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房地产市场泡沫挤出“泡沫”更有益 电影房地产市场泡沫到底怎么了

电影市场挤出“泡沫”更有益
今年暑期档国内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和此前大量的制作费用用在请明星出场和购买IP上,对电影原创内容的关注不够密切相关,和今年以来票补减少有着较大的关系,还有金融资本忽略创作根基,只注重回报和收益等方面的原因。电影市场经历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业内回归敬畏之心,还将促进影片品质的整体提升
今年暑期档,我国电影市场颇不平静。且不说近百部电影浩浩荡荡出场亮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寥寥无几,就连媒体一贯喜欢谈论的票房,也有些不尽如人意。据统计,刚刚过去的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共计45.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8.2%,这也是国内暑期档电影票房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8月的成绩也无起色,截至8月15日,全国票房仅为20.1亿元。
电影市场到底怎么了?笔者认为,我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淡定“挤泡沫”不但有助于业内回归敬畏之心,还将促进影片品质的整体提升。
电影市场的“泡沫”首先体现在内容创作上。这些年,影视产业买个大IP就能赚快钱、有颜值高的明星撑场就能带来高估值等现象越来越多,让创作环节的人心浮动起来。有电影人道出业内怪象,“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说IP,好像就没法在这个圈子里混了”。而对于当下电影业内抢明星的乱象,著名导演也用亲身经历过的台湾和香港电影业的衰落来佐证,提醒内地电影人“这是一个陷阱”。当大量的制作费用都用在请明星出场和购买IP上,对电影原创内容的关注又还剩下多少呢?IP和明星虽然有其市场合理性,但电影内容脱离现实,少了对平凡生活的观照,少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于社会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而言,都缺少应有担当。
近期电影市场表现无力,和今年以来票补减少有着较大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间,我国电影在线票务平台迅速兴起、扩张,进入群雄逐鹿时期。为了争夺和稳固市场份额,各平台纷纷采用票补机制,通过平台或片方出钱的方式,推出“9.9元看电影”等低价优惠活动,“掏钱请观众看电影”。有的电影一张票的票补甚至可占到总价的七成以上。票补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却是种“烧钱”的非常态,“注水”出部分票房。如今,各平台在用价格战“跑马圈地”后,减少票补,提升票价,票房市场终于反映出观众的实价消费能力。
此外,资本对于产业的助推,也进入到“潮起潮落看裸泳”的时期。金融资本的进入对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影行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资本若忽略创作根基,只注重回报和收益,也会把电影玩儿坏了。今年3月造假票房的《叶问3》就是最好的例证:为了砸出10亿元的票房“成绩”,不惜与在线票务平台一起玩起猫腻、并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做起一债多卖……看似创新的背后却是在资本市场圈钱的把戏,玩弄市场的结果是受到应有处罚。
浮躁的“泡沫”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只有遵守章法,挤出内容创作,模式创新和资本市场领域的泡沫,才能更好地维护电影产业良性持久的发展环境。日前,深交所发布《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从事广播电影电视业务(2016年修订)》,对影视公司票房收入的信息披露做出新的要求,其中公司需说明热门影片票房与营收关系。从严管“明星证券化”开始,引导电影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回归到内容创作的本身,电影市场将迎来真正的实力春天。(金 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 正文
电影市场挤出“泡沫”更有益
更新时间:&&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暑期档国内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和此前大量的制作费用用在请明星出场和购买IP上,对电影原创内容的关注不够密切相关,和今年以来票补减少有着较大的关系,还有金融资本忽略创作根基,只注重回报和收益等方面的原因。电影市场经历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业内回归敬畏之心,还将促进影片品质的整体提升  今年暑期档,我国电影市场颇不平静。且不说近百部电影浩浩荡荡出场亮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寥寥无几,就连媒体一贯喜欢谈论的票房,也有些不尽如人意。据统计,刚刚过去的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共计45.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8.2%,这也是国内暑期档电影票房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8月的成绩也无起色,截至8月15日,全国票房仅为20.1亿元。  电影市场到底怎么了?笔者认为,我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淡定“挤泡沫”不但有助于业内回归敬畏之心,还将促进影片品质的整体提升。  电影市场的“泡沫”首先体现在内容创作上。这些年,影视产业买个大IP就能赚快钱、有颜值高的明星撑场就能带来高估值等现象越来越多,让创作环节的人心浮动起来。有电影人道出业内怪象,“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说IP,好像就没法在这个圈子里混了”。而对于当下电影业内抢明星的乱象,著名导演李安也用亲身经历过的台湾和香港电影业的衰落来佐证,提醒内地电影人“这是一个陷阱”。当大量的制作费用都用在请明星出场和购买IP上,对电影原创内容的关注又还剩下多少呢?IP和明星虽然有其市场合理性,但电影内容脱离现实,少了对平凡生活的观照,少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于社会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而言,都缺少应有担当。  近期电影市场表现无力,和今年以来票补减少有着较大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间,我国电影在线票务平台迅速兴起、扩张,进入群雄逐鹿时期。为了争夺和稳固市场份额,各平台纷纷采用票补机制,通过平台或片方出钱的方式,推出“9.9元看电影”等低价优惠活动,“掏钱请观众看电影”。有的电影一张票的票补甚至可占到总价的七成以上。票补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却是种“烧钱”的非常态,“注水”出部分票房。如今,各平台在用价格战“跑马圈地”后,减少票补,提升票价,票房市场终于反映出观众的实价消费能力。  此外,资本对于产业的助推,也进入到“潮起潮落看裸泳”的时期。金融资本的进入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影行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资本若忽略创作根基,只注重回报和收益,也会把电影玩儿坏了。今年3月造假票房的《叶问3》就是最好的例证:为了砸出10亿元的票房“成绩”,不惜与在线票务平台一起玩起猫腻、并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做起一债多卖……看似创新的背后却是在资本市场圈钱的把戏,玩弄市场的结果是受到应有处罚。  浮躁的“泡沫”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只有遵守章法,挤出内容创作,模式创新和资本市场领域的泡沫,才能更好地维护电影产业良性持久的发展环境。日前,深交所发布《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从事广播电影电视业务(2016年修订)》,对影视公司票房收入的信息披露做出新的要求,其中公司需说明热门影片票房与营收关系。从严管“明星证券化”开始,引导电影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回归到内容创作的本身,电影市场将迎来真正的实力春天。(金 晶)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每日头条热点导读
中国攀枝花网 | 蜀ICP备号 |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33446562016年终影市盘点:中国电影的泡沫还未完全挤出
  原标题:2016:中国电影的泡沫还未完全挤出 年终影市盘点
  ■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远不如预期。悲观者说,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已破,这是中国电影衰败的开始。针锋相对的看法是,2016年票房增速的减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恰恰是中国电影从狂热走向冷静、重新出发的标志
  ■今年票补力度小了很多,电影票平均单价在30元左右。票补虽然能够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但“亏钱赚吆喝”毕竟不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让电影票价回归正常市场价格,让影片在市场上优胜劣汰,是一种冷静的体现
  ■2016年许多IP大片倒下,固然说明了观众更理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2016年的烂片尤其多。还有票房造假同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愿电影人能够在2016年这个冷静期反省缺陷、检讨不足,“良性地自我调整”,让中国电影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断调低的“小目标”
  2016年马上要过去了,中国电影也交出了答卷——今年的票房总收入虽然超过了去年的440亿元(最终准确统计数字有待年底公布),但增长率创下近十年来最低,已是不争事实。
  让我们把时针调到去年的这个时候。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突破440亿元,同比增长48.7%,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增长率。专家预计,如果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以同等的速度增长,那么2016年票房总额将突破600亿元。
  可暑期档一过,很多人才发现,600亿元这个“小目标”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实现。2016年暑期档总票房124亿元,与去年相比原地踏步,30%的增速彻底落空。2016年暑期档票房前三的国产片分别为《盗墓笔记》《绝地逃亡》和《寒战2》,三部影片总票房25.45亿元;而2015年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片的总票房为45.55亿元。有关部门也准确预测到今年暑期档的颓势,打破了既往暑期档是“国产保护月”的不成文规定,引入了不少好莱坞大片,《X战警:天启》《魔兽》《独立日:卷土重来》《海底总动员2》《惊天魔盗团2》《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冰川时代5》《谍影重重5》等扎堆上映,但这并没有刺激观影人数的增长,也没有起到“救市”的效果。
  随后的中秋档和国庆档票房增速持续减缓。中秋档总票房为5.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3成。国庆档影市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爵迹》《湄公河行动》《王牌逗王牌》四足鼎立,却没有一部单日票房破亿,这是近两年来的首次。国庆7天总票房约15.6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3%。直到这时许多人才幡然醒悟:别指望什么600亿元了,想突破500亿元难度也不小。如果不是 《长城》等片最后时刻的“救市”,2016年票房能否超过2015年的440亿元,仍是一个疑问。
  悲观者说,中国电影票房神话已破,这是中国电影衰败的开始。针锋相对的看法是,2016年票房增速的减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恰恰是中国电影从狂热走向冷静、重新出发的标志。对此,我们该怎么看?
  票补在减少,观众学会用脚投票
  王健林在2016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谈到中国电影时乐观地说,中国电影市场没有下滑,明年将迎两位数增长。在他看来,电影票房曾有的连续三年40%的增长并不真实,很多片子的票房是注水的,因为存在票房造假和票房补贴等原因,只要把票房造假去掉,泡沫就戳穿了。
  王健林的发言击中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数据虽然很光鲜,但这440亿元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注水的。注水有两种方式,一种已经被“合理化”了,就是票补。亿元的票房有7成是靠电商卖出去的,而通过电商买过电影票的人都知道,几乎每周都有“9块9”、“14块9”这样的低价票,但官方统计总票房,仍以35元的价位计入。另外一种注水则是赤裸裸地弄虚作假,最典型的就是“幽灵场”,在凌晨时分十分钟排一场,且每一场都爆满,比如2015年的票房冠军《捉妖记》就被曝光“幽灵场”。业内人士指出,买4000万元的票房,只要400万元的成本,他们推算,2015年的440亿元中,有50亿元左右来自注水。
  相比较而言,2016年的票务格局基本稳定,电商和片方的票补少了许多,电影票的平均单价在30元左右。票补虽然能够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但“亏钱赚吆喝”毕竟不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因此,让电影票价回归正常市场价格,让影片在市场上优胜劣汰,是回归冷静。
  电商在冷静,观众也在冷静。今年暑期档、国庆档里,许多预期可能会成为爆款的影片纷纷马失前蹄。人们对于“爆款”的预期并不是因为影片质量,而是因为它是大IP。2015年是中国电影的IP年,《小时代4》《栀子花开》《左耳》《何以笙箫默》《九层妖塔》《万万没想到》 等IP电影虽然质量堪忧,但顶着IP的帽子,每一部电影都轻松破亿,并赚得盆满钵满。2016年大量热钱和资本跟进涌入,IP电影被疯狂追捧。有根据大热的网络小说改编,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致青春2》《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爵迹》;有对经典的翻拍,比如《大话西游3》;有根据大热综艺改编,比如《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这些IP电影都带有强烈的粉丝电影属性,担当主演的都是吴亦凡、陈学冬、鹿晗、韩庚等人气偶像。但这些IP 电影的票房却远低于预期。国庆档的《爵迹》投资高达2亿元,有一年多宣传期,吴亦凡、陈学冬、王源、范冰冰、杨幂等炙手可热的明星主演,很多人预期票房10亿元不成问题。其最终票房3.8亿元,可谓惨败。这说明如果是一部烂片,即便它是顶级IP,也注定会被观众抛弃。
  2016年票房收入不及预期,是观众用脚投票的一种体现。成熟的观众必然倒逼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电影市场走向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2016年票房缩水,的确用不着太过悲观。
  泡沫还未全部挤出
  有人说,如果将2015年注水的票房扣除,2016年的票房增速相比之下还是非常可观的。这时候有另一个观点出来“拦截”,指出虽然票补力度少了,却并不能杜绝2016年的票房造假现象。
  2016年的中国电影有个非常漂亮的开端。《美人鱼》横空出世,最终以33.9亿元的成绩成为中国票房历史冠军,一季度国内总票房更是创下144.66亿元的高峰,600亿元票房的小目标也是业内人在那个时候“喊出”的。
  转折点出现在3月初上映的《叶问3》。《叶问3》的票房造假堪称“史无前例”。具体体现一是大量“幽灵场”,想买多少票房直接拿钱砸,简单粗暴。二是《叶问3》疯狂吹高票房,背后还牵扯出一场庞大而复杂的资本游戏。用财经专业词汇讲,就是电影票房“资产证券化”——将电影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和宣发全过程所需要的资金,做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一旦票房达不到保底数字,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很可能戛然而止,最坏的结局就是重蹈e租宝的覆辙,让无数无知散户接盘烂局。
  《叶问3》的猖獗造假,揭开了中国电影证券化的一角,一些电影的票房被拿到资本市场运作,沦为纯粹的投资工具。2016年保底发行的案例越来越多,像《致青春2》《绝地逃亡》《封神传奇》《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盗墓笔记》《我不是潘金莲》等,虽然没有像《叶问3》这样将保底基金包装成P2P项目,但不少保底方与资本市场仍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比如寻求二级市场上的股价抬升,因此保底带有强烈的赌博性质。为了达到保底目标不择手段,根本不利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电影成了票房游戏,当电影项目成了一场赌博,如此急功近利的市场氛围,怎么指望片方安安静静地拍出好电影呢?2016年许多IP大片倒下,固然说明了观众渐趋理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2016年的烂片尤其多、尤其烂。有人统计,2016年1月至8月上旬上映的170部国产电影里,7分以下的电影占93%,在2分为豆瓣最低分的情况下,3.5分以下的电影居然有64部,5分以下的国产电影有122部,占到了上映电影的71.8%。另一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电影TOP20平均7.82分,2016仅为7.4分。
  正如一个小故事说的,桌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剩下半杯水了。2016年的中国电影就是桌上那半杯水,它可以是乐观者的期待,也可能是悲观者的预言,它既可以是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一个冷静期,也可能是中国电影由盛转衰的一个危险期。作为一名热爱中国电影的观众,我愿意当一个乐观者。中国电影产业经过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消耗甚至是透支了太多可贵的有效资源,与之相对的,其在产业方面、美学方面的不足在不断凸显。但愿电影人能够在2016年这个冷静期反省缺陷、检讨不足,“良性地自我调整”,让中国电影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经济日报报系经济日报中国纺织报中国花卉报中国服饰报中国县域经济报服装时报证券日报名牌时报中国经济信息经济杂志...更多>>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责任编辑:
新疆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疆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疆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 邮箱:
24小时排行
- 版权所有 (c) 新疆新视野传媒 网络维护未经授权禁止使用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泡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