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舟张飞书法真迹迹,大家看看值多少钱

启功书法  启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日生。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生前任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启功1岁丧父。祖父毓隆,翰林出身,为典礼院学士,曾任学政、主考。由于家学的影响,启功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9岁时,祖父去世。全家因偿还债务,陷于破产,启功中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16岁时,经一位世交介绍,随戴绥之学习经史辞章,广泛涉猎,在古典文学和历史方面打下坚实基础。1933年,由傅增湘荐举给陈垣教授,陈垣将他安排到辅仁大学附中当国文教员。这是他执教的开始。1935年,又在陈垣推荐下,入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不久被解聘。当时正值北平沦陷期间,他以教家馆、卖画维持一家生活。1938年,陈垣校长再次安排他到辅仁大学一年级任教。在长期的受教中,深蒙亲切关怀,启功说他们间“师生之谊有逾父子”。?   严酷的现实使启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学生,要想立足于高等学府,并做出一些成绩来,必须比别人更加勤奋,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各方面的认可。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在学术上务实、求真的习惯,几十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从教大学国文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辅仁大学的讲台上,显露了他的才华,先后教过中国文学、中国美术和唐宋诗词、历代散文选等课程。由于他学识渊博,讲究教法,深入浅出,无论教什么课,都能胜任,颇受学生欢迎,他也由助教晋升为讲师、副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启功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以后又以少数民族代表身份,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未能幸免。他没有气馁。不能上讲台,他就利用劳动的馀暇,潜心学术研究,读书,写文章。继之又探索诗、词、典、骈文、散文等各类文体的声调,特别是律调的法则,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撰写了《诗文声律论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是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发奋读书、写作。粉碎“四人帮”后,启功重新登上讲台,晋升为教授,虽已年逾花甲,体弱多病,仍以顽强的精神,和青年教师一起争分夺秒,为恢复教学秩序而无私奉献。他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但教本科生,带研究生,还主动要求在夜大兼课,桃李满天下。在政协会议上,他多次为发展业馀教育提出积极建议。为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1988年,他决定向本校捐赠书画110件,义卖后用作励耘书屋主人陈垣的奖学助学基金。他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万元稿费,作为装裱字画、准备展览之用。在香港知名人士荣智健、李嘉诚支持下,1990年12月,他在香港举行了“启功书画义展”,筹得基金170馀万元,加上平时积累的稿费,共2000多万元人民币,用每年所得利息奖励优秀师生。199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颁发了首批奖金。启功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年4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9年10月任馆长。 ?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他对古代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早在40年代,就发表过有关的专文,曾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经他过目的古代艺术精品,数以千计。由于他对历代作品特征、作者风格了然于心,加上他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劣品和赝品总逃不过他的目光。1983年,他成为国家文物管理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成员之一。 ?   启功的书法能取得卓著的成就,是与他奋发图强的性格分不开的。他20岁时,一位长辈命他画一幅画,并说要裱装后挂起来,他当然感到十分光荣。但那位长辈又对他说,你画完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笔。对启功来说,这是一次“沉重的刺激”,从此他自下决心,发奋练字,刻苦钻研几十年,终成大家。启功认为,“学写字首先要敢于不受自古以来各流派清规戒律的束缚。比方说,笔只能怎么拿,腕只能怎么用,这是很害人的。”其次是“向古人学习也不一定死学某一家、某一派。我幼年时学祖父和上辈成亲王的,后来又学过赵孟頫、董其昌、米芾,再后学二王、颜真卿、欧阳询及唐人写经。十年动乱期间习柳公权。这样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正是由于这样,启功的书法才达到既有深厚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书法界评论他的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很有馀味。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启功对书法理论有独到的研究,他著的《论书绝句》,以诗的形式总结了自己几十年的书法实践。陆续出版了《古代字体论稿》、《书法概论》、《启功书法选》、《启功书法作品选》、《启功草书千字文》、《启功书画留影集》、《启功论书札记》、《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启功三帖集》等。?&  启功自幼喜爱绘画,曾拜贾羲民为师学画,后又从吴镜汀学画。他常随老前辈到故宫观摩古字画,受到不少启迪和教诲。他擅长画山水、竹石等,只是后来忙于教育工作,日不暇给,只得忍痛罢手。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对外交流,他还是挤出时间,无偿替学校、国家教委和统战部门作了不少条幅,赠给国际友人。他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多次为赈灾捐款,无偿为一些单位和个人题签、写字。?   启功又是诗人。他除了在古典文学教学过程中讲授诗文外,并著有《诗文声律论稿》,解释“秦书八体”,著有《古代字体论稿》,又有《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说八股》、《启功赘语》。诗词创作方面有《启功韵语》、《启功絮语》等印行问世。他还注释了程乙本《红楼梦》,参与校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启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多次到日本、新加坡、香港讲学、访问,举办书画展。日至22日,启功副馆长随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访问日本和韩国。1999年12月,应邀赴美国参加“中国古书画艺术研讨会”,并宣读学术论文。启功以自己的才能、品德和贡献,赢得了社会各方的普遍尊敬。 附 启功:巨擘长笑对沧桑 石梅    青翠欲滴的嫩竹,傲然盛开的红花,弘一法师亲笔写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横幅,憨态可爱的各式绒毛玩具……和谐地「共处」于启功的书房里。在一片祥和、清静的气氛中,雍容儒雅的启功端坐在书案旁,向笔者叙说久远的往事:「很多事情能忘就忘,有意忘了,谁愿温习自己的烦恼?」   是的,进愿意把启功福态安详的形象,与他过去遭遇的种种厄运联系在一起?谁又忍心再去触动他那宁静平和的心境?   启功站起身来,像孩子似的用双手抱来茶叶筒和两个茶杯。当我意识到先生是要给客人澈茶时,赶忙说:「我该给您倒茶,谢谢您,我出门不喝水。」「这不进门了吗?」老先生张口就幽了一默,一脸孩童般的天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当年亲戚一句话令他寝食不安   启功出身皇族,姓爱新觉罗。其始祖,是清代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弘昼(乾隆皇帝是排行第四的弘历),被封为「和亲王」。启功年幼时,祖父疼爱他,让他拜雍和宫的老喇嘛为师。于是他就成了教名为「察格多尔扎布」的记名小喇嘛。长辈希望他能得到「金刚佛母」的保佑,但是,启功1岁丧父,10岁时又失去曾祖父、祖父。因偿还债务,家道已经败落的一贫如洗,以致启功无力求学。在曾祖父门生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入校学习。   家学之渊影响着启功幼小的心灵。幼时看到祖父拿着笔蘸上墨彩,在扇面上涂抹几笔,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花鸟竹石。那时他便萌生了要学习画画的强烈愿望,于是也拿起了笔。尔后在祖父的引导下,他师承贾羲民、吴镜汀学习画画,且渐渐有了起色,得到了亲友们的赞许。   一次有位亲戚让他画一幅画儿,并说要为他的画装裱县挂起来。当启功雀跃着铺好了纸,亲戚叮咛了一句:「画好后千万不要题字,要请别人代笔完成。」这意思很明白,就是看不上他的字。这一下,启功的心骤然冷却了。这对他来说,不啻是莫大的耻辱。当时他年龄虽小,受到的伤害却极大。当他再提笔时,便觉得这支毛笔竟然沉重得不能运动。于是,启动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字,练好字,给看不起他的字的人看一看。   后来启功成了书法大家。这个成功,也许应归功于那位无心伤害他的亲友。   教中学被辞却站立在大学讲台上   1933年,21岁的启功虽说没有读完中学,而笔下的书画文章,却有了佼佼之色。祖父的门生傅增湘拿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傅增湘回来后,喜滋滋地告诉启功:「陈垣先生说你写作俱佳」,他嘱咐启功去见陈垣,并强调说,要向陈垣先生请教作学问的门径,傅增湘告诉他:「找到一个好老师,比找到一个职业还重要,那将终生受用不尽。」   启功最初师承戴绥之,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后又得遇恩师陈垣。&&为了启功的生计,陈垣帮他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家境贫寒的启功,能有这份工作实属不易。可是,虽然他兢兢业业地教书,还是被辞退了。理由很简单,他中学没有毕业,没有文凭。启功悲凉地走出校门。初涉世道,即遇挫折,他仰望苍穷,想找到疗饥的药方。   既然是书生,就只好用书生之法讨生活,于是他终日习书作画,以卖字画为生。1935年,经陈垣介绍,启功又站在了辅仁大学美术系的讲坛上。只是又因为他没有文凭,而被再度辞退。   两度受挫,却未能使启功心灰意冷。他清醒地意识到,惟有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数倍高于别人,才能立稳脚跟。   当陈垣第三次介绍他到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时,他决心似铁。教育家陈垣真是古道热肠,他告诉启功应该在教每一课书前,都要准备得非常熟练。启功有幸能到陈垣校长授课的课堂上亲聆教诲,观摩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看漂亮实用的板书。后来启功说:「当时师生之友谊,有逾父子。」   没有文凭,连中学讲台都不能站立,如何能在大学立足?启功忍痛暂时放弃了对书画的爱好,学习夸父「宏吸大海」的精神,深入钻研古典文学,学习历史。终于,他能轻松自如地行走于大学校园了。    《诗文声律论稿》从麻袋里跃然而出&  1957年,已入不惑之年的启功,正值事业、学问、艺术几近炉火纯青之时,却大惑不解地被扣上了「右派份子」的「紧箍」。   从此薪水一落千丈,已经被评定的教授职称被取消,宽敞的房子没有了,他们全家被迫移居到内弟的一间半的小南房居住。对这间寄居了20年的小屋,他在《启功韵语》一书中有诗记曰:「东墙雨后朝西鼓,我床正靠墙之肚。」   当时,被政治风浪吓坏了的妻子,把启功收藏的书画藏匿起来,连启功自己也不知道藏在什么地方。雪上加霜,老母在如此巨大的折磨中经受不住,沉屙不起。虽然有妻子的精心护理,老母最终还是两眼含泪,注视着启功,仙逝而去。因为自己的境遇累及老母,启功不禁悲天呛地。   妻子不明白,老老实实的丈夫怎么成了右派?启功自我解嘲:「我出身封建家庭,怎么可能是左派?」他只好赋闲在家,但吃饭成了问题。无奈,他只能变卖珍藏字画,换来粗米疗饥。   陈垣一次在琉璃厂,偶然发现有几张明清画卷,竟是在启功处看到过的,马上意识到启功境遇的艰难,急忙派秘书去看启功,并带去100元钱。启功手捧着这100元钱,思绪万千:多少次都是恩师的提携,而今自己身处困境,又要恩师担忧,自己真是惭愧。陈垣的人格精神,深深地嵌入了启功的心中。   不能教书,不能工作,怎么办?启功下决心,要把胸中的知识磨成粉,酿出新酿。于是,他利用劳动改造的业余时间,潜心于学术研究。读书,写文章,集中研究他所喜爱的诗词曲赋及骈文的韵律声调。再穷,秃笔还在;再穷,纸片还有。启功把内心的学问写到纸片上,写完一张就扔进一个麻袋里。日有所获,夜有所得,麻袋一天天地鼓起来了,最终一本《诗文声律论稿》终于从麻袋里整理出来了。   地球的轨迹是圆的,否极泰来。1962年,启功头上的“右派”帽子终于被摘下来了。他兴奋地捧着自己写的书稿,送到了恩师陈垣面前。陈垣问他:“你今年多大了?”回答:“51岁。”“你好好努力呀!”听到恩师鼓励的话语,启功热血沸腾。   书稿一出,启功长长舒了一口气。但紧接着“文革”开始了,右派“紧箍”余痛尚在,又是一场迎面冷雨,使他寒彻骨髓,又得了“美尼尔综合症”。心情长期极度恐惧的妻子,最后连眼泪都没有流出来,握着启功的手,告诉了他藏画的地方。妻子用尽了全部力气,道了声“保重”,便溘然长逝了。   “文革”后雨过天晴,启功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可是,老母没有了,妻子没有了,孩子也没有。一家之中只留下这位孑然孤老。他不能倒下,因为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担。他幽默地说:“我正好集中精力搞我的教育。”   以石之“坚”水之“净”自勉自律  &&1976年,启功得以重登讲坛,时年已年过“花甲”。启功加倍地工作、讲课,带研究生。他认为繁忙也是一种“幸福”:“身似沐猴冠愈丑,心如枯蝶死前忙”。   几十年的磨难,使他备感身为人师自律之重要。启功解释「师范」二字为:「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这也是他自己行为的注释。   为报答师恩,1988年他用自己的字画,以先师陈垣「励耘书屋」的「励耘」二字为名,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多少年受惠于恩师,今日方能报答于万一,使他惭愧之心略得慰藉。   1990年,启功在香港知名人士荣智健、李嘉诚等人的支持下,举办了「启功书画义展」,筹集捐款170余万元,以其利息奖励后学,以示自己时刻不忘求学之苦。   纵观启功出版的著作,已有:《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等。   但是,对于自己的功名,启功看得很淡泊。他说:「人生主要是过去和未来,现在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他做什么?要多想未来。」   启功端正平和,坦荡而诙谐,正是悟出人生真谛,他说自己:「自愧才庸无善恶,兢兢岂为计留芳。」并把其书斋命名为「坚净居」。古砚铭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以书法为平生喜好的他,取「坚」、「净」二字自勉。「坚」,乃坚强的性格;「净」,乃清静的心态。「坚」、「净」正是启功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   &&&& 惜时如金励后人   日是启老87岁寿辰。他仍勤奋不已,耕耘不止。他每年都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奔波于全国各大博物馆之间,考证名人字画,经他手眼的艺术精品已不下千万件。每年他还要去日本等国,再看一眼流落在那里的中国珍宝。98年,他的作品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大展。99年5月,为庆祝建国50周年,「启功——左舟以文会友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又在京举行。   对此,启功却有自己的注释:「这都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一生教书,我的专业首先是教师。」他虽已高龄,但仍不忘自幼失学的痛苦,启功继续为培养人才而尽自己的努力。   1997年,在北师大建校95周年之际,启功写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校训。而他本人,也正是身体力行校训的典范。   启功坚持亲临讲台,给艺术系学生讲书法,给中文系学生讲音韵,英东楼大教室的500多个座位,挤满了渴求知识的学生。他渊博的学识,成了学子们热爱民族文化的力量。   尽管社会活动很多,启功的家中常常从早到晚,宾客不断;但无论多忙,从不拒绝学生的请教。他至今仍坚持带研究生,其中6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他每周把学生找到家里,一讲就是半天,发现学生的古典文学基础差,他就特意为学生开设国学基本知识课,讲课范围涉及甚广;还经常指导学生作古文,写古诗,填词曲,甚至对学生的作业一字一句地加以批改。令人感动的是,当学生离开时,他也要起身送到门外。一是向来礼貌待人;二是他要亲手关门,以免关门声重,惊吵了对门患神经衰弱的老教授。   启功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他要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学习的心得和经验,尽可能多地留给后人。为了整理论文和书稿,他经常晚上静下来加班加点。有时,为了不打断思路而通宵不眠。   90年代,启功将总结他几十年汉语教学实践经验,系统阐述汉语语法问题的《汉语现象论丛》,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出版,引起文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很大反响。最近,又完成《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的注释。从1992年至1999年写成的一本新诗集《启功赘语》,也在他87岁寿辰时面世。其中一首,是他夜中不寐,倾荚数钱而作:纸币倾来片片真/未亡人用不须焚/一家数米担忧惯/此日摊钱却厌频/酒酽花浓行已老/天高地厚报无门/吟成七字谁相和/付与寒空雁一群。   先生对钱财很淡漠,但却把人民大众挂在心上。去年洪灾,他在眼睛患黄褐斑病变,视力日衰的情况下,还写了20多幅字,以支援救灾。其中,写给儿童基金会的一幅字感人肺腑:急救灾区/尤其要救灾区的孩子/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教育/真比我们的生命还更重要/救救孩子&&  先生的碑帖之学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我总要联想到他对碑帖的精深研究,因为他对碑帖的研究和他的书法艺术的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碑帖之学是明清两代兴起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现在随着地下墨迹的不断出土,开辟了新的境界。他就是这片园地的开拓者之一。  这门学问除夸扬珍异、竞炫收藏的古董藏家不能算外,其路子约分为二类:一是研究其中历史资料,以碑刻文辞证史补事,或校读文辞;二是赏鉴、研究其书法艺术。  启功先生兼于两者,而更精于后者,他在两者之间融会贯通,其方法突破前人藩篱。“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他写这首诗是有感于过去多少鉴赏家重视碑帖的书法,而对其中文辞则往往视而不见。  名家如孙承泽、翁方纲以及叶昌炽莫不有些疵病,而他且不放过文辞内容。正因为这样,他把历来定论的《曹娥碑》驳得体无完肤。因此,所谓王羲之真迹小楷《曹娥碑》也就不存在了。更何况蔡邕的书丹。  也重视墨迹   他重视碑刻,也重视墨迹,他不就碑论碑、就帖论帖,而是两者相互结合来研究,并就自己书法实践的经验和规律,探讨其时代风格、工具的特点来阐发被刀石泯灭了的字迹原貌,从不崇尚空论,耸人听闻。所以论断翔实而有根据。  记得在七十年代初,他曾将肃刻《阁帖》从头至尾临了数遍,感到传世《丧乳帖》笔法跌宕,气势雄奇,出入顿挫中,锋棱俱在,可以看到当时所用笔毫的刚健。而《阁帖》传摹诸帖中,有的和《丧乳帖》体势相近的,而用笔觚棱转折都一概看不到。因此始信“昔人谓不见唐摹,不足以知书”的道理。  又如楼兰出土晋人“无缘展怀,所以为叹也”残纸。笔法与馆本《十七帖》非常相似,他认为:下笔处如刀斩斧齐,而转折处又绵亘自然。这种笔意生动、风格高古,绝非后世石刻木刻的帖所能表达出来的。就是唐人的乡拓,也很难表达。他就是这样把出土的墨迹,唐人的摹本和后世的刻帖一步一步地相互比较和印证探讨,究其得失,以还古人书法的真面貌。这样才能从其中吸取养分,不致被刻帖所迷惑。  “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力锋看笔锋。”这是启功先生学碑的经验之谈。他重视墨迹,对碑不是不要重视,问题在于是否能透过碑刻的表面现象看出原迹的面目。  他说:学帖的人,往往在帖中因点划全白、笔划无浓淡,便以为是毫锋饱满,中划坚实,其实这是错误的。所以学习碑刻书法,要明了刀和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只有细心体味刀、毫的特点和所产生不同的效果,才可以谈摹拟刀痕。  他曾有趣地比方说:一个人如见到口技演员学鸟叫,就认为这人的语言就是这样,这岂不是大笑话。 关于《张猛龙碑》  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启功先生珍藏一本旧拓《张猛龙碑》。这本拓本非但拓的时间早,而且是墨色浓淡燥湿适中,因此神完气足,字字毫芒可见。他对这本《张猛龙碑》非常珍爱,得到这本碑时正是他母亲去世不久,经济又困难,但他深爱此碑的书法,最后以旧拓九种易得。  碑上适有“冬温夏清”四字未泐,因此想起自己自幼失怙,靠母亲抚育成人,其间备尝艰辛,现在竟失去侍奉的机会,所以在碑后题了“小人何处通温清,一字千金泪数行”的诗句来纪念。因为此碑拓本“冬温夏清”四字不泐,一般认为明拓,其价值自高。  关于《张猛龙碑》  ,过去碑学大师都认为是魏碑中最难学的一种,连大书法家沈寐叟都有过“难与措手”的感叹。为什么难学,原因都没有说。启功先生以魏碑中的《孙秋生造像》、《敬使君碑》以及《刁遵墓志》、《元头隽墓志》、互相比较研究,发现《张猛龙碑》在书丹和镌刻中有: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这是可望而难于追摹的。由此可见对碑刻书法要仔细揣摩,要辨别刀毫之相异关系,才可以从其中吸取营养。  诸如考证《鹡鴒颂》  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我最喜欢他的《论书绝句百首》,这是他数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体会。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阐发比喻,时出妙语,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有其独特的见解。  诸如考证《鹡鴒颂》  出于开元翰林供奉之手;日本藤远后之临《乐毅论》以证明王羲之书体势之雄强;鉴定张旭书庾信《步虚词作》实为大中祥符以后宋人之笔;以西陲晋人残纸证《阁帖》中索靖书法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翻书法史上成说的案,论据充分坚实有力,不得不令人信服。  此外如论蔡襄、祝允明书法之未成自己体段;柳公权、黄庭坚书法用笔尽笔心之力,结字聚字心之势。而其中对历代著名书法家之特色,各时代书法的体势、风格,以至辨别书体源流、变迁的原因,都是非常精辟的。  至于他自己的书法  《论书绝句》叙及,现在抄录四首于下。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版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亦自矜持亦任真,亦随俗媚亦因人,亦知狗马常难似,不知青红画鬼神。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应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 第一首是说自己的书法长于行楷,不善篆隶,这是因为行楷的写法不同于篆隶,不能工于彼,必定工于此。另外一个原因,也就是上面所涉及的汉魏石刻残泐已甚,学之如灯取影,矫揉造作,这是他性所不喜欢的。  第三首中的‘黄金律’是他研究历代楷书,详细测量每字中笔划之聚散高低,发现其重点并不在方格之中心点上,而在稍左上方的位置,恰符合黄金分割律的道理。这是他研究书法结体的一重大发现,对此他有专文论述。  述学书之过程  第四首述学书之过程,他自注很详细,不妨抄录如次:  余六岁入家垫,字课皆先祖自临《九成宫》以为仿影。十一岁见《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然皆无所谓学书也。  廿余岁得赵书《胆巴碑》,大好之,习之略久,或谓似英煦齐。时方学画,稍或谓似可成图,而题署板滞,不成行款。乃学董香光,虽得行气,而骨力全无。继得上虞罗氏精印《宋拓九成宫碑》,有刘权之跋,清润肥厚,以为不啻墨迹,固不知为宋人重刻者。乃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于是行笔顽钝而结构略成。此余学书之筑基也。  其后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以习智永《千文》墨迹最久,功亦最苦。论其甘苦,惟骨肉不偏为难。为强其骨,又临《玄秘塔碑》若干通。偶为人以楷字书联,见者殷勤奖许之曰,此深于诒晋齐法者,而余固未尝一临诒晋帖也。 启功先生书法欣赏   
平凡的水果世界,平凡中的不平凡。 今朝看水果是水果 ,看水果还是水果 ,看水果已不是水果。这境界,谁人可比?在不平凡的水果世界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月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
庞凤山情感处方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画报点击数0
文章点击数0价格(元)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大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纸张:其它
刻印方式:珂罗版
尺寸:长39.2*宽30.2*高2.5(cm)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类别:设色(彩色)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立轴
尺寸:长1*宽1(cm)
类别:设色(彩色)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
尺寸:长1*宽1(cm)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其它
开本:22*15.5cm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大16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1版1印
装订:其它
开本:其它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硬精装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26*18CM
尺寸:长7.8*宽1.9(cm)
尺寸:长7.8*宽1.9(cm)
材质:端石
尺寸:长35*宽25*高2(cm)
装订:平装
装订:平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两版一印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其它
尺寸:长13.1*宽20.7(cm)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昌硕书法真迹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