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弯弯真的好烦,三国杀郭嘉国战配谁好可以武力收回那个小岛吗

一. 良禽择木而栖汉献帝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3月,27岁的郭嘉在老乡兼好友辛评和郭图的帮助下,带着一份空白的简历来到了当时的北方强主袁绍帐下。由于推荐他的两位老乡在袁绍门下立过大功(帮助袁绍成功说服韩馥,并把冀州交给袁绍),再加上袁绍还处在创业的基本阶段,急需要大量人才;于是便让辛评和郭图找到冀州最好的招待所安顿下郭嘉。日子就这样慢慢流过,一晃数十天过去了,郭嘉虽然在招待所天天享受着贵宾般的礼遇,但他过的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这些天袁绍还从未见过自己,难道是自己的好朋友还没有提及自己,还是空白简历的问题?郭嘉天天在招待所里想着这个问题,慢慢地郭嘉心中开始动摇起来,打算收拾行李另觅它处。  正在郭嘉寻思不定之际,忽然一个声音穿过大帐直传到郭嘉的耳际:奉孝慢走,主公有请。是郭图的声音,听他声音中带着兴奋,郭嘉猜测或许袁本初真的在百忙之中想起了自己,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俗话说,苦学十年功,卖予帝王家。自己这十余年的才学今天终于能有用武之地了。  郭嘉跟着郭图走向中军大帐,一路上不断的听着郭图向自己炫耀着袁本初的家底硬,名声好,实力强等等好处,郭嘉心中也对袁本初充满希望。  事实上,郭嘉想:如果自己跟定这位主公,一定会尽展平生所学,成就一番霸业。因为当时袁绍爱才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各路人才都想投奔袁绍,这种名牌效应就好比现在考大学一样,如果你要说自己是清华北大,相信即使你读的是冷门专业也会有一种不自觉的优越感。  但有的时候名牌穿在身上也未必会舒服,对于郭嘉就是如此。当满怀希望的郭嘉见到袁绍这个伪名牌的时候,他心中的许多美好的希望瞬间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想法:离开袁绍,另寻明主!  虽然在走和留之间下定了决心,但郭嘉还是一个很厚道的人,他想到袁绍对自己优待数日,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好朋友都在这工作,不说点什么就走实在是过意不去,于是郭嘉临走之前对辛评和郭图说道:“有智慧的人都会选择一个合适的主公,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建立功名。在我看来袁绍只不过想效法周公礼贤下士的名声,而根本不知道用人的关键。想的多却抓不到重点,有谋略却无法决断,总之,要是想和他共成大事,太难了。我现在打算换个老板,你们俩和我一起走呗?”其实这是文雅的说法,潜在的意思是:你们哥俩太傻了,不能跟袁绍,他没前途。我们一起找个好老板共奔前程吧。  我不知道当时听过郭嘉话后两位老乡的表情,估计听完之后心情也不会好到哪去,他们想:郭嘉你莫不是脑子烧坏了吧?袁绍现在可是如日中天,就算你觉得他不行你也用这么说啊,照你这么说,不仅我们智商有问题,要是跟着他成不成大事不说,混到最后还会把我们搭进去不成?再说了我们是给你介绍工作的,你要不想干可以走人,怎么还忽悠我们和你一起辞职?郭图听完之后连连叹气,但他不知道辛评此刻比他还要郁闷,因为当初他可是卖了韩馥跟的袁绍,要是经郭嘉这么说,好不容易踹了老板换个岗位,还得继续面临下岗危机。  于是两人在短暂的交换一下眼色后,异口同声地说道:“现在袁绍实力最强,天下人都受到他们的恩泽,许多人都依附于他,我们要是离开他还能去哪?”  郭嘉叹息着摇了摇头,然后拜谢而去。就这样郭嘉带着失望离去,还有两位老乡不解的眼神。或许在郭图和辛评的眼中,郭嘉只不过是一个狂狷之士,至少人家举荐你,你也总该客套一下,说两句好话,可他们不了解;这就是郭嘉,一个坦率而又简单的人。其实郭嘉自己也想不明白,袁绍徒有虚名,你们在他手下混,能得到什么呢?我好心告诉你们,为什么你们不谢我倒给我脸色看?  如果现在分析郭嘉这种表现,就会发现它一般出现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自负自大,感觉自己才高八斗,在哪工作就算看得起你,其实一般都是这种人都是装的,一旦有地方要他,他就会欣喜若狂,恨不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兴奋,这种人的表现一般被称作英文第19个字母和英文第2个字母的正序排列;第二种是有实力的人,他们认为好就是好,你不好我就不选你,就想谈俩爱一样,必须得两情相悦,这种人的表现一般被称作人才。很明显,郭嘉属于第二种人。  算了,还是离开吧,去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面对熟悉的朋友,熟悉的环境,只不过,那时我们各事其主,在战场我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们谁对谁错。到那时我一定会成为敌人的梦魇。  但是现在,夕阳只留下郭嘉不断被拉长的身影和满脸的失望——至少从表面上看让这位颍川谋士白白跑一趟,但事实上他也并非一无所获,因为首先,他认清了袁绍的性格缺陷和家底薄厚,为日后帮助曹操打败袁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二个收获是他认识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叫辛毗。  范伟曾说过,同在一片蓝天下,这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我感觉用在辛评和辛毗哥俩身上正合适。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和辛评一样,他也是郭嘉的老乡,但和他哥哥不同的是,他很早就发现袁绍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他看来,袁绍这个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很难成大事,于是他就劝哥哥辛评离开袁绍,另谋高就。但辛评感念袁绍的知遇之恩,不愿背弃,于是他也只好就违心留下。后来在他归顺曹魏后,成为太子党的重要成员(曹丕的重要谋臣之一)此后他老一路兄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卫尉(九卿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连后世史家陈寿称赞他刚亮公直,有名臣汲黯之风,总之,他这辈子比他那个哥哥强多了(官爵不低,还有名声)。但如果你要凭这些就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刚直的人,那就错了,因为事实上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而且他还有一个相对特殊的技能:察言观色,并能知其所想。这就是辛毗,因为他以后还有出场机会,所以这里先不多介绍了,现在只要你知道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就行了。  郭嘉就这样离开了袁绍大营,但是没走多远,就看到辛毗追了上来,一番简单的寒暄后,他告诉郭嘉,其实除了袁绍你还可以投奔一个人,郭嘉很好奇,问道:“莫非是曹公?”  辛毗摇了摇头,他告诉郭嘉,以曹操的性格,只有身边的人举荐你才会有机会,否则你去了之后待遇还不如在袁绍这待遇好呢,“那会是谁呢?郭嘉接着问,辛毗笑道:“奉孝,你为何不去投奔赵司徒处?”郭嘉恍然大悟,自己怎么把他给忘了呢。  在赵司徒场前,先普及一下司徒的概念。很多人都知道司徒王允,感觉他就是个虚职,其实那是由于军阀强权导致的权利失衡,事实上,在汉朝大部分时间里(和平年代)司徒都是非常非常大的官职,作为三公之一,司徒通常情况下都是百官的负责人,也就是俗称的丞相,而到了汉末,由于地方割据,所以,司徒就变成了闲职,但这个官职的待遇还是相当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郭嘉能在司徒手下工作也算是进了中央。  下面出场的这位赵司徒赵温是魏朝官僚机构中久负盛名的和稀泥高手,纵观三国和稀泥排行榜,如果说焦周排第一的话,此公至少也是前三名,足可见其和稀泥技术之高超。从李傕到曹操,凭借一手和稀泥‘神功’在司徒位置上一共坐了15年,也算平了三国时代司徒连任的记录了。后来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不知道这位老兄哪跟神经不对了,居然征召曹丕为其门下工作,要说平常拍个马屁还好,可曹操对待人才那是非常的认真,这样徇私舞弊怎么能行,于是曹操一怒之下免赵温官。或许是压力太大,这哥们同年六月就不幸去世,活了72岁,也算够本了。不过要说赵温还确实是挺猛的,当初曹操袁绍不过是三公之位,赵温自己却和他们平起平坐15年,而且最奇怪的是,曹操迁都之时还特意让他跟随同行,不能不说赵温有两把刷子。其实要说赵温有什么别的能耐倒也看不出来,不过对于曹操来说,他身居高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曹操相中他没什么能耐吧。  郭嘉就这样,通过层层同学老乡的介绍,在公元196年的6月,在赵司徒手下工作。其实郭嘉在27岁之前一直挺神秘的,一般史书介绍郭嘉这样的重要谋士,总该写写小时候有不平凡的经历,少年又如何一鸣惊人,最后终成大业,可我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却发现郭嘉27岁以前是一片空白。倒不是史学家偷懒,因为,郭嘉这个人很低调,在《三国志》中裴松之曾在《傅子》注上写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年二十七,辟司徒府。”所以,你该明白,真不是我偷懒,实在是因为他太低调而已。总之,这小子为了躲避战乱,20岁就隐匿起来,只结交些英雄人物,也不大不和普通人接触,等到27岁那年(博士生毕业)就鬼使神差地跑到了司徒府帮忙。所以了解他的人不多,但从这里也能发现,郭嘉不乱交朋友。郭嘉交的朋友都是能帮助他的,至少能帮他进司徒府工作(相当于现在在中央首长的部门工作)。  这就是郭嘉,在登上历史舞台前有一个神秘的青年时代。但是要和郭嘉的出生地相比,郭嘉的那点神秘实在是不算什么,因为郭嘉生长的地方叫颍川。  在三国时代颍川可是非常非常的牛,牛到什么程度呢,但凡起兵割据的人,身边总有些颍川籍的人才陪着他们。因为这里既不产什么土特产,也不产黄金、白银,而产谋士。像先前的郭图、辛毗、辛评加上郭嘉都是颍川人,荀彧、荀攸,徐庶、钟繇也都是颍川人,还有当时的名士石广元,曹操的早期谋士戏志才,都是颍川人,甚至还有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别号水镜先生的那位,也是颍川人,说了这么多,别急,这个地方的名人还不止这些呢,像张良,晁错,也是产自颍川。总之,颍川籍的名士之间大多互相交往,由此推测,当时郭嘉的交际圈大概就是这些人社会名流,但郭嘉和诸葛亮不同,当时诸葛亮未出山就能如此出名,还多少因为他的岳父黄彦直(因为黄彦直是荆湘名流,所以诸葛也跟着沾光)。而郭嘉却喜欢暗中交往,非常的低调,以至于后来史书中都找罕见他之前的事迹。  我在读郭嘉传时候还有一点一直非常地疑惑,既然水镜先生是颍川人,他是否在水镜门下学过呢?我也查阅相关资料,但遗憾的是资料中均未提及此事,因为司马徽是隐士,郭嘉27 岁之前也算半个隐士,而且那个时候隐士真的是隐士,他们隐居的时候大多深居简出,不怎么和人交往,即使你是他们的邻居,也最多感觉他们行踪诡秘而已,再加上史书上给的资料很少,只能从一点点蛛丝马迹中进行推断,所以,光凭借现有史料也不好直接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郭嘉和诸葛亮的谋略方式大体相同,都是先进行前期筹划,比较敌我实力,然后分析利弊,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所以,我只能说,从他们谋略的方式上看,或许他们曾经都拜师为水镜,但郭嘉要比诸葛亮早些而已。  要说郭嘉与其他谋士比,他其实更擅长的是人际交往,有些谋士,以田丰为代表的属于‘不会处关系’型的,他们大多有比干的性格(忠良而又倔强),有张良的预见力,却不会和同事搞好关系,最后被别人害死还帮别人数钱。就像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写评语是总是先表扬几句,然后说,你哪里哪里还有潜力,所以从小到大我看那些评语我以为自己是爱因斯坦转世,因为我总是全班最有潜力的同学,直到上大学后,偶然看到一本关于说话礼仪的书,才明白,原来自己被老师忽悠了多少年,但其实现在想想,老师说的好像也不无道理,但不知不觉中,好多‘潜力’就变成真正的潜力了。但是我们的郭嘉同学,明显要聪明的很多,他知道袁绍和自己不可能长期配合,所以立马拍拍屁股走人,换个工作,显然他很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他的人际关系应该非常不错。因为郭嘉在赵温手下工作了几个月后,突然接到他的好友兼老乡荀彧通知,告诉郭嘉,有个人要见你。  不过建安元年确实是郭嘉的转运年,俗话说出门靠朋友,在众多老乡和朋友的举荐下,郭嘉终于见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这个人即是郭嘉的上司,也是他一生中最好的知己他就是乱世枭雄——曹操。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自己占个沙发先
  第一次发帖,希望大家多多捧场
  能和喜欢历史的朋友一起聊聊历史是生命中莫大的乐趣
  郭嘉是三国中被研究的比较透的一个人物,希望楼主能给出一点新意来
  占个位子
  最仰慕历史上的谋士们!
  郭嘉不但善于看事,而且看人看的非常准,可惜英年早逝,要不然成就不在贾诩之下。
  @月形山  13:38:59  郭嘉是三国中被研究的比较透的一个人物,希望楼主能给出一点新意来  -----------------------------  必须有新意,等着看吧。
  @shamohai45  18:46:27  郭嘉不但善于看事,而且看人看的非常准,可惜英年早逝,要不然成就不在贾诩之下。  -----------------------------  是啊,他很优秀,但也很短命,可是生命不就是这样吗?不在乎你活的是否长久,而是你活的是否精彩,所以,从这个标准看郭嘉做到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希望能和您更多得交流历史心得
  @borka  14:21:54  占个位子  -----------------------------  谢谢支持
  @早晚听海  17:15:26  记号  -----------------------------  感谢支持
  @早晚听海  17:18:44  最仰慕历史上的谋士们!  -----------------------------  是啊,他们运筹帷幄间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很喜欢那种潇洒的而又飘逸的智慧
  其实郭嘉在司徒府工作的还不错,曹操也暂时也不缺人手,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曹操手下重要的谋士戏志才死了,曹操于是就给荀彧写信告诉他;原先你举荐的戏志才没了,自己现在很缺一个出谋划策的人,想到汝州、颍川多奇才,还是再帮我推荐一个吧;荀彧想了想,在回信上写了两个字:郭嘉。      
于是郭嘉见到了他心驰已久的老板,其实郭嘉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发挥的空间,只要这个老板能知人善用,他也一定会竭尽所能;而曹操正需要一位真正的智士,虽然自己地盘不大、兵也不多、也没有威扬海内的声望(跟袁绍比),但自己会用人,会珍惜人才。      
要说具体的面试过程,我既不知道郭嘉是如何进展平生所学打动曹操的,也不知道曹操是如何欣赏郭嘉纵横捭阖的议论和深邃的观点;反正当郭嘉面试结束后,自信满满的说出了一句话:“真吾主也!”虽然还不知道正式的结果(既没签用工合同,也没有口头协议),但郭嘉至少知道,自己肯定会在这工作,老板也肯定是曹操。    
其实郭嘉确实应该自信,因为曹操不仅录用郭嘉,两年后还特别提拔他为‘司空祭酒’(也就是自己的随军参谋),因为曹操知道:要想办成大事,非郭嘉不可。    
很多人都感觉司空祭酒的职位没有实权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参谋,但是其实我想要说,能在曹操手下当上这个职位还是很高的,毕竟曹操还只是一个司空(三公之一,掌管土地,负责建筑工程,简称全国总包工头,没有多少实权,但油水很大),总不能比曹操官还大吧,不过要说为什么曹操选这个职位,还是要先从一场政治斗争开始。
郭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
曹操就可能称帝了    
  建安元年(196年),在曹操攻下许昌以后,就开始和大家商定迎接汉献帝的事。于是他先派曹洪到洛阳迎接汉献帝,但是由于董承等人的全力阻挡,所以曹洪未能如愿。汉献帝也只好原路返回到洛阳。    
要说董承怕曹操成为下一董卓的思想还是好的,因为好不容易权力回来了,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为了权力,董承与当时朝中掌权大臣杨奉、韩暹、相互猜忌、钩心斗角。而侍郎董昭看清曹操是天下英雄,所以暗中与曹操早已早有联系,表示自己愿意做卧底,他告诉曹操:杨奉兵马最强,在朝中却没有党派(属于典型武力发达,智商落后,在政治斗争中容易成为牺牲品的那种)。于是他和曹操用计:董昭假装自己收到一封曹操给杨奉的信,信中说曹操愿为杨奉的外援,并说杨奉有兵,曹操有粮,正好互通有无,掌控朝政。    
不过杨奉的智商真的可以,见到信也没经过调查就信以为真,高兴之余就立马上奏天子给曹操封了一个镇东将军(高级将领的入门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少将军衔),并且还有费亭侯的爵位。其实他以为这样就会卖个人情给曹操,到时候曹操来的时候正好有份功劳,顺便自己还能捡点好处。可这位老兄实在不了解曹操的为人,以曹操的性格,要是来了之后一定会先把他给卖了。  
果然,在不久之后,董承因为韩暹、张杨等据功自傲、胡作非为,就暗中写信召曹操入朝,要曹操来帮助自己制约韩暹等人。于是在八月份的时候,曹操就带兵入洛阳朝见献帝,上奏韩暹、张杨的罪状。  
韩暹这时才如梦方醒,他才明白过来曹操是忽悠自己,现在为时已晚,投奔谁都不赶趟了,但自己也实在是没有朋友,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投奔杨奉。当初这两位老兄从朋友到敌人,现在由于来了个更强大的曹操,他们只好再次联合。    
好在汉献帝是一个好人,谁对他有功他就封谁,他想到当你因韩暹等护送之功,就诏令赦免他们的罪状。这哥俩天真的以为曹操会和他们和平共处,没想到,汉献帝的政策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因为不久之后这位皇帝马上加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假节钺(军队纪律监察员总管,相当于现在中央里管军队纪检委的一把手)。而曹操由于之前和董承勾结,所以上奏要求封董承为官汉献帝也不含糊,马上下诏封董承以护驾之功奏封卫将军并加封董承集团等十三人为列侯(所谓的利益集团,就是这样形成的)。就这样,曹操终于开始逐步掌握朝政了。不过在韩暹和杨奉看来似乎还没有什么,至少他们还有权力在手,还可以东山再起,但他们不知道,现在曹操已经开始磨刀了,只不过还要过一阵再动手。    
  @早晚听海  02:31:15  顶个  -----------------------------  谢谢听海的鼓励
  @a11-05-01 04:38:48  顶啊 郭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 曹操就可能称帝了  -----------------------------  可惜没有看到诸葛亮和郭嘉的对决啊
  呵呵    《三国志》把贾诩与二荀相提并论,已经很抬举他了
  @了孑孓子了  11:13:28  呵呵  《三国志》把贾诩与二荀相提并论,已经很抬举他了  -----------------------------  他们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各有千秋。
  好象很少人写陆逊的?    觉得三国里面,陆逊的作用与地位、重要性,除了几个国君,如三曹三孙及刘大加上诸葛亮之外,就到他的了    至于三司马列入下朝
  @了孑孓子了  11:13:28  呵呵  《三国志》把贾诩与二荀相提并论,已经很抬举他了  -----------------------------  @华荣涛  11:46:14  他们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各有千秋。
  -----------------------------  郭由于去世得早,所以,陈寿只能把他与程等并列    如果他活得长一些,应该是与二荀并列的    我是同意裴松之对贾的评价的
  @了孑孓子了  11:53:39  好象很少人写陆逊的?  觉得三国里面,陆逊的作用与地位、重要性,除了几个国君,如三曹三孙及刘大加上诸葛亮之外,就到他的了  至于三司马列入下朝  -----------------------------  陆逊也是优秀的统帅,个人感觉他更擅长防守
  奉孝····好怀念啊···命运弄人···为什么最后不是他笑看天下呢?
  @雪荆棘鸟  12:16:48  奉孝····好怀念啊···命运弄人···为什么最后不是他笑看天下呢?  -----------------------------  哈哈,其实看你怎么理解了,生命虽然短暂却很精彩,这样不也很好吗。
  @了孑孓子了  11:13:28  呵呵  《三国志》把贾诩与二荀相提并论,已经很抬举他了  -----------------------------  @华荣涛  11:46:14  他们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各有千秋。   -----------------------------  @了孑孓子了  12:06:48  郭由于去世得早,所以,陈寿只能把他与程等并列  如果他活得长一些,应该是与二荀并列的  我是同意裴松之对贾的评价的  -----------------------------    在裴的眼中,郭、程等人是第二集团谋士,而贾、两荀是第一集团,感觉贾的计谋最毒,两荀的计谋是大体性的,而郭是很诡异的那种
  @a11-05-01 04:38:48  顶啊 郭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 曹操就可能称帝了  -----------------------------  @华荣涛  10:05:27  可惜没有看到诸葛亮和郭嘉的对决啊   -----------------------------  是啊,太遗憾了!    楼主不妨一鼓作气,把历史上的谋士都写一片,最佩服王猛和崔浩,特别是王猛,就是一己之力撑起了前秦大帝国!
  @a11-05-01 04:38:48  顶啊 郭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 曹操就可能称帝了  -----------------------------  @华荣涛  10:05:27  可惜没有看到诸葛亮和郭嘉的对决啊   -----------------------------  @早晚听海  15:40:08  是啊,太遗憾了!  楼主不妨一鼓作气,把历史上的谋士都写一片,最佩服王猛和崔浩,特别是王猛,就是一己之力撑起了前秦大帝国!  -----------------------------  一步步来吧,先写完郭嘉的
  终于导火索出来了,这就是迁都问题。  
其实曹操一开始是打算迁都于许昌的,毕竟是在自己的地盘方便掌控,但由于形势也刚刚稳定,怕再次迁都遭人非议,所以一直都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他很烦,因为大家都不同意迁都,但不迁都也不行;于是问计于董昭。董昭说,现在洛阳诸将人多意杂,不一定服从,要成就大事,只有迁都。而且现在只有做非常之事,才能有非常之功,希望曹操从大处着眼,早日决断。于是曹操在一片反对声中果断地下令迁都许昌。  
其实历史上每次迁都都会惹来不小的争议,这次也不例外,史书上记载,洛阳当时十室九空,GDP总量比汉朝洛阳最繁华的时候减少80%,所以从某种方面说迁都未必是坏事。  
迁都后,汉献帝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奉献的本色,他马上把曹操封为大将军的同时(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有实权,地位高),还顺便将杨奉等人一并剪除,可怜两位难兄难弟,临死才知道曹操在政治上是教授,他们杨奉不过是学前班小班同学,自己被曹操卖了不说,还帮曹操数钱。  
终于到达巅峰了,在曹操看来,此时的自己可以说是声名大盛,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还顺便铲除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杨奉等人。但他也知道,自己强大的背后还会有更大的挑战等着他,而这个人就是——袁绍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当袁绍得知此事后,立刻派遣使者,要求汉献帝再迁都,而迁都的具体位置是离冀州较近的鄄城(说白了就是让自己控制朝政),曹操当然明白天子的重要性,再说自己好不容才把皇帝骗到手,怎能随便送人。于是曹操断然地拒绝了袁绍的提议。  
但曹操不傻,他不想的罪袁绍,于是不久之后朝廷加封袁绍为司空(其实这是曹操干的,他本打算给袁绍点好处,顺便再试探一下袁绍的实力),结果曹操玩大了,因为袁绍嫌自己的官比曹操小而拒接受,弄得曹操很是尴尬,但好在曹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你不接受,那好,咱俩换个职位,不就是一个名号吗,谁大谁小都一样,反正皇帝在我手中,都让给你吧,于是把自己的将大将军名号让与袁绍,自己改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但曹操也不是白让的,因为随后他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党羽,将朝廷变成了自己的天下。    
这就是那场关于司空祭酒的政治斗争的始末,只不过当时曹操当司空的时间是建安元年10月,也就是说曹操在自己当司空两年后,就马上把郭嘉给提起来了,虽然很多人感觉郭嘉提的速度慢点,其实就算是按正常渠道来,如果你当时是举孝廉(多数是有家庭背景的才可以被选作有做官前提),也不过是个小官而已,像曹操当时身为官宦子弟,举孝廉后,才是洛阳北都尉(也就是县里的巡警队长)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司空祭酒这个位置并不算小,并且提的速度也不算慢。  
虽然郭嘉算是暂时立稳了脚跟,可是接下来的事却让郭嘉从一个小参谋逐渐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的一员,不过这件事的起因却因为一次射箭比赛。
  @a11-05-02 09:23:01  顶  -----------------------------  谢谢
  对历史了解甚少,前来学习。
  呵呵,感觉高人不少哦,学习下
  每每写到这的时候我常常感觉非常奇怪,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即使这段历史非常的奇怪;我也要如实写出来——神奇的一箭。      
建安元年是混乱的一年,这一年,有黄巾军的余乱闹事,也有军阀之间互相攻伐,先是曹操剿灭黄巾军,扩大自己的地盘,后来袁术又将刘备打败,刘备投奔吕布,于是吕布展示了他犹如天外飞仙般的射箭神技(详情请参见《三国演义》中的辕门射戟一章),在袁术的大将纪灵和玄德的目睹下,两个人手拉着手握手言和,各回各家。      
很神奇,很神奇,这不是奥运会,也不是赌注,为什么吕布一箭一下就能退军?纪灵手下有数万大军,而刘备是刚刚吃了败仗的落水狗。而且袁术也不是干慈善业的,难道纠集大军就为了看温候的表演?      
翻开历史的真相,我发现事实远没想的那样简单,袁术之所以退军有二个原因:第一,也是重要的原因,他不想惹吕布,因为现在吕布的势力很大,刘备是他的小弟,以吕布欺软怕硬,爱逞强的性格要是不保护小弟是不应该的,所以纪灵出发时很可能得到袁术的暗示:要是吕布帮忙就给他面子。第二,也是不定因素:袁术手下的纪灵和他性格一样,优柔寡断,内心胆小如鼠,所以见到吕布有如精确制导巡航导弹版的箭术,被吓破了胆,害怕自己会成为牺牲品,所以乖乖退军。      
不论如何,袁术大军是退却了,但吕布似乎并不满足,因为大家忽略了吕布的属相——他是属狼的。他很狡诈,很贪婪,而且他还很聪明,学过历史唯物辩证法:矛盾是时时处处存在的。没有了外部矛盾,内部矛盾就日趋明显。所以在没有外部矛盾的前提下,吕布果断地赶走了刘备,自己独霸徐州。成为徐州最大的古惑仔。      
先暂且把吕布和刘备的恩怨,现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出现了:刘备的地盘没了,士兵也没了,他成光杆司令了。      
这种一战回到解放前的战役,要是搁一般人身上,估计早都心灰意冷,说不定有个别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早准备后事了。其实刘备此时也很气馁,本来自己创业之初都快30了(27岁开始创业)。现在因为吕布的一箭,自己虽然没了追兵,却被人打成了丧家犬,郁闷啊。    
但好在刘备从来都不是一般人,所以他能迅速转变观念,化悲痛为力量:员工没了不要紧,公司破产不要紧,我先给别人打工,等时机成熟了再单干。到时候又是一条好汉,于是他就收拾行囊,带上两个兄弟并一家老小投奔曹操。    
曹操爱才如命,对待刘备自然是非常照顾,可是郭嘉却告诉曹操,对刘备要换一种态度,到底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郭嘉的首次献计到底会是哪种方式:是沉稳老练?还是锋芒毕露?因为这神奇的一箭,郭嘉的第一个预言也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他的预测真的会像传说中的那么准吗?  
  @早晚听海  12:39:30  顶个  -----------------------------  谢谢听海一如既往地鼓励
  呵呵加油
  对郭嘉的了解算是比较多了,但还是进来看了一下。再感慨下,绝对的天妒英才。如果活得久一点,别的不说,他和诸葛亮的智斗肯定精彩…
  @楚凡夫  12:12:51  对郭嘉的了解算是比较多了,但还是进来看了一下。再感慨下,绝对的天妒英才。如果活得久一点,别的不说,他和诸葛亮的智斗肯定精彩…  -----------------------------  而且郭嘉死的时候,诸葛刚出山。简直是为诸葛亮的出山让路,
  刚开始一切都很和谐,曹操对刘备很好,刘备也天天享受曹操提供的vip的待遇。大家其乐融融;可时间久了,就有人不满了,这些人悄悄和曹操打小报告,说像刘备这样优秀的员工,要是哪天他单干,曹氏公司得受到不小的冲击,曹操也很犹豫,他不知道该如何控制刘备这样优秀的员工,但放走刘备又心有不甘。于是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郭嘉。    
有意思的是,郭嘉也很犹豫。因为他的回答在历史上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郭嘉对曹操说说刘备该杀。第二种:郭嘉对曹操说刘备不该杀。虽然我们都知道曹操没有杀刘备,但是当时郭嘉是怎么说的,却一直没有定论。关于这点我也不想多费口舌;毕竟本人也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对此,我只想说鉴于历史逻辑的连贯性,和郭嘉本人的性格,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结论。      
郭嘉告诉曹操:您当初起兵就是为了除暴安良,您仰仗诚信才能纳四海之英,即使这样做还怕他们不来工作,现在刘备有英雄的声誉,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您的,你要是杀了他,就会有落下杀害贤良的恶名。那些在您手下工作的人都会人人自危,个个打算跳槽;您还和谁去一起开创霸业?所以,除掉刘备一个人,却让天下人对您失望,这样做是安全还是危险?希望您慎重考虑。      
郭嘉的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一点点剥去曹操的疑惑,让曹操拨云见日;于是曹操在表扬了郭嘉之余,安排给刘备安排当了豫州牧,拨给想关的军械士兵,让刘备协助自己共同打击吕布。        
每当我看到郭嘉的谋略,总觉得郭嘉仿佛一个冷静的心理大师在给病人做着分析。其实曹操在乎的是名望,所以就郭嘉抓住名望,阐述利弊。曹操希望的是建议,而不是决定,所以郭嘉把自己的决定说成是建议。这就是成功的谋略,它需要的不仅是理想和智慧,还要结合语言的表达。郭嘉,不愧是深得曹操信任的谋士!所以从这些问题上看,学点心理学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技多不压身呐。      
曹操终于对刘备放心了,可是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有解决,而它的重要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件事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曹操是否能统一北方,是否能保证实力,而问题的名字叫做吃饭,也就是粮食问题。
    袁绍可不是什么伪名牌,也是有料的人。    看看老袁的战绩,就算官渡之战也没伤筋动骨    死了之后CC才开始对老袁的地盘动手的    
  @诡异的一片红  14:30:31    袁绍可不是什么伪名牌,也是有料的人。  看看老袁的战绩,就算官渡之战也没伤筋动骨  死了之后CC才开始对老袁的地盘动手的  -----------------------------  只不过他很犹豫,他能谋,不善断;他有家族血统(名牌背景),有钱有兵,有将,有谋士,具备了名牌的条件;但是他有一个比他更强大的对手,所以他只能是非常强大的配角
  有点意思
  @杜若  17:39:13  有点意思  -----------------------------  希望能持续关注
  战乱年代,要说想活命种地是不行了,因为你今天刚播下种子,说不定明天你的田地就成为战场,所以很多有志青年为了养活自己,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当兵的热潮中去,因为道理很简单,当兵能吃饭,虽然有风险(做的是刀口舔血的生意),但起码也比做饿死鬼强。      
所以为了解决当时部队的吃饭问题,曹操下令各州郡设置田官,召募百姓屯田。具体的方法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也就是像现在一样:有公制、和私有制,但不论官屯还是私屯,上税都非常高,比起汉初的三十税一,绝对可以说是重税吧,具体收税标准:使用官牛者(属于公家经营)——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看来曹操鼓励私有制啊)。      
如果要是以为这样也挺好,起码当老百姓有口饭吃,那就错了,因为曹操还规定: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而屯田的士兵要一边戍守,一边屯田。这就坏了,要是哪天你想出去走走,没有相关文件抓住要可是要坐牢的,所以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旅游公司,要是农民,估计真得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等死后也被埋在附近。      
不过屯田倒不是一点优点没有,它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时粮食奇缺、饥荒不断的情况下,曹操的军队却很少为粮食问题担忧,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其它地区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现在,一切看似都那么平和,曹操安心当他的司空,屯田也开始了,可是事实上短暂的修养只是为了更好的征伐;凭曹操的野心,不鲸吞天下怎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在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为解决许都附近的危机,出兵进攻老在自己眼皮底下玩游击的张绣。      
张绣比起之前的杨奉、韩暹还是颇有几分智商的,一看到曹操玩真的,张绣反应极快,没等曹操大军打来,亲自率全军投降。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曹操绝对是赚到了;但曹操却忘了见好就收,不知道他当时是不是情迷心智,居然纳了张绣的嫂子为妾,不仅如此,还派人刺杀张绣;太过分了,太过分了,都说老实人爆发起来是很可怕的,张绣就是再老实也不能这样被欺负,于是张绣在一怒之下,重新招募兵力,再次反叛;就这样本来是正义的许都保卫战,结果由于曹操的个人问题,反倒让危机变得更加严重了。这一仗曹操败的极惨,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护卫典韦战死,而且大部队全部退回许都。      
祸不单行,在袁绍得知曹操新败后,马上写来一封回书,羞辱曹操打了败仗,曹操特别生气,后果相当严重,于是他找到参谋部的郭嘉问道:“袁本初拥有冀州、青州数地,地广兵强,现在居然写信骂我。我打算出兵攻打他,但是力量不够,你说该怎么办?      
是啊,该怎么办呢?要说主公在气头上,普通的谋士一定会先劝主公不要轻举妄动,从长计议等等,可是郭嘉从来都另辟蹊径,他略想片刻郭对曹操说道:主公,您不必生气,袁绍他根本不是你的对手。
  作者:华荣涛 回复日期: 16:58:13      回复     @诡异的一片红  14:30:31        袁绍可不是什么伪名牌,也是有料的人。    看看老袁的战绩,就算官渡之战也没伤筋动骨    死了之后CC才开始对老袁的地盘动手的    -----------------------------    只不过他很犹豫,他能谋,不善断;他有家族血统(名牌背景),有钱有兵,有将,有谋士,具备了名牌的条件;但是他有一个比他更强大的对手,所以他只能是非常强大的配角  ====================================  他犹豫
那只是演义上写的,任何人做决策的时候都会犹豫,连CC打官渡之前也犹豫。  再分析实质的东西好了。  首先血统论,他是袁家的庶出,袁术才是正牌,当年两兄弟一南一北。  袁术还不待见这个兄弟。  CC同样是宦官之后,怎么说也算管二代,有底子。  而且他们曹家兄弟能文能武,这些几乎就是天生的优势。  至于袁绍的谋士,将领什么的不也是投奔他的吗,不是天生就有。  如果CC比袁绍更强大,怎么没有乘胜就把袁绍灭掉,官渡之战被吹神了.  对袁绍来说根本就没有伤到个什么。只是袁绍死太早了。  否则给CC十个胆子也不敢往北边打
  作者:华荣涛 回复日期: 16:58:13   回复   @诡异的一片红  14:30:31  袁绍可不是什么伪名牌,也是有料的人。  看看老袁的战绩,就算官渡之战也没伤筋动骨  死了之后CC才开始对老袁的地盘动手的  -----------------------------  @诡异的一片红  11:01:31  只不过他很犹豫,他能谋,不善断;他有家族血统(名牌背景),有钱有兵,有将,有谋士,具备了名牌的条件;但是他有一个比他更强大的对手,所以他只能是非常强大的配角  ====================================  他犹豫 那只是演义上写的,任何人做决策的时候都会犹豫,连CC打官渡之前也犹豫。  再分析实质的东西好了。  首先血统论,他是袁家的庶出,袁术才是正牌,当年两兄弟一南一北。......  -----------------------------  《三国志》上或者《傅子》或者《后汉书》都说袁绍做事爱犹豫,不光演义上那么写,曹操的爹是认的宦官,袁绍的名声很大(和曹操比)。对袁绍的客观评价分怎么看,其实那个时代,能后世留名的都是英雄,我认为袁绍也是豪杰中的豪杰(不然怎么选他做盟主呢),您的看法我认为很有道理,而且您能从侧面告诉我袁绍的许多优点,但有的时候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所以如果您能从专业的角度告诉我这些,我绝对虚心学习,可是对某些人的有争议的看法原谅我不敢苟同。
  所以在您认为三国志后汉书等为第一手史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共同学习,相信您是看过这些的,下回希望您能从这些史料中找出论据,我们可以共同切磋。
  作者:华荣涛 回复日期: 21:45:38   =====================  兵荒马乱的三国,只有袁绍做到上兵伐谋,不费一兵一卒取冀州.     论人品可以从三国志和后汉书这些书里看,不过论战,建议您贴几张当时的作战地图(大家纸上谈兵一次)    袁绍经过传说中的官渡之战也没有伤筋动骨,回到老窝一样轻松平叛.    取得大胜的CC也没胆子趁机进取北方,反而要等到袁绍死了之后。    袁绍死的时候河北老百姓披麻戴孝,可见老袁的民心工程做的相当不错。    还有,讨论任何东西,史料只是参考,无论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只要是书就是人写的,人写的就很难做到客观。可以用这些史料来参考人品什么的,论战就不行。    可以对比一下CC赤壁之后,再无能力南下。倒是被关二哥打惨了。    CC比袁绍的优势就是活得更长。    当然你要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就没什么好争论的。    CC优秀的确不假,袁绍也被严重低估。什么犹豫之类的评价,CC同样有如此,官渡之前同样犹豫不决,不敢应战。    只看一点,老袁活着的时候战绩绝对三国各大诸侯里边最顶尖的,胜多败少。就算败也没什么大损伤。    官渡之战老袁的战略没什么大错,拖也拖死CC,转折点就在许攸投C之后,粮仓被劫。    如果你的东西全是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基础上讨论,那就是一个比拼人品和人性的帖子,如果你是论战,建议上地图。  
  @诡异的一片红  13:19:18  作者:华荣涛 回复日期: 21:45:38  =====================  兵荒马乱的三国,只有袁绍做到上兵伐谋,不费一兵一卒取冀州.  论人品可以从三国志和后汉书这些书里看,不过论战,建议您贴几张当时的作战地图(大家纸上谈兵一次)  袁绍经过传说中的官渡之战也没有伤筋动骨,回到老窝一样轻松平叛.......  -----------------------------  我最近忙着考试,等15号以后的,不过挺感谢诡异的,关于袁绍等我找好集中发一下
  以前也喜欢看三国志阿这些史料,后来研究到具体战争得东西的时候就懵了。。。    因为官方史料更重人,就像好多人都知道关二哥水淹七军,张辽威震逍遥津,可是很难理解具体的兵力配置和作战方法。    所以才抛开史料找地图或者像什么水位阿什么之类的来看。    这样看的话 帮助论战的东西,人品人性就显得不重要了。楼主加油。各有各的观点和写法。不用太在意我说的东西。  
  历史是小姑娘,想怎么打扮都无可厚非,关键是打扮的要漂亮,这才是重点,嘿嘿,好像没说错吧。
  小时候老是爱听爷爷讲三国风云人物,什么三分天下,郭嘉顶你。
  @诡异的一片红  13:37:17  以前也喜欢看三国志阿这些史料,后来研究到具体战争得东西的时候就懵了。。。  因为官方史料更重人,就像好多人都知道关二哥水淹七军,张辽威震逍遥津,可是很难理解具体的兵力配置和作战方法。  所以才抛开史料找地图或者像什么水位阿什么之类的来看。  这样看的话 帮助论战的东西,人品人性就显得不重要了。楼主加油。各有各的观点和写法。不用太在意我说的东西。  -----------------------------  谢谢诡异兄的鼓励,我喜欢和像你一样爱好历史的人共同分享彼此的观点,观点这个东西只有汇聚才能出新,而且感觉你也挺了解袁绍的,所以还有许多问题要彼此探讨,O(∩_∩)O哈哈~
  @红魔鬼灬  14:24:55  小时候老是爱听爷爷讲三国风云人物,什么三分天下,郭嘉顶你。  -----------------------------  谢谢红魔的鼓励,三国英雄辈出,人物各有千秋。
  十胜十负论    曹操听完郭嘉的回答很是惊讶,因为自己新打败仗不说,还被人写信羞辱,郭嘉却说自己必胜无疑,这种心情就好像是某一回考试不及格却被人说将来一定能考满分一样。      
郭嘉看着曹操疑惑的眼神,他知道要说服曹操的疑惑就要先破除他的疑心,要破除他的疑心,就要先树立信心,于是郭嘉说:“刘邦是项羽不能战胜的,这您是知道的。因为汉高祖以智取胜;而项羽虽然很强大,却最终被刘邦所擒获。我现在自己觉得,袁绍有和您相比,他有十个方面必败,而您有十个方面必胜,即使袁绍兵比咱们强,也不能改变这点。”      
“哦?哪十个方面,快快说来?”曹操兴奋地看着郭嘉。眼神中的小疑惑变成了大疑惑。      
郭嘉顿了一下,他知道曹操想要知道事情的全部,在郭嘉的心中袁绍只是优柔寡断之徒,在袁绍帐下的那些日子里,他的所作所为自己已经掌握的一清二楚,而曹操确实一代枭雄。他只需慢慢罗列出二个人的优缺点就可以了,对,就这么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曹操坚定自己的信息。    
郭嘉用坚定的眼神看着曹操,然后缓缓说道:“袁绍礼仪繁多,非常麻烦,您却能顺其自然,比他简单。所以第一胜自然是道理上的胜利。袁绍现在没有天子的名义属于反逆;而主公您能顺应天子以率领天下,所以这第二胜是名义上的胜利。汉朝末年政策失误在过于宽松,而袁绍却比汉朝的政策更加宽容,所以不能控制局面;您却能改变政策,使用铁腕手段,从而使上下级的法度得到确定,所以这第三胜属于治理上的胜利。袁绍表面宽容,内心却很狭小,他用人多疑,所以重要的位置都让自己的亲戚担任;您表面简单随和,内心却机智聪敏,用人不疑、不分亲疏,唯才是举,所以第四胜是制度上的胜利。袁绍虽然谋略多,却缺少决断,所做事常常好失误;您只要策略定了下来就开始执行,在执行中却能做到适时应变,所以第五胜是谋略上的胜利。袁绍由于拥有世代积累的资本,很喜欢沽名钓誉,只有那些外面看起来会说好话的人才会归其所用;您却以诚待人,不务虚名,行事简单来给手下做表率,对于有功之人也不吝惜赏赐,所以那些忠诚而又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就是第六胜您胜在品性上。袁绍看到贫穷饥寒的人就会通过脸色表现出来,对于看不到的那些人,就不会加以考虑,他的做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妇人之仁;而您虽然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却能从天下考虑,四海之内,都交口称赞你的恩德,即使有时并不一定看到事情的全部,却也能考虑周全,无所不济,所以第七胜是仁德上取得的胜利。袁绍大臣内部争权严重,相互攻击进献谗言;您却以合适的方法用人,使大家各尽其力,所以第八胜是纪律严明。袁绍有的时候不讲原则,赏罚不明,您却能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所以第九胜是文法上的胜利。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却不懂用兵要领;您能以少胜多,用兵犹如神明,部下对您尊敬,敌人却害怕你这就是第十胜您胜在对武道的运用。      
这就是郭嘉最著名的十胜十负论,我个人感觉这也是三国之中唯一可以和隆中对相提并论的预言,由于原文的气势磅礴,语句连贯,读起来极像是一篇战争动员令,所以即使翻译成白话文也多少能感觉出那种摄人心魄的感觉。关于这段文字,后世多有人称赞,也可是把它定为郭嘉的代表作。但是要是说它对战争起到什么决定作用之类,我也不敢说,但我能保证的是,如果没有这段详细的分析,曹操就未必有和袁绍作战的信心。所以,这也是我感觉郭嘉和诸葛亮师出同门的一个原因。      
当时曹操听完十胜十负论之后高兴异常,因为自己新打了败仗又遭人羞辱,总算有个人站出来说你能行,而且还不是一点能行,是十点能行,所以高兴之余连连推却,称自己受不起(因为毕竟参谋部里不是郭嘉一个人,再说郭嘉刚夸完曹操不重虚名,曹操也得顺着郭嘉的话谦虚点不是)。      
但郭嘉的话似乎还未说完,只见他突然从座位上站起身,指着地图说道:“袁绍现在正在忙于和公孙瓒作战,可趁他远征之际,先平定吕布,如果吕布和袁绍联合,我们必定会深受其害。”      
曹操听完郭嘉的话,用坚定的眼神看着远方,大声对郭嘉说:“那我们就先平定吕布!”
  @付家三公子  13:58:01  历史是小姑娘,想怎么打扮都无可厚非,关键是打扮的要漂亮,这才是重点,嘿嘿,好像没说错吧。  -----------------------------  三公子当然没说错了,只有历史在每个人心中拥有不同的扮相才能永远不被遗忘,哈哈,我没说错吧
  慢慢看
  @早晚听海  21:39:31  关注  -----------------------------  谢谢听海
  八.节外生枝的张绣  
其实在腾出手收拾吕布之前,曹操还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张绣:虽然他地盘不算大,兵也不多;可他实在是离自己很近,没事老爱打个游击,弄得曹操很是头疼;但曹操头疼并不打算请大夫,因为他要除掉病根。这就是曹操的暴力哲学。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起兵攻打张绣,这一次,估计张绣有了上次成功的经验,见到曹操大军压境,他并没有急着投降,而是摆出一副跟曹操死磕的架势,就这样,战争一直打了两个月多月,到了五月,曹操不仅没有在张绣这占到便宜,还听到谣言说袁绍要在背后偷袭许昌。      
这就不得了啦,因为趁火打劫一般都是曹操的专利,要是让别人抢了,自己岂不是很没面子,于是曹操打算退回许昌。所以,当张绣早上起来看见曹操大军一夜之间后退欣喜若狂,和搭档刘表商量派兵出击,但谋士贾诩却劝张绣不要贸然追击曹操,否则会遭到埋伏。      
要说确实张绣是做小本买卖的,他只想着现在有利可图,要是让他放长线钓大鱼似乎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张绣本打算拿着棍子在曹操后面打一下,见好就收,却没想到自己奋不顾身地跳入到曹操的包围圈中。反而让曹操一顿胖揍。曹操虽然教训了一下张绣,算是勉强是略占上风,但曹操知道自己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因为张绣依旧在曹操眼皮子地下过的很悠闲。      
可是曹操没那么多时间,他要做的就是扫平身边障碍和袁绍做最后的决战。而其中最大的障碍就属吕布了。但是打吕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既要师出有名,又必须保证全胜。而且吕布作风也不像张绣,如果说张绣是曹操家门口的小偷,吕布就属于附近的土匪,所以,面对一个实力强劲,作风彪悍的吕布,曹操只能忍;但是他也没忍太久,因为吕布先和袁术结盟,随后主动攻打在沛县附近的玄德公,这下可好,等的就是你先动手;眼看小弟被欺负,作大哥的当然不能不管,可是曹操正忙于在和张绣争地盘呢,腾不出手,于是是他让夏侯惇出马,但是小弟帮小弟,只能越帮越忙;夏侯惇也被吕布欺负了,看来要收拾吕布只能亲自动手了。
  我记得小的时候读希腊神话的时候,战神阿瑞斯常常被智慧之神雅典娜打败。这是因为蛮力永远比不过智慧;而吕布就像阿瑞斯,武力惊人,智商却并不发达;曹操就如同雅典娜,虽然武力不行,却智慧过人。所以在曹操面前,吕布虽然强大,却只不过是只纸老虎,没什么好怕的。      
等到9月份,在短暂的休整后,曹操和郭嘉商议,决定攻打吕布,而且这次出击,曹操也特意把郭嘉带上,作为随军参谋。看来曹操真的打算豁出去了,他带上自己的大部分精锐,只留下荀彧等人守城,这架势是在告诉吕布:小子,我已经忍你很久了,让我们决战吧。      
其实这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至少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不是对阵双方实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因为吕布不想打,曹操想打。      
我记得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桥段是:一个绝世高手最怕碰上的是另一个不愿出招的高手。最后两个人谁也没分出胜负,一般是主角武功略低而已。而这场战争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的:在经过短暂的交锋过后,吕布深感实力不济,于是紧闭城门,消极防御。不论曹操怎样叫阵,吕布就是不出来。(在这里我小小地鄙视下吕布,有些人属于典型的欺软怕硬的人,他只能欺负欺负小弟级别的人物,一看大哥亲自出马就躲在城里装缩头乌龟)其实要是当时以吕布的实力,出去迎敌不仅时机好,而且还可以对曹操形成包围之势,可是吕布放弃了,他不听陈宫的劝谏,不理会将士的死活,总之他认耸了。我就窝在城里,看你能拿我怎么办。      
但吕布虽然耸,却也并不傻,他之所以不想打,是因为他想到了一个问题:粮食。曹操是带着大军来的,他们的粮食最多也就是坚持几个月,等到时候军粮不继也就自然撤退,犯不上再派兵死磕。虽然表面上看自己没什么本事,其实这是以退为进。等你撤退之后,我再联合别人一起搞个偷袭,看看最后谁能赢。      
曹操也看出吕布的想法,可是他自己也没有办法,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来一趟,要是就这样走了,让别人笑话不说,自己还什么便宜都没捞着;可要是就这么挺着,天天死人不说,到时候没粮食了,自己这边得先乱起来;所以曹操也开始犹豫不定,打算撤回许昌。      
但是曹操自己还随身带着参谋,所以他自己搞不定的问题总会先咨询参谋,于是曹操来到了随军参谋部,问负责人郭嘉:“你看看现在这个局面该怎么办?”      
郭嘉看着曹操,然后胸有成竹地对曹操说道:“此战主公必胜,不必退却。”    
曹操非常疑惑地看着郭嘉,毕竟很多人都要想丧失信心了,下邳这么坚固,数月攻不下来,眼看着都要在这过年了,真不知道你能有什么好计退敌。曹操真的懵了。  
  我记得小的时候读希腊神话的时候,战神阿瑞斯常常被智慧之神雅典娜打败。这是因为蛮力永远比不过智慧;而吕布就像阿瑞斯,武力惊人,智商却并不发达;曹操就如同雅典娜,虽然武力不行,却智慧过人。所以在曹操面前,吕布虽然强大,却只不过是只纸老虎,没什么好怕的。      
等到9月份,在短暂的休整后,曹操和郭嘉商议,决定攻打吕布,而且这次出击,曹操也特意把郭嘉带上,作为随军参谋。看来曹操真的打算豁出去了,他带上自己的大部分精锐,只留下荀彧等人守城,这架势是在告诉吕布:小子,我已经忍你很久了,让我们决战吧。      
其实这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至少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不是对阵双方实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因为吕布不想打,曹操想打。      
我记得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桥段是:一个绝世高手最怕碰上的是另一个不愿出招的高手。最后两个人谁也没分出胜负,一般是主角武功略低而已。而这场战争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的:在经过短暂的交锋过后,吕布深感实力不济,于是紧闭城门,消极防御。不论曹操怎样叫阵,吕布就是不出来。(在这里我小小地鄙视下吕布,有些人属于典型的欺软怕硬的人,他只能欺负欺负小弟级别的人物,一看大哥亲自出马就躲在城里装缩头乌龟)其实要是当时以吕布的实力,出去迎敌不仅时机好,而且还可以对曹操形成包围之势,可是吕布放弃了,他不听陈宫的劝谏,不理会将士的死活,总之他认耸了。我就窝在城里,看你能拿我怎么办。      
但吕布虽然耸,却也并不傻,他之所以不想打,是因为他想到了一个问题:粮食。曹操是带着大军来的,他们的粮食最多也就是坚持几个月,等到时候军粮不继也就自然撤退,犯不上再派兵死磕。虽然表面上看自己没什么本事,其实这是以退为进。等你撤退之后,我再联合别人一起搞个偷袭,看看最后谁能赢。      
曹操也看出吕布的想法,可是他自己也没有办法,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来一趟,要是就这样走了,让别人笑话不说,自己还什么便宜都没捞着;可要是就这么挺着,天天死人不说,到时候没粮食了,自己这边得先乱起来;所以曹操也开始犹豫不定,打算撤回许昌。      
但是曹操自己还随身带着参谋,所以他自己搞不定的问题总会先咨询参谋,于是曹操来到了随军参谋部,问负责人郭嘉:“你看看现在这个局面该怎么办?”      
郭嘉看着曹操,然后胸有成竹地对曹操说道:“此战主公必胜,不必退却。”    
曹操非常疑惑地看着郭嘉,毕竟很多人都要想丧失信心了,下邳这么坚固,数月攻不下来,眼看着都要在这过年了,真不知道你能有什么好计退敌。曹操真的懵了。  
  个人感觉能和隆中对比肩的还有鲁肃的三分天下论
  看看后文
  郭嘉就是郭嘉,他很有信心,因为他有实力。    
但郭嘉很坚定地对曹操说:现在敌我双方差距很明显,我们占有绝对优势(其实就是把城给围起来了而已),吕布已经被我们三次击败,在城里憋着;如果现在退去绝对不是个好办法,想当初(举例开始)项籍打了七十多场仗,从未失败,可是一旦失败不仅自己没了,连国家也给搭上了,他就是因为有勇无谋的缘故。现在我们每次跟吕布交手都把他打得满地找牙,看他气数已尽,只能躲在城里装耸;陈宫虽然挺聪明的,但是计谋总是想的慢,我们应该趁着吕布士气没有恢复,陈宫计谋没有定下来的时候,乘胜攻打,所以综合来看,吕布的威力还不能和项籍相提并论,面临的困境却大过项籍。所以,此战一定可以擒获吕布。      
这回曹操感觉将信将疑,只说了一个好,但他决定还是再试一下,因为实在不行自己还能撤。      
但曹操不知道,郭嘉有信心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因为他会一点地理。下邳城附近有两条河流,一条叫泗水,一条叫沂水,只要把水引来,吕布就会不战而败。第二是郭嘉会看人,他能了解敌人和自己的实力,这就是兵法上讲的知己知彼(关于他的优点以后会有专门介绍,这里先说两点)他能知道陈宫的弱点,吕布的弱点,还有曹操的心理。所以他能很把握判断战局。关于引水问题可能会有人怀疑,为什么不早这么做呢?因为之前吕布一直和曹操正面交锋,不可能两边正打着呢,曹操说,奉先,你等着我啊,我把水引来咱们再打;所以现在吕布缩回去了,就能组织人手灌水了。      
就这样曹操一面派一部分人攻城,一面派人修水利,把附近的沂水,泗水都引到下邳,吕布可倒霉了,本来还希望曹操军粮不够能自然撤退,没成想这小子太损了,躲都不让躲,直接放水,照这个势头发展吕布被曹操拿来凉拌只是时间问题,(看来战争也是一种循环啊,想到后来曹操的精锐亲军被关公放水给废了,我不得不借用《无间道》里的一句话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但事情的发展还是有点小小的曲折,在压力之下,吕布的手下迫于生计把陈宫绑了献给曹操,吕布一看部下投降的都那么积极,自己真的不能再装耸了,于是吕布觉定打开城门,投降。(关于他投降后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三国演义》里白门楼吕布殒命这一段,在这里我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就这样,三国第一猛将死于曹操之手,同时吕布和刘玄德之间的恩怨也一并结束,郭嘉又一次立了的大功,在平定吕布的战役中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曹操的地盘随之扩大至徐州一带,在和袁绍的对决中,又增加了砝码,也解决了未来两线作战的危机。但是解决了吕布并不意味着曹操一定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因为这个时候袁绍也没闲着。
  @oO弑魂Oo  18:46:19  个人感觉能和隆中对比肩的还有鲁肃的三分天下论  -----------------------------  的却专业啊,鲁肃擅长谋划,只不过这种谋划偏于防守,可谓治世之能臣
  前面的兄台请留步!这里有扯淡的历史政治,不靠谱的人间百态,还有一群认认真真混日子的妖怪,这里就是客厅,你懂的......  
  @早晚听海  13:25:58  顶个  -----------------------------  谢谢听海
  当时曹操和吕布鏖战的时候,袁绍也正在平定北方,在建安四年(199年)3月,袁绍终于战胜了北方强敌——公孙瓒,并且取得对幽州的绝对控制权,而曹操也不甘落后,在4月,曹操占领了河内地区,看来两大高手真的要过招了,现在袁绍拥有四洲之地,手下有几十万兵,而且袁绍所占的区域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反观曹操,虽然新拥有了河内、徐州等地,但不论军事和经济实力上都处于绝对下风。根据以上分析,袁绍决定出兵攻曹,但他忽略了曹操的实力,袁绍有至少有一点不如曹操:智谋。      
曹操知道他和袁绍决战的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不过或早或晚而已,想当初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互为知己而今却要刀兵相见,好是一番滋味,在曹操的心中这番场景早已演过千遍,所以他并不慌张,他积极布防,迎接袁绍:袁绍,你来吧,从前为了国家,现在为了利益,看最后鹿死谁手!    
或许这时候是老天看曹操的实力弱,想帮曹操一把,所以在大战在即之际,曹操忽然接到了张绣的礼物——投降书。      
这对于曹操说这无异于捡到一个大便宜,在和袁绍较劲之时,曹操就怕张绣这小子在背后捅刀子,曹操还是不放心,询问郭嘉,郭嘉说:“主公,这回张绣是真降了。”事实证明,郭嘉没有看错,曹操不仅没有治张绣的罪,还给张绣封为杨武将军(属于曹操阵中高级将领级别),并且张绣再没反叛过曹操。      
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只得好处或者只被人坑的事,总之上天很公平,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对你我都一样,对曹操也一样。这一年的年末,发生了一件叛乱事件,起因是曹操的一次疏忽。      
要讲这次疏忽,还是先要介绍一下袁术的近况,虽然他哥袁绍现在很风光,可袁术自己却很倒霉,倒霉到不和水斗塞牙。袁术现在真的算是一败涂地了;自从称帝后,就成为众矢之的,陷入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恶性循环。而倒霉的袁术要从曹操的领地过去投奔袁绍的时候,曹操打算派两个人去拦截袁术:一个是朱灵,一个是刘备。前一个自己的手下,可是后一个却引来很大的反对。而正是这次决定,导致曹操树立了一个他以后足以让他今后连吃败仗的敌人。
华荣涛  以我的水平,只能说mark一个,接着看
  反对的是曹操的谋士集团,当郭嘉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和程昱、董昭等人飞速找到曹操,说道:“不能放走刘备,如果放走刘备,他必定会造反的。”曹操听完后,大惊失色,但也悔之晚矣,因为此时刘备已经出发了。      
刘备在走之后动作相当地迅速,他很快进占下邳,杀了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占据徐州,他还派关公驻守下邳,自己据守小沛,两相呼应,一时间附近郡县纷纷响应,归顺刘备,而曹操随即派出的两支平叛部队也分别被刘备打败,此时刘备摇身一变大有翻云覆雨和曹操一决生死的架势(所以不要小看一颗刘备的心——这是曹操的忠告)。      
其实很多人都对当时刘备反叛表示不理解,曹操对刘备不薄,为什么他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反叛?连曹操也很诧异;其实这个问题郭嘉在之前就发现了,因为郭嘉会看人,他很了解刘备的心理:所以刘备前来投奔曹操之时,郭嘉当时就说刘备有英雄气概,像刘备这样的人很是麻烦,既不能杀他,否则影响太坏,也不能重用刘备,所以郭嘉的本意是希望曹操能获得用贤的名声,对刘备是留而不用(等于是软禁)。但曹操一时疏忽,放走了刘备,所以郭嘉只能临时改变计划:杀掉这个可能成为敌人的人。      
刘备的反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身份。刘备总是以大汉皇叔自居,他投奔曹操是希望为朝廷效力,而现在的朝廷其实就是曹操的地盘,他很看不惯曹操独权的做法。而此时,汉献帝又下密诏,打算除掉曹操这个独裁者,刘备就以自己皇亲的身份很自然地加入到董承、王服等人的反叛队伍,所以有这次反叛的机会刘备当然不能错过。后来证明刘备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因为一年之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们的密谋就被发现了,除了刘备先逃出来之外,其余众人都被曹操送去阎王殿报道了。      
郭嘉这回又猜中了刘备的问题,可是刘备的问题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而且曹操现在面临一个比刘备反叛更关键的问题是:官渡之战,因为袁绍已经不给他时间考虑了,是时候出招了!
  关于这场战役被很多历史书中写成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关键战役,虽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结果:狡诈多智且处于劣势的曹操打败了骄傲愚蠢且充满优势的袁绍。      
事实上曹操不是处于劣势,是一直处于劣势,直到袁绍吐血身亡,他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从粮食到军队),曹操赢的理由有很多,袁绍输的理由也很多(可参照前面的十胜十负论),举个例子,两个人吵架,其中一个一直说,很占上风,但最后那个看似不会说的人只说一句话就让那个能说的人闭嘴,显然曹操就是那个看似不会说话的人。因为曹操更看重的是一击致命。而要解释这个原因,就得先分析一下曹操的的抗压力性格。      
在许多压力一起压来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了放弃(大多数人),有的人选择了承担压力(少部分人),在承担压力里面有的人最终会放弃(少部分里的大多数),有的人选择了抓住一个关键点然后逐个击破(少部分里面的极少数),先别急,因为如果你认这就是伟大,那你错了,因为还有更绝的:那就是所有压力都一起承担,一起去做,他们不计较得失,不害怕失败,从不想事情的难易,他们只知道全力以赴,永不放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这种人大概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中国的脊梁吧)。当然这种人也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很少很少,在整个三国时代,能达到这种高度的也只有两位:一位是关公,一位是诸葛亮,所以他们在死后都被封为神,成为后世供奉学习的典范。      
而曹操不是神,他只是少部分里面的极少数,所以他想先解决一个问题。但袁绍已经出兵,刘备又开始反叛,到底孰轻孰重?说到底,曹操自己也举棋不定,这还不是做练习,错了可以改。这是关于命运关键性的选择,要是选错了,就不能反悔了。于是曹操开始征询大家的意见,大多数人都在劝曹操:“与您争天下的人是袁绍,如果您攻击刘备,万一袁绍趁势攻打许昌成功,我们不仅不能继续战斗,连退守的土地都没有。”是啊,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再说袁绍的智商也不是小孩,万一趁我跟刘备打仗的时候捅我一刀,我又该怎么办?曹操也开始动摇了。      
就在曹操即将决定全力应付袁绍的时候,郭嘉却对告诉曹操:“主公,你现在去打刘备我们必胜,因为袁绍性格多疑,做事迟缓,就算他要偷袭也得等好久,刘备只是刚刚反叛,人心不稳,只要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攻击刘备,刘备必败,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种机会不能失去。”      
这是一个两难抉择,曹操之前面临过无数次选择,但这次确实关于生死成败,要是选好了公司自然可以开下去,要是选不好,连破产的机会都不给你,只会让你人头落地;而一边是大家的提议,一边是郭嘉的建议;曹操陷入了沉思。      
此刻郭嘉是孤独的,像他这种极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并不想违背众意,可是现在能看清局面的人很少,如果自己不说话,到时候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所以即使得罪众人,也要让主公知道真相,因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相信主公会一如既往地作出正确的选择,我知道自己不会看错人的。      
决定的时刻到了,曹操用坚毅的目光巡视了在场的将士,大家大多低头不语,似乎感觉前途未卜。只有郭嘉用同样充满信心的目光看着自己。曹操知道,郭嘉将全部的希望都压给了自己,于是他告诉众将士,现在掉过头去,打刘备。曹操此刻就像一个赌徒,他身边有两伙人,一伙是郭嘉,一伙是其他人,但他选择了郭嘉给出的筹码,因为相比与其他人,郭嘉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曹操的知己。
  写得长一点,可以出书。
  我常常感觉要交到曹操这种朋友光是了解他还不够,还得让他敬佩你,能让曹操敬佩的人不多,郭嘉就算一个。所以这回曹操依旧坚定地站在了郭嘉这边,而曹操和郭嘉的友谊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在关键时刻并肩战斗,这就足够了。    
而事实也如郭嘉所料,在和刘备交战之时,田丰屡次劝说袁绍袭击许都,结果袁绍不仅没有答应出兵,还给了一个很无厘头的理由:儿子生病了,我得照顾孩子,没时间打仗。当田丰得知袁绍的答复后非常生气,拿着拐杖拄地数次,仰天长叹到:在危难关头,竟然还因为孩子生病而失去机会,太可惜了!    
的确是非常的可惜,因为当年那个当年意气风发,立志清除阉党,匡扶汉室的袁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图虚名,不会用人的庸主。袁绍,即使你是一个好父亲。也依旧不能被原谅,你的强大最后只能成为曹操的资产。因为你占有的是权力,你不去好好利用它,却将它搁置一边,所以最后你也终将被更强大的对手所取代。    
但我们的郭嘉确实很神,他一如既往地预料到袁绍会不出兵,延误了战机,预料到而刘备会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但郭嘉或许不知道,刘备的境遇不能用最惨形容,因为他现在的境遇比过去更惨。    
经过曹操的打击刘备不幸再次成为光杆司令,但这回他不仅没有了家眷,甚至连两个兄弟也给打散了。其中关公还成为曹军中的一员。不过刘备反应还是很快的,眼看自己形势不妙,急忙使出制胜的兵法——跑。就这样,他从下邳一直跑到邺城(从江苏到河南)直接加入袁绍的阵营。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没有特长不要紧,没有技能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即使你犯了错误,只要你反应够快(擅长跑路),能够接受重新再来的命运(心态一定要非常好),一样可以成功。刘备,现在虽然受点挫折,但上天终究会让你扬眉吐气的,你只要你能再输几场,就会时来运转的。    
就这样,本来处于劣势的曹操一举扭转了局势,避免了两线作战,从而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而郭嘉又在扫平刘备的战役中立下了奇功,如果说之前郭嘉的《十胜十负》论算是策略的话,那么平吕布,讨刘备,郭嘉决对是用计策击破一个个貌似强大的对手。    
但郭嘉会的还不止这些,他不仅计策了得,预言也非常之准,准到什么程度呢?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死。连当时正在进行官渡之战的曹操一提起他都感到有几分后怕,不过幸运的是,由于郭嘉神奇的预言,曹操和他终究也没有交过一次手
  有些人就注定天生不平凡,所谓在逆境中成长,在战火中洗礼并最终成为一代豪杰,而孙策,无疑就是这些优秀人才的代表,当你翻开孙策的履历表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少年出英雄。      
孙策这个人长相俊美,性情豁达,而且小的时候家境殷实,自己又是家中长子,要是不出意外,孙策这一辈子一定可以衣食无忧,做一个幸福的富二代+官二代,可是好日子不长,少年丧父的经历让孙策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生活的残酷,于是他只好寄人篱下,在自己父亲生前的朋友袁术帐下工作。可是孙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想恢复自己先父的基业。但孙策知道自己是光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积累。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孙策也不例外,于是在他十七岁的时候,交了一个和他同年的好朋友,名字叫周瑜。      
孙策终非池中之物,在在袁绍手下打工的时候,他找了个机会离开袁术自己单干,从此开始了他年轻的创业生涯。在他21岁的时候,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先打败了王朗,并占领会稽郡,从此有了自己孙氏的地盘。      
在他22岁的时候,曹操派人封他为骑都尉(从此标志着孙氏公司开始上市,并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孙策也没闲着,他打败了周边的几个竞争对手,并收编了军队,同时再次扩展了自己的实力。随后这两年,孙策都在慢慢地积蓄着自己的力量,而曹操也不断给孙策封官,打算笼络住这位新兴崛起的诸侯,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当24岁的孙策连续打败许贡、刘勋、黄祖这些江东猛人,并占有丹杨、会稽、吴郡、庐江、豫章等五郡的时候,曹操才明白孙策已经开始对自己构成威胁了,而且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此时曹操很忙,他还无暇顾及这位江东英雄。      
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曹操和属下将士们听到孙策几乎占据整个江东,打算偷袭许都迎回汉献帝时都异常恐惧,感觉就如同自己的末日来临一般;因为此时,曹操正和袁绍在官渡鏖战激烈,而且还一直处于下风,眼下根本没有时间再腾出手防备孙策,如果孙策捅这一刀,自己一定会败的非常彻底。      
这个时候,曹操很困惑,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医生,兼策划专家郭嘉,打算征求他的意见。
  @早晚听海  23:05:05  顶个  ----------------------------  嘿嘿,谢谢听海一如既往的鼓励。
  郭嘉一向非常常的镇定,这次也不例外,他告诉曹操:“孙策只不过是刚刚占据江东数郡,他杀的人也大多是英雄豪杰,他们的手下一定拼死报效的人,(看来孙策得罪不少有势力的人啊)。然而孙策他轻视这些人所以并没有防备,即使他有再多的军队,也无异于一个人在旷野中行走一般,假如哪天刺客出现,他只能一个人抵挡(疏于防备的缘故)。现在据我观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死于那些刺客手中,所以主公不用担心。    
曹操听完之后点点头,然后继续和袁绍鏖战,但郭嘉预测的真有那么准吗?我本想给个否定的答案,但历史却告诉我们,这次的答案又是是肯定的。    
不久之后孙策果然被许贡的部下所杀,郭嘉也再一次成为先知,成功预言了孙策的死亡。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奇怪,郭嘉难道会穿越,知道孙策必死?即使他看人看得再准也不能预料到一个二十六岁的武将会死于非命啊。但郭嘉预言这段确实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的,不是我瞎编的。而且奇怪的也不止我一个读者,后来裴松之写注的时候也感觉很蹊跷,他认为郭嘉能预见这件事的发生纯属巧合,可是我想问怎么会那么巧呢?就算郭嘉会算命也不一定能能算到孙策会在几个月内被人刺杀。在排除了郭嘉会算卦,会穿越等因素外,我感觉,如果郭嘉真如史料上所言,那么事实上郭嘉就知道有人一定会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杀掉孙策。    
回顾这起刺杀案件,我假设现在自己被福尔摩斯附体,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推论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得出结论——还原后的历史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前面知道了郭嘉是是一个很会交朋友的人,他虽然身在许昌,却有很多途径了解天下间的大事,史书上也说,郭嘉喜欢和结交海内豪杰,所以保不齐这些朋友就有从事刺客行业(那个时候豪杰一般都是全面的人才,从算卦到治国都算这个行业内的,所以难免鱼龙混杂)而在那个信息并不十分发达的时代,郭嘉有许多朋友能告诉他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每回曹操问计,郭嘉几乎都会在了解相关事件背景的前提下作出判断。而一般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地判断,所以郭嘉也必定很了解孙策,加上他一直对孙策的关注,还有最近听他的刺客朋友反复提到孙策将成为目标的时候,如果把前后联系起来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所以当曹操问起郭嘉关于对孙策的担忧,郭嘉才会如此地坚定地判断: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而这,也只能是我能想出的最的合理推论了。所以终其一生,孙策也从未和曹操交手,虽然不知道两人交手后果如何,但是凭借孙策当时的实力,必定会给曹操造成很大麻烦的。这就是我被福尔摩斯附体后的推论,不过,诸位见笑,我确实想不出来更好方式了。    
在没有了孙策的后顾之忧后,曹操终于可以安心在官渡之战上和袁绍相持了,虽然曹操在很多重要因素上不占优势,袁绍开始锐气稍挫,但绝对看不出有必败之相;可奇怪的是曹操终究还是赢了,虽然我很想展开说说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但由于我此文重点介绍的郭嘉,加上史书上没写郭嘉在官渡之战的表现(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他没出场,估计身体不好被安排到后方了),所以只交代一下结果,但是请别着急,因为郭嘉会在后面表现得更加精彩,绝不会让人失望的。
  @a11-05-01 04:38:48  顶啊 郭嘉如果不是英年早逝 曹操就可能称帝了  -----------------------------  @华荣涛  10:05:27  可惜没有看到诸葛亮和郭嘉的对决啊   -----------------------------  @早晚听海  15:40:08  是啊,太遗憾了!  楼主不妨一鼓作气,把历史上的谋士都写一片,最佩服王猛和崔浩,特别是王猛,就是一己之力撑起了前秦大帝国!  -----------------------------  @华荣涛  18:44:51  一步步来吧,先写完郭嘉的
  -----------------------------虽然只活了39岁,但是他可以算是当时的第一谋士了,被搬上神坛的诸葛亮跟他比不了
  -----------------------------虽然只活了39岁,但是他可以算是当时的第一谋士了,被搬上神坛的诸葛亮跟他比不了  -----------------------------  我感觉两个人很多方面没有可比性,  
  @华荣涛  10:52:46  郭嘉一向非常常的镇定,这次也不例外,他告诉曹操:“孙策只不过是刚刚占据江东数郡,他杀的人也大多是英雄豪杰,他们的手下一定拼死报效的人,(看来孙策得罪不少有势力的人啊)。然而孙策他轻视这些人所以并没有防备,即使他有再多的军队,也无异于一个人在旷野中行走一般,假如哪天刺客出现,他只能一个人抵挡(疏于防备的缘故)。现在据我观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死于那些刺客手中,所以主公不用担心。  曹操听完之后点.....  -----------------------------  
  @华荣涛  10:52:46  曹操听完之后点.....  -----------------------------  @fish306  15:44:49  真准   -----------------------------  有点蹊跷  
  郭嘉擅鬼谋,奇袭,当然,估计和他年少喜结豪杰有关。  诸葛亮,擅长政治,自理国家,也是个军事家,连天气文学都懂,所以很全面。  但是,如果说到综合能力,肯定诸葛亮在整个三国里是最牛B的,毕竟治理一个国家需要很多心思,还要军事,三国里有多少个面面俱到的?      
  其实,曹操在赤壁之前,不是没有谋士劝过他。提醒他。  只是没有郭嘉那种高度。
  很好!楼主快更新
  速度更新啊
  建安7年(公元202年)五月,郭嘉的第一任老板袁绍因为一再兵败最后吐血而死,关于这位老兄,其实后世对他有很多的负面评论,包括优柔寡断,不善用人等等,他也的确不适合在乱世之中做一个英主,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好父亲,他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不知道该立谁为嗣;他很幸运,因为他的家世显赫,他又很不幸,因为他生于乱世,没有曹操般的谋略胆识,所以纵观他的一生,虽然他拥有最好的资源,却没有取得最好的成就,只能说他资质平平,不堪大任,却不幸地摊上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对手。  
袁绍虽然没了,但是他死得并不安生,因为他没有确立继承人,而当时少子袁尚继任大将军领冀州牧,长子袁谭守黎阳,但两人的内部矛盾一直没有解决。  
此刻屋漏偏逢连夜雨,曹操打算乘胜追击,在建安7年(公元202年)率先进攻袁谭,听到这个消息后,袁谭非常着急,因为以他的实力,打打土匪还行,要是和正规军作战非当炮灰不可,所以虽然明知兄弟不合,却只能求助于自己的兄弟袁尚,开始的时候袁尚挺够意思,给了袁谭少许兵士和武器,并派自己的心腹谋士审纪跟着袁谭(实际上就是监视袁谭)。  
等到曹操渡河攻击袁谭的时候,袁谭再次向袁尚求助,袁尚就开始不够意思了,因为他开始开始怀疑起来,大敌当前,他害怕万一袁谭借兵不还,自己该怎么办?所以他就没有答应,袁谭非常生气,后果很严重,因为他杀了监视自己的审配(看来袁谭脾气应该挺暴躁的)。这一下就让本来怀疑自己的袁尚更加坚定自己的怀疑,袁尚此刻一定希望曹操能替他杀了袁谭。
可是说到底袁尚还是打算出兵帮助的,毕竟是自己的亲大哥,他死了对自己还是弊大于利的,于是他就让自己的谋士守城,他亲自去救袁谭。这样就不会出现借兵不还的情况了。  
袁谭以为这样会缓解战况,却想不到,战争的结果呈现一边倒的势头,曹操很将兄弟俩打成了狗熊,而袁氏兄弟就此窝在城里不敢应战。  
就这样战争一直持续到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哥俩寻思都过一年了,总呆在也不行啊,说不定能打赢曹操呢,于是就就出兵决战,但事实和去年的结果相同,只不过这一仗败得更加惨烈:这哥俩是一直被曹操追着打到邺城才收手。这还不够,等到四月份,曹操看着邺城的麦子熟了,就让军士收割麦子,这下可好,本来这哥俩本来寻思自己能时来运转,没想到竟然让曹操在眼皮底下把自己把粮食都收了,弄得他俩非常得郁闷,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出去还是得挨打,不如在城里呆着快活。所以,他们现在就盼望奇迹出现好让曹操退军,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不久之后,守城的将领告诉他哥俩一个好消息:曹操退军了。  
当时哥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现在曹操占据优势,要灭了自己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好端端的,为什么会退军呢?莫非曹操真的发善心了?直到他们亲眼看到围城的军队慢慢地退去,才相信,曹操的确退军了。  
  @Cut_Me  16:37:36  很好!楼主快更新  -----------------------------  哈哈,必须的,本来也不长,都写完了岂不是没得看了,别着急啊
  @云天枢  16:03:52  其实,曹操在赤壁之前,不是没有谋士劝过他。提醒他。  只是没有郭嘉那种高度。  -----------------------------  在赤壁之战前,貌似很多人看好曹操,包括孙刘联盟
  孙策一段分析的有理!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力收回香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