没有听到或看到那些现象。心理暗示也能治愈某些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觉 得在看到或触摸了水晶头骨之后,身体变好了,觉得水晶头骨有治病的魔力。 &br&&br&
“新时代宗教”也就建立在催眠之上。在《水晶头骨之谜》出现过的尼克· 那切瑞诺(Nick Nocerino)在“新时代宗教”中是一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 被称为“老师的老师”。他自称用科学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迷 信的方法)研究水晶头骨多年,创建了国际水晶头骨协会并任会长,被“新时 代宗教”追随者视为鉴定水晶头骨的权威。他当然是相信水晶头骨有超自然的 魔力的,然而,国际水晶头骨协会在其网站中对水晶头骨的介绍却还显得相当 实在,很有参考价值(&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rystalskullsociety.org/answers.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rystalskullsociety.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answers.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这个资料提到,目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个水晶头骨被制造出来,包括数百个与 真人头骨一模一样的,后者价格在1万到5万美金之间。还有一些更便宜也更逼真 的(下颔可以移动)的水晶头骨是中国制造的。它们模仿那些“古代”的水晶 头骨到了难以分辨的地步。显然,神秘现象鼓吹者所谓用现代技术也无法制造 水晶头骨的说法不过是谎言。那切瑞诺还指出,所谓十三个水晶头骨放在一起 就会揭示出人类过去和末来的秘密的说法并非美洲原居民的传说,而是他本人 在儿童时代的一个幻想(他称之为“洞察”),1980年开始他在有关水晶头骨 的演讲中与听众分享这个幻想,就这么传播开去,被越传越神。国际水晶头骨协 会并介绍说,那切瑞诺已鉴定出49个古代水晶头骨(他们说的古代指一千年以 前,并且认为是用古代工具制造的),在一次秘密聚会上,13个水晶头骨的确 被放在了一起。然而世界并没有因此发生巨变,人类过去和末来的秘密还依旧 有待破解。&br&————————我叫分割线————————&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1dec0d520e34b05e6bef19c1_b.jpg& data-rawwidth=&566& data-rawheight=&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dec0d520e34b05e6bef19c1_r.jpg&&&/figure&&b&并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b&&br&百慕大群岛是大西洋上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却跟一个恐怖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在地理学上,并不存在“百慕大三角”这样的划分,但是神秘现象 的鼓吹者将百慕大群岛、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这三个 地方硬是划了三条连线,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声称在这一海域曾多次发生过 莫名其妙的航船、飞机失踪,称之为“魔鬼三角”。有的甚至声称这种“魔鬼 三角”在地球上还有多个,较著名的还有一个日本“魔鬼海”。这种说法经过 无数文章、书籍的渲染,越传越神,不仅家喻户晓,甚至连某些专业人士也信 以为真,比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海洋信息网也将“百慕大三角”当 成“海洋奇观”、“海洋之迷”,收录了几篇有关文章。国内海洋方面的主要 科普杂志《海洋世界》在80年代初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以 后又多次提起这个话题,直到2000年,上面至少还有两篇介绍文章,一篇是赵 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2000年第2期),一篇是洋洋《海洋中的神秘地 带》(2000年第4期),声称:“几十年来,有许多船只、飞机在这里神秘失踪, 而且从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这片海域内,无人驾驶的鬼船飘来忽去,奇光 异雾时隐时现……百慕大三角被人们称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 海’……”(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一个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在这些 作者笔下成了人间地狱,实在骇人听闻。 &br&&br& 五花八门的理论、假说被提出来试图解释这个神秘现象,简直成了一门学问。比如上面的这篇文章,就提到了“外星人绑架”、“大西国发射激光”、 “黑洞理论”、“海上次声波振动理论”、“高压油气说”、“平行宇宙”、 “第二重力”、“四维空间”、“时空收缩论”等等。最流行的说法认为百慕 大三角海底有个外星人基地,那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被外星人掠走了,失踪者 被外星人带去当实验品,科幻电影《第三类亲密接触》就有几十年后那些失踪 的飞行员被外星人放回的镜头,而且还跟失踪前一样年轻。还有一种很迷人的 科幻说法,说是这些飞机和船只进入了“时间旋涡”或第四维空间,去了另一 个世界。也有人试图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海啸、地震、 龙卷风、重力异常、磁异常(美国海军在普查绘制海图时测量过这个海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其中有一个“磁偏角异常”的说法,看上去似乎很合理, 甚至连一些怀疑论者也接受。众所周知,地球的磁极和地理极往往是不相吻合 的,导致罗盘所指的北极与实际的北极有一定的偏差,不同地点的磁偏角一般 均不同,这种磁偏角现象早在宋朝就已被中国人发现,是航海的一个基本常识。 有人声称,百慕大三角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磁北极和北极却是在同一直线上,即磁偏角为零,如果海员、飞行员在百慕大三角继续保持校正磁偏角的习惯,就 会迷失方向。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磁偏角现象是每个海员、飞行员都时 刻牢记着的,如果他们一时忘了,在别的地方会偏离航向,在磁偏角为零的地 方却偏偏不会。即使有海员、飞行员发神经突然在不需校正罗盘的地方去校正 罗盘,也只能解释为什么飞机、船只偏离了航线,却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消 失。地磁上有很多地方磁偏角为零,将这些地方连接起来,成了一条假想的 “零磁偏线”,这条线从美国五大湖区,经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古巴一直延 伸到南美。百慕大三角实际上并不都在零磁偏线上,只有在靠近佛罗里达的地 方磁偏角才接近零,往东则磁偏角逐渐增加,在百慕大群岛处达到15度。 &br&&br& 神秘现象的鼓吹者都承认,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理论、假说能够解释百慕大 三角的神秘失踪现象。问题是,如果这个神秘失踪现象本来就不存在,又何必挖空心思去解释呢?但是这些“研究者”却没有一个想到要去调查调查是否真 有那么多船只、飞机在百慕大三角失踪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员拉 里·库舍(Larry Kusche)决定为他们代劳,挨个挨个地调查神秘现象鼓吹者 所具体提到的全部五十多(因为有的相关事故很难说该算在一起还是分开,所 以不用确定数字)起事例的真相,查阅美国空军、海军、海岸警备队、伦敦劳 埃德(LLoyd's)保险公司的有关调查报告,事故发生时报纸的报道,以及向 有关人员写信查询,在1975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书,详细地介绍了他对每一起事例的调查结 果。该书被美国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和许多权威机构认为是对百 慕大三角现象的定论。在这本书中,库舍得出了十条结论:&br&&br& 一、在找到了足够的资料以后,大多数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释,并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为遇到了飓风,有的是船体结构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坏天气, 这些在事后的调查报告中都有结论。&br&&br& 二、在一些传说的“事故”中,关键的细节,甚至整个事故,都是虚构的。&br&&br& 三、一些明显发生在别处的事故也被算进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臭名昭著 的是1902年发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难和1951年发生在爱尔兰的一起空难,都被 当成了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们根据鼓吹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 故划定百慕大三角,它将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的无比广阔的海 域。船只、飞机失踪是全球各地到处发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来,在美国新 英格兰地区和北欧之间,有近两百艘、架船只、飞机失踪或被遗弃。事实上百 慕大三角的失踪现象并不突出。 &br&&br& 四、有一些失踪的船只的航线经过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否是在那里失踪的。&br&&br& 五、在许多事例中,船只或飞机的失踪地几乎完全未知,搜寻者不得不被要求寻找广阔的海域。&br&&br& 六、许多事故在发生的时候,当时的人并不认为有神秘之处,但在许多年后,神秘现象的鼓吹者在寻找证据时,却开始把它们也算入了神秘事故。这时 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发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详情,一般是很困难的。&br&&br& 七、与传说的相反,在许多事故发生的时候,天气都非常恶劣。在几起事故中,飓风应承担责任。 &br&&br& 八、许多事故发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员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现场,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时间破坏现场,难以找到残骸。 &br&&br& 九、许多作者在介绍事故时,并未做原始的调查,而只是引用别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br&&br& 十、在介绍某些事故时,鼓吹者隐瞒了那些能对失踪有明显的解释的重要细节。&br&&br& 库舍在书中(第二版)并没有具体统计有多少起事故是可以确定发生在 百慕大三角的。我根据他对每一起事故的具体描述算了一下,在这五十多起事 故中,只有二十起左右可以确定是发生在百慕大三角或其邻近海域。考虑到那 是一个船只、飞机出入极其频繁的地区,在一百多年中只发生了这些事故,并不算多。此外,与传说的相反,有的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找到了残骸,甚 至还有幸存者。 &br&&br& 这些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魔鬼三角”,比如日本的“魔鬼海”,库舍发现实际上是美国人捏造出来的。&br&&br&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频繁发生神秘的海难、空难,最该重视的是海洋保险公司,应对经过百慕大三角的船只收取额外的保险费。 但是保险公司并不认为百慕大三角是个特别危险的海域。1975年,在答复《命 运》(Fate)杂志的询问时,垄断英国海洋保险的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声明: “根据劳埃德记录,自195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428艘船只被报失踪,而 你们也许有兴趣知道,我们的情报部门未能发现任何证据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 他地方有更多失踪案的说法。美国海岸警备队有关大西洋事故的计算机记录可 以追溯到1958年,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 &br&&br& 如此看来,所谓“百慕大魔鬼三角”神秘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秘的倒成了,这个神秘现象是如何被炮制出来、流传开去的?这必须从美国航空史上 一起著名的空难事故--美国海军第19飞行中队失踪说起。 &br&&br& 第19飞行中队由5架“报复者”(Avenger)鱼雷轰炸机和14名飞行员(包括5名驾驶员,其他为无线电员和枪炮手)组成。其中四驾飞机由学生飞行员 驾驶,第五架飞机的驾驶员是负责训练这些学生的中队长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上尉。在日下午2点,这五架飞机从佛罗里达的劳德代尔 堡(Ft. Lauderdale)海军航空基地起飞进行飞行训练,既定航线是从佛罗里 达半岛向东飞越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上空,然后折回劳德代尔堡,全程约300 英里,飞机上携带的汽油足够飞行6个小时。在下午4点,基地接到了泰勒发来 的遇到麻烦的信号。这时飞机已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上空,但是并未按原定的 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继续向北、向东飞行,离开大陆原来越远,向大西洋深 海飞去。基地收到的最后一次通讯是7点过后不久,那时飞机还有一小时的燃 料,但很显然仍然继续向大西洋深处飞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飞行员可能试图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败而遇难。援救人员未能发现飞机的残骸 和尸体,显然它们都已沉入了大海深处。“复仇者”绰号“铁鸟”,空机重达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这次悲剧并没有结束,在当天 晚上7点27分,两架“水手”海上飞机(Martin Mariner)起飞前去救援,其中 的一架在升空23分钟后发生爆炸,机上13名乘员全部遇难。“水手”海上飞机 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绰号“飞行油箱”,如果有乘员吸烟或因别的原因出现火花,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尔斯”号(SS Gaines Mills)的海员目睹了这架飞机的爆炸经过,并发现了掉到海面上的残骸。&br&&br& 随后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库舍)的调查结果,都认为泰勒上尉必须为 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承担主要责任。泰勒并不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而以马虎 著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经两次因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弃机跳伞而 获救(泰勒还被迫在海上第三次弃机跳伞,不过那一次不是他的责任)。在这 次飞行训练时,泰勒既忘了带手表又忘了带基本的导航仪器。在飞行中,他报 告他的飞机上的罗盘失灵,但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目测继续带领飞行,声称无 需帮助。在4点45分时,基地发现泰勒显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挥权交 给跟随的飞机,但是泰勒显然没有这么做。从通话记录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领 飞行中队向错误的方向航行,迟至6点时,泰勒还在命令飞行中队向东飞行,而 至少有两名学生飞行员认为应该向西飞行,但是由于军中的纪律,他们不得不 跟随泰勒飞向深渊。基地反复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紧急频道通讯,而泰勒 也拒绝这样做。因此这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错误导致,其次天气也 不佳。尽管在第19飞行中队刚起飞时,天气情况良好,但很快就变得恶劣。救 援飞机报告遇到强烈的气流和危险的飞行条件,当时在该海域的船只报告风暴 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刚愎自用的中队长带着没有经验的学生飞行员在恶劣的 天气中夜里飞行,遇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br&&br& 但是泰勒的亲属对这个调查结果不满。他们向美国海军高层上诉。在40年代末,美国海军最高当局满足了泰勒亲属的要求,把事故原因归咎于坏天气和 “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能力。第19飞行中队的失事成 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秘故事,在传播中又被有意无意 地添油加醋,于是恶劣的气候被说成“当时天气很好”(见赵俊涛《百慕大: 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对学生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被说成“参加训练的14名 飞行员也都是有经验的老手”,泰勒拒绝使用紧急通讯频道被说成“无线电联 络受到干扰”,那架升空后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飞机被说成“与基地保 持一段联系后也失踪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实际上那只是当天出动的众多救 援飞机中的一架而已。&br&&br& 对“百慕大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日,合众社在那一天发 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在佛罗里达海岸和百慕大之间,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 该文的作者琼斯(E.V.W. Jones)可视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父。两年以后, 《命运》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乔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总结了 在百慕大一带发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踪案”。随后又有几本描述百慕大一 带的神秘现象的书籍出现,比如杰萨普(M.K. Jessup)著的《不明飞行物案件》 (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著的《飞碟阴谋》(The Flying Saucer),都宣扬这些百慕大失踪案是由于外星人绑架。1964年2月, 在一本名为《商船队》(Argosy)的小说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 发表了《致命的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 出“百慕大三角”一词。1969年,斯宾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踪 地带》(Limbo of the Lost)一书,专门研究“百慕大三角”,影响不小。两 年后,一部名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长篇纪录片发行。 1974年伯利兹(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 一书,成为畅销书,卖出了五百万册。在这些文章、书籍、电影的鼓吹下,“百 慕大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神秘地带。库舍的《百慕大三角神秘-- 已解》一书,主要就是为了反驳伯利兹的畅销书而写。在该书出版后,伯利兹又 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发现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边长540英尺,并认为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踪的奥秘。1978年3月,库 舍向伯利兹提出挑战,要求伯利兹提供发现海底金字塔的证据。库舍与麻省理工 学院、美国海军等机构的海洋学家联系,都无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这一发现。他 要求与伯利兹打赌,各向一家银行存入一万美金,如果在日之前,伯 利兹能够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证据并被美国考古研究院、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全国地理学会等权威机构证实,将赢得赌金,更重要的是,库舍将承认伯利兹是正确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日,伯利兹通知这家银行的副行长, 他不愿接受库舍的挑战,等于承认了自己是在毫无证据地信口开河。这出以讹传 讹的闹剧至此在美国告一段落,紧接着却在中国开演,至今未息。&br&————————我叫分割线————————&br&&b&&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5eb70be4fb4bd53cad9f2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0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5eb70be4fb4bd53cad9f2_r.jpg&&&/figure&埃及金字塔的神话和鬼话&/b&&br&  古埃及在文明古国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从公元前3150年完成统一立国, 一直到公元前332年被古希腊征服,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中,古埃及人民创造了光 辉灿烂的文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成了古埃及象征的就是金字塔了,最大的 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也称做大金字塔)至今还是世界上最重的建筑物。有关这座 宏伟建筑物的种种传说、神秘故事,还时见报端。概括起来,这类神话和鬼话可分 成三类:一,据说大金字塔暗藏着种种神奇的数字,甚至暗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和 未来;二,据说金字塔有种种魔力;三,据说古埃及人没有能力建造大金字塔,大 金字塔是外星人建的。&br&&br&  这类无稽之谈,可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中世纪虔诚的基督徒到埃及朝圣时, 见到了金字塔,就把它们跟《圣经》中约瑟在埃及建粮仓备荒的传说联系起来,称 之为“约瑟的粮仓”。但是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就会对这种称呼嗤之以鼻,因为 远在那个传说发生的一千年前,金字塔就已存在了。1859年,一位名叫John Taylor 的英国人出版了一本书《大金字塔:为什么建它?谁建了它?》,对这个基督教传说 做了点修正,把大金字塔当成了诺亚的粮仓,至少在时间上不那么荒唐。虽然Taylor 本人从未到过埃及,没有亲身见过大金字塔,但他却在书本上对大金字塔做了许多 研究,深信大金字塔暗藏着神的旨意。他首先发现了大金字塔在数学上有一些有趣 的特征。比如,根据他得到的资料,大金字塔底座边长为9140英寸,其周长(9140x4) 就是36560英寸,除以100得到365.6,很接近一年的天数。把这个周长除以塔高的 两倍,得到的数字很接近圆周率。Taylor在做了诸如此类的计算之后,得出结论说: 大金字塔是以英寸为单位建造的!他进一步推论说,25英寸等于1“金字塔腕尺 (cubit)”,而1千万埃及腕尺大约等于地球两极的直径。总之,Taylor想要证明的 是,大金字塔是一座地球模型,为人类记载了地球的各种数据;更重要的是,英制 是上帝通过大金字塔赋予的神圣单位,胜过了“无神论的法国人”炮制出来的米制。&br&&br&  与Taylor同时的苏格兰天文学家 Charles Piazzi Smyth同样深信英制胜过米 制,受Taylor的启发,不辞辛苦亲自跑到埃及对大金字塔做了一番测量,“发现” 了一大堆新的神奇数字。其中最著名的、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是大金字塔 高度乘以10亿,就刚好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做为一名天文学家,Smyth不会不 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 常数,但是他对这类常识视而不见。Smyth在大金字塔里里外外到处寻找、发现神 奇的数字。他声称,原先镶嵌在大金字塔外面的框石(这些石头早已被拆除)的高 度都刚好是一腕尺25英寸,证明埃及人的确以英寸为单位。以后他做了更“精确” 的测量,发现框石的高度是25.025英寸,认为等于1.001英寸的“金字塔寸”才是 神寸,英寸在长期使用中变短了一点。还有,象塔内国王墓室的石头数目、墓室内 石柜的体积和形状、金字塔的角度等等,都让Smyth觉得暗藏着奥秘。到了这种程 度,任何有理智的人也都不难明白其中的奥妙了:金字塔有许多数据可用,自然界 也有许多数据可用,再随意地加上各种各样的倍数,你一定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 关系。不信的话,你把你家房子的长、宽、高、对角线、地板砖数目等等都量一量、 数一数,然后再拿一本物理常数手册研究,一定也能发现你家充满了神奇的数字。 如果你懒得自己做试验,不妨看看Martin Gardener在《冒充科学的把戏和谬论》 一书中举的例子:&br&&br&  “只当玩笑,如果有人在《世界年鉴》中查找华盛顿纪念碑的数据,他将发现 许多5。它的高度是555英尺5英寸。它的底座是55平方英尺,乘以60(即一年中月 数的5倍),得到3300,而这是顶石重量的磅数。而且,Washington一词恰好有10 个字母(5的2倍)。如果将顶石的重量乘以底座,得到181500,非常接近以每秒英 里为单位的光速。”&br&&br&  如此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却看不出来。Smyth在1864年出版的《大金字塔中我们 的遗产》一书,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到现在还很流行。他发现的“神奇数字”仍 被广泛引用。许多人热衷于研究这门“金字塔神秘学”(Pyramidology)。美国就 有一个“美国金字塔神秘学研究院”,据称有300多名成员。在Smyth的追随者中, 包括许多原教旨的基督徒,比如,“耶和华见证人”的创建者就是一位“金字塔神 秘学”专家。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世界的未来也包含在金字塔数目之中。根据 这些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发布了对世界末日的不同预测:1874年、1914年、1920年、 1925年……,在预言未兑现时他们就“修改”算法将日期往后退。Smyth本人算出 世界末日不会晚于1960年,反正是他不会活着看到的,不会再为预言不准而尴尬。 所有这些修正的预言,当然也全都没能实现。&br&&br&  在Smyth最狂热的信仰者中,有一位是化学工程师。他想要将Smyth的理论发扬 光大,让各种数据再精确一些。他已上了年纪,没法自己到埃及去,便派了儿子去 重新测量大金字塔。这位年轻人,William Matthew Flinders Petrie,在经过细心 的测量后,却推翻了Smyth的各种数据,成了“金字塔神秘学”的强烈反对者。但他 也迷上了金字塔,后来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埃及学专家,并被认为是科学考古学之父。&br&&br&  Petrie发现,Smyth不仅是胡乱将金字塔数据和天文数据相联系,而且有一些数 据是编造的。大金字塔框石的高度并不都是25英寸,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尺寸。其底座 的边长也不是刚好9140英寸,而是在英寸之间。底座周长除以塔高的两倍, 刚好等于圆周率,这的确是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古埃及人似乎并不知道圆周率的准确 数字。但是对这个现象也并不是没有合理的解释的。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 记载,古埃及人在设计金字塔时,让每面的面积等于塔高的平方。要做到这点并不难, 只要掌握了勾股定律就可以,而远在建金字塔之前,巴比伦人就已掌握了勾股定律。 我们只需做一番几何计算,就会发现,按照这样的设计,底座周长除以塔高的两倍等 于3.145,也很接近圆周率。&br&&br&  Petrie在十九世纪末出版的《考古学七十年》一书中评论那些“金字塔神秘学” 追随者说:&br&&br&  “告诉事实真相是没用的,因为对那些产生这类幻觉的人来说毫无效果。只能 让他们跟信仰地球是平的人和认为理论比事实更可爱的其他类似的人呆在一起。”&br&&br&  因此,对他来说,一百多年后仍然有许多人对这类幻觉深信不疑,也就没什么 奇怪的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d797eb1769fafa9da346_b.jp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ed797eb1769fafa9da346_r.jpg&&&/figure&  “金字塔神秘学”的鼻祖Smyth好歹还有点搞研究的劲头,亲自跑去实地 测量。以后的金字塔神秘学追随者,却只会睁着眼瞎掰了。既然几乎所有能 测的数据都让Smyth测完了,就需要另找捷径把这门“学问”发扬光大。&br&&br&  古埃及的另一引人注目之处,是制作木乃伊。尽管在金字塔内从未发现 法老的木乃伊,保存得最好的木乃伊都是在别的坟墓发现的;尽管古埃及的 文献资料详细地介绍过木乃伊的制作过程,而其中与金字塔毫无关联,但是 还是会有无知之徒将金字塔和木乃伊的制作联系起来。在二十世纪初,一位 法国人声称,他将猫的尸体放在一做金字塔模型底下,发现猫变成了木乃伊! 看来光是“金字塔”的形状,而不是金字塔本身就有魔力在里头。这样的魔 力看来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果然,在50年代又有了新“发现”,一位捷克人 将一把剃刀放在纸板做的金字塔模型底下,发现它保持锋利的时间超过了别 的剃刀。以后,又有人声称将食物放在金字塔模型下不会腐烂,还有人声称 在金字塔模型下冥想(相当于中国人练气功)更有效果。金字塔模型成了新 时代宗教的一个特征,你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有着各种各样用途的金字塔模型: 穿的、戴的、住的,都有。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冒充科学的把戏和谬论》一 书的作者Martin Gardener曾经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讽 刺这种现象,设想了金字塔的种种可能的神奇之处。他没料到的是,他这些 明显属于讥讽的设想,却被一些读者当成了实有其事到处传播,成了关于金 字塔的神话和鬼话的一部分。&br&&br&  所有这类无稽之谈,只有迷信的人才会接受,是用不着认真对待的。专 门戳穿这类无稽之谈的美国的《怀疑探索者》(Skeptical Inquirer) 杂志倒是报道过一个实验,发现在金字塔模型下保存的葡萄酒,其新鲜程度 与别的葡萄酒并无差别。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并不是因为发现这种金字形 有什么魔力。他们还不知道拱形结构,那么,金字形就是最稳定的结构。同 样不知道拱形结构的南美州人,在一千多年前也建造了类似的金字塔。&br&&br&  到了七十年代,“金字塔神秘学”又有了新发展。臭名昭著的瑞士人 冯-丹尼肯出版了《众神之车》一书,捏造了各种各样的“证据”证明外星 人早就到过地球,上帝就是外星人。其中的一大证据,就是古埃及人根本没 有能力建造大金字塔,它是外星人建造的。国内有一位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上鼓吹“外星人到过地球”的“著名记者”李方就给我 们算过一笔账:“这种怀疑也许会动摇埃及人的民族自豪感,但对于堆积230 万块巨石的惊人工程,学者们指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埃及必须有5000万 人口才能勉强承担,而那时全世界才不过2000万人。一定有些什么人,在古 埃及人之前建造了金字塔。他们试图通过金字塔向后世传达某种信息,还有 他们的骄傲。那么,他们是谁?”&br&&br&  古埃及人并不仅仅造了一座大金字塔,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了大大 小小的一百余座。将这些金字塔做个比较,就不难发现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 的演化、改进过程。第一座金字塔建于古埃及第三朝代国王Djoser(公元前 年在位)时期,其设计师是古埃及的圣人Imhotep。做为一项全 新的工程,这座金字塔经过了多次改建才定型。最初的设计是象以前的国王 一样建一座长方形石椁,经过了六次改建,演变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宏伟建 筑物:六级的阶梯式金字塔,高60米,底座140x118米。Dj}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语用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